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计算机理论与技术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移动计算机理论与技术

移动计算机理论与技术 篇1

移动计算是信息技术发展中正在怒放的一朵技术之花, 我们正在步入一个全民移动计算的时代。那什么是移动计算 (Mobile Computing) ?目前还没有公认的严格的定义。笔者认为, 利用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和设备进行数据的交互和处理均叫做移动计算。移动计算是无线通信及计算机技术研究的热点领域, 被认为是对未来具有深远影响的四大信息技术之一。

从移动计算定义来看, 移动计算要包含以下要素, 1、无线通信。2、移动设备。3、数据的交互和处理。

无线通信

顾名思义, 一切不通过有形介质进行信息交互的都叫无线通信。目前主要的无线通信信息载体有声波 (超声波) 、无线电磁波等, 本文所述用于无线通信的主要指无线电磁波、微波和红外线。按通信方式可分为卫星通信、广播、射频无线电 (含蜂窝电话、Wi-Fi、蓝牙) 、红外、微波等。按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可分为无线全球网 (WGAN) 、无线城域网 (W M A N) 、无线局域网 (W L A N) 和无线个域网 (WPAN) 。

从1901年意大利人马可尼第一次使用无线电发报至今, 无线通信技术可谓日新月异, 移动计算也正因为无线通信的进步, 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而快速发展。摩托罗拉公司于1983年建成第一个实用的使用第一代 (1G) 无线射频技术的蜂窝移动电话网络。上世纪90年初期开始了第二代 (2G) 通信技术的研究, 1996年欧洲电信标准协会提出了GSM Phase 2+标准, 这就是现在大部分国家仍在使用的GSM 900/1800标准。GSM Phase2+标准采用了密集的频率复用、多复用结构、智能天线、双频段等技术, 有效地克服了随着业务量剧增所引发的GSM系统容量不足的缺陷。在GSM基础上又发展起来的GPRS/EDGE技术, 数据传送速率可达115/384Kbit/s。当功能强大的智能无线终端设备出现后, 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发送短消息 (SMS) 、彩信, 或者通过无线通讯协议 (WAP) 网上冲浪, 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应用和随时随地的无线宽带接入成为当务之急。于是, 国际电信联盟 (ITU) 在2000年5月就确定了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主流3G无线通信标准。3G尚未普及, 人们就已经开始筹划4G技术了, 其中长期演进 (LTE) 和全球互通微波接入 (WiMax) 无疑代表了4G通信技术发展的未来。LTE和WiMax的目标是提高数据下载和上传速度分别可达100Mbps和50Mbps以上。它可以承载高清晰度电视 (HDTV) 的数据传输的需要, 兼容的互联网协议 (IP) 数据包交换及支持IPV6。

无线通信主要为移动设备提供基础的数据交互能力, 现在的无线通信经过多种复用技术, 传输带宽越来越大, 速度越来越快。并且比以往更加注重无线通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强调对计算机网络特别是互联网的支持, 无线设备IP化乃大势所趋。

移动计算设备与应用

移动计算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国防军事、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能源化工、金融保险、教育科研、卫生保健、采矿制造等等无处不在。

士兵可以通过GPS (全球定位系统) 随时了解自己的战斗位置;雷达站可以将敌情通过信息共享数据链发送给任何一架正在执勤的战斗机;森林、海洋、天气以及地震实时监测;酒店服务员使用PDA (掌上电脑) 方便的下菜单;你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将自己的照片发布到微博上;记者们可以在新闻现场使用数字DC、DV做到即拍即发;超市的员工使用手持无线设备扫描磁条进行出入库或结账;你可以随时使用EDA (企业便携电脑, Enterprise digital assistant) 处理繁忙的公务等等。

移动计算甚至改变了人们的一些生活习惯。Facebook, Twitter等社交网络在年轻人中间风靡。门户网站、谷歌成为年轻人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博客, Instagram (iPhone上的照片共享应用) , YouTube (互联网视频共享应用) 成为年轻人娱乐和表达自己的地方。

我们看到, 移动计算应用的领域是多么广泛, 各种各样开发无线移动计算设备的公司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如GPS导航, OnStar系统 (美国通用公司推出的车载无线服务系统) 、高清晰无线广播 (HDR) 等。令人眼花缭乱的移动计算设备只有我们想不到, 没有用不到的地方来形容。移动计算设备朝着体积更小、更薄, 重量更轻, 便于携带的方向发展, 其运算速度更快, 功能器件的集成度更高。特别是智能移动计算设备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后, 行业普遍认为手机将成为“下一个PC”。笔者认为, 越来越强大的智能移动计算设备会淡化与传统计算机之间的界限, 但是, 智能移动计算设备的将来远比PC要精彩。

移动计算平台

移动计算平台包括硬件平台与操作系统软件平台两部分。

硬件平台主要讨论移动终端, 以及硬件的“心脏”——处理器。

Intel和AMD作为传统PC处理器的霸主, 在移动电脑 (Laptop) 处理器上占据着绝对的份额, 而Apple因为Mac Pro拥有一批铁杆追随者。当智能移动设备来袭时, 特别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所用处理器, 基于ARM架构的高通、三星和德州仪器在手机处理器上遥遥领先, Apple凭借在iPhone和iPad的神话也推出自己的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Intel和AMD不甘ARM一家独大也积极发展智能移动设备处理器。

在智能移动设备上, Apple无疑占据着平板电脑王者的位置, 三星的平板紧追其后。手机上三星, LG, Apple, HTC基于Google Android平台的联盟领先Apple iPhone市场占有率, 但是近期Apple在和三星专利技术交锋中大胜, 预计未来市场份额还会大幅上升, 这将对三星等使用Android平台的手机产生巨大冲击。

而在移动计算操作系统平台上, 移动电脑还是Microsoft操作系统的天下, 但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Apple的Mac Laptop。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 Google Android开放平台占据着半壁江山, 而Apple iOs凭借终端市场位居第二, PC操作系统霸主Microsoft如梦方醒, 凭Windows Phone 8开始发力, 三星Bada和BlackBerry OS也励精图治, 而曾经的辉煌Nokia则苦守Symbian Anana。

移动计算平台变成了IT行业巨头角力的战场, 谁胜谁负还很难预料。智能移动计算设备行业乱象的背后, 带来了更快、更强的平台, 带给人们更多的选择, 也促进了智能移动计算设备的大发展。

移动计算的未来

手机设计之初仅仅是为了人们打电话, 但是当摄像头、陀螺仪、水平仪、GPS, 收音机, 高保真的音频播放, 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等成为手机的标配时, 谁还会觉得iPhone在Siri上的尝试是多余的呢?

