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2025-04-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普通病房感染管理制度(精选11篇)

普通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篇1

(一)病室管理

1、医务人员上班时应着装整齐,接触病人前后应卫生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应彻底消毒洗手。

2、保持室内清洁整齐,每周固定一日为卫生日,做到环境清洁,无死角。

3、病人入院时进行卫生处置,穿病员服,经常保持个人清洁卫生。

4、病房每日通风、换气二次,病床应湿扫,一床一巾,用后消毒(或一次性使用),床头柜、椅、床架应每日湿擦,抹布一桌一巾,用后消毒。

5、病人被服每周更换一次,若有污染则应随时更换,病人出院后应对床单位进行终未消毒。

6、病人便器固定使用,出院和转科时作终末消毒。

7、普通病房不能收治传染病人,对收治的疑似传染病人应按疾病隔离原则进行相应隔离、经确诊,必须转科(转院)治疗。

8、病区拖布应按治疗室、办公室、病室、厕所固定使用,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每周不得少于一次。

9、择期手术者,应做HBV、HCV、HIV标记物检查,阳性者按血液、体液隔离措施隔离。

10、认真执行《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制度》、《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及消毒药械管理制度》及《医院废物管理制度》。

11、组织病区医院感染知识学习,不断提高医务人员执行无菌技术,隔离技术的自觉性。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二)各种管道的消毒

l、非一次性胃管、吸痰管、导尿管、缸管用后分别放在清毒液内浸泡消毒半小时,清洗、晾干送供应室再处理后进行灭菌、备用。

2、雾化吸入管(螺旋管、面罩、雾化瓶)专人使用后各关节拆开,用250-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3、一次性使用的输液器、输液瓶、注射器、针头、吸氧管、胃管、导尿管、气管插管、引流管、弯盘等用后严格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三)各种瓶类的消毒

1、碘酒、酒精瓶每周灭菌二次,方法:经初步消毒处理后再冲洗干净,用包布包裹后,送供应室灭菌。

2、氧气湿化瓶每日更换并消毒一次,用250一500mg/L含氯清毒液浸泡半小时后再用无菌水冲洗、晾干、备用。

3、药杯、药瓶用以上消毒液浸泡消毒,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擦干备用。

4、电动吸引器、胃肠减压器、洗胃机容器随时倒净、刷洗干净,用毕将以上消毒液浸泡消毒半小时,再清洗干净备用。

5、密闭引流瓶用后浸泡消毒,再刷洗干净,用双层包布包裹后送供应室灭菌。

(四)各类物品规范消毒时限

普通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选取我院2006年至2011年期间收治的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及普通下呼吸道感染患者, 年龄16~84岁, 平均年龄 (52±6) 岁。所有患者清晨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刷牙, 并用生理盐水漱口3~4次, 深咳肺部痰液或吸痰等, 严格留取标本置于无菌容器中送检, 选取合格的痰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培养。

1.2 培养与鉴定

细菌的培养和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3]。根据常规方法对合格的痰标本进行鉴定, 分别接种于巧克力琼脂糖平板培养基及血琼脂平板培养基, 在35℃及6%CO2条件下孵育24h, 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对菌株进行鉴定。

1.3 药敏试验

实验方法和判定标准严格按照2005年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NCCLS) 的规定, 采用WHO推荐的纸扩散法 (K-B) 进行药敏试验。质控菌株采用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 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 大肠埃希菌ATCC25923,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均购于卫生部临检中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χ2检验在P<0.05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布情况

本次共收集1847份合格痰标本, 共分离出菌株1034株。重症组426株, 革兰阴性菌329株 (77.23%) , 革兰阳性菌48株 (11.27%) , 其他49株 (11.5%) ;普通组705株, 革兰阴性菌4 2 7株 (6 0.5 7%) , 革兰阳性菌1 4 2株 (2 0.1 4%) , 其他1 3 6株 (19.29%) 。详细分布见表1。

2.2 病原菌耐要情况

根据病原菌的分布情况, 采用常用的10种抗生素纸片对分离株数最多的三种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测定, 耐药率见表2。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两组均对青霉素类及利福平有较高的耐药性, 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 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有耐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3 讨论

近年来, 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一直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随着新型光谱抗菌药物的不断问世, 其滥用现象也普遍存在, 致使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性大大增强, 其在院内感染的概率大大增加[4]。2011年卫生部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并在全国范围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专项整治, 医护人员必须高度重视,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选用[5]。

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重症监护病房及普通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1847份合格痰标本进行常规细菌培养, 并对培养出的病原菌进行鉴定, 了解其分布、构成比及耐药情况。本组资料显示两组共分离出菌株1034株。其中重症组426株, 革兰阴性菌329株 (77.23%) , 革兰阳性菌48株 (11.27%) , 其他49株 (11.5%) ;普通组705株, 革兰阴性菌427株 (60.57%) , 革兰阳性菌142株 (20.14%) , 其他136株 (19.29%) 。经过对主要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3种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发现, 重症组病原菌耐药率普遍显著高于普通组 (P<0.05) , 说明对于重症组患者医护人员更需要经常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 并结合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由表2可见, 铜绿假单胞杆菌对头孢类及青霉素类等抗菌药物均有很高的耐药性, 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及头孢他啶的敏感性较高 (P<0.05) ;鲍曼不动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均对亚胺培南有显著的敏感性, 前者对青霉素类药物、氨曲南及各类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在两组患者中均较高, 而后者对各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在两组患者中差异较大。此外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两组均对青霉素类及利福平等有较高的耐药性, 未发现对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综上所述,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在临场治疗中对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 对于降低病原菌耐药率及降低患者病死率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重症监护病房及普通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06年至2011年期间收治的重症监护病房及普通下呼吸道感染患者, 对其痰标本行常规的细菌培养, 并对培养出的病原菌分布、构成比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菌株1034株, 其中重症组426株, 革兰阴性菌329株 (77.23%) , 革兰阳性菌48株 (11.27%) ;普通组705株, 革兰阴性菌427株 (60.57%) , 革兰阳性菌142株 (20.14%) 。重症组病原菌耐药率显著高于普通组, 且两组病原菌均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较高, 但对一般的广谱抗生素有多重耐药性 (P<0.05) 。结论 了解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 进而合理的选用抗生素, 对于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及加快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重症监护病房,耐药性

