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读后感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左宗棠读后感(共5篇)

左宗棠读后感 篇1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左宗棠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左宗棠读后感1

读过徐志频的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总是感觉少一些东西。也许是由于作者太过动感情,过分褒奖让传记的严肃性降低了几分,也许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涉及到平定回民**的历史过程。而这本左宗棠更加严格,认真的给我呈现了一个左宗棠的形象。

他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不拘一格、直言不讳的性格造成了他军事上面的成功。他的视野要比同时代任何人都要开阔,他最早意识到海军、海防的重要性。战场是他的用武之地,可他不是战场的毁灭者,他是和平的建设者,每攻占一城,他都会抚慰民心、重新建设,他尽最大的努力让人们重新回到土地上,开发、建设、和平的生活在土地上,他努力恢复当地的社会秩序,并将它建设的更好。作为一名将军,他却有识人之能,他总是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并了解他们的才能,让他们的才能在战场上发挥到最大。同时一直坚守着儒家的教育,忠君爱国的思想根深蒂固的根植于他的内心。

引用曾国藩对他的评价“此时西陲之任,倘左君一旦舍去,无论我不能为之继,即起胡文忠于九泉亦不能为之继之。君谓之朝端无两,我以为天下第一耳!”

左宗棠具有真正伟大的灵魂。他是一个伟大的将军,一个伟大的管理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在国外知之者甚少,在他自己的国家里也未享有应得的声望。倘若他的同胞能仔细研究他的生平与公祭,就能够获益匪浅。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对国人在悠久历史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它dui古代圣贤怀有敬畏之心,且一直遵循圣贤之道。他为自己的国家呕心沥血,毫无保留的奉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他怀有坚定的信念,深信国人能依靠自己的努力,为多灾多难的祖国找出一条新的出路。

左宗棠不愧为国家之光、民族之光!

左宗棠读后感2

读过中国历史小说《左宗棠》使我认识到清末还有一个清正廉洁、为民办事的好官。清末时代,满清王朝统治中国已经二百余年了,经过康乾盛世,到嘉庆皇帝当政时,政治腐朽、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而西方列强的`兵般已经逼近国门了……

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日子里,左宗棠诞生在一个清苦的书香人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平日教几个学生,有些束脩收入。也有几十亩田,是那种“耕读门第”的人家。正常的年月,生活还能维持,一遇天灾,就要艰难度日了。

他二十一岁中举,后来连续三试不中,使他对科举更加不感兴趣。于是,他开始了潜心研究经世致用之学。家族已经败落,只得入赘妻子周诒端的家里,以授徒为生,边授课边钻研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历史等,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直到不惑之年已过。在师长、朋友的推荐下,凭借自己的精通韬略,足智多谋,进入官场。在他的后半生里,仕途春风得意,事业也达到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光辉顶点。

左宗棠适应历史潮流,以国家重臣衔令西征,不挟种族的偏见,并排斥抑回扬汉的陋习,公开扬言:“只分良莠、不分汉回”。对那太平乱、捻乱、**采取“当剿则剿、可抚则抚”,毫不存有偏见。每收复一处国土,就为那里的百姓抢修,因战争而受损的房屋、道路,赠送军粮,拿养廉银救济贫民,实实在在的为民办事。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不惊扰百姓,掠夺民财。他在军营里和战士们吃住一起,共度二十几年的军涯生活。

在进军新疆时,由于清朝官场的黑暗、贪官中饱私囊、国库空虚、军费紧缺,左宗棠领着军队,啃着红薯、抬着棺材到西北边疆去抗敌。在他的精心谋划,呕心沥血,克服种种困难,击败了侵略者,将新疆收复,为国家、民族立正汗马功劳。

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左宗棠对各族同胞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很快得到广大回人、满人、蒙古人,特别是得到广大维吾尔人的广泛支持与拥护,使外国侵略者安集延人——阿古柏很快受到孤立了。

左宗棠能高瞻远瞩,在收复新疆之后胸怀国际国内形势,一方面,立即加以苦心经营,他组织人力、物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而在另一方面,他又开辟河渠,提倡种棉织布、育蚕缫丝,以机器织呢、引进洋务。

同时,左宗棠又在西北地区开发资源,设书院、办义学,用自己的养廉银刊印书籍、提倡科学、发扬文化、提高人民素质。他真是为官一任,造福四方。

总之他以年近古稀的高龄,在列强环伺,国力削弱的情况下,能够挽狂澜于即倒,西出玉门关,收复新疆,建功异域边陲,他那种爱国的情操和那力排众议、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赢得了同时代和后世的钦敬。

