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课

2024-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词鉴赏课(精选11篇)

诗词鉴赏课 篇1

砺青中学 郑光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始,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是一座座诗歌的高峰。代代杰出诗人辈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因此,在中学阶段,我们必须培养初步的理解、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能力,这也是近几年来高考语文科的一个必考内容,但今年的高考,这方面的考试形式将与以往不同,变客观题为主观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鉴赏、评价古诗词。

二、引导学生回顾朱光潜先生的诗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把握朱文所讲的评价诗词的方法

朱光潜先生的诗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以细腻的笔触、精确而独到的分析,揭示了四首词的意蕴,给人以启迪,在分析、评论这四首词时,作者从两点入手:一是典型的情节(意象)。二是精练的语言。很多古代诗词都选择了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而这种典型的情节又是通过精练的语言来表达的,两者共同作用,创设意境,表现主旨。另外,从这篇诗评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阅读、欣赏古诗词时运用了以下方法:

一、揣摩研读法。比如分析《西江月》时,作者就“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字大作文章,分析出用“别”字所产生的特别韵味,暗示了乌鹊和树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此处不写啼而啼自见。还有,在分析《鹧鸪天》词时,深入地分析出“青旗沽酒”在词中以乐景写哀,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技巧。

二、展开想象法。比如评论白居易的第一首词时,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联想到江南繁华灿烂的春天,帮助读者进入词所描绘的境界。这样,读者就不难理解诗人在诗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了。

三、知人论世法。在分析辛弃疾的第一首词《鹧鸪天》的主旨时,作者就运用了这种方法,从而深刻地领会了隐藏在“城中桃李愁风雨”这个诗句背后的作者的真实感情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我国的诗歌艺术讲究含蓄、精练,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鉴赏时首先要深入揣摩研读,揣摩其重点字词、句子,分析写作技巧,如比兴、拟人、互文、倒装、用典、反衬、直抒胸臆、融情入景、借物抒情等。再衬以想象,就能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体会作品的意境美。另外,早在先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就提出了“诗言志”的论断,唐代白居易还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见,诗作往往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处世态度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紧密联系的,故而在分析、鉴赏时还要注意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诗。

三、师生共同赏析张继的《枫桥夜泊》诗,领会揣摩研读法、展开想象法在答题时的应用

1、分析第2小题

第一句中“月落”、“乌啼”不难理解。秋凉夜半,上弦月落了,耳畔传来几声乌鸦的惊叫。我们学过的“月出惊山鸟”、“明月别枝惊鹊”都有相似的意境。“霜满天”就有难度,理解时不能以辞害意,因为我们平时感受到的自然景观的实际是霜华在地而不在天,而且在已“月落”的夜晚也看不见。如果机械的去理解,就无法体会其妙处。须认真揣摩研读方能感受到: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羁旅之人对夜凉的感觉格外敏锐。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气中弥漫着满天霜华。(投影显示本题正确答案)

2、分析第3小题 “对”字也是难点。“江枫渔火对愁眠”中江岸上的丹枫,给人以秋色秋意、羁情离思的暗示,它在古诗词中沉积的感情内容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我们想象一下,岸上昏暗迷蒙的背景衬托着点点渔火: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岸上一水中,“愁眠”者,当是怀着羁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如是,整个句子可看作是“愁眠对江枫渔火”的倒装,“对”字当解作“伴”,又不像“伴”那样外露,它表达舟中旅人和舟外景物之间无言的交融和契合。朱光潜先生的文章中说,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就是写进人的活动,此处恰是一例。

3、分析第4小题

“夜半钟声到客船”字面意义易懂,但内在意蕴却是难点、重点。诗人在枫桥夜泊中得到的最鲜明最深刻最具诗意美的印象就是寒山寺夜半钟声。在静谧的暗夜,人的听觉成为对外界景物感知的首位,静夜钟声不仅反衬了夜的深幽和清寥,而且渗透着宗教的色彩,给人古雅庄严的感受。钟声悠扬,余音袅袅,余韵无穷。有声,才使神韵得到最完美的表现,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典型化的艺术意境。

4、分析第5小题

在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秋江夜泊图。秋凉夜深,霜气逼人,上弦月落了,乌鸦惊叫,眼看江中渔火和岸上丹枫,船中游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又远远传来叩击游子心扉。这里面,情景交融,在写景中融进了诗人自己的情思。枫、火本为无情之物,着一“愁”字,皆成有情之景,伴人无寐,情由景生,意境优美。“客船”上听“钟声”之人是谁?听后感觉如何?皆给人无限遐思。

四、课堂练习——赏析刘禹锡的《石头城》

(投影显示第3小题正确答案)

五、师生共同赏析辛弃疾的《摸鱼儿》词,完成第2、3题,领会知人论世法在答题时的具体应用

要正确解答第2、3两道小题,须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生于山东历城,他出生时山东已沦入金统治者手中。二十一岁那年,他参加了北方的抗金义军,后来投奔南宋,历任湖南、江西、浙东等地安抚使。力主抗金,为主和派所忌恨。四十一岁时退居江西带湖,晚年又被起用,但不被朝廷器重,最终辞归,终老山林。

辛弃疾一生反对议和,主张收复中原,因南宋朝廷一贯推行妥协投降政策,他的理想未能实现,只好把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情都寄托在词中。

