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唐诗赏析(共10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赏析:
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无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五十弦,《 史记·封禅书 》载古瑟五十弦,后虽一般为二十五弦,但仍有其制。诗的一、二两句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逝水流年的追忆。
诗的颔联与颈联是全诗的核心。在颔联中,庄周梦蝶的故事见《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 ?”诗句中的“晓梦”,指天将亮时做的梦。“ 迷蝴蝶”,指对自己与蝴蝶之间的关系迷茫。面对群雄逐鹿,变化剧烈的战国社会,庄周产生了人生虚幻无常的思想,而李商隐则是有感于晚唐国势衰微,政局**,命运如浮萍而用此典故的。用此典故,还包含着他对爱情与生命消逝的伤感。他似乎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要把深深的痛苦与怨愤倾泄出来 。望帝的传说见《 寰宇记》说 :“ 蜀王杜宇,号望帝,后因禅位,自亡去,化为子规 。”子规即杜鹃。诗人笔下美丽而凄凉的杜鹃已升华为诗人悲苦的心灵。深沉的悲伤,只能托之于暮春时节杜鹃的悲啼,这是何等的凄凉。
颈联紧接颔联,《 新唐书·狄仁杰传》载:“(狄仁杰 )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恪少有才名,孙权谓其父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珠”、“玉 ”乃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诗人借这两个形象,体现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诗的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结束全诗。“此情 ”总揽所抒之情,“ 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可待即岂待,说明这令人惆怅伤感的“此情”,早已迷惘难遣,此时当更令人难以承受。
颔联和颈联的四句分别描绘了四个朦胧的场景, 其中也包含了四个典故。
“庄生晓梦迷蝴蝶”, 这句化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 在《庄子·齐物论》中,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 飘飘然, 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 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 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梦总是美好的、短暂的, 确实不真实的, 人曾经的理想就像梦一样很美好, 但是醒来发现现实却只能让人失望。“晓”字暗示了梦境的短暂, “迷”字暗示了梦者的痴迷, 既体现了世事的变化难测, 难于把握, 又表达了诗人痴迷沉醉、怅惘若失的情感, 给人感觉梦幻迷离, 又有些苦涩。
“望帝春心托杜鹃”, 这句运用了典故“杜鹃伤春”, 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杜宇, 被迫让国, 死后化为杜鹃, 日夜悲鸣, 直到啼出血来。“春心”是追求、向往、执着和不甘之心, 诗人用典故来暗示自己的“春心”, 即美好的理想和情思, 要像杜鹃啼血一样传达出来, 给人凄凉、悲伤之感。
“沧海月明珠有泪”, 民间有一种说法, 珠生于蚌, 蚌生于海, 每到夜晚, 蚌则向月亮张开, 以养珍珠, 于是珍珠得到月亮精华, 晶莹如泪珠一般。还有一种说法———“鲛人泣泪成珠”, 根据张华《博物志》记载, 有一种海里的鲛人, 即鱼尾人身, 哭泣时眼泪会变成珍珠。这一句诗, 展示了沧海、明月、明珠、泪珠一连串清冷的意象, 幻化成一个难分难辨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妙境, 给人孤独、清冷、哀婉之感。
“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句借用了典故“玉生烟”, 唐代诗人戴叔伦有诗———“蓝田日暖, 良玉生烟。”玉埋在地下, 不为人所见, 但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 烟雾般升腾在空中, 色调较暖。有玉之处烟雾升起, 但只见烟雾, 却不知玉在何处, 好比人的理想可望而不可即, 给人美丽、朦胧之感。
这四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既是美丽的, 又是朦胧的、伤感的, 这样的情绪是从“锦瑟”引发出来的。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从描绘中可以看出锦瑟华美, 而且弦很多, 有五十根弦。锦瑟有五十根弦, 而且音节最为繁复, 这繁复的音节就好比往事的繁多, 让人思绪凌乱, 感慨万千, 想到往事, 作者心中五味杂陈, 他想把这种情绪、这种感怀说出来, 但是诗人说不清楚, 感慨太多, 思绪又乱, 他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 所以就不说了, 而是通过这四个场景把他心中的迷惘、哀伤、惆怅的情绪给表达出来。诗人的这种情绪并不是今天回忆往事才有的, 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样的情怀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 当时就有了, 今天追忆起来必定更加惆怅迷惘, 不堪回首。诗人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怅惘苦痛, 更让人为之哀婉不已。
