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难点(精选9篇)
英汉句子结构比较与英汉翻译
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语系,东西方文化和思维的差异,造就了英汉语句子结构的差异.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差异的.对比,笔者认为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应该针对这些差异,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转换,才能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通顺流畅.
作 者:王燕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周口,466001刊 名: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ETROLEUM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XINJIANG年,卷(期):“”(6)分类号:H3关键词:英汉句子 结构比较 我英汉翻译
一百多年来, 汉语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还没有哪一种语言像它这样成为人们在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进行修葺的对象。翻译一直都是或者说越来越成为人们修葺汉语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其中, 通过由外语到汉语的翻译 (尤以英译汉为典型代表) 而产生的“翻译腔”表达方式对汉语语法规范的冲击尤其显著 (潘文国, 2008) 。
语系的不同使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表达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这种差异往往给翻译活动造成很大的障碍, 译者无法顺畅流利地将翻译出译文, 尤其是长句难句。“翻译腔”是翻译实践当中的常见病,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称之为“translationese”。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把“translationese”翻译成“翻译腔”, 并加以解释, 说明这是“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和“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 也称之为“翻译体”、“翻译症”, 这类译文生硬、难懂, 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该避免的。为避免这一问题, 译者必须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 从差异当中优化翻译。
一、英汉语言的结构差异
(一) 词法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涉及面很广。从词法层面上表现形式比较复杂。这里, 本文从词汇形态变化、语势等语言结构方面来说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1. 词汇形态的变化
英语的词汇有形态变化, 例如, 动词有人称、时态、语态、情态和语气及非谓语的变化 (不定式、分词等) , 名词有格和数的变化, 许多词汇还有因为添加前后缀引起的词性和词义的变化等。英语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 表示句子丰富多彩的语言关系和逻辑关系。汉语基本没有形态变化, 它主要靠词语、词序及暗含的逻辑关系来表达句子的语言意义。因此在翻译英语的形态变化时, 汉语一般用加词或变换说法的办法来表示, 如时态要加“正在”、“已经”等字样, 分词有时要译为短语等。汉译英时, 应把汉语的时态、语态、情态、语气等用英语的形态变化表达出来。
另一方面, 虽然汉语不能用词汇的形态变化来表示时态, 但却有几类时态词, 如前置的时态副词 (过去、刚刚、已经、现在、将要等) 、附着的时助词 (着、了、起来等) 。译者应擅于使用这些时态结构助词来表示原文的时态意义。汉语倾向多用动词, 英语则倾向于多用名词和介词, 冠词是英语所特有的一种词性。
2. 语势
英语多静态语势, 而汉语多动态语势。由于英语常用其表达能力很强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等在谓语动词引导下进行组句, 因此英语的静态语势不可避免。而汉语组句主要依靠动词或动词词组来造成动态语势, 因此, 英译汉时多要把英语的静态语势译为汉语的动态。如:“Water works for weigh loss.”此句只有一个动词“work”, 而译成汉语则需要用三个动词:“饮水有利于减肥。”
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变化差异不仅包括上述两个方面, 两种语言在词语的搭配方面、词语的修辞色彩及词类方面也有诸多不同, 译者也应多加注意。
(二) 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基本句式结构都会有主语+谓语+宾语, 但仔细对比起来, 两种语言在句法上有很多不对应现象, 语言句式结构仍存在明显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语序上的不对应现象
英语简单句的语序排列为:主谓+谓语+宾语+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 其中时间状语也可放在句首。而汉语简单句的语序排列为:时间状语+主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谓语+宾语。
比较英语与汉语简单句语序的排列, 比较大的一个的差异就是方式状语的位置。在英语中方式状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除特殊的表示强调外) 置于动词之后, 而在汉语中方式状语只能放在动词之前, 如, 英语句子“He suddenly disappeared.”或“He disappeared suddenly.”都是译成“他突然地失踪了”。另外, 在句法功能上起定语作用的短语或从句在汉语中通常前置, 而在英语中则后置。某些副词, 如频率副词“总是”、“经常”、“通常”在汉语中的语序是固定的, 常置于动词的前面, 无论是行为动词还是助动词或情态动词, 如:“他经常帮助我们”、“他总是能回答老师的问题”, 而在英语中其语序则要取决于动词的类型, 频率副词须放在系动词和情态动词及助动词之后, 但应放在行为动词之前。如, “He often helps us.”“Hecan always answer the teacher’s question.”。
2. 叙事推理顺序
英、汉句子叙事、推理顺序大部分情况下是相反的。中国人表达事物多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进行叙述。不仅语言如此, 文化艺术、经济活动等方面亦如此, 也就是说, 中国人擅于具象思维。西方人恰恰相反, 他们擅于抽象思维, 认为思维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客观事物, 讲究“人物分立”, 人能够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因而进行叙事推理时总是先概括后分解、先表态后叙述、先总结后事例、先整体后细分、由果到因、由小到大等, 这也是两种语言在主题意识和客体意识方面的差异。英、汉在时间和地名的叙述顺序差异可为例证。
3. 形合 (Hypotaxis) 与意合 (Parataxis)
