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生产计划制定的依据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苗圃生产计划制定的依据(共7篇)

苗圃生产计划制定的依据 篇1

苗圃的生产目的是为了生产具有优良株型且整齐一致的苗木,能够在苗木市场上获得较高的价格,创造较高的利润。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苗圃经营管理者就要重视苗圃生产管理中的每一步,要使苗圃的生产能够有序进行,关键是生产计划和根据生产计划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当然,计划的制定需要对苗圃所栽植 的苗木的生长发育习性及生态适应性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才能更为合理。所有的苗圃生产措施按生产计划进行,并在执行的过程中,适当加以改进和补充,使生产管理更加完善。和农业生产一样,苗木的田间栽培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因素、土壤因素、人为因素等,在指定生产计划时一定要加以考虑。在苗圃生产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还要根据苗圃的具体情况参照,制定适合苗圃自身发展的合理计划。这些记录发达国家祢之为苗圃生产计划的工具。

(1)苗圃的生产日历。苗圃的生产日历是将苗圃每天的经营措施都记录在案,如什么时间购入某种园林植物的种子,种子的数量,购买生产资料的种类及数量,某日都要进行那些农事活动,那些生产措施重要而且必须要完成的。如播种、修剪,除草防病等。

(2)各种园林植物的生产流程记录卡。园林植物的生产流程主要记录不同园林植物的生产流程。如生产种子苗从采集、种子清洗、贮藏、播种到苗期管理进行记录,每种种子的储醮泞法〔沙藏、干藏)和时间,播种到出苗的时间,当年苗木的生长量及到适宜移栽的时间;扦插苗的生产要从具体采条时间,春季杆插(老枝扦插)还是夏季扦插(嫩枝杆插、扦插床的扦插的具体措施及扦插后的管理登记的记录。大田田间苗水生产的纪录等。

苗圃苗木的库存及出入库记录。记录不同苗木种类如实树苗、扦插苗、嫁接苗等的生产量、销售量及库存量,田间不同觇格苗木的生产、销售及库存量。

(3)苗圃正在进行的试验记录。苗圃正在进行的试验记录如:加入新的苗木种类,培育新的品种,不同苗木种子的萌发率,尝试以新的栽培技术,新设备的引人等。这些试验记录直接影响到苗木的进一步生产,如种子的萌发试验,苗木的不同季节、不同基础及不同环境条件控制的扦插试验等;有些试验影响到苗圃将来的发展,如新品种的引入,苗圃的选种、育种试验,新的生产技术和方式、新设备的引进等影响到苗圃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进程。

苗圃生产计划制定的依据 篇2

关键词:发电企业,年度计划,科学性,策略

随着发电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采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手段对全年生产经营工作进行规划管理已经迫在眉睫, 尤其当前电力企业面临着实现效益增长, 降低资产负债率, 控风险和降成本并重等要求, 推动企业加快转变和优化生产管理。另外一方面近几年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日益深入, 电力企业面临着内部生产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传统依赖于高能耗企业转型, 电力需求放缓。因此发电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尤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 倒推企业年度经营计划, 确保计划的科学合理, 并且与未来的持久发展目标相一致。

1 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制定要义

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依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 随着市场经济对整个社会的调整和深入, 整个市场逐步走向成熟, 生产经营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 需求决定着市场的空间和企业的行为。企业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透明, 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对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越来越大。预先洞察和知晓周围环境的变动, 构筑应对未来发展的目标和计划, 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规避未来生产风险, 还能够针对未来计划情况, 明确生产经营对策, 以计划为纲领, 统筹企业内每个人的工作, 实现凝聚员工工作能力, 共同实现目标的发展目的。

