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申请书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律申请书(共12篇)

法律申请书 篇1

我叫xx,系xx科技学院法学专业学生, XX年9月,我被xx科技学院法学专业录取,翻开了我人生征程崭新的一页,我对着新的目标开始了新的奋斗和跋涉。大一第一学期,怀着强烈入党欲望的我就认真地写好并上交了入党申请书。大一下学期,我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我开始以一个党员的要求来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大二,我参加了学院党校举办的党的基本知识培训班。通过学习,我对党的性质、纲领、宗旨、指导思想、组织原则和纪律、党员条件等党的基本知识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提高了对党的认识,懂得了怎样争取做一名共产党员。同时,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到身边的党员,政治视野也得到了扩充。入党,就是为了更好的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不应该有任何的功利之心。同时,不能把极少数蜕化变质的党员和党组织等同起来,他们并不能代表党。经过这一次学习,我觉得入党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和全面地认识我们的党。

我对党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那以后我就决心,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让自己的真正的入党动机在心里成形。我觉得我必须把思想的转变和行动相宜地结合起来,让自己把每一点思考和每一次实践对应起来,学要学得有进步,做要做得有体会,实实在在的向要求一名党员那样来要求自己。在大学里我都始终贯穿着自己是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在集体活动中,我都积极参与,和大家积极配合完成集体任务。生活中,团结同学,尽量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和关心同学。同时,我仍然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大一学年中我连续两学期都获得了学院二等奖学金。当然,我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和更加真诚的努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我渴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绝不是为了光宗耀祖,绝不是为了凭借执政党的地位为自己谋私利,我深深地懂得共产党员意味着拼搏,奋斗甚至意味着牺牲,我入党只是为了更直接地接受党的领导,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祖国发展一定会蒸蒸日上,小康社会一定能实现,我相信伟大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我也会更加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并以此为指导,加强思想建设,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时刻保持党的先进行,以党校三尺讲坛为阵地,窒党的事业,不断加强政治修养,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和全党全国人民一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共产主义美好明天奋勇前进!

申请人:xxx

法律申请书 篇2

一、法律文书生效的证明形式

对于生效证明, 一种观点认为, 即为人民法院出具的协助执行通知书;另一种观点认为, 法律文书制作部门出具生效证明或协助执行通知书都可。笔者认为生效证明的作用是证明法律文书已生效, 而不是一定要当事人申请强制执行, 故不能将生效证明一味理解为协助执行通知书。生效证明可根据法律文书不同形式予以区别对待, 对于凭一审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办理登记的, 生效证明形式为人民法院出具的生效证明或协助执行通知书。对于调解书, 一般自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就发生法律效力, 而登记机构在办理该类法律文书的单方申请登记时, 无法判定另一方当事人是否签收即无法判定该法律文书是否生效, 故需法院出具双方当事人已签收调解书的证明或生效证明或协助执行通知书来证明法律文书已生效。对于二审的法律文书, 因二审为终审裁判, 故不需提交生效证明。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书因是终局性判定文书, 故该文书一经制作就生效, 无需生效证明。仲裁调解书与人民法院调解书一样, 也是自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 因此生效证明的要求同人民法院调解书。

二、依生效法律文书单方申请房屋登记的法律适用

房屋登记中, 对于一方当事人凭生效的法律文书单方申请时, 登记机构是否一律受理, 还是需根据法律文书的内容区别对待呢?笔者认为, 《办法》规定的凭生效法律文书单方申请房屋登记的, 限于取得房屋权利的生效法律文书, 对于那些不能导致房屋权利变动的法律文书就不能适用单方申请, 单方申请需适用下列条件。

(一) 生效法律文书为确认和变更房屋权利归属的判决、裁决 (定) 、调解文书

根据民事判决性质, 可分为给付判决、确认判决和变更判决。给付判决, 是人民法院制定的责令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交付一定金钱、财物或履行一定义务的判决, 如判决表述为责令甲在几日之内配合乙完成过户登记, 乙向甲支付一定房款。给付判决与给付之诉存在一定的联系, 但人民法院审理给付之诉的结果不一定全部形成给付判决。给付判决重点在给付, 义务人在规定期限不履行义务的, 还可能进入执行程序。由此可见, 判令被告履行给付义务的给付判决, 不能直接引起物权变动。确认判决, 是人民法院制定的确认当事人间存在或不存在某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或某项法律事实的判决, 如对于甲、乙房屋权利归属纠纷案件, 确认房屋为甲所有。变更判决, 是人民法院制作的变更当事人间现存的某种法律关系的判决, 如判令甲与乙解除婚姻关系、分割房产的判决。同样, 能够明确房屋权利归属的裁决 (定) 书、调解书也适用单方申请房屋登记。

(二) 生效法律文书为无附取得房屋权利条件的文书或附条件解除

生效法律文书明确房屋权利归属为无附取得条件或虽附条件但单方申请登记时, 附条件已解除。在登记实务中, 有些生效法律文书虽然明确房屋权利归属, 但需附有一定条件才能取得房屋权利。因所附条件为取得房屋权利的前提, 故只能在附取得条件解除后, 才能适用单方申请, 否则, 登记机构直接给予办理单方申请, 极易引起矛盾和纠纷。如房屋判决给甲, 但甲需支付几十万元的归并款给乙。这时, 甲单方申请房屋登记时, 则需在支付归并款后才能受理。登记机构可通过收取申请人通过支付归并款取得房屋所交纳的契税证明来查验是否解除附条件。

(三) 生效法律文书内容符合登记条件

生效法律文书内容需符合登记条件, 否则登记机构就难以进行登记。在登记实务中, 登记机构会遇到一些与登记条件不符的生效法律文书。如将成套房屋分割判决给甲、乙, 违反了成套住宅不能分割的规定;将被继承人的房屋根据其子女与买受人之间的买卖协议, 进行调解, 直接将房屋过给买受人, 违反了原权利人亡后, 应先经继承程序。这些不符合登记条件的生效法律文书, 虽明确了房屋权利归属, 但因文书与登记条件不符, 当事人凭生效法律文书单方申请登记时, 登记机构就不能受理, 否则登记机构极易因登记不当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依生效法律文书无法单方申请的情形与救济

(一) 情形

1. 生效法律文书无明确房屋权利归属

生效法律文书不涉及房屋权利归属, 仅是给付内容方面的判决、裁决 (定) 、调解的, 如因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 买受人胜诉, 法院判决由出卖人继续履行合同, 不能引起房屋权利变动, 只有在出卖人履行判决或者强制执行后经登记才产生物权变动的效果。因此, 买受人不能凭此类判决单方申请登记。

2. 生效法律文书附取得房屋条件且未解除

生效法律文书附取得房屋条件的, 当事人欲取得该房屋权利的前提条件是需支付一定代价, 如支付归并款、购房款等。而当事人单方来申请登记时, 无法提交解除附条件的有效依据的, 登记机构无法受理。

3. 生效法律文书与登记条件不一致

生效法律文书虽有房屋权利归属内容, 但生效法律文书的内容与登记条件不一致的, 登记机构也无法受理当事人的单方申请。

(二) 救济途径

我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吗? 篇3

我的一名64岁的孤独、无业老人,靠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生活。2个月前在楼下散步,被楼上一坠落的花盆砸伤,社区告诉我,因为找不准确的被告,只能依法通过诉讼途径来解决。听人说,我这样情况可以获得法律援助。请问我能获得法律援助吗?该怎样申请?

