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计划委员会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家计划委员会(共8篇)

国家计划委员会 篇1

一、认真做好党的十七大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为题的决定》的学习与宣传工作.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决定》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今年全市各级协会要把该项学习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全市协会工作会员中掀起学习热潮,并贯穿于计生宣传中去。

二、进一步深化计生协会“三联创”活动。在今年创先基础上,加大创先力度,明年力争再创3-4个先进镇乡(街道)计生协会,一流村计生协会争取达到占总村数30%以上,切实增加村计生协会小组活动水平,充分发挥协会小组长作用,立足抓好典型培植,争创100个“六有”计生协会小组,完成xx市下达的示范县的目标任务。

三、继续推进“生育关怀行动”和“三优”工作。紧紧围绕08年争创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县(市),深化计生协会服务和宣传工作,以“生育关怀行动”为载体,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生育关怀行动,并把“生育关怀行动”向流动人口延伸,拓宽生育关怀覆盖面,让生育关怀真正成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一项重要内容。明年要继续抓好生育关怀项目的实施,一是将在全市全面铺开妇科病免费普查普治活动,主要以二女户、农村独生子女户、纳入民政低保的计生困难户育龄妇女为重点对象。二是开展“优生、优育、优教”活动,积极推动爱心幼儿园和金峰亲亲幼儿园早教基地的规范建设。三是继续实施计生特困户紧急救助,对原来摸底造册的计生特困户将有针对性的分期分批进行关怀救助,对特殊计生特困户将实施紧急救助,及时帮助排忧解困。四是继续实施“幸福工程”项目帮扶,督促各镇乡(街道)做好第三批、第四批“幸福工程”项目跟踪服务工作,提高项目成功率,让“幸福工程”真正惠及计生困难户,帮扶贫困母亲。

三、继续抓好新建企业计生协会创建工作,力争创建率达到100%。加大企业计生协会规范建设力度,把“三联创”活动引入企业,提高企业计生协会工作水平,让企业计生协会真正发挥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作用。

四、积极探索计生协会工作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模式,筹建协会工作信息平台。

五、继续抓好协会常规性的宣传服务工作>>>> [“计划生育协会计划”计划生育工作计划(共2篇)]篇一: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章程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章程

(一)遵守协会章程;

(二)致力于实现协会的宗旨、目标和任务;

(三)按期缴纳会费;

(四)参加协会活动;

(五)反映群众诉求;

[“计划生育协会计划”计划生育工作计划(共2篇)]

(六)协会规定的其它义务。

(三)审议和批准上届全国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选举和罢免全国理事会理事;

(五)讨论和决定其它重要事项。

下页 余下全文篇二:2011年社区计划生育工作计划

2011年长江社区计划生育协会工作计划

计划生育利国利民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虽然已经是家喻户晓,是一项我们长抓不懈的工作,但在我们即将送走忙忙碌碌的2010年,如何继续将2011年的计生工作在长江社区中开展得有滋有味,使之更加出色,是需要我们深究的。我们长江社区2011年计生工作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领导重视,加强队伍建设

社区书记亲自抓、负总责;社区主任、副主任积极参与、协调各种工作;计生干部具体抓、放手干。加强我社区计生协会班子、楼组长、信息员、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带领这些班子、队伍人员不断学习党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新政策和新规定,不断充实和提高我们的业务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做到具体工作有人抓、大事小事有人管,使协会工作得到正常开展,使我们的服务能真正让群众得到满足和满意。

二、创新机制,提供宣传服务

随着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的全面开展,计划生育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从避孕节育服务拓展到包括孕产期保健的生殖健康服务,以及开展婚育新风的宣传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宣传工作。我社区利用社区中的大小会议[“计划生育协会计划”计划生育工作计划(共2篇)]、各种阵地向群众宣传党对计划生

育的政策、法律、法规。积极发挥社区计生协会的作用,利用社区协管员与楼组长、志愿者及信息员队伍,采取形式多样、对不同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根据广大育龄人群的需要,提供优质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做到特殊对象有计划生育宣传员送资料上门、普通群众通过宣传栏获取信息。在社区居民中广泛开展“生殖健康”和“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使社区居民科学掌握计生保健知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使育龄人群生殖保健意识有所增强。

三、勤于走访,实际服务群众

人口计生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关系复杂,工作量大。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每当社区中有人家结婚,或有新生儿出生,都要登门拜访。一来摸清信息,便于管理;二来联络感情,便于开展工作;三就是送上社区居委会的一番关爱。把最新的计生政策、把婚育新风宣传给他们,给她们送去生殖健康、科学育儿、产后保健、避孕选择等知识手册,相信对于这样的走访、这样的温馨服务是社区居民所需要的。

四、定期验证,关注流动人口

根据街面房多、出租房多、流动人口多的三多特点,我社区要把这作为社区创建工作的重点来抓。积极开展每月一查,每季度一核对的计生普查验证工作。为了方便流动人员做好计划生

育,我社区要不定时地把计生宣传资料、避孕工具送到他们的手里。另外准备组织1-2次便民服务活动,设立计生政策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和安全套,让流动人员享受与户籍人员同样的服务。

以上是我们长江社区在新的一年里的工作计划,群众的需求度和满意度,是检验我们工作的尺子,我们要在优质服务工作方面有所新的突破,以满足现时社区居民的精神文明需要。

国家计划委员会 篇2

根据《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质检总局第17号令) 规定,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组织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目录 (第四批) 》、《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多联式空调 (热泵) 机组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储水式电热水器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家用电磁灶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计算机显示器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和《复印机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 现予公告, 自2009年3月1日起实施。2008年12月31日前出厂的产品, 可延迟至2010年3月1日前加施能效标识。

二〇〇八年十月十七日

解读央视“国家品牌计划” 篇3

公益部分有两个项目,一、“广告精准扶贫”项目。该项目是央视首倡推出,旨在对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用广告的形式来贯彻落实,通过优惠的广告销售政策,助力贫困地区名优农产品和有潜力的中小企业登陆央视,以品牌传播撬动地方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推动地区脱贫。

公益部分的第二个项目是“重型装备制造业品牌传播”项目。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重型装备制造业支撑起了共和国现代工业的脊梁,但正如工程院院士柳百成在中国制造高峰论坛上所言“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就是品牌”,“重型装备制造业品牌传播”项目就是想通过定制化传播方案塑造、传播大国重器的品牌形象,以品牌建设驱动产业升级。