参考文献

[1]方殷, 李琳, 刘彩霞, 等.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17) :130-132.

[2]戴良成, 吴昊.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的构成及耐药性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 (13) :2057-2058.

[3]管雯.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茵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1) :39-40.

[4]李国华, 衡玲华.呼吸科和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分析[J].临床荟萃杂志, 2008, 23 (16) :1189-1190.

普通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篇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7-02

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内收治的患者均为病情危重的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或接受有创伤性检查与治疗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域。CCU的医院感染问题是导致患者治疗时间延长、抢救失败、治疗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CCU病室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洗手制度,根据病情合理使用药物,严格管理侵入性操作,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1CCU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1.1患者因素

CCU患者大多病情危重,年老体弱且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反复住院治疗导致机体自身免疫力低下。卧床时间长,自身防御系统破坏,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发生感染。

1.2环境因素

CCU内多位患者及探视人员共处一室,护士和医生也在CCU,使病房内人员流动过于频繁,室内通风不良,患者之间或医患之间易发生交叉感染。

1.3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抗生素,可使正常细菌菌群失调,有导致真菌感染的可能。长期使用降血脂药,可导致营养不良、消瘦、血中蛋白下降,降低机体的免疫力。

1.4医源性因素

医务人员无菌操作不严格及洗手卫生不规范,如操作前后未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医务人员的手污染造成患者间的交叉感染。

2护理措施

2.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让医务人员意识到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牢记自己的职责,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同时由医院的感染管理科的专职人员定时下科室督促、检查、监测,加强对科室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

2.2加强CCU管理

每日定时通风换气,每次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的时间和人数,探视者需穿隔离服,戴帽子、口罩,更换拖鞋,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员应避免人内。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采用湿式扫床法可减少空气中尘埃,每日2次,定时使用空气消毒机净化室内空气,消毒机内过滤网每月清洁1次,可减少空气中的细菌,降低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另外,对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营养不良者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强抗病能力,尽量减少病房噪音,保持病室安静整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和睡眠环境。长期卧床者,需定时翻身扣背,促进痰液排出,降低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医护人员严格掌握患者住院指征,控制住院时间。

2.3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技术

2.3.1认真洗手,严格无菌技术

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在进行每项操作前、后和进行治疗或护理不同患者前后都要认真洗手。医护人员的双手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认真、有效的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2.3.2药液应现用现配,避免阳光直射需持续静脉输入的患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并注意观察输液部位。治疗车下层的生活垃圾(黑色塑料袋)与医用垃圾(黄色塑料袋)应分类放置,将用过的针头放入锐器盒内,注意自我防护,防止被针头刺伤。

2.3.3碘伏、酒精等消毒液应密闭存放,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

2.3.4患者床头柜和床单应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消毒,监护仪、氧气装置等禁止与其他床位交叉使用。患者转出或死亡后用移动式消毒机消毒床单,更换床单、被套,患者用过的抢救物品、器械以及生活用品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擦拭,避免交叉感染,做好终末消毒工作。

2.3.5CCU内的抢救物品和器械以及各种平面,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氧气表、吸痰器等装置消毒后保持清洁干燥,放入密闭的塑料袋中,标明消毒日期,如未使用需1周后重新消毒。使用后的仪器设备和管道应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消毒液应定时更换,每日监测浓度,确保消毒效果。治疗室内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60分钟,每周封室1次,每月进行空气培养,定期监测紫外线强度。

2.4留置导尿者,保持引流通畅

每日2次做好尿道口及会阴部护理,引流袋位置应低于身体水平,防止尿液逆流。倾倒尿液时引流袋的接头处不能与便器接触。无心肾功能衰竭者可多饮水,每日摄水量在1500~2000mL,以达到冲洗尿路的作用,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导尿管留置时间不易过长,如有异常应拔除导尿管,及时做导尿管和尿液培养,明确病原菌,给予敏感抗生素积极治疗。

2.5加强基础护理

每天为患者清洁面部及手足并保持会阴部清洁无味,每周要为患者剪指甲、洗头,为男患者剪胡须。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勤翻身、勤拍背,促进分泌物排出,避免皮肤压疮。病情重不能进食或进食少的患者给予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2.6动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冬季4~7天,夏季3~4天。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等症状,尤其是皮肤易感染者如糖尿病患者,如穿刺部位疼痛、肿胀,高度怀疑感染时需立即拔出导管,并将导管和血样送细菌室培养。

