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人物形象描写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红楼梦人物形象描写(精选8篇)

论红楼梦人物形象描写 篇1

凤姐道:“可是别误了正事。才刚老爷叫你作什么?”贾琏道:“就为省亲。”凤姐忙问道:“省亲的事竟准了不成?”贾琏笑道:“虽不十分准,也有八分准了。”凤姐笑道:“可见当今的隆恩。历来听书看戏,古时从未有的。”赵嬷嬷又接口道:“可是呢,我也老糊涂了。我听见上上下下吵嚷了这些日子,什么省亲不省亲,我也不理论他去;如今又说省亲,到底是怎么个原故?”贾琏道:“如今当今贴体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想来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理,不是贵贱上分别的。当今自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因见宫里嫔妃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抛离父母音容,岂有不思想之理?在儿女思想父母,是分所应当。想父母在家,若只管思念儿女,竟不能见,倘因此成疾致病,甚至死亡,皆由朕躬禁锢,不能使其遂天伦之愿,亦大伤天和之事。故启奏太上皇、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于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深赞当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因此二位老圣人又下旨意,说椒房眷属入宫,未免有国体仪制,母女尚不能惬怀。竟大开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处,不妨启请内廷銮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此旨一下,谁不踊跃感戴?现今周贵人父亲已在家里动了工了,修盖省亲别院呢。又有吴贵妃的父亲吴天佑家,也往城外踏看地方去了。这岂非有八九分了?”

“世上至大莫如‘孝’字”,这一句话,透出很多信息。《红楼梦》一书,是彻根底地不说那个“忠”字的,要把“忠孝”二字中的“忠”字抹掉,作者才敢写作这部《红楼梦》,读者也才敢读这部《红楼梦》。这也是《红楼梦》一整部书,具有的谈道教、谈佛教,不谈儒教,颂道贬儒的特色。为什么,就是因为作者所写作的内容,与反叛有关,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推翻明朝统治者的反叛者。《红楼梦》作者为贾宝玉立传,为贾宝玉招魂,实际上是抹不掉为一个揭竿而起的反叛者立传与招魂色彩的。中国的历史,是一个朝代更替的历史。每一个新的王朝在形成过程中以及形成初期,都喊的是以孝治天下,不干喊以忠治天下,因为这新的帝王,都是反叛起家,都首先就是一个对前朝帝王的不忠者,因此喊不出那个“忠”字。喊不出“忠”字,便喊这个“孝”字。要等到天下稳定、政权巩固之后,才敢打出来“忠”字的大旗。一部谈孝不谈忠的《红楼梦》,“世上至大莫若‘孝’字”的《红楼梦》,无疑写作的是“第一代王”形成时期的故事。

很多人认为,或总是觉得《红楼梦》是一部反清复明的书,其实错了。《红楼梦》固然是一部反清的书,但也绝对不会复明。当我们已经明确地知道《红楼梦》一书中的“第一代王”,如今的“当今”是李自成的时候,推翻明朝统治者的李自成身边的事,身边的人,怎么会要去恢复明朝呢?书中确实透露出很多明朝信息,如人物服饰,器物名称,牌匾楹联内容,场外历史人物等,这说明红楼梦故事背景是在明朝,是在明朝的皇宫中或外围权贵家族的园林中,作者又极力状写那种繁华富贵景象,给人造成一种不忘明朝的印象。有这种印象,加上贾宝玉具有的反叛意识与行为,给人造成一种肯定什么与否定什么的错觉。有了这种错觉,旧红学、新红学又用了100多年时间把故事硬往清王朝的身上放,于是形成《红楼梦》一书有“反清复明”意义这样一种错觉。

《红楼梦》一书,从整部书的框架结构,到回目章节安排,取得了自然天成、无迹可寻的艺术效果。创造出这种效果,偏偏是由大藏机巧,关山重重的大写作功力去实现的。即便是文字细节上,也是严谨绵密,一以当百,布满环扣,读者稍有粗疏,便会被作者一次又一次地瞒过。我们已经举出了很多例子,比如“甄士隐”的“人隐”与“事隐”;比如“赠银”与“增援打赢”。比如这里的“当今自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你以为作者说的是什么?短短一两句话,作者是大写了一段历史。这里的“当今”,指李自成。李自成已经建立大顺王朝,已经享受皇帝的待遇与礼仪,虽然最终没有来得及登基,却也“山呼万岁”了几日,也已经是以“当今”作称呼了。“太上皇”、“皇太后”,指的是崇祯皇帝与皇太后、皇太妃等人。当今“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指的是李自成进北京后,急于寻找崇祯的下落的事情,寻找到已经在煤山上吊死了的崇祯的尸体后,还有把崇祯与已经在后宫上吊死去的太后的尸体一起安葬的事情。

这是《红楼梦》作者笔下的“当今”,侍奉“太上皇”与“皇太后”的情景。“因见宫里嫔妃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抛离父母音容,竟不能见,竟大开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处,不妨启请内廷銮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这是李自成入住崇祯的后宫后,遣散后宫宫女的事情。历史上李自成这个人,没有性生活能力,没有生育能力,没有自己的亲生后代。这一点,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能够打下天下的帝王之间所仅有的。打下天下了,却身后无人,你看这天下打得值与不值?为后代者重事业,无后代者重钱财。这是不是也同样影响了李自成的心理构成?既然没有性欲,留下后宫崇祯的一万多名嫔妃宫女干什么用?遣散了吧!这也确实是“历来听书看戏,古时从未有的。” 这一遣散,便有了故事,便有了大故事。崇祯后宫上万名嫔妃宫女,并没有遣散到民间去,遣散给了李自成的将士,遣散给了为李自成出力打仗,从尸体堆中活下来的有功将士。“此旨一下,谁不踊跃感戴?现今周贵人父亲已在家里动了工了,修盖省亲别院呢。又有吴贵妃的父亲吴天佑家,也往城外踏看地方去了。”踊跃感戴的,是李自成的将帅们。某一位大将军已经通知远在西安的父亲在家里动了工修盖藏娇别院呢;又有某位将军的父亲已经到西安城外踏看地方去了。

论红楼梦人物形象描写 篇2

一、聪明有才,容貌美丽,是封建传统的完美典范

《红楼梦》第十八回,宝玉作诗不知“绿蜡”的出处,宝钗随口就说出是唐代钱翊的咏芭蕉诗,宝玉佩服的称她为“一字师”。第三十七回,她与史湘云谈诗,酒是一篇很有水平的诗论,她说:“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诗中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了,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气。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辞就不俗了。不仅在诗歌方面,甚至对于戏曲也是很熟,张口就能把《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一出戏中的一段《点绛唇》念了出来,宝玉称赞宝钗是“无书不知”。“她对医药也颇有见解,第四十五回,她告诉黛玉:‘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她认为先以平肝健胃为要。”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她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对于薛宝钗的外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与黛玉相比另具一种妩媚风流。她遵守封建道德对女子的严格规范而不限于迂腐,谙熟世故而不流于鄙俗,是受封建传统教育陶铸出来的一个完美典范。”

二、懂事

如有一次,他正伏在炕上描花,见周瑞家的进来,便放下笔,转身来满面堆笑让座说:“周姐姐坐。”何等殷勤。周瑞家,不过是王夫人陪房耳,其优礼如此;宝钗对所有的人都尊重关爱。送礼时,她不忘送给人人讨厌的贾环一份。(第六十七回)品螃蟹时不忘送给被人轻视,遗忘的赵、周二位“苦瓠子”姨娘(第三十八回)这些人都是贾母不喜欢的人,她也一一放在心中。“对于史湘云,宝钗是不喜欢她的,她嫌厌湘云嘴多聒噪大大咧咧,批评说:“疯湘云之话多”(第五十回)。但宝钗同情史湘云在家中没有亲娘的苦楚,体会她寄人篱下的苦楚。当大家诚邀湘云在贾府多玩几天时,只有宝钗想到她要受婶娘的责备,催她赶快回去。当史湘云应承主办诗社,她却没有经济能力时,她主动为她设计诗社的计划,慷慨的赠送了大批的螃蟹,让她坐东,举办蟹宴,帮助史湘云度过了难关。(第三十八回)”一个乐于帮助朋友的人必定不会是个无情无义之人。