当前企业计划的制定是以企业效益为中心, 沿着企业的中长期规划和目标出发, 结合实际生产经营需要进行制定, 是企业领导层在企业中长期计划思想的指导下, 结合近几年的实际运行情况, 分析外部市场竞争及需求状况, 企业的优势和劣势, 制定的一套完整的目标和策略体系。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制定的目的在于提升发展质量、优化资源配置, 完善企业生产经营机制。而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的内容不仅包含了企业的生产指标和完成策略, 同时还有公司基础的安全及质量管理内容, 重点是降低生产费用和严格限制非生产费用支出, 设定绩效考核指标, 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工作制定衡量标准。

2 发电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介绍

企业生产经营现状:

企业的年度生产经营目标的制定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探讨降本增效途径, 而作为发电企业存在着产品的特殊性和受政策影响较深的行业, 这决定了发电企业在生产流程和年度目标制定等多方面与一般的生产企业存在着差距。

2.1 发电企业的产品特征

发电企业产品的价格不是单纯根据市场确定而是在国家指导下, 考虑国内居民生活整体水平并根据能源市场情况确定的重要指标。燃料成本是发电企业最大的生产成本, 能源价格的上涨使发电企业的利润不断被压缩, 甚至亏损。但发电企业的产品消费群体广泛, 属于人们生产和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产品, 限制了价格的完全市场化。并且由于产品的同质性造成了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重点不在于后期的产品和市场, 而在于前期的内部管理竞争。发电企业的产品不具有大量存储的特点, 产品从生产企业到达消费者的过程没有中间环节, 市场内部的渠道影响因素较少, 市场的信息反馈机制较为透明。

2.2 企业生产管理特点

发电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的重点不在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 而关键在于生产经营环节的管理措施和计划制定, 确保生产量和生产安全, 尤其是发电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耗用原料及人工等成本, 基于此, 在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过程中, 注重对采购燃料、设备、备件等控制, 对设备的升级改造考核评判, 对人力资源的补充调整, 对生产过程安全工作的偏重。而从财务管理角度分析, 当前发电企业最大的财务管理瓶颈仍然是成本, 因此在企业年度生产计划制定过程中, 要严控资本性预算规模, 进行成本的有效降低。

3 发电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制定

3.1 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目标

通过建立全过程、量化以及具有控制性的全年工作计划, 从企业的财务利润指标和关键工作指标出发, 分析制约指标完成的关键因素, 从而进行发电量、耗用燃料及燃料采购价格分解, 生产和经营策略的制定, 确保计划的可行性与较强的操作性。通过计划的制定来达成降本增效, 优化企业内部生产流程和预算结构的目的。

3.2 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过程

3.2.1 调查分析阶段

重点调查分析近几年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市场需求状况和能源市场价格走势状况, 在三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合理制定全年的工作目标, 当前目标制定的外部因素包含了市场上的区域内的电量供需, 供电价格和煤炭等原料成本因素。而内部影响因素包含发电机组的功能特性, 机器设备的运行稳定性以及内部生产调度及管理。在全年分析纵向、横向形式的基础上, 获得计划制定的参考资料。

3.2.2 目标制定阶段

根据分析材料制定公司下一年度的生产经营目标, 生产部门、技术部门、燃料供应部门、物质保障部门和财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计划分解到月度, 完善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 实现计划的可行性。

3.2.3 汇总审核阶段

企业的高层领导和相关部门根据长期计划对年度生产经营计划进行汇总审核, 最终将年度生产经营计划上升成为企业年度工作的最高标准。

3.3 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的执行注意

3.3.1 实施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将发电企业的日常检修工作以及燃料采购管理纳入到精细化管理措施当中。通过详细的计划制定来提升工作效率, 降低企业维护成本, 提高设备的使用性能;通过分析煤炭市场走势制定的采购计划, 可以采取不同的采购策略, 利用库存调节功能, 降低燃料采购成本。

3.3.2 考核及激励机制与计划的配套完成

通过科学合理的配套激励及考核措施制定, 在适应公司发展需求的基础上, 实现人力资源的效益最大, 为优秀的人才提供舞台, 吸引和留住关键人才, 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4 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企业通过分析历史及现状, 确保企业制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企业制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手段, 可以帮助企业对标找出问题, 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确保企业的持续生产经营, 实现运营高效。

参考文献

[1]王柏仁.节能与我国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武汉电力研究, 2006 (7) .