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形合”是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或词汇手段”, 而意合是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形合依靠句法结构过细反映西方重形式逻辑、重实证的思维模式, 而意合依靠语义贯通反映了汉民族重内省和体悟、表达简约而不重逻辑的思维模式。对于形合和意合的把握有益于英汉互译的操作, 译者应仔细揣摩源语和译入语的“形”、“意”差异, 对于译文的语言结构和逻辑关系重新调整, 符合其本质的差异性。
二、翻译腔现象例析
(一) 翻译腔例析
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完全对等的语言成分只有少部分, 而且少得可怜, 很大部分是有差别的, 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注意中文是如何表达某个思想或者概念的。但难就难在这需要译者思考、琢磨, 而有些译者通常图省事, 所以才有“翻译腔”的问题。
1. 翻译腔在“词义对等”方面的表现
在译者进行翻译实践过程当中, 运用工具书字典等是必须的, 但是也不能全靠字典的解释, 而应根据原作的上下文, 充分注意到两种语言习惯来进行意义转换。译出的东西, 虽然在字面上不是个个对等, 但在整体意义上却得以完美表达。进行翻译时, 得靠“语感”, 要根据语段中所描述的情景, 以及上下文的语气和气氛, 来斟酌译文的字句。
例1.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
如果译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玫瑰与刺”, 这样读起来就让人不知所云了, “roses”和“thorns”确是玫瑰和刺的意思, 但在此句话中, 根据上下文来看, 显然指的是生活中的甜与苦、或者幸福的生活与不顺的经历。因此, 应译为:人人都有乐与苦。
例2.Jane was forced to smile completely, for a moment;and the smile partly remained as she turned towards him, and said in a conscious, low, yet steady voice, ...
此句选自《爱玛》中译本。原译:简再也忍不住了, 笑了起来。等转身对他说话时那笑容还挂在嘴边。她以清醒、低微而稳定的声调说:……, 从字面上看, conscious, low, steady三个字的确是清醒、低、稳定的意思, 但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是说话人心里明白、沉着冷静的意思。译者张经浩在新译中把这句译为:……她心中有数, 然而不慌不忙地低声说:……
词典上给出的汉语很少与原文完全等义, 许多连原词的某个义项都不能包含, 译者在翻译过程当中应加以注意。
2. 翻译腔在“句法对等”方面的表现
英文的句子可以很长, 有时一个句子就是一个段落, 是常有的现象。在翻译中, 由于受某一句型结构的限制, 中文译文往往显得太长, 缺乏汉语特有的韵律, 会让读者喘不过气来, 读来完全没有汉语中的那种自然流畅。
例1.Rocket research has confirmed a strange fact which had already been suspected there is a“high temperature belt”in the atmosphere with its center roughly thirty miles above the ground.
译文1:用火箭进行研究已证实了人们早就有过怀疑的大气层的一个中心在距地面约30公里高空的“高温带”的这种奇怪的事实。
译文2:人们早就怀疑, 大气层中有一个“高温带”, 其中心在距地面约30公里的高空。利用火箭进行研究后, 这一奇异的事已得到证实。
对比两个译文很容易发现, 译文2读起来要比译文1顺畅许多, 因为它更符合汉语句子的基本组织规律, 即以短句为主, 多停顿断句, 注重文气节奏。译文1则读来令人有接不上气来的感觉, 带有浓重的翻译痕迹, 属于典型的翻译腔译文。这是一个典型的英语句子, 看起来很长, 实际上是个简单句, 主谓很清晰, 译成汉语时应该译成松散的分句, 这样才符合汉语的句式特点。简单来说, 英语结构紧凑, 汉语结构简练明快;英语句子结构复杂多变主要是由于连接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以及各种短语和从句的存在而造成的。所以在英语长句汉译时要先弄清楚原文的主干后, 将英语的树式结构转化成汉语的竹式结构。
(二) 消除翻译腔
要消除“翻译腔”, 既忠实于原文, 又清楚地表达出目的语, 并非是件简单之事。消除“翻译腔”涉及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既然“翻译腔”是由理解不到位和表达不当所致, 那么, 在英汉翻译中, 只要努力钻研原作, 充分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 摆脱其表达形式的束缚, 掌握英汉语言及思维的主要差异, 并对汉语运用自如, 就能使表达符合汉语习惯, 消除“翻译腔”。首先, 译者必须具备四种基本素质:掌握双语, 了解两种文化, 熟悉一种或几种专业的基本知识, 同时还有必要了解相关翻译理论知识, 如翻译标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针对某一具体文本, 译者在理解与表达两方面都得下工夫。一方面, 在动手翻译前, 译者必须仔细研究原文, 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原文的文体特征、原文的读者群等。另一方面, 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译者要找准自己的译文所针对的群体, 了解他们的一般教育水平、语言特征等, 尽量用读者的语言来再现原文的精神。同时, 还要灵活运用常见的翻译技巧。
三、结语
西学东渐以来, 有心之士一直在讨伐洋腔洋调——欧化汉语。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翻译家思果, 在《翻译研究》的引言中说:“谁也不能否认, 目前的翻译已经成了另一种文字, 虽然勉强可以读懂, 但绝对不是中文。译者照英文的字眼硬译, 久而久之成了一体, 已经‘注了册’好像霸占别人的妻子的人, 时间一久, 反而成了‘本夫’, 那个见不到妻子面的可怜的本夫, 却无权回家了。”他不但指出了译文“翻译腔”的问题, 而且形象地指出了此问题的严重性 (徐灵, 2002) 。
所以要消除英汉翻译中的“翻译腔”, 只有努力专研原作, 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 熟悉和掌握英汉民族思维和语言表达差异, 使用符合汉语的习惯表达, 才能使译文流畅自如, 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当然, 在努力消除“翻译腔”的同时, 译者也应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不能不加辨别地一律否定带有异国风味的译词、译句和译文。一些译自外语的词语、句子及修辞手法, 生动活泼, 明确通顺, 新颖有力, 可以传神达意, 中国读者完全可以接受。比如, “—家”、“—化”、“—度”、“—性”和“反—”、“超—”、“双—”等从英语后缀词和前缀词当中在译成汉语过程中为汉语所吸收的。
摘要:语言差异在翻译过程会造成一些理解错误和表达错误;而在英汉翻译中, 由理解错误和表达错误所致的“翻译腔”问题由来已久, 表现形式多样,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的纯洁和优美。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方面着手分析, 强调要使译文流畅符合译语语言习惯, 必须要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消除“翻译腔”。
关键词:语言差异,理解,表达,结构差异,翻译腔
参考文献
[1]蔡慧萍.英汉语言的不对应现象与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J].外语教学, 1999, (2) .