“国家品牌计划”商业部分也由两个项目构成,一是“国家品牌计划TOP合作伙伴”,二是“国家品牌计划行业领跑者”。它是对20多年来央视广告经营工作的一次總结和传承,以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为指针,对入选企业有明确的软性标准要求。

入选“国家品牌计划”商业项目的企业,不论是“TOP合作伙伴”还是“行业领跑者”,均有三方面商业安排:资源、权益和增值服务。

资源方面,两个方案萃取CCTV-1《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之间最为核心的资源,形成“1+N”传播格局,将CCTV-1这一旗舰频道的晚间黄金资源和新闻频道、财经频道、中文国际频道、纪录频道、央视新媒体的黄金资源整合起来,用优质资源矩阵提供极致传播效果,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赢取领导地位。

具体来说,“TOP合作伙伴”和“行业领跑者”均由固定资源、配套资源和整合传播资源三部分组成。固定资源部分,以《新闻联播》后、《焦点访谈》前的资源为主,强势占有一套国家资源、领袖时间,成就领导品牌,全年固定,一经选择,不得变更;配套资源部分,客户可根据其行业特性、销售淡旺季分布等实际需求在资源池中实现个性化配置。

除了固定资源和配套资源外,两个方案还配备了高端定制的整合传播资源,比如:一、入选企业在CCTV-1《晚间新闻》前拥有专属时间传播品牌故事和经营之道;二、在国家电视台全频道播出的国家品牌计划宣传片中共同标注入选商业部分的企业元素,共同打造和分享“国家品牌计划”这一品牌;三、量身定制央视网传播专区。

在优化资源基础上,“国家品牌计划”商业部分创造性地填补了以往广告产品的两大空白点:一、权益;二、增值服务。

权益方面,入选国家品牌计划的客户可使用国家品牌计划称号、享受其他资源的优先购买权、在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主办的各类线下活动、论坛上体现企业元素,分享主办方的尊荣。

增值服务,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将组织精锐专家团队提供定制化品牌策略咨询以及培训服务;协助企业举办行业论坛,巩固企业行业领导地位;融媒体传播团队助力企业开展大活动、大事件信息传播;对接企业国际传播需求,统筹国际媒介购买,扩展全球市场影响力;为企业设立VIP专属通道,快速响应企业需求等等。

国家计划委员会 篇4

关于开展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推进“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广泛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三十条“国家建立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制度,防止或者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婴儿健康水平”的规定,特制定开展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的指导意见。

一、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出生缺陷是指胎儿出生前即已存在的结构或功能异常。有些异常可于出生时表现,有些异常可于出生后一段时间逐步显现。产生原因包括遗传、环境或二者共同作用。

(一)预防出生缺陷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据专家测算,我国每年有近百万例出生缺陷婴儿出生,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神经管畸形等常见的严重出生缺陷占很高比例,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数百亿元人民币。出生缺陷发生率居高不下,直接影响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亟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关注,积极应对。

(二)预防出生缺陷直接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据有关资料报告,我国严重出生缺陷患儿中除20-30%经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获得较满意的生活质量外,约30-40%在出生后死亡,约40%致残。每一例出生缺陷都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不仅影响患儿终生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也影响家庭和谐。努力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直接关系到数千万家庭的幸福和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预防出生缺陷任务十分紧迫。出生缺陷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而广大群众对于预防出生缺陷的知识十分贫乏,缺少防范意识;目前全社会尚未形成积极有效的预防机制;一级预防尚未成为预防工作的重点。预防出生缺陷发生的关键是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机会,时机始于孕前。当前迫切需要在全民中大力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学知识,积极广泛推动一级预防工作,尽快形成经常性工作机制,有效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的危险因素。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面向社区、面向家庭、面向高危人群,充分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优势,加强部门合作,依靠专家、组织群众、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为减少出生缺陷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工作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为减少出生缺陷发生,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是指通过健康教育、选择最佳生育年龄、遗传咨询、孕前保健、合理营养、避免接触放射线和有毒有害物质、预防感染、谨慎用药、戒烟戒酒等孕前阶段综合干预,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二级预防是指通过孕期筛查和产前诊断识别胎儿的严重先天缺陷,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减少缺陷儿的出生;三级预防是指对新生儿疾病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避免或减轻致残,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在三级预防策略中,一级预防最为重要。一级预防是积极、主动、有效、经济、无痛苦的预防措施。根据部门职责分工,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在开展预防出生缺陷工作中,要以一级预防工作为主,从源头抓起,从一般人群做起,有效减少出生缺陷发生。

2.坚持因地制宜。我国出生缺陷高发疾病前5位是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唇腭裂、神经管畸形和脑积水,但不同地区出生缺陷发生顺位不同,地中海贫血等集中在某些地区高发。由于各地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不同,开展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出生缺陷多发病种及其主要发生原因等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从自身实际能力出发,尽最大努力做好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各地可以从试点开始做起,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3.坚持科学指导。预防出生缺陷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全世界出生缺陷发生病种繁多,原因复杂,有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疾病等,70%以上病因不清,预防方法有待研究。出生缺陷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污染、营养素缺乏、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原因有关。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复杂,地区差异很大。各地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制定有针对性的一级预防方案,科学地普及预防知识,正确地进行咨询指导,要坚持在专家指导下开展工作。

4.坚持社会效益。出生缺陷预防工作是造福亿万人民群众的公益性事业。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精心策划、稳步实施。在工作中要按照自愿、知情、公平、保密的要求,确保群众合法权益,尽量减少群众负担,不能以此作为盈利手段。

三、“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一)在全国形成以乡镇和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为主体,县(市、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为枢纽,以国家和省(区、市)、市(地)计划生育科研院所(技术指导中心)为依托的出生缺陷一级预防网络。

(二)在全国广泛开展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知识、做好优生优育咨询指导、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活动,提高育龄群众优生优育的知识水平和行为能力。

(三)组织有关科研院所研究制定出生缺陷一级预防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开发一级预防技术和孕前检测试剂,尽快用于基层工作,推动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深入顺利开展。

(四)组织相关科研单位建立出生缺陷数据库,研制出生缺陷预防工作软件,研究编撰出生缺陷预防工作指南,编写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培训教材和普及读物。

(五)组织开展出生缺陷致病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四、工作内容

(一)宣传倡导。充分利用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的网络优势,大力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学知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墙报专栏、文图宣传品、培训讲座、文艺演出、群众活动、互联网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宣传倡导工作,营造有利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预防意识,为减少出生缺陷发生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健康促进。通过健康教育,引导待孕、已孕夫妇树立科学的婚育观念,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远离高危环境,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合理营养,预防感染,谨慎用药,戒烟戒酒戒毒,远离宠物,适量运动等,培养健康行为,保证怀孕前后妇女和胎儿健康。