设想不管任何朝代,有一两个像左宗棠这样的清官,那时,国家的千千万万人民不会,在夏季酷热天气无处避暑,吃了上顿愁下顿,在冬季的刺骨寒风中受冷冻。

左宗棠读后感3

“中国不可无一日无湖南人,湖南人不可无一日无左宗棠”,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第一次为湖南人而感到一种历史的骄傲,为何?因为这句话是对湖南人在历史上的巨大贡献的一种肯定。从当年的楚王“问鼎中原”开始,似乎就有了楚人的“果敢、胆大、勇谋、强悍”之举,而古语“惟楚有才”也应该不是空谈,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楚人对于历史前进的一种能力的肯定。

纵观左公一生,出身寒门而求仕不得,屡试屡败而直至中年,也许天降英才而终为大器晚成者,乃左公之一生坎坷见证也。左公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过人,善于联袂,佳有绝对,“藏头露尾——显性阳明”,“扬子江头渡扬子——焦山洞里住椒山”,“人心莫高,自由生成造化——事由天定,何须苦用机关”,等等,许多好的名言警句,甚是经典,知其者为智者,未知其者可为迷茫。

左公留下的精神财富,于我而言,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做人。“忠君爱国,礼贤勤民”,是我对左公的为人的概括。左公成为清朝的干部,没有经历国考,也没有经历省级考试,年轻时候的几次干部考试,都以失败而告终,于是乎不得不潜心隐居而退于乡野,后由于太平天国起义,东南危急,朝廷下令曾国藩剿灭,于是左公有机会受人举荐而为幕僚,幕僚实际上是不带编制的顾问。后来由于命运多荈而有幸带兵打仗,从一个小小顾问做到能独挡一面的将军,其为国分忧为主解危的壮举,不可谓不算忠君爱国。更有后来的历史问题,如阿古柏叛乱、伊犁落陷,左公年近七旬而挂帅西征,靠的是为国尽忠的志气,终于光复新疆,收复伊犁。左公爱民有心,最恨污吏,其怒罢景廉、荐杀奸官成路,不可为爱民,再者,左公鼓励军民屯田垦地,自己种树种粮而自给自足,减轻赋税,体恤民情,不可谓不勤民。于左公一生交往较深的有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胡雪岩等政界商界名流。林则徐北上途经长沙,指名要见左宗棠,林则徐曾说“日后收复新疆者,唯季高一人也”。同为官场朋友的李鸿章,也敬佩左公为人“虽政见不和,乃忠心为国而老当益壮,不禁让人可歌可泣”。

第二,关于持家。“忙碌于世,耕读教子”,是我对左公持家的概括。左公一生清廉,自幼出身寒门,虽饱读经书,且酷爱地理、农业方面的书籍,也许我也是农村出来的,从小也是耕读于乡野,故对左公颇有同感,耕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积累起来的重要的文化内涵,耕者乃可以解饥也,读者乃可以长智也,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左公一生都不辍耕读,从隐居于乡野,到东征浙江福建,再到西征新疆,似乎一生都在耕读。而其在教育他儿子的时候,也是教育家人要自食其力,靠耕读持家,靠志气存人。

第三,关于事业。“清廉为官,公私尽忠”,这是我对左公事业上的评价。左公为官三十余载,靠俸禄为生,也靠养廉金度日,但其没有一个铜板,也没有收受一个铜板。清廉之举,让人敬佩。所谓廉洁,不贪为廉,拒贿为洁,不就是廉洁,在封建社会的年代,“千里做官只为财”的断论似乎于左公没有丝毫的腐蚀,且当袁宝恒作为钦差大臣专门去查办左宗棠的军饷的时候,却没有任何的贿赂的劣迹,也没有任何中饱私囊的举动,可谓左公廉洁为人,光明磊落。左公一心为朝廷尽忠,至死方休而不辞年老,当俄国赖账欲强占伊犁之际,左公却在六十九岁之高龄乃抬棺亲征,不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其一边备战一边和谈,终于迫于收复失地之决心,俄国归还伊犁,使得伊犁的归还成为清末唯一的一次收复领土主权成功的壮举。而在清末摇摇欲坠之际,左公依旧不顾年迈体弱而力挽狂澜,乃至鞠躬尽瘁而客死他乡,成为后人之尽忠楷模。

左公一生,与其精神乃浩瀚长存,与其为人乃中表于世。一个平凡的农民出身,却能够懂得种田种地且自给自足,更能懂得开荒战备而长久西征,最终在粮饷齐备战力锋锐之际,收复领土而壮举连连。一个没有读过正式军校的儒家学者却能深谙用兵之道而成为常胜将军,在长期的征战之中谋略深远却又铮铮铁骨,用战功捷报诠释了作为一个军人的满腔热血。一个大气晚成的朝廷栋梁,于公乃尽忠,于私求原则,为朝廷分忧之际仍高瞻远瞩,为政见妥协之时乃为国力争,只为了那作为一个臣子的责任,一份尽忠的责任。一个长期为人父母官的封疆大吏,能够心怀为民而体恤民心,鼓励民众开垦,留足种子和口粮,其余卖给政府,这难道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初的模版吗?

