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基础整理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精选5篇)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 篇1

古代诗歌

一:本课中出现的词语(注音,重点词语要求解释出来)

二:文学常识

三:温习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或抄写或自我默写。

四:名句欣赏

对老师课上重点讲解的名句或名段挑选一二进行鉴赏,可以上网进一步补充资料,自己筛选,用书面语表达出来。(注意积累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现代文

一:本课中出现的词语(注音,重点词语要求解释出来)

二:文学常识

三:名段欣赏

对老师课上重点讲解的名段进行鉴赏,可以上网进一步补充资料,自己筛选整合,用书面语表达出来。(注意积累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

一:文学常识

二:复习所学内容:熟读(梳理字音)、疏通文意

整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存有

疑问处摘录出来予以解决。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 篇2

———题记

如果说人生就是让我们不断选择、不断取舍,提升自己的过程,期间会遇到几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么我认为,高中,这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从初中进入高中, 科目增多,难度加大,九门功课全面学,这时,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学得更好,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步入高一,语文的学习教材也变的多了,面对一学期两本书的压力,那么有同学就会说,一学期一本书都学得不是特别好,更何况两本书呢?其实,我觉得,不管是几本书也好,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语文的学习一定游刃有余。大家也都知道,要想自己的高中语文学得更好,高一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高一注重打基础、 高二要全面学习、高三进行总复习。只有在高一打好基础了,以后高二、高三语文的学习才会学得更好。

那么,高一语文应该如何打基础,才能学得更好,得到更高的成绩呢?

首先,一定要注重语文课堂的学习, 课前认真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进行复习,这些学习方法说起来大家肯定都知道,但是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呢?抓住课堂效率,就会让自己在课下学习的时候省不少力。相信语文课上老师一定会让大家进行发言,或者提问回答一些课后习题,比如会让大家解释难句意思,解释文章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还会举办一些有趣的小游戏、小活动,比如课本剧、互相对话等,在这些环节同学们其实就可以积极回答问题,勇于发言,敢于尝试,敢于表现自己,活跃课堂气氛,只有这样, 大家才会觉得语文课堂更有活力,语文的学习也更有趣。在课后,大家还需要进行语文的复习,所谓语文的复习,就是记忆背诵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加深巩固学习内容,为以后语文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其次,高一语文重要的就是积累,因为高一是同学们步入高中的第一年,还没有学习多少基本内容,就更需要步入高一的我们加强积累,而且高中还要写作文, 这就更需要多积累写作素材了。那如何积累呢?我觉得,多看、多听、多读、多想这 “四多原则”是非常必要的。多看报纸、课外杂志,多听新闻、名人演讲,多读书、读好书,多想、多思考。只有读的书多了,才会写出更优秀的作文,同时也会有容颜的改变、气质的提高。

积累分为两个方面,不仅有课外积累,还要注重课内积累,比如今天学习了一篇文章,你觉得文章哪一段写的特别好,那就可以准备课堂积累本,把名句名段都摘抄下来,方便以后写作文用。还可以积累成语、名言警句、对联集锦、古诗、 散文积累等。要明白,语文的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你积累的越多,你脑子里记得内容也就越多,你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成绩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最后,要想高一语文打好基础,还不能忘了融会贯通,语文的学习与政治、历史是密切相关的,学习语文还不能忘了多了解国家大事,关注时事热点,关注领导班子的政策动向。了解国家大事,关注体育赛事、体育明星,这些对于男孩儿和喜欢体育的同学来说不仅仅是自己的兴趣,知行合一反而更能够丰富自己的作文水平。

综上所述,高一语文打基础需要我们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巩固复习;还需要我们加强语文各方面的积累;更需要我们关注时事热点,学会融会贯通。学无止境,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一个领域的学习,更需要多看多学不同领域的内容,因为语文是一个复合性的科目, 多涉足不一样的领域对语文的学习肯定是有帮助的。

希望每个同学都可以从高一做起,在高一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语文的学习奠基,让自己以后语文学习的道路越来越顺畅,希望每位同学将积累贯彻到思想当中。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 篇3

历史基础知识整理与训练与训练(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辛亥革命)

第四单元单元小

系统梳理知识,理清发展脉络!

