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国内发展趋势(精选8篇)
一、国内智能化社区的发展状况
智能小区在我国还属于方兴未艾的新事物,经过10多年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发展还很不平衡。深圳、上海、广州、北京等各沿海城市、直辖市和各省级中心城市发展较快,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有的慢一到二个节拍,有的社区的智能化刚开始不久,有的还处于炒作阶段。总的来说,社区的智能化犹如雨后的春笋方兴未艾,开遍在祖国的神州大地,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随着我国3111工程的推进,创建平安城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深入,无疑对智能社区的发展起到催化的做用。据相关资料统计,未来5年中国的智能化小区将以3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我国大中城市中的60%住宅要实现智能化。
1、智能化小区产品控制技术之竞争
智能社区在我国虽有10多年的历史,但还属于方兴未艾的时期,还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还在制定之中,整个系统的集成度还不高,还未能向智能大厦那样将所有系統集成IBMS平台上。目前行业内的主要技术和产品缺乏开放性、兼容性、互联性,各自为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目前行业内技术产品主要分为两大阵营:“网络派”和“总线派”。网络派主张整个社区以计算机网络集成技术为平台,实行多网合一。所有的产品都以计算机网络为应用的基础,因此它对智能化社区产品技术和成本要求较高,但它是目前国际技术的主流和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的IPv6(10G/S的 传输速率)实施为这一派(包括慑力等企业)奠定了基础。
另一派主要是以国外诸多知名公司如:HONEYWELL、西门子、江森等公司,在我国的楼宇控制中占据较大市场比重的“现场控制总线”派,采用的总线技术有LONWORKS、CAN、BACNET mod bus、Cbus 等。此类产品的成本较高,在智能大厦中的占有率较高。由于价格等问题,在社区的市场中还未普通被人们接受。
一、国内智能化社区的发展状况
智能小区在我国还属于方兴未艾的新事物,经过10多年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发展还很不平衡。深圳、上海、广州、北京等各沿海城市、直辖市和各省级中心城市发展较快,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有的慢一到二个节拍,有的社区的智能化刚开始不久,有的还处于炒作阶段。总的来说,社区的智能化犹如雨后的春笋方兴未艾,开遍在祖国的神州大地,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随着我国3111工程的推进,创建平安城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深入,无疑对智能社区的发展起到催化的做用。据相关资料统计,未来5年中国的智能化小区将以3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我国大中城市中的60%住宅要实现智能化。
1、智能化小区产品控制技术之竞争
智能社区在我国虽有10多年的历史,但还属于方兴未艾的时期,还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还在制定之中,整个系统的集成度还不高,还未能向智能大厦那样将所有系統集成IBMS平台上。目前行业内的主要技术和产品缺乏开放性、兼容性、互联性,各自为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目前行业内技术产品主要分为两大阵营:“网络派”和“总线派”。网络派主张整个社区以计算机网络集成技术为平台,实行多网合一。所有的产品都以计算机网络为应用的基础,因此它对智能化社区产品技术和成本要求较高,但它是目前国际技术的主流和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的IPv6(10G/S的 传输速率)实施为这一派(包括慑力等企业)奠定了基础。
另一派主要是以国外诸多知名公司如:HONEYWELL、西门子、江森等公司,在我国的楼宇控制中占据较大市场比重的“现场控制总线”派,采用的总线技术有LONWORKS、CAN、BACNET mod bus、Cbus 等。此类产品的成本较高,在厦中的占有率较高。由于价格等问题,在社区的市场中还未普通被人们接受。
还有一类(以国内安防产品厂家为主)以485 总线通信技术为基础构建智能小区的控制管理平台,其优点是成本低,但抗干扰的能力差,通信速度慢,在较大规模的社区的实时控制应用中就会暴露出不少的问题。
鉴于这种状况,2005年8月由我国智能小区行业的几家领军企业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数字社区控制网络产业联盟”(Digit community controlnetwork Idustrial Alliance,简称“ DCN”)。其宗旨是认真地总结这些年来得到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智能小区行业发展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实现行业内产品的开放、兼容、互联互通。我们期待着“DCN”为中国社区的智能化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还有一类(以国内安防产品厂家为主)以485 总线通信技术为基础构建智能小区的控制管理平台,其优点是成本低,但抗干扰的能力差,通信速度慢,在较大规模的社区的实时控制应用中就会暴露出不少的问题。
鉴于这种状况,2005年8月由我国智能小区行业的几家领军企业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数字社区控制网络产业联盟”(Digit community controlnetwork Idustrial Alliance,简称“ DCN”)。其宗旨是认真地总结这些年来得到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智能小区行业发展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实现行业内产品的开放、兼容、互联互通。我们期待着“DCN”为中国社区的智能化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2、安全防范技术在社区的应用与发展
安全防范技术在社区的应用经过1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层出不穷,并广泛的应用于社区建设中。生物识别技术中的指纹门禁已开始在深圳一些高档社区的单元门应用;第三代数字化网络远程视频监控技术已更广泛、深入地应用到各个行业,其中不少网络化建设水平较高的社区也开始应用第三代数字化网络远程视频监控设备。其产品如网络摄像机、NVR、DVR、多种专用视频服务器等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以指数函数递增,数
字无线监控及数字无线移动监控也有长足的发展,我国3G网络的开通将为无线视频网络监控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安全防盗领域更是绚丽多彩,深圳慑力公司的“激光战斗机”、“天行者流动保镖”、“联防中心” 横空出世,堪称2006年度安防界的三朵亮丽的奇葩。
“激光战斗机”(L926/V926)集红外移动探测、预警、反恐广播警示、报警、射灯警示、摄像录像、监听、声光报警远程传输报警图片或视频等功能于一体,报警后还可以彩信的形式发送到手机报警。盗贼不寒而栗、胆颤心惊、望而退却。
“天行者流动保镖”(G9)集网络远程实时监控、无人值守的防盗报警、无线移动视频监控、报警自动抓拍现场图片上传监控中心、家电控制等功能于一体,引领着安防时代的潮流。
2006年安防界最亮丽的风景属于联防中心(KM 2000 B),它集防盗报警、监控、周界、对讲、IC卡一卡通(IC卡的门禁、考勤、消费、停车车场管理及巡更)等功能于一体,成为视频监控、防盗报警联动的控制和管理平台。从此防盗报警、视频监控、门禁、对讲没有界线。
可视对讲作为智能社区的重要防线在建设中得到迅速的发展,由过去的单纯的黑白、彩色可视和非可视发展到今天别墅内用的、多个无线客服分机与虹膜/指纹+可视对讲系统,有的可视对讲兼有防盗报警的功能;有的户内分机已被智能家居主机所替代。
所谓“智能住宅”(Smart Home),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无线电技术,将与居家生活相关的各种数字化设备(计算机、数码相机、录像机、数字化视听设备等)、家用电器(如照明设备、厨房设备、空调、冰箱、洗衣机、视频音响设备等)和家庭安全监控设备(电子门锁、自动报警器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对其进行控制的居住环境。智能家居是智能社区的核心,长期以来处于叫好但卖座不高的尴尬境地,有过于炒作之嫌,主要原因还是超过老百姓的承受能力,随着房价越调越高,85% 的老百姓买不起房,智能家居将进入寒冬。
一卡通系统在中高档的社区中广泛得到应用,而在一些低挡的社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其主流产品IC卡替代了ID卡;公共广播系统技术由过去的模拟逐步向网络化数字广播转换;同时也遭遇到一卡通相似的处境。
3、智能化社区建设中亟待解决几个问题
智能化社区建设中亟待解决几个问题主要有:
1、缺乏统一技术标准和相应的技术;
2、重炒作、轻实际应用;
3、智能社区的设计缺乏完整性;
