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概论复习提纲(精选5篇)
1、根据TCP/IP协议,共有0-65535个端口,可分为私有端口、注册端口、公认端口,其中公认端口的范围为: 0——1023;私有端口的范围为: 49152——65535;注册端口的范围为: 1024——49151。
2、IPSec通过安全策略为用户提供一种描述安全需求的方法,允许用户使用安全策略来定义 保护对象、安全措施 以及 密码算法 等。3.IPsec的加密算法只用于(ESP协议)。
4.计算机病毒的特性有(传染性、隐蔽性、潜伏性、破坏性)。5.特洛伊木马的特性主要有(隐蔽性、欺骗性、特殊功能性)。
6.一个典型的PKI系统组成主要有(公钥证书、证书管理机构、证书管理系统、围绕证书服务的各种软硬件设备以及相应的法律基础)。
7.包过滤和代理是两种实现防火墙功能的常见技术,其中包过滤技术工作在(网络层)层,代理防火墙工作在(应用层)层。
8.包过滤防火墙的过滤依据主要有(ip源地址;ip目的地址;协议类型;tcp或udp的目的端口;tcp或udp的源端口;icmp消息类型;tcp报头的ack位。)9.按照检测技术的不同,可以将入侵检测分为(异常检测系统和误用检测系统),按照数据来源,可以分为(基于主机检测系统和基于网络检测系统)。
10、信息安全模型P2DR模型中各个字母分别代表(策略、防护、检测、响应)。
11、常用的服务及其对应的端口号。
ftp:21〃22,http:80,telnet:23,snmp:161,SMTP:25,POP3:110
12、运行保护中各保护环对应的内涵。
(安全操作系统的运行保护是基于一种保护环的等级结构实现的,这种保护环称为运行域,一般的系统设置了不少于3—4个环,理解可答可不答)R0:操作系统,它控制整个计算机系统的运行;
R1:受限使用的系统应用环,如数据库管理系统或事务处理系统; R2:应用程序环,它控制计算机对应用程序的运行;
R3:受限用户的应用环,他控制各种不同用户的应用环。
13、安全策略的实施原则。
(1)最小特权原则:主体执行操作时,按照主体所需权利的最小化原则分配给主体权利
(2)最小泄露原则:主体执行任务时,按照主体所需要知道的信息最小化的原则给主体权利
(3)多级安全策略:指主体和客体间的数据流向和权限控制按照安全级别的绝密(TS),秘密(S),机密(C),限制(RS)和无级别(U)5级来划分。
14、朴素模式匹配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文本串长n; 模式串长m。最坏情况下匹配搜索次数为 m*(n-m+1)。
15、KMP算法主要是消除了 主串 指针的回溯,从而使算法效率有了某种程度的提高。
1、假如你要向你的朋友发送某个信息,为了实现信息的不可否认性、完整性、机密性,你会怎样做,画图说明你的方案。
2、IPSEC安全协议中,其工作模式及其体系结构。
答:
1、隧道模式:保护整个ip数据包;传输模式:保护ip包头。
2、体系结构:ah(认证报头协议)协议、esp(封装安全负荷)协议、ike(秘钥交换)协议
3、在访问控制中,什么是主体,什么是客体,分别举例说明。
答:主体:可导致信息在客体间流动或使系统状态发生变化的主动实体。例子:用户、进程。
客体:包含或接收信息的被动实体。例子:页面、段、文件、目录、进程、硬件设备,……
4、CA的信任模型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答:1.严格层次信任模型:优点:(1)到达一个特定最终实体只有唯一的信任路径,证书信任路径构建简单;(2)它建立在严格的层次机制之上,建立的信任关系可信度高。缺点:(1)根CA密钥的安全最重要,一旦泄漏整个信任系统瓦解;(2)根CA策略制定要考虑各个参与方,这会使策略比较混乱。
2.桥信任模型:优点:现实性强,证书路径较易发现,证书路径相对较短。缺点:证书路径的有效发现和确认不很理想,大型PKI的目录的互操作性不方便,且证书复杂。
3.网状信任模型:优点:信任关系可以传递;缺点:存在多条信任路径,要进行路径选择。
4.对等信任模型:优点:信任路径构建简单,信任关系可信度高;缺点:限制自己只允许直接信任,所以证书量大。
5、SSL握手协议过程中创建一个会话。答:(1)hello阶段;(2)加解密参数传输(3)server确认(4)会话数据传输
6、IPSec中密钥交换协议IKE主要提供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1)协商服务(2)身份认证服务(3)密钥管理(4)安全交换
2、对称密码体制与非对称密码体制下密钥数量计算问题。
n*(n-1)/2;2n
3、IPSEC中AH协议中载荷长度计算公式。
kdAkmessagesign||Z||EC||HkEPkdBDPkkeAkeBkDCZ-1DPsignA(keA,kdA)HmessageH’B(keB,kdB)k比较载荷长度 n=验证数据长度(bit)/32(bit) +1
4、门限秘密共享方案中的秘密与多项式重构计算问题。
例题:Shamir在1979年提出利用有限域GF(p)上的k-1次多项式h(x)ak1xk1a1xa0modp构造秘密共享的(k,n)门限体制。一个(3,5)门限方案,若已知随机素数p为17,当x=1,2,3,4,5时,对应的5个秘密份额为S1=
8、S2=
7、S3=
10、S4=0、S5=11,请采用LaGrange拉格朗日插值法从秘密份额中选择S1、S3、S5个重构多项式h(x)和秘密S。(15分)
解:h(x)=8(x-3)(x-5)/(1-3)(1-5)+10(x-1)(x-5)/(3-1)(3-5)+11(x-1)(x-3)/(5-1)(5-3)mod 17= x2-8x+15-5(x2-6x+5)/2+11(x2-4x+3)/8 mod 17= x2-8x+15 mod 17 +(5(x2-6x+5)/(-2))mod 17 +11(x2-4x+3)/8 mod 17 h(x)= x2-8x+15 mod 17 +(5(x2-6x+5)*8)mod 17-22(x2-4x+3)mod 17=19 x2-160x+149 mod 17=2x2+10x+13 mod 17 多项式h(x)= 2x2+10x+13
秘密S=13。
5、入侵检测模型与HIDS、NIDS的优缺点。
HIDS:基于主机的模型 优点:性价比高;更加细致,容易监测一些活动;视野集中;易于用户剪裁;有较少的主机;对网络流量不敏感。缺点:代价大;不监测网络上的情况;对入侵行为分析工作量随主机增加而增加。
NIDS:基于网络的模型 优点:侦测速度快;隐蔽性好;视野更宽;较少的监测器;占的资源少 缺点:只检查直接连接网段通信;不能监测不同网段的网络包;实现复杂,需要大量计算和分析,工作量大。
6、包过滤型防火墙的作用就是在网络中的适当位置对数据包实施有选择的通过。选择依据为系统内设置的过滤规则,只有满足过滤规则的数据包才被转发到相应的网络接口,其余数据包则被丢弃。包过滤一般要检查哪些内容,配置包过滤包括哪些步骤。
答:检查内容:ip源地址;ip目的地址;协议类型;tcp或udp的目的端口;tcp或udp的源端口;icmp消息类型;tcp报头的ack位。配置步骤:(1)必须知道什么是应该和不应该被允许的,必须制定一个安全策略。(2)必须正式规定允许的包类型、包字段和逻辑表达式。(3)必须用防火墙支持的语法重写表达式。
7、描述利用KMP单模匹配算法进行模式匹配过程。例如:T={ababcabcacbab};P={abcac}
8、某公司有一B类网123.45。该网的子网123.45.6.0/24,有一合作网络135.79。管理员希望:①禁止一切来自Internet的对公司内网的访问;②允许来自合作网络的所有子网135.79.0.0/16访问公司的子网123.45.6.0/24;③禁止合作网络的子网135.79.99.0/24的对123.45.0.0/16访问权。请设计合理的过滤规则。
规
则
A B C 源
地
址
目的地
址
123.45.6.0/24
123.45.0.0/16 0.0.0.0/0
过滤操作
允许 拒绝 拒绝
135.79.0.0/16
然而, 云计算模式下也存在信息安全的问题。通过有效的措施解决云计算服务模式下用户的信息安全问题, 对于整个互联网的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对于云计算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云计算概述
当前, 人们能够利用互联网获得大量信息, 并且实现基于互联网存储及计算的信息资源共享, 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相互协作。然而, 随着互联网研究的深入, 对于网络大规模协作问题, 学术界出现了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 、按需计算 (On-Demand Computing) 以及效能计算 (Utility Computing) 等概念及计算模式。云计算基于上述计算模式的发展得到改进, 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方式。
