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精选10篇)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篇1

语文教学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然而当前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已被数学与英语教学挤落,处于愈来愈弱势的状态。社会进步,时代发展,随即便是信息膨胀,这更加要求现代化的人们应抓紧基础语文教育的学习,然而,科技愈是高速创新,教育却愈发空洞,中小学语文教师与教育已经逐渐淡出“重要”的行列。

一、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现状

(一)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基础知识贫乏,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专业素质不高 1.教师专业基础薄弱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师由于大多学历偏低,受教育的时间相应较短,以至于础知识掌握太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感到很吃力。例如,在多次的教育教学见习活动和实习活动中看到许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教学条件较差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他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读错字、解释错词、写错别字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由于教师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基础知识贫乏的缘故,同时也与我国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有关。2.教师“有目标”却不知具体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终归宿。理想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当前新课程改革下的“三维目标简单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不易达到。从宏观而不是微观入手,习惯于制定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教学目标,在当下的语文教学界已经相当普遍。3.课堂教学内容的缺失

这里的“内容缺失”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课程教材存在的包括知识在内的内容缺失,二是课堂教学内容存在必要的知识含量和教学价值缺失,三是一些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

(二)学生接受教育的意识薄弱

学习科目多,干扰因素杂。如今,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深,要求越来越高,语文已失去了原先的基础地位。加之许多家长安排自己的小孩参加非语数英的不同种类的课外兴趣班,网络世界精彩纷呈,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自然少得多,在许多内容上也只是粗略,无法真正学通学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育免不了枯燥乏味,想要学生一直保持对语文的兴趣也是件难事。再者,现在除语数英外,政史地,物化生也逐渐得到重视,每一门都是主课,顾此失彼,而由于学生从小便生活在语文的氛围中,在面对选择时,学生通常都会忽略语文,因此语文也成为了最多学生的薄弱科目。

(三)社会人士对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教师职业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似乎有点文化的人都能胜任。较为凸出的现象是多数从事语文教师这一职业的人,尤其是从事小学语文这一职业的教师,原本并非出生于此文学专业。人们“会识字的人都能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这种错误意识,正是对教师专业化重要性不够的表现。

二、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现状的对策

面对这些教育现状,我们必须对当前的语文教学进行变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此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

1.语文教师要自觉主动参加专业培训,多听关于语文教育的专业讲座,增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本领。相关的教育部门要严格监督,定期对语文老师做专业水平评估。

2.确立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在这个活动中起着指向标的作用,它决定着教学目的的达成度,因此它的作用很重要。3.学校鼓励语文教师改良教育模式,敢于尝试新的教育方法,并给与老师支持。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

1.学生要敢于质疑,在语文学习中应采用自主学习与学习合作的方法,向老师提出建议。2.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尽力做到不偏不倚任何一个科目。

3.学生要学会并勇于及时向老师反馈自身想要了解的知识和内容,不必一味地抗拒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篇2

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既能够有效促进农村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又能提高中小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 促进中小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另一方面, 还有助于农村中小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促使其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校和社会生活中,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二、当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育效率和质量取得一定提高, 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凸出问题:第一, 管理体制混乱, 体育教育经费缺乏。第二, 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第三, 教育设备陈旧。第四, 缺乏现代化的教学场地。第五, 学校、体育教师以及广大中小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 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第六, 未能有效开展相关体育课外活动。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育水平的提升, 不利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应对对策

(一) 做好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宣传工作

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应当加强同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的联系与合作,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新闻、报纸、广播等媒介来宣传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有效形成社会舆论, 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促使相关教职员工和广大中小学生重视体育教育, 从根本上摈弃传统“重分数, 轻体育”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 学校还应当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帮助家长及时转变旧思想, 促使家长积极支持与配合学校运动会, 为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 建立并完善评估机制

建立并完善体育教育评估机制是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育水平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相关工作者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 检查评估中小学校体育工作, 充分了解其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性的进行调整, 促进中小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第二, 将学校体育检查评估工作当作地区体育发展调研重点, 及时发现问题, 找出相应解决办法, 确保中小学校体育工作朝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第三, 通过对体育工作的检查和评估, 有效监督中小学校体育相关办学行为, 促使学校重视中小学体育教育。

(三) 加大经费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当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有效改善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办学条件。具体而言,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建立并完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经费联合投入机制。第二, 合理规划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和相关器材。特别注意减小村级中小学与中心中小学办学条件差距, 确保中小学生能够获得同等受教育权利。

(四) 建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可靠保障。因此, 建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首先, 要求教育部门和当地政府充分了解该地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的师资需求, 合理规划, 逐渐增强并完善体育教师配备。其次, 教育部门应当定期检查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的进度与流程, 加强相关制度化建设, 提高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标准化, 并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和个人。再者, 中小学校应当端正自身办学态度, 积极改变陈旧教学模式,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以中小学生为教学工作重心, 提升对体育相关教职员工的要求。最后, 还应当重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进修与培训工作, 全面提升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为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贡献一份力量。

(五)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外活动有利于增强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体制, 促进其健康成长。首先, 教育部门应当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中小学体育工作条例》制定当地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外活动的评估方法与标准, 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其次, 农村地区各中小学校应当积极成立课外活动相关领导小组, 并且由学校校长担任组长, 负责相关人员的配置工作, 各班班主任必须积极参与其中。最后, 其次, 农村地区各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当深刻了解体育课外活动的重要意义, 最大化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的组织、安排、执行中小学体育课外活动, 并定期开展相关竞赛, 促使每位中小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四、讨论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相关教学工作者应努力做好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宣传工作、提升农村中小学校对体育工作的认知、建立并完善评估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促进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冯迎娜.我国边远地区国家级贫困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1.

[2]朱伟.西部计划—扶贫支教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研究[D].郑州大学, 2014.

[3]王后森.临沂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3.

[4]荣凤华.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0.