2.7各种侵袭性操作可造成机体防御屏障的人为破坏,给抵抗力低下的危重患者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做好侵袭性操作后的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2.8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细菌耐药性,防止二重感染的发生。选择适合患者的降血脂药,用药期间需定时检验肝肾功能及血脂、血中蛋白的变化,防止因药物使用不当而引发的不良反应。

3参考文献

1刘芳,王雪慧,医护人员手指表面微生物的监测分析,职业与健康,2004,20(3):146

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篇4

第一,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1、对医护人员的要求:医务人员在做无菌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造作规程,戴口罩、帽子、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当戴无菌手套,一次性无菌手套不得重复使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也必须戴手套,戴手套前后、诊疗、换药、注射、处置工作前、后认真洗手,必要时消毒双手。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戴护目镜,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对病室的空气消毒要求:进行无菌操作的工作室内要保持清洁,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以防尘埃病菌飞扬。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的衣物。病室各房间应每日定时通风两次,每周空气消毒一次,病人出院、转院(转科)、死亡后对室内空气进行终末消毒处理,住呼吸道隔离病人的房间每日至少消毒一次。

3、对物体表面消毒要求:每日晨间护理时永湿布套扫床,一床一套;每日擦小桌,一桌一布,均侵泡消毒后清洗晾干。室内其它物品表面如地面、凳子、门窗、门把手以及病历夹、水龙头、洗手池、卫生间、便池日常只用洁净水擦抹或刷洗,保持清洁。必要时用低浓度消毒液擦拭。不同环境的抹布、拖把标识分开使用,或用完后用清水

冲洗,悬挂晾干,用于污染区的或发生污染时用500mg/l有效氯或溴消毒液擦拭或浸泡30min后,清洗干净,琼干备用。

4、对消毒物品的要求:

(1)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体温表一人一支,每次使用后浸泡于70%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溶液中,每日更换酒精一次。

(2)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采取血标本,实行一人、一针、一巾、一止血带。

(3)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螺纹管、早产儿暧箱湿化器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干燥后方可使用,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5、对灭菌物品的要求:消毒灭菌后的医疗用品必须保持干燥,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严格分开,定点、封闭保存,避免保存过程中再污染,一旦发现有污染或消毒灭菌后的物品有效期一过,即应再次消毒灭菌。

(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罐、槽、盘等,使用后应及时盖严,定时更换和灭菌,并注明灭菌日期和开启日期及时间。(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6、对病人的要求:住院患者(除急、重病人外),必须24小时内完成卫生处理(洗澡、剪指甲、更换衣服);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为病人做手术、治疗、换药时,应先做清

洁伤口,后作污染或感染的伤口,最后做特殊性的感染伤口,病人的被套、床单、枕套和诊查每周更换一次,污染严重时随时更换;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或晾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

7、对特殊感染病人的要求:凡遇到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应单独安置,严密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对特殊耐药细菌感染病人应隔离治疗。对已确诊的传染病人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治疗措施,并进行报告,是否转科治疗要请感染性疾病科会诊决定。传染病人的衣物要用黄色塑料袋装好后交洗衣房消毒处理及清洗。

8、对医疗废物的要求: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号分类放置,并有标志,生活垃圾放入黑色袋中,医疗垃圾放入黄色袋中,锐利物品放入利器盒中,医疗垃圾应在48小时内送到暂存点,做好交接登记。

第二,注射室、治疗室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1、室内环境保洁措施:每天要做好两次室内清洁卫生和消毒,台面、地面用500mg/L有效氯擦拭消毒,每周彻底清洁室内卫生一次。空气消毒:每天对空气进行消毒,定期采样培养。

2、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进入注射室、治疗室必须穿工作服、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操作前后要洗手,接触血液、分泌物时要戴手套,脱去手套后摇洗手。医护人员注意避免发生利器划伤,发生执业暴露时要做紧急处理。

3、对灭菌物品的要求:无菌物品使用前应检查灭菌包是否完好,须在有效期内使用;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干缸无菌持物钳,每4小时更换;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禁止重复使用。

4、对医疗废物的要求:垃圾分类收集,医疗废物使用专用包装物。

第三,换药室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1、室内环境保洁措施:保证室内空气及物体表面清洁、台面整洁清洁;换药室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二次,记录消毒时间及签名,每周彻底扫除一次。

2、对人员要求:非换药人员不得入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对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采取标准预防措施。

3、对物品的要求:换药时,根据伤口情况,换药物品依先后秩序一次备齐,每天检查无菌物品是否过期,盐水棉球和纱布缸中内容物适量,每天更换。除固定敷料外(绷带等),一切换药物品均需保持无菌,并注明灭菌有效日期,无菌溶液(生理盐水、呋喃西林等)定期检查,无过期物品。

4、隔离措施:换药时,先处理清洁伤口,后处理感染伤口。凡遇到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不得在换

普通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篇5

生效日期:2007年3月20日 修订日期: 2011年5月12日

一、组织管理

(一)医院除传染科隔离病房外,普通病房原则上不收治传染病患者。

(二)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医院门诊部。

(三)住院期间确诊或疑似的传染病患者按以下原则处理:主管医师怀疑患者为传染病时,立即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并请感染科医师会诊;感染科医师会诊后认为必须转专科医院治疗的病例须报告医务部,由医务部联系专科医院医师进行相应会诊,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转诊;专科医院医师会诊后认为需要转院的患者应立即转院治疗;未转院的其他传染病患者在确诊或转院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四)对于某些特殊时期的特定传染病,根据国家和当地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执行。

