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系健全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管理体系健全(精选9篇)

管理体系健全 篇1

——2009年校长工作述职报告

法雨完小:徐世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2009年的学校工作在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我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已经画上了一个句号。现在,我把一年以来的工作向大家作述职,敬请各位领导给予审议,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一、加强思想修养,带头率先垂范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一年以来,我严格执行上级教育部门及中心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团结同志、严以律已、为人师表,保持良好的师德。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论做什么事都从全局出发,把集体的利益、教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不图利、不徇私、廉政自律、秉公办事。视校如家,坚持每天7:50前到校,5:10离校,始终如一,从没无故离开过学校。在工作中,以教职工为组织核心,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形成互相协作的良好集体。

二、加强学习,提高管理能力

1、为了提高管理水平,我阅读了有关学校管理的报刊杂志、论坛,筛选学习了各期的《云南教育》、《课程教材教 1

学研究》、《云南教育通讯》等相关书籍,以及一些重要讲话。

2、为完善学校管理,找到管理方向,我认真阅读了《丹凤镇中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汇编》一书,对中心学校的各种管理措施做到心中有数。工作中,不断反思总结,在总结中不断提高。

三、健全制度,完善管理

1、科学而完整有序的管理机构,是实现学校工作管理高效率的组织保证。为了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促进学校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各种工作顺利实施,相应成立了毕业班工作领导小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校务委员会、履职考核小组。以“学校是我家,学校发展靠大家”的管理理念,让每位老师有事做、会做事,结合各块工作和各位教师的实际,确定了各块工作负责人,并定出相应的工作职责,为各块工作指明了方向。

2、制度是管理的保障,计划是工作的方向。学年初,制定了学风建设条例、师风建设条例、班风建设条例、学生安全条例、安全工作计划、卫生管理制度、体育管理制度、财产管理办法、教学常规管理办法、教师师德量化考核、教育教学奖惩办法、教职工考勤制度等。“法雨完小教育教学实施细则”汇编了各块管理办法。在管理中注重检查与落实,都有档案记录。为发扬民主,集群众智慧,保证“长治久安”,避免“朝夕令改”,几块主要工作都通过校务委员会讨论,全体老师通过。

3、推行“争先创优”评选活动,调动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出台了文明班集体、优秀班集体、卫生先进班、先进值周班的班级创建活动;学生设立成绩优秀奖、优秀班干部、优秀少先队员、鼓励奖,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完成上级任务,抓好学校各项工作

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是一个校长的耐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校长“至死不渝”的决心,谋求学校发展是一个校长的恒心。一年以来,自己做好学校工作的有心人,带头执行工作纪律,带头承担工作任务,与全体教职工团结协作,努力工作。虽然学校工作拉拉杂杂、千头万绪,我牢固树立“学校工作无小事”的全局性观点,做到每件事抓紧、抓实、抓好。

一年以来,以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认真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按时按质上报各种表册和材料,及时传达上级会议和各种文件精神,有序安排学校工作。

2、公平、公正地完成师德师风和教师履职考核工作,以及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评选工作。

3、支持并协助教导主任做好招生、教学常规落实、教

学教研活动,档案建立等工作。

4、经常深入村小落实工作,了解各种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排解。

5、结合“丹凤镇中心学校2009年教育教学目标管理责任书”起草拟定各块工作计划和管理办法,并认真落实,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管理。

6、强化安全教育及安全防范工作,严格按“丹凤镇中心学校2009年安全管理责任书”实施管理,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一年来没有出现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7、合理计划公用经费的支付与使用,按期上帐,认真核实帐目,做到不负债。

8、严肃考风考纪,严格按丹凤镇中心学校的检测要求去精心准备,认真组织。顺利完成考试、阅卷、汇总、撰写质量分析等一系列工作。

9、在中心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完成完小危房和厕所的材料申报和手续办理等工作。

10、支持并协助各块工作负责人按计划开展工作。少队工作在大队辅导员的精心指导下,进行得有声有色。

11、狠抓学风建设的检查与落实,改变了学生学习自由散漫、不讲卫生、经常违纪等很多坏习惯,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学校正朝着一个良好的趋势发展。

12、狠抓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校园卫生做到从早到晚

一个样,见不到废纸、果皮、烟头等大样垃圾。安排人员按时出好教室内和室外黑板报,定期检查。

13、实行民主管理和公开制度,对政务、教务、财务、卫生、文体活动、学风管理等定期公示。

通过这次述职,总结了自己一年来的工作,更进一步明确下一年的工作方向。今后,我将在丹凤镇中心学校的领导和支持下,全体教职工的团结协作下,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坚定信念、锐意创新、真抓实干,切实抓好学校的各项工作。

管理体系健全 篇2

一、海洋功能区划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列宁说过, 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分类。他在其他场合也谈到, 分类的标准是相对的, 有一些主观因素在里面。海洋功能区划也是分类中的一种, 我们要认识海洋、开发海洋和管理海洋, 如果不了解海洋的属性, 不进行分类, 不进行科学区划, 就会一事无成, 杂乱无章, 甚至会发生重大的事故, 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患。海洋功能区划有很多问题需要各位委员来进行探讨。当然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 过去的传统都是对自然属性认定之后进行划分、分类。可现在我们有管理的目的, 不仅要认识海岸带、海域的自然属性, 还需要对它的社会属性进行认真研究, 其中包括海岸带和海域使用状况、经济发展状况等, 把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综合在一起进行分类, 进行区分, 来服务于海洋管理。这就是我们海洋功能区划的基本思路。当然, 这些概念是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