4、布线不统一,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5、各厂家的相同产品的兼容性、互换性、开放性差。
二、智能化社区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社区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1)网络化:随着网络技术和我国第二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必将加强社区的网络的功
能的发展。通过完备的社区局域网络可以实现社区机电设备和家庭住宅的自动化、智能化,可以实现网络数字化远程智能化监控。
(2)数字化:数字化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建设也必须走数字之路。社区应用现代数字技术,以及现代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提高了信息采集、传播、处理、显示的性能,增强了安全性和抗干扰的能力,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数字社区是数字城市的基本单元,数字社区的建设为数字城市的建设创造了条件,为电子商务、物流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3)集成化:将各离散的子系统进行集成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智能社区的目标。智能社区提高了智能系统的集成程度,实现了信息和资源的充分共享,提高了系统的稳定度和可靠度。
(4)生态化:近几年随着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生物气候学、新材料学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技术正在深入渗透到建筑智能化领域中,以实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而衍生出所谓“微观安防” 一门新兴的可持续发展新产业。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正在开发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去处理垃圾、污水、废气、公害,节能、节水,消除电磁污染,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筑人工生态环境等等;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小区)、智能型生态建筑(小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持续发展需求的能力。
三、智能化社区的发展前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资源节约、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时代。运用已掌握的建筑智能化高新技术,探寻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居住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国际技术发展趋势。
当前智能化建筑直接利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小区)领域里,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等,都将会更加深入、广泛地得到发展应用。特别是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域化、可移植、可扩展和可交互操作的方向发展。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建设的智能型绿色建筑(小区)、智能型生态建筑(小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持续发展需求的能力。
1 水泥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水泥行业发展现状
经过十余年的高速发展, 近两年我国水泥产能的增长逐渐趋缓, 如图1, 2005~2014年, 中国水泥产量年均增长率近10%, 2014年全国实现水泥产量24.8亿吨, 仅比2013年增长1.77%, 开创了十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而2014年水泥固
水泥行业发展趋势
定资产投资1 081亿元, 同比降幅达19.44% (见图2) 。透过产业数据可以看出,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 中国水泥制品的消费需求在逐渐趋近平台期。
目前, 水泥行业投资量和水泥消费需求都缺少反弹动力, 受环保等相关政策趋紧的外在因素和行业内竞争加剧等内在因素的双重影响, 水泥行业开始由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增效, 行业发展呈现出与建设高峰期有所不同的新趋势。淘汰落后仍将延续———无论是从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节能减排要求, 还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非新型干法和小型新型干法生产线的相当一部分都将被等量或减量淘汰置换, 升级改造为大型新型干法生产线。
兼并重组继续推进———目前中国水泥行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调整尚未完成, 在“十二五”后期乃至“十三五”期间, 以兼并重组为主要手段的行业整合将继续推进。
节能减排力度加大———水泥行业在环境约束和节能减排的重压下, 技术与装备水平正不断提升[1], 包括以布袋收尘器为代表的环保除尘设备, 以SNCR脱硝装置为代表的脱销装备, 以立磨、辊压机、高效冷却机、低阻高效预热器和分解炉系统, 以及变频设备等为代表的节能设备, 以纯低温余热发电为代表的余热利用设备等将在水泥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转型升级重在创新———2015年,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要“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对于中国水泥工业来说,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企业摆脱困境和行业转型升级, 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
2 国内水泥装备制造企业整体状况
行业获得较快发展:进入新世纪后, 水泥产能扩张的强劲需求, 带动水泥装备行业规模的快速扩张, 2014年水泥专用装备产量达到94.6万吨。目前, 国内水泥装备行业在加工能力方面整体上已经适应水泥设备大型化的需要, 具备了大型水泥生产线成套设备的生产制造能力, 2 500t/d、5 0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的技术装备已完全实现国产化, 8 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和10 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装备只需进口少量关键设备。与此同时, 在重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国内水泥装备制造业全球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也获得大幅提高[2]、[3]。截止2014年底, 国内已建成并运营生产的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约1 760条, 涉及的主要水泥装备4~5万台 (套) , 生产线设备保有量在1 200~1 300万吨左右。
产业布局集中度高:如图3, 从区域分布来看, 江苏、辽宁和河南是国内水泥装备主产区, 2014年三省水泥装备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65%, 产量合计近62万吨。特别是江苏省, 水泥装备产量达28.5万吨, 是国内水泥装备的第一生产大省, 辽宁省排名第二位, 产量也占到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 仅该两省水泥设备生产量, 就接近全国总量的一半, 可见区域集中度非常高。
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虽然国内已经拥有一批实力较强、规模和加工技术水平较高的水泥装备制造企业, 但行业整体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是缺少核心技术, 关键核心技术、设备、零部件依然不能自给;二是多数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粗放, 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抗风险能力较弱;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 大量产能集中在低端产品市场, 产能过剩导致过度竞争。
