《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共9篇)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篇1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3、美育目标:发展学生审美个性,引导学生认识审美活动的主观性特征。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理解“残缺美”的涵义。(这是对作者美学观点的延展)

【教学方法】

引导研讨式

【教具】

石膏像《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欣赏石膏像《米洛斯的维纳斯》,并谈感受。

【展示石膏像,学生就有一个实体感受,他的想象就会有的放矢,毕竟审美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欣赏者的主观感受是建立在客观实体的基础之上的。】

2、当学生发现“断臂”这个特点时,讲述“断臂”的来历。

【讲述来历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后来的“补臂”想象作铺垫;二是照应课文的第二段,加深学生对“偶然”的理解。】

3、让学生畅想“断臂”的原始模样。

【学生想象双臂模样时,所反映出的是他对这座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对美的一种认识和感受,这既是一次审美实践,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审美活动的主观性,但是教师不需要将此点明,在授课的尾声再进行总结,给学生一个体悟的过程。】

二、研讨新课第一、二部分:

1、检查预习效果,让学生说出作者对“断臂”的看法。

2、朗读课文前三段,找出作者的理由。

【找理由也就是找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这些句子在理解上会有些障碍,所以化繁为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引导,学生会觉得容易得多。】

3、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归纳作者的理由。

【这个环节其实就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

三、研讨“残缺美”的涵义:

1、提问:既然残缺能带来这样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该提倡残缺?

【作者在前三段里讲述残缺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审美效果,可能会给学生一个定势思维,即残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学生质疑、发问,多角度的看问题。】

2、追问:结合维纳斯的断臂谈谈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这个问题给了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可能学生的某些见解会稚嫩、不成熟,但是没有关系,这里重在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对于“残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即“部分”的残缺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可能,可将“残缺美”的涵义适当延展。】

四、研讨课文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第六段,找出作者“只能失去双臂”的看法。

【在学生说过自己的想法后,来听听作者的看法,学生会对作者的理由更感兴趣】

2、讨论第七段中谈到的理由,理解“手”的重要意义。

【这是全文中最难理解的一个段落,原因在于语言表达上的曲折与含混,这大概出于本文是译文的缘故,所以在理解上主张不求甚解,只要能说出大致的意思即可。】

五、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见解: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亮出那个或许最差的“小板凳”,但得到的却是一次开阔思维的锻炼。借此机会鼓励他们善于在生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让别人听听自己的声音。所以老师不否定任何的看法,让学生真正畅所欲言。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篇2

(一) 整体把握文意, 学习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

(二) 探究重要语句, 学习分析语句含义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提出的残缺美, 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虚实相间”的艺术原则。

教学难点:对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 辩证地分析艺术作品的残缺与完整。

三、内容选取

鲁教版必修四第五课《米洛斯的维纳斯》。

四、教学方法

(一) 学案导学法:

教师课前精心编写学案, 删繁就简, 尽最大努力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重点突出它的“导学”功能, 通过开放型题目的设置, 使学生有话可说, 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和参与课堂的深度。

(二) 素材收集法:由本课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 课前发动学生找出现实生活中“残缺美”的事例。

(三) 合作探究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 实现组内、组间的交流, 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关于“残缺美”的事例;通过讨论, 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

(四) 拓展延伸法:

“残缺美”并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作品中, 它在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人物身上都有体现。通过拓展, 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堂实录片段】

师:大千世界, 美无处不在。骏马秋风塞上是美, 杏花春雨江南也是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美有形;飞湍瀑流、小桥流水, 美有声;紫陌红尘、接天碧荷, 美有色。那么, 残砖片瓦、断壁颓垣这些残缺的是否也是一种美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文艺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

(投影)

师:首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屏幕上的词语。生1: (读完全部词语, 但有错误) 。

生2:我来纠正XX同学的错误。

师:好, 两位同学已经正确读出了这些词语的读音, 接下来我们齐读一遍。

(二) 探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

1.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是从哪儿找到的?

2. 联系学过的《六国论》, 分析文章的分论点是什么?

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可以采用的方法。

三个问题层层递进, 引导学生最后得出方法和规律。下面是总结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规律和方法。

规律:

中心观点的位置一般在段首 (领起句) 。分论点的位置一般在段末 (总结句) 。方法:

领起句+总结句=作者的观点态度

中心观点+分支观点=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 参照示例, 分析理性的句子示例:

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 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关键词:特殊, 普遍, 舍弃部分, 获取完整。

上下文:这 (上文找) , 偶然追求 (下文“质量”) 。

作者情感:飞跃。

参考答案:

“特殊”是指维纳斯失去双臂, 有了残缺反而赢得赞美、歌颂, “普遍”是指作者由此悟出的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说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美丽的臂膊, 却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 然而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方法:

句子理解=关键词词义+上下文+作者情感

(四) 探讨文章题目的妙处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如果本文题目改成《断臂的维纳斯》, 你觉得效果如何?

这是一个探究题,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文章题目加以重视, 概括出拟题的方法并应用到作文中。我设计了一个填空题,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考场作文确定题目时至少要做到两点, 一要, 二要。此题答案并不固定, 只要学生能总结, 就是本课学习的一大收获。

(五) 展示交流

从本文我们可以读出一个道理, 残缺带来的未必全是不幸, 它还可以让我们领略全然不同的美丽, 收获朴实无华的感动。请搜集有关残缺却给人美丽与感动的素材, 与大家分享。

这是一个调动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题目, 要求学生自觉学习语文, 利用网络搜集素材。这道题目的设计还着眼于提升学生的价值观, 特别是邰丽华、丁晓兵、海伦凯勒、霍金等身残志坚的人会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六) 拓展训练

一篇美文, 会引发我们许多感慨与感动, 请你写一段短文, 记录你学习本文的所感所想, 并与同学们交流。

这是一道写作训练的题目, 紧扣文章, 学生通过学习, 及时记录, 水到渠成。

【课堂实录片段】

生1:通过本课的学习, 我懂得了残缺也是一种美, 但是我想说, 残缺的未必一定都是美的。残缺成为一种美是有条件的, 也就是说, 艺术作品中虚实相生是一种技巧, 如果不遵循这一技巧而任意缺失, 则将是对艺术品的严重毁坏。例如, 维纳斯缺少的不是双臂而是其他部位, 那就非常有可能毁掉了这件艺术品。

生2:生活中也是这样, 我们在那些身残志坚的人身上看到了一种人格之美, 但是在一般的人, 甚至碌碌无为只是一味抱怨上天不公平的残疾人身上看到的只是一种残缺, 却看不到任何的美。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结阅读规律, 更好地指导现代文阅读。因为本文属于美学范畴,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 在“残缺”美的认识上会存在一些误区, 尤其是会将艺术的虚实与残缺等同起来。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一些美学知识, 对学生在欣赏文学艺术时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会有一些帮助。不仅如此, 对残缺美的理解超越了文章中关于艺术的思考, 引申到了人生的思考。素材的搜集、课堂的合作探究都是本课设计的亮点。但是, 美学的东西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 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这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学生观点的正确与否, 搜集到的素材多少和正误也都是考验教师素养的重要因素。

《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审美想象 篇3

反复研读之后发现,文章始终围绕着“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这句话,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必须失去双臂;二,不能复原双臂;三,只能失去双臂。文章的结构是一种逻辑上的螺旋式的层进关系。从语义的阐释和论述的领属关系看,“如此”是个指代词,不是陈述或判断的实指概念;所谓“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是对断臂后的维纳斯的“秀丽迷人”的限定和强调,由此我们认为,“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一句,在文中是不能充当中心论点的。“必须失去双臂”,“不能复原双臂”,“只能失去双臂”,这三个分句在文中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的条件,充其量也只能是文章的分论点。那么,文章的中心论点又何在呢?

