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

2024-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精选8篇)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 篇1

一 烟煤和次烟煤的燃烧……1 二 无烟煤的燃烧……10 三 燃料油的燃烧……13 四 天然气的燃烧……18 五 液化石油气的燃烧……22 六 锅炉中木材废料的燃烧……23 七 褐煤的燃烧……28 八 榨糖厂中蔗渣的燃烧……30 九 住宅壁炉……32 十 木柴炉……33 十一 废油的燃烧……34

第二章 固体废物的处置 一 垃圾的焚烧……36 二 汽车车体的焚烧……41 三 锥形燃烧炉……42 四 露天焚烧……44 五 污水处理污泥的焚烧……48

第三章 内燃机源 一 公路车辆……51

(一)公路车辆的平均排放因子……52

(二)轻负载、汽油发动的车辆(小客车)……53

(三)轻负载、柴油发动的车辆……66

(四)轻负载、汽油发动的货车和重负载、汽油发动的车辆……67

(五)重负载、柴油发动的车辆……78

(六)气体燃料的车辆……81

(七)摩托车……83 二 非公路移动源……84

(一)飞机……84

(二)铁路机车……98

(三)舱内驱动的船……99

(四)舱外驱动的船……105

(五)小型通用发动机……106

(六)农业机械……107

(七)重负载建筑设备……109

(八)履带式雪上汽车……112 三 非公路固定源……113

(一)发电厂的固定式燃气轮机……113

(二)管道压缩机用重负载、燃烧天然气的发动机……116

(三)汽油和柴油的工业发动机……117

(四)固定式大缸径柴油和双燃料发动机……119 第四章 蒸发损失源 一 干洗……121 二 表面涂层……124

(一)非工业性表面涂层……125

(二)工业性表面涂层……126 1 概况……126 2 卷筒和罐头盒的涂层……129 3 磁性金属线的涂层……132 4 其它金属涂层……134 5平板木材室内镶板的涂层……136 6 纸上涂层……140 7 纤维涂层……142 8 小汽车和轻负载货车的表面涂层作业……143 9 压敏胶带和标签……149 10 金属卷筒表面的涂层……154 三 有机液体的储存……160 四 石油液体的运输和销售……175 五 稀释沥青、乳化沥青和膏体地沥青……185 六 溶剂脱脂……187 七 溶剂再生……191 八 罐和桶的清洗……196 九 印刷术……199 十 服务性商业和消费者使用的溶剂……210 十一 纺织品印花……212

第五章 化学工业 一 己二酸……219 二 合成氨……222 三 炭黑……224 四 木炭……230 五 氯碱工业……231 六 炸药……233 七 盐酸……236 八 氢氟酸……237 九 硝酸……239 十 油漆和清漆……242 十一 磷酸……244 十二 邻苯二甲酸酐……248 十三 塑料……252 十四 印刷油墨……253 十五 肥皂和洗涤剂……255 十六 碳酸钠……256 十七 硫酸……259 十八 硫的回收……265 十九 合成纤维……268 二十 合成橡胶……270 二十一 对苯二甲酸……274 二十二 烷基铅……274 二十三 药品生产……276 二十四 马来酸(顺丁烯二酸)酐……279 281-300空缺

(二)酒的酿造……302 六 鱼的加工……304 七 肉类熏制房……306 八 硝酸铵肥料……307 九 果园加热炉……310 十 磷酸盐肥料……313

(一)普通过磷酸钙……314

(二)重过磷酸盐……316

(三)磷酸铵……319 十一 淀粉制作……321 十二 甘蔗加工……322 十三 面包烤制……323 十四 尿素……324 十五 肉牛饲养场……325 十六 棉花的脱叶和收获……327 十七 谷物的收获……330 十八 硫酸铵生产……331

第七章 冶金工业

一 原生铝生产……334 二 焦炭的生产……339 三 原生铜冶炼……342 四 铁合金的生产……349 五 钢铁生产……351 六 原生铅的熔炼……358 361空缺

七 锌的熔炼……363 八 再生铝的熔炼……364 九 再生铜的熔炼和合金……368 十 灰口铁的铸造……373 378空缺

十二 再生镁的熔炼……384 十三 钢的铸造……385 十四 再生锌的熔炼……389 十五 蓄电池生产……395 十六 氧化铅和颜料的生产……397 十七 其它铅产品……399

(一)铅字合金生产……399

(二)罐头的焊料……400

(三)电缆的铅套……401

(四)铅合金产品……401 十八 含铅矿石的破碎及研磨……402

第八章 矿产工业

一 沥青混凝土工厂……404 二 沥青屋顶材料……412 三 砖和有关粘土的制品……416 四 碳化钙的制造……419 五 浇注的耐火材料……420 六 普通水泥的制造……421 七 陶瓷粘土制品的制造……424 八 粘土和烟灰的烧结……425 九 洗煤……427 十 混凝土配料……429 十一 玻璃纤维制造……431 十二 玻璃料的制造……435 十三 玻璃制造……436 十四 石膏的制造……440 十五 石灰的制造……442 十六 矿物棉的制造……445 十七 珠光体的制造……446 十八 磷酸盐岩的加工……447 十九 砂石加工……450 二十 石料的开采和加工……451 二十一 煤的转化……452 二十二 铁燧岩矿石加工……459 二十三 金属矿物的加工……463