当前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篇3

一、当前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

1.语文学科的地位尴尬。虽然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可是,语文在所有教育课程中却始终处于尴尬的地位,比不上数理化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却也比不上同属于语言类课程英语的国际性和重视度。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忽略了语文的重要性。这种忽视当然也是有原因的,比如说学生可以通过一些技巧的学习,通过做习题,能够在数理化上取得快速进步,成绩能够得到快速提高,但是学生花费了同样的时间,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语文,却发现语文成绩总是得不到提高,甚至可能还会偶尔退步。这种对比会让他们对语文自然厌倦,越来越觉得语文课很无聊,觉得还不如花费更多的时间把数理化学得更好。此外,从学校、国家设置的各科竞赛来看,可以很明显发现语文的尴尬地位,鲜少能够看到有语文竞赛。

2.语文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较低。在当前语文教育现状中,语文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也是值得担忧。一般来说,语文教师的招聘要求都会多多少少低于其他课程的教师。因为很多人都觉得语文教师水平并不需要太高,只要考到了教师资格证,满足了语文教师的一般要求,基本上都可以录取,这也就导致了語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较低。要知道,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部分会受到教师教学水平的影响。如果学生没有一个好的教师来教学,没有教师的引导学习,能力强的会被埋没,学习能力一般的就只能止步不前,畏缩停顿。

3.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认识和重视度不够。现在的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他们每天都需要熬夜才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可是学生真正花费时间去完成的作业中,语文占的比重有多少呢?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数理化等课程的解答更加耗费时间。可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完成这些作业,却往往会放弃语文作业或者糊弄完成。大部分语文教师往往会布置让学生回去记住一些需要背的知识,事实上大部分学生都是不可能去背诵的。其实,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这种态度,最根本原因还是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认识和重视度不够,他们认为语文并不重要,他们不能从语文的学习中快速获得学习的收获,不能将学习的语文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些都使得他们越来越不重视语文。另外,他们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觉得非常枯燥,没有其他课程的趣味性,大大遏制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对于语文学科的偏见和误解导致他们离语文越来越远,语文教学也就显得越来越难。

二、针对当前语文教育现状的对策

1.加大语文学科的宣传力度,提高语文学科的地位。针对当前语文学科尴尬的地位,我国教育应该加大语文学科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使得学生、教师、学校都能意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具体方法措施可以考虑的是,比如经常性地开展一些语文知识竞赛,让语文学科享有与其他学科同等的地位。一方面,通过这些竞赛让学生对于语文产生学习的兴趣、竞争的欲望,这样学生就能够逐渐体会到语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这些竞赛还能够使学生通过比赛增强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竞赛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提高语文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2.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针对当前我国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较弱的问题,国家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提高教师水平。比如说可以通过提高语文教师的招聘条件,让教师在严格的标准中强化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己,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慢慢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与素质。

3.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认识和重视。由于学生自身对于语文学习非常抵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传播对语文的正确认知,需要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提高对于语文的重视。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展开各种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语文并不是仅限于课堂学习、一门理论学科,同时可以让学生多看课外书,不断提高对语文的认知和兴趣。

我国当前的语文教育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但我们不能退缩,必须勇敢地迎接挑战。通过采取各种对策来解决语文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让语文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让语文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进步。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新余附属学校)

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篇4

一、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1. 部分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低

从教育实践中发现,凡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与家长高尚的品德、文化基础有很大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孩子为妈妈洗脚”那则广告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试想,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注意言行举止,有的行为有时鲁莽,语言有时粗俗甚至嗜好赌博和迷信活动,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2. 父母对教育子女方法不统一,家庭缺乏教育氛围,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现在农村家长对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的心里是想让孩子学好,但没有具体的行动,平时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少过问,顺其自然,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忽视自身的言传身教的作用,或一方要求严厉,而另一方却溺爱纵容,使子女很难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因而很容易滋生不良行为习惯以致失足堕落。

3. 农村学生的家长不善于与学校配合沟通,造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

在农村,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教师的责任。他们不会主动到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甚至拒绝与教师的交流沟通,这给学校教育造成很大的困难,使教学工作完成的质量大打折扣,也给了那些品行差的孩子蒙蔽老师、欺骗家长的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4. 有些家长只顾赚钱,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

一些家长把孩子送进寄宿学校后,就只顾忙着赚钱,很少抽时间陪陪孩子。这样时间一长,“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观念就会在孩子的大脑中萌芽,导致他们学习成绩差、纪律观念淡薄,并经常与社会上的不良人员来往,沾染上很多的社会上的恶习。

二、对策与建议

1. 提高家长的文化知识水平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的榜样作用是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因素。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提高家长的文化水平,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可以优化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极为有力。

2. 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是搞好家庭教育的根本

作为基层教育管理部门,应从提高家长的认识、转变观念入手,鼓励农村家长掌握一些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教育方式从传统家庭向学习型家庭转变,学习方式从家长权威向亲子共学转变。同时,利用农闲时间举办各类家长培训,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家庭教育滞后的问题,以此培养出合格的家长,做好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

3. 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家庭与学校只有步调一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各尽其职,才能使孩子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和影响。因此,在家长没有意识到两者配合协调的重要性时,学校有责任主动和家长联络,诸如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交流等方式与家长交流,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带给学生的家长,以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

4. 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

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起心理的桥梁,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家长应放手让孩子接触社会,包括社会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并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增强抵抗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家长要重视孩子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因此,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履行好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创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于佩琴,张玉霞,等.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高校教育研究,(1).

[2]熊少严.关于家庭教育立法的若干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4).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篇5

福建省光泽县实验小学德育处

黄泽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是法制经济,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法律素质是一个人对法律的认识、态度、知法守法、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管理,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陈腐、有害思想的侵蚀,预防青少年犯罪发生。因此,法制教育作为实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重要途径,而被吸纳到当前学校教育系统当中,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内容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学校法制教育现状分析

1、学校没有把法制教育作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里除大学有专门的法律专业外,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少得可怜,而且全部散见于德育类教材中,作为学校德育内容的一个相对次要的组成部分,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和系统性。孰不知,“道德人”与“法律人”尽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有道德的人会因为不懂法而触犯法律,而不道德的人却会因为了解法律而不敢犯法。邓小平同志在讲到“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时,也是把有道德和有纪律(合理理解就是有法纪)并提的,而且特别强调纪律的重要性,丝毫没有把纪律纳入道德范畴之意。