三、城府深,会做人

宝钗是《红楼梦》所有人物中第一个生活技术家。宝钗对人事的警觉性是极高的,她从不做一件妨碍人的事,从不说一句刺激人的话。有一次偶然高兴扑两个蝴蝶——这样孩子气的行为在宝钗真是绝无仅有的——确不想恰好听到滴翠亭内小红和另外一个小丫头密商与贾芸换手帕的勾当。她知道一是躲闪不及,便立刻假装林黛玉藏在那里而她来寻找,以免小红发觉到自己的秘密被别人窥察。果然小红反担心到林姑娘偷听了去,而对宝姑娘却坦然不疑。大观园人事复杂,情弊日多,危机四伏,宝钗看得清清楚楚;但它却从不指摘什么。“元妃省亲回来要姊妹们做诗,她看见宝玉写了“绿玉春犹卷”的句子,便指点他元妃不喜欢“红香绿玉”的字样,叫他把‘绿玉’改为‘绿蜡’。贾母喜欢热闹,看戏的时候宝钗就专点《西游记》这一类的闹戏。”,“她不但知道贾母爱吃什么菜,爱听什么戏,爱猜什么谜语,甚至让自己去适应老年人的这种嗜好。不仅如此,她还当面奉承老祖宗:‘我来了这几年,留神看起来,二嫂子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三十五回)。一句话既讨好了老太太,同时实际上又赞扬了凤姐,是说的如何的‘巧’”王昆仑在《红楼梦》人物论中说到:“黛玉所要的是宝玉的感情,宝钗所要的却是宝玉夫人的地位。宝钗在做人,黛玉在做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的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自然地表现自己的灵性。”

四、压抑才情,迎合“仕途经济”

前面我们说到宝钗是个博学多才的人,天资聪颖,但她却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原理。从她的话语中我们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她说:“咱们女孩家的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捡那些正经的看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薛宝钗是一个受到封建礼教束缚太深的人,而且无法摆脱这沉重的约束。封建仕途的为官道路已经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里,所以这也注定了她婚姻的悲剧。

五、“冷”与“无情”

金钏是王夫人身边的大丫鬟,只因为与宝玉说了几句轻薄的话,就被王夫人扇了耳光,并赶出贾府,最后投井自尽。金钏之死宝玉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宝玉是非常的难过和内疚。王夫人虽然赶走了金钏,但毕竟金钏服侍了她好多年,当她听到金钏死了,也不免伤心落泪。但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宝钗却表现得极为平静,极其无情。当王夫人哭着说金钏之死的事情后,宝钗竟说:“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又说:“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第三十二回)“薛宝钗的‘冷’与‘无情’是用封建统治的“理”提着,在她看来主仆之间的“理”即规矩是不能改变的,主子打了丫鬟即使是打错了,丫鬟也不能怨恨主子,如果你有怨气,那你就是糊涂,不懂道理,因此死了也不足惜。她还认为丫鬟死了,主子多赏他几两银子也就行了,主子也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宝钗的“冷”与“无情”正是建立在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秩序的“理”之上。

论红楼梦人物形象描写 篇3

一、 以咏物诗、抒情诗来表现林黛玉的个性与才华

1.咏物诗

如果把《红楼梦》的玄妙诗喻为人物之筋骨的话,那么咏物、抒情诗是人物之血肉。《红楼梦》中的咏物诗,无论是从诗词本身的艺术水准看,还是从它们与所属人物性格特征的吻合程度看,都堪称典范之作。尤其是后面一点,更是红学家们津津乐道的。反向观之,曹雪芹在为书中人物代拟诗词时,却不见有作者代拟的痕迹,它贴切地反映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与才华,成为我们观察书中人物性格的直接证据。值得注意的是林黛玉,她是具有灵心慧性的女性,其诗作在艺术上表现出的较高造诣,形象地反映了她的性格特征与才华。

林黛玉的咏物诗不仅是《红楼梦》中艺术个性最为鲜明的,而且是我们借以窥视林黛玉个性特征的最佳窗口。林黛玉是一位颇具诗人气质的女性,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特殊的境遇使她形成了多愁善感、敏感自尊、孤高冷漠的性格,这些性格在贾府中并不讨人喜欢,但她那掩不住的诗才,却使得这一形象光彩照人。林黛玉在《世外仙源》(第10回贾之春归省时作)一诗中初露才华。在《世外仙源》一诗中我们不难发现,林黛玉的意趣就有别于他人,全诗字句清新脱俗,全然没有别人的邀宠颂圣之意味。而后,在《咏白海棠》、《咏菊诗》、《螃蟹咏》三首诗中,她的才情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那“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咏白海棠》诗,“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李纨语),更显风流别致。脂砚斋在此段的评语也与之相仿:“逸才仙品”。林黛玉的诗句雅致清新,诗趣活泼超俗,造境自然典雅,在群芳中脱颖而出。

第三十八回在她夺魁的三首菊花诗《咏菊》、《问菊》、《菊梦》中也有别于他人的志趣。她以菊花为喻,把被吟咏的对象人格化,充分表现了自己孤标傲世、不惧霜秋、高洁自爱、珍视自由、藐视庸俗的高贵品格。如“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通篇充溢着精神的芬芳。不过笔者最喜欢的还是那两句朗朗上口的“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至此,不知言人乎?花乎?其实两者已融为一体,与其说是咏物,倒不如说是言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人们印象中,林黛玉常常是忧郁的,低沉的,而她实则是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在同一回中,心境稍佳时的她也曾豪情满怀地吟颂道:“鳌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干觞。”(《螃蟹咏》),并笑对宝玉说:“这样的诗,一时要一百首也有。”其昂扬的生活情趣跃然纸上。

2. 抒情诗

林黛玉无疑是曹雪芹最为钟爱的一个人物形象,对于这个“诗女郎”,曹雪芹是以充满爱抚、充满诗意的笔触来描写的。黛玉始终生活在诗的意境之中,她的一生都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先看《题帕三首》(第三十四回),这是宝玉派晴雯把“半新不旧的两条绢子”送到潇湘馆后,黛玉“神痴心醉”地想了一会,欣然动笔而写的抒情诗。这三首诗不是黛玉的经意之作,却是她的肺腑之声。它们毫无雕饰,直抒胸臆,是黛玉经过长期相思煎熬终于得到定情之物的欣喜,是苦苦挣扎的苦闷灵魂初见曙光后的感泣。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三首诗所咏的爱情纯洁清新,颇似友情,这固然与黛玉高洁狷介的性格有关,但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她对爱情中的男女地位持有平等的观念。这就是为什么林黛玉有别于其他古典小说的女主人公的原因之所在,更是这一艺术形象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林黛玉卧病潇湘,在秋窗夜雨中,百感交集,写了那首《秋窗风雨夕》,这首诗除了因病势加深表现出极度苦闷、颓伤的情绪外,也隐约地流露出未来与宝玉生离死别的不祥预感。同时,作者在20句诗中竟不怕“词穷”之险,大胆地用了15个“秋”字把黛玉凄凉的秋情和泪水交织成一幅“潇湘夜雨图”,面对萧杀的秋风夜雨,黛玉不禁诘问:“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这充分表现了黛玉对理想破灭的大声呐喊。

但最足以代表黛玉心声的则是《葬花吟》、《桃花行》这两首长篇歌行,《葬花吟》是黛玉诗中的压卷之作,是她用血和泪铸成的绝唱,它曾打动了历代多少读者的心。脂砚斋曾评此诗曰:“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把落花比喻为女性的凋丧,是我国诗家的传统手法。黛玉此诗也采用了这种手法,所不同的是,那随风飘飞的落花是她寄人篱下,不知归宿于何处的象征。同病相怜,惺惺相惜,所以她携锄葬花,且为之一洒同情之泪。

