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身份认定(精选8篇)
关于认定干部身份,收集整理了一些信息:
1、国家统一招收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执行一年见习期考核合格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后也具备干部身份。
具体包括:
(1)统招的中专如按干部分配就是干部;
(2)统招的大专生及本科生毕业后派遣和转正了就是干部;
(3)非统招类的五大毕业生,以前曾有录用制干部,可以长期保留干部身份。
(4)非统招类的大专及本科毕业生,以前和现在都可以为聘用制干部,但前提在还在用聘期。
最简单判定的办法:
1)工作或者挂靠人才中心满一年,做了转正(干)定级转为正式国家干部编制有完整干部档案;
2)干部档案要求有证明为正式干部的派遣证/报到证、转正定级表及干部履历表。
特殊案例:对于毕业已经10多年,之前如果没有出过派遣证,可由学校出具当时的招生花名册(章要齐)以作证明。
2、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吸收、录用干部手续后具备干部身份。
3、军队转业干部。《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规定》: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是国家和军队的一项重要制度。国家对军队转业干部实行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方式安置。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党委、政府负责安排工作和职务;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由政府协助就业、发给退役金。
几种放弃干部身份的情况:
1)买断工龄;
2)弃档(包括自己拿档案);
3)档案内不能有除名、辞退、处分、擅自离职等
更多关于干部身份:
[一]
什么是干部身份?
干部身份是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管理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天。现在大部分的单位都在弱化这一概念。但在一些情况下还有用。比如报考公务员,一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招聘、录取。如果没有干部身份就会有一系列的麻烦,甚至可能无法到该单位工作。还有一些职称的认定、评定,工龄的审核等也和此有关。
在中国社会体系中,公民分三中身份:农民、工人、干部。农民归农业部管理,工人归劳动局管理,而干部归人事局管理。大学生属于国家培养的专业人才,属于国家干部身份。很多农村来的朋友家里都希望孩子通过念大学而改变祖辈农民的身份,而很多人却从毕业后就莫名其妙的丢了自己的干部身份。当然也有很多是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干部身份。认为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没有的话我至少是四年大学毕业学士学位。其实你错了。如果你没有留住你的干部身份,可以说你的大学就是白念,而你只是个有学士学位的工人,根本没有改变你自己。
[二]
获得干部身份的途径?
1、通过向劳动部门申请办理招工(就业)手续后具备工人身份。
2、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吸收、录用干部手续后具备干部身份。
3、国家统一招收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执行一年见习期考核合格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后也具备干部身份。
4、军队转业干部
我国不同部门具备不同的行政职能,其中干部管理等方面由人事组织部门负责,工人管理及社会劳动保障等方面由劳动部门负责。
目前身份仍是影响我国人才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具备明确身份的人员还不能随意流动。
干部与群众身份区别?
所谓干部与群众(城市里其主要成员为工人)的身份壁垒,其表现形式大体上至少有如下几种情况:
其一、在档案履历表里,干部是有行政级别的,群众则没有行政级别。
其二、在政府管理劳动者的分工上,干部属于人事局管辖,群众属于劳动局管辖。
其三、在社会单位的划分上,在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工作的人(主要是知识分子,从这个角度来说,知识分子并不属于工人阶级,而是属于干部阶层)可以享受干部待遇,而在企业工作的人则只能享受工人待遇(企业的负责人可以享受干部待遇)。
其四、在政府及其直属部门的职务聘任上,基本只对拥有干部身份的人开放。
其五、干部身份是一种终生的身份,不因其退休而失去。
干部身份与工人身份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国民待遇差异?
第一、政治待遇不同,干部获得的国家社会以及国际信息要比群众多,干部级别越高所获得的社会信息也就越多,其中大量的社会信息并不属于国家机密,而是属于官方有意控制的内容。
第二、在就业范围上的待遇不同,干部可以在国家机关工作,工人群众如果不转变成干部身份则很难在机关工作,但是工人群众转变成干部身份的机会非常少。
第三、在非工资的福利待遇上,干部比工人群众要高,例如住房以及住房补贴、用车补贴、带薪度假等等方面,干部都比工人群众享受的待遇高。
第四、在医疗服务标准上,包括住院条件、用药等级、医药费的报销比例等等方面,干部都比群众高。
第五、在养老标准上,干部比群众高出许多,而且干部级别越高,这种差距也就越大。例如,干部可以享受离休待遇,而且有政府专设的老干部局为其服务。
第六、在退休金上,干部可以领到百分之百的退休金,而工人群众则只能领到80%以下的退休金。以北京为例,一般工人的退休金每月大约在700元左右,一般干部(包括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每月大约在1700元以上,两者相差1000元以上。而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例如北京市政府2001年《关于北京市城镇企业退休人员2001调整基本养老金标准的通知》,对工人的养老金每人每月增加10元;但是,同年北京市政府对离休人员的养老金每人每月则增加高达140元(离休前在科级以下)到276元(离休前为局级)。
第七、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工人,也要比在其它企业工作的工人的待遇相对高出一些。
[三]
干部身份的用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各类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对毕业生的身份问题普遍不关注,认为毕业生的干部身份没什么意义,只要能创造业绩就可以了。这样的认识对各类毕业生可能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如果没有干部身份,在办理调入事业单位或调入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手续时,就会像张先生一样遇到麻烦。因为目前进入事业单位,户口迁入北京、上海都需采用干部调动的方式才能实现,因此必须是干部身份才可以调动。余苏平介绍,并不是每个毕业生都可获得干部身份的,必须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工作满一年即见习期满一年时,通过办理转正定级手续之后,才可获得干部身份。
[四]
毕业生怎样落实干部身份
户口是和工作走的。迁回家也是在县级劳动就业中心放置档案,不是农业户。大学生工作的第一年很关键,涉及到自己的干部身份确认,故请看看以下内容:
(一)为什么毕业前要签《就业协议书》呢?
很多毕业生朋友,都认为《就业协议书》签订,就是为了学校方便统计就业率的。但其实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学校办理该毕业生报到、接转行政、档案转出、户口关系的依据。
(二)如果说到就业协议,那么必需提到的就是《报到证》与国家干部身份。
就业协议作为国家统计大学生就业率的一个根据,同时也是学校报到证发放的一个证明。只有毕业生签署了就业协议,拿回学校,学校才会在该毕业生毕业后将报到证发给你,而你拿着报到证到你工作的单位报道,就此开始计算工龄,而你也就拥有了干部身份。
(三)《报到证》:
《报到证》分上下两联(内容相同),上联(蓝色)由校就业指导中心寄发给毕业生,下联(白色)则放入学生档案内(人事档案属国家机密,不允许个人持有。如果你的用人单位拥有档案管理资格那么你的档案就放在单位;如果没有,那你的档案放在人才市场类的档案保存处。若你没签就业协议书,那你的档案就直接打回原籍)。而《报到证》则交由你手自行保管。在这里必须要重点说的是,很多人在毕业后没多久就把《报到证》丢了,而当若干年后单位希望将你提干要求出示《报到证》时,很多就没有了,而只能再跑回某地去重新开证明,这时的证明可就没那么好开了,所以还是劝毕业生保管好《报到证》。
(四)国家干部身份:
在中国社会体系中,公民分三中身份:农民、工人、干部。农民归农业部管理,工人归劳动局管理,而干部归人事局管理。大学生属于国家培养的专业人才,属于国家干部身份。而很多人却从毕业后就莫名其妙的丢了自己的干部身份。当然也有很多是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干部身份。认为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没有的话我至少是四年大学毕业学士学位。其实你错了。如果你没有留住你的干部身份,可以说你的大学就是白念,而你只是个有学士学位的工人,根本没有改变你自己的身份。
国家干部身份靠什么来?靠就业协议,靠《报到证》。《报到证》就是你大学生干部身份的证明,假如某天你被提干时,这个就是你可以被提干的证明,因为你是干部身份。否则你就不能被提,因为你是工人。
也许很多人说:我不会被提干,那我要干部身份干嘛,我就想挣钱。
(五)那么我现在要说的就是职称评定了。其中也涉及到关键一年的具体事宜。
毕业生持《报到证》到单位上岗后,必须要经过一年的见习期(国家规定)。见习期满后,本人必须记得要签《毕业生见习期考核鉴定表》,这是你转正的鉴定表(从此你就拿正常工资了),说明你已经是一个合格的人才了(见习期需要在同一单位完成,也就是你的就业协议、报到证以及你的转正证明表,这三个上面盖的要是同一单位的章,否则视为无效)。紧接着要记得填写《国家统一分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认定表》,也就是初级职称评定表(这些事要你自己留心,没有人会提醒你去做的,表要到人事部网站下载)。具体可评定的职称可以到人事部网站上查询(职称最好和自己学的专业有联系,否则到中高级评定时比较难)。现在我国职称评定这块要通过考试(除艺术、工艺美术、体育教练员及广播电视播音4个系列外,申报其他初级系列都需要通过考试才能获得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采用闭卷笔答方式,实行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申报人员参加杭州市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即可取得《杭州市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以考试来决定你是否能评上职称。当然有些职称评定也不排除某些单位内部的人为原因。在你初级职称评完四年后,也就是你工作的第五年,你可以申请评定中级职称。再五年后,也就是工作第十年,评定高级职称(具体可上网查)。这样你一辈子的职称就基本评定完了,所以有些幸运的人10年就可以当上“高级工程师”。在我国,无论各行各业都会有职称评定,而且相信任何单位都希望有那些有职称的人来工作,而且,就算你工作的单位没有职称评定一说,那想你如果是高级工程师,你拿的钱也绝对比别人多。而什么人能评定职称呢?有干部身份的人。所以从此看出,就算你不当官,你只挣钱,那干部身份对你来说还是有用的。
《就业协议》的签署是没有限制的,与任何公司或单位签都可以,不一定要国企或事业单位,否则每年那么多大学生就业,还不80%都要丢了干部身份。但要保证一点,就算是三个人的小公司也能签,但不要在一年内倒闭,否则你就没有人给你签转正了,切记切记。
又有人说了,我想考研,我明年要考,我就不签三方了(其它情况也一样),随便找个活干干,挣点钱完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怎样办理转正定级手续?据介绍,如果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在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毕业工作满一年时,档案在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的,可在该中心办理这一手续。在事业单位或大型国有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其转正定级手续由单位的上级人事主管部门完成。县级以上政府人事主管部门隶属的人才交流机构也都可以为毕业生办理该手续。现在,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正在为2004届毕业生办理转正定级手续。毕业生可到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领取《高等院校毕业生考核定级表》,或者在浙江人才网(什么是“干部身份”?据官方解释,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能获得这一身份,必须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工作满一年即见习期满一年时,通过办理转正定级手续之后,才可以获得“干部身份”。目前,要调入事业单位或者户口要迁入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需要干部身份。就连山东青岛这种省会都不是的二级城市都需要有这样一种“干部身份”,按照所谓“国家干部”调动的方式才能完成,否则只能是“打工者”,这一身份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2004年在我老婆在山东科技大学毕业后,回到德州在皇明太阳能集团公司干会计,户口和档案都调到该单位,户口自然也就落在了该公司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在德州工作两年后,我老婆来到了我所工作的城市青岛,我们准备在青岛定居,为了日后生活方便,我们准备把我老婆的户籍迁移到青岛市,根据相关政策需要以人才引进的方式才能把户籍签到青岛市,但是在迁移户籍之前必须要提档案,只有档案里面有所谓的“干部身份”才能算是人才引进。青岛人才市场中心工作人员告诉我:在我国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下,正常在职人员常见两种身份,即干部身份和工人身份。通过向劳动部门申请办理招工(就业)手续后具备工人身份,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吸收、录用干部手续后具备干部身份,国家统一招收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执行一年见习期考核合格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后也具备干部身份。我国不同部门具备不同的行政职能,其中干部管理等方面由人事组织部门负责,工人管理及社会劳动保障等方面由劳动部门负责。目前身份仍是影响我国人才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具备明确身份的人员还不能随意流动。