[2]张长胜.企业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 (18) .

生产计划制定 篇3

第一,计划的执行单位――具体的生产部门的问题。

第二,计划本身的问题,制定计划的部门若只考虑计划的完美性,就会使计划的可执行性降低,越完美的计划越不可能实现。

第三,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直接对产品进行加工的时间往往很少,例如,一个零部件,在冲床上作业往往不超过一秒,当产品完成冲床的加工工序后,在物料箱中放置等待下一流程的时间却很长,也是产品加工时间过长的主要原因。

苗圃生产计划制定的依据 篇4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利用已有知识理解和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和算法。

2.通过实践运用,选择合理的方法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

二、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课程标准》: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从探索分数除以整数入手,先用以前的方法,当发现以前的方法有局限性时,寻求新的解题方法,从而引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总结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2、教材分析:《分数除以整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5-47页内容。

这节课有两个题,第一个是4/5÷2,先用我们以前的方法来解这个题,分别是把分数化为小数在运算、根据分数乘法运算和根据分数单位的个数平均分配运算等,在分析第一题的以前的方法时发现有局限性,举出第二题4/5÷3,发现第一种方法不能解,在探索新方法时想到了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从而引导出新的解题方法,再让学生去验证第一题,让学生选择这种方法,最后让学生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分数除法教学的起始课。分数除以整数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和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理解的困难之处。作为分数除法的第一个知识点,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索新知,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学生之前已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课的新知学习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三、注意的问题

1、强调知识的迁移和类推。

2、以自主探索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3、对学生数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苗圃生产计划制定的依据 篇5

透过以上三个问题可以发现, 在当前校车安全政策制定过程中对涉及校车安全政策体系制定主体、依据及原则的基本问题仍然含混不清, 而唯有解决好这些基本的理论问题才能确保政策本身的针对性和代表性, 从而为后续政策实践中的有效执行奠定基础。

一、校车安全政策体系制定的主体

作为公共政策之一的校车安全政策, 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的系统工程, 因此尊重和反映各方的合理诉求理应成为政策制定的价值起点。但从我国目前的校车安全政策体系来看 (见表1) , 一方面政府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主体身份, 容易造成部门间的权责不清;另一方面政策参与主体的片面性, 降低了政策本身的真实性。

参照弗朗西斯·C.富勒对教育政策行动者的划分 (1) , 我们可以将与校车安全政策直接相关的主体划分为政府、教育利益主体以及非教育利益主体, 从而分别探讨他们各自的政策诉求。

1. 政府的政策诉求

在传统的理论理解中, 政府应该是民众权利让渡后守护公共利益的守夜人, 公共利益理应是其合法性基础上的不二追求。然而现实中构成政府的人员、部门以及机构在代言公共利益的背后也隐藏着各自的政策需求即政府也有其自利性的一面。[2]校车安全政策显然不仅仅涉及教育行政部门, 更需要来自交通、财政、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支持, 而不同部门出于自身权责关系的考虑, 对校车安全政策的价值诉求自然也是多元化的。但与此同时作为公共职能部门, 无论其权利的获得还是义务的履行都离不开其所代表的公共价值, 从这一点上看政府的政策诉求又具有统一性的特征。政府诉求的这种统一性与多元性的结合要求我们在校车安全政策体系制定过程中既要把握公共利益的基础性不动摇, 又要厘清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 建立相对稳定统一的校车安全监管机构, 从而保证整体公共诉求的有效实现, 防止各个部门趋利避害选择性地承担责任, 最后造成无人负责的情况发生。在美国就有专门设定的校车安全委员会统筹负责有关校车安全的各项问题。