2、.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次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当然,法律知识教学是法制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两者有着重要区别,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者并不一定是守法者,知法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现在知法犯法青少年大有人在,有两点可以说明,一是模仿犯罪,不少青少年模仿影视小说中罪犯的犯罪方法和手段实施犯罪;二是反侦查,比如作案时带手套,伪造证件,破坏现场等等。所以,把传统学校德育中的法律知识教学,转变为法律素养已是当前中小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3、学校缺乏法制教育的系统教材。这一点从现行教材的设置便可看出,在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初中二年级一门法律基础课,而小学六年和其他阶段的教学几乎没有任何法律课的设置,或者仅仅流于形式,半年将一次法制课。江泽民同志指出: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而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的重任,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起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应该认识到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

4、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积极性不高。现在的法律课教师多为带班上来的品德、政治教师,其中很多教师可能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教学方法便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导致很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

5、法制教育仅仅局限于校园和课堂之内。由于对法制课的重视程度和经费等原因,现在的法制教育仅仅局限在了校园之中和课堂之内,很少有学校能把学生带出去学习,或邀请其他单位参加,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只把教育局限在了45分钟的课堂内,造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不利于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

二、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1、教育部门要重视学校的法制教育。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学校法制教育的长远规划,把中小学校法制教育作为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法制教育方面的教材,使学生从小受到系统法制教育。

第二,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学校的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教育负有检查、指导、考核的管理职能,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责无旁贷,要制定学校法制教育考核制定和考评细则,以督促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检查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成效。教育行政部门在要求学校加强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法制观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等系列教育同时,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遵纪守法意识,以达到学校教育的最佳效果,坚决杜绝只注重升学率不注重法制教育的现象在学校出现。

2、积极探索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

法制教育应把重心放在提高素质上,使学生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习惯。在认真完成正规法制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需要努力探寻其他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法制教育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正规课程教学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利用多媒体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及学校的各项活动中;三是积极开展法制主题活动。通过开展“每周一个法制案例”讨论会、法制演讲比赛,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禁毒宣传日、法制宣传日、交通宣传周、学法活动月等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法律、法制意识;四是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增 强法的观念,实现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目的。

3、加强教师法制教育,强化教育者法律素质。

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教师又是实施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的主体和关键力量。所以,加强教师法制教育,提高教师法律素质是学校的一项政治任务和常规工作。学校要制订详尽计划、安排学习内容、落实各项措施、切实抓好教师法制教育工作。教师应强化“育人者先自育”的思想,要主动学、深入学、及时学、持续学,努力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弘扬法治精神,为学生树立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榜样。良好的教师法律素质造就学生学法的“隐形课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学校法制教育培养目标。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篇6

通过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逐步解决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现象,尽可能均衡地分配义务教育资源,是政府制定公共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上,无论区域间,还是区域内部都存在着明显的失衡现象。因此,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立足于不同地区的实际,采取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方针,建立起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逐步解决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现象,以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大面积提升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水平。

一、我国基础教育概述

1、基础教育的概念

基础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目前中国事实上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讲来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讲来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有人也把高中阶段的教育归入基础教育范畴,但是目前中国还没有普及这种类型的教育,所以,在事实上高中阶段的教育还不是基础教育。随着中国发展水平的提高,预计到2020年,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基础教育的目的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基础教育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正如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样,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不可能产生优秀的高等教育。

二、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失衡的现状。

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初中、高中)。1949年以前,中国的基础教育十分薄弱,教育发展最高年的1946年,全国只有幼儿园1300所,小学28.9万所,中学4266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基础教育,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普及教育。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走上了法制的轨道。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到本世纪末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方针。1999年初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一计划是教育战线落实“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具体举措,是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截止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幼儿园18.14万所,在园幼儿2403.03万人;有小学60.96万所,在校学生13953.80万人;普通初级中学63940所,在校生5363.03万人;普通高级中学1.39万所,在校生938万人;有特殊教育学校1535所,在校生35.84万人(其中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及随班就读学生22.55万人)。

基础教育不均衡现状:

1.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均衡。

2、同一地区重点校与薄弱校发展不均衡

3、各门课程发展不均衡

4、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发展不均衡

“招生方式”与“择校生”问题。在高质量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小学升初中究竟采取何种招生方式,是一个比较有分歧的问题。当优质初中无法满足学区内小学毕业生就近入学的需求时,如果采取通过考试选拔的做法,等于将“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移至小学阶段。近年来,根据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国家要求在已经“普九”的地区实行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其初衷十分明确,就是要打破学校和学生的身份界限,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以便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在初中学校质量差距大的地区执行就近入学比较困难,并不能使社会满意,于是许多地区实行了“电脑派位”的做法。但是,越是薄弱初中比例较大的地区,这种做法就越不一定公平,实际上有些类似于“电脑抽奖”。由于校际之间的差距,加之各地执行政策的差异,即使在各地实施免试就近入学或“电脑派位”等政策之后,义务教育阶段以缴费为主要手段的“择校生”现象反而大量出现,而且在大中城市、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问题尤为突出。

2.“薄弱学校”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中小学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基础教育阶段存在了一大批薄弱学校。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系统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及同一地区校际资源的差距,直接决定学校建设水平和办学质量上的差距。一些地方开始实行教师结构工资之后,校际教师待遇差距迅速扩大,学校之间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条件出现失衡,生源状况随之分化,在应试制度的压力之下,择校范围逐步加大。加上与生源相联系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持续短缺、校办产业普遍不景气和逐渐衰退等因素,择校收人就成为学校主要的经济创收手段,这进一步拉大了学校创收水平的差距,薄弱学校的生存发展空间受到很大制约。近年来,各地政府在改造薄弱学校、缩小学校差距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过分强调学校硬件设施层面,注重学校外部条件和环境的改造,而对学校“软件”建设重视不够,因而成效不十分明显,在很多地方,改造薄弱学校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三、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导致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历史形成的,需要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以解决;有的是制度性原因,由于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往往会加剧现实中的教育不公。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政策调整来实现均衡发展,增进教育公平,是更为容易实现的。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初步归纳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当处理好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的关系、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关系,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按照教育法律,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公益性的,在已经“普九”的地区,必须强化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行为,确保公办教育的主体地位,这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努力推进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政府有责任在确定教育现代化目标时,承诺减少(至少是不再人为扩大)公立学校之间不应有的巨大差距,逐步扩大和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性。至于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幼儿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等非义务教育,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和我国的具体实践,兼有社会公益性和成本分担服务性(依据WTO中服务贸易总协议的条款,某些基础教育领域的服务“市场准人”还可分为“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商业存在”等类别),应当积极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平等发展的新格局。

