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帮扶制度小学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留守儿童帮扶制度小学(精选12篇)

留守儿童帮扶制度小学 篇1

王朝中心小学

2017.3

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各班主任教师及随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思想动态等,有针对地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引导。

二、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三、重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

四、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五、课程教学中加强留守儿童的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

六、办好家长学校,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教给他们正确的教育儿童的方法,不要溺爱孩子,当孩子做错了事要及时管教,一般情况下,不要满足孩子正常需要之外的要求,以养成孩子自我克制的习惯。注意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使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八、每学期组织留守儿童给在外打工的父母写封信,汇报自己在学校及家中的学习生活情况,及自己要想向父母倾诉自己的情感。

九、留守儿童是社会普遍的问题,学校全体教职工要多关注了解留守儿童,对其进行调查研究,为他们营造健康成长的和谐氛围。

学困生帮扶计划

2014.9

一、指导思想

本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确保教好每一个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原则,从学困生抓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实行成功教育,并长期坚持下去,真正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的心理。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 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我校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全面提高学习成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特别是要关心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平时作业不认真,不能及时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工作,并且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能认真学习。通过与班主任的沟通和任课教师的联系,了解到该生学习习惯差,接受能力弱,因此成绩不够理想。

三、具体帮抚措施

针对上述原因,为了使他在学习上有所进步,特制定如下帮扶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

许多学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所以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平均每周谈话一次,每次测试结束谈话一次,帮助学生树立自己能学好、能进步的信心。

2.加强关注程度

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注这名学生,做到勤观察、勤发现、勤表扬、勤纠正,对他进行正面引导和必要的辅导,鼓励该生的进步。经常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联系,密切关注学生的进步情况,并加以记录。

3.培养学习习惯(1)课前准备

上课之前要求该生把教材读一遍,把问题找出来,把教师预留知识点、重点、难点找出来,并通过自己的归纳把它总结出来。起初可以放宽要求,只要完成其中的部分内容,循序渐进逐步完成。

(2)上课环节

首先要告诉该生应该精神饱满进课堂,把所有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都抛在一边,认真听讲,做到边听边想边记,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对于该生起初会很困难,但要鼓励学生坚持,哪怕一堂课只记住一两点,那也是学习成果。

(3)练习环节

课堂练习要认真对待,如果不会可以请小组成员帮助解决,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但绝不能不会就算了,当然难一点的题可以放过。课后练习也就是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按时完成,时间观念强,不拖拉、最好要独立完成,绝不能抄作业。

4.鼓励学生帮助

通过鼓励组内优秀生的方法,来帮助学困生。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总是比学生们在一起的时间短,所以应该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条件来帮助学困生,让优秀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帮助这些学生。同时可以从这些同学中间了解学困生的各种情况。

5、实行“低、小、多、快”的教法改革

摸清学生相关准备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准备的实际,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网络。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进度,把教学的步子放小,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分层推进。

8、通过内化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困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 “要我学”变为 “我要学”。通过不断的加强训练,老师帮助学生获取一个个小成功,使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9.学困生考评奖励措施

顺序进行排列,然后与上学期成绩进行比较,提高位次的按比例在期末进行表彰,颁发“进步奖”,以示鼓励。

帮助学困生是一件有着重要意义的工作,我们每位教师应该亲自走下讲台、走到身边、弯下腰来,亲切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给他们力量与自信,让这些掉队的学生尽快追上队伍,在集体中一同健康快乐的成长.总之,希望通过上述帮抚措施,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够使该生日有进步,学有所获

贫困生帮扶活动计划

王朝中心小学

2014.9

一、指导思想

为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美德,现决定在全体学校干部中开展对学困生“结对子、送温暖”活动,为学困生提供物质上、精神上援助,使他们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去求学机会,而成为未来孤立无援的社会弱势者。通过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大力支持和学困生自己的努力,促进学困生健康成长,从而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扶助对象

1、遵纪守法,品行优良

2、诚实谦逊,好学上进

3、经济困难,并迫切需要资助的三、扶助方式

1、具体活动由校长室组织进行,学校干部自愿扶助,扶助名单学校统一安排;