第九章 石油工业 一 石油炼制……468 二 天然气的处理过程……481

第十章 木材加工工业 一 制造化学木浆……485 二 纸浆板……492 三 胶合板……494 四 木材加工废物收集作业……497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 篇2

1大气污染的定义

大气是包围在地球周围的一层气体, 提供了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气体环境, 其存在为人类生存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可以阻挡外空间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X射线等, 消除或者减轻对地表的伤害。由于自然界变化或人类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污染的物质进入大气, 如粉尘、硫化物、氮氧化物、有机物等, 这些污染物自身或由其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达到有害程度, 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1]。

2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容易对人体产生直接危害, 造成人类呼吸疾病频发。此外, 大气污染容易导致植物生长发育不良, 抑制植物的生理功能, 进一步造成植物生长迟缓、抗病虫害能力减弱, 甚至枯萎死亡。大气污染还影响整个地球气候, 导致自然环境恶化, 如温度升高、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 引起全球变暖, 导致两极冰川融化, 海平面升高, 又会进一步影响大气环境[2]。

大气污染会降低能见度,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大量用于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的氟氯烃类物质, 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 使人类失去阻挡紫外线照射的屏障, 人畜癌症发病率增加。由于燃煤等过程产生大量的酸性气体排放物, 它可以酸化土壤和水体, 使农作物减产, 同时腐蚀建筑物, 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2,3]。

3大气污染的分类

大气中污染物通常存在两种形式, 即颗粒态物质和气态物质。颗粒态物质具体是指悬浮于大气中粒径较小的固态、液态颗粒;气态物质主要包括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卤素化合物等。气态物质具有化学毒性, 对人体以及动植物产生呼吸道刺激和危害, 最终导致病变死亡。常见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有自然变化和人类生活过程产生的污染物。人类活动向空气中直接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称为直接污染物或一次污染物, 部分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与其他物质结合或者发生化学反应, 再次造成新污染物, 形成二次污染[3]。

4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我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需要采取如下措施[4,5]:

4.1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落实政策计划。依据大气环境污染物排放总容量, 严格控制排放指标, 进一步从排放政策和监督措施方面予以落实。特别是新建、扩建、改建项目, 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和落实政策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保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低于区域总量控制指标,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应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4.2我国能源消耗量大, 以煤炭为主, 清洁能源少, 煤炭品质较差, 典型特征是煤炭灰分高且中硫煤含量高。未来的若干年内, 仍然是煤炭燃烧满足主要的能源需求。加强煤炭洁净利用, 即对煤炭进行洗选、加工、成型、液化等, 严格控制和减少高硫高灰分煤炭的开采, 施行煤炭洗选等重要措施, 以此有效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优选清洁燃料供应能源, 进一步加强燃气、电力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 逐渐推行提高车用燃油质量和标号的措施, 从源头上控制燃料燃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烟尘等。

4.3采用洁净燃烧技术, 使大气污染物最少化。积极开发各种低污染汽车, 如天然气汽车、甲醇汽车、电动汽车等。

4.4限期淘汰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严令禁止在新、改、扩建和技改项目中采用落后工艺和淘汰设备, 充分发挥城市集中供热设施的作用。

4.5继续研究及开发密切结合我国国情的高效污染防治技术及设备, 加强煤炭洗选脱除有机硫的措施, 对水煤浆、工业固硫型煤进行脱硫治理。大力改进催化燃烧有机废气的高效节能技术, 制造碳纤维回收利用有机废气的设备, 进一步完善有毒气体、恶臭气体的治理措施和技术。

4.6对各类环保设备的制造和使用施行严格的监督管理措施, 加速处理和淘汰各种低效除尘器, 有效拓宽电除尘器对高浓度、高温、高电阻比烟尘和腐蚀性气体等的应用领域。开发用于各种炉窑的袋式除尘器。开发耐高温、耐腐蚀的滤料和纤维原料。重点发展高效低阻及除尘、除硫一体化, 即组合式除尘器。

4.7推行严格的大气环境检测和污染监督技术, 进一步提高检测装备和检测设施条件, 增加烟控区的检测频率。

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这种观念已经开始被人类充分的理解和认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要求把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的结合起来。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 要大力保护和合理利用何种自然资源, 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何强, 井文涌, 王栩亭.环境学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4.

[2]张金成, 姚强, 吕子安.垃圾焚烧二次污染物的形成与控制技术.环境保护, 2001 (5) :17-18.