由于工作繁忙,无法抽出身来回家办理相关手续,只能请假回家办理该项事宜。经过近7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回到了德州老家,德州人才办理人事代理需要费用为每年240元,个人存档费用为60元每年。但青岛人才建议我到派签证上的单位皇明太阳能集团开具证明,这样可以使我获得“干部身份”。但我老婆的报道证的期限已经过去了将4年多了,而且我老婆现在还不在德州工作,德州市皇明太阳能集团是否能给我开具此证明以及帮我填写“高等学校毕业生转正定级审批表”,办理转正定级手续都是一个未知数,即使是有知数,这个几率也非常小。几乎为零。可是不到德州市皇明太阳能集团去办理这个手续,我的干部身份就彻底的泡汤了,也就是我这辈子只能是个打工者。
不难看出,从户籍制到一整套档案管理制度,再到“干部身份”都是过去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一个很少有社会流动、一切只要按上级指令行事、非市场化的计划控制型时代,强调“干部身份”、户籍出身等也许都是正常的。换言之,所谓“身份”也是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出来的。在改革开放进行了二十几年之后,在经济已经全面迈向市场化,并不断地融入国际社会的今天,当我们蓦然发现“干部身份”依然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时,未免有些感慨。
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诫那些即将大学毕业生的学弟学妹们,特别是那些以后想到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发展的,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干部身份”问题。现在社会上普遍忽视身份问题,认为只要能创造业绩就可以了。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观点往往会害了毕业生。我就是其中受害者之一,而且是深受其害,终生不得翻身。至少现在是这个样子。老实说,“社会上普遍忽视身份问题”,这是一个好现象,表明我们的社会在进步,人们在观念、价值、思想层面已逐渐摆脱旧时计划经济的影子,不再把眼光死死地盯在“身份问题”上,而是更看重工作业绩,变得更务实了。可以说,人的观念已经开始变了,没有变的是计划经济时代顺延下来的那种“干部身份”制。事到如今,仍然强调这样的“干部身份”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实际上是大不吻合的,因为它早晚必将在改革中退出历史舞台。
在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社会里,人与人的差别首先是天赋、才能和努力等之间的差别,而不是不同身份的差别。要说身份,也只有一种身份才是值得我们珍视的,那就是公民身份,至高无上、不可亵渎的公民身份,有尊严、有权利的公民身份,任何人、机构、公司都不敢小看的公民身份。与公民身份相比,包括档案中的“干部身份”在内的其他什么身份都是次要的,甚至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假如说,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社会是一个身份社会的话,那么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应该是公民社会,在那样的社会里,对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应该只有公民身份。
[七]
如何具备干部身份?
1、凡国家统一分配新参加工作的大中院校毕业生在档案管理中心存档后,按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见习期考核制度。
2、考核内容分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工作态度和组织纪律四个方面。考核鉴定一般由聘用单位做出,作为毕业生转正定级的依据。
3、见习期满考核合格后,档案管理中心负责办理转正手续,确定新参加工作人员的档案工资。
4、毕业生的见习期自本人持《就业报到证》(又称:派遣证)到聘用单位上班之日计算,时间为一年,见习期内实际工作不满11个月的,见习期应当顺延。
5、见习期内完不成本职工作的,由聘用单位申报可延长见习期半年至一年,延长期结束时仍然达不到要求的,不再延长见习期,其档案工资按毕业生转正工资标准低定一级。
6、在毕业生见习期满后的三个月内,由委托代理单位人事负责人或本人持存档卡、单位介绍信到档案管理中心领取表格,个人按照要求填写后由委托代理单位签署考核意见加盖公章后交回档案管理中心。
7、毕业生转正后即具有全民所有制干部身份,其定级工资按事业单位工资标准确定。
8、毕业生见习期内离开委托代理单位并要求从档案管理中心转出档案的,档案管理中心不再负责办理其转正定级事宜。
9、经主管分配部门批准办理改派手续的毕业生,其见习期从改派之日起重新计算。
10、对于参加工作后又取得中专以上学历的存档人员,不实行见习期,其原有身份不变,符合改定档案工资条件的,按有关规定办理。
[八]
有关法规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规定
中发[2001]3号
一、总的原则
1.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是国家和军队的一项重要制度。国家对军队转业干部实行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方式安置。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党委、政府负责安排工作和职务;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由政府协助就业、发给退役金。
2.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建设服务的方针,贯彻妥善安置、合理使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原则。
3.国家设立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机构,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下,负责全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相应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市(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机构。
4.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按时完成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
二、安置地点
1.军队转业干部一般由其原籍或者入伍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安置,也可以到配偶随军前或者结婚时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
2.配偶已随军的军队转业干部,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到配偶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
(1)配偶取得北京市常住户口满4年的;
(2)配偶取得上海市常住户口满3年的;
(3)配偶取得天津市、重庆市和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副省级城市常住户口满2年的;
(4)配偶取得其他城市常住户口的。
3.父母身边无子女或者配偶为独生子女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到其父母或者配偶父母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未婚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到其父母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
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为军人且长期在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到父母原籍、入伍地或者父母离退休安置地安置。
4.军队转业干部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到配偶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也可以到其父母或者配偶父母、本人子女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
(1)自主择业的;
(2)在边远艰苦地区或者从事飞行、舰艇工作满10年的;
(3)战时获三等功、平时获二等功以上奖励的;
(4)因战因公致残的。
5.夫妇同为军队干部且同时转业的,可以到任何一方的原籍或者入伍地安置,也可以到符合配偶随军条件的一方所在地安置;一方转业,留队一方符合配偶随军条件的,转业一方可以到留队一方所在地安置。
6.因国家重点工作、重点建设项目、新建扩建单位以及其他工作需要的军队转业干部,经接收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批准,可以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安置。符合安置地吸引人才特殊政策规定条件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到该地区安置。
三、工作分配与就业
1.担任师级职务的军队转业干部或者担任营级以下职务(含科级以下文职干部和享受相当待遇的专业技术干部,下同)且军龄不满20年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党委、政府采取计划分配的方式安置。担任团级职务的军队转业干部或者担任营级职务且军龄满20年的转业干部,可以选择计划分配或者自主择业的方式安置。
2.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党委、政府应当根据其德才条件和在军队的职务等级、贡献、专长安排工作和职务。
担任师级领导职务或者担任团级领导职务且任职满最低年限的军队转业干部,一般安排相应的领导职务。接收师、团级职务军队转业干部人数较多、安排领导职务确有困难的地区,可以安排相应的非领导职务。其他担任师、团级职务或者担任营级领导职务且任职满最低年限的军队转业干部,参照上述规定,合理安排。
3.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军队转业干部,一般应当按照其在军队担任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国家承认的专业技术资格,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工作需要的可以安排行政职务。担任行政职务并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军队转业干部,根据地方工作需要和本人志愿,可以安排相应的行政职务或者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4.国家下达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增人计划,应当首先用于安置军队转业干部。编制满员的事业单位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按照实际接收人数相应增加编制,并据此增加人员工资总额计划。
5.党和国家机关接收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在主管部门的组织、指导下,对担任师、团级职务的,采取考核选调等办法安置;对担任营级以下职务的,采取考试考核和双向选择等办法安置。对有的岗位,也可以在军队转业干部中采取竞争上岗的办法安置。
