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绩效管理重点

2024-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四章绩效管理重点(推荐7篇)

第四章绩效管理重点 篇1

一、什么是OEC?实施步骤?(次要简答)

答:日清日结法(OEC)是指全方位地对每人每天每件事进行清理和控制,做到“日清日毕,日清日高”。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所确认的方向和目标,在层层分解量化为具体指标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整体控制和员工的自我控制,对企业和员工的每一种行为、每一项活动进行精细量化监控与激励性管理的一种方法。实施步骤:1.设定目标。是一种动态优化的目标管理方法,形成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的目标管理体系。2.控制。OEC中的PDCA循环将管理工作的循环周期压缩到一天。3.考评与激励。使薪酬奖励制度的“保障与激励”双重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绩效考评方法可能出现的误差有哪些?(次要简答)答:分布误差、晕轮误差、个人偏见、优先和近因效应、自我中心效应、后继效应、评价标准对考评结果的影响,绩效考评标准不明确、不清晰、不规范是评工具失常的主要客观原因,其它六类绩效考评中常见的误差和偏误,基本上是属于主观的。

三、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2008.11已考)

答:1.针对性。2.科学性。应以生理学、心理学、管理学、行为科学、人才学等科学原理为依据。3.明确性。每个考评要素指标都要有明确的内容、定义或解释说明,必要时还要列出计算公式。

四、简述头脑风暴法?(次要简答)

答:1.是最负生命的促进创造力的技法之一,通过“神侃”找出解决难题的办法;2.亚历克·奥斯本――“头脑风暴法之父”;3.目的:寻求新的和异想天开的解决自己所面临难题的途径与方法。4.在使用“头脑风暴法”进行集体讨论时,应遵守以下四个基本原则:任何时候都不批评别人的想法;思想愈激进愈开放愈好;强调产生想法的数量;鼓励别人改进想法。5.被广泛推广应用的根本原因:更加强调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发挥集体的力量。6.集体决策更容易被接受。7.当决策是由负责具体挑战的集体作出的时候,新思想更容易被群体所接受,并成为团队的真正动力。在选择确定一些特殊岗位人员绩效考评指标的过程中,可以应用头脑风暴法。

五、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程序?(2008.11已考)

答:确定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一般可分为四个步骤:1.工作岗位分析。工作岗位分析是绩效考评要素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根据考评目的,对被考评对象的岗位进行研究分析,初步确定出绩效考评指标。2.理论验证。根据绩效考评的基本原理与原则,对所设计的绩效考评指标进行论证,使其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3.进行指标调查,确定指标体系。根据工作分析所初步确定的指标,运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设计方法进行指标调查,最后确定绩效考评指标体系。4.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为了使选择确定后的指标体系更加趋于合理,还应对其进行必须要的修改和调整。

六、绩效考评标准设计的原则?(2008.11已考)

答:定量准确、先进合理、突出特点、简明扼要。

七、什么是KPI,建立战略导向的KPI体系具有什么意义?(重点简答)

答:关键绩效指标:简称为KPI,不仅特指绩效考评体系中那些居于核心或中心地位,能以制约影响其他变量的考评指标,也代表了绩效管理的实践活动中所派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因此,也可以将其定义为关键绩效指标法。意义:1.使KPI体系不仅成为激励约束员工行为的一种新型的机制,同时还要发挥KPI战略导向的牵引作用。2.通过企业战略目标的层层分解,将员工的个人行为与部门的目标相结合,使KPI体系有效地诠释与传播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成为实施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工具。3.彻底转变传统的以控制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战略导向的KPI体系更强调对员工的行为激励,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斗志,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八、在企业进行绩效管理时,为什么特别强调要提取和设计关键绩效指标?(设定关键绩效指标的目的?重点简答)

答:1.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看,①不提取并设定关键绩效指标对绩效进行挂你,就无从提高组织或员工个人的绩效。②不设定关键绩效指标,就无法知道现在的绩效表现与期望是否存在差距,也不知道该提高到什么程度。③无法掌握绩效提高前后的关键性信息资料,也就无从检查和对比员工绩效是不是真正有所提高。2.对于管理者来说,提取并设定关键绩效指标对组织或员工个人的绩效进行考评,能够把握全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简化程序,满足企业绩效管理的各种需要。3.对于被考评者来说,提取并设定关键绩效指标,有利于被考评者――无论是团队还是员工个人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清晰的目标定位,他们清晰地知道自己将要做什么,以及要将要做到什么程度。总之,为了满足企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可行性、可靠性和准确性的要求,无论对于团队的绩效还是个人的绩效,都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关键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

九、完整的关键绩效管理指标和体系,应当具有哪些基本特点?(重点简答)

答:1.能够集中体现团队与员工个人的工作产出,即创造的价值;2.采用关键绩效指标和标准突出员工的贡献率;3.明确界定关键性工作产出即增值指标的权重;4.能够跟踪检查团队与员工个人的实际表现,以便在实际表现与关键绩效指标标准之间进行对比分析。

十、选择关键绩效指标的原则?(已考,次要简答)答:整体性、增值性、可测性、可控性、关联性。

十一、什么是BSC?(重点简答)

答: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绩效管理的工具。它将企业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转化为各种具体的相互平衡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并对标的完成建立起可靠的执行基础。1.平衡计分卡是一个核心的战略管理与执行的工具。2.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先进的绩效衡量的工具。3.平衡计分卡是企业各级管理者与管理对象进行有效沟通的一个重要方式。4.平衡计分卡也是一种理念十分先进的“游戏规则”,即一种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平衡计分卡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即: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衡量企业的业绩,从而帮助企业解决两个关键问题:1.有效的企业绩效评价;2.战略的实施。