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目前, 水泥项目建设受到国家严格控制, 水泥投资热的降温对水泥装备制造业产生较大影响。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引导和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 水泥装备行业的结构调整和重新洗牌已迫在眉睫。行业结构调整方面, 一些规模偏小、技术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企业逐渐被大型企业吞并, 大型水泥装备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也日趋频繁;企业结构调整方面, 在水泥产业大型装备市场逐渐萎缩的背景下, 部分水泥装备企业把产品向其它相关领域拓展, 以谋求新的发展出路。
32015~2020年水泥装备国内市场预测
水泥装备行业的发展高度依赖其下游产业———水泥行业的发展, 水泥行业未来生产线的建设量是水泥装备未来需求量的决定因素。
(1) 2015~2020年新建 (技改) 熟料产能规模预测
政策依据
根据国发【2013】41号和发改产业【2013】892号, 水泥被列为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重点行业, 国家严禁建设新增水泥产能。总体看来, 大规模的新线建设已接近尾声, 未来新建水泥项目必须建立在等量和减量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 其实质是对既有生产线的改造升级。
根据《水泥工业产业政策》、《水泥行业准入条件》的规定, 新建水泥生产线建设规模必须在4 000t/d以上, 个别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山区等市场分散地区允许建设2000t/d生产线。
落后产能升级改造实施进度预测
2010~2014年, 全国水泥 (熟料) 淘汰量约7亿吨, 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约630条, 新增熟料产能约7.8亿吨, 落后产能升级改造任务已完成8成左右, 预计2015~2020年该项工作将完成收尾。
对我国2015~2020年水泥行业落后产能升级改造实施进度预测如下:
2015年。.通过对现有落后及相对落后产能情况分析, 预计2015年非新型干法熟料能力淘汰量约5 000万吨, 加上按照水泥产业等量置换原则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环境敏感地区实行减量淘汰) , 部分中小型新型干法生产线产能的等量或减量置换, 升级改造涉及熟料产能建设规模预计在6 000万吨左右, 形成生产线约42~46条。
2016~2020年。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基本完成, 主要的技术改造和升级重点为中小型新干法线, 但除部分2 000 t/d以下特种水泥生产线 (熟料产能约1 000~1 500万吨左右) 将予以保留外, 部分偏远地区也有保留部分小型生产线的可能, 因此2 000 t/d规模新型干法熟料线不会全部置换为大型生产线。另外, 也不排除有部分2 000 t/d以上生产线整合升级的可能。综合分析, 预计将有约1.5亿吨左右熟料产能实施升级改造, 按部分地区减量置换原则, 实现改造规模约1.2亿吨, 形成生产线约85~90条, 改造工作于2020年前可基本完成。初步判断, 生产线升级改造的高峰期将主要集中在2016~2018年度。
(2) 2015~2020年国内水泥制造业主要装备需求预测
预计“十二五”末期非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基本淘汰殆尽, “十三五”期间预计落后产能的范围会重新界定, 2 000t/d及以下水泥生产线可能成为升级改造和淘汰的重点。通过等量及减量置换方式, 预计2015~2020年将有125~135条水泥生产线实施升级改造, 改造后形成熟料产能规模在1.8亿吨左右, 对未来水泥装备市场需求形成一定支撑。除此以外, 现有水泥生产线的设备更新也对未来水泥装备和相关部件材料的市场需求起到一定拉动作用。综合分析测算, 预计2015~2020年国内水泥制造业主要装备市场需求量年均在20~22万吨左右, 设备价值在55~60亿元左右。
4 水泥装备产业发展方向
水泥装备行业市场前景:基于目前水泥产能过剩态势的严峻性, 国家出台了各项政策限制水泥产能的继续扩张, 水泥工业的结构升级, 特别是国家对水泥产能增长的严格控制, 必然会导致水泥装备市场的萎缩。
水泥装备行业转型方向:在传统水泥装备市场呈现下降的态势下, 节能环保装备、加工制品装备、矿山机械和其它相关领域装备市场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但须在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等方面实现重大转型, 以应对需求市场的变化。
水泥装备企业发展方向:在市场竞争压力下, 水泥装备制造企业将呈现新的竞争格局:大型水泥装备制造企业 (集团) 将依靠其规模优势、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 通过技术创新、兼并重组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扩大实力;中小型装备制造企业将在未来的竞争中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 乃至被兼并重组或淘汰。
5 结语
目前我国水泥工业已进入深度转型期, 大规模产能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 水泥装备行业受其影响会有一定程度的市场萎缩,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很多缺少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有可能在这一波竞争浪潮中被吞没。在此背景下, 对于国内水泥装备企业的未来发展给出以下建议:
(1) 紧随水泥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相应结构调整。一方面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总体设计、系统服务方面的能力, 延长产业链。另一方面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 分散企业经营风险, 拓宽产业面。
(2) 关注水泥装备细分市场。针对水泥行业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替代能源、以及协同处置各类废弃物等发展趋势, 研究开发相关装备, 在细分市场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3) 保持技术领先。在产能过剩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 技术领先就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应注重开发水泥装备和其它建材机械设备的柔性化、智能化技术, 以获得竞争优势。
(4) 打开海外市场走出去。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初的“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座谈会”中强调, 要加大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 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产能要素、开拓产能市场。“走出去”是加快国内水泥装备行业转型升级、快速缓解产业过剩、开拓新兴市场的良好契机, 也是促进中国水泥装备制造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的历史机遇。
参考文献
[1]王燕谋.关于水泥行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考[N].中国建材报, 2014年 (001版) .
[2]费豪文.我国水泥生产工艺与设备的发展分析[J].科技资讯.2011 (29) :139.
关键词:智能制造;机联网;机械行业;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就是通过工业信息化过程达到建成信息化工业目标。手段方法是信息化,实现目标是信息化的工业。信息化的工业是现代经济、信息社会的基础。所谓“两化”,工业化的需求是牵引;信息化的技术是驱动。在“两化融合”发展框架下智能制造是提高我国装备、产品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技术含量的重要技术手段。
1.机械智能制造的发展现状
(1)我国对智能制造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最初的研究中在智能制造技术方面取得一些成果,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年中智能制造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在许多重点项目方面取得成果,智能制造相关产业也初具规模。我国已取得了一大批相关的基础研究成果和长期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智能制造技术,例如:机器人技术、感知技术、工业通信网络技术、控制技术、可靠性技术、机械制造工艺技术、数控技术与数字化制造、复杂制造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攻克了一批长期严重依赖并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核心高端装备,如盾构机、自动化控制系统、高端加工中心等。建设了一批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基地,培养了一大批长期从事相关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高科技技术人才。
