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人口复习课件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三地理人口复习课件(精选11篇)

高三地理人口复习课件 篇1

一、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阶段 原始低增长阶段(A) 加速增长阶段(B) 增长减缓阶段(C) 低速增长阶段(D)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模式 过渡模式 低低低模式

人口增长类型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点 出生率 高 较高 开始下降,较低 进一步下降,低

死亡率 高 迅速下降,较低 继续下降,低 低

自然增长率 低,波动大 提高,高 逐渐降低 低

人口增长 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 急剧增长 开始减缓 零增长或负增长

典型地区 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居民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德国、英国、法国等国

二、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地区 问题 危害 解决措施

世界 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调 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加大,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人们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使穷国更贫困,也不利于提高人口质量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发展中国家 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0~14岁的儿童比重过大 人口增长惯性加大,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

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会带来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鼓励生育,接纳外来移民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各因素主要通过案例来分析理解

2.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③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2)不利影响: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四、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1.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一个警戒值。(环境人口容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生活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之呈正相关的关系,而生活消费水平与之呈负相关的关系。

2.人口合理容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个理想值。

3.一般而言,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人口容量。如:中国的环境承载力是16亿人,而人口合理容量是8-9亿人。

五、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分布特点

住宅区 分布面积最广;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且有背向发展的趋势

(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商业区 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CBD经济活动繁忙,建筑物高大稠密,不仅是商业活动中心也是服务中心)

工业区 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不断向城市外围移动;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最主要是处理好住宅区与工业区的关系。①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②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③应布置卫生防护带。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其它因素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历史因素)

六、城市化的内涵及主要标志

1.概念: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主要衡量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七、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1.时间差异

2.地区差异

八、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城市化的意义: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不利影响:

环境要素 来源 危害

气候 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①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②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水文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 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生物 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变 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土壤 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 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就业困难、秩序混乱等

九、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1.两大问题: ① 交通线路拥堵; ② 交通环境污染

2.措施:解决交通线路拥堵: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高三地理人口复习课件 篇2

一、统揽全局、突出主干

目前大多数地理综合复习的思路都是第一轮全面梳理基础知识, 建立知识结构体系;第二轮打破章节, 以专题形式重组知识。每一轮都配合一定量的习题巩固其效果。然而地理学科内容多, 考试范围广, 象这样“求全”、“求保险”的复习思路, 似乎面面俱到, 但实际上只能是浅尝辄止, 最后什么都不能落实。所以, 与其“求全”导致不落实, 不如化繁为简, 突出主干, 就某些核心问题举一反三, 不断训练, 或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现在一套综合能力测试卷的有限题量 (11道选择题, 2—3个综合题) , 使得命题者一般会从核心知识与能力上设计题目。尤其是突出地理学科的思维方法和联系实际应用的试题越来越被命题者所追求。

地理科目的考试大致分为三块:初中的区域地理, 高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从近几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试卷中可以看出, 第一单元中的日照图判断, 昼夜长短的判别, 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区时与日期的计算等一些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关的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专家们眷恋的情结。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核心知识是大气的运动、气候类型的判读、常见的天气系统 (灾害性天气) 等一直是高考的着眼点。再如第三单元“海洋环境”, 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 曾多次涉及海水的盐度、洋流。初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以“常识性”为标准来衡量。比如中国地理中, 基本的国情与区域差异, 尤其是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宏观差异应属于“常识性”知识, 这里也应包括具有“全国意义”的大地形区 (如主要山脉、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主要丘陵) 、大江大河 (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松花江、淮河、塔里木河、京杭大运河等) 、大城市 (我国首都、我国最大城市、东部沿海开放港口城市、长江沿岸主要城市、陇海—兰新沿线的主要城市等) 等的空间位置及主要特征。在世界地理中, 应该主要掌握有“世界意义”的常识性知识, 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 但由于温带的大陆东西两岸为人类分布的密集地, 因而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 大陆东岸的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无疑应当重点掌握。