第2题中杨玉环、赵飞燕都曾宠幸一时,他们跟当时炙手可热的主和派(奸臣贼子)一样,都曾权倾朝野。由杨玉环、赵飞燕死于非命,我们可以推断,这一句的寓意是“主和派”(或奸臣贼子)绝没有好下场。

第3题分析“愁”的含义,联系辛弃弃疾的生平,我们知道,他的“愁”指的就是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闲愁最苦”指的是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投影显示第3小题正确答案)

六、课堂练习——赏析岳飞的《小重山》(投影显示第3小题正确答案)

七、小结

通过本课的复习,我们应当掌握: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应重点考虑它如何用精练的语言来描绘典型的情节(意象),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创设意境,表现诗歌的主旨。要综合运用揣摩研读法、展开想象法、知人论世法去认真研究重点词句、分析表达技巧、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而领会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景物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八、布置课外练习

诗词鉴赏课 篇2

一、聆听经典, 融入音乐情感

课堂教学有效性与否, 关键要看学生参与的程度, 而学生参与的热情与他们的兴趣有直接的关系, 学生学习兴趣能否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每个人天生都向往美, 而音乐的美最能打动学生的心,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音乐中的美来唤醒学生对美的追求。“听”是学生走进音乐基础的最佳途径, 因为我们只要听到一段音乐, 无论是欢快还是忧伤, 总会在内心产生一种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一首优美的歌曲或乐曲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身心放松的情境。

例如鉴赏贝多芬的《第九 (合唱) 交响曲》, 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作者的生平事迹、生活背景、创作成就以及贝多芬勇于进取、热爱生活、争取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精神等, 让学生深刻地感受贝多芬的英雄性格。作为音乐课, 教师切不可以讲代听, 要使学生能真正走近贝多芬, 走进贝多芬的精神世界。光靠口头讲述不行, 可以通过音乐鉴赏, 让学生反复地聆听音乐或观看音乐表演, 才能使学生真正在心灵深处产生思想的碰撞与升华。

二、愉快教学, 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研究证明, 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 学生就能愉快地和教师配合, 有效地参与学习。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每个学生由于音乐基础、生活背景不同, 对作品的理解、想法也不一样, 教师应以鼓励支持的态度来调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 合作解决。教师可在课堂中创设愉快的氛围,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每个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 畅所欲言。艺术鉴赏也是一种审美的过程, 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美感。

1. 结合故事欣赏音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 它以独特的魅力享誉海内外, 但在学生中受欢迎度不高, 主要原因是学生听不懂、不了解, 教师如何吸引学生参与进来?如在京剧欣赏课的教学中, 教师讲述了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故事, 讲梅兰芳到美国访问演出会见喜剧大师卓别林的故事等。学生了解梅兰芳的故事后, 也势必想知道这样一个大男人唱起旦角、演起女声是个什么样子, 这就激发了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2. 借助音乐创编故事。

如鉴赏德彪西的作品《大海》一课, 《大海》是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 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 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 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作品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歌颂和赞美, 乐曲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响, 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意境, 要让学生通过直接地理解作品是有难度的, 它太抽象了。因此, 教师可以将此作品编成学生夏天时在海边游玩的故事, 在故事中体会大海的多样性,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大海的风平浪静、波澜壮阔……通过故事,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想象中聆听音乐, 融入情感, 走进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理解乐曲所传递的思想。

三、问题引领, 有效鉴赏

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有效学习, 通过问题走入作品, 通过作品解决问题, 从而理解作品。例如欣赏《茉莉花》这一课, 教师借助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对话情境如下:

1. 听赏江苏和东北二首民歌《茉莉花》。教师:这两首歌曲, 它们的音乐风格怎样?

2. 听赏由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的男声四重唱《茉莉花》。

教师:经过改编后, 演唱形式有什么不同, 你内心有什么感触?

3. 听赏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教师:这首歌曲, 同前面三首在旋律、节奏、意境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 听赏交响合唱《茉莉花》并一同演唱。教师:在国际音乐节上, 世界各国音乐家为什么要同唱《茉莉花》。

学生在鉴赏过程中, 始终带着问题去听, 去比较理解各种形式、风格的《茉莉花》:江苏《茉莉花》让学生感受到小桥流水的意境和典雅细腻的风格, 东北《茉莉花》让学生感受到高亢、泼辣的韵味和东北二人转所特有的的诙谐幽默, 使学生们突然感受到民歌原来也这样优美动听。在鉴赏中, 学生们了解到《茉莉花》已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广为传唱, 感受到了这首民歌的魅力和风情。

总之, 音乐教师只有精心处理作品, 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音乐情境, 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和想象能力, 才能讲授出优质的音乐鉴赏课, 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提高高中生的音乐素养。

突破古诗词鉴赏课的桎梏 篇3

一、散文化创写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纵观当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课堂,特别是高三毕业班的古诗词教学课堂,教者往往出于考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解题套路,让学生接受大量的练习,使诗歌教学容易走入浅表化的诵读背诵和程式化的简单解读的误区中。这对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诗歌,理解诗人,以及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这样的现状无疑对高中语文诗词教与学的改进和提高提出了要求,催使着教者不断审视古诗词的教学状态,并发现存在的误区,探寻更为有效的途径来解决古诗词教学中问题。