(2)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初步形成。随着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深度和广度日益提升,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制造装备实现突破,2013年以来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仪器仪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及其系统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领域销售收入超过4000亿元。
(3)我国对智能制造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我国对智能制造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项目成立,研究资金大幅增长。我国发布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并设立《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加快智能制造装备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化,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2.智能制造的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决定一个国家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有几个因素:其一,它是国家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例如:生产要求很高的高端设备,或在高温、高腐蚀、高危等恶劣的环境下,人工无法完成,需要机器人来完成;其二,当人工能效太低时,人的单位能效与之相比差十几二十倍,则需要使用机器人或自动化的装备来生产制造;其三,劳动力成本的快速增加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制造迎来了新的外部环境,对智能制造来讲是一个推动力。
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大国,但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先进装备贸易逆差严重、高端装备与智能装备严重依赖进口,严重制约我国制造产业健康发展。随着世界经济迅速的发展与成长,智能化制造工厂将给所有产业升级带来冲击,也将引领全球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前进与革新,对于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来说已是必然选择。将专家的知识不断融入制造过程以实现设计过程智能化、制造过程智能化和制造装备智能化,实现拟人化制造,目的是使制造过程具有更完善的判断与适应能力,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并将显著减少制造过程物耗、能耗和排放。
3.机械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
3.1以3D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崭露头角
“数字化”制造技术有可能改变未来产品的设计、销售和交付用户的方式,使大规模定制和简单的设计成为可能,使制造业实现随时、随地、按不同需要进行生产,并彻底改变自“福特时代”以来的传统制造业形态。3D打印技术呈现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打印速度和效率将不断提升;将开发出多样化的3D打印材料;3D打印机价格大幅下降。
3.2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及应用贯穿制造业全过程
先进制造技术的加速融合使得制造业的设计、生产、管理、服务各个环节日趋智能化,智能制造正引领新一轮的制造业革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模与仿真使产品设计日趋智能化;二是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在生产过程中应用日趋广泛;三是全球供应链管理创新加速;四是智能服务业模式加速形成。
3.3智能制造技术通讯网络化日趋成熟
机联网就是机器联网,指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现代通信技术,对企业制造设备、工艺流程,空调、照明、仓储等辅助设备进行统一的改造升级管理,形成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现代化智能制造模式,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促进节能减排,提高企业综合能力。“机联网”是实现“机器换人”的重要形式,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目前企业机器设备管理水平落后,一线劳动用工缺口持续扩大,加快机器设备联网成为企业提升生产经营水平、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实施“机联网”工程,推进企业生产制造从单机控制向多机控制,从“一人负责一机”向“一人负责多机”,甚至“一人负责一个车间”、“无人车间”方向发展,大幅减少生产一线尤其是脏活、累活、污染岗位、危险岗位的劳动用工。
4.结论
可以预见,智能制造装备在引领制造业在低碳、节能、高效发展进一步得到显现;同时,机械行业将在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智能仪器仪表、三D打印装备、新型传感仪器、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机联网等重点领域形成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同春,麻洪秋, 金成海, 张军,黄赞军.金属注射成形用水雾化不锈钢粉末的制备
与应用.粉末冶金工业,2013年6月第23卷第3期
[2]王先逵.《制造工艺核心论》WMEM.2005.6
[3]《关于开展企业“机联网”工程建设的意见》(浙经信信息[2013]559号)
作者简介:
互联和协同将成为ERP的主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原有的组织和流程已不能应付面临的挑战。为了加快反应速度,必须建立一个协作的制造和销售环境,企业需要在这个环境中明确什么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然后参与其中。在这个协作环境中,协同成为ERP的主题,它将作为连接公司内外各环节的基础平台,成为企业内部人员、业务伙伴、客户之间业务交互的有力保障。ERP的协同体现在:
ERP将成为整个供应链的一个环节,实现企业互联
长期以来,传统的ERP软件供应商将自己视为满足企业全部需求的一站式供应商。产品的着眼点完全集中在企业内部而非企业间的业务往来。英特网及电子商务将迫使ERP系统与第三方应用软件相互通信,实现与客户和供应商的连接并具有极好的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可伸缩性。
把ERP放到整个供应链中并不表明ERP可以作为供应链中的一个原子。从ERP软件厂商看,协同首先要支持供应链业务,实现外部的信息集成和共享,然后是外部业务的集成,最后是基于一定理论的自动业务流程。具体到ERP软件上就是实实在在功能的提供:如适合客户订单的产品配置管理,作为供应商提供产品生产和供应的状况,为供应商提供相关的需求预测,容纳供应商相关产品的相关信息等。
功能向两端扩展,在满足外部需求的同时提高企业ERP应用水平
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间的广泛应用,全球化步伐还将进一步加快,市场需要能支持企业发展的强健的商务软件系统。由于协同ERP系统实现了集成,消除了重复录入,因此它能使企业重视企业间的所有业务活动,更快地制定有信息支持的决策,更快的应对竞争压力和抢夺市场机遇。
以全球业务本地化取代国情化
业务全球化对于ERP软件来说,应做两件事情:第一,从软件上为全球性公司的子公司或供应商通过因特网实现总公司和多边子公司的协同工作,减少在世界各国的管理之间和降低业务处理的复杂性,
其二是本地用户拥有特别针对他们实际使用环境的本地工具、语言和低廉的产品服务价格。
本地化对ERP提出了标准软件必须具有的充分的灵活性,能对独特的业务流程进行个性化定制,保证运用的成功。ERP的灵活性还表现在企业可以采取分步实施(以一个部门、一个业务过程、一种管理功能的成功实施带动整个企业的成功实施,并以此改进企业的业务流程)。
本地化还对ERP产品能否满足各国不同的商业习惯和法规提出了要求,例如小到票证样式、报表的格式。本地化还对ERP产品的语言提出了要求,不但要实现对中文的支持,还要实现同时对多种语言的支持。
软件技术和行业应用将成为ERP软件的控制竞争力
纵观ERP软件向纵深发展的趋势,企业的个性化应用、快速重构、快速扩展将成为ERP软件的核心竞争力。这些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的变革成为推动ERP软件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主机/工作站技术阶段、客户机/服务器技术阶段到互联网技术阶段,每个阶段的更替都动摇了ERP行业的市场格局,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时代,这种因素将比以往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2)ERP将成为开放的、可重构的系统。成功的ERP供应商将是那些能够提供基础功能构件,使客户或实施人员能用其搭建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能运行在公司内外不同设备上的软件系统供应商。ERP供应商首先必须采用具有工业标准的商品化的中间件,如工作流的使用,其次是以开放的心态发掘新的、更深层次、更先进的功能。要想快速做到这一点,产品架构就必须具有互联性,互联的方便性正快速成为全球标准化的动力。
