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团队建设的期望(精选10篇)
“全团带队”是党赋予共青团的光荣职责,是共青团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共青团员与少先队员年龄接近并相对成熟,能更好地按少年儿童的特点开展工作,同时团在带队过程中自身又能得到实践与锻炼。少先队事业还是整个党、团事业的源头,共青团带领好少先队,少先队事业就能蓬勃发展,共青团事业才能基础牢固,才能使党的事业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
初中是小学和高中的转折点,是由一个单纯的少先队组织向一个单纯的共青团组织过渡转变的过程,也是少先队员积极向共青团组织靠拢,并加入团组织的一个重要转折过程。正由于初中组织所具有的这种复杂性和特殊性,即团队共处的这种特殊环境,因此如何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各自的优势,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全面推动团队工作一体化,成了目前我市各初中关注的问题。
我们针对目前初中团队工作的具体情况,通过到中学调研、发放调查问卷、走访教师学生、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调研,并制定的相应的计划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领导重视,健全团队组织,配齐班子人员,创建初中团队一体化建设平台。
1、引起领导的重视,增强团队一体化建设的意识。我们认为要加强与教育局的联系,召开全市性的中学团队一体化工作会议,邀请初中校长、分管团队工作的领导、中学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以及相关人员参加会议,引起学校领导和广大团队干部的重视。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团队一体化的号召力。要求健全团队组织在坚持“民主选举,集中领导”的原则和“以团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团建”的工作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一支务实求真、开拓创新的“初中队一体化”领导班子。
3、加强培训交流工作,深化团队一体化的认识。组织全市初中的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进行业务交流培训,通过学习日、培训班、交流观摩和“初中团队组织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专题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大、中队辅导员培训,让他们深刻理解团队一体化对于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团队工作的基本知识。通过对团队干部的培养,使之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能力、养成了勤奋工作、务实求真、开拓创新、严于律己、率先示范的工作作风,形成素质好、作风正、观念新、能力强、效率高的强有力的团队领导班子,从而提高初中团队一体化组织的号召力。
二、主题活动开展好,提高初中团队一体化的凝聚力。活动开展是学校团队组织的凝聚力所在。要组织广泛开展适时新颖、丰富多样,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满足青少年需要的“文明成才”活动,提高初中团队一体化的凝聚力,达到团队共兴的目的。可以利用团队纪念日、清明节、国庆节等节假日,开展纪念团队组织成立学习座谈会、演讲赛、看望慰问老团干等活动,从理论到实践,身体力行加强团队意识教育。同时各校也可以结合全校中心工作或阶段性工作重点,通过举行班队会(课)、校园文化艺术节、讨论会等活动,使团队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三、团队队伍建设好,提高初中团队一体化的战斗力。初中团队一体化实践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寻找一种新的初中学生组织形式、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初中团队员队伍。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一支数量大、质量精、作用强、素质高的初中团队员队伍是我们初中团队一体化实践研究课题的中心任务,也是增强提高团队员队伍战斗力的核心所在。
1、通过“争章推优”等系列教育活动,把好团组织发展质量关、加强团员教育管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初中团员队伍。小学里实施的“雏鹰争章”活动到中学阶段就变为“争章推优”活动了。这不仅是名称的改变,其实施方案也发生了变化。各校按实际情况制定争章方案、争章目标和要求,具体工作落实到各中队辅导员和大队委员手中。争章过程也定为:定章、报章、争章、颁章四步工作。争章推优活动一般在初一刚入学的第一学期,凡在第一学期争满所规定的章数的,可以在下一学期进入“少年团校”学习。这是团队衔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通过高素质的团员队伍和团队干部,实施以团带队,以团带班的“一帮一”活动。入团的目的不仅是要促进中学团员的思想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带动一大批的要求积极上进的学生也加入团组织。因此积极调动广大团员学生的积极性,让中高年级的团员(或班级)与初一的学生(或班级)结对,开展“一帮一”互助活动,通过学法指导、经验交流等,帮助初一学生适应由小学升入初中的环境,调动他们向团组织靠拢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团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服务引导帮助教育广大少先队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通过开办“中学生团校”,开展青少年“文明成才”系列教育活动,加强青少年的队意识教育。初中有些队员随年龄增长不愿佩戴只有小孩子才愿意戴的红领巾,这在全国各地都带有普遍性。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在初中实行团队组织并存,少先队员佩徽章,继续参加少先队活动。同时,完善并充分发挥中学生团校的作用,对队员进行团的基本知识培训,并从中推荐优秀队员入团,团队员仍保留队籍,留队带队,充当团代表的角色,体现以团带队的组织传统。通过中学生团校和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等,帮助教育团队员成长、成才,提高青少年素质。
四、活动阵地管理好,提高初中团队一体化的生命力。活动开展是团队组织凝聚力的所在,而活动阵地选好、建好、管好、用好是活动开展的有效保障,是团队组织生命力的象征。活动阵地可以选择校内也可以为校外,校内包括班级、学校的整个校园、家庭阵地以及社会这个大环境。当然不是所有的环境都可以作为活动阵地的,我们要选择那些对学生思想教育有帮助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如良好的家庭环境、青少年宫、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同时要加强对活动阵地的管理,有选择的定期的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五、课题研究效果好,提高初中团队一体化的实效性。由于初中团队一体化建设是近年来加强团队建设的一项新研究的重要内容。各校都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因此加强团队一体化的研究、探索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要求各校选好研究课题,针对团队一体化花大力气、下足功夫开展调研,将团队一体化工作做好。
