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渔父汪遵,渔父的意思,渔父赏析(通用6篇)
所谓渔父词,就是以渔父及其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词。曹辛华先生早有界定:“渔父词,顾名思义,主要指以渔父为描写对象,抒情意象,或抒情主人公的词。这些词或描写渔父的生活及其生活环境,或借渔父来抒发隐逸之思,或借渔父来参禅悟道。”①垂钓自古以来就是隐逸者赖以寄托怀抱的表征。刘克庄在《木兰花慢·渔父词》中云:“古来贤者,多隐于渔。”道出“渔隐”乃古代隐居者常用的方式。像许由颖滨洗耳,姜尚磻溪垂钓,范蠡泛舟五湖,庄子濮水之钓,越人濯足沧浪,严子陵七里濑之钓,张志和之钓西塞山烟波等,均以渔隐驰名。中唐张志和一首《渔父》词一出,便引起当时名士的唱和,其后许多名士竞相模仿。五代的欧阳炯、和凝;宋代的大文豪苏轼、秦观,都写过渔父词。词人们通过对渔父生活的描写,表现对烟波钓叟的渔父生活的向往,寄托各自不同的人生心态。
陆游40多岁时就因“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在镜湖三山住过几年,56岁到62岁的这几年也是在故乡山阴的闲居中度过的。65岁以后,除去两年出山外,其余时间全是归居故乡,故乡山水成了他的精神寄托和灵魂慰藉。其间他流连放浪山崖之间,吟咏啸傲湖海之上,写了大量隐逸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表现渔隐之感的渔父词。陆游别署有笠泽渔翁,笠泽渔隐,笠泽老民,笠泽老翁,笠泽老渔,笠泽病叟,笠泽钓叟等。其一生好以渔樵形象入词,这些词,有表现自己渔隐生活之乐和政治失意后超脱痛苦的心理的,也有在渔父形象中寄托自己人生理想的。
陆游的渔父词,除在严州一首以《渔父》为题的组词外,还有许多其他词牌的、内容是渔父生活的词,如其在乾道二年罢归之后,居于镜湖三山时写的《鹧鸪天》三首;晚年写的《长相思》五首等。本文将从内容和特点两方面谈谈放翁的渔父词。
一、陆游渔父词的内容
(一)“湘湖烟雨长蒪丝,菰米新炊滑上匙。”———对故乡山阴美景的留恋与赞美。
渔父词必然要写到渔父的生活环境,陆游的渔父词渔父的生活环境就是他的故乡山阴。陆游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实在故乡山阴度过的,特别是晚年,他以镜湖之畔的别业为依托,过着清贫的读书垂钓生活。他的渔父词再现了家乡山阴“烟水参差,鲙美菰香”的胜景。从中可以感受到词人对家乡的热爱。在这些“渔歌菱唱”的渔父词中,我们能感受到“小燕双飞水际,流莺百转林端”(《乌夜啼·园馆青林翠樾》)的勃勃生机;“歌飘渺,舻呕哑”(《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的水乡生活;“烟水万重”的静谧平和;“燕飞春岸,鸥落晚沙”的诗情画意。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里,词人尽情享受“一枕苹风午醉,二升菰米晨炊”(《乌夜啼·世事从来见惯》)的无拘无束,怡然自得。从中可以感受到词人对故乡山阴的深深爱恋。词人的一生几经辗转,但无论是走马军营还是宦游他乡,故乡的山水美景都时时牵动着词人的心灵。如词人在东归前写的一首《双头莲·呈范致能待制》,就写出了词人官场失意,对故乡鲙美菰香的深深怀念,思归之心极重。
陆游晚年写过一组以《渔父》为词牌的词五首。其题为“灯下读玄真子渔歌,因怀山阴故隐追拟”。兹录于下:
石帆山下雨空濛,三扇香新翠箬篷。蘋叶绿,蓼花红,回首功名一梦中。
晴山滴翠水挼蓝,聚散渔舟两复三。横埭北,断桥南,侧起船篷便作船。
镜湖俯仰两青天,万顷玻瓈一叶船。拈棹舞,拥蓑眠,不作天仙作水仙。
湘湖烟雨长蒪丝,菰米新炊滑上匙。云散后,月斜时,潮落舟横醉不知。
长安拜免几公卿,渔父横眠醉未醒。烟艇小,钓车腥,遥指梅山一点青②108。
夏承焘,吴熊和先生在《放翁词编年笺注》于此五词后注曰:“淳熙十四年冬作,时务观在严州。”②110我们可知此词作于词人晚年在严州时,从词题中可以感受到词人对故乡山阴深深的怀念。这组词中,词人描写了故乡的三处胜景:石帆山、镜湖与湘湖。石帆山烟雨空濛,镜湖万顷玻瓈,湘湖蒪菜奇绝。词人拥蓑镜湖,醉卧湘湖。从中可以看到山阴的胜景,感受到词人对家乡深深的热爱与怀念。
