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病历管理规定(共9篇)
第一条 为了加强急救中心(站)病历管理,保证病历资料客观、真实、完整,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院前急救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院前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等资料的记录。
第三条 急救中心(站)应当建立急救病历管理制度,在急救中心(站)和分站设置专门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本机构急救病历的保存与管理。
第四条 急救中心(站)严格管理病历,严禁任何人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窃取、抢夺病历。
第五条 除涉及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及医疗服务质量监控人员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该患者的病历。
因科研、教学需要查阅病历的,需经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同意后查阅。阅后应当立即归还。不得泄露患者隐私。
第六条 院前急救病历应进行编号管理,标记页码。
第七条 急救医生必须在每班次结束时向急救中心(站)或急救分站上交本班次全部院前急救病历。
第八条 院前急救病历因医疗活动或复印、复制等需要带离时,应由急救中心(站)指定人员负责携带和保管。
第九条 急救中心(站)应当受理下列人员和机构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申请;
(—)息者本人或其代理人;
(二)死亡患者近亲属或其代理人;
(三)保险机构;
第十条 急救中心(站)应当由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专(兼)职人员负责受理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申请。受理申请时,应当要求申请人按照下列要求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申请人为患者本人的,应当提供其有效身份证明;
(二)申请人为患者代理人的,应当提供患者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明、申请人与患者代理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
(三)申请人为死亡患者近亲属的应当提供患者死亡证明,及其近亲属的有效身份证明、申请人是死亡患者近亲属的法定证明材料;
(四)申请人为死亡患者近亲属代理人的,应当提供患者死亡证明、死亡患者近亲属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明,死亡患者与其近亲属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申请人与死亡患者近亲属代理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
(五)申请人为保险机构的,应当提供保险合同复印件,承办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患者本人或者其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证明材料;患者死亡的,应当提供保险合同复印件,承办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死亡患者近亲属或者其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证明材料。合同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一条 公安、司法机关因办理案件,需要查阅、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急救中心(站)应当在公安、司法机关出具采集证据的法定证明及执行公务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后予以协助。
第十二条 急救中心(站)可以为申请人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包括:院前急救病历、院前病情告知书、院前院内交接记录单。
第十三条 急救中心(站)受理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申请后,应当在医务人员按规定时限完成病历后予以提供。
第十四条 急救中心(站)受理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申请后,由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通知负责保管院前急救病历的部门(人员),将需要复印或复制的病历资料在规定时间内送至指定地点,并在申请人在场的情况下复印或者复制。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经申请人核对无误后,急救中心(站)应当加盖证明印记。
第十五条 急救中心(站)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可以按照规定收取工本费。
第十六条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急救中心(站)负者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专兼职人员应当在患者或者其代理人在场的情况下封存急救病历。
封存的病历由急救中心站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保管。
封存的病历可以是复印件。
第十七条 急救中心站病历档案的保存时间自患者急救之日起不少于5年
1 院前急救电子病历档案信息的安全需求具体表现
1.1 数据的机密性
院前急救电子病历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用户、实体或过程, 或供其利用的特性。病历数据机密性是患者个人健康状况隐私保护的要求。
1.2 数据的完整性
院前急救电子病历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病历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和丢失的特性, 入侵者不能用篡改数据来替代。
1.3 数据的有效性
院前急救电子病历信息系统能自动记录进入电子病历系统的任何操作 (如录入、修改、查阅、复制、维护和监控等) , 记录操作人员相关信息并随病历一起保存。
1.4 数据的可用性
可被授权访问者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当需要使用时可否被存取的信息。例如, 在网络环境下拒绝访问或者网络和相关系统的正常运行遭到破坏都归属于对可用性的攻击。
1.5 数据的不可否认性
验证数据和信息的来源, 保证合法用户给出数据信息, 防止发送方否认数据的发出, 同时防止接收方否认数据接收。
1.6 数据的访问可控制性
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当医务人员登陆系统后, 访问控制即应根据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区别划分。根据电子病历使用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对病历调阅者按照不同权限区别对待。总之, 对每一位前来访问的用户, 在访问时根据访问者的权限和需要满足其最小需求, 对其他部分进行严格控制。
2 院前急救电子病历档案信息安全机制问题分析
2.1 身份认证机制
连云港市院前急救现在采用用户名/密码的方式进行身份认证, 这种认证方式安全级别较低, 不足以保证系统安全, 存在易被攻破的安全隐患。譬如, 用户为了方便记忆常常使用安全级别不高的纯数字组合, 或生日、电话号码等特殊数字作为密码, 由于密码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容易被驻留在内存中的木马程序或网络中的监听设备截获, 造成密码泄漏, 电子病历信息也就容易被访问或篡改, 对院前急救电子病历信息系统数据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2.2 数据传输机制
电子病历的其中一个优点是可以进行空间上的病历信息交换, 为此, 需要将病历信息转换为标准的交换格式在网络上传输。目前急救中心采用的传统传输协议, 传输通道未被加密, 电子病历系统主要是在中心局域网上进行, 信息内容的安全取决于传输过程是否能保障信息安全, 一旦安全不能保障, 病历信息就有可能被破坏。
2.3 数据存储机制