二、紧扣图表、图像, 注重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

图表、图像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物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中运用了大量的地图和图表, 可以说无图不考地理。其中有地理学科的综合用图, 也有政治、历史、地理学科交叉综合题用图。试题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 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在地理应考中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 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 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三、联系现实、关注热点, 提升应用能力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 (张亚南/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 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比如2006年青藏铁路的修建。云南文综第40题便是社会关注的“青藏铁路问题”。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农业、台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我国的石油问题、重大工程建设、三农问题、每年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等等。这些是世界和我国正在或已发生的重大事件, 同学们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 尽量用所学的各门学科知识去综合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强化训练, 研究高考试题, 学会归纳总结

高考复习必要的综合训练是为了通过数量有限的特殊训练, 提高知识技能、答题技巧和综合能力。地理学科的训练尤其强调地理图形的读、填、绘、记, 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 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 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 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 厚积薄发”。高考试题具有强烈的指示性和示范性, 尤其在建构思维线索和图文表达能力方面更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最后复习阶段可以用高考试题来衡量答题水平。

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篇3

一、目标具体化

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着重体现“准确地测量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有的学习能力,科学地反映考生的学习潜质和潜力,有效地区分考生的真实水平”的考试目标,因此应该认真研习考纲,力求明确考纲规定的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真正领会考试说明的精神实质即真正明白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在复习时也就不会一味地求难求偏,而更注意夯实基础和重视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的训练,知识的全面复习就不会受到冷落,能力的专项复习和专项演练也就会提到应有的高度。

应该强调的是,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对《考纲》和高考试题的研究,以便牢牢把握高考导向和命题趋势,并把《考纲》中的十项能力要求特别是摄取有效信息能力、读图绘图能力、空间定位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等渗透到复习的全过程,并进行针对性的能力专项训练和全面训练,如此,在以能力型和应用型为命题方向的试题面前,也就能够游刃有余了。

二、知识的结构化

高考地理试题一般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考查的落脚点依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

因此复习时必须将基础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与识记,并让学生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形成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应对高考。必须重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从庞杂的知识系统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线索。现将地理学科知识的复习体系整合为以下几个专题:

等值线图判读及其地形剖面图的绘制、经纬网图判读及其比例尺运用、地球运动图判读及其区时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天气与气候要素图判读及其绘制、海洋与人类活动、水与社会发展及其中国的调水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地质地貌和生物土壤、资源和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能源与社会发展及其中国的跨地区能源调配(如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人口和城市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区域发展及其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如西部大开发)、世界重点地区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高考典型题型分析与解法提炼。通过这些知识专题复习,有利于学生熟悉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三、思维的程序化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反思和归纳在思维中和知识掌握中的一些得失,特别是要对解决问题中的思维方法、思维方式、思维习惯进行纠正与培养,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流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例如:等值线图是高考必考的常见图式,主要有等高线、等深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总量线、等盐度线图、等PH值线图、等震线图等图形。

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对等值线图的判读进行归类总结,以便掌握判读等值线的思维流程:1明确和判断等值线所反映的各种地理要素;2分析等值线走向、疏密、弯曲、闭合中心、数值大小及排列方向等所反映的地理含义及其递变规律;3对等值线分布特征和递变规律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4结合地理知识并将等值线图反映的基本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训练的简约化

从近年来的文综卷地理试题可以体会到,试题都以新的情境呈现出来。因此在今后的复习中应该认真选取高质量试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限时解答和临场演练,要通过这种有效训练来“练思维、练方法、练心理、练规范、练速度、练感觉”,并在演练过程中特别来悉心领悟试题的知识价值、思维价值、能力价值,从中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认真感悟“提高思维技能和技巧”的过程和效果,以期从中受到启发和启迪思维,从而能够加深对考纲的理解,更加熟练地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最大限度地提升训练的效果。

试题的另一突出特点是联系实际,关注热点问题,体现了人文科学的社会功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学生死记硬背的地理学习方法造成了高中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缺失。

高三地理人口复习课件 篇4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图表分析,了解当前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2.熟练掌握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能从日常生活案例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

3.通过活动学习方式,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故事背景吸引学生,然后设置习题、问题培养学生认真理解概念和分析材料的能力与方法。

2.用问题提问方式和启发式方法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并善于解决问题的习惯和学生合作参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图片隐含的历史背景,培养关注细节、理论联系实际、关注身边的人生态度。

2.通过黑色的三角贸易,如:巴西的混血人种,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人口迁移的方向;人口迁移的规模;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

各类型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影视图片,承上启下

【投影】播放图片?