民事行政检察官杨学友解答:

当前,我国法律坚持党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服务民生宗旨,许多社会弱势群体都可以获得充、分实在的法律援助。法律援助的基本条件是经济上生活确有困难,无能力或者无完全能力支票法律服务费用,需要法律援助的理由是维护、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根据你所说的情况,你可以获得2个方面的法律援助。一是依法获得法律援助中心提供的律师免费法律代理援助服务,也就是说可以免费请援助律师;二是免交诉讼费用。2007年4月1日施行的《诉讼费用纳办法》第45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准予免交诉讼费用:(一)残疾人无固定生活来源的;(二)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的;(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特困定期救济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或者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无其他收入的;(四)因见义勇为或者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致使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本人或者其近亲属请求赔偿或者补偿的;(五)确实需要免交的其他情形。”你的情况属于上述法律条文规定中的第(三)种情况。

申请路线图:一是带上个人身份证、户口本以及领取低保金证书,到你所在的街道社区开低保证明,证明说上要写清你确实是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又无其他生活来源;二是带着上述身份及证明材料到当地司法局的法律援助中心去申请免费律师代理服务;三是待律师为你写好起诉状后,与律师一起到人民法院起诉,并依据《诉讼费用纳办法》第45条规定,申请免交诉讼费。

法律援助申请书 篇4

本人***是***市***区***社区的一名残疾人,佳木斯市保障局和市政收办关于朴松刚、朴松哲信访事项的处理意见书与事实情况有很多不符之处,有造假之嫌!

我们家门市房是被开发商偷拆,我们与开发商并没有达成什么所谓的口头协议。自从偷拆后,全家如辟难,我的老革命母亲也因四处告状无门而含恨离世!于是我们就到省市、进京上访,后经市政府领导和征收办领导多方努力,开发商终于答应在胜利路上给我们安置300m2左右的商服,为了避免我家商服被开发商销售,征收办在上级领导的指示下将胜利路上的两户商服126号(154.48m2)和128号(162.67m2)扣押在征收办并没有规定期限,这期间我们与开发商和征收办互相商量差价的时候,开发商胆大妄为,无视政府和国家法律,居然将这二户商服偷偷的卖掉了,至于市信访局对我家作出三级信访终结的决定,我们表示不服,经过8年的信访主张我们家已是人困财乏,无力打官司,请市领导理解我们的苦衷,给我们申请法律援助!!下面是我的诉求:

请法摇律事问开发商:能否把胜利路上的126号和128号门市房按正常的回迁安置给我?如不能就按合同欺诈罪提起诉讼,按国家法律法规处理!其次按有关动迁法给本人补偿:房补、超期房补、临迁补营业损失,以及这八年来我们哥俩的生活费及精神赔偿和误工费等。

法律协会理事长申请书 篇5

我是人文院11级法学一班的学生,是法律协会活动部的一员。进入大学以来,我一直在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在我可以说我有能力担任这个职位了。

在入会的短短几个月来,作为活动部的干事,我一直通过社团的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自身的素质,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严格要求自己,本着“协会是我家”的原则,发挥自己应尽的力量来完善协会的管理结构,并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思想觉悟,为以后协会的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经过两个学期的锻炼,我学会并掌握了很多技能:召开例会,编写策划,材料整理,场地布置与设计,组织活动等等。同时我也相应提高了自身的能力与素质:锻炼好了口才,临场发挥能力,学会大胆表现自己。并且在院里学生会办公室的工作更为我提供了一个与人交往,策划活动的很好平台,让我更懂得为人处事的方法,以及培养了我做事细心周全的习惯。

以上几点让我认为我有能力担任此职位,还有另一方面理由,我是以热爱我们的协会,和对法律的兴趣才加入我们协会的。因此我愿为协会的工作而付出。不因个人私事而耽误协会内工作,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方法,充分的利用好时间来调动自我及协会活动积极性。我认为对法律的热爱,对协会的热爱,这便是我对工作的热情的源泉。而积极的态度与时刻饱满的热情就是应对和处理工作上任何问题的必胜法宝。并且在锻炼能力的同时,我也学会了很多法律知识,这些

是课本和老师所教会不了我的。因此法协的工作除了对我个人的能力很有帮助外,也对我专业知识的学习很有益,让我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我们法律协会是很有发展前景的。首先对法律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它的重要性和益处就是不言而喻的了。同时对现在日益增多的对法律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来说,它更是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好地方。在这里,共同热爱法律的学生们一起交流学习的经验,分享学习的成果,探讨学习的问题,并且还有资深专业老师的辅导,这实在不得不说是一件极好的事。而正因它存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极益性,也反映出法协很好的发展前景。

法律申请书 篇6

关键词:进口押汇,开证行,开征申请人,信用

在我国的国际贸易实践中, 进口押汇产生了不少纠纷, 法院的判决有时相互冲突, 不同地区的法院之间、上下级法院之间的理解或有差异。问题的关键在于, 从理论界到司法实务界, 都对与进口押汇有关的法律关系存在混淆和对有关法律关系的性质存在不同理解。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银行持有的提单作为权利凭证的涵义、进口押汇的法律性质和信托收据的权利义务关系几个方面。

一、什么是进口押汇?