左公之举,后人无可超越,毕竟时代的横亘一个多世纪,也难以比拟,但于后人而言,该如何向他学习呢?我想,首先是做人要有原则,对的就要坚持,不要背负良心债;其次,要勤劳,靠自己,不懒惰,多上进,靠自己的双手干事业;再次,廉洁为公,清白于世,无论是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还是作为一个干部,都应该清清白白,问心无愧。

关于左宗棠的对联 篇2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这副对联是袁枚为他的随园而写,后阿里受人讥评,有吹捧自己之嫌,后撤下,林则徐用这副对联赠给左宗棠,足见其对这位年轻人的赏识之深和期望之高。

林则徐和左宗棠一生仅一次见面,但这次会见在后来证明了,对中国近代史有深远的意义,当时林则徐从云贵总督任上回福建老家,路过长沙,因为林大人的下属后来同为湘军三杰的胡林翼曾向林多次举荐左宗棠,林则徐对左宗棠期望很高,林则徐将自己在流放新疆时在新疆收集的地理、边防和外国列强的全部资料送给的左宗棠,后来在左宗棠收复西北,经营新疆,和英法俄的抗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林则徐在会见左宗棠的第二年,因为广西天地会起义,朝廷再次启用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在赴任广西途中,林则徐病逝于潮州,左宗棠在长沙闻噩耗,写下了传诵一时的挽联: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左宗棠名言警句及解析 篇3

左宗棠将领(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署名今亮,谥文襄,湖南湘阴人,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将领。一生亲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率军平定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中国历史事件。

左宗棠将领少时屡试不第,功名止于举人,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后破格敕赐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著有《楚军营制》,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1866年8月19日 (农历七月初十),左宗棠将领在福建设立清政府规模最大的新式造船厂。

光绪十一年(1885年),左宗棠将领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一、好便宜者,不可与之交财。多狐疑者,不可与之谋事。

名言点评:好贪便宜者,和他交财必然会造成不愉快。多疑的人,无法和他一起做事,因为合作最重要的就是彼此坦诚,互相猜忌是无法合作的。

二、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千卷,神交古人。

名言点评:这是左宗棠将领的述志联。上联可以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媲美。下联表达向古之仁人志士看齐的志趣,“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读书是为摆脱庸俗,与往圣先贤神交。

三、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名言点评:这是左宗棠将领的一副对联。上联意思是要胸怀远大抱负,只求中等缘分,过普通人生活。“发上等愿”是志存高远,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结中等缘”是恪守中庸之道,追求圆满而不是完美;“享下等福”是享受生命的真福,体味人生的乐趣。

下联意思是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要留有余地。“择高处立”,才能高瞻远瞩;“就平处坐”,才能消灾远祸;“向宽处行”,才能畅行无阻。

李嘉诚最喜欢的一幅对联,挂于其办公室。

四、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

名言点评:“不被人欺”指的是人在逆境中,困窘时要保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不能接受别人的`羞辱;“不被人嫉”指的是在顺境中,发达时要保持低调,谦和待人,不要遭人嫉恨。

五、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名言点评:大丈夫要越挫越勇,不向困难低头,不轻言放弃;不做一个烂好人,做个有才华的,能有所作为的人,既使被周围的一部分人嫉恨也勇往直前,当仁不让。

六、万有不齐天地事,一无可寄古今情。

名言点评:天地间的事形形色色,都有存在的理由。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古往今来,万事成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独怆然而涕下!

七、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

名言点评:读书就是和古人为友,好书常读常新。

八、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一切均从简省,断不可浪用。此惜福之道,保家之道也。

左宗棠器重的污点官员-杨昌浚 篇4

1871年9月13日,左宗棠离开静宁,取道会宁,向西推进。

又是一次新的进军。往西,再往西,一直打到最西边,直至收复新疆!