教师:在讲课之前,老师想先给同学们看一些图片,相信大部分你们都看过这些电视剧,没看过的也应该听过一些吧,你们知道这些电视剧的真实历史背景吗?

【播放下一张ppt】

学生:有或没有(各执一词)。不知道

转承:在 中国近代史 上,有三次大的 移民潮 ,分别是 闯关东 , 走西口 ,下南洋 。 走西口 是“ 中国近代史 上最著名的五次 人口迁徙 ”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 山西人 、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 北部地区 的繁荣和发展。

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狭义的西口特指 归化城 (今 呼和浩特市 )和 包头 市。

教师:在 中国近代史 上,有三次比较大的 移民潮 ,分别是 闯关东 , 走西口 ,下南洋 。

走西口 是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 山西人 、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 北部地区 的繁荣和发展。

闯关东,是清朝后期以及民国时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于自然灾害,清政府号召移民实边等原因,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以及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闯荡,垦荒和定居的过程。

下南洋中国历代 封建王朝 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主要移居到东南亚。

那么什么是人口迁移呢?下面同学们就跟着老师一起学习。

【走到屏幕前指着ppt,3个移民潮的走向】

讲授新课──习题结合,巩固知识

高三地理复习总结 篇5

江补能

作为中学教学重要指挥棒--高考,其功能已从过去的“选拔”模式(即遴选少数尖子学生),逐步转变为“淘汰”模式(即将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的人加以分离)。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已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近年来,越来越强调有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新形势,高三地理教学应从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技术等方面入手,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的思维为重要目标。

一、全面安排,重基础

高三地理教学实际上是对中学阶段地理学习内容的全面复习,综合科目,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跨学科的综合试题占比例小,也就是说,综合能力测试主要是指学科内的综合,哪怕是跨学科的综合也是建立在各学科教学基础上的综合。因此,地理教学应把精力放在结合本学科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只有保证了双基教学的传统优势,教给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动用知识解决综合问题才会有坚定的基础,勿在跨学科综合上猜题押宝。因此,高三地理复习应该重基础,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以学科知识为载体。

高考的命题思想,是以考查能力立意,但是仍然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分析这几年来的文综试题,考的都是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就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规律、观点,然后以基础知识为基点,在上面作进一步的深化。好的题目,不一定是难题,好的高质量的题,只是在能力层次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同一个知识,比较过去与现在考试中出现的情况,不难看出现在对同一个知识点的要求就能力方面的掌握比过去有所提高。虽说如此,解题运用的基础知识还是原来的,基础知识不可能发出很大的变化,试题难度的增加,不过是在基础知识上增加了更多的附加值而已。现在的试题中,30%是容易题,50%是中等难度的题。

如何安排高三年级的教学工作呢?首先根据高考的总体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高三年级总体复习计划,在思想上对高考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并对高三的复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高三年级的总体复习计划大体上分为二个部分,即时间安排和内容安排。时间安排分为周课时安排和复习阶段安排,具体情况为:每周4课时,第一轮复习时间为9月~2月,第二轮复习时间为3~4月,第三轮复习时间为5月。内容安排以高中地理教材为主,将初中地理内容有机地融合进去。具体地分为三块,即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以高中地理上册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将初中地理中的时区和区时、经纬线、地球和地球的运动等内容结合进来,补充地图、地形、等值线等内容;人文地理以高一下册教材为主,适当结合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区域地理主

要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国的主要区域,以及世界上的主要国家;这些知识的“梳理”均在第一轮复习中完成。第二轮复习侧重学科内的综合,形成知识网络,构成学科体系,强调训练、点评。第三轮复习注重专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最后阶段主要查漏补缺,适当进行跨学科综合复习,并进行考前指导、心理训练等。

