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唐诗赏析

2025-0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锦瑟》唐诗赏析(共10篇)

《锦瑟》唐诗赏析 篇1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赏析:

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无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五十弦,《 史记·封禅书 》载古瑟五十弦,后虽一般为二十五弦,但仍有其制。诗的一、二两句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逝水流年的追忆。

诗的颔联与颈联是全诗的核心。在颔联中,庄周梦蝶的故事见《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 ?”诗句中的“晓梦”,指天将亮时做的梦。“ 迷蝴蝶”,指对自己与蝴蝶之间的关系迷茫。面对群雄逐鹿,变化剧烈的战国社会,庄周产生了人生虚幻无常的思想,而李商隐则是有感于晚唐国势衰微,政局**,命运如浮萍而用此典故的。用此典故,还包含着他对爱情与生命消逝的伤感。他似乎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要把深深的痛苦与怨愤倾泄出来 。望帝的传说见《 寰宇记》说 :“ 蜀王杜宇,号望帝,后因禅位,自亡去,化为子规 。”子规即杜鹃。诗人笔下美丽而凄凉的杜鹃已升华为诗人悲苦的心灵。深沉的悲伤,只能托之于暮春时节杜鹃的悲啼,这是何等的凄凉。

颈联紧接颔联,《 新唐书·狄仁杰传》载:“(狄仁杰 )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恪少有才名,孙权谓其父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珠”、“玉 ”乃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诗人借这两个形象,体现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诗的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结束全诗。“此情 ”总揽所抒之情,“ 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可待即岂待,说明这令人惆怅伤感的“此情”,早已迷惘难遣,此时当更令人难以承受。

《锦瑟》唐诗赏析 篇2

颔联和颈联的四句分别描绘了四个朦胧的场景, 其中也包含了四个典故。

“庄生晓梦迷蝴蝶”, 这句化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 在《庄子·齐物论》中,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 飘飘然, 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 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 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梦总是美好的、短暂的, 确实不真实的, 人曾经的理想就像梦一样很美好, 但是醒来发现现实却只能让人失望。“晓”字暗示了梦境的短暂, “迷”字暗示了梦者的痴迷, 既体现了世事的变化难测, 难于把握, 又表达了诗人痴迷沉醉、怅惘若失的情感, 给人感觉梦幻迷离, 又有些苦涩。

“望帝春心托杜鹃”, 这句运用了典故“杜鹃伤春”, 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杜宇, 被迫让国, 死后化为杜鹃, 日夜悲鸣, 直到啼出血来。“春心”是追求、向往、执着和不甘之心, 诗人用典故来暗示自己的“春心”, 即美好的理想和情思, 要像杜鹃啼血一样传达出来, 给人凄凉、悲伤之感。

“沧海月明珠有泪”, 民间有一种说法, 珠生于蚌, 蚌生于海, 每到夜晚, 蚌则向月亮张开, 以养珍珠, 于是珍珠得到月亮精华, 晶莹如泪珠一般。还有一种说法———“鲛人泣泪成珠”, 根据张华《博物志》记载, 有一种海里的鲛人, 即鱼尾人身, 哭泣时眼泪会变成珍珠。这一句诗, 展示了沧海、明月、明珠、泪珠一连串清冷的意象, 幻化成一个难分难辨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妙境, 给人孤独、清冷、哀婉之感。

“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句借用了典故“玉生烟”, 唐代诗人戴叔伦有诗———“蓝田日暖, 良玉生烟。”玉埋在地下, 不为人所见, 但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 烟雾般升腾在空中, 色调较暖。有玉之处烟雾升起, 但只见烟雾, 却不知玉在何处, 好比人的理想可望而不可即, 给人美丽、朦胧之感。

这四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既是美丽的, 又是朦胧的、伤感的, 这样的情绪是从“锦瑟”引发出来的。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从描绘中可以看出锦瑟华美, 而且弦很多, 有五十根弦。锦瑟有五十根弦, 而且音节最为繁复, 这繁复的音节就好比往事的繁多, 让人思绪凌乱, 感慨万千, 想到往事, 作者心中五味杂陈, 他想把这种情绪、这种感怀说出来, 但是诗人说不清楚, 感慨太多, 思绪又乱, 他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 所以就不说了, 而是通过这四个场景把他心中的迷惘、哀伤、惆怅的情绪给表达出来。诗人的这种情绪并不是今天回忆往事才有的, 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样的情怀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 当时就有了, 今天追忆起来必定更加惆怅迷惘, 不堪回首。诗人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怅惘苦痛, 更让人为之哀婉不已。