笔者曾尝试用散文化的方式改写诗歌,以期望在“写”的基础上改变静听模式,让学生的想象翩跹起来、思维灵动起来。并由此期盼学生能由单一知识层次的接受,上升到情感层次的熏陶和共鸣,来提高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审美能力。

二、如何有效推进古诗词散文化创写

所谓诗词的散文化改写,就是在充分把握诗词的内容,了解诗词情感基调的基础之上,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用充实丰盈,极具描写性和表现力的的语言,对诗歌中含蓄凝练的的形象进行再加工,把作者的情愫用形式自由、手法多样,工笔细描的散文笔法宣泄出来。这使诗歌优美的意境得到最充分最饱满的展示,从而得到情感层次的熏陶和共鸣。

(一)范例式引導。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散文化的好处在于突破了歌词格律体例的限制,让含蓄凝练变成具体充盈。例如作家张晓风《不朽的失眠》,这篇散文是将落魄文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散文化。原诗中的落月、乌啼、漫天风霜、江畔红枫、点点渔火以及夜半的惊世钟声这些意象,经过作者的想象描写把它构思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这一画面描写充分,渲染出一种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而又不乏深永庄严的氛围。在此环境氛围烘托的基础上,给主人公加上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将羁旅者落第后孤孑清寥的内心感受充分展现出来。

(二)散文化不等同于简单的翻译,必须要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基础之上,去补充诗歌中的“空白”。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呢?

1.追问填白法。其实古诗词创作有时候就像绘画,画江不画水,只画鱼龙潜跃;画山不画石,只画烟缭雾绕。而古诗词又能“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极富包孕性,这样可以给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诗歌中往往也会留白,比如《春江花月夜》中“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在这个江阔月圆之夜,为什么还有一叶扁舟飘荡在江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要去哪里?他为什么没有回家团圆?此时他的内心又怀有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教师需引领学生于有尽之文字中体会无尽之意。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追问,去联想,想象的思维一旦调动起来,学生的阅读鉴赏的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

2.多手段辅助法。诗词本身是文字的叙写,于无声无色处自有其斑斓世界。而学生现有的阅历认知和古诗词的复杂深邃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可以用声音和图画方式来辅助理解诗词。比如,让学生为自己喜欢的诗歌选配一支曲子,或有绘画之一技之长的学生将诗词入画,有了形象性视听内容的辅助和支撑,诗词激趣,引发想象力就容易很多。如学习《登高》,可用铅笔素描展示一幅天高旷远、秋风萧飒、诗人心憔鬓衰的诗意图;学习《蜀道难》蜀山横亘、天梯勾连、岩峦九折的场景,自可入画。至于配乐衬诗,可以给闺怨诗配以凄切哀怨之曲,给边塞诗配以气韵沉雄之调,给山水田园诗配以闲适清雅之歌,都可以有效拓展学生想象空间,提高学生想象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3.教师创设情境,熏陶引领法。想要学生的情感世界借助想象力腾飞起来,必先有教者思维开阔,想象纵横,情感氤氲,这样才能更好地濡染学生。比如讲授《将进酒》,如何渲染李白式的雄强自信、豪气通天?教师可以来一段想象式的引语渲染课堂氛围。

情境创设:李白青履儒衫,行走于咸阳市间,衣袂飘飘,风动美须髯,展眉望见酒肆杏林间,抡袖畅饮,青花瓷碗一字排,古朴坛罐满地展,好友两三,长啸笑傲,客人望而却步,日落月升,酒家因之暂眠,直至醉眼惺忪,对影唯诸人。大呼快哉,唤酒家取笔展砚,笔为如椽之笔,砚以酒缸为砚,提笔,长毫饱满,墨气氤氲气凝神定,对白墙一气而呵成,名曰《将进酒》。

三、诗词鉴赏应遵循“读-写-读”的程序

“读”,就是初探诗词,把握作者、创作背景、诗歌具体内容和写作技法等知识层面的内容。

“写”,是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运用形象思维再现诗词意蕴的过程。这也是从审美的角度看诗歌,将诗歌诗意化、散文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恰恰是目前诗歌理解最容易忽略的过程。但这是从人文性的角度提升学生审美体验的最重要的一环。从审美批评的角度看诗词,以诗意的方式来诠释诗词,才能将诗词鉴赏课回归到诗词课本身。

第二个“读”,因为在“写”的基础上,形象思维得到了激发,诗词的意境得到了领略,人文气息得以产生,学生建立了情感价值的审美评判。教师在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指导读,就不会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而是会引得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此时再去赏析诗词具体的内容、技法、风格、情感,学生就会有相对深刻而又真切的体验。

这样的“读-写-读”的环节,强调在循环往复的运动中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并相继培养学生更为优越的品鉴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之,在古典诗词的斑斓境界里徜徉,犹如身入胜境,在无数瑰丽璀灿的珠宝中观赏遨游,美不胜收。带领学生体会古典语言文字的优美和表现力,须从一首小诗、一阕小词开始。通过尝试古典诗词散文化的创写,可以有效突破古诗词鉴赏的桎梏,让传统在这里升华,传统文化在这里重生,审美品鉴在这里生成,让诗意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