这里,我们需要对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部分:米洛斯的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

文章开篇提出:“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而且在此句前面还加了一个主体限定——“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这就把文章的内含做了严格的限制,即文章所谈的看法是存在于欣赏过程中的审美活动。第二句话用“也就是说”做前提,表明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解说。“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这里,确切地解释“某些东西”几个字的含义,成为理解和解读文本的关键。“某些东西”前用“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来修饰,我们不仅就会发问:什么东西既能关系到“美术作品命运”,而又“同创作者毫无关系”呢?那就是在欣赏过程中只存在于欣赏者的审美想象中的美感体验。是的,美术作品能否在欣赏者进行审美想象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审美体验,当然既影响着“美术作品命运”,同时也是“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

这里我们姑且不论维纳斯断臂的原因,我们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维纳斯确实“丧失”了双臂。这是我们欣赏维纳斯和理解本文的根本出发点。第一段中的“如此美丽”在下一段中是有照应的:“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超越了国度和时代,即创造了艺术的大美和永恒美。怎样实现这种大美和永恒美呢?作者认为:“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美的偶然追求。”这句话就是对实现大美和永恒美的原因的解答。“特殊”是指维纳斯断臂,“普遍”是指断臂之后的广泛意义上的审美认同,即成为一个特定的美学代称;“舍弃部分”即“丧失了玉臂”,“获取完整”则是指人们在欣赏过程中生成于欣赏者审美过程中的那个完美的形象。“偶然”表明这是美学史上的个例,不能一概而论之。而且,实现这种“飞跃”和“偶然追求”的根本转变的桥梁,就是存在于审美过程中的审美想象。

从审美感受上讲,审美是追求完整的。清冈卓行把这种追求谓之为“我的实际的感受”,表明作者亦将议题规定在审美感受的范畴。第三自然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断臂的维纳斯“显示”出了“惊人的”匀称和谐之美。这一层的前后句是解说关系。第二层写断臂的维纳斯“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也就是维纳斯断臂之后却能给人无尽的审美空间,给人“无比神妙的整体美”。当然产生这种审美效果的根本原因,就是存在于审美过程中的审美想象。前后两层之间则是递进关系,有“而且”一词为证。断臂后的维纳斯本身是美的,无论是“她的秀颜”,“或是她的脊背”,还是“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都是美的,是和谐的、匀称的。这是人们欣赏维纳斯的“整体美”的前提,也是能够引发人们无尽的审美想象的基点。由此可见,欣赏维纳斯的现存肢体之残缺美,不是本文探讨的根本所在,而丧失玉臂后的维纳斯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审美愉悦则是作者论述之重点。“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其中“神秘气氛”和“多种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正是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生成的“艺术效果”。我们可以想见,一旦欣赏者产生并拥有了这种审美体验,就必然会反对并“畏惧”无论“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的出现。这,就是审美想象带给作者的美感体验和审美愉悦。

这些文字也自然开启了下文。

第二部分:反对复原维纳斯的双臂

第四自然段包含着三个美学见解。其一,人的审美感受有先入为主的特点。作者认为,人们对断臂维纳斯“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就不会被丧失双臂前的完整的维纳斯所“所打动了”。其二,断臂的维纳斯升华为一种审美范畴的代名词,就实现了艺术欣赏的由“量”到“质”的飞跃。所谓“艺术效果上的数量上的变化”,指的是视觉上有无双臂,“质量的变化”则是一种升华到审美想象的美感认同。其三,“无”大于“有”。即如作者所言:“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带给人们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将远远大于“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在这些文字中,作者所表达的根本用意,即在探讨“有”和“无”的关系。这里关于“无”的理解,是建立在上文所论述过的断臂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基础上的,不是没有任何依托的虚无。而复原双臂,只能成为一个永远的个体,就会严重影响甚至束缚人们的艺术思维,限定人们的想象空间。

第五自然段作者列举了诸多可能存在的双臂形式:可以托着苹果,还可以擎着玉笏;既可以是单个形象,也可以是一个群像中的部分;甚而至于还可以伴随各种情态。实际上作者于假想中在回答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一个伟大的美术作品一旦问世,就会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艺术效果,即米洛斯的维纳斯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想象是丰富的、多元的,是与个人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审美个性有着直接的关系的。也就是人们在欣赏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超越作品本身的审美再创造,而且这个创造是以审美想象为前提的。基于此,作者才斩钉截铁地断言:谁要是复原维纳斯,他将以“艺术的名义”彻底“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

第三部分:丧失的只能是两条胳臂

作者之所以如此断言,原因有二:一,复原了胳臂,就失去了其他部位,“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二,必须失去胳臂,否则就出现了新的无法避免的审美干扰——手。手,较之于其他肢体更具有象征意义,而无论是手,还是胳臂,都包含着丰富的左右人审美想象的因素。尤其是手,作为肢体之一,其具体造型的多样化,表现形式的可变性,都能够作用于视觉感官,直接影响人的审美想象。可以说,胳臂与手既是一种活动的介质,也是一种能触动人的情感和影响人的审美情趣的“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丧失的只能是两条胳臂,因为双臂与手的丧失更能够引发人最深层最本质的想象。换言之,如果失去的是其它肢体,不仅无法使之“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而且会使人在残缺中丧失对于维纳斯无尽的联想和想象,也就根本无法感受到审美的愉悦了。

在历经艰难的思索和细致的分析之后,我们终于惊喜地发现,我们的判断越来越清晰地指向一个点,那就是存在于审美过程中的审美想象。正是审美想象,不动声色地在“缺失”和“完整”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使得米洛斯的维纳斯如此的“秀丽动人”。

这样想着,重新回归文本,我们读懂了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于是,我们认为,只有且必须失去双臂,才给欣赏者提供了更大的审美想象的可能和空间。这,就是全文论述的中心论点。

贾小林,喻祖权,语文教师,现居北京。责任编校:晓 苏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篇4

《米洛斯的维纳斯》选自北京课程改革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实验本),是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清冈卓行的一篇随笔,语言中散发着作者对艺术美的感悟和灵气,从中能读出作者的美学主张和审美理念,使“残缺是完整的至极,是美的最高的形式”这样一个美学观点在维纳斯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给人以美的熏陶。

但由于是译文,又涉及到一些深奥的美学观点和美学术语,高一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也不可避免地给深入领会文章的内蕴带来一定的障碍,过分纠缠不宜在个别深奥的语句上过分纠缠。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了解作者的美学观但又不被作者的美学观束缚这个层面上。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研究探讨中培养思辨习惯,启迪创新思维。

要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内容美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老师还要满怀激情地用优美的语言在课本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抓住关键词语、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3、学习联系上下文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

4、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析疑、辨疑、解疑,在论辩中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阅读本文,提高自我审美修养。

【教学重点】:通过对关键词、关键句的理解,进而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课前准备:

1、搜集网上资料,制作成《〈米洛斯的维纳斯〉研读资料》发到班级QQ群,向学生提供搜索其它网上资料的方法,有兴趣的学生可由此获得更多的资料。多选入一些能引导学生探究质疑的资料,启发他们形成自己的见解。