二、病区环境:传染病区与普通病区分开,肝炎病人与感染病人分开收治。

(一)门诊部:工作人员应有各自出入口。设专用挂号、收款、化验、X线、取药、治疗等科室。

(二)病区:应设工作人员卫生通过间(包括更衣、淋浴)。病房要分设小病室,不同病种病人分别安排在不同隔离病室。在病室内部应按严密的隔离原则进行建筑,内设卫生间及防护门。通道走廊墙壁上设有两层传物窗,工作人员可以不进入病室而传送饮食、药品等(轻病人)。病区内需设专用消毒间。

(三)其他:如洗衣房、消毒供应室均应有符合隔离的建筑,还应有必要的消毒设施,如污水处理站、焚烧炉等。

(四)门诊、病区等单位均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五)感染患者的用物与传染患者用物分开,固定使用,定期消毒清洗,如治疗盘、听诊器等,病人用后的物品单独处理。

(六)病室定时通风换气,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扫床应湿式操作,物品均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用后消毒备用。

三、病员消毒隔离制度

(一)病人住院入病区时,除带必需生活用品外,其他一律不得带入。

(二)病人住院期间,不得互串病室,不可随意外出,病人活动最好是局限于污染区内。

(三)严格对陪伴及探视人员的管理。尽量控制不让家属陪伴及探视。特殊病情危重的患者,经医务人员允许可以陪伴,但必须遵守医院隔离规定。出院时必须经适当的卫生消毒。

四、工作人员消毒隔离制度

(一)严格无菌操作

(二)医务人员进入污染区、半污染区工作时,需穿工作服,隔离衣、鞋、戴帽子、口罩,接触病人前后用皂液、流动水洗手。YG—021:传染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生效日期:2007年3月20日 修订日期: 2011年5月12日

(三)医护人员接触不同病种病人须更换隔离衣,穿隔离衣不得进入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操作前后一定要流水洗手。不得穿工作服进入值班室休息。

(四)进行护理、治疗操作时做到先感染后传染。

(五)污染的手不得触及清洁物品,如有可疑必须重新消毒方可使用。

(六)病人所接触的一切用物应固定专用。

(七)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集中处理。

(八)用过的物品、器械应,定点存放,传染病人的布类必须装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内送洗。

(九)防止和病人的血液、体液、骨髓等标本有直接接触的机会。盛放标本的容器必须坚固,以防渗漏与破损,在存放、取出送检时,容器外边不得有被污染的可能。

(十)工作人员不得向其他病区借、换物品。

(十一)应特别注意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在病房的溅落。需对患者进行指导防止其溅落。同时对已出现的溅落物妥善处理。

(十二)化验单要始终保持清洁,不与标本及其容器直接接触,更不许把化验单包缠在容器外面送检。

普通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篇6

摘要:目的:对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方法与医院感染的护理干预从事进行探讨分析。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的1939例患儿为对照组,以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实施病房消毒隔离以及综合护理干预的2477例患儿为实验组,对比两组资料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新生儿病房实施消毒隔离技术与预防医院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病房;病房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护理干预

新生儿科病房为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在日常的医疗护理中存在医院感染隐患[1]。为了加强对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的管理,我院对新生儿病房进行了消毒隔离,并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医院感染进行预防,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新生儿科病房收治的441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82例,女1934例;年龄为3-27d,平均年龄为(12.4±7.3)d。以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儿科实施预防医院感染护理干预前的1939例患儿为对照组,以2013年2月-2014年2月实施护理干预后的2477患儿作为实验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管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

实验组采用病房消毒隔离与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有: 1.2.1严格入室人员管理

严格入室人员管理,非新生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严禁入内。对因工作需要等其他原因需要入室的人员应由护士长同意。病房病床应严格限制接触次数及接触人数。入室人员需更换新生儿科的专用隔离衣,换鞋,戴帽,认真清洗双手,进入NICU需要佩戴口罩。

1.2.2环境管理

新生儿科病房应每天定时通风,并对空气进行严格消毒,持续12小时。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室温为24-26℃,相对湿度为55%-65%。对地面以及物表以清水、清洁剂每天清扫两次。如果地面产生病原菌感染,应以含氯消毒液(500mg/l)拖地消毒[2]。

1.2.3患儿的安置与隔离

按照患儿的病情与需要将患儿分别安置在普通病室、早产儿室、光疗室以及NICU,将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患儿在住院期间出现脓疱疮、腹泻等症状应立即隔离,将患有法定传染病的患儿转入传染儿科。对发生严重感染或肝炎病毒携带的患儿,在床边进行明显标志,进行隔离。

1.2.4医疗用品及患儿用品管理

对喂奶车、治疗车、暖箱、治疗室桌面每天以含氯消毒液(500mg/l)进行擦拭消毒,对喉舌镜片、体温计、血压计袖带等医疗用品应严格定时消毒。患儿的奶嘴、奶瓶等必须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3],奶具用后严格按照工作程序清洁消毒。患儿的衣物、被套、床单等应及时更换。

1.2.5减少人员流动

人员流动会增加空气中的细菌数量,因此应加强整体护理,减少人员的流动,并有计划的接受实习的进修人员。

1.2.6加强口腔护理

加强口腔清洁,在喂奶后进行常规喂水可以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对高热或禁食患儿应每天以生理盐水清洁口腔两次,如果患儿出现鹅口疮应涂抹制霉菌素粉,一天2次。