(二)“渔家真个好,悔不归来早。”———放翁自己放浪林泉,寄情烟波的乐趣。
乡居生活令陆游获得了轻松闲逸之感,心中的积怨得到一定宽释,常有“营营端为谁”、“不归真个痴”(《破阵子》)之喜。在故乡,放翁远离了宦海风波之险,可以暂时放浪山水之间,忘却尘俗之累。他的渔父词很多便是写自己“醉听风雨拥蓑眠”(《鹧鸪天·插脚红尘已是颠》)的渔夫生活。从这些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词人友烟霞,盟鸥鹭,享垂钓之乐、烟艇之浮,做起了闲云野鹤般的“无名渔父”。如在《采桑子》中他用一种悠然的笔调写道:“三山山下闲居士,巾履萧然,小醉闲眠,风引飞花落钓船。”全然一副与世无争的神仙姿态。这种天仙般的生活在《鹧鸪天》三首中描写得更加清新动人: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原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又
插脚红尘已是颠,更求平地上青天!新来有个生涯别,买断烟波不用钱。沽酒市,采菱船。醉听风雨拥蓑眠。三山老子真堪笑,见事迟来四十年。
又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垂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歌飘渺,舻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逢人道问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②16。
卓人月《古今词统》中评“懒向青门学种瓜”一首说“绝妙渔歌,亦灵均之寓言与沧浪也。”③俞陛云平此词说:“此作虽笔少回旋,而襟怀闲适,纵笔写来,有清新之气。‘新燕’,‘轻鸥’两句言心无挂碍,如鸥燕去往无心,即景以见意也”。④卓评说此词是绝妙渔歌,犹如灵均寓言与沧浪,是词人不得志于现实,遂放浪于山水之间。俞评说词人以鸥燕自比,去往无心,及其闲适。“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沽酒市,采菱船。醉听风雨拥蓑眠”,“歌飘渺,舻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从他在其中怡然自得我们看到曾经豪情万丈的陆游似乎真的成了放翁,纵情山水,与世无争起来。无论是吟咏穿行于竹林之间,还是掩卷闲看窗外三山,无论是歌啸垂钓镜湖之上,还是醉卧拥蓑聆听风雨,都是那样惬意。陆游不由自主地感叹“三山老子真堪笑,见事迟来四十年”。这段渔父般的生活,是与作者过去截然不同的生活,他在其中怡然自得,纵情歌啸。词人在严州时作的《渔父》词,同样能够体会到作者渔隐生活的乐趣。“横埭北,断桥南,侧起船篷便作帆”,“拈棹舞,拥蓑眠,不作天仙作水仙”,他在家乡的镜湖之上肆意遨游,作个与世无争的水仙。唐圭璋先生在《读词札记》中评价这首词说:“令人有翛然有出世之想。”这正是作者对闲居奖项生活的怀念。
(三)“原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身在江湖,心系魏阙的英雄浩叹。
陆游在家乡过着看似闲适的渔父生活,实际上却时时不忘国家安危,更不甘心于终老江湖。他的很多渔父词都蕴含着不甘心的“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愤懑。实际上陆游始终无法忘却家国成为真正的隐者,“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是他一生的志愿。然而“许国虽坚,朝天无路”,因而他在享受故乡湖光山色之美时,时时发出“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浩叹,试以一首《鹊桥仙》为例:
华灯纵博,雕鞍骑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江边作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原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②110
