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赏析及练习

2025-0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渔家傲秋思赏析及练习(推荐12篇)

渔家傲秋思赏析及练习 篇1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试题】

1.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参考答案】

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C(2009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考语文试题)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着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参知政事,诗文俱佳,散文《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也是一位优秀的词人。他的词只有六首传世,其中以《渔家傲》最为脍炙人口。有《范文正公文集》。

【注释】

1.渔家傲,词牌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2.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表明边塞风景的奇异。

3.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4.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泛指边塞所特有的各种声音。

5.角:军中的号角。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荒漠上的孤烟。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3000多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暗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译文】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闭。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鉴赏】

宋人魏泰《东轩笔录》云:“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这则宝贵资料告诉我们,范仲淹在庆历初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时,曾写过好几首反映“边镇之劳苦”的《渔家傲》。可惜今天能看到的只有以“秋思”为题的一首了。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这首边塞词既表现了边塞奇特的自然景观,又表现了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

词的上片着重写塞外秋景,而景中有情;下片写塞外乡思,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秋思”二字,是全篇纲领。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地点,时指范仲淹驻防地——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防重地,也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作者此处实借鸟写人,边塞将士见此情景不由发出了“鸟且如此,况人乎?”的感叹,下阕写思乡之情实由此发端。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所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暗含当时与西夏的军事斗争,形势紧迫。“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出宋朝处于不利地位的军事形势。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要取得对西夏战争的胜利,谈何容易,也就暗示众将士归乡无望。“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爱国的激情,壮志难酬的悲痛,浓重的乡思,兼而有之,全都化成了这沉甸甸的七个字。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又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渔家傲秋思赏析及练习 篇2

提到范仲淹,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让后世对他膜拜敬仰。而他并不仅是位满怀政治抱负的文臣,更是一位威震西北边陲的武将。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渔家傲·秋思》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苍凉壮阔的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思乡报国的心情。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从词史上说,此词首开豪放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词开辟先路。

这首《渔家傲》是一首边塞词,但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此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借景抒情,因此,在教学中我着重从意象、画面和情感三个维度来解读此词并进行教学设计。

一.读意象

意象是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它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词的上片描写的自然是塞外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依次展现塞外独特的事物形象,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我们铺展开一幕幕苍茫壮观的边塞风光。

二.读画面

由意象铺展开的一幅幅画面,让人不禁产生疑问与联想:这塞外的秋景“异”在何处呢?

首先,异在地域和环境。这一“地域”就是“塞下”,即西北边疆,或“衡阳雁去无留意”的一个偏远所在。“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都要飞回南方避寒。古代传说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才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渔家傲·秋思》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雁“无留意”呢?是因为这里景象特异,没有亲近感;是因为这里气候寒冷,环境凄清。秋雁毫无留恋之意,更何况在这里戍守四年之久的将士们呢?

其次,异在声音和形势。四面边声,指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等边地的悲凉之声。李陵《答苏武书》中有“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真是一部塞外大漠悲切苍凉的交响曲。“千嶂”之中一座孤城的大门紧紧关闭。这座城池为什么刚到傍晚就早早关闭了城门呢?是因为“四面边声连角起”———军中的号角声已经说明战事吃紧,“孤城”的形势十分紧张,甚至有可能还处在敌人的包围中。这座早早关闭城门的城池,在落日的斜晖中显得无比壮阔,同时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沧桑。

词人的笔下,满耳的边声是悲戚的,满眼的风景是悲凉的,这一幅幅“奇异”的画面,营造了萧瑟悲凉的意境,增添了孤独寂寞无限思乡的情感。

三.读情感

相异的风景也让诗人想起了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而这种空间的遥远又调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浊酒”一个人喝,其中的孤独自是不言而喻。因为,这杯“浊酒”少了曹操“对酒当歌”的那份豪迈,少了李白“金樽清酒”的那份轻盈和潇洒,更少了苏轼“把酒问青天”的那份浪漫,却多了“离家万里”的浓重思念。但是,如果说这杯“浊酒”中的厚重仅仅来自对家乡的思念的话,那肯定是不够准确的。其实,这杯“浊酒”中蕴含的词人的情感要复杂和微妙得多。接下来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范仲淹是个满怀豪情壮志之人,不立下盖世功勋不会轻言回家。此刻,他心中纠结着思乡与报国的矛盾,缠绕着儿女亲情与爱国豪情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在他内心纠结,一直无法解开,于是就有了借酒浇愁,就有了“家万里”和“归无计”的无奈感叹,进而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杯“浊酒”的厚重。

夜深露寒、浓霜满地之时,耳边传来哀怨婉转的羌管之声,让孤独思乡的词人倍感凄凉,此情此景,让人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直至潸然泪下。“将军白发征夫泪”是悲壮的,但这种“悲”不是一般的忧愁或悲伤,而是一种能使人不眠的忧愁,能令人整夜“不寐”的惆怅。这拳拳爱国心与浓浓思乡情交织在一起,使点点滴滴的泪珠充满了一种豪迈与悲壮。

【我设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吟诵词并默写;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3.抓住重点词句分析意象和感受画面的意境;4.学会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吟诵词并默写;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3.抓住重点词句分析意象和感受画面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图片描绘的是什么风光?给你怎样的感受?