十二、提取关键绩效指标的的方法?(重点简答)1.目标分解法。采用的是平衡计分卡设定目标的方法,即通过建立包括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综合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绩效水平进行监控。2.关键分析法。通过分析企业获得成功或取得市场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提炼出导致成功的关键绩效模块,再把业绩模块层层分解为关键要素,为了便于对这些要素进行量化评价与分析,必须将这些要素细分为各项具体的指标,即提出KPI。3.标杆基准法。企业将自身的关键绩效行为,与那些在行业中领先的、最具影响的或最具竞争力企业的关键绩效行为作为基准,进行深入全面的比较研究,探究这些基准企业的绩效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绩效标准,并提出改进员工绩效的具体程序、步骤和方法。

十三、提取关键绩效指标的程序和步骤?(2010.05已考)

(一)利用客户关系图分析工作产出。

(二)提取和设定绩效考评的指标。

(三)根据提取的关键指标,设定考评标准。

(四)审核关键绩效指标和标准(2009.11)审核关键绩效指标的要点包括:(5点)①工作产出是否为最终产品。②多个考评者对同一个绩效指标和标准进行评价,其结果是否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③关键绩效考评指标的总和是否可以解释被考评者80%以上的工作目标。④关键绩效指标和考评标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⑤关键绩效指标的考评标准是否预留出可以超越的空间。关键绩效指标考评的标准水平通常是要求被考评者达到工作目标的基本标准。

(五)修改和完善关键绩效指标和标准。

十四、简述360度考评方法?(重点简答)360度考评的方法:主要强调全方位客观地对员工进行考评,它级注重考评员工的最终成果,又将员工的工作行为、过程和个人努力的程度纳入考评的内容,使得绩效考评更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员工的表现和业绩。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大企业使用它,并将之与公司员工的开发、晋升等相联系。360度考评方法又称为全视角考评方法,它是由被考评者的上级、同级、下级和客户(包括内部客户、外部客户)以及被考评者本人担任考评者,从多个角度对被考评者进行360度的全方位评价,再通过反馈程序,达到改变行为,提高绩效等目的的考评方法。

十五、360度考评方法的优缺点?(超级重点)

(一)360度考评的优点::1.360度考评方法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特点。通过这种方法,收集到的信息较全面,得到的结果较科学、客观,误差较小。2.360度考评方法考虑的不仅是工作产出,还考虑深层次的胜任能力特征。通过这种方法得出的考评结果更加全面、深刻。3.360度考评有助于强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建立更为和谐的工作关系。4.360度考评采用匿名的评价方式,消除考评者的顾虑,使其能够客观地进行评价,保证了评价结果的有效性。5.360度考评充分尊重组织成员的意见,这有助于组织创造更好的工作气氛,从而激发组织成员的创新性。6.360度考评加强了管理者与组织员工的双向交流,提高了组织成员的参与性。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满意度、降低员工流失率。7.促进员工个人发展。

(二)360度考评的缺点:1.360度考评侧重于综合考评,定性评价比重较大,定量的业绩评价较少,因此,经常与KPI关键绩效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全面。2.360度考评的信息来源渠道广,但是从不同个的渠道的来的并非总是一致的。给对员工的整体评价带来了困扰。3.360度考评收集到的信息比单渠道评价方法要多得多,这虽然使考评更加全面,同时也增加了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成本。4.在实施360度考评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在组织内造成紧张气氛,影响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带来企业文化震荡、组织成员忠诚度下降等现象。

十六、360度考评的实施程序?(重点简答)

(一)评价项目设计。1.进行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决定是否采用360度考评方法。2.编制基于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评价问卷。

(二)培训考评者。1.组建360度考评队伍。2.对选拔出的考评者进行培训。

(三)实施360度考评。1.实施考评。对具体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质量管理。2.统计评价信息并报告结果。3.对被考评人员进行如何接受他人的评价信息的培训,让他们体会到360度考评最主要的目的是改进员工的工作绩效,为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咨询建议,从而提高被考评人员对评价目的好方法可靠性的认同度。具体可采用讲座和个别辅导等培训方法。4.企业管理部门应针对考评的结果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制定改善绩效(或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行动计划。

(四)反馈面谈。1.确定进行面谈的成员和对象。2.有效进行反馈面谈,及时反馈考评的结果,帮助被考评人员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完善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五)效果评价。1.确定执行过程的安全性。2.评价应用效果。3.总结考评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找出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整个考评系统。

第四章绩效管理重点 篇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我国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压力, 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管理人员需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中,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项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 在于薪酬和绩效管理。

1薪酬和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在企业管理中, 员工的绩效管理十分重要, 可以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相对准确的评价, 并以此为依据, 进行薪资酬劳的发放。对企业而言, 以薪酬和绩效为基础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是最简单的, 同时也是最有效的, 可以方便企业对优秀员工进行选拔。另外, 通过薪酬和绩效管理, 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对每一个员工的基本信息和工作情况充分了解, 对员工进行合理安排, 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而确保员工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 以薪酬和绩效管理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可以使人事安排更加透明化和公开化, 减少和消除违规用人的行为, 对员工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

2薪酬和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要想确保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进行, 保证薪酬和绩效管理作用的充分发挥, 需要在企业内部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其进行合理应用。

(一) 制定规范化的管理标准

对企业而言, 任何规章制度都必须具备合理完善的标准, 才能确保得到贯彻和实施。因此, 对于企业而言, 要制定规范严谨的薪酬绩效考核管理标准, 使得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充分了解薪酬绩效考核的内容、标准和作用, 同时确保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在薪酬绩效考核完成后, 要及时对考核结果进行反馈, 一方面确保了考核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也可使员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在工作中有意识地进行改变, 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 强化薪酬绩效管理意识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 薪酬和绩效管理对于企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不同忽视的作用。但是, 目前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薪酬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片面地认为薪酬和绩效管理仅仅是一种对内部员工进行管理的工具, 只是为员工的薪酬分配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 而没有挖掘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针对这种情况, 首先, 要及时对这种错误的认识进行转变, 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薪酬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其次, 要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 看待薪酬和绩效管理, 确保薪酬和绩效管理作用的充分发挥;然后, 对企业员工而言, 作为被考核的对象, 要从客观角度来看问题, 认识到薪酬绩效管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薪酬绩效考核活动中去, 而不是敷衍了事。这样, 可以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最后, 要建立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将员工的薪资待遇与绩效相挂钩,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要充分认识到, 合理有效的薪酬绩效管理, 可以为企业带来强大的发展活力,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 完善健全绩效管理体制