6.对计划分配到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参照其军队等级安排相应的管理或者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并给予3年适应期。企业接收军队转业干部,由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编制计划,根据军队转业干部本人志愿进行分配,企业安排管理或者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并给予2年适应期。军队转业干部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与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或者有固定期限劳动、聘用合同,用人单位不行违约解聘、辞退或者解除劳动、聘用合同。
7.中央和国家机关京外直属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时完成所在地党委、政府下达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需要增加编制、职数和工资总额的,其上级主管部门应当予以支持。
8.对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地政府应当采取提供政策咨询、组织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向用人单位推荐、纳入人才市场等措施,为其就业创造条件。
9.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在社会上招聘录用人员时,对适合军队转业干部工作的岗位,应当优先录用、聘用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
10.对从事个体经营或者创办经济实体的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地政府应当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金融、工商、税务等部门,应当视情提供低息贷款,及时核发营业执照,按照社会再就业人员的有关规定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税费。
四、待遇
1.计划分配到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其工资待遇按照不低于接收安置单位与其军队同等条件人员的标准确定,津贴、补贴、奖金以及其他生活福利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计划分配到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退休时的职务等级低于转业时军队职务等级的,享受所在单位与其转业时军队职务等级相应或者同等条件人员的退休待遇。本条规定不适用于到地方后受降级以上处分的军队转业干部。
3.计划分配到企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其工资和津贴、补贴、奖金以及其他生活福利待遇,按照国家和所在企业的有关规定执行。
4.军队转业干部的军龄,计算为接收安置单位的连续工龄(工作年限),享受相应的待遇。在军队从事护理、教学工作,转业后仍从事该职业的,其在军队的护龄、教龄应当连续计划,享受接收安置单位同类人员的待遇。
5.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安置地政府逐月发给退役金。团级职务和军龄满20年的营级职务军队转业干部的月退役金,按照本人转业时安置地同职务等级军队干部月职务、军衔(级别)工资和军队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为计发基数80%的数额与基础、军龄工资的全额之和计发。军龄满20年以上的,从第21年起,军龄每增加一年,增发月退役金计发基数的1%。
6.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按照下列条件和标准增发退役金:
(1)荣立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或者被大军区级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分别增发月退役金计发基数的5%、10%、15%。符合其中两项以上的,按照最高的一项标准增发。
(2)在边远艰苦地区或者从事飞行、舰艇工作满10年、15年、20年以上的,分别增发月退役金计发基数的5%、10%、15%。符合其中两项以上的,按照最高的一项标准增发。
本办法第三十八条和本条各项规定的标准合并计算后,月退役金数额不得超过本人转业时安置地同职务等级军队干部月职务、军衔、基础、军龄工资和军队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之和。
7.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退役金,根据移交地方安置的军队退休干部退休生活费调整的情况相应调整增加。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自主择业的转业干部的月退役金低于安置地当年党和国家相应职务等级退休干部月退休生活费数额的,安置地政府可以发给差额补贴。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退役金,免征个人所得税。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被党和国家机关选用为正式工作人员的,停发退役金。
8.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去世后,从去世的下月起停发退役金。区别不同情况,一次发给本人生前10个月至40个月的退役金作为怃恤金和一定数额的退役金作为丧葬补助费。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的遗属生活确有困难的,由安置地政府按照国家和当地的有关规定发给生活困难补助金。
9.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享受所在单位其军队职务等级相应或者同等条件人员的政治待遇;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享受安置地相应职务等级退休干部的有关政治待遇。
10.军队转业干部在服现役期间被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荣誉称号的,比照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享受相应待遇;被大军区级单位授予荣誉称号或者荣立一等功,以及被评为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的,比照省部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享受相应待遇。
五、培训
1.军队转业干部的培训工作,是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在政策和经费等方面提供必要保障。
2.对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应当进行适应性培训和专业培训,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在安置前组织性培训。培训工作贯彻“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注重实效”和“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质量。
3.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的专业培训,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按部门或者专业编班集中组织实施,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军队转业干部参加培训期间享受接收安置单位在职人员的各项待遇。
4.自主择军队转业干部的就业培训,主要依托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具体实施,也可以委托地方院校、职业培训机构承担具体工作。负责培训的部门应当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加强定向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就业竞争能力。
5.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主要承担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的适应性培训和部分专业培训,以及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就业培训。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从事社会服务的收益,主要用于补助培训经费的不足。
6.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支持军队转业干部培训。对报考各类院校的军队转业干部,应适当放宽年龄条件,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对获二等功以上奖励的,应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投档。
六、住房保障
1.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及军队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改革现行军队转业干部住房保障办法,逐步实行军队转业干部住房分配货币化、商品化和社会会,以促进军队建设、维护军队转业干部的切身利益。
2.基本原则
与国家及军队房改政策衔接配套,坚持编筹规划、优先安排、重点保障、合现负担的原则,体现对军队转业干部的优待。军队转业干部享受与其转业时军队职务等级相当或同等条件地方人员的各项住房待遇。
3.住房供应保障
(1)保障方式。军队转业干部的住房,主要采取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现有住房或租住周转住房,以及修建自有住房等方式解决。
(2)房源供应。安置地人员政府或接收安置单位,应按要求为军队转业干部提供经济适用住房和周转住房房源。对全迁户军队转业干部,在其到地方报到前提供房源;其他军队转业干部,在其到地方报到后的一年内提供房源。所提供的经济适用住房和周转住房房源,应当做到选址合理、质量可靠、设施配套。
(3)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安置地人民政府和接收安置单位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应优先向军队转业干部出售。军队转业干部购房面积由其根据家庭支付能力自主决定。
(4)租住周转住房。对于安置地暂难以提供经济适用住房的全适户军队转业干部、配偶无住房且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资金确有困难的其他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地人民政府或接收安置单位应提供周转住房供租住。有条件的地区可建设或购买适当数量的住房,作为军队转业干部的周转住房,重点解决全迁户军队转业干部的住房问题。
(5)购买军产住房。租住售房区军产住房的军队转业干部,本人及春配偶确无其他住房的,可按军队现有住房出售管理的有关规定购现有住房。
(6)修建自有住房。各地应结合小城镇的改造支持和鼓励军队转业干部建造、翻修自有住房。军队转业干部自建住房,享受国家和安置地人民政府有关自建住房的各项优惠政策。
(7)住房档案移交。军队转业干部及其配偶的住房情况和住房需求,由军队团(含)级以上单位干部、财务、营房部门审核上报。军队转业干部住房档案与其本人档案材料一并移交地方。
(8)退还军产住房。租住军产住房的军队转业干部,本人或者配偶已购买或租住地方住房,以及已修建自有住房或采取其他方式解决了住房的,应及时退还军产住房。
4.住房补贴
(1)住房补贴来源。军队转业干部服现役期间的住房补贴,由中央财政专项安排;转业后在地方工作期间的住房补贴,由安置地人民政府或接收安置单位按有关规定解决。
(2)住房补贴对象。2000年及其以后批准转业的军队干部及其配偶,未按房改成本价、标准价、安居工作房价购买住房或未参加集资建房的,可按规定申请住房补贴;已按房改成本价、标准价、安工程房价购买住房或参加集资建房给予货币补差的,按军队有关规定执行。配偶已租住地方住房的,可按房改成本价购买,购房实际建筑面积达到购房补贴建筑面积标准的,分别按军队和地方的有关规定给予货币补差;按经济适用住房购其配偶现租住住房的,夫妇双方可以按规定分别申请住房补贴。
(3)住房补贴方式。军队转业干部服现役期间的住房补贴,按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军官、文职干部、士官住房补贴暂行办法》([2000]后财字第18号)规定计发,计发时间截止到军队停发工作的下一个月。安置地经济适用住房基准价格高于军队基本住房补贴基准房价的,由军队按规定计发地区住房补贴。军队转业干部到地方后的住房补贴,由接收安置单位按照体单位与其军队职务等级相当或同等条件人员的有关规定执行。
(4)住房补贴申请。军队转业干部申请服现役期间的住房补贴,应如实提供家庭住房情况等有关资料,由本人所在团(含)级以上单位营房部门会同干部、财务部门共同审核办理。
(5)住房补贴发放。军队转业干部服现役期间的住房补贴,由军队团(含)级以上财务部门在军队转业干部离队时发给个人。其中,租住军产住房的,退还军产住房时计发给个人。
(6)配偶住房补贴。军队转业干部配偶的住房补贴按其所在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已实行住房补贴制度的单位应按国家及当地的有关规定及时予以划拨、支付。夫妇均为军队干部,一方转业需要购买住房的,留队一方可以申请住房补贴。
七、社会保障