《锦瑟》一诗, 因其朦胧的意境, 关于其题旨的讨论, 千百年来议论纷纭, 清代的王渔洋曾感慨道:“一篇《锦瑟》解人难。”其中较有影响的有:
1.咏物诗, 即咏“瑟”这种乐器的, 瑟弹出来的乐调有“适、怨、清、和”四种,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生玉烟。”正好对应这四种乐调。
2.爱情悼亡诗, 认为诗人在孤独凄凉中思念亡妻王氏。姚莹《论诗绝句》认为:“《锦瑟》分明是悼亡, 后人妄自费平章。”李商隐在外地漂泊的三十年, 有二十年远离家室, 漂泊异地, 期间, 妻子王氏不幸病故, 更加重了他的精神痛苦。
3.政治抒情诗, 诗人回忆青年时仕途失意所作。829年, 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 中进士, 但同年年底, 令狐楚病逝, 恰巧这个时候, 王茂元爱慕其才, 将最小的女儿嫁给他。当时适逢“牛李党争”, 李商隐原出自令狐楚门下, 被归为牛党的阵容, 现在又成了属于李党的王茂元的女婿, 于是, 他的一生便始终伴随着牛党人的诋毁和中伤。
4.自伤诗, 自伤生平, 诗人晚年回忆往事时, 对一生的坎坷而发的感慨, 传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感悟和迷惘之情。
不管是哪种释义, 李商隐一生波折, 经历悲苦, 他把自己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 凝聚在这四联诗中, 用含混朦胧的意象和哀婉缠绵的意境表达出来。
摘要:《锦瑟》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通过对锦瑟的描写、对四个场景的描绘, 迷幻、哀怨、缥缈地传达出自己所经历的种种际遇、感受, 使诗作具有朦胧、多义的解释。
关键词:《锦瑟》,朦胧,多义
参考文献
一.如何成才
1、立志成才:古人云:学者须立志。欲成才者,志比钢坚,志大者,心胸宽广,志坚者,无所畏惧。古代身为伟丈夫,立志者甚多。诗人屈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衰”,他身处逆境而仍坚持高尚品德;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精忠报国刻于背后”;还有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们之所以成了杰出人才,皆因他们身怀大志,并且意志坚强,勤奋刻苦。唐代诗人戴叔伦《塞上曲》曾有诗赞叹:“汉家旗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始终赞颂了班超身怀报国之志,投笔从戎,率将士浴血奋战的高尚品质。“汉家旗帜满阴山”,可见声势之大。“不遣胡儿匹马还”,可见决心之坚,“愿得此身长报国”,足见斗志之昂扬,“何须生入玉门关”,更从侧面反映了班超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当今有志成才的青少年更应向他们学习,胸怀大志,积极进取,持之以恒,百折不回,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2、谦恭求学:古语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虚心好学是为人美德。唐“诗圣”杜甫在《春月忆 李白》中的两句“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表明在与李白互相关心、互相切磋、互相求学。犹如白居易在《答微之》写道“君写我诗于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题于寺壁。他们谦恭求学的精神,对我们立志成才不是有着积极的借鉴与启迪作用吗?
二.如何用才
古今中外,人才皆为国宝。历代各国皆知人才重要,尤其对我们科技发达、竞争激烈的时代更是如此。唐诗中有许多此类反映。像李白、杜甫、李商隐、刘禹锡等,他们不仅倍加珍惜扶持人才,而且保护人才。如李商隐的诗《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李商隐乃一代才子,却多次应试名落孙山,皆因当时“走后门”现象严重,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要落第。此诗正是他再次落第,回兖州所作。诗人借庭席菜肴中的一味竹笋,借题发挥,由竹生于笋,长大而成林,联想到人由少年到壮年,由普遍之士子到成功社稷的栋梁,道理亦同。而这些“座中人”贪吃贪喝,挖笋而食,扼杀未来竹林,以此为喻,影射人才为社会所断送。“忍剪凌云一寸心”,一针见血地呼吁社会,庇善护良,爱惜人才,切切不可“挖笋取心”任意摧残,从而启示人们爱惜人才更要创造人才环境。
又如杜甫的诗《三绝句》之一:“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心。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更是体现了诗人爱惜幼小生命,护生成才的一片爱心。当李白遭遇坎坷时,他仍敢发出“众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的呼声。其爱才之心,护才之举,实在可佩、可叹。
三.成才用才的目的:济世报国
古往今来,凡才智卓绝,胸怀大志者必有忧国忧民之情怀,经邦济世之抱负。他们都以保国为民作重任,他们爱国之举,济世之行令后人感叹,唐诗有诸多反映。李白:“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种种忧国忧民之言,心系民众,关系祖国之语更令历史借鉴。
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他在《从军行》中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人写出了边塞的艰苦环境,浓云密雾,飞沙袭人,景色荒凉。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守卫边疆的将士们杀敌报国,“不破楼兰终不还”,可见他们爱国之决心,实在令人感叹赞颂。