六,要正确处理团队工作的各种关系。正确处理好团队自身、外部环境和来自团员青年方面的工作关系,就是开展工作、打开局面的过程。团队工作自身方面由于多方面原因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领导要求与青年意愿之间往往有一定差距。团干部在中间,要处理好这一关系,要善于寻找共同点,转化分歧点,沟通不同点。万事开头难,开起头来没有完。团干部要打开工作局面,怎样入手?有人希望新官上任三把火,有人希望稳扎稳打。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出发,要出彩,三把火后仍有后音和后劲。稳扎稳打也不要过稳,不要闷得时间太长,有成绩才能稳得住脚。在团队外部环境方面,与党支部的关系关键一条是多请示、勤汇报、勤沟通,让党了解团队的情况,知道团队工作开展的进度,以此得到支持。与上级团委的关系,关键要善于吸收消化,即生动、行政交给的任务也是团组织发挥作用、做贡献的需要,关键是急行政领导之所急。对团员青年,组织活动既要有吸引力,又要有组织约束,要调动青年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真正认识团员的权利和义务是持久地调动团员积极性的关键。
一、有助于促进教师理论水平提高
全国中药传统技能竞赛(中职组)项目包含:中药性状鉴别、中药真伪鉴别、中药调剂(含审方)和中药炮制4个子项目,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凝练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案,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我校大赛指导教师团队针对国赛项目编制的教学大纲在中药专业教学中切实提高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率,起到了“教赛结合,教学相长”的作用,使技能大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
二、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操作能力
全国中药传统技能竞赛的各个子赛项,内容和要求具有难度大、涉及面广、超出正常教学要求的特点。我们在校级技能大赛中采取“师生同赛,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拔指导教师,要想成为国赛指导教师,必须通过校赛选拔,并在此基础上安排市、省、国家级教师专业培训,以达到指导教师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娴熟的操作能力。通过校赛选拔,各单项前2名的教师组成项目指导小组,由教务处成立国赛指导教师团队,全面负责参赛学生的训练工作。
三、有助于加快青年教师成长
随着近几年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等医药卫生类学校的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这让各学校面临着教师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招聘青年教师又让学校面临如何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并达到教学要求的问题。我校的做法是:根据青年教师的技能特长和个人意愿,安排其跟随国赛选手一同参加训练,在国赛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强化训练。这样青年教师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本专业一个项目的相关理论、技能操作,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并将在训练过程中学到的教学方法,沟通技巧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以达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目的。
四、有助于推动教学观念转变
以往中等医药卫生类学校一直存在着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问题,学校也往往很少将资金投入到实验、实训设备的购置和更新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而技能竞赛的突出特点就是要求参赛选手既要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又要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这促使我们对以往教学观念进行深刻的反思,进而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活力课堂”和“高效课堂”活动,并建立了“知识+技能”的考核模式,实现了以理论教学为主体向以职业技能为本位的教学观念转变,真正让学生掌握了一技之长,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有助于推动教学方法变革
技能大赛的竞赛方式是以职业岗位评价方式对参赛选手的竞赛成绩进行评定,并按工作任务中所包含的各个知识与技能评价点制定评分细则。根据职业教育“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理念,我们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投入巨资新建、改(扩)建中药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区)”,使中药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了100%“理实一体化”教学,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方法。同时,教学团队率先在全校实行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学业评价体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教学效果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六、有助于完善教学团队建设
技能大赛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指导教师,因此,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尤为重要。我校在校赛选拔的基础上,组建指导教师的团队成员均具备“双师型”教师资质。团队以国赛项目为核心,分工协作,共同开发了《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中药审方与调剂技术》四门“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和《中药炮制技术》校级精品课程,教学质量和训练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最终打造出一支优秀的竞赛指导团队.同时也建设出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摘要: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对于检验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成果、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以曲阜中医药学校中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例,从六个方面浅论技能大赛对中等医药卫生类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作用。
技能大赛中药专业教学团队作用我校在2011年创办校级技能大赛之际提出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管、以赛促改、教赛结合、师生同赛、教学相长”的办赛理念,并形成了长效机制。2012年国赛正式设立“中药传统技能竞赛”赛项以来,学校连续代表山东省参加中职组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通过参与竞赛,我校中药专业教学团队日渐成熟,已成为一支业务精良的精英教学团队!