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 企业绩效管理体制的建立, 必须以企业自身的长远目标为目的, 确保其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竞争力。对企业而言, 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 不断健全和完善绩效管理体制, 同时深入基层, 加强与基层员工的沟通和交流, 及时了解企业员工对绩效管理体制的看法和建议, 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另外, 要结合绩效考核的结果, 对员工的基本信息和能力进行评价, 根据员工自身的工作特点和潜力, 对工作岗位进行合理分配, 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 在提高企业业绩的同时, 促进员工个人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 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 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才能在市场中获得良好的发展。作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 在于强化薪酬和绩效管理。因此, 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及时转变观念, 充分重视薪酬绩效管理, 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 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企业而言, 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变得十分重要。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保证, 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文结合薪酬和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1]郭云深.薪酬与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 2013 (11) :106.

[2]叶森盛.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与组织缋效关系研究一基于动态能力的视角[D].浙江大学, 2013.

战略性绩效管理复习重点(共) 篇3

第一章概论

1、绩效的定义与层次

2、绩效的性质有哪三个?并结合实际工作说明某种性质对管理的不同需求?

3、绩效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4、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联系和区别?

5、理论联系实际说明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6、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7、战略性绩效管理系统模型是什么?

第二章绩效管理工具

1、绩效管理工具有哪些?并指出其中任意两种工具的理念和关系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2、目标管理与标杆管理的区别是什么?

3、标杆管理有哪些类型?

4、试比较KPI 与 CPI 之间的区别?

5、请结合实际情况来谈谈平衡计分卡四种战略图的哪一种,并稍加说明。

第三章绩效计划

1、试比较绩效计划与绩效改进计划的区别?

2、绩效评价指标的基本要求(原则)是什么?

3、什么是软指标?什么是硬指标?

4、制定绩效目标的 SMART 原则是什么及每一个原则所代表的意思?并举例说明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去遵循这些原则?

第四章绩效监控

1、绩效监控的目的是什么?

2、判断绩效监控是否有效的关键点有哪些?

3、建设性沟通的三个合理定位原则是什么?

第五章绩效评价

1、晕轮效应与逻辑误差的概念和区别是什么?

2、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概念和区别是什么?

3、相对法与绝对法的区别是什么?结合实际说明其中一种方法的优缺点?

4、常见的评价者误区主要有哪几种?请结合实践中的情况,解释某一种评价者误区可能产生的原因及避免方法?

第六章绩效反馈

1、怎样理解绩效管理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绩效评价,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员工的行为引导?

2、绩效反馈面谈在不同的环节时的目的(重心)是什么?

第七章绩效薪酬

1、举例说明工资和薪酬的区别?

2、如何理解和实现期望理论?

第八章绩效管理的现状与未来

第四章 重点专科建设详细清单 篇4

第四章 重点专科建设详细清单

4.1.1确定重点专科。现有骨伤科、脑病科、针灸推拿科、糖尿病科,要文件。设立省级重点专科一个、市级重点专科一个准备这两个科室的科室介绍、学科带头人介绍、科室服务项目介绍,中医方面的学科优势、特色服务、床位设置。4.1.2病床不少于20张。4.1.3

按照《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要求配备中医诊疗设备,建立《中医诊疗设备清单》诊疗设备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4.1.4中医人员达70%带头人在学术团体任职,要有文件。4.1.5中医辩证率达100%查10份运行病历或门诊病历。

4.1.6中医治疗率60%,优势病种达70%。查上年度统计资料,可编造。4.1.7 专科服务量在相应级别中医同专业科室中领先,门诊量、出院人数逐年增加。查三年度统计资料,可以编造。4.2 4.2.1制定专科发展规划。

4.2.2制定年度重点专科工作计划。

4.2.3制定本专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可体现在年度工作计划中。抽查2项落实情况。

4.2.4确定的优势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中医临床疗效突出,居本专科收治病种前列。4.3 4.3.1重点专科《优势病种、常见病诊疗方案》必须要重点去做,每科3种诊疗方案,必须是科室前五位的疾病(没有办法情况下,可编造),包含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五要素。

4.3.2医师掌握本科诊疗方案。提问,全员会背,仍要准备枪手。★4.3.3诊疗方案在临床中得到应用。抽查3份运行病历。4.3.4定期,每年至少一次对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和中医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中医疗效评价客观、科学。三年的。 4.4 4.4.制定《学术继承工作计划及实施措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个人资料》、《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资料》、《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实践资料》,本专业领域中医诊疗技术文献挖掘整理应用资料。

第四章绩效管理重点 篇5

道路交通流理论

4.1交通流特性 4.1.2连续流特征

1.总体特征

交通量Q、行车速度VS、车流密度K是表征交通流特性的三个基本参数。此三参数之间的基本关系为:

QVSK

式中:Q——平均流量(辆/h);

VS——空间平均车速(km/h);

K——平均密度(辆/km)。

能反映交通流特性的一些特征变量:(1)极大流量Qm,就是QV曲线上的峰值。

(2)临界速度Vm,即流量达到极大时的速度。(3)最佳密度Km,即流量达到极大时的密量。

(4)阻塞密度Kj,车流密集到车辆无法移动(V=0)时的密度。

(5)畅行速度Vf,车流密度趋于零,车辆可以畅行无阻时的平均速度。2.数学描述

(1)速度与密度关系

格林希尔茨(Greenshields)提出了速度一密度线性关系模型:

VVf(1KK)

j 当交通密度很大时,可以采用格林柏(Grenberg)提出的对数模型:

VVmlnKjK

式中:Vm——对应最大交通量时速度。

(4—1)

(4—2)(4—3)

当密度很小时,可采用安德五德(Underwood)提出的指数模型:

VVfeKKm

(4—4)式中:Km—为最大交通量时的速度。

(2)流量与密度的关系

QKVf(1(3)流量与速度的关系

K)

(4—5)KjV2QKJ(V)

(4—6)

Vf综上所述,按格林希尔茨的速度—密度模型、流量—密度模型、速度—流量模型可以看出,Qm、Vm和Km是划分交通是否拥挤的重要特征值。当QQm、KKm、VVm时,则交通属于拥挤;当QQm、KKm、VVm时,则交通属于不拥挤。

4.1.2间断流特征

在一列稳定移动的车队中观察获得的不变的车头间距被称为饱和车头间距h,假设车辆进入交叉耗时为h,那么一个车道上进入交叉的车辆数可以按式(4—7)计算:

S3600

(4—7)h式中:S——饱和交通量比率(单车道每小时车辆数);

h——饱和车头时距(s)。

然而,信号交叉口的交通流总会受到周期性的阻隔。当交通流开始移动时,前几辆车耗时均大于h。将前几辆的超时加在一起,称为启动损失时间:

l1ti

(4—8)

i式中:l1——启动损失时间(s);

ti——第i辆车的超时。

4.2 概率统计模型 4.2.1离散型分布

1.泊松分布(1)基本公式

(t)ket P(k)k,k0,1,2,(4—9)

k!式中:P(k)——在计数间隔t内到达k辆车或k个人的概率;

——单位时间间隔的平均到达率(辆/s或人/s);

t——每个计数间隔持续的时间(s)或距离(m);

e——自然对数的底,取值为2.71828。

若令mt为在计数间隔t内平均到达的车辆(人)数,则式(4—9)可写成为:

P(k)(m)kemk!

到达数小于k辆车(人)的概率:

k1 P(k)miemi0i!

到达数小于等于k的概率:

kmiem P(k)

i0i!

到达数大于k的概率:

P(k)1P(k)1kmiem

i0i!到达数大于等于k的概率:

k1P(k)1P(k)1miem

i0i!到达数至少是x但不超过y的概率:

yP(xiy)miem

ixi!用泊松分布拟合观测数据时,参数m按下式计算:

gkjfjgkjfjm观测的总车辆数j1总计间隔数=gj

1fNjj1式中:g——观测数据分组数;

(4—10)(4—11)

(4—12)

(4—13)(4—14)(4—15)(4—16)

fj——计算间隔t内到达kj辆车(人)这一事件发生的次(频)数;

kj——计数间隔t内的到达数或各组的中值;

N——观测的总计间隔数。(2)递推公式

P(0)em

P(k1)mP(k)

(4—17)k1(3)应用条件

车流密度不大,车辆相互影响微弱,无外界干扰的随机车流 条件:mS2 其中:

21gSN1(k2jm)fj

j12.二项分布(1)基本公式

P(k)Cktn(n)k(1tn)nk,k0,1,2,n

式中:P(k)——在计数间隔t内到达k辆车或k个人的概率;

——平均到达率(辆/s或人/s);

t——每个计数间隔持续的时间(s)或距离(m);

n——正整数;

Ckn!nk!(nk)!

通常记pt/n,则二项分布可写成:

P(k)Ckknp(1p)nk,k0,1,2,n ,式中 0p1,n、p称为分布参数。到达数少于k的概率:

k1P(k)Ciinp(1p)ni

i0到达数大于k的概率:

(4—18)(4—19)

(4—20)(4—21)

iiP(k)1Cnp(1p)ni

(4—22)

i0k对于二项分布,其均值Mnp,方差Dnp(1p),MD。因此,当用二项分布拟合观测数时,根据参数p、n与方差和均值的关系式,用样本的均值m、方差S2代替M、D,p、n可按下列关系式估算:

p(mS2)/m

(4—23)nm/pm2/(mS2)(取整数)

(4—24)(2)递推公式

P01p

nPk1nkpPk

(4—25)

k11p(3)应用条件

车流比较拥挤、自由行驶机会不多的车流用二项分布拟合较好。3.负二项分布(1)基本公式

1P(k)ck1p(1p),k0,1,2,k,(4—26)式中:p、为负二项分布参数。0<p<1,为正整数。

在计数间隔t内,到达数大于k的概率:

1P(k)1ck1p(1p)

(4—27)

i0ki由概率论可知,对于负二项分布,其均值M1p/p,方差D1p/p2,MD。因此,当用负二项分布拟合观测数据时,利用p、与均值、方差的关系式,用样本的均值m、方差S2代替M、D,p、可由下列关系式估算:

pm/S2,m2/(mS2)(取整数)

(4—28)

(2)递推公式

P0p

P(k)k11pP(k1)

(4—29)k(3)应用条件

当到达的车流波动性很大或以一定的计算间隔观测到达的车辆数(人数)其间隔长度一直延续到高峰期间与非高峰期间两个时段时,所得数据可能具有较大的方差。4. 离散型分布拟合优度检验——2检验

(1)2检验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① 建立原假设H0

g

② 选择适宜的统计量: 2(f2jnpj)g2j1npfj

jj1Fn

J

③ 确定统计量的临界值: 2

④ 判定统计检验结果: 当22时假设成立

(2)注意事项

 总频数n要足够大;  分组数g5,且要连续;

 Fj5(即各组段的理论频数不小于5),否则要与相邻组归并;

 DF

 DFg(对第一类H0)

 DFgq1

(对第二类H0)

(注: g为合并后的组数值)

4.2.2连续型分布

1.负指数分布

(1)基本公式

若车辆到达服从泊松分布,则车头时距就是负指数分布。

由式(4—9)可知,计数间隔t内没有车辆到达(k0)的概率为:

(4—30)

(4—31)(4—32)

P(0)et

上式表明,在具体的时间间隔t内,如无车辆到达,则上次车到达和下次车到达之间,车头时距至少有t秒,换句话说,P(0)也是车头时距等于或大于t秒的概率,于是得:

phtet

(4—33)而车头时距小于t的概率则为:

pht1et

(4—34)