2、梳理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学生回答: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杨玉环因胖而显得雍容典雅,赵飞燕因瘦而显轻盈迷人,西子因病而更显娇媚婉转。她们胖的胖,瘦的瘦,病的病,可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美人。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美是难的”,它存在着个体差异和时代差异,时常见仁见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一种美;娇喘微微,泪光点点也是一种美;这是为什么?请看世界闻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的三宝(出示卢浮宫三宝图片),这是以其神秘而又永恒的微笑征服了世人的蒙娜丽莎,这是失去了头颅的展翅欲飞的胜利女神,这是因断臂而超载时空的维纳斯。用世人的眼光来看,这三宝有两个是残疾人,可他们却是有着40多万件的万宝之宫卢浮宫的首席珍宝,这是为什么?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去找寻答案。

二、作者与维纳斯雕像介绍:

清冈卓行,1922年生于中国大连市,就读于东京大学,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法政大学教授。1969年以短篇小说《洋槐林立的大连》获芥川奖,1984年获现代诗人奖。其它作品有《早晨的悲哀》、《大海的眼睛》等。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亚力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在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其雕像于18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

《米洛斯的维纳斯》选自《当代世界名家随笔》,作者清冈卓行抓住维纳斯残缺的双臂展开议论,提出了维纳斯双臂残缺不但不遗憾,相反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的观点,见解独到,分析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PPT文件展示):

攫住 出神入化 发掘 矫揉造作 标新立异 赘言 丰腴 不可思议销魂 勾魄 胳膊 顺理成章 迥然不同 回溯 精美绝伦 驰骋 饶有兴趣

四、速读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明确: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开篇点题。

第二部分(4-5):阐明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的两条已经丢失的胳膊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

第三部分(6-7):说明了丧失的部位为什么必须是两条胳膊而非其他的原因。

五、课文分析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作者对维纳斯雕像持怎样的观点?“一个奇怪的念头”所指是什么?“攫住”一词你认为用得好吗?

明确: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一个奇怪的念头”也就是指作者的观点;“攫住”一词自然用得很好,显得有力,表明这个念头很强烈。

2、为什么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明确:即因为“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3、为什么说维纳斯把她那条双臂是“巧妙地”遗忘在故乡或者别的地方了?

明确:“巧妙”是说她借舍弃部分而获取了完整的偶然追求。也就是用缺陷美的方式达到了对整体美的追求。

4、怎样理解文中“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无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一句?

明确: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农人无意的发掘中失去了两条有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膀,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即那失去了的双臂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产生的,然而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5、为什么说维纳斯是“一个美的典型”?

明确:无论……使人百看不厌。

6、人们为什么会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明确:因为这种局部美的获得反而损害了那种由偶然产生的整体美,使雕像失去了神秘气氛和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二)分析第二部分:

1、“我”为什么认为复原维纳斯胳膊的方案是“倒人胃口的方案”?

明确:因为这些恢复破坏了已经起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质的变化,反而使维纳斯雕像失去了整体的完整的美。

2、怎样理解“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句话?

明确:其意思是说,复原方案将使维纳斯雕像变成另一个雕像,因为人们已经认同了断臂维纳斯的艺术魅力,不可能再转而从内心去认同一个“完整”但艺术效果反而欠缺的维纳斯雕像。

3、“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中“这方面”指什么方面?“我”有何以会有“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

明确:指写着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复原方案等内容。“我”所以恐惧、空虚,是因为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根本就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复原就意味着要失去一个最美的维纳斯雕像。

4、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的理解是什么?

明确:作者不希望有真正的原形出现,因为它会破坏断臂的维纳斯的神秘美,所以为了维护真正的艺术,要坚决反对复原的任何方案。

(三)分析第三部分:

1、为什么说“除了两条断臂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明确:因为丧失了任何其他部位,都不会产生神秘气氛与想象的空间,反而有损雕像的整体美,那么,这座雕像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2、作者认为,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呢?

明确:因为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维纳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困难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也就是才使人们产生了各种想象,而这正是艺术的美丽所在。

六、课堂检测题(见学案第2页)

七、小结: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反过来说失去了双臂,才如此秀丽迷人。为什么呢?形体的残缺造就了艺术的完整,其途径是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想象力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反而会造就“艺术的完整”;艺术品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以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所谓虚实相生。留一份遗憾可得无限完美。

清冈卓行认为,维纳斯为了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你们的看法呢?(学生讨论)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以《我心中的维纳斯》为题,各抒己见,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如必(一)失去双臂――一次飞跃――一种神秘气氛虚

此须(正面)一次追求多种生命之梦缺秀失无数秀美玉臂实

丽去神秘奋然一跃憾

迷双(二)复原双臂受到限制失去“丧失”美感相

《米洛斯的维纳斯》 .. 篇5

安徽省五河县小圩中学 衡广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文艺欣赏方面遇到的问题。

3.德育目标:发展学生审美个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审美修养。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提出的残缺美,领会“以少胜多、以无用有”“虚实相间”的艺术原则。

教学难点 1.理解“残缺美”的涵义。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具 多媒体投影,课文朗诵带及录音机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投影扉页“维纳斯塑像”图象

维纳斯,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以她为题材的绘画雕塑数不胜数,当人们发现了米洛斯岛上的维纳斯时,才认定她是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虽然失去了双臂,却赢得全世界对她的瞩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日本清冈卓行的美学/论文<<米洛斯的维纳斯>>,来了解其中的奥秘.

二.解题

读注释1

三.分析课文

[一].放课文录音,概括作者的观点.

明确;文章用空行的方法分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

1.必须失去双臂.

2.不能复原双臂.

3.只能失去双臂.

[二].研讨第一部分.

1.速读1---3段,找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2.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为什么?

[理解把握重要语句,理解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就能化难为易把握作者的观点.]

逻辑关系是这样的:

“驰骋想象”DD“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无数双秀美的玉臂”DD“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DD“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DD“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DD“包孕着不尽梦幻”DD“无比神妙的整体美”DD“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DD“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DD“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

3.让学生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神秘、想象)

[三].研讨第二部分

1.欣赏投影图象,畅想如何复原双臂

(学生想象双臂模样时,所反映出的是他对这座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对美的一种认识和感受。既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2.师范读第二部分,让学生划出作者对复原“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极端厌恶。

3.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4.让学生概括本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从反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受到限制、失去“丧失”美感)

[四].研讨“残缺美”的涵义

1.从上面两部分分析看,本文谈了一个美学观点,这个美学观点是什么?

(残缺美)

2.既然残缺能带来这样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该提倡残缺?

(作者在一、二部分讲述残缺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审美效果,可能会给学生一个定势思维,即残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学生质疑、发问,多角度的看问题)

3.结合维纳斯的断臂谈谈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学生的某些见解会稚嫩、不成熟,但是没有关系,这里重在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对于残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即“部分”的残缺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

[五].研讨第三部分

1.朗读第三部分,找出作者“只能失去双臂”的看法

(在学生说过自己的想法后,来听听作者的看法,学生会对作者的理由更感兴趣)

2.第三部分能不能删除?和一、二部分的关系如何?

明确:第三部分从侧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手的梦幻曲”。DD这可真上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一部分是对前两部分的补充和深化,揭示了维纳斯艺术效果的内在本质。

四.结合语境、探讨和欣赏文中意义深刻的语句

(多媒体投影句子,师生共同探讨)

1.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2.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双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3. 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孕育着多种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4.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

五.拓展深入

清冈卓行并不是残缺美的首创者。我国古代早就有相关的论述,老子云“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即是说最大的乐声听来反而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迹。

1.艺术DD注重虚实相间。

如:画家在画“深山藏古寺”时,画面上不出现古寺而只见和尚担水沿山道而进的情景。

如:《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可爱;《红楼梦》中黛玉的小心眼;《三国演义》中张飞的粗心等。

2. 自然界 月圆月缺,花开花谢,云卷云舒

3.人生DD残缺有时也是一种美

如:四大美女各有缺陷;梁祝爱情成千古绝唱;阿炳;张海迪;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

六.升华

自由讨论,你认为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或者说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美的?