海洋功能区划的概念是我国海洋管理人员在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些人说区划是沿袭国外的, 其实不是。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海洋局提出了海洋功能区划的概念, 这在管理层面上是一个理论的创建, 促进了海洋管理工作。这个概念提出来时, 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越来越多的人和部门接受了这种思想, 环保部门现在也提出来要做环境功能区划, 就证明我们的思路是对的, 符合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国外在20世纪70年代也同样产生了这样一个思想, 加拿大、德国等对海域进行了划分, 但是都没有大规模开展区划。一直到21世纪初, 有些国家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开始提出对海域进行分类, 进行区划。应该说我们中国对海洋功能区划这个概念, 跟国外是同步发展的, 那时候交流还不够, 但同时产生这样一个思想。现在开始相互交流, 跟荷兰和其他一些国家都展开了这方面的交流。欧盟在2002年提出《欧盟海岸带综合管理建议》, 这个建议书就是要把整个欧盟所管辖的海域空间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 来合理利用区域资源。海洋资源有很多种, 空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这个空间资源大家用得比较多, 然而很多人又不认同它是一种资源, 实际上这个资源是非常宝贵的, 我们海洋功能区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合理的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不单是里面的矿产资源、水资源。现在我们的沿海地区有很多很重要的深水岸线资源, 它是一种空间资源, 可以建立深水港, 具有水上交通等重要作用。在海洋功能区划中要对这些有一个合理的规划, 达到科学地使用海域。欧洲提出这样的问题后, 我们在项目上有些来往、沟通, 大家在同步发展。2006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一次会议, 讨论利用海洋空间规划手段, 来实施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域使用管理, 此次会议是第一次国际研讨会。从那时直到现在, 对海洋空间资源的科学利用一直受到大家的重视。海洋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就是要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二、国家海洋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的定位和职责

国家海洋局对海洋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的定位是:海洋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是海洋功能区划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承担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咨询、技术管理和技术监督的一个机构。职责包括推荐海洋功能区划编制的技术单位, 编制功能区划和相关规划的技术标准, 开展海洋功能区划的技术指导和成果的评审。归纳起来具体工作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在具体的功能区划评审、监督、管理中要发挥专家咨询把关的作用, 实际上也就是配合海域管理司做好海洋功能区划管理方面的工作, 具体工作有如下几项:

(1) 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单位的审查和发布;

(2) 开展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评估;

(3) 对省级的专家委员会的建设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4) 开展功能区划的评审、检查、评估工作。

第二个方面, 就是在海洋功能区划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方面要发挥各位专家的理论优势和实践经验, 推动海洋功能区划体系的不断完善, 引导海洋功能区划的研究和创新, 对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起到指导作用。具体可以归纳为六点:

(1) 开展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情况调研, 包括国内的, 也包括国外的海洋管理政策和规划的考察;

(2) 组织和编写海洋功能区划修编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

(3) 组织开展海洋功能区划的教材编写与培训工作;

(4) 跟踪、参与、指导省级的海洋功能区划的修编工作;

(5) 组织海洋功能区划学术研讨会, 要举办一些学术性的研讨会, 进行交流, 发表与功能区划相关的一些论文、专著;

(6) 提出海洋功能区划相关研究的课题, 开展海洋功能区划及相关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虽然《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里面提出来要加强功能区划的研究, 但没有具体化。我想委员会肩负这样一个责任, 针对海洋功能区划的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壮大海洋功能区划研究队伍, 推动海洋功能区划理论和实践研究。

三、做好国家海洋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工作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首先, 开展海洋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工作需要遵循什么。实际上, 我们总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就是要发展海洋事业, 落实科学发展观, 对于海洋功能区划要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这里我要引用孙志辉局长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动海洋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讲话中的一段话。他指出:“海洋局要成为在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方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行政管理部门, 要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 努力注重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 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在海洋工作的发展方式上, 必须着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海洋开发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向循环利用型转变;海洋环境保护由污染防治型向污染控制与生态建设并重型转变。在海洋管理中认真做好统筹兼顾, 建立健全海洋规划体系……”。海洋功能区划是我们国家海洋管理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和基础依据。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海洋功能区划应起到更大的作用。海洋功能区划的工作和理论技术研究都应该更加深入, 这样才能完成我们的历史使命。

其次, 如今我们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相当迅速, 海洋功能区划的工作和步伐, 如果落后于经济发展, 就不能服务和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快步伐。随着海洋开发的持续快速增长, 海洋功能区划对海洋开发、保护和管理的指导作用也需要加强, 而且要与经济发展同步, 甚至在一些理念上要超前一些, 才能做好服务。进入21世纪, 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 海洋部门更要做好海洋功能区划的工作, 严格执行制定的海洋功能区划。

最后, 要加强对海洋功能区划有关的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做好海洋功能区划工作, 如果仅仅怀着一个良好的愿望, 而没有理论指导, 技术支撑, 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加强海洋功能区划相关领域的研究”, 这给我们建立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也就使得这项工作能够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科学指导的道路。专家委员会的任务不仅需要审查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单位推荐名录, 更重要的是要推动海洋功能区划理论研究, 举办学术论坛和研讨会, 为交流思想、学术研讨提供平台。

管理体系健全 篇3

一、健全物资管理体制和机制,保障物资供应渠道畅通

健全物资供应管理机构。总公司对物资供应实行“归口管理、集中采购、统一储备、统一结算”的物资供应管理体制,物资配送中心是总公司物资管理的归口部门,对总公司所属单位的物资供应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监督和考核。中心下设供应队、配送队、材料库三个主要基层队种,分别负责物资计划、物资配送、物资仓储主要职能。中心定期召开生产协调例会,加强三个基层单位之间沟通交流,确保总公司生产物资保供能力、配送服务质量的提高。

健全物资供应管理制度。为保障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畅通有序,总公司出台了一系列物资供应管理制度,实现了物资供应各业务环节的專业化管理。为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公司从材料预算、废旧物资管理入手,加强精细化管理力度,相继制定了《内部单井预算运行办法》和《废旧物资处置管理办法》。各项制度的制定与完善,有效地规范了物资供应管理的各项业务,满足了物资供应管理的工作需求。