对于云计算的定义, IBM给出了如下定义:云计算的平台是基于按需动态部署以及配置的能够伸缩的平台[1], 这个平台可以提供的服务具有伸缩性, 可以是其他云计算平台或者物理上存在的海量服务器等硬件设备。一个云计算平台包括了计算资源、存储区域的网格、安全的设备以及网络设施。基于可扩展性, 用户能够对云计算服务进行租借购买, 通过Internet尽量对云的应用提供服务。
1.1 云计算模型架构
基于云计算的特点, 云计算的体系架构被分成了应用层、开发平台层、核心层、资源架构层以及物理层五个层次[2]。
1.1.1 应用层
基于不同的开发平台、开发环境, 对于分布式的应用程序进行开发。软件的开发及运行以及用户服务质量的保障都是由应用程序的开发者负责的。
1.1.2 开发平台层
利用资源架构层进行课题平台的构建, 基于自有API作为应用程序提供分布式服务以及云计算的编程环境, 使应用服务的部署加速, 对应用服务的扩展给予支持。
1.1.3 资源架构层
根据核心层建立的资源服务架构体系, 能够实现高效灵活的分布式计算服务, 能够提供大容量分布式存储和安全可靠的分布式通信。
1.1.4 核心层
管理物理资源, 能够给上层提供应用的环境, 利用操作系统的内核、中间层以及虚拟机监视器等进行抽象服务。
1.1.5 物理层
这是云计算最底层的基础设施, 通过地理位置分布在全球的不同资源构成了云计算的骨干资源, 包括计算资源、网络资源以及存储资源在内, 从而给上层的运行、维护、升级以及管理提供了局部资源支持, 能够给大型IT企业提供硬件支持。
1.2 云计算服务的安全隐患
1.2.1 数字信息被非法盗取
云计算以分布式网络为基础, 每一个用户都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当使用云计算服务时需要连接网络, 那么各个节点都可以被云计算服务商通过某些手段访问, 并且用户之间也可以通过一些网络协议互相访问。这样用户的网页浏览历史痕迹、网页缓存等数据信息, 几乎都会被记录并被云计算服务商获取。
更令人担心的是云计算用户在享受服务供应商的服务时, 需要将数据存放到云端, 联网状态下进行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容易被黑客攻击。即使在数据完整的传输到云端后, 由于云计算模式提供的公共接口繁多, 依然存在信息被盗取的风险。
1.2.2 数字信息被非法利用
云计算模式下用户的数据具有易复制、转移方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 同时因为数据存放在云端导致用户对数据不可控, 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 存储在云端的数据可能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非法利用, 这种情况发生后用户也不易察觉。
1.2.3 数字信息被破坏
对于使用云计算服务的用户来说, 云就像一个黑匣子, 用户不知道有哪些服务器提供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因此丧失了对数据的控制。当更换服务器或者服务器发生异常时, 数据是否已丢失、数据是否完整等信息都是模糊的, 一旦问题发生可能导致数据无法恢复的风险。
2 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安全架构
云计算数据存储服务器是由硬件设备、应用软件以及网络连接构成的, 不只是一个存储硬盘。当前, 云计算服务提供商都有自己的云计算数据存储服务, 和传统的存储相比, 云计算数据存储具有更多类型的网络数据服务, 以及数据维护及管理的便利性。然而因为用户规模非常庞大, 网络环境复杂, 服务对象具有复杂性, 造成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存储服务风险非常大。因此, 云计算应该引进健全的第三方审计机制, 基于相应审计协议以及第三方审计机构的约束, 规范云计算服务行业的发展。
2.1 用户
一般情况下, 云计算服务商对用户使用的客户端或者浏览器进行数据存储服务的访问进行要求。用户通过手机终端, 电脑等设备, 基于互联网客户端软件或者浏览器对服务商提供的服务进行应用。用户仅仅对于自身访问控制信息以及客户端软件或者浏览器进行安全防御, 而不考虑其他方面的安全问题。
2.2 云计算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是基于海量的低成本硬件存储设备以及部分控制管理服务器构成。庞大的存储空间由硬件设施提供, 日常管理维护工作则由控制管理服务器实现。数据中心的核心就是分布式文件系统, 可以实现存储设备协同工作以及虚拟化, 从而使用户对于数据的访问与存储快速准确。同时可以给上层的控制管理服务器提供安全的应用接口, 控制服务器可以对用户的请求进行响应, 使访问控制的安全性得到保障。
2.3 第三方审计机构
政府行政机构基于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法规进行云计算数据中心行为的监管。为了让用户对第三方审计机构完全信任, 其审计监管能力必须够强, 能够满足用户对于存储在云端的数据完整性、保密性、一致性等方面的安全需求。并且第三方审计机构应该具备证明云计算服务提供的操作能力事实存在的能力, 使服务商无法抵赖全部的操作。
2.4 网络通信
云计算数据存储服务的质量是由网络环境决定的。因此, 电信运营商必须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网络连接, 能够确保在通信过程中不会出现被窃听或者恶意丢包等问题。同时, 通信服务应该做到快速稳定, 使用户能够及时获取数据包。就云计算数据存储的服务质量及安全性能而言, 网络通信性能的提升帮助非常大。
3 结语
信息安全问题是信息时代的一个宏大命题, 构建好一个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安全计算机信息网络, 对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能够让人们享受到网络带来的巨大便利。
参考文献
[1]冯登国, 张敏, 张妍, 等.云计算安全研究[J].软件学报, 2011 (01) :1-13.
导入“艺术的产生及其内涵的演变”
本讲内容的主要思考练习
★“任何人把艺术理解成什么,艺术就是什么。”
——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1)是对19世纪初黑格尔提出的“艺术终结”论的延伸,同时亦是对1917年由杜尚的“小便池”事件引发的究竟何为艺术的大讨论的一种结论性总结。
(2)该观点的提出以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古典艺术受到当代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背叛和颠覆为背景的。
(3)该观点以传统的艺术规则正在被艺术与生活渐渐合而为一的创作理念所打破为立论依据。
第一讲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艺术的起源
本节的学习重点
(简述)艺术起源的几种代表说法、核心观点、代表人物:
(1)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达·芬奇、狄德罗等。
(2)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代表人物有18ct法国哲学家席勒和19ct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3)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代表人物有爱德华·泰勒、弗雷泽;雷纳克。
(4)劳动说。认为艺术来源于劳动,艺术是劳动的产物,它伴随着劳动而产生;代表人物有普列汉诺夫、马克思、恩格斯、鲁迅、柯斯文。
第二节艺术的发展
本节的学习重点
★(结合作品示例阐述)艺术的发展特点:
1鲜明的时代特征;2艺术形式的变迁;(1)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在:○○
3与社会盛衰密切相关。○
(2)具有不平衡性。表现在: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
11继承与革新是艺术发展的主要方法;○2许多艺(3)继承与革新。表现在:○
术门类的发展常常是多种方法并用。
第二讲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本章需要掌握的重点与难点
1.(结合作品)理解艺术的形象性特征。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观的统一。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中。