诗词鉴赏课 篇4

摘要:

关键词:美术

西方艺术

中国画

美育的意义

这学期我选修了薛文勇老师的美术鉴赏课,本来只是修着玩玩的心态去的,因为从小到大我都感觉我自己是一个没有艺术细胞的孩子,和美术这类艺术根本无法挂钩。可是近半学期的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的领域,带到了一个艺术的殿堂。尤其是课堂上老师的幽默谈吐、漂亮的PPT、精明的视频让我受益匪浅。这些都让我对美术鉴赏有了新的认识。

美术鉴赏 老师第一节课就给我们谈了,什么是美术,艺术,鉴赏以及为什么要学美术、会艺术、会鉴赏。通过他的一席话使我了解了学习美术的必要性。下面结合资料信息来了解美术鉴赏的含义。

纵观人类的所有活动,我们可以说,美术是最具人性意味的,因为它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既诉诸人的心理,又诉诸人的生理,既针对人的理性,又针对人的情感、感性。在这方面,科学可能要逊色得多。因为科学主要诉诸于人的理性,如果处理不当,会人的其他方面造成影响。所以,鲁迅先生说∶“盖举世唯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美术活动一般而言,必须与人的理智发生联系,这几乎是无争的事实。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中科学原则的确立,就已经说明了这一问题。

在美术活动中,主要诉诸的是视觉,而视觉又是人的主要感觉。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人所需要的信息,80%以上是通过视觉所获得的。视觉不仅给人的生存提供必要的信息,而且也是人生乐趣与幸福的一个重要源泉。

然而,我们中的很多人并不善于运用自己的视觉,这样既使得信息量相对减少,更使得生活的情趣大为降低。科学与美术一样,均需用眼,但两者运用的方式并不一样。科学只是将世界的表象作为导向把握其本质的一个途径,美术同样注意世界的本质,但似乎更为注意对世界表象的观察和玩味。我们的眼睛应该既看事物的本质,又看事物的外表,在这方面似乎只有美术家做得最好。一般人在儿童时期,还比较注意事物的外表,而一旦长大就抛弃了这一良好的习惯。

而所谓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又称“美育”——美术教育。美术鉴赏有助于人的全面思维。美术鉴赏通过审美活动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审美感受,造就健全的人格。提高审美修养最终目的是使人成为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心理结构完善发展的人,成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协调前行的人。而在谈美术鉴赏之前先讲讲艺术是什么。艺术,此前一直以为只是人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对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直到选修了这堂美术鉴赏课后才对艺术有了一个大概的系统 的正确的认识。艺术不仅仅是人们在温饱之后才会有的消遣,事实上,只要有人类生存就有艺术的存在。比如远古象形字就是艺术。从网上得到的艺术定义为: 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事实上,艺术是一个空泛、混乱的词,通常需要更加空泛的 语言来描述这个词,结果导致人们知道有艺术这个词,却不知道艺术具体指的是什么;一个不能统一的概念,实际上人类不统一的感知系统才是 这个词的基础,也导致了艺术的相对有限性。然而,人们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对艺术给出了定义:

1、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2、艺术 是创作主题情感的传达和心灵直觉的显现。

3、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而对艺术的含义,还有一种相对抽象一点的诠释:所谓艺术,就是指人 类根据社会生活运用一定的物质文化实体,遵循一定审美或反审美规律,创造极具大美学特征的精神文化的创造性行为或结果。

而美术鉴赏的含义呢?美术鉴赏这门学问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 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欣赏一般局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而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在美术鉴赏的基础上就能够产生一定的“美术批评”,自己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做出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

而经过了一学期《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欣赏到了许多中西方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绘画风格,对西方美术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从中感受到了西方艺术的特点和与东方艺术的异同。

首先接触的是东方绘画,主要是中国画。对于此,我也有了一些了解: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

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而通过半学期的课程,我也了解到西方造型艺术是以模仿自然为目的。为了栩栩如生再现自然,西方绘画努力发明着种种技巧和手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尤其在以人物为主题的绘画中表现最突出。艺术家在模仿事物外在形象的时候,通过比例、对称、完美地表现事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凡高的《自画像》、拉斐尔的《圣母图》虽然他们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但他们都很像,表现真实的一面,都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在我欣赏的众多作品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它的神秘让我深陷其中……当我们注视画面上部分时,我们能感觉得到弯曲的嘴角,淡淡的微笑,然而当我们直视画面中蒙娜丽莎嘴巴时,那微笑又仿佛消失一样。确实,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这神秘的微笑就是达芬奇利用了独特的技巧巧妙地勾勒出来的。数百年来,我们不断寻找那神秘微笑背后的故事……在反复欣赏幅画,我不得不感叹西方艺术的高超,并为达芬奇的才能所倾倒。是这位伟大的画家发明能创造神秘微笑的技巧,创造了让世人迷恋的《蒙娜丽莎》……