此词发端两句对自己一生中最难忘的戎马生涯做了一往情深的追忆。在华丽的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射猎驰骋,可是这种激昂豪迈的生活很快就结束了。他不禁问道,那份豪情壮志,还有几人珍视。后两句写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而志存复国如己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昔日的英雄变成了孤舟蓑笠翁。许昂宵在《词综偶评》中说:“‘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江边作渔父’感愤语妙,以蕴藉出之。”作者把一腔的愤懑都熔铸在那个“独”字上了。他不甘心独自去江边作一渔父,孤独终老,壮志成空。词下片写湖上生涯,典型的渔父闲适生活。结句“镜湖原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这昂扬兀傲的两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指向最高统治者,杨慎《词品》(卷五)说:“放翁词纤丽出似淮海,雄慨处似东坡。其感旧《鹊桥仙》……英气可掬,流落亦可惜。”⑤此词确实英气可掬,但放翁只是表面似东坡,生于偏安的南宋的他,永远不可能做到苏轼那样的旷达。
这首词很能代表陆游渔父词的特色,他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总蕴含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又如《渔歌子》(三首)、《长相思》(五首)、《采桑子》等词中,表面上是在对“我自是无名渔父”(《鹊桥仙》)的悠闲生活的咏叹和向往,实则于啸傲烟雨中深寓忠愤抑郁之气,那种虽身寄江湖,而心存河岳的英雄失志的感慨,常常溢于笔端。他在词中反复说自己“悟浮生,厌浮名”(《长相思》),“雨蓑烟笠傍渔矶,应不是封侯相。”(《一落索》)表面上看来他安于闲适的渔父生活,不追求封侯,不追求浮名,但其中明显蕴含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陆游反复强调他的闲适和退隐是得其所哉,然平和自适的背后却掩藏着不得已的豁达和无奈的平静”⑥。否则他就不会发出“面苍然,鬓皤然。满腹诗书不值钱”(《长相思》)的感慨。在陆游的渔父词中,虽然我们处处能嗅到张志和所描绘的烟波气息,渔父超尘脱俗的闲适生活,却缺少玄真子般的气定神闲,悠游自在,而处处透露着苦涩与无奈。
二、陆游词的特点
陆游的渔父词继承唐五代以来渔父词的特点,即描写渔父生活及其生活环境,抒发隐逸之思,语言清丽,但其渔父词也有自身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放翁渔父词中常出现“莼”、“萍”、“菰”等江南水乡特有的风物,借以表达乡居生活之趣。
陆游在词中常常感叹故乡“鲙美菰香”,白鱼稻饭,笋菜浊酒都常常写入他的词中。借以表达他对故乡的热爱和乡居生活之趣。如《乌夜啼》中“一枕萍风午醉,二升菰米晨炊,古人莫讶音书绝,钓侣是新知。”这里词人枕萍风而醉,用菰米作炊,以渔翁为友,过起了自食其力、自在自得的真正渔父生活。《洞庭春色》中“人定无可意,怎换得玉鲙丝莼。”词人认为故乡的玉鲙丝莼是无可取代的。《菩萨蛮》中“江天淡碧云如扫,萍花零落莼丝老”,最后感叹“渔家真个好,悔不归来早”。这些故乡的风物,令词人体会到了渔隐生活之趣,使他能够尽情地享受这接近自然,远离尘世烦恼的生活。《渔父》词其一中“萍叶绿,蓼花红,回首功名一梦中”。在萍叶、蓼花衬托之下的故乡美景中,词人顿觉功名如梦,享受渔父生活才是真的。其四“湘湖烟雨长莼丝,菰米晨炊滑上匙。”夏承焘、吴熊和《放翁词编年笺注》注曰:“《诗稿》卷十七《雨中排闷》诗自注:‘湘湖在萧山县,莼菜奇绝。’又卷十九《寒夜移疾》诗自注:‘湘湖在萧山县,产莼绝美。’”②109故乡的莼菜,菰米,令词人赞不绝口,词人也体悟到,只有过他这样的渔父生活,才能尽情享受这莼丝、菰米。