我们来看看移动智能设备的即将实现的功能和未来热点研究方向:

★对LTE网络的支持。国内目前正在推进TD-LTE、FDD LTE两大4G标准;

★对HTML 5标准的支持。HTML 5因移动多媒体应用而生, 其标准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出台, 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HTML 5的成熟还需假以时日;

★移动云计算。移动云计算非常适合物联网方面的应用。将来的移动设备会提供更加强大的云计算平台以及更丰富的云计算应用;

★更多的电子商务应用。已经有很多手机支付的成功案例, 移动智能设备会越来越多的应用到需要身份识别和安全认证的场合;

★对IPV6的支持。移动设备全面拥抱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

★更高的安全性。目前移动设备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未来的移动计算设备需要提供令人放心的安全使用环境;

★更人性化的人机交互 (HCI) 。苹果的成功告诉大家, 用户体验很重要;

★移动智能设备更“智能”。人工智能有望在移动设备中大展身手;

★应用的多少决定客户的选择。如果在平台层面决不出胜负的话, 那么移动应用的丰富程度则决定了用户的多少。对个人用户而言, 娱乐应用远比办公应用重要;

★更多接入方式。支持卫星、红外线等通信方式, 目标是在任何场合下都能满足人们信息交互的需要, 哪怕是你到南极看企鹅;

★更多传感元器件的集成。用手机遥控家里的电视机, 调整空调温度, 启动汽车, iPhone正在做这些事情。人们将来要问, 手机还有什么不能做?

移动计算是新兴的、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 移动计算的普及将极大促进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 而技术的发展又促进移动计算的普及。虽然移动计算还存在诸如安全、潜在的健康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移动计算已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它照亮了人类活动的各个角落, 让我们一起憧憬移动计算美好的未来。

移动计算机理论与技术 篇2

关键词:计算机人像组合技术;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60-0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化工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计算机进行人像组合已成为刑事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像组合技术来源于传统的模拟画像,即当事人或目击者描述案犯的容貌,专业画师根据当事人或目击者的口述绘制出案犯的面部图像或者根据不同的容貌特點,分别画出各种特征的五官图像,然后根据目击者的描述进行拼图,最终形成模拟画像。作为传统的刑侦破案手段,上述方法被各国刑警普遍采用,而且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该技术具有技术先进、使用灵活、操作简单、容易修改、造价低、易于掌握推广的特点,能为侦查破案发挥重要作用。

一、人像组合技术的产生发展及演变

1938年,英国人Jacques Penry 为《人像特征》一书收集脸谱插图时,偶然发现相同角度拍照,并放大相同尺寸的人像特征(部件),完全可以互换,组合成新的人的像貌,人像组合技术由此产生。

公安部和清华大学、刑警学院、各个公安厅以及刑科所也分别研究开发了属于自己人像组合技术,大大促进了我国人像组合技术的发展。

二、人像组合技术的科学理论与实践

人像组合技术的科学依据及基本原理,是利用人体相貌特征的稳定性、差异性和人的记忆、再认能力的相对准确性。首先,生物特征是人的内在属性受遗传因素的决定,具有很强的自身稳定性和个体差异性。其次,人的记忆、再认是大脑存储信息,并反馈再现的能力也决定着人像识别技术的成功运用。

人像组合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人像部件特征的分类标准

目前我国像貌特征分类方法很多,标准不统一,内涵难以界定。有的将脸型分为甲、由、申、田、目、国、用、风八大类;有的将脸型分为圆脸、瓜子脸、椭圆脸等。对此相貌学很难有一个量化标准,因此我国迫切要求建立统一的量化相貌特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

(二)人像特征资料库的建立

从人体生理学的角度分析,每个人由于遗传基因不同,其相貌特征自然人各不同。人的相貌特征受多方面影响,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先天因素、后天作用等。我国研发的人像资料库可以按地区(东北区、华北区、华南区、西北区、西南区、华东区、华中区)、种族(汉族、回族等)、性别(男性、女性)等分类。同时,随年龄的增长,人像相貌特征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眼睛、嘴巴、下颚、额头。因此,人像资料库可以分年龄段,如:18岁以下(少年)、18—30岁(青年)、30—40(壮年)、40—55岁(中年)、55岁以上(老年)。

(三)人像组合部件资料数量的确定

人像组合技术的人像部件资料库应存储一定数量的人像部件资料照片。从人的记忆、再认识能力分析,当事人或目击者辨认照片越多,受干扰越大,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记忆越模糊,选取的像貌特征越不准确。人像照片资料太少,又缺乏代表性。因此选取的像貌特征分类应准确,特征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性。

(四)影响当事人或目击者描述的因素

1.心理因素

当事人或目击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描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记忆因素

当事人或目击者与犯罪嫌疑人接触时间短或受案发当时环境条件的限制,容易出现记忆模糊,对犯罪嫌疑人的容貌缺乏清晰的认识,描述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

3.文化素养因素

人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认识能力,因文化程度的高低、年龄的大小、职业习惯等因素的作用千差万别。

(五)工作人员需了解和注意的问题

1.人像组合要以当事人或目击者的描述为根据,绝不能生搬硬套。通过不断的更换部件以求达到最佳的人像组合,再通过感观确定最后的人像容貌。注意在实际的案件中要综合考虑是否是案犯同伙,尽量排除不必要的干扰。

2.理清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部分指的是人像组合中的单个部件,而整体则指的是单个部件组合后形成的人的相貌。人像组合时需要考虑部分与整体的相关性。

三、持续深入贯彻落实“科技强警”“人才强警”方略

(一)开发配置简单、使用简捷、操作简便、图像逼真、实用性强、易于普及的计算机人像组合系统

计算机人像组合系统操作越简便、快捷,越有利于推广应用。大多数基层民警的文化程度都不高,操作能力和理解能力都相对较低,如果将计算机人像组合技术推广普及到基层刑侦部门,就必须简化操作程序,提高自动化程度,才能有效发挥人像组合的作用。