[2]冯彤.“翻译腔”例析[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8, (4) .
[3]胡晓.英汉语言结构对比与翻译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 2007, (8) .
[4]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1) .
[5]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
[6]肖萌, 孙作顶.关于消除“翻译腔”的几点思考[J].大学英语 (学术版) , 2007, (2) .
[7]张学明.从语言的差异性看英汉翻译[J].正德学院学报, 2007, 6, (1) .
对双语比较与翻译的新认识
作者指出:“翻译是双语活动,活动的中心是意义。但意义本身很复杂,表达同一概念的语言形式在不同语言里常常带有不同的伦理观念、意识形态和情感意义,穿梭于两种语言间的译者要时时应对这些问题。对于文化距离较远、语言类型迥异的英语和汉语而言,情况更是如此。因此,要做好翻译,就需要对两种语言在词汇、语义、句法和篇章组织等各方面的异同有充分的了解。在这方面,语言对比有其独特的作用。通过语言对比,我们能深入了解两种语言组词成句、积句成篇的过程和方式,由此累积起来的语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和预测各类翻译问题,深化对翻译技巧的认识,培养和提高翻译技能。”
编写原则切合全国翻译硕士的实际
作者指出:本书在编写时遵循了以下原则:在比较的基础上解析翻译;实例观察为主,理论分析为辅;适当加大用例和练习的语言难度。这些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模块性,本教材按语言单位的大小来组织和排列。需要指出的是,翻译难度和语言单位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尽量减小理论论述的篇幅,重视实际例证的呈现。观察尽可能多的翻译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充分地了解两种语言,更深入地了解翻译技巧运用的内在机理;不追求语言对比和翻译理论上的系统与完整,而注重语言差异可能给翻译带来的启示;学练结合。多数章节附有针对所讲内容设置的练习。使用时可根据需要补充或删节,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更具针对性的练习。
全面点拨英汉比较与翻译技巧
基于上述编写原则,作者全书按词、句和篇章顺序编排,在比较的基础上谈翻译,介绍常见翻译技巧运用的动因和实施方式。以第三章:句子结构中3.9被动与主动为例。作者在对主动与被动界定之后指出,英语中表达被动概念主要有两种方式:①被动式;②主動式表达被动概念。
作者在①被动式中提出了英语使用被动结构的主要原因并以实例加以说名:不必或无从说出施事;不愿说出施事;为衔接自然,保持主语一致;把受事作为陈述的对象;为了强调施动者,体现“句末重心”的原则或平衡句子结构;为使表述更显客观,常用于科技文体、政论、新闻报道中。
作者在②主动式表达被动概念,提出了形式上是主动语态,意义上表示被动概念的七种情况。这类句子的主语通常是指物,指人的情况极少。此类英语句子汉译时,多数情况下只需按照原文的语序译成汉语即可,有的则需要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微调。
在9.3.3英语被动句的汉译一节中,作者指出:汉语中的被动结构远没有英语用得频繁,但被动形式灵活多样。英译汉时不宜过分局限于原文的结构,即不能见到英语被动句就译成汉语“被”字结构。要根据汉语提供的语言手段灵活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译成汉语的被动句。
1)译成“被”字句:“被”字句是典型的汉语被动结构,英语被动句理所当然可以译成“被”字句。2)译成“给、由、把、加以、予以”等表示的被动句3)译成“是”字句
②翻译成不带被动标记的意念被动句。
使用这种转换时,通常把英语原文的文的主语用做汉译文中的主语或话题,将谓语部分处理为汉语的说明(comment)。
③译成汉语的主动句。
1)通过改变措词或表达方式保留原旬的主语,不使用原文的被动语态。2)把原文里处于主语位置的受事变为译文的宾语,将by引出的施事变为译文的主语。3)增补泛称人称代词“大家、有人、人们、众人”等做句子主语,对应的多数是英语中的被动语态或“It+be+V-ed+that—clause”结构。
④译成汉语的无主句。
以上被动句的数十种翻译技巧均配有大量例句加以证明。全书这样的翻译技巧无数。作者在编写时侧重描述并辅以解释,不刻意制定语言转换的固定规则。使用时读者应注意翻译技巧运用的开放性,做到举一反三,提高翻译能力。
选用的例证经典、用心独到
本书少量例证取自现有书刊,多数例证取自英汉双语语料库(北京外国语大学通用汉英对应语料库)、英语单语库(COCA,即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BNC,即英国国家语料库)以及其他可在线检索的语料。基于语料库选择素材,目的是让例证更好地反映当代语言的使用状况,提高用例的针对性和代表性。我们运用语料库选择例证时,注意语料库的使用频率,注意选择使用频率高而学习者尚不太熟知的语言表达形式;使用语料库手段控制例证的题材和来源,增大了非文学例证的数量,选用的译例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
翻译练习精选
这些翻译练习量大,内容丰富,体裁多样,篇幅适中,有利于学员独立完成。配上翻译的参考译文,学员学有榜样,便于及时比较对照,找出优缺点,学习译技,提高译能。
正如庄绎传教授所说:学习翻译不外乎是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别人的译文,再自己动手翻译。本书从词和词素开始,渐次扩展到句子结构、篇章和社会文化层面,在对比的同时探讨了一些相关翻译技巧使用的原因和方法,希望帮助读者在了解翻译方法的同时,深化对英汉语句子表达和篇章组织的了解和认识。本书在编写时侧重描述并辅以解释,不刻意制定语言转换的固定规则。使用时读者应注意翻译技巧运用的开放性,做到举一反三,提高翻译能力。
[1]秦洪武,王克非著.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2
[2]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大纲》.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03
摘要: 此外,现在许多的大学生都比较热衷过西方的节日,例如圣诞节,这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耶诞日,因为西方人把12月5号当做耶稣的诞辰来庆祝,随着英语的学习,同学们对西方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在每年的这一天好多学生都会装扮宿舍,装扮圣诞树,并相互分发礼物。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英语是世界上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二语言,是拥有着世界第三位的母语使用者,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英语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举足轻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成为大部分国家追求的目标,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科技创新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这既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是利弊共存的挑战,如果中国想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发展本国的经济,提高本国的影响力与国际地位,那么学会英语这种国际语言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同时,对于国人来讲,英语的学习对自己自身素质的提高、未来的就业等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比较重视英语的学习,从小学到大学都设有英语这一科目,基于比较文学与英语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千年的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向世人彰显着一个道理,那就是各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时各民族的文化在交往过程中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因为有着“外来的新因素”的加入而呈现不同的内容,所以不同的文化都是处于不同的交流对话中的。