《锦瑟》一诗, 因其朦胧的意境, 关于其题旨的讨论, 千百年来议论纷纭, 清代的王渔洋曾感慨道:“一篇《锦瑟》解人难。”其中较有影响的有:

1.咏物诗, 即咏“瑟”这种乐器的, 瑟弹出来的乐调有“适、怨、清、和”四种,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生玉烟。”正好对应这四种乐调。

2.爱情悼亡诗, 认为诗人在孤独凄凉中思念亡妻王氏。姚莹《论诗绝句》认为:“《锦瑟》分明是悼亡, 后人妄自费平章。”李商隐在外地漂泊的三十年, 有二十年远离家室, 漂泊异地, 期间, 妻子王氏不幸病故, 更加重了他的精神痛苦。

3.政治抒情诗, 诗人回忆青年时仕途失意所作。829年, 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 中进士, 但同年年底, 令狐楚病逝, 恰巧这个时候, 王茂元爱慕其才, 将最小的女儿嫁给他。当时适逢“牛李党争”, 李商隐原出自令狐楚门下, 被归为牛党的阵容, 现在又成了属于李党的王茂元的女婿, 于是, 他的一生便始终伴随着牛党人的诋毁和中伤。

4.自伤诗, 自伤生平, 诗人晚年回忆往事时, 对一生的坎坷而发的感慨, 传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感悟和迷惘之情。

不管是哪种释义, 李商隐一生波折, 经历悲苦, 他把自己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 凝聚在这四联诗中, 用含混朦胧的意象和哀婉缠绵的意境表达出来。

摘要:《锦瑟》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通过对锦瑟的描写、对四个场景的描绘, 迷幻、哀怨、缥缈地传达出自己所经历的种种际遇、感受, 使诗作具有朦胧、多义的解释。

关键词:《锦瑟》,朦胧,多义

参考文献

唐诗研读赏析札记 篇3

一.如何成才

1、立志成才:古人云:学者须立志。欲成才者,志比钢坚,志大者,心胸宽广,志坚者,无所畏惧。古代身为伟丈夫,立志者甚多。诗人屈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衰”,他身处逆境而仍坚持高尚品德;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精忠报国刻于背后”;还有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们之所以成了杰出人才,皆因他们身怀大志,并且意志坚强,勤奋刻苦。唐代诗人戴叔伦《塞上曲》曾有诗赞叹:“汉家旗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始终赞颂了班超身怀报国之志,投笔从戎,率将士浴血奋战的高尚品质。“汉家旗帜满阴山”,可见声势之大。“不遣胡儿匹马还”,可见决心之坚,“愿得此身长报国”,足见斗志之昂扬,“何须生入玉门关”,更从侧面反映了班超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当今有志成才的青少年更应向他们学习,胸怀大志,积极进取,持之以恒,百折不回,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2、谦恭求学:古语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虚心好学是为人美德。唐“诗圣”杜甫在《春月忆 李白》中的两句“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表明在与李白互相关心、互相切磋、互相求学。犹如白居易在《答微之》写道“君写我诗于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题于寺壁。他们谦恭求学的精神,对我们立志成才不是有着积极的借鉴与启迪作用吗?

二.如何用才

古今中外,人才皆为国宝。历代各国皆知人才重要,尤其对我们科技发达、竞争激烈的时代更是如此。唐诗中有许多此类反映。像李白、杜甫、李商隐、刘禹锡等,他们不仅倍加珍惜扶持人才,而且保护人才。如李商隐的诗《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李商隐乃一代才子,却多次应试名落孙山,皆因当时“走后门”现象严重,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要落第。此诗正是他再次落第,回兖州所作。诗人借庭席菜肴中的一味竹笋,借题发挥,由竹生于笋,长大而成林,联想到人由少年到壮年,由普遍之士子到成功社稷的栋梁,道理亦同。而这些“座中人”贪吃贪喝,挖笋而食,扼杀未来竹林,以此为喻,影射人才为社会所断送。“忍剪凌云一寸心”,一针见血地呼吁社会,庇善护良,爱惜人才,切切不可“挖笋取心”任意摧残,从而启示人们爱惜人才更要创造人才环境。

又如杜甫的诗《三绝句》之一:“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心。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更是体现了诗人爱惜幼小生命,护生成才的一片爱心。当李白遭遇坎坷时,他仍敢发出“众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的呼声。其爱才之心,护才之举,实在可佩、可叹。