黛玉此诗完全摆脱了传统,全诗长52句,其目光却始终对准“闺中女儿”这个自我。诗中的花鸟景物反复出现,它们都是诗人心灵的衬托。“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两句是此诗第二部的归结语,是诗者对理想苦苦追求无果而发出的内心世界的诘问,更是她试图挣脱“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恶劣环境的呐喊!但她更明白这种抗争最终只能落得“一抔净土掩风流”的悲剧性结局,于是她只能消极地发出“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的慨叹,并以此来保存自己玉洁冰清、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格。

《葬花吟》是用血泪谱写出的动人诗篇,凸显出人物的激情。诗歌的内容与人物的行动、心理状态以及未来的命运的预示和诗歌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物情节发展和行动的有机构成。《葬花吟》成为林黛玉悲剧命运的转折点,并为她后来的香消玉陨作了明显的注脚。可以说,假如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没有《葬花吟》的美饰,她将显得暗淡无光;假如《红楼梦》这部巨著没有《葬花吟》的点缀,它将显得冷漠干瘪!《葬花吟》可以说是曹雪芹用诗歌来表现人物个性、丰富人物心灵的最高典范!

二、 以玄妙诗为骨骼勾勒黛玉的命运结局

《红楼梦》中的灯谜诗,表面是在猜谜游戏,实则另有深意。这些灯谜诗托物寓意,一方面刻画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另一方面暗示了人物的命运。第二十回、第五十回灯谜谶语很多,下面只择黛玉的灯谜诗为例加以分析。“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见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其诗谜底是“走马灯”。她以“騄駬”(千里马)自喻,隐示自己虽才华出众,但终无立足之地。这与她曾说的偈言“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是一致的。灯谜诗实则暗示了她悲剧性的结局。

总之,《红楼梦》中的诗词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刻画人物形象而服务的。当它出自不同的人物之口时,便表现了不同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了不同人物对社会、人生、理想、价值的感悟与希冀。然而,这仅仅是冰山之一角,《红楼梦》诗词就像一座万紫千红、流金溢彩、蝶恋蜂爱的大花园,有道不尽的色彩与芬芳,它的内蕴极其丰富。《红楼梦》中的诗词既符合诗词本身的内在规律,又对优秀的中国传统诗词有所创新,同时对当代诗歌又具启迪借鉴作用。这些有待更多的学者去探讨和论证。

参考文献

[1]李哲良.红楼禅话(第九章)[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2]郭卫.红楼梦鉴赏(第二章)[M].北京:光明出版社,1998.8.

[3]莫砺锋.论红楼梦诗词的女性意识[J].明清小说研究,2001(2).

[4]朱彤.蕴深曲之致,出难写之境[J].红楼梦学刊,1988(3).

[5]姜志军,陈世澄.浓郁:《红楼梦》诗词的佛道色彩[J].红楼梦学刊,1996(3).

红楼梦妙玉人物形象分析 篇4

常有人评价妙玉是清高善良的世外高人,据我看却不是如此。今天我单从刘姥姥到访栊翠庵这一章节对妙玉作一定评价。

刘姥姥乃一介乡野村妪,大字不识一个的她从乡间来到了大观园。她跨越了层层社会阶级,迈入了大方之家贾府的门槛。现在我们大致回顾一下曹公描述的情节。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讲到刘姥姥贪杯喝多了酒,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当下走至栊翠庵,我们看这妙玉如何应对。妙玉忙接了进去。素日众人皆知妙玉性情极冷,且不善于迎宾送客、应酬他人。今日难得这贾府最高权利中心齐聚他栊翠庵,出于客气,妙玉理应迎接,但依据他素日的脾气禀性,这忙忙地接了进去,想来又不符合妙玉的性情。这看来似乎矛盾。接下来,贾母等人要吃茶,妙玉竟揣摩贾母的喜好。贾母不吃茶味较为浓烈的六安茶,妙玉清楚贾母吃茶的习惯,清香淡雅的老君眉是最符合贾母的要求。从这一部分来看,妙玉是如此惠质兰心,清楚明白掌权者的喜好,竟不像一个出家人的淡泊静心。

另一边,伺候了贾母等人吃茶。妙玉将宝钗黛玉二人单独悄带至耳房,宝玉也随后跟了过来。妙玉为他三人另沏了一壶“梯己茶”,并用了上好的茶具。用现在的话来说,这相当于给他三人开小灶,算是他这一六根清净之人对宝黛二人及宝玉的另眼相看。想来那时的妙玉,也不过是一个长期修行的普通人,只是眼界与品位略比旁人高一筹罢了。《红楼梦》中,宝黛二人着实算当世的奇女子,文采非凡,气质独特。而宝玉更是“富贵闲人”“多情公子”,且他“女子是水做的,见了女子便觉浑身清爽”的言论,自然思想境界又比旁人高出一截。由此看来,妙玉对这三人的欣赏也表达出妙玉清高孤傲的思想境界。

如果拿出妙玉请宝黛等三人吃茶这一部分的细节来讲,又着实有趣。这里妙玉总共拿出四只茶具,两件是宝钗黛玉手中的“古玩珍器”,一件是妙玉常用的绿玉斗,另一件是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海,除此之外,即使是“金玉珠宝” 来作茶具他并不稀罕。单单是这四样,便可看出妙玉平日的品味不凡,他也是出身名家书香门第,对于审美与收藏这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和标准。我们再看他煮茶的水,不是旧年的雨水,就是珍藏几年的梅上雪。中国人自古尊崇茶道,以茶敬人,茶比人生。懂茶道、重清修的人不光对茶叶茶具有很高的要求,对煮茶的水也有着严格的标准。妙玉用来煮茶的水都出自自然纯净之地,洁净之水更加养身修性。连黛玉这一贵族小姐尚且尝不出这类雪水的独特,可见这梅上雪水的来之不易,更突显出妙玉的生活品位之高。

要全面地评价一个人,仅仅讲他的优点那就叫奉承了。妙玉对刘姥姥的态度可就不能让人敬服了。妙玉作为一名修道之人,应该更加懂得众生平等的道理。可是,实际作为中,妙玉对刘姥姥更多的是嫌弃,嫌弃刘姥姥的出身贫寒,嫌弃刘姥姥的粗野鄙陋。他不但要将刘姥姥用过的一整套茶具扔掉,还要宝玉提水来洗被刘姥姥这等粗笨之人踩过的地。这是他对劳苦百姓的不屑与践踏。当宝玉提出要将那套即将被扔掉的杯子送与刘姥姥,妙玉明确说明若是自己用过那杯子,砸碎了也不给那村妇,这里,妙玉将自己对乡野之人的厌恶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妙玉自恃清高,生活质量优越的他丢失了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他将自己的身份等级安放在与贾府同等的位置,他认为自己是高人一等的,自然也就瞧不起刘姥姥这一路人。一方面,他奉承贾母等位高权重者,一方面又嫌弃刘姥姥这等乡野村妇,在这一点上,妙玉可以说相当势利,竟是不折不扣的俗人了。

然而,俗也罢,雅也罢,功过对错自然留与人评论,妙玉,只要做好你自己就好!上一篇:红楼梦妙玉结局分析

红楼梦人物形象初二语文知识点 篇5

是《红楼梦》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贾宝玉摒弃功名利禄,平等待人,尊重女性,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

林黛玉:

她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她天性率真,和贾宝玉一样也是封建道德的`叛逆者。

薛宝钗:

在贾府人眼中是“完美”的,因为她不仅遵从封建礼德,并且八面玲珑;但比起叛逆的黛玉和宝玉,她显得过分地世俗了,她虽然举止娴静高雅,却信奉封建仕途,常常因此惹得宝玉生气;人们在谈起她的端庄美貌时,也会同时想起她极深的城府。

