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个人工作总结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官个人工作总结(推荐7篇)

法官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我们法官要始终坚定党的奇迹至上、人民长处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工作原则,走出法庭,深切到企业、社区和农户家里,明白社情民意,救助基层构造和大众当场办理题目,当场化解胶葛,让法官从法律、社会层面探讨新环境、新题目,做到问计于民、问计于基层,连续加强办事大局的意识,进步为民法律、刚处死律、文明法律、典范法律、优良法律和耿介法律的本领和程度。

刚恰是审讯工作的生命线,是法律的最终代价追求,是法律赖以存在的根本,是查验法律工作质量的独一标准,也是法律守信于民具有公信力的源泉。我们要真正把心思用在做奇迹上,把精神放到抓落实上,在实干中提拔本质,在实干中成绩奇迹,在实干中表现人生代价,要把每项审讯任务、每个工作关键都做深做细,精益求精,力求把案件办得更加刚正,把人民大众的期盼当作我们工作的动力,把人民大众的表扬当作我们的工作的鞭策,提醒我们工作要做得再结壮些、再细致些,让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实践、大众和历史的查验。

在立、审、执的各个关键,都融入调整与和谐的身分,把“调整”作为一种更高质量的审讯和首选方法,把当事人的作对感情化解在案件的审理进程中,把当事人的干系裂缝修复在案件的审理进程中,把当事人的长处均衡在案件的审理进程中,使当事人在法官的调整中重建旧好、握手言和,兑现“官了民了、案了事了”的目标,增进社会的和谐巩固。

我们要连续强化办事意识,切当办理大众告状难、履行难、申诉难题目,保险人民大众的合法权柄,将法律为民的工作主旨落到实处。坚定履行巡回审讯轨制,巡回开庭、巡回办案,珍视现场调整。配置设备摆设巡回审讯专用车,建立人民法庭关联点,对供养、扶养、扶养、群体性农民工案件坚定到案发地开庭,让大众在第临时候看到庭审现场,兑现审讯与大众的互动,让人民大众时候感觉到人民法庭就在本身身边。

对确有坚苦的当事人,要根据法律救济的前提、标准,及时为他们办理诉讼费用的减、缓、免手续,确保有诉讼哀告经济确有坚苦的当事人打得起官司,确保有理异国干系的当事人打得赢官司,确保被履行人有履行本领不因法院履行不力而使申请人的债权得不到兑现。同时,对个别特困当事人履行定向帮扶、长期帮扶,救助他们办理在出产、糊口生涯中碰到的实际坚苦。

法官个人工作总结 篇2

一、西方司法独立的含义

在现代西方社会, 司法独立原则是一项宪法性原则, 已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通认同。这一原则的产生背景与运作环境表现出相当的独特性, 它与西方社会的特定结构和法治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伯尔曼在概括西方法律传统的特征时提到西方自12世纪起便开始了法律本身的自治, 法律与政治、道德相分离。他说, “法律的历史性与法律具有高于政治权威的至高性这一概念相联系。……自12世纪起, 多数西方国家, 甚至在君主专制制度下, 在某些重要方面, 法律高于政治这种思想一直被广泛讲述和经常得到承认。[1]”亨廷顿认为, “司法机关的独立表现在它只遵守自己特有的司法规则, 表现在司法机关的观念和行为不受其他政治机构和社会团体的观念和行为所左右。”与之类似, 汉密尔顿曾说:“在所有明智的国家, 立法权及对此项权利的实施, 最通常的情况是分立而行, 而且往往掌握于不同人之手。”所谓的独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权力形态层面, 二是观念层面, 三是制度层面。就权力层面而言, 虽然各国对司法权的界定各有不同, 但司法权作为区别于行政权、立法权的权力形态, 其具有的六大特性, 即被动性、程序性、中立性、审查性、判断性、终局性, 这在西方社会已经没有争议。就观念层面而言, 司法机关应当形成自己的职业化的观念, 即形成司法职业所共有的职业意识、行业规范、伦理准则以及行为方式, 这些观念保证法官在类似的案件中有可能做出类似的客观而非纯个人的判断。制度层面的内容要求司法人员能按自己的观念和规则办事, 比较典型的是美国的司法审查制、德国的行政法院体系等。这些制度使得审判权、检察权、监督权等具体权力可以得到独立行使。

二、我国审判独立的含义

首先, 我国近代的司法机构是受西方社会影响的产物, 其建立距今尚不足一个世纪。在司法独立方面, 我国所取得的成果不足与西方社会相媲美, 甚至说, 我国目前尚没有确立完备的司法独立, 有的仅仅是审判独立。之所以下这个结论, 原因有很多, 比如我国宪法尚不具备可诉性等。其实, 就审判独立而言, 其自身也是不成熟的。本文所要论述的行政性因素即是影响审判独立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 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可以看做是对我国审判独立的根本性规定。《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四条也做出了类似的规定。我国的三大诉讼法 (即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 和《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了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是代表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独立组织机构, 有权依法对案件作出判决。另外, 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更直接地规定了法官享有依法审判案件的权力, 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由此可知, 我国的审判独立是由法官的个人独立和法院的外部独立构成的。其具体表述为:“ (1) 审判权为法院专属享有; (2) 行使审判权的专属独立性; (3) 合法性原则即法官只服从于宪法和法律。[2]”法院独立是审判独立的前提和条件, 法官独立则是我国审判独立的终极目标。正如有些学者在近年来提出的观点:“法院独立审判与法官独立审判并不是审判独立的两种对立形式, 而是这一原则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法院独立审判是这一原则的初级发展阶段, 法官独立审判是这一原则的高级发展阶段。[3]”但不难发现, 我国法律所讲的审判独立所针对的对象是有限的, 与西方社会中司法领域杜绝一切干预是有差距的。从我国各级法院与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上来看, 我国宪法从根本上规定了两者之间的“负责与被负责”的关系, 这与欧美发达国家司法权完全独立于立法权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领导不只是理论或观念形态的指引, 更包括设置在各个具体组织和机构中分支委员会的有形管理。这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现法院主动为企业服务或者法院主动“上门揽案”现象的原因。另外, 我国司法领域的独立仅仅是指审判权的独立, 其并未涉及到检察权。这一点, 笔者不多做论述。

一项制度能否产生和存续, 不仅取决于其是否可以充分地运用有关的社会资源, 也与其历史传统中是否存在有利于该机构确立其正当性的因素息息相关。与此同时, 由于行政权力扩张的本性、司法管理经验的欠缺及我国全能式政府的历史, 我国司法领域的行政化现象较为普遍[4]。与上述两大根源性阻碍不同, 司法行政化对审判独立的妨碍则更加细微、具体和持续, 其主要表现在法院的机构设置、日常制度运行、法院的级别划分等方面。笔者认为, 当前要加快司法改革, 促进审判独立的完善和向全面的司法独立迈进, 司法领域的“去行政化”是必须且急需采取的措施。司法的“去行政化”与克服上述的两大阻碍相比, 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要想合理高效地实现司法的“去行政化”, 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国司法行政化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

三、影响我国法官个人独立的行政性因素的表现与危害

由于我国司法领域的独立仅仅是指审判独立, 所以司法行政化的问题并不存在于检察机构之中而主要存在于审判机构之中。与审判独立的两方面含义相对应, 审判机构的行政化也体现在两个方面, 即法官个人行政化和法院整体行政化, 前者又可称之为法院内部行政化, 后者我们也可称之为法院外部行政化。

1. 法官行政化管理的表现及危害

(1) 法律与权力孰大?