一、有助于促进教师理论水平提高
全国中药传统技能竞赛(中职组)项目包含:中药性状鉴别、中药真伪鉴别、中药调剂(含审方)和中药炮制4个子项目,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凝练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案,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我校大赛指导教师团队针对国赛项目编制的教学大纲在中药专业教学中切实提高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率,起到了“教赛结合,教学相长”的作用,使技能大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
二、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操作能力
全国中药传统技能竞赛的各个子赛项,内容和要求具有难度大、涉及面广、超出正常教学要求的特点。我们在校级技能大赛中采取“师生同赛,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拔指导教师,要想成为国赛指导教师,必须通过校赛选拔,并在此基础上安排市、省、国家级教师专业培训,以达到指导教师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娴熟的操作能力。通过校赛选拔,各单项前2名的教师组成项目指导小组,由教务处成立国赛指导教师团队,全面负责参赛学生的训练工作。
三、有助于加快青年教师成长
随着近几年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等医药卫生类学校的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这让各学校面临着教师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招聘青年教师又让学校面临如何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并达到教学要求的问题。我校的做法是:根据青年教师的技能特长和个人意愿,安排其跟随国赛选手一同参加训练,在国赛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强化训练。这样青年教师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本专业一个项目的相关理论、技能操作,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并将在训练过程中学到的教学方法,沟通技巧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以达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目的。
四、有助于推动教学观念转变
以往中等医药卫生类学校一直存在着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问题,学校也往往很少将资金投入到实验、实训设备的购置和更新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而技能竞赛的突出特点就是要求参赛选手既要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又要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这促使我们对以往教学观念进行深刻的反思,进而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活力课堂”和“高效课堂”活动,并建立了“知识+技能”的考核模式,实现了以理论教学为主体向以职业技能为本位的教学观念转变,真正让学生掌握了一技之长,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有助于推动教学方法变革
技能大赛的竞赛方式是以职业岗位评价方式对参赛选手的竞赛成绩进行评定,并按工作任务中所包含的各个知识与技能评价点制定评分细则。根据职业教育“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理念,我们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投入巨资新建、改(扩)建中药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区)”,使中药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了100%“理实一体化”教学,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方法。同时,教学团队率先在全校实行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学业评价体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教学效果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六、有助于完善教学团队建设
技能大赛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指导教师,因此,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尤为重要。我校在校赛选拔的基础上,组建指导教师的团队成员均具备“双师型”教师资质。团队以国赛项目为核心,分工协作,共同开发了《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中药审方与调剂技术》四门“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和《中药炮制技术》校级精品课程,教学质量和训练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最终打造出一支优秀的竞赛指导团队.同时也建设出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前言: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力军和规模最大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水平和成效直接关系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效果。中等职业学校要上水平、有成效、大发展,就离不开一支业务精、技能强、理念创新、师德崇高的高效专业师资队伍。本文结合本校的教师队伍实际情况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现状,围绕如何建设一支专业理论扎实、实践技能突出、善于合作、甘于奉献的专业师资队伍展开研究。
关键字:中等职业教育
专业教师
团队建设
双师型
正文: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有别于普通学历教育,同时带有明显的职业特色的教育教学体制在我国解放后尤其是近二十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我国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职业教育的师资,尤其是作为职业教育主力军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科技经济水平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打造一只高效的专业教师队伍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下面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一、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特点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近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自身起步晚、结构不合理、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使得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水平还没有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这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在整体水平稳步提高的大趋势下还存在着许多其自身的特点和问题。归纳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师资总体数量严重短缺