(只有符合真善美的人生才是最美的)

七 作业

写一篇五百字的文章,说说你对“美”的认识

八.板书设计

(一)必须失去双臂DD神秘

(正面) 想象

缺 (二)不能复原双臂DD局限 人生?

(真善美)

美 (反面) 失去“丧失”美感

(三) 只能失去双臂DD双臂

(侧面) 可千变万化

九.小结

作者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描绘了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独特的缺憾美。同学们在理解作者艺术观点的基础上也对残缺美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我们必须认识到:艺术上的残缺会给欣赏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永远的生命力。同样,真正的生活也并不完美,我们必须勇敢地正视残缺,努力探求生活中美的真谛。

作者邮箱: hgren1016@yahoo.com.cn

[1]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篇6

知识目标

1.把握全文,研究探讨文章主旨。

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关键词语来把握文意,分析思路,领会文章主旨的能力。

2.领悟文中阐述的美学观点,提高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执著地热爱生活、热爱美。

●教学重点

1.结合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深刻探讨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掌握文章三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2.理解关键语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采用追加问的方法,层层激疑,在师生的问答中,掌握各部分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讨论法(给学生留出讨论时间,在自由讨论中,各抒己见后达成共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维纳斯塑像”挂图一张;多媒体投影;课文朗诵带及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出示“维纳斯塑像”挂图

美,一个古老的话题,它伴随着人类文明,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那到底什么是美呢?怎样才算美呢?“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女人,我们说她美;“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女人,我们亦说是一种美;建筑史上的奇迹,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我们说它美。更有甚者,米洛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在人们的眼里而是一种美的展示,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日本当代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揭开谜底吧!

二、解题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相传是古希腊艺人雕刻的。雕像于18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引人注意的是她双臂的残缺,虽给世人带来无限惋惜,但同时又成了历代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永谈不衰的话题。本文的日本作家清冈卓行,以其独到新颖的艺术感受力,从美神肩下本应伸展或弯曲的两条玉臂的空荡处放飞想象,挥洒笔墨,纵情讴歌维纳斯极至的美丽,讴歌人类精湛的艺术创造力。

三、研习课文,探讨文章主旨

1.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找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2.具体研习第一部分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提问: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释这种感受的?

板书: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明确:维纳斯双臂的偶然丧失却产生了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给了人们一种整体美的艺术感受。

3.具体研习第二部分。

(1)教师范读第二部分

(2)提问:作者对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明确: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的极端厌恶。

(3)提问: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板书:复原双臂 受到限制 失去“丧失”美感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部分内容。

明确:作者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后的维纳斯在艺术效果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美感远不及“丧失”的美感。

4.具体研习第三部分

(1)学生集体朗读第三部分。

(2)提问:假如说维纳斯失掉的不是胳膊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那么她的艺术效果又将会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学生思考后,明确:“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3)提问:为什么只有失去“双臂”,才会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呢?

明确:因为“双臂”,确切些说是“手”,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通俗地讲,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多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

板书:必失双臂 生命光彩 才能有梦幻曲

5.学生讨论:文章三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明确: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论述失去双臂却能带来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第二部分,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反而不会超越“丧失”的美感。第三部分则用雕塑美学理论来侧面探讨米洛斯的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才可能存在梦幻曲。除此之外,失去肉体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可能产生此效果,也就是说并不是随意的缺失都会形成“美”。这样更增强了作者观点提出的坚定性。

6.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题

明确:文章通过多方面(正面、反面、侧面)的论述阐明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这意在说明双臂的失去虽然是一种遗憾,但更能给人带来一种真正的艺术魅力――“缺憾”美或“丧失”美。同时,作者的新颖观点也触动开阔了人们对美认识的新视野。

四、结合语境,探讨和欣赏文中意义深刻的语句。

学生质疑,教师激疑,师生共同探讨下列句子含义。(用多媒体投影句子)

明确:结合下文来看,“美术作品命运”是指观赏者留下回味余地和想象空间的艺术表现手法。“某些东西”应指欣赏者对残臂造型的美丽想象,即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如后文所说的“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这句话的含义主要是,由于双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残缺造成了神秘的气氛,种种虚像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这种“丧失”的美感与创作者是毫无关系的。艺术效果决定美术作品命运,维纳斯神奇的艺术效果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成为不朽的杰作。

2.如何理解“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句话。

明确:这是一句哲理性的阐释,如果手臂完好无损,无论多么美妙,也只是一种特定的形态,是受到它自身造型限制的“特殊”。手臂残缺,则能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普遍”和“完整”。维纳斯丧失双臂,在艺术效果上,是一种质的飞跃。

3.如何理解“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种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一句话。

明确:这句话的含义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具有“丧失”的美感。迷人的神迷气氛,如果一旦复原,就没有这种美感和气氛了,欣赏价值差远了。

4.解读“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持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

明确:作者认为,真正的原形,有手臂的维纳斯,远没有双臂残缺的维纳斯那样富有无比神妙的整体美。从艺术性上说,应该肯定的应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

5.解读“而背负着美术作品命运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那失去了的双臂,对这些比喻、赞颂来说,却是一种令人难以相信的讽刺。”一句。

明确:从前文看,人们很着重“手”的作用。而维纳斯却是因双臂的残缺才有了非凡的艺术效果。这样看来似乎可以说是对上述观念的嘲讽。

五、拓展

1.老子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物之象”“大象无形”。这些哲学性的语言指一个“有”“无”相生的道理。试从本文来说说这个道理。

学生讨论后,明确:维纳斯双臂的残缺可以说是“无”,但“无”又相当于“有”,因为她“有”无数双秀美的玉臂。作家清冈卓行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以他独有的艺术敏感眼光越过艺术的“实有”外在形式,窥见到艺术最深奥的特殊规律;“从虚无中见出丰盈,见出无限生机,无限神秘和无限的美。”

2.中国的艺术家很早就懂得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并以此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试举几例。

明确: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涉及内容很广,学生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即可。如画家在画“深山藏古寺”时,画面上不出现古寺而只见和尚担水沿山道而进的情景;画家在画“踏花归来马蹄香”时,画面上不出现一朵花,而只画马蹄的周围跟了许多蜜蜂;齐白石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攀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却能让人感到环绕这只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的神境。

六、课文总结

清冈卓行以其敏锐的眼光重新审视了历来为人称颂但又难以从正面述尽其美的维纳斯,阐述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可以说这篇文章真正从艺术的角度诠释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何以有“断臂美神”“美的缺憾”“残缺美”等神秘的雅称。同时,文章也启发和激励我们对艺术的热爱,不断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

七、布置作业

假如你去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完好的。你准备买哪一种,为什么?试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残缺”与“完美”的认识。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篇7

一、从中职语文的本质属性看其初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诚然如此, 但语文, 特别是中职语文中, 语言文字的实用性传授和语文文本的功利性解读将语文的工具性无限放大。

如果一定要谈“服务”, 那么语文究竟是为专业服务, 还是为学生的生命和幸福服务?如果一定要谈“工具性”, 那么是就工具而谈工具, 还是立足于人文与生活来谈工具?如果一定要谈“技法”, 那么是先技法再文本, 还是先文本再技法?