今后,义务教育可供选择的学校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公办学校,完全实行学区就近入学。从长远看,按学区免试就近入学是方向,其有效操作的前提是尽可能削减薄弱初中的比例,只有学区内的初中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逐渐均衡了,才能减少学生和家长对“电脑派位”的后顾之忧;另一类是少量民办学校,允许通过比照成本的教育收费(甚至较高收费,但

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和良好的教育质量,满足某一部分人群的择校需要。在非义务教育和部分允许民办教育介入的义务教育领域,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尽可能百花齐放,办出特色,形成个性与晶牌,使学生家长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智力和经济承受能力等,选择自己真正所需要的学校。

(二)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规范化办学。

推进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是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建议各地都应大力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通过学校建设标准的法律规定,约束政府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帮助和支持薄弱学校达到法定标准的同时,对原来基础很强的学校硬件建设也应有个上限,限制类似于“正反馈”的过量投资,以遏制在少数学校办学条件高投资的攀比现象,制止追求“奢华”的不良风气。

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保证教育的公正、公平性;学校要严格执行有关方针政策,杜绝各种不正之风,均须依靠制度创新。建议继续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宏观调控手段,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在学校建立健全收支两条线、财政拨款和专项公开、学校财务公开、精确预算管理等制度,加强对学校收费的全面审计和统筹管理,形成社区和家长有效监督与参与学校运作的机制,发挥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

(三)推进学制改革,实行完全中学初、高中脱钩,建设一批“九年一贯制学校”。

从根本上解决择校矛盾,必须建立与义务教育性质相适应的学校制度和学校结构。实行完全中学的初、高中脱钩,建立“九年一贯制学校”,至少可以在制度上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的完整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矛盾。目前占全国人口35%左右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入学高峰已经由初中移向高中,高中入学矛盾比较尖锐,这实际为“脱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一批重点中学的初中部搬出,高中部扩大,一方面解决了普通高中入学难问题,另一方面缓解了初中段“择校”激烈的矛盾。但应当看到,目前部分“脱钩”初中改制成为民办学校后实行高收费,有些公办学校在改制过程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需要及时制定应对的措施。

建议通过联办一批小学和初中,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学升初中的“择校”矛盾。小学与初中的“强强联办”应当不是方向,否则,又形成新的“重点九年一贯制学校”,“弱弱联办”的情况自不必考虑,这两种方式无疑均会扩大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差距。今后,主要是初、高中分离后的薄弱初中与“基础好”的小学联办,“基础好”的初中与薄弱小学联办,有可能建立一批“九年一贯制学校”。如果这类学校能够占有较大比重,将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例如,某地“九年一贯制学校”大多是联办了一强一弱两所学校,对于改造薄弱学校、缩小校际差距发挥了明显的作用,间接地促进了“择校收费”问题的解决。

但是,由于“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之初存在的班级建制不规范问题,特别是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之间的班额缺口很大,因此初中招生问题依然存在。另外,“九年一贯制学校”中也出现新的“择校”问题,一旦薄弱初中与“基础好”的小学联结,小学生四、五年级纷纷转学;“基础好”的初中与薄弱小学联结,学生从四、五年级竞相转入;“择初中”演变为“择小学”。这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而且,随着特大都市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未来“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试验与目前初、高中脱钩改革可能产生一定的冲突,也需要引起重视。

(四)积极以多种方式推进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招生方式改革。

当前,为体现基础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和缓解“择校收费”问题压力,部分地区设计将办得较好的初中的全部招生指标或部分招生指标,根据小学在校生人数,按比例分配给附近的各个小学,德智体择优选送(不得举行统考),完善选送程序,增加透明度,实行社会监督。

同时,将重点高中的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各个初中学校,淡化学校之间的竞争,效果明显。某省90年代初在某区进行了高中招生指标与乡镇初中办学水平综合评估挂钩,将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改革试验,有关县(市、区)进行了中考特长测试加分。近年来,又进行了部分优秀初中毕业生保送进入优质高中(省级示范高中)学习及部分初中毕业生直升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某市招生方式改革的核心是,贯彻“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指导思想,建立和健全初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改进考试内容、评价方式和分流方式。把重点高中招生指标的10%-15%分到各个初中学校,由初中学校根据民主程序推荐优秀毕业生,推荐生参加统一升学考试,可在降一个分数段(8分)以内录取。某市以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为突破口,对初中招生政策进行了重要调整:一是按照“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原则,初中招生工作在市教委宏观指导下,各区县具体组织实施;二是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推行“小学毕业生素质发展水平报告单”制度;三是坚持“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的原则。在保证公办学校有一个“位子”的前提下,允许小学毕业生选择民办学校就读。

(五)以推动本地高中教育的整体发展为目标,进一步规范示范高中建设,扩大优质高中资源的供给能力。

“示范高中”的建设,不应当造成新的教育发展不平衡,而应当使处于各层次的学校在动态发展过程中谋求更高水平的平衡和循环。发挥辐射、牵动作用是示范性高中的主要标志,示范性高中要牵动一个区域、一定范围内高中教育的发展,办好示范高中的最终目标是办好每一所高中,坚决克服以“示范学校”、“窗口学校”及“教育现代化试验学校”为名,行“重点学校”之实的现象,防止继续拉大学校之间的差距,产生一批新的薄弱学校。

例如,某市从1998年开始启动了示范高中建设工程,计划分期建设60所左右规模大、条件好、质量高的示范高中,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特别是优质高中的教育供给,并通过示范高中建设带动高中教育整体发展,使优质高中招生规模占到高中招生总额的70%以上。有的区通过改建、扩建、撤并高中和初中分离等方式,扩大和盘活高中优质教育资源,消灭办学规模较小的高中校,力争在5年内建设8~10所占地50亩以上,办学条件较好、办学质量较高的普通高中,到2005年,使70%的高中学生能在优质高中学习。通过发挥高中的示范、基地、辐射作用,实现全区对优质高中的资源共享。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起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在“重点学校”和其他学校之间,实行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定期相互轮岗制度。