二、健全业务流程执行制度,加强物资监控管理

健全物资需求计划月度会审制度。渤海钻井总公司不断加强物资需求计划管理,从物资计划源头上下功夫,提高需求计划的准确率、集中率、核销率。计划人员充分结合当月进尺任务情况,每月核对各类物资的库存、发放情况,根据物资库存及三级单位上报的需求计划,做好物资库存平衡与需求计划的汇总,认真编制总公司月度物资需求计划,每月定期召开需求计划会审会,通报上月需求计划执行情况,提出下月重点项目物资需求情况。

健全物资配送服务机制。认真执行“早知情、早组织、早运行”的常态化保供服务机制,加强物资供应部门与生产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掌握配送线路,做到计划管理走进作业现场,全面收集材料需求信息,提高计划管理的主动性;物资配送执行日统计周汇报月汇总的制度,并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做到物资配送记录准确完整、台账清晰明了、去向明确可追溯;积极探索物资配送管理长效机制,着眼于构建仓库、运输车辆、施工现场三位一体的高效物流配送体系,努力减少流通环节,将物资直接配送到一线施工现场,为一线生产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支撑。

健全季度质量回访机制。每个季度对各基层单位物资消耗成本中心进行质量回访,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及时发现物资使用过程中的质量问题。鼓励生产岗位人员,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引导职工参与到质量监督工作中,积极反映物资质量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除定期回访外,公司还充分利用干部培训、召开会议等机会,在各种可利用场合,多渠道地收集物资质量反馈信息。各种场合对用户提出的质量问题,及时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并逐项核实,提出解决办法给予答复。

健全物资超预算预警机制。公司全面贯彻精细化管理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内部单井预算运行办法》,加强材料预算的监督控制管理工作,将工程项目材料成本分解到物资大类,在总额控制的基础上,实行分项定额预警控制,超定额物资领用严格执行超预算资金申请审批程序,经分管部门和分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发料。从源头上加强材料成本控制,在环节中挖掘降本增效潜力,做到领料有依据,消耗有定额,效果有分析。

健全废旧物资处置管理办法。公司制定了《废旧物资处置管理办法》,成立了废旧物资管理领导小组,由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执行。一是严格落实废旧物资处置业务规定,并将回收指标层层分解下达,严考核,硬兑现,不断加强废旧物资的收旧、换新、调剂利用;二是完善废旧物资基础资料的管理,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回收处理台账,确保处理流程手续齐全。通过制度落实,提高废旧物资的回收率,堵塞漏洞。

三、健全队伍建设管理制度,提高业务岗位人员素质

坚持关键岗位定期轮岗制度,加强职工队伍廉政教育;坚持班组民主管理,增强班组工作透明度,促进和谐班组创建;坚持创建学习型班组规定,鼓励职工争做知识型职工;坚持开展“导师带徒结对子”活动,为优秀青工配备了业务精湛、技术娴熟的师傅作老师;坚持定期汇报、定期考核制度;坚持组织岗位人员参加技能等级鉴定、业务知识、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学习和实践,积极为岗位技能人员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促进岗位人员技能水平和技能素质的提高。

(作者单位:胜利油田渤海钻井总公司物资配送中心)

健全项目协调体系通知 篇4

为及时收集了解,协调解决“五大战役”项目推进中存在问题和困难,确保项目问题在第一时间反馈、第一时间协调、第一时间解决,现就进一步建立健全“五大战役”项目协调会商机制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及时收集问题

各乡镇(场、区)、县直各有关单位要将工作重心下移,主动服务项目,及时倾听业主反映,第一时间收集整理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反映出来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场、区)、项目挂钩领导要认真协调解决,没有办法解决,需要县、市战役指挥部和县、市直相关部门帮助协调解决的具体问题,以纸质或电子邮件的方式报县打好“五大战役”指挥部办公室跟踪落实组。各上报单位对上报的问题要认真核实,务求真实准确。

二、及时协调问题

各乡镇(场、区)、县各战役攻坚小组、县直有关单位要在第一时间把收集反馈的`问题分类、梳理、汇总,并把问题报告具体分管、挂钩领导,提请领导及时召开协调会加以解决。

县打好“五大战役”指挥部办公室对各乡镇(场、区)、各部门上报的问题进行整理汇总,并建立问题交办制度:一方面将把上报问题报告县分管领导和挂钩项目领导,提请帮助协调解决;另一方面将问题提交给县直责任部门协调办理。各承办单位要按照要求,解放思想,创新办法,立说立行,主动服务,加快落实,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协调解决问题,并按交办要求时限将问题协调结果以书面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反馈给县“五大战役”指挥部办公室跟踪落实组(邮箱及联系方式同上)。

三、及时跟踪通报

各乡镇(场、区)战役指挥部、县各战役攻坚小组、县直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县打好“五大战役”指挥部办公室将对各战役、各项目问题协调情况组织专项跟踪落实活动,并以《战报》形式及时通报各项目问题协调解决情况。

四、项目协调会商人员组成

为及时收集、协调解决问题,县成立项目协调会商组。

五、工作要求

1、抓住重点。一是收集。收到项目问题提请协调报告后,进行分类、梳理、汇总,报告分管领导、挂钩领导。二是办理。提出承办部门、办理方式、办结时间等意见。采用转办、催办、协办、自办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安排、催促、协调,以确保办理速度和质量。三是办结。做好项目办理情况反馈。办理后,要将全部材料,按要求归档。

2、盯住关键。一是交办跟踪。把协调办理事项交承办部门后,采取一定方式跟踪落实,以求尽快办理。二是催办检查。在抓好催办的同时实施动态检查。三是上报办理。对需要市相关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并指定专人跟踪办理,加快办理进度,提高工作效率。

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 篇5

——关于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企业服务科的说明 为深入实施“产业高新、小县大城、生态发展”战略,全面落实“项目推进年”和“企业服务年”活动各项措施,全力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民生,创新服务新机制,探索政府服务新模式。县委县政府要求在我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企业服务科,建立健全“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项目审批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立项审批、工程建设、政策协调等方面服务,进一步破解目前企业在办理项目审批事项中遇到的“审批事项多、办结时间长、程序不懂”的现状,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优化投资软环境。