2、★(结合作品阐述)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认识作用: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等。
(2)审美教育作用: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人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审美娱乐作用: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第三讲艺术创作与艺术作品
第一节艺术创作
本节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 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又叫艺术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中采用的主要思维方式。就是以感性意象作为思维运动的基本形式,以想象为中心环节,包含感知、情感、联想、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有机综合的具有创造性和审美性的思维方式。本讲的学习重点与难点
1、(简述)形象思维的特点。
(1)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位;(2)以感情作为思维的运动驱力;(3)以想象为思维的基本途径;(4)以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形象为最终成果。
2、(简述)艺术创作主体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1)艺术家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较高的文化修养。生活积累和文化修养分别是成就优秀艺术家的“源”与“流”;
(2)艺术家需要有纯正的审美趣味和高品位的艺术追求;
(3)艺术家需要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他能从一般的“当事人”的立场抽出来,将认识感受提升为一种审美创造性的感受。
第二节艺术作品
本节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1.艺术语言
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做艺术语言。
2.★ 典型
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形象或典型性格,是写实型艺术作品中塑造得非常成功、具有一定的社会本质意义,同时又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
第四讲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本讲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1.★ 风格
指在一系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整体中所显示出来的,艺术家的独特的艺术风貌、艺术格调和创作个性。
2.流派
即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若干思想倾向、艺术见解、审美理想、创作原则、艺术风格等方面基本上相同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结合组成的群体。
3.思潮
即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某个区域内,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深刻影响的共同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本讲的学习重点与难点
★(简述)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的关系。
(1)与艺术流派相比,艺术思潮侧重于艺术社会性中的精神意味,它反映在具体艺术家的风格化创作中,而艺术流派的艺术思想趋向则是艺术思潮的集中体现。
(2)在艺术史上,艺术思潮是对某个历史时期艺术总体性特征的把握,是一定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在艺术领域内的呼应和延伸,它能够反映社会整体文化的精神走向和内在特点。
第五讲艺术的分类
主要内容:了解和认识不同艺术门类划分的依据
第六讲美术
本讲需要掌握的概念
美术
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在空间中通过线条、色彩、形体等塑造出一定的物质形态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故它又被称为“造型艺术”。
本讲的学习重点
1.★(简述)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及其各阶段的特征
(1)辛亥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前期:大量引进西方美术,以及改造与捍卫民族传统绘画的对垒;
(2)抗战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革命大众化美术;
(3)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爆发前:写实主义精神,表现工农兵,讴歌新社会;
(4)“文革”时期:红卫兵美术、造神美术;
(5)改革开放以后:伤痕美术、乡士写实主义美术。
2.★(简述)美术的艺术特征。
(1)具有艺术形象表现的空间造型性;
(2)具有艺术形象展示的静态性;
(3)具有艺术形象感知的视觉性。
第七讲 戏剧
本讲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 戏曲
戏曲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简述)戏曲艺术特征。
(1)
高度综合性;(2)虚拟性;(3)程式性。
第八讲电影
本讲需要掌握的重点与难点
1.★(简述)电影发展史上的四次技术革命。
(1)从无声到有声;(2)从黑白到彩色;(3)从传统制作方式到数字化多媒体制作方式;(4)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
2、(简述)电影的艺术审美特征。
(1)运动的画面:“蒙太奇”、“长镜头”;(2)声画结合:“声画对位”、“声画对立”、“声画分离”;(3)时空自由。
本讲的重点思考练习
★(思考)电影“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人类精神的产物”
——[法]路易·德吕克《电影与其他》
(1)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技术是艺术的物质存在基础,艺术又是技术的创造和升华。
(2)从物质技术和美学艺术两个层面理解电影。从物质技术层面讲,电影是根据“视觉滞留”原理,运用摄影和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和声音摄录在胶片上(数字电影除外),通过放映以及还原技术在银幕上形成能表达一定内容的活动影像和声音的一种技术;从美学艺术层面讲,电影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第九讲艺术接受
本讲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1.★艺术鉴赏
就是通过调动感知、想象、情感、理解、评判等一系列心理功能去把握艺术形象,从而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审美创造活动。
2.审美直觉
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
本讲的学习重点与难点
1.★(简述)艺术批评的作用。
(1)能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2)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艺术家需要广大读者、观众、听众和批评家的帮助,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敢于攀登艺术的高峰;(3)能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2.(结合作品阐述)艺术鉴赏的作用与意义。