若Q表示每小时的交通量,则Q/3600(辆/s),式(4—33)可以写成:

phteQt/3600

(4—35)

式中Q/3600是到达车辆数的概率分布的平均值。若令M为负指数分布的均值,则应有:

0 /

(4—36)

M1/360Q负指数分布的方差为:

D1

2(4—37)用样本的均值m、方差S2代替M、D,即可算出负指数分布的参数。此外,也可以用概率密度函数来计算。负指数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P(t)ddP(ht)[1P(ht)]et

(4—38)dtdt于是:

P(ht)P(t)dtetdtet

(4—39)

ttP(ht)P(t)dtetdt1et

(4—40)

00tt(2)适用条件

负指数分布适用于车辆到达是随机的、有充分超车机会的单列车流和密度不大的多列车流的情况。通常认为当每小时每车道的不间断车流量等于或小于500辆,用负指数分布描述车头时距是符合实际的。

2.移位负指数分布

(1)基本公式

移位负指数分布的分布函数:

phte(t),t

(4—41)

pht1e(t),t

(4—42)(2)适用条件

移位负指数分布适用于描述不能超车的单列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和车流量低的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3.爱尔朗分布

(1)基本公式

l1P(ht)(lt)ielt

i0i!当l0时,负指数分布;当l时,均一车头时距。(2)适用条件

通用于畅行车流和拥挤车流的各种车流条件。

4.3 排队论模型

1.基本概念 2.M/M/1系统

(1)在系统中没有顾客的概率

P(0)1

(2)在系统中有n个顾客的概率

P(n)n(1)

(3)系统中的平均顾客数

n1

(4)系统中顾客数的方差

(1)2

(5)平均排队长度

2q1nn

(6)非零平均排队长度

(4—43)(4—44)

(4—45)

(4—46)

(4—47)(4—48)

qw1

(4—49)1(7)排队系统中平均消耗时间

d1n

(4—50)(8)排队中的平均等待时间

w()d1

2.M/M/N系统

(1)系统中没有顾客的概率为

P(0)1N

1kNk0k!N!(1/N)(2)系统中有k个顾客的概率为

P(k)kk!P(0)kN

kN!NkNP(0)kN(3)系统中的平均顾客数为

n=+N1P(0)N!N(1/N)2

(4)平均排队长度

q=n

(5)系统中的平均消耗时间为

dq1n

(6)排队中的平均等待时间为

w

q

注:M/M/N系统优于N个M/M/1系统

(4—51)

(4—52)(4—53)

(4—54)

(4—55)

(4—56)

4.4 跟驰模型

4.1.1 线性跟驰模型

Xn+1(t+T)=Xn(t)Xn1(t)L

(4—57)式中: Xn(t)——在t时刻,第n号车(引导车)的位置;

Xn1(t——)在t时刻,第n1号车(跟随车)的位置;

——反应灵敏度系数(1/s);

L——在阻塞情况下的车头间距。将上式微分得到:

Xn+1(t+T)=Xn(t)Xn1(t)

式中: Xn+1(t+T)——在延迟T时间后,第n1号车的加速度;

Xn(t)——在t时刻,第n号车的速度;

Xn1(t——在)t时刻,第n1号车的速度。4.1.2 非线性跟驰模型

Xn+1(t+T)=X(t)XXn(t)Xn1(t)n1(t)

n式中:——比例常数。

V1m2Vf

4.1.3跟驰模型的一般公式

XXmn1(t+T)n+1(t+T)=X

n(t)Xn(t)Xn1(t) n1(t)lX式中:Xmn1(t+T)Xn(t)Xn1(t)l为灵敏度;m,l为常数。

4.5流体模拟理论

4.5.1 车流连续性方程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流入量—流出量=数量上的变化

即:

q(qd)qdtk(k)d kdx

(4—58)

(4—59)(4—60)

化简得到

dqdt d dkdkdq0

(4—61)dtdx又因为

qkv

于是

dkd(kv)0

(4—62)dtdxdkdv

(4—63)dtdt用流体力学的理论建立交通流的运动方程:

4.5.2 车流中的波

(V1VW)k1t(V2VW)k2t

(V1VW)k1(V2VW)k2

VW由q1k1V1,q2k2V2得:

VW(q2q1)

(4—65)

k2k1(V1k1V2k2)

(4—64)

k1k2当q1q2,k1k2时,VW为负值,表明波的方向与原车流的方向相反。此时,在瓶颈过渡段内的车辆即被迫后涌,开始排队,出现拥塞。有时VW可能为正值,这表明此时不致发生排队现象,或者是已有的排队将开始消散。

第四章课后习题

11114—2(1)QmVmKmVfKj821052152.5辆/h

222211(2)VmVf8241km/h

224—5 由题意知,车头时距服从指数分布:(1)Q1辆/s 36003t53

P(t5s)ee0.1 89(2)车头时距t5s所出现的次数:

F(t5s)P(t5s)Q0.1891200227

(3)车头时距t5s车头间隔的平均值:

h(t5s)4—9

(1)按单路排队(M/M/3)360016s

F(t5s)1500辆/h=51辆/s,=600辆/h辆/s1262.552.5,1,系统稳定N3611P(0)N1k==0.0452Nk3N!(1/N)k0k!3!(15/6)k0k!P(0)2.540.045q=3.5辆N!N(1/N)23!3(156)2nq6辆wdqN1

n8.4sq18.4614.4s(2)按多路排队(3个M/M/1)先求M/M/1:

=1500351=辆/s,=辆/s36003662.552.5,1,系统稳定N361 P(0)16225q辆,n5辆161dn36s,wd130s再求3个M/M/1

225q33=12.5辆,16d

n30s1353=15辆

n36s,wd1

4—10 解:上游密度 k1过渡段

k1Q184辆/km V1Q1 84辆/kmV1q2q1388042001.49km/h k2k129984

VW表明此处出现了迫使排队的反向波,其波速为1.49km/h 故此处车辆平均拥挤长度为:

L1.691.491.26km 2计算拥挤持续时间:

排队车辆数:

(Q1Q2)1.69541辆 排队消散时间:(Q1Q2)1.690.28h

第四章绩效管理重点 篇6

一、技术名称

曲叶型系列离心风机技术。

二、适用范围

建材 (水泥) 、钢铁、电力 (火电) 、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用于输送所需工质。

三、与该节能技术相关生产环节的能耗现状

上世纪80年代, 直叶片系列风机技术从国外引进并广泛应用于水泥、钢铁、火电、化工等行业。按行业协会统计数据, 截止2010年12月, 全国工业在用离心风机总量为75000台, 其中1600kW电机的风机占30%以上, 电机功率为950~2000kW之间。这些风机消耗大量的电能, 全国1600kW在用风机的年耗电总量达2494亿kW·h。

四、技术内容

1. 技术原理

(1) 采用计算机流体动力学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技术对旋转机械内部的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和性能预测, 为改型提供依据。

(2) 采用等减速设计方法将叶片设计为等减速曲叶型。

(3) 改变气流由轴向到径向的气流转折角度, 改变进风口端壁线。

(4) 设计叶片的组合模具, 以5挡为一规格共用上、下底模, 利用共用底模与叶片压模滑块来联接后压型, 获得成型叶片, 节省模具制造周期和成本。

(5) 采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自动检测系统, 可快速、准确测量气体压力、温度及流量等参数, 测量精度高且数据可靠。

2. 关键技术

采取等减速流型设计的曲叶片, 其叶轮内部流动损失小, 静压梯度和相对速度子午分量变化均匀、有规律, 从而其附面层损失、流动损失、出口混合损失和出口截面突扩损失均比普通叶片小。经初步验证可提高风机效率2%~4%。

曲叶型离心风机结构见图1。

五、主要技术指标

流量20267m/h, 压力3955Pa, 轴功率26.5, 风机转速1450r/min, 工作温度20℃, 全压效率85.4%。

六、技术应用情况

该技术于2009年通过重庆市经信委组织的“重庆市新产品新技术鉴定”, 并入选工信部《节能机电设备 (产品) 推荐目录》。目前, 已在华润水泥 (武宣) 有限公司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窑尾、原料磨、输送煤粉、水泥磨尾的排风等工艺段及大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的转炉和熔炼烟气收尘工艺段等应用。

七、典型用户及投资效益

典型用户:华润水泥 (武宣) 有限公司、大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常州水泥有限公司和宜宾天源特种水泥有限公司。

(1) 建设规模:日产水泥4500t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配套风机。主要技改内容:在原有日产水泥4500t的生产能力的情况下, 新增窑头和窑尾风机、原料磨风机、煤粉风机、循环风机、水泥磨风机等工艺设备, 配套建设系统辅助装置、环保、消防和安全设施。主要技改设备:曲叶型风机 (用于窑尾风机、煤粉通风机、水泥磨尾排风机) 。节能技改投资额248万元, 建设期1年7个月。每年可节能968tce, 年节能经济效益226万元, 投资回收期1.1年。

(2) 建设规模:冶炼厂铜冶炼节能减排项目, 在现有生产能力基础上, 实现有效回收烟尘和充利用余热, 节省热源的能源耗量。主要技改内容:新购收尘风机、电收尘器、旋风收尘器、烟道热交换器及烟尘过滤装置等;主要技改设备:离心通风机、收尘系统、热交换器、输送装置和电控设备。节能技改投资额228万元, 建设期2年9个月。每年可节能304tce, 年节能经济效益71万元, 投资回收期3.2年。

八、推广前景和节能潜力

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现有传统产业中的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火电、化工、纺织和需要输送气态工质的各种工艺段。国内的市场需求量每年约1.5亿元左右, 潜在用户包括新建和技改项目。“十二五”期间, 该产品的市场容量保守估计为24000~26000台, 预计到2015年推广比例为20%, 年节能能力约80万tce。

自密封旋转式管道补偿节能技术

一、技术名称

自密封旋转式管道补偿节能技术。

二、适用范围

通用机械工业热网管道。

三、与该节能技术相关生产环节的能耗现状

管道输送受环境及输送介质温度变化影响, 必然产生热胀冷缩, 因此在管道设计中补偿节必不可少。

目前多种补偿器均依靠补偿节金属材料自身弹性变形进行补偿, 补偿距离短。例如, 高压、高温管道每隔20~30m设置一个, 能耗大, 热量和压力损失常高达20%~30%, 每公里管道能量损耗可达8%以上, 这是工业管道能量损失的主要原因, 通常管道距离越长损耗越大。特别是对温度≥450℃、压力≥4.5MPa的高温高压蒸汽管道, 因管道内介质温度高、压力大, 目前大多数采用能量损失较大的Π型补偿器, 其补偿间距更短, 造成的能量损失更大。

四、技术内容

1. 技术原理

管道用自密封旋转补偿器装置由若干旋转补偿器、弯头及短管组成, 旋转补偿器与两端90°弯头连接成为一个旋转节, 两旋转节之间与同一短管连接成横臂。当两旋转节各另一端90°弯头与前后直管焊接连接后, 即安装完成一套管道用自密封旋转补偿器装置。采用该种补偿器, 平均补偿距离由采用传统补偿技术的20~40m扩大为200~500m, 补偿距离扩大了10倍, 延长米大大缩短, 弯头及管材使用数量减少, 不需增加管材和弯头壁厚。同时, 可有效克服热胀冷缩产生的二次应力, 管道不产生蠕变, 使用寿命长 (可达到25~30年) , 管道运行安全, 热量损失降到3%以下, 压力损失降到5%以下, 每公里管道能量损耗降到3%以下, 从而大幅度降低能量损失。

2. 关键技术

(1) 管道用自密封旋转补偿器组对连接使管道无二次应力, 消除管道轴向应力, 降低了对管道本体材质的要求, 降低工程造价30%以上, 大大节省设备间连接管道, 提高了设备振动环境下的安全性。