(二)陆游渔父词中,大量借助“醉”、“眠”,传达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态度。
放翁在词中常写自己,醉酒船上,拥蓑而眠一副渔父的淡然自适。如《鹧鸪天》“沽酒市,采菱船,醉听风雨拥蓑眠”。他在菱船上大醉,听着江上的风雨,拥蓑入睡,一副渔父的淡然自适,真可谓一放翁。《采桑子》中“三山山下闲居士,巾履萧然,小醉闲眠,风引飞花落钓船”。《好事近》中“卖鱼沽酒醉还醒,心事付横笛”。《点绛唇》中“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渔父词》中“潮落舟横醉不知”,“渔父横眠醉未醒”。《长相思》中“官闲常画眠”,“萍风吹酒醒”。这里有小醉闲眠,有醉不知事。他小醉闲眠是在享受翛然自适的生活,而醉不知事则是借酒解愁,以酒浇心中块垒。他在《莫辞酒》一诗中说:“劝君莫辞酒,酒能解君愁。”他分明是借酒消愁,以醉忘事。“潮落舟横醉不知”。即醉则忘却尘世的一切纷纷扰扰:“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醉而肆意,浪迹烟波,放浪山水之际。陆游借醉消愁,也借醉自适,既有英雄无路之悲,又含有及时解脱之乐,其心绪之复杂,从中可以窥见。放翁渔父词中的“醉”与“眠”,透露着他闲云野鹤般的闲适生活和萧散自得的心境,也有他“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悲愤。
(三)陆游在渔父词中经常营造“风雨弥漫,烟水空蒙”的艺术境界,以期表现作者追求超尘脱俗,不为物累的精神境界。
“风雨弥漫,烟水空蒙”是江南常有的景象,也是渔父生活环境的一部分,而陆游则把他们写入词中,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态。如《渔父》词中“石帆山下雨空蒙,三扇香新翠箬篷。萍叶绿,蓼花红,回首功名一梦中”;《长相思》中“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水云中”,“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恋绣衾》中“幽栖莫笑蜗庐小,有云山,烟水万重”;《真珠帘》中“休顾,早收身江上,一蓑烟雨”。词人在这仙境般的云水之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忘却尘事之扰,尽情享受渔隐生活之乐。放翁词中包含这种烟水空蒙意境的甚多。他有意营造这种烟云缭绕的意境,旨在表明自己愿意做个生活在烟水之中的渔父,闲适自得,在烟雨迷蒙中忘却尘俗的烦恼,做一个自由自在,不为尘事所累的“水仙”。
渔父词在陆游词中占有重要地位,刘克庄《后村词话续集》卷四,把陆游的词分为三类:“其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朱希真、陈简斋相颉顽;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⑦其渔父词当属后村所说的飘逸高妙者,后村对其评价甚高,堪与陈与义和朱敦儒媲美。放翁的渔父词写的是神仙般渔父生活,其中与闲适自得,也有抑郁幽愤。从中可以窥见他乡居生活的心态和他对生活的态度,窥见他那复杂的心理。其中描写的故乡烟水浩渺的美景和自己作为渔父在其间垂钓醉酒,闲眠的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他“虚负凌云万丈才”的抑郁与不满。综观放翁的渔父词,我们处处能够嗅到张志和所描绘的烟波气息,感受到超尘绝俗、清空澄澈的境界。在那气定神闲,优游自在的表面下,却隐藏着一丝丝的苦涩与无奈。作者毕竟是个生于南宋偏安之世的文人,而且志存“恢复国土”,不可能忘却一切,隐居故乡,在享受渔隐之乐的同时,他时时都不忘恢复河山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所以他的渔父词总是交织着乡居之乐和不得用之愤。
参考文献
[1]夏承焘,吴熊和.放翁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81.