(二)提高人像组合操作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人像组合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沟通能力、基础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初步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以及相关的侦查学知识,了解相关相貌特征的构成与分类等基本知识,才能在操作中对当事人或目击者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启发,才能胜任该项工作并为侦查破案提供坚实可靠的技术支持。提高人像组合的操作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重点在于培训,公安机关应设立专职人像组合的操作人员,确保人像组合的客观性、真实性以及有效性。

(三)优化和完善人像组合技术的管理方略

1.尽快建立人像组合技术的标准,完善管理体系,加大应用的有效性,统编培训教材,做到规范化和应用化。

2.在实践应用中要不断的总结、改善和反馈,引进有关的先进技术来完善计算机人像组合技术,发挥它所具有的优势。建立公安机关等相关实务部门和计算机人像组合技术开发单位长期联系的长效机制,以实务促发展,以发展为实务,让计算机人像组合技术在实践中完善和提高。

计算机人像组合技术是刑侦工作中比较直接高效的侦查手段,在案件的侦破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实践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该技术,工作人员要与当事人或目击者密切配合,克服各种客观因素的阻挠,充分发挥计算机人像组合技术所具有的强大的功能优势,客观、真实、准确的再现犯罪嫌疑人的相貌特征,为侦破案件提供坚实可靠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朱宝礼,周云彪等.像貌合成,刑事图像技术[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2]张丽.浅析模拟画像在侦破中的运用[J].刑事技术,2003.(4)44-46

[3]赵成文.刑事相貌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

移动计算机理论与技术 篇3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推动了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进程,以“填鸭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计算机行业发展的相关需求.因此,在计算机教学工作中,移动互联网的引进与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促进计算机行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积极的对这一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一、浅谈移动互联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背景与目的

1.背景

与其他专业相比较,计算机专业对技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局势中,要求计算机的教学模式要与新的教学目标相匹配;同时其教学思想要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形势相呼应;当然,过去构建与实施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那么在这种背景下,移动互联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也是顺其自然的;

2.目的

首先,这一新型网络技术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改革,使教师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比拟的,此时该技术与计算机教育共同打造了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其次,这一技术是对“黑板+粉笔”教学方法的取代,使计算机教育践行“现代教学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路线;再者,这一技术优化了计算机教育模式,打造了远程协作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以及与授课教师交流的机会;除此之外,这一技术使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变成一种新型的移动学习方式,在平板多点触控技术的辅助下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当然这一技术应用的最大目的是构建“移动式课堂”,在互联技术环境与设施的辅助下强化教学效果。

二、分析互联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由移动互联技术所衍生出的互联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微信的应用;二是数学校园平台的应用,以下本文围绕微信与数学校园平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展开详细的论述:

1.微信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使用

微信参与的计算机教学课堂可以被简称为“微课”而构成微课的核心部分可以是教学视频(与教学课程相关的某个实例片段),当然也可以其他类型的辅助性教学资源,例如与本堂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规划、素材文件、教学思考、测试训练以及教师评价等。微课的打造,离不开微信软件的参与,此时教师与学生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他们之间随时的进行交流,“课堂学习时间有限,课后学习时间无限”这一目标轻而易举就被达到了。微课的应用,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打造了互动、融洽的教学气氛;

众所周知,《计算机基础》是每一个计算机专业学习必须学习的课程,高职学习也亦如此。教师在进行《电子表格软件Excel 》的教学工作时,就积极的应用了微课这一移动互联技术,以授课班级建立微信群,向学生展示了Excel 2003 入门的各种操作方法、列举了与Excel 2003 相关的公式以及函数表示方法、同时分享了对Excel2003 数据信息管理的技巧。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在短暂的教学时间内,学习到最实用的知识。尽管微课的容量有限,承载的信息量不大,但是它的传播形式为“双向性”,教师能够及时的受到来自学生的反馈,解决他们的疑惑,为学生创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达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目标,可以说,移动互联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模式得以转型,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

2.智能手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使用

移动互联技术,其实质上就是移动通信、互联网两种技术融合的产物。目前,我国高职学校的每个在校生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与其已成为学生与外界交流、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移动互联技术,拓宽了智能手机服务的范围。本文作者总结长期的教学经验认为,智能手机应用与计算机教学工作中,不仅仅提高了本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而且也大大优化了教师对学生管理的质量;教师为了突显移动互联技术的实效性,采取了对照教学的方法。例如在进行《Internet 基础》的教学时,选择两个实力基本一致的两个班级,一个班级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移动互联技术,学生在移动互联软件的协助下下载APP,按照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提前预习,对另一个班级学生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口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除了教学方法存在差异之外,其他教学环节都是一致的。教师明显的发现,运用移动互联技术的教学课堂上学生对与Internt相关的基础知识、Internet基本功能知识,IE 6.0的使用方法等知识理解与掌握得都是十分深入的,而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习兴致与效果都不是理想的。由此可见,智能手机这一教学软件使移动互联技术有效的实施,使学习能力处于不同阶层的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指点,调动学习兴致的同时,感受高职计算机专业带来的快乐。

三、探索互联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概括的说,移动互联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发挥的最大意义就是提高了教学质量,其主要是借助以下几个途径:一是优化了教学环境,;二是改良了灌输式教学模式,;三是这一技术满足高职生心理、情感、认知等方面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对知识吸收的速率与效率。

结束语:

移动计算机理论与技术 篇4

一、引言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商务英语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对于高职教育来说,简单的“英语+商务”模式不能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兼顾和融合语言学习及商务知识、商务技能的学习与培养,有效衔接商务知识学习和商务操作技能训练,对培养高职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1]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英语高级专门人才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是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商务知识和英语交际运用的重要环节和方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有效途径。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 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逐步成为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认真考虑经济全球化及社会分工对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商务英语教学改革,在推进理论教改的同时,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探索出适应商务市场需要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即从建构主义语言学角度,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计算机辅助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模式。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历经对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维特罗克等人的早期建构主义思想的不断发展,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同时伴随着对认知心理学的批判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建构主义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学习者对于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并赋予意义的。[2] 1.对学习性质与学习活动本质的理解建构 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3]在整个教与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和资源等学习环境要素,通过对学生的知识、认知特征和背景的分析,设计适应学生的学习资源、学习策略、认知工具;并通过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对学习者的理解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创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4] 3.对教师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强调学习者认知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仍然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它认为教师是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协作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在现代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微观上,教师的角色由knowledge provider转变成了guidance和facilitator。老师启迪并促进学生的意义构建。宏观上,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他们靠自己丰富的经验以及对学科知识准确的整体把握,引导学生将局部的知识一点一滴的聚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构新旧知识,同时又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5]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计算机辅助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模式近几年来,国内以何克抗教授为代表的教育家和理论家不断倡导建构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的 开展。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中得到充分体现。[1]将这一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起来,无疑是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探索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建构新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实验教学确立在教学常态下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进行,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基于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涵的认识,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可概括为:网络媒体支持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所形成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知识的获得并非完全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从不同层面、角度出发,借助原有的经验、认知结构主动接受和选择加工外来信息,并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学习同伴、网络交流者等)的帮助,利用所能获得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材料、影音资料、视听媒体、多媒体课件、计算机教学软件、网络上人与人的交流以及从互联网上文献检索获取的信息),通过与老师、学习同伴等的交流、协作,最终以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等教学资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视听媒体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6]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各实践项目开展主要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模拟商务活动情景来对学生进行商务知识及语言技能综合训练,而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具有的各种特性特别适用于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为完成交际任务对语言的使用,包括言语活动过程及其产生的话语。这样,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创设生动、直观、形象、接近实际的商务活动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实践教学中多媒体和网络学习环境的情景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就是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特性与功能充分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意义的。[7]在商务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由“情景——探索——协作——评价”等四步构成。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化的网络教学优势在实践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来实施模拟教学,基本流程为教师→知识传授→创设情境→设计任务→评价交流;学生→知识准备→信息收集→明确任务→模拟动作→协作完成。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过程的协作,我们不妨将建构主义理论下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创设和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协作、会话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8]即:Comprehension→Consolidation→Communication→Conformation→Creation(理解→巩固→交际→整合→创新)。

1.模拟商务活动情境,确定实训任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此,在实训中教师根据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如话题)精心设计商务活动的模拟情景,利用学校教学平台提供数字化录音带和VCD、IP课件、网络课程和电子文本材料等;利用直播课、语音答疑、双向视频、Email、BBS、网上小组讨论等实时与非实时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语言实践环境。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向学生呈现有关实训项目的图片资料、录像或计算机动画等,呈现与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语境),通过情景自然提出(或导入)当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模拟商务社交、贸易谈判、商务会议等各种场景,把实训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确立学习任务,让学生用已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训练听、说英语的实用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商务交际能力,并从中掌握商务英语口语和商务谈判技巧。该步骤的目的是让学生遭遇情景,通过情景启动任务,再通过任务驱动下一步教学。[9]只有这样,课堂上师生才能有心灵的碰撞,有情感的交流和语言的研讨创设情境:教师主要提供仿真语言环境,在商务英语模拟实验室,按照商务磋商的每个业务环节即询盘→报盘→还盘→接受,提供商务工作所需的材料,如相关的通信工具(电脑、传真机),相关的单证(商业汇票、销售/购货确认书、信用证)等,让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编情节、填写实务单据、书写信函来应用商务知识。

2.独立探索,自主学习在实训过程中,学生按教师布置的任务或提出的问题,小组内部进行任务分工,利用网络,在规定的时间内,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强大功能以及教师对专业知识的适当提示,独立自主地去查找索引、检索文献、阅读资料(包括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等)、归纳整理、独立思考、构建知识。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按教学设计要求整理讲稿(或发言提纲),准备小组内交流发言。他们通过对进出口贸易单据 理论知识和案例信息的“收集→分析→运用”,掌握贸易基本流程,并在参与商务交流的同时,独立完成外贸单据的制作,从而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该步骤主要是培养学生快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结合课程学习的特点和形成性考核的要求,促使学生利用网上课堂资源进行大量的、与课程教学目标相吻合的听(网上音频材料)、说(通过磁带、MP3等方式自录音或结对录音)、读(网上阅读)、写(用英语BBS交互等)实践训练。在“商务英语函电拟写与进出口单证缮制”实训中,利用商务实训软件(南京世格软件公司编制的外贸实务教学系统和外贸模拟练习系统)和网络资源,向学生呈现各种真实的商务英语信函和业务单证,反复学习和操练信函拟写和单证缮制规范。同时,通过呈现和列举商务活动中常碰到的问题,如抱怨与索赔、追款等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商务运作的基本程序,并学会处理相关问题。通过实训,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得体的商务用语明确表达意图,完成交易任务。

3.小组交互协商学习网上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实践环境,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去用,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互协商又被称为对话互动(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是指持续不断地发生在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社会交往。对话互动是一种协作活动,涉及互动双方和互动情景这三个要素之间关系的确立。对话双方需要互相倾听,互相回应,而这都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12]在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学生自行组成学习小组,成立“模拟公司”,以计算机网格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为依托,按照“建立贸易关系(establish business relations)→询价(inquiry)→报盘(offer)→还盘(counteroffer)→磋商(consult/negotiate)→签订合同(sign a contract)→订货(order)→确认(confirm the order)”的流程,在真实的环境下开展业务操作。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几个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EC21等,指导学生熟悉平台结构和有关功能。学生将进入一家中国贸易公司,并以该公司业务员的身份通过电脑局域网与“指导教师”、“国外客户”、“银行”、“海关”、“运输公司”和“保险公司”等进行业务交流,以完成一笔出口交易操作的全过程:学生将亲自操作熟悉贸易商品→磋商英文函电草拟→出口价格核算→交易条件磋商→商务合同签订→信用证审核修改→货物订舱托运→出口报关投保→出口单据制作→银行审单结汇→电子邮件收发→业务档案管理等内容。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在网上进行商务谈判,制作单据,拟写商务协议,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该步骤突出了对学生合作精神、互动意识和创造性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模拟实战训练中进行小组交互协商、讨论,从而熟悉整个商务贸易过程,也加强了商务互动英语口语,最终完成对所学商务知识的意义建构。高水平的语言交互活动还可以采用结对子(pair activities)、讨论/解决问题(problem discussing/solving)和批判性思考(criticalthinking)等形式。4.跟踪实训过程,及时进行效果 评价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网上讨论。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将从网上收集的外经贸知识,进行交换、互评。教师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完成任务情况进行总的评价,突出该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关联,对学生在协作学习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精讲,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对学生协作阶段的发言(或辩论)或作明确结论,把问题引向深入;或作开放式处理,不做结论,留待学生继续思考。教师可使用课件附件链接形式进行关键点的讲解。这一阶段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统一。在每个项目各阶段的实训中,教师组织全班进行交流总结,通过对不同观点的交流、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理解;在集体学习和个别指导的过程中,也可以把一些好的建构作品作为典型进行点评,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价。同时,为了保证实训效果,实训必须确立考核评价方案,密切跟踪实训过程,及时对学生进行实训效果评价。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自我评价、小组互相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训评价。评价内容侧重于:自主学习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小组协作与组织能力;是否完成实训专业知识的意义建构。[10]