长期以来, 我国法院内部只有行政级别而没有专门的法官编制, 这就使法院内部系统披上了浓厚的行政化管理色彩, 这一点最明显地表现在“院长责任制”。“院长责任制”首先体现在了院长、副院长引咎辞职制度上。

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及专门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引咎辞职规定 (试行) 》第一次在书面上规定了“院长责任制”。该规定第一条表明了制定宗旨。第三条第四条具体规定了该制度的含义和适用的范围。这一制度的确立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行政首长负责制”。此规定一出台, 法院也就比较正式地被确定法院内部事务的“行政首长”了。这个规定, 其目的在于加强法院院长对法院内部事务的管理, 加强法院内部责任的追究。所以通过追究院长的责任促使院长加强对法官判案的监督管理, 从而达到杜绝司法腐败的目的。但笔者认为, 通过“院长引咎辞职制”很难杜绝司法腐败。而在我国, 院长的专业知识往往不如法官 (现实中亦有大部分院长不是法学科班出身) , 其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审理案件。院长批案往往只是对法官原有判断的再审查。这就造成了“审者不判, 判者不审”的现象, 从而使审判委员会的制度形同虚设。抛开这些不论, 这种通过行政管理的方式去杜绝司法腐败的方式亦是治标不治本。简言之, 杜绝司法腐败的目的没达到, 法官独立审判案件的权力也落了空。

从理论上讲, 审判责任应由法官个人承担。因为司法权以公正为优先价值, 是社会公众通过一定方式将司法裁判权让渡与某些人享有。司法活动具有高度的主观性与浓重的个人色彩, 进而强调审判活动的独立与自由。那既然如此, 审判的责任当然应由作出判断的个人承担。关于审判独立的意义, 笔者不用再过多地引用孟德斯鸠、洛克等人的精辟理论, 只引用马克思说过的下面一段话就足够了:“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法官的责任是当法律被运用到个别场合时, 根据他对法律的诚挚理解来解释法律。”从本质上说, 法官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是审判独立的应有之义, “因为法官独立才能使现代诉讼中帮助法官做出正确裁决的一整套制度真正发挥作用, 也才能贯彻司法责任制度”[5]。这一点, 与笔者将要在下文论述的“集体决策制”也有联系。即使在审判委员会最后作出裁判的情况下, 责任仍要由合议庭法官承担, 这一点笔者将在下文具体论述。

(2) 司法决策过程中的集体决策制。

我国审判机构的设置上是比较有中国特色的, 具体体现在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形成。这一制度与西方的陪审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制度形成初期往往为中国法学界所津津乐道, 但随着实践的发展, 这一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 认为该制度弊大于利者也趋于增多。长期以来, 这个通常由法院院长、副院长、庭长和资深的法官组成的机构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从司法决策的角度看, 审判委员会无疑是各级法院中的最高权力机构。依据法律的规定, 法院所处理的重要案件大都要经过该委员会讨论决定。甚至, 某些案件, 审判委员会的讨论决定产生在合议庭开庭之前。审判委员会随着我国审判方式的改革而在近年来受到不少诟病, 而在已经出现的批评中, 大多是针对审判委员会对案件的决定与实际审理过程的脱节, 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审者不判, 判者不审”的弊病, 十分切中要害。笔者甚至认为, 这一制度对审判独立的违背是根源性的, 因为这种决策方式是变相地剥夺了法官的审判权, 审判权既已不在, 何谈其独立?

另外, 回到上文论述的“法官个人责任制”上。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都规定合议庭判决应按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作出, 但少数人的意见也应记入笔录。这样规定的原因在于, 合议庭审理的案件最后出现冤假错案的情况时, 只能追究持多数意见的法官。对由审判委员会处理案件的比重, 苏力先生根据其所做的调查而得出的大致结论是:在基层法院中, 民事案件由审判委员会判决的数量占总数的5%~7%, 而刑事案件则占10%~15%[6]。既然绝大多数案件由合议庭处理, 那么责任的主体理应是合议庭法官。即便在由审判委员会判决的案件, 其最后责任也应由多数的审判委员承担。而不能采取所谓的“集体责任”, 不能让合议庭或审委会集体承担责任。否则会使法官和审判委员出于规避责任而将自己归于多数派而明哲保身。 (既然提少数意见也要被追究责任, 何不跟风随大流呢?) 如果说“院长责任制”是对法官意志的“绑架”, 那么, 集体责任制则是对法官意志的“拐骗”。另外, 审委会负责制还会造成审委会最后判决任何案件, 以避免错误的责任。总而言之, 从责任归属角度, 集体决策制也破坏了法官的审判独立。

(3) 法官的等级制

笔者认为, 法官等级制是内部行政化的最突出表现。我国的实践是将每一个法官都纳入一种等级化的体系之中。这让笔者不禁想到了目前高校领导的行政化。这两种现象的确很有相似之处。这种等级化直接体现在了官阶的设计完全引入了行政体系内部所使用的等级模式。笔者认为, 即使不引入行政内部等级模式, 仅用“官阶”一词来表达对法官的管理就足以体现其行政化。在笔者眼中, 法官非“官”。例如, “省高级法院的院长属副省级官员, 副院长有厅局级和副厅局级的不同定级, 各庭庭长属处级, 副庭长属副处级。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有局级审判员、处级审判员等分别”[4]。法官的这种等级制度不仅意味着不同层级的不同政治待遇, 也显示出一种等级的服从, 同时也方便责任的归属。这与上文论述的院长责任制又不谋而合。院长在官阶上较高, 政治待遇较高, 在责任承担上也应该“走在前面”。与此相配套的是法官的升级、奖励、惩罚制度的行政化。甚至可以说是照搬行政机构的做法。这种行政等级制无疑束缚了法官裁判的独立自由性。首先, 官阶较低的法官往往是亲自审理案件的法官, 其往往由于官阶较低而必须服从于官阶较高的法官或领导, 这也是官阶划分的一个作用, 即中国自古就有的“官大一级压死人”的现象, 官阶的划分强化了行政级别较高的法官对“下属”的干涉和管辖。而司法审判活动是具有浓重个人色彩的亲历性活动, 其不像行政活动那样有很强的指令性和人身替代性。这种官阶的划分无疑阻碍了法官个人的独立审判。而且, 这样的行政等级划分也势必加大了司法判决的不确定性, 为权力干预司法提供了便利。

2. 法官选任的表现及危害

贺卫方说:“对法官选任和管理的非精英化, 我们可以举出相对长的时间里法官选任根本不存在教育背景上的要求、法官待遇上的完全公务员化、法官数量‘韩信点兵’般的膨胀、司法行为的大众化、司法机构与其所在社区之间缺乏隔离等情况为例证。[4]”对这方面的论述, 笔者试图借助贺卫方所提的几个方面展开。

(1) “复转军人进法院”——法官选任在教育背景上的缺失。

这里, 笔者大胆借用了贺卫方在《南方周末》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为题, 旨在揭示我国法官选任的一种特殊现象即教育背景上的无低要求甚或无要求。此文背景是贺卫方为某一法院法官进行培训时竟发现法官中一半以上为复转军人。这一现象确实可笑又可悲。拥有一支高度专业化、精英化、规模适度的法官队伍, 无疑是司法独立的前提。法官在教育背景上的缺失使得法官无法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捍卫自己独立审判权的意识。

(2) 法官待遇的完全公务员化。

在美国, 法官与行政文职人员是严格区分的。文职人员由专门的考试选拔产生, 而法官的产生则分两种, 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由任命产生且终身任职, 地方法院法官自然由选举产生。暂且不论美国这种法官产生的方式是否科学, 但就其法官与文官两分的做法是绝对值得肯定的, 原因在于这种做法从审判权行使主体的产生开始就已经防范着行政权力的肆意扩张了。而相比较而言, 我国法官的待遇则完全公务员化, 法官内部缺乏自身的编制, 这一点在上文的法官等级制中已经阐明。另外, 管理的完全公务员化, 还体现在司法经费由政府划拨这方面。在我国, 司法经费是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由同级政府机构的财政部门划拨的。笔者认为, 这一体制对司法独立的危害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法官断案的物质基础和生活资源来源于政府财政机构, 这使得法官不得不“仰政府机构鼻息”。汉密尔顿曾说:“就人类天性而言, 对某人的生活有控制权, 就等于对其意志有控制权。”这句话无疑是上述危害的最好阐释。第二, 司法资源由行政机构划拨手续复杂, 而且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往往存在经费冲突, 司法经费往往被人为减少。这导致了司法机关“主动出击”、积极创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常有法院主动为企业追债并收取一定“诉讼费用”的现象) , 这使得司法公正性被破坏, 进而丧失其中立性。而中立性丧失意味着法院会有所偏袒, 这种偏袒无疑让司法机关收到其所偏袒一方的干涉, 独立性也就荡然无存了。

(3) 司法行为的大众化

我国法官尚未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首先, 我国法官行为方式更多是受行政权力和官文化的影响。遇到困难的案件则要向上级领导请示, 其本身没有一种独特的行为方式。而且, 我国案件的审结方式的不完备, 也是导致司法行为大众化原因。这一方面在上文中的集体决策制部分论述了。最后, 院长领导责任制也使得司法行为与行政行为趋于相同而无法保持其独有的六大特性。

四、大陆法系代表国家——德国的成功做法

至此, 已把可以分析的影响法官个人独立的行政化因素都做了较详细的阐述。下面要浅谈一下外国的经验, 仅以德国为例。

作为大陆法系的代表, 德国在保证法官个人独立的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 比如行政法院的设置, 等等。但笔者认为法官委员会是最典型的一个。德国基本法第101条规定:“任何人不得被剥夺接受法定法官审判的权利。”就这一句法条, 在德国对于法官的行为就确定了“法定法官”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是指, 对于某一法律纠纷的审判, 无论该纠纷属于哪一法律领域, 不得专门任命某一特定的法官来审理, 而应按照一般的原则来确定主管法官。按照这一原则, 由谁来决定法官的管辖权就十分重要。为了防止司法外机关的影响, 这一任务被托付给了法官自我管理的机构——法官委员会。