1.军队转业干部的军龄视同社会保险缴费年限。其服现役期间的医疗等保险费,转入安置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2.计划分配到党和国家机关、团体、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享受接收安置单位与其军队职务等级向等条件人员的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待遇;计划分配到企业的军队转业干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障,缴纳社会保险费,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3.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到地方后未被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录用聘用期间的医疗保障,按照安置地党和国家机关与其军队职务等级相应或者同等条件人员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家属安置
1.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配偶的工作,安置地党委、政府应当参照本人职务等级和从事的职业合理安排,与军队转业干部同时接收安置,发出报到通知。调入调出单位相应增减工资总额。对安排到实行合同制、聘任制企业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配偶,应当给予2年适应期。适应期内,非本人原因不得擅自违约解聘、辞退或者解除劳动、聘用合同。
2.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配偶、子女符合就业条件的,安置地政府应当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其实现就业;对从事个体经营或者创办经济实体的,应当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并按照国家和安置地促进就业的有关规定减免税费。
3.军队转业干部配偶和未工作的子女可以随调随迁,各地公安部门凭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的通知及时办理迁移、落户手续。随迁子女需要转学、入学的,由安置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安排;报考各类院校时,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军队转业干部身边无子女的,可以随调一名已经工作的子女及其配偶。各地在办理军队转业干部及其随调随迁配偶、子女的工作安排、落户和转学、入学习事宜时,不得收取国家政策规定以外的费用。
4.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随迁配偶、子女,已经参加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其社会保险关系和社会保险基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一并转移或者继续支付。未参加社会保险的,按照国家和安置地有关规定,参加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
《河北省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实施细则》颁布实施
河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发出通知,决定颁布实施《河北省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冀发[2002]8号)。《实施细则》结合河北省实际,对军转干部的社会政治地位、转业安置计划、安置地点、工作分配与就业、待遇、培训、社会保障、家属安置、经费保障、管理与监督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实施细则》规定,军转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接收安置军转干部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是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中央所属驻冀单位,都必须服从国家大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完成军转安置任务。
《实施细则》规定,军转干部的安置实行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方式。计划分配的军转干部由党委、政府负责安排工作和职务,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由政府协助就业,发给退役金。
《实施细则》明确了进河北省安置的条件及安置计划,要求各接收单位要严格执行安置计划,按时完成安置任务,做到分配合理,各得其所。计划分配的军转干部,根据其德才条件和在军队的职务等级、贡献、专长安排工作和职务。非本人自愿,不得在安置中造成军转干部夫妇两地分居。
《实施细则》规定,军转党政机关接收安置计划分配的军转干部,对担任师、团级职务的,采取考核选调和推荐用等办法,对担任营级以下职务的,采取考试考核、双向选择等办法。有的岗位,也可以采取竞争上岗的办法。
对计划分配到事业单位的军转干部,参照其军队职务等级安排相应的管理或者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并给予3年适应期。企业接收军转干部,在计划指导下,根据军转干部本人志愿进行分配,企业安排管理或者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并给予2年适应期。
担任师级领导职务或担任团级领导职务且任职满最低年限的军转干部,一般安排相应的领导职务。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采取使用空出的领导职位、按规定增加非领导职数或行进后出、带编分配等办法,安排好师、团职军转干部的工作和职务。各级党政机关按照军转干部安置计划数的15%增加行政编制,所增加的编制主要用于安排师,团职军转干部。
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师、团职务军转干部的安排与当地领导班子建设通盘考虑,有计划地选调德才优秀的师、团级职务军转干部到市、县(市)级领导班子或者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班子任职。安排不了领导职务的正团级的军转干部,原则上不下县安置。
军转干部随调配偶的工作,安置地党委、政府按照干部由人事部门、教师由教育部门、工人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安置的分工,参照本人职务等级和从事的职业合理安排,并与军转干部同时下达计划,同时接收安置,同时发出报到的通知。调入调出单位相应增减工资总额。
《实施细则》对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就业和管理等问题作了原则规定,要求安置地政府采取提供政策咨询、组织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向用人单位推荐、纳入人才市场等措施,为其就业创造条件。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在社会上招聘录用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自主择业军转干部。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享受安置地党政机关待遇,退役金按中央财政专项安排,由安置地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中心逐月核发。被党政机关选用正式工作人员的,停发退役金。未被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录用、聘用并领取退役金期间,统一按规定参加安置地基本医疗保险。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住房公积金建立,按照安置地党政机关与其军队职务等级相应或者同等条件的有关规定招待,所需经费由安置地政府解决。
《实施细则》规定了对军转干部的管理与监督。要求把军转干部安置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管理,实行领导责任制,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和评选“双拥”模范城(县)的重要条件。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军转干部安置工作的监督检查,坚决制止和纠正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行为;拒绝接收军转干部或者未完成安置任务的部门和单位,根据军转安置主管部门的意见,组织、人事、编制等有关部门对其暂缓办理人员调动、录用和编制等审批事项,必要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通报批评。军转干部安置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不得挪用、截留、克扣、侵占,有关职能部门对安置经费的使用情况应当进行监督检查。
转发深圳市《关于企业取消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劳办发<1993>7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人事劳动司:
一九九三年五月,劳动部、经贸委、体改委、人事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第二次“全国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会”以后,各地劳动制度改革工作蓬勃开展。目前已有一批中等城市如深圳、盐城、安阳、烟台、日照等市全面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这些地区都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制定了改革方案,以政府名义发布或批转实施,实施的范围也很广,包括了各类企业。尤其深圳市进一步明确了在企业内部完全取消干部、工人的身份界限,统称企业职工。六月一日各类企业开始按全员劳动合同制运行。
现将深圳市人民政府批转的市劳动局《关于企业取消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若干问题的意见》转发给你们,供参考。希望各地区和有关行业借鉴深圳等地的改革经验,配合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工作,把劳动制度改革由试点转向全面推广,与此同时,各地区应选择一至两个有条件的中等城市全面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有条件的行业也应在本行业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
附:关于企业取消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若干问题的意见
劳动部办公厅
一九九三年七月五日
关于企业取消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实行
全员劳动合同制若干问题的意见
深圳市人民政府:
为贯彻执行《深圳经济特区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条例>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现就企业内部取消干部与工人身份界限、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若干问题提出实施意见:
一、实施范围和对象
根据企业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的需要,实施的主要范围包括:
(一)市、区属和中央、各省、市驻深全民所有制企业;
(二)集体所有制企业、内联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三)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及其它企业。
上述企业的现有职工(含干部、固定工、合同制工、临时工)和新增职工(含从市外调进的干部和固定工、企业接收的大中专毕业生、军转干部和复退军人等)打破现有身份界限,统称为企业员工。企业和员工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
机关、事业单位的固定工、合同制工、临时工,参照本意见执行。
二、企业员工的聘用原则与劳动合同的签订办法
(一)企业有权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按照精简高效和合理配置劳动力的原则,对员工进行聘用。受聘员工具备的条件、聘用的办法,由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和岗位职责要求具体确定。
(二)凡聘用上岗的员工,由企业法定代表人代表企业或通过委托书委托代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企业厂长、经理和董事长以及相同职级的党群专职负责人,按干部管理权限和办法进行聘任,采用签署任期目标责任书或董事长责任的办法,不签订劳动合同。
(三)原已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在合同期内原则上按原合同执行。如企业需要调整员工岗位,可经双方协商同意变更原劳动合同。
(四)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可采用定期、不定期,或以完成一项工作为期限的形式,具体期限由企业与员工协商确定。