五、结语“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下,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实现对当前所学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的意义建构”。[11]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围绕一个商务情景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工协作,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查阅资料,读文献,做调查,写报告,做陈述,进行讨论。这种活动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得到了应用,真正做到了商务交际活动和语言学习相结合,这对于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应用商务英语的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可见,通过这种“情境创设—信息提供—协商会话—意义建构”的实践教学模式,可帮助学生将语言训练和商务知识获得融为一体,教学从获取资源、信息入手,把语言学习融入信息处理中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从事各种商务活动的能力。因此,国际商务管理论文构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计算机辅助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速学生将理论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过程,进而加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个 性化学习与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物流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调查报告 篇5

调查报告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物流企业的现状

二、物流信息化的价值

三、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四、物流进入4G时代

五、小结

目录

物流与移动通信结合调查报告

一、物流企业的现状

(1)对物流的重视程度不够

过去很长时期内,由于供给不足,难以有效满足生产、生活所需,为弥补供需缺口,国家主要致力于如何增加生产,而对流通领域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以投入领域为例,国内大部分资金投向了农业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的远远不足。对物流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体系,而且这些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又大多侧重于工业产品物流,真正精通物流的却是凤毛麟角。

(2)物流主体发育尚不成熟

物流的有效运作必须依赖于多元化的物流载体。但现阶段,我国物流的运作载体比较单一,国有和集体性质的流通企业普遍背负着历史积淀的各类包袱,从执行调拨计划转向市场竞争有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缺乏竞争优势,其中己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从物流行业中退出。因而整个物流领域运作主体竞争能力弱的问题十分突出。

(3)供应链管理薄弱

由于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对象是沿着整个供应链的链条流动,物流的管理过程和供应链的管理过程难以截然分开。随着物流的发展,供应链的重要性日渐显露,供应链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物流的成本高低。而现阶段,我国建立的较为完整的供应链还不多见,加工企业和一些

新成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实力薄弱,很难成为供应链的核心主体。当前大部分的流通和交易活动都由批发市场承担,从理论上讲,这些批发市场算是供应链的核心主体。然而多数批发市场还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虽然有一部分早己实行了改制,但仍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本色,大量的自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再到销售,整个链条还基本被分割为两段:一是“生产一—流通”环节,即从农户到批发市场或集贸市场;二是“流通一—消费”环节,即从批发市场到消费者。在两个环节的结合处,由于各个交易主体只注重和追求个人利益,诱发了诸多问题,从而注定了供应链只能是一条断裂的链。

二、物流信息化的价值

(1)整合物流功能

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加工、配送等多个作业环节构成的,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形成物流系统整体。在物流信息化之前,由于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准确性差,缺乏共享性,使得各功能之间的衔接不协调或相互脱节。还有运输规模与库存成本之间的矛盾、成本与服务之间的矛盾、中转与装卸之间的矛盾等,都是现代物流系统经常需要平衡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上述物流环节进行功能整合,联合运输、延迟物流、加工配送一体化等,都是物流功能整合的有效形式。

(2)协调供应链各环节

物流信息化通过物流信息网络,使物流各环节上的成员能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处在销售终端的零售商直接面对消费者,他们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能详尽地记录客户的信息,制造商与分销商借助物流信息网络,可以同时共享零售商所获取的市场信息及零售商的经营状况,从而迅速调整各自的生产和运营计划;同样,物流信息网络也使制造商的产品调整和销售政策能及时被其他物流成员了解,也有利于他们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这种物流信息实时反应的网络条件下,物流各环节成员能够相互支持,互相配合,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3)改善物流系统的时空效应

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是物流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时间效应指通过商品库存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时间上的矛盾,使生产与消耗在时间空间上达到一致;空间效应指通过运输、配送等活动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空间位置上的矛盾,达到生产与消耗位置空间上的一致。物流信息化通过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使生产厂商和物流服务提供商能随时了解商品需求者的需求状况,生产厂商实行准时制生产,物流提供商实行准时制配送,将生产地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减少到最低程度,供应商与生产厂商或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甚至达到“零库存”或“零距离”,由此降低物流费用。

(4)提高物流系统的反应能力

现代生产系统是以定单为依据,采用定制化生产方式,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生产系统的快速反应必然要求物流系统与之快速匹配,只有物流信息化才能实现快速反应。海尔以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为依托,通过海尔电子商务平台在网上接受用户订货。用户根据网上提供的模块,设计自己需要的产品。海尔采取JIT采购、JIT配送、JIT分拨来与生产流程同步。海尔的采购周期只有3天。产品下线后,中心城市在8小时以内、辐射区域在24小时内、全国在4天内即可送达。完成客户订单的全过程仅为10天时间。

三、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1、移动通信技术介绍

(1)无线数据业务:指运营商通过无线网络提供的高速数据处理业务,例如:GPRS、EGDE、CDMA等。

(2)短信业务:指运营商面向企业提供的,主要用于实现营销信息、业务信息的批量发送的业务。作为一种信息通道,短信因其高效率、低成本、快速简便和安全性等特性成为不可或缺的通信方式。