相关故事情节:黛玉进贾府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香菱学诗

推荐理由:

论红楼梦人物形象描写 篇6

关键词:《金粉世家》 《红楼梦》 人物形象

《金粉世家》对《红楼梦》的模仿已被大家熟知,张伍在《我的父亲张恨水》中写道:“如果说《春明外史》让父亲在文学殿堂初露头角,《金粉世家》则让他牢牢坐在了殿堂里的金交椅上。《金粉世家》从1927年2月开始在《世界日报》连载,持续五年之久。这部小说再次引起轰动,一时间洛阳纸贵,出现了许多《金粉世家》迷。有人评价这部小说是‘民国《红楼梦》’。”①不仅时人如此评论,就连张恨水本人也承认。张恨水在《金粉世家》序言中说:“有人曰:此颇似取经《红楼梦》,可曰《新红楼梦》。吾曰:唯唯。”②八十多年过去了,其间已有很多文学研究者探究过《金粉世家》与《红楼梦》的关系,其中不乏溢美之词,也有很多客观中肯的评价。究竟《金粉世家》在哪些层面上模仿了《红楼梦》,如何客观评价这一模仿呢?本论文从人物形象入手,考察《金粉世家》对《红楼梦》的模仿痕迹,并对两部作品中相似的几类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究《金粉世家》与《红楼梦》的异同点。

一、封建家长形象――单薄与丰满

《红楼梦》首要的一个封建家长是贾母。不同于《孔雀东南飞》《西厢记》等传统文学作品中封建家长的专横与冷酷,贾母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她虽拥有贾府最高的权位,但对孙子、孙女们却疼爱有加,对下人也比较宽厚,即使对穷亲戚刘姥姥也是异常和蔼;虽精明干练,心如明镜,但整日逗笑取乐,颐养天年,奉行贵族阶级的享乐主义。在儿孙婚配方面,贾母不乏开明的思想,第二十九回张道士给宝玉提亲时,她说:“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来告诉我。就是那家子穷,也不过帮他几两银子就完了。”③在当时门第观念相当严重的社会,作为一个名门望族的老太太,贾母能有这种主张实属不易。表面上看起来,贾家子弟的婚姻除了王夫人、王熙凤娘家比较显赫,李纨娘家也还说得过去,贾赦、贾珍等人的正室夫人(续弦)均是寻常甚至落魄人家:邢夫人的弟弟一家生活不下去了来投奔她,侄女邢岫烟连个冬天穿的皮袄都没有;尤氏的娘家更是不堪,自己父亲续弦还带了两个“拖油瓶”。莫说在当时正统社会,即便在二百多年后的今天,一般家庭的人也不屑找这样的老婆。由此可见,贾母对门第的要求也并不甚严格。然而,这只是表面上的。在对儿孙的情感关怀上,贾母却表现出异常的冷漠。为谋求靠山,让大孙女入宫,元春曾埋怨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④可见元春虽贵为皇妃,却难与家人相见,普通百姓的幸福对她来讲也是可望而不可即。黛玉与宝玉的感情,贾母自是心知肚明,却依然为家族利益考虑,使用调包计棒打鸳鸯,以致黛玉含恨而终。迎春被嫁给中山狼,探春被远嫁,虽都是其父择婿,但贾母也并无反对。由此看来,贾母只是表面上的开明,其后却深藏着功利心。她虽不在乎婚姻门第,却并非因此而关注儿孙情感需要,其眼目所及,不过是家族利益与自身地位;为此考虑,儿女私情在贾母眼中就算不得什么了。由此,曹雪芹在不动声色中写出了贾母作为一个封建家长的卫道与自私,而这一切却又显得非常合情合理。于无情处似有情,于虚伪处似真诚,这就是曹公的高明之处。

与贾母相似的人物便是《金粉世家》中的金太太,作为一国总理之夫人,她和贾母一样也没什么架子,对儿女宽容到纵容,对穷亲戚清秋的母亲也很和气。她在对待子女婚姻的态度上与贾母也很相似,凤举和佩芳虽是门当户对,但也是自由恋爱;燕西和冷清秋奉子成婚,尽管清秋是平民女子,和金太太一说就通了。小说第四十五回中,她发出过和贾母相似的议论,“我就不主张儿女婚姻,要论什么门第,只要孩子好,哪怕她家里穷得没饭吃呢,那也没有关系。我们是娶人家孩子,不是娶人门第。”⑤看起来,她的开明思想较贾母表现得更彻底,她认同男女恋爱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民主思想。贾母虽表面上不在乎门第,实则很看重门第,对于出身平民的邢夫人、尤氏也很瞧不起;而金太太不仅没有瞧不起清秋的娘家,反而对清秋比对其他儿媳妇更好一点,对冷太太也更热情。然而,实质上她骨子里还是封建正统的,她的三个儿媳娘家却都是与金家门第相当的官宦之家;即便清秋后期遭遇那么悲惨,她依然对其苛刻指责,俨然一个“恶婆婆”,显示出其骨子里对平民出身的冷清秋的不屑。从这个角度上说,作为封建家长,金太太与贾母是很相似的。只是贾母的“恶”比较隐藏,而金太太的“恶”比较外露而已。在对金太太的塑造上,张恨水刻画得过于直露,使人物形象稍显单薄,不如贾母这个人物形象丰满。

贾政是儒家传统思想的化身,他自幼好读书,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甚至有些迂腐,是个正统思想中标准的“君子”。他孝顺贾母,也想严厉管教子女,却难讨贾母喜欢,也难教育好“逆子”宝玉;他想做个好官,却又不谙世情,受人蒙骗,弄得声名狼藉。总之,他是一个刚正却又悲剧性的人物,是正统思想的捍卫者也是受害者。《金粉世家》中的金铨与贾政一样,也素有谦谦君子之风,只是他出过国,接受过新思想,所以有很多开明的思想。他在家宴上主张解放奴仆;看到儿子和平民女子恋爱,不仅不嫌弃门第,还担心自己儿子配不上人家的女子;这些都是民主思想的体现。然而,他也纳妾,虽然已有两个小妾,且翠姨年轻又漂亮,他还想接受别人送给他的一个小妾。他和贾政一样,也想管教好自己的孩子,但终因太太的溺爱而失败。与贾政不同的是,他的官做得很稳,且关系网四通八达,不需要攀姻亲做“靠山”,他足以养活整个大家族。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贾政的悲剧性,除了最后脑溢血去世之外,他的一生算是平顺而辉煌的。在这个人物形象身上,作者更多的是褒扬其中西合璧的思想,赞叹其功业卓著,即使有纳妾之类的风流韵事,也只是点缀而已,虽然也反映了他的腐败及虚伪性,但较之曹雪芹在贾政身上流露的批判性太显薄弱。