2. 教育利益主体的政策诉求

教育利益主体是指与教育利益直接相关的个人、组织或群体, 在校车安全问题中主要体现为学校、教师及学生 (家长) , 他们作为校车安全政策最重要的目标群体, 直接承受着校车安全与否的全部后果, 因此确保他们的合理诉求能够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得以充分表达, 这既是对普通民众基本民主权利的尊重, 又是保障政策拥有足够代表性的现实需要。在我国, 教育利益主体虽然存在着共同的政策利益诉求, 但由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 (家长) 各自力量的分散性和单一性, 尚难形成统一的教育利益集团, 难以发挥其整体合力, 这样也就无法对政策制定施加足够的影响, 从而沦为教育政策制定中的弱势群体。因此在校车安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 如何保障这些政策目标群体的话语权, 提升政策本身的代表性不仅关乎到教育利益主体的权益保护, 而且也直接影响着政策目标的正确确立及有效实现。

3. 非教育利益主体的政策诉求

非教育利益主体是指那些并不与教育教学直接产生利益关联但却对教育教学的顺利展开具有重要影响的个人或组织, 在校车安全政策制定中主要表现为校车生产企业、校车销售商、校车服务供应商以及从事与校车服务相关的个人和企业。他们作为市场主体虽然并不参与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但由于与校车服务的直接相关性使得其不可避免地成为校车安全政策制定的重要主体之一。同时由于这部分主体自身的市场属性, 使得他们在参与政策制定时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利性的特质, 难以保证其政策意见本身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因此在制定校车安全政策时一方面需要考虑他们的合理利益需求, 调动其参与校车生产运营服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应对其逐利性加以管理和限制, 从而维护校车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基本属性。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利益均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而要实现利益均衡必须做到“一是建立抑制利益独占性的均衡机制;二是确立自律自立和宽容共存的理性诉求”。[3]在制定校车安全政策的博弈过程中, 确保各方都能拥有适度且合理的决策参与权是保证政策和谐有效的基本前提。唯此才能保障政策本身及其后续执行的有效性, 同时明确各方在实现校车安全运行中的权责关系, 避免各种责任推诿情况的发生。

二、校车安全政策体系制定的依据

维护校车安全离不开校车安全政策体系的完善, 然而研究发现, 当前校车安全政策体系制定的焦点问题多围绕车辆的技术标准、交通运营管理等技术层面, 忽视了校车安全实际上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的基本事实, 与其密切关联的社会环境, 包括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市场管理运作规律等都应成为校车安全政策体系制定的重要依据。

1. 以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为依据

校车安全政策作为重要的教育配套政策, 直接影响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成败。“统计近5年来媒体报道的74起校车安全事故数据后发现, 在死亡人数中有74%是农村学生;49%的校车事故发生在义务教育阶段”。[4]而另一组数据也与此相呼应, 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点并校前后学生家校距离增加了2.50公里, 增幅达到150%;学生走路到学校耗费半小时以下的比例降低了20%, 比较布局调整前后学生步行上学的时间从26分钟提高到44分钟, 平均增加了18分钟。[5]从两项数据可以看出, 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所带来的家校距离延长, 使得农村地区的校车使用成为一种必需, 原本隐性的校车供需矛盾显性化, 成为校车安全事故在农村急剧爆发的重要诱因之一。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 校车的普及多与学校改革和布局调整有关。因此在制定校车安全政策的过程中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及趋势作为政策制定的参考依据之一, 让校车安全政策真正成为配合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制度就显得尤为关键。

2. 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

从我国校车发展历史可以看出, 校车问题的出现与我国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学校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不无关联, 这就需要我们密切关注二者之间的联动关系。而校车安全政策体系是基于保障学生安全前提下设定的校车基本标准, 因此在指标的设定过程中一方面要严把安全的基本准则, 另一方面要以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平为依据, 否则任何超越社会承受能力的政策标准, 其预期的政策目标必然是难以实现的。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广大农村地区对校车的实际需求与其现实的承受能力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理想的校车标准与实际的发展水平仍然存在矛盾, 这就需要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现实的经济承受能力, 渐进、稳步、有序地推进校车安全政策标准的发展提升,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校车发展目标。