可是,各省关协助西征的军饷,拖欠了一千二百万两。这个数字太庞大了!如果军饷再不到来,西征就可能半途而废。左宗棠从平凉启程时,就上疏催拨军饷。

每当想到军饷的艰难,左宗棠心里就对杨昌浚和胡雪岩涌出感激之情。他的部队全靠着浙江、福建和广东三省接济军饷,才能在西北地区站稳脚跟。

东南各省真正为左宗棠尽心尽力筹措军饷的人,就是左宗棠的这两个旧部官员。

左宗棠离开福州以后,新任总督似乎要跟他对着干,将他在福建推行的新政一概推翻,幸得沈葆桢主持船政,他在福建推行的洋务才不至于半途夭折。但是,福建和广东两省的高官,都不是左宗棠的贴心人,他们为陕甘两省提供的军饷,往往不能及时送到。所以,能够急左宗棠所急的人,就只剩下杨昌浚和胡雪岩了。

杨昌浚是湘乡的读书人,出生年月不详,左宗棠在书信来往中称他为兄,想必他年岁居长。他在1852年跟随罗泽南团练乡勇,1854年跟随曾国藩攻打湖北的田家镇,立下战功,当上了一个七品小官。不久之后,他返回湖南,办理团防。在此期间,左宗棠与他多年交往,对他的为人处事,知之已深。

杨昌浚这个人,按照左宗棠的描述,性素平和,是个好好先生,甘于平淡,不爱做官。然而,他有一个精明的头脑,办事又很勤奋,是个难得的干才。

杨昌浚看重感情和友谊。年幼时,父亲为他抱养了一个姓陈的女孩做童养媳。他中秀才后,亲戚们怂恿他的母亲退婚,他坚决制止,此后与陈氏恩爱一生。

他与左宗棠相视为知己。左宗棠1860年长沙金盆岭练兵,广罗人才,杨昌浚便在首选之列。

杨昌浚无意于仕途,不愿出征。只是左宗棠的盛情难却,他才勉强答应随军襄助。他跟主公约定:只干三个月。

然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杨昌浚的三个月,成了不了之期。左宗棠只要开口挽留,杨昌浚就拂不开情面。一直跟随左宗棠从江西打到浙江,屡立战功,在短短五年中不断升迁,历任衢州知府、浙江盐运使、按察使和布政使,成为省级的行政长官,直到左宗棠于1866年率部西征,他仍然留在浙江的官任上。

左宗棠离开闽浙之后,人走茶未凉,就因为这里有个杨昌浚。左宗棠西征,他是坚强的后勤保障。

左宗棠到达陕甘之后,连连向他诉苦,言辞恳切,说有无军饷,关系到全军的存亡。

杨昌浚把个人意志臵之度外,坚守浙江,专为左宗棠筹饷。左宗棠嘱咐他注重洋务,兴修水利,他无不遵行。他和左宗棠志同道合,主张用外人之器,师外人之长,筹办海防,做出了明显的成绩。

1867年,左宗棠看到浙江提供的军饷源源而来,高兴不已,多次代表全军感谢杨昌浚的嘉惠:石泉,你和浙江的百姓,是陕甘两省的依靠啊。大恩不言谢,老左我心中有数。

何敢以寻常感激之语,施之至交。

慈禧指定东南三省对口支援陕甘,广东积极性不大,福建也推三阻四,惟有浙江一省坚持不懈。杨昌浚在左宗棠的军事行动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唉,东南一带的故交,只有杨石泉一人还念旧情,没有忘记我这个身处遥远西北的大帅。

1869年,清廷打算将杨昌浚调离浙江,杨昌浚则准备辞官不做,返回湖南。左宗棠慌了。他身在几千里外,心急如焚,不知今后从哪里获取军饷。

幸好不过是虚惊一场。不久,朝廷任命杨昌浚代理浙江巡抚。左宗棠听到这个消息,比杨昌浚本人还要高兴。这位死党在浙江有了更大的实权,陕甘的作战和建设,有了起码的经济保障。

杨昌浚没有辜负左宗棠的厚望,升官之后,不但继续为楚军提供军饷,还向陕甘发送洋铜炮和开花炮弹。左宗棠的感激之情无法用言语表达。

感佩公忠厚谊,无可言喻。

1870年,杨昌浚正式出任浙江巡抚,左宗棠狂喜无似。国家得到一名百姓拥戴的大吏,他则有一位死党稳居高位,何幸如之!

杨石泉在左宗棠眼中,是好官,是干吏,是忠实的朋友。

后来浙江发生了一个案件,引起左宗棠的关注。他的死党杨昌浚,面临一场严峻的历史考验。他在此案中堕落为一名污点官

员。文艺作品将他塑造为昏官的典型,无论在官场还是在民间,他都变得臭名昭著。

这桩冤案,中国人家喻户晓。有一出传统剧目,演绎冤案的经过始末。这个剧目名叫《杨乃武与小白菜》。

杨乃武和小白菜都是涉案人员,一桩人命案的男女被告。

被害者名叫葛品莲,男性,浙江余杭县的县民,生前在一家豆腐店当伙计,身材长相,和《金瓶梅》里的武大郎有几分相似。他的妻子就是小白菜。当然这是绰号,她真名叫毕秀姑。生得白净水灵,貌美如花,又有个外号叫“毕金莲”。平时爱穿白色上衣和绿色裤子,“小白菜”之名由此而来。