二、纨绔子弟形象――世俗与叛逆

金燕西有一些贾宝玉的影子,他和宝玉一样主张自由平等,对待下人也和宝玉一样和蔼可亲。小怜把佩芳的外国香水打破了,他主动拿出自己的替她补上;丫鬟们在他面前自由得很,不仅可以随意说笑,甚至阿囡给情人写信也找他代笔;丫鬟们偷偷在他那里打牌、吃饭,颇有宝玉当年邀众人在他房中喝酒行令的风格;更重要的是,他和宝玉一样追求自由平等的恋爱,“婚姻自由,他们是不能过问的。只要你不嫌弃我„„爱情的结合,只要纯正,就是有压力来干涉,也要冒万死去反抗„„”⑥这和宝玉向黛玉诉衷肠有异曲同工之妙。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宝玉迷糊中道:“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⑦金燕西说的都是大白话,宝玉的诉说更富有诗意,但二人对恋爱追求的心情很相似。然而,这并不表明金燕西就是贾宝玉一样的人物形象。曹雪芹用“意淫”两字来概括宝玉的性格特点,“意淫”是与“滥淫”相对立的概念,二者实质就是情与欲的对立。“情”的前提是将女子看作与男子平等的人,必须充分尊重女性的人格,而“欲”则仅将女子当作寻欢作乐和传宗接代的工具。“意淫”说要求男女平等,个性自由,充溢着争取个性解放的人道观念和人权思想。宝玉在心底里深深敬重黛玉,两人相爱是发自心底的真心爱慕,从黛玉初进贾府的一见如故到长期青梅竹马的生活,从意气相投到心心相印,根本没有带上任何世俗的偏见,什么门当户对、政治前途,全然不顾,没有任何世俗社会的功利主义的东西。因此,宝玉对黛玉的爱情是深厚而长久的,虽然有“一见钟情”的因素,但二人主要还是从小耳鬓厮磨培养起来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二人思想是共同的,是知己般的相通,它开创了以往小说中所没有的以相知为基础的婚恋观。宝玉也喜欢史湘云、薛宝钗,甚至还曾和袭人偷试过“云雨情”,但是,黛玉对他而言是无人可替代的,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这就使宝黛的爱情具有了现代意识。金燕西则不然。他对清秋仅仅是一见钟情,并没有太深的了解,把她娶回家只是觉得她比较适合做妻子而已。“若说交女朋友,自然是交际场中新式的女子好。但是要结为百年的伴侣,主持家事,又是朴实些的好。若是我把那个女孩子娶了回来,我想她的爱情,一定是纯一的,人也是很温和的,决不像交际场中的女子,不但不能干涉她的行动,她还要干涉你的行动啦。就以姿色论,那种的自然美,比交际场中脂粉堆里跳出来的人,还要好些呢。”⑧如果说对清秋追求时说出的话还和宝玉有点相似的话,这段心理描写和宝玉的感情可就大相径庭了。从本质上看,燕西对清秋的感情算不上爱情,清秋之于他,只是一种理想中择偶标准的符合而已,及至两个人真的在一起生活了,才发现矛盾百出。燕西婚后旧习不改,捧戏子、交女友、打牌,花钱如流水,直至败家。他对清秋的感情更是日趋冷淡,甚至在清秋出走后,有人传言说她回来了,凤举主张少对清秋说找她的事情,以免她难为情。燕西道:“为什么少说?这种人给她一点教训也好!”梅丽说:“你这人说话,也太心肠硬着一点吧?我们为着寻她的下落,才到城外来的。我们原来的目的,不过是要知道人家的死信,如今不但人没有死,而且还是活跳新鲜地回来着„„怎么你倒反是不高兴?难道你不乐意她回来吗?”⑨凤举作为一个婆家的大哥都能为清秋着想,金燕西却对清秋绝情到连梅丽那样的小孩子都看不下去了,想当初金燕西对清秋的“爱”又是多么浅薄、多么脆弱!由此看来,金冷的婚恋实在是一场大误会,这和宝黛之间相知相爱、至死不渝的爱情实在有着天渊之别。在金燕西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张恨水笔下金钱世界的肮脏与罪恶,也看到了贵族子弟是怎样一步步堕落的。金燕西不仅与宝玉的婚恋观大相径庭,其败家的原因及意义更有本质的不同。宝玉是一个封建正统思想的叛逆者,对于贾家的败落,宝玉是冷漠的。因他知道这个社会已腐朽到不可救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⑩于是遁入空门,完成其思想上的超越。金燕西则始终是一个绣花枕头,失去家庭支柱转而依傍白秀珠,失败后又和邱惜珍结婚;可以推测,他成为电影演员也是依傍邱惜珍的结果。总之,金燕西是一个十足的寄生虫,在金家大厦倾倒之后,便又去寻求女子作为依傍了。因此,金燕西在表面上虽和贾宝玉有很多相似之处,其骨子里二人全然不同。金燕西这个人物形象较之宝玉实在是有天壤之别,金燕西不过是一个世俗的纨绔子弟,他不仅没有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对现世名利的超脱,更没有宝玉对人生哲学的深刻体验,于是作品也就难有深刻的批判性,金燕西这个人物形象也就没有宝玉那样划时代的文学典型意义了。

除了金燕西外,金家其他三兄弟均是贾珍、贾琏、贾环、贾蓉之流,都是不务正业的寄生虫,在展现贵族子弟的堕落、大家族的衰败过程时,张恨水承传了《红楼梦》的“好了”哲学观,但是,这种哲学观却很不彻底。《金粉世家》中,最后除了金燕西因大火烧掉财产而落魄之外(只是相对以前优越的生活而显得落魄而已),其他弟兄姊妹都有着丰厚的家产,足以另立门户。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此话在张恨水那里得到了证实。就是这种对市民读者“民意”的迎合,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度,也降低了思想深度。

三、女性形象――现实与梦幻

作为小说女主人公,冷清秋有着黛玉的才情与智慧,只是她的性格不太像黛玉,倒有些像宝钗。尽管她有着黛玉的孤芳自赏,但因性情平和温存,深得金家上下欢喜(除了有私人恩怨的玉芬之外)。即便最后离家出走,却始终没有再嫁,也是对封建正统思想中一女不事二夫的遵从。清秋对燕西的爱也是盲目的,她曾自我反思道:“自己是个文学有根底,常识又很丰富的女子,受着物质与虚荣的引诱,就把持不定地嫁了燕西„„女子们总要屈服在金钱势力范围之下,实在是可耻。”{11}可见她当初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受了物质与虚荣的蒙蔽而屈服在金钱诱惑之下,与黛玉的目无下尘、清高脱俗大相径庭。在她身上,我们看不到黛玉的叛逆性,即使有一点自我意识的觉醒,也不够热烈,缺乏力度。因此,清秋的反抗非常有限,她的郁郁寡欢孤独一生的结局,较之黛玉的香消玉殒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只能落入《莺莺传》的俗套,成为一个始乱终被弃的怨妇,使得这个女主人公形象缺少批判性及时代典型性。《金粉世家》中的白秀珠比较特别,她既有林薛二人的特点,又不同于二人:她的身份地位均与《红楼梦》中的薛宝钗相当,但宝钗的温和、才气、大度等优点白秀珠均没有,黛玉那样的使性子倒是在她身上有所体现。她是个富家小姐,也是个聪明女子,对金燕西的本质看得很清,她之所以“夺”回燕西,也只是争一口气而已,所以并不珍惜燕西的旧情复燃。她对玉芬说过:“像金燕西这种人才,没有什么出息,很容易找得着。不过人家既在我手上夺了去,我一定要现现本领,还要在人家手上夺回来。”{12}如果说清秋是趋向于“旧”的半新半旧女性,白秀珠则是趋向于“新”的半新半旧女性。她美丽而高傲,精明而多疑,现代而传统,崇尚自由恋爱而又十分清楚恋爱对象的本质。她不同于邱惜珍之类的“摩登女郎”,也不同于清秋之类的贤妻良母,她喜欢浪漫生活却怀疑一切男子,大胆追求金燕西而又恪守贞操,渴求得到真爱却又不相信爱情,她是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特殊女性,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对古代传统大家闺秀形象的创新与补充,有着丰厚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只是由于作者笔力不足,人物勾勒还是有些粗线条,人物形象尚且不够丰满。