屏幕显示: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诗的共同特点———都是描写边塞风光或者战争的,这类诗叫做边塞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边塞生活的名作《渔家傲·秋思》。

二.资料助读(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让人惊叹。《岳阳楼记》传名天下,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使其成为一代名臣的典范。

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连连战败。1040年,范仲淹主动要求调任军事要地延州,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保家卫国,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希望能击退外敌。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久戍边地的辛苦、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有较深刻的理解。

这首词就作于此时。通过以上资料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了解到什么?

三.自主学习,吟诵全词

1.听读范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

塞下sài嶂zhàng浊酒zhuó燕然未勒yānlè羌管qiāng寐mèi

2.下面请大家带着刚才感受到的情感基调,朗诵这首词。

四.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过渡)大家读得很准确,也满有气势。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以下问题自主学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10分钟后展示学习成果,回答问题。

提问:你们在自主学习时有没有不懂的词句,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例如:四面边声连角起人不寐中的“人”长烟落日孤城闭征夫

落泪的仅仅是征夫?愁白头的仅仅是将军?而是所有的戍边将士(互文手法)

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这首词主要写了塞下秋景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也就是说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

2.这首词上阕的写景扣住哪个字来写的?又借助于哪些意象展现画面的?

(异)意象:秋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归纳画面:雁去衡阳边声四起长烟落日孤城紧闭

继续追问异在何处:(1)雁为何去无留意?(边地异常寒冷)人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生活异常艰苦)--环境异;(2)边塞之声和号角声混在一起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氛围?(边地特有的奇异之声)--声音异;3)千嶂、长烟、落日构成了塞外奇景,而“孤城闭”有暗示了什么?(戒备森严战事紧张)--形势异;

感受:(荒凉萧瑟)(孤独寂寞思念家乡)

3.下阕的情感着重体现在哪个字上?其中包含了怎样的复杂的感情?这些情感在哪些词句中有所体现?

(泪思乡报国壮志难酬)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念家乡,但功业未建无法回家的矛盾心情)

(2)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夜寒霜浓,戍边艰苦,加之又传来羌管凄婉之音,加重征人的思乡之愁)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思乡的愁苦报国的志向未伸的苦闷,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心绪难平,自然鬓发染霜,夜不能寐,潸然泪下。这既是思乡泪,又是英雄泪)

总结:全词借助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塞外雄奇壮阔的景象,与拳拳爱国心,浓浓思乡情交织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带着这种意境与情感,大家齐声吟诵全词。

五.规律总结:赏析这类写景抒情的诗歌的方法———抓意象捕画面析情感

六.练习巩固:

1.熟读成诵

2.考试链接:(1)范仲淹《渔家傲》表现戍边将士思乡与报国的心里矛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渔家傲》中与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练习。

苏幕遮(1)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2),追旅思(3),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1)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2)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3)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1).诗歌的开头用碧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2).分析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句诗的表达作用。

(3).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诗人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经典赏析:渔家傲 篇3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意思。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家乡的时间仍无法预计。笛声悠扬,寒霜布满大地。远征之人不能入睡,将军的头发花白,战士纷纷洒下热泪。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苍茫荒凉的边地风光。头两句是说,鸿雁不断南飞,秋已来到塞外。边塞地区本来就比较落后,又长期遭受战乱,春夏两季因有绿树青草的点缀,人们不会觉得太荒凉。但秋风一来,草木凋零,四处光秃秃的,景象顿时改变了。第三句写边声,所谓边声,是边塞所特有的,包括风声、沙石声、人喊声、马嘶声等所构成的不同寻常的气氛、声息。“四面边声”说明这种气氛、声息弥天盖地。而这种边声又应和着军营所特有的号角声、战鼓声、打更声,显得更加凄凉悲壮。“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两句再写景色:万峰屏立,孤城紧闭,用长烟落日一渲染,显得格外辽阔荒凉。

词的下片写苍凉沉郁的情感。“浊酒一杯家万里。”端起一杯浊酒,乡思难禁,思绪早已飞到了万里之外的故乡。爱妻娇儿,白发双亲,亲朋挚友,哪一个不令人牵肠挂肚呢?“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运用了东汉窦宪的典故。作者用古代英雄的事迹来打比方,写忧国思家欲归不得的矛盾心理。“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既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创造了一个典型的思乡环境。羌管和寒霜都是征人思乡感怀的典型景物。词的结尾两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很自然地把词人的苦恼和士兵的痛苦联系起来,表现了国家贫弱、战乱不息时期将帅和士兵们的共同悲哀。