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这样,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对话,相互影响,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外来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都会在人们学习的过程中,在人的意识中产生比较,产生影响。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现象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名字为《比较文学教程》的一本书,作者是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但是这本书里并没有提及这门学科的方法与理论,让这一术语真正流行起来的是一名法国的文学批评家同时也是一名历史学家,他叫维尔曼,曾多次在自己的讲课过程中和著作中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为比较文学的发展做出来重要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称其为“比较文学之父”。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19世纪的70年代以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的发展中心是法国。比较文学不仅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的清朝末期,梁启超先生就把我国的黄公度的长篇诗歌与西方的史诗进行比较,类似这样的比较苏曼殊与王钟棋等人都做过,虽有的比较肤浅,但是还是足以说明比较文学在中国文学中已经有了开端。而正式的比较文学大约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中国出现的,朱自清、钱钟书等人的著作中都出现许多中西文学比较的内容,很有见地,尤其是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被全世界的学者认可,认为是比较文学史上的大事。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到比较文学在世界文学上有着较大的影响。在目前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较好,所以老师会大部分使用英语教学,遇到十分难以理解的内容会使用母语也就是汉语来加以解释。众所周知,英语属于第一大语种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仅次于印欧语系的汉藏语系,二者间有着很大的不同,例如,英语是屈折语体,词内有着专门表示语法意义的内部曲折变化,而汉语则与之相反,没有专门表示语法意义的内部的附加成分。
虽然两种语言有很大的差别,看上去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和沟通的工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随着中西之间的不断交流和发展,语言自身也随之而变化,伴随着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英语和汉语有更多的接触,在各自的发展中,不断自我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吸收彼此所需要的因素完善自我的发展。例如词汇发面,茶文化是指饮茶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精神、茶艺等,一直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16世纪茶被葡萄牙人从我国的澳门带进欧洲并在16世纪末进入了英语,tea这个词是闽南语的音译,而闽南语起源于福建的泉州,而福建又是著名的乌龙茶的故乡,有着一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自从tea被英语借用后,茶逐渐被英国人喜爱,许多贵族为了彰显自己的文雅,会在家中特辟茶室,而且此后以tea为词根,构成了许多的复合词,如绿茶是greentea,红茶是blacktea等,我国的名茶也越来越多地被英语借用,功夫茶为congou,武夷红茶为bohea等。文化间的影响是相互的,明末清初时期,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往逐渐增多,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加深,一些有志之士将大量的英语词汇引进汉语中,而在“五四”时期形成的翻译外国文学的风潮也引进大量的英语词汇,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大门全面打开,西方文化在语言的交流过程中不断对中国产生影响,涌进大量的英语词汇。汉语中的一些词汇也是源于英语,吸收了他们的音译或意译,如英语中的sofe被译为沙发,typhoon译为台风。借用一些外来词汇有些时候会让言语表达得更加清楚,起到简练语言的作用。例如现在在电视中人们会经常看到世界各国领导人在召开会议时围圆桌而坐,这被叫做圆桌会议,“圆桌会议”一词就是借自英语“roundtableconfence”,是指围绕圆桌召开的会议,大家围绕桌子而坐,没有上下级、主次等分别,人人平等,来源于英语民间故事《亚瑟王传奇》,故事中的亚瑟王为了让自己的手下不产生尊卑感,相互之间不要有等级方面的矛盾,所以每次召开会议时就让所有的武士坐在圆桌的周围,彰显人人平等,所以提到圆桌会议人们就明白了这是一种平等交流、对话协商的会议。对英语词汇的借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
除去一些词汇的借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也会发现英语和汉语的词汇,习语在形式和意义上非常相似,甚至有些词汇与习语可以说是完全的相似。例如汉语中的“有其父,必有其子”,英语中为“likefatherlikeson”,汉语中形容人多嘴的长舌,英语中为“alongtongue”等,英汉中这种现象不胜枚举。刚才举的例子都是形态和意义上十分相似的,有些词就是英汉的直接翻译。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到,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母语一定程度对学生理解和学习英语有着很大的帮助,英汉的对比会使得学生在理解英语的基础上加快对英语的记忆。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现象