我国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职业高中、中专、技校)计划招收学生规模将达到800万人,而如果按照1:20的比例计算我们的专业教师至少缺额15万人以上。师资的严重缺乏是我们中等职业教育的短板。
2、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师资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就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职业教育本身又具有投入大、周期慢、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和与本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等特点。这对于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在我国现在呈现出东南沿海地区的职业教育师资力量雄厚,专业教师业务能力强、授课水平高、人员数量相对较多,而中西部地区的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则呈现出数量严重不足、专业能力和理论水平普遍偏低、专业教师的专业教学技巧和理念相对陈旧等问题。总体来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在基本结构上分布不尽合理。
3、教师素质不够理想
我国的职业教育由于起步晚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还没有普通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制度和体系那样健全和完善,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很多都是从普通基础教育中数学、物理等学科转行过来的,也有一些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也就是没有师范教育的学习经历,同时还有一些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留校生,同时由于近年来教师数量的补充使得教师的梯队不够合理年轻教师比例大等等。总的来说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的准入制度还不很严格,使得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在数量不断增加、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趋势下也呈现出一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差异大,年龄偏低教师梯队分布不够合理等问题。
二、在专业技术教师的培养规律及梯队建设。
1、合格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应具备的职业素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我们的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要求。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当代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就要具备以下职业素养,第一: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俗语说的好“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第二: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过硬的实践能力,我们要把学生打造成为合格的劳动者,那么我们自己先要成为一名劳动者。第三:要具有较强的不断学习的能力,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我们的技术和知识必须随着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就要更快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第四:中等职业教育的另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人的教育,我们不但要学生学知识、学技能、同时更要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我们的学生都处在十七、八岁人生的黄金年龄,也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这就更需要我们的专业教师将日常的道德教育、文化教育、人格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需要我们的专业教师要较高的人格修养和师德师风。
2、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术教师的培养规律。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优秀的师资首先要遵循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一名优秀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理论学习、专业实践、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完善提高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经过了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我们才可能锻造出合格的满足学校教学和社会要求的现代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我认为我们刚刚步入职教行列的年轻教师可以学习师傅带徒弟的做法,拜师学艺、不耻下问,教师是一个对人的情商要求较高的职业,一名优秀的职业教师不仅在要业务精湛、品德高尚同时与学生通过课堂上互动、生活中观察、情感上沟通等各种方式进行交流,学生只有先信任、喜欢你,才能更好的学习你所讲授的课程,而这些需要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需要对职教工作的深入理解和对学生的发自内心的爱才可能做到。所以,虽然我们的年轻教师在知识上、业务能力上可以更胜一筹,但在教学经验、工作细节、方式方法上都是很需要老教师的言传身授的,这样我们的青年教师会成长的更快、更好。
3、专业技术教师梯队建设原则。
第一:以科学梯队建设为核心,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学科梯队建设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及学校可持续发展、兴旺发达的保障。学校应设立若干个经学校批准的学科方向,每一学科确定一到两名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由治学严谨、师德优良、学历高、职称高有一定操作技能的教师担任。要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培养手段,使一批人才脱颖而出。
第二: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严把教师入关口,优化教师队伍。学校根据教师队伍现状和开设新专业的需求,从一线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能工巧匠、高校毕业生中有计划地引进专职(兼职)教师。引进教师应符合学科梯队建设的需求,必须具备本科学历,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并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听课(包括理论与实际操作),评议合格后方可引进。
第三:建立和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建立教师校内培训制度。学校对具有一定教学水平、有培养前途的教师送出去进修学习培训,特别要加强教师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