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 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 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这一句话有着孔子的“中庸”智慧。如何保持一个度, 这不是一个无功无过的问题, 而是如何协调糅合至最和谐的位置, 而使之产生最佳的效果。

笔者以为, 语文是生活的表达, 但表达已是“中庸”糅合后的外在形式。这份外在, 应由文本的内容自然决定。好的作家, 会根据他所想表达的内容来选择最恰当的一种形式。这样的表达形式也许不是唯一的, 但它会是最佳的, 因为它是自然而然的流露, 像水流的既定流向一样不刻意。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的表述, 遵循着作者严谨而智慧的思维流势而形成了既有哲思性又有文学意味的语言表达, 大师级的语言和文章布局高超却又毫不露痕迹。文中展现的方法或技巧, 更多的是后来研究者对它的框定与表述。这种技法的点明, 是能帮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 从外而内对文本进行理性而深入的认识。

中职语文, 应不忘初心。所以, 这里也许没有选择, 只有坚持—坚持中职语文的初心。着眼于工具性的语文, 必然是功利的。像庄子所言“无用之用, 乃为大用”, 语文的“功效”, 不是短时见效的, 它也不能为工作简历上添什么证书或什么等级, 但实际上它对年轻生命而言是如此的意义深长。如窦桂梅老师所言, “语文当为心灵奠基”“我们最终的语文价值取向是从精神文化层面关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而不是就语文而学习语文”。

二、从中职语文的三点实践探其初心

1. 中职语文之整体性。

拿到教师或是学生手里的课文, 就不是孤立的东西, 它带有一种生命个体的独特色彩。我们要尊重文本、理解文本, 但语文不应是“就事论事、就文论文”的东西。它具有整体性, 它可以承担起连接生命前与后情感体验的一个小小结点的职责, 它能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经验, 又能促使学生在之后的阅读或课堂或生活中寻求更深更广的体验和延伸。它的承上启下赋予了它充盈、开放、柔软的美丽品质。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 神话中的维纳斯是美的, 雕像的维纳斯是美的, 作者的文艺观点是美的, 作者对美的情感体悟是美的。所以, 师生的思维应是美的, 课堂给学生的感觉应是美的, 最重要的是, 这种美的思考和体悟在生命中的绵延更应是美的。

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时, 不能对隐藏在内, 或说功夫在诗外的东西视而不见、隐而不发。事实上, 这才是中职语文初心的核心点, 这才是一篇文章完整生命力的灵魂所在。

据此思考《米洛斯的维纳斯》的价值所在,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 雕像维纳斯因断臂激发想象, 而成就艺术之美, 这一艺术观点是清冈卓行首次完整阐述, 值得学生了解。

(2) 遵循作者的思维流势而形成的既有哲思性又有文学意味的语言表达, 这样大师级的语言表达值得学生咀嚼品味。

(3) 作为对美的一种类型的判断和表达, 借本文可让学生拓宽美的感受和视野, 激发学生对美柔软、包容、真挚的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

这三点始终围绕一个“美”字, 艺术美、哲思美、语言美, 乃至学生自我的思考与表达之美, 构成了这一课例的完整内容。

2. 中职语文之动态生成性。

笔者认为, “语文课堂应是流动的、动态的、生成的”, 一堂课应该是流水般自然的。水流有快有慢, 会触礁甚至淤阻, 会畅流进而叮咚而响;会有力量让它向左, 也有别的牵引让它向右。教师, 要做的就是成为其中的一个分子, 与学生直面这样的真实课堂状态, 与学生一起朝着向往的方向流动。据此看来, 学生主体或是教师主导, 也许并不是一组非此即彼、固定程式的关系。单纯地讨论哪个为主, 可能是没有结论的。

所以, 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例, 教案设计的时候, 笔者不再精细到每一分钟每一句话, 而是根据作者和读者的思维流程设计了四个模块:

(1) 神话中的维纳斯是美的, 这一块以导入的形式呈现。

(2) 雕像维纳斯是美的, 通过学生感受, 研读文本和两个事例, 让学生对雕像的审美体验由浅入深。

(3) 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 (或说必须断臂而美) 。这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这里又分成三个环节: (1) 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个人研读的多种方式, 集中理解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的缘由。 (2) 学生自行想象复原方案, 进而通过经典句子的分析, 理解作者否定复原。 (3) 通过活动环节, 让学生直观地体会所谓手的“千变万化”, 进而理解为何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这三个环节尤其是第一环节, 笔者希望自己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重, 不求煞费苦心地拉着甚至拽着学生跌跌撞撞跟着教师跑, 而是接受学生一切最真的状态, 包括他们的静默, 他们思维的淤阻。

(4) 第四个模块是前三个模块的延伸, 名为“思美, 说美”。如前文所言, 笔者希望课堂给学生的感觉应是美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美的思考和体悟在他们生命中能够绵延。学了这篇课文, 学生须理解并尊重文本, 同时他们应有柔软、开放、真挚的对美的感受和表达。教师有责任让他们看到这样的空间和视野, 更有责任去呵护他们的柔软和感性。所以在这一模块中, 一是请他们表达对本文的认同度, 也让他们听到别的声音;二是请他们将内心的感受用文字表达。

不管是哪个环节, 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呈现, 笔者都希望自己发自内心地尊重, 并时刻谨记这最朴实而真实的底线“语文课堂应是流动的、动态的、生成的”。将对学生状态的关注, 视为一切教学可以谈论的前提。让学生像学生, 能动态地呈现和发展自己;让老师像老师, 顺着课堂的流走, 帮助学生静待淤阻的过去, 激起他们畅游的喜悦, 甚至激起自己的畅游喜悦。

3. 中职语文之“静待花开”。

“教育, 是精致优雅、生命呵护;教育, 应静待花开”, 这一教育理念越来越为人所认同。语文课, 尤其是中职语文课堂, 同样要有“静待花开”的理念和情怀。45分钟内, 面对课堂教学的淤阻时, 要想想是不是尊重了学生的能力, 是不是相信了学生的理解潜力, 是不是有一份等待的勇气!不要急于呈现教师自我的“完美素养”, 不要焦躁地抛出学生未完成的所谓答案。学生们应有时间去静默, 应有时间去体会, 甚至应有足够的权利去“冷场”。

如笔者任教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 学生程度在中职生中较好, 对《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一类普遍认为“较难”的文章也有一定的理解力。但他们对这类文章缺乏明显的兴趣, 也缺乏耐心去深入地发现文本之美。但是只要有一个方向或路径, 只要有触发的点, 学生会理解乃至陶醉在“真与美”中, 只要给他们机会和等待, 他们也会愿意表达自我内心最真的感受。

相信花总会开, 我们要做的应是怀着美好的心, 在沉静的努力中, 静待花开。

摘要:中职语文是强化素养、支持学生生涯发展的一门学科。作为一种对生活的表达, 语文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 来触动和唤醒年轻生命内心的力量和强烈意愿, 给人以更为“高尚”、更“有指望”的生活。这, 也许就是语文, 或说中职语文的初心。中职语文, 不忘初心。坚持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动态生成性, 坚持“静待花开”。

关键词:中职语文,初心,《米洛斯的维纳斯》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第2版)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米洛斯的维纳斯说课稿 篇8

1、 教材地位: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本单元都属文艺论文,重在讲知识或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新知,又锻炼了思维能力,还能感受到浓浓的理趣。本课则阐述作者的一个美学观点,即残缺美。