1.2.7眼部护理

每天以生理盐水棉球由眼内眦向外擦洗清洁,一天1次。如果母亲有其他感染,为了预防结膜炎,应以泰利必妥眼药水滴眼,一日1-2次,注意观察眼部是否出现分泌物,以及分泌物的量与颜色。

1.2.8臀部护理 患儿排便后应及时进行臀部护理,由前向后擦拭,以免肛周的污染物对尿道口造成污染。清洗后再肛门周围涂抹植物油、更换尿布、1.2.9加强喂养管理

对鼻饲患儿应每次更换注射器,鼻饲管应隔日进行更换。人工喂养应坚持“一次一瓶一奶嘴”,并对乳器具严格消毒[4]。2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下表。

两组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比(n/%)

组别 n 医院感染例数 医院感染发生率(%)实验组 2477 68 2.75% 对照组 1939 96 4.95% P <0.05 3讨论

加强新生儿科病房的医院感染预防工作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重要工作。随着新传染病是不断增加,对新生儿病房的感控工作要求越来越高[5]。护理人员不但要做好病房的消毒隔离工作,还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本研究中,实施病房消毒隔离与医院感染预防护理干预后,患儿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得到显著降低。均提示,对新生儿病房采取严格消毒隔离及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普通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在ICU治疗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39例, 女31例, 年龄18~75岁, 平均年龄43岁, 入住ICU的时间为7~29d。其中, 气管插管48例, 开放性损伤59例。颅脑损伤29例, 胸部损伤32例, 其他9例。该70例患者在进ICU之前, 做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均正常。

1.2 调查方法

对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 回顾性分析每位患者的临床资料, 填写调查表, 调查统计感染患者的原因。被感染的患者均符合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统计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据不完全统计, 2009年统计的非ICU的病房的感染发生率平均为2.39%。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感染率用%表示, 所得计数数据采取χ2检验。

2 结果

该组资料显示:ICU病房内的感染率为45.7%% (32/70) , 与非ICU病房的感染发生率2.39%做比较, 结果P<0.05, ICU病房内的感染率明显高于非ICU病房的感染发生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感染原因

3.1.1 病房的管理

(1) 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未经过严密消毒, 如内窥镜、吸入装置等, 这些侵入性的诊治, 可能会把病原体带入患者体内, 造成感染, 此外, 这些治疗本身就是有创检查, 会再次导致患者的损伤, 患者感染的机率增加。 (2) 操作人员无菌操作的观念薄弱, 不当的吸痰及吸氧等操作, 雾化吸入器消毒不彻底或者被污染。病房内有不同病因的患者, 病房内患者比较集中等原因, 造成患者之间交叉感染。 (3) 患者在医院的病房空气流通欠佳, 增加了空气污染度, 探视人员又缺乏无菌观念, 病原体被带入到病房中, 污染了患者所在的环境, 对于开放性损伤的患者更易发生感染。

3.1.2 开放性损伤

在ICU病房的病人病情都较重, 气管切开和开放性伤口较常见, 由于人体的第一道保护屏障被破坏, 增加了患者被感染的机会。每天处理患者的伤口和敷料时, 不注意操作, 造成患者的感染。

3.1.3 抗生素的应用

在ICU病房内, 患者本身有严重的基础疾病, 使用了大量的激素及抗生素在治疗基础疾病时, 病人的正常菌群因此而失调, 耐药菌或真菌进入到体内, 可引发感染。

3.1.4 患者本身的因素

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低下, 在未进入到ICU之前就已经感染了不同科室的各种杂菌, 此外, 因为患者的体位和消化道的反应时胃内的食物反流到呼吸道, 导致感染。长时间卧床引发坠积性肺炎等。

3.2 护理应对措施

3.2.1 无菌教育

(1) 护理人员的无菌教育:首先要强化护理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的知识, 必须加强ICU科室的无菌管理, 每一个护理人员都应该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巩固掌握熟练的应用无菌技术, 积极参与无菌管理。 (2) 探视人员的无菌教育:对于来探视的人员要进行无菌观念的教育, 劝导病人家属不要来探视, 控制无关的医务人员进入时, 进入时要穿隔离衣, 佩戴口罩, 换鞋。

3.2.2 进行各种监测

(1) 环境监测:在日常护理中, 保持病室内的洁净和清新的空气, 增强基础护理, 做好护理的一般工作, 床单保持干燥, 清洁, 尽量让病人居住单人病房, 防止患者之间的感染。对患者家属进行预防感染知识教育, 劝导病人家属不来探视, 陪护, 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以防将细菌传染到患者。 (2) 灭菌效果监测。病房使用的各种导管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无菌处理。对无菌的物品要进行检测, 每月随机抽查3~5个灭菌后的物品进行检测。对于灭菌质量采取物理检测、化学检测以及生物监测。 (3) 菌株抗药性监测:应用抗生素, 要遵守合理适量的原则, 应用抗生素之前, 要进行细菌培养, 选择特异性较强的药物对患者进行医治。 (4) 清洁卫生监测。每天进行紫外线消毒, 定时通风, 病室的温度23℃左右。护理人员在为每位患者护理之前要清洗双手, 保持患者清洁度和舒适度。 (5) 规章制度的执行监测。指定专人管理, 施行奖罚制度, 与年终奖金挂钩, 评定优秀护士, 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3.2.3 防止交叉污染