学校有组织地安排教师到企业生产单位调研、学习,到现场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达到现场需要什么我就能教什么的目的。
大力提高教师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鼓励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第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操作技能 “双师型”教师是指除具有教师、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外,有拥有本专业领域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师)以上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近几年内学校“双师型”教师应占到专业教师总数的30%以上。
4、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应能熟练开出本学科(相近学科)教学实验项目,对实验仪器设备能熟练操作运用;对缺乏实践技能的青年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到对口企事业单位进行专项实习和技能训练,也可以安排校内高技能教师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技能训练,如每周进行一项专项训练。
5、培养一支“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要使学生成为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高技能技术工人,教师没有“一桶水”,是很难给学生“一杯水”的。因此,通过教师自学、函授、委培进修、技能训练等方式,使教师具备以一学科为主、多学科结合的广博知识,具有较强和较快的专业转换能力和精湛技艺,使多数教师能够跨课程、跨专业(相邻专业)任课,培养一支“一专多能、一师多用”的教师队伍。
四、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教学是技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的学习及技能高低影响巨大,因而必须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养专业理论教师的动手能力,可以挑选骨干教师担任实习教师,充实实习教师队伍。组派教师在合作企业中参加生产实践,选派一部分实习指导教师参加高级工的培训,更新、完善现有实习教师的知识结构。
聘请有实际生产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为实习教学的顾问,并组织参加教师师资培训、考核,合格的聘为实习教师。
提高生产实习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要进行“一体化”教学,学科的理论知识、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三个环节必须融为一体,力求“三者”形成连贯、系统、全面和完整的教学体系,保证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的衔接。因此,一方面应提倡教师按专业活动的实用要求重新组合课程,提高生产实习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各教研组的作用,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使教师的备课、授课、实操能力、管理水平得以提高,督促生产实习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多示范、多积累经验,多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并可定期对生产实习教师进行考核和技能竞赛,使教师从中找出差距。
三、在师资队伍中培养和渗透校园文化和新时代的师德师风 现代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实践上是职业教育文化的比拼,是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传播。我们的每一名专业教师就是我们的宣传员和饯行者,那么怎样在我们的专业教师队伍中渗透我们的校园主流文化,怎样把专业的职业素养和崇高的师德师风注入每一名教师的血液中是我们教师团队建设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认为除了给予专业教师必须的发展平台之外,还要关注到每一名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把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行业能力提升、职业荣誉感、个体价值实现、归属感等考虑并通过多中渠道使教师的各种人格价值需求得到满足和发展。从而可以极大的激励专业教师不断发展、完善、提高自己,以达到逐渐形成具有行业导向、育人为本、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
四、探索如何将先进企业管理理念引入校园师资管理机制中。职业教育作为一中与企业联系的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体制,本身已经吸收了很多企业管理中的营养。如果可以把一些企业人才管理中的先进经验合理的引入到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师资管理机制中,比如:
人才选拔机制中我们可以学习大型企业在人才选拔中的一些理念,在考虑学识、技能的同时考虑到人的全面素质选拔出最适合教师岗位的人才;在考核与收入分配机制方面我们也可以考虑业绩与收入晋升挂钩、按照业绩定岗等方式等等方面。
总之,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职业教育一定会越办越好,我们的专业师资队伍也一定会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北京,2006年11月16日
[2]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Z].教高[2008]5号.北京,2008年4月9日
一、创新团队建设目标瞄准具有发展前景和可预期产生重要学术成果的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特别是对全市乃至全省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或影响的研究领域与方向,力争通过科学研究创新团队的建设,培育一支在相关研究领域能取得重大学术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队伍。
二、创新团队的申请条件1.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创新性学术思想和组织协调能力,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年龄不超过55岁。2.创新团队成员应具有比较集中的研究方向或共同感兴趣的研究问题,一般可以现有的课题研究小组为依托来组建,也可自行组建。3.创新团队成员应具有努力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相关研究领域已取得较突出的研究成果,或在相关研究领域显示出明显的创新能力和研究优势。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一般以3-5人为宜(不少于3人),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提倡学科交叉。同等条件下,对负责人及多数核心成员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创新团队予以优先支持。4.创新团队应是在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集体,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和良好的科研合作基础。对简单拼凑的“团队”不予支持。5.创新团队所在系、部有良好的支撑环境,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三、创新团队申报与审批1.学校原则上每两年组织一次创新团队的申报工作。2.根据学科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需要,由学校确定重大研究领域或重点研究方向,或由学术创新团队申报人自选研究方向。3.由申报组建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向教务科研处提交书面申请,具体内容包括:(1)创新团队人员构成与学术研究能力;(2)创新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建设目标;(3)创新团队的研究思路和工作计划。4.教务科研处对申报的创新团队名单进行资格初审,对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将其申报材料送校内外专家进行评审。必要时,可组织创新团队的申报人进行评审答辩。经评审或答辩后,由专家组提出候选创新团队名单。5.学校审议并最终确定拟资助组建的创新团队名单。