进口押汇, 顾名思义就是以全部进口货物作为抵押品的外汇资金融通业务。关于进口押汇的法律关系, 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进口押汇指的是开证申请关系;二是认为是信托收据放单关系。

认为进口押汇是开证申请关系的观点的理由是, 在信用证支付方式下, 并非每笔进口押汇业务都有信托收据放单的存在, 只要开证申请人向开证行付款赎单, 就用不着还要信托收据, 而这种情况还存在进口押汇。[1]

笔者同意的是第二种观点, 认为进口押汇是开证申请关系之后的下一个关系, 即信托收据关系。因为, 进口押汇的前提是开证申请人无法付款赎单才转作进口押汇, 由开证行以信托收据的方式放单给开征申请人。[2]

二、进口押汇中, 开证行和开征申请人之间产生了新的法律关系

进口押汇前, 开证行和开征申请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基于信用证产生的, 他们之间基于信用证产生的法律关系主要有三种:一是委托代理关系。开证行是受托人, 受托开出信用证和垫付货款领取单据, 开征申请人是委托人;二是借款关系, 开证行在卖方按照信用证中的规定出示符合规定的单据后, 应向卖方兑付相应的货款, 此时, 开证行与开征申请人之间就产生了债权债务关系, 因为开证行向卖方兑付的货款是根据开证人的开证申请为开证人垫付的, 开证行成为开证申请人的债权人, 信用证相当于他们之间的借款合同;三是质押关系。开证申请人必须向开证行付款赎单才能取回单据, 取得货物的所有权。

假如按照信用证的理想状态, 开证行和开征申请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就会按照上述三种法律关系顺利进行,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开征申请人因为资金问题而不能向开证行及时付款赎单这种情况, 造成开证行已经垫付的款项收不回来、开证申请人无法拿到货物的困境。这时, 进口押汇作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就应运而生了。开证行和开征申请人采取进口押汇的做法后, 他们之间的法律关系还和以前的一样吗?

让我们来比对一下进口押汇前后两者之间的法律关系。

1. 进口押汇前, 开证行和开征申请人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 开证行是受托人, 开征申请人是委托人, 卖方是第三人。

而进口押汇后, 卖方显然已经退出这种三方法律关系, 只剩下开证行和开征申请人两方当事人, 只有两方法律关系是不可能成立委托代理关系。

2. 进口押汇前, 开征申请人与开证行之间是借款关系;

进口押汇后, 开征申请人与开证行之间仍存在借款关系。但此借款关系不能等同于彼借款关系, 因为前者是由于开证行为开征申请人垫付了货款而引起的, 后者是由于开征申请人不能及时付款赎单而引起的。

3. 进口押汇前, 开证行由于持有提单等单据而对开征申请人享有质押权, 开证行与开征申请人之间存在质押法律关系。

但进口押汇后, 由于开征行将单据返还给了开征申请人, 丧失了对单据占有, 之前享有的质押权也就丧失了, 质押法律关系随之不再存在。

三、开证行和开证申请人之间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债权债务关系

本文主要说的是基于信托收据产生的进口押汇。开证行主要是凭信托收据证明自己是货物的真正所有权人, 和保障自己享有的请求开征申请人付款赎单的权利。但问题在于, 信托收据作为开证申请人的一种声明, 其对第三人的法律效力如何?笔者认为:根据意思自治原则, 信托收据作为开证行和开征申请人之间的一种协议, 在开证行和开征申请人之间当然有效。但是不能有效对抗第三人, 特别是善意第三人。因为在实际操作当中, 第三人对于开证行与开征申请人之间的协议很可能不知情, 而且并没有义务要知道, 假如与善意第三人产生了纠纷, 应当做出有利于善意第三人的裁定或判决。

综上所述, 进口押汇作为开证行对进口商的一种短期融资方式, 在开证行和开征申请人之间产生的只是一种建立在开证申请人的信用的基础上的债权债务关系。假如开征申请人违反诚信原则, 拿到单据后拒不付款, 开证行的权利将难以得到保障。因此, 在进口押汇的操作过程中, 开证行应当合理谨慎地审查和监督开征申请人的财务、信用等情况, 以避免出现“货财两空”的后果。

参考文献

[1]李发嘉.进口押汇及其信托收据的有关法律问题探讨[J].金融证券, 2008, (1) :353-365.

法律申请书 篇7

[关键词]进口押汇;开证行;开征申请人;信用

在我国的国际贸易实践中,进口押汇产生了不少纠纷,法院的判决有时相互冲突,不同地区的法院之间、上下级法院之间的理解或有差异。问题的关键在于,从理论界到司法实务界,都对与进口押汇有关的法律关系存在混淆和对有关法律关系的性质存在不同理解。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银行持有的提单作为权利凭证的涵义、进口押汇的法律性质和信托收据的权利义务关系几个方面。

一、什么是进口押汇?

进口押汇,顾名思义就是以全部进口货物作为抵押品的外汇资金融通业务。关于进口押汇的法律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进口押汇指的是开证申请关系;二是认为是信托收据放单关系。

认为进口押汇是开证申请关系的观点的理由是,在信用证支付方式下,并非每笔进口押汇业务都有信托收据放单的存在,只要开证申请人向开证行付款赎单,就用不着还要信托收据,而这种情况还存在进口押汇。[1]

笔者同意的是第二种观点,认为进口押汇是开证申请关系之后的下一个关系,即信托收据关系。因为,进口押汇的前提是开证申请人无法付款赎单才转作进口押汇,由开证行以信托收据的方式放单给开征申请人。[2]

二、进口押汇中,开证行和开征申请人之间产生了新的法律关系

进口押汇前,开证行和开征申请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基于信用证产生的,他们之间基于信用证产生的法律关系主要有三种:一是委托代理关系。开证行是受托人,受托开出信用证和垫付货款领取单据,开征申请人是委托人;二是借款关系,开证行在卖方按照信用证中的规定出示符合规定的单据后,应向卖方兑付相应的货款,此时,开证行与开征申请人之间就产生了债权债务关系,因为开证行向卖方兑付的货款是根据开证人的开证申请为开证人垫付的,开证行成为开证申请人的债权人,信用证相当于他们之间的借款合同;三是质押关系。开证申请人必须向开证行付款赎单才能取回单据,取得货物的所有权。

假如按照信用证的理想状态,开证行和开征申请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就会按照上述三种法律关系顺利进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开征申请人因为资金问题而不能向开证行及时付款赎单这种情况,造成开证行已经垫付的款项收不回来、开证申请人无法拿到货物的困境。这时,进口押汇作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就应运而生了。开证行和开征申请人采取进口押汇的做法后,他们之间的法律关系还和以前的一样吗?