对患者所要使用的器械均要进行消毒或者灭菌, 进行操作的医护人员要佩戴口罩和手套;在给患者进行吸痰时要使用一次性吸痰管;除此之外, 尽量在两个病床之间, 用屏障隔开, 杜绝交叉感染。

3.2.4 营养护理

无论患有什么样疾病的病人在患病期间的饮食状况都可能直接对患者的康复情况影响。对于ICU病房里的病人, 饮食的指导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护士需向患者和其家人介绍饮食质量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 争取让患者做到定时定量的饮食, 少吃多餐, 灵活掌握每次膳食的数量和总量, 强调患者多元饮食, 坚持少盐, 少脂饮食, 保持营养。需多吃水果, 蔬菜, 以促进大肠的蠕动, 让患者定时排便, 指导患者按摩腹部, 促进患者排便, 防止便秘, 以免用力排便时, 患者的心率和动脉血流量受到影响, 发生意外。

综上所述, ICU病房内容易发生患者感染, 在临床护理工作时, 要遵守无菌意识, 做好护理措施, 预防感染。

参考文献

[1]赵法荣.ICU病房感染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 (5) :51.

[2]吴慧琴, 赵艳梅.预防控制ICU病房感染措施及护理管理体会[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2010 (1) :36-37.

[3]周金叶.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因素及防控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7) :47-48.

[4]袁引芳.基层医院综合ICU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预防控制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4) :89-91.

[5]汪玉梅.重症监护患者家属心理行为变化与医疗护理工作冲突的探讨[J].医药前沿, 2012, 2 (3) :67-68.

ICU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与预防 篇8

【关键词】 ICU病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医院感染不但影响医疗护理质量,也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的场所,而危重患者具有许多的高危因素,使其对医院感染易感,加之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使细菌耐药性增加,导致ICU内感染治疗和控制可选用的药物越来越少,这不仅治疗护理带来困难,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据文献报道统计ICU患者医院感染率为24.14%,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同期内科系统(6.21%)和普通病房(6.89%),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1我院ICU病房属综合性科室收治病种多、病情复杂,多为感染性休克、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大手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多种多样,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医院感染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我院ICU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如下:

1 保证医疗安全

加强学习,强化全科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成立科内感染控制小组等,专职感控医生及护士,定期进行感控调查,如有感染发生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最终达到防止和减少感染的发生,保证医疗安全。

2 ICU布局及环境管理

2.1 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应分开安置,特殊感染者单独放置,必要时启用负压病房。明确区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设有更衣室,医务人员办公室,仪器室,治疗室,污物处理室等。每张病床床旁备用手压式的瓶装洗手液,做到一床一瓶一消毒。按照2张病床配备一个洗手池的标准配置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并配有消毒纸巾。

2.2 ICU的环境管理 我院ICU病房是层流病房,定期清洁过滤网,做好地面、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地面每日三扫三拖,当地面无明显污染情况下,采用湿式拖地用碱化水,当地面有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用有效氯1000—2000mg/消毒液拖地,物体表面用有效氯1000—2000mg/消毒液擦拭每日2次。

3 ICU的人员管理

3.1 进出ICU人员的管理 所有人员必须更衣、换鞋、戴帽子和口罩后方可进入ICU。ICU工作人员外出时必须外加外出服、更换外出鞋。

3.2 严格洗手制度 有效洗手可使院内感染率降低50—80%。应做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与洗手制度,在操作前后必須认真洗手。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应戴手套进行操作,操作结束以后,及时脱掉手套并进行洗手。洗手的目的在于去除指甲、手、前臂的污物和暂驻菌,将常驻菌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抑制微生物的快速再生。我院ICU均采用WHO推荐的六步洗手法。

3.3 工作人员患有感冒、肠炎、皮肤或呼吸道以及其他器官传染病时,应避免接触患者。工作人员还应定期进行口咽腔细菌培养,凡带有致病菌株定植者,应立即治疗或更换工作岗位。

3.4 医务人员不得在病房内饮食,病床上一般不得放置物品,如有必要可铺上消毒巾。

3.5 加强参观人员、探视人员的管理,集中探视时间,控制探视人数。

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在执行有创和个别无创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可采用封闭式吸痰管,吸痰时吸痰管勿上下提插,防止损伤呼吸道粘膜;留置导尿时遵守无菌操作技术规程,可以使用防逆流引流袋,保持导尿系统通畅,并做好会阴部清洁;尽量避免和减少侵入性操作,在给患者行各种技术操作时,一定要规范减少机械性损伤如深静脉置管时要尽量一次穿刺成功,勿反复穿刺。对中心静脉置管及有创动脉置管的患者,在进行操作时戴无菌手套,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无菌敷料清洁干燥,严密监测体温,如出现高热者,疑似血行感染的应立即拔管并取动静脉置管尖端2—3cm送检血培养及药敏。

5 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和医疗废物处置

严格做到一次性医疗用品一人一针一丢弃、毁形。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化分类收集统一处理,利器装入锐器盒,医疗污染垃圾装入防渗漏黄色塑料袋,生活垃圾装入黑色塑料袋,每日有专人定时收送至指定地点处理。

6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对体质弱长期应用抗生素者,在应用广谱抗生素2周后高度警惕真菌感染的发生。对无明显感染、血液白细胞计数不高而反复发热,抗菌药物应用效果不佳者,应高度怀疑是否存在真菌感染,及时取其分泌物或排泄物送检。