(1)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欣赏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
(2)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第一章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毛泽东思想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错误)
所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这种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错误)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这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社会经济永续发展。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5、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错误)
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杰出贡献和党的集体智慧的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共同构成的理论大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中,毛泽东的贡献最大、创造最多、水平最高,因此,用他的名字命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但同时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同志的个人独创,当的许多领导人都对它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的许多重要会议和文献都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因此,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毛泽东同志的个人独创。第二章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实事求是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第三章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错误)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中华民族民主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原因。
首先,革命总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独立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革命正式建立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鸦片战争后,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的革命力量的成长。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5、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错误)首先,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
其次,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因而这个革命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不是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为目标,而是要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敌人还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和消灭资本主义,相反是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因此,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而言,它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6、“一次革命论”与“二次革命论”都是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论断。(错误)
首先,一次革命论,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其次,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产阶级的阶段,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有看到两者的联系。
一次革命论和二次革命论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必须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
7、为什么说正确地理解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首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中国共产党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建设和开展武装斗争紧密联系着。党的发展和巩固是在革命战争中进行的。其次,统一战线是实现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必须以人民军队为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人民军队是由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只有依靠人民的军队,才能开创根据地,才能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创造条件,也只有这样,从而为巩固和壮大党的队伍奠定基础;
最后,党的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无产阶级思想以增强党的战斗力,党的建设是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着,是同党对于统一战线问题和武装斗争问题正确处理与否紧密联系着。这些关系处理好后,党的队伍就会发展壮大,同样,这些关系的正确处理会促使党在政治、思想上更加成熟,更有利于处理好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问题。