(三)优生咨询。咨询医师或从事医学遗传的专业人员对前来咨询的服务对象应提供有针对性的解答,帮助服务对象选择相应对策。注意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疏导;尊重服务对象的隐私权,对其提供的病史和家族史给予严格保密;开展与出生缺陷相关的筛查、诊断检查及预防,应做到知情同意。

(四)高危人群指导。高危人群是指存在出生缺陷高发风险的人群。主要包括:夫妇双方或家系成员患有某些遗传性疾病或先天性畸形者,曾生育遗传病患儿、不明原因智力低下或先天畸形儿的夫妇,不明原因反复流产或有死胎死产等情况的夫妇,35岁以上准备怀孕的妇女,长期接触高危环境因素的育龄男女等。各地可以“病残儿医学鉴定及其父母再生育审批”工作为切入点,发现遗传性疾病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要重点做好预防出生缺陷的指导工作。组织参加预防出生缺陷知识讲座,重点进行孕前指导,提供婚育咨询,组织专家进行再生育子女出生缺陷再发风险分析,组织开展孕前预防出生缺陷实验室筛查和孕期重点监控。有条件的地方要建好高危人群数据库,将高危人群家族史、遗传病史、既往病史、生育史及生活、工作环境中风险因素接触史等相关信息及时存入数据库,以便提供相关服务。

(五)孕前实验室筛查。待孕妇女可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指导下在孕前知情同意科学选择相应的实验室筛查。如孕前可筛查风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的IgG抗体,特定人群可根据情况进行弓形体、单纯疱疹病毒、梅毒螺旋体等相应实验室筛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在开展相关实验室筛查时,应当选择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注册的检验设备和检测试剂,按照实验室检测标准严格规范操作。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科学指导,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

(六)营养素补充。均衡营养、合理膳食是胎儿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缺乏叶酸、碘、铁、钙等营养素及微量元素的妇女,可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科学地予以补充,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的危险因素。

五、职责分工

(一)国家人口计生委负责本系统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的组织实施,下发工作总体指导意见,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督促检查工作进展情况,评估工作效果,推广典型经验,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做好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省、市两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本地区本系统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的指导和实施,制定工作方案,总结推广经验,协调有关单位共同参与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

(二)国家级相关科研机构参与出生缺陷一级预防的科学研究工作,协助制定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的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

省、市两级计划生育科研机构和技术指导中心负责收集、整理、分析本地区出生缺陷发生情况、致病原因,协助指导基层开展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帮助基层诊断疑难病例、提出转诊意见等。

(三)县、乡两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根据本省(区、市)计划安排,制定本地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计划并具体实施。

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收集、整理并上报本地的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开展本地出生缺陷一级预防的技术工作,为育龄群众提供出生缺陷一级预防的咨询指导和技术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高危人群信息库,做好针对性的预防工作。

六、组织领导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把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各单位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把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二)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出生缺陷预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要主动与教育、科技、民政、财政、劳动保障、卫生、广电、残联、宣传、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定期联系沟通,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参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相得益彰的运行机制,共同为减少出生缺陷发生做出贡献。

(三)培训队伍,提高能力。出生缺陷预防工作难度大,科学技术性强,需要有胜任此项工作的技术服务队伍和群众工作队伍。要组织多学科共同参与的专家队伍,分级开展生殖健康、孕期保健、胎儿医学、围产医学和遗传医学基础知识培训,加强生命伦理学和医学伦理学基本知识的培训,整体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要培养综合素质好、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有高度责任心的人员从事此项工作。要组织一系列专项培训,帮助专业技术人员树立科学严谨的工作理念,提高专业技能,努力打造一支能够承担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的高素质队伍。

(四)依靠专家,严格把关。成立由多学科专家共同组成的专家指导组,负责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的技术咨询和指导。在有工作基础和技术优势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设立国家人口计生委病残儿技术鉴定中心,负责开展疑难遗传性疾病技术鉴定。

有条件的地区,可在专家指导下对辖区内准备怀孕的妇女建立孕育档案,自妊娠确定时起,记录孕期接受的干预、妊娠结局(妊娠终止和分娩)、新生儿检查、筛查以及学龄前涉及出生缺陷和遗传性疾病的情况;记录对异常婴幼儿组织的医学鉴定结果,采集出生缺陷和遗传性疾病的全人群资料,并报国家数据库。

国家计划委员会 篇5

火炬计划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11-10-10 16:39:57)转载标签: 973863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火炬计划杂谈 分类: 行走天涯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简介

一、背景、意义

1997年6月4日,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要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亦称973计划)。制定和实施973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实现2010年以至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

二、目标、任务

战略目标:加强原始性创新,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主要任务:一是紧紧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二是部署相关的、重要的、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研究;三是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科学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四是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能承担国家重点科技任务的科学研究基地,并形成若干跨学科的综合科学研究中心。

三、定位

973计划的组织实施,以国家目标为宏观导向确定工作总体部署,形成合理布局,体现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和源泉,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的要求。在973计划项目的安排过程中,我们加强对于国家重大需求的分析和战略研究,围绕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自然资源及其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需求,面向未来,面向科学前沿,开展重大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四、遴选原则

973计划项目是对国家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需要国家大力组织和实施的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项目的立项要按照“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在现有基础研究工作部署的基础上,鼓励优秀科学家和研究集体面向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科技自身发展的国家需求和有重大影响、能在世界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重点学科领域,瞄准科学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提供解决重大关键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形成未来重大新技术的科学基础。

973计划项目应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统一部署,分年度组织实施。项目研究期限一般为五年。973计划项目按照专家评议、择优支持的工作方法和‘择需、择重、择优‘、‘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遴选,强调国家需求与重大科学问题的结合,原则要求为:

1、围绕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需要,解决国家中长期发展中面临的重大关键问题的基础性研究;

2、瞄准科学前沿重大问题,体现学科交叉、综合,探索科学基本规律的基础性研究;

3、发挥我国的优势与特色,体现我国自然、地理与人文资源特点,能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基础性研究。

五、管理机制

973计划由科技部负责,会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各有关主管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科技部成立专家顾问组,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的发展战略、政策以及973计划项目的立项、评审及组织实施中的重大决策性问题进行咨询、顾问、监督、评议,以保证973计划项目立项和管理的科学性与民主性;科技部按相关领域分别组建领域专家咨询组,负责跟踪、了解项目的执行情况,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973计划项目实行首席科学家领导下的项目专家组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对项目的执行全面负责。项目依托单位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提供项目执行的相关条件保障。