[3]王华, 何方.二噁英零排放化生活垃圾直接气化熔融焚烧技术.工业加热, 2001 (2) :6-10.

[4]何静华.有关大气污染预防及防治工作的探讨.科技资讯, 2013 (29) 46.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 篇3

关键词:农业新技术;农业污染源;面源污染

中图分类号:X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59-2

据2007年我国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公报:农业污染源的调查包括了种植业的38239个,其中种植业主要污染物流失(排放)情况:种植业总氮流失量159.78万t,总磷流失量10.87万t;种植业地膜残留量12.10万t,地膜回收率80.3%。重点流域排放情况:重点流域种植业主要水污染物流失量:总氮:71.04万t,总磷:3.69万t。可见,农业污染源造成面源污染的问题严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本文着重分析了农业污染源污染现状,论述了推广少耕免耕、测土配方施肥、生态拦截、循环农业等农业新技术,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1 农业污染源污染现状

1.1 化肥

生产和使用化肥,是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化肥作为一种基本肥源,是发展农业、森林和草原等绿色资源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益的手段。据统计,近10多年来,我国化肥总使用量由1996年的3827.9万t,增加到2005年的4766.2万t,其中氮素合计达到2730.5万t氮,增加迅猛,成为世界第一。但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平均只有30%,这不仅造成农民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江河湖泊富营养化、近海赤潮频发,对土壤、大气、生物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据估算,我国农田径流和淋溶进入水体的氮素对水体氮素面源污染的贡献率为490万-500万t,成为江河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污染水体。

1.2 农药

农药对人类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农药的负面影响也被人们认识并引起高度重视,农药污染已在许多国家造成公害。农药的大面积使用、不合理运用,使部分农药流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危害。据文献报道,中国目前喷施的农药,利用率一般为10-30%,而据中国统计,2005年,我国农药使用量为146.0万t,这样至少有87.6万t农药残留在环境中,挥发到空气,流入水体,沉降聚集在土壤,成为农业污染源,严重污染土壤、大气、地下水和农产品,并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转移到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3 农膜

农膜是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主要的生产资料,农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是继种子、化肥、农药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2005年,我国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176.2万t(中国统计)。另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公报表明,2007年种植业地膜残留量为12.10万t,地膜回收率为80.3%,这样我国年有20%左右的农用塑料薄膜约2.4万t直接丢弃在田间,破坏土壤物理性状,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抑制作物生长发育,严重的影响人类健康,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白色污染”。

1.4 秸秆

农作物秸秆既是农业的主要副产品之一,又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农作物秸秆是农村能源的主要来源,被广泛用作饲料、肥料和燃料,但如果不合理使用,大量焚烧秸秆,将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使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导致大量有机物不能回到农田,使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引起水土流失,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的秸秆产出量已超过7亿t。由于农作物秸秆运输难、加之农忙时节劳动力缺乏,储存场地少,收集、运输等经济实用技术装备不足,大量农作物秸秆没有成为农村的主要能源来源,而是被农民大量焚烧或丢弃在田头,不仅大量浪费资源,而且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农业的另一面源污染源,污染环境。

2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在农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和努力下,一批农业新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是减少农业污染源,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

2.1 少耕免耕技术

少耕免耕技术是本世纪农业技术领域中推广行之有效保护性耕地的新技术。它减少因为频繁的耕翻导致的土壤侵蚀和土壤地力退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保护土壤、水和气农业环境,提高作物抗病虫能力,增加农业效益。据试验测定,少耕免耕技术与犁铧翻耕技术相比:减少地表径流量50-60%,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提高水分利用效果12-16%,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0.03-0.06%;提高粮食产量13-16%并减少秸秆的污染。据广西农业部门统计,广西推广免耕技术达2200多万亩,有效减少了大量稻草的焚烧或丢弃,并且培肥地力,降低化肥的使用量,从而有效控制秸秆、化肥污染源造成的面源污染。

2.2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化肥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支增收。根据专家测算,到201O年全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肥料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每年节约氮肥410万吨,从而减少化肥的污染源,有效控制江河湖泊富营养化。

2.3 “三避”(避雨、避寒、避晒)技术

“三避”技术是广西农业部门在总结农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集成创新,提升和大力推广的以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树冠盖膜避寒、盖棚避雨、网棚遮阳、果实套袋等为代表的避灾栽培技术。“十五”以来,广西累计推广“三避”技术面积3670万亩,新增农业效益60亿元以上。“三避”技术的推广有效地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控制农药的污染。但要加强农用塑料薄膜的回收,控制白色污染的发生。

2.4 生态拦截技术

当前农业部门正在推广应用的生态拦截技术是:生态拦截带和生态拦截沟,实现生态拦截技术的自我维护,有效解决化肥利用率低,氮磷向水体迁移,造成江河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扩大发生。

2.5 循环农业技术

循环农业是指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通俗地讲,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广西农业部门着重推广“猪+沼+果+灯+鱼”、“猪-沼-稻(免耕抛秧)+灯+鱼”、“猪+沼+果+灯+蛙”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农村清洁工程,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秸秆有效地利用,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相对降低,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以最少的废弃物的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国勤主编.中国耕作学[M].新华出版社,2001.