(3)XML将成为软件间互联的标准。XML方便了ERP软件及其它应用软件与客户、供应商所用软件的连接,能更好地支持电子商务战略。其次,支持多种界面、多台设备的时代正在来临。有实力的ERP软件厂商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业背景,提出在某个行业范围内认可的XML标准,并逐渐形成与其他厂商和ERP软件进行数据交换的接口标准,还可以联合其他设备厂商,共同开发基于这些标准的接口软件提供应用服务。
(4)垂直深化的行业解决方案成为ERP软件的立足之本。只有那些对客户所处行业有深刻了解、有该行业很深专业知识的ERP厂商,才有可能为企业提供真正的价值,成为企业的战略性合作伙伴。谁能充分利用先进而成熟的软件技术,谁能深入了解一个或几个行业的应用特点,无疑就抓住了ERP的要领。オ
发展趋势
世界上许多地区正面临着最严重的缺水。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全球80%的国家和地区都缺少民用和工业用淡水。随着资源成本不断上升和环保意识逐渐增强,许多企业开始运用绿色技术,降低碳排放,尽量减少废物产生。其中水处理技术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绿色技术。
根据联合国统计,到2025年,三分之二的世界人口可能会面临水资源短缺,因此水处理技术将会越来越得到重视,这包括了高效率的水资源管理和污水处理。例如:在北美尤其在加拿大,水管理及污水处理设施的面临的问题十分急切。63%的目前运行的设施都在超期运行,他们的平均运行时间已经达到18.3年。其中52%污水处理设施在超期运行。在美国的干旱地区,对海水淡化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海水淡化技术主要局限在于效率,而随着淡水的短缺,这些局限逐渐被淡化和忽视。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拥有巨大的前景,许多国家都在实施水处理的政策和项目。根据全球知名增长咨询公司的预测,至2010年,全球水资源管理和污水处理技术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500亿美元。
目前先进的水管理和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包括了循环用水、反渗透海水淡化和臭氧化等。例如,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正在迅速占领的大型设施市场,而这一领域过去主要以热工过程设备为主。处理效率的提升和渗透膜价格的回落,促使反渗透海水淡化市场在过去5年中迅速发展,现在应用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的已不再是小规模的工厂,大型反渗透海水淡化厂已是司空见惯。
在污水处理方面,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在生物发电领域提出了一种新的旋转生物电化学接触器,这项技术能够将已经运用于污水处理行业30年的旋转生物污水处理技术的效率提高15%;此外,一种能够处理高污染废水的技术也已经问世,这种技术能够处理污染物浓度超过300,000ppm的污水,而处理成本仅有原先通过储存和化学处理方法的十分之一。这种技术目前被认为是最简单、最易于使用及经济的处理技术.中国目前同样也面临巨大的淡水短缺和水污染的问题。作为一个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最小的国家,必须采取措施以避免未来严重危机的发生。中国北方缺水问题极度严重,因此国家启动了浩大的“南水北调”工程,整个工程耗资达到几十亿美元,预计2050年建成。污水问题同样困扰着中国,估计有3亿人口的饮用水是被污染的。2004年至2008年,污水排放量年增长率达到18%,从482亿吨增长至572亿吨。预计在2010年,中国的污水排放将达到640亿吨。中国持续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导致污水排放量连年上升的主要原因;而与此相对的是,中国的污水处理厂却基本上未能实现满负荷的运行。以2008年为例,中国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污水量仅仅达到的设计负荷的64%,主要的原因在于运营费用过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污水处理行业将需要更多的投资和更先进的技术。在第11个5年计划之间(2006年至2010年),政府预计在水处理方面投入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截至2009年,中国一共有1572座污水处理厂,同时2063家在建。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污染已成为本世纪全球性问题并且日趋严重。甚至有人认为:水的问题有可能超过能源问题而成为 21 世纪世界上最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必须对水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而正确掌握和合理利用现有水处理技术并研究新的水处理技术是解决水环境污染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途径,作为水处理工作者,更有责任直面问题,积极探索和正确把握未来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动向。鉴于此,通过对我国水处理技术发展现状的回顾和当前水处理常用模式及所面临问题的分析,对我国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一、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模式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给水处理从明矾净水开始,而比较完整的现代自来水厂是创建于1882 年的上海杨浦水厂。此后净水技术经历了简单沉淀,慢滤处理,依靠外国专家“照搬照抄”新建大型水厂,采用平流池、双层过滤技术以及絮凝、消毒等。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城市供水全面普及,给水处理从苏联模式中走了出来,在学术理论、规范制定、人才培养、设备供应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如在水处理中开始注重投药后的混合,采用静态管道混合器等“细节”,推广应用了絮凝等技术,在减少水头损失、提高絮凝效果、降低药量消耗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引进浅层沉降理论,对平流池的设计进行了改进,对滤池配水有了相应的研究,对混凝剂有了应用。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给水处理引进吸收了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絮凝加药的自动化水平,开始了提高水质和微污染水源处理技术的发展,消毒剂广泛使用并呈多样化趋势,供水管网水质实现了自动检测,常规水处理技术得到加强。目前,对于经济发展带来的水源污染的生物预处理技术及臭氧活性炭等水的深度处理技术在向实用化发展中,小型膜处理设备也已应用于高品质饮用水处理系统之中。
与此同时,在工业给水处理上也进行了许多研究和应用,如用混凝沉淀和过滤方式进行工业用水的预处理,用离子交换、软化、除铁等进行锅炉用水的处理,但是在工业循环水处理上由于缺乏自主技术,早期沿用了外国自来水处理中水质稳定的概念,片面地以控制 CaCO3 结垢为主,忽略了结垢的其他盐类和化合物,对工业水温度变化的特点和水的腐蚀以及水中菌、藻等引起的微生物黏泥的影响未予以考虑,走了弯路。目前工业循环水处理上则主要以投加缓蚀剂、阻垢剂、杀菌剂等化学药剂为手段来控制水的腐蚀、结垢和微生物黏泥。需要说明的是在工业水处理中的缓蚀剂 20 世纪 60 年代以采用铬酸盐和亚硝酸盐为主,由于毒性大,至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到环境保护的限制逐渐为磷酸盐所取代。然而,近年来由于磷的随水排放又引起了水域富营养化而产生“赤潮”公害,各国已纷纷提出禁磷或限磷要求,因而有机系列的钼系、钨系、硅系等无公害水处理缓蚀剂相继得到开发并逐渐推广应用。
阻垢剂方面,曾用木质素、淀粉类及腐植酸类,目前应用最广的为有机磷酸盐和高分子聚羧酸类。杀菌剂方面早期如氯、次氯酸钠、次氯酸钙等最为普遍,后来又发展了二氧化氯等。然而氯消毒后产生的副产物三卤代甲烷(THM3)现已确认为致癌物质,因而目前使用的杀菌灭藻剂已扩大到臭氧、过氧化氢等非含氯的氧化型杀菌剂以及以季铵盐如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为代表的非氧化型杀菌剂。
在废(污)水处理上,目前主要采用中和、沉淀、曝气、生物处理、混合稀释和过滤等手段,处理的目的是基本满足排放水质的要求,并且,总体处理率不是很高。
养殖水处理方面,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丹麦等,已经先后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循环水养殖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目前,国外已将臭氧、紫外线与生物滤器等水处理技术和设施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而且向机械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发展比较迅速,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一致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发展了各种各样的循环养殖水处理设施。目前水处理应用的几种主要模式