973计划项目实行课题制管理。实行分项目的全额预算、过程控制和全成本核算,预算管理、过程控制、成本核算与决算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的经费管理模式。在立项过程中,采取专家评审遴选项目和按项目任务审核经费相结合,在专家评审保证项目研究工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同时,加强了预算编报和审核。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成立了973计划项目预算审查委员会,通过中介机构对预算的评估、预算委员会审核和媒体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等步骤加强预算工作,以保证经费安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使973计划项目立项和实施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六、特点

973计划项目实行“2+3”的管理模式,即项目执行两年后,进行中期评估,重点评估项目的“工作状态”和“研究前景”,围绕项目总体目标,根据“集中目标、突出重点、精干队伍、择优支持”的原则,调整和确定后三年的研究计划;并根据中期评估情况,对有突破前景的重点课题,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进行强化支持,从而保证重点工作得到重点支持。

七、整体部署

科技部在财政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立足科学前沿,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出发,提炼和选择了一批国民经济、社会和科技自身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进行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的战略部署。自1998年起至2002年,已先后启动了132个项目,其中农业领域17项,能源领域15项,信息领域17项,资源环境领域24项,人口与健康领域21项,材料领域19项,重要科学前沿19项。

八、国际合作

973计划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学术交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共同体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科学技术部已向欧方开放了973计划的研究项目,欧盟国家的科学家可与中国科学家联合申请、承担973计划项目。目前有1个项目已经被批准启动实施(“分子聚集体的化学-有机功能微结构与组装”)。之外,973计划的大多数项目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与世界各国的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一 863计划的由来、战略意义和宗旨

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技术为中心的新的技术革命浪潮有力地冲击着全球,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创造力的发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等各方面深刻的变革。高技术及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实践证明,谁掌握了高技术,抢占到科技的“制高点”和前沿阵地,谁就可以在经济上更加繁荣,政治上更加独立,战略上更加主动。因此,许多国家都把发展高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惜花费巨额投资,组织大量的人力与物力。1983年美国提出的“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随后出现的欧洲的“尤里卡”计划,当时的经互会成员国的“2000年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和日本的“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等,都是着眼于21世纪的战略计划。这些计划的实施,对世界高技术大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震动。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问题,如人口、粮食、能源、环境等,迫切需要高技术和突破和应用。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应当适应世界高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积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缩小与国外的差距,适当集中力量,在有限的高技术领域部署工作,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工业、企业技术升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小平同志亲自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小平同志的这个批示,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了使这一计划切实可行,将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在此后的半年时间里,中共中央、国务院组织200多位专家,研究部署高技术发展的战略,经过三轮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国情出发,我国在较长时期内,还没有条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全面大规模地发展高技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世界范围内同发达国家开展争夺高技术优势的全面竞争.因此,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组织一部分精干的科技力量,希望通过15年的努力,力争达到下列目标:

1、在几个最重要高技术领域,跟踪国际水平,缩小同国外的差距,并力争在我们有优势的领域有所突破,为本世纪末特别是下世纪初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

2、培养新一代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3、通过伞型辐射,带动相关方面的科学技术进步; 4、为下世纪初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奠定比较先进的技术基础,并为高技术本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5、把阶段性研究成果同其它推广应用计划密切衔接,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发挥经济效益。

中国的宏伟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就这样坚定地开始实施了。由于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同志的对建议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这个宏伟计划被命名为“863”计划。

与国际上其它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相比,我国的863计划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高技术计划,确定了相当有限的领域和目标,而且主要围绕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行部署;

2、在高技术基础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虚心学习国际上的一切有效的经验和先进技术,积极倡导国际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的交流和合作;

3、863计划施行政府主导,同时鼓励企业的参与。

方针与宗旨

中国根据本身的经济实力,以“有限目标,突出重点”为方针,主要的科学研究集中在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领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介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答:根据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政策和规划,按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自然科学基金制运作方式,运用国家财政投入的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发挥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和协调作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自然科学基金会)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资助范围是什么?

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全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重点支持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中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实施与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简称自然科学基金)

3.自然科学基金经费来源于何处?

答:自然科学基金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科学事业费预算拨款,同时依法接受国内外社会团体、机构和个人的捐赠。

4.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

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遴选和管理工作遵循“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原则, 执行“平等竞争、科学民主、激励创新”的运行机制,遵守回避和保密的有关规定,并接受科技界和社会的监督。

5.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经费资助方式是什么?经费使用须遵循的原则?

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行课题制管理,根据项目类型、规模以及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实行成本补偿式和定额补助式两种经费资助方式。就目前情况而言,除重大项目实行成本补偿方式的经费资助以外,其余项目类型均实行定额补助方式。

经费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财政、财务制度和自然科学基金会的经费管理办法。(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简称基金项目)

6.申请或承担基金项目的依托单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答:基金项目的依托单位须具备开展基金项目研究所必要的条件,并应设有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项目依托单位负责组织项目申报、管理和监督资助项目实施并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

7.自然科学基金会的监督与审计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答:自然科学基金会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依托单位就项目执行与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审计。

自然科学基金会对违背科学道德、违反基金项目管理规定和管理办法的项目负责人及项目依托单位,视情节轻重分别采取缓拨项目资助经费、书面警告、通报批评、停止拨款、追回已拨经费、撤销资助项目、停止申请资格等处理措施。

自然科学基金会纪检监督部门受理有关科学基金资助工作的投诉和举报。

8.目前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结构是怎样的?

答:目前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研究项目”和“人才培养体系”两大资助板块(简称“项目板块”和“人才板块”)。“项目板块” 主要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专项基金项目和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等。“人才板块”主要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香港澳门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国际合作的两个基地等。自然科学基金会根据需要可以对项目类型进行调整。

9.自然科学基金目前设有哪些专项基金项目?

答:目前主要有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科普专项、研究成果专著出版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委主任基金、科学部主任基金、青少年科技活动专款、数学天元基金、复杂性科学研究专款等。自然科学基金会根据国家科技的发展和需要设置和调整专项项目。这些专项项目的申请与管理都有特殊规定和要求,具体参见相应的管理办法、指南和通知等。

10.自然科学基金会目前设有哪些联合基金与联合资助项目?