[3]卓人月,徐士俊.古今词统[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4]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6]邱鸣皋.陆游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刘克庄.后村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杨慎.词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9]曹辛华.论唐宋渔父词的文化意蕴与词史意义[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作品中呈现给读者这样的画面:一端是岿然的江岸,屈子愀然独立,风飘散发。另一端是明净的江面,漂泊着一叶扁舟,苍老渔父弯腰抚桨,嘲风弄月。画面具有空灵的美学特质,也具有儒道文化的象征意蕴。这里远离市井,唯有旷远的江面,除却人物和渔舟别无更多纷繁什物。读者的思绪在空白处渐渐缥缈,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作品呈现的对立两方所代表的具体元素来解读其内在的文化审美意蕴。
一、岸上形象——泽畔行吟的意象破译
泽畔行吟,历来为文人高士所欣赏,常作为绘画创作的题材,其内涵极为丰富。
泽畔即岸边,岸是土地尽端,土地是固定的、坚实的、静默的形象,通常具有厚重的审美特质。《周易》中,“地”为“坤卦”,《象》解说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大地形象劝勉君子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土地具有承载万物的品德,是万物附着生存的基础。因而,土地代表国家,代表秩序,代表儒家文化的命脉。“社稷”中的“社”就是表明对土地的膜拜,屈原所立足的土地正是代表儒家文化的一面。从屈原和渔父的对答开始直到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我们感受到屈原的执着,正如其脚下的大地,坚定不移。而坚定执着往往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譬如脚下的土地,不免于风沙的剥蚀,洪水的冲刷。儒家文化正是着眼于人世,汲汲于救世,投入多,受损多,必然染有些许悲情。
立足于岸边的屈原形象,大可理解为苍莽大地幻化的具象。作品中就是如此描绘的:“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交代了人物的悲剧命运,是被楚王放逐;“游于江潭”,点明了地点,也暗示屈子从庙堂贬落江湖,无家可归,无所用世。一生为联齐抗秦、振兴楚国而奔走的屈原,竟遭小人诽谤,“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涉江》),想到家事国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不由忧心忡忡,所以文中描写为“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面临困窘,屈原内心极其矛盾,下意识地在水边游走徘徊。
水和工具有相对立的文化内涵。水有灵动变化的特质,代表理性,代表变通,可以给人以旷达的人生喻示。孔子曾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也许就想放弃执着,遁迹海上,逍遥自在。水总是给人蜿蜒流走的印象,古代士大夫一旦走向水边,表明心兴波澜,万难排遣,困惑迷茫。屈原走到水边,走到土地的尽端——泽畔。他内心汹涌的定然是哈姆莱特式的哲学沉思:“是生存,还是毁灭?!”渔父的劝慰,反倒激发屈原对理想、对操守的一以贯之的坚持,最终纵身一跃,恍若流星在天幕划的一道银白弧线——自沉江中,以自身的毁灭坚决捍卫儒家文化的终极要义:舍生取义。
二、水面形象——鼓枻而歌的意象破译
作品中塑造的渔父形象,显然是隐者形象,同样含蕴着丰富的审美意蕴。
首先,在读者的心目中,渔父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父”通常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岁月风霜、人生历练能使人明于得失,趋于平淡,老者形象总能给人沉静超然的印象。而“渔”,或网或钓,通常为隐者遁迹江湖所从事的标志性活动。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中理解为“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的确如此,我们读者宁愿把渔父想象成垂钓沧波的形象,这样有几分闲雅之趣,超然之态。而“网”多几许功利,少几分风雅。“钓”还意味着耐心与等待,意味着隐者的介于兼济与独善之间。也正是由于渔父的这份闲适旷达,多少寄寓了人们对于隐士生活的向往,而总给读者诗情的想象。
其次,渔父与水结缘。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因此,水又可以看作道的象征。《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庄子·刻意》说:“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儒家经典《论语》也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说法。水的灵动多变给人带来智慧与变通的觉解,无论儒还是道对水的理解是相通相融,趋于一致的;对水的亲近也是源于天性,胚胎成形,静卧羊水,人自然就有亲水情结。
再者,《楚辞·渔父》中的渔父是乘着舟的。舟,当是小舟,通常以一叶扁舟来形容船小巧逼仄,至多还能容一人对饮。渔父通常是独来独往,唯有小舟才能显现泛波逐浪的那份飘逸闲适。
另外,《楚辞·渔父》运用写意手法,着意勾勒人物的神韵,这更能给人丰富的联想。比如,渔父的衣着,应当是披蓑顶笠,抑或羊裘斜披,而决不是衣纨着锦,光艳考究,这与道家文化的恣性自然、放浪形骸相一致。而处于对立面的屈原尽管“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但无论如何也是峨冠博带,贵族气韵,尽显自己的立场与出身。人们的思维总是以具体形象以及画面形式出现的,以上这些信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在潜意识里自然是默认的,古代《屈子行吟图》就是很好的佐证。