3. 以市场管理运作规律为依据

虽然校车作为准公共产品理应由政府提供并保障, 但限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各地政府的财力, 完全由政府统包显然是不现实的, 而且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 校车的发展模式也是多样的。以美国为例, 除了学校购买模式外, 校车租赁和校车服务外包等也都是重要途径, 全美近39%的校车服务由承包公司提供。[6]可以说, 引入市场机制参与校车服务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然而我国当前校车运营市场可谓鱼龙混杂, 各种黑车、超载车、报废车充斥其中, 不仅严重危害了学生的生命安全, 同时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运转秩序。而且随着人们对校车安全问题探讨的不断深入, 舆论对校车安全问题的关注焦点也从单纯的资金技术问题转向更深层次的管理制度的建设。可见, 在制定校车安全政策体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市场管理运作的独特性, 在保证合理利益驱动的前提下, 更应顺应市场运作的基本规律, 建立良性的市场环境, 唯此才能保证整个校车安全政策的有效执行。

当然除了以上与校车发展、校车运营、校车管理密切相关的依据之外, 校车安全政策体系的建立还需要考虑到我国现有的车辆标准、交通法规、政策制度、自然社会环境等现实因素。

三、校车安全政策体系制定的原则

任何公共政策的制定都难免矛盾冲突和利益博弈, 这也正是确定政策制定原则的价值所在。在校车安全政策体系制定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既有助于矛盾问题的处理, 同时又能有效地提高政策的真实性。结合当前校车安全政策体系制定的现状, 笔者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原则。

1. 国际经验与本土特色相结合

所谓国际经验是指国外发达国家在校车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实践智慧, 它是我国这样后发达现代化国家发展的重要参照对象;而本土特色是指在校车发展过程中我国所面临的现实国情 (包括政治体制、经济实力、文化传统以及地理环境等方面) , 这既是制定校车安全政策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先天条件, 也是考验政策创新智慧的难点所在。

毫无疑问, 发达国家在发展校车上的成熟和完备程度给我国校车发展提供了优秀的实践蓝本, 但在参考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必须深入比较不同国家国情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立足本国实际有针对性地吸收借鉴。以校车经费投入为例, 在美国免费乘坐校车是义务教育法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我国现阶段由国家为中小学校车全部买单可能在短期内还难以实现, 因此现阶段可以由国家、地方和家长共同承担校车及相关费用。[7]

2. 统一规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

统一规划原则是指校车安全政策体系的制定要保持整体步调的一致性, 首先从校车的生产到销售, 从分配到运营管理都应该有一套系统的标准和制度, 中央和地方在制定校车安全政策时也应统一协作共同构建并完善校车安全政策体系;其次在校车安全政策体系的内容上, 不仅应该包括强制性的制度政策, 而且也需要有对未来一段时期内校车发展的基本规划和安排, 从而为校车的稳步发展提供制度预设。但统一规划并不是强求一致, 更不是毫无差异, “撤点并校”过程中“一刀切”式的改革实践给校车安全问题带来的冲击本身已经充分论证了不顾各地现实差异的做法是不可行的。这也就要求在校车安全政策体系制定中要把握好因地制宜的原则, 针对农村和城市、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平原地区和山地地区的不同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3. 整体推进与阶段提升相结合

整体推进原则要求在制定校车安全政策体系时一方面要确保政策法规体系的完备性, 防止因某一方面的疏漏影响整体校车安全政策的顺利执行;另一方面也需要保证政策法规间的一致性, 避免政策法规内部的矛盾冲突。根据重庆交通大学公共交通学者王健的一系列文章分析, 我国正在制定的《校车安全条例》法规和修订的《校车安全技术条件》标准, 不仅存在与上位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相冲突的地方, 同时也面临缺乏法律依据的尴尬。[8]