2、扶助包括思想上解惑、生活上资助、学习上帮助提高。

四、扶助内容

1、思想上解惑

鉴于贫困生的家庭特殊,有的是父母长年患病,无经济来源;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甚至是孤儿。他们往往缺少完整家庭的关爱,因而资助方要从情感上贴近他们,学习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经常与他们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许多贫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自立自强;要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贫困是暂时的,是可以改变的,进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真正体会到多一份努力,就会多一份收获的道理;帮扶者平时要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或弟妹一样看待,平时多与班主任、任课老师联系,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

2、生活上资助

贫困生平时的生活费用都很低,往往不能满足他们最低的生活需要,因而扶助方要适当的资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使他们安心地投入学习。

3、学习上帮助提高

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往往成绩不如人意。而贫困生要在真正改变现状,提高成绩,为未来人生打好底色,就必须培养他们自己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扶助方要从学习上去帮助,帮助他们学好功课,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

五、扶助要求

1、扶助工作自愿进行。热忱欢迎并提倡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2、扶助工作应保持持续性、稳定性;

留守儿童帮扶制度小学 篇2

2015年6月, 一则以“贵州4名留守儿童集体自杀”为标题的新闻令人瞠目结舌。孩子的父亲于2014年年初外出打工, 母亲在3年前“被人拐跑”, 爷爷奶奶均已去世, 外公外婆因年老体迈, 无法照顾孩子, 于是孩子们独自留守家中。2015年5月8日始, 因无生活来源, 孩子们就留在家里未去上学了;平时也没有什么可吃的, 只有父亲在家时留下的一点玉米, 磨成面就吃了。2015年6月9日晚, 4个孩子集体喝农药自杀身亡。

近年来, 贵州省曝光多起留守儿童事件, 例如, 2012年11月16日, 5名儿童死于垃圾箱内;2014年4月21日, 贵州省毕节市12名女生被强奸事件等。然农村留守儿童事件是全国性的问题, 贵州只是一个小的缩影。

2013年, 全国妇联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展开研究, 发表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 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 占农村儿童37.7%, 占全国儿童21.88%。”“农村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 但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比例也很高。”

儿童关乎国家未来, 留守儿童亦不例外。留守儿童比例高, 增长速度快—“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 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同时, 频频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 使得我们不得不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的生存加以关注, 解决这个关乎我国国家未来的重大社会问题。

二、我国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 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 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①分析留守儿童的现实监护状态, 可将其监护类型分为自我监护、同辈监护、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

自我监护是指在没有父母或者亲戚帮助下, 自己独自生活, 实现自我监督和管理。自我监护一般情况下都是大龄 (15—17岁) 留守儿童。“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 虽然这个比例不大, 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 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

自我监护状态, 理论上可以提高儿童独立生活能力, 实际上也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比如儿童自闭症、性格孤僻、敏感多疑等。

同辈监护是指各个年龄段的儿童生活在一起, 兄弟姐妹之间相互照顾, 往往由大龄儿童监护年龄较小的弟弟妹妹, 这种监护状态下, 儿童生活得不到保障, 且容易产生自闭、孤僻和自我矛盾的心理问题。

上代监护, 是指儿童的上一代完成对儿童的监督和管理, 包括单亲监护、亲朋好友监护。单亲监护是指由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完成对孩子的监督和管理, 另一方出外打工的情形。这种监护状态相对比较健康, 孩子的生活起居能够得到基本照料, 但是往往由于父或母一方忽略孩子心理健康, 未及时沟通及疏导, 孩子容易产生缺爱或者孤独感。在其他亲朋好友监护下, 儿童会有强烈的“寄人篱下”的落寞感, 容易产生心理孤僻和仇恨父母的心理问题。

隔代监护是指父母外出后, 由祖辈来抚养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②此种监护状态下, 祖辈于儿童的监护, 往往注重停留儿童的生活起居, 对于孩子往往以过于溺爱的方式去进行管理, 难以使儿童难以的到良好的教育和生存发展。

综合分析,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法定监护严重缺失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的规定,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只有在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情况下, 才由其他人担任法定监护人。然而从上文对我国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 法定监护缺位是影响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不利因素。

(二) 委托监护制度不能有效落实

委托监护是指通过合同设立的监护, 是法定监护的重要补充, 然而, 委托监护不仅立法上不完善, 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综合分析, 我国委托监护制度主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护力度不足