此外,《金粉世家》中还有其他一些女性和《红楼梦》中人物有可比较之处:金道之与贾探春同是女儿身,却丝毫不让须眉。从道之跟玉芬的争吵、对金冷二人婚事的大包大揽可以看出探春般的魄力,但她也难逃女子的悲剧命运,身为国务总理的女儿,对丈夫纳妾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尤其是金家衰败后,她也只能时常来安慰一下母亲罢了;和探春一样,由于是女儿身,对家庭的兴衰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对金冷二人的婚恋悲剧也只能听之任之。玉芬和王熙凤都精明强干,喜欢钩心斗角,工于心计且很会理财:熙凤用小姐丫鬟们的月钱放高利贷,玉芬用私房钱投资;只是玉芬比熙凤的才能要差很多,其冷酷与狠心的程度也逊色于王熙凤。吴佩芳与尤氏在性格上也有相似之处:发现丈夫不轨之后,不敢正面反抗,只能背地里使坏。尤氏发现丈夫与儿媳通奸后,更是敢怒不敢言,只能在儿媳的葬礼上装病;佩芳知道丈夫在外纳妾,且把很多贵重东西都放在小公馆,虽是口口声声喊着要去闹,也始终没有付诸行动,且在晚香出逃后说自己原本主张把她接进家来的,以掩饰她反对丈夫纳妾的“不贤”。翠姨与赵姨娘,同样是妾,同样有反抗意识,因为压迫更深,赵姨娘的反抗比翠姨更决绝,赵姨娘花私房钱请马道婆害熙凤与宝玉,差点将其置于死地,她自己的下场也更是不堪,这样的悲剧人物更能引人深思;翠姨却对金家上下都客气周到,与老大媳妇佩芳关系最密切,自己的私房钱大都交与佩芳放贷;她最后的卷包私逃虽是不雅,却也是现代意识的体现;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的着力点不是像赵姨娘能引人深思,而是乐在讲述一个无情之妾卷逃的故事。同样是妾,二姨太比三姨太要好很多,二姨太老实稳重,真诚善良,温柔体贴,和《红楼梦》中的尤二姐有些相似;不同的是,金太太比王熙凤要好很多,这使二姨太不仅可以舒坦过日子,晚年境况也不坏;较之尤二姐之死,《金粉世家》中二姨太的处境对一夫多妻制的抨击力要小很多。小怜与鸳鸯同样是丫鬟,都不愿做主人的妾,也不愿任主人随意配小厮,小怜反抗成功,当上了富家太太;可惜鸳鸯没有小怜的外交机会,无缘也无心遇到意中人,最后对贾赦的以死抵抗让人触目惊心,却也让人扼腕叹息!阿囡和司棋都是自由恋爱,但阿囡比司棋的环境更民主,她可以找燕西代为写信,司棋则只能撞墙自杀以示自己的决绝反抗,其悲剧性结局的震撼力是自不待言的。

就女性形象而言,曹雪芹乃是用一种现实主义的笔法刻画自己理想中的女性,故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写出石破天惊之语:“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13}可以说,《红楼梦》中人只有在作者心中、梦中才会存在,那清澈、透明、水做的丝毫不染人间世俗尘埃的女子是具有梦幻色彩的;不同于《红楼梦》对作家梦想的表达,《金粉世家》则是用一种写实的笔法刻画现实版的女性。诚如张恨水说,“在《金粉世家》时代(假如有的话),那些男女,除了吃喝穿逛之外,你说他会具有现在青年的意思,那是不可想象的。”{14}这种写实性决定了《金粉世家》中的女性形象是现实的,而非梦幻的。一个现实,一个梦幻,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为何《金粉世家》远远没有《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光彩照人?除作家才力、社会时代背景制约之外,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创作观的不同。曹雪芹以不寻常之十年辛苦创作《红楼梦》,从未想过要拿小说来赚钱,也未曾考虑读者是否欢迎。曹雪芹说《红楼梦》及其中的女子们“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15}这种文人自娱的心态使《红楼梦》的创作能够直面作家内心,抒发作家理想中的情怀,塑造其心目中的人物形象以“言志”。而张恨水写小说是要以此养家糊口的。写完《春明外史》之后,他曾坦言:“我的全家,那时都到了北京,我的生活负担很重;老实说,写稿子完全为的是图利。”{16}《金粉世家》正创作于这一时期。既然著书乃为稻粱谋,那就必须考虑读者的需要了。《金粉世家》都是一批怎样的读者呢?张恨水回忆说:“当时小说在报上发表的时候,许多富贵之家的人,尤其妇女,都拿去看看„„书里的故事轻松,热闹,伤感,使社会上的小市民层看了之后,颇感到亲近有味„„它始终在那生活稳定的人家,为男女老少所传看。有少年人看,也有老年人看。”{17}张恨水的好友张友鸾在回忆《金粉世家》的影响时也说道:“对于故事情节更为浓厚的,却是那些具有一般文化水平的妇女们,包括老太太群在内。”{18}由此可见,《金粉世家》的读者群主要是一批有钱有闲的小姐、夫人、太太们,她们阅读小说的首要目的是消磨时间,并期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心理的满足与快感。有论者指出,“就社会一般情形而言,人们将目光投向文学,往往为了休息,为了娱乐,为了宣泄,甚至为了再现虚幻的梦想,所以有更多的金庸迷、琼瑶迷,而置莎士比亚、托尔斯泰不闻不问。”{19}尤其在消解崇高的市民文化中,“消遣”成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曾有学者归纳通俗小说的读者心理为:“好奇心、窥隐癖、破坏欲、匮乏感。”{20}其中“好奇心、窥隐癖及匮乏感”均符合这类读者。这类读者们大都生活在小康之家,不需为谋生费心思,但“小资”的浪漫理想与枯燥现实的不合拍又造成其精神的极度匮乏。夏征农先生说:“在大**的时代内,在从某一社会到另一社会的过渡期内,小有产市民层常是一方面追寻那纸醉金迷的高级生活,另一方面却在妒恨当前万恶社会。在《啼笑因缘》内,对于这种群众心理,却恰巧投射了一副兴奋剂。”{21}这类读者比较喜欢关注奇闻逸事,也喜欢听惩恶扬善的故事,主要带着求新求异的心理及消遣心理读小说,注重小说的新奇性、娱乐性。这就使《金粉世家》注重故事情节的轻松、热闹,而忽略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张恨水自己也曾说过:“有人说,《金粉世家》是当时的《红楼梦》,这自是估价太高。我也没有那样狂妄,去拟这不朽之作。而取径也各有不同,《红楼梦》虽和许多人作传,而作者的重点,却是在几个主角。而我写《金粉世家》,却是把重点放在这个家上,主角只是作个全文贯穿的人物而已。”{22}这也许是《金粉世家》远不及《红楼梦》人物形象之丰满深刻的主要原因吧。

通过以上对两部作品相似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金粉世家》在着力模仿《红楼梦》,但其手笔远远比不上《红楼梦》的深邃与独到。诚然,无论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还是人物形象内涵所承载的社会历史的深广度,《红楼梦》都远非《金粉世家》所能比。但是,《金粉世家》毕竟比一般的“红楼续”书们要好很多。诚如吴家荣所言,“《金粉世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也是较好的一部具有《红楼梦》创作意识的家族历史小说”这一评价是中肯的。{23}张恨水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也是力图再现当时黑暗的社会,只是知识阅历及笔力的不足,再加上读者需求的限制,使他难以和曹公媲美,但能有这样的“红楼意识”已是难能可贵。更何况,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在白秀珠、邱惜珍等人物的塑造上,也为我们描摹了20世纪30年代新女性形象,传达了五四时代气息,这使其与《红楼梦》具有了不同的思想特色。

{1} 张伍、李菁:《情到深处人孤独――我的父亲张恨水》,《文史博览》2009年第6期。

②⑥⑧⑨{11}{12} 张恨水:《金粉世家》,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第80页,第19页,第677页,第579页,第540页。

③④⑤⑦⑩{13}{15}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316页,第185页,第283页,第387页,第58页,第12页,第2页。

{14}{16}{17}{21}{22} 张占国、魏守忠:《张恨水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第28页,第32页,第258页,第31页。

{18} 张友鸾:《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1期。

{19} 栾梅健、马亚中、王尧:《纯与雅:文学厮杀中的对立与沟通》,《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3期。

{20} 林耀德、孟樊编:《流行天下――当代台湾通俗文学论》,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48―50页。