目前, 电子病历信息要求保存的期限较长, 使得病历信息数据非常庞大, 就实际情况来看, 所有患者信息不可能存储在一个服务器中。作为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 不但要长期保留患者信息, 还要在发生各种突发情况时, 要保证病人信息的完整性, 随时能做到快速取用, 因而建立分级存储结构, 实现海量存储和实时存取的统一。对以往的电子病历信息要做到归档存储备份, 对需要调用的电子病历信息能够采用恢复联机状态工具。在系统发生突发状况断联后, 能够可以将信息数据恢复至故障前状态, 将故障的破环性降低到最小。相比较传统纸质病历, 电子病历在后台数据库服务器上的保存方式具有可复制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 使得电子病历更容易泄密, 而且难以发觉。这样的一系列特点要求我们对目前的院前急救电子病历信息和数据的安全存储措施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保密要求, 应该逐步完善现行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的存储体系及备份方案。
3 院前急救电子病历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建议措施
3.1 强化信息安全管理
首先, 要加强院前急救相关人员信息安全工作专项培训, 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 明确分工, 培养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认真履职;其次, 要着力于建立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的技术安全保障体系, 根据院前急救工作实际情况, 结合各项法律法规条例, 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措施, 制订出相应的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
3.2 采用加密技术
加强病历系统及相关数据自身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防止从外部将数据进行破析。例如加强身份验证:保证只有合法的用户才能登录并使用数据库, 从而保证机密性。具体来说, 在监管层面, 对医师等级权限进行设置, 强化监管制度, 对查阅、输入和修改电子病历要有严格的等级授权, 为了保证相关文件在存储与传输过程中不被恶意的第三方截获与篡改, 可以使用特定软件将病历文件加密保存。同时, 将每位医师修改病历的过程痕迹也以加密形式保存在服务器上, 同时建立安全日志保存在数据库中。
3.3 使用第三方数字证书认证技术
数字证书认证技术是保证网络传输安全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 正在逐步被推广和使用, 也正被广大使用者所接受。它是有效预防信息被删改的一种常规保障手段, 它通过发送验证消息的方法使接受方具有鉴别真伪的能力。目前, 认证方式的形式多样, 以数字认证中的数字签名举例来说, 应用数字签名技术需要建立相关的一整套公钥基础设施 (PKI) , 从技术层面保证网络身份认证、信息安全和过程监控等问题, 可以作为安全基础平台服务于电子病历系统。PKI是一个集合一系列相关内容, 实现基于公钥密码体制的公钥身份证书产生、应用、验证等功能, 作为安全设施的最基本内容, PKI通过提供各项安全服务, 以确保电子病历数字签名的安全需求。
3.4 引入第三方监管、存储机构
应当逐步引入独立于医疗机构和患者之外的第三方监管、存储机构, 对院前电子病历系统的服务器进行更加合法有效的监督管理, 强化院前电子病历的后台服务器的安全, 保障电子病历的有效法律证据性。同时, 采用定期异地备份保存院前急救电子病历数据信息, 可以在医疗纠纷中作为第三方参考数据, 从而降低发生医疗信息违规操作的可能性, 保障院前急救电子病历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电子病历档案管理体系是院前急救档案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病历信息安全则是制约电子病历档案管理体系的重要因素。当前, 构建完善的院前急救电子病历档案管理体系需要从人员配置、制度管理以及技术手段等各方面进一步完善, 从而保障院前急救电子病历信息的安全性, 加快实现院前急救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摘要: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是院前急救档案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录院前急救管理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 以急救诊疗信息为主线, 集成患者基本信息、关键诊疗信息等信息资源 (文件记录) 的数据集。信息安全是制约院前急救电子病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采用加密技术, 第三方数字证书认证及第三方存储是较好解决院前急救电子病历档案信息安全需求的有效技术手段。
关键词:电子病历信息,安全需求,安全机制,安保措施
参考文献
[1]夏美华.电子病历档案的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3, 24 (2) :61-63.
[2]李少玲.电子病历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医疗, 2011, 30 (18) :143-144.
[3]肖静.医院信息系统全面实施下的电子病历归档存储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 2010-04-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电子病历基本规范 (试行) [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0.
【中图分类号】R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500-01
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湖地医疗中心1989年推出无缝医疗机构管理理念以来,这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部分医疗组织中得到了程度不同的初步实践,并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过去院前,院内急救衔接存在严重“断链”现象,未来急救模式应实行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衔接,即信息连接、专业技能、管理制度相接的立体“大急救”理念.我院急诊科通过开通绿色生命通道、急救医护小组,实施“无缝隙”院前、院内急救模式,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1】。
1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该体系有三个部分组成:院前急救、急诊科急救和院内急救。目前这三个部分所构成的急救链中各个环节的衔接再实际工作中比较薄弱,容易形成短板效应。我院急诊科通过开辟绿色通道,急救医护小组,制定应急抢救程序并严格执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实施“无缝隙”院前院内急救模式,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
2 院前急救
再整个医疗体系中,院前急救室急诊医学的首要环节,其质量将直接影响整个急救服务的效果,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缺一不可。院前急救原则以维持生命与对症治疗为主,其目的是利用现有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地救护伤患者,降低死亡率,提高成功率。早期、及时、准确、有效的救治是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病人生存质量的关键。
2.1 呼救受理、调度
呼救咨询指导,合同指挥(记录患者信息,按流程分流调度)
2.1.1 呼救受理:我們面对的大部分是农村病人,电话求救时地址簿详细,病情不清楚,情绪又激动,有时是路人打来的求救电话。这就要我们护理人员接听电话时,保持沉着冷静,文明用语,态度和蔼,是病人或家属从电话声中就能感受到你对他(她)的安慰和希望,从而说出详细的地址、病情和伤亡人数。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启动院前急救应急预案,有效调动院前急救资源。
2.1.2调度:我们接到求救电话问清情况后,立即派相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根据病情尽可能携带符合病人急救的药品和器械。
2.2 现场急救
2.2.1 观察现场,保证安全。
2.2.2 病情评估。