让我们来比对一下进口押汇前后两者之间的法律关系。

1.进口押汇前,开证行和开征申请人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开证行是受托人,开征申请人是委托人,卖方是第三人。而进口押汇后,卖方显然已经退出这种三方法律关系,只剩下开证行和开征申请人两方当事人,只有两方法律关系是不可能成立委托代理关系。

2.进口押汇前,开征申请人与开证行之间是借款关系;进口押汇后,开征申请人与开证行之间仍存在借款关系。但此借款关系不能等同于彼借款关系,因为前者是由于开证行为开征申请人垫付了货款而引起的,后者是由于开征申请人不能及时付款赎单而引起的。

3.进口押汇前,开证行由于持有提单等单据而对开征申请人享有质押权,开证行与开征申请人之间存在质押法律关系。但进口押汇后,由于开征行将单据返还给了开征申请人,丧失了对单据占有,之前享有的质押权也就丧失了,质押法律关系随之不再存在。

三、开证行和开证申请人之间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债权债务关系

本文主要说的是基于信托收据产生的进口押汇。开证行主要是凭信托收据证明自己是货物的真正所有权人,和保障自己享有的请求开征申请人付款赎单的权利。但问题在于,信托收据作为开证申请人的一种声明,其对第三人的法律效力如何?笔者认为:根据意思自治原则,信托收据作为开证行和开征申请人之间的一种协议,在开证行和开征申请人之间当然有效。但是不能有效对抗第三人,特别是善意第三人。因为在实际操作当中,第三人对于开证行与开征申请人之间的协议很可能不知情,而且并没有义务要知道,假如与善意第三人产生了纠纷,应当做出有利于善意第三人的裁定或判决。

综上所述,进口押汇作为开证行对进口商的一种短期融资方式,在开证行和开征申请人之间产生的只是一种建立在开证申请人的信用的基础上的债权债务关系。假如开征申请人违反诚信原则,拿到单据后拒不付款,开证行的权利将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在进口押汇的操作过程中,开证行应当合理谨慎地审查和监督开征申请人的财务、信用等情況,以避免出现“货财两空”的后果。

[参考文献]

[1]李发嘉.进口押汇及其信托收据的有关法律问题探讨[J].金融证券,2008,(1):353-365.

[2]金赛波前引书,第164-166页.

宠物的法律地位和法律价值探讨 篇8

关键词:宠物;法律地位;法律价值

《反虐待动物法(专家建议稿)》(下面简称“《反虐待动物法》”)出台不久,引来许多争议,尤其是禁止吃猫肉狗肉条文,本文就宠物的法律地位和法律价值分两部分探讨如下:

一、宠物的法律地位

(一)宠物的法律地位是物

若宠物的法律地位是物[1],那么宠物就是公民的物质财产之一。现实中许多宠物爱好者遇到的难题,在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基本可以解决他们的需求——有法可依。

宠物被盗的,则贼人触犯了盗窃罪;出售有毒成分的动物肉制品,则经营者触犯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虐待他人宠物的,则虐待者触犯了故意毁坏财物罪;故意传播虐待动物影像图片的媒体或个人,冲击了社会的道德底线,则传播者违反了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至于某些地方政府,大规模粗暴杀狗的行为,也可追究卫生防疫等部门的行政责任,其根本原因是当地卫生防疫和兽医防疫部门未能尽职做好狂犬病的科学宣传和动物疫苗注射的行政职责,导致当地政府迫于无奈只好亡羊补牢了来个急招“一刀切”了。

当然不可否认,现有法律的局限性,就如:公开虐待自家或者无主的猫狗,则虐待者只能受到社会公众的道德谴责,虽然他们要面临着社会形象下降的危险,但这样仍然让公众不满意,于是乎就有了《反虐待动物法》出台的背景。

(二)宠物的法律地位是生命

如果把宠物的法律地位当生命看待,那么操作起来就很困难。因为要贯彻一个宗旨:有益动物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好比养宠物猪的人因为对猪的爱很特别,而要求民众不要吃猪肉,相信大部分人不同意,那么把猫狗作宠物养的人要求大家不要吃猫肉、狗肉,别人为何要就范呢?或许有人认为猫狗与猪的法律地位有高低的区别:猫狗为贵、猪为贱。可试想一下,中国人最重视的汉字“家”里头的宝盖头下面可不是“犬”。这里不是要宣扬“豕”贵“犬”贱。其实每种有益动物有其社会功能,但社会功能的差别,并不影响其法律地位的平等。就如环卫工人和大学教授一样,谁贵谁贱呢?

毕竟动物不能以革命者的身份来反抗虐待自己的人类,只能依靠有仁爱慈善之心的人类给动物立这部法律。只可惜我们对动物世界的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研究的不透彻,终究所以是我们人类科技发展未达到能通晓动物的语言,既然不能知晓动物之心思,又谈何尊重动物呢?家中有一母犬,它愿意被你栓着,还是愿意被你关在屋里?到它出嫁之时,你如何尊重它的恋爱自由?笔者认为有一两招可让大家借鉴,第一招是组织公犬来个擂台比武招亲;第二招是让母犬抛绣球自择良缘。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毕竟连人类的择偶也存在局限性啊?在尊重母犬的同时,也要考虑公犬的择偶权。这一切林林总总蜂拥而至荒诞之怪事,若用法律规范之,确是对现有人类法律的儿戏化、娱乐化[2]。

法律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总的来说,科技发展之局限性,也是法律的局限性。因此,现在要求法律面前有益动物一律平等是不现实的。

二、宠物的法律价值

既然《反虐待动物法(专家建议稿)》中禁止吃猫狗肉条文是不能够从生命平等的角度去考量,那么出台该条文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该条文是起草者根据个人喜恶表现出来的法律价值。对“聪明伶俐,通人性”的猫狗的喜好程度比对“愚蠢丑陋、脏乱差”的猪牛羊的要高。但,最大的虐待莫过于杀害[3],没有任何一种动物天生就是必然任人屠宰的;最大的尊重就是自由平等,没有任何一种动物天生就是必然被限制自由作宠物供人玩弄的。在仿佛是由人类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社会中,“一边吃着猪牛羊肉,一边喊着要反虐待动物的口号。”与“一边把珍贵的宠物紧紧栓牢在手中,一边喊着要爱护动物的口号。”其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非要依靠个人的喜恶把偏爱和藐视写进法律中,那就是大大的伪善。

我们回到《反虐待动物法》中,撇开该法的所有瑕疵,抛开所有反对意见,直面其立法宗旨:“善待动物的同时,也是善待人类自己本身”。不能否认在离不开合理利用动物的现实中,这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要提倡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我国经济科技发展限制下,宠物的法律地位是物;它的法律价值是既用之,则爱之。

法律程序与正义法律的形态分析 篇9

在现代汉语中, “程序”一词是一个多义词, 它可以指称事项的展开过程、机器的操作规程和先后顺序, 也可以指称诉讼的法律过程等等。程序从法学的角度分析, 是做出某种决定、从事法律行为的关系、方式和过程。这里, 关系和方式是空间的概念, 而过程是个时间的概念。关系、方式和过程这时空三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统一体便是程序。在这三个要素中, 最主要的是“关系”。