一、企业服务科的组织结构

1、在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企业服务科,地点在县行政服务中心一楼,主管领导为中心管委会主任张幸福、日常事务由中心副主任戴益元分管。

2、企业服务科从乡镇抽调两名具有一定经验的人员组成,主要提供政策咨询、代办项目、梳理审批环节、资料整理、培训服务等事项。企业服务科依托政府各职能部门入驻审批中心的窗口开展工作,同时整合中介机构,在中心设立办公室,作为部门窗口服务的延伸。

3、开化县机构编制委员会【2009】34号文件规定,在县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委员会增设企业服务科。县招投标中心增加全额事业编制2名(企业服务科专用)。

二、企业服务科的主要职能

(一)政策咨询:

搜集县委、县政府有关工业政策、举措,传达和发布国家、省、市、县工业经济法规信息,设立企业咨询服务热线电话,接受企业咨询,包括:招商引资政策、产业导向、项目审批、各类权证的办理、各类单项验收以及所需材料等。

(二)代理服务:

为进一步提升项目审批效率,破解“办事难”,实现“好办事、办好事”,企业服务科还可以对符合产业导向,自愿委托的企业代理代办审批事项。

1、基本原则

(1)自愿委托。凡在开化县区域范围内、符合产业导向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含经营性房地产项目),以及各级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投资者均可委托代办。

(2)无偿代办。企业服务科接受委托的代办项目,除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必须由投资者交纳的费用外,一律实行免费代办服务。

(3)全程服务。企业服务科承接代办项目后,对代办的事项实行全程服务。

2、代办内容

(1)、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事项,包括项目立项到项目峻工验收直至投产全过程的行政审批事项。

(2)、公共服务事项,包括供电、供水、供气、排水、通讯、网络等公共服务事项的全部手续。

以上代办事项可根据投资者的要求进行全程代办或部分代办,也可以依照实际情况,延伸和扩大代办服务的具体事项。涉及中介技术服务机构的非审批事项,由投资者自主选择技术服务机构,代办机构提供协助、指导;具备代办条件的,也可受理代办

(三)、投诉协调:

受理企业在项目审批过程中的投诉,及时收集、汇总,并将投诉事项向有关

部门反馈;协调解决企业在办理相关手续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部门、单位在服务方

面存在的问题,并提交领导以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和解决方案。

(四)、管理培训:

为乡镇及部门从事招商引资服务的人员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并可组织相应的业务培训。

三、企业服务科的主要运行机制

(一)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每月由中心领导牵头,企业服务科筛选和准

备会议议题,有关部门参加,总结一阶段的工作,并形成会议纪要。

(二)、建立专题协调会议制度。由领导牵头各部门参加,解决企业在市场准

入、项目审批、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和典型性问题,并形成专题会议纪

要,由相关部门落实。

(三)、建立调查研究制度。企业服务科经常组织人员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掌

握工作动态,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四、企业服务科办公室电话号码:6011059

地点在县行政服务中心一楼,真诚希望为来开化投资的朋友服务。

开化县行政服务中心

管理体系健全 篇6

设立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的请示

县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已于2007年8月28日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与即将废止的《城乡规划法》相比,把规划的管理以法律的形式从城市延伸到了乡镇、村庄,并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实行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

为贯彻落实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充分发挥规划对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调控引导作用,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鲁政办发[2007]79号文件《关于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进一步提高规划管理水平的意见》,在确定2010年城乡规划任务目标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实现城乡规划集中管理,建立‘横到边,竖到底’覆盖全省城乡的规划监管体系”的要求。

当前,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和鲁政办发[2007]79号文件,已成为地方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一项主要和紧迫的任务。但从我县的情况看,贯彻执行好《城乡规划法》和鲁政办发[2007]79号文件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主要原因是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不健全,现有机构和队伍难以承担城乡规划监管全覆盖的责任。2005年我县国土资源部门垂直

管理后,各乡镇建设土地管理所变成了县国土资源局的派出机构。部分乡镇为应对这一变化,在无编制的情况下临时成立了建设管理所,部分乡镇把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职责交由县国土资源局下属国土资源管理所暂时代管,个别乡镇甚至出现了无机构履行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职责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我县城乡规划监管全覆盖工作,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此,根据《城乡规划法》、鲁政办发[2007]59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工作需要,考虑到全省各县市均已设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建议在全县各乡镇设立村镇建设管理所,履行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职责。村镇建设管理所隶属县城乡建设局,同时作为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由乡镇人民政府和城乡建设局实行双重管理。每个乡镇建设管理所编制(事业)5-7人,所需人员从本乡镇调剂。

特此报告,当否请批示。

健全我国环境会计体系 篇7

为了充分理解环境会计的所存在的问题, 就必须先了解环境会计的定义以及范围。 环境会计又称为生态会计、 绿色会计等, 是指其通过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将经济主体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损益用货币单位计量, 并加入到经济体的经济核算的一门将环境经济学和会计学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学科。 广义的环境会计又称为宏观环境会计, 其是以一国国民经济为对象的环境经济核算, 如绿色GDP是考虑了影响自然资源的程度,将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自然资源成本和环境资源保护费用从GDP中扣除之后的结果。 狭义环境会计又称为微观环境会计,是指在国民经济下的具体活动的环境经济核算,高敏雪(2002)将该核算分为包括针对单个经济活动单位的环境核算、 针对特定资源或环境介质的核算以及针对特定投资项目的核算。

2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环境会计的发展

“环境污染会计” 是环境会计的前身, 该概念最早是由比蒙斯和马林在20 世纪70 年代发表的 《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污染的会计问题》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 我国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推进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越发的重视, 这对推动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 “绿色会计委员会”在2001 年3 月成立,三个月后,中国会计学会经财政部批准创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 这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中国绿色会计研究进入新的阶段, 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环境会计提供了建立基础和发展条件。

3中国环境会计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个国家的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是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政府是一个国家生态环境的主要负责人和管理者, 政府有责任和义务统一规划管理公共物品,监督公共物品的合理利用,对于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惩罚, 对于维护合理利用者进行奖励。 政府应当起到维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平衡的协调者。 当前的我国环境会计的实施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小的阻力。