综上所述,唐诗确实是一部有丰富内涵的人才思想发展史,对我们研究人才问题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今天不妨研读一下唐诗,以诗为鉴,以史为鉴,或许会收获不浅,受益终生。
《锦瑟》是李商隐极负盛名的一首诗,也是最难索解的一首诗。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本诗属于一首晚年回忆之作,虽然有些朦胧,却历来为人传诵。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注解】
1、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2、无端:犹何故。怨怪之词。
3、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4、庄生句:意谓旷达如庄生,尚为晓梦所迷。庄生:庄周。
5、望帝句:意谓自己的心事只能寄托在化魂的杜鹃上。望帝:相传蜀帝杜宇,号望帝,死后其魂化为子规,即杜鹃鸟。
6、珠有泪:传说南海外有鲛人,其泪能泣珠。
7、蓝田:山名,在今陕西,产美玉。
【译文】
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
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
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
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赏析】
这首诗历来注释不一,莫衷一是。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锦瑟。但以为是悼亡诗者为最多。有人认为,开首以瑟弦五十折半为二十五,隐指亡妇华年二十五岁。这话未免有嫌牵强。但是,首联哀悼早逝却是真实。颔联以庄子亡妻鼓盆而歌和期效望帝化成子规而啼血,间接地描写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颈联以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隐约地描摹了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置。最后抒写生前情爱漫不经心,死后追忆已经惘然的难以排遣的情绪。
【解读】
这首诗历来注释不一,莫衷一是。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侍儿锦瑟。但以为是悼亡死者为最多。有人认为,开首以瑟弦五十折半为二十五,隐指亡妇华年二十五岁。这话未免有嫌牵强。但是,首联哀悼早逝却是真实。颔联以庄子亡妻鼓盆而歌和期效望帝化成子规而啼血,间接地描写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颈联以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隐约地描摹了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最后抒写生前情爱漫不经心,死后追忆已经惘然的难以排遣的情绪。
出自唐朝诗人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赏析
台城位于今南京市玄武湖畔,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江南东路建康府 条下载:台城一曰苑城,即古建康宫城也,本为吴后苑城,晋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作新宫于此,其城唐末尚存。
南京古称金陵,地处江南,霏霏正是状写其多雨而细密如丝的气候特征,芳草弥蔓,绿遍江岸无远不达,一个齐字既是形容它又点明季节,这里暗含了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江南三月,暮春草长的意思。总之 ,江、雨、草三者交衬共融,构筑出一派迷蒙清幽、如烟似雾的境界。六朝即孙吴、东晋、宋、齐、梁、陈,金陵于六朝时称建业、建康,作为它们的都城,一直为宫廷所在地和皇公贵戚的活动中心,歌舞饮宴,竞相奢靡,可谓繁盛至极,但这里也是权力角逐的之地,三百余年间战乱频繁,六个王朝迭番更代,犹如走马灯一般,教人顿生目不暇接之感,直觉兴衰遽变,短暂的豪华亦难以持作凭依。加之江南春雨朦胧、细草凄迷的气氛环境所形成的轻柔婉曼景调,这属于金陵固有节候地域呈现着的自然风貌,它们相互熏染滋润,暗暗逗出一个梦字。倘再作深层探究,六朝治乱盛亡的往事早已付诸浩浩江流,无从踪迹了,而江雨江草却是年年如此,当下映入眼帘的,又是烟笼雾罩般的暮春景色,抚今追昔,自然人事对照,怎能不满怀惆怅迷惘,顿觉一切如梦里境像呢?况且韦庄出身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郊)的世家大族 ,远祖韦待价曾为武则天朝宰相,四世祖是著名诗人韦应物,他自己却逢辰不偶,半世落拓,大唐帝国也濒临灭亡,难道就要再蹈六朝覆辙吗?正当潜沉到现实忧虑和历史反思的纷纭意绪中,留连踟蹰,忽地耳旁传来数声鸟啼,陡然惹起新的慨叹:鸟儿不解世事无常、治乱代变的`严重,只依时序自在啼鸣,却让多情的人何以为堪?空字写出了因鸟声触发的感叹。
如果说前两句以总体笔墨,描摹金陵的景光风物,而情景中,只凭梦字轻轻透露消息;那么,后联则将目光回转到台城,正面点明题旨,并选择柳为高度凝聚的媒介形象,即景抒情,藉情统驭景,呈现了浓厚的主观指向。就像京城是全国中枢似的,台城也是金陵的中枢,皇宫和台省(中央政府)都在这里,六代倾覆的最后一幕往往于此处结束。然而,堆烟叠雾的杨柳却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一如台城豪华鼎盛时,所以说它无情。由于韦庄从 六朝如梦的感受里联想到严峻的现实危机,悲悼大唐帝国的江河日下,灭亡之势已不可回,面对烟柳的生机勃勃、逢春必发景象,排遣无计中,才托辞他向,归于 台城柳的无情吧。
鹿柴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
少年行
锦衣鲜华手擎鹘,
闲行气貌多轻忽。
稼穑艰难总不知,
五帝三皇是何物!