1)污水处理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污水处理模式,该模式以曝气池(氧化沟)、二沉池为主要功能单元,其中根据曝气池(氧化沟)内构筑物建造形式的不同又可以区分多种
水处理工艺。该模式主要应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处理目标以达到污水排放要求为标准,如将氨氮、化学耗氧量分别降至 5 25mg/L 和 50 100mg/L 以下。
2)饮用水处理
2001 年 6 月 7 日,我国颁布了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其中要求生活水的 CODMn小于 3mg/L;2000 年 1 月 1 日实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水源处理出水中氨氮质量浓度在 0.5mg/L 以下。这些相关标准的执行,对于水处理来说其出水水质标准有很大的提高,并且国家还在考虑制定水质的行业标准。对经济技术发达地区和城市在保障公共健康的基础上将提出更高的水质标准,除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的项目外,还将增加微生物项目,同时,还考虑适当提高水质的感观性项目和要求,以适应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应该指出,当前常规水处理达不到对 COD 和氨氮去除的要求,投加高剂量的氯气消毒又会导致三卤
甲烷和卤乙酸等有致突变作用的消毒副产品,对水的饮用安全构成威胁。氨氮的去除有赖于生物预处理,色、嗅、味等的改善需要利用活性炭或臭氧活性炭的吸附和生物降解等工艺。所以考虑增加预处理或深度处理环节是当前提高供水水质的必需工作。
从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看,将各种预氧化处理(臭氧、高锰酸钾、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生物处理和活性炭吸附与常规处理联合起来,优化组合新的净水工艺,是当前受污染水源水水质净化的基本技术对策。
3)纯净水处理
4)锅炉水处理
二、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纵观上述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我国当前水处理所面临的问题,研究国外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结合新世纪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要求,可对我国水处理技术粗略勾勒出如下的发展趋势。常规水处理
以去除悬浮固体,胶体及细菌为目的的常规工艺对色度、氨氮、耗氧量不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现行的“混凝 沉淀 过滤 消毒”的常规处理组合仍将在新世纪的初期得到延续,但不是简单重复,而应是“强化”或“优化”了的工艺组合,并针对不同的水源条件和水质要求,辅以预处理和深度处理。
当原水中氨氮、亚硝酸盐含量高,有机物多,较易生物降解时,采用生物预处理将是适宜的,因出水水质可得到全面提向,运转费低廉。当原水中有机物量多且较难降解时,为保证净水厂出水水质全面达到规定的有机物(包括消毒副产物)指标与使出水降低致突活性(Ames 试验呈阴性),采用活性炭过滤将是必要的,是今后发展的方向。生物预处理
生物预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去除原水中的氨氮及可部分降解有机物。针对当前水体污染状况及趋势,生物预处理工艺作为去除氨氮的有力武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不会改变,但目前还需要进行实际应用方面的广泛研究,特别是对含藻水处理中应对暴发期的工艺措施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藻类密度一般较小,因而其絮体不易沉淀,采用气浮则可以取得较好的除藻效果。气浮法的主要问题是藻渣难以处理,气浮池附近臭味重,操作环境差。深度处理技术
目前我国尚在应用研究阶段的臭氧氧化、臭氧活性炭吸附等水的深度处理技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该技术已引入到我国水处理技术上来,但吸收、转化和应用工作应有一段时间。水处理药剂的发展
消毒杀菌方面,THM3 的问题虽已经引起世界的关注,但目前为止我国限于技术和经济条件,液氯消毒仍为大多数水厂所采用。随着国外研究开发出新的高效、低毒或无毒替代品,我国将会逐渐限制、淘汰液氯杀菌的方式。工业水处理中的药剂将从有毒有公害的药剂向低毒、无毒、无公害药剂方面发展,由不易生物降解药剂向易生物降解方面发展,由单一的水处理药剂向复合的多功能药剂方面发展。膜处理技术
膜技术是利用离子交换膜或有机高分子合成膜组成的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对于水 质处理,可能是 21 世纪的革新技术。
膜处理技术被誉为 21 世纪水处理技术的关键技术,是替代传统工艺的最佳选择。膜分离技术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以压力梯度为驱动力,利用特定膜的透过性能分离水中离子、分子和杂质而进行的滤膜机械筛分作用,是膜技术从化工领域向水处理领域、发展的结果。近10 年来我国主要用于桶装、瓶装高品质饮用水的处理,欧美则已建成了日处理水量几万到几十万立方米规模的水厂。目前膜处理技术在水处理方面的主要应用有反渗透(Reverse Osmotic,RO)、电渗析(Electrodialysis,ED 或 EDR)、钠滤(Nanofiltration,NF)、超滤(Ultrafiltration,UF)和微滤(Microfiltration,MF)等5种。UF和 MF 运行所需压力低,膜的成本低,可替代传统水处理的混凝过程,值得推广;而 RO 和NF 可分离直径达 0.0001μm 到 0.001μm 的颗粒,对病毒、有机物和溶解性无机物均能有效去除,既可用于工业水处理也可用于饮用水处理,能避免化学药剂投加产生的问题和常规消毒副产物生成,特别是解决了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新发现的常规方法不能除去和杀死隐性孢子虫的问题。随着饮用水水质要求的提高和膜技术的发展,膜技术和膜产品将会得到广泛的开发和应用。但膜组件的集成化,膜破损的检测,膜污染的控制及洗涤,膜处理中污排水的处理及膜成本降低等等问题还需深入研究。
微滤、超滤与反渗透是靠压力驱动使水透过半透膜,而将水中所含杂质:胶体、无机离子、有机物、微生物等截留的过滤技术。它们的区别主要是膜的孔径和截留粒子成分子的直径不同。一般颗粒介质(砂、煤等)过滤技术可去除 2—5μm 以上的粒子。微滤可以去除 0.1—0.2μm 的粒子,能将绝大多数形成浊度的粒于去掉。超滤可去除 0.005μm、含分子量 1000 以上的粒子,包括细菌、病毒。反渗透则可去除 0.3—1.2nm 大小的有机物(分子量 200—500)与无机离子,用于除盐、海水谈化。纳滤是一种低压反渗透,可去除纳米级的粒子、有机物(分子量 300)、无机离子,用于软化、除盐。
膜技术的应用需与其他技术(如前处理、后处理)组合才能充分发挥其特点。水质好的原水,可经微滤、消毒就能供饮用。澳大利亚一公司生产的微滤膜设备可定期自动冲洗(防堵塞)或用药剂清洗(宁波自来水公司已引进该设备生产纯净水出售)。对于含盐量高、硬度高并受有机物污染的原水可最终采用反渗透制取优质水。考虑到需要保留一些有益于健康的离子,则可在反渗透后进行矿化、钙化等处理,或者采用纳滤,少去除离子。膜技术的应用中,关键是防止膜污染。无机盐形成的垢,有机物的粘附与微生物的积累、滋长都会造成膜的堵塞,降低膜的通水量(如维持温水量则需增加进水压力)。因此,根据原水水质选择必需的前处理格外重要,否则合影响膜的使用寿命,使膜更换频繁,增加运行成本。
针对膜上不同的污染,选用清洗液定期对膜进行清洗,也是膜技术应用中的重要环节。一些国家在研究用微滤与超滤来取代常规的净水工艺,结果表明:技术是可行的,但从经济上考虑需慎重。随着有机膜的大量应用、膜的高速率生产使膜的成本迅速下降,可以认为膜技术在给水事业上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分质供水和水的高效利用技术
1直播卫星、有线网络和地面无线广播电视的数字化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广播电视的发展规划,国家广电总局在确定了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战略,明确了数字化实施的“三步走”策略,从而通过卫星、无线和有线三种方式来实现我国数字广播电视在全国的覆盖。具体说来:第一步是自开始,在试点的基础上进行数字电视的大力推广,对经济较发达、有线电视网基础较好、居民收入较高和城镇等具备数字化条件的地区,通过给用户的电视机安装数字机顶盒来接收数字信号,从有线切入来实现端到端的数字化;第二步是自开始,开通直播卫星直播业务并播出地面数字电视;第三步是自开始,大力发展高清电视和地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有线网络和地面无线广播电视三者具有如下功能:(1)基本功能为传输广播电视信号;(2)增值功能为广电行政部门开办的如交互电视和网络广播等增值业务;(3)拓展功能为“三网融合”后可开展的业务。我国地形比较复杂,众多偏远地区和覆盖盲区的广播电视传输,必须依赖于充分发挥这三者的潜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配置的优化。信息时代,直播卫星、有线网络和地面无线广播电视的大力推广是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要求:(1)作为最现代化的传输覆盖手段,直播卫星对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推动直播卫星的发展中,必须重点关注卫星数量和卫星业务开展这两个问题;(2)相较于直播卫星和地面无线而言,有线网络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服务体系,是三者中实现数字化最成熟的。在推动有线网络的发展中,新建的`有线网络要具备交互功能,已经建成的有线网络要加快进行双向改造;(3)地面无线是为城乡居民提供免费收看电视的主要手段,也是“村村通”工程建设的重点,因此各级广电部门必须确保地面无线的全覆盖,加快推动地面无线的发展。