众所周知,世界上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一方面语言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另一方面文化也制约着语言的发展。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可以说语言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现象,二者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由于语言与文化的特殊关系,通过学习不同国家的语言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外国人和跨国企业来到中国,为使学生可以适应这种国际化的潮流,大学对学生英语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也传入中国。西方的饮食文化对中国人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的传统饮食比较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而西方对于这方面往往是忽略的,他们比较注重营养的搭配,如果营养充足可以不计较食物的单一、味道的贫乏等。近些年来中国人也开始从营养方面出发来考虑自己的饮食,学着合理科学地搭配食物,满足身体需求的营养。其实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一个最直观的现象就是中国的大部分城市中都有肯德基的连锁店,以肯德基为代表的快餐文化在中国风靡一时,好多的学生以吃汉堡薯条为时尚。西餐厅越开越多,拿着刀叉切牛排、举着高脚杯品红酒成为都市生活的潮流。
此外,现在许多的大学生都比较热衷过西方的节日,例如圣诞节,这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耶诞日,因为西方人把12月5号当做耶稣的诞辰来庆祝,随着英语的学习,同学们对西方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在每年的这一天好多学生都会装扮宿舍,装扮圣诞树,并相互分发礼物。看待事情往往要一分为二,西方文化的进入虽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华文化,但正是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我们也发现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和不足之处,开始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例如各地方经常举行文艺汇演,学校也经常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电视上出现许多介绍各地历史文化的节目以及许多各地美食的纪录片等。所以说西方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弘扬,它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在接受影响的同时也在保护和弘扬本国的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学生不仅会在学习中感受到英语和汉语语言上的相互影响,同时通过英语文章的阅读会了解到文化间的差异,通过对东西文化的比较能够更加清楚中华文化的魅力。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文化、跨学科、跨语言、跨民族的文学研究,要求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大学的英语教学就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解、尊重、包容以及影响。
[参考文献]
[1]史有为.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薛水明.教学中应注意英语汉语的异同[J].文教资料,(12).
1.His accent couldn't fool a native speaker.A.本地人一听他的口音,就知道他是外地人
B.他的口音不能愚弄本地人。
-----------------选择:A
2.One could not be too careful in a new neighbourhood.A.在新邻居的旁边,一个人不能太小心
B.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越小心越好。
-----------------选择:B
3.We should never warm snakes in our bosoms.A.我们不能内心温和
B.我们决不能姑息坏人。
-----------------选择:B
4.他妹妹老是说谎。
A.His sister always tells lies
B.His sister is a great liar.-----------------选择:B
5.But for your help, I would not have made such good progress in my studies.A.没有你的帮助,我不会在学习上取得这么大的进步
B.没有你的帮助,我将没有这么大的帮助。
-----------------选择:A
6.他好不容易才挤到台前.A.He had a hard time squeezing through the crowd to get up to the platform
B.He had a hard time being forced to get up the platform.-----------------选择:A
7.Mr.Kirsch, having lost all his money by this time, followed his master out into the moonlight, where the illuminations were winking out.A.基希先生这时输的两手空空,便跟着主人走出屋来,月光下彩灯闪闪烁烁,渐渐熄灭
B.基希先生这次输掉了所有的钱,跟着他的主人走到了月光下,彩灯忽闪变弱。-----------------选择:A
8.He took out his key and opened the door, and we all went to a stone hall, bare gloomy and little used.A.他拿出钥匙开门,我们走进石头大厅,感觉很阴沉,没有什么人住
B.他取出钥匙开了门,大家跟着走进一间石头砌成的大厅,里面空无人物,阴森森的,看来平时绝少有人
英汉修辞方式对比及其翻译
英语和汉语的修辞方式是2种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修辞现象.由于东、西方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语言在修辞格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性.认识并了解英汉2种语言修辞格式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在英汉语言转换过程中正确理解原文的修辞手法,并在译文中正确使用,从而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和风格.本文对2种语言从声音的锤炼、意义的锤炼、修辞格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浅析英汉修辞在翻译应用方面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作 者:林钰婷 LIN Yu-ting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刊 名: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IS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11(5)分类号:H315关键词:英语 汉语 修辞方式 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 英汉谚语分别反映了英汉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 在翻译谚语时, 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统一性为前提寻求对等是不够的。所以, 在把英汉谚语翻译成汉语时, 译者必须采用多种表现手段, 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语谚语的字面之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 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 宜于说理, 又不失其原有的语言形象。