“法官委员会是一个由多名法官组成的机构。其成员包括该法院的院长, 成员至多为8名法官。这些法官以秘密选举方式选出。委员会是决定法官管辖权的机构, 所有成员 (包括院长) 有相同的表决权。管辖权的规定被称为“业务分配”。当年的业务分配总是在头一年的年底完成, 并制成一份“业务分配计划”, 有效期一年。中途的修改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进行, 也就是某位法官去世或者退休, 或者经过他的同意被调到另一所法院。[7]”

笔者认为, 这一机构的设置有其很强的合理性。其从管辖权的来源层面上就已经杜绝了行政因素的干预。实际上, 法官委员会是一种法院特有的管理机制, 是自成一体的, 它不像我国的司法管理行政化, 甚至在财政方面还被完全纳入行政体系之中, 它没有给行政化因素任何插足的余地。值得一提的是, 在法官委员会中, 院长的表决权与其他法官是相同的。这在侧面上反映了德国在法院内部体系上也不划分行政等级。院长只是承担了日常的管理责任并拥有相应的权利, 其无法左右法官的判决更无法影响案件的最终结果。所以这一体制在防止行政干预方面是十分科学的。另外, 它与我国的审判委员会也是根本不同的。我国的审判委员会目前采用集体决策和集体负责制, 这样的弊端在上文已经论述, 而法官委员会只是集体讨论决定了管辖权的归属, 而到案件审判阶段则有法官负责到底, 审判主体和责任主体高度一致且明确。这也有利于法官个人的独立审判。

参考文献

[1]伯尔曼著, 贺卫方等译.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2]李德海.论司法独立.法律科学2000, (1) .

[3]钟琪.论审判独立的实现.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2, (3) .

[4]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5]龙宗旨.相对合理主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6]朱苏力.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考察及思考.北大法律评论, 1999, 1.

浅议新时期法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篇3

关键词:法官 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期

一、新时期法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法官的审判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及其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在引导人民法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这就要求审判工作必须要有正确的方向。新时期,法院的审判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根本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其科学发展观,团结法院工作人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公正地履行审判职责,服从并且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法官规范自己的行为,激发法官把自己个人的理想与审判事业的具体发展目标相结合,进而把法官的职业规划与个人规划相结合,并把理性管理与情感管理统一起来,将强制性行为转化为自觉性行为,将消极的被动性行为转化为积极性的主动行为,在共同的组织目标下将法官审判行为协同起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地统一认识,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解决审判工作中的遇到的一些问题,使法官的审判事业不断的健康向前发展。[1]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高素质法官的培养

法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培育是通过培养和提高法官的思想政治素质来实现的。育人功能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运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功能之一。新时期,人民法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大力度,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审判队伍的素质总体上还是比较好的,法官的工作态度积极健康,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有些法院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加上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些法官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是很高,他们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态度以及利益需求等方面会产生许多问题,从而会在审判工作中出现枉法办案等腐败现象。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当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提高针对性,注重其教育方法,不断加强和改进我国审判机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法院的审判活动中,法官应当在依法分工负责、司法独立的基础上,进行互相监督,避免自身在审判过程和其他法官司法活动中的出现相互冲突,相互影响的现象发生。[2]

二、目前法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法官个人价值取向不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新时期,人们的思想活动比较活跃,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并且呈现复杂多样。在这样的形势下,法官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及其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首先,在思想意识上,由之前的奉献精神转变成对物质利益的正确审视和正当的追求。这虽然是对传统的权利和义务观的扬弃,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的体现,但也有一些法官受到了现代经济的影响,片面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也会滋生拜金主义。其次,在价值取向上,由之前只强调集体利益转变成了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条件下努力实现个人利益。一方面把法官的审判事业看作为对社会应当做的奉献,另一方面又把法官的审判工作当做一项社会劳动,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及其回报。但是,也有一部分法官不能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往往存在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有的法官甚至为了实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

(二)个别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不够,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新时期, 大部分的法院领导干部都能够认识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加强法院审判队伍建设和确保法院的审判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也有个别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位和作用还存在着比较模糊的认识和错误的观念。主要包括下面两个方面。首先,有的法院领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空洞的理论,与审判工作和法院管理工作相比较,是虚无的,认为法官只要是把审判工作搞上去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无关紧要。其次,各个部门的领导抱着“各扫门前雪”的态度,认为法官只要搞好自己的份内工作就是完成了工作任务。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在刑事法庭、民事法庭、行政法庭以及执行法庭的领导中是比较突出的,他们认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当事人的案件处理好,才是自己的事,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法院的政工部门的职责,和自己关系不大的思想很严重。

三、关于进一步加強和改进法官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想

(一)充实法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法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强调政治观和法制观,但是在新时期,在社会大和谐的环境下及其人们的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就要求法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仅只强调政治观和法制观,法院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生观、道德观及其健康心理教育。法官的人生观就是法官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的看法和所持有的态度。道德观是目前一小部分法官所欠缺的,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会忘记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甚至去做违背于法官职业道德的事情去办理案件,这种情况就比较严重,法律上属于违法行为。这就要求法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一定要对法官的道德进行强化教育,当然法官是属于特殊群体,他们的道德有职业道德和日常所说的道德习惯有很大区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其适当性和合理性。

(二)改进教育法官工作方法以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法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都是在法官的日常工作时间之外进行的,这样的教育虽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新时期,我们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渗透到法官的审判工作中去,即法官在审判案件的过程中融合相关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调动法官的审判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也要定期举行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活动,例如,各个法庭的法官进行思想交流,法院举办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讲活动,开展公益性活动和进行法制思想的宣传活动。还有,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扩展到法官的家庭之中,使法官的家属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扩大法官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希望通过上述的这些方法,法院能够系统的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达到司法的终局性与司法的正当合理性、合法性保持适度的平衡的效果。[3]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2]胡志斌.法官素质养成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

法官考核个人总结 篇4

一、紧紧围绕全区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我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带给应有的司法保障。

年初以来,我院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着眼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准确把握法院工作与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切入点,以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为目标,继续抓好审判和执行工作,为建设“平安x”,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带给应有的司法保障。

1、认真开展刑事审判工作,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

今年刑事案件收案数量比去年有所增长,1-10月,全院共新收刑事案件298件488人,同比分别上升27.4%和42.3%;审结289件471人(含旧存),同比分别上升27.3%和38.5%。结案率为94.4%。

坚持罪刑法定原则,严把案件审查关、证据关和适用法律关,确保案件质量。刑事案件上诉56件,上诉率为19.4%,其中全部或部分改判8件。大力推广刑事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简易审,提高审判效率,其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110件,占总结案数的38.1%,普通程序简易审99件,占总结案数的34.3%。刑事案件平均审限23.8天,当庭宣判176件,当庭宣判率达60.9%。认真落实防止超期羁押长效机制,继续持续超期羁押案件零的记录。

依法严惩危害国家利益、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犯罪活动,共审结“两抢一盗”案件175件272人。充分运用财产刑等刑罚手段,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和贪污贿赂犯罪,审结挪用资金、偷税、合同诈骗等经济犯罪案件9件11人,审结贪污贿赂犯罪案件5件5人。用心开展集中打击赌博和涉毒违法犯罪专项活动,共审结赌博案件9件26人,审结涉毒案件6件7人。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相结合的方针,继续抓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理工作,共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6件36人,其中对16名初犯、偶犯的未成年罪犯,本着有利教育的目的,分别判处了单处罚金和宣告缓刑等较轻的处罚,为矫治失足青少年创造有利条件。

2、精心开展民商事审判工作,维护经济安全、社会和谐。

共新收各类民商事案件1582件,审结1288件(含旧存),同比分别下降1.5%和3.7%,结案率为79.7%。

严把案件质量关。透过质量意识教育,抓庭审和裁判文书质量,全院民商事案件整体质量有了新的提高,1-10月民商事案件上诉70件,上诉率为5.4%,同比下降了0.6个百分点,上诉改判15件,无发回重审案件。

努力提高审判效率。认真落实简繁分流审判制度,扩大简易案件受理范围,提高诉讼进度;加强审限管理,建立案件报备制度,对适用简易程序审理二个月内未办结、适用普通程序审理五个月内未办结的民商事案件,实行跟踪监督,严防超审限。