阶段提升原则要求一方面政策标准的制定程序要符合规范要求, 如根据《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的阶段划分及代码》的要求, 国家标准制定程序划分为预备阶段、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出版阶段、复审阶段和废止阶段共8个, 校车安全技术标准的制定也应遵循这一要求;另一方面标准内容的设定应该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在基准的确定上也应有先后顺序, 不可强求一步到位, 尤其是在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仍然存在巨大差距的实际情况下更应如此。

显而易见的是有关校车安全政策体系的争议很难随着即将执行的《校车安全条例》等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而停止。但有关政策法规体系制定的权利分配、现实依据以及基本原则的研究和探讨仍然是其不得不面对的基础性问题, 因为这不仅涉及政策体系本身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而且更关系到亿万学生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摘要:校车安全政策体系是有关校车安全的政策法案的集合, 其本身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是确保校车安全政策高效执行的前提基础。因此校车安全政策体系制定的主体应涵盖与其密切相关的利益群体, 以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市场管理运作规律为依据, 遵循国际经验与本土特色相结合、统一规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阶段提升相结合的三大基本原则。

关键词:校车安全,政策体系,制定主体,制定依据,制定原则

参考文献

[1]赵慧君, 韩晶, 杨清溪.美国中小学校车政策体系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11 (5) .

[2]曲正伟.论我国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利益主体因素[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12) .

[3]蒋京议.利益均衡: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N].中国经济时报, 2005-01-11.

[4]原春琳.校车跟不上农村学校变空壳[N].中国青年报, 2010-04-17.

[5]雷万鹏, 徐璐.农村校车发展中的政府责任——以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为背景[J].中国教育学刊, 2011 (1) .

[6]School bus contracto[rEB/OL].[2012-03-07]http://en.wikipedia.or.org/wiki/School_bus_contractor.

[7]安晓敏, 邬志辉.美国中小学校车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11 (4) .

试论园林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管理 篇6

1 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策划

1.1 确定质量目标

根据苗圃苗木生产的特点, 包括不同苗木种或品种不同生长发育习性及对环境的要求, 苗圃现有条件, 如苗木生产机械设备、苗圃技术管理人员以及苗圃的气候土壤条件等, 策划苗木生产应达到的质量目标。

1.2 确定实现质量目标的程序

选择有效的程序和过程实现苗木生产的质量目标, 包括确定各种可以量化的指标、目标的分解、工序的质量控制点。

1.3 实现质量目标所需资源的有效配置

实现质量目标所需的资源, 如人、材料、机械设备及机具、技术和信息、资金等。这些资源在苗木的质量管理中如何有效配置是实现苗圃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 在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策划中必须加以重视。

1.4 质量计划的编制通过上述的策划活动编制苗木生产的质量计划, 从而完成对苗木生产的质量策划。

2 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控制

2.1 系统控制

园林苗圃的生产由若干生产部门组成。每一个生产部门的任务由若干个工序如育苗、锄草、防病虫、施肥、浇水和苗木的越冬防寒等来完成, 对苗圃生产管理按系统来说最基本的元素就是苗木生产工序, 由于此生产过程的质量是形成整个苗圃苗木质量的基础。同时, 合理运用苗圃生产过程质量度量方法监视苗木的生产过程, 可有效检验是否达到生产程序改进的目的。

2.2 各种影响苗木生产质量的因素控制

影响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主要有五大因素, 即人、材料、园林机械、苗木的生产方法和环境因素。

2.2.1 人的控制

主要对苗圃苗木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工人的技术水平、责任心等方面加以控制。把苗木质量目标分解到每一个人后并与其经济利益挂钩。

2.2.2 材料的控制

园林苗圃所需要的材料包括苗木种或品种资源、农业生产资料 (如农药、肥料、农膜、农业机械设备等) , 其是苗木生产的物质条件, 是提高苗木质量的重要保证。

2.2.3 苗圃机械设备的控制

苗圃机械设备的控制有以下要点:一是机械设备的选型。二要有专门人员操作。三是在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 要注意机械设备的维修与养护, 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