二、把握系统,兼顾区域

高考地理考必修课内容为主,选修教材内容为副。高中地理必修内容为系统地理,而选修教材为区域地理(中国、世界),初中地理必修课内容也是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再加上系统地理是建立在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的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范围内才能得以分析和解决,丢开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空中楼阁。但是如果在高三地理复习中花较大的精力去复习区域地理,一方面课时不允许(注:高三地理课为每周4课时),另一方面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根据高考命题原则:以高中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图表、数据)为材料,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断、评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认为目前的高考地理复习应把握系统地理,兼顾区域地理,即复习时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高中系统地理上,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区域地理时,则适当拓宽补充,特别是人文地理知识,更要注重与区域地理的联系,只有把各种人文地理的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复习高中地理“气候”内容时,应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入手,运用世界和中国气候分布图,补充复习各大洲和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复习中国四大工业基地时,则要补充复习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图,并从地理位置、资源、能源、农业、交通等区域要素入手,分析评价四大工业基地的特点及发展方向等等。

在整个高三复习过程中,把全面打好基础放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对这一届高三学生,地理基础比较薄弱,我觉得应该先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厚实的基础,就谈不上更高层次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能力,重方法

综合能力考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或各部分)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要加强联系和相互沟通,努力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模式,强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因此,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高三地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不意味着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发明家,对学生能力的培

养主要是渗透于平时每节课的教学中。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该有一个立足点,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这个“点”可以定位在“理解”这个层次上。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材中的基本内容,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这种“理解”的要求是什么?学生怎样将这种“理解”表现出来?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学生没有对所学内容消化吸收,没有把所学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表述出来,这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教学效果亦大打折扣。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抓住所学知识的关键词和中心思想,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就真正理解了,也真正学会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内容分析、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理解联系实际,这个过程中潜在着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引导和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大大提高。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材工。在每一部分知识学习前,教师应尽可能介绍针对性的学习方法,如区域地理的复习面广量大,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如区域地理的复习首先要把握某一区域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再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人文状况(如人口、民族、宗教、工、农业生产部门、布局、交通、城市等)。在评讲试题时,也应讲解题方法,如综合题的解题方法,思维步骤可以概括为:认真审题,接受信息——信息筛选——联系地理有关章节的知识点——运用地理知识进推理——迁移有关知识找出内在联系——进行推理解决问题。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从已定的材料(文字材料、图像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有效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最终参加高考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教师应该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思考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如每一次训练题做完后,要求认真总结对与错,以便在下一次的训练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在冲刺阶段加大作题量非常有用,地理记忆量是很大的,概念也好,图形也好,通过一次次的训练总结,林林总总的知识点得到了强化记忆。因此,题做得多了,总结出方法然后成竹在胸才能活学活用,才能不慌不忙应对考试。

地理教学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此基础上去联系实际,去与其它学科综合、渗透。在基础知识教学上,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及时梳理、归纳、使之系统化,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培养能力上,应强化学科特点,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特征,决定了运用图表、数据说明问题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地理试题的设计,要用各种形式的图表及文字、数据材料等来表现地理事实、概念或规律,要求合理运用已学的知识、掌握的研究方法、形成的观念去阐释、分析、判断、评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

四、联系实际,关注生活,重热点

高考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热点,考试发展方向是趋向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

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避免死读书,读死书。

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地理高考内容的主旋律,引导学生重视地理时政的新闻报道,把学习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全球发展战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掌握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理念来阐释、分析、判断、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通过这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的分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从中还可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高三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提供了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洪涝灾害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台湾问题、中东问题、巴以地区、克什米尔地区、中国加入WTO、北京申奥、石油提价、假日经济等等。高考不回避热点问题。

如何学习、研究这些专题呢?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理解这些问题,学生亦可以有独特的见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设计专题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串起来、用起来,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加强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培养技能,重地图

培养地图技能对于学好地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分析过历年来的高考试卷,发现在地理部分地图的份量占得非常重,培养地图技能对地理成绩的提高应该有很大帮助。

在培养地图技能时首先注意的是图与图之间的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表格转换成曲线图、扇形图与柱状图的转换等等。其次是图与文之间的转换: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上去理解与掌握,不要凭空去记、去背,学会图文转换。比如拿到一幅等高线图,能从图上等高线的走向、密度、递变规律中读出山地的走向、坡度的大小、发展农业的方向等等。