很多地方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非常重视,通过派遣优秀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和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或采取优秀的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等方式,帮助薄弱学校尽快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例如,某省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从2002年起,实施高等师范院校“专升本”计划,鼓励应届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直接进入本科阶段定向培养,毕业后到受援县任教;根据受援县的需要,编制高等师范院校定向招生计划,为受援县重点培养本科学历层次的高中各学科教师;各级各类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每年有计划地举办受援县骨干校长和教师培训班,培训费予以减免;为稳定受援县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省内任何教育部门和中小学不得聘用未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擅自离岗的受援县中小学教师。

今后,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要求,借鉴国外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的经验(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采取经常性的轮换,既有城乡间的轮换、又有不同学校间的轮换。通过教师轮换制度,实施政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调控),通过体制改革试点,在历史上形成的重点学校和同一区域内其他学校之间,对各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统筹调配,执行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年限相互轮岗的制度。例如,某市从2000年起,首先

在部分重点学校、实验学校试行教师轮岗制度,凡197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城镇中小学在职教师,原则上都要安排到本区(县)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轮岗,城区符合条件的教师也可以跨行政区到郊县农村学校轮岗,轮岗期间,行政关系、工资关系等仍保留在原单位,工资、奖金、福利、医疗等待遇不变。该市职称办和教育行政部门也专门做出规定:从城镇到农村学校轮岗的教师,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教师职务;轮岗时间在两年以上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可以破格评聘高一级教师职务;凡评聘高级教师职务的,原则上都要有一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

(七)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增强教育实力。

薄弱学校改造是一项整体工程,除了硬件建设需要有较大的投入之外,软件建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当前薄弱学校改造的基本任务是:在重点建设方面给予倾斜政策的同时,大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最终实现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改善学校管理、树立良好师德、改进教育方法、培养优良学风的目标。例如,某省从2001年开始启动了“加强大中城市薄弱学校建设”工程,明确要求: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要向薄弱学校倾斜;教育主管部门可从有创收能力学校预算外收人中统筹20%,用于薄弱学校建设;积极培养薄弱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教育教学骨干队伍;薄弱学校教师福利待遇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解决;骨干学校教师评聘职称职务都必须有在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再如,某市以公办初中为重点,大力加强初中建设。在城市地区抓住城市危房改造的历史机遇采取调整、兼并、重组、置换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扩大公办初中校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把公办初中校办大办强。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篇7

(一) 生源差, 流失大, 办学规模不成型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实施, 适龄儿童数量逐年减少, 农村学校学生人数自然就减少了。学生流失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 按国家政策规定要优先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和就近入学问题, 所以越来越多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 为了便于管理孩子, 就把孩子带到务工地方就读, 不仅解决了自己就业问题, 而且解决了子女入学问题。家长就能够随时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学习等问题。另一方面,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收入逐渐提高, 国家对学生入学优惠政策的进一步落实, 部分有条件的家长把子女送到条件好的学校就读, 让孩子从小就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为此, 农村学校学生的流失就越来越大, 造成了部分边远的村级小学学生数急剧减少, 难以配置师资, 虽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教师, 师生比的标准达到了, 但是不切合实际。比如, 一到六年级共六个班级, 按比例配置只需要六个教师, 而这六个教师只能包班级, 包括校长也要包班, 否则, 无法安排课程, 并且存在非专业教师任教, 导致从学校领导到教师整天都是站在讲台上, 根本没有时间去进行研究、思考和学习, 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领导没有时间去学习、监督、管理、指导教师工作, 学校管理跟不上, 办学效益不高, 形成恶性循环。上述这些情况就是学生流失大, 在校学生少, 学校规模办不成型的原因所在。

(二) 办学条件差, 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求

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很差, 尽管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设施设备和教育经费, 但是, 农村小学的起步晚、起点低、基础差, 与城市相比落差很大, 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大部分学校仅仅只有学生上课的几间普通教室, 简陋而不规范, 更谈不上标准的专用教室, 美术室、音乐室、微机室等基本空白, 没有标准的体育活动场地和乒乓球台, 更谈不上标准球场和塑胶跑道;在教学设备方面, 大部分学校仅有一台办公电脑, 少部分学校虽有几台教学用的电脑, 却都是陈旧、淘汰的电脑, 阻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作出了这样的界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通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发达城市在多年前就每班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 利用这些设备进行教育教学, 而在农村大部分小学连一套多媒体设备都没有。音乐器材、体育器材、美术器材等设备都很缺乏。体育课程单调, 音乐课程缺乏生机活力。严重制约了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妨碍了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 师资力量薄弱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教师在学校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素质决定学校的发展, 所以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目前, 农村小学师资力量非常薄弱,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紧缺, 这是量不足的问题, 虽然每年都在逐渐补充教师, 但是只能缓解而非根治, 并且部分教师年龄偏大, 体弱多病, 精力不充沛, 这样就造成了教师负担过重, 一个教师要承担多学科多课时的现象, 从校长到中层干部、一般教师, 一天忙忙碌碌, 措手不及;二是质的问题, 部分教师自身素质偏低, 自我提高意识不强, 并且大部分教师家住农村, 难免有部分精力和时间未花在学习和教育教学研究上, 不能很好地认真研究教育教学, 缺乏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缺科教师较严重, 大部分教师任课都是非专业的。其中英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教师更缺乏, 给新课程改革的推广造成了阻碍, 为教学改革的更新带来了困难, 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不少难题, 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

(四) 家庭教育滞后

在农村, 大部分家长的文化程度均不高, 不用说辅导子女, 就连自己也懂不了多少, 所以部分家长缺乏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部分家长为了生存外出务工, 把孩子交给年事较高的老人在家照顾, 这部分孩子成了“留守儿童”, 大部分老人也只能照顾孩子的起居以及生活, 不能承担教育孩子的任务, 这些孩子缺乏父爱母爱, 缺乏家庭教育, 必然会影响身心健康。失去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 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解决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 抓管理、促质量、留住学生