1 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那个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英汉两个民族虽然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但有时对事物却有着不谋而合的观点, 因此有些英汉谚语在其表现形式和含义方面是一致或基本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采用直译法。这样不但可以骄傲好保持原文的神韵和形式, 译文也易于理解和令人接受。如:to pour oil on the flame (火上浇油) ;to be on the thin ice (如履薄冰) ;Seeing is believing (眼见为实)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时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Diligenc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失败是成功之母) 。由此可见英汉谚语在表达上确实存在相同之处, 这表明各地域民族的语言表达和思维形态具有共同的地方, 有其共性的一面, 因而对这类谚语最佳的翻译方法就是直译法, 这样既保持原谚语的内容和形式, 又保持了其文化内涵, 既忠于原文, 又生动形象。
2 对等译法
英汉两种语言虽然受地理、历史、宗教等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在语言表达和思维形态上存在有很大差异, 但由于谚语是人类生活智慧的结晶, 因此英汉谚语同样也有不少相通的谚语, 它们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相吻合, 既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结果以及具体的表达形式不谋而合, 在这种情况下, 英语谚语的汉译不妨套用同义的汉语谚语进行对等翻译。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Tall tree catches much wind (树大招风)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3 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翻译者受文化差异的局限, 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 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由于英汉语言存在许多差异, 两种语言中的言语有很多是不对应的, 有些谚语所用的比喻或表达方式如果直译成汉语后, 译文很可能会牵强附会, 很难为中国读者所理解,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 采用意译法, 以达到“易其形式, 存其精神”的目的。如“Putting the cart before horses”, 若用直译法翻译其字面意思是“把车置于马前”, 汉语谚语里没有和它完全在字面上和意义都一直的言语, 只翻译字面意思的话, 令人难以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而汉语中“本末倒置”虽然喻体与该谚语不同, 但两个谚语在喻义上却是吻合的, 因此在翻译这类谚语时就要变通一下。又如:as easy as a pipe (易如反掌) ;each has its own merits (各有千秋) ;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无风不起浪) ;to set a fox to keep your goose (引狼入室) 等。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对同一喻理的事物的表达方式不同, 有其各自的独特性。因此, 对于这类含有本民族文化内涵的谚语则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 有利于读者对该谚语的理解和接受。
4 直译兼意译法
有时为了更确切有效地表达愿意, 弥补在某些情况下, 直译后含义还不太明显的弱点, 可采用直译兼意译的方法来翻译英语谚语。直译之后, 再将含义译出, 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Every bird likes its own nest (鸟爱自己的巢, 人爱自己的家) ;Let sleeping dogs lie (睡狗莫惹, 麻烦莫招)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两鸟, 一箭双雕) ;All asses wag their ears. (驴子爱摆耳朵, 傻瓜爱装聪明)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等。
5 注释法
注释法就是在对一个谚语翻译的同时, 在其后附上注释或解释, 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谚语的内在含义。添加注释性文字既可保持原文特殊的语言形式, 也可以通过恰当文字说明译文, 帮助读者正确理解谚语的意义。由于英汉两个民族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各异, 其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及其进程各不相同, 它带给各民族的影响也不同, 而且各民族在历史、政治、经济的发展中不可比避免地经历着辩护, 促使人们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翻译这类具有民族地方色彩和历史内涵的谚语时, 直译虽可保持其本意却不能使人明白其涵义;意译虽可使人明白其涵义却不能完全体现原文谚语的形象比喻等修辞魅力、地方民族特色和历史内涵。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可以采用直译加注或意译加注的方法。如:“班门弄斧”可译为“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其中the master carpenter属于注释文字。鲁班在中国是能工巧匠的代名词, 但英语读者不一定知道。在中国鲁班是木匠的鼻祖, 加了注释性文字后, 源于中的文化信息得到了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和表达上有其相同的一面, 反映在英汉谚语中也有其共性的一面, 另外, 英汉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故英汉谚语又有其独特的一面。正是这种共性与特性造就了翻译方法的多样性。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以期达到使译文既终于原文的意思, 又体现出谚语鲜明的民族性、艺术性及深刻的思想。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而谚语是语言和文化的结晶。由于地理、文化、历史、政治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 英汉谚语中的思维及表达方式既有共性也有各有的独特性, 这也就造就了英汉谚语翻译方法的多样性。运用不同的翻译手段, 以期达到最终实现这种语言及文化的转换的目的。
关键词:翻译,文化,谚语
参考文献
[1]李惠芬.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及翻译模式[J].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 .