答:目前有 “NSAF”联合基金、钢铁研究联合基金、黄河研究联合基金、节能环保联合基金、航空科技联合基金、民航联合研究基金、GM-中国科学研究基金;与微软中国研究院、朗讯贝尔实验室中国基础科学研究院等联合资助项目。联合基金或联合资助项目的申请与管理往往有特殊的要求,参见相应的管理办法、协议、指南、通知等。

11.自然科学基金会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目前有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在华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海外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讲学(含“两个基地”项目)、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合作交流专项、自然科学基金会-香港联合资助局(RGC)联合科研基金、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项目。(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简称中德科学中心)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简介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以下简称攻关计划)是国家的指令性计划。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综合性的科技计划从无到有,成为我国科技计划体系发展的里程碑。该计划自1983年开始实施以来,在科技促进农业发展、传统工业的技术更新、重大装备的研制、新兴领域的开拓以及生态环境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解决了一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难度较大的技术问题,对我国主要产业的技术发展和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同时造就了大批科技人才,增强了科研能力和技术基础,使我国科技工作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六五”科技攻关计划包括农业、消费品工业、能源开发及节能、地质和原材料、机械电子设备、交通运输、新兴技术、社会发展8个方面的38个项目,112项攻关课题,分为1467个研究专题。其选题重点为:对国民经济起重大作用和有较大经济效益;研究研制工作有一定基础,能较快取得成果;研制成功后能使长线产品转为产销对路产品;能显著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出口创汇;带有综合性,需要跨部门、跨地区组织力量实施的项目。“六五”期间,国家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拨款15亿元,加上各部门、地方的多种形式投入,总计投资25亿元。直接参加科技攻关项目的科技人员10万多名。到1986年2月,98%的攻关合同完成了计划,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900项,已被用于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工农业生产的3165项,获得直接经济效益127亿元。“六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还为国民经济主要部门建立起122条试验生产线,297个中试车间和中间试验基地,168个不同生态地区主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点,并为一批行业的重点实验室增添了装备、仪器,增强了我国的技术开发能力,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

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计划在1986年-1990年期间组织实施。“七五”期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正式启动,许多重大改革措施和主要国家科技计划均在这一时期建立,国家发展科学技术3个层次的战略部署逐渐形成,科学技术既要为近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也要为本世纪末的最后10年积蓄力量,为经济腾飞创造条件。

经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经委和原国家科委组织专家共同研究,共选出76个项目、签订专题合同4966个,参加攻关的单位16000余个,科技人员达13万多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占81.2%。”七五”科技攻关计划资金以国家拨款为主(占47.6%),同时又注意多渠道筹资。截止1990年底,专题合同经费支出54.2亿元,为应用科技成果而新增的固定资产投资14.8亿元,共投入74亿元。主要内容按以下4个方面重点安排:

(1)行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和装备。这一类“七五”攻关计划中所占比例最多,共34项,经费14亿元,占经费总额40%。主要是面向经济,抓住行业发展的重大科技课题攻关。农业方面着重抓好良种选育和粮食转化,争取在“七五”期间使我国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更换一代,提高品质、抗性并增产10%以上。粮食转化主要是饲料,科技研究的重点是饲料蛋白的开发,发展配合饲料和畜、禽、是追赶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大部分项目是国外成熟技术的消化吸收约占这类项目20%;自主研制开发,只引进关键技术和设备约占60%;结合我国特点发展的技术约占20%。以上三类工业科技攻关项目中,设备攻关占很大比重,并广泛注意了微电子技术的应用。

(2)重点新产品开发。这是针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安排的一批攻关项目,共16项,经费5亿元,占计划总额的14.3%。主要是轻工、纺织、农产品的加工转化、金属和化工原料的深度加工和下游产品的开发等。

(3)新兴技术领域。“七五”科技攻关计划把新兴技术(包括微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的开拓和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给予积极的支持,作了近期和中、长期考虑,共安排11项,经费11亿元,占31.4%。

(4)社会发展。在资源、生态、环境、医药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七五”科技攻关设计划共安排15项,经费5亿元,占14.3%

1990年底,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计划91%的专题完成任务,获得科技成果10642项,其中达到80年代国际水平的6068项,占58%。共获各类国家级奖励155项,部、省及奖励1167项,专利334件。实际实用的科技成果5162项,占已通过鉴定成果的55.3%。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有1862项。签订科技攻关专题成果技术转让合同1418项,成交额9386万元。各专题成果的直接经济效益406.7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5.5。在“六五”的基础上“七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建成一批新的科学实验基础设施,共建成试验生产线1339条,工业性试验基地872个,农、林试验基地和试验点2513个,各类数据库42个,国家农作物种资源库1座,库容总量40万份。科技基地建设大大增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

“八五”初期,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科委在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为依据,组织编制了“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八五”攻关计划确定的目标是:针对当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要办的大事,解决需要科技发挥先导作用的重大问题;针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带有方向性、基础性、综合性的重大课题集中力量攻关。“八五”期间,对攻关计划的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首先,采取了中央、地方分级管理的方式,以调动地方依靠科技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拓宽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的资金渠道。同时,引入了评估机制,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建议。

1991年开始实施的“八五”科技攻关的重点是:继续坚持把农业科技攻关放在首位;加快传统工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和装备现代化;把发展高科技促进产业化摆在突出位置;促进社会环境改善,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抓一批对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有重要影响,有可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方向性、关键性项目。

“八五”科技攻关计划共安排了农业、交通运输、能源、原材料、机械电子、现代通讯技术、工业过程控制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遥感应用技术、资源开发和利用、重大疾病防治、人口控制等领域的181个项目。投资总额达9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为45.2亿元,分别比“七五”期间增加了33%和39%。有10万多科技人员直接参加了“八五”攻关课题研究和应用活动。

“八五”科技攻关计划共取得科技成果6万多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的约占35%;获得国家专利近800项,形成新产品、新工艺5000项,新材料近3000种。共获得积压类国家级奖励125项。“八五”攻关计划的大部分成果已经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许多领域推广应用,5年累计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超过600亿元。

通过“八五”科技攻关,我国选育出粮食、蔬菜新品种473个,普遍增产10%以上,其中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新品种累计推广12.8亿亩。建立农业高产、高效试验研究及示范样板区50个,示范面积350多万亩,以点带面,辐射推广2亿亩,累计增产粮食60亿公斤,提高农民收入1倍以上。