2.2.3 实施抢救:保持气道开放通畅,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开放静脉通道,加压包扎,止血,固定骨折部位等。
2.2.4 及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
2.3 登记
急救车转运途中救护,对于每一位患者都要有一份转运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转运地点、时间,病情初步诊断,转运风险知情同意并签字)
2.4 院前院内协调联系、协同抢救。
3 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衔接
院前院内的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链式结构
3.1 通信调度指挥
危重病患的病情及时向院内的急诊科或其他科室通报,做好预备工作,如气管插管的准备、呼吸机的准备等。需手术的病人直接送往手术室。
3.2 病患的转运和安置
快速、准确、安全的送达医院的急诊科,并实施进一步救治的相关操作,如洗胃机洗胃、吸痰等。
3.3 病情交接
将患者的病史信息,救治经过(包括使用的药物、器材、患者在转运途中的病情变化)与院内的医护人员进行交接签收。
3.4 器材设备的交接、互换
暂时不能或取下困难的器材设备可从接受科室得到补充,同时履行必要的签收手续。
4 效果
4.1 能够提高院内医护人员与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省抢救时间。
4.2 界定好交接双方的责任,避免因交接不清导致的纠纷。
4.3 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5 体会
5.1规范的院前院内急救链接的流程是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是降低医疗纠纷差错的核心【2】,每一位急救患者建立详细的救治资料,包含患者的初始状况,救治经过,对应的各项诊疗、护理、处置相关人员的签字记录,院内的各项处置措施的内容时间以及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签字,作为医护人员的举证材料。护士长定期与随机抽检交接材料,并把检查结果作为考评的依据之一。
5.2以病人为中心,实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是院前院内急救链顺利衔接的前提只有对患者全程护理负责的服务意识,完善护理的内容。
5.3院前院内急救链的紧密衔接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早期及时准确有效的救治对于危重患者尤为重要,建立无缝衔接,赢得抢救时机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率和抢救成功率,采用绿色通道模式可以让院内急救人员提前准备,当患者抵达后能及时采取有序的救治措施。
参考文献:
[1] 沈洪.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救治能力,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卫生部《急救中心建设标准》、国家卫生部、信息产业部《关于加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及“120”特服号码管理的通知》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安徽省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是指医院以外,由院前医疗急救机构所承担的对伤病员进行现场和转送途中的医疗处置工作。
第三条
院前医疗急救是社会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医疗急救机构是指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承担院前医疗急救职能的医疗机构。
第四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将院前医疗急救的建设与发展纳入本地区卫生发展建设规划,适应本地区社会发展需求,保证院前医疗急救事业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第五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辖区内服务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和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的性质与任务,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开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六条
省卫生厅负责全省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规划与指导和全省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建设与发展的宏观管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则负责制定本地区院前医疗急救系统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行业监督管理。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应坚持基本建设与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相结合,加强院前急救队伍建设,规范、高效地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第二章
机构设置
第七条
市级城市应按照卫生部《急救中心建设标准》组建由政府主办的独立建制的专业从事院前医疗急救机构。
县(市)可依托当地公立医疗机构,承担本县(市)的院前医疗急救职能。
第八条
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一个城市设置一个独立建制的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并且有独立法人地位,其级别与当地公共卫生机构相一致。
第九条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的审批、登记、注册和校验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行统一的执业管理。
第十条
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批,任何机构、组织、团体和个人不得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三章
功能与职责
第十一条
基本功能 受理公共呼救,对伤病员实施现场医疗救治、转运(送)和途中监护。
第十二条
主要职责
(一)按照区域划分的原则,负责本区域内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二)为国际、国内重要会议,重大社会活动及上级部门指派的其他相关任务提供院前医疗急救保障服务。
(三)承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紧急医疗指挥和救援任务。
(四)制定本地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规范、质量监督控制标准及相关管理制度。
(五)建立并完善本区域内的急救网络,缩短急救服务半径,加快急救反应时间。
(六)执行卫生行政部门的统计报告制度,收集、处理和贮存与急救相关的急救信息,按规定做好急救信息与资料的记录、统计和报告工作。
(七)定期组织急救人员进行急救业务培训和考核,开展急救医学科研和地区间的学术交流活动。
(八)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对下级院前医疗急救机构(部门)实行业务指导和行业管理。
(九)承担对社会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宣传和急救技能培训义务,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第四章
机构与网络建设
第十三条
城市每5万人配1辆救护车;每10万-15万人配1辆值班车。每辆值班车配有4名急救人员。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人员编制按每辆救护车5-6人的标准配备。
第十四条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应建立统一的120指挥调度通信系统和网络平台,由市120统一指挥调度,逐步完善市、县、乡三级急救网络。
第十五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要根据所在地人口数量、分布密度、地理特点、交通状况等实际,建立指挥统一、反应迅速、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