[2]钟伟.英语谚语翻译浅说[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4) .
[3]王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一、 增译法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和句法结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谓增译法,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单词、词组、分句或完整句,从而使译文在语法、语言形式上符合汉语的习惯并使译文在文化背景、词语联想方面与原文保持一致,从而使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形式和精神方面对等起来。例如:
She felt the flowers were in her fingers, on her lips, growing in her breast. 她觉得她好像手里拿着花,嘴里吻着花,连胸中也生出了花。
本句中汉语“拿着”“吻着”“连”和“也”原文中没有,翻译时要加上,使汉语更流畅。
二、 减译法
减译法是指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未被译出来,因为译文中虽无其词而已有其意,或者在译文中是不可言喻的,但减译并不是把原文的某些思想内容删去。在英语中,冠词、连词、人称代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经常使用,但译成汉语时几乎很少出现,要使译文忠实而地道,减译法就自然必不可少了。例如:
The fox may grow grey, but never good. 狐狸会变老,但是永远不会变好。
本句中定冠词the不必翻译出来。
三、 词类转移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在翻译的过程中,源语言中有些词的词性会在目标语言中发生变化,来使汉语通顺自然。如原文中名词可以转移成译文中的动词等词类。例如:
I am sure the child will be saved. 我确定这个孩子会获救的。
这里形容词sure翻译成动词“确定”。
四、 分译法
分译法是英汉翻译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原则是,把原文中较长的句子成分,或者不易安排的句子成分分出来另做处理,一般译为短语或独立结构。就分译成分的结构而言,分译大体可以分为单词的分译、短语的分译和句子的分译三种情况。例如:
H. G. Well was a writer who was largely self-taught and had a hard struggle to get an education at all. H.G.Well是一位主要靠自学成才的作家,他为受到教育历尽了千辛万苦。
本句中who引导的并列定语从句,一个翻译成前置的定语,另一个翻译成了一个独立的句子。
五、 语态变换法
英语中常使用被动语态,汉语中虽然也有被动语态,但使用范围要狭窄得多,因此,在英汉互译中,要经常变换语态,以使译文符合习惯用法,显得地道而自然。例如:
This book is divided into sixteen units that deal with topics of everyday conversation. 本书共分为16个单元,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会话。
被动语态is divided翻译成主动形式“分为”。
六、 正译法,反译法
在翻译实践中,为了使译文忠实而合乎语言习惯地表达原文的意思,有时必须把原文中的肯定说法变成译文中的否定说法,或把原文中的否定说法变成译文中的肯定说法。尤其要注意英语中的否定意义的词或短语的翻译。如英语里是否使用no, not, 或者带有de-, dis-, im-, un-, -less等词缀的词,在汉语里是否用“不”、“非”、“无”、“没有”、“未”等字或词。例如:
Keep off the grass. 不要践踏草坪。
本句中keep off用否定形式表达翻译成“不要践踏”。
七、 词序调整法
为了使表达流畅,忠实于源语言的思想,在翻译时可以适当调整词语的顺序。如: Professor Wang翻译为“王教授”, southwest翻译为“西南”。不仅是短语的翻译,句子的翻译,也是如此。例如:
He drinks half a bottle of beer with each of his meals. 每餐他都要喝半瓶啤酒。
本句中调整了with each of his meals“每餐”的翻译顺序。
在英语学习中,针对不同形式的翻译,应采取不同的解题技巧。在翻译之前通读全文,理解句子的中心内容;弄清句子的相互结构关系,以便正确理解句子的确切含义;辨别关键词汇以免造成误解;注意句子结构中一些特殊表达方式,翻译时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使译文通顺、流畅。并且要注意句子或段落的文体和一些专业词汇的翻译。
经过大三一学年学习,《翻译》和《翻译实践》这两门课使我受益匪浅。具体一点说就是,我又掌握了一门新的英语学习技能,也初步了解了英汉翻译的基本要求与要领。接下来,我将从一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翻译的定义
对于翻译这一概念的定义,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看法。冯庆华教授著的《实用翻译教程》将翻译定义为: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在我看来,翻译,英文为Translation,是指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翻”是指对交谈中的两种语言进行即时的、一句对一句的转换,即先把一句甲语转换为一句乙语,然后再把一句乙语转换为甲语。这是一种轮流的、交替的语言或信息转换。“译”是指单向陈述,即说者只说不问,听者只听不答,中间为双语人士,只为说者作语言转换。
二、翻译的条件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自身条件,否则翻译便无法进行。首先,译者要具备一定的汉语功底。许多学生,包括我在内,总是认为汉语是自己的母语,凭借这个优势,应付翻译中出现的问题绰绰有余,实则不然。从我自身来讲,在英译汉时,语言平淡,有许多不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在汉译英时,对比较正规的文体,如文言文,会在理解方面出现偏差,译文相应的也会出现偏差。由此可见,汉语水平的高低会对翻译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学好汉语,打好汉语基础对翻译至关重要。
其次,英语功底要扎实。掌握英语语法知识和大量的词汇量至关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掌握了语法知识而词汇量欠缺,就会迫使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断查阅字典。久而久之,译者会对翻译产生抵触情绪,也影响了翻译的整体效果。如果只有大量的词汇,而没有扎实的语法知识,读者在读译文时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由此可见,买一本讲解详细且权威的语法书,认真学习,牢固的掌握英语语法。同时,多阅读一些英文原著或期刊,扩充词汇量,提高译者的语言功底。