7 加强内勤护工的管理

加强对内勤护工院感、消毒隔离基础知识、消毒剂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规范洗手的培训。管理者日常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有效防止交叉感染。

8 总 结

通过以上措施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率,它不仅需要健全的规章制度,更需要增强每位员工的感控意识;针对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参考文献

新生儿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护理 篇9

主讲人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是院内感染高危区,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25%,胎龄越小或出生体重越低,感染的发生率越高。因为新生儿免疫功能尚不成熟,使新生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期主要发病和死亡原因。中大医院是三级甲等医院设有NICU,每年新生儿科均收治大量高危产妇娩下的或从外院转来的高危患儿,我们通过加强院内感染控制的管理,使医院感染率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加强护理是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1新生儿感染的主要因素 1.1新生儿本身的因素

新生儿普遍易感,尤其是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其对感染的高度易感性主要是由于免疫功能发育不全。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未成熟的皮肤屏障是细菌进入体内导致感染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吞噬细胞功能不足,所以其细胞内的杀毒作用减弱,免疫球蛋白系统不能通过胎 盘,特别是分泌型IgA缺乏,新生儿易患呼吸道和肠道感染性疾病。1.2医护人员因素

通过医务人员污染的手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是新生儿感染另一个重要途径,医务人员手上革兰阴性杆菌携带率为20~30%,由于空气很少传播革兰阴性菌,通过接触传播是很重要的途径。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低、不严格执行洗手制度、缺乏合适的洗手设备、工作紧张没有时间洗手和对生物安全性的随意态度、共用擦手巾等均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 1.3侵入性操作因素

医院感染的发生与侵入性操作有很大关系,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患病新生儿常常需要侵入性器械的使用如气管插管、静脉插管、导尿、气管内插管,这些器械为微生物侵入机体提供了途径,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1.4环境因素

1.4.1建筑布局不合理 新生儿病房建筑布局不符合医院感染的要求,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病房不通风透气,室内墙壁天花板有裂缝、地面不防滑、不便于清洗消毒,床与床之

间间隔小,造成易感人群的高度密集。

1.4.2空气不洁净 空气污染是造成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新生儿病房的医护人员每日查房、交接班、各种检查治疗等,人员行走带动气流,或使用风扇致使许多附着在尘埃和飞沫中的病原微生物随空气流动飞扬,而造成空气污染。1.4.3医疗用品消毒不严 室内的医疗器械和某些固定装置如导管、插管、雾化器、暖箱、蓝光箱、治疗车、婴儿床及空调机以及生活用品如奶具、沐浴用具、包裹婴儿用物等的污染

均是发生感染的途径。

2管理措施 2.1加强管理

管理层重视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关键,本医院管理层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医院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其所属医院感染管理科,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制定专门的控制和预防计划,组织各科室相关骨干,形成医院感染监控网络和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走向全面监控、科学管

理的轨道。

2.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制定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工作制度、探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规定及新生儿院内感染控制评分标准等系列规章制度。感染科专职人员每月对其进行检查评分,科室每月自查2次,形成“标准、考核、奖惩”三位一体。

2.3病区硬件建设到位

在布局上,新生儿床与床之间应保持1米的间距,设普通新生儿室、隔离室、办公室、治疗室、配奶室、新生儿沐浴室、母婴哺乳室、出入院处置室、杂用室、储藏室、工作人员沐浴更衣室、值班室等。在区分管理上,非限制区,在最外侧,包括母亲哺乳室、出入院处置室、工作人员沐浴更衣室、值班室、杂用间。半限制区,在中间,包括办公室、治疗室、配奶间。限制区在最内侧,包括各类新生儿室、新生儿沐浴室。各区应有门隔开,标志明显。2.4加强护理管理措施

2.4.1建立护理消毒隔离常规及质量标准 各类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法及对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的具体要求。制定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图,做到各项操作规范化,以保证消毒措

施的实施。

2.4.2加强业务培训 制定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知识培训计划,利用岗前培训、定期培训,规范化培训内容,对各级医护人员进行院感染相关知识特别是消毒灭菌技术培训,牢固树立消毒隔离观念,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常规。对各级监控员、卫生员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短期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知识。

2.4.3建立信息反馈制度 科室监控员发现院感染病例要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感控科专职护士定期下病房巡视,以便掌握新的动态。科室监控员每月定期不定期对本科室的院感染工作进行检查,护理部定期与不定期组织消毒隔离的检查,检查制度落实情况,特别是寻找薄弱环节,及时反馈,以制订措施,限期改正,保证终末消毒的质量,将消毒隔离质量归入护理达标考核内容中。2.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5.1认真做好室内清洁卫生 各种医疗器械、如导管、插管、雾化器、暖箱、蓝光箱、红外线抢救台等的消毒必须规范,凡常与病人接触的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奶具等采取有效的消毒方法。地面每日消毒液拖地3~4次,床头桌每日用消毒液擦洗2次,每日定时通风透气,保证室内通风2~3h。使用净化器消毒空气。

2.5.2加强隔离措施 加强对患儿的隔离、消毒和护理,医务人员及时了解每个感染儿的病因,对需要隔离者应立即隔离,当病儿发生相关疾病时,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对使用呼吸机的重症患儿,应每天或隔天更换呼吸机管道和冷凝水。