在课堂中鉴赏的绘画作品中,我还喜欢拉斐尔的圣母画。他的一系列圣母图像,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拉斐尔的艺术深沉,含蓄,富有理智,充满智慧……我喜欢圣母的慈祥,深情注视的目光,孩子的纯真、浪漫。在一系列的圣母图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整体画面极具古典美,神圣,温馨。仿佛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里的温暖互动,深情的母爱。在《阿尔巴圣母》首先给我们整体画面感觉宁静、祥和。我喜欢这幅作品犹如天国仙境的背景,置身其中的圣母深情注视着她的孩子,孩子正天真玩耍。从画面传递的幸福是我们感觉得到的美。

对于这学期选修的这门美术鉴赏。我觉得这门课我选的很正确,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鉴赏的能力,知道好与不好,知道好在哪不好在哪。这样我们这些思维偏逻辑的人也能以艺术家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一切,说不定会有新的思路,问题说不定会迎刃而解。

而大学开设美术鉴赏课就是为了更好的培养我们,提高我们的素质,最根本地是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美术鉴赏有益于我们灵魂的雕刻和人格的完善。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专一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

舞蹈鉴赏课小结 篇5

很开心也很幸运能在这学期选到舞蹈鉴赏课,通过这学期短短十周的学习,让我对舞蹈有了很多比较专业的了解。以前一直喜欢跳舞,喜欢街舞,但因为从小没经过专业的舞蹈学习,对舞蹈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在这门课学习的过程中,舞蹈不仅只是跳跳玩玩,更重要的是怎么样去体会一个作品的内在灵魂和表演者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意义,而我们常常对舞蹈的鉴赏只是停留在很肤浅的层面去“欣赏”。老师上课选取的视频作品都是舞蹈表演的精华,通过老师详细的引导鉴赏,让我明白了一部作品它凝聚了包括表演者,编剧很多人的感情在内的很深刻的东西。我们必须学会去体会内在的东西,才能真的明白作品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例如现代舞,以前真的不了解那些简单的动作,我们的日常动作都是可以拿来表演的。看来舞蹈是真的源自生活,而我们正是一个个在自己的舞台上表演着的舞者。

其次,在这门课上我最大的收获是对民族舞蹈和民族文化的了解。真的有点愧疚自己以前为何总不喜欢看民族舞蹈,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也是少得可怜。当我们成为街舞疯狂的粉丝的时候,却忽略了属于中国传统的、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突然发现,民族文化是多么强大,它聚集了从古至今留下来的最灿烂的文化。从服装到装束,每一个道具,都是有着及其丰富的风俗文化在里面的。我们不禁感叹,灿烂的民族文化蕴含了多少历史的精华,而我们为何迷恋于街舞,嘻哈乐的张狂?或许是潮流吧,我们只是在急匆匆的被潮流赶着,却忘记停下来,回过头用心体会在自己身后的那些真正深刻的、真正值得我们发自内心去仰望的东西。那些文化,又何尝不是值得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去自豪的?

小还老师的课真的很好,作为一门鉴赏课,最重要的就是要提起学生的兴趣,老师用了大量的视频,起了很好的作用。不过,可能是由于同学们太过“害羞”,不愿意表演,所以课堂显得有点沉闷,但还是希望老师花点时间去启发同学们去表演。另外,我觉得在欣赏完一部作品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大家说说自己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然后老师来分析一下可能会加深同学们的印象,也让同学们学会自己赏析作品的内涵。这仅仅是我的一点小建议,老师可以考虑实际可操作性来定了,我是有点理想主义啦!

美术鉴赏课教案 篇6

2014.9.2

一、教学课题

《素描基础教学之一透视》

二、教学目标(p188)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专业美术与普通美术的区别;

2、了解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多点透视(散点透视)知识

过程与方法:

1、透过教师讲解和优秀学生介绍,学生了解到高中专业学习内容;

2、透过对图片和艺术作品分析,学生了解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多点透视(散点透视)的知识;

三、教材分析:

1、重难点:一点透视、多点透视

2、学习的知识类型:事实性知识

概念性知识

四、学情分析:

1、学生的学习起点:高一学生刚进校,大部分学生不明白高中美术具体学校内容,需要专业教师从零出发,逐步学习。

五:学习方式:

1、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2、聆听知识、运用知识。六:教学方式:展示课件,讲解知识。

组织教学,讨论知识要点。七:教学过程:(P183)

(一):介绍高中美术学习内容

7.1.1

正方形图片展示

7.1.2

一点透视

7.1.3二点透视(成角透视)

7.1.4 多点透视(散点透视)

7.1.5 平行透视中给位置的图形介绍

(二):知识点:1.平行透视

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2.成角透视

就是任何一面都 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

3.透视专业术语

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3),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

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三):知识在作品中的运用

7.2.6 透视在建筑中运用(1)

7.3.7 透视在建筑中运用(2)

7.4.8

透视在作品中运用(3)

7.5.9 透视在设计作品中的运用(4)

八:作业布置与板书设计:

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 篇7

(一) 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 首要的任务是要告诉学生鉴赏什么。音乐鉴赏课是师生之间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双边互动活动, 教师要告诉学生要鉴赏的内容, 鉴赏的目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欣赏音乐的过程, 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 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 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明白清晰地告诉学生欣赏的内容, 即感情。感情包括两方面的内涵, 第一是音乐作品的感情。音乐作品中通过旋律、和声、节奏、速度、力度、音色、曲式、体裁等因素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品什么样的感情, 喜、怒、哀、乐等哪一种感情。古代文化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意思是说创作者是由于情感的激发而创作作品, 而听众是通过作品体验其中感情的。因此, 要通过音乐作品的赏析来体验其中的感情色彩。第二是学生的感情。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感情同样也有很强的感染力, 学生身处在音乐氛围的熏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感情, 或喜或怒或悲等感情无不来自于音乐作品感情的感染和传递。通过对音乐作品感情的鉴赏和学生感情的融合, 音乐作品很自然地和学生的身心融汇交织在一起, 音乐和人共鸣。因此, 在整个音乐鉴赏课堂中, 教师要给学生明确地指导, 使学生明白鉴赏的真正内涵。

(二) 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一般说来, 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主要指学生的听觉能力, 听觉直接影响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因此, 音乐鉴赏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培养学生的听力。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强化提高的,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回忆、想象、联想等方式训练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教师让学生通过多听、多想、多感知、多体验等不断强化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如对音乐旋律、音乐节奏的感知, 对音乐作品局部或整体的感知。历史上众多人物表现出很强的音乐感受力,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等。白居易既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又是著名的音乐家, 他对音乐的理解通过《琵琶行》可见一斑。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 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 命运相同、息息相关。另外, 行, 又叫“歌行”, 源于汉魏乐府, 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从《琵琶行》中也完全可以看出白居易若无对音乐很强的感受力, 对音乐没有敏锐的把握, 即使他感情体验再深, 作诗能力再强, 也不可能创作出感情与音乐作品融为一体的经典之作。

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时应特别注意的是教师要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这个着重的是学生对音乐的专注认知, 因为音乐作品的呈现方式转瞬即逝, 注意力能始终让学生对音乐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 对音乐的认知可能就会产生偏差, 影响对音乐作品整体的认知, 也就不可能准确、细致地去体验音乐中表达的情感, 进一步影响对整个音乐作品的鉴赏。

(三) 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 教师要“内外功”兼修。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成败。教师“内外功”兼修, “内功”指的是教师自身素质, “外功”指的是教师为音乐鉴赏课所做的各种努力、物质材料和准备工作。在这里, 我们要特别重视的是教师的“内功”。

毫无疑问,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度决定了音乐鉴赏课的高度, 自身素质高的教师其音乐鉴赏课一定有较高的水准。对音乐教师而言, 教师素质应包括一是深厚的理论知识, 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是进行授课的基础, 因此, 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教师自身的能力, 教师要能表现自身素质的能力, 教师是音乐鉴赏课程的“领头羊”, 是课堂的设计师, 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有效把握。同时, 要有指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如何鉴赏,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鉴赏。因此, 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 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 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音乐鉴赏课的目标。

总之, 高中音乐鉴赏课大有所为, 是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美、感受美, 而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需要进一步升华美, 在音乐鉴赏课中欣赏音乐的魅力, 让感情和音乐融为一体, 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

编辑/牛萌

怎样上好美术鉴赏课 篇8

1 、激发兴趣

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我在讲课之前,把临摹的一幅高两米的油画《蒙娜丽莎》及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挂在教室。虽然学生们以前也在很多印刷品中看过这两幅画,但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大而且如此美的画,许多同学走在画前认真观察,津津乐道,甚是惊奇,在学生们止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之际,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此时我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油画与国面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介绍油画与国画的技法。介绍《蒙娜丽莎》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的内容、思想感情等,以及作品给观赏者带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在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的背后还有丰富、有趣内容。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从而为上好美术鉴赏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外出参观

为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实地考察是很有必要的。如讲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鉴赏这一章时,带同学们参观博物馆。馆内有许多学生从未见过的工艺品一一彩陶、瓷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要求同学们留意这些工艺品的名称、 出土时间和出产年代,分析工艺品榈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如彩陶:半坡类型彩陶造型朴实厚重,彩绘纹样除几何图案外,以人面、鱼、自等形象最为人注目;庙底沟类型彩阳彩绘纹样以几何图案为主,变化更为多样,除少数兼用红彩外,多为黑彩,有时彩陶上有红白色陶衣,加强了 色彩的对比效果;马家类型彩陶则满身装饰;半山型造型更加优美,最有特色的是长颈和短颈或无颈而有折沿的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壶,形象丰满浑厚,稳重大方。在对比中分析彩陶的异同,另外还邀请博物馆管理人员给学生做了一次有关古代工艺美术知识的讲座。管理人员把水倒进有舞蹈人物的彩陶盆里,舞蹈者的身姿便倒映在水中,巧妙地构成了一个池畔欢舞的场面。动一下盆内的水就发生晃动,倒映在水中的舞蹈者和身姿,产生一种婆婆起舞、婀娜多姿的艺术效果。同学们被祖国有如此悠久的历 及人类如此灿烂的文化所吸引。增强了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逐步树立起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审美理念,培养积极向上的创造精神,为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努力学习,扎实奋进。

3 、举办展览

为了让学生弄清中国画的分类及其装裱艺术形式,我举办了一次中国书画展览。展览的作品都是临本,内容包括山水、人 物、花鸟,装裱形式有立轴、横披、镜肝、手卷、册页等,直观教学的手段使学生掌握知识轻松愉快,同时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豪感。