另外培养地图技能还要特别注意五条经线、五条纬线,在训练中常常要求能准确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学会在地图上分析自然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气候问题等等。经过这样的训练,将地图装在胸中,在地图上应对知识点,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而成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地图。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计划 篇6

信宜怀新中学梁 莹

以《高考大纲及说明》为依据,联系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夯实基础,通过综合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高考应试能力,以适应新的高考形式和要求。

一、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本届高三文科有3个班,其中将高二的一个艺术班的学生均分到三个文科班中去。学生的整体基础较差,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缺少解题能力。

二、备考依据:

《2012广东文综高考大纲及说明》,《金榜夺冠2012高考地理总复习》及相关练习,《区域地理》(自编资料),地理教材等。

三、工作目标:

地理学科涉及内容多,但是考试内容却有限,而且每年考试题都具有不重复性,因此一轮复习的重点就是全面夯实基础,要使复习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省时性。对于高考重点知识要大讲特讲,讲深讲透,而非重点知识少讲略讲,不考内容干脆不讲。避免走弯路.浪费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

四、具体措施:

(1)钻研考纲和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着眼教材,建立网络,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

1、分析考纲,把握考纲变化。

2、全面了解教材,把握重点。

3、突出主干,落实基础。知识系统化。

4、注重总结。特别是地理事物、现象规律分析。

(2)研究历年高考试题。

老师要对近五年的高考题进行研究,要将高考题做全、做透、做通。要注意搜集高考信息,了解高考动态。

(3)精心组织教学:

1、备课: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课,要在把握高考方向和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备课。搞好集体备课,每一堂课都要做到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

2、上课: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上好第一堂课,上课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补差提优。要注意做到讲练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3、课后反思:认真总结每堂课的得失,养成每课一反思的习惯,并能记录下来。本学期每篇讲读课文的备课中都能体现课后随笔。在反思中求进步。

(4)精选、精练、精评

进入高三,练习越来越多了。堂课要有练习,每个单元有小测验,每个月有月考。怎么样用最短的时间,做最好的题目,掌握最多的知识,往往成了成败的关键。

首先,教师对试题要精心挑选。所以老师要多做题,要分析试题,要把握高考题的特征,要学会自己命题。

然后,老师将自己精心挑选的试题在合适的时间布置下去。有的可能适合做课堂练习,有的可以做例题,有的适合做考试试题。而且要注意时间上的安排,要做到短、频、快。题不在多,关键要精。

试题讲解要及时,要讲透,要注重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的培养,还要强调答题的规范化,用词的专业化。

五、高三地理复习时间安排

1、第一轮复习(2012年8月—2013年2月)

世界地理、中国地理(2012年8月—9月)

必修一(2012年10月)

必修

二、必修三(2012年11月—1月)

2、第二轮复习(2013年2月—4月)--地理专题复习

3、第三轮复习(2014年5月)---综合模拟训练,查漏补缺。

二轮复习采用专题模式,主要是强化主干、构建体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针对学生的失分情况,首先,强调审清题意,做题时找出每个问题的关键词;其次,加强地理专业术语的规范,在讲授时用语要科学、规范、准确,要用地理术语来表达,切忌用方言;第三,要充分利用各种示意图,让学生建立形象的地理表象,提高地理图表分析能力;最后,培养答题技巧,如尽量少而精,如果没有把握则不如多答。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有把握,则可适度模糊。一定要做到条理清晰。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备考的建议 篇7

一抓住共性, 强化读图

地图既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 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正所谓无图不成题, 文科综合试题36、37题, 都是以地图作为切入点, 设置自然、人文地理问题。读图、作图能力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

近年的文科综合试题中, 地理部分出现较多的图形, 其种类虽然繁多, 变化各异, 但其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等, 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进行分类整理, 抓住其共性, 总结读图规律。