(五)对不愿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如属原固定职工的,允许其在六个月内调离企业,办理调动手续或自谋出路;如属原合同制职工和临时工的,可予以辞退。
三、员工的调动和流动办法
(一)企业从市外调入的干部和固定工,以及新接收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军转干部、复退军人,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从报到之日起,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市、区劳动局、人事局在办理上述人员调入、报到手续时,按合同制员工介绍到企业,其原身份在本人的档案中予以保留。
(二)市、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调入企业时实行劳动合同制,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如调回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可按本人原身份办理手续。
(三)调离深圳市的原固定职工,按原身份办理调动手续。
(四)企业解除或终止员工的劳动合同,按《广东省经济特区劳动条例》和深圳市有关规定执行。解除、终止合同后的员工流动按下列办法处理:
1.属深圳市常住户口的员工,可到各级职业介绍机构登记求职,推荐介绍就业;也可自谋职业。
2.非深圳常住户口的临时工(含外来劳务工),到其户籍所在地驻深劳动管理机构报到登记,组织劳务介绍或返回原地。
四、必须妥善处理的几个问题
(一)未被企业聘用的原固定职工,应按以下方法和渠道妥善安置:
1.组织多种形式职业培训,为转岗或再上岗创造条件;
2.兴办第三产业,开辟新的就业门路进行安置;
3.在集团(总)公司范围内调剂解决;
4.按上述办法调剂仍有困难,本人又无法自谋职业的,可到市、区劳动和人事部门开办的各类职业介绍机构进行登记和介绍推荐就业。
(二)男连续工龄满25年、女连续工龄满20年,或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的原固定职工,以及获得市以上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员工,企业应视其对现职工作的胜任程度,妥善安排岗位,并与其签订长期劳动合同。
(三)企业内部分配,应以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条件、劳动强度为要素,确定员工岗位工资,按岗定酬、易岗易酬、同岗同酬。
(四)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实行标准文本(市统一印制)。合同签订后,由市、区劳动部门提供劳动合同鉴证服务。
企业与员工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由企业调解机构进行调解,如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向市、区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五、实施要求
取消企业干部、工人界限,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是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贯彻实施,在今年内基本完成实现全员劳动合同制的目标。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组织员工学习领会有关政策规定,讲清目的意义,消除思想顾虑。要与加强定岗定员的规范化管理结合起来,做到科学设岗,择优用人,建立和完善“岗位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激励竞争机制。要按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办事,不得建反国家规定,滥用招工用人权,借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之机随意辞退员工。要建立和健全企业各级调解机构,认真处理好劳动关系,以维护社会稳定,确保此项改革顺利推进。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有关单位执行。
深圳市劳动局
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九日
发布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含劳动部)
华侨身份认定制度, 是指立足于华侨权益保护的需要, 通过系统地对华侨身份的认定原则、认定主体、认定标准、认定程序以及认定救济等多个方面, 以最终确定某一个人属于“华侨”身份的制度。关于华侨身份认定制度, 我国立法虽有涉及, 但较为分散, 未能形成一个系统制度。
《护照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入国境和在国外证明国籍和身份的证件”, 《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十四条规定:“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办理金融、教育、医疗、交通、电信、社会保险、财产登记等事务需要提供身份证明的, 可以凭本人的护照证明其身份。”可见, 后者拓宽了我国护照的功能, 明确了华侨参与国内活动时能够证明其身份的权利, 这为华侨参与国内生活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极大地激发了华侨归国投资、求学、定居的热情, 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 现实中, 却出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一些华侨持我国护照到银行等部门办事时, 被要求提供国外长期居留证或者侨务部门证明华侨身份等证明文件;一些地方的工商部门还要求开办企业的侨商持我国护照到公证处办理证明自己是中国人的公证书;因华侨亲属无法证明已经去世亲人的华侨身份或者国内公民身份, 公安部门不予开具死亡证明, 致尸体停放太平间数十天而无法火葬。首先, 由于我国护照具有时效性, 护照号码亦仅为流水号, 故华侨未能及时办理延长签证手续时, 容易发生护照失效, 致其无法寻找证明中国公民的相关资料。其次, 《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十四条在现实中, 由于其缺乏相关实施细则及落实措施, 颁布以来, 社会知晓程度不高, 华侨凭我国护照在国内办理个人事务仍存在诸多不便。最后, 由于国内常出现伪造假护照诈骗等犯罪案例, 办理个人金融、教育、财产登记等的业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由于权责和能力所限, 且公安的护照检验系统未能延伸至前述部门, 故无法对华侨护照作出身份验证。
概言之, 我国侨务法律制度虽有涉及华侨身份认定问题, 但却未能形成一个系统制度, 在现实中, 正因如此, 华侨参与国内活动时常遇到不便之处。
二、华侨身份认定制度不足之原因分析
(一) 华侨权益保护思想落后
一方面, 随着干部不断更新换代, 一些干部对我国侨情认识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宣传涉侨法律制度不到位, 惠侨政策落实不到位, 且存在不珍惜华侨这一宝贵资源的现象。另一方面, 随着党和国家对华侨权益保护的重视, 华侨权益保护制度逐渐完善, 华侨享有国内公民稍高一点的权益, 如华侨子女在中高考享有加分政策、侨资企业享受较高的税收优惠和其他政策优惠、华侨学生较国内学生学习课程少等, 使部分国内公民产生情绪。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华侨身份认定制度在立法上的困难。
(二) 华侨自我权益保护意识不足
在华侨身份认定工作中, 存在华侨提供国外居留证件种类繁多、且存在证件过期、资料不全等情况, 特别是部分早年回国长期居住的老华侨, 过去对身份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归国后未能及时办理定居入户等相关手续, 无法按照现行的华侨回国定居规范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办理回国定居手续, 加之老华侨的国外居留证件过期或者遗失, 致使其证明华侨身份困难重重。过去老华侨对于身份认定制度认识的不足, 对我国法律制度、涉侨政策的相关规定缺乏了解, 当自身权益被侵犯时, 不知道寻找哪个部门进行维权, 致使有关部门误认为现实中华侨身份认定制度未出现问题, 更未能及时对华侨身份认定制度进行系统立法工作。
三、华侨身份认定制度的系统构建
未来的《华侨权益保护法》应当协调各个规范性文件之间的冲突, 设计出包括华侨身份的认定原则、认定主体、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认定后的形式、认定救济等较为全面的华侨身份认定制度。
(一) 华侨身份的认定原则
基于当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行政审批数量逐渐减少的形势, 实质为行政确认行为的华侨身份的认定工作, 应以保护华侨权益为核心, 体现合法、准确、客观、公正、及时、便民、保守秘密的原则。从行政法部门的角度而言, 应将具有行政确认性质的法律法规所具有的原则, 并结合华侨的特点, 直接适用于华侨身份认定制度之中, 以维护我国法律体系的统一性。
(二) 华侨身份的认定主体
《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十三条规定:“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要求回国定居的, 应当在入境前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馆、领馆或者外交部委托的其他驻外机构提出申请, 也可以由本人或者经由国内亲属向拟定居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侨务部门提出申请。”《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第二条规定:“归侨、侨眷的身份, 由其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侨务工作的机构根据本人申请审核认定。与华侨、归侨有长期扶养关系的亲属申请认定侨眷身份的, 应当提供由公证机构出具的扶养证明。”可见, 现行的法律法规已授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侨务部门享有认定归侨、侨眷身份的权力。在现实中, 侨务部门已经具备认定归侨、侨眷身份的能力和娴熟的认定标准和程序, 现将与归侨、侨眷身份具有较高相似性的华侨身份认定工作交由侨务部门来执行, 亦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合理性。
(三) 华侨身份的认定标准
华侨身份的认定应坚持严格证明标准, 适用行政诉讼法证据规则中的相关标准。因为在我国, 华侨在一定程度上较国内公民享有更广阔的权益。尽管采取优势证明标准可以激发更多的华侨归国以投身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 但容易引发国内一些公民为获得“华侨”这一身份而铤而走险, 通过一些非正当的程序以攫取华侨所享有的正当权益。关于华侨身份的认定标准问题, 亦必然会牵涉到“华侨”这一概念的外延问题。有学者认为, 为了华侨保护的全面性, 应对华侨的范围做扩大化界定即中国公民在国外工作、学习、生活, 不分时间和国家, 都是华侨。[1]此界定范围标准只排除了到国外旅游的中国公民,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有利于激发更多的海外中国公民积极将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资本、人才等资源带回国内, 服务我国现代化建设。
(四) 华侨身份的认定程序
华侨应向原户籍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侨务部门提出华侨身份认定的申请, 并提供相关的证明资料, 如旧的护照原件、具有国内户籍的亲友的证人证言、涉侨关系抚养协议等, 前述资料不一要全部具备, 如果某一项足以证明华侨身份, 则可提供一项资料即可。根据《护照法》的规定, 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受理我国公民关于普通护照的申请, 为减少相关的成本, 侨务部门只作华侨身份认定的工作, 并无职权颁发普通护照, 但为了更好地区分国内公民与华侨, 有必要在普通护照中, 当侨务部门已经作出华侨身份的行政行为时, 相关的申请人应该持该行政行为的行政文书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换发登记有“华侨”身份字样的普通护照。为体现华侨身份认定制度的及时、便民原则, 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可派出分机构进驻侨务部门, 并受理华侨换发普通护照的申请。
(五) 华侨身份认定后的形式
基于我国国情, 为减轻完善华侨身份认定制度的现实成本, 并与现行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相衔接, 在《华侨权益保护法》中应规定在某一定时间后, 华侨申请我国护照时, 须先由侨务部门作出华侨身份的行政行为后, 公安机关直接为其颁发具有终身唯一代码, 并登记有“华侨”字样的中国公民护照即可, 没有必要另外制作华侨身份证或者其他华侨证明证件。由于《出境入境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实施细则和相应的责任认定主体, 才导致其在实践中难以保证华侨护照的证明效力。因此, 在《华侨权益保护法》中应详细并明确华侨身份认定后的具体形式, 并再次强调华侨护照等同身份证使用的效力和增设相关部门不遵守该规定后责任形式。
(六) 华侨身份的认定救济