(一)城市中心城区平均急救服务半径3-5公里,平均急救反应间期(接听呼救电话到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10-15分钟。
(二)城市郊区、农村等地区平均急救服务半径8-10公里,平均急救反应间期15-20分钟;边远、欠发达地区可结合当地实际,适当调整急救服务半径和急救反应间期。
第十六条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及下设急救分站的基础建设按照卫生部《急救中心建设标准》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规的要求,配备用于传染病救治的专用救护车及人员车辆防护和洗消的装备与设施。
第十八条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救护车》执行救护车辆的配置和装备标准。
第十九条
随车急救器械和药品应根据卫生部《急救中心建设标准》及其他相关要求配备,单元药品应充足。
第五章
执业管理
第二十条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应依据本《办法》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加强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确保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第二十一条
“120”为院前医疗急救唯一的特服电话号码。
第二十二条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实行24小时医疗急救值班制度。
第二十三条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应及时、规范、高效受理和处置“120”呼救,呼救相关信息至少保存2年。
第二十四条
院前医疗急救标识以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急救标识为基准,外圈是橄榄枝,中间为圆环,圆环中心采用国际急救标志“生命之星”,圆环上方为各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名称,下方为英文。
第二十五条
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应穿着行业统一的急救服装。急救服装要有明显的“120”字样和院前医疗急救标识。院前医疗急救机构除配备日常工作服之外,还应配备传染病防护隔离服。事故现场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应戴头盔,上道路和高速公路救护还应穿反光背心或工作服上装订反光条。
第二十六条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的救护车要有明显的行业统一规定的医疗急救标志。车身主色为白色,两侧有单位全称,前后有120字样和院前医疗急救标识,车身有反光彩带。
第二十七条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岗位准入以及培训、考核制度。院前医疗急救机构执业,应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行业技术规范。救护车驾驶员和辅助急救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相关技能培训。
第二十八条
伤病员转送按照“就近、就急,就医院能力,尊重伤病员或亲属的意愿”的原则;对患有传染病、精神病、中毒等专科病患者,转送相关的专业医疗机构。突发灾害性事故时,服从现场指挥部门统一指挥调度。
第二十九条
伤病员送达医疗机构后,急救医师应及时与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办理伤病员书面交接手续。
第三十条
急救医师应当按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医疗文书,每一位患者都有急救病历,记录急救诊疗的全过程和患者去向。
第三十一条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应建立急救通讯设备管理制度,保持急救通讯畅通。
第三十二条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应制定院前医疗急救诊疗常规、工作规范、质量监督控制标准及相关管理制度。
第三十三条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使用的医疗设备、药品、体外诊断试剂和一次性卫生器材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卫生器材使用后应按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进行处理。
第三十四条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应建立车辆维修保养制度,保证救护车运行状态和车容车貌良好。
第三十五条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加强救护车和设备的消毒、隔离工作,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
第三十六条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要求,制定常见各种类别大型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预案并组织进行系统、规范的经常性演练。
第三十七条
发生造成人员伤亡的大型突发公共事件时,应立即启动相应的医疗救援预案,迅速、有效地开展医疗救援工作。
第六章
指挥型急救分站
第三十八条
指挥型急救分站(以下简称“指挥型分站”)是指各级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在自身资源不能满足本地区院前医疗急救需求状况下,联合本地区具有较高急救能力、能投入所需医疗资源的医疗机构,共同建设的接受统一调度指挥、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急救分站。
第三十九条
各级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可根据本地区院前医疗急救需求和自身资源状况设立指挥型分站。
第四十条
指挥型分站必须服从所属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统一调度指挥,并按分流病人原则转送伤员。
第四十一条
各指挥型分站的运行和管理及人员着装、急救器材、救护车、通信设备等配置标准应按照所属院前医疗急救机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二条
指挥型分站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各类人员,必须具备各自专业的执业资格。
第四十三条
各级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对所属指挥型分站的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具有管理检查、监督考核和业务指导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十四条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定期按照本《办法》等相关规定对指挥型分站进行考核。对不执行规定的指挥型分站,进行处罚、限期整改、直至取消资格。
第七章
收费管理
第四十五条
院前医疗急救为有偿服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与物价管理部门依据当地实情,共同制定院前医疗急救出诊收费标准。
第四十六条
院前医疗急救出诊收费按照各地物价部门下发的有关标准执行。使用由各级财政部门监制的正式收费发票,发票的管理按照有关财务制度执行。
第四十七条
院前医疗急救出诊收费,可根据实际由出诊人员在现场收取并向缴费者开具发票,所收现金缴纳按照财务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八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负责所辖地区内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十九条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实行机构考核和评审制度,其评审标准和办法由省卫生厅另行颁布。
第五十条
受卫生厅委托,安徽省医院管理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安徽省急救中心依据本《办法》协同卫生行政部门对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进行业务指导、行业自律管理和考核评审。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和院前医疗急救机构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三条规定:救护车执行紧急任务时,可