在我监护中, 监护制度完全不发挥作用;在隔代监护中, 老人对儿童的照顾大多集中在生活起居上, 由于代沟太大, 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方面往往被忽视。此外, 因为老人本身的身体素质较差, 很多时候属于被监护人的地位, 很容易形成逆向监护, 老人生病时, 儿童往往会反过来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上代监护中, 监护人往往顾及儿童的物质需求和学习情况, 对其他方面如心理教育、行为观念以及道德教育往往采取漠视的态度;“同辈监护则弊端更多, 同辈监护中的监护人本身就是被监护人, 需要引导, 怎能引导别人?”③

2.监护职责不明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 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 然而对于委托监护的监护职责、监护范围以及设定程序等均未涉及。

3.监护方式不固定

现实生活中, 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的监护, 其方式一直处于变动状态。例如单亲监护中, 父亲与母亲轮流出外打工, 监护人在父与母之间变来变去, 甚至出现父母双方均出外打工, 儿童会自己生活一段时间;隔代监护状态下, 由于老人体弱、多病, 因此儿童往往会随着监护的老人病或逝而被交由其他人监护;上代监护情况下, 因为监护人个人事务需要更换的, 又或者因为被监护人与监护人无法建立感情沟通而要求更换的。更换监护人, 往往会对留守儿童造成不利影响, 他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适应新监护人。

三、问题成因分析

(一) 社会因素

1.农民经济收入普遍低且经济来源单一是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三、问题成因分析

农民经济匮乏, 务农是农民唯一的经济收入来源;人多地少, 经济收入根本无法满足生存需要, 因此外出务工成了农民必要的生存之路。因为大多农民工一般从事劳动强度比较大、上班时间比较长的劳动事务, 无暇顾及孩子, 且薪资待遇低, 不得不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或者委托他人照顾。

2.城乡二元结构及现行户籍政策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因为农民没有城市户口, 故无法享有城市市民享有的一系列政策, 包括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等, 其子女也不能在城市上初高中, 私立的初高中费用很高, 被排除在他们选择之外。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建立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限制了农村留守儿童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权利。④

3.国家责任、社会责任的严重缺位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中, 国家责任、社会责任是对父母监护、家庭功能缺失的有效补充。保护弱势群体是福利国家和社会的一个重要责任, 然而, 在我国, 国家和社会对守儿童没有承担其理应担当的保护责任。自农民进城务工、留守儿童开始出现起至今, 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 留守儿童的数量呈日益膨胀的趋势, 然而关于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 国家并没有出台统一的法律。对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 然并没有引起国家的关注, 出现问题就问责相关人员,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社会责任方面, 虽然有些社会组织关注到了留守儿童, 但是他们给予的是短暂性的帮助, 通过节假日等对留守儿童给予照顾和关注, 假期结束, 留守儿童还要面临分别的伤感, 生活又回到孤单落寞的从前, 这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社区保护方面, 村委会人员少, 加之“清官难断家务事”的传统观念, 使得村委会对于留守儿童的监护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法律制度因素

我国《民法通则》第二章第二节规定了监护制度, 明确了监护人范围、监护人和被监护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但是我国监护制度还存在以下问题:

1.有关监护制度的立法有待完善

第一, 规定的监护人资格太笼统。监护人的资格, 是指担任监护人应当具备的条件。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 却没有具体解释“有监护能力”的具体要求。《民通意见》第11条规定:“根据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 以及与被监护人在生活上的联系状况等因素来确定”。然而对于监护人的思想道德品行、文化水平、教育背景等关乎被监护人利益的因素并未提出要求, 因此并未从根本上保证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其次, 规定的监护人的范围过于理想化。我国《民法通则》规定, 除了父母、 (外) 祖父母、兄姐以及关系密切的其他人外, 还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或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的情形。然而, 无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落实, 对于具体可操作的条件、执行部门、执行程序均没有规定, 且监护责任的履行和具体落实依赖于单个“人”, 此项规定完全未提及单个“人”及其产生的程序等, 容易造成此项规定形同虚设、监护落空的情形;第三, 指定监护主体不适格。《民法通则》规定, 指定监护的指定主体是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住所地所在居委会、村委会。监护人的变动对未成年人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指定监护主体应当由国家公权力机关行使。村委会、居委会是一个自治性组织, 法律并未授予其裁决权。根据法律规定, 指定监护人的行为具有强制力, 与村委会、居委会性质不相符;第四, 我国基本诉讼规定不利于被监护人的权益保护。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7条规定, 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由他的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委托监护规定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条, 但未规定在委托监护的情况下, 受托人可以作为监护人的代理人, 以法定代理人的地位参加诉讼。换言之, 当留守儿童合权利和利益受到侵犯时, 必须由其法定监护人向法院起诉。该规定不利于及时保护留守儿童的利益、主张留守儿童的权利。此外, 忽略了法定监护人侵害留守儿童的权益的情形。在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人侵害其权利和利益遭受时, 由谁来启动诉讼程序呢?又由谁代留守儿童参加诉讼呢?《民通意见》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了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时, 可剥夺其监护资格, 由新的监护人来代理进行诉讼。”且不论该规定更多流于形式, 无法落到实处。在法定监护人死亡或被剥夺资格之后, 新监护人确定之前的这段时间又该如何呢?法律并没有规定;第五, 委托监护制度不完善。目前, 委托监护是对留守儿童适用最普遍的一种监护方式, 是对法定监护的有效补充。《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条规定, “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 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这是我国有关委托监护制度的规定, 然而其对监护人的范围界定为“有监护能力”的成年人, 试图通过扩大监护人的范围的手段来处理我国监护制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但是, 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支持其实施, 所以在现实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有关组织监护的规定不全面

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第4款规定:“没有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监护人的, 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但是这一规定流于形式, 可操作性差, 往往导致村委会不作为, 留守儿童权益无法得到切实保护。目前, 我国还没有建立有关国家监护、学校监护等专门的监护体系, 也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由任何专门机构作为留守儿童最后的保障, 所以我国目前的现实利用公权力的监护处于空白状态。

3.监护权责规定不全面

首先, 过分强调监护人义务。我国民法上, 监护实质是一种权利, 然而实际上却作为义务来对待。《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于监护人的规定大多数是义务和责任, 对权利的规定甚少, 例如《民通意见》第10条就对监护人职责进行了规定。

其次, 监护人的监护责任不明确。《民法通则》虽然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 应承担法律责任”。但此规定过于笼统, 缺乏可操作性, 没有明确承担责任的方式以及什么情况下应当承当什么样的责任, 监护人最终不履行监护责任出于什么样的主观心理状态等。责任不明确往往使得相关制度规定被虚置, 因此, 立法目的也很难实现。

4.监护监督制度基本空白

《民法通则》第18条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自己侵害被监护人的利益时, 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的情形。”此规定可以看作有关监护监督的规定。但是对于监督主体、监督形式等规定过于模糊, 缺乏实际上的操作性, 使得该条款形态虚设。

四、我国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完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可得知完善我国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是必要且迫切的。有学者主张制定专门的留守儿童保护法或者福利法, 还有的学者主张在现有的立法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笔者认为, 不通过专门的立法不能解决这一重大社会问题。因此, 笔者主张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保护法》。在立法过程中, 可在我国现有基本国情的基础上, 借鉴美国法上的相关规定, 这一专门法必须解决上述的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明确监护能力的认定

在美国, 判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所要考虑的因素大致包括:父母监护的愿望, 子女对监护人的愿望, 未成年人与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影响子女最佳利益的人的关系, 未成年人对家庭、学校、社区变化的适应力, 所有有关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

我国现行立法对于监护人监护能力的认定标准的规定局限于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 以及与被监护人在生活上的联系状况, 这不利于儿童权利的保护, 对于影响被监护人最佳利益的因素都应当全面考虑, 例如监护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教育水平等因素。

在美国, 进入第二十个世纪后, 公共权力机构已开始对家长的权利义务的行使进行监督, 要求家长充分考虑子女在管教子女的观点, 要求父母在管教未成年人时要充分考虑子女的意见, 对子女的惩戒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督和限制。我国现行立法对于监护监督制度的规定基本一片空白, 因此, 笔者主张建立监护监督制度, 使得公权力介入监护权行使的过程, 更加有效的保护留守儿童的权利。