2广播电视与互联网融合的必然性
利用互联网技术,广播电视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从而开辟了自身发展的新天地。首先,互联网的应用使得广播电视能够克服稍纵即逝的缺陷,并且能够实现跨时空的传播,从而拓宽传播范围和改变传播方式;其次,互联网的应用使得广播电视节目可以迅速实现全球性传播,从而实现信息的广泛共享;再次,互联网的应用使得广播电视在确保传播效率的基础上,能够极大地降低传播成本;最后,互联网的应用使得广播电视节目可以在国内外进行传播,通过开展国际网络业务,能够极大地提高有线电视网的效益。信息时代,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融合是必然的,网络中的广播影视允许用户进行观看、收听、下载、阅读、检索、评论、存储、剪辑和转发,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广播电视单向流动的特性。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广播电视,已经成为现代广播电视发展的关键,为此国家广电总局已经积极展开对策,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来推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融合,促进广播电视时效性、传播速度和容量的提高。
3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的运营
所谓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上,是指将整个网络传输的架构和媒体资产管理的管理架构、编辑系统和发布平台等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网络在这个整体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要积极完善广播电视检测网的检测,开展地面数字电视、移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音频广播等新业务的检测研究,建设全国安全播出的指挥平台,确保包括信息安全和节目质量在内的优质服务。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的运营,使得观众不仅能够看到高清晰电视节目,还可以按照个人需求和爱好来进行节目的定制,并且通过对用户权限的管理和控制,能够制止不良信息的传播,从而更好地解决当前有线电视网向大众化广播服务,向互动式分众服务直到个性化服务转变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安全管理问题。
4结语
一、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概述
机械制造智能化, 即在传统机械制造与现代先进智能化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 利用计算机模拟制造专家的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职能活动, 形成高度智能化的、统一的机械制造系统, 实现制造智能化、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的高度柔性化和企业经营运作的集成化。[1]机械制造智能化不仅解放了劳动力, 将专家的职能活动与智能机器进行有机结合, 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的部分脑力劳动, 减少了人类的工作量, 而且还能对制造业专家职能信息进行广泛的收集、储存和发展, 从而使之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不仅能提高产品制造的精密度、产品的质量与效率, 而且还能使机械生产更现代化, 生产成本最低化。
机械制造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在现代制造系统中, 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和柔性自动化特点的数控技术是现代机械制造系统最关键的技术, 它集计算机、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等多科前沿技术于一体, 对制造业的智能化、自动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 数控技术在集成化基础上实现了超薄型、超小型化, 由原来的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 数控系统在机械制造业中的运用不仅能实现自动修正、调节和补偿各项参数的工作, 而且还能实现在线诊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
二、机械制造智能化的优点
(一) 具有良好的技术价值。
机械制造智能化充分利用集成人工智能、机器人控制、制造软件系统等实现了机械制造的自动化和现代化。同时, 机械制造智能化利用智能机器无需人工干预就可以进行小批量生产, 这不仅能够在不适宜人参与的制造环节以智能机器取代部分脑力劳动, 而且还能使生产更方便、更精准。
(二) 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
机械制造智能化不仅能够有效地消除生产对劳动力的依赖, 节约成本, 而且还能提高生产效率, 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得以生存和发展, 因而, 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技术价值。可以说, 内在利益驱动促使机械制造智能化成为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机械制造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一) 性能方面的发展方向。
一是“三高”发展速度明显。所谓“三高”就是指机械制造技术的速度、精度和效率, 它们是衡量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关键性能指标, 由于采用了高速控制系统、成熟的操作系统、高分辨率绝对式检测元件的交流数字伺服系统、机床动态与静态特性改善等有效措施, 现代机械制造不仅简化了机械制造工序, 降低了操作难度, 而且还使机床的高速高精和高效化有了明显的提高, 实现了元件的快速检测, 适应了现代机械制造快速发展的需要。[2]二是柔性化增强。现代数控系统不仅将神经网络、模块化管理理论应用于数控技术创新中, 有效地提升了车床功能, 增强了车床的灵活性, 满足了用户的不同需求, 而且还充分发挥了数控技术的群控功能, 实现了对物料流、信息流的灵活调整和机械制造过程的动态化控制, 从而使数控系统的灵活性更强。三是工艺复合性与多轴化。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程度越高, 机械制造所需要的工序和辅助时间越少, 机械制造的复合加工特征就越明显。当前, 以减少工序和辅助时间为主要目的的复合加工已经实现了多轴、多系统控制功能的方向发展, 这种发展不仅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更好地为数控机床服务, 而且还能通过自动换刀、旋转主轴头或转台等措施完成多道工序和多表面的复合加工。四是实时控制智能化。[3]实时系统是数控技术具备的功能, 早期的实时系统针对的是相对简单的理想环境, 其主要任务是根据生产来调整任务, 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出现了将实时系统与人工智能化相结合的实时智能控制系统, 这种以计算机模型模拟出来的智能行为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动态化控制。
(二) 功能方面的发展方向。
各种应用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促进了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 机械制造功能智能化发展趋势明显。一是用户界面的人性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发展, 不同用户群体对界面的风格、功能有着不同的要求, 这为计算机软件开发与研制带来了诸多困难。[4]界面是沟通数控系统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接口, 图形用户界面运用模块化技术对功能进行系统的划分, 使用户能够通过窗口和菜单等方式简便地控制各种功能, 满足了不同用户的界面操作需要, 还实现了图形模拟、图形动态跟踪的功能, 使用户界面更加人性化。二是科学计算的可视化。数据处理与解释是实现机械制造数控目的的重要环节。科学计算可视化是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原理与方法将大规模数据转换为直观可视的图形或图象, 这不仅使信息交流不再局限于文字和语言表达, 而且还极大地缩短了机械元件开发周期、降低了机械制造成本。科学计算可视化已成为机械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方向。[5]三是控制管理的模块化。模块化易于实现数控管理的多功能化。在系统结构中, 模块可以根据系统的要求和功能任意组合、分解和更换。机械制造智能化采用硬件模块化使数控系统具备图形编辑和高级语言编程功能, 以便于构成不同档次的数控系统。