三.成才用才的目的:济世报国

古往今来,凡才智卓绝,胸怀大志者必有忧国忧民之情怀,经邦济世之抱负。他们都以保国为民作重任,他们爱国之举,济世之行令后人感叹,唐诗有诸多反映。李白:“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种种忧国忧民之言,心系民众,关系祖国之语更令历史借鉴。

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他在《从军行》中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人写出了边塞的艰苦环境,浓云密雾,飞沙袭人,景色荒凉。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守卫边疆的将士们杀敌报国,“不破楼兰终不还”,可见他们爱国之决心,实在令人感叹赞颂。

综上所述,唐诗确实是一部有丰富内涵的人才思想发展史,对我们研究人才问题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今天不妨研读一下唐诗,以诗为鉴,以史为鉴,或许会收获不浅,受益终生。

李商隐《锦瑟》原文翻译赏析 篇4

《锦瑟》是李商隐极负盛名的一首诗,也是最难索解的一首诗。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本诗属于一首晚年回忆之作,虽然有些朦胧,却历来为人传诵。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注解】

1、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2、无端:犹何故。怨怪之词。

3、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4、庄生句:意谓旷达如庄生,尚为晓梦所迷。庄生:庄周。

5、望帝句:意谓自己的心事只能寄托在化魂的杜鹃上。望帝:相传蜀帝杜宇,号望帝,死后其魂化为子规,即杜鹃鸟。

6、珠有泪:传说南海外有鲛人,其泪能泣珠。

7、蓝田:山名,在今陕西,产美玉。

【译文】

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

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

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

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赏析】

这首诗历来注释不一,莫衷一是。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锦瑟。但以为是悼亡诗者为最多。有人认为,开首以瑟弦五十折半为二十五,隐指亡妇华年二十五岁。这话未免有嫌牵强。但是,首联哀悼早逝却是真实。颔联以庄子亡妻鼓盆而歌和期效望帝化成子规而啼血,间接地描写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颈联以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隐约地描摹了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置。最后抒写生前情爱漫不经心,死后追忆已经惘然的难以排遣的情绪。

【解读】

这首诗历来注释不一,莫衷一是。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侍儿锦瑟。但以为是悼亡死者为最多。有人认为,开首以瑟弦五十折半为二十五,隐指亡妇华年二十五岁。这话未免有嫌牵强。但是,首联哀悼早逝却是真实。颔联以庄子亡妻鼓盆而歌和期效望帝化成子规而啼血,间接地描写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颈联以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隐约地描摹了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最后抒写生前情爱漫不经心,死后追忆已经惘然的难以排遣的情绪。

台城唐诗赏析 篇5

出自唐朝诗人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赏析

台城位于今南京市玄武湖畔,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江南东路建康府 条下载:台城一曰苑城,即古建康宫城也,本为吴后苑城,晋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作新宫于此,其城唐末尚存。

南京古称金陵,地处江南,霏霏正是状写其多雨而细密如丝的气候特征,芳草弥蔓,绿遍江岸无远不达,一个齐字既是形容它又点明季节,这里暗含了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江南三月,暮春草长的意思。总之 ,江、雨、草三者交衬共融,构筑出一派迷蒙清幽、如烟似雾的境界。六朝即孙吴、东晋、宋、齐、梁、陈,金陵于六朝时称建业、建康,作为它们的都城,一直为宫廷所在地和皇公贵戚的活动中心,歌舞饮宴,竞相奢靡,可谓繁盛至极,但这里也是权力角逐的之地,三百余年间战乱频繁,六个王朝迭番更代,犹如走马灯一般,教人顿生目不暇接之感,直觉兴衰遽变,短暂的豪华亦难以持作凭依。加之江南春雨朦胧、细草凄迷的气氛环境所形成的轻柔婉曼景调,这属于金陵固有节候地域呈现着的自然风貌,它们相互熏染滋润,暗暗逗出一个梦字。倘再作深层探究,六朝治乱盛亡的往事早已付诸浩浩江流,无从踪迹了,而江雨江草却是年年如此,当下映入眼帘的,又是烟笼雾罩般的暮春景色,抚今追昔,自然人事对照,怎能不满怀惆怅迷惘,顿觉一切如梦里境像呢?况且韦庄出身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郊)的世家大族 ,远祖韦待价曾为武则天朝宰相,四世祖是著名诗人韦应物,他自己却逢辰不偶,半世落拓,大唐帝国也濒临灭亡,难道就要再蹈六朝覆辙吗?正当潜沉到现实忧虑和历史反思的纷纭意绪中,留连踟蹰,忽地耳旁传来数声鸟啼,陡然惹起新的慨叹:鸟儿不解世事无常、治乱代变的`严重,只依时序自在啼鸣,却让多情的人何以为堪?空字写出了因鸟声触发的感叹。