因此,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正确地处理这三者及其关系就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着两个联盟,它们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样的。(错误)一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也包括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 二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及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与一部分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的联盟。两个联盟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第一个联盟是基础的主要的联盟,第二个联盟是非基础的,但同时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联盟,只有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才能推动中间势力向革命靠拢,才能建立和巩固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孤立、分化、瓦解直到消灭敌人。第四章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第五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第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做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第六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反映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正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专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起点低,他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极端落后的社会,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间又比较短。因此,当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远远落后与发达国家。我们逾越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不能逾越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不可逾越的特定的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专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4、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造。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力量,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生产力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主要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第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6、试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第一点,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其中关键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实质是协调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
第二点,是否真正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和成败; 第三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物质生产是基础,对精神生产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精神生产和精神文明也对物质生产和物质文明起着巨大的反作用; 第四点,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才能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积极影响,防止、克服和减少各种消极丑恶现象的发生和泛滥,保障和促进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七章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主要原则:首先,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其次,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最后,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如何理解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点,革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同样起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革开放也是革命;
第二点,改革开放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文化体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因此,改革开放必然引起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一系列深刻变化,是一场思想革命、体制革命,她引起了社会生活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深刻变革;
第三点,把改革开放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使我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改革开放要把中国变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第八章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是市场经济,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4、计划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经济调节手段。
5、如何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6、试述我国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政策措施。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九章
1、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2、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十章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第十一章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为什么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的社会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者的关系(8、9、10、11章)
5、和谐社会就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6、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相互冲突的,所以构建和谐社会的口号提出后,我们就可以不再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了。
第十二章
1、试述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必要性。
第十四章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2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运动性 B.可知性 C.客观实在性 D.客观存在性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马克思主义实现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主要体现为()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每题1分,共计10分)