3.1 政府、企业以及个人三个主体环保意识薄弱

政府,特别是地方官员的政治绩效评价中,辖区内的经济发展对于政治绩效的影响很大, 所以其忽略了环境保护而一心追求经济发展。 作为社会环境的管理者不能起到带头的作用,归根结底是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自身利益, 严重的阻碍了环境会计和环保事业的发展。 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经济体,容易追求忽视环境保护的高收益项目。 特别是在我国经历了长时间“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而且国家的环境执法力度不足,致使许多企业早已习惯了毫无节制地过度使用资源,对于惩罚力度不足的相关法律法规无动于衷, 疲于调整生产方法和结构。 个人,除了一些热心于环保事业的人士,很多民众普遍对环境保护持观望的态度,认为事不关己。 近年来,有的人甚至持“污染疲劳”态度,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态度。

3.2 环境会计体系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虽然我国已经陆续出台了一些环境相关的政策, 但缺乏标准的会计准则和相应的制度来完善环境会计体系,所以对于企业的约束力仍然极弱。 体系的不完善容易给企业留下逃避的空隙,加大了执法的成本,也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引发不良风气。

3.3 我国环境会计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解还不够深入

环境会计的确认是进行信息披露的关键, 环境会计的计量是对于会计确认结果的量化过程,然而其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使得我国学术界对于环境会计的衡量和计量存在很大的争议。 中国环境会计近十几年的发展中, 环境会计的理论结构与西方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

4发展中国环境会计的思考和建议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包括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的公有制经济占据我国经济的主导地位。 这对于环境会计的发展和实施是有利的。

4.1 重新定位布局环保经济

可以说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的矛盾凸显、激化。 有必要根据目前的经济形式以及环境现状重新对环境会计进行定位,对于经济发展的新方向进行布局,并将宏微观经济相互结合,对于不同的行业的企业分门别类,确定合适的不尽相同的环境会计。 在各自行业内的环境会计核算中可以存在差异。 但在整体上要统一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规范环境会计准则、环境管理会计、环境管理审计基本理论及实务。

4.2 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数据库

在重新规划的环境会计以及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基础上,建立环境信息披露数据库,规范后的环境会计都是统一的标准,对于建立数据库是非常有帮助的。 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数据库有助于让需要获得企业环保状况而做出决策的公众提供了解企业的环保平台。 比如一家企业对于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消费者可能会更倾向于购买那些污染相对轻微的企业的产品,这对于一个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时有帮助的, 企业因此会更关注于生产技术的更新以改善自身销售经营状况, 新的生产技术能带来更多的生产。 企业的行为使得环境的改善,对于所有的人都有好处的,存在正的外部性。 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数据库有助于环境会计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能够极大地促进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实务创新,关于实务创新如2007 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 两部门决定将企业环保信息纳入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并要求商业银行把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办信贷业务的重要依据。

4.3 加快环境会计体系构建的速度

重新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会计体系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此理论研究应当结合外国的研究以及成功的经验进行,对其进行剖析,弥补我国环境会计方面研究的缺漏,加大环境会计研究的深度。 由于国企或者国有成分高的企业占据我国经济的主要部分,而且其具有领头的作用。 同时对于国有企业进行多方位、多地域、多行业的试点研究,有利于加快环境会计体系构建的速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4.4 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在教育中宣传,在宣传中教育,利用现有的教育体系从学校宣传做起,利用现有的社区结构从社区宣传做起,利用区域经济从各行各业的宣传做起。 切实做到提高国民环保意识。 定期开展各种与环保意识有关的活动,经常性的开展多层次的环保教育,如2015 年6 月5 日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部结合中国的环境情况,将中国在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向污染宣战”,体现了中国治理环境和保护生态的决心。 同时利用媒体、现今发达的网络和手机平台传播绿色生态理念,让环保无处不在,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4.5 建立多方监督机制

在环境会计的实施过程中, 仅仅靠企业主动的配合是不够的。 政府为生态环境的管理者,其应当有责任担起监督、保障环境会计有效实施的责任, 然而考虑到存在许多管理者谋求自身利益的情况,所以应该建立独立的企业环境监督部门。 同时建立公众监督举报平台, 公众是最好的监督者, 其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对于环境监督的敏锐度和判断能力大大提升。 实行同行业企业无记名揭露, 取得社会环保组织和从事环境保护事业人士的支持,多方监督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摘要:“绿色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是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顾忌未来发展的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路。它要求在经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明社会、科技和人口全面协调的发展,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为了加速清洁能源的发展和新旧生产技术的交替就必须布局完善我国环境会计体系,规范环境会计主要目标、内容和技术发方法。

关键词:环境会计,问题分析,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高茜.我国环境会计现状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3(12):4-5.

[3]赵天野.我国中小企业环境会计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3(33):107-109.

健全管理机制防范劳务分包风险 篇8

分析劳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的因素:一是施工企业在劳务分包过程中对劳务分包方资质审查不严,合同主体不符合法定要求,个别劳务分包企业实际上是由“包工头”组织挂靠的皮包公司;二是劳务分包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主要条款约定不明,对履约保证金、质量保证金、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未作约定或约定不全,双方责任与义务界定不清,工程计量规则不清、不细,尤其是对方违约责任界定不清,影响合同的执行力;三是管理过程监督不力,检查控制不严,没有履行相应的签认手续;四是个别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违反规定劳务分包等。

铁路建设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选好、用好、管好劳务分包队伍十分重要,它不仅是施工质量的保障,也是双方取得共赢的基础。中铁一局电务公司根据施工现场实际和电务专业短、平、快的特点,将劳务分包管理作为施工的重难点来抓,从制度建设、机构设置、现场管理、执行力建设、监督检查等五方面入手,实行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了劳务分包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完善的制度是劳务分包管理的基础