在做有图 (表) 题时, 可以按以下步骤展开:首先看图名, 若是区域图, 可知道其所在的位置, 若是统计图, 可知道其反映的是什么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 曲线发生转折的地方, 分析其背后的成因;其次是观察图例或注记;最后观察图像内容, 根据题目要求或图中信息, 解决问题。解此类题的关键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第二轮复习重点在课堂, 关键是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第一, 自然地理的复习首先要掌握地理概念, 如在给学生讲地壳物质循环一章时要求学生掌握这一组概念: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有些学生在做题时, 题目中一谈到地质作用就认为答案应是内力作用, 这就是对概念不理解, 而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而地壳运动又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就是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就是构造地貌, 如断层就是地质构造, 但断层山就是构造地貌。其次, 掌握地理原理。如热力环流原理、水循环原理、地壳物质循环原理、整体性原理等。再次, 掌握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大气受热过程、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过程等。最后, 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如洋流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第二, 人文地理, 应结合案例分析, 培养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 但内容分散, 不容易抓住重点, 需要记忆的东西多, 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 应抓住核心知识, 即区位因素 (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等) , 剖析典型案例, 理清知识线索, 并应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

第三, 区域地理, 区域定位是学生的学习弱点, 在第二轮复习时应强化区域定位, 首先要抓住主要经纬线, 用它们“框住”区域各大洲的边缘线、中心线, 如20°E是非洲的中分线来定位非洲, 90°E可看作是亚欧大陆的中分线, 命题素材很丰富, 它经过孟加拉湾可以考这一区域的自然灾害如飓风、喜马拉雅山的成因及雪线、新疆的地形等问题;其次根据重要的地理事物来定位, 如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等, 定位出地理位置后, 推导出该区域的自然特征, 进而推导出该地的人文特征。

三精评精讲

试卷评讲要时时抓住考情分析、典例解剖、变式拓展三大环节。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第一, 教师要引导学生, 从审题、挖掘提取有效信息、转化已知条件到最后布局谋篇等环节上逐一落实;第二, 要引导学生领悟, 挖掘此类题的解题规律, 举一反三;第三, 通过变式训练、补偿练习将知识规律落实到实处;第四, 要求学生揣摩原题与答题的逻辑关系, 试题分布与答案采分点的联系。答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第一是课本上的例子和个案剖析;第二是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常规题型的答题要点和解题思路, 培养学生自查错误、自我纠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主体意识, 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四后期复习要回归教材

回归教材, 梳理知识, 把厚书念薄, 以点连线, 以线结面, 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 重点关注图表和方框内的阅读材料部分, 突破重点、难点, 不留盲点、疑点。立足模块复习, 以专题为基础、以区域为平台, 提炼主干知识。复习过程中, 可采用大、小专题的结合, 一方面利用大专题来引导考生复习地理主干知识, 强调的是知识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利用小专题来引导考生复习某类知识点, 强调的是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对课本主干知识的掌握以及难点知识的突破, 无疑会大大提高考生的各项应试能力。

五劳逸结合, 战胜自我

由于第二轮复习时, 与高考的“约会”近在咫尺, 学生身心每天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心理压力太大, 往往会出现失眠、上课时精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的现象。这个时期应做到劳逸结合, 有张有弛;加强锻炼, 适当活动;注意营养, 合理饮食;保证睡眠, 精力充沛, 使自己的身体保持良好的运行机制, 让大脑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高三地理冲刺阶段复习策略 篇8

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贯穿教学的始终

一是“课堂教学抓课本”。教材是高考命题的发源地,高考命题取材于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始终将课本抓在手里,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教材,记忆知识点。注重图文结合,将课本知识落实到图上,并把图形所涉及的内容逐一归纳整理,准确地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提高地理图表分析能力,加大识、绘、填图的训练。把大纲中要求掌握的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图上。二是“课外练习抓综合”。学生普遍感到地理知识点多而碎,容易遗忘,再加上像地理时间计算、光照图、等值线判读等知识对文科生来说又很难,集中讲解训练不利于学生掌握消化,分散练习可能效果较好。因此课外练习抓综合测试,刚开始学生觉得考试的内容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联系不大,一段时间训练后,学生明显感觉会做题了,容易遗忘的知识点反复强化后能牢固记忆,慢慢找到了解题的切入点,难点知识难度降低了,解题准确率提高了。