4 、搜集整理

在中国民间美术鉴赏教学中要求同学们到农村、街道去搜集旧的年画、剪 纸、民间玩具、草编、竹编等,从报刊杂志搜集有关图片资料,并按类别、作者、创作年代、风格等整理出来,加以文字说明。同学们在搜集过程中亲眼见到民间艺人熟练的剪纸工夫,不用草稿,一幅生动活泼的《老鼠嫁女》就出来了,又一幅代表喜庆气氛的《五谷丰登》跃然纸上;还有质朴自然的草编的虫、鱼等玩具。这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学生获得甘醇美酒般的民间艺术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劳动群众质朴热情和醇厚的情感,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这是无穷的影响。

东方之珠+鉴赏课(范文) 篇9

《东方之珠》 《鼓浪屿之波》 《1997 天地人》交响曲教案

(授课教师

唐昱)

《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1997天地人》

交响曲教案

教学内容:学唱《东方之珠》、鉴赏《鼓浪屿之波》《1997 天地人》

教学目标:

一、对比《七子之歌 澳门》、《东方之珠》,感受、体验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及不同表演形式的不同效果

二、做掌握《东方之珠》歌曲所抒发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从旋律、歌词去理解歌曲、抒发感情

三、鉴赏对比,比较歌曲韵律、歌词、表现手法的不同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视听结合、讨论与实践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教学平台、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1、《东方之珠》是台湾作曲家罗大佑的代表作,并由作者本人首唱。歌曲倾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心声。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

2、《鼓浪屿之波》鼓浪屿是厦门市的一个美丽小岛,有“音乐之岛”的美誉。台湾与大陆尚处于隔离状态,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于怀望台湾早日回归。

3、《1997 天地人》淋漓酣畅的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亿万炎黄子孙的豪迈心情,同时表达了中华儿女经历了百年沧桑对祖**亲的深深祝福。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比,加深对不同作品感情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理解

3、通过聆听,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细腻地表达歌曲真正的内涵、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教唱《东方之珠》

1、历史背景介绍:“东方之珠”是对香港的美称,1842年至1997年,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作品介绍:《东方之珠》作者罗大佑,祖籍广东梅县,台湾地区著名的创作歌手、音乐人,具有“华语流行音乐教父”之称,作品有《恋曲1980》、《童年》、《光阴的故事》《海上花》等等,他对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校园民歌及整个华语流行音乐风格转变有划时代的影响。《东方之珠》由作者罗大佑创作并首唱,歌曲倾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心声。歌曲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

3、对比鉴赏:播放《七子之歌 澳门》、《东方之珠》,通过对比,寻找两首歌曲的共同点,不同处。

4、学唱歌曲:

歌曲的第一部分为复乐段结构。两个乐段的旋律基本相同。两个乐段中的第一乐句,相对地说,都比较平稳。然而,其第二乐句,开始时是连续的同音重复,紧接着便八度大跳转入低音区。它似乎从亲切、温柔的呼唤开始,以耐人寻味的深情加以延续。歌曲的第二部分有转向下属调的明显倾向,使歌曲的色彩产生鲜明的变化。

学生学唱部分选段:学生再次欣赏《东方之珠》,聆听并感受、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理解其特区人民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愿望。

学唱歌曲,并运用正确的感情演唱歌曲。(分析、讨论歌曲的演唱的情感,并会演唱歌曲。)

5、技巧运用:歌曲高潮部分三连音的应用,连续上行几个乐音的应用,形成乐段色彩的变化。

二、鉴赏《鼓浪屿之波》、《1997天地人》

1、背景介绍:鼓浪屿是厦门市的一个美丽小岛,素有“海上花园”之称,又因岛上的音乐氛围浓郁,培养了不少音乐家,因而又有“音乐之岛”的美誉。1981年,词、曲作者一同去福建沿海深入生活。在鼓浪屿共登日光岩,极目远眺、遥想当年郑成功从这里领兵渡海,拼死战斗,终于赶走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思及今日,台湾与大陆尚处于隔离状态,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于怀,便共同写下了《鼓浪屿之波》这首歌。

交响曲《1997 天地人》是中国旅美作曲家谭盾创作的,1997年7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全曲共分天、地、人三个乐章,庄严壮丽的古代编钟声;天使般纯洁的童声;大提琴低缓的吟唱;交响乐队热情的合奏;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作品淋漓酣畅的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亿万炎黄子孙的豪迈心情,同时表达了中华儿女经历了百年沧桑对祖**亲的深深祝福。

2、歌曲鉴赏:

理解歌曲的内涵:《鼓浪屿之波》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描述“我”生在台湾,却远离故土。站在与台湾基隆港遥遥相对的鼓浪屿,面对大海,思念故乡与亲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盼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不可遏制地迸发了出来。《1997天地人》淋漓酣畅的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亿万炎黄子孙的豪迈心情,同时表达了中华儿女经历了百年沧桑对祖**亲的深深祝福。

感受独特的韵律:《鼓浪屿之波》高潮部分由高到底,连续四组“递音”下行,音程大跳,加强歌曲动力,形成歌曲的新鲜感。《1997天地人》高潮处由弱渐强,多次出现下列节奏型:X X X X X0,让学生随音乐的力度变化击这一节奏型。