高度重视案件审理效果。立足化解和疏导矛盾,用心采用诉讼调解的方法解决纠纷,将诉前、诉中、诉后调解相结合,充分发挥调解工作的传统优势,做到“案结事了”。1-10月民商事案件调解结案408件、经调解撤诉267件,调解、撤诉率达52.4%。其中++、++、等基层法庭调解、撤诉率到达了80%以上。坚持从维护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出发,精心组织、精心审理,妥善审结了一批集团性案件和新类型案件,社会效果良好。

3、慎重开展行政审判工作,努力促进依法行政。

共新收行政诉讼案件19件,审结15件,同比分别上升58.3%和36.4%。审查非诉行政执行案件143件,同比上升25.4%。受理非诉行政执行案件108件,执结90件(含旧存)。

在审判中,坚持从促进依法行政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用心做好疏导和协调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在非诉行政执行尤其是房屋拆迁等矛盾较为尖锐的案件时,注重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仔细研究执行方案,既保障行政行为的顺利开展,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4、不断强化执行工作,切实维护当事人实际利益。

新收执行案件920件,执结729件(含旧存),结案率达75.4%,执行标的1563.5万余元,执行标的到位率达68.1%。全院继续持续“执行工作良性循环”,今年3月,我院被评为全省9个“先进执行工作良性循环法院”之一。

将执行标的到位率和执行案件质量纳入业务考核范围,使执行业务考核从单纯数量考核向质量考核转变,增强对债权人实体权利的保护意识,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实际利益;认真贯彻执行穷尽理念,对有履行潜力而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被执行人,穷尽所有执行手段,对已查明的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依法坚决采取强制措施予以执行,以保护债权人合法利益;继续注重借助外部力量缓解“执行难”,用心争取党委、人大与政府支持,改善执行环境;继续加强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定的案件、执行矛盾易激化的案件以及信访热点案件的执行,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用心疏导、协调,促使当事人和解或自动履行。

二、用心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促进和体现司法公正,不断提升司法服务品质。

年初以来,我院坚持完善制度与落实制度双抓并举,用心开展司法规范化建设,透过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和体现司法公正。

――认真梳理、修订和完善现有各项规章制度,装订成册,建立了一套涉及队伍建设、审判工作、行政管理、司法为民等各个方面的科学管理运行机制,以完善的制度促司法规范化。

――规范法官细节行为,提升法官形象。印发《法官行为提示》150条,对法院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细节问题,提示法官正确的处理方法和应当避免的情形,消除当事人合理怀疑,维护法官的形象公正。实行院风院貌督查制度,采取实地明查暗访的形式,对全院各部门的院风院貌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及时督促改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透过督查,全院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心得到了增强,工作效率、工作作风以及庭风庭貌、办公环境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实施庭审考核,规范庭审行为。成立庭审考评委员会,以观摩庭为主线,透过旁听审判人员庭审,从法官着装、言谈举止、指挥当事人举证质证、归纳争议焦点等方面进行考核,对查明案件事实、调控庭审节奏、掌握庭审气氛的潜力进行点评,按庭审规范记分,从而有效促进审判人员克服庭审随意性,严格按规范办案。组织司法警察进行业务素质集中培训,提高司法警察队伍素质,使值庭、羁押进一步规范化。

――规范执行工作,促进执法公正。把“改善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思想、规范执行行为”作为执行工作重点,在执行过程中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开展工作,进一步做到公正、公开、规范、礼貌,以程序合法确保实体公正;认真贯彻执行省高院关于执行九项制度,严格落实执行权分权行使、扣押查封物品拍卖以及分配公示等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拍卖委托抽签制度和执行听证制度,确保执行各环节公开、公正、规范;高度重视规范、礼貌执行,坚持以思想工作为主、强制执行为后盾的工作方法,注意礼貌用语,重视做好被执行人思想疏导工作,努力消除当事人对法院执行工作的误解,解决执行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强化审判监督,保障司法公正。严格执行程序法和实体法,对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不当或程序违法的裁判,按照“有错必究”的原则,坚决依法提起再审,共办理审监案件6件,审结再审案件5件;严格落实内部案件质量监督制度,全面落实立审、审执和审监分立,完善审判流程管理,强化不同诉讼环节间的相互制约;严格落实案件质量评查制度,督察室共检查案件2593件,编发《督察简讯》5期,及时发现并纠正了案件裁判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做法。

――切实加强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根据上级法院的要求,对全院5个基层法庭的审判管理、队伍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进行了全方位检查和监督,并根据“严格、规范、科学”的要求,查漏补缺,努力提高人民法庭管理水平,使法庭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促进法庭各项工作的开展。

――规范人民陪审工作。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的要求,认真开展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培训和考核工作,确定了28名人民陪审员参加了由省高院组织的封闭式法律知识培训,并理解了区人大常委会的任命,使人民陪审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

三、认真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指导方针,扎实改善司法作风,保障群众司法利益。

年初以来,我院不断完善各项便民、利民措施,改善工作作风,切实把司法便民、安民、利民、亲民和取信于民的具体措施贯穿到法院工作之中,保障群众的司法利益。

――认真落实《人民法庭司法为民18条措施》和《关于为普陀海洋经济发展带给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为渔农村群众带给司法服务,为地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各基层法庭充分发挥扎根渔农村、接近群众、熟悉民情的优势,在做好各项审判工作的同时,延伸审判职能,用心参与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配合政府采取非诉调解等方式,及时妥善处理了一批突发性事件和纠纷。为方便群众诉讼,++法庭在辖区内四个交通不便的社区设立法庭巡回审判点,安排干警定期赴各审判点值班,受到了辖区群众的欢迎。

――严格落实《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带给司法救助的规定》,对确有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及时带给司法救助。共对39件民商事案件缓交诉讼费12万余元,减、免交诉讼费9471元(其中2件全免、3件减免),及时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众打官司难的问题。

――继续发挥审判职能优势,重视对人民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提高基层调解工作水平。共组织基层人民调解员培训会7次,累计培训200余人次。社区巡回法官定期走访社区,理解法律咨询,指导社区调处纠纷,促进了基层有关组织及时消除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工作。

――认真做好来信来访工作。坚持实行信访工作统一领导,对群众来信来访,做到专人办理、分工协作、层层负责,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共处理群众来信来访737人次,并诉前调解8件涉及劳动工资、损害赔偿等案件,促使当事人及时兑现应付款项15.8万余元,及时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实际困难,消除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用心开展普法宣传,提高渔农民群众法律意识。刑庭、++法庭专门与学校建立法制教育网络,定期为学生上法律知识课;++法庭派干警担任辖区中小学的法制辅导员;++法庭坚持每月向乡镇村及调解组织送发“以案讲法”的法制宣传资料,在当地受到了广泛欢迎和好评。5月份,我院还结合持续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组织了70多名法官利用双休日休息时间送法到5个未设法庭的海岛,为群众解答有关法律问题。

四、以专题教育活动为抓手,全力加强司法潜力建设和党员干部先进性建设,确保队伍整体素质稳中有升。

年初以来,我院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司法公正的高素质法官队伍。

――开展专题教育,提高政治素质。用心开展持续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透过认真学习法院系统内的一些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组织部门中层干部到外地先进法院考察,向兄弟法院学习高效的办案经验,组织开展“如何在审判工作岗位上体现党员先进性的标准”和“立业在法院,奉献于司法”的主题大讨论等,使干警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法院党员干部持续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增强了工作的职责心和用心性。用心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结合本院实际,认真查摆问题,狠抓落实整改,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各环节工作,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继续抓好法官业务素质建设。以岗位培训、潜力培训为重点,结合审判实践开展“一素养三潜力”培训,不断提高法官职业素养和庭审驾驭潜力、裁判文书制作潜力、法律适用潜力。先后邀请了上海浦东新区法院汤黎明副院长和华东政法学院邹荣教授为干警讲课。鼓励审判人员在审判实践中研究疑难问题,开展应用型审判研究,自我学习提高,1―10月,全院干警共撰写学术论文和调研文章50余篇,编发内部调研刊物《审判思考》5期,举办审判业务沙龙2次、民商事审判工作例会3次。组织开展审判潜力集中考评和优秀审判长选任活动,对在审判岗位上的审判人员庭审潜力、裁判文书制作潜力和法律适用潜力进行一次量化考核,透过考核,在全院构成一股比潜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继续做好干警参加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工作,加快提高全院法官的学历层次。透过论文研讨、邀请专家开讲座、审判业务沙龙、专题例会、专题学习会等一系列措施,促使法官业务知识结构得到及时更新,业务水平和办案技能得到新的提高。

――加强法官廉政建设。始终把廉政建设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逢会必讲,警钟长鸣,并结合先进性教育以及“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等活动的开展,加强法官廉政意识教育,提高法官自我约束的潜力;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职责制和法官廉政保证金制度,约束法官不廉洁行为;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工作,加强与社会廉政监督员、法院工作联络员的联系,强化对干警八小时外廉政状况的监督。一年来,未发现干警违法乱纪状况。