被告杨乃武是个男子,浙江余杭人氏,举人出身,人也长得帅。此人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看到地方上有不平之事,总爱出头,给官府找麻烦,得罪了知县刘锡彤,被视为眼中钉,种下了祸根。

话说小白菜嫁给葛品连以后,丈夫担心她招蜂惹蝶,看得很紧,得了个疑神疑鬼的心病。偏生隔壁就住着一个帅哥杨乃武,还是有头有脸的读书人,条件强过豆腐店的伙计何止百倍!葛品莲更不放心,生怕妻子看上他,和他勾搭成奸。葛品莲常跟母亲说:我好不容易娶了个俊俏媳妇,隔壁杨秀才竞争力太强,您老得帮我看紧点!

葛品莲的担心并非多余。这个小白菜,是个思想行为超前的新女性,结交异性朋友不少,杨乃武这个帅哥,也是她结识的社会名流。她与县令刘锡彤的儿子也有交往。

葛品莲娶了如花美貌的娇妻,仍是无福消受,忽一日得暴病身亡。他的死,确实太过突然。母亲喻氏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我儿子身体好得很啊,怎么可能突然病死呢?莫非是媳妇小白菜与杨乃武勾搭成奸,合谋毒害亲夫?不行,此事必须告官,好歹弄个明白。于是请人写好状纸,将杨乃武和小白菜告到县衙。

知县刘锡彤升堂审案。带被告!哦?原来是杨乃武这个臭小子!本县早就知道这不是个好东西,平日处处跟本县过不去。原来你满口仁义道德,竟与有夫之妇通奸,杀人害命!今天既然落到本县手里,看你还如何抵赖!

杨乃武与小白菜比邻而居,见面容易,关系暧昧。关于两人的风言风语,早已在街坊中传播。刘锡彤丝毫不觉得此案有什么疑点,再加上儿子也是小白菜的追求者,早就不满小白菜跟杨乃武交往,于是在父亲耳边说了杨乃武的许多坏话。刘知县一上来就给杨乃武定了个“夺妇谋夫”的罪名。杨乃武和小白菜的关系虽然说不清楚,但确实没有合谋杀人,自然不肯认罪。刘锡彤哪里会肯放过,动用酷刑逼供,终于屈打成招。“小白菜”被判“谋杀亲夫”,凌迟处死。杨乃武则是“通奸杀人”,判处斩首示众。

一案处死两名人犯,必须上报杭州知府审核。知府看不出什么疑点,维持原判,上报浙江按察使署。省级官府草率从事,上报刑部备案。

人头快要落地了,杨乃武的亲属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几次进京上访。江浙朝野人士同声支援。外国人办的报纸刊载了此案。英国外交人员的一句话,惊动了慈禧太后。他们说:“贵国的司法公正,如果就像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那样的水平,我们可不敢

恭维。”慈禧说:这究竟是个什么案件?一定要给我查明了。朝廷将此案下发给浙江巡抚,令他会同有关衙门,亲自审案。这个巡抚,就是左宗棠格外器重的杨昌浚。

朝廷还不放心,又派出以清廉公正而闻名的刑部胡侍郎,作为督察员,前往案发现场调查,提审犯罪嫌疑人。

此案的复审,成为一场马拉松,历时四年多。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杨昌浚轻信下级,无视舆论,一意袒护州县官员,企图维持原判。但是,舆论压力和上级的干预使他无法草草结案,杨昌浚不得不将该案人犯、案卷和死者尸棺,押解到京城,由刑部等衙门三堂会审。

光绪三年,案情大白于天下,杨乃武和小白菜确实是冤枉的。杨乃武人虽未亡,家庭已破,连回家的路费都是胡雪岩资助的。他在酷刑下伤筋折骨,几乎成了残废,回到家乡后心灰意冷,轻易不与外界交往,专心研究孵育蚕种。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三年之后,他培育出一个蚕种品牌:“风采牡丹,杨乃武记”,家道中兴。

小白菜出家为尼,在青灯古佛旁了却余生。

冤狱必须有人承担责任,浙江官场发生大地震。二十多名官员被摘掉顶戴花翎,永不叙用。因军功而步入官场的湘系军阀,受到沉重打击。

杨昌浚用重金向刑部尚书皂保行贿,企图阻挠杨乃武与小白菜平反。他竭力维持这桩冤案的原判,不仅是受了下属蒙骗,而且也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为了筹饷的顺利进行,他必须维护浙江官场中湘军集团的利益。对于案情本身,他没有花心思去研究。

案情大白的最后关头,他为了保住关系网,仍然要做最后一搏,才出了行贿的下策。

左宗棠对杨昌浚的清正为官,始终深信不疑。此案发生前,朝廷里就有不少大员攻击过杨昌浚。左宗棠给他打气。

阁下伟量宏才,朝论翕然,断非蚍蜉所能撼。

石泉怎么会官官相护,妨碍司法公正呢?一定是浙江和京城有人妒忌他,故意跟他过不去。我一定要鼓励他渡过难关!