法律程序就其本体而言, 无论在现代法的程序, 还是在古代法的程序, 存在着这样一种普遍形态:人们遵循法定的时序和时限并按照法定的关系和方式进行法律行为。

正义的概念, 以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在中外一些学术著作中, 正义也都被赋予多层次、多方面的含义或规定性。这正恰恰如博登海默所说的正义的观点:“正义具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 变幻无常、随时可呈现不同形状, 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正义有的时候, 指的是一种对等的回报, 有的时候指的是一种德行, 有的时候指的是某种“自然的”理想的关系, 有的时候正义又仅仅指的一种形式上的平等。随着人们思维的不同, 正义一词也被理解成不同的含义, 法治和合法性亦或是公正的体制, 以不同的状态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一个社会体制的正义, 本质上依赖于如何分配基本的权利义务, 依赖于在社会的不同阶层中存在着的经济机会和社会条件。”社会体制占据着各种正义的含义的首要位置, 具有决定性意义, 即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

二、法律程序正义的形态分析

法律程序正义的含义也有着多种版本。如佩雷尔曼认为法律程序正义是一种抽象正义, 与具体正义相对应, 戈尔丁将法律程序正义诠释为和程序正义甚至与诉讼正义想等同的概念, 罗尔斯将法律程序正义和社会正义相对应。

佩雷尔曼认为, 法律程序正义概念是“对每个人同样地对待”。所有的人, 既是指不管他们是清白或者有罪, 黑肤或者白肤, 虚弱或者健康, 可耻或者正直, 卑贱或者高贵, 贫穷或者富裕, 晚辈或者长辈。不管是谁, 都必须受到同样的对待。

佩雷尔曼曾经罗列和分析了六个正义概念, 他认为第一个正义概念便是“对每个人同样地对待”, 这一点可以被看作是法律程序正义。而另外五个概念便属于具体正义。相对的, 法律程序正义是个抽象正义, 它既没有告诉什么时候两个人应该受到什么待遇才对这种法律程序正义不会出现争论, 也没有告诉人们什么时候两个人属于同一基本范畴, 因为这种正义是抽象和纯形式的。

在佩雷尔曼的观念中, 法律程序正义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原因, 是因为人们在内心中拥有一种惯性的倾向。这种惯性倾向就是与支配物体运行的惯性律相似的心理特征的准普遍性或者普遍性。特殊正义或者具体正义不能被人们普遍承认的原因, 是特殊正义或具体正义的合理性不取决于人们共同的心理特征, 而是取决于某一集团或者个人的是非标准和特殊利益。

戈尔丁把法律程序正义看成程序正义, 甚至是看成与诉讼正义等同的概念。戈尔丁认为, 在历史的长河中, 最早的正义要求指的就是一种程序上的正义, “但是我们应当把公平程序的标准区别于我们据以解释标准的正义理想。”在他看来, 程序正义似乎也是一种将要的正义。他因此提出了与审判有关的程序正义的九条标准和要求。

罗尔斯诠释的法律程序正义的概念, 是指公共规则的公正以及正规的执行。这种法律程序正义在适用于法律制度的时候, 就成为了法治。罗尔斯把法律程序正义又称作“作为规则性的正义”, 他将法律程序正义和社会正义相对应。他认为实质正义的概念便是指社会正义, 即有关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

罗尔斯认为, 法律程序正义主要是指关于法律上的法律程序正义。他的观点是法治等同于法律程序正义, 意思就是“应当的行为意味着可能的行为”。也就是说, 那些给出命令或者制定法律的人是真诚地做到立法不能提出一种不可能做到的义务;“法无明文不为罪”;“类似案件类似处理”;规定自然正义观的一些准则, 是用来保护司法诉讼的正直性的指针。

笔者看来, 法律程序正义的本身便是一个多义词, 不同的语境中法律程序正义代表着不同的语义。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任何所谓“形式”的东西都只是与“实质”或者“内容”相对而言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具有相对性。同样的一个事物, 在此时此地是内容, 那么在另外一个场合就有可能是形式了。笔者认为, 法律意义上的法律程序正义至少存在着以下三种形态。而我们, 则经常在这三种情况下一次次地使用“法律程序正义”的概念:

第一, 与实体正义相对应的法律程序正义在法律体系中, 便是诉讼正义或者程序正义。这种划分依据的标准是立法和执法。实体正义即实体权利义务在立法上进行分配的正义, 相当于立法正义。与实体正义相对应的便是法律程序正义, 即诉讼正义、程序正义, 是指执法阶段或者法律适用的正义。比如说关于平等的问题, 法律程序正义是所谓“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而实质正义就是所谓的“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二, 法律程序正义与社会正义相对应, 即制度正义或者法律正义。这里, 社会正义是一种实质正义, 主要是指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制度正义或者法律正义指的是受社会正义决定的, 并且可以反映社会正义的法律上的正义。相对于社会正义, 所有法律上的规定, 不论是程序法上规定的程序规则, 还是实体法规定的义务权利的内容, 都应该属于法律程序正义。

在法律上, 无论从哪一种角度诠释法律程序正义, 都有可能存在一个牺牲或者代价的问题, 也就是说法律程序正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 “寄望形式上的正义, 成为人与人之间公平判断的工具, 还有一项困难。因为, 如同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 规则的一般性并不是说, 每一种个别的情况都能够被预料, 或作适当的规定, 于是形式上的正义在个别的案例中, 就可能丧失”。因为法律程序正义具有抽象性和一般性的特点, 因此可以导致个案中的实质不正义。当严格执行既定法律规则, 也就是法律程序正义时会引起个案中的不合理和不公正, 也就是特殊正义和具体正义。

第二, 法律程序正义相对于社会正义来说, 极有可能没有准确地反映社会正义。比如部分经济体制改革, 这种改革体现了社会主义。但是法律仍然保持十年前的相对稳定性。那么此时, 如何对待阻碍改革进程的法律上的法律程序正义, 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

第三, 法律程序正义作为程序意义上的正义, 不仅是一种高成本的正义, 而且和实质正义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种正义是以当事人或者国库负担诉讼制度所需要花费高额费用为前提条件。在一些情况下, 有些程序不但不具有积极意义, 相反会表现为冗长、繁琐和呆板, 出现“积案”或者诉讼延迟, 这样便出现了为了诉讼正义却降低了办事效率。更有甚者, 有可能出现实际从事犯罪的人被宣告无罪。虽然从过程和方法上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但是仍不能确定罪责。假定某个合乎正义是一种不得已的必要妥协, 这便违反了实质正义。

法律程序正义中, “审判结果是否正确有时不以客观的标准来衡量, 而重视和充实程序本身以保证结果能得到接受为其共同的精神实质”。在诉讼程序下达成的判决, “只是以既判力为基础的强制性解决”, 它“并不一定意味着纠纷在社会和心理的意义上也得到了真正解决”。这种判决, 不像实体正义那样具有直接的、实际的意义。