结与测评

专题练习

一.填空题:

(一)背景 1.政治环境:《辛丑条约》后,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加深。2.经济基础:清政府“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___________发展。3.阶级基础: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扩大。4.思想基础:___________的不断传播(天赋人权、自由平等)。5.组织基础: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_________(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政治纲领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___________,平均地权”。“三民主义”: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_________”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体;“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二)过程

1.准备:黄花岗起义2.高潮:_________起义,1911年10月10日,取得成功。

3.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受武昌起义的鼓舞,全国十几个省相继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三)中华民国成立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_________在南京宣誓就任南京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体现民族精神(进步性)。人民主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_____”。平等:“国内各民族一律________”。自由: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结社、通信、信仰等______。分权制衡:确立________ 的政治体制、实行_________制。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______________的进步意义。

(四)历史意义----20世纪第一次巨变

1.政治:实行了政治制度的创新。推翻了_________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翻了“_______________”,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2.思想: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而使__________的观念深入人心。3.经济:为______________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4.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材料二著名作家老舍的《茶馆》中有这段对白:

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

李三:“哼!皇上没了,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打个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我的小辫子,万一把皇上改过来呢?”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王淑芬与李三的对白所反映的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状况;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状况,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在思想方面还做了哪些努力?

2.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史册!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材料一下图是辛亥革命中的某一组织颁给成员的一种凭证,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速了辛亥革命发生。

材料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诗:

“中山奋起卫炎黄,叱咤风云革命张。首义武昌摧末帝,共和民主屹东方。”(1)材料一描写的是什么组织?

(2)材料二诗中提到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材料三体现了该约法明显的特点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何重大意义?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意义。

3.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救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材料二全国的立法权属于参议院,临时大总统行使职权,须有国务员副署,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力。同时规定人民享有人身、财产、言论、通信、居住和信教等自由。——《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孙中山明令废除清朝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式礼节,代之以鞠躬、脱帽、握手之礼;书信落款中的“顿首”“再拜”及带有封建等级色彩的称谓,以新式名词代替;过去常用的大人、老爷之称均被革除。他要求民间称呼官员均学习西洋或东洋,称为“先生”或“君”。——《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司厅称呼文》 材料四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和旗袍开始流行……吃西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当时的妇女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 材料五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社会革命主要内容是什么?具体办法是什么?

(2)材料二确立了什么政体?概述材料二颁布的重大意义。

(3)材料三体现了孙中山的什么思想?材料三、四反映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4)执信中学是孙中山先生于1920年为纪念近代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而亲手创办的纪念性、示范性学校,为了维护中华民国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在这之前,孙中山先生进行了哪些努力?

4.学习历史不仅要掌握史实,更要学会解释史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 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式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 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2)依据材料二,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3)综合两则材料,你又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4)你认为在解释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70年》

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们革命斗争打开了通路。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三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评价是否正确?你是如何理解的?

(2)材料二中说明“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这种“历史变革”表现在哪些方面?

(3)辛亥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具体包括哪些有利条件?

6.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标语字把民国的“国”改写为“囻”。

——宋军《申报的兴衰》 材料二(民国初年)官府之文告,政党之宣言,报章之言论,街巷之谈说,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袁世凯身败名裂,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申报》庆祝的1912年元旦的重大政治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哪一重要意义?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在移风易俗方面的三项措施。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 地位。

答案解析

一、填空题:

资本主义、民主革命思想、同盟会、创立民国、民权主义、武昌、孙中山、国民全体、平等、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反封建专制制度、君主专制、洋人的朝廷、民主共和、民族资本主义

二、材料分析题: 1.【答案】(1)意义:主权在民,否定了君主专制;体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积极意义。(2)社会现实:这段对白表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虽取得巨大成就,但任务艰巨,道路曲折。努力: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道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等。【解析】(1)紧扣材料一信息“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等,结合所学知识,重点把握到“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三权分立”,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免答非所问。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把握到“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但任务艰巨,道路曲折”的维度即可。关于第二小问,要注意明确题干“资产阶级”要求,避免误答。联系所学知识,重点注意围绕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激进派的相关活动展开,诸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2.【答案】(1)中国同盟会。(2)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清朝宣告统治结束。(3)特点:三权分立。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解析】(1)据材料“上图是辛亥革命中的某一组织颁给成员的一种凭证,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速了辛亥革命发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为中国同盟会。(2)据材料“首义武昌摧末帝,共和民主屹东方”可知,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为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后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材料“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显示,议会掌握立法权,临时大总统掌握行政权,司法独立,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其意义。