以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限制,其他车辆行人应当让行。
第五十三条
有下列情况发生时,急救人员可请求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干扰伤病员医疗救治;影响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正常开展的;
(二)侮辱殴打急救工作人员,影响急救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
(三)扣押、毁坏救护车、医疗设备,通讯装备的;
(四)恶意干扰“120“呼救电话,影响呼救受理与指挥调度工作正常开展的。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由安徽省卫生厅负责解释。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院前急救作为抢救病人的第一环节尤为重要,下面就所参加的院前急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体会。院前急救医生素质的要求
院前急救要求医生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技术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院前急救患者大多是危重病人,首先如果技术操作不过硬,不熟练,会延误抢救时机,或无法实施急救,再者,医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外伤害,交通事故的现场有时是很可怕的,如果医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连自己都被吓坏了的人,何谈救人呢?最后医生要有很好的身体素质,我们出诊就要搬运患者,如果身体条件较差,那搬运病人就成为困难,也会造成治疗不及时的后果。出诊前的准备工作
2.1 出诊前要准确定位患者的地理位置,所患疾病或外伤情况,以便准确、迅速到达现场,又能备齐所需物品,不知道患者情况而盲目出诊,会因为延迟到达而失去抢救时机,或物品准备不全而无法进行抢救。例如:我们知道患者的地理位置而不知患者的病情,我们只带常用抢救药品,到达现场才知道患者是从高空坠落,那么我们如果不备有夹板、颈托等物品,就无法保证将患者安全转运,所以出诊前要尽可能地了解患者的情况。
2.2 要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以便在途中与患者联系,发现意外情况与医院联系,或者接到比较特殊的病人,通知医院相关科室在病人到达之前做好那些准备工作,以便尽快抢救病人。院前急救工作要程序化、规范化
到达现场首先了解环境及患者情况,先确定患者最需要什么样的急救措施。再进行有序的急救护理措施。例如:有毒气体中毒者,首先在有良好的自我防护的条件下,迅速将患者转移到无毒气场所;外伤性患者,首先保持呼吸通畅,开放静脉通道,止血、骨折肢体先易后难进行固定;溺水患者首先进行心肺复苏等,总之要针对不同病情进行有序的抢救护理措施,不能盲目行事,以保证急救工作有效。在现场进行必要的处置后,将患者安全转运医院
在转运过程,要观察病人病情变化,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注意搬运时病人的体位,体位在搬运病人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搬运体位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颈椎骨折的患者搬运体位不当会导致意外的发生。保证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的质量
院前急救的病例是非常重要的文书,我们要本着 对患者负责,对我们自己负责的态度,一定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治疗所用的药物,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发展过程,不出现遗漏、涂改现象,保证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完整的护理文件记录会给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一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例如在院前急救中用过的药物,当入院后患者再次使用时会考虑使用的量的问题,病例记录会给医生提供一个参考的数据信息,病例文件也会成为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总之,我们要将整体护理程序运用于院前急救,从出诊至病人接回医院,护士要认真按整体护理所要求的护理程序做好每一个环节,快速,安全地将病人送至相应的临床科室,进一步诊疗。这就是我对院前急救工作的一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龙雨峰
1、服从120指挥大厅的指挥调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2、急救站工作人员按分工严格执行各项交接班制度;
3、实行24小时值班制,急救站按要求安排充足的值班急救 人员和急救车辆,不得出现因人员、车辆、急救设备物品等空缺而影响院前出诊工作。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
4、认真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急救车辆、车载急救单元的急救设施、物品和药品完好率必须保证达到100%,急救用品必须实行“五定”,即定数量、定地点、定人员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经常保持急救车辆整洁、卫生,符合感染质控要求,时刻处于待命出发状态;
5、接到出诊指令后,出诊医生、护士、急救员和司机必须 在3分钟内出诊;
6、出诊途中必须与报诊方取得联系,进一步确定接车地址,急救医师给出进一步的现场自救、互救指导;
7、到达现场,以出诊医师为组长的急救医疗小组应立即展 开救治,动作迅速,处理果断。严格执行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对病人及家属态度适度,文明礼貌,用语规范;
8、出诊医生到达现场后,对病人的生命指征立即进行检查并详细记录。如病人确已救治前死亡,应详细询问病人家属或在场人员,了解发病情况及既往病史,做好记录,并明确告知其家属或在场人员,留取证据。未经抢救者,不能出具死亡证明。疑似非正常死亡的经抢救患者,迅速报警110,由公安部门出具验尸证明后方能出具死亡证明;
9、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口头医嘱下达要求准确、清楚,护士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重复无误方可执行,并及时记录。凡经抢救的病人,应有详细病案及抢救记录;
10、现场救治结束,急救人员必须将各种抢救药品及器材等认真检查核对,整理归位带回,将所有的医用废弃物(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用过药物空安瓿、液体空瓶、消毒用的敷料等)要集中带回进行处理,不得遗留救治现场;
10、病情紧急时应就地抢救,病情允许后方可搬运。若病情许可应尽快将病人安全转送院内进行救治,转送途中医护人员必须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随时采取救治措施;
11、对出诊不需要来院或拒绝来院的伤(病)者,要求有完 整的签字凭证,现场将院前急救病历患者持有联交付对方并有记录凭证;
12、出诊现场与出诊命令单内容有出入时(地址、伤病情、人数等),应及时向120指挥中心反馈,不得隐瞒或擅自处理;
13、急救出诊途中不准擅自改变救护对象,若有新出现的救护对象病情确实危急,须经120指挥中心同意后,方可改变。遇有交通堵塞、救护车辆损坏或交通事故不能行使时,应及时向120指挥中心汇报,请求另派救护车辆;
14、转送病人过程中,出诊人员应在病人身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遇危急情况时,应送就近医院抢救,任何医院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救治病人;
15、将病人转送本院或他院急诊科后应按照院前与院内病人交接班工作制度作详细交接,并认真填写院前急救交接记录单;
16、详细书写院前急救病历及已完成急救处理的措施,病历要完整、清楚、准确、扼要,签字完善;
17、返回后及时补充抢救药物、更换急救物品、清洁消毒车辆等。完成急救出车任务可站内待命时及时向120指挥中心报告,操作车载GPS或电话回馈;