2、教学目标:

学生在上学期赏读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花未眠》阐述了美是邂逅所得及艺术源于生活的美学观点,《米洛斯的维纳斯》则是学生在学习美学知识方面的深入与延续。根据学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理解文章的残缺美,把握本文关键语句的含义,提高审美能力,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文艺欣赏方面遇到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深入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通过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谈对课文的理解,谈对作者观点的认识和评价,教师注意及时纠偏,并引导话题的走向。

以本文为契机,引入有关的文学艺术欣赏知识。教学时围绕维纳斯雕像,介绍和本文作者观点相通的中国画的虚实相生的原则,结合图片,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贯穿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西方美术史中最著名的杰作之一,历来被视为希腊雕刻艺术的珍宝。学生对她的欣赏将会提升审美品位。

3、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提出的残缺美,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虚实相间”的艺术原则。

教学难点:对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辩证地分析艺术作品的残缺与完整。

本文为译著,又是抽象的理论文章,在语句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对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作为难点之一;难点之二则是启发学生辩证地分析艺术作品的残缺与完整,断臂维纳斯只是一个特例,并不是所有的残缺的艺术品都是美的。

二、 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1、欣赏品味法:课文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审美点,以蒙娜丽莎与胜利女神为衬托点,以齐白石画为深入点,以自然残缺美为延伸点,以人生的残缺美为德育点,这些抽象的理论都以图片的形式来进行直观地学习,形成视觉冲击力,吸引学生细细品味。

2、自读探究法:由于本课是自读课,因此课文教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为主。找出问题,看书筛选信息解答。

3、 自由讨论法:如何为断臂维纳斯复原,学生会各持己见,这是一个讨论的热点。在拓展深入时,让学生判断什么样的人生是最美的人生,这就是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体现,这个问题也会引发争论。讨论时教师可加入自己的观点,也可留下空白,由学生自己甄别。

4、讲练结合法:在品味了断臂维纳斯后,又浏览了蒙娜莎神秘的微笑,就展示几幅胜利女神的远近的雕像,让学生写一个片断,进行审美练习。

教学手段:本课将大量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首页:断臂维纳斯的美在璀璨的卢浮宫的衬托下更显得庄严而典雅。在巴黎一瞥中将几座有代表性的建筑图片展示给学生,然后引出卢浮宫三宝,配上了《雪绒花》的音乐,意境很美。在拓展深入中,有齐白石的绘画,有当代摄影作品,有残疾人的几幅图片,以此辅助学生深入理解残缺美在艺术及人生中的体现。最后的审美练习也展示胜利女神的雕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她的形象美和神韵美。这些图片的应用将和本课对美的阐释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美的教学氛围。

三、 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流程设为六个环节

(一)导语:由巴黎引出卢浮宫三宝,从而顺理成章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在卢浮宫镇宫第一宝――庄重典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上。巴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是浪漫之都,是艺术之都。它有美丽的塞纳河,有经典的艾菲尔铁塔,有绚丽的小区广场,辉煌的红磨坊,有神秘的巴黎圣母院,有璀璨的卢浮宫┄┄在卢浮宫里珍藏了三件镇宫之宝。

(二)学生阅读课文,提出问题。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三)课文探究

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补充总结为以下六个

1、本文谈了一个美学观点, 这个美学观点是什么?

2、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维纳斯失去双臂后,获得了一种抽象的艺术效果,这种抽象的艺术效果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不赞成复原双臂?

5、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复原计划,告诉我们你心中完整的维纳斯是什么样的?

6、维纳斯为什么只能失去双臂,不能失去其它部位吗?

这六个问题由学生品读课文,讨论完成。

(四)拓展深入

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清冈卓行并不是残缺美的首创者,我国古代早就有相关的论述。老子云:“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即是说最大的乐声听来反而无音响, 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迹。

我国古代绘画中体现了空白艺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齐白石画虾,他只画虾的动作,而空白处观赏者便想象成了水。空白艺术与残缺美是一脉相承的。

“空白”是虚,物象是实,虚与实辩证地统一于艺术品中。从“空白”的价值意义来看,“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是在于求其空灵,不是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艺术品中的“空白”体现一种“虚灵”的“空间感型”,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形式中,历来都讲究虚实相间的艺术。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虚实相间的艺术,可展示几幅古画,与学生共同品味。

然后向学生出示两幅作品,《玻璃破碎的瞬间》是一幅摄影作品,一只高脚酒杯破碎的一刹那,蓝色的液体流出来。“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影壁”在顶部特意设计成了残缺。这些都是残缺美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而在文学作品中残缺美是如何表现的?

比如结局离散,人物性格的缺憾都会产生残缺美的效果。《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红楼梦》中黛玉的小心眼,《三国演义》中张飞的粗心等,这些缺点使人物形象更饱满生动,富于个性,真实可信,流传千古。

现在就让我们从艺术中走出来,走到大自然中,月圆月缺,潮起潮落,花开花谢,云卷云舒,所以残缺的也是美。

人生是也是不完美的,想想人生中的残缺美是如何创造的。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会想到残疾人:阿炳,奥斯特洛夫斯基,张海迪等,然后学生就能够说出他们用意志创造了美。

教师引导升华本课:你认为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或者说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美的?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畅谈心志。

(五)审美练习

中国古代读书方法中有知出知入法,就是要能读进去,也能跳出书中观点的束缚,现在就让学生走出清冈卓行的思维空间,重新审视维纳斯的美。 学生除了残缺美外还可以看出这座雕像的形体美和庄严典的神韵美。用课件展示板书:

1、 完整的艺术美。

1、2、完美的形体美

1、3、古典的神韵美

重点引导学生品味她的神韵美。俄国古典派评论家温克尔曼用这样两句话来赞赏希腊雕像的美:崇高的庄严,伟大的静穆。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说里说:“〈米罗斯的维纳斯〉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这意思是说在保卫人性的尊严方面,它也许更有力量,她大方而雄伟,坦荡而又自尊,在她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

教师启发学生:完整的艺术就不美了吗?其实蒙娜丽莎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丝毫不亚于断臂的维纳斯。然后让学生阅读语文读本傅雷的《蒙娜丽莎之美》),学生找出描写画面主人公神秘的微笑的语段:

假定她真在微笑,那么,微笑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的温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伤的.微笑?这微笑,是一种蕴藏着的快乐的标帜呢,还是处女的童真的表现?这是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这是一个莫测高深的神秘。

最后要根据上面学生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进行一个片断写作练习,学生仔细看《胜利女神》的雕像,欣赏《胜利女神》之美,不少于200字。

(六)布置作业:阅读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四、 说板书

米洛斯的维纳斯

必须失去双臂 ―― 才有无数双玉臂

残缺美 不能复原双臂 ――“有”限制了想象 人生?