(二) 完善委托监护制度

我国已建立委托监护, 但是对于委托监护的性质、范围、权利均无具体规定, 对被监护人的财产、教育标准等未明确下来。

委托监护首先应该明确委托监护的主体, 谁有权委托监护人, 笔者认为, 只有法定监护人才有权委托监护, 且委托的范围应当加以限制, 不得全权委托。在美国, 监护人的职责并不是一刀切的标准, 是一个弹性标准:即监护的职责以子女最佳利益原则作为衡量监护人职责多少的依据。我国立法可借鉴该规定, 因为委托监护职责的履行本身不该是一刀切的标准, 因为监护人的能力与条件总是存在差异, 因此, 应该具体案件具体分析, 以保护监护人最大利益为标准去衡量监护人是否全面履行监护职责。

(三) 发挥国家政府和社会组织职能

一方面, 完善国家监护制度的立法规定, 另一方面, 国家应当建立儿童福利组织, 配合相关法律制度, 维护儿童合法权利, 留守儿童福利机构的建立、性质、职能、权力以及职责都必须予以明确, 才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 解决我国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现有问题。同时, 指定监护的主体不应当由村委会、居委会等进行指定, 应当由国家公权力机关担任指定监护的指定主体。

(四) 建立相关配套设施

美国的监护制度有反儿童虐待忽视法、儿童福利法、儿童保护法等进行辅助才能运行如此之好, 法律制度的运行必须依靠其他法律制度, 否则功能无从发挥。我国在完善监护制度立法规定时, 在侵权法、民法以及婚姻家庭法等均应该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 才能保障其为司法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综上所述, 我国制定专门的《留守儿童保护法》时, 应当以“保护留守儿童最大利益”为基本原则, 在此基础上, 完善我国现行立法的漏洞, 最大限度得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摘要:2015年, 贵州省毕节市4名儿童集体喝农药自杀, 留守儿童问题又再次进入国家和社会视野。笔者试图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分析原因, 从而解决问题, 更好地保护留守儿童权益。

关键词:留守儿童,监护权,问题,原因,建议

注释

1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中国经济网, 2013.5.

2叶敬忠, 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人口学刊, 2016 (3) .

3刘黎明, 魏岩.浅议民事案件中监护人监护责任缺失对策[EB/OL].中国法院网, 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07/id/1037321.shtml, 2013.

留守儿童帮扶制度小学 篇3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镇中心学校及各中小学校分别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学困生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学困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各中小学校认真调查,摸清留守儿童的底子,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相关内容。

三是真情关爱,做到“三个优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学困生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随时了解他们的疾苦,学校、教师做到有求必应,消除他们在生活、学习上的顾虑,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四是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学困生制度。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

五是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谈心交心制度。学校广泛利用家长学校这一阵地,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班主任、任课教师每月至少分别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

六是注重对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上好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这些有力措施,形成教育合力,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机制,不断提高关爱留守儿童、学困生教育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街道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 篇4

为了切实关爱留守儿童,真正做到“服务儿童、服务家长、服务社会”,落实人本理念,为辖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提供教育保障,使教职工在实际行动中充分发挥光和热,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现结合我街道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1.各村(社区)关工委根据摸底调查掌握的情况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和措施。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一对

一、结对子”等多种形式,与留守儿童结成学习、生活帮扶对子,使留守儿童得到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关怀和帮助。

2.帮扶人员每年至少到留守儿童家中走访1次,了解掌握留守儿童家庭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

3.帮扶人员每年至少与留守儿童谈心1次,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从心理上给予他们慰藉,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

4.帮扶人员每年至少与班主任联系1次,了解他们在辖区里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5.帮扶人员每年至少与临时监护人沟通1次,了解掌握他们在家学习和生活情况。

留守儿童帮扶制度小学 篇5

根据市县有关文件精神,为有力推进我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结合我校实际,根据《戚氏初中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制度。

一、结对帮扶的目标任务。

1、学校所有教师都有义务每学期至少帮扶一名留守儿童。

2、学校领导、班主任和中共党员要带头关爱留守儿童,每人每学期至少帮扶两名留守儿童。

3、帮扶教师应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帮助其纠正思想行为方面出现的偏差,给予其父母般的关爱,帮助其健康成长。

4、完成四个“一”:帮扶教师每月至少与帮扶对象谈心一次,每月与其父母联系交流一次,每学期至少上门看望留守儿童一次,每年至少给留守儿童送温暖一次。

二、结对帮扶工作的内容。

1、帮扶教师应详细了解帮扶对象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深入家庭了解家庭经济、人口、留守儿童父母和第二监护人的基本情况,为帮扶对象建立完备的帮扶档案;及时记录帮扶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做好过程记录。学期末将相关档案和记录交政教处存档备查。