2.2.4 技术与方法的控制。

2.2.5 环境的控制。

2.3 园林苗木生长的过程控制

在苗木生长的各个阶段, 从播种、扦插等苗木繁殖到苗木出圃都要认真管理, 以保证苗木各生长阶段的质量。苗圃生产部门主管策划并确定生产资源, 组织、协调、指导生产部门人员照章生产;协调部门内部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确保苗木生产计划能保质保量完成。

2.4 苗木质量的全员控制

苗木的质量决定苗圃的生存与发展, 从苗圃的管理人员到场地职工都要重视苗木的质量, 要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3 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保证

园林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保证可分为对外的质量保证和对内的质量保证。对外的质量保证是指对顾客的质量保证和对认证机构的保证, 对顾客的质量保证是指提供符合顾客要求的园林苗木;对认证机构的保证是指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下属的认证机构对园林苗圃苗木的生产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来实现其质量保证。

4 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改进

4.1 苗木生产质量改进的分类

4.1.1 对苗木生产过程本身的改进

苗木生产过程的改进主要包括苗木种植品种的确定, 每种苗木的繁殖数量及生产各种苗木的规格;苗木繁殖栽培技术的改进和提高;苗木生产机械设备及新技术的改良与引进等。这种改进是一种苗木生产技术改进, 可以提高苗圃企业的苗木质量、降低苗木生产成本, 甚至可促进园林苗木新品种的引种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的培育。

4.1.2 对管理过程的改进

它包括苗圃企业经营目标和生产目标的调整、发展战略的更改、苗圃内部机构的变动、资源的重新分配、奖励制度的改变、苗木生产过程的调整等。这种改进对苗圃企业来说是永无止境的, 随时都应进行, 从最高管理者到基层管理者都应针对自己的管理对象来进行。这种改进可以降低苗圃企业的苗木生产成本, 改善人际关系, 使苗圃企业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

4.2 苗木生产质量改进的原则

一是苗木生产质量改进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内部和外部顾客的需要, 苗圃的最高管理者和各级管理者要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坚持质量改进, 以满足不断发展的苗木市场对高质量苗木的需求。二是苗木生产的质量改进是一种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或创新措施, 是针对苗木的生产过程进行的, 可以更好地提高苗木生产过程的效果或效率。三是苗木生产的质量改进是苗圃苗木持续、不间断、充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苗木生产质量的过程。

4.3 质量改进的管理

苗圃的质量改进需由最高管理者授权, 由苗圃质量管理部门负责, 如果是大型苗圃企业, 也可成立专门的质量改进管理机构。苗圃质量改进的管理主要包括:一要确定质量改进的目的和目标, 提出质量改进的方针、策略、方案和总的指导思想, 进行质量改进策划, 必要时制定质量改进计划。二是支持和广泛协调苗圃内各部门的质量改进活动, 并向其传达质量改进的目的和目标。■

摘要:本文着重阐明园林苗圃苗木生产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提出了在园林苗圃质量管理中采取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4项措施, 并对如何实施这4项措施进行了分析。

浅谈园林苗圃建设与生产技术要点 篇7

1 苗圃场地的选择

苗圃场地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苗圃的效益和发展。场地选择即要考虑交通便利, 还应注意地势平坦和避风向阳。较差的苗圃场地会增加苗圃的生产成本, 且由于土壤贫瘠使苗木生长缓慢而影响到苗木的质量。在相同生产管理及肥水管理的条件下, 只有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含量高、土壤酸碱度适宜的圃地才能培育出优质的苗木。