科技攻关推动了重点产业的科技进步,取得了铁路运输重载技术、光纤通信技术、60万千瓦火电机组、50万伏交流输变电、200兆瓦低温核供热堆设计和示范前期工作、石油钻采、蒸汽解制乙烯技术、重油催化裂化技术、煤炭综采综掘设备、氧煤强化炼铁技术等一系列重大成果,使产业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登上了一个新台阶,促进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八五”科技攻关注重高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产品--青鸟系统、数控基本系统、大型程控交换机、离子束诱变生物技术等。CAD技术在建筑设计等方面应用与推广,使全国1万家设计单位中应用我国自主开发专用CAD软件已达6000多家,累计为国家节约建筑资金100亿多元以上;“EDI通关系统”的开发成功,进一步发挥了现行报关自动化系统的潜力;“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应用于海关口岸,对打击走私、贩毒等犯罪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激光毛化轧辊技术”的应用可提高轧辊寿命3-5倍,提高轧制速度20%以上,使产品的价格提高15%左右,能使1个中型企业年新增产值上亿元。“生物技术研究”项目不仅促进了我国生物领域高技术研究的发展,而且推动了一批生物高技术成果的转化。基因工程药物和酶工程、发酵工程产品及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成功,形成高技术产品产值达8亿元,潜在市场50亿元。

在社会发展领域,航空遥感时伟输系统在多次洪涝灾害评估工作中取得显著效果;“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 ”应用于气象预报,1995年成功地预报了16号台风;“新疆紧缺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的实施,发现找矿靶区53处,矿点64处,新增科研预测储量黄金600吨以上,铅锌200吨以上,铜镍10万吨,并初步评价了了8个大型矿基地和9个中型矿基地以及11个远景找矿靶区;微生物法处理电镀废水技术及设备的应用,不但降低了电镀行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且使电镀废水得到资源化利用;“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取得多方面时展,食管癌高发现场综合防治研究使该癌死亡率明显下降,诱导分化治疗的临床研究给白血病及肝癌患者带来福音;新型节育器的开发为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成果缩短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了国家的科技储备和竞争力,“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共采集、贮存了30万份种质资源,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种质资源占有国;“YAG激光毛化冷轧辊技术装备”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比利时、日本、德国之后第四个掌握该项技术开发应用于生产的国家,“非晶合金带材”项目突破了生产关键技术,完成了年产100吨非晶带材中试生产线,开发了几十种材料品种,质量达到美、日等国同类产品的水平;“AC-600压水堆”项目的实施,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新药研究”项目研制出治疗疟疾的特效新药青蒿素新复方制剂已在27个国家申请专利;酸沉降研究、沿海大陆架研究、大屏幕电视平板显示系统等项目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持了我国有关部门对外谈判,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由原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共同管理,根据“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围绕农业、工业高新技术和社会发展等领域,本着“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加强集成”的原则,在农业、电子信息、能源、交通、材料、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及防灾减灾等领域,组织多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联合攻关,共安排了251个项目,5100多个专题,中央财政投入53亿元,引导地方配套和单位自筹达176亿多元。其中142个项目由原国家计委管理,109个项目由国家科委管理,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时,由原国家计委管理的142个工业项目归并到科技部统一管理。

“九五”攻关计划动员和组织了30多个部委和各地方政府与项目的管理实施,共有来自1000多个科研院所、700多个大专院校、5400多个企业的7万多名科技人员先后承担和参与了科技攻关工作。广大科技人员发扬“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的攻关精神,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攻关计划共取得2万多项成果,其中150多项已经获得国家级奖励,获得1300多项专利,建立了4500多个试验示范基地,中试线、生产线等科研与应用基地;培养具有生产实践经验和研究开发能力的科技骨干2万多人,其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000多人,累计创造综合经济效益4300多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效益950多亿元,出口创汇23.5亿美元。

1996年开始实施的“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在农业方面的重点任务是:通过已有技术的集成配套研究和示范,使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为2000年增产1000亿斤粮食作贡献;攻克一批关键技术为21世纪农业上新台阶和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在工业高新技术领域方面的重点任务是:完成“八五”期间已取得的高新技术成果的工程化研究与开发,形成若干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并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加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突破某些重点高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为下一步产业化提供支撑。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点任务是:建立新药创制保障体系,开发10个左右I类新药,促进我国新药产业的形成,加强资源勘探和自然灾害预报的研究,加速住宅、环保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攻克一批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为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压力提供技术支撑。

“九五”期间,在农业领域,围绕确保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共安排22个项目,800多个专题,近1.8万人参加农业科技攻关,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664个,开发新产品988项,建立试验基地1995个、示范点4807个。这批成果的取得,显著提高了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使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了五年,为实现我国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发挥了巨大作用。

“九五”期间,在工业高新技术领域,按照“两个转变”的要求,以大力提高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一是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如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大型核电站、三金工程、集成电路、大型乙烯工程等,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关键设备;二是针对行业技术进步的需要,研究、开发和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工业过程自动化、精密成型、连铸连孔、新材料、新工艺等关键、共性技术;三是在提高传统工业制成品的技术含量的同时,在计算机、通信、精细化工等领域,努力培育新兴产业。五年来,共安排182个项目,2300多个专题。一批攻关成果的开发和应用,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升了重点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国产业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工程建设能力上了一个台阶。

“九五”期间,以全面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为主线,在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攻关重点开展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将提高和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安排了一批直接关系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医药卫生、环境保护以及住宅建设等领域的项目;二是以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为重点,加强国家紧缺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技术攻关;三是注重气象、地震的预测预报,海洋、极地的考察,全球气候以及文化探源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推动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五年来,共安排47个项目,2000余个专题。

通过“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实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强的科技基础。总之,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科技攻关计划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还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一是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及重点出发选择项目,密切了科技与经济在源头上的结合;二是采取用户牵头、产学研联合攻关的机制,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投入的主体,企业参与了90%以上的攻关项目实施;三是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实施高起点的技术攻关;四是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联合攻关的局面;五是科技攻关与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科技攻关队伍。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继续坚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出发,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机构调整、解决社会公益性重大技术问题为主攻方向通过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引进技术的创新、高新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化,为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 农业科技总体水平再上新台阶,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力争在3-5年内使我国若干重点产业领域的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

● 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 科技自身的持续创新能力有明显增强。

火炬计划的项目和宗旨

火炬计划是一项发项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项指导性计划,于一九八项八年八月经国务院批准项由国家科委组织实施火项炬计划.自八十年代末始国务院陆续批准的3个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其综合配套的投资环境已成为高科技投资的热点地域。续批准的53个高技术产业开高技术产业开高技术产业开高技术产业开。

火炬计划的由来

火炬计划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于一九八八 年八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科委组织实施火炬计划的宗旨是: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 势与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 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

火炬计划实施的主要内容

火炬计划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于一九八八 年八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科委组织实施火炬计划的宗旨是: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 势与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 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