石泉的去留,关系到西征军饷啊。石泉不能倒,老夫需要他,国家也需要他。老夫远在甘肃,无法了解此案细节,但对石泉其人,老夫知之甚深啊。

石泉一直无意于仕途高进,他可不是官迷,何至于为了保住顶戴而胡乱判案?他在浙江为官,颇有建树,为西征筹饷不遗余力,鞠躬尽瘁。得罪浙江的一些官绅,在所难免啊。有人想借机整治一下石泉,也在情理之中。

石泉不想在浙江呆了,他想到甘肃来帮老夫办事,憋了一肚子委屈啊。那些新闻纸,老夫早就看不惯。洋人出钱,国人办报,尽替洋人说话,混淆我国人视听。杨乃武一案,报纸炒得沸沸扬扬,这不是抹杀公论,为奸人喊冤么?朝廷居然也信报纸传闻,真是莫名其妙!石泉有什么事情对不起浙江?偏偏浙江人就不服他的教诲!石泉性气宽和,人们都不怕他啊。唉,真是世风日下,竟然会有人为奸夫奸妇劣属雪冤。

此案终究如何了结,老夫拭目以待吧。

1876年3月16日,左宗棠从兰州启程,西赴肃州。随从部队有亲兵十哨,白马氏练丁一营,以及骑兵四队。

临行前,他拜发了几份折片,提出初步的战略方案:西征军先攻北路乌鲁木齐,然后向南路挺进,致力于北,收功于南。同时,再次请朝廷下旨,令沈葆桢代借洋款四百万两,迅速解到甘肃,并催促各地解运西征军饷。

左宗棠临行前收到一笔私人的捐款,激动得老泪纵横。

这个杨石泉,他知道我老左在陕甘艰苦卓绝,正要进军新疆,收复国土,竟把自己积攒的养廉薪俸,共计二万两银子,捐献给老夫,供养前线的部队。

杨昌浚此举确实很不容易。他本人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杨乃武一案尚未审结,杨昌浚等待着司法和舆论的裁决。但他还惦记着西北的军队,如此大公无私,左宗棠唏嘘不已。

石泉做官,绝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这样的官员,怎么可能贪赃枉法呢?石泉留在官场,是为了支持我的西征大业。可是他承受的压力太大,不能让他继续为官了。我要劝他放弃官职,不要再为西征筹饷而苦苦煎熬了。

可是左宗棠实在太忙,竟然无暇写一封感谢信。直到抵达肃州以后,才抽空写了几句话,表达由衷的谢忱。

石泉啊,如果你顶不住杨乃武一案的舆论压力,就辞官回家吧。我虽然不敢辞谢你的馈赠,但担心你为官在外,长期没有顾及家里,恐怕将来连吃饭都成问题,所以到你回家时,我一定会把这笔款子寄还给你。

杨昌浚听从了左宗棠的劝告,可是他两次辞官,朝廷都不批准,而杨乃武一案,仍然悬而未决。

左宗棠留在兰州的助手刘典患病,越来越重,想留也留不住了。1878年5月29日,左宗棠上折,请朝廷准许刘典在秋季开缺回籍。他自己的身体比刘典强不了多少,难以兼顾军政,请朝廷启用前任浙江巡抚杨昌浚,让他迅速赶赴兰州,帮办甘肃和新疆的善后事宜。

对于这样的请求,慈禧没有理由拒绝,尽管杨昌浚是一位犯过错误的同志。

杨乃武一案在光绪三年冤情大白。杨乃武与小白菜洗雪了冤屈,杨昌浚却成了千夫所指的昏官。左宗棠得到消息,心中百味杂陈:无奈,痛惜,沮丧,甚至有几分打抱不平。一位忠实的朋友犯错了,他没有过多地指斥,要求他引咎自责而已。

石泉老弟,恭读圣谕之后,发现朝廷除了平反冤案,对你并无诘责之词。看来朝廷不会给你严厉的处分。边防吃紧啊,朝廷还要依靠你为军队筹饷。

对这件案子的审结,我是有所保留的。我翻遍了《洗冤录》,并未发现中毒而死的人,可以从骨头的颜色来分辨查验。那么这次验尸官的尸检报告,以及刑讯官员定案的依据,也许还有其他的证据吧。可是朝廷并没有把刑部的奏报转发下来,将来编纂到案例当中,就没有依据了。此案是不是还有可疑之处呢?