[2] 罗河胜.塑料材料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6.

[3] 奚振邦.簡析化肥对现代农业的作用[J].2003.

煤矿井下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篇4

噪声是污染矿山环境的公害之一,而矿井作业人员所受危害更大,会引发多种疾病,并使井下工人劳动效率降低,警觉迟钝,不容易发现事故前征兆和隐患,增加发生事故的可能性。目前,解决井下噪声污染已经成为环境和劳动保护的紧迫任务。1 井下噪声控制的程序和原则

由于井下工作面狭窄,反射面大,声音在巷道表面多次反射而形成混响声场,使相同设备的井下噪声比地面高出5~6dB(A)。井下噪声的控制工作,首先要进行井下噪声预测,测定声压级和频谱特性,根据预测结果和容许标准确定减噪量,选择合理控制措施,进行施工安装,再进行减噪效果的测定和评价。

由于井下存在多种噪声源,在降低井下噪声时必须遵循如下原则:1)在降低多种噪声源时,首先要降低其最大干扰的噪声源;2)一旦最响噪声源已被降到比剩余噪声源低5dB(A)时,再进一步降该噪声源对总噪声量的降低不会产生明显的作用;3)如果噪声是由许多等响噪声源组成,要使总噪声有明显降低,只有对其中全部噪声源进行降噪处理。2 矿井噪声控制方法

2.1 通风设备噪声的控制

矿井主扇的噪声源是:进风口和排风口辐射的空气动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力性噪声,机械和电磁性噪声。以空气动力性噪声最强。据测定,一般比其他噪声高出10~20dB(A),噪声级高100~120dB(A);具有频带宽、中、低频成分能量高,噪声传播远,影响范围广的特点,是治理矿井主扇噪声的重点。控制噪声的根本措施是:改进扇风机的结构参数,提高扇风机的加工工艺。使用合适的高阻尼制造材料,研制低噪声、高效率的新型扇风机。对现有的高噪声主扇,则采用多种降噪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1)建造主扇隔声室。主要用于阻断机壳振动引起的机械噪声和电机房传来的电磁噪声。如可采用在机壳两侧砌筑厚240 mtn,高2.6 ITl的砖墙,顶盖用钢板做的隔声室,该室实际隔声量约达27dB(A);

2)排风道消声。根据排风噪声的频谱设计合理的排风消声器,是降低主扇风机噪声的根本措施,由于矿井排风系统具有湿度大、废气中含硫化物等腐蚀性有害气体的特点,可采用矿碴膨胀珍珠岩等吸声系数高、吸声频带宽、不怕潮湿与腐蚀材料制作的吸声砖,在扩散器的排风道中砌成片式消声结构。排风道消声后,可使噪声降至85dB(A)以下。2.2 空压机噪声控制

空压机噪声由进、出口辐射的空气动力性噪声,机械运动部件产生的机械性和驱动机噪声组成。空压机噪声控制方法:1)进气口装消声器。在空压机组中,以进气口辐射的空气动力性噪声为最强。解决该部位噪声的方法是安装进气消声器。对一些进气口在空压机机房里的场合,可将进气口由车间引出厂房外再加消声器。这样消声器的效果会发挥得更好;2)机组加装隔声罩。空压机组隔声罩壁是选用厚2.5mm钢板。内壁涂刷厚5~7mm的沥青做阻尼层;3)空压机站噪声综合治理:①建造隔声间。在隔声间内应有各台机组的开、停车按钮和控制仪表,可使隔声间噪声降低到60~65dB(A);②在空压机站内进行吸声处理,可在顶棚或墙壁上悬挂吸声体,降低噪声4~10dB(A)。2.3 风动凿岩设备噪声控制

井下采掘工作面风动凿岩机一般噪声级可达110~120 dB(A),风动凿岩机是目前井下最严重的噪声源。

风动凿岩机噪声主要声源是排气噪声。废气经排气口以高速度进入相对静止的大气,在废气和大气混合区排气速度降低引起了无规则的漩涡,漩涡以同样无规则的方式运动并消散。出现许多频带不规则的噪声;同时排(下转第136页)(上接第133页)气又是凿岩机内部机械噪声的传播介质,上述过程产生噪声概括称为“空气动力性噪声”。降低噪声的主要方法是限制排气及工作速度。一般是在风动凿岩机排气口安装消声装置。一种是凿岩机外置消声装置,即在凿岩机的排气口安装上一段排气软管,将排出废气通向安装在气腿子内部或距工人一定距离处的消声器;另一种是设计凿岩机排气口消声装置。即根据各类凿岩机的频谱特性和排气口形状以及工人操作方法可设计各种类型凿岩机排气口消声器。试验表明,该消声器可降低排气噪声15dB(A),并可降低整机噪声8~10dB(A),消声器内部不结冰,对凿岩机性能无影响。