火炬计划管理机构

国家计划委员会 篇6

一、强根固本,廉洁从政我们严格按照“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的工作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计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全处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狠抓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增强其凝聚力、战斗力。一是抓思想解放,改进思想观念。在全处计生系统全面开展“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加快发展”学习活动和争创群众满意系统、“争做新时期最可爱的人”的创建活动,全面树立“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大局意识、让利意识和服务意识”。同时充分利用民主生活会、干部职工谈心活动等方式,进行思想交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照要求找差距,针对问题订措施。通过不断的学习整改,全面提高了领导班子的思想*素质,增强了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压力感。二是抓制度建设,转变工作作风。以保护群众根本利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目的,以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为重点,建立完善了领导干部民主评议制、基层调查研究制度、领导干部包乡镇制度、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制度、结对帮扶计生困难户制度等多项规范管理制度,切实转变了工作作风,转变了工作方法,全面落实“心系岚山发展,心系岚山人民”的工作要求。三是抓组织纪律,净化廉政作风。建立健全了党员干部廉政学习、谈话和八小时外活动监督制度,层层签订《廉政责任书》和《遵纪守法责任书》,注重从小事、小节做起,从源头上抓起,防微杜渐。同时,建立“阳光采购工程”,大到办公楼的建设、车辆的购置,小到办公用品的添置,全部按照有关规定实行公开招标,杜绝了拉关系、走后门、要回扣、请客送礼等不正之风。此外,我们不断完善财务审批制度、车辆使用制度、礼金登记制度、业务招待费会审制度,注重抓好基建项目的监督管理,确保委一班人清正廉洁。到目前为止,全处计生系统没有出现一例干部职工违法乱纪现象,委机关也因此连续多年被工委、办事处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

(二)狠抓行业作风建设,全面推行“阳光政务”。一是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在服务大厅安装了触摸式电脑,方便育龄群众的监督和查询;一次性投入28万元,逐村制作了铝合金政务公开栏,以此为载体及时向社会公开计划生育办事程序、办事时限、法律法规依据、收费标准、办理结果,让群众知实情、见实底,增强了计生工作的透明度。二是积极开展“计划生育行风万人评”活动,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监督计划生育行政行为;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中选聘了110名行业作风建设监督员,定期召开座谈会,虚心听取和接受社会各届的批评和建议;设立了监督信箱和举报电话,并严格落实“请您投一票”制度,进一步强化了计划生育工作的监督约束机制。三是实行“服务承诺制”,全力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在计生服务中心设立了便民椅、自动饮水机,千方百计为群众提供方便,社会声誉有了明显提高。

(三)狠抓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一是引入竞争机制,激活队伍整体活力。实行“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对委机关内6个股级岗位实行公开竞聘,打破了过去那种“能上不能下”的用人机制,极大地增强了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激发了计生队伍的内在潜力和工作活力,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狠抓业务培训。制订出台了《办事处计生委干部职工*理论和业务学习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和计划,编印了《岚山办事处计划生育工作培训教材》,通过每年举办6期计划生育专业知识及党纪法规理论培训班,对全处400多名计生人员进行轮训,全面提高了其*素质和业务水平。三是全面推进村级计生队伍“三化”考聘。根据新形势下计生工作的要求,按照“女性化、年轻化、知识化”的要求和“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选考村级计生主任、服务员。考聘后,使全处女性村计生主任比例由原来的22.来源:范文大全7%提高到99%,村级计生人员平均年龄31岁,比原来下降8岁,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达到172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9人),占总数的44%。通过“三化”考聘,提高了计生人员的整体素质,优化了计生队伍结构,为提高其管理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围绕中心,艰苦创业多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工委、办事处的中心工作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努力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立足艰苦奋斗,发展计生事业。计生部门属财政拨款的行政单位,事业经费相当紧张。我们坚持过紧日子,处处精打细算,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事业发展上。多方筹集资金260万元,建起了2580平方米融管理、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投资6万元,建起了职工食堂,改善了干部职工的食宿条件;投资30多万元购置了B超、波姆光治疗仪、心电图仪、血液分析仪等医疗设施,为全面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创造了条件。在加强阵地建设方面,我们舍得大投入,而在办公条件上则能省就省。在新办公楼启用后,我们仍然继续使用原有旧办公用具。此外,委领导率先垂范,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自己动手打扫厕所和办公楼内外卫生及做好绿化美化工作,这不仅培养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精神,而且每年节省资金2万多元。

(二)强化全局意识,服务第一要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批投资过亿项目相继落户岚山,这既加快了岚山开发建设,又为计划生育管理增加了难度。为此,我们及时分工一名副主任靠到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工地,组织协调各属地管理单位,认真为园区职工及外来人员做好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项目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此外,200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我们着眼全处大局,认真落实非典防治措施,组织人员以最快的速度编印了《非典防治知识问答》12万份,发动全处370多名村级计生人员免费发放到全处每个家庭,使广大群众及时掌握了解非典防治知识,消除恐慌心理。同时,及时制订下发了《关于充分发挥计划生育管理网络做好防治非典工作实施意见》和《责任追究及奖励意见》,组织动员全处400多名计生工作人员、7800余名协会会员,积极开展防治非典科普宣传、疫情检测、流动人口信息统计上报工作,为全处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1年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篇7

认真组织和规范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通过病原监测全面掌握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的病原分布和流行趋势, 及时消除疫情隐患;通过抗体监测有效评估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及猪瘟等主要动物疫病的免疫效果, 为科学免疫提供监测依据;定期分析评估动物疫情, 把握疫情动态, 科学判断防控形势, 开展预警预报工作, 为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持。各地应根据所辖区域动物疫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情况, 积极推进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工作, 有针对性地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工作, 探索主要动物疫病净化模式。

二、基本原则

(一) 国家监测与地方监测相结合。《2011年国家动物

疫病监测计划》分国家监测计划和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行政区域监测计划。国家计划由农业部制定, 所需经费纳入中央财政预算。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要结合实际, 制定并实施本行政区域监测计划, 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和国家参考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 应按照农业部部署对重点动物疫病开展直接采样监测和分析。

(二) 定点监测与全面监测相结合。各省 (自治区、直辖

市) 应根据本行政区域动物疫病流行特点, 在本行政区域内设立固定监测点, 实行定时、定点、定量和定性持续监测。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后, 分别开展一次全面集中监测工作。

(三) 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相结合。各地要按照国家动

物疫病监测计划, 按月度完成常规监测任务, 对突发主要动物疫病和新发动物疫病, 要及时开展应急监测。

(四) 抗体监测与病原监测相结合。通过免疫抗体监

测, 及时评估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效果;重点强化病原学监测, 加大监测力度, 及时掌握主要动物疫病病原分布情况, 分析和把握主要动物疫病流行趋势。