左宗棠没有时间纠缠这件事。他只能为杨昌浚想一条最好的出路。

石泉啊,你借此机会辞官返乡吧。这就遂了你多年的心愿。你说要来陕甘,我看也就不必了。这里条件艰苦,你何苦来受罪呢?

左宗棠一向眼睛里容不得沙子。但凡事都有例外。杨昌浚犯错,他认为情有可原,采取了非常包容的态度,对他爱护备至。

杨昌浚终于卸任归家了。左宗棠从朋友的来信中得知,杨昌浚本色未改,依旧平和,不喜不怒,不由赞赏一番。

从这件事,足以看出石泉的学者襟抱。传言杨乃武一案重审时,死者的尸体被人调换了。此案的结论仍然可疑啊。如果这个传言属实,舞弊者比舞文者更为恶劣啊。唉,当局者为何如此昏聩!

杨昌浚回到家里不到一年,左宗棠就邀请他重新出山。刘典的位臵必须有人顶替。想来想去,还是这个有过在身的同志最合适。没有办法,西北再苦,也得请他来陪伴老夫了。

杨昌浚感于左宗棠的赤诚与厚爱,接到通知就急于启程。他定的日子在10月份。左宗棠虽然盼他早来,却又于心不忍。

石泉啊,北方天寒地冻,不便旅行,你何必顶着风雪而来呢?还是明年春天动身吧。

杨昌浚回答:军务紧急,天冷算得了什么?

他在最冷的季节里赶到了兰州。左宗棠和这位老友阔别十五载,听说不久便可重逢,心中波澜起伏。杨昌浚来到酒泉大营时,两位老友昼夕晤对,谈兴甚豪。

杨昌浚这一次出任了甘肃布政使,到光绪六年年底,一度护理陕甘总督,与钦差大臣刘锦棠一起,共同筹划建立新疆行省。这是一项伟大的使命,是林则徐的遗愿,也是左宗棠一生的追求。杨昌浚不遗余力,为实现朋友的宏图大业而努力。

杨昌浚在西北走了一路,不由豪情满怀。他看到,秦陇道上柳树成荫,为萧瑟的大西北带来了盎然生意。鸟雀鸣唱在杨柳枝头,人来车往,百业兴旺。他不禁诗兴大发,吟出一首传世诗篇,题为《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篇纪实之作,与唐朝诗人王之涣流传甚广的著名诗篇《凉州词》一样,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王之涣的那首诗是这样写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杨昌浚借用了古代诗人的佳篇名作,但是立意相反,不但心思巧妙,而且气势恢宏,贴切地反映了左宗棠率领湖南人在西北的建树,立刻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他自己由此改变了形象,由一个臭名昭著的昏官,成为名垂后世的诗人,最终赢回了清末名臣的历史地位。

2018年春季左宗林工作总结 篇5

工作总结

左宗林

本学期,我担任四(3)班语文、道德与法治、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及该班的班主任工作,周课时共15节。一学期以来,有收获的喜悦,有失败的遗憾,有激情时的活力四射,也有隐忍时的无助迷茫,这些工作中的点滴,都让我累积了宝贵的经验以备后用,现对本学期担任的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在教学工作方面

首先,备课上课方面。由于这个班学生整体素质很好,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真的很难,所以我只能从最基础的自我转变来做起。上课前,我都尽力备好课,研读教材,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认真落实学科知识,让所教授的知识面从广度和深度延伸,提升他们的知识储备量。一学期下来,只要认真备课的课堂,课堂氛围是活跃的,教学是轻松的。如果备课不充分,特别是借用别人的课件做简单修改后直接进行教学的,那么教学思路、教学方法都会受课件的限制,教学的衔接就会凌乱,老师尴尬,课堂氛围也会沉闷。好几次的教学失败,我也常在办公室自嘲,我又变成了课件播放机,这也让我认识到了上课前充分备好课重要性。

其次、关注孩子们学习习惯的培养。因为我坚信,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就不会有好成绩。所以,从开学的第一节课我就着重强调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养成,平时也常抓课堂常规的训练,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坚持错题收集,坚持阅读课外书,积累好词佳句。一学期下来,我每个星期一都会坚持把日记本、错题本、好词佳句本收上来检查、批阅,我班大部分孩子都能认真完成,特别是每天坚持睡前阅读10分钟的要求,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很多孩子都做到了,我甚感欣慰。但也有小部分同学马虎了事或直接不能完成,通过鼓励或批评教育后,没能坚持监督,指导,与家长的沟通力度也不是很好,致使那部分同学的养成教育没能跟上来,这也是我本学期最大的失职。