2 土壤改良处理

根据栽培苗木的种类与土壤条件进行合理的土壤改良, 以满足苗木生长的需要。土壤以耕作层40 cm以上、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层结构与排水性良好、中性或微碱、微酸性的沙壤土、壤土或轻壤土为宜。因此, 应对耕作层土壤进行分析, 包括土壤结构、肥力、p H值和病虫害等方面。根据结果, 通过合理增施有机肥, 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性, 调节土壤p H值、土壤熏蒸杀死病虫等措施, 为苗木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 种植区的规划

种植区应根据土地条件, 如地势高低, 土壤的酸碱度, 土壤的结构, 植物对土壤的适应性等条件进行种植。一是根据植物的抗旱性、耐涝性、土壤p H值的要求等进行合理安排;二是乔灌木分开栽植, 以使苗圃的整体协调, 便于管理;三是按照植物品种分区栽植, 以保持苗圃的系统性;四是苗木株行距要根据苗木生长的速度、生长习性和苗木在田间生长的时间来确定。为了便于机械耕作, 如松地、锄草、灌溉、喷药及施肥等, 行距一般为1.5~2m, 落叶灌木和小乔木株距为25~50cm, 整形树或松柏类树株距为75~120cm, 行道树或庭荫树株距在1.5m左右, 以确保苗木高质量、高速度生长;五是对苗木分级, 保持苗圃内的苗木整齐一致, 关键措施就是栽植前按照苗木的生长状况、高度、直径等进行合理分级, 是保证苗木质量关键的一步。

4 苗木生产技术要点

4.1 栽植

一般来说, 春季栽植好于秋季。因为秋季栽植的树木不能更好适应新的土壤环境, 冬季根系不能充分吸水以供应植株水分的散失, 造成树木枯叶、枯梢甚至死亡。如为裸根苗, 在栽植前, 一定要保持苗木根系湿润;如果移栽的是小苗, 要适当修剪根系, 以利于发根;如果是容器苗, 把苗从容器中提出后, 要适当疏松根球基质, 根系露出易于伸入到周围的土壤中。栽植深度与原来地表的部位或容器基质表层为宜, 过深或过浅均不利苗木生长。

4.2 培育措施

4.2.1 灌溉。

苗木移栽后, 一定要及时浇透水, 保证根系充分接触土壤。定期检查土壤的水分状况, 及时补充浇水。栽植后第1次浇透水外, 注意以后浇水不可过多, 以免土壤长期处于水分饱和状态, 造成根系因缺氧引起腐烂死亡。

4.2.2 施肥。

施肥方式一般为条施和点施。施肥时要注意施在苗木的根际范围内, 同时不能离苗木主干太近, 以免烧伤。氮肥和钾肥易于流失, 因此要不断补充。氮肥的补充量一般为100~150kg/hm2, 且分2~3次施入。钾肥也可分几次施肥。磷肥不易流失, 只要在早春施入即可。施肥量要根据定期的土壤分析和苗木的生产状况确定, 并结合灌溉进行。

4.2.3 中耕与除草。

随土壤结构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 目的是保证土壤结构的稳定性。重复耕作同样深度会形成犁底层, 不利于渗水和根系深入。现代土壤耕作常采用旋耕机, 使土壤疏松, 有利于雨水的渗入和通气;同时旋耕结合除草, 比除草剂更为有效, 也避免农药的残留和对苗木的伤害。在苗木密度大, 不适宜机械操作时, 可科学选用除草剂除草。

4.2.4 整形修剪。

修剪包括根系修剪和树冠整形修剪。 (1) 根系修剪:当苗木在田间生长2年, 要对根系进行修剪, 即断根, 以保证大量须根的培育, 移栽时更易于成活。断根方法可采用圆形或正方形法, 在对应方向分年度断根, 避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 (2) 树冠整形:树冠整形修剪可结合培养要求进行, 行道树要注意主干培养, 灌木注意分枝的剪留, 保持冠型。可根据不同树种在生长期、落叶期或结合移栽进行合理修剪。

5 起苗出圃

上一篇:专业英语复习重点下一篇: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