2.5.3手的清洁和消毒 护士长组织训练全科医护人员学习卫生洗手六步法,并进行考核,要求人人过关。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配备洗手后擦手的干净毛巾,做到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每位患儿床单位旁放有含酒精消毒液供再次擦手消毒用。规定每次检查、治疗、护理前后,出入隔离室,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时均要洗手。

2.6加强患儿的基础护理

2.6.1皮肤护理 每日必须认真做好沐浴保持皮肤清洁,新生儿洗澡视病情而定,一般每日一次,重症监护室的新生儿按需要洗澡和擦澡,特别注意颈周、耳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

皱折处有无破损、脓点、红疹等。

2.6.2做好口、鼻、眼的护理 保持新生儿眼睛的清洁,如有分泌物,用生理盐水或硼酸棉球自内眦向外轻轻擦净,再用眼药水滴眼,每日2次,以防结膜炎。

2.6.3臀部护理 要注意勤换尿布,没有一次性尿布者,要求用柔软、吸水性强的棉布,每1~2h换尿布一次。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擦净,必要时涂鞣酸软膏保护皮肤,避免大小便刺激而引起红臀。包裹婴儿的用物一人一用一消毒,用过的被服放带盖的桶内,不要随意扔在地上,更不能与其它污物混放,每日送洗衣房单独清洗和消毒处理。

干部病房病房管理制度 篇10

1、病房由护士长负责管理,主班护士和责任护士协助管理。

2、医护人员必须穿工作服、工作帽,着装整洁,佩戴胸卡上岗。病房内不准吸烟。

3、保持病房整洁、舒适、肃静、安全,避免噪音,做到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说话轻。

4、每月召开一次病人工休座谈会,征求意见,改进病房工作。定期向病员宣传讲解卫生知识,做好病员思想、生活管理等工作。

5、统一病房陈设,室内物品和床位要摆放整齐,固定位置,未经同意不得任意搬动。

6、病员被服、用具、按基数配给病员。出院时清点收回。

7、护士长全面负责保管病房财产、设备,并分别指派专人管理,建立帐目,定期清点。如有遗失,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处理。管理人员调动时,要办好交接手续。

8、病房内不会客。进行护理操作时不接私人电话,病人不得随意离开病房。

普通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篇11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2月诊断的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基础疾病的继发感染是肺部真茵感染的重要原因,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为多见。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激素以及机械通气是其主要诱因。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结论:减少易感因素、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是减少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肺部院内真菌感染因素治疗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44-01

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只有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调时才引起感染。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已有一些慢性病生存时间延长,各种导管介入性治疗和器官移植治疗的深入开展,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呼吸系统真菌感染占所有内脏真菌感染的首位1。院内真菌感染者絕大多数患有基础疾病,其中以呼吸系统疾病为多见。本文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2月诊断的呼吸内科病房院内108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2月诊断的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共108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46例,年龄26-87岁,平均年龄58.67岁。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以2007年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作为依据。

1.2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症状减轻,肺部阴影完全吸收。良好:症状稍微减轻,肺部阴影未完全吸收。无效:症状与阴影无任何变化。恶化:症状加重,阴影明显扩大。

1.3方法。对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基本情况,基础疾病,诱发因素、真菌类型、治疗效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2月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共2856例,其中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共108例,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率为3.78%。其中确诊病例6例,临床诊断病例102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6.48%。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本组资料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9例,占54.6%)最为多见,其余依次为肺炎21例,19.4%;哮喘12例,11.1%;肺间质纤维化8例7.4%;支气管扩张症4例,3.7%;肺癌4例,3.7%。感染的易患因素为: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105例(97.2%),合并低蛋白血症63例(58.3%),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37例(34.3%),合并糖尿病29例(26.9%)。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103例,95.3%),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66例(61.1%),光滑假丝酵母菌15例(13.9%),其他酵母菌22例(20.4%)。其次为曲霉菌属(5例,4.6%)。

3讨论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9例,占54.6%)最为多见,肺炎及哮喘也占重要位置,分别占19.4%和11.1%。在感染的易患因素中常见的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低蛋白血症,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合并糖尿病也是一个重要的易患因素。呼吸内科病房患者多为老年人,这些患者年龄大,多有反复肺部感染,呼吸道防御屏障受损,呼吸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多种问题,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机械通气等因素。由此可见,呼吸内科病房患者特别是有严重基础疾病,同时存在多种易患因素的患者极易发生院内肺部真菌感染2。本组资料中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本研究发现,培养出的真菌中酵母菌属最多,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1.1%,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3.9%,其他酵母菌占20.4%。另外还发现曲菌5例。与国内外大多数报道相似。肺部真菌感染在临床表现以及胸部X线表现上无特异性,并且因多是继发感染,常与肺部原发病很难完全区分,早期诊断比较困难3。但在原发病的诊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症状、体征、发热、白细胞增加;影像学提示有新的不能解释的肺部浸润影;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用一般细菌感染不能解释的病例应考虑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合格的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真菌培养2次阳性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可做出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我们在抗真菌治疗同时亦积极的控制原发病,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用药指征,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纠正低蛋白血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积极控制血糖等综合治疗,有效地提高了肺部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因此,在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中,及时应用高效的抗真菌药外,积极控制原发病和易患因素的综合治疗对于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同样极为重要,应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红兰.肺部真菌感染48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7,8(12):861

[2]史金英,张丽娟,张惠芬,等.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病原谱及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09,25(4):37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顽强词语解析下一篇:父母给子女的信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