四、创新团队运作与经费资助1.创新团队是教研人员自愿组织的学术研究团队,不享有任何独立行政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创新团队依托某一系、部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可以由同一教研部门的人员组成,也可以由不同教研部门的人员组成。2.对获准组建的属于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学术创新团队,学校给予不少于2万元的研究经费资助;对获准组建的属于理工科研究领域的创新团队,学校给予不少于4万元的研究经费资助。3.创新团队资助经费分三期直接下发。第一期(启动期)下发40%,第二期(中期考核合格后)下发30%,第三期(后期考核合格后)下发30%。对中期考核为不合格的创新团队,停发第二期资助经费。对后期考核为合格的创新团队,下发第三期资助经费,如有第二期资助经费停发情况,则予以补发。对期终考核为不合格的创新团队,停发第三期资助经费。4.对于确实在所属领域具有重大学术突破、开展原创性科学研究的创新团队,依据创新团队的原创性研究学术价值的高低,学校将对其加大资助力度。对属于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创新团队最高资助经费可达5万元;对属于理工科研究领域的创新团队最高资助经费可达10万元。
五、创新团队业绩考核与奖励1.创新团队按申报方向和研究计划自主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队伍建设活动,学校对其工作业绩进行考核。2.创新团队的建设周期为3年。3.学校在创新团队组建1年半后,将对其进行中期考核。完成一般核心论文1篇或其它专业刊物或学报发表论文2篇、获准立项课题1项、参加省内外学术交流2人次(参加学术会议的经费在资助经费中列支),则中期考核评价为合格。4.创新团队在3年内至少要完成以下科研任务,后期考核评价才为合格。(1)初步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有较强研究能力,学术研究特色明显,达到或接近省内外该研究领域前沿水平,在省内外有一定学术影响的研究队伍。(2)论文要求。下列条件之一:①国际一类权威论文、国际二类权威论文或国内一类权威论文1篇;②国内一般核心论文3篇或国内二类权威论文2篇;③国内一般核心论文2篇或国内二类权威论文1篇,其它专业刊物或学报发表论文4篇。(3)科研项目要求。获准立项省级科研项目1项或市级课题2项或校级课题2项(其中1项须为校级重点课题)。如获准立项国家级项目,则论文要求可免去。(4)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至少4人次以上。5.创新团队科研成果按以下规定确认:(1)只有围绕创新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以团队成员集体署名(不少于2人)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方可认定为创新团队取得的成果。同时,创新团队成员的科研成果必须是在团队成立之后完成,并且在考核周期内公开发表的,才计入创新团队考核周期内的成果。
(2)学术刊物级别和课题类型与级别的认定以《新余高等专科学校科研成果级别认定办法》为准。(3)若同一篇论文被多次检索,只计一次。6.创新团队在后期考核合格后,可继续申报新一轮的创新团队资助。中期考核不合格的创新团队,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团队继续运行到后期一起考核或申请取消。中期考核不合格而后期考核也不合格的团队,将取消团队称号。中期考核合格而后期考核不合格的团队,可申请半年后再考核1次,再考核合格者,可补发后期建设经费的一半,如再考核不合格,将取消团队称号。关键词:特色团队,心理健康,能量传递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 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 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同时, 中职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受到来自家长、学校的忽视、拒绝和消极评价较多, 这样也会伴随诸多心理困扰。
因此, 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 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心理团队建设, 开创具有职教特色的“心灵阳光”心理教育模式, 组建了“特色心理团队”并有计划地开展系列心育活动, 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以期进一步满足社会、企业对身心健康的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
一、班级团队凝心聚力
学校根据中职学生不同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职业发展需要, 把心育课纳入课程设置, 每两周一课时, 并严格规范教材使用。
班级活动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实施系列心理健康辅导课, 通过活动, 帮助学生适应校园生活, 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了解青春期性心理现象, 正确对待异性交往;了解生命的意义, 珍惜生命, 不断体会生命的价值;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 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
班主任定期开展心理活动课教研、心育沙龙和专题讲座等活动, 促进教师自我成长, 深入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充分开发生命与心理教育资源, 学校先后编撰了《心海扬帆》《倾听花开的声音》等心育读本, 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动力小组流动能量
动力小组, 是为了某些共同目的将成员集中起来进行心灵成长的团队。学校在不同时期组建不同的动力小组, 如:学习、适应环境、大赛、交往、生涯规划等各个团队由学校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活动。
“动力小组”为学生创造沟通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在团体中彼此分享各种感受, 既有碰撞, 也有共鸣, 这种感受与体验成为积极动力的流动, 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团体动力支持到每一位成员, 促使个人在人际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 从而得到疗愈和修通, 学生将团体中习得的体验和经验应用到生活, 学生的心理成长也随之顺利完成。
三、拓展训练扬起风帆
拓展训练又称心理素质行为训练, 英文为Outward Development。寓意学生像一艘艘小船接受训练, 积攒内心能量, 毕业后驶离学校温暖的港湾, 扬起风帆, 去迎接新的挑战。
学校购置了全套拓展训练器材并对班主任进行了全员拓展培训。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目标, 量身打造各种拓展项目, 如:同心同行、孤岛求生、轮胎攀台、蒙目障碍等训练项目。
目前, 拓展训练已经成为班级团队和动力小组开展的常态活动。在拓展训练中, 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激发, 提高了主动沟通交流的主动性, 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吃苦的精神等得到加强, 学生们树立了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 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沙盘游戏陪伴成长