――继续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日常联系和沟通,自觉将审判工作置于代表监督之下。狠抓人大司法评议整改方案的落实,及时向人大汇报司法评议整改落实状况,透过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切实解决在去年司法评议过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不足,进而推进审判工作的开展。向人大报告上半年法院工作,向区政协通报上半年工作开展状况,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推荐,理解人大和政协的监督。用心配合区人大常委会对我院近几年执行拘留状况进行监督检查。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相关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法院工作提出的议案和推荐,由专门机构依照相关程序办理,并狠抓落实,及时反馈,以此推进法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及时向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寄送《审判动态》和《法院工作简报》,通报法院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为人大代表履行监督职责带给便利。用心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旁听案件庭审,共组织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旁听庭审21次,累计旁听160余人次,为代表依法监督司法工作创造条件。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少数审判人员大局意识还不强,还存在机械办案、就案办案的思想,在有些案件的处理中,未能把握好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二是司法为民理念还未深入到部分审判人员的头脑中,司法为民举措兑现上还存在缺陷,部分审判人员不重视对当事人的诉讼指导和解释工作;三是执行工作的措施和办法还不多,执行案件执结率虽然较高,但标的实际到位率较低,对一些故意逃避、拒不执行的被执行人制裁措施不够有力;四是有些审判人员的法律适用水平、庭审驾驭潜力等方面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对新状况、新问题缺乏深入研究,不能较好地适应新类型或疑难复杂案件的审理;五是少数审判人员对当事人存在态度欠礼貌、工作方法简单、执法形象不佳等现象,有的审判人员不注意谨言慎行,个性是在接待当事人过程中表态草率,直接影响了法院的公信力。

六、x年工作思路

x年法院工作总的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x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公正与效率”不动摇,坚持司法为民不放松,继续强化审判职能,狠抓队伍建设,努力增强司法潜力,提高司法水平,为建设“平安x”,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给有力的司法保障和司法服务。具体围绕以下六方面开展工作: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抓好队伍建设不放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强队伍,抓素质”的工作重点,确立“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把队伍建设置于基础性地位。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党的x大和x届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全国、全省人民法庭工作会议精神,透过学习和教育,进一步增强干警大局意识、司法为民意识、职责意识和质量意识。进一步推进“学习型法院”建设,继续以岗位培训、潜力培训为重点,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审判业务培训,结合审判实践进行三个潜力的培训,不断提高法官的三个潜力。采取讲座、讨论等“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一些专题性的教育培训。结合审判实践,开展应用型审判研究,完善调研工作机制,指导审判。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从严治院。始终把加强院庭两级班子建设作为法院队伍建设上的关键所在。进一步增强班子工作实战潜力,增强院庭领导的党性观念,用心发挥院庭领导的表率作用。

2、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服务大局意识,充分发挥好审判职能作用。

在审判工作中要坚持从全局的高度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把办理具体案件与服务大局紧密联系起来,防止和避免因机械执法而导致矛盾激化,发生极端事件。刑事审判要突出搞好综合治理,继续贯彻“严打”方针,把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与政法各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和减少犯罪。民事审判要突出搞好化解矛盾,注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不仅仅要正确适用法律,做到程序合法、实体公正,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做到定纷止争,力争“案结事了”。行政审判要突出搞好促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与行政机关的联系,及时与行政机关沟通交流,既要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又要监督支持行政机关的合法行为,增进人民群众和政府之间的相互信任,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有力促进依法行政。

3、以及时有效地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的,不断推进执行工作。

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执行工作,限度地、及时有效地实现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切实提高执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加大对拒执行为的打击力度,寻找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新的突破口,扭转执行工作被动局面。深入推进公开透明执行工作制度,避免当事人合理怀疑,建立执行结案率、实体执结率、标的到位率相结合的考核机制,进一步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提高执行工作的公信力。

4、以高度的政治职责感,全力做好涉诉信访稳定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把化解和处理涉法上诉摆到突出位置来抓,坚持矛盾化解和防范两手抓,落实职责制,在案件处理上要努力把工作做深做透,抓牢抓细,打“主动仗”,确保从源头上减少冲突对抗,限度地降低不稳定因素滋生的可能性。

5、认真落实司法为民举措,依法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法院工作指导方针,强化宗旨观念,构建审判贴近群众的司法为民机制,在审判流程的各个环节推行便民措施。充分思考当事人的文化差异,依法适度行使职权,强化对当事人的诉讼指导和法官释明权的行使,引导当事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加强对当事人的司法救助,对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减、缓、免诉讼费用,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继续实行速裁方式,对案情简单,争议不大的案件,做到快审快结。加大诉讼调解工作力度,按“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审结合”的原则,将诉前调解、庭前调解、庭中调解、法官调解、调解员调解有机结合起来,尽量透过调解方式到达平息纠纷的目的。

6、立足于法院长远发展,进一步夯实各项工作基础。

法官助理个人工作心得体会 篇5

我正式作为一名速录员进入法院工作,至今已经半个年头了。在我刚进入法院工作时,对书记员工作根本就不了解,通过庭里前辈们的带领下让我很快了解到这份工作的性质及内容,现将我这半年来的工作总结 如下:

一、书记员工作是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书记员职责履行得好坏,对能否如实反映整个审判活动的情况,对案件能否准确、合法、及时地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书记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到法院的审判工作。同时书记员工作中也很琐碎,比较敏杂,正是基于对此的认识,在工作中要格外注意细节方面的问题,在书记员的工作内容中一方面主要处理程序法上面的事务,任何一个案件的审理,无论在实体法上审判员处理的如何好,只要诉讼程序出了错,那就会被发回重审,再之前所做的大量工作就会白费。

二、认真学习,勤恳工作,多做奉献

书记员的工作要求首先就是打字速度快,我要不断进行听打训练,通过虚心向法院“前辈们”学习。其次就是对法律条文的熟悉,为了学多一点法律知识,我要加强学习法律知识,通过近半年的实践,对相关>法律文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希望在以后工作中尽量做到认真、仔细,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做。遇到不懂的问题虚心请教老同志,使自己不断进步。有空就多看一点业务书,多听一些有经验的老书记员的工作经验介绍;多想一些为什么,对不懂的通过多看、多问,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然后再运用到实践中去;多做一些实践工作,坚持每周写工作心得,记下自己的缺点和成绩,在实践中改正缺点。

三、遵守纪律,廉洁服务

在工作中,我在思想上、行动上与组织保持高度一致,认真遵守人>民法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廉洁奉公,忠于职守,没有利用职务上便利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严格遵守法院立案管理的规定,保守审判机密,没有假公济私,化公为私行为,公私分明。自觉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司法为民宗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工作时没有“生、冷、硬、推”及“吃、拿、卡、要”等不良现象。在工作作风上,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没有浪费公物的行为。

四、不足与展望

我对法律知识的熟练掌握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对法律条文掌握不够,今后工作中要继续不断加强法律知识学习,这是我今后的前进方向;庭审中记录的概括程度不够,语言不够精简,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改进;打字速度离自我要求的每分钟120个字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也是今后需要提高的地方,对待当事人语言不够精简,打字速度不够快,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学习,努力改进,为推动我庭工作步上新的台阶作出应有的贡献!

法官助理个人工作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二】

时光飞逝,我到鼓楼法院即将三个月了。这段期间,我带着院长寄予法官助理的厚望,秉承“既来之,则安之”的教导,跟着刑庭法官做助理,受益匪浅。不管是在工作态度上,还是各方面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不足。

“态度决定一切,心态决定高度”,尤其是在工作上,一定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踏实认真,这样才能很快地融入到工作中,真正地学到些知识。记得刚来时,我曾自认为以前在x鼓楼法院积累的实务经验不少而觉得能够独自做好一些简单的事情,却割裂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各个地方多少都会有所不同,犯了一些不应有的错误。多亏了指导法官对工作上的严格教导,让我及时醒悟,转入了正轨,从此踏实认真地工作,养成了不懂就问、不懂就学的品性,所以我很感激我的指导法官,让我深刻地明白态度的重要性,受用终身。

在端正工作态度的基础上,我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审查阅卷方面

阅卷的内容有证据卷和诉讼卷,目前我主要审查程序方面的问题,尽量避免程序的不公正,为实现实体的公正提供保障。通过法官的指导和自己的总结,在程序和实体上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在同一时间段,同一人出现在讯问笔录和询问笔录或者辨认笔录中,这是不能采纳的,如果仅是讯问笔录之间出现这样的问题,通过其他讯问笔录或者证据可以证实事实,也可以认定。