三、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标准我国比较全面的翻译标准是由清代翻译严复提出的。他认为一篇优秀的译文应该做到“信”、“达”、“雅”三个标准。其中,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作为一名翻译的初学者,在翻译时很难同时满足这三个标准。翻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译者在初学翻译时应当尽量满足“忠实与通顺”的翻译原则,即严复先生提出的第一条标准“信”。在翻译时,还应当注意一点:词汇和句式应当与原文文体相一致。我在翻译时,总是偏爱那些正式且“高大上”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式结构。认为只有这样才会显示出自己的翻译水平。后来我渐渐意识到,这种想法错误的离谱。不是所有的文体都应该用正式的词汇,马克·吐温的作品白话和俏皮语居多。如果按照我的方法翻译马克·吐温的作品,估计没有一个读者会满意。由此可见,“达”、“雅”是译文必不可少也是很难达到的翻译标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译者,需要付出千万倍的努力。
四、提高翻译水平的方法
1、加强自身基本素养,即译者应当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较高的汉语和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从我自身的经验来看,这三方面的素养越高,越能顺利地完成翻译工作。英语中有句谚语,One canno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要想提高翻译能力,我们必须打牢基础知识,扩大词汇量,积累一些固定搭配的词汇、俚语或成语。增加阅读量,最好能听、说、读、写、译五方面训练同时并进,较之单攻翻译能更快提高英语水平。在汉语修养方面,应加强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知识的研修,多阅读、多写作、多练习修改文章。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要努力精通本职业务,多了解相关专业知识。
2、哲学上提倡实践出真知,在翻译实践中锤炼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通过大量的实践而要提高翻译能力,无异于想学游泳却又不下水一样,实数异想天开。当然,实践也要讲究科学性。初学者若无行家的指点,最好是先找一些难度切合自己水平且有汉语译文的材料进行翻译练习。自己的译文写成后同人家的译文相对照。先看看自己在理解方面是否准确,其次看看自己的表达是否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从中找到不足。随着水平的提高,可找些比较简单的本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文章进行翻译,以后逐步过渡到英文护理文献的翻译。坚持循序渐进多翻译多投稿,定会果实累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坚持每天都多少搞点翻译。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大有长进。
3、作为一名英语学习者,一定要具备不耻下问的精神,要多向他人学习并勇于创新。初学翻译的同学一方面可多读些英汉对照类阅读材料或有汉语注释的英语读物。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可以尝试阅读一些英文原著; 另一方面还可根据译文类杂志上提供的某篇译文的原文出处去查找到相应的原文,继而进行对照阅读。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找出自己与原译文的差距,学习和吸收他人在理解原文精神和翻译表达等方面的长处,促进翻译能力的提高。如果是自己选材进行翻译,当遇到问题难以解决时,要主动虚心向他人求教。另外经常阅读一些有关翻译技巧的书籍,也有助于翻译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还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在翻译过程中,既不能拘泥于别人提供的译文,也不能受囿于以往形成的条条框框。随着翻译能力的不断提高,可以根据翻译标准的要求去创造新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完善翻译工作。
总之,翻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做好的事。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必须注重积累有关英译汉方面的知识以及基本方法。了解基本英汉语言对比(词法和句法)。通过对比,掌握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以及所对应的意思,在翻译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的运用。避免造成错用,误用,闹出笑话。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很多英语单词已经不再紧紧局限于其原有的意思,更有了扩展。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扩充自己的积累。同时,我还学习掌握了英译汉时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如: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以及词义的转义等等。还有关于各种不同句型的不同翻译方式。如定语从句,被动语态,状语从句等等,这些在书本上都有系统的介绍。我们在日常练习的时候也要避免为了做题而做题,要在过程中学会理解,应用这些方法。
我还体会到理解和翻译并不是一回事,几个人的理解相同,翻译成的文字风格可以是不同的。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可以直译的就直译,只要把词序调整一下,保证通顺,不致引起误解就好。如果不能直译,可凭借各种翻译技巧,在不偏离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对句子的结构作一些变动。方法也好,技巧也好,都是为忠实、通顺地再现原作这个目的服务的,其功效自不待言,但并非万应灵药。任何方法在应用中都有其限度,过犹不及。如果一味死搬教条,盲目遵照翻译的规则,过分依赖这些翻译的技巧,最终只会落得个邯郸学步的结果。优秀的翻译者会在在实践中经常数法并用,因人因文而异,并无一定之规,主要靠自己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才能最终达到得心应手、曲尽其妙的境界。
【英汉翻译难点】推荐阅读:
英汉翻译习题10-23
英汉对比翻译解析09-08
英汉比较与翻译篇章12-11
IE专业英语翻译英汉对照09-18
浅谈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教学的影响11-05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12-10
从英汉习语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10-05
大学英语考试中英汉翻译的差异浅议11-28
英汉双语学习06-09
英汉委婉语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