(4)本题考查学生再现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3.【答案】(1)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具体办法: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2)政体:民主共和政体;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3)思想:反对封建等级观念,提倡国民平等。影响:促使人们转变观念,移风易俗,社会风气逐渐开放。(4)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第一次护法运动。【解析】(1)据材料“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即民生主义的主张,也即平均地权。据所学可知其具体内容为: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2)材料所述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合其内容“全国的立法权属于参议院,临时大总统行使职权,须有国务员副署,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力”可知临时政府根据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颁布的意义。(3)材料反映了孙中山主张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废除原有的封建等级观念等旧有的社会习俗,体现了其提倡平等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对社会习俗的改革,促使人们转变观念,移风易俗,社会风气逐渐开放。(4)本题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妄图复辟帝制,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第一次护法运动等,但这一系列斗争均以失败告终,促使了孙中山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4.【答案】(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议政意识;等等。(2)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改变当时的中国,尤其是农村的现状;等等。(3)从横向看,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材料一中的报纸主要在城市发行,材料二中的老农生活在农村);从纵向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个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4)证据要全面;孤证不立;不要武断下结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第(1)、(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观点的能力,第(3)问考查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4)问考查学生对史料运用的把握。5.【答案】(1)正确。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材料一的基本观点。(2)政治: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大大提高,资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高一语文的基础学习方法(共) 篇4

一、高一语文的基础学习方法

1、主动预习

对于语文课来讲,预习相当重要,特别是古文学习,如果你能在预习阶段就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将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语法知识归纳出来,学会主动学习,便可以达到以下四个目标:

(1)对课文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

(2)巩围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粗层次的有机联系;

(3)找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引起注意;

(4)了解课文后面的练习,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记号,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预习实际上是听课前在思想上、心理上及知识上的准备。

2、专心上课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上好课、听好课是学习各门功课的重要途径。课堂学习是一顼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讲究策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策略主要有:

(1)抓住老师的思路,跟紧老师的步伐,学会抓思路而不是死记硬背;

(2)抓住关键内容,抓关键词,而不是将所有课件上的内容照搬到笔记上;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

(3)积极思维,学思结合;

(4)珍惜课上学习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5)注意课堂小结。总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只有在课堂上达到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最基本的消化吸收,才有可能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打好基础。

3、及时复习

复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语文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语文复习必须要主动,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1)系统整理(2)独立作业(3)分析错误(4)系统小结。

二、拔尖、提升语文学习方法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有道理的,不断动笔能强化记忆、整理思维、提高认识。所以语文学习中,动笔很重要。

1、语文学习中要用好两个本子。

(1)随笔本

我们现在年级的同学都有一个很漂亮的随笔本,随笔本是同学们用于创作的园地,在随笔本里,没有文题的限制,有的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熔铸古今、笔下生花。好文章常常是切实有感后带着强列的创作冲动而形成的酣畅文字。同学们通过积累、感触和思索,基本能养成良好的笔力文风。但是也有少部分的同学把随笔本当成一个情绪的垃圾桶,当然情绪若能通过笔端得到良好的宣泄,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其实随笔本可以有更好的用处。同学们可以自己喜欢的专题,从妙辞佳句到到精美文章、从历史掌敌到民间俚语、从术语名词到文学流派、从文学描摹到专题研究,可作随时的大量的摘录抄写。随笔本常备手边,努力坚持,积累多样的表达,使之成为一本美文汇集。

(2)知识积累本

知识本是用来记录语言和文学方面基本知识的,可用于随堂笔记和个人整理。经过初中学习,绝大部分的语法知识和语言现象都有触及,但限于理解能力,许多同学是一知半解,支离破碎的。到了高中,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同学们可参照有关讲解,从字形、词语、标点到句法、修辞,用一年时间归纳整理,同时对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可构建起自己语文知识的框架体系。

2、课外书籍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勤奋读书,必须做到珍惜时间,抓紧分分秒秒。欧阳修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读书,即“马上、枕上、厕上”,郑板桥读书则利用“舟中、马上、被底”的零星时间读书背诵。古人勤奋读书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3、词典资料

读书要养成勤查词典资料等工具书的习惯。工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辞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宇字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工具书不仅可以在碰到疑难问题时查阅,而且也可以作一般书籍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同样是大有收益的。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 篇5

1、动词。欠。

你该我的欠。

2、代词。这,那。特指的人或物。

该次会议,该案件等 赅:

1、形容词。齐全,完备。成语:言简意赅。改:

1、动词。改变。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虞美人》

2、动词。改正。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丐:

1、动词。乞求,请求。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2、名词。乞丐。

南帝北丐。盖:

1、名词。伞或古代装在车上的像伞一样的东西。

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2、动词。超过,胜过。

成语:盖世英雄。

3、动词。遮盖,覆盖。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歌》

4、语气词。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可以翻译成:大概,大约,至于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世将伐颛臾》

5、连词。表猜测。可翻译成大概,也许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6、连词。表假设。大概,如果,假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

7、连词。表原因。可翻译成:大概,因为,为的是。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注:“盖”的意项中第4至7个都可以大致上翻译成大概的意思,其中有表现口气较缓和,婉约,说话比较谦虚的语境。概:

1、动词。概括,总括。

成语:以偏概全。

2、副词。大概,大略。

词语:概况。

3、副词。一概,一起,全部。成语:一概而论,概莫能外 干:

1、名词。盾牌。

词语:大动干戈。

2、形容词。与“湿”相对。干燥,不湿。

床头屋漏无干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动词。冲,顶。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

4、名词。河岸,水边。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宾至》

5、形容词。枯,枯萎,干涸。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6、动词。干涉,干预。后宫干政

7、形容词。干净,洁净。

成语:不干不净。

8、动词。冒犯,触犯。

成语:互不相干。

9、动词。关于,有关系。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10。动词。做,办,管理。

词语:干事,干活。

11、名词。草木的主干。

词语:树干。甘:

1、动词。情愿,乐意。成语:心甘情愿

2、形容词。甜味的。

成语:同甘共苦

3、形容词。美好的,动听的。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4、形容词。味道好。成语:食不甘味 敢:

1、形容词。谦辞。有冒昧的意思。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2、形容词。勇敢,有胆量。

敢怒而不敢言。

3、副词。用于反问,有“岂敢”的意思。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兵车行》

4、副词。莫非,大约

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刺客列传》 感:

1、动词。感染,染病。

略感风寒。

2、动词。感动,使人心动。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琵琶行》

3、动词。感慨,感叹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兰亭集序》

4、动词。感应,感受。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5、动词。感谢

成语:感恩戴德,6、名词。感想,想法。

成语:百感交集。扛:

1、动词。双手举。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项羽本纪》 刚:

1、形容词。坚硬。

成语:以柔克刚。

2、形容词。刚强,刚直。

成语:无欲则刚,刚正不阿。

3、形容词。强硬,固执。

成语:刚愎自用。

4、形容词。强劲,有力。

成语:血气方刚。

5、副词。刚才,方才。

刚来,刚走等。纲:

1、名词。法度,秩序。

成语:三纲五常。

2、名词。渔网上的总线,后指事物的总要或关键部分。

成语:提纲挈领。皋:

1、名词。岸,水边的高地。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横塘路》 高:

1、名词。高处,高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2、形容词。离地远,与“低”相对。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始得西山宴游记》

2、形容词。程度或等级高。成语:劳苦功高,功高盖主。

3、形容词。尊贵。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4、形容词。(年龄、声音等)大。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也。

5、形容词。高尚,清高。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

6、形容词。敬辞。

敢问官人高姓大名。《林教头风雪山水庙》

7、动词。提高,抬高。

成语:高抬贵手。膏:

1、形容词。肥沃的。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2、名词。古代医学中指心尖上的脂肪。

成语:病入膏肓。

3、名词。脂肪,油脂。

成语:民脂民膏。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林黛玉进贾府》

4、名词。膏药,药膏。

成语:狗皮膏药。缟:

1、名词。白色的绢。

成语:齐纨鲁缟。槁:

1、形容词。草木干枯。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稿:

1、名词。诗文的草稿。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 告:

1、动词。告知,告诉。

词语:奔走相告。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2、动词。祭告,把大事上告天帝或祖宗。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3、动词。报告。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4、动词。请求,申请。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5、动词。告发,控告。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淮阴侯列传》

6、动词。请假,古代官员休假。

词语:告假。戈:

1、名词。一种兵器。

词语:枕戈待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名词。战争。(常用作:“干戈”一词)

成语:大动干戈。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季世将伐颛臾》 割:

1、动词。割取,割去,割让。成语:割地赔款。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2、动词。分割,划分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

3、动词。切割,用刀子割,划。

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4、动词。宰杀。

成语:任人宰割。

5、动词。断绝,舍弃。成语:忍痛割爱 歌:

1、名词。古诗体之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动词。唱歌。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林。《醉翁亭记》

3、动词。歌咏,歌颂。

成语:歌功颂德

4、动词。作歌,编歌。可引申为:创作,撰写。

因为长句,歌以增之。《琵琶行》

5、名词。歌曲,能唱的诗。

成语:歌舞升平,载歌载舞。革:

1、动词。铲除,消灭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名词。用皮革制成的甲、胄、盾等。

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刺客列传》

3、动词。改变,变革,改革。

成语:洗心革面。

4、名词。皮革,去了毛的动物的皮。

成语:马革裹尸。阁:

1、名词。特指女性的卧房。

成语:闺阁绣户。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2、名词。一种小楼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阿房宫赋》

3、名词。收藏书籍或供佛的地方。

词语:藏经阁。词语:束之高阁。格:

1、动词。击,打。

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李广列传》词语:格斗。

2、名词。格式,标准。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已亥杂诗》

3、名词。格子,小格,空格。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4、名词。风格,格调。

《六国论》

成语:独树一格。葛:

1、名词。葛的纤维织的布,葛布衣服。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送东阳马升序》 隔:

1、动词。隔开,隔离。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阿房宫赋》

2、动词。间隔,距离。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泊船瓜洲》

3、名词。隔阂。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舸:

1、名词。船,大船。

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滕王阁序》 个:

1、量词。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

2、代词。这,此。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亘:

1、动词。横贯,连接。成语:亘古不变。更:

1、动词。改换,调换,更换。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赤壁赋》

2、副词。相互。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陈情表》

3、副词。也,还,还是

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指南录后序》

4、副词。再,又。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5、量词。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成语:半夜三更。

6、副词。另外,同时。

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高祖本纪》

7、动词。交替,更替。相继。优旃临槛疾呼,陛楯得以半更。《滑稽列传》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活版》

8、动词。更改,改变。

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刺客列传》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9、副词。更加。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10、动词。经过、经历。

成语:少不更事。庚:

1、名词。年龄。

词语:贵庚。

2、名词。天干的第七位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离骚》 羹:

1、名词。用肉或菜调和五位做成的浓汤。也可以指有汁的肉。成语:残羹冷炙 耿:常用作耿耿。

1、形容词。忠诚的样子

成语:忠心耿耿。

2、形容词。不能忘怀的样子。

成语:耿耿于怀。绠:

1、名词。汲水桶上的绳索。

词语:绠短汲深。梗:

1、名词。灾难,灾祸。

成语:从中作梗。鲠:

1、名词。鱼刺,鱼骨。成语:如鲠在喉 工:

1、名词。工匠,有技艺的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2、名词。纺织、刺绣、雕刻等手工艺方面的工作。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阿房宫赋》

3、形容词。精巧,精致。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扬州慢》成语:巧夺天工。

4、动词或名词。工作。

成语:鬼斧神工,消极怠工。公:

1、名词。公家,公共。与“私”相对。

成语:公私分明。

2、名词。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

公、侯、伯、子、男。鹿鼎公。

3、名词。先秦对诸侯的通称。

齐桓公,晋文公。

4、名词。古代称高等级官员,或追赠谥号有“公”字者。

称曹操为“曹公”

5、名词。称丈夫的父亲,或太监。

词语:公公。

6、名词。对人的 尊称。

公等遇雨,度已失期,失期当斩。《陈涉世家》

7、形容词。公平,公正。

成语:奉公守法。

8、副词。公开地,不避讳地。

公然行凶。功:

1、名词。功绩,功勋,功劳。

成语:劳苦功高。

2、名词。功效,成绩。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劝学》

3、名词。丧服名。有大功,小功之分。大功服丧9个月,小功服丧5个月。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陈情表》

4、名词。功夫,工作,事情。

成语 :功到自然成,前功尽弃。

5、名词。功德,德行。

成语:功德无量。

6、名词。事业,功业。

成语:功亏一篑,功败垂成。攻:

1、动词。学习,研究。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2、动词。攻打,进攻。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3、动词。指责,抨击。

词语:人身攻击。

4、动词。治疗。

成语:以毒攻毒。肱:

1、名词。胳膊,手臂。

成语:股肱之臣 宫:

1、名词。宫殿。帝王的住所。二川溶溶,流入宫墙。《阿房宫赋》

2、名词。刑罚的一种,宫刑。恭:

1、形容词。恭敬,有礼貌。

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 躬:

1、副词。亲自。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出师表》

2、代词。自己,自身。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陈情表》

3、名词。身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动词。弯身。成语:卑躬屈膝。觥

1、名词。古代的一种酒器。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 拱:

1、动词。拱手,双手抱拳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成语:拱手相让。

2、动词。钻,顶。

肥猪拱门。共:

1、形容词。一样,同样。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2、副词。共同,一道。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

3、副词。总共。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核舟记》

4、动词。共同享用或承受。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李广列传》

5、通“供”。动词。供应,提供。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贡:

1、动词。进贡,把物品进献给皇帝。

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管仲列传》

2、名词。贡品,进献的物品。

成语:称臣纳贡。供:

1、动词。供养,养育,侍奉。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2、动词。奉献,供应。

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刺客列传》

3、动词。供给,给予。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送东阳马升序》

4、动词。供述,陈述。

成语:供认不讳。勾:

1、动词。用笔打勾。古人读书的一种习惯,表示读书停止之处或字有错误。也可以指对内容的圈划。成语:圈点勾画。

2、动词。勾起,引起,勾引。

成语:勾魂摄魄。

3、动词。取消,涂掉。

成语:一笔勾销。沟:

1、名词。水渠,水道。成语:千沟万壑。

2、动词。挖沟,隔开,断开。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淮阴侯列传》 钩:

1、名词。古代一种兵器。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名词。刻镂下的痕迹,纹路。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核舟记》

3、动词。牵引,连接。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难》成语:钩心斗角。

4、名词。钩子,悬挂器物的用具。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相见欢》 苟:

1、副词。苟且。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2、连词。如果,假如。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构:

1、动词。离间,挑拨,罗织罪名对人进行陷害。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2、动词。建造,营建。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赋》 购:

1、动词。悬赏征求,重金收买。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2、动词。买,购买。

词语:收购,并购。诟:

1、动词。指责,辱骂。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 垢:

1、名词。耻辱。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报任安书》成语:忍辱含垢。

2、名词。污秽,脏东西。

成语:藏污纳垢,蓬头垢面。估:

1、动词。估计,估量。

词语:高估,低估等。沽:

1、动词。买或卖。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将进酒》 姑:

1、名词。丈夫的姐妹。

词语:姑姑,姑奶奶。

2、名词。对妇女的通称。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观刈麦》 孤:

1、形容词。孤独,孤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2、形容词。单一,无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3、名词。孤儿,无父无母的幼儿。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陈情表》

4、名词。古代王侯的自称。

彭越、张敖,南乡称孤,系狱抵罪;《报任安书》 辜:

1、名词。罪名,罪责。

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指南录后序》 酤:

1、动词。买酒或卖酒。

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高祖本纪》 诂:

1、动词。对古代语言文字的解释。

训诂学。汩:

1、形容词。水急流的样子。

成语:汩汩水流。

2、形容词。迅疾的样子。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谷:

1、名词。困境。

成语:进退维谷。

2、名词。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3、名词。山谷,两山之间的水道或夹道。

成语:空谷足音。使大军伏马邑旁谷,《李广列传》 股:

1、名词。大腿。

词语:头悬梁,锥刺股。

2、名词。直角三角形中构成直角的较长的边。

勾股定理。

3、量词。

一股清泉。骨:

1、名词。骨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2、名词。作品的比例和风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名词。人的品质,气概。

成语:仙风道骨。

4、名词。遗骨,尸体,死者。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罟:

1、名词。网。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贾:

1、名词。商人。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琵琶行》

2、动词。做买卖。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管仲列传》 蛊:

1、动词。诱惑,欺骗。

成语:蛊惑人心。淈:

1、动词。搅浑,搅乱。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渔父》 鼓:

1、名词。一种乐器。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将进酒》

2、名词。鼓声。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动词。击鼓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4、动词。弹奏,敲击乐器

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5、动词。摇动,振动。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渔父》 固:

1、动词。巩固。稳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形容词。坚固,牢固。

成语:固若金汤。

3、形容词。坚决,顽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4、副词。坚决,坚持。

蔺相如固止之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5、副词。本来,原本。

至于颠覆,理固亦然。《六国论》

6、副词。的确,确实。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7、副词。仍然,依然。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8、副词。固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9、形容词。顽固。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六国论》