只能失去双臂 ―― 双臂可千变万化

五、 说教学反思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篇9

重要程度★★

难度系数★

这是哈农《钢琴练指法》的第一首曲子,训练的重点就是在第一章着重讲过的高抬指,大家严格按照前面所介绍的方法来练习就行了(参见谱例1)。

用相邻的两个手指去弹奏每一小节中的一个三度音程,是整首曲子的技术难点所在;正如哈农自己所说,这是一个“左手第5、第4指上行及右手第5、第4指下行时,两指间张开”的练习。

以右手为例,当乐句上行时,如果用第5指与第4指分别弹奏c音与E音,这就要求第5指弹完c音后,为弹奏E音做好准备。所以正确的方法是:分别将第5指与第4指放在c、E的音位上,先用舒服的手位弹完第5指,然后平移手腕,将第4指挪至E音;在弹完E音后放掉第5指,将手恢复到舒服的手位,然后再继续弹奏下一个音。

教学指导

一、在练习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平移的是手腕,而不是指尖。

二、本条练习曲要以慢速弹奏,建议开始时60拍,分钟,熟练后可增至108拍,分钟。

三、练习时手指要注意高抬,而且要进行分手练习,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效果。

哈农练习曲NO.2

重要程度★★

难度系数★★

这条曲子着重练习的是第3指与第4指(参见谱例2)。练习的时候可侧重练习第4指。

哈农练习曲第二首教学指导

弹奏时,建议大家先把存在于高音部分和低音部分中的难点挑出来,然后通过左手一小节,右手一小节的练习来减小难度。除此之外,如果隔丌一个八度来同时练习,会更加容易弹一些。

除了针对第3、第4指的训练,这首曲子还同时练到了双手的交替弹奏。所以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左右手衔接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内心的节拍感不能摇晃。

哈农钢琴练习曲No.3

重要程度★★

难度系数★

这条曲子练习的重点是第2、第3和第4指(参见谱例3)。其中第4指为弱指,练习时需多用点心。

哈农第三首教学指导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弱指较差的学生可以考虑用增加第4指与第5指的弹奏量的方法,来增强针对它们的训练频度和训练强度。这种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将更加有利于提高弱指的弹奏能力。

哈农钢琴练习曲N0.4

重要程度★★

难度系数★★

这首练习曲训练的重点是第3、第4及第5指。除此之外,由于本首练习曲的旋律具有跌宕起伏的风格特点,因而本曲也同时适用于我们进行力度控制方面的训练(参见谱例4)。

哈农钢琴练习曲第四首教学指导

总的来说有三点提示:

一、要有意识地加强弱指的训练,尽可能使其能够在力度、灵敏度等方面与其他的手指达到同等水平。

二、我们可以在每个小节都试着弹奏一个渐强或渐弱的效果,这样做能够增强学生对力度变化的感悟能力与控制能力。

三、弹奏时不仅仅只足要求手上做“<”或“>”,更重要的是,大脑要指挥前臂与手腕在上行时往前面走,也就是手臂、手腕要顺着前进方向倾斜,往前带领手指运动。这样不仅在听觉上有扬上去的感觉,而且音与音之间连接的缝隙特别小,听起来很连贯(注意:A为高点音,最强)。

还有一点需要补充说明一下,当弹到最后三个音的时候要逐次收下来,在听觉上要产生收回来的感觉。此外,在整个弹奏过程中,应该始终感觉到重心在移动。

重心的移动是一个我们必须始终强调的重要话题,因为它是决定我们能否快速弹奏的重要因素。它不但是快速弹奏的先决条件,更是必要条件,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重心的移动,你就不可能在将来做到又连又稳的快速弹奏。

哈农练习曲N0.5

重要程度★★★

难度系数★★

与上面几条练习曲不同,这首曲子轮流训练所有的手指(参见谱例5)。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弹奏这条曲子的时候增加落滚练习。

关于落滚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落滚(请大家结合本节的图示进行理解)。落滚是一种弹奏技巧,由“落”和“滚”两种弹奏方法构成。

落滚中的“落”是指将整只手由上臂提至空中,开始下落时力气由上臂经前臂送至手腕,再经手腕竖直向下送至指尖的弹奏方法。

所谓“滚”指的是弹奏第二个音时,力气从手腕发出,然后带领前臂、上臂向上抡起来,动作的夸张程度由上臂的使用程度来决定。在回落时需要注意的是,手腕应由空中向下先行。

需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落滚的所有动作,都是由手腕开始,也是由手腕结束的。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落滚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手腕动作。

我们进行落滚训练,主要是希望能够解决手腕与手臂的协调,手臂的肌肉紧张以及手腕僵硬的问题。当你成功地解决了这一切的时候,就可以确保上臂的力量能顺畅地送至指尖。另一方面,落滚的音乐效果听起来像人的呼吸。短乐句落滚的接连使用能形象地表现出那种一步三叹的情绪,很能揪住听众的心;而较长乐句的落滚则能带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抒情气息。

最后,从演奏的舞台效果上看,落滚在带给人音乐的同时,还带给人舞蹈般的艺术感受。这种柔美的姿势让人感觉演奏者的双手像是花丛中翻飞的蝴蝶,弹指间便将演奏者所诠释的音乐形象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传递给了台下的欣赏者。

落滚的弹奏要诀

前面谈到了什么是落滚,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弹好它呢?这里提供几个诀窍供大家参考。

首先是呼吸。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当上臂提至高空时吸气,上臂落下时呼气。然后是腰部动作的配合。弹奏落滚时,要求腰部在上臂升空时要拉直,上臂下落时往回缩。最后是头部动作的配合,上臂升空时要仰头、挺胸,上臂下落时则要含胸低头。

如果在实际弹奏中能将上面介绍的这几个诀窍存乎于心,并能做到协调一致,则更能表现出落滚动作的美妙。这能让演奏中的你和看你演奏的观众都觉得“很有感觉”。

哈农钢琴练习曲第五首教学指导

一、这是一首让每个手指都能得到“平衡发展”的曲子,所以在弹奏时要注意各手指问的平衡与协调。

二、在落滚过程中手腕是柔和、松弛的,是运动的主体,手指只是载体,而且手指不能有任何单独动作,这一点大家可以在图示中清楚的看到。

三、尽管手指没有单独、主动地运动,但是手臂、手腕的力量要全部送至指尖并由指尖传至键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家要特别注意:你的手臂和手掌无论看起来足多么的柔软,下键的时候掌关节都不能“塌”,要保持基本手型不变。这里有一句常用来提醒学生的行话很能说明问题:房子要搭好!

哈农钢琴练习曲N0.6

重要程度★★★★

难度系数★★

这首练习曲着重训练的是第5指(参见谱例6)。如前所述,五个手指中以第5指最为短小瘦弱,所以没有信心弹好第5指的同学,这一条一定要用心练习!

哈农钢琴练指法第六首教学指导

大家在弹完这首曲子的原型后,可以考虑把右手提高八度来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因为随着双手距离的增大,弹奏时所要兼顾的东西也会跟着多起来,于是练习的难度就自然而然增大了。等到大家把这条曲子练熟以后,还可以把双手的距离扩展至三个八度、四个八度,甚至五个八度。当然,这时的难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曲的要求,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出其他有针对性的训练。

在这个练习中需要强调的是,动作要集中在手腕上。即一切动作的起与止都要发源于手腕。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训练双手对键盘的把握能力,经过严格的训练后,你会发现你对钢琴键盘的熟悉程度已经大人提高,双手控制的范围逐步扩大,再也不会出现那种上蹿下跳找不着“北”的感觉。

哈农钢琴练习曲No.7

重要程度★★★

难度系数★★

这是一首非常重要的练习曲(参见谱例7).用哈农自己的话说,本曲“对第3指、第4指和第5指来说,是最为重要的练习”。

除了照着书上的要求练习外,本人特意在原曲的基础上新增了练习反手交叉的训练方法。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练好反手交叉是一个新的挑战。

哈农钢琴练指法第七首教学指导

这里向大家介绍两种反手弹奏方法。第一种是交叉弹奏法,弹奏时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形成重叠交叉的状态,左手弹上面的八度,右手弹下面的八度(左右交换)。