(五) 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在流行病学调

查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 应及时开展针对性的监测, 通过监测发现疫情并发布预警, 将疫情消灭于萌芽状态。

三、职责任务

(一) 农业部主管全国动物疫情监测工作, 负责制定、

调整年度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并组织实施;及时发布动物疫情监测结果;组织相关实验室对主要动物疫病开展抽检;组织诊断试剂生产单位审查认可, 监督诊断试剂质量, 协调诊断试剂有效供应。

(二)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国家

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及时汇总分析全国监测数据, 并重点开展全国种畜禽场抽样监测工作。其中, 外来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由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负责组织实施。

(三)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兽医主管部门依据《国家

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制定本行政区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组织实施。

(四) 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和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按照农业部要求, 做好相应区域内动物疫病监测工作。

(五) 国家参考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按照农业部要求, 负责主要动物疫病直接采样监测和病原分离鉴定工作。

四、重点工作安排

(一)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根据全国或区域

性动物疫病发生特点和形势, 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区域覆盖性的流通环节开展分动物、分病种、分时间的定点监测工作, 提高采样监测的代表性、持续性和科学性, 及时、准确、有效地掌握监测信息, 为科学评估疫情发生态势和疫病流行规律提供技术支撑。

(二) 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根据动物养殖

情况、流通模式、动物疫病流行特点和地理环境等特征, 在本行政区域内按照生猪、禽和反刍动物等分类, 每类动物至少各设立1个固定监测点, 由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月至少开展一次直接采样监测工作, 重点监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等主要动物疫病。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固定监测点设置情况报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备案, 国家参考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按照农业部部署, 可到监测点开展直接采样监测工作。

(三) 各有关省份、有关单位要按照《动物防疫法》和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要求, 切实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 认真做好海南省免疫无口蹄疫区、广州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相关疫病持续监测和定期评估工作,

(四) 有条件的省份应与国家参考实验室或专业实验

室密切配合, 积极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病原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工作 (必须符合生物安全条件) , 发现阳性样品应及时送国家参考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进行病原分离鉴定, 及时掌握病原变异情况。

(五) 国家参考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应及时制定年度抽检计划, 报农业部批准后实施直接采样监测工作。

(六)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定期开展疫病监

测和疫情信息的分析评估工作, 每季度组织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国家参考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召开一次全国性动物疫病监测与疫情信息的总结分析评估会议, 总结监测工作, 分析疫情形势, 研究监测对策, 提出政策建议。

五、监测结果报告

(一) 国内动物疫病监测结果报送

1. 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每月15日前将上

月省级定点动物疫病监测结果、全省动物疫病监测结果和全省动物疫情信息通过“全国动物疫病监测和疫情信息系统”报送至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每月1日—7日报送动物疫病监测月报, 8日—14日报送动物疫情月报。每季度报送一次本省动物疫病监测与疫情总结分析报告, 并对本行政区域动物疫病监测结果和疫情发生情况进行科学分析评估。

2. 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和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按照

《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和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管理规范》的要求, 在7月15日前和翌年1月15日前, 分别将上半年和下半年监测工作总结报告报至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本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3. 国家参考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在每月15日前将上

月监测结果报送至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并抄送所在省份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4.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每月20日前将上

月全国动物疫病监测和疫情信息总结分析报告报至农业部兽医局, 每季度报送一次全国动物疫病监测与疫情信息总结分析报告。

(二) 外来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送

各承担外来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计划的单位, 按以下要求报送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 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每月15日前将上

月的监测结果报送至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每个季度报送一次监测工作总结。

2. 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和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在7

月15日前和翌年1月15日前, 分别将上半年和下半年监测结果、监测工作总结报至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和本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3. 国家参考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在每月15日前将上

月监测结果报送至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并抄送相关省份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4.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应在每月20日前将

上月全国外来动物疫病监测结果汇总分析报告报至农业部兽医局。

六、监测结果处理

(一) 监测中发现病原学阳性的, 应根据病种特点按农

业部有关规定或防治技术规范进行处置。对扑杀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病原学阳性畜禽及同群畜禽的, 按重大动物疫情处置的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二) 监测中发现群体免疫抗体水平不合格的, 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补免, 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

(三) 积极开展病原学监测是及时发现疫情隐患的关

键环节, 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防止疫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各地要正确对待病原学监测阳性结果。农业部将根据各省病原学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特别是病原学监测阳性结果上报及送检情况, 统筹安排动物疫病紧急监测经费。

七、其他

国家技能资格导航计划启动 篇8

职业鉴定三大主题

在“十五”期间,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采取主题发展、重点突破战略,取得了重要进展。“十五”期间,全国参加鉴定的人员约3800 万人次。“十一五”期间,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基本主题是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就业再就业,二是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三是加强鉴定系统的能力建设,提高鉴定工作的管理质量,主要是认真实施好“国家技能资格导航计划”。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促进劳动者技能就业和引导劳动者技能成才过程中的导向作用。

五年目标任务

在2006 年至2010 年的5 年内,将进一步健全职业资格制度规范、组织实施、信息公开、质量保证和基础工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争对6000 万劳动者提供鉴定服务。重点抓好技师、高级技师考评,为高技能人才成长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优化政策,培育环境,支持劳动者实现技能就业和技能成才。

2006 年的工作目标是:全面启动技能人才评价的五个工作项目,鉴定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全年参加鉴定人数不低于1000 万人次,力争有所增长,其中新增技师25 万人。

导航启动五个项目

导航计划将启动五个工作项目:

一是技师考评示范项目,全面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实行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任。调整修订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标准考评申报条件,进一步突破比例、资历、年龄和身份的限制,促进新技师成长。对掌握高超技能、做出重大贡献的技能骨干经企业推荐,可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对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成绩突出的人员,可按有关规定晋升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

二是企业技能人才业绩评价项目,指导具备条件的骨干支柱企业,对技术工人普遍进行一次技能评价。

三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资格认证项目,支持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争到2010 年将鉴定网络覆盖到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扩大鉴定机构的服务范围,提高对院校学生的鉴定服务能力。

四是下岗失业人员技能鉴定服务项目,与城镇技能再就业计划相衔接,根据当地就业需求,结合下岗失业人员培训情况,引导其参加适合再就业职业的技能鉴定。

五是农民工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

以人为本强调服务

上一篇:林清玄最好的散文作品下一篇:国旗下的讲话反恐防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