要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就必须加强学校管理,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根据学校存在的具体问题, 认真分析和研究, 改进工作方法和管理思路, 关心爱护学生,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做学生学习的同伴,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合理调配教师, 健全学校管理规章制度, 改善办学条件,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 加大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适应教育发展需求

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解决大班额问题和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专用教室。多方筹集教育经费, 认真预算经费, 精打细算, 使经费用在刀刃上, 添置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图书、实验仪器等。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 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和现代教育手段, 潜心于教学,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一是补充教师, 缓解工作压力, 自学提升。要不断地加大对教师资源引进的力度, 不断吸取新鲜血液, 使教师队伍得到充实, 解决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 合理分工, 才能够减轻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的负担, 使学校工作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有事时时做的工作格局, 教师就能够有宽松的活动空间, 能够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并不断地研究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二是优化校园环境, 创设学习氛围。积极争取教师周转房建设, 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 让他们有一个舒适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 才能安心学习和工作, 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提高业务能力。三是完善激励机制, 督促教师学习。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进一步深化农村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加大对教师的考核力度, 实行教师轮岗制度, 尽量做到教师异地工作, 确保教师集中精力, 认真钻研教学业务, 严格兑现奖惩。这些举措主要是督促教师加强自身业务学习、自我完善, 激发教师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 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教师必须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四是走出去、请进来、校本研修。派教师外出学习考察, 开阔教师视野, 学习专业知识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回来搞二级培训, 共享资源;聘请专家或优秀人才到学校专题讲座, 吸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全员参与培训, 整体推进;加强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建立健全校本教研规章制度,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过程督促检查和考核力度, 着力开展备课、说课、评课、教学反思、教学研讨等教研活动。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 通过比赛, 提高教师备课、说课、观课议课、评课的能力, 进一步探究创新, 不断地反思、总结, 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四) 建立行之有效的家校结合

要让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 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一是办好家长学校, 由学校领导、优秀教师或优秀家长承担培训, 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技能, 正确引导子女健康成长,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二是建立教师家访制度,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家访, 能够及时把孩子在学校的具体表现告知家长, 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 掌握孩子在家的情况, 相互沟通, 达成共识, 让孩子接受有效教育。三是设立并落实好家长接待日, 接待家长的来信来访, 随时了解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能及时满足家长的合理要求, 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四是关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 教师在学校里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加大与监护人的联系, 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孩子们在学习和活动中快乐地成长。

爱是一种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关爱农村小学教育, 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资源共享, 只要基础设施建设跟上教育发展的需要, 优化教育环境, 营造浓厚的工作和学习氛围, 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 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 关注每一个细节, 抓住每一个环节, 大胆创新, 才能创办出农村特色学校,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摘要: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工作的不断持续发展, 就得从小学抓起。由于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 不能满足目前教育发展的需求, 师资力量薄弱, 影响到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家庭教育滞后等因素, 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要使农村小学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 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篇8

关键词:太极拳;教师观念;侧重点;计划

太极拳运动在我国已经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如今我国太极拳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主要是因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普及面不广,而且普及的阶层差异性比较大,太极拳的教法也相对比较落后,由于缺少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各个小学缺少交流,影响力不大,因此,太极拳运动发展改革需要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高企业的竞技水平,从而扩大太极拳的影响力,太极拳作为重要的体育项目,本文针对太极体育项目出现的问题,制订相应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观念

2011年,教育部大力在中小学开展了太极拳的活动,通过调查发现,太极拳在我国普及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需要针对太极体育项目在小学教育中推广,通过生动的教学,加强学生对太极拳的理解,让太极拳成为中小学生所喜爱的健身的项目。

我们需要转变教师观念,因为教学改革难是难在教师的观念转变上,教师的思想要统一,只有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把教师力量組织起来,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看录像,规范动作,然后统一标准,就能够为太极拳的普及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内容。

二、改变太极拳的一些侧重点

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内涵,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太极拳的内涵,最重要的是了解其中的内涵,太极拳不像田径和体操,他们的现代体育项目重在形,但是,教师在传授太极拳的时候,只是认为太极拳的内涵在熟练后才能进行体会,因此,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身形、演练水平和动作规格,导致学生学习太极拳只是注重花架子,进而走入误区,因此,在初级阶段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抓住太极拳运动的核心,尽可能地展开相应的教学,借助十三式中的一些简单的动作,教会学生最基本的内容。

三、把太极拳列入学校教学的计划

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可以将太极拳列到课程当中并编制相应的计划,三至九年级每周三节体育需要安排一节专门的课程传授太极拳,并且安排专职教师进行辅导,各学校同样也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有力的措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明白每招每式的含义。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篇9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课业负担 现状 对策 内容摘要:

农村小学的音乐、美术、体育课,因师资严重缺乏不能正常开设,小学生在校活动时间少,大量的时间围绕生字词语进行重复性的练习作业。有的教师“滥布置,乱布置”作业的现象有过之无不及,课堂教学围绕“考试”转。究其原因很多,关键是我们对基础教育的定位不准,教师对所任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不够充分,因此教学中,盲目性很大。

抓住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地布置课外作业,丰富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小学教育成为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

优化教育教学的评价机制,增加农村各小学音、美、体方面的师资配制,以满足农村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合理的需求;改进教育教学的评价方法,正确引导课堂教学的良好发展;鼓励教师精心设计有效课堂练习,争取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进行适当的练习和合理的测评,以减轻师生盲目布置不合理的作业所带来的各种负担。

在五一长假期间,我偶尔目睹了邻居小学生的作业过程:短短的三天假期,本应是小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实践体验,阅读大自然的好机会。可她面前堆积着需要完成的家庭作业,多数是重复抄写课本上学习过的生字词语。假期还剩一天了,孩子焦急得顾不上书写的要求,飞笔抄写,目的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看到这种情况,我不禁悲凉

和同情,想起鲁迅先生说的,“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四角的天空”。

国家中常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影响到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

这两则事实引起我深深的思考:“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我们为了什么?并且从多年的小学教学经验得出:不合理的课外作业和过重的重复性的抄写,机械性的练习,不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还会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会给当前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从长远利益来看阻碍了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步伐。那么,农村小学生课业如何呢?