(3)手机客户端技术:指在手机、PDA、专用无线终端上安装应用软件,针对智能手机、非智能手机有不同的客户端,例如:STK/OTA、WAP、非智能JAVA客户端、智能客户端等。

(4)其他技术:除了上述技术外,可以应用于物流行业的移动通信技术和业务还有彩信、LBS基站定位、手机邮件等。

2、物流系统与移动短信平台、GPRS网络的对接 物流企业为车载及手持无线终端开通GPRS业务,无线终端通过GPRS网络与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的数据进行对接,可以实现快件揽收、人员调度、车辆监控等功能。

实现短信平台功能后,物流企业的工作人员可以使用电脑终端,发送营销短信、会议通知短信、客户关怀短信。物流企业的客户可以通过手机,访问物流企业的门户网站,查询各种信息,也可以将信息提交到物流企业办公系统,如提交意见与投诉、进行短信投票等。

3、快递揽收派件应用

物流公司,尤其是快递公司,揽件派收业务是非常重要的。物流企业通过给每个揽收员部署手持无线终端,可以实现揽收派件业务的全程监控。揽收员的手持终端一般包含单据录入、条码扫描、人员调度、卫星定位、短信及GPRS无线通讯等功能。

物流快递软件结合手持终端实现揽收业务流程如下:

(1)电话到物流公司的呼叫中心,要求快递收件。

(2)呼叫中心自动产生一个人员调度任务,同时用短信把调度指令发送给该客户所在片区的揽收员。

(3)揽收员在指定的时间内上门收件,同时通过手持无线终端录入收件信息并扫描快递单条码,确认后手持终端通过GPRS把电子单据上传给物流快递系统。

(4)电子快递单提交到分拣中心,快件到达分拣中心后,分拣系统自动安排装车发件。

4、车辆运输调度应用

目前一些移动公司或企业提供物流车载终端,这种设备集成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移动位置服务(LBS)、地理信息系统(GIS)、车辆监控调度、货物防盗、移动通信(GPRS)等技术,再结合短信的应用,即可实现司机、车辆、线路管理,车辆监控、调度管理。

使用车载无线终端进行车辆调度的业务流程是:

(1)物流系统通过GPRS或短信平台,发送收货调度指令给司机的车载终端,包括货单号、收货地点、时间、货物信息、送货地点等。

(2)车辆到达指定地点收货后,司机通过车载终端确认装车单号,进行收货销单。

(3)车辆开往送货地点,车载终端通过GPS或LBS系统采集位置坐标,通过GPRS或短信发送给总部,总部在电子地图上实时查看车辆位置及运行状态。

(4)运输过程中,客户可以随时查询车辆货物位置,物流系统也会主动发出货物运输状态短信通知货主。

(5)车辆到达送货地点卸货后,同时司机使用车载终端进行送货销单,运输流程完成,司机等待下一个调度指令。

5、客服应用

呼叫中心结合短信服务实现了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畅通的服务受理,通过短信平台提供的客户服务包括:

(1)客户短信查单:短信服务应用于网上下单、货物查询系统,通过短信为客户提供货物状态查询、到货通知等服务。顾客二十四小时随时查询货物的到达、签收及在途状态。举例说明:顾客编辑发送格式短信到企业信息平台特服号,短信查单系统通过信息处理与物流系统对接,查找出对应的货物状态信息,再通过短信平台回复货物状态短信到客户手机,完成短信查单。

(2)在线短信客服:利用短信平台发放系统通知、在线客服等信息。

(3)业务咨询管理:通过短信交互功能,让客户查询企业的业务范围、资费等信息。

(4)意见投诉受理:顾客可以发送投诉短信,企业处理完客户投诉后,自动回复短信处理结果,给客户一个满意的答复。

四、物流进入4G时代

移动互联网应用在终端设备大量出货刺激下,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如今,为顺应物流行业发展需求,移动互联网正在物流业一显身手,继3G应用之后,4G物流也将登场。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了163.3亿元人民币。物流行业发展迅猛,物流企业数量急速增长,这些数量庞大的物流企业在壮大了中国物流行业规模的同时,却也加剧了传统线下市场的行业竞争,开拓新的物流市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已经成为当下众多物流企业的迫切需求。

在此情形下,几年前3G网络的诞生,面对各行业积极拓展3G移动互联网新市场的新形势,中国物流行业也随之加入了“3G掘金”队伍之中。

行业专家邓星平指出,中国物流平缓发展期的到来并不代表中国物流市场前景狭窄,随着3G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新兴起的3G互联网市场将成为中国物流行业未来开拓的主市场,将会为中国物流行业创造更为广阔的商机。

对于中国物流企业而言,上线3G移动互联网其实质是创新营销模式的开启,因为物流行业对于客户所提供的服务最终还是得线下完成,不过,这种创新营销模式的开启可以带动物流企业线下业务量的增长,同时提升物流企业知名度,降低运作成本,因此,物流行业上线3G移动互联网意义重大。

如今,随着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向三大运营商颁发4G牌照,中国移动之后宣布年内在部分城市上线4G业务,4G商业时代正式来临。据悉,目前宽带、4G LTE网络、物联网、云计算、IDC和智能终端已经构成了新一代物流信息化基础能力。

上网速度的提升将方便越来越多的人用移动终端上网,台式机、笔记本相对于物流行业的一线人员灵活性较差。外出的司机多数只将手机随身携带,找车源货源不在停留在频繁打电话阶段,车队和回程车只需关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上即时更新的信息就能马上匹配相应资源。

在线招投标频道免费提供全国各大制造业招标信息,用户可以在手机浏览时自主选择自己能承运的项目,寻找客户与商机,扩大业务范围;同时,也可以免费试用在线招投标系统,体验电子招标流程做到随时随地了解招标信息参与招标。真正的实现信息整合透明化、即时化,打造物流行业规范链条,做物流信息化中的o2o平台。

4G网络的到来将极大驱动用户的手机终端上网热情,人与人之间关系获取难度变小沟通成本下降,用户活跃度也会大幅提升。未来的行业信息化发展将会是一张以人为本的关系大网,业务发生的诸多环节都将即时上传并分享到网络。

五、小结

通信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和普及,可以减少语音通话、降低成本,对外勤服务全面监督,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客服平台,与客户的互动式沟通,贴心服务,提升服务质量;此外,移动通信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物流业的其他方面。

整合信息得移动终端者得天下!