总之, 人类的文明史表明:法治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但是法治社会却并不一定是天然的和谐社会。法律的这种不能事无巨细的特质, 导致了一定的法律困境。正因为如此, 法律正义的追求成为了走出这种法治困境必须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德]韦伯, 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 三联书店, 2005年版。

怎样申请法律援助 篇10

一、公民具备哪些条件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公民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一)申请法律援助的事项属于本市行政区域法律援助机构管辖的;

(二)经济困难的。

公民经济困难的标准,按照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过市人民政府规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5倍确定。

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遗弃主张民事权益,申请法律援助的,其经济困难的标准可以按照申请人个人月收入不超过市人民政府规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5倍确定。

二、哪些事项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公民,可以就下列事项申请法律援助:

(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二)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三)请求给予抚恤金、救济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四)未成年人、老年人、妇女以及残疾人追索侵权赔偿的;

(五)因劳动争议纠纷主张权利的;

(六)主张因实施见义勇为行为或者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产生民事权益的;

(七)其他确需法律援助的事项。

三、刑事诉讼哪些情形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

(二)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三)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四、申请法律援助需要提供哪些证明材料?

(一)居民身份证、户籍证明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代理他人申请的,还应当提供有代理权的证明;

(二)申请人所在单位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经济困难证明;

(三)与申请法律援助事项相关的材料。

五、哪些情形无需提供经济困难证明?

(一)农村“五保”供养对象;

(二)正在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孤儿保障金或者生活困难救助金的;

(三)在社会福利机构由政府供养的;

(四)因遭遇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等因素造成临时性经济困难的;

(五)有特殊困难的残疾人、老年人;

(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请求支付劳动报酬或者工伤赔偿的;

(七)主张因实施见义勇为行为或者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产生民事权益的;

(八)国家、省规定的其他情形。

六、申请法律援助有哪些程序?

(一)申请人可以在武汉市法律援助中心或武汉市各区法律援助机构直接申请援助,也可以通过网上下载法律援助申请表申请援助。

(二)申请人申请法律援助,应当同时提交以下材料: 1.法律援助申请表,并载明以下事项:(1)申请人的基本情况;

(2)申请法律援助的事实和理由;(3)申请人的经济状况;

(4)申请人提供的证明、证据材料清单;

(5)申请人保证所提交的证明及证据材料属实的声明。

书写有困难的申请人,可口头提出申请,由接待人员按上述要求记入笔录,申请人签字或捺指印确认。

2.居民身份证、户籍证明或其它有效身份证明; 3.申请人住所地或户籍所在地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或申请人所在单位劳资、人事部门出具的申请人及家庭成员经济状况证明;4.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相关的证明及证据材料 5.法律援助机构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三)法律援助机构自收到申请援助事项的全部材料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予以法律援助的决定: 1.对符合条件者,作出同意提供法律援助的书面决定,指派承办法律援助事务的法律服务机构,并通知受援人。

2.对不符合条件者,应当在五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四)申请人对法律援助机构作出的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通知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该法律援助机构的司法行政部门提出,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异议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经审查认为申请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以书面形式责令法律援助机构及时对该申请人提供法律援助,并告知申请人;维持法律援助机构决定的,认为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将理由书面告知申请人。

七、申请法律援助递交材料应注意些什么?

(一)填写法律援助申请表,请先阅读填表说明和注意事项,然后按要求逐项填写。

特别提醒您,填写申请法律援助的案情和理由,应尽可能叙述详细、清楚。

填写完毕,申请人应签名、盖章或捺手印并写明申请日期。如当事人委托代理人的,代理人也应当签名或盖章。

(二)代理他人申请法律援助的,应当按要求填写申请法律援助委托书。申请法律援助委托书应有委托人和受托人共同签字、盖章或捺手印。

如受托人为申请人的法定代理人,应当出示具有法定代理资格的证明。被代理人有一定民事行为能力的(如:10-18岁的未成年人),也应当在法律援助申请表等法律援助文书上签字。

(三)经济困难状况证明,除写明家庭经济生活的困难状况外,应当写明申请人的家庭人均收入的具体数字,如,XXX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为人民币XXX元。

法律援助申请程序 篇11

(一)申请人申请法律援助应向法律援助中心提出,填写《法律援助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1、有效身份户籍证明;

2、代理人代为申请的,代理人应提交申请人授权委托书或有关代理权的证明;

3、有关单位或组织出具的申请人及家庭成员经济困难证明;

4、与所申请的法律援助事项相关的证明及证据材料;

5、法律援助中心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证明。

(二)援助中心应对申请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进行分类登记。登记事项包括:申请类别、申请人姓名、代理人姓名、收案日期、承办人、审批人、结案时间、结案方式等。

(三)援助中心对收到的援助申请应严格按规定进行审查。援助中心认为申请人提交的材料不完备或有疑义的,应通知申请人作必要的补充或向有关单位、个人索取有关证明材料,并可视情况作实地调查,收集证据。

(四)援助中心对申请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并分情况作如下处理:

1、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援助中心应当及时决定提供法律援助。

论元朝法律对唐朝法律的反动 篇12

1、唐朝法律体系研究现状及影响

关于唐代法律的研究, 中外学术界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指出的:“在隋唐两代不少的僧侣学生, 来到中国留学, 把中国的文化, 各种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差不多和盘地输运了去, 其中自然也包括法律文化。”正如日本学者桑原藏所说:“我国大宝律大体上是采用唐律, 只不过再考虑我国国情稍加斟酌而已。”例如将唐律中的“八议”省为“六议”, 删去“议勤”、“议宾”。将“十恶”改为“八虐”, 删去“不睦”、“内乱”。刑罚制度大宝律仍沿唐律笞、杖、徒、流、死五刑。惟流刑不计里数, 而分为近流、中流、远流三等。大宝律所规定的罪名, 如阑八宫殿、犯跗、指斥乘御、私渡关等, 皆与唐律相同。再者据《高丽史》记载:“高丽一代之制, 大抵皆仿于唐。至于刑法, 亦采唐律参酌时宜而用之。”越南古代刑法, 亦“参用隋唐”。可见唐律的影响, 不仅及于唐以后宋、元、明、清各代, 而且及于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各国, 在世界几大法系中, 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华法系的代表作。西方学者也对这时的中国很感兴趣, 1753年耶稣会宋君荣神甫完成了第一部完整的西文唐代政治史。诸多研究都表示唐朝的法制趋于成熟和定性, 并且奠定了以后封建法制的基础, 被世界公认的中华法系就是在唐代形成的。