一、当前农村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

(一)、当前,农村小学开设的课程、学生在校时间、小学生活动等现状:

农村小学一贯实行全日制授课,统一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小学课程开设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自行选择符合国家课程规定要求的地方教材。

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二年级开设:思品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音乐和学校自行开设的健康教育课。每周总课时数是26课时,每学年总课时数为910课时;小学3–6年级开设:思品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和学校自行开设的一门(根据各校情况自行选择,符合国家课程要求)。每周总 2

课时数为30课时,每学年总课时数为1050课时。

其中,音乐、美术、体育课,除居我县的几所乡级中心小学开设外,其他教学点均未开齐。其原因:缺乏师资或体育课户外没有场地;有的学校暂时开设的这三门课,由其他科任教师兼任,没有专职教师。

小学生在校时间长。国家规定小学生在校时间为6小时,最多不得超过6个半小时。农村小学生在校分为两个阶段:春夏早晨7:00到校,下午5:10离校,在校时间为8小时(离校近的学生中午回家,14:30到校),距学校5公里以外的学生到校时间早于7:00;秋冬早晨7:20到校,下午16:30离校,在校时间为7小时40分。

小学生在校活动时间少。农村小学全部实行“三操一活动”,即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和课外活动。其中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除下雨和下雪外,全部在户外活动。

评价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方法单一。目前,农村小学主要以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考试科目不断递增,考试次数有增无减。有市的抽考,有县的评价统考,有各校检测考试;考试科目由原来的语文、数学考试增加了英语和综合(思品与科学)的考试;考试次数由原来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增加了每个年级的单元考试(科任教师自行进行)、月考、六年级学生的模拟考试。

实行“绩效工资”以来,各农村小学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主要以所任教学科的成绩为主。其中成绩占80%,师德占10%,考勤占

10%。

我县严禁利用寒暑假给学生补课。可是,有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走进县城学习。利用两个假期,将孩子送到县城亲戚家或租房进行补课逐年在上升,其中英语补课现象比较突出。

有些农村年轻教师看到了这一良机,利用自己所学的优势,进行暑假补课。其主要目的是商业性。就笔者了解的,仅今年暑假,就有两所学校的本校个别老师私自进行补课。这样的做法作为农村家长,很满意。一则家里正在农忙,孩子放在家里怕出意外,这样有人照看孩子比较安全;二则掏点钱,让孩子学点知识,为以后进县城打好基础。

(二)、当前农村小学作业的现状:

以我县和邻近县农村小学生的作业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小学生作业情况如下:

1、书面作业:是县教育局明文规定的,为了巩固课堂教学,上交给科任教师精批细改的作业。

一、二年级语文、数学每天各一次,附带县教育局随教材免费下发的练习册各一套;三至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一周三次作业)、思品和科学作业(一周各一次),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各附带一套练习册。像语文作业各校规定不一致,有的学校规定每周让学生写一篇周记,一学期进行8次书面习作。这些作业要求科任教师精批细改,县教研室、学区、学校组织检查作为考核教师的依据。

2、家庭作业:是指在课外完成的,带有实地操作和实践性的作业或少量的书面作业。书面作业的性质一般是巩固和预习性的。各县对小学生家庭作业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要求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四、五年级学生书面家庭作业量不得超过40分钟,六年级学生书面家庭作业量不得超过1小时。

在小学生家庭作业中,大部分是重复性的书写和机械性识记。有的教师乱布置,滥布置作业的现象依然很严重。

小学生除每天40分钟的课堂教学以外,其余大部分时间围绕生字词语转,学生作业形式单一。

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认识偏离健康成长的轨道。评价子女的学习,主要以分数为主。采取补课让子女达到自己心目中的分数,多做资料是他们监管子女的主要手段,考进县城中学是孩子发展的主要目标。

小学生心目中,学校不再是他们向往的乐园。学习是他们的负担,作业成了他们学习生活中的主要负担。他们在学校生活中不断变着法儿去适应生活,心理感到无可奈何,烦恼,焦虑。

二、分析产生这些现状的原因:

当前,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可以这样概括:作业是他们每天的生活,资料是他们生活的内容,分数是学校、家长、教师、学生追求的目标。在我国,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由来已久,原因复杂。有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诸多方面的因素。目前,农村小学生的负担

主要是来自作业方面的,尤其以重复性的教辅资料为其主要形式。为什么会成这样?

我发现,学校、教师、家长对小学教育的认识不准是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源。他们三者关注的焦点是“分数”。学校关注分数,因为分数可以使学校挤进名校前列,是校长晋职、提升的主要途径;教师关注分数,因为分数是教师获得“绩效”的关键,也是教师晋职、评优、评先的主要衡量标准;学生关注分数,因为分数,使学生挤进县城学校,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在这三者中,起导向作用的是学校,起决定的是教师,他们二者的目标的实现唯一途径是学生分数的提升。

教师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正确认识。基础教育教什么,是我们慎重反思和研究的问题。小学基础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并不是一种负担。教师对其任教学科的知识体系缺乏正确、全面的了解,以导致课堂教学中盲目性很大。原本是按素质教育标准编排的教材,走在了“应试教育”的老路上,使现有的评价方式难以准确评价,所以监测机构和教师走上了最易判断最易直观的“捷径”——分数。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高负担=高质量”。所以,教师为了适应现行教育教学的评价目的,就多方面地去选择重复识记和机械记忆形式。教育教学评价单一化,作业形式单一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负担。

农村小学教学条件相对薄弱,加之“进城化”对教师和学生的吸引,使原本不够的师资,更加紧缺。尤其缺乏音乐、体育、美术方面的教师,使这些课不得不以其他课代替,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缺乏音、美、体的学校,师生缺乏生活的热情和创造的活力。长时间地进行书面训练作业,学生的手指、颈椎、腰部因受压易疲劳,久而久之会变形,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的因为书写量大,书写时间长,心理压力大,书写姿势不正确,造成小学生的视力下降;小学生长时间处于作业状态之中,跟笔交流,心理的压力得不到释放,对多次重复性的工作心生怨气,又对老师害怕,不去讲明心中的理由,长时间郁闷会产生烦恼、自卑、任性和脾气暴躁等心理特征;长时间重复性的作业会养成小学生,忙于应付,粗心大意,书写潦草等不良习惯。