2、帮扶教师要从学习、生活、情感上关心帮扶对象,确保自己的帮扶对象生活能被照料、行为得到指教、学习有人辅导、心理保持宽慰。

3、帮扶教师要经常找帮扶儿童谈心交心,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是否有困难,及时把握帮扶儿童的心理和思想动态,积极为他们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给予关爱;要做到定期家访,创造条件鼓励其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提倡教师带帮扶对象参与自己的家庭生活、为帮扶对象组织过生日等,使其能够享受到家庭温暖,摆脱孤独感。

4、帮扶教师对学习成绩欠佳的留守儿童,应在班上组织开展“一帮一”活动,让成绩好的同学帮扶他们搞好学习成绩,并在课余时间利用一定的时间为这部分留守儿童“开小灶”,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对心理上有障碍的留守儿童,帮扶教师要经常与其交流、沟通,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进行“四自三远离(自尊、自立、自律、自强,远离不良嗜好、远离不法场所、远离不轨人群)”的教育,并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5、帮扶教师每月要通过书信、电话或网络方式,与帮扶对象的家长进行联系,让他们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情况,多肯定学生的进步,增强家长和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6、帮扶教师要定期走访监护人或临时监护人,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7、学校对留守儿童中的贫困生优先照顾,优先解决在校住宿问题,并按政策将其纳入“两免一补”计划,为学生解决后顾之忧。

8、学校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定期举行主题班会、班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三、结对帮扶的要求。

1、高度重视结对帮扶工作,明确自身责任,特别是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关爱留守儿童,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2、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以诚待人、以情感人、服务育人。针对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使其改正不良的思想、行为习惯,摆脱不良的心理负担,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3、认真执行帮扶制度,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儿童负责、对家长负责的态度开展活动。与留守儿童谈心,要先根据留守儿童的不同特点确定谈心主题,并做好谈心记录。

四、结对帮扶工作的督促与评价。

平宁城小学留守儿童帮扶措施 篇6

针对农村教育发展中“留守学生”这一新情况、新问题,我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一、我校高度重视,对“留守学生”工作召开了专门的研讨会。

二、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建立制度

(一)、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

1、采取多种途径强化家校联系。

2、做好监护人宣传培训工作。

3、建立警校联系制度。

4、建立“留守学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三)、落实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

1、成立帮扶领导小组。

2、对有问题的留守儿童或待困的学生,由专人帮助。

3、组织爱心小分队,进行家访。

三、针对“留守学生”的特点,加强校内教育管理

1、加强“留守学生”帮护工作。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3、开展赏识教育重视个性发展。

4、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

留守儿童帮扶制度小学 篇7

为了使每一个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明村小学认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学校经过摸底调查,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全面掌握了留守儿童信息。学校教导处根据采集到的留守儿童的家庭信息,记录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及结对帮扶人员情况,随时关注帮扶。

一是学校开展了常规性的关爱活动。学校通过与孩子们一起举办联欢会,一起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详细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并赠送学习生活用品等,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关爱和温暖。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帮扶制度。学校召开专门会议,要求学校教师参与开展结对帮扶,签订“爱心协议”,对帮扶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学业辅导、心理关怀、护提示、法制教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留守儿童捐款捐物,积极为留守儿童及家长提供安全教育、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增强他们立强的信心。

三是建立会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吸引会爱心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中,让孩子们感受到会的温暖。

留守儿童帮扶计划 篇8

上饶县第八小学

余晓丹

为进一步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更好地发挥学校、社会、少先队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特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实施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三、主要措施

1、制订具体工作计划

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各个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建立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留守儿童帮扶小结 篇9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亲情缺失和家教缺位,在学习、生活、安全、健康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为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我班对留守儿童开展了一系列的帮扶工作。

一、开展“留守儿童”普查 在班级对“留守儿童”情况展开细致的调查,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二、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氛围 以关爱留守儿童为出发点,将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内、班级内、社会上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在看似简单的“问一问”、“拉一拉”中营造了爱的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家,老师就是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在日常活动中格外照顾留守儿童:班会上给留守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留守儿童位于最前面,组织活动也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合力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定期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监护人(学生的爷爷奶奶)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儿童。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学这些时间段,争取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直接对话,互通信息,或利用电话访问的形式及时通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达到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增强“留守”学生教育合力。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篇10