浅谈红楼梦中贾元春的人物形象 篇7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嗣父曹頫是因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的。雍正五年 (1727) , 曹雪芹的嗣父因江南织造差员贪污公款等罪, 被下皇帝降旨抄家。曹氏家族从此衰落。曹雪芹经历这样家族变迁的深切体验, 便成为他创作《红楼梦》重要的生活根源。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 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繁荣与衰败, 揭示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 展示了皇亲国戚和江南社会贵族多姿多彩的世俗风貌。其中, 贾府的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 她们分别是:孤独的、懦弱的、精明的、孤僻的。将她们合在一起, 有专家说其中’元”、“迎”、“探”、“惜”四姐妹四人悲惨遭遇令人“原”、“应”、“叹”、“息”。贾府里的小姐们都有一个专长,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个贴身丫头的名字各为:抱琴、司棋、侍书、入画, 合起来是琴棋书画, 说明贾府女儿们趋向文雅。这形象的象征意义, 虽然说起来有些牵强附会, 但仔细玩味也觉得有艺术存在, 实在有趣。

二、元春及其的身世概述

贾元春是虚构的人物, 是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 生于正月初一故名为元春, 自幼由贾母教养, 从四五岁起就接受传统的诗书礼仪教育。这位着墨不多的大小姐, 一生都是以“德”作为立身之本的, 后因贤孝才德被选入宫作女吏, 以“德”成为“贤德妃”, 不能坐实到她到底是哪个皇帝的妃子, 红楼梦也没说当朝的皇帝是谁。如果硬要把贾家与曹家对应起来的话, 曹家确实有女儿当王妃, 因才德兼备, 因而晋封为凤藻宫尚书, 加封贤德妃。但只是嫁给王爷, 而不是嫁给皇帝。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之时, 也就是贾府“白玉为堂金做马”的鼎盛时期。红楼中, 贾府里地位最高的人物不是贾母, 而是贾元春。元春的地位, 感觉她很尊贵似的, 可是书中注释说她只是个掌管皇后起居的女官, 她究竟是什么地位?

《红楼梦》用了整回篇幅写了“元妃省亲”的场面, 给整个贾府都带来了荣耀。还有一点她在一次赏赐礼物给大家的时候, 独把宝钗的和宝玉的份例一样, 可以说这是个委婉的表示。元春作为长姐, 她在宝玉三四岁时, 就已教他读书识字, 是姐弟, 像母子, 这就显示了她在宝玉择偶问题上的倾向。贾元春用自己的最好的青春为贾府带来了转机, 但是贾府的男人们并没有把握好这个机会, 贾赦、贾珍、贾琏等人仗着元妃这个政治婚姻的靠山, 在外有恃无恐, 加速了家族的衰落灭亡。

三、元春是贾家的一个政治资本

元春在帝皇之家受极权的管辖, 能在宫廷斗争中得以胜出, 没有稳重精细是不行的。她是经过“二十年来辨是非”的道德修养而才入选皇宫, 而成为女史, 进而晋升为“贤德妃”的。她虽知道宫廷是见不得人的去处, 但她还是去了, 为什么?从元春及其他姐妹的性格特征比较可以看出, 为了整个家族, 她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当得知元春晋封时, 贾母喜气盈腮, 认为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赶紧入宫谢恩。在众人眼里, 元春是幸福的, 她一生将有着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 元春却称自己居住的皇宫是一个不得见人的去处, 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贾元春她在书中出场不多, 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不嗜奢华, 尚节俭, 这从省亲一节中可以看得出来。元春被爱她的父母与祖母送到了皇宫。她的地位是一人之下, 众人之上。她是被当作一种礼物, 是活的祭品。皇宫是一个大的牢笼, 她没有自由, 只有在头上眩目的光环。省亲时, 她说一句, 哭一句, 把皇宫大内说成是“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 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 后暴病而亡。元妃一死, 贾府就失去了靠山, 由于太监勒索, 织造差员只好贪污公款, 荣宁二府这个封建家族的衰落灭亡也就加速了。所以, 雪芹先生借宝玉的眼看到了这难以言状的辛酸, 编制了千红一窟 (哭) 与万艳同杯 (悲) 的红楼之梦。

贾府的衰败可能是因为贾府的“敌人”忠顺亲王府引起的。忠顺亲王府收集了以贾珍与秦可卿“爬灰”为核心的一系列的“失德”罪证, 向皇帝参本弹劾贾府大量“为非作歹”、“乱伦失德”、“亏空公款”。贾府的事件, 对于经过“二十年来辨是非”道德修养的贾妃来说, 是致命打击。她身怀六甲, 因忧郁过度, 导致难产。她在死前含蓄的呼喊“天伦呵, 须要退步抽身早”。

四、从“四春”的结局看元春的人物形象

贾元春, 关于其形象, 她在书中出场不多, 但却极为重要。

首先, 贾元春, 稳重、孝顺。形象其实是和性格分不开的, 元春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不嗜奢华, 尚节俭, 这从省亲一节中可以看得出来。其次, 就是稳重、孝顺、颇有为弟妹之尊的威仪和德才。书中用了几回篇幅写贾家为迎接“元妃省亲”, 特盖了一座豪华富丽的别墅, 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红楼梦第五回[恨无常]曲中暗示了元春的最终结局。

其次, 看贾迎春:她既不像元春有地位, 她春貌不出众, 才不惊人, 迎春性格却是懦弱无能, 也不像宝钗凤姐那般讨人欢心, 也不像黛玉、湘云那样惹人怜爱, 只是性格真率, 就连身为迎春亲嫂嫂的凤姐也比较喜欢探春。书中写她由贾赦作主, 嫁给了一个大同府绰号叫“中山狼”的孙绍祖人氏。此人是作践妇女的虐待狂。按后四十回续书所写, 是孙绍祖逼死了迎春, 而"子系"这两个字合起来又恰是个"孙"字, 因此续书所写与迎春的判词还是吻合的。

再说, 元春是王妃, 那探春的地位不可能超过元春。探春智慧过人, 精明、干练, 和元春一样, 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红楼梦》在暗示探春结局的几处, 都用风筝来象征的。例如”第二十二回描写制灯谜时, 探春做的灯谜的谜底是风筝。暗示探春纵有天高的本事, 也敌不过封建社会家长的统治, 远嫁海外, 就是断线的风筝。她虽有治家理财的能力, 但终究摆脱不了封建伦理的桎梏

最后, 说到惜春, 她不像元春那样稳重、孝顺, 性格孤僻, 心冷嘴很。一个生在大家族的女子, 她也有挣扎, 可她的挣扎因为她的出身, 竟然能与红尘割舍。她因为所处的时代而显得那么地无奈, 我不敢说她有什么大智慧, 但我绝对对她有一种敬意, 青灯古寺, 了却此生, 这种做法我不会赞同, 但没有真正意义的绝望, 她又如何如此决绝?

元春在“鲜花着锦”的省亲之后就成了陪衬人物, 只是昙花一现, 到后四十回才让她出来, 为后期贾家衰败做了铺垫。书中第五回写元春的判词道:“二十年来辩是非, 榴花开外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 虎兔相逢大梦归”。高鹗在书中第八十三回铺垫贾妃“染恙”, 到九十五回借托梦很含蓄的表达了暴亡, 并且她在梦里说了一番话, 看元春的红楼梦曲, 《恨无常》:“喜荣华正好, 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 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 天伦呵, 须要退步抽身早!”语气甚悲。“恨无常”含不得寿终之意, “眼睁睁, 把万事全抛”很明确是说元春之死为突然死亡, 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 非常突然, 所以只能眼睁睁把所有事抛下了, 并且是“荡悠悠, 把芳魂消耗”, 说明她的死亡过程很痛苦。“望家乡, 路远山高”却是令人疑惑, 元春才选凤藻宫, 她应该住在宫里, 怎么她死的时候会有此一叹?元春既然不是死在宫里, 那么她究竟死在哪里?结合元春判词中“虎兕相逢大梦归”一句, “虎兕”所代表的就应该是当时的两股政治势力, 而元春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再结合画中的弓, 推测元春或许是被绞死, 起码不是像高鹗所续, ”痰气壅塞, 四肢厥冷”痰气瘀阻而死, 享年四十三岁, 简直荒唐!