第二种反手弹奏的方法是横跨弹奏法.这是一种专门训练交叉速度的弹法。开始练习时首先练右手,即右手在左手上来回横跨,第一小节比左手低八度.第二小节比左手高八度,来回反复地弹。练完右手后,再练习左手的横跨。当然你还可以同时进行双手交叉互换练习,即一个小节交叉,一个小节还原,再反手交叉,再还原,然后如此反复不间断地练习。

大家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进行练习(当然,两种弹奏方法迟早都要掌握),都应该尽可能地弹得珠圆玉润。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把手横跨的时间尽可能缩短,动作尽可能平稳,紧贴着原地弹奏的另一只手线条起伏不要太大。

关于交叉弹奏法最后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横跨之�笙录嗟牡谝桓鲆粢锰乇�“讲究”。问题的关键在于弹奏这个音的手指不能受前面快速运动的惯性影响,而将这个音弹得特别响,或音色方面与其他的音明显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弹得很仓促,要做到“急刹车、快启动”。这将为以后作品中出现的更为复杂的双手交叉弹奏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如果你能弹好这个练习,说明你的双手已经具有了灵敏的交叉能力,而你的大脑、手和眼睛也能配合得十分默契了。

哈农钢琴练习曲No.8

重要程度★★★★

难度系数★★★

同哈农第五首一样,这首曲子训练的是每一个手指,用哈农自己的话说,这首曲子“对所有的五指均非常重要”。与No.5不同的是,我们可以用这条曲子来进行移调的练习(参见谱例8)。

哈农钢琴练指法第八首教学指导

很多学生一提到移调就头大,然而移调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在歌曲伴奏中,移调属于家常便饭,所以移调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极为实用和必要的能力。我们应该尽快掌握移调的弹奏方法,早日清除这只拦路虎。

其实移调并不可怕,学过基础乐理的人对调一定会有这样的认识:调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事实上移调弹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为了能尽快上手,建议大家在移调开始之前,可以先挑一些比较简单的音作为移调的预备训练。在此,我们只做双手相同的移调练习,这样就避免了一般移调时令人困惑的和声配置问题。在正式作移调训练时要注意,刚开始的时候不要选择那些太难的调(升、降号太多的调),也不要频繁地换调,可采用C-+D-+E-+F-+G这样相邻的升序或c_降B这样相邻的降序依次来练习。等到逐渐熟练后,再加入那些余下的、较难的调,如降D、降G等,而不要一上来就练习c_F或c_G。要知道如果二个调隔得太远,学生在移调时就容易发生混乱。另外.不要因为我们在一般弹伴奏时使用F或c调的频率较高.就认为这两个调容易弹,实际上在这里的训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寻找出一个移调的规律,所以我们不建议以大跳的方式来开始基础训练。

通常最令学生感到害怕的事往往是新的调刚刚上手,就被要求更改调号,于是你不得不在键盘上重新调整位置。虽然在理论上我们都同意这样一种说法——所有的移调在键盘上的弹奏距离都是相同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手与脑在刚开始的时候通常是衔接不上的。因此这意味着平时我们需要加强衔接方面的训练,而不是把功夫花在背下所有的调上。一般来说,一个经常弹伴奏的人会产生手感,用行话讲就是“对键盘很熟悉”;这种情况同学英语有点类似,学英语的人如果经常用英语进行交流,时间一长自然就会产生语感,而死记硬背是不会产生语感的。

初学移调者最好从手位的训练开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两个两个一组,或者五个五个一组的方式开始练习于位。具体的操作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在上琴之前先在脑子里想好升降号,上琴后马上先放好五个手指的位置,左右手在各自的黑白键上各就各位。刚开始的时候不要贪多,只要五个音就好了;要注意千万不要转弯,因为那样做的话两只手的指法又不同了,这只会给自己增加新问题而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当我们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在各个调的五音范围内自由地进行弹奏时,就证明你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各调的键盘位置,同时也证明你的手位以及大脑的判断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准,这个时候便可以开始进一步完整地弹奏一整条哈农练习曲了。

现在还不要着急,虽然从表面上看我们花了一些时间在打基础,但是这样的效果一定会比直接上来胡乱移调要来得更有条理,起码我们省掉了烦躁时的困惑和得不偿失的改错时间。请调整好心态一步步来,毕竟万里长城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

哈农钢琴练习曲N0.9

重要程度★★★

难度系数★★

这是一首训练平衡能力的练习曲(参见谱例9)。

弹奏本曲,每个手指都能得到有效的练习。其中第4指与第5指的伸张练习较其他三指显得更为突出。除了按照原版进行弹奏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增加附点音符的办法将其改造成一首训练节奏的练习曲。

哈农钢琴练指法第九首教学指导

学生应该从学琴的第一·课起就开始数拍子,并去了解各种拍子自身的强弱规律,和它所带来的节奏感。本节我们可以先从双手相同的节奏训练开始,由简入繁,这将有助于手指形成富有弹性的、均衡而灵敏的反应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节奏感,从而有利于拍子的稳定。

首先,我们采用前长后短或者前短后长的附点节奏来进行练习,经过一定的训练后,就可以开始刻意地增加强弱的变化,体现出不同节奏的内在规律。

节奏赋予音乐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生命力,这意味着在将来的演奏中,你一定会碰到千变万化的节奏。我们现在所进行的节奏训练只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开端,之后我们还要不断地加强节奏与音乐的结合,根据音乐的内容来判断我们的弹奏究竟是按部就班、持续不变地进行,还是大量增加自由节奏的成份,无拘无束地弹奏。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最终我们一定会碰到两只手所弹的节奏不一致的情况,这对很多人来说将是一个终极挑战。要想自如地驾驭节奏——让眼波抒情地流动、让心火热地颤动、让双脚舞蹈般地跳动,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先从简单一致的节奏训练开始,伴随着节拍器机械而精准的滴答滴,嘴里高兴地数着一二一,快乐而循序渐进地达到完善自如的状态。

哈农钢琴练习曲N0.10

重要程度★★★

难度系数★★★

这首曲子主要练习的是旋律上行时左手的第3、第4指,以及旋律下行时右手的第3、第4指(参见谱例10)。如果你有时间,你还可以将本曲变为一个进行节奏训练的练习曲。

哈农钢琴练指法教学指导

经过前面的练习,相信大家对附点音符的弹奏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本练习中,你可以试着在一小节之内分别弹奏两种不同节奏来进一步增强对节奏的把握能力。

关于Jazz

再次不经意地谈到了节奏,这回说说Jazz。

现在Jazz音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意味着你终有一天会接触到一种不停切分的、有别于传统的音乐类型。对我们这个小太习惯于“强烈非正拍切分”的民族来说.这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全新的学习和尝试的机会。

我相信“节拍是音乐的灵魂”这句话对于演奏Jazz的人来说,绝不会是一句空谈;而jazz音乐的革命性不仅仅体现在数拍子的繁杂程度上,一些属于思想观念性的新东西也强烈冲击着每一个想玩玩爵士钢琴的演奏者。单从表现形式的选择上,你就面临着改变:究竟是选择长裙还是牛仔裤?是高贵的盘发还是披头散发?是优雅地讨好观众还是桀骜不驯地摇晃头颅等等…·不论每个人的想法和打箅是怎样的天差地别,都不是重点;所有这些,你都可以将其理解为“味道”或“感觉”之类的名堂,或许这就是Jazz的魅力所在吧。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上一篇:雅思口语学习类话题下一篇:普通话考试培训内容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