(2) 独创环面与端面的自密封型式及新型端面密封材料, 最高动态使用压力可达30MPa, 可实现管道长距离两端补偿, 即500米直管段内中间无需设置补偿器, 可大大减少补偿器的使用数量。

(3) 旋转补偿器组消除管道轴向应力, 降低高温高压管道对材质的要求, 降低工程造价40%以上。

(4) 可使设备间管道实现无应力连接, 提高设备的安全性。

自密封旋转补偿器结构见图1, 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

五、技术应用情况

该技术已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委员会及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鉴定, 获中国第一批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技术及产品证书。

煤化学第四版张双全重点总结 篇7

植物主要化学组成及贡献:木质素》糖类及其衍生》脂类化合物》蛋白质、/ 煤的成因类型:腐殖煤、腐泥煤、残殖煤、腐殖腐泥煤 / 高等植物形成煤经历过程:泥炭化作用(生物化学作用)和煤化作用,煤化作用又分成岩(物理化学)和变质(化学)作用 / 煤变质作用的因素是什么:温度压力和时间,最重要的是温度,通常认为,煤化程度是煤受热温度和持续时间的函数。温度越高,变质作用的速度越快,因为变质作用的实质是煤分子的化学反应,温度高促进了化学反应速度的提高 / 希尔特定律:煤变质程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指在同一煤田大致相同的构造条件下,随着煤层埋深的增加,煤的挥发分逐渐减少,变质程度逐渐增加。水平分布规律,在同一煤田中,同一煤层或煤层组原始沉积时沉降幅度可能不同,成煤后下降的深度也可能不同。这一煤层和煤层组在不同深度上变质程度也就不同,反映到平面上即为变质程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 煤化程度:在褐煤向烟煤、无烟煤转化的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和成煤年代的差异,使煤处于不同的转化阶段。煤的这种转化阶段称为煤化程度,有时称为变质程度或煤级 / 煤层气如何产生及区别:在煤化作用过程中,随着上覆地层的不断加厚以及所承受温度的和压力的不断增加,成煤物质发生了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挥发份和含水量减少,发热量和固定碳含量增加,同时也生成以甲烷为主的气体煤型气,煤型气经过转运并聚集成藏成为大型煤气藏,仍然保存在煤层中的称为煤层气 / 煤大分子结构的概念:煤的大分子是由多个结构相似的基本结构单元通过桥键连接而成,分为规则部分和不规则部分 / 煤分子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随着煤化程度的 提高,煤分子结构呈现怎样的规律性变化:①煤是三维空间高度交联的非晶质的高分子缩合物②煤分子基本结构单元的核心是缩合芳香核③基本结构单元上的不规则部分包括烷基侧链和官能团④基本结构单元之间通过桥键连接成煤的大分子,桥键是连接相邻基本结构单元的原子或原子团⑤氧的存在形式除了官能团外,还有醚键和杂环;硫的存在形式有硫醚以及噻吩等;氮的存在形式有有吡咯环、胺基等⑥在煤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缝隙中还独立存在着具有非芳香结构的低分子化合物,他们主要是脂肪族化合物⑦随着煤化程度的提高,构成核的环数不断增多,连接在核周围的侧链和官能团数量则不断变短和减少 / 宏观煤岩成分:根据煤的颜色、光泽、硬度、裂隙和断口等,利用肉眼和放大镜可以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 显微煤岩成分:在显微镜下才能识别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 凝胶化作用:指泥炭作用阶段,成煤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在积水较深、气流闭塞的沼泽环境下被微生物分解、水解等综合作用,植物的细胞结构受到破坏的过程 丝炭化作用:成煤植物的组织在积水较少、湿度不足的条件下,木质纤维组织经过脱水作用和缓慢的氧化作用后,又转入缺氧的环境,进一步经煤化作用后转化为惰质组分 / 镜煤:颜色最黑,光泽最亮,质地均匀,常具有内生裂隙的宏观煤岩成分 亮煤:光泽仅次镜煤,较脆,内生裂隙较发育,程度次于镜煤,有时有贝壳状断口 暗煤:光泽暗淡,呈灰黑色,结构致密,密度大,硬度韧性较大,断面较粗糙,一般不发育内生裂隙 丝炭:外观像木炭,颜色灰黑,脆,具有明显的纤维状结构和微弱的丝绢光泽的宏观煤岩成分 / 有机显微组分包括镜质组、壳质组、惰质组 / 凝胶化组分与丝炭化组分的区别:丝炭化作用可作用于已受不同程度凝胶化作用的组分上,但丝炭化作用后的组分不能再发生凝胶化作用 / 在常温的大气中易失去的水分叫外在水分,不易失去的叫内在水分,内外之和叫全水分 / 煤的最高内在水分与煤化程度有何关系:从褐煤开始,随煤化程度提高,煤的内在水分逐渐下降,到中等煤化程度的肥煤和焦煤阶段,内在水分最低,此后随煤化程度提高,内在水分又有所上升。由于煤的内在水分吸附于煤的孔隙内表面上,内表面积越大,吸附水分的能力就越强,煤的水分就越高。此外煤分子结构上极性的含氧官能团的数量越多,煤吸附水分的能力也越大。低煤化程度的煤内表面积发达,分子结构上含氧官能团的数量也多,因此内在水分就较高。随煤化程度的提高,煤的内表面积和含氧官能团均呈下降趋势,因此,煤中的内在水分也是下降的。到无烟煤阶段,煤的内表面积有所增大,因而内在水分有所提高 / 挥发分产率与煤化程度有何关系,为什么:挥发分随煤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褐煤的挥发分最高,通常大于40%,无烟煤的挥发分最低,通常晓宇10%。主要由煤分子上的脂肪侧链含氧官能团断裂后形成的小分子化合物和煤有机质高分子缩聚时生成的氢气 / 煤的元素分析是对组成煤的有机质主要元素的化验分析,煤的元素组成也就是指煤有机质的元素组成。煤的有机质主要是由CHONS组成 / 煤的真相对密度随煤化程度有何变化规律,为什么:从低煤化度开始,随煤化程度提高,煤的真相对密度缓慢减少,到碳含量为86%-89%之间的中等煤化程度时,煤的相对密度最低,约为1.3g/cm³,此后,煤化程度再提高,煤的真相对密度急剧提高到1.9g/cm³左右。原因:煤真相对密度随煤化程度的变化是煤分子结构变化的宏观表现。从化学结构的角度看,煤的真相对密度反映了煤分子结构的紧密程度和化学组成的特点。其中分子结构的紧密程度是影响煤真相对密度的关键因素。年轻褐煤分子结构上有较多的侧链和官能团,在空间上形成较大的空隙,难以形成致密的结构,所以密度较低,随煤化程度的提高,分子上的侧链和官能团呈减少趋势,同时分子上的氧元素也迅速减少,虽然侧链和官能团的减少有利于密度的提高,但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比碳大,氧的减少造成密度下降占优势,总体上使煤的真相对密度有所下降。到无烟煤阶段,煤分子结构上的侧链和官能团迅速的减少,使煤的分子结构缩聚成为非常致密的芳香结构,从而煤的真相对密度也随之迅速增大。/ 煤的硬度有哪几种表示方法:刻划硬度、弹性回跳硬度、压入硬度、耐磨硬度 常用刻划和显微 / 煤的湿润性随煤化程度有何变化规律:随煤化程度变化规律:对水而言,随煤化程度加深,接触角增大,湿润性降低,对苯而言,随煤化程度加深,接触角减小,湿润性提高 / 美的湿润热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介质种类,矿物质含量,主要与比表面积有关 / 煤的孔隙度随煤化程度有何变化规律,为什么:随着煤化程度的加深,总孔容积呈下降趋势,到碳含量大于88%以后煤的孔容积又有所提高。碳含量小于75%的褐煤,大孔占优势。碳含量75%~82%的煤,中控微孔明显增加,碳含量为88%~91%的煤微孔占优势 原因:年轻煤中的孔隙主要是由胶体孔隙转化而来的,由于成煤作用中受到的压力较小,孔径也就较大。到了中等煤化程度的煤,由于煤化作用,分子结构的变化会使分子变的紧密,因而孔隙会减小。到了高煤化程度的无烟煤,煤分子缩聚加剧,使煤的体积收缩,由于收缩不均,产生的内应力大于煤的强度时,就会在局部形成裂隙,这些裂隙基本以微孔为主。/ 什么是煤的风化,风化对煤的性质和应用有哪些影响:风化是指离地表较近的煤层,经受风,雪,雨,露,冰冻,日光和空气中氧等的长时间作用,使煤的性质发生一系列不利变化,如发热量下降,灰分增加,粘接性消失,强度块度下降等,这种现象称为煤的风化。煤风化的本质是煤的氧化作用过程。影响:①化学组成的变化:C,H含量下降,O含量增加,腐殖酸含量增加。②物理性质的变化:光泽暗淡,机械强度下降,硬度下降,疏松易碎,表面积增加。③工艺性质的变化:干馏时的焦油产率下降,发热量下降,粘接性煤的粘接性下降甚至消失,对水的湿润性增大使煤的可浮性变差,精煤脱水困难。/ 煤的自燃过程有哪几个阶段:准备期,自燃期,燃烧期 / 什么是煤的热解,并且按温度分类:煤的热解是指煤按照一定的工艺条件隔绝氧气加热,并生成气液固三种产物的过程。热解分为炭化和干馏。按温度分为:低温热解(500-600℃)—以液体产物为目标中温热解(700-800℃)—制取燃料煤气高温热解(950-1050℃)—炼焦 / 粘接性烟煤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变化的特点及主要产物是什么:干燥脱吸阶段(室温-300℃)煤的性质不会发生变化,煤中吸附的水分和气体在此阶段。胶质体的生成和固化阶段(300-550℃)以煤的分解,解聚为主。胶质体生成随后分解固化成半焦。煤粒聚积时,液相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气,液,固三相一体的粘稠的混合物,即所谓的“胶质体” / 什么是煤的粘接性:是指烟煤在干馏时产生的胶质体黏结自身的惰性物料的能力。煤的结焦性:是指单种煤和配合煤在工业焦炉或模拟工业焦炉的炼焦条件下(一定的升温速度,加热终温等)黏结成块并最终形