结语

作者用感性的语言、理性的思索, 塑造了元春和贾府中姊妹们的女性形象。结果, 她们都是封建礼教皇权的牺牲品, 其命运催人泪下。贾府中四个小姐的悲剧命运, 即是那个时代贵族女子命运的真实写照, 更是封建社会那个时代礼教管制下所有女子命运的缩影。元春和其姐妹的泪, 何只是“原应、“叹息”, 更是令人窒息!他们是“家族富贵”、“政治婚姻”的祭品, 正如曹雪芹所题:“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确是发人深思。

参考文献

[1]朱子南, 秦兆基.《红楼流韵》.江苏:古吴轩出版社, 2007.3, p.81-83.

[2]刘心武.《刘心武续红楼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3.

[3]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2012.10.

[4]张春树.《解读红楼梦》.北京:诗联文化出版社, 2006.5, p.20-77.

鉴赏《红楼梦》中刘姥姥人物形象 篇8

关键词: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形象

在我国文学史上,《红楼梦》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该著作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塑造了四百多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刘姥姥便是其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在《红楼梦》中,虽然刘姥姥出现的次数不多,但其在该著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书中描写的刘姥姥是一个贫苦普通的农村老妪,但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學者开始对《红楼梦》著作中的人物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刘姥姥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贯穿性人物形象,人们也开始对该人物进行了一定的解读,从而也有利于后人更好地品读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其中,在探讨一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人们需结合文中的具体情境进行具体的分析。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红楼梦》中刘姥姥这一重要角色的人物形象进行了一定的鉴赏。

一、刘姥姥是一个诙谐幽默的人

通过品读《红楼梦》这一文学著作,人们可以了解到刘姥姥是一个十分诙谐幽默的农村小老太太,其中为人们所熟知的即为刘姥姥进大观园,从刘姥姥为大观园中的众人带来欢乐中就可以体现出刘姥姥诙谐幽默的特点。例如,在书中一情境中,其具体描写如下,“贾母在清晨梳洗打扮戴菊花时, 因见了刘姥姥, 叫她也来戴菊花, 凤姐便将一盘子折枝菊花横三竖四的插了她一头”, 弄得“贾母和众人笑的了不得”。在这一情节中,刘姥姥明明知道众人欢笑是在取笑她,但她却凭借自身的幽默感来化解自身的处境,她在处理该问题时并没有发怒,反而笑着说,“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我虽老了,年轻时也爱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从这些话语中就可以看出刘姥姥淳朴幽默的个性。此外,在贾母举办大宴的席上,刘姥姥更是将她诙谐幽默的本性展露无遗。其中当刘姥姥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时,其更是用声情并茂的扮演引得众人哈哈大笑,在此刘姥姥自愿将自己比作“牛”,用农村人特有的顺口溜来引人发笑。从众人笑的前俯后仰的表现中可以体现出刘姥姥诙谐幽默的性格,而幽默的话语从刘姥姥口中说出也显得极为自然、生动。对于刘姥姥来说,其随便表演一下于自身并没有什么不利之处,反而会博得众人的好感,这对自己以后的生活也具有一定的利处。通过这一处对刘姥姥的人物刻画,一位诙谐幽默的小老太太形象便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

二、刘姥姥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在《红楼梦》一书中,刘姥姥是一个质朴的庄稼人,在进入贾府之前,其一直都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而从她在贾府中的言谈举止也可以看出来其朴实的特征。在刘姥姥初进大观园时,其都是将所看到的事物比作匣子、秤砣等,而匣子和秤砣都是刘姥姥比较熟悉的物品,由此可见刘姥姥是一个朴实的庄稼人。在刘姥姥朴实无华的背后,其还是一个心地善良的老妪,其在实际生活中懂得知恩图报。例如,由书中描写所知,刘姥姥在周瑞家的周大娘的帮助下得到了王熙凤二十两银子的施舍,在其得到王熙凤的银子时,其懂得用一块银子来感激周大娘,由此可见其懂得知恩图报,这表现出其善良的一面。同时,刘姥姥通过得到贾府周济后也解决了生活中的困难,在之后其更是将自家种的瓜果蔬菜送到贾府中,而这也体现了刘姥姥善良的个性。最后,当刘姥姥得知贾母逝世,见到王熙凤病恹恹的样子时,其也禁不住悲伤起来。由此可见,刘姥姥是一位极为朴实无华的人,其将农村人善良朴实的性格表现地淋漓尽致,也正是由于刘姥姥善良的性格,其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王熙凤等人的信任,这一点可以从王熙凤将见鬼的事对其讲述中看出来,而在最后王熙凤更是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托付给刘姥姥照顾,这一点足以说明刘姥姥善良淳朴的性格已深入人心。对于刘姥姥来说,其是一个农村老妪,但其体现出了人性中真实的善良,这种善良不是虚伪的。

三、刘姥姥是一个深谙世事的人

对于刘姥姥来说,其是一个老妪,在实际生活中其早已是久经事故,因此对于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其多少有些认知。从总体上来看的话,刘姥姥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并且在生活中积极进取,这点人物形象可以从刘姥姥初进大观园中看出来,书中具体描写如下,“早要来请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因为庄家忙。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蔬菜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着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腻了,这个野菜儿,也算是我们的穷心。”由此可知,刘姥姥深谙世事之道,这也是她久经事故的一面。对于刘姥姥来说,为了度过生活中的难关,其考虑向贾家的王夫人求助。但是在初次求助的过程中,其先是去找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周大娘帮忙,因为刘姥姥知道,其与贾家有着贫富的差距,如若直接凭借两家的旧交去求助,则不会得到很好的效果,这点刘姥姥心知肚明,加之刘姥姥极通世情,在其去见周瑞家的周大娘时,其并没有直接表明来意,而是与周大娘交心,拉拢周大娘,以使周大娘帮忙引荐王夫人,通过此方式其便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来意。如此一来,如若引荐不成功,刘姥姥便给自己留个台阶下,这也可以说明刘姥姥处事周全。后来,在刘姥姥得到王夫人接济之后,作为一个深谙世事之人,刘姥姥为了保持与贾府之间的来往关系,其便将自家种的瓜果蔬菜送到贾府,而在这一情境当中,刘姥姥如愿见到了贾母,从而提升了自身在大观园中的地位,给自己创造了来大观园的机会。对于刘姥姥来说,其深谙世事,所以自愿说笑话、讲笑话、迎合他人,其中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求助的目的,其舍得放下自己年长的身份并去娱乐大家。在《红楼梦》一书中,从刘姥姥三进三出大观园,可以知道刘姥姥是如何赢得大观园众人的欢心,又是如何求助成功的,而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当中,正因为刘姥姥是一个深谙世事之人,懂得如何巧妙地让人高兴、向人求助。通过作者细致的人物刻画,刘姥姥这一形象也便深入人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红楼梦》这一伟大著作中,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在其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刘姥姥不仅诙谐幽默、朴实善良、深谙世事,且其还是一个机智聪明、大智若愚、质朴老练的人,综合这些人物性格特征,从而给人们呈现出了一个真实饱满可爱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此外,作者通过刻画刘姥姥这一鲜明的形象,也间接折射出贾府由盛转衰的变化,其在整个情节中起着贯穿、烘托的作用,对人们更好地理解《红楼梦》这一著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凌卿.解读《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形象[J].语文建设,2013(35):31-32.

[2]李青云.浅析刘姥姥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作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62-63.

上一篇:半路的意思, 半路的解释下一篇:数字化校园中高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