校园成立留守儿童基金会,校园也将适当的钱存入这笔基金中,解决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问题。

二、留守儿童生活上的帮扶

1、父母外出,寄居在亲朋好友家的留守学生,让他们住得下、吃得香。及时沟通、了解。

2、父母外出,寄居在亲戚家的留守儿童,校园每周同其亲戚联系一次,关心其吃住生活问题。

三、学习上的帮扶

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欠佳,校园在每个班开展一帮一,一对红的活动,要求班上成绩好的同学务必帮扶一个成绩差的留守儿童搞好学习成绩。各科教师也要利用必须的时间为这部分留守儿童“开小灶”,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四、心理上对留守儿童关心

1、班主任每周同留守儿童交谈一次,对他们的心理需要进行了解,并正确引导,给予关爱。

2、班主任每两周同留守儿童的家长通一次电话,汇报儿童的进步,增强家长和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3、我校党员,每个党员包扶留守儿童,经常了解,关照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心理状况,对症下药,正确引导,这项工作做得好的党员,将给予表彰。

五、留守儿童特长的帮扶

1、在留守儿童中多开展一些活动,如故事会,诗歌朗诵比赛,劳动实践活动,6・1联欢活动,手抄报比赛活动,夸妈妈活动,礼貌礼仪活动,爱少先队队旗活动等等,让他们在校园生活有乐趣,愿意与伙伴共成长。

留守儿童帮扶行动方案 篇11

通过几个月的“知行中国”班主任网络培训,让耕耘在教育一线的班主任大开眼界,收获多多。九月份,进入在岗实践活动的主要阶段,为更好地促进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积极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改变自身教育教学行为,改进班主任工作。特制定“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工作方案”。

一、发现问题

新的时代,新的学期,班主任老师们都发现:班级里留守儿童数目与日俱增,他们身上聚集的问题也比以往孩子多,新时期的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明确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背后是中国农民问题,反映出社会对农民的关心还远远不够。关爱留守儿童,关系到农民工权益的维护,甚至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青壮年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明显偏低。忽略了对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因隔代教养、亲朋搭帮教养等等,缺少亲情关爱和正确家庭教育,在安全、健康、品德、学业、生活以及心理素质方面面临诸多困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

三、解决策略

为了进一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为留守儿童提供真情服务,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要尽量在他们身上体现教育优先。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我们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上疏导,学业上辅导,言行上引导,生活上帮助,树立留守学生自强自立精神,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为留受儿童营造健康、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具体措施:

1、摸底造册,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成长档案。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情况深入了解,随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动态。

2、班主任每周同留守儿童交谈一次,对他们的心理需要进行了解,并正确引导,给予关爱。每两周同留守儿童的家长通一次电话,汇报儿童的进步,增强家长和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3、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中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主动、真诚地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

4、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欠佳,在班级开展“手拉手、结对子” 帮扶活动,让留守儿童与班级同学成为“手拉手”小伙伴,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小伙伴的关怀与温暖。

5、优先辅导。

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成果。

6、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7、在留守儿童中多开展一些活动,如故事会,诗歌朗诵比赛,劳动实践活动,联欢活动,手抄报比赛活动,夸妈妈活动,文明礼仪活动,爱少先队队旗活动等等,让他们在学校生活有乐趣,愿意与伙伴共成长。

四、预测评价

1、通过以上帮扶措施的实施,切实为留守儿童提供真情服务,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怀,使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困难和情感、心理问题,让他们得以快乐健康地生活和成长。