如果说前两句以总体笔墨,描摹金陵的景光风物,而情景中,只凭梦字轻轻透露消息;那么,后联则将目光回转到台城,正面点明题旨,并选择柳为高度凝聚的媒介形象,即景抒情,藉情统驭景,呈现了浓厚的主观指向。就像京城是全国中枢似的,台城也是金陵的中枢,皇宫和台省(中央政府)都在这里,六代倾覆的最后一幕往往于此处结束。然而,堆烟叠雾的杨柳却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一如台城豪华鼎盛时,所以说它无情。由于韦庄从 六朝如梦的感受里联想到严峻的现实危机,悲悼大唐帝国的江河日下,灭亡之势已不可回,面对烟柳的生机勃勃、逢春必发景象,排遣无计中,才托辞他向,归于 台城柳的无情吧。

鹿柴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

唐诗《少年行》赏析 篇6

少年行

锦衣鲜华手擎鹘,

闲行气貌多轻忽。

稼穑艰难总不知,

五帝三皇是何物!

【赏析】

这首诗是贯休入蜀后的作品。前蜀王王建很赏识贯休的才华,每有雅会,必请贯休出席助兴。有一次,王建让贯休朗诵自己的近作,此时显宦贵戚们都在场,贯休有意要讽刺一下这帮子酒囊饭袋,便背诵了《公子行》三首。王建听罢拍案称绝,而贵戚们却如坐针毡,对他恨之入骨。

这首诗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一无所成,只会吃喝玩乐的贵族子弟,对这些“公子”的形象刻画得真是入木三分,维妙维肖。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公子”们的衣著、行为和神气。这些人过着极端腐朽的寄生生活,却心安理得,趾高气扬,诗的后两句则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两个侧面揭露了“公子”哥们的懒惰和愚昧无知。这些“锦绣其外,败絮其中的“公子”们不学无术已属可怜,而他们还要依仗家族的`势力招摇过市,盛气凌人 ,这就使人感到可恶而又可憎了!诗人嘲笑贵族“公子”的主旨,在于抨击唐代末年门阀制度的腐朽衰败。

【作者介绍】

唐诗《征人怨》赏析 篇7

《征人怨》此诗写征人久戍不归的怨恨,远离家乡的征人,年年转战于西北苦寒之地,天天与兵器打交道。

《征人怨》

作者: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解】

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

玉关:玉门关的简称。

岁岁:指年年月月,下文的“朝朝”同义。

马策: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

青冢:汉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

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韵译】

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题解】

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 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讲解】

边塞诗盛于唐代,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的表现戎马征戍,有的描绘异域风光。有的为征夫写恨,也有的代思妇拟言。边塞的好题材,在盛唐差不多已经写完。盛唐以后,写边塞诗是不能不费一点心思了。

柳中庸这首《征人怨》,乍看题目。觉得有些熟烂。然而。诗人却不落窠臼。此诗虽亦写怨,却非关征人回首、佳人断肠之类。首句并列两个地名“金河”、“玉关”,二者用“复”字关联,次句出以“马策”、“刀环”,中间用“与”字连接,各有一个时间副词,一说“岁岁”,一日“朝朝”。“金河”、“玉关”都是征战之地,在此意念上,二者绝无分别。“马策”、“刀环”虽为两个事物,却是共同说明马不歇鞍,人不解甲的内涵。“金河”和“玉关”、“马策”与“刀环”相比并。以其重复表现生活的单调,“复”字和“与”字流露一种无可奈何的厌倦之感,换成今天的说法,即:不是金河就是玉关,整天价手不离马策与刀环。而“岁岁”则把这种厌倦之感以时间的无限延伸极大地加重了,就是说,这种生涯无休无止。“朝朝”又把令人烦厌的重复行为的频率推到极致。教人难以忍受。诗人巧妙地利用诗句的蝉联偶对的特点,使此种情绪得到最充分的表达。“马策与刀环”对应“金河复玉关”,“朝朝”对应“岁岁”,音节增加一倍,意蕴上则产生相生互补的效果。从而诗的构思更显得细密周匝。