四、课后作业

诗歌鉴赏讲评课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纠正错题,找准错因,掌握诗歌鉴赏题的做题方法和做题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得分率低题目的讲解,把握做题的方法规律。三,教学难点:鉴于出题角度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来思考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分析试卷特点

这份试卷包括了2011年四个省份的诗歌鉴赏真题,题目涉及鉴赏题目一般会考到的几个方面,如作品思想感情、表达技巧、形象特点、语言赏析等。通过这份试卷,可以相对全面地向学生补充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二)试卷讲评

让学生分小组,交换评阅试卷,对照自己的答案,以及教师公布的正确答案,寻找自己的不足,思考如何提升自身鉴赏水平。

请学生代表列举同学们在做题中出现的问题,请同学讨论自由发言,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应如何提升答题水平,教师予以点评和总结。

学生在做题中表现出的问题有:

答题技巧欠缺。需要学生自己在做题中感悟,教师随时补充、点拨; 对诗歌形象的分析有局限性;

鉴赏术语积累不足,下笔时没词可用。平时训练中应该注意自己积累,老师在讲授唐诗宋词选读时也需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不能充分展开想象联想,感受诗歌创造的意境。

(三)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即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地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五步】 看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

(四)答题模板:

这是一首XX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XX景物组成了XX一幅画卷(或通过XX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XX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XX表现手法,起到了XX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XX(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XX特点,表现了(突出了)XX思想、感情,起到了XX作用。

(五)今后注意问题: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强调大题量的练习。

(六)典例练习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⑴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⑵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

答案: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喜是悲,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达了诗人了平淡闲适之情。

五,课堂小结:本课重点掌握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及在鉴赏时大胆联想、想象的思维方法。

六,作业: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附:板书设计

一,试卷讲评

如何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 篇11

一、美术鉴赏的理论依据和教学目标

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围绕解决问题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文化内涵。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要解决的问题是美术家如何运用美术语言传达不同的意图和情感,重点是认识美术的语言及其运用。

在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主要形式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完成对话和认识性作业,积极进行探索,从而感知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在鉴赏美术作品中设计的方法是:以解读图像作为鉴赏美术作品的切入点,通过反复辨析美术作品的语言,使学生在语言形态的引导下进入作品内容,感知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进而在活动情境中,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内容和鉴赏方法,通过独立研究与小组讨论,达成对问题的一致认识。之后,教师安排作业,供大家赏析,让学生理解各类型美术作品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意韵。

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入学习领域

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又相对完整的了解,认识到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美术语言上有着不同的方式。这是美术鉴赏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学生初步了解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后,能从大体上感受作品,分清作品的类别,展开想象,对作品做出简单的评价。其优点是能按照鉴赏作品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去赏析作品;缺点是对作品的分析不够到位,理解不够准确。从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鉴赏美术作品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认识不足,还不能掌握美术的一般表现方法。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及要求后,有了学习方向和思想准备,进入了学习状态。

三、赏析作品。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1.挪威画家蒙克的油画作品《呐喊》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感受作者通过图像传递给观赏者的信息。接着,用低沉的语调朗读一段蒙克对此作品创作灵感的一段描述:“我和两个朋友一道走着,夕阳西沉,天变得像血那样的红,我忽然无精打采,极度疲倦地停住了脚步,站在那里。黝黑色的海峡和街道,横着血与焰之舌。朋友继续走,而我一个人留在那里,因不安而颤抖着,我感到自然伟大的喊叫。”读后教师提问:“这幅作品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发言:“恐怖的感觉,强烈的不安。”“这种不安与恐怖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学生沉思片刻后回答说依靠美术的艺术语言,主要是色彩。教师提问:“除了色彩还有其他的美术语言吗?如何看出色彩在这幅作品中发挥的作用?”学生分析后认为:那种阴森的血红色和浓重的蓝、绿色形成一个漩涡,包围着画中处于极度痛苦的男子,好像是呐喊的回声。画面中运用鲜明的色彩和奔放的线条使人感到刺激和不安。可以想象得出,作者是要表达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和失望。“我们再来听听作者自己是怎样说的——‘我画这幅作品时,把云画成如热血一般的红。色彩里进出声音,那就成为生命连作中的呐喊。”’教师小结并说明色彩语言的象征意义及其对人产生的心理作用。

2.吴冠中的中国画作品《根扎南国》

教师提问:《根扎南国》这幅作品,吴冠中关注的主要是艺术的形式语言。在这幅作品中,画家运用了哪些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可以从塑造大榕树的形象上来分析构成形式美的因素。学生观察、分析之后,一致认为盘龙多姿的枝干是用线条和墨块(即面)表现的,而郁葱繁茂的榕树叶是由不同形状的点和色彩组成,画面清新、明快。画家注重美术的基本语言——点、线、面、色相结合,创作出一幅具有鲜明艺术个性和强烈形式美感的作品。教师说明点、线、面、色就是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任何美术种类的语言表达方式都是在这四个基本元素的基础上形成和演化而来的。为了把语言元素组织和体现出来,美术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表现手段:在西方绘画中就是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等,在中国绘画中就是笔墨、章法、皴法等。它们作为美术语言特殊的表现手段,也是美术作品艺术语言的一部分。

上一篇:韩国留学论文下一篇:关于校园保护环境建议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