《渔家傲 秋思》赏析 篇4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渔家傲秋思赏析及练习 篇5

渔家傲秋思

————北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翻译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崇山峻岭之间,落日将烟雾飘动孤独的城紧闭着。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哪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注解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渔家傲秋思赏析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落泪“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范仲淹简介:

《渔家傲·秋思》习题 篇6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先用“异”字总写边塞秋景与内地的不同,然后以大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清朗、秀美的边塞风光。B.“长烟落日孤城闭”是写暮霭生成,夕阳西下,城门紧闭。这一句反映了当时西北边关战事吃紧,守军戒备森严的紧张形势。C.下阕首句写将士远离家乡,戍守边关,旷日持久;“燕然未勒”用汉代大将军窦宪大坡匈奴后刻石勒功而还的典故,表明作者功业未成的苦闷。

D.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爱国之情与思乡之苦交相融会,构成了整首词矛盾、复杂、厚重的情绪,有一种苍凉而悲壮的美。

答案:A“清朗、秀美的边塞风光”有误,应该是“肃杀、悲凉的边塞风光”。

2.这首诗属于()题材(1分)答案:边塞诗。重点解释题材和体裁。

3.《渔家傲》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语句,根据你的理解,把你想到的诗句填写到下面横线上。

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答:(1)(2)(3)(4)

渔家傲秋思中考习题 篇7

1、(洛阳市)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答:

2、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回答下列问题。

(1)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 答:

(2)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 答:

(3)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4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然后答题。(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限2个字)。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5、对《渔家傲•秋思》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词人着意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腮腺癌秋景与内地迥然不同。B在下片集中抒发了深处边塞的征人之情,开头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C结尾三局情调激昂高亢,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的腐败和软弱及其不修武备,不重边功做法的愤懑之情。

D词人写了自己亲临目见的景物,表达了戍边将士复杂的情感。

6、请简要分析,“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这首词中的作用。

7、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词的上阕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B词的下阕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了当是孤城危急的战况。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

的情感?

【连接中考】

1、答案:(1)D(2)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 情怀。(言之成理即可)

2、(1)睡觉(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答对一种表达方式给1分,后一问意思接近即可给2分。共4分)

3、答案:(1)本题2分,一点1分。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2)本题1分。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答对其中一点得全分,若答“交代时令特征”或“借景抒情”、“渲染气氛”之类的内容,也得1分)(3)本题2分。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全分)

4、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点有分析诗歌内容、诗词意境的理解与感悟等。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霜满地”不是指如霜的月光,是指满眼的白霜遍地,秋景之一。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通过比较,A项符合一般诗词的规律,B项“长”“大”表示无尽头或者广阔无边,范围广,跟D项的壮阔意境相一致,C项应该结合诗题去理解,霜应该是意象,不是月亮 答案:(1)雁去;(2)C。5C

6一是时间上是上阙“成烟落日”的延续。二是借景抒情,写出守边将士们寒夜守边的艰辛,抒发了他们因未建功立业,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C“人不寐”是由于一心报国和思乡的情绪难以融合所致,并非战事危急。

8、“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 ”;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

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抒发了他们壮志

《渔家傲·秋思》改写作文 篇8

——题记

将军站在高高的城墙上,凝望着前方。天边,一群大雁迫不及待的奔向南方,毫无留恋之意。他的眉头紧锁着,神情多了几分沉重。那也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前方,是自已一心守卫的美好。鸿雁呀!那些苦苦等待着将士班师回朝的亲人们,他们还好吗?

风幽怨,水清寒,几回梦缥缈。记忆中,轻烟浓雾,残花落败漫天飞舞。妻子莞尔一笑,那不加粉饰的脸上透着几分娇羞。她用那双柔弱无骨的手整理好行装,那扇心灵之窗盈满了温情,细声细语的地嘱咐即将前行的自己。

风沙;羌笛;马啸;号角在广袤无垠的大漠中响起。孤城紧闭,云雾飘渺,残阳如血。满地霜露浸打着漫天秋思。

回想自己,铿锵正气,壮志冲天。一片丹心作战,倒半壁江山。可又曾多少次踏足家门?忠孝难两全。将军苦笑着,仰头喝下一杯蚀酒遥寄万里思乡绪。

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何时才能凯旋,衣锦还乡?何时才能不负父,父老乡亲,黎民百姓的厚望?幽怨的羌笛声,在空气中缓缓飘荡。满地秋霜,愁煞人心。

夜己深,星斗斓珊。融融的月光静静地流淌,在满地余晖中辗转反侧。沙场上,铮铮铁汉流露出柔情。在风沙肆虐,号角连声中。将军看见,将士们的热泪溅落在他们守护的这片大地上。