沙盘游戏疗法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而且也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技术。沙盘中展现出美妙的心灵花园, 把无形的内在世界以适当的象征方式呈现出来, 从而使成员获得创造与发展。
学校分别组建男女混合、学前专业学生、宿舍成员为单位的沙盘团体, 定期进行团体沙盘活动, 学生在沙盘中自己与潜意识对话, 了解自己的深层次需要, 完善自我性格, 改善认知, 提高人际交往技巧, 探索有效的沟通模式, 加强成员间的精神交流, 改善团队气氛, 提高认知水平, 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五、心理社团绽放华彩
学校成立“阳光学生心理社团”, 下辖“沁心书法社”、“爱心手语社”、“阳光合唱团”、“悦读心社”、“静心绣社”和“心桥报社”等6个社团, 各个社团制定了章程, 定期纳新, 每学期有活动计划和总结, 心理社团以“手拉手, 心连心, 我们共成长”为宗旨, 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参加各类社团活动, 为我校的校园社团文化建设注入了活力。
“阳光心理社团”的同学们带着自信、带着爱心、带着正能量走进社区、敬老院和少管所, 积极参加社会上的各类公益活动, 他们关爱弱势群体, 宣传生命教育, 为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六、阳光使者播撒温暖
在学生会、广播站和每个班级设立“阳光使者”, 作为心理健康联络员, 定期进行心理知识培训和团体心理活动, 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咨询技巧, 具有朋辈互助的能力。
“阳关使者”协助班主任开展班级心理健康工作, 关注本班班级心理动态, 填写“班级心理晴雨表”, 积极创建班级、宿舍心理文化氛围, 协助学校学生处开展课前“一首励志歌”、早读“读经颂典”、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节”等活动, 更重要的是他们活跃在校园的心理文化宣传的方方面面:校园网、校贴吧、校广播站、周末心随影动, 定期出版《心桥》校报, 开展读书会, 下发各种心理知识资料;更换心理橱窗、展牌、板报, 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阳光使者”用“爱心、真心、诚心”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位同学, 就像太阳的光芒把温暖和爱播撒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规章制度是优秀团队的保障
记得以前网上非常流行这样一个理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修理,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这就是“破窗理论”。从这个理论中笔者受到的启发是:
这扇窗户就好比是一所学校的规章制度,需要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共同去维系和遵守。如果个别教师出现违背规章制度的行为,就应该及时制止,否则长期下来,一些不良风气、违规行为就会滋生、蔓延,这个团队就会弥漫着不正之风,形成恶性循环。当然了,制度的建立也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是一个人说了算。通过教代会等形式来征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大家都参与进来了,更体现了一种主人翁意识,在制度的执行上大家就会更容易接受和形成自律。好的制度在团队建设中能起到辅助的约束作用。
形成自下而上的“服务”管理模式
以前的学校都习惯于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一级管一级,一级听命于一级,更多的是听命于上级直管部门,被动接受,缺少一种主动参与性,更别说创造性了。如果能够调整一下,把这个金字塔倒过来,例如:教师服务于幼儿和家长,中层干部服务于教师,园长服务于中层干部和教师,使幼儿园的工作最终落实在服务于孩子和家长这一目标上,在这一管理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体会到园长不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而是尊重、服务于她们,这种平等、互助、关爱的新型人际关系将会让团队成员工作更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立一支协同互助的战斗梯队
从大雁效应中不难看出:大雁在风行时,总是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型,人字顶端有一只大雁领飞。当领飞的大雁疲劳时,另一只大雁会来替它领飞,如此周而复始。它并不需要什么人在背后发号施令。团队每一位成员都知道掌控达成目标的过程,彼此尊重,不拖后腿,互相鼓励,彼此协作,共同完成集体的任务。
同样的道理,在学校团队管理中,学校管理者要加各级各部门的管理和培训,既不可让领头雁带偏了方向,也不可以出现当领头雁疲劳时,无人替换的断层。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根据每个团队成员的不同情况,为她们量身定制个人发展规划并为她们搭建锻炼的平台。同时作为成员也要分析自身的优劣,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全部都是将军,谁来打仗?反过来,如果全部都是士兵,谁又来指挥?所以说,对教师进行分层培养,保持良好的梯队发展是团队建设的重要砝码。
营造相互欣赏、包容的团队氛围
团队建设就是士气的经营,在工作中,如果把同事变成拉拉队,快乐、阳光的工作则是成功的最好助手,同事的激励更容易在心与心之间产生共鸣、达成默契,从而形成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
幼儿园的教师其实也是一群孩子,她们单纯直率,很容易受情绪的左右,有时一句不经意间的话语或是一个眼神,都容易引起她们好多好多的想法。加上基本都是女人,很容易家长里短,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纠纷。团队领导人在面对这样一个队伍的时候,更应具有一个宽容的胸怀,去接纳她们的不足、去包容她们的不理解或是怨愤,同时也要主动去分享她们成功的喜悦、去引导她们走出困惑。和她们之间的相处,就要善于采用一些精神上的激励方法,当发现她们一有点滴的进步,就要把它放大,让大家为之骄傲;当她可能在工作中出现不足时,也要善于发现她的其他优点,再引导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出原因、提出努力的方向。反之,作为管理者同样也需要得到老师们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信任。一个种良好的氛围是保证大家并肩作战,快乐同行的“动力源”。
雁阵之优,在于目标一致、前后响应、强势超达,团队建设也是如此。一盘散沙难成大业,团体协作才能无往不胜。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人都是逐层达到各种需求,并不能单纯的说自我实现可以得到什么,而是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人类得以生存、拥有工作财产、得到友情爱情、得到自我尊重等,最后才能实现自我需求。所以我对酒店的期望是:
首先是满足我们员工的生理、安全和归属与爱上的需要,这种包括我们作为一名员工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工资、医疗、保险、职业安全等等。安全是希望我们的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归属与爱是让我们产生强大的归属感,作为一名酒店员工把酒店当做自己的家一样去经营。解除我们员工的后顾之忧,集中所有精力做好工作,为酒店创造更大的价值。
其次是满足我的尊重需求,他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作为酒店员工,希望得到酒店的肯定、表扬,包括升职加薪、各种精神、物质的鼓励。这样,会激发我们员工的求知欲,为了使自己对得起高职高新,我们会进一步去学习,加大培训力度,学到更多的为酒店创造财物的本领。最后是自我实现需求,即作为一名员工我们并不是在做一份工作,我要把他作为一项事业来做,我要做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最大的潜力,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创造一个新的自我。我将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把酒店作为毕生的事业做好,更加充分地、活