华侨身份认定问题属于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内, 故当侨务部门驳回、拖延申请人的申请或者申请人不满侨务部门关于华侨身份认定的其他行政行为时, 申请人有权向侨务部门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当华侨取得了侨务部门确认其身份的行政行为的行政文书后, 其应向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申请换发登记有“华侨”身份的普通护照, 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并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十五日内签发普通护照;对不符合规定不予签发的, 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申请人有权向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参考文献
江某系某村党支部书记,江某某任该村村委会计。2005年,该县水务局与某村委经协商,双方签订了一份土地承包合同:水务局把由它管理的、属于国有的尉扶河河滩地66700平方米,承包给某村委从事农业生产,每年每667平方米承包款60元,承包期限10年。双方合同生效后,某村委以村委的名义,又将河滩地承包给该村村民,每年每667平方米承包款150元,承包期限也是10年。村委实际收取村民承包河滩地承包款12万余元,由江某某保管。2006年1月10日,江某的朋友徐某,因做生意向江某借款,江某找到江某某,将承包款中的4万元借给了徐某,同年7月12日徐某归还给江某,江某以自己的名义把4万元存到银行。2006年5月21日,江某某取出承包款中的3万元,一部分用于自己购买拖拉机,一部分用于自己生活消费。案发后,二人分别归还了挪用的款项。
检察机关对江某、江某某提起公诉,认为二人在从事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工作时,属于刑法第93条第2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二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数额较大,构成挪用公款罪。
【裁判】
当地人民法院审理认为,从县水务局与某村委签订的河滩地承包合同内容看,双方在合同中确定的是双方的民事权利和义务,该承包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合同。因此,某村委与水务局之间不具有行政法律关系,江某、江某某在有关河滩地的经营管理事务中,不属于刑法第93条第2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不能成为挪用公款罪的主体。二人作为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挪用村委资金借贷给他人或者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符合挪用资金罪的构成要件,构成挪用资金罪。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不当,应予纠正。二被告人认罪态度较好,酌情从轻处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2条第1款、第72条第1款的规定,法院判决江某犯挪用资金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江某某犯挪用资金罪,判处拘役5个月,缓刑10个月。
【评析】
本案争议的焦点,是江某、江某某作为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在参与管理承包国有的河滩地事务时,是否属于刑法第93条第2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对于如何认定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是否属于刑法第93条第2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2000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93条第2款的解释》(下称《解释》)作了规定: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等七项行政管理工作时,属于刑法第93条第2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因此,认定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是否属于“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关键看其是否属于协助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有义务协助政府开展工作。村民委员会在依法协助政府开展工作或者受政府委托办理行政管理事项时,村委等村基层组织人员都是根据政府的指令、命令、指示或者委托进行,他们与政府之间是领导、监督与被领导、监督的行政关系,法律地位不平等。他们以政府名义参与组织、领导、监督、管理和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发展相关的国家事务和政府事务,体现国家对社会的组织、管理职能。
本案中,某村委经过与水务局平等协商,通过签订承包合同而不是根据水务局的指令或者委托,取得对国有土地的承包权,村委与水务局之间是一种民事关系而不是行政关系。村委不是以水务局的名义、根据水务局的指令内容进行河滩地的经营和管理,而是以村委的名义进行承包和转包活动,这种承包和转包活动是村委作为法人所从事的民事活动,所以,对河滩地有关承包事务的管理工作,性质上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村集体事务,而不是国家事务或政府事务。因此,村委不是在协助水务局从事对河滩地的行政管理工作,当然,二人作为村党支部、村委组成人员,在从事河滩地承包的管理事务时,也不属于协助水务局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综上,虽然二人从事河滩地承包事务的管理,是对“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但由于他们不是协助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所以他们不属于刑法第93条第2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在依据《解释》认定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是否属于“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时,不能对《解释》作断章取义的理解。《解释》在规定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从事哪些工作,才属于刑法第93条第2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时,列举了“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等七种工作事项,但强调前提必须是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因此,不能只要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从事了该七种工作事项,就简单地认定其属于“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只有当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不但从事了该七种工作,而且是在协助政府从事这七种工作时,才能认定他们属于“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来源:胡律师网作者:上海律师 胡燕来 所属栏目:劳动纠纷律师案例
如果小卜在用工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根据该条例第五条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书面通知小卜终止劳动关系,并无须向小卜支付经济补偿。
注册会计师小卜是上海某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并且是该事务所设立时的出资人之一。根据注册会计师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小卜必须在该事务所工作,否则将不能执业从事注册会计师工作。
2003年5月和10月,该事务所两次书面通知小卜要求其签订事务所制定的书面劳动合同,在第二次通知中还告知小卜如在10月31日前不签订该劳动合同,事务所将在当年12月31日终止双方劳动关系。合同文本由事务所提供和制定,约定合同期自2003年1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对此,小卜表示不同意,回函称“因双方间的劳动关系已由出资人协议和公司章程明确,且双方间的劳动关系不是聘用关系,故其未与事务所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形不属应订劳动合同而未订的情形,其可以不与事务所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双方争执不下,事务所在2003年年底以合同终止为由开具退工单,终止了与小卜的劳动关系。小卜遂提起劳动争议仲裁,后又提起诉讼。
小卜认为,其系事务所出资人、股东,又是经注册在事务所执业的会计师,根据注册会计师法和会计师协会的规定,原告必须在该事务所执业,双方之间具有当然的劳动关系,不应再要求其签订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此外,财政部《关于会计师事务所的股东离开事务所后是否继续享有股东资格的批复》也对会计师事务所出资人资格予以了明确,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有中国注册会计师或其他执业资格,二是在事务所执业,三是不在其他单位从事获取工资等劳动报酬的工作。
该批复实质上对注册会计师与事务所之间的劳动关系进行了肯定,故事务所不得以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为由终止双方实际已经存在的劳动关系。
指 导 意 见
依据《宝丰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宝丰县原民办教师养老补贴发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宝政办[2013] 号)文件精神,教体局负责原民办(下放)教师身份和教龄认定工作。原民办教师认定工作是为原民办教师、六十年代初下放的公办教师发放教龄补助实施方案中的重要环节,涉及人数多、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影响面广、政策性强、矛盾突出,各涉及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做好宣传、组织实施工作。结合我县教育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一、政策依据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对我省原民办教师发放养老补贴的实施意见》(豫教人„2012‟182号)和《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原民办教师身份和教龄认定的指导意见》(教人„2012‟1196号)、《河南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对我省原民办教师身份及教龄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解答>的通知》的文件规定执行。
二、适用对象
凡年满60周岁,1989年12月31日以前,在农村公办中小学民办教师岗位上连续工作满1年的原民办教师,离开教学岗位后未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从到龄次月起享受养老补贴。六十年代初下放的公办教师参照本意见解决其养老补贴问题。2012年10月执行之日起,已超过60
周岁者,其之前的年限不再补发养老补贴。
下列人员不列入适用对象:纳入计划内退养的民办教师;本方案执行前已死亡的原民办教师;因刑事犯罪或违反国家政策、法规被开除或辞退的原民办教师。
三、组织机构
各乡镇中心校要在乡镇政府成立的原民办教师养老补贴发放专门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认真落实此项工作。要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原民办(下放)教师身份及教龄认定工作小组,按照“以辖区为主、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工作原则,采取以物证为主、组织调查为辅、人证做为参考的主要措施,负责本地初审核实及上报结果工作;县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对个人提出的申请和相关原始材料进行审核认定,县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宝丰县教体局人事股,电话:6596172。
四、实施程序
(一)工作部署
县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全面部署。
(二)政策宣传
各乡镇中心校充分利用乡镇、村级政务公开栏和广播、召开中小学校长会、学校教职工会等多种途径,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重点宣传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政策标准,要逐级把政策宣传到乡镇、村、校,宣传到政策 2