2、唐律的基本内容

唐王朝作为为一个繁荣昌盛的封建王朝, 起和谐盛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除了圣君贤相, 最重要的是制度使然, 尤其是唐朝的法制, 既是动力也是保障。德礼政刑综合为治的思想处处体现在德礼教化, 立法司法上, 引礼入律, 礼法融合。所以唐初的立法指导思想, 主要体现在: (1) 德礼为政教之本, 刑罚为政教之用; (2) 法令简约、划一、稳定; (3) 宽仁慎刑。唐朝有四次较大的立法活动, 先后制定了《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唐律疏议》、《开元律》、《唐六典》。其中《唐律疏议》共十二篇, 三十卷, 是我国现在保存下来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 其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 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不仅为后来王朝沿用或基本沿用, 影响还涉及亚洲其他各国, 在世界法律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唐六典》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行政法典。唐代的法律形式有律、令、格、式, 格最为活跃, 用来修正律令式, 先后编撰过多部格, 可以相对保持律令格的相对稳定, 唐律规定并没有涉及敕, 而唐长庆三年的敕明确规定了敕的法律效力高于律、令、格、式常法。这种变化是同唐后期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以及法律体系的变化有密切关系。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 至隋朝正式确立, 唐朝进一步完善。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 长官中书令二人, 门下省掌封驳审议, 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 已不限于三省长官, 宰相成员增多, 既便于集思广益, 又使之互相牵制, 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也充分发挥监察机关的监督作用, 都为后世所称道。

二、民族色彩浓重的元朝法律

1、元朝法律研究现状

元朝为了加强对全国各地各个民族的统治, 以蒙古族为主体的统治阶级, 在法制建设方面倾注了相当大的力量, 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条格、法令、法规、典章。检索史料可以看出, 凡由国家主持制定的法令法典, 无论用那种文字著成, 颁布以后, 都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执行。在研究元朝的历史时, 要面临许多语言、文字问题, 还要深入研究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的发展变化、多元文化的构成及其相互影响、社会风俗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其影响也远无唐朝深远, 虽有俄国学者梁赞诺夫在《蒙古习惯法研究》, 及吴海航的《元代法文化研究》, 相对于浩瀚的唐律研究成果无异于冰川一角。

2、元朝法制的基本内容

蒙古统治者对蒙古法, 回回法、金制唐律兼容并蓄, 呈多元化的特点, 表现出几个鲜明的特征, 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确认蓄奴合法;僧侣享有特殊法律地位;保留了某些蒙古习惯法;处处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元建立以前, 除使用成吉思汗时期的《大札撒》以外, 多沿用金的《泰和律》。先后颁布了《至元新格》、《风宪宏纲》、《大元通制》、《元典章》和《至正条格》。《至元新格》适应封建大一统的需要, 是元朝统一中国后颁布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但其内容过于单薄, 不敷实用。《大元通制》颁行于元英宗至治三年 (1323) , 共二千多条, 分诏制、条格、断例、别类四部分, 其篇目仿唐、宋旧律, 分为名例、卫禁、职制、祭令等20篇, 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元朝法制的基本状况。其中的条格部分又称《通制条格》, 留存至今。《大元通制》使元朝法典遂至定型。《元典章》全称为《大元圣政国朝典章》, 是元朝对世祖以来约50年间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的圣旨条例的汇编, 共60卷, 分诏令、圣教、朝纲、台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十类。《元典章》以六部划分法规的体例, 虽非中央政府所颁法典, 但它系统保存了元朝法律的内容, 成为研究元朝社会及法律的珍贵资料。元代的行政立法, 断狱量刑, 基本上是以陆续颁布的有关政令、文书及司法实践中的判例为依据, 律书大多为条格或断例的汇编内容庞杂, 结构松散, 歼吏易于从中舞弊, 而其民法较为发达。司法机构中央设宗正府, 刑部刑部属中书省, 掌司法行政与审判。原属大理寺的职能, 部分地归于刑部。但在实践中, 其审判权常常被大宗正府、诸王和驸马侵夺。宣政院是主持全国佛教事务和统领吐蕃地区军、民之政的中央机构, 同时也是全国最高宗教审判机关, 负责审理重大的僧侣案件和僧俗纠纷案件, 由于职掌的特殊性, 自成系统。有时在江南设行宣政院, 在诸路、府、州、县则设僧录司, 管理各地僧侣狱讼。

三、元朝法律相对唐朝法律的不足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蒙古族文化根植于北方游牧民族, ——以蒙古族为主体的——“牧狩猎文化”土壤中, 它是在自身已成长出自相适应的文化机制的同时, 在统治程中逐步加入了汉化的因素, 表现出很深的二元性, 对元朝法律更多的是否认, 但法律是服务于它所生长的社会环境的元代社会条件下, 社会的主流文化是蒙古文化, 适应特殊环境的元朝法律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但就整体来说, 唐朝法律更具优势。

1、法律精神的缺失

唐代封建官方指导思想的转变与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确立使礼主刑辅、礼法融合的思想在唐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唐初肯定了魏征道德教化为治国之本的愈见, 作为诊解和疏释律文的《疏议》, 以维护君主专制, 尊卑贵残长幼之别为着眼点, 构建了完整的封建法律的理论基础, 及在法律外衣下的封建道德体系。通过疏证议, 阐明了律文的礼义内涵, 论述了律文的道德价值, 表现了以《唐律》所依据的社情、国情及深厚的文化底组。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 纲常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了, 它从正面规范了人们的思想与认了伦常等级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体现了“治人为本”的理念, 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矛盾冲突, 加之唐强大的国力及兼容并包的民族政策, 四方臣服, 民族关系融洽。

元朝法律受蒙古传统文化的影响, 蒙古贵族以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种族偏见, 在政治法律上贯彻“分而治之”的国策。把境内居民分为四等:蒙古族人、色目人 (西夏、回回、西域人) 、汉人 (原金国治下的汉人和契丹、女真人) 、南人 (原南宋治下的汉人及西南各族人民) 。在刑罚的适用上实行同罪异罚的原则。蒙古人殴死汉人, 只需断罚出征, 全征烧埋银。但汉人打死蒙古人, 则要处死, 且烧埋银照付。汉人犯盗窃罪, 附加刺字:“初犯刺左臂, 再犯刺右臂, 三犯刺项”;“强盗初犯即须刺项”, 蒙古人则不受刺字之刑。蒙古犯人在监, 享有诸多汉人不能享受的待遇。此外, 元朝法律还禁止汉人藏有兵器盔甲甚至弹弓等, 不许养马, 以防汉人反抗。礼教与法律的隔离造成民生积怨不断, 社会动荡。