建立健全劳务分包管理制度是加强劳务分包管理的首要工作,以规范劳务分包管理行为。一是建立劳务公司注册制度。现阶段成立劳务公司门槛较低,各种劳务公司应运而生。因此,选择好的劳务公司是关键,通过市场调查、业绩查询,选择一批资质高、能力强、信誉好的劳务公司,做好登记注册工作,建立信息管理档案。二是建立劳务分包准入制度。通过工商网络系统或函证等有效手段,对劳务分包公司提供的“证照资质”等证件进行全面、细致的查询核实,防止和杜绝“包工头”、不法分包商提供虚假证照,入围参与劳务分包。三是建立分包商分类管理制度。对查证入围的合格分包商资质等级、专业进行划分,确定劳务分包的范围,实行动态化管理。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完善劳务分包流程,建立施工项目和相关职能部门二级评审制度,规范劳务分包程序。四是建立黑名单制度。对于那些在施工过程中不履行合同、随意停工、煽动劳务人员无理取闹、恶意讨薪的分包商必须予以清理,纳入黑名单,严禁使用。

完善的工作机制是劳务分包管理的保障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张,劳务分包业务也在扩大,劳务纠纷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仅凭过去授权委托施工项目与劳务公司签订劳务分包合同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完善的劳务分包管理机制,强化劳务分包管理工作。一是成立分包方管理部,负责分包商的资质审核、注册,以及劳务分包使用情况的调查统计,加强相关资料的收集管理,对分包商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及过程管控,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整改。二是形成相关部门参与的分包商管理机制,负责劳务分包的招议标、工程数量、劳务费、合同文本的审核工作,确保劳务分包过程符合相关法律制度和企业劳务分包管理程序及规定。三是对劳务分包工程数量实行动态管理,根据设计变更或业主提出的要求对原劳务分包合同中增减变更的工程数量,依据现场双方变更签认单进行调整,做到有据可查,避免由此引发的劳务费纠纷。

加强项目现场管理是劳务分包管理的关键

施工现场直接关系着项目的施工成本、盈利水平和工程的安全质量,从最初选择劳务公司招议标、合同谈判、相关资料的初级评审和报送二级评审、合同签订、进场施工、过程管理,直到项目结束撤出为止,每个程序和环节都与项目密切相关。项目现场管理是劳务分包管理的关键,一是要做好前期施工调查,成立劳务分包管理小组,明确劳务分包的具体内容,向上级主管部门编制申报劳务分包量。二是按照合同要求对劳务方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培训,对进场人员和所带机具进行清点、检验登记造册。三是加强劳务方现场施工技术指导,及时纠正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不符合规范的操作行为,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及时对已完工的工程量进行检测、量方、签认验收,绝不能给工程留下质量隐患。四是严格劳务费支付程序,按照劳务费的支付方式和比例,依据签认验收单核算劳务费,经项目相关业务部门审核把关,项目经理签字后方可支付,大额劳务费支付应上报审批后方可支付。五是加强对劳务方自身管理、施工质量、安全防护以及劳务工工资发放等情况的日常检查和定期考核,作出综合信誉评价。把那些真正施工能力强、自身管理好、遵章守纪、能与分包企业同甘共苦,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干得下来的优秀劳务公司挑选出来,建立良好的劳务分包合作关系,在劳务分包时实行优先考虑,在分包费上实行价格优惠政策,在长期的合作中实现互惠双赢。

严谨的分包合同是解决劳务纠纷的法律依据

劳务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未签订劳务分包合同、合同条款不规范或双方权利、责任、义务不够明确,以及不按规定履行合同条款等行为而引发的劳务纠纷。因此,劳务分包合同的制定在劳务分包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合同文本,它不仅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也是保护各自利益的法律文书,受到法律保护。当双方发生争议时,签订的合同就要经得起法院的判决或仲裁机构的裁决。这就要求劳务分包合同须经具有法律专业人员的参与制定及审核,条款内容必须严谨、合法,且充分表达双方的真实意愿。合同一经双方签订,就受到法律的保护,必须认真履行,分包单位不得无故拖欠劳务费,劳务方不得无故停工或拖延工期。在执行过程中如遇变更,也要经双方同意签订补充协议。只有这样,双方才能达到和谐与共,不为纠纷而缠绕,确保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但对个别分包商有意拒不履行合同或违反合同条款、鼓动劳务人员聚众闹事、恶意讨薪的行为,在协商劝阻无果的情况下,应采取有力的措施,通过法律途径追究其行为和造成的损失。在这样的情形下,严谨的劳务分包合同就成了加强劳务队管理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也是解决劳务纠纷的有效法律依据。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分包合同的管理,从合同的起草、评审、签订,直到合同的履行检查,要做好全过程的监督。只有真正搞好劳务分包合同管理工作,实现对劳务队伍的全方位管理,才能实现项目施工管理目标,施工企业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执行力建设是劳务分包管理能力和素质要求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经常讲到执行力建设,执行力的生命在于执行者的素质,包括业务能力和责任与态度。劳务分包作为施工企业管理的重点,从分包商的选择、签订合同、进场施工、过程管理、验工计价、费用结算,整个过程,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最终是否达到工期、质量、安全和资金等有效控制目标,取得预期的效益,就是看每个工作环节的工作人员是否具备应有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了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体现出管理人员在劳务分包管理方面的执行力。这种执行力来自于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企业劳务分包管理文件制度、学习理解、掌握运用的能力,以及应知应会的程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分析个别项目出现的一些劳务纠纷,其根本原因就是对文件、制度学习、理解、掌握得不够全面,导致管理能力和水平不高,在决策及管理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劳务分包的管理规定,或是缺乏责任心,工作不严谨,随意性强,法律意识淡薄,不研究、不沟通。甚至不签协议使用外部劳务人员,违反了劳务分包管理规定造成的,说到底就是执行力不强。把廉洁从业教育作为劳务分包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开展廉洁从业教育和警示教育,不断增强管理人员廉洁从业的思想意识。认真落实项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项目廉政监督小组,强化分包管理监督机制。坚持开工先开廉洁课,签订项目廉洁从业责任书和承诺书,严格执行廉洁从业的有关规定,落实“三重一大”、党政会签、厂务公开等制度,形成良好的廉洁氛围。