10、副词。究竟,到底。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故:

1、名词。缘故,原因。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2、形容词。旧有的,原来的。

故垒西边人倒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

3、形容词。从前的,过去的。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4、形容词。衰老的,衰弱的。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5、名词。老交情,老朋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

6、副词。故意,特意、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7、连词。因此,所以。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顾:

1、动词。回头,回头看。成语:左顾右盼。

2、动词。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项脊轩志》

3、动词。拜访,探访。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4、动词。照顾,照料。

成语:自顾不暇。

5、动词。顾虑,考虑。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6、副词。只是,不过。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7、副词。难道,反而,岂。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8、副词。但是。

顾自民国肇造。《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剐:

1、动词。古代酷刑,把犯人的肉一块块地割下来。成语:千刀万剐: 寡:

1、名词。古代君主的自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2、名词。寡妇,死了丈夫的人。

成语:鳏寡孤独。

3、形容词。少。成语:寡廉鲜耻。卦:

1、名词。《周易》中象征自然界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

八卦,乾卦,坤卦等。

2、动词。占卜,卜卦。

算一卦。挂:

1、动词。悬挂。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2、动词。登记,记录。

成语:挂一漏万。乖:

1、形容词。乖巧,机灵。

成语:伶俐乖巧、2、形容词。听话,懂事。乖乖的。

3、形容词。违背,不协调。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林黛玉进贾府》 怪:

1、名词。怪物,怪物,奇怪、不常见的事物。

《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

2、动词。奇异,惊奇,觉得奇怪。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3、形容词。奇异的,不常见的

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始得西山宴游记》

4、动词。埋怨,责怪。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魏公子列传》俗语:都怪你。关:

1、名词。关口,关隘,关卡,要塞。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2、动词。关门,关闭。成语:关门阖户

3、动词。牵连,涉及,关系。

成语:无关紧要,休戚相关。

4、名词。机器的枢纽。

成语:机关算尽。

5、名词。关键,重要的食物。

成语:生死攸关。观:

1、名词。值得观赏的事物。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动词。观察。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3、动词。考察。

观孔子之遗风,《太史公自序》

4、动词。阅读。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5、动词。观赏,欣赏。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6、名词。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高大的建筑物,也可理解成驿馆。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廉颇蔺相如列传》

7、名词。道教的庙宇。

词语:道观,三清观。

8、名词。观念,态度。

成语:悲观厌世。官:

1、名词。官位,官职。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2、动词。做官,为官。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琵琶行》

3、名词。官员。

成语:贪官污吏。

4、名词。对人的敬称。

成语:客官,新郎官,官人等。

5、名词。感官,感觉器官。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 纶:

1、名词。一种头巾。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 冠:

1、名词。帽子。

成语:衣冠楚楚。

2、名词。形状像帽子一样覆盖在顶上的东西。

鸡冠子。

3、动词。戴帽子。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4、动词。超出众人,位居第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项羽本纪》词语:冠军。

5、动词。古代的一种礼仪,男子二十岁举行成人礼,结发戴冠。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赵世家》 鳏:

1、名词。无妻或丧妻的人 成语:鳏寡孤独: 馆:

1、名词。房屋类建筑的通称。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滕王阁序》

2、名词。宾馆,客舍。

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指南录后序》 管:

1、名词。像笛子一样的管乐器。也可泛指管状的乐器。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阿房宫赋》

2、名词。管子,管状物。

成语:管中窥豹。

3、动词。掌管,官理。

成语:不管不顾。贯:

1、名词。穿钱的绳子。

成语:恶贯满盈。

2、动词。贯穿,穿过。

成语:气贯长虹,如雷贯耳。

3、动词。贯彻,施行。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屈原列传》

4、量词。古代的铜钱用绳子穿起来。一千个称为一贯。成语:家财万贯,腰缠万贯。

5、动词。贯通,精通。

成语:学贯中西,融会贯通。

6、动词,按照顺序、次序行进。

成语:鱼贯而出。盥:

1、动词。洗,洗涤。盥洗室 灌:

1、名词。丛生的矮小树木。

灌木丛

2、动词。注入,倒进去。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秋水》

3、动词。浇,灌溉。

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4、动词。饮,饮酒。

灌酒。光:

1、动词。发扬光大。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名词。光芒,光亮,光线。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蝶恋花》

3、形容词。光荣,荣耀。

成语:争光添彩。

4、形容词。绝迹,干净。

成语:一扫而光。广:

1、名词。横向距离,东西距离为广。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逍遥游》

2、形容词。广阔。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屈原列传》

3、形容词。宽阔,宽广,宽大。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动词。扩大。成语:广开言路。

5、形容词。多的,众多的。成语:兵多将广

6、形容词。广泛的。成语:见多识广。归:

1、动词。女子出嫁。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2、动词。返回,回去。

觉而起,起而归;《始得西山宴游记》

3、动词。归还。

成语:完璧归赵。

4、动词。归总,归到一处。成语:归根结蒂

5、名词。归宿,结局。

成语:殊途同归。

6、动词。归属,归附。

汉之伐楚,昂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太史公自序》 规:

1、名词。圆规,画圆的工具。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2、动词。规划,谋划,计划。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3、名词。法规,规则,准则。成语:陈规陋习,墨守成规。

4、动词。进谏,劝谏,告诫。

成语:公规密谏。闺:

1、名词。内室,里屋。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项脊轩志》

2、名词。女子的卧室。

成语:闺阁绣户。

3、名词。宫中的小门,可以代指朝廷。

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瑰:

1、形容词。奇异,珍奇。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2、形容词。美,美丽。

词语:瑰丽。轨:

1、名词。车辙。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淮阴侯列传》

2、名词。法规,法则,法度。

成语:步入正轨。

3、名词。车辆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

成语:书同文,车同轨。

4、动词。遵守,依照。

成语:图谋不轨。诡:

1、动词。隐藏,藏匿。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指南录后序》

2、动词。欺诈,欺骗。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屈原列传》

3、形容词。虚伪,虚假。

成语:诡计多端。

4、形容词,奇怪,神秘。

词语:诡异。

5、动词。违背,违反。成语:言行相诡。鬼:

1、名词。鬼怪,迷信者称人死后的灵魂。

成语:鬼哭狼嚎,鬼使神差。

2、形容词。不可告人,神秘莫测。成语:各怀鬼胎,鬼话连篇。

3、名词。特指某一种人,有戏谑或贬低的含义。

冒失鬼,吝啬鬼,讨厌鬼等。

4、形容词。狡黠,阴险,成语:鬼鬼祟祟,鬼头鬼脑。癸:

1、名词。天干的第十位。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兰亭集序》 晷:

1、名词。用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

日晷。贵:

1、形容词。物价高。

成语:洛阳纸贵,物以稀为贵。

2、形容词。高贵,指人的身份、地位高。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3、形容词。敬称,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或事。

贵姓,贵庚等。

4、名词。权贵,贵族。

成语:达官显贵。

5、动词。重视,看重。

成语:贵古贱今。贵轻重,慎权衡。《管仲列传》

6、形容词。珍贵,珍惜。

成语:难能可贵

7、形容词。重要的。

成语:民贵君轻。跪:

1、名词。足,脚。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2、动词。跪下,跪着。

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盖着地,以臀部放在脚跟上,跪时伸直腰股。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郭:

1、名词,城池。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

2、名词。外城。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3、名词。物体的周围。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 聒:

1、动词。喧闹,吵闹。

词语:聒噪。国:

1、名词。国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名词。诸侯国,或公卿、王侯的封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六国论》

3、名词。国都,京城。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4、名词。地域,地方。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

5、名词。特指皇帝,朝廷。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帼:

1、名词。古代妇女的发饰。可以特指妇女。成语:巾帼不让须眉。果:

1、形容词。充实,饱

成语: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2、名词。果子,果实。

成语:开花结果。

3、动词。成为事实,实现。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4、名词。结果,结局。

成语:因果报应,前因后果。

5、形容词。果敢,坚决。

言必信,行必果。

6、副词。果然,果真。

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魏公子列传》成语:果不其然。椁:

1、名词。外棺,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臣请以彫玉为棺,文梓为椁,《滑稽列传》词语:棺椁。裹:

1、动词。包裹,缠。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兵车行》 过:

1、名词。错误,过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2、动词。走过,经过。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项脊轩志》

3、动词。胜过,超过。

成语:过犹不及,才智过人。

4、动词。犯错误。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5、动词。责备,责怪。

无乃尔是过与?《季世将伐颛臾》

6、动词。拜访,探访。

过故人庄。

7、副词。过分地。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

8、动词。过去,经历过。

上一篇:工贸企业安全生产大检查整治方案专题下一篇: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