【赏析】
这首诗是贯休入蜀后的作品。前蜀王王建很赏识贯休的才华,每有雅会,必请贯休出席助兴。有一次,王建让贯休朗诵自己的近作,此时显宦贵戚们都在场,贯休有意要讽刺一下这帮子酒囊饭袋,便背诵了《公子行》三首。王建听罢拍案称绝,而贵戚们却如坐针毡,对他恨之入骨。
这首诗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一无所成,只会吃喝玩乐的贵族子弟,对这些“公子”的形象刻画得真是入木三分,维妙维肖。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公子”们的衣著、行为和神气。这些人过着极端腐朽的寄生生活,却心安理得,趾高气扬,诗的后两句则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两个侧面揭露了“公子”哥们的懒惰和愚昧无知。这些“锦绣其外,败絮其中的“公子”们不学无术已属可怜,而他们还要依仗家族的`势力招摇过市,盛气凌人 ,这就使人感到可恶而又可憎了!诗人嘲笑贵族“公子”的主旨,在于抨击唐代末年门阀制度的腐朽衰败。
【作者介绍】
《征人怨》此诗写征人久戍不归的怨恨,远离家乡的征人,年年转战于西北苦寒之地,天天与兵器打交道。
《征人怨》
作者: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解】
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
玉关:玉门关的简称。
岁岁:指年年月月,下文的“朝朝”同义。
马策: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
青冢:汉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
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韵译】
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题解】
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 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讲解】
边塞诗盛于唐代,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的表现戎马征戍,有的描绘异域风光。有的为征夫写恨,也有的代思妇拟言。边塞的好题材,在盛唐差不多已经写完。盛唐以后,写边塞诗是不能不费一点心思了。
柳中庸这首《征人怨》,乍看题目。觉得有些熟烂。然而。诗人却不落窠臼。此诗虽亦写怨,却非关征人回首、佳人断肠之类。首句并列两个地名“金河”、“玉关”,二者用“复”字关联,次句出以“马策”、“刀环”,中间用“与”字连接,各有一个时间副词,一说“岁岁”,一日“朝朝”。“金河”、“玉关”都是征战之地,在此意念上,二者绝无分别。“马策”、“刀环”虽为两个事物,却是共同说明马不歇鞍,人不解甲的内涵。“金河”和“玉关”、“马策”与“刀环”相比并。以其重复表现生活的单调,“复”字和“与”字流露一种无可奈何的厌倦之感,换成今天的说法,即:不是金河就是玉关,整天价手不离马策与刀环。而“岁岁”则把这种厌倦之感以时间的无限延伸极大地加重了,就是说,这种生涯无休无止。“朝朝”又把令人烦厌的重复行为的频率推到极致。教人难以忍受。诗人巧妙地利用诗句的蝉联偶对的特点,使此种情绪得到最充分的表达。“马策与刀环”对应“金河复玉关”,“朝朝”对应“岁岁”,音节增加一倍,意蕴上则产生相生互补的效果。从而诗的构思更显得细密周匝。
三、四两句是诗意的加深和扩展。“三春白雪”对塞外的环境特点稍作烘托,颇含悲凉之意;全句着重点则是落脚的三个字:“归青冢”。“青冢”所在,其时虽属唐辖境,但毕竟为胡域,诗人说“归青冢”(大约唐军无事时在这一带休整),由这个“归”字,即可知征人无还乡之期。“青冢”在这里似也有一种象征意味;难道说我们这些征人也如王昭君一样,将长留塞外么?结句说行军、转战。如果说前二句从时间写征人的感受、情绪,那么,后两句则从空间张大视角,青冢——黄河——黑山,给人以山高水长的距离感。诗人既以“万里黄河”展示地域之广阔,复以“绕黑山”状征途之回转曲折。“绕”是绕来绕去,不同于单线征程,走过不再回头。这个字,同前面的“金河”、“玉关”、“马策”、“刀环”的重复,单调感一脉相承。诗的前半写征戍无止期,后半则写征途无尽头,结构上也恰好对称,而于字句间透着“欲归无计”的渺茫。
此诗似乎从总体上暗示给读者这样一个问题:难道这是人的.生活么?远在一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有过这一类哀怨:“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诗经·小雅·何草不黄》)汉末古诗中所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其怨甚深。前者是对戕害人性的统治者的反抗的呼声,后者则是血泪的控诉。
这首诗妙在:写怨而不著一字怨语,毫无迹象可求。诗人布局之巧妙,手法之高明,气象之开阔,格调之雄浑。足以同王昌龄的作品相匹敌。
【评析】
此诗写征人久戍不归的怨恨。远离家乡的征人,年年转战于西北苦寒之地,天天与兵器打交道。暮春三月本来是征人家乡春暖花开的时候,但边塞之地仍然白雪纷飞;黄河九曲,环绕着沉沉黑山。一切都那样零落荒凉。诗中没有一字是怨,但字字是怨,把征战之人厌倦戎马生涯的怨情寓于其中。全诗每句皆对,语言精工自然。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石榴》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42首。此诗运用复词重言手法,从而使节奏回环,词脉婉曲。李商隐写过许多这样的诗。有同步往复的,如“一弦一柱思华年”,“此花此叶长相映”。
《石榴》原文
石榴
作者:唐·李商隐
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
《石榴》注释
①《汉武内传》说,西王母命侍女索桃,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以五颗与武帝,帝辄收其核,欲种之。西王母曰:“此桃三干年一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瑶池碧桃指此。可羡:何羡,岂羡。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莺啼:即莺啼燕语。