成具有一定块度和强度的焦炭的能力 / 焦炭在高炉中的主要作用:①主要的热量来源②还原剂③生铁的容碳④炉料的骨架作用 / 胶质体是如何形成的:是煤热解过程中H再分配的结果。粘结性烟煤在热解过程中,在300-550℃范围内,煤粒会软化熔融,在煤粒的表面形成含有气泡的液相膜,大量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气相组分通过分解、解聚反应生成,形成的三相混合物称为胶质体 / 煤在氧弹中的燃烧与在大气中的燃烧有何区别:条件区别:氧弹中燃烧是在高压纯氧恒容条件下,大气中燃烧是在低压空气恒压条件下。结果区别:①氮的反应及产物差异②硫的反应及产物差异③吸附水及H燃烧生成的水影响④恒容燃烧热与恒压燃烧热的区别;弹筒发热量大于实际发热量 / 煤的发热量随煤化程度有何变化规律:从褐煤开始,随着煤化程度的加深,煤的发热量逐渐增加。到肥煤,焦煤阶段,发热量达到最大,此后随着煤化程度的加深,煤的发热量呈下降趋势。

原因:影响煤发热量的元素只要是C,H,O三种元素。其中O不产生热量。从褐煤开始,随煤化程度的提高,O含量迅速下降,C含量逐渐增加,H含量变化不大,所以煤的发热量是增加的,到中等煤化程度的肥煤,焦煤达到最高值,随后,O含量减少趋缓,H含量明显下降,C含量虽增加,但它的仅为H的1/4左右,因此煤的发热量下降。

上一篇:夏日即景八年级作文800字下一篇: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