第二,缺少一些证据材料,比如累犯、减刑等认定的证据材料;缺失发票而影响犯罪数额的认定等等,都会影响到量刑。

第三,证据间的矛盾,比如被害人提供发票上的数额与鉴定价格的矛盾;被告人的供述与被害人陈述的不一,主要是在犯罪数额上的不同;被告人陈述与证人证言的不一,多数也是关于犯罪数额的不同等,都会影响到被告人犯罪数额的认定。

同时,我也在阅卷方面看到自己的不足,目前自己的能力还有限,关于实体方面的认定还亟待提高,驾驭整个案件的能力更需要提高,希望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进一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更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从而为法官分忧解难。

二、沟通协调方面

工作中,有很多需要沟通协调的地方,虽说不懂就问,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忙,除非事情紧急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再虚心请教。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不懂就学,多观察、多思考,必有所学。这段期间,对此总结有以下方面:

1.同法官相处,总结十二个字:灵活细心、勤奋踏实、严于律己。受指导法官的潜移默化,对待工作我也逐渐变得严于律己、认真专注,遇事也懂得灵活变通,不打无准备之仗。“条条大道通罗马”,遇到问题自己要尝试去通过其他途径解决,法官助理就是要协助法官,而不是给法官增添烦恼,何况我的指导法官平时已经很辛苦,还对我那么照顾,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努力地多做事、做好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法官教会了我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比帮我解决很多事都受益,所以我很幸运。

2.与本庭其他人相处,注意四个字:沟通、和善。积极做好法官和内勤交待的每一件事,尽量不出差错;有需要的地方,只要自己能做,一定去努力做好;与内勤和书记员,协调好工作,以防出现瑕疵,影响到案件的质量。

3.同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人员的关系,也总结八个字:事前准备,协调配合。由于法院工作的特殊性,与公检机关协调配合尤为重要,做事灵活多变;当然,处理好关系,做好事前准备工作,做起事来才会事半功倍。同时,注意核查来访人员的身份,审查证件和手续。

4.同辩护人、当事人及其他人之间,注意资格和手续合法问题,懂得事情的周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即可。若是辩护人,通知其交齐委托手续,或者其他相关材料;被害人有要求的,随机应变;被告人家属请求会见的,先看判决有无过上诉期或同案人是否上诉,其次看结案表送达情况,都符合会见条件的,方可给其徒刑通知,且每个被告人只给一份,并在送达回证上签字。

5.其他注意事项:文书送达方面,归档前一律要签送达回证,其中向被告人送达时,要签字、摁手印,并做讯问笔录;宣判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在宣判笔录上签字,写明时间,多处都要摁手印;档案室是按年号分类归档的,公安卷(包括证据卷、诉讼卷)、检察卷、正卷与附卷各一栏,调卷时按规律查找;案件报结,要带有判决书,附有被告人的送达回证,以后还要附书面开庭笔录、询问笔录;区分给辩护人的出庭通知与给检察院的出庭通知等等。

虽然我对各个环节的沟通协调方面有所认识,但仍有许多方面做的不到位,并且有很多方面需要涉及并进一步学习,仍应保持谦虚谨慎、积极向上的姿态。

三、草拟法律文书

阅卷之后,就进入了草拟法律文书阶段,为了尽快适应法官的风格和规范法律文书,我是通过研究法官以前所作的法律文书,在此基础上进行草拟文书。总结一下,要注意以下方面:

1.书写规范,格式正确。判决书作为最重要的法律文书,是体现法院门面的最主要环节,其格式的正确性、书写的规范性尤为重要,句子要通顺、无歧义、无错别字。

2.用语规范,详略得当。判决书讲究简明扼要,但内容还要全部体现,所以在书写判决书时,要简略得当。对于事实清楚,没有争议的地方,可以简写;对于事实复杂,有争议的或者重要的争议焦点,要详写。同时,要注意用语的专业性、规范性。

3.注意细节,仔细认真。这方面不止是为人做事的需要,在法律文书上,也是更为需要。一份判决书,要涵盖全部内容,必然也涉及很多细节问题,哪个地方遗漏或出错,都可能会影响到判决书的效力,损害法院的公信力。所以,在书写法律文书时,要特别注重细节,比如判决书主文数字的格式;不能遗漏出庭人员;犯罪时间、地点、人物都不能出错等等。

4.逻辑严谨,思维缜密。如果说正确的格式和文句的规范性表述是判决书的外貌,那逻辑的严谨性就是判决书的血脉,贯穿着整份判决书。对此,我目前也只是略懂皮毛,今后需要多加学习和训练,这是作为合格法律专业人士必须具备的条件。

综上,在法官的指导下,经过即期三个月的学习,我很快适应了刑庭工作的节奏,不管是从法学理论上,还是法律实务中,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我也发现自己身上的很多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求知与探索,努力丰富自身的学识与实务经验,从而更好地协助王庭处理案件。

法官助理个人工作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三】

当前,“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正在深入开展,各地法院将司法为民的各项措施制定得更加贴近实际,充分体现了便民利民亲民的主旨,洋溢着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真挚情感。寓真情于审判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扩大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广大法官的一种共识。

我们法官要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工作原则,走出法庭,深入到企业、社区和农户家里,了解社情民意,帮助基层组织和群众就地解决问题,就地化解纠纷,让法官从法律、社会层面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做到问计于民、问计于基层,不断增强服务大局的意识,提高为民司法、公正司法、文明司法、规范司法、优质司法和廉洁司法的能力和水平。

公正是审判工作的生命线,是司法的终极价值追求,是司法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检验司法工作质量的标准,也是司法取信于民具有公信力的源泉。我们要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放到抓落实上,在实干中提升素质,在实干中成就事业,在实干中体现人生价值,要把每项审判任务、每个工作环节都做深做细,精益求精,力求把案件办得更加公正,把人民群众的期盼当做我们工作的动力,把人民群众的赞誉当做我们的工作的鞭策,提醒我们工作要做得再扎实些、再细致些,让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在立、审、执的各个环节,都融入调解与协调的成分,把“调解”作为一种更高质量的审判和首选方式,把当事人的对立情绪化解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把当事人的关系裂痕修复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把当事人的利益均衡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使当事人在法官的调解中重修旧好、握手言和,实现“官了民了、案了事了”的目的,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们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切实解决群众告状难、执行难、申诉难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将司法为民的工作宗旨落到实处。坚持实行巡回审判制度,巡回开庭、巡回办案,注重现场调解。配置巡回审判专用车,设立人民法庭联系点,对赡养、抚养、扶养、群体性农民工案件坚持到案发地开庭,让群众在第一时间看到庭审现场,实现审判与群众的互动,让人民群众时刻感受到人民法庭就在自己身边。

对确有困难的当事人,要按照司法救助的条件、标准,及时为他们办理诉讼费用的减、缓、免手续,确保有诉讼请求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打得起官司,确保有理没有关系的当事人打得赢官司,确保被执行人有执行能力不因法院执行不力而使申请人的债权得不到实现。同时,对个别特困当事人实行定向帮扶、长期帮扶,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我们要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始终使自己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保持权力在手、重任在肩、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审慎态度,从思想上筑牢防止权力滥用的铜墙铁壁。杜渐防萌,慎之在始。自觉做到慎初、慎微、慎独,谨防自我放纵;坚持自重、自省、自励、自律,应该经常审视自己、提醒自己、警戒自己,始终保持人民法官的政治本色。

法官助理个人工作心得体会精选模板【四】

我来法院已经三年多的时间了,目前担任法官助理一职,主要职责是在法官指导下审查诉讼材料,组织庭前证据交换,协助法官调查取证,进行调解、草拟法律文书等与审判相关的其他实务性工作。现在就我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和大家共享,有说的不当的地方还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以便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做到更加得心应手。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律己”的工作态度

不论是做书记员还是法官助理我认为态度决定一切,尤其是在工作上需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踏实认真,积极主动。不管是否在编,我们对外都代表了江南法院的形象,在与当事人沟通或者对外发放文书时都需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律己”的工作态度。这不仅仅是在维护江南法院的形象,更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要有效率意识,努力增强自身的执行能力

审判工作不仅要有高质量,更要有高效率,因此法官交办的事务应当及时、快速的处理,不拖延。尤其快速审判庭,面对人少案多的情况下更加需要高质量、高效率去完成。去年7、8月份张水妮法官团队只剩下我一个书记员且每月有近百件案件需要处理的时候。我首先是冷静思考,分清楚案件的轻重缓急,根据案件的性质我会将案件分类整理好,然后顺序一件件落实,即使需要加班加点也尽量在当天完成。因为只有将法官交办的事项快速处理完毕,案件才不会过度积压。自己的工作压力也能得到缓解。工作方法创新,促进高效结案