2、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3、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5、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6、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7、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译文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张佳琪,陈芮琳)唱:相思的红豆, 吴山的雪。边塞的战士,回乡的客。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诉说。(从舞台右侧上场)
(杨尚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多诵读诗词,不仅能让我们在诗词中体会语言之美、韵律之妙,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陈芮琳):还能让我们透过诗词了解历史知识、学习古人的高尚情操,今天我和我的伙伴们向大家介绍一部浓缩了唐代古诗精华的著作——《唐诗三百首》
(张佳琪)《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孟祥桢)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它还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下面就让我们跟大家分享几首这部书中的诗词吧!1张佳琪:我分享的是
鹿寨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首王维的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之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时先写空山寂静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的声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这也是我喜欢它的原因。
2孟祥祯:下面我来给大家分享一首
送朱大入秦 唐 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我喜欢《送朱大入秦》这首诗,它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简明易懂,用浅显的字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深情。“分手脱相赠”,痛快淋漓。“平生一片心”,语浅情深,似是赠剑时的赠言,又似赠剑本身的含义。只说“一片心”而不说一片什么心,妙在含浑。却更能激发人海阔天空的联想。总而言之,它表现了双方平素的仗义相期,令人咀嚼,转觉其味深长。
3陈芮琳:我最喜欢的诗是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乾(qian二声)元二年流放途中遇赦(she四声)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全诗把诗人遇赦(she四声)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的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这就是我喜欢这首诗的原因。
4杨尚霖:我来给大家推荐一首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山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蓬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我喜欢这首诗,是因为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描写了山村秋日雨后晚晴的迷人景色和居民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之情。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世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托了自己的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张佳琪): 谢谢伙伴们的精彩分享!
(孟祥桢):《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唐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陈芮琳)这些作品立意新颖、语言精练细腻,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韵律感。(杨尚霖):诗人笔触优美、诗词意境悠远,诗情与画意的完美结合使我们能全面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锦瑟》唐诗赏析】推荐阅读:
唐诗名句赏析11-11
锦瑟教学反思01-18
唐诗赏析:杜牧《赤壁》02-04
李商隐《锦瑟》06-08
《锦瑟》读后感11-14
《锦瑟》 教案教学设计09-29
锦瑟高中生作文11-09
《寄李儋元锡》唐诗赏析09-15
锦瑟年华的心情随笔06-01
唐诗之《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赏析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