1.期望的误区之一――孩子像自己或不像自己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继承自己的某些性格优点或是具备自己所欠缺的特质;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子承父业或是从事自己曾经梦想却未能如愿的事业。期望或 未尽的期望,不知不觉地背负在孩子的肩上,如果孩子恰好能如父母所愿,皆大欢喜。但如果孩子并不想或不能成为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孩子会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 和不必要的内疚,父母则体味着无尽的失落,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不快乐。与其这样,为什么不顺其自然,让孩子沿着他自己的轨迹运行,施展他最擅长的才能, 发挥他自己的个性呢?孩子长大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父母的心愿所能控制的,孩子最适合干什么,取决于他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还有环境和机遇。
2.期望的误区之二――学习好才是有出息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但什么算是有出息,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认为世上惟有读书高,孩子读大学、硕士、博士,书读得越多越有出息; 有人认为无论干什么,只要干出名,就是有出息;有人认为要能挣大钱,也是有出息。家长谈论出息的时候,多半是指孩子未来的学业发展和事业走向,淡化了孩子 的健康和品德养成。只有孩子患了重病,家长才真正意识到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难得。直到孩子犯了大错,家长才认识到性格和品德的培养多么重要。其实,拥有活蹦 乱跳的乖孩子的父母也都不要忘记,孩子健壮的体魄、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质就是成就,就是出息,这才是最值得我们去为之努力和珍惜的。
3.期望的误区之三――孩子是自己的成就
有些家长将孩子视作自己创作的产品,孩子相貌、学习成绩、所得的奖项成了家长与朋友、同事、亲戚攀比、炫耀的资本。每当客人来访,有些家长总要 让孩子出来表演节目,在客人的恭维声中感到得意与满足。孩子不愿意或表现不好,家长就生气,责备孩子。很多家长爱对孩子说单位同事的孩子成绩怎么好,邻居 小孩怎么出色,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就乌云满面。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忽视了孩子的独立人格,把孩子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十分不利于孩子的自信和自尊的培养。 如果孩子只是因为物质的成就而被认可,他会觉得只有这些才能获得父母的喜爱。渴望让父母满意的孩子会为此做出超负荷的努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轻 松地满足父母的愿望。最终在经历了多次打击和失望之后,孩子会觉得没有了那些成就,自己毫无价值。家长也会因失望而怨恨,甚至惩罚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难 以建立爱的纽带。
4.期望的误区之四――孩子是一种投资
学校实行团队管理的必要性
在学校实行团队管理是学校长期发展的需要,是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需要,是实行科学的评价机制的需要。
团队文化是学校实现长期发展的需要 张团河小学办学规模较大,地处城乡接合部,师生来源地不同及师生个体水平差异大,打造团队文化是学校实现长期发展的需要。
团队管理是管理层面关系简约化的需要 现代团队管理模式是“扁平化”的结构,这种团队管理模式能够取长补短,在解决人和人、人和事等人际关系方面有较好效果。
团队管理是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需要 实行团队管理能为教师提供一个自我管理的平台,促进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团队成员在协作过程中个人能力得到承认和肯定,容易有成就感,能满足心理需求。因此,采用团队管理的模式,能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团队管理是实行科学评价机制的需要 在学校建立各种团队,以团队管理的模式打破学科界限、突破部门的约束,以团队绩效来评价教师,有助于打造和谐团队,调动教师个体的积极性。
团队管理的实施取得的成效
学校结合校情实施团队管理,塑造团队文化,形成了“一二三”的框架结构,即“打造一种精神,培养两种意识,推行三种模式”。
打造一种精神 实施团队管理的前提和核心是打造团队精神。学校实行的“纵向和横向双向管理模式”,使教师之间交流顺畅,逐渐形成了“团结合作、奋发向上”的学校团队精神。
培养两种意识 学校在教师中着力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一是实行捆绑评价,增强团队意识。团队精神要求教师的个人价值必须与集体价值相一致。学校将课堂教学质量、卫生环境、学生满意度、教师取得成绩等内容纳入团队评价范畴,每月由校委会成员进行量化、评价,最后根据综合评定情况,评选出学校星级团队,挂牌表彰,并且将星级团队评选与年终个人绩效评定挂钩,给予成员一定比例的奖励。教师个人价值与团队价值的有效捆绑,形成了团队激励和制约机制。二是倡导良性竞争,提高合作意识。学校设立了“团队协作奖”,明确规定:学校整体性工作中涉及的小团队,须鼎力协作完成此项工作。若有小团队不配合工作,将错失获得“团队协作奖”的机会,该小团队成员的个人绩效成绩将受到影响。以此确保“小团队”间的合作竞争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推行三种模式 在学校管理上实行“双向制”管理模式;在教育教学上采用“小团队”模式;在师资建设上,实施“小梯形”培养模式。一是“双向制”管理模式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学校试行“校长一级部管理责任人”纵向管理网络和“学校业务干部分学科、分组包干管理”的横向广度管理,将每个教研组作为一个团队,实行团队责任人负责制,责任人对本部教学、德育等工作全权负责。二是“小团队”研讨模式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学校在具体的教学研究、活动开展等方面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如实施以团队为单位的“五段式”集体备课研讨模式,即“集体备案—微格反思一课堂展示一现场点评—教后反思”;如实施以团队为单位的小专题研讨;建立团队德育研讨阵地等,这些研讨形式发挥了团体智慧的力量,实现个体智慧的最大化,提高了教师的参与度。三是“小梯形”培养模式促进内部发展的均衡性。应将学校范围的分层培养下放到各个小团队,把每个团队的成员进行层次划分,实施“小梯形”培养,促进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每个团队负责人分别为每个培养层次教师制定发展目标和发展计划,每位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通过推选团队首席教师、实施青蓝工程等方式,促进教师素养的提升,有效均衡了团队内部成员的发展。
如今,学校营造了一种昂扬进取的团队文化,团队成员乐于分享、善于沟通、追求真理、勇于承担、敢于创新,展现出和谐发展的新气象。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张村河小学)
【对学校团队建设的期望】推荐阅读:
学校团队建设方案10-15
对团队建设的认识09-27
企业文化对一线员工团队建设的重要性06-23
对团队的自我评价是指11-15
做学习型校长打造学习型团队创建学习型学校10-18
销售团队经理对新销售员的融合管理12-03
团队建设与团队精神09-13
团队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10-10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10-15
高效团队建设方法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