有一定的消费者,就有一定的市场。图书市场教辅资料的泛滥和不合理性,间接地影响和加重农村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解决这些现状的办法和对策:

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基础教育的精神实质。优化农村小学的师资配备,增加音乐、体育、美术方面的投入和教师的编制,以满足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师资需求。改变当前农村小学因师资缺乏而导致音、美、体课不能正常运转的现实状况。

加强小学教育阶段的考试管理,规范考试行为和科目次数。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宣传与沟通,引导正确理解和评价教育;引导学校和家庭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正确成长观,合理安排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权力。

优化学校管理的用人机制,优化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

法,切实落实“德育为首”教育方针。活跃师生课余文化生活,构建“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环境。树立敬业奉献的师德风尚,树立积极上进,健康成长的生活观和人生观。

改革小学教育管理和教师的教学思想。重新认识“小学教育要教会学生什么?”基础性的教育不仅是在“认知”层面,还应体现在小学生认知过程中行为和方法的引导,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品质。从健康的身体基础,良好的心理发展基础,合理的文化认知基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品质等方面,为他们进一步接受新一阶段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办出中国特色的,健康、活泼的农村小学教育。重视音乐、体育、美术的教育,使这几方面有特长的农村孩子,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形成能力,受到文本的熏陶和教师良好行为的默化,逐步形成学生思想品质的主要阵地。那些虚浮、花哨,不扎实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主体观的一种体现。加强“常态课”的科学化管理,形成一贯扎实、求实、严谨的课堂教学风气。杜绝“突击性”,“投机性”,“应付性”的教学在日常课堂中的出现,让凝结着爱心的语言和思想引领孩子们健康成长。在教师对文本的正确理解的指引下,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合理的发展。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小学生习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迁移运用的能力。

注意检查、总结课堂学习的效果。不要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只可意会”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正处在朦

胧状态,对问题的去向摇摆不定,需要再三思考,所以“不可言传”。凡是学生真正理解的内容,都能用学习和理解的知识用语准确而具体的表达出来,而且思路清晰,有充分的理由和新的见解,表达流畅。

改变教师的教学态度。注重构建自己教育教学在社会发展中,小学生所需的相应的知识体系,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改变教学中,忙于应付,又为自己眼前利益,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健康而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的机械地识记和练习。杜绝课外“随意性的乱布置,滥布置,重复抄写练习”等布置作业的现象,以给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从教育的理性和仁爱的角度出发,合理地安排作业。教师也曾经是小学生,还是小学生的父母,更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善布师爱,传承文明,不断地满足小学生成长的合理需求,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大执法力度,整治图书市场,净化校园文化环境。杜绝“未经教育部门核准”发行的图书和教辅资料流入市场,走进校园,尤其是中小学生所需的工具类书籍。引导农村小学正确选择和使用,国家教育部小学教材编排组发行的相应的书籍和学习辅助资料,以满足小学生正常的学习需求和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

总之,农村教育覆盖面广,接受教育的人数最多。农村小学比较分散,教学条件落后,给教育管理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随着义务教育等惠民政策的不断落实,广大农民对教育的认识逐步提高,以及当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合理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村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因此,影响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问及原因,由来

已久,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关键的是“小学教育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值得社会和教育工作者慎重思考,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良思想和不规范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我们只有加强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管理,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树立扎实、求真、严谨的课堂教学风气,杜绝多次机械性的练习和滥布置课外作业等不合理行为的再次发生。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合理地安排小学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农村小学成为学生放飞梦想的乐园。

浅谈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 篇10

作为拥有6.75亿常住人口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振兴。现阶段,党和国家在大力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必须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而农村义务教育的落后,给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1、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软硬件设施都落后

现阶段,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其直接表现就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资源相对贫乏。与城市小学相此,农村小学无论在教学设施,还是在师资上都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现状让老师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2、优秀师资力量流失严重

近些年,虽然有很多大学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小学任教,但是由于农村教师待遇比起城市相同情况的教师要低很多,不少优秀的青年教师不甘于教书,有的考公务员或者考研跳槽了,有的通过关系调到城市学校了,还有的去沿海发达地区进私立学校挣高薪了。优秀师资的流失,对当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打击很大。

3、新课改在农村“水土不服”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在教材设计的普适性上不是很客观。农村的孩子吃不消,对于他们而言难度提得太高了。探究式教学在农村中小学很难进行。现行教材在农村水土不服,一些学生跟不上课程,慢慢就成了学困生。

4、评价体系依旧

“唯成绩论”的评价体系依旧。升学率依然是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在优秀师资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抓小放大”的措施,集中“优秀师资”重点培养“优等生”,学困生们因此越来越厌学,渐渐地就放弃了学业。

5、家庭教育跟不上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有效互动。在农村,有些年轻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孩子留在老家由老人照顾。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性格上很孤僻,一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很容易放弃。还有些年轻的父母,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就不高,老给孩子灌输“读书无用论”,像这样一些家庭的孩子,他们经常惹是生非,不仅耽误了自己的学习,还影响了别人。

二、提高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对策:

1教育理念的转变

农村小学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的新的人才观。以个性化职业指导为导向,分类分层教育,让每个学生进入适合自己的学校深造,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2教师队伍的建设

待遇低是优秀师资流失的主要原因。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措施来稳定教师队伍:①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②提高工资待遇;③高级职称岗位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倾斜。总之,要想方设法吸引优秀师资到农村来,做到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

3教材需本土化

新课改的教材对农村中小学生来说偏难,学生很难适应。在坚持《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应以本土化教材为主。各市教育局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改写教材。改写教材需坚持两个原则:①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合大部分学生;②符合当地实际。

4家长需补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要。身在农村的家长们在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方面的相关知识很贫乏,因此可以通过电视上的教育频道学习一些很有必要学习的家庭教育知识。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成长成才。

上一篇:时间像小马车教学反思下一篇:皮具行业整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