风动凿岩机的机械噪声是由机械部件振动、磨擦而产生,属于高频率噪声。国外采用超高分子聚乙烯制包封套,使凿岩机机械噪声由115dB(A)降至100dB(A)。另外,还使用一种吸收噪声的合金来做凿岩机外壳。该合金能吸收振动应力,故衰减噪声能力特别强。还可采用结实的非谐振材料,如尼龙做棘轮和阀动机构的某些零件,使邻接零件的相对运动变为尼龙和钢的运动。同样,螺旋棒中4个棘爪和配气阀都换成尼龙件。在螺旋棒头与它在柄体配合面之间放进尼龙圆盘以防止冲击噪声。

由于巷道空间有限,发射噪声形成混响场,使噪声强度增强。在井下巷道岩面喷射高膨胀泡沫稳定层,喷射后泡沫稳定层能牢固地粘在壁面上,并保持一段时间而不会脱落,可有效地降低岩壁的反射噪声。3 结语

河流的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探析 篇5

地表水资源的污染控制技术与修复技术进行研究对持续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介绍了水体的`污染控制技术和修复技术.河流污染控制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源控制、农业污染源控制、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源控制以及社会源废物回收处置;河流污染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生态技术.分析了各种技术的特点或适用条件,指出应重视利用生态组合技术解决河流水质恶化问题,构建健康的水体生态系统,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作 者:赵屹坤 李天昕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100083,北京 刊 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 25(3) 分类号:X52 关键词:地表淡水体   污染控制   生态修复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 篇6

评述了纳米催化技术在光催化空气净化、汽车尾气净化、降低温室效应等空气净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对应用纳米催化技术净化空气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作 者:相会强 刘芬 智艳生 Xiang Huiqiang Liu Fen Zhi Yansheng 作者单位:相会强,Xiang Huiqiang(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050041)

刘芬,Liu Fen(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050054)

智艳生,Zhi Yansheng(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北京,100037)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 篇7

关键词:高效能,评价技术标准

1 制定高效能大气污染控制环保设备评价技术标准的意义

1.1 节能减排相关产业政策的驱动

当前, 随着国际上对大气污染控制问题的日益关注, 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也迎来新一轮增长期。“十二五”时期, 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1〕26号) , 以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为代表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约束目标再次提高。受此驱动, 火电、钢铁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行业面临新一轮设备新增或改造需求。在国家层面上, 各部委相继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大气污染物控制环保装备方面的重点工作内容, 其中均涉及到环保设备评价技术标准的研制。

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十二五”重点发展方向为“研发推广重点行业烟气脱硝”、“示范推广非电行业烟气脱硫技术与装备, 改造提升现有燃煤电厂、大中型工业锅炉窑炉烟气脱硫技术与装备, 加快先进袋式除尘器、电袋复合式除尘技术及细微粉尘控制技术的示范应用”。其“专栏3环保产业关键技术”中也涉及了“研发高效电袋复合除尘器、优质滤袋和设备配件”。

科技部早在2011年颁布的《科技创新促进环保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环境技术服务”中, 就将“环保装备实施成效评估方法”作为首要的发展重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也专门发布了《环保装备“十二五“发展规划》, 其“发展重点”中提出:“要完善环保装备标准, 通过研究制定环保装备的评价方法和性能指标, 加强完善环保装备质量和运行效果的监督检查工作”。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环保产业标准化方面的工作重点, 要求在制修订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危险废物处置、土壤污染治理等关键环保技术装备标准的同时, 积极开展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设备运行效果评价, 以及排污权交易、生态设计等环保服务标准的研究。

1.2 肩负市场准入和引领先进的使命

近年来, 我国环保设备生产企业和环保服务业相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繁荣的背后也带来诸多问题。一方面, 由于大气污染物控制环保设备的产品标准不够完善和全面, 致使不同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差距悬殊, 设备制造行业内鱼龙混杂现象严重。一些技术落后、质量不过关、运行不稳定和缺乏正常售后服务的设备 (产品) 轻易流入市场。另一方面, 由于缺少相关环保设备 (产品) 评价标准的支持, 使得环保设备 (产品) 运行效果评价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环保设备优劣难辨、无序竞争、分隔垄断等现象屡见不鲜, 从而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潜在的隐患风险, 甚至危及到整个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有效地规范我国环保市场, 给企业营造良好竞争环境, 引导和激励先进高效环保设备 (产品) 的生产和消费, 积极制定并实施高效能大气污染控制环保设备评价技术标准意义显著。