18、院前工作严格执行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如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和标准预防措施、无菌技术操作流程、消毒隔离措施等;
19、遇突发性灾害事故(如集体食物中毒、重大交通事故、塌方、火灾等其他灾害时),及时将现场情况报告120指挥中心,听从统一指挥,不得擅自处理。接到通知的相关医院做好接诊准备,院、科领导应迅速组织足够力量并组织抢救或请求现场增援。与公安、消防和防疫等部门进行联动,保证完成院外救护任务;
1 院前急救的内涵及特点
院前急救是为维护患者乃至公众健康这一目标切实地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 解决急救过程中的潜在风险问题, 以提高急救治疗效果。
1.1 院前急救的特点
(1) 院前急救的重要性:院前急救是跟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权相联系, 对于院前急救, 急救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生命与健康。 (2) 院前急救的目标:院前急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高质量的治愈疾病、消除或减轻症状、阻止或延缓病程, 提高患者生存率。 (3) 院前急救的合理性:院前急救不仅加强治疗效率, 同时还要关注急救过程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及患者的依从性等方面。
1.2 院前急救的迫切性
(1) 院前急救的迫切性经过对我院急诊科的调查发现, 有近10%急救可能发生风险事件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增加了患者死亡的风险性。对于院前急救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关系到医院整体形象和医疗服务质量, 最重要的关键是患者的生命安全。
2 风险管理的措施
(1) 院内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明确职责:针对我院院前急救过程中一些风险因素的分析总结, 通过风险管理人员讨论, 共同商议, 获得风险管理的相应措施, 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2) 组织急救人员业务学习, 提高对急救理论知识水平:通过定期将工作业绩突出的医护人员送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鼓励急救医护人员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在本院根据不同层次急救医护人员制定出培训计划; (3) 学会换位思考, 增强护患沟通:针对我院急救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能力不强的特点。组织急救医护人员学会换位思考, 以患者或患者家属的身份考虑自身的情况, 一切为患者着想, 通过耐性的讲解急救的知识, 急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增加患者对院前急救的理解, 采取“院前急救家庭化的服务模式”, 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和依从性;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如患者意识清醒时可与患者进行沟通, 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现病史, 并和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 要求其冷静, 不可影响急救治疗[2]。 (4) 加强督导检查, 提升急救医护人员责任心:急救医护人员责任心缺失是院前急救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重大问题, 有可能影响整个医疗工作计划和部署, 降低患者满意度, 影响医院的整体形象。
3 风险管理对院前急救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影响
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护人员、探访者可能造成伤害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 进而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 涉及的环节包括医务人员言行举止, 急救工作流程, 医疗护理技术常规, 医院感染管理, 急救物品与设备管理, 急救车辆管理等。
3.1 风险管理促进合理急救:
通过对我院院前急救的风险管理, 定期对急救情况进行监督, 防止因主观因素引起风险发生, 进而带来的负面反应。
3.2 风险管理提高急救人员业务水平和素质:
通过风险管理小组对急救人员的定期培训提高急救人员风险管理的水平, 强调急救人员对院前急救的责任心, 加强检查监督, 坚绝不允许出现责任心缺失导致的差错事故。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以及科内培训的方式提高急救队伍的业务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 掌握各种突发性外伤的处理常规, 以急救环节为突破口的急诊流程再造, 制定成批伤员急救流程, 在充分做好人员、物资准备基础上, 进行统一协调指挥、合理分工, 各组密切配合, 工作重点明确, 相互衔接和补充, 迅速救护伤员, 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 达到:接到现场呼叫电话到医院医疗人员出车时间为5分钟内;从伤员进入急诊室到伤情评估、分类5分钟内完成;从分类编号结束到伤员分流5分钟内完成。
3.3 加强风险管理在急救流程中的应用:
随着突发性外伤接踵而来, 选择有效的急救流程和急救措施, 成为挽救患者生命, 提高医院急救能力的重要环节。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 急救工作的内涵和品质也在不断提升, 要使急救工作有序, 有章可循, 避免忙中出乱、忙中出错, 就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 为此, 我们设计突发性外伤患者急救流程进行应用, 突发性外伤急救流程科学、实用、方便、高效、快捷、人力资源利用合理, 缩短严重创伤患者急救环节的时间, 为延续患者生命提供支持, 降低病死率, 提高救治成功率, 适合在我院的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 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 需不断制定、完善和实施各项规章制度, 即风险管理实质就是一个持续循环、不断改进的过程[3]。院前急救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危重、年龄不一的患者, 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 稍微疏忽, 可能会铸成大错[4]。完善急救流程, 定期对急诊科医护人员培训《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知识, 增强风险意识。采取风险管理, 对院前急救管理工作进行完善, 培训急救人员, 提高急救人员的业务水平, 增强急救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任, 为更好的降低病死率, 提高治疗效果, 更好的完成院前急救建设提供可靠理论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风险管理对院前急救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收集资料及回顾性分析方法, 分析院前急救情况, 总结风险管理对院前急救的作用。结果 通过风险管理可以促进院前急救效果, 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和素质, 降低病死率, 对院前急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结论 本院通过院前急救过程中采取风险管理, 为更好的完成院前急救建设提供可靠理论依据。
关键词:风险管理,院前急救,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曾昆, 沈俊, 谢隽, 等.不同急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J].临床急诊杂志, 2012, 13 (3) :211-212.
[2]李患礼, 陈瑶.急诊与医疗纠纷[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2006, 3 (3) :1323-1324.
[3]张学兵, 周蓉, 徐红芳, 等.风险管理在门诊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6 (21) :1809-1810.