法制建设是国家政治的一部分, 唐律规定法律对个人的约束力均等, 处处体现“人人所犯, 一一于法”。元却大力扶持和保护各种宗教, 维护僧侣特权和农奴残余制。僧侣享有各种特权致使僧侣恃法上特权专横跋扈, 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而农奴却没有任何权利。

2、刑法的缺失

综观中国古代刑罚制度, 惟有唐律规定者最轻。主要表现在: (1) 唐律规定法定刑有笞、杖、徒、流、死五种, 分二十等。死刑处决方法只用绞、斩; (2) 基本上一罪一刑。唐以前或以后, 有时一罪二刑、三刑; (3) 刑罚加减方面以从轻为原则。例如加刑一般不加至死, 如加至死, 也只是到绞为止, 而不加至斩。 (古人认为绞刑能保全尸体, 斩则身首异处, 斩比绞为重。) 这叫做“至死不复加”。减刑时, 死刑减等, 如斩刑减一等, 不是处绞, 而是减为流三千里。流刑减等, 如流三千里减一等, 一下就减到徒刑三年。这叫“二死三流同为一减”。加役流刑取代可杀可不杀而不杀的死刑犯, 这是唐太宗时创设的。凡死刑犯可不杀者则流三千里, 一般流刑到流放地后, 在那里功役一年, 而加役流多劳役二年, 即加役二年, 共三年, 所以叫“加役”。对判处死刑的罪犯, 在执行前要反复审核, 反复向皇帝奏报, 在京师的“二日中五复奏”, 各州则“三复奏”, 为了防止冤案, 盛唐制订了允许犯人“服辩”等保证司法公正的制度, 《唐律疏议·断狱》规定:凡被判处徒刑以上的人犯不服判决, 则须予以认真复审。

元朝的刑名基本上是沿袭了唐宋五刑制度, 但也有所变化, 明显地带有蒙古民族的旧俗。死刑分为凌迟和斩两种, 凌迟作为常刑广泛使用。五刑之外保留了奴隶制的刺字、劓刑、黥刑等肉刑和醢刑、剥皮等酷刑。隋唐以来以十为尾数的笞杖刑改为以七为尾数, 共十一等:笞刑从七至五十七分为六等, 杖刑从六十七至一百零七分为五等。元初还仿效前代, 施行“折杖法”, 即杖折为笞, 徒折为杖, 但并未维持很久, 徒刑即全面恢复, 并附加杖刑, 以至“本减而变为加矣”。元还公开允许私刑的合法存在。由于吏治腐败, 刑罚往往更为残酷。

3、司法的缺失

唐代中央司法体系完备, 既有明确分工, 又互相配合制约, 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 审理中央百官犯罪与京师徒以上案件和地方移送的死刑, 刑部为中央司法行政机关, 负责审核大理寺的徒、流案以件和地方徒以上案件, 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 负责监察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动, 遇有大案, 常由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 御史中垂共同审理, 叫“三司推事”, 有利于皇帝加强对司法权的控制。地方司法机关, 仍由行政机关兼理, 直接管理诉讼的属吏也有一定的审判权, 令唐朝的诉讼审判制度也有了进一步的完备, 如规定了“回避制度、禁止官吏刑讯逼供”, 唐朝监察机关和体制都已定型, 监察官对京内外各级官吏进行监督纠弹、撷举。“官罪恶”实际是依法对有罪官吏提起行政诉讼, 甚至对皇帝的诏令进行封驳, 可见唐司法审判制度的严密。元朝汉人犯罪由普通司法机关管辖, 而蒙古人犯罪, 一般都是由专门的机关比如大宗正府管辖, 其公正性当然大打折扣, 即使百姓不满, 也无处可说。至于色目僧侣更有司法特权, 他们在法律上受到特殊保护。在元朝中央政有与中书省并立的宣政院, 地方上也设有宣政院, 作为专门的宗教审判机关。各地涉及色目僧侣的案件, 除了杀人等重大案件是由宣政院受理之外, 其余涉及色目僧侣的案件都是由各寺院的主持审理, 地方官吏无权审判, 由此造成司法人员的任意妄为, 司法及其黑暗。

4、立法缺失

(1) 法律形式的不完备

元朝保留着蒙古族立法的一贯做法, 诏制、条格、断例在法律中占绝对优势, 主要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一方面有《大元通制》等与唐法典类似的比较系统而完整的成文法典, 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不同于唐宋的法律体系, 因一人一事而立一法, 内容庞杂, 没有一般法典所具有的系统性、确定性、逻辑性和内部和谐一致的特点, 称为法律集成更为确切, 立法技术的落后性由上可见, 而且元代硬译公犊有很大随意性, 时而十分拘泥于原文的语法结构, 时而省略其中某些部分或夹杂穿插地道的汉语句子, 用字也不统一, 只有很好地认识这种硬译公犊文本才能准确理解《元典章》、《通制条格》等法律文献中许多内涵, 这样并不利于法律的贯彻实施。

(2) 法律关于吏治的不足

历代的统治者都把吏治当作治国安邦的大事作为巩固政权实行统治的根本, 唐初统治者运用法律对官吏的治理更是不遗余力, 唐律十二篇都涉及对官吏的治理, 太宗要求执法官吏不畏权贵, 公平执法。在当时出现了一批弹治不避权的官吏, 出观了“贞观之初”志贵存公道, 人人所犯一一于法的局面, 而元朝法律公开维护元朝人的特权, 僧侣贵族对司法的干涉, 加之元法内容庞杂, 结构松散, 奸吏易于从中舞弊, 所以造成吏治及其腐败。

四、结语

法律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部分, 是调整各种社会关系, 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诸多法律文化的融合史, 深入地探讨我国古代法律文化制度及其特点, 无疑有助于推动唐代和元代政治制度及社会生活史的研究, 也便进一步了解, 中国社会文化的承袭和发展, 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费正清.剑桥中国史 (唐、元)

[2]胡兴东.元代民事法律制度研究[J].民族研究, 1999 (07) .

[3]张霞.唐朝法律制度之评述[J].岱宗学刊, 2001 (04) .

[4]黄仁宇.赫逊河畔读中国历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5]曾宪义.中国法制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6]杨华双.简论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的法制比较[J].西南民族院学报, 1999 (01) .

[7]张晋藩.法制文明与和谐社会[J].中国政法大学行政学院学报, 2007 (06) .

[8]白翠琴.略论元朝法律文化特色[J].民族研究, 1998 (01) .

[9]田莉姝.论元朝法制的民族特色[J].贵州大学学报, 2002 (01) .

上一篇:雨后阳光作文下一篇:我终于回来了中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