三、儒道碰撞——一问一答的意趣破译
很具诗情的是,作品营造了一个动人的画面。在这里没有市井的喧嚣,只有天地间的大空旷,大宁静,提供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在岸与水的对决中,两个高人作了一次高水准的哲学层面的对话。在极其精妙的一问一答之中,人物形神毕至,各自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美学意蕴尽情张扬。
渔父首问:“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话语中有惊奇,有关切,也不乏些许揶揄,有很大的驱动性、诱导性。面对这样的问话,积聚着满腹怨愤的屈原,不由如火山爆喷,答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以诗性的喻说把内心愤懑不满尽情宣泄出来。
渔父因势连问:“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一论三问,以圣人变通处世为发端,然后以屈原对话中的“清”“浊”“醉”“醒”来做一番道家思想的诠释和劝解。
屈原内心澎湃,诗情迸发:“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先以沐浴者的心态作比,继而表明立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这极其悲壮的人生抉择正体现儒家文化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舍生取义”的殉道思想与完美的人格追求。
在一番对答中,渔父莞尔一笑,敲桨放歌而去。“歌”就是那著名的《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歌以水即喻,彰明变通处世态度。“水清”喻意政治清明,君子就可以为官出仕,“缨”是仕宦者衣着特征,借代出仕者的身份;“水浊”则代表世道黑暗,既然水是浊的,那只能用来洗洗脏脚了。尽管混沌处世,随波逐流,甚至装疯卖傻,但可以全身保命。整个社会污浊,以个人的微薄力量去力挽狂澜,岂不可笑?这就是渔父所歌的内在深意。
这里,我们自然会联想到《论语》中记述的那个楚国狂人——接舆,他从孔子面前经过,一路高歌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似乎以打哑谜式的方式寄寓自己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当时孔子想主动和他攀谈,他“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楚辞·渔父》中的这位渔父也是“遂去,不复与言”,他一路高歌,消失在茫茫烟波之中,把背影留给屈原,也留给我们读者。他悄然隐退,留给我们的是耳畔袅绕的歌声,不尽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先秦作品中塑造的渔父形象还见于《庄子·渔父》,那是借助“渔父”来直接批评孔子,指斥儒家思想的弊端,并借此阐述“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的主张。但相比较而言,《楚辞·渔父》中的渔父言辞不似《庄子·渔父》中的那个渔父激烈,而是温婉平和,萧然旷达,反倒令人回味绵长,玩味不尽。
在那么优雅的环境里打鱼为生,固然很不错,但如果只是一个人,就未免孤寂,所以还该有朋友。三四两句,便给那位“渔夫”找来了情投意合的朋友。“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也是对偶句,却先让步,后转进,有回环流走之妙。为了友谊,虽刎颈也不后悔的朋友叫“刎颈交”。‘渔夫”与人无争,没有这样的朋友也并不得事。淡泊宁静,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叫“忘机友”。对于“渔夫”来说,他最需要这样的朋友,也正好有这样的朋友,真令人羡慕!
一二两句写了“岸”、“堤”、“渡口”和“滩头”,意味着那里有江,但毕竟没有正面写江,因而也无法描绘江上景。写“渔夫”应该写出江上景,对此,作者不仅是懂得的,而且懂得什么时候写最适宜。你看吧,写了”却有忘机友”之后,他便写江上景了。“点秋江白鹭沙鸥”,写景美生动!用“秋”字修饰 “江”,点明了季节。一个“点”字,尤其用得好。如果平平淡淡地说,那不过是:江面上有点点鸥鹭。如今变形容词为动词,并且给鸥鹭着色,便出现了白鹭沙鸥点秋江的生动情景。仅就写景而言,这已经够高明了。但更高明之处还在于借景写人。前面写渔夫有“忘机友”,那“忘机友”究竟指什么呢?细玩文意,那正是指 “点秋江”的“白鹭沙鸥”。以鸥鹭为友,既表现“渔夫”的高洁,又说明真正的“忘机友”,在人间无法找到。古代诗人往往赞扬鸥鹭“忘机”。正由于他们认为只有鸥鹭才没有“机心”,所以愿与鸥鹭为友。李白就说:“明朝拂衣去,永与白鸥盟。”黄庚的《渔隐》诗,则用“不羡鱼虾利,惟寻鸥鹭盟”表现渔夫的高尚品德,正可作为这只曲子的注脚。
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翻译
渔父想饮酒,到哪一家去好呢?鱼和螃蟹同时交给了酒家换酒喝。饮酒不计多少量,一醉方休。渔父的鱼蟹与酒家的酒彼此之间何必谈论钱数。
注释
渔父:原为《庄子》和《楚辞》篇名,后用为词牌名。
一时:同时。
分付:交给。
为期:为限。
赏析
作品一开头,就以发问的句式“渔父饮,谁家去”,突出烘托渔父以鱼蟹换酒的宁静气氛,到底想去哪个酒家。其意有二:一是哪一家能以鱼蟹换酒,二是哪一家的酒质最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渔父的贫苦状态,也隐含了作者对渔父的深深同情之心。
紧接着写渔父与酒家的和谐与体贴的良好关系,“酒无多少醉为期”,这是酒家发出的敬言,让渔父只管饮酒,饮多饮少,酒家不在乎。
最后一句“彼此不论钱数”,是作者的评论,也是点题之笔,充分反映了当地渔父与酒家这些社会底层的人民最宝贵的品质:善良、纯真和质朴。用浅易的语言说世俗的生活,尽显日常生活的状态与趣味。
【注释】
选自隋树森编《全元散曲》
⑴黄芦:与白苹、绿柳、红蓼均为水边生长的植物。白苹:一种在浅水中多年生的植物。
⑵红蓼(liǎo):一种水边生的草本植物,开白色或浅红色的小花。
⑶刎颈交:刎,割;颈,脖子。刎颈交即生死朋友的意思。为了友谊,虽刎颈也不后悔的朋友。
⑷忘机友:机,机巧、机心。忘机友即相互不设机心、无所顾忌、毫无机巧算计之心的朋友。
⑸点:点点、数,这里是形容词作动词用。
⑹傲杀:鄙视。万户侯:本意是汉代具有万户食邑的侯爵,在此泛指高官显贵。
⑺叟:老头。
【译文】