二、临近考试,还要抓以下方面

1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对照考试说明,回归课本,重读教材,力争减少不必要的丢分。将课本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拓展,将课本内容看透、理解透,提高对知识理解把握的深度和广度。要特别注意课本图表及图表下的注解,对图表进行观察、分析、理解、应用。要将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等固化在大脑中,随时调用。

2查漏补缺,注重细节。

在冲刺阶段,学生做题时或多或少会有做错的题目,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暴露了学生学习的“盲点”,我们可以以此查漏补缺,以“错”纠错。在平时做错题的地方做上标记,保管好试卷,过一段时间,把有标记的试卷看一下,强化记忆,查漏补缺的过程也是反思的过程。同时要注意细节,如答题时大方向正确,但专业性不强、口语味浓、错别字多、层次不清、逻辑混乱、书写不规范等,使高考中出现“对而不全”的现象,要求学生注意这些细节,使答题准确率更高。

3强化训练,提高技能。

5月份为综合强化训练复习阶段,通过反复的实战演习和强化训练,使学生熟悉地理高考题型,形成多角度、全方位解答问题的能力。要选择具有新情境、新视角、新观念的预测性较强的试题进行训练,以限时训练为主,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要善于总结,善于从众多解题思路中提炼共性,找出一定规律,即“答题套路”,潜移默化,触类旁通。平时学生只爱做选择题,而对非选择题只是草草看一下,却不动笔,现在要加大对非选择题的训练力度,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要舍弃偏难怪题,关注热点考题,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在精细方面下工夫。

4学科渗透,培养能力。

文科综合考试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加强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大文科综合测试题的训练,提高学生应答学科综合题的能力。

5心理减压,赢得高考。

高三地理复习简答题 篇9

1、人口分析要素

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劳动力数量、劳动力质量、人口变化趋势、人口迁移方向和原因

2、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

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

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

③给当地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

对迁出地影响:

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巴西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墨西哥高原);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水运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a.交通条件;

b.政治因素;

c.军事因素;

d. 宗教因素;

e. 科技因素;

f.旅游因素

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大城市的环境质量下降。

②乡村和城镇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③交通发达。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

②交通拥挤。

③住房困难。

④失业人口增多,就业困难。

⑤社会秩序混乱

解决城市问题的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卫星城的作用:

①分担大城市的职能。

②缓解大城市的土地和交通压力。

③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环境。

④促进城市合理发展。

4、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山区、平原)

(2)地质(地质构造、岩石特点)

(3)气候(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大雾、大风、台风飓风)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高速公路)

高三地理复习教学心得 篇10

高三地理复习教学,有别于高一、高二常规教学,短时间内要帮助学生进行大信息量的复习,不能只是炒冷饭,而要帮助学生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抓住纲领,整理体系,注重问题解析过程。比如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的复习中,我要求学生始终抓住热力环流这个纲来整理知识体系,进行分析解题。用热力环流展开学习局地还流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学习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用热力环流中近地面A、B、c所处上升、下沉、水平气流(风)的.不同位置天气、气候不同的原理解释各地天气现象与气候成因。

在行星地球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中,帮助学生总结出黄赤交角这一关键概念在地球运动意义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从黄赤交角入手总结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极昼(夜)范围、晨昏线与地轴夹角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长变化等规律并运用于相关解题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在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地理规律的总结大多从实例教学入手,让学生自己在解题过程中总结规律。如在分析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时,没有按常规直接总结规律、方法,而是先交给学生一道题:图中甲处是什么气候类型?说说你的解题过程(思路)

图中仅有1条海岸线、1条纬线、1个洋流方向箭头,但信息量已经足够,学生必须充分利用以上信息才能解题。学生很快有了答案,但我要求能完整地表述解题思路,于是学生开始整理思维过程:第一步根据30度纬线判断该地位于中低纬度,根据海岸线判断为大洋东部、大陆西岸;第二步根据中低纬大洋东部为寒洋流及图中洋流流向判断为北半球,[为您编辑]甲地位于300N以北;第三步对照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图,甲地应为地中海气候。