三、四两句是诗意的加深和扩展。“三春白雪”对塞外的环境特点稍作烘托,颇含悲凉之意;全句着重点则是落脚的三个字:“归青冢”。“青冢”所在,其时虽属唐辖境,但毕竟为胡域,诗人说“归青冢”(大约唐军无事时在这一带休整),由这个“归”字,即可知征人无还乡之期。“青冢”在这里似也有一种象征意味;难道说我们这些征人也如王昭君一样,将长留塞外么?结句说行军、转战。如果说前二句从时间写征人的感受、情绪,那么,后两句则从空间张大视角,青冢——黄河——黑山,给人以山高水长的距离感。诗人既以“万里黄河”展示地域之广阔,复以“绕黑山”状征途之回转曲折。“绕”是绕来绕去,不同于单线征程,走过不再回头。这个字,同前面的“金河”、“玉关”、“马策”、“刀环”的重复,单调感一脉相承。诗的前半写征戍无止期,后半则写征途无尽头,结构上也恰好对称,而于字句间透着“欲归无计”的渺茫。

此诗似乎从总体上暗示给读者这样一个问题:难道这是人的.生活么?远在一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有过这一类哀怨:“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诗经·小雅·何草不黄》)汉末古诗中所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其怨甚深。前者是对戕害人性的统治者的反抗的呼声,后者则是血泪的控诉。

这首诗妙在:写怨而不著一字怨语,毫无迹象可求。诗人布局之巧妙,手法之高明,气象之开阔,格调之雄浑。足以同王昌龄的作品相匹敌。

【评析】

此诗写征人久戍不归的怨恨。远离家乡的征人,年年转战于西北苦寒之地,天天与兵器打交道。暮春三月本来是征人家乡春暖花开的时候,但边塞之地仍然白雪纷飞;黄河九曲,环绕着沉沉黑山。一切都那样零落荒凉。诗中没有一字是怨,但字字是怨,把征战之人厌倦戎马生涯的怨情寓于其中。全诗每句皆对,语言精工自然。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唐诗《石榴》赏析 篇8

《石榴》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42首。此诗运用复词重言手法,从而使节奏回环,词脉婉曲。李商隐写过许多这样的诗。有同步往复的,如“一弦一柱思华年”,“此花此叶长相映”。

《石榴》原文

石榴

作者:唐·李商隐

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

《石榴》注释

①《汉武内传》说,西王母命侍女索桃,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以五颗与武帝,帝辄收其核,欲种之。西王母曰:“此桃三干年一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瑶池碧桃指此。可羡:何羡,岂羡。

杜牧唐诗赏析 篇9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莺啼:即莺啼燕语。

2、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3、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5、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6、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7、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译文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唐诗三百首 名诗赏析 篇10

(张佳琪,陈芮琳)唱:相思的红豆, 吴山的雪。边塞的战士,回乡的客。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诉说。(从舞台右侧上场)

(杨尚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多诵读诗词,不仅能让我们在诗词中体会语言之美、韵律之妙,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陈芮琳):还能让我们透过诗词了解历史知识、学习古人的高尚情操,今天我和我的伙伴们向大家介绍一部浓缩了唐代古诗精华的著作——《唐诗三百首》

(张佳琪)《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孟祥桢)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它还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下面就让我们跟大家分享几首这部书中的诗词吧!1张佳琪:我分享的是

鹿寨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首王维的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之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时先写空山寂静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的声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这也是我喜欢它的原因。

2孟祥祯:下面我来给大家分享一首

送朱大入秦 唐 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我喜欢《送朱大入秦》这首诗,它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简明易懂,用浅显的字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深情。“分手脱相赠”,痛快淋漓。“平生一片心”,语浅情深,似是赠剑时的赠言,又似赠剑本身的含义。只说“一片心”而不说一片什么心,妙在含浑。却更能激发人海阔天空的联想。总而言之,它表现了双方平素的仗义相期,令人咀嚼,转觉其味深长。

3陈芮琳:我最喜欢的诗是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乾(qian二声)元二年流放途中遇赦(she四声)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全诗把诗人遇赦(she四声)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的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这就是我喜欢这首诗的原因。

4杨尚霖:我来给大家推荐一首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山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蓬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我喜欢这首诗,是因为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描写了山村秋日雨后晚晴的迷人景色和居民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之情。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世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托了自己的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张佳琪): 谢谢伙伴们的精彩分享!

(孟祥桢):《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唐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陈芮琳)这些作品立意新颖、语言精练细腻,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韵律感。(杨尚霖):诗人笔触优美、诗词意境悠远,诗情与画意的完美结合使我们能全面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上一篇:高考历史提分答题技巧下一篇:售后服务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