1.抽象与具体思维方法是通过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四、填空题:(每题1分,共计15分)
某企业主投资300万元建厂投资生产,其中雇佣了10人,总年薪100万元,其它的购买设备和原材料,经过1年的生产经营,获得了100万元的利润,如果资本年周转为1次,不考虑市场和货币等变化因素,请问:该企业的可变资本是 ① 元;资本有机构成是 ②(填最简约数的比);剩余价值率是 (填百分比
※复习重点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①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②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③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2)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找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其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阐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在数量上的规定性。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质变和量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湖边的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是事物发展普遍规律。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过程,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
4.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阐述认识运动的发展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6.什么是改革?它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哪里?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7.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①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②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8.试论述“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①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③促进了思维方式的改革。
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其最稳定的主体部分是始终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0.什么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①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③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④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1.阐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2.阐述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实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其主要内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时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基本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一般可能性和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4.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发展的原因: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实质是什么?
积极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资本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调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名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1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①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②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劳动人民在政治上的当家作主地位。广大劳动人民享受广泛的民主权利,并对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犯罪分子实行专政。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是广泛的,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它的原则和实践是一致的。因而,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具有资本主义民主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7.如何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①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②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18.社会主义改革实践有什么启示?
①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②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③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案;④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1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质、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分别是什么?
阶级性质: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根本宗旨: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2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分别是什么?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4)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角度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4-19)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