(三) 体系结构优化的发展方向。
改善和发展体系结构在机械制造智能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机械制造体系结构采用LED平板显示器和集成化CPU不仅能提高集成度和运行速度, 而且还能提高显示器的性能。[6]能使所有用户共享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的网络化给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了革命性变革, 不仅加速了技术信息的交流, 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和各类电子设备互联起来, 实现了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市场开拓的跨国界进行, 而且还能对产品进行编程、设定和运行, 实现了机械制造的远程控制和无人化操作, 推动企业向着竞争合作的方向发展。[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更多新技术将会被运用到机械制造系统中, 机械制造智能化不仅克服了传统机械制造中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精密度和竞争力, 而且还实现了信息化、集成优化, 提升了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 促使我国机械制造向着更科学更高速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钟.浅析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J].科技与企业, 2011, 15
[2] .朱敬超, 袁建新.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6
[3] .宋波.论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4
[4] .安然.智能化是未来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访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楚玉峰[J].中国包装工业, 2011, 5
[5] .朱剑英.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思路与对策[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工程技术版) , 2012, 4
[6] .梁建成, 崔汉国.机械制造走向智能化的辩证发展规律及趋势[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94, 1
中国基金行业借助资本市场的繁荣和金融改革深化的演进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不仅仅在公募共同基金方面,还包括人民币股权私募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中国国家主权基金等,分别以不同的组织形式建立,并以不同方式支持国家金融战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
以公募基金发展为例,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基金行业初具规模,共计60家基金管理公司共管理公募基金511只,基金份额为23503.82亿份,资产净值合计为23590.0亿元。从基金股票投资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采掘业,机械、设备、仪表业仍是基金投资占比较高的五大行业;从基金规模看差异甚大;从各公司股票类基金份额变化看差异明显,除部分排名前列的基金公司获得净申购,多数基金公司为净赎回,业绩仍是影响份额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国内公募基金业现存问题
1.行业共性突出
迄今公募基金已经发展了11年,基金产品创新需求一再被推到基金公司面前。行业的同质化造成了基金投资策略趋同,仓位相似,重仓股集中,这也成为了基金行业的一大困境。由于基金投资策略的同质化,也令公募基金成为市场上最大的助涨助跌器。与此相对,美国市场基金产品类型多样,除了资本自由流动可以自由成立大量国际基金外,还有行业基金、另类基金等;债券基金中,国外债券市场的细分程度也更明显,而投资股票方向的基金,国外基金可以做卖空等等。因此,与国外基金业相比,由于市场发展完善程度差异,国内基金市场现阶段同质化现象明显。同时,国外基金各种费率也是灵活的,国内基金公司比较期待的费率创新,目前也难以实现。
2.行业费用收入控制
今年最受争议的问题是国内基金业可以根据基金规模收取管理费问题。目前,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被要求签定一个契约,在这契约中规定了无论基金盈亏都要收取管理费用的强制性条款。尤其在市场行情走低时,基金公司提高管理费比例从而保证了管理费收入。基金与业绩不挂钩的基金管理费收取方式,违背市场化原则,成为今年行业热点话题。
3.股权激励的应用
以国外经验来看,固定管理费模式虽然在牛市期削减了管理人员的收入,但有助于防范投资管理人员不顾风险地博取高收益,在熊市期也能维持基金管理公司的稳定收益。但股权激励计划成为挽留人才必要手段之一了-短期看,可作为奖励手段,增强基金管理公司员工的收益;长期看,股权激励更能够从制度上督促和激励基金管理公司员工,完善基金管理公司的治理。
从行业看,目前仍缺乏完善的基金业政府监管体系以及缺乏专门的基金行业自律组织。
三、国外Vanguard基金公司发展案例
1.公司介绍
Vanguard公司的介绍是这样的:巩固股东关注点是我们每日工作的指导:我们审慎的管理着基金,本着长期投资的目标和清晰的战略目标。我们征服了目标,提供具有竞争性的投资回报无论在同类共同基金方面还是被动型指标指数方面。
美国最成功的共同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着5200亿投资者的资金,提供一套完整的家庭式共同基金管理包含从实体经济到债券基金;创立了Vanguard500指数基金,有效的股票投资组合可以跟踪整个市场,包含了103只本国基金以及最大US共同基金,Vanguard家族总是获得最低成本率。
2.公司发展
John C. Bogle于1974年成立了投资公司,其实自1929年始已开始了运作。自1924年美国第一支共同基金马萨诸塞基金的创立,Morgan意识到这种投资服务的机会和潜力,并于1929年7月成立了willington 基金。
从1950s到1960s初,Willington管理公司承担着基金资产的管理责任,基于四大原则运作:保守的投资策略,关注长久的投资表现,无任何相关或者姐妹的单一基金,以及复杂、组织良好的销售和市场队伍保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兴股票市场发展迅速。1960年末,公司的平衡型投资策略已被投资市场的经纪人们摒弃。Wellington基金,曾经平衡基金投资的佼佼者,业绩滑落至谷底。同时,Morgan决定从主动投资撤出,聘任Bogle管理基金。这位年轻人随即实施了一系列策略,包括基金业绩提升,加入投资商会,雇佣有实力且有经验的基金经理。
Bogle成立了Vanguard公司,并率先于1976年在美国创造第一只指数基金——先锋500指数基金。指数基金的产生,造就了美国证券投资业的革命,迫使众多竞争者设计出低费用的产品迎接挑战。
经过三十多年的考验和磨砺,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指数化投资方式在我国必将更为普及,积极指数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投资模式对国内的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也将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四、国内基金行业发展展望
随着2009年9月,国家计划部门已向国务院提交了监管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的规定草案。国内私募股权行业在不远的将来也能够允许国内投资者参与到海外投资者所能参与的那些大型投资交易中,并鼓励国内私募基金人才代理本地投资理财,而不再只为外国人理财。
公募基金进入了高速扩张后的调整阶段,同时,随着09年《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和《特定资产管理合同内容与格式指引》相继发布以及部分产品的发布,意味基金专户理财正式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智能制造国内发展趋势】推荐阅读:
智能制造信息系统12-09
智能制造国家政策补贴06-20
智能制造与职业教育11-10
智能制造与物流的应用11-24
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12-09
智能家居国内外发展07-14
服装制造业市场发展10-29
人工智能发展英语09-13
楼宇智能化现状与发展10-19
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发展规划书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