第三,训练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好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仅能让我们的课堂生动活跃,也能提高孩子们的作文能力,我想每个语文老师都会重视。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哪怕答错也没关系,只要孩子敢答,我都会给予鼓励。学校组织的各种演讲、朗诵比赛,我也鼓励大家积极参加,我曾给孩子们承诺,只要你们愿意,我争取让你们都有上台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每次的比赛名额,我们班都会经过激烈的竞争产生,看到落选孩子锲而不舍的精神,我甚感欣慰。上次从贵阳回来,我立即开展课前精彩两分钟演讲活动,其实以前我也想试过,但是害怕耽搁上课时间,所以没能开展。这次通过一个多月的实践,我感觉孩子们的进步是很明显的。刚开始,孩子们自己书写说话稿,点评的同学也只有积极大胆的那几个,后来我规定1号演讲,52号同学必须点评,演讲者还有自由挑选两名同学点评的权利,并认真听取点评者的建议,在下次演讲时不要出现此次的毛病,这样一来,达到了全员参与,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目的。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轮演讲大部分同学都能脱稿,而点评的人举手率也越来越高,点评的语言也越来越精彩,特别是赵玲杰同学,边听就边把点评语写了出来,真的让我刮目相看。这也证明,只要你肯给孩子们机会,他们就能给你创造惊喜。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课前精彩两分钟当做教学的必定环节常抓不懈。

二、在班级管理工作方面

本学期的班级工作,我仍然坚持抓常规教育,树立良好班风为主。开学初,我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合理的班规班纪,挑选、培养得力合适的班干部,明确每个班干部该干什么,该管什么,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让他们各司其责,同时也要求全体同学监督班干部,出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整改,让他们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对尽职尽责,表现良好的班干部,及时表扬,表现不佳的指导其方法,实在不能胜任的,及时换掉,就这样,我们班的大部分班干部都还做的有模有样,廖诗曼因为收取、管理水费出色被同学们称为“财政大臣”,吴泰用自己榜样力量和正直的做派让所有同学心服口服,同学们服从管理,规范自我,就能创造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期末考试的前一天,我给每个班干部都发了一张奖状,拍照发到家长交流群,得到很多家长的点赞与表扬,有些家长甚至转发朋友炫耀一下孩子的出色表现,我想,孩子们的付出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家长们的表扬,以后的工作一定还会更加卖力。

作为班主任,要时刻把握好安全工作这根弦,在安全工作上,与本班数学、英语科老师相互配合,借助早读、主题班队会、一分钟安全教育及随机强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通过一学期的的共同努力,孩子们对交通安全、饮食卫生、防溺水、防雷电、防拐骗、防震防火防汛、禁毒等方面常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孩子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也在逐步增强。在卫生方面,要求学生在个人卫生上要做到四勤(洗头、洗澡、换衣服、剪指甲);在环境卫生上,要做到不把零食及食品带到教室,减少垃圾,不乱丢纸屑,不随地吐痰,养成随手拾起地面的垃圾的良好习惯。经过孩子们的努力,本学期班级卫生虽然得到极大的改善,但仍会出现值日生忘记值日,班级垃圾桶装满水瓶,部分同学对地面上的垃圾视而不见,走廊上的图书凌乱不会主动整理的现象,对此,我通过处罚,派人监督等形式去处理,但好景不长,监督松懈又回到原地,对此,我挖空心思仍不得法,深感无助迷茫,在座的各位老班如有好的方法还望不吝赐教。

三、在家校沟通方面

孩子的教育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协作,因此,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义务。再加上我们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住校生,孩子们周末在家中的表现只能通过家长来获悉,同样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也只能通过我们及时反馈给家长,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本学期中,我利用微信群和电话沟通这一平台,主动与家长们保持联系,加强家校合作力度。比方说,我请家长抓拍孩子学习、阅读的图片发给我,我把这些图片收集整理,在班上展示,鼓励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阅读。并将一些孩子的近期表现通知家长,与家长共同商量对策,携手共进,共同管教,共促进步。一学期下来,虽然有些效果,但是并不理想,归其原因,除了部分学生家长的参与率不高外,也跟我自身由于工作繁杂而自顾不暇有很大的原因,这也是今后要加强重视的地方。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二)、上课前一定要做到认真备课,不打无把握之杖。

(三)、结合此次县统测实际,加强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增强训练写作力度,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四)、注重全班学生的整体、全面发展,深入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做好沟通和管控工作,并坚持做好后进生的课外辅导工作。

(五)、加强家校沟通、合作的力度,形成教育合力,共促学生进步。

一学期下来,通过各种培训、教研、以及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让我深切感受自己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很多,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摸索,争取做得更好!

上一篇:烟花炮竹工作计划下一篇:建党90周年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