【关键词】社区医师;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44-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急救医学逐步形成一门崭新而独立的学科,我国的院前急救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均寿命的持续增长,疾病谱发生了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等突发病症时时危及生命。而人类交往频繁、活动范围扩大,又使各种意外伤害诸如陆路交通事故、飞机航空意外、城市大火、建筑倒塌、毒气泄露明显增多。凡此种种,都需要得到现场及时准确的救治。
1 社区急救服务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急救医学服务系统应该由现场救护、院前急救、急救医学科内和急救重症监护室四环组成[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卫生服务的基层组织,具有方便、可及、连续、综合及广覆盖的优势,其参与部分院前急救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院前急救体系在时间和空间的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与院前急救体系的结合,将对提高社区急、危、重病人的院前急救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北京市调查发现,87.39% 的急救呼叫病人发病地点在社区,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2]。因此,社区是院外急救的重点场所。
2 社区医师在院前急救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有序医疗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实现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而其中急诊抢救、现场救护、家庭医疗、健康教育等正日益受到急救专业人士和人民群众的重视和期望。急救社会化,就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医师的重要作用。社区医师不仅要自身掌握现场救护的知识技能,还有为社区人员进行普及基本救护知识技能的责任和义务。在突发情况下,社区医生应该对现场进行初步处理,熟练掌握高热、昏迷、休克、急性脑血管病等急症的现场救护原则;熟练运用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现场心肺复苏等技术操作,还要能够现场指导群众自救、互救,能够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社区群众实施有效地院前救治。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急救专业机构和红十字会的共同职责,应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贴近社区居民的优势,指导社区居民,特别是高危人群和家属,当急病发作或伤害时及时正确的呼叫、自救、互救、避险、逃生,以期达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急症患者都能得到“第一目击者”的正确现场急救和有效的急救医疗服务,实现急救整体水平的提高。
3 社区医师急救能力现状及对策
由于社区病人病种相对较少、病情相对较轻、急危重症患者在社区就诊不多见,造成了社区工作人员临床经验不足、各项急救技术操作以及各种急救设备使用操作频率较低、急救技术操作不规范、不熟练,在急救过程中往往不能及时正确判断病情并给予相应急救处理,以致抢救的效果不理想,甚至贻误患者病情。由于社区医师自身能力不足,其健康教育功能开展尚未能尽如人意,急救普及工作不容乐观。加强社区医师的急救培训,既能准确有效地抢救宝贵的生命,又能广泛开展急救普及工作,对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 我市加强社区医师培训的实践和展望
随着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方便化、家庭化,市急救中心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全市卫生工作精神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积极推动社区医师急救培训工作,推进我市院前急救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急救网络社会化、现场急救全民化的目标。
4.1 首先我市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的支持,在市急救中心成立急救培训基地,加快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将社区医师强化急救专业培训作为长期的一项工作任务,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教育培训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4.2 市急救中心通过座谈、走访、发放调查表等方法广泛征求社区人员意见建议,了解社区医师、社区居民急救需求,并结合我市近10年院前急救病种统计情况(前三位依次为创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在市急救专业委员会的组织讨论下精心制定我市社区医师的培训内容方案。
4.3 市急救中心开展各类急救技能培训工作,实行短期培训、反复培训、分级培训,对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进行基本救护知识、心肺复苏术、四项技术培训,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增加电除颤、气管插管术、呼吸机使用的培训,培训后经考核合格由市卫生局授予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并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4.4 以医疗机构结对联动、建立共建单位为抓手,全面实施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结对共建,按照“学科联创、发展联动、实事联干、活动联办”的主题要求,大力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指导工作。
4.5 全面实施城市医生在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一年的制度,积极开展“医学专家坐诊社区”行动,发挥公立医疗机构对社区医师的传帮带作用。“医学专家坐诊社区”行动,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从“小病不出社区”向“大病少出社區”的跨越,是我市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民生幸福的创新之举。
4.6 我市率先试点开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诊抢救室视频传输系统,与市应急指挥中心、市专家远程会诊中心实时连接,按需实施远程会诊,对社区医师的急诊急救起到了实时指导作用。
急救面对着社会各个层面,触及到社会每个角落。只有全社会及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迅速有效的组织实施成功的救援,更是社会高度文明的标志[3]。如果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发挥社区医师在现场急救中的重要作用,发挥社区医师在应急培训中的巨大潜力,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加强社区医师培训,提升院前急救水平,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必须大力提高现场救护的水准[J].中国急诊医学杂志,2008,17(4):342.
[2] 刘全等.社区急救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5,8:995-997.