在劳务分包管理工作中,不仅要执行企业劳务分包等管理制度,强化劳务分包相关法律、政策等知识的学习,还要在施工管理中加强劳务分包过程控制,使得劳务分包管理工作合规合法,及时得到有效监控,在遇到劳务纠纷时做到心中有数,不乱分寸,有礼有节,合理应对,有效地维护项目施工持续进行,同时施工企业的生产效益也将得到有效保障。

(责任编辑:罗志荣)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预算体系 篇9

周顺明

2012-12-6 14:47:40 来源:《《江汉论坛》》(武汉)2001年03期

【作者简介】周顺明湖北省财政厅

【内容提要】 社会保障预算是国家用来反映各项社会保障资金,包括政府一般性税收收入安排的各项社会保障资金和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工生育保险及住房等各项基金收支活动的计划,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加快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步伐,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 键 词】社会保障预算/编制/原则/目标

一、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的“稳定器”,它能够弥补市场调节机制的不足,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世界上各国政府都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并从财力上和政策上加以引导。尤其是许多国家以国家预算为手段规范和引导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多年来积累了不少经验。我国作为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发展中国家,也应遵循国际惯例,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财政也应以预算形式管理社会保障资金。因此,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是加强社会基金管理的客观要求。

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建立的,由政府强制征收的,按国家规定的范围、项目、标准支付,并由政府承担最终支付责任的专项基金。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理财的职能部门,代表政府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是理所当然的。一方面,社会保障支出也是一种财政性支出。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可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大类,其中转移性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另一方面,对社会保障筹资方式法制化已成为世界性的通行做法。社会保障筹资可以收费,也可以征税,不仅如此,社会保障基金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来源于政府经常性预算的拨款。尤其是用于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的支出,主要依赖于财政。社会保障基金的性质客观上决定了其必须纳入财政社会保障预算管理。

从社会保障基金结余及投资的管理看,也需要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为防止将来发生支付危机,一些国家在组织社会保障基金收支时,采用“完全积累式”或“部分积累式”模式,因而出现大量的基金结余。借鉴国外经验并根据国情,我国宜采用“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留有积累”的“部分积累式”。这样,今后也会有大量基金结余,政府经常性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资金也将有部分结余而形成基金积累。社会保障基金结余投资,是将用于社会保障对象的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为确保基金结余及投资的安全、保值、增值,必须将之纳入社会保障预算。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将社会保障资金收支及各项基金结余的投资运营活动纳入预算管理,有利于规范社会保障资金收支及各项基金结余投资运营活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2.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是规范政府收支,加强宏观调控能力的现实需要。

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收支处于一种分散状态:一般性税收收入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分散在行政费和各项事业费的有关科目中,没有作单独和明确的反应。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金管理混乱,同时也不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障收支的总体,难以体现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职能作用,不利于加强监督管理。而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就可改变这种不规范的状况。另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下降,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降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客观上又需要强化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而掌握一定的财力是调控的基本前提。为解决这一矛盾,除了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理顺分配关系以外,还要靠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因为: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保障资金收支流量会越来越大,且存在大量的结余,而这些结余资金都是国家可以依法运用的资金,从而增加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二是结余资金是一种递延性消费基金,结余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积累与消费关系以及社会供求总量的平衡,客观上也要求国家采取相应的手段加以控制和管理,以改善社会供求关系和分配关系。

3.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是完善我国复式预算制度的重要内容。

社会保障事业是一项具有特定目的的事业,其资金用途具有特殊性,表现在国家预算上,要求对这一类收支单独反映,使社会各界对社会保障的收支情况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现行复式预算制度将各项社会保障收支混在其他经常性收支中,并且各项社会保障基金脱离了财政的预算监督和管理,既损害了复式预算的职能,又不利于社会保障事业自身的发展。因此,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改进和完善复式预算制度的要求,有必要尽快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把社会保障资金收支从经常性预算收支中分离出来,并将预算外的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纳入国家预算统一管理,以便完整地反映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状况,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开展和加强社会保障预算管理,不仅具有以上几个方面的重大意义和客观必要性,而且目前已具备了实施的可能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宣传,社会各界对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问题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二是在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之后,现代企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沿阵地,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工作可以和当前的改革同步进行,以便及时、全面地反映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三是各级财政部门已相继成立了专职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加强了对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将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近年来,国家出台了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措施,逐步把社会保障制度推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同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改革筹资机制,实行社会化发放等等,都为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财政预算管理部门也在着手研究完善复式预算的问题;五是有国际经验可供借鉴。本世纪30年代,美国开征社会保障税,二战后许多国家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纷纷开征此税,社会保障预算成为较广泛流行的一种制度。

二、加快推进和完善社会保障预算的步伐

1.进一步明确社会保障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

编制社会保障预算的指导思想是:全面反映社会保障资金收支情况,强化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约束和财务管理机制,依法管理社会保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为了使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做到稳妥、科学与完整,既有利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又有利于保障职工生活安定,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在编制社会保障预算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即社会保障预算必须反映所有与社会保障事务有关的收支,以利于社会保障基金的统筹与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这就要求将现行各部门掌握的社会保障收支统一归并到社会保障预算之中。目前已纳入政府预算内安排的各项社会保障经费,要从政府预算各科目中单列出来。对没有纳入政府预算,但已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如各类社会保险基金、解困资金、下岗职工生活补助费、通过社会筹集的资金等,要纳入社会保障预算。对既没有纳入政府预算,也没有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如面向社会募捐的各类福利基金、依法收取的各类民政保障金等,也要纳入社会保障预算。二是政策性原则,即社会保障预算要贯彻国家的社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国家的社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是政府引导和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应充分体现国家的社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从财力上予以支持,该倾斜的就倾斜,该控制的就从严、从紧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使国家的社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落到实处,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三是专款专用原则,即社会保障资金只能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开支,不得挪作他用。这就要建立一套社会保障预算的收支科目和用途规定,以规范各项收支行为。四是适度结余原则。社会保障支出是为面临生存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资助的,而困难的成因又是多方面的,其中有许多是不确定因素,诸如寿命的不确定性、失业、病残的风险等,这就意味着社会保障支出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编制预算时难以测算的,为不给经常性预算造成太大的压力,社会保障预算收支相抵应适度,留有结余,同时也有利于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增值和调剂。