涉及的对象,使他们尽快掌握政策,了解申办程序,清楚所要提供的材料,并及时提出申请。
(三)初审上报
1、本人申请
符合政策人员须持身份证到户籍所在地乡镇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取、填写《宝丰县原民办(下放)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宝丰县原民办(下放)教师身份及任教年限申请认定诚信承诺书》及相关证明材料式样,乡镇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受理申请人申请时,填写《宝丰县原民办(下放)教师申请发放养老补贴人员登记表》。
申请人要如实填写基本情况,据实提供本人时任学校的领导、学区领导及学校所在村的时任村干部基本情况(现县外供职及直系亲属除外),其中时任学校领导、学区领导、同事及了解申请人经历的其他具有公职身份人员。申请人要对本人的申请作出承诺,申请人原所在学校要出具任教时间、是否违反过国家政策、规定被开除或清退的证明,当地公安部门要对申请人是否曾刑事犯罪、户籍、年龄认定给予证明,当地计划生育机构要对申请人是否曾违反过计划生育政策给予证明,乡镇专项领导小组要对申请人是否违反过国家政策、规定被开除或清退给予证明。
填写要求:
1、填写《宝丰县原民办(下放)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份(经本人签字、按手印);
2、签《宝丰县原民办(下放)教师身份及任教年限申请认定诚信承诺书》,申请人要对本人的申请作出承诺。
3、提交物证、证 3
人证言。
2、资格初审
(1)受理申请:符合政策人员须持《宝丰县原民办(下放)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宝丰县原民办(下放)教师身份及任教年限申请认定诚信承诺书》,到户籍所在地的乡镇认定工作小组进行资格初审。初审时需提交与之相关的证明材料:本人身份证、户口本的原件和复印件,新农保证明的原件和复印件;任教身份及教龄原件证明材料及复印件,包括:原任学校及主管部门保存的能反映原民办(下放)教师等有效信息资料,如教师任用证明、任教的荣誉证、领取工资凭证、任教学生毕业照片(含本人)、学校的分工或考勤表及其他能说明工作经历的证明等材料。乡镇认定工作小组将个人申请材料收齐后,填写《宝丰县原民办(下放)教师认定情况统计表》,并编号、录入信息,建立个人档案。
(2)外调查证:认定工作小组分组根据申请人提供的证明人信息外调查证(以组为单位,查证不少于2人,可抽调原申请人所在学校的公职人员为小组成员),每个证明人要出具单位的证明材料,由乡镇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予以核实(见《调查笔录》)。
(3)初审公示:初审结果要在所在乡镇、村、学区(校)公示两周。对于公示无异议的,乡镇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要逐人写出公示结果,对于公示有异议的,乡镇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要对被举报的人员情况进行查证核实,并对查证核实结果再次进行公示。如还有异议,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 4
则,由举报人提供证明材料,报县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查证核实。
以政策性迁移和结婚等原因户口迁移到外县(区)的符合条件人员,向户口所在地申报,由原工作县(区)协助做好调查取证、认定和公示工作。
(4)组卷上报
公示无异议后,乡镇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填写《宝丰县原民办(下放)教师资格认定表》和《宝丰县原民办(下放)教师发放教龄补助审批表》,并组卷上报县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卷上报时将所有申请认定材料整理建档,要求每人两个档案袋,其中一个档案袋装申请认定材料原件,一个档案袋装申请认定材料复印件(所有材料的复印件均要加盖乡镇中心校公章)。申请认定材料复印件组卷时按照《宝丰县原民办(下放)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宝丰县原民办(下放)教师身份及任教年限申请认定诚信承诺书》、本人身份证、户口本、新农保证明、任教原始证实材料、证明人证言材料、外调查证核实材料、公示结果的先后顺序组卷装订,另外将《宝丰县原民办(下放)教师资格认定表》和《宝丰县原民办(下放)教师发放教龄补助审批表》散装到申请认定材料复印件的档案袋中。同时将《宝丰县原民办(下放)教师情况统计表》报教体局备案,电子版发至邮箱:rsg6985@163.com。
截止2012年10月12日年满60周岁且符合政策规定人员和截止2012年10月12日符合政策规定但未年满60周岁的人员的资格初审核实材料分时间分组分别上报。
原民办教师和六十年代初下放公办教师分类汇总上报(所有表格、材料均要求A4纸规格)。
(5)复审上报
县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乡镇的上报材料本着“遵照事实,严格把关”的原则进行逐人复审,对证明材料存在问题的还要进一步核实取证,确定复审结果后,并在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学区(校)再次公示,公示期不少于两周。
(6)核准发放
最终认定结果由县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复审认定后,报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核定批准。教龄补助实际的发放根据规定执行。
五、具体工作要求
1.做好政策宣传。各乡镇中心校要制定好宣传方案,就本次认定工作的政策办法,通过适当有效的方式做好宣传工作,让每一位原民办教师都能了解相关政策精神。
2.规范工作程序。要严格执行认定办法、程序和标准,把原民办教师身份和教龄认定工作做细做实,做到工作规范、手续完备、资料真实、认定准确。
3.严肃工作纪律。要确保认定工作公开、公正、透明,县乡两级认定机构都要设置原民办教师身份及教龄认定工
作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为确保原民办教师身份和教龄认定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要求乡镇中心校认定工作人员对所有的物证、人证、证词负责,凡弄虚作假和徇情舞弊者,一经查实,要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将由纪检、监察等部门依法处理。
如发现上级档案中有涉及申请人的相反证据时,证明申请人所述经历不实,可直接认定申报人弄虚作假,情节严重的取消其申报资格。
4.规范档案材料。全县原民办(下放)教师身份及教龄认定工作的相关材料实行统一规范管理。乡镇认定机构对每一位申请人的材料按时间先后顺序组卷,所有物证复印件、证明材料必须用A4纸装订成册,连同本人申请、承诺书及认定过程形成的其他相关材料一并归档组卷,上交教体局长期保存,以便核查。
备注:《指导意见》中相关表册另行发放。
宝丰县原民师养老补贴发放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证明人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及职务:联系电话:
现住址:。
证明内容
我与被证明人,当时系关系。我证明被
证明人于年月日至年月日,在市(县)乡镇学校任教,主要担任年级学科教学工作,证明情况属实,如提供虚假证明,本人愿承担相关责任。
特此证明
证明人签字(按指纹)
原民办代课教师专项工作小组(盖章)
年月日
说明:
1、证明人需为原任教学校的时任领导、同事、学生,证明人需
是在职公职人员,证明人必须与被证明人没有亲属关系,证明人对出具的证言负有法律责任。
2、证明人对所证明的内容承担法律责任,弄虚作假的,除按相
一、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组织机制及其工作人员的刑法主体身份
目前, 大多数国有企业转制而来的国有控股、参股企业, 都已经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形成了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机制。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机构一般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机构。股东会定期会临时召开, 股东代表参加, 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 不是常设的组织机构, 单纯的股东或股东代表通常不能视为企业管理人员。董事、监事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对股东大会负责, 经理人员由董事会任命或聘任, 是董事会的执行机构。国有控股、参股公司的公司治理机构中, 经国务院或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 授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或者其他国有机构行使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责, 委派代表参加股东大会、董事会, 代表政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企业重大决策、选择高级管理人员等出资人权利。
(一) 国有控股参股企业高管人员可以“以国家人员论”
目前, 对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主体身份的认定, 实践中主要参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法释[2001]17号) 的规定, 在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 除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从事公务的以外, 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据此解释, 在数量极为庞大的国有控股参股企业职工之中, 能够符合刑法第93条第2款“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 只能是极少数处于企业管理层顶端的少数高管人员, 包括董事、监事和高级经理层人员。当然, 由于高管人员职务产生的渠道不同, 不是所有的高管人员都能属于这一范畴, 只有那些受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委派担任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高管人员才能纳入“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范畴。
(二) 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从事公务的形式
当前, 国有单位委派担任国有控股、参股公司高管人员的方式主要有任命、提名、推荐。任命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通过直接任命的形式委派人员到国有控股参股企业担任一定职务, 这种形式产生的企业高管人员相对较少, 主要适用于专职党务干部, 如党委书记、纪委书记等职务。提名、推荐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适应公司法的需要, 行使股东权利, 向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委派高管人员的主要方式。与前述直接任命的企业高管人员不同, 国有单位对于控股参股企业董事、监事和经理人员的产生, 与其他股东一样, 只能行使提名、推荐权, 也就是建议任命权。被提名、推荐的人选, 需要经股东大会、董事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表决程序通过后, 才能正式履职。
(三) 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独立董事的主体身份问题
独立董事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物, 在股份制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独立董事要对公司及全体股东承担诚信与勤勉义务, 维护公司整体利益, 不受大股东、高管人员及其他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单位、个人的控制和影响, 发表独立意见。也就是说, 独立董事虽然一般由大股东提名, 但其自身与大股东没有关联关系, 其履行董事职责独立于大股东, 独立参与公司管理决策, 从公司整体利益出发, 独立发表意见, 并不代表提名、推荐其任职的股东的利益。因此, 对于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独立董事的主体身份, 应当有别于其他经由国有单位推荐、提名的普通董事, 不能仅仅因为其是国有单位提名推荐, 就认为是受国有单位委派从事公务, “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对于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独立董事利用职务之便涉嫌职务犯罪, 应当以职务侵占、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等罪名定罪处罚。
二、几类典型国有参股控股企业工作人员主体身份的认定
国有改制企业资本构成上的变化, 必然引起原国有企业工作人员主体身份的改变, 大部分改制企业的管理人员, 不再符合刑法第93条第2款的规定, 不再属于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准国家工作人员范围。下面试针对几类典型的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分别予以分析说明。