由此可见,未来行业的信息化春天即将到来,落后的业务获取意识、落后的网络使用习惯都会限制企业的发展。

随着4G网络的普及,信息传递更加即时化、受众人数更多,大型制造业和优秀的供应链公司为了缩减成本都会选择通过互联网发布或传递信息。单独的物流企业整合这些信息很难,专业人做专业事,经过4年的发展北京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已经在整合信息流、资金流、人流上颇有建树,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物流企业只要关注北京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随时动向或关注官方微博、微信都能获取一手的实用信息。

移动计算机理论与技术 篇6

我校计算机学院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等五个专业,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其他专业区别开来,那么就需要有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进而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并制定满足要求的课程标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校2002年最早设置的专业,根据计算机学科教育的发展,于2006年和2010年分别修订了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能够适应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院校早期的计算机学科教育注重学术研究性教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英化教育。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需要大量实践能力强且上手快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高等院校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维,应该研究培养体现职业特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基础适度、口径适中、强化应用、提升能力、注重特色”的人才培养规格为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系统地学习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分析和维护、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硬件、嵌入式系统以及接口设计、调试、安装与维修,获得计算机科学和技术领域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安全意识、实践能力、创业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

关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发展和建设专业所必需的。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特色建设、创新的原则,对培养模式进行深化,进而达到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求。

2.1 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计算机具有实用性的特点,注重专业与市场的对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面对多元化的经济市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使得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职业性。基于市场需求,在专业课程的设计上,要具有实效性,以市场的需求面来确定教学的内容面,这样在培养方式和内容上,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2 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原则

随着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开设增多,其竞争性加强,社会对于其的要求也增加。因而,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关于特色专业的建设非常重要。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可以更好地体现应用型,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在计算机专业的建设中,要体现学科的细化,教学方面进行明确。诸如,运行、系统建设、维护等相关技术的教学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这点也是专业细化下,专业特色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2.3 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原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迅猛,其课程内容具有技术新、变化快的特点。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多变性,在于教学主体未变,其相关技术的创新性发展。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关于教学内容的创新非常重要,教学内容的创新,可以为专业培养提供多元化的平台,进而实现综合性的培养模式。同时,教学内容的创新,还需要体现市场的需求,在教学活动之中渗透职业教育,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这样,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得到更好地培养,适合现代教学改革的需求。

3 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是其采取的重要手段,即课程是专业教学的重要载体。课程体系是课程及进程的总和,是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是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因此,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它关系到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如何强化应用、怎样体现专业特色。

3.1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模块分为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分为思想政治理论模块、军事理论模块、公共体育模块、公共外语模块与数学模块。它们是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培养中的基础部分。

通识部分选修模块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和知识结构自我构造的需要而设置的一系列课程,按课程的学科性质将选修通积教育分为人文素质模块、自然科技模块、经济管理模块、艺体健康模块等四大模块,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身心健康、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3.2 学科基础课程

包括各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课程,其目的是夯实学科基础。

具体课程包括计算机导论、C程序设计、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与电子学、离散数学、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数据结构。具体分为以下两个课程群:(1)数理基础: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2)技术基础:包括电路与电子学、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等硬件基础课程群和计算机导论、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软件基础课程群。

3.3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模块是按社会需求和专业学科发展需要所开设的反映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若干门课程,主要包括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课程,其目的是夯实专业基础。分为软件与硬件两个课程群,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编译原理、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接口技术、软件工程等。

选修课程包括计算机图形学、网页制作、JAVA程序设计、LINUX操作系统、JSP网络编程和计算机系统结构。

3.4 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课程

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课程是根据社会上实际的人才岗位群需求,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从深度上体现该专业内涵和特色的一系列面向应用的课程,主要是指与某一特定的工作或某一类职业相关的课程,目的是为学生进一步扩充和强化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方向和嵌入式系统方向。

计算机应用方向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有.NET构架及应用和ASP.NET网络编程两门课程,选修课有J2EE技术、微机与外设维护维修技术、Delphi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数字图像处理、ORACLE数据库、电子商务概论和UML建模技术等课程。

嵌入式系统方向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有嵌入式系统基础和嵌入式Linux应用开发两门课程,选修课有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其程序设计、嵌入式处理器体系结构、移动设备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测试技术、嵌入式网络协议及应用、Win CE嵌入式软件开发、嵌入式数据库和通信网络与总线技术。

4 实践教学环节

4.1 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应包括普适基本技能层次、学科专业技能实验层次、专业应用与综合技能实践训练层次在内的三层次实验课程体系。

1)普适基本技能层次

普适基本技能层次开出“预备性实验”基本技能课程实验,使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尽早转变学习方式,尽早增强工程意识。这方面设置有物理实验和认识实习。

2)学科专业技能实验层次

学科专业技能实验层次开出二级学科及其相关专业实验课程,通过基础科学原理课程的实验训练,养成科学规范的研究习惯,掌握实验设计、装置准备、数据采集和处理、结果分析和报告的方法。包括计算机导论、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的上机编程、电路与电子学和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两门课程的硬件实验。

3)专业应用与综合技能实践训练层次

专业应用与综合技能实践训练层次通过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实践环节,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以项目实训为主,着力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例如,本专业与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实施“蓝桥计划”,联合培养JAVA程序高级开发人才。与北京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培养C++程序设计高级开发人才。另外,与北京安卓易科技有限公司、京东翰林教育集团、汇众益智(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双方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取得良好效果,基本实现了应用型人才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4.2 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

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为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研创新、专业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取得课外素质和创新项目4个学分,此类学分单独记载,超过的学分可以替代相应选修课学分。

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内容包括各类考试、学科竞赛(如数学竞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科技创新竞赛、创业大赛等)、科研创新实践、科研论文与文艺作品、社会实践等。

5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高校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开展,如何提高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成为计算机教育的主要课题。国内外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距离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任重道远。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是从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及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摘要:该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然后阐述了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以及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冯春辉,李志梅.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邢台学院学报,2013(2):166-168.

[2]杨鸿雁,耿新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4):62-64.