高效能大气污染物控制环保装备评价标准, 是评判大气污染物控制环保装备生产水平和应用效果的客观尺度, 是关于大气污染物控制环保装备的所有评价活动、方案的参考依据, 其评价对象大体上讲可分为质量评价、综合性能评价和运行效果评价。其中, 对单体设备的质量及节能环保性能的评价可作为规范市场准入的门槛;而对成套装置运行效果的评价则可作为装备评优、引领先进, 打破地方分隔、市场垄断的有力工具。据此, 可以规范和引领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最终实现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目的。

1.3 为相关评价制度的建立提供标准化支撑

“大气污染物控制环保装备评价和准入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旨在全面提高环保装备的质量和运行效果, 规范和约束大气污染物控制环保装备市场, 显著提高质优、节能、安全、高效的环保装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份额, 最终实现奖优罚劣, 营造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而研制我国大气污染物控制环保装备评价导则, 并制定各类污染物控制环保装备高效能评价及运行效果评价技术要求标准则将成为建立与实施上述评价制度的重要技术支撑。

目前国内现有的大气污染物控制环保装备评价标准多属行业协会或认证机构制定的行业技术规范, 在评价指标值的规定方面存在差异。为此, 需要建立共性评价方法, 并固化形成国家标准, 以指导各类大气污染物控制环保装备制定其高效能水平评价及系统装置运行效果评价技术要求, 严格准入资质和评优条件, 以便对环保设备 (产品) 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全过程进行科学规范。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国的环保设备和技术应用快速进入成熟期, 使环保设备运行可靠性得到全面提高。

2 高效能大气污染控制环保设备评价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

2.1 体系框架构成

“十一五”、“十二五”以来,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扶持下, 我国环保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领域逐步拓宽。与此同时, 环保产业标准化水平有所提升, 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对加快产业化进程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在大气污染控制环保设备领域, 目前也已初步形成了以基础标准、方法标准、产品标准和管理评价标准为主体的标准子体系框架, 如图1中1.2.4所示, 而高效能大气污染控制环保设备评价系列技术标准正是管理评价标准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评价主体对象的确定

大气污染物控制环保装备主要包括除尘、脱硫、脱硝、脱碳、除雾、除臭、VOC控制等设备。现阶段, 评价的主体对象主要以除尘、脱硫和脱硝设备为主。为此, 应科学并准确地梳理这些大气污染控制环保装备的系统、子系统以及其中关键单体设备的构成。以火电厂脱硫装备为例, 它一般是以一个系统的形式存在并运行, 不以单个产品或设备形式存在, 而是一个技术工艺系统。就石灰石—石膏法而言, 其脱硫装备系统应涵盖脱硫剂制备子系统 (石灰石浆液制备供给) 、脱硫子系统 (烟气、吸收塔) 、除尘子系统、脱硫副产物处置子系统 (石膏脱水、废水处理) 、自控子系统、在线监测子系统等;而就湿法来说, 则主要包括了球磨机、浆液循环泵、除雾器、水力旋流器、烟气换热器 (GGH) 、喷淋装置、真空皮带脱水器、吸收塔、增压风机、氧化风机等单体设备。因此, 针对火电厂、钢铁厂大气污染控制设备, 需要评价的对象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需要评价脱硫、除尘、脱硝成套系统装置整体运行效果 (包括其能效、经济运行水平、污染物治理效果、稳定性、安全性、经济性等;对运行单位的管理也要进行评价) , 目的是评价整体运行绩效, 确保系统装置运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从认证、评优角度, 还需要评价关键单体设备本身的“高效能”水平 (包括其能效、能耗等节能特性, 以及污染物治理能力、效率、效果等环保特性) , 对生产企业的管理也要进行评价, 目的是评选出好的设备, 鼓励先进、高效、节能、环保的设备的生产和消费。

上述两类评价, 都需要掌握其中关键单体设备的能效水平和经济运行水平, 做到关键单体设备能效可测量, 才能测算出整个系统或子系统的能效。为此, 有必要针对关键单体设备先行制定其能效限定值和节能评价值标准, 作为高效能环保设备评价标准中能效指标选取的依据。

根据图1所设置的高效能大气污染控制环保设备评价技术标准体系框架, 确定了现阶段拟制定的高效能大气污染控制环保设备评价技术标准目录 (见表1) 。

3 国家标准研制总体思路

3.1 确定系列国家标准编制原则

根据具体的大气污染物控制环保装备的特点, 编制高效能大气污染物控制环保装备评价技术要求, 做到科学、合理并具备可操作性。

编制高效能大气污染物控制环保装备评价技术要求应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持一致。政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产业政策, 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与节约政策, 有关技术装备的示范推广、改造应用、限制淘汰等政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政策等。

3.2 确定高效能环保设备评价原则

采用LCA思想:应围绕关键大气污染控制环保装备的设计、制造、调试、运行、验收、维护、报废生命周期全过程, 来确定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不仅需要评价节能和环保两大类特性指标, 还要关注质量、安全、经济性等方面的指标:指标选取应考虑既全面, 又精简, 重点突出, 由简到繁, 具有可操作性。