[3] 吕传柱、黎敏.试论院前急救体系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关系[J].中国急救,2009,29(5):459-461
作者简介:
作者:作者:关若珊
作者单位:淄博矿业集团公司中心医院急诊科,山东 淄博 255120 来源:医学期
刊 / 护理学与医疗保健收藏本文章
【关键词】
院前急救 特点 护理
院前急救是指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进入医院前的急救,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转运途中的监护。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是抢救生命、减少伤员痛苦、减少及预防加重伤情和并发症,正确而迅速地把伤病员转送到医院,须分秒必争,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尽可能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作为施救者应熟练掌握它的基本特点,从思想上到工作上都要有充分的准备,以利于圆满地完成抢救任务。
院前急救的特点
1.1 突发性
需院前急救的病员往往是突发的,时间、地点、人员不定,涉及的学科不定。因此,就增加了院前急救的难度。
1.2 紧迫性
突发急症和突发性灾害事故发生后,病员病情复杂、危重,需紧急抢救、就地抢救的人数多。有资料统计,心跳、呼吸骤停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者可能有50%存活;6分钟脑细胞即发生不可逆的损害;10分钟开始复苏者100%不能存活。因此,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分秒必争,就地抢救与加强运转途中抢救并重。
1.3 艰难性
艰难性是指灾害发生的病员涉及的学科种类多、伤情重,有时成批出现,一个人身上可能有多个系统、多个器官同时受累,而院前急救条件简陋,急救物品不很齐全。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过硬的技术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完成急救任务。
1.4 灵活性
院前急救常常是在道路、家庭等环境下进行的,而救护车所备的抢救器材和药品有限。因此,在抢救工作中应灵活机动、统筹兼顾。先救命、救急,其他可缓一步的治疗措施,待转运至医院内再进行。否则,就会失去最佳抢救时机,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1.5 关键性
医学急救包括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而院前急救是第一现场的急救,是非常关键的抢救,如果院前急救工作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到院内的抢救成功率。如对猝死患者及创伤大出血患者的抢救等。因此,只有院前急救做好了,院内更进一步的抢救才有保障。
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
2.1 院前急救对护士素质的要求
院前急救要求护士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技术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院前急救患者大多是危重病人,首先,如果技术操作不过硬、不熟练,会延误抢救时机或无法实施急救;再者,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外伤害、交通事故的现场有时是很可怕的,如果护士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连自己都被吓坏了的人,何谈救人呢?最后,护士要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如果身体条件较差,搬运病人就成为困难,也会造成治疗不及时的后果。
2.2 出诊前的准备工作
2.1.1 准确定位患者的地理位置、所患疾病或外伤情况
以便准确、迅速到达现场,又能备齐所需物品。不知道患者情况而盲目出诊,会因为延迟到达而失去抢救时机,或物品准备不全而无法实施抢救。例如,仅知道患者的地理位置而不知其病情,只带常用抢救药品,到达现场才知道患者是从高空坠落,因不备有夹板、颈托等物品,就无法保证将患者安全转运。所以,出诊前要尽可能地了解患者的情况。
2.2.2 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
以便在途中与患者联系,发现意外情况与医院联系,或者接到比较特殊的病人可通知医院相关科室预先做好准备工作,以便尽快抢救。
2.3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要程序化、规范化
到达现场首先要了解环境及患者情况,先确定患者最需要什么样的急救措施,再进行有序的急救护理措施。
2.3.1 体位
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要协助患者将其放置成舒适的体位: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屈膝侧卧位,这种体位可以使患者最大程度地放松,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的发生,尤其在处理成批伤员,对轻症或重症患者不能照顾周全时,这种体位具有最大的安全性。放置好患者体位后,要注意给予保暖,如无必要,不要对清醒患者反复提问,要尽量使患者安静休息,并减轻心理压力。
2.3.2 开放气道
当患者意识丧失后,舌根或会厌部肌肉松弛阻塞气道,应立即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使患者头向后仰,抬起下颌,清除口内异物(包括义齿)。如患者呼吸暂停,应立即行气管插管,连接简易呼吸器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2.3.3 心肺复苏
遇心跳、呼吸停止患者,应立即行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必须与人工呼吸同时进行,1人急救按压与呼吸之比为15∶2,2人急救为5∶1。同时,建立并维护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继续进一步的生命抢救。
2.3.4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对于所有需要建立静脉通路的院前急救患者,如有可能,均选用静脉留置针,可保障快速而通畅的液体流速,对抢救创伤出血、休克等危重患者在短时间内扩充血容量极为有利,并且在患者躁动、体位改变和转运中均不易脱出血管外或刺破血管。
2.3.5 院前急救用药的护理
医生只下达口头医嘱,护士必须执行三清一核对的用药原则,即听清、问清、看清,药物的名称、剂量、浓度要与医生核对。切忌出现用药差错,用过的安瓿应暂保留,以便核对。
2.3.6 松解或去除患者衣服
需要在院前现场中处理的猝死、创伤、烧伤等患者,为便于抢救和治疗,均需适当地去除患者的某些衣物,尤其是创伤、烧伤等患者,衣服不仅可以掩盖真实的创口或出血,且有直接的污染作用。
2.3.7 保全患者生命,防止病情恶化
预防后期感染或并发症,迅速为患者做好初步处理,如给药、清创、加压包扎和止血等。一旦病情允许,应迅速将患者抬上救护车,送往就近的医院接受继续治疗。
2.3.8 心理护理
大多数院前急救,病情复杂,症状严重,发展迅速,患者及家属的心态和求医心理复杂多样,最突出和常见的心理反应是焦虑和恐慌,此时患者及家属视医护人员为救星。因此,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应急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既要沉着冷静又要迅速敏捷、忙而不乱。首先,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同时快速实施抢救,避免慌乱给患者以不良刺激,对极度恐慌患者可以给予适当安抚及语言安慰,以缓解其紧张。同时,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克服场地、设备以及各种不利于抢救的困难,使患者尽快安全到达院内实施急救。
2.3.9 在转运途中的护理
根据不同的转运方式及患者的具体情况,护理人员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在转运过程中,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注意搬运时患者的体位,搬运体位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颈椎骨折的患者搬运体位不当会导致意外的发生。
2.3.10 转送患者后的交班
要对院前采取的急救措施、患者所用药物、各种管道以及目前状况等做好详细交班,以便院内医护人员有的放矢,争取时间进行处理。
2.4 保证院前急救护理文件的质量
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是非常重要的文书,要本着对患者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准确、及时地记录治疗所用的药物、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的病情发展过程,不出现遗漏、涂改现象,保证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完整的护理文件记录会给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一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例如,在院前急救中用过的药物,当患者入院后再次使用时要考虑使用的剂量问题等。护理记录会给医生提供参考的数据信息,护理文件也会成为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
【院前急救病历管理规定】推荐阅读:
院前急救护理干预05-30
院前急救止血包扎技术06-13
外伤院前急救基础知识10-06
急救药品管理使用制度09-18
急救物品管理制度11-29
急救箱使用管理规定11-19
急救物品药品管理制度10-27
急救箱管理责任书10-20
急救理论试题07-20
急诊急救案例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