在学生理清思路后,师生共同总结此类问题的解题步骤并定名为地理坐标定位法。

第一步从经度位置,确定所在的海陆位置是大陆东岸、西岸还是内部;第二步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气候带;第三步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图,最后确定所属气候类型。

从课后作业、测试结果看,教学过程虽然简单,但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判断方法。

如何做好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篇11

【关键词】基础 结构 图表 热点 审题

2011年地理高考是江西省新教材的第一届高考。这样的变化,无疑是对地理学科的一次挑战。新高考的命题深度也有待研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的效率,笔者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对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归纳出以下几点心得。

一、立足基础,重主干

很多同学在平时的联考或是测试中,遇到一些基础的知识点时,丢分较多。盲目做难题,没有掌握好基础,是不可取的。近几年的高考中从来没有忽视过基础知识何基本技能的考查。因此,必须抓好基础,同时注重应用。

主干知识一直是高考的重点,要夯实基础,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重在理解;还要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不能有盲点,也不能漫天撒网,应以干带支,做到融会贯通。

二、重结构。重应用

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形成专题,既要挖掘知识的横向关系,又要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善于应用。例如农业的区位因素框架;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涉及区位因素方面的专题还有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

三、重图表,重能力

(一)读图分析题具有如下特点:1地图不仅是中学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地图基本技能和分析能力,是地理学科的特殊目的。2.读图分析题的主干是地图,题目以图为中心展开。3读图分析题包括读图、填图、绘图等多方面的内容。4.读图分析题具有图文互换的性质,即图上内容能用语言文字叙述出来,语言文字答案能换成地图符号填绘在图上。以图考图,以图考文,以文考图,无图考图。5.读图分析题内容灵活多变,接近生产和生活实际,对经济发展图表更有独特的功能,能有力地反映生产和生活实际。

(二)复习必须做到课不离图,讲不离图,练不离图,着重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地理图表的方法。

四、关注热点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妨从现在就开始。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华北雾霾、广州亚运、中博会、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西藏问题、中印边界问题、伊朗朝鲜核问题,等等。

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作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

五、审清题目,规范答题

怎样培养审清题目、规范答题的能力呢?对学生试卷分析、总结学生易犯毛病、调查原因后,我主要尝试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细心审题,有效答题

审题是答题的前提,对题目要求清晰明了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回答,审清题找准方向是“答非所问”的克星。审题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会学生仔细审题。审题时要求学生先学会找出关键词,如主要原因、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异同、差异、共同点、不同点、水文特征、水系特征、河流特征、地形特征、分布特征、区位优势等。然后,要对问题的主体进行辨别。

其次,训练对图表和材料中地理信息的敏3感度。高考考试时间有限,必须对材料和题目中的有效信息迅速提取,所以有必要提高学生对有用地理信息的敏感度。在平时阅读中,很多学生对教材内容不求甚解,甚至只看重点支干,书本上所举的例子和小字部分往往被忽视。而这一部分的知识对高中学生来说,无疑是增长知识的平台,那些被认为浪费时间的文字,其实是隐含了很多地理知识的。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会针对某段文字、某幅插图,问学生能从中学到哪些知识,归纳、总结、外延出哪些结论,从平时就培养从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对地理信息的敏感度。

(二)建立体系,条理分明

问答题一般综合性较强,在学科内大幅度综合,有可能知识点同时联系到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所以,当学生审题完成后,不应急着做题,而要迅速调动知识库,将相关知识调出来进行整理、提炼,否则容易出现逻辑混乱、条理不清等问题。

(三)培养语感,规范答题

在以往的考试中,发现学生在答题时往往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不能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口水话很多。如2008级重庆二诊36题第3小问:“此沙漠为流动沙漠,采取何种措施防止附近铁路被沙漠覆盖?”其中正确答案包括“在沙丘上扎设草方格状沙障(挡风墙)”,有学生回答成“用草把沙漠改变成方格式”“做方格状草垒,固定沙粒”“用方格草固定沙丘”“种植方格状的地皮”“钻孔深栽造林,设置沙障固沙”……不一而足。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教材很不熟悉,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容易受教师通俗讲述的影响。

(四)书写工整,不留空缺

上一篇:教育实践体会下一篇:小学生诗歌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