移动计算机理论与技术 篇7

关键词:云计算;移动交换;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9-0010-02

现今,我国的通信企业发展缓慢,这主要是由于其通信建设规模的滞后所造成的。对早期的交换设备进行重新的改造、扩容以及建设,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这将对企业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与压力,而云计算SaaS模式将给通信企业的建设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思路,采用SaaS模式的企业,只要租用“云”端服务,就能进行正常的运转,这就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以下将对移动交换中云计算技术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

1 云计算的概念介绍

云计算是由一些IT公司在并行处理、分布式处理以及网格计算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个概念。大多数云计算的供应商都是依据自身的业务而提出与之相关联的云计算战略。对云计算的理解通常是以“云”为重点,实行“云”加“端”相结合。存储资源以及计算机的虚拟化是由“云”提供的,而笔记本、桌面机以及手机等仪器则有“端”提供。在云计算服务中包括三种服务,具体为:基础设备服务(IaaS)、平台服务(PaaS)以及软件服务(SaaS)。

1.1 基础设备服务

基础设备服务主要的表现方式为存储服务与计算服务,所提供的主要是各种虚拟IT设备方面的服务,主要有存储、计算机、网络以及其他计算资料等。在虚拟的IT设施上,用户能够对软件进行任意的部署与运行,其中有应用程式以及操作系统。

1.2 平台服务

平台服务是一种面向专业客户,为其提供应用程序方面的服务。客户在供应商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上,部署其应用程序,并将其程序供应给最后的用户。云计算的供应商为客户提供开发的工具以及语言,例如.net、Python、Java等等。对于专业的客户,不用对底层的云基础设备进行控制与管理,其中包含了存储、网络、操作系统以及服务器等等,但是客户能够对应用程序进行部署控制,也可以对应用程序中运行的托管环境配置进行有效的控制。

1.3 软件服务

运营商将云计算基础设备中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作为一种服务,并将其供给用户使用,用户就能够在不同的设备上利用客户端的界面对软件进行应用,运营商定期向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对于任何的云计算基础设施,用户不需要进行控制与管理,其中主要包含存储、网络、操作系统以及服务器等等。该服务提供实时的运行软件为其在线服务,该服务方式丰富、种类多样。

2 移动通信现有软交换的概念介绍

21世纪,全球的移动用户在逐年增长。软交换拥有分层组网的功能,能够构建一个分布式的核心网络,在该网络当中,MSC-SERVER在遵守统一维护以及管理的基础上,在核心城市中进行设置,MGW则在遵守接入便捷以及互通便利的基础上,将其网络分散地分布在核心网络的边缘。MSC-SERVER与MGW在分布式的组网模式下,两者之间只有IP上所承载的一个信令,只占用很少的带宽,因此可以将MSC-SERVER与MGW进行经济的拉远处理,并使传统组网模式内的路由迂回、覆盖以及容量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且能够集中、统一地对其进行管理与维护。可以将移动软交换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器件:可以将MSC-SERVER使用在呼叫控制以及业务处理方面,而一个或者是多个的MGW被使用在承载层的格式转换以及媒体的交换方面。在这个架构的基础上,可以将高层中的MSC-SERVER的功能与低层中的MGW技术以及功能相独立,在这种情况进行业务升级时,能够有效地降低操作以及网络所带来的费用;可以在软交换当中进行新业务的提供,这将不会影响承载层中的MGW。此外,依据MSC-SERVER与MGW两者之间标准接口情况,对于MSC-SERVER与MGW的选择,运营商可从不一样的设备供应商中选取。可以在中心地区安置MSC-SERVER,在有需要的时候,运营商能够对其承载层容量进行扩充。这种网络配置特性能够有效地降低传输所带来的费用。

3 给予云计算技术的移动交换解决方案

3.1 云计算SaaS模式的使用功能以及特点

3.1.1 企业使用SaaS模式的应用,可以依据当地用户的实际数量以及需求量向总公司申请资源,这与CS结构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结构模式相类似。这种形式能够有效地预防设施的浪费。企业使用SaaS模式,可以依据自身的应用规模以及使用需求来决定所要购买的软件功能模块以及资源,这使得企业的运行具有极大的扩展性以及灵活性。

3.1.2 企业使用SaaS模式应用,可以在“云”端托管其应用软件,而企业不直接掌握与管理其应用程序。对于通信用户所存取的资料与数据,都是在云端中进行集中的读取,这能够有效地加快其读取的速率。

3.2 给予云计算SaaS模式的优点

3.2.1 可靠性高:专业的云计算中心对系统的基础设计以及软件进行专业、科学的维护与管理。不管是最终的用户,还是软件的提供者,都不需要对一些专业性较高的基础设备进行维护与管理,例如服务器、网络以及数据库等设备,这样能够使得系统的可靠性得到有效的提升。

3.2.2 具有极大的扩展性以及灵活性:对于“云”资源的租用多少,用户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应用规模来决定,这种做法就能有效地避免投资重复情况的出现,从而避免的浪费的发生。由此可见,云计算具有极大的扩展性以及灵活性。

3.2.3 降低企业的成本,且有效地降低风险:对早期的交换设备进行重新的改造、扩容以及建设,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这对企业而言是一项极大的经济负担与压力,将会增加企业的投资成本。对于该问题,云计算是一种不错的解决方法。分公司不需要构建一个数据中心,也不需要订购一些昂贵的行业应用软件以及应用设施等,这样就能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

4 结语

近年来,中国移动在我国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从而提升了整个商业的网络部署以及网络所覆盖的深度。从本质上而言,云计算集中存储着大量的服务器,把服务器中极大的存储资源以及运算资源,通过云技术展示给广大客户。在交换设备的领域中,云计算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而使得企业的通信费用得到减少,使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童晓渝,张云勇,房秉毅.分布式智能开放运营架构及

关键技术[J].中兴通讯技术,2011,(1).

[2]李逢庆.云计算技术环境下的大学教学支持服务体

系——第五届AEARU网络教育研讨会综述[J].教育发

展研究,2012,(3).

[3]曾东.基于移动云计算的无线网性能监测技术研究[J].

信息系统工程,2011,(11).

作者简介:毕洪斌(1978—),男,河北滦南人,广东公诚通信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惠州分公司通信工程工程师,研究方向:移动通信技术。

上一篇:户籍申请书格式范文下一篇:针灸临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