金黄的芦苇铺满江岸,白色的浮萍飘荡在渡口,碧绿的杨柳耸立在江堤上,红艳的野草渲染着滩头。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有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他们就是那些点缀在秋江上自由自在的鸥鹭。鄙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正是那些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
【鉴赏】
白朴的这首《沉醉东风·渔夫》通过一个理想的渔民形象,通过对他的自由自在的垂钓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心淡泊宁静的生活的情怀。小令意象艳丽、境界阔大,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二两句,对仗工丽,写景如画。然而仅仅看出这一层,未免辜负了作者的苦心。作画的颜料是精心选择的,所画的景物是精心选择的,整个环境也是精心选择的。选取“黄”、“白”、“绿”、“红”四种颜料渲染他精心选择的那四种景物,不仅获得了色彩明艳的效果,而且展现了特定的`地域和节令。看到“黄芦”、“白苹”、“绿杨”、“红蓼”相映成趣,就会想到江南水乡的大好秋光。而秋天,正是垂钓的黄金季节。让“黄芦”、“白苹”、“绿杨”、“红蓼”摇曳于“岸边”、“渡口”、“堤上”、“滩头”,这又不仅活画出“渔夫”活动的场所,同时“渔夫”在那些场所里怎样活动,以及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活动,也不难想象了。
在那么优雅的环境里打鱼为生,固然很不错,但如果只是一个人,就未免孤寂,所以还该有朋友。三四两句,便给那位“渔夫”找来了情投意合的朋友。“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也是对偶句,却先让步,后转进,有回环流走之妙。为了友谊,虽刎颈也不后悔的朋友叫“刎颈交”。‘渔夫”与人无争,没有这样的朋友也并不得事。淡泊宁静,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叫“忘机友”。对于“渔夫”来说,他最需要这样的朋友,也正好有这样的朋友,令人羡慕。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于、以”等虚词,被动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认识屈原的伟大人格。
3.背诵文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等名句。
4.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认识屈原的伟大人格。
2、探讨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为难。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人的一生中,难免要遇到重大的挫折和考验,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会如何选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渔父》这篇课文,聆听两千年前湘江水畔关于这个问题的那场精彩的辩论。
二、预习检测
1、课前已经让大家预习了这篇课文,下面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检查字音。
2、解答学案中字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检测学生对文中重点字词句的掌握。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意思
屈原既放 颜色憔悴
举世皆浊我独清 渔父莞尔而笑 鼓枻而去 形容枯槁 可以濯吾足
请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 1、行吟泽畔。2、是以见放。
3、圣人不凝滞于物。
4、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6、遂去,不复与言。
三、研习文本,分析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
课文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主要通过两人的对话,表现了他们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
齐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结合学案中已完成的第四部分的相关问题,学习小组交流探讨:结合课文分析屈原和渔父不同的形象特点。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播指导。教师小结:
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提问: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
儒家
道家
入世
出世
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文中两个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凸显屈原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质、崇高的人格。
四、深层探究,进一步认识屈原的伟大人格。
(看课件)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独自在江边。(看图)他在干吗?看着远方郢都城破的硝烟,他在思考,他将何去何从?To be or not to be ,这是个困扰了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的问题。司马迁选择了生,隐忍苟活,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应该“舍生取义”。屈原选择了死,纵身一跃,化作永恒的风景。这个结局让我们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吗?