将军仿佛看见,满城烽烟。堂堂七尺男儿,冲锋陷阵,英勇杀敌。血染红了天边。在漫天红光中,红得几乎滴血的夕阳,像一朵硕大的红牡丹在天边怒放。那些身上伤痕累累,血迹斑斑的英雄们,心中在燕然心刻下了千秋功名。眼前又浮现及亲人那盈盈地笑靥。带着灿烂的微笑缓缓倒下,历史从此定格。

《渔家傲 秋思》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难点: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诗人会触景生情,更喜欢借景抒情,让诗词情景交融。李白孤独时看山,山亦孤独;杜甫国破时赏花,花亦落泪;苏轼思亲时望月,月亦有恨。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驻守西北边关时,看见塞外奇景,会引发怎样的感情呢?我们走近范仲淹的《渔家傲》。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那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的范仲淹,在边塞的秋色中,又会有怎样的感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二、解题

三、走近作者(生回顾,介绍)

四、背景介绍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在他镇守西北边疆四年期间,对边地的生活和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五、听朗读,注意节奏停顿,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六、感知内容: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侧重于写

下片侧重于写

七、合作探究 赏景

1.上片写了何时何地的景物?哪个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

2.上片里我们都看到了哪些景?“异”在何处?

3.上片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八、合作探究 悟情

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用“我从---------句中,感受到---------”来谈一谈

九、思维训练

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此词所展现的画面。

十、课堂小结

《渔家傲·秋思》这首词通过描写边塞的战地风光,写出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整首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读来真切感人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

十一、课外积累

积累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渔家傲 秋思》教学设计3稿 篇10

明月镇贺家桥中学 熊运香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诗歌,能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学会初步赏析诗歌内容。(重点)

3、在品读中体会诗歌意境与情感。(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

引导与点拨学生以读为主,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学准备:

课件、朗读音频 课时安排:2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是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介绍背景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结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攻取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被围攻七天七夜。这时,不期而至的大雪纷纷而降,李元昊因粮草难以为继,无奈撤军。延州的险些失手,震动了朝野,上下顿时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江山社稷的时刻,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坐镇延州军事要塞。

当时西夏初立,气焰炽盛,锋芒正锐,而宋朝边塞一线,支离破碎,人心涣散。这首词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他的家在江苏的吴县,一个生于江南的文人,此时此地有何感想呢?让咱们一步步走近作者。

二、朗读诗词,初步感知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展示读,听读,齐读,点评(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教师活动:引导与点评

三、品读词句,深入体会

请再读全词,思考以下问题,并结合相应的词句谈谈你的理解:

1、在上阕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这景会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然后全班交流,在品读中,深入体会诗歌意境与作者情感。

教师活动:引导与点拨学生品与读。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据课堂交流情况归纳)

五、布置作业

1、请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带拼音版 篇11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zhuó jiǔ yī bēi jiā wàn lǐ , yān rán wèi lè guī wú jì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qiāng guǎn yōu yōu shuāng mǎn dì , rén bù mèi , jiāng jūn bái fà zhēng fū lèi 。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带翻译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注释

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渔家傲秋思赏析及练习 篇12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人又说 “诗言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紧紧扣住“景”(――全诗的画面)、情”(――情感)志(――作者的抱负)三个字来设计问题。全词从诵读入手,以诵读中感悟的情感来引出诗词画面的特点,并引导师生们感悟画面中不同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对于本词上阙,设计了这样几个小问题:“上阙描绘的画面有什么特点?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这些画面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通过诵读理解引导师生品读关键字词比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无留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千嶂”与“孤城”、“长烟落日”与“孤城闭”“四面边声连角起”中“四面边塞”及“连角起”,在景物中感受到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军事态势的严重,边塞荒凉的秋景。这些秋景又与作者家乡的景致迥然不同,一个“异”最能体现这一特点。渲染了边塞荒凉萧瑟有悲凉壮阔的氛围。

在下阕情感的感悟中,我也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下阕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什么?(――泪)征夫为何流泪?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有助于引导师生阅读文本、探究文本、深入思考的意识。师生们很容易在文本中找到将士流泪的两个原因――“燕然未勒”“归家无计”。在此时此地,将士们勒石无功,归家无计,自然会悲从中来,进而我引导师生们进一步思考:“男儿有泪不轻弹,是什么让男儿不寐,最终以泪洗面?”再次将大家的思绪引回文本。师生们发现文本中的“浊酒一杯”“羌管悠悠”“霜满地”这些独特视觉形象所蕴含的独特情感。通过对以上意象的分析,让大家进一步体会戍卒归家无计的忧伤,将军勒石无功的郁闷。

上一篇:房地产权属登记制度下一篇:质量和服务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