(一) 全国性垄断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性质的认定
全国性垄断企业都是关系中国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支柱企业, 包括中国移动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石油天然气集团等, 这些企业均为国资委监督管理的中央企业, 全部资本金来源于国家投资。随着中央企业改革的推进, 作为上述集团公司的核心资产的中国移动、中石化、中石油等, 已经在国内外公开上市, 他们的母公司 (即上述各企业集团) 代表国家控股, 属于国有控股企业。这些全国性大型国有控股企业总公司本部董事会、监事会、经理机构的最高层管理人员, 其职务的产生多是来源于国务院、国资委或集团公司行使所有者权利的推任命或建议任命, 符合刑法第93条第2款的规定, 属于“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另有少数高管人员是由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出资人委派的, 不属于“以国家工作人员论”。这些公司省级以下分支机构一般不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单位, 分支机构的高管人员, 股改后皆由股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委派 (重新任命或聘任) , 不属于受国有企业委派从事公务, 不适用刑法第93条第2款的规定, 不能“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对这类人员的侵财型职务犯罪, 应当作为企业人员犯罪定罪处理, 如构成职务侵占罪、商业受贿罪、挪用资金罪等。
(二) 各类金融机构企业性质及其工作人员主体身份的认定
(1)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随着近期农业银行的股改上市, 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四大行已经全部完成股份制改造。目前在四大银行的产权构成中, 中央汇金公司代表国家控股, 属于国有控股金融企业, 对于总行及其分支机构的工作人员身份的认定, 等同于本文前述全国性垄断公司工作人员主体身份的认定标准, 即高管人员除由国务院、财政部或中央汇金公司提名、推荐、任命、聘任等方式委派产生的, 属于“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其他工作人员不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范畴。 (2) 其他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四大行之外的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的股份制银行有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等十余家股份制银行, 这些银行多属于国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的商业银行, 近年来发展很快, 分支机构已经遍及全国主要城市。同样, 除国有股东单位委派任职的极少数高管人员外, 这些银行的绝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不属于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和国家工作人员范畴。 (3) 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地方金融企业。这些金融企业产权性质更为复杂, 但地方政府一般控股或参股, 其管理决策层主要管理人员, 如果是由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事业单位行使股东权委派的, 属于“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其他方式产生的银行高管人员及普通员工, 都不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国家工作人员范畴。 (4) 政策性银行: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这三家银行目前皆为全国有资本银行, 其机构中从事公务的人员都应当符合刑法第93条第2款的“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三) 地方国有转制企业工作人员主体身份的认定
近年来, 地方各级政府所属的竞争性国有企业绝大多数已经改制为民营企业, 极少数大型骨干企业尚保留一定比例的国有股份, 改制为国有控股或参股企业。对这类国有改制企业中的管理人员, 不能仅因改制前后工作岗位、职责没有变化, 就参照改制前的主体身份简单认定。此类改制企业工作人员主体身份的认定, 关键是看其改制后的职务是如何产生的。如果是由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行使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责委派产生的, 属于“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其他方式产生的, 不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范畴。
三、对国有转制企业及其工作人员主体身份归属的再思考
国有控股企业不是国有企业, 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与当前国有控股企业管理运营的现状及社会公众的主流看法并不适合, 与刑法的立法本意也并不一定完全符合。绝大多数国有控股企业尤其是国有垄断性股份制企业, 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国家对这些企业监督控制的力度绝不亚于地方性纯国有资本企业, 国家的绝对控股地位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这些控股企业多数高管人员的产生和管理方式上与全资国有企业并没有实质性区别。笔者认为, 将这些国有控股企业的绝大多数高级管理人员排除在国家工作人员范畴之外, 并不符合中国国情, 也不利于反腐败斗争的开展, 可能导致对此类人员职务犯罪打击不力的不良后果, 有违社会公平正义之嫌。理论界、司法实践界目前对此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司法判例中对此也曾有过不同的认定。
笔者认为, 要彻底解决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主体身份不明这一问题, 确有必要尽快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解释等途径, 进一步确认国有企业的合理范围, 从法律上明确国有控股企业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国有企业, 或以国有企业论, 国有控股企业中从事公务人员以“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将国有资本绝对控股 (国有股本占50%以上) 或相对控股 (国有股本占30%以上) 的企业纳入国有企业范畴, 是比较符合中国国情和惩治腐败犯罪需要的。这样多数国有垄断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中从事公务的高管人员就可以纳入“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范畴, 这是与当前中国反腐败工作的现实需要相适应的。
摘要:除少数高管人员外, 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工作人员一般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国家工作人员。适应反腐败工作的需要, 对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及其工作人员主体身份的法律认定有待通过法律解释予以明确。
关键词:国有企业,职务犯罪,犯罪主体
参考文献
[1]高铭暄, 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2]江礼华.论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界定[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1998, (4) .
[3]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Z].
身份证作为最常用的证件,大家真的了解它吗?相信大多数人都以为居民身份证“民族”后边无非是汉、满、蒙、回、藏等56个民族的名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去年5月,贵州女子郭丹在四川省丹棱县落户,换取当地身份证时遇到困难,因为她持有的《户口迁移证》和《居民身份证》显示民族为“穿青人”。四川当地民警在《常住人口管理信息系统》中找遍了所有民族选项,却没有“穿青人”。后来通过向贵州省公安厅索要单独的代码后,才制作成民族项目为“穿青人”的身份证。
郭丹说,“有同乡姐妹出去打工,拿身份证去登记住宿,扫描出来民族是‘其他’,但是身份证上又写着‘穿青人’,有旅馆老板就会怀疑是假证,不让登记住宿。”
四川省丹棱县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没有第57个民族,穿青人也不是一个民族,只是一个成员共同体。郭丹的身份证是他们申报到资阳市局,后报到省厅,由省厅统一制证,流程没有问题。丹棱县公安局赵大队长说,早在2003年8月28日,公安部下发了一份《关于对贵州省革家人和穿青人居民身份证民族项目内容填写问题的批复》,批复意见为“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对穿青人在办理居民身份证时,采取一种过渡办法,可填写为‘革家人’、‘穿青人’”。“少数媒体直接称穿青人是一个民族,还说是第57个民族,这是错误的说法,其实穿青人不是一个民族,他们只是一个成员共同体。”
据中国统一战线新闻网介绍,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汇总登记上报的民族有400多个。这其中,有的是自称,有的是他称;有的是一个族体的不同汉语音译;有的以居住地名称而得名……后经过民族识别,到1979年确定基诺族,最终共确定了 55个少数民族。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其他未识别民族人口为640101人,外国人加入中国籍人口为1448人。
根据1990年5月1日《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确定公民的民族成份必须以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为准,任何人不得以国家未确认的族称为自己的民族成份。”
根据这个规定,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其民族成份如与我国现有某一民族成份相同或特征相近的,可以申请填报为与我国相同或特征相近的的某一民族,但须在入籍后的两年内申请办理。自愿申请填报为我国某一民族成份的,持所在单位出具的证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族工作部门批准。
新华网曾于2001年5月16日登载了一份文件,这个文件是1986年2月1日发布的,文件名为《公安部、国家民委关于居民身份证使用民族文字和民族成份填写问题的通知》。这个《通知》规定,“国家认定的民族名称,本人有不同意见,经做工作仍坚持填写自称的,可在民族名称后加注。如‘纳西族(摩梭)’、‘苗族(亻革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已认定为少数民族,但尚未明确是单一少数民族或为某一少民族成员的,可填写‘××人’”。“对于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如本人的民族名称与我国某一民族名称相同,就填写某一民族,如“朝鲜族”;如没有相同民族的,本人什么民族就填写什么民族,但应在民族名称后加注‘入籍’二字,如‘乌克兰(入籍)’。”这个文件现是否已失效,尚不得而知。
日前,国家民委政法司一工作人员表示:贵州女子郭丹换取身份证一事,去年国家民委已向各网站要求,不要报道和炒作。看来,公民民族成分选项还真不能任性。
编辑/余弘阳
相关链接
穿青族(也叫青族、川青族),是一个主要分布在贵州黔西北地区,人员相对集中的少数民族。由于多次考察所遗留的疑问,穿青族暂不在我国56个民族中,其身份证上所注民族为“穿青人”。穿青人现分布于贵州省西部的毕节地区、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黔南五个地区、州、市所属二十多个县,人数67万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少数民族身份认定】推荐阅读:
少数民族-教学教案06-24
认识少数民族教案06-29
少数民族的诗歌09-06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10-06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11-02
少数民族干部政策教案06-14
少数民族人员服务管理07-03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07-23
少数民族风俗与禁忌10-23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规定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