2、将”留守儿童”帮扶活动进一步延伸下去,并在这基础上开拓创新,深化活动。用双手传递真情,让爱心构筑和谐,让留守儿童及广大市民感觉到我们的真诚。

留守儿童帮扶典型材料 篇12

汤夏玲同学是八年级的学生,这是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孩子,他的父母都在南京打工,把他留在姥姥家。这个孩子本身就是在姥姥家长大的,由老人带大的孩子大多自立能力较差,这个汤夏玲更是如此。从小一切事情都由老人代办,甚至包括吃饭、装书包等。试想一个在生活各个方面都需要家长照顾的孩子,学习能自立吗?为了能帮他改掉这些坏习惯,廖伟成老师不知动了多少脑筋。可是孩子在学校刚刚记住,回到家后又是如此。这样的孩子就是他的家人不对他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结果,只管吃饱穿暖即可。廖伟成老师与家长取得联系,姥爷说回家一定管,可他的爷爷来到学校后却告诉赵老师,让赵老师使劲训他姥爷。原来家庭之间还有很深的矛盾,也严重影响了孩子。同时在学习上,汤夏玲还经常不交作业或不按时交作业,有时甚至不做作业;在校谎称作业做了落在家里忘带了;在家撒谎“作业在学校做完了”、“今晚没作业”;课堂作业拖拉,十次九次来不及。廖伟成老师和其他老师在一起针对这个孩子的情况进行了“会诊”,通过分析总结,发现他属于“寄养教育”和“隔代教育”的偏差和乏力的综合症。“寄养教育”会引起“留守儿童”产生寄人篱下之感。有些照管者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寄养关系往往会使照管者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心理阻隔,不能顺畅地沟通思想感情。在实施“隔代教育”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中,大约50%是文盲或半文盲,祖孙之间年龄相差40岁以上,心灵沟通困难更大,加之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育方法不当,大多数的照管者对待孩子常常是溺爱或是放任的态度。找到症结,廖伟成老师把他的姥爷请到学校,把孩子在校的情况如实与家长沟通,并说明此次请他的目的和想要做的是什么,希望取得他的支持和谅解,并向家长保证,无论怎样这个孩子老师都不会放弃的,会让他在班级中感受到他与其他同学是一样的,不会受到他人的岐视;同时赵老师还嘱托他多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有问题及时和老师沟通。老师的真诚与苦心终于打动了家长,汤夏玲的爷爷答应一定会配合老师在家里管理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不管不问了。

于是廖伟成老师经常与孩子谈心,帮他搭配一个学习好的同桌;同时与数学老师交流,讲课就站在他的身边看着;如果发现他的一点进步就马上表扬他。针对经常漏做、不做作业或忘带作业等现象给予方法指导,让他自备一个作业记录本,记下各科作业。然后是每天早晨由老师亲自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对于不会做的给予耐心指导。最后在学校做完了”、“今晚没作业”;课堂作业拖拉,十次九次来不及。廖伟成老师和其他老师在一起针对这个孩子的情况进行了“会诊”,通过分析总结,发现他属于“寄养教育”和“隔代教育”的偏差和乏力的综合症。“寄养教育”会引起“留守儿童”产生寄人篱下之感。有些照管者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寄养关系往往会使照管者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心理阻隔,不能顺畅地沟通思想感情。在实施“隔代教育”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中,大约50%是文盲或半文盲,祖孙之间年龄相差40岁以上,心灵沟通困难更大,加之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育方法不当,大多数的照管者对待孩子常常是溺爱或是放任的态度。找到症结,廖伟成老师把他的姥爷请到学校,把孩子在校的情况如实与家长沟通,并说明此次请他的目的和想要做的是什么,希望取得他的支持和谅解,并向家长保证,无论怎样这个孩子老师都不会放弃的,会让他在班级中感受到他与其他同学是一样的,不会受到他人的岐视;同时赵老师还嘱托他多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有问题及时和老师沟通。老师的真诚与苦心终于打动了家长,汤夏玲的爷爷答应一定会配合老师在家里管理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不管不问了。于是廖伟成老师经常与孩子谈心,帮他搭配一个学习好的同桌;同时与数学老师交流,讲课就站在他的身边看着;如果发现他的一点进步就马上表扬他。针对经常漏做、不做作业或忘带作业等现象给予方法指导,让他自备一个作业记录本,记下各科作业。然后是每天早晨由老师亲自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对于不会做的给予耐心指导。最后廖伟成老师为他准备了一个档案袋,把作业装在袋子中。一段时间坚持下来,现在能坚持完成作业,作业的工整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改观,成绩提高幅度较大,由原来的二十多分提高到五十多分,有时候还能考到六七十分,廖伟成老师不失时机的表扬并奖励了他,给他颁发了“成绩进步奖”,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他自信心。

上一篇:不交保险申请书下一篇:化学家庭小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