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定量指标应可计量, 定性指标应便于验证。

应对数据来源、收集、计算和校核做出相应的明确规定。权重由该项指标对环保设备或成套系统装置运行水平的影响程度及其实施的难易程度确定。现有环保设备或成套系统装置的评价指标基准值宜选择代表现有设备或成套系统装置平均水平的指标值。

3.3 识别影响因子, 确立共性评价方法

大气污染控制装备运行效果共性评价方法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分析找出关键大气污染控制环保设备和成套系统装置生产及运行过程中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达标的因子, 遴选评价指标,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在生产端评价高效能单体环保设备, 在使用端评价成套环保装置运行效果。”

上述研究思路中, 对关键大气污染控制环保设备和成套系统装置生产及运行过程中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达标的因子进行分析, 是本研究任务的核心所在。通过对已有的产品标准、评价标准进行分析, 配合对工程实践案例的研究, 以及以往所开展的设备认证及工程后评估等的结果, 可初步甄别出关键大气污染控制环保设备和成套系统装置生产及运行过程中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达标的因子。这些因子可包括设备本身的性能参数, 工程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过程中的某些配置因素, 还包括一些运营操作方面的管理因素等。

3.4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大气污染控制环保设备和成套系统装置生产及运行过程中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达标的因子一经确定, 则可在此基础上, 总结凝练出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 并确定二级指标大致的选取方向。

经研究, 可初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的设置原则应针对大气污染物控制环保装备的共性提出, 反映大气污染物控制环保装备生产及运行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节能、环保和经济性, 具体可包括:环保指标、经济指标、安全可靠性指标、管理指标几个大类, 各类大气污染物控制装备, 如:脱硫、脱硝、除尘等设备或成套系统装置在编制其具体的高效能环保装备运行效果评价技术要求时, 须按照通则要求统一设置其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选取的原则应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反映不同的大气污染物控制环保装备本身的特点, 并能引领本领域技术进步, 定量指标应可计量, 定性指标应便于验证。各类大气污染物控制环保装备, 如:脱硫、脱硝、除尘等单体设备或成套系统装置在编制其具体的高效能环保装备运行效果评价技术要求时, 可自行在一级指标下设置能够反映其生产、运行和治污实际特性的二级指标。例如:质量可靠性指标可包括稳定性、使用寿命等二级指标;节能环保性指标可包括能效水平、污染物脱除效率等二级指标。对定量指标应考虑选取基准值, 定性指标应设计成选项为是或否的判断指标。同时, 对于每一个评价指标需给出详细的检测方法和标准值, 以及确定权重的方法。

对于指标基准值的确定可来源于其他相关标准 (如:产品标准、性能检测方法标准、能效标准、经济运行标准、排放标准等) 或行业平均水平。对于没有能效标准和经济运行标准的, 需要先行研究制定其能效标准和经济运行标准。

此外, 高效能环保设备评价技术标准还规定了评价方法、程序和步骤, 指标基准值和权重的考虑, 以及等级划分的原则等。

4 结语

(1) 在当前大气污染物控制形势日益严峻和节能减排相关产业政策要求日趋严格的情况下, 高效能大气污染物控制环保装备评价系列技术标准的研制已成为规范环保设备市场准入和引领技术先进的重要手段, 将为我国未来评价制度的建立提供标准化的支撑。

(2) 高效能大气污染物控制环保装备评价系列技术标准隶属于我国环保产业技术标准体系中“大气污染控制设备标准子体系”, 属于管理评价类标准, 现阶段, 主要围绕除尘、脱硫和脱硝关键设备开展高效能设备评价和系统装置运行效果评价标准的研制。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 篇8

关键词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教学方法,个人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3.0

大气污染控制是环境工程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高职院校环境类专业开设《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要变传统普通高校“学科型教学体系”为高职院校“职业能力教学体系”,其目的不仅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完善知识结构,更主要的是与就业相联系,提高高职院校环境专业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针对上述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学好这门课程的愿望,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接收到的大量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是学生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论,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各种污染控制过程,弄清各种控制过程的内在联系,具备大气污染控制的各种工程技术能力,毕业后能受到市场的欢迎。

一.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一般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在学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程的时候。对于理论学习往往不够重视,导致多数毕业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在长时间发挥自己技术特长时显得后劲不足。并且学生读此类院校的目的就是获取一技之长,在就业时能占一席之地,所以他们所受到的不仅是基础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具体业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在进行大气污染控制课程教学时,在强调相关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还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现场动手能力的培养,两者齐头并进。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强调“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在认识实习的教学环节,针对学生初次接触大气污染,缺少感性认识的现状,应介绍大气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尤其是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 阐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研究的内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在改善大气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意识到:作为一名未来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工作者,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并提出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1]。