创新工作方法将庭前工作细致化,确保案件快速审结。法官助理对案件进行初步审查,核查材料、送达、有无追加当事人等情况,若发现案件存在问题及时向主办法官反馈;在认真细致的阅卷后,若发现有材料不齐的情况,与主办法官沟通后,提前通知当事人进行补证,避免二次开庭可能的发生;若发现有原被告双方有调解的基础,即刻联系双方当事人进行细致耐心的解说工作,分辨责任,明辨是非,比较得失,促使当事人达成调解。在此过程中,对当事人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和疏导,积极协调,帮助当事人解开思想上的问题,消除对立情绪。引导当事人正确诉讼。面对数额较小、争议不大的案件,主动化解争执焦点,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善于总结每日小结工作

每天留自己半小时总结手上需要做的活,思考一下今天做了什么,手上还有什么没有做完的,列一个清单,第二天再来上班的时候就能够快速的进入工作状态。如果当天遇到新的问题,回想一下今天是如何处理的,有哪里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完善的,总结好经验教训,下次出现类似情况就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工作的体会和做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有不足之处也请大家多多指教,如果有更好的工作经验,也可以一起分享出来。我的发言完毕,感谢大家的聆听。

法官助理个人工作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五】

有许多故事,一旦开场,就再也停不下脚步。

三年前,来法院上班的第一天,我的目光被电梯里一幅宣传画所吸引,上面用醒目的字体写着“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那时只是浅显记得宣传画的位置和它所带来的视觉冲击,而此后的日日夜夜,我循迹走过开场,开始经历属于这里的故事。

开庭之前总有当事人早早等候在法院门口;讨要血汗钱的农民工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欠条;拎着小布袋的单身母亲在法庭上讲述自己经历时泣不成声……

我感受得到他们为案件奔波的艰辛和不易,他们对公正审理的企盼和渴望。而法官们的行动给出了答案:用心对待每一个案件,哪怕它很小、很普通,也要让群众体会到法官的专业素养和一颗真诚为民的心。看着当事人期盼的眼神,我感受得到,擦干他们脸上的泪水,不再让他们焦急等待,那才对得起职业良知。在那些最能触动内心深处脆弱神经的瞬间,我意识到,让群众在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不仅是对当事人的精神与物质抚慰,是对博大精深的法律体系的尊重,更是对法官自身心灵的涤荡与升华。

刑事法官个人鉴定 篇6

关于刑事法官个人鉴定

今后在门头沟法院受审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当事人不仅会收到判决书,还会收到一份法官为其个人写的“个人鉴定”,上面除记录了其犯罪分析外,还特别着重加入了法官办案过程中发现的未成年罪犯的优点,以帮助他们重塑信心,避免二次犯罪,刑事法官个人鉴定。昨天,两名打架伤人的少年成为第一对收到“个人鉴定”的未成年罪犯。

案情回放:

为“哥们儿义气”打架致人重伤

5月2日15时许,未成年人小潘、小魏为了帮朋友,与他人在门头沟区三家店新河小区附近发生冲突,在争执中,小潘持刀将人扎伤,后经鉴定,伤者腹部损伤致使腹腔积血,系重伤。

庭审现场:

法官劝说俩少年泪洒法庭

在庭审过程中,小潘、小魏对检察机关的指控均不持异议,最终法院认为二人系未成年人且认罪态度较好,做出从轻判决。宣判后,检察官、二人父母、社会调查员等都对二人做出中肯的规劝。最后,由法官根据案前、案中对二人的了解,做出了“综合评价”。法官把重点放在了对二人闪光点的发掘:小潘很乐观也很自信,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只要好好改正,将来一定有出息;小魏自尊心强,善于与他人交往,善加引导自身素质能够大幅提高……听到法官对自己的家庭和性格都“了如指掌”,并且充分肯定了自己的价值,两名少年在法庭上感动地低声哭了起来,不住地向在场每一个人保证:我要变好!!

“个人鉴定”:

着重发现孩子好的一面

据了解,法官综合评价制度是门头沟法院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首次实施的新制度,是法官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过程中审判职能的.延伸,个人鉴定《刑事法官个人鉴定》。法官介绍,这一综合鉴定是法官对未成年犯罪个体情况的全面调查,是一对一的调查,因此针对性很强,易于未成年人接受。虽然未成年罪犯存在消极因素,但是法官表示他们更要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

根据鉴定目的的不同,亲子鉴定可以分为司法鉴定和个人鉴定。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是我国主要的法律鉴定制度。司法鉴定的原则规定:

1、司法鉴定只能适用于诉讼活动,是在特定的诉讼审判程序过程中,由法官启动的一项科学鉴定活动。换言之,不参与诉讼活动的,也就是不在法庭打官司,就不需要做司法亲子鉴定;需要打官司,诉讼到法院后,由法院启动的鉴定,才叫司法鉴定。

2、司法鉴定活动必须遵循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进行,程序违法的鉴定结论不能成为鉴定材料。司 法鉴定要做到:鉴定主体合法,鉴定材料合法,鉴定程序合法,鉴定步骤合法,鉴定方法、标准合法。司法鉴定必须由相关机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 院)出具委托书,经过一系列司法公证程序所完成的鉴定,才叫司法鉴定,并只作为法庭证据使用,鉴定结论必须接受法庭质证方为有效。目前亲子鉴定80%以上 都没有启动司法鉴定,都属于个人鉴定。

法官个人工作总结 篇7

关键词:遵循先例;法官造法;社会福利

中图分类号:D9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104-03

美国著名大法官本杰明·卡多佐在耶鲁大学法学院做过一次颇有深意的演讲,此次演讲的内容集中体现了卡多佐关于法官应当如何做出判决的思想,也是对实用主义司法哲学系统的阐述。该演讲后来以THE NATURE OF THE JUDICIAL PROCESS为名出书成册,苏力先生将其翻译为《司法过程的性质》。该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论述了法官判决案件的过程实质上是什么样的,以及法官为何如此判决。

一、法官判决案件过程的纵向分析

卡多佐在演讲之初就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正是法官在判决一个案件时进行思考、衡量的过程,正是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追问中,法官判决过程的本来面貌才变的清晰起来。我把这一系列的追问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的问题是:“当我决定一个案件时,我到底做了些什么?我用了什么样的信息资源来作为指导?我允许这些信息在多大比重上对结果起作用?它们又应当在多大比重上发挥作用?”卡多佐在后来的论述中给我们的答案是:宪法、制定法和判例在判决过程的考量中起指导作用,当我们决定一个案件的时候,首先应当从已有的宪法、制定法和判例中去寻找答案。

紧接着,卡多佐提出了第二层问题:“如果可以适用某个司法的先例,在什么时候我会拒绝遵循这一先例?当没有可以适用的先例时,我又如何获得一个规则而同时又未未来制定一个先例?”卡多佐认为,如果按照一个看上去可以适用的、已被接受的先例进行判决,所产生的结果是不公正的,那么我们就会重新审视这个先例;如果这个先例不断的造成不公正的结果,那么它最终将被重新塑造。如果没有了可以适用的先例,我们可以通过逻辑的方法、历史的方法、习惯的方法和社会学的方法来确定一个新的规则,以成为未来案件判决的先例。这里首先应当考虑的是逻辑的方法,卡多佐之所以把这一方法作为四种方法之首选,是因为逻辑的方法在具体案件数量很大、相关判决堆积如山的现实情况下,能通过统一归纳和理性分析将其自身投射和延伸到新案件上去。

卡多佐的第三层追问是:“如果我寻求的是逻辑上的前后一致,寻求法律结构上的对称,这种寻求又应走多远?在哪一点上,这种追求应当在某些与之不一致的习惯的面前、在某些关于社会福利的考虑因素的面前以及在我个人的或共同的关于正义和道德的标准面前止步?”卡多佐认为:“当社会的需要要求这种解决办法而不是另一种的时候,这时,为追求其他更大的目的,我们就必须扭曲对称、忽略历史和牺牲习惯。”也就是说,当逻辑、历史、习惯和社会福利发生冲突时,应将社会福利作为判决的最终决定因素,这也是他实用主义思想的突出表现。“这样,我对司法过程的分析所得出的就仅仅是这样一个结论:逻辑、历史、习惯、效用以及为人们所接受的正确行为的标准是一些独自或者共同影响法律进步的力量。在某个具体案件中,哪种力量将起到支配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必定取决于将因此得以推进或损害的诸多社会利益的相对重要性或相对价值。”

通过这一系列的追问,卡多佐把一个法官在判决案件时进行的思考过程较为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一层层的深入分析让我们越来越接近问题的本质。