学生探讨:除了死以外,屈原是否有别的选择?
屈原是否可以选择——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苟活,在自己的后半实现他的理想;像渔父那样超然物外,放浪行骸,享受山水田园之乐;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楚国,另谋高就,另栖高枝,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再次思考:屈原是否会有别的选择?
这几种选择,在屈原身上可能发生吗?
学生思考,可与周围同学探讨。
学生回答。允许有不同的看法。
提示:
隐忍苟活
屈原不能选择苟活,假如屈原没有选择自杀,他活下来了,那么,他就会眼睁睁地看着他钟爱的楚国被彻底灭亡,他就要成为一个亡国奴,作为把高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屈原怎么会甘心让自己忍受这样的屈辱?他怎么会忍心看着楚国灭亡而自己却苟活于世呢?他选择自杀,就是要表明他既然无法挽救楚国,就会跟楚国共亡,决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隐遁江湖
选择隐居的话,需要一颗完全抛开世俗的心,但是屈原或许缺少渔父那样的心态,楚国是屈原的生命,他不可能忘记楚国灭亡的事实而沉浸于山水之乐中,他放不下,所以他也做不到渔父那样豁达潇洒。“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另择高枝
去国这条路,屈原也走不通,因为离开了楚国,就等于离开了自己的根,如果到别国去,他或许还要亲手毁灭掉钟爱的楚国?这在屈原身上是绝不可能发生的,自己钟爱的国家没了,他还有什么动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政治抱负就是要复兴楚国,统一天下 啊,到别的国家建功立业,岂不更是对他的侮辱,对楚国的侮辱呢? 教师小结:正是屈原高洁的品质和高远的理想决定了他不可能有其它选择。所以,纵身一跃是他必然的选择。与其把他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终结,不如看成是他与黑暗社会的抗争,看成是对高洁品质的坚守,对高远理想的捍卫。所以,他的死不是怯懦,不是脆弱,不是轻生,是以死明志,是崇高而有尊严的选择!
五、拓展探究
To be or not to be ,这个困扰了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的问题。屈原、渔父、司马迁做出了不同的抉择,你更欣赏谁?为什么?(动笔写两分钟)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三个人面对这一难题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屈原是选择壮烈的死,以死明志,显示了他不屈的气节; 司马迁选择勇敢的生,以生践志,体现了他坚韧的意志; 渔父选择超然的活,以隐守志,彰显了他自由的灵魂。
在他们影响下,后世涌现出一批在生存还是毁灭面前做出自己庄严选择的人: 文天祥、闻一多、老舍用他们的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坚贞不屈; 韩信、勾践、鲁迅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坚韧执著;
陶渊明,张志和、柳宗元用他们的诗篇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潇洒豁达。
【总结】
每一种选择都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六、课堂小结
屈原短暂的生命历程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值得思索的东西,他高举着一颗燃烧的心,在寂寞中奔跑、呼号。我们仰慕他,但高山不能仅仅是“仰止”,我们要走进高山,感受他的精神气息,将他的精神养分内化为一种动力。
那么,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怎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抉择呢?
【渔父,渔父汪遵,渔父的意思,渔父赏析】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