2. 将理论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在大气环境学的教学过程中, 应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联系起来, 让学生从自我做起, 从身边做起, 树立环境意识。比如, 我安排了两节课专门讲新居装潢后的室内气体治理, 让学生了解如何预防装修污染、如何选购市面上常见的家庭用空气净化器、恰当选用花草进行环保等。并且积极关注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技术知识和信息, 介绍当前的学术和技术发展动向, 引入最新动态及相关的图片, 同时介绍一些相关网站, 让学生上网浏览, 汲取更多相关知识,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匹配

1多媒体课件和黑板板书相结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目前, 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均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其优点是:增加了教学知识的容量;能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通过图像、数据帮助学生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鉴于本课程中涉及的除尘装置、气体净化装置系统密闭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体现其表现方式直观生动这一优势就更为突出,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清晰地显示出装置的内部结构, 最好能动态地演示气体及颗粒物、气态污染物的运动状态,使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 帮助学生理解其净化机理和工作过程,以及影响净化效率的主要因素, 并使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静电除尘装置教学时,电除尘器的结构由电晕极和集尘板组成,看起来较简单,但工作原理较复杂,他包括了电晕极如何放电产生电子雪崩形成电晕,尘粒如何荷电,荷电粒子如何在电场内迁移,如何在集尘极放电富极等环节,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不好理解。通过Flash动画,依次将各个环节组合在一起,形象、直观、清晰地表现了整个工作过程,这样教师只需用少量的语言加以引导,学生便可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对教材中的公式,可以不在多媒体课件上全部进行推导演示,但对于公式中各个字母代表的意义及运用的条件,一定要阐述清楚。对于重要的公式,要求学生通过课后习题学会应用。

2.运用“交互式“教学法

所谓交互式教学法,是指在老师与同学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通过频繁的信息交流以达到传输知识的目的。[2]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老师向同学们提问,同学给老师提问以及同学们之间互相提问,然后由老师或是同学来回答,或者以集体讨论的方式寻找答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应活泼、生动、形式多样。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外,同时利用启发、对比等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主动地学习。本课程采用了“学生讲课式”教学方法, 即让学生5 人一组, 全班45 人分为9 组, 事先拟定“臭氧层破坏”、“酸雨”、“秸杆焚烧”、“温室效应”等12个主题供其选择, 每组一题, 不能重复。要求学生组内合作, 查阅相关资料, 在每次上课时让一名学生对其主题进行阐述, 讲完后我和另外两名同学作为评委, 对其所讲内容进行点评及打分。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其多参与到课堂教学, 并且学生能够积累讲台经验, 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自觉主动地学习, 事实证明该教学方式可行并且很受学生的认可。

四.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

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由理论到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主动正确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 ,抓好这一环节是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关键 ,也为实现“工程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现场实习、基础实验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

1.强化实习环节。对于现场实习应防止流于形式 ,在进入实习场地之前 ,对实习场地的相关情况 ,涉及到本课程内容的基本原理、设备、系统、流程做概括性的讲解(最好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 ,使学生进入实习场地后做到心中有数 ,把应该关注的内容筛选出来,对日后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好的开端。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正赶上我校图书馆大楼建设,其中的通风管道正系统符合大气污染控制的教学内容在图书馆大楼现在讲解通风管道的内容,非常直观。学生印象相当深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实验室建设 ,为课程实验提供保证基础实验是《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核心环节。要使实验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应从实验场地、实验装置、实验指导教师的建设与培养等方面做起。《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可采用购置实验装置、退役装置,也可采用仿真手段进行实验。内容应包括:袋式除尘器、电除尘器、吸收法脱硫、吸附法脱硫、燃烧中脱氮等。

3.重视课程设计指导工作 ,加强工程基本技能训练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了一周的课程设计时间,主要是除尘装置设计内容。课程设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的综合性的重要环节 ,要使学生受到工程基本技能的训练 ,包括工程计算、设备选型、流程设计、技术经济分析、绘图等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a.科学编写《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指导书》;

b.设计题目的选取应来源于火力发电厂大气污染防治生产实际或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模拟题目;

c.设计过程中应采用“少讲、多练、勤思维、多讨论”的原则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干 ,教师加强启发指导;

d.考核过程中 ,教师只要把握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的设计思想即可 ,应鼓励学生交出多种设计方案 ,并针对不同方案进行点评。

4.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试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形成共试。实践中可以采取包括口试、笔试、写小论文、实际操作等等多种形式,实现

由考知识向考综合能力的转变。另外,可以把学生对教师布置的课外功课完成情况、参加研究小组的情况都计入平时成绩。

五.总结

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的环境保护行业趋于成熟和市场化,对于环境类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特别是“工程类 ”人才的需求。这就加速了职业院校对于工程类人才的培养,也给“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面向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坚持课程“工程 ”的特点,遵循培养“工程类 ”人才的原则,加强学生实际技能的锻炼,将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现场知识有机结合,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汪莉 邢奕.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06.4(53)

上一篇:肃清黄兴国恶劣影响心得体会下一篇:六年级语文上册词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