二、法官判决案件过程的横向分析

卡多佐把所有的案件分为三类,并分别对法官在这三类案件中的作用进行定位。

第一类是法律规则和法律适用都简单明了的案件,争议的中心只是事实应该如何适用法律规则。这类案件占据了全部案件的大多数。处理这类案件就是一个“搜索和比较的过程”,卡多佐把这一过程巧妙的类比为“色彩对比”工作,即“将自己手上的案件的色彩与摊在他们桌上的许多样品案件的色彩加以对比。色彩最接近的样品案件提供了可以适用的规则。”这里的“样品案件”即宪法、制定法中已经确立的规则,尤其是指先例中确定的规则。这些案件由于理由相似,所以不可能以其他方式,而只能以一种方式决定,“可以说,这些案件的命运实现就定下来了而无需司法意见。”针对这类案件,法官要做的只是也只能是遵循先例。在有先例的情况下,法官判决案件的过程总体上可以分为:(1)寻找可以适用的法律渊源,从中确定可以适用于本案的法律规则或者法律原则。(2)分析、研究根据法律可以认定的事实。(3)将相关法律规范适用于本案的事实,以确定事实引起的权利和义务,处理案件。这个推理过程基本上就是形式逻辑中的三段论推理在法律领域的运用。在简易案件中,这种推理也是最常用到的。

第二类案件是法律规则确定但规则的适用令人怀疑。这类案件也占了全部案件的较大比例。在这类案件中,“你必须分解复杂的记录,必须分析那些或多或少不融贯且难以理解的证人证言,根据正确与错误的航图来决定某个既定情境是属于这一区域还是属于另一区域……”这类案件常引发不同的意见,但是不论结果如何都不触动法理。法官可以对原有的规则进行变通适用以作出最终的判决。在这类案件中,法官更多的是进行实质推理。实质推理又称辩证推理,是指在两个相互矛盾的、都有一定道理的陈述中选择其一的推理。其实在这类案件的处理中,也需要法官根据历史、习惯、尤其是社会福利进行综合考虑,在相互冲突的价值之间确定处于优先地位的价值,只是在这类案件中,这样的衡量与判断不如在第三类案件中发挥的更为淋漓尽致。

第三类案件的相关法律规则并不明确甚至根本就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则。这类案件数量并不多,但是这些案件的判决将推进或者延滞法律的发展。“正是在色彩不相匹配时,正是在参看索引失败时,正是在没有决定性的先例时,严肃的法官工作才刚刚开始。”一位优秀的法官可以通过处理好这样一个或几个案件来创造新的先例,让司法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发现自己的机遇、展现自己的力量。然而,不是每一条江河都能入海,不流动的变成了死湖。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变成了空壳。因此,要确保一个原则经得住经验的检验、长久的发挥其作用,就要确定这个原则的边界和它发展的趋向,以使其在交叉路口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法官通过逻辑的方法、历史的方法、习惯的方法尤其是社会学的方法对案件进行综合的衡量和判决,也正是在这里,法官才真正发挥他的作用——创造法律。endprint

三、法官判决的实质分析

《司法过程的性质》一书,不管是从纵向上论述法官在判决某一个案件时的具体流程,还是从横向上将案件划分为三类并指出法官在这三类案件中的实际作用,其论述的核心都是:司法过程的实质是法官创造法律,法官创造法律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福利。

需要注意的是,卡多佐定义的“法官造法”并不是完全自由的,而是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一)造法范围的限制——空白处立法

哈特在他的《法律的概念》中曾引出一个“法律的空缺结构”概念。他认为,任何用来传递行为标准的工具———判例或立法,无论它们怎样适用于大多数普通案件,都会在某一点上发生适用上的问题,将表现出不确定性,具有人们称之为空缺结构(open texture)的特征。无论何时,我们试图用不给官员留下任何自由裁量权的一般标准,去清晰地、预先地调节某些行为领域,都会遇到两种不利条件,其一是我们对事实的相对无知;其二是我们对目的的相对模糊。

在卡多佐那里,也有一个类似于哈特的“法律的空缺结构”的概念,只是他用了另外一个表述方式,即“法律的空白”,并且他对于这个空白作了严格的界定:“我们必须保持在普通法的空隙界限之内进行法官实施的创新,这些界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先例、习惯和法官其他长期、沉默的以及几乎是无法界定的实践所确定下来的。”他认为,在这样的界限被确定下来以后,法官在此界限内的活动应该是具有创造性的,他扮演着立法者的角色:一方面,他为他所接手的案件中的当事人创造法律,以期获得合法而公正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他也将为未来不确定的时间内所发生的相似的案件和案件中的当事人立法。于是,法官的司法活动正是法律的产生过程。法律在此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弗兰克所谓的“本质上的法律”,而是“行动中的法律”。

(二)造法目的的限制——社会福利的考量

在整本书中,卡多佐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就是法官在变通适用先例、尤其是在空白处立法时一定要考虑社会公共福利,案件的判决要与社会公共政策相结合。卡多佐认为,在他提出的逻辑的方法、历史的方法、习惯的方法和社会学的方法中,最为重要的是社会学的方法。当某两个方法之间发生冲突或者其他方法与社会学方法发生冲突时,我们应当选择通过社会学方法去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它(社会学方法)是另外两种方法之间的仲裁者,分析到最后,要由它决定选择什么方法;它掂量相互竞争的两种方法的主张,为它们的权利设定边界,对它们加以平衡、和缓和协调。”说到底,“法律的终极原因是社会的福利。未达到其目的的规则不可能永久性地证明其存在时合理的。”

卡多佐对于“社会福利”这一词作了这样的描述:“社会福利是一个很宽泛的术语。我用它来涵盖许多性质上或多或少有所联系的概念。它可以指人们通常所说的公共政策,集体组织的善。在这类案件中,社会福利所要求的经常仅仅是便利或审慎。而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指由于坚守正确行为的标准——这在社会风气中得以表现——而带来的社会收益。在这类案件中,社会福利的要求就是宗教的要求、伦理的要求或社会正义感的要求,而不论它们是表述为信条或是体系,或者是一般人的心灵中所固有的观念。”法官造法,就是要受社会福利的衡量和制约,而不能随心所欲。

(三)造法能力的限制——法官个人的素养

在衡量各种利益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法官应当用客观的标准还是主观的标准来发现正确有用的行为规范,来发现社会福利的格局?有人主张应当使用客观的标准,比如斯塔姆勒;也有人主张应当使用主观的标准,比如格雷教授。卡多佐在这一问题上采取了折中的观点,他认为法律学传统要求我们使用客观的标准,然而我们又不可能超越本我的限制而看清任何事物的本来面目。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在能力限度之内努力看清事物本来面目,以达到一种客观的公正。“甚至会有这样一些时候,只有采用一个主观性的尺度才能满足某些客观标准的要求。”

卡多佐的这一论断对法官自身的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他在衡量一种利益是否超过了另一种利益的时候,必须从自身的经验、研究和反思中获取他的知识,简言之,就是从生活本身获取。然而,他们的全部生活一直就是在同他们未加辨识也无法命名的一些力量进行较量,这些力量包括遗传本能、传统信仰、后天确信等等。而较量的结果就是一种对生活的看法、对社会需求的理解、对宇宙整体压力的感受。在对诸多理由进行衡量时,所有的这些力量就会决定他们的选择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也许会尽我们之所愿地努力客观地理解事物,即使如此,我们却也永远不可能用任何他人的眼睛来理解这些事物。”

为了避免法官在造法中的“任意妄为”,卡多佐认为:“法官有义务在他的创新权的限度之内、在法律与道德之间、在法律的戒律与那些理性和良知的戒律之间保持一种关系。”他把法官比喻为一个翻译者,阅读着外部给予他的符号,然而对法官的要求又不仅仅限于完全汲取他们所阅读的语言的精神,还要求他们心中充满爱。在笔者看来,卡多佐的这一设想只能在特定的前提条件下实现,比如要有分权制衡的制约、遵循先例的限制、良好的法官培训机制以及法治观念的普遍信守等等。他所提倡的这种精英司法在现阶段很难实现,我们如今需要的可能更多的是制度上的保障。

四、结语

卡多佐生活在美国的转型期,他以超前的智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用创造性的司法实践“静悄悄地”完成了的美国普通法的革命。今天,我们处在中国的转型期,处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化时代,翻开那本薄薄的小册子,仿佛还能看到卡多佐站在耶鲁的讲台上,铿锵有力的发出回应时代的声响:“我已经渐渐地懂得:司法过程的最高境界不是发现法律,而是创造法律;所有的怀疑和担忧,希望和畏惧都是心灵努力的组成部分,是死亡的折磨和诞生的煎熬的组成部分,在这里面,一些曾经为自己时代服务过的原则死亡了,而一些新的原则诞生了。”

参考文献:

〔1〕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上一篇:罗山农村商业银行下一篇:初一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