2.科学地确立社会保障预算编制的总体目标和模式。

目前有关社会保障预算编制的模式,大致有四种:一是基金预算,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实行的是这种模式;二是政府公共预算,即社会保障收支同其它政府收支混在一起,英国、瑞典等福利国家实行的是这种模式;三是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即将政府一般性税收收入安排的社会保障性支出、各项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社会筹集的其他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社会保障事业单位的收入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编制涵盖内容全面的一揽子社会保障资金预算;四是政府公共预算下的二级预算,即半独立性子预算。这四种模式各有利弊。从国际惯例和我国的国情来看,可采取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方案,即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政府公共预算中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社会筹集资金+社保事业单位的收入(减去成本费用的结余)。

第一,各种社会保障基金收支预算的内容包括:(1)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及结余;(2)失业保险基金收支及结余;(3)工伤保险基金收支及结余;(4)女工生育保险基金收支及结余;(5)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及结余;(6)住房公积金收支及结余;(7)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支及结余;(8)社会福利基金收支及结余;等等。

第二,政府一般性税收收入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包括:(1)公共卫生支出,含卫生事业费、中医事业费、公费医疗经费、计划生育补助费;(2)优抚救济支出,含抚恤事业费、军队离休退休人员安置费、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特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补助费;(3)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4)城镇青年就业补助费;(5)住房改革支出;(6)扶贫支出;(7)教育补助经费(指人民助学金、职业教育补助费、特殊教育补助费等);(8)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补助费;(9)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第三,社会筹集的社会保障资金,包括为社会保障的募捐、赞助等方面的资金。

第四,社会保障事业单位的收入(减去成本费用后的结余),包括医院、残疾人事业创收等。

这一方案的优点是:(1)有利于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各种社会保障基金纳入预算管理,依法运营,使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过渡。既然政府对社会保险终将承担最后的兜底责任,财政部门就应该切实加强对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2)明确体现政府的支持。一般性税收收入用于社会保障事业的支出在公共预算科目中列支,体现了政府对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责任和义务。

3.解决社会保障预算编制和实施的相关配套措施。

其一,要确立社会保障预算在预算体系中的地位。社会保障预算作为一种由政府编制的反映社会保障收支规模、结构和变化情况的计划,既是国家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政府预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性质上看,它既不是经常预算,也不是投资预算,而是特种预算,与经济性预算、投资预算密切相关。因此,改进与完善现行的复式预算体系是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重要条件。在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方面,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国家一般性税收收入安排的社会保障事业费;二是直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各种社会保障基金。在社会保障预算支出方面,通过社会保障预算筹集起来的社会保障资金不同于政府公共预算的资金,它的使用具有递延性、滞后性,也就是说,当年筹集的社会保障资金并不一定都用于当年,而且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作为个人的资金并通过逐年积累,而在未来的某一时期再逐年使用,具有明显的递延性和滞后性。对这部分资金不仅要使其保值,而且还要使其增值。通过社会保障预算筹集的资金绝对不能用于平衡政府公共预算。另外,现行经常性预算支出项目中相当一部分应转化成社会保障预算收入项目中的“经常预算补助收入”。有必要将现行经常性预算中的社会保障支出“显化”、“单列”出来,纳入社会保障预算。我国目前预算支出中相当一部分社会保障支出隐含在其他支出科目中,如教科文卫事业费中的部分社会保障性支出、价格补贴支出等。将隐含的社会保险支出“显化”出来,有利于加强对社会保障收支的统筹安排,有利于强化其支出的管理。另外,社会保障行政机构和经办机构的管理费、业务费、专项费支出,应在经常性的预算支出中单列科目。

其二,要强化社会保障基金的预算管理手段。预算编制形式能否真正有利于实现加强社会保障收支管理的目的,是否具有实实在在的约束效力,关键是要看预算管理的手段和办法是否恰当。目前我国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等各项社会保障基金仍然主要由其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缺乏严格的财政管理和监督,致使各项基金提取比例以及保障待遇水平偏高,结余投资运营混乱,挪用、浪费甚至贪污的现象时有发生。很显然,如果我们在资金管理手段上仍维持现状,即使编制了社会保障预算,只是流于形式,其结果仍然是主管部门报多少或缴入专户多少,财政部门就列多少,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混乱的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等各项基金的财政专户,各项基金先进国库,随即转入到财政专户,按照政府规定的一定比例,将一部分社会保障结余基金借给社保基金信托投资公司,用于特殊投资经营,使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二是直接将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纳入国库,与其他一般性财政收入实行混库管理。第一种办法在国际上有很多先例,如日本在其大藏省设有许多种特别会计帐户,实质上就是财政专用账户,各项社会保障缴费由税务部门先缴入国库后再分解到各个财政专用帐户。这种办法既有利于对各项社会保障基金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和监督,又有利于保证专款专用,不被用于弥补政府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金预算的赤字。第二种办法,则由于混库管理,容易引起国库内不同性质的资金相互串用,难以保证专款专用,不利于保证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和完整,笔者倾向于采取第一种办法;

其三,要理顺财政部门与有关部门的关系,特别是对社会保障基金要建立起收、支、管、投相分离的管理机制。目前,社会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残疾人就业保障基金、社会福利基金等各项基金的支出帐户由有关主管部门管理,编制社会保障预算,将各项基金纳入国家预算管理和监督,就直接关系到这些部门的切身利益。因此,在下一步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中,如何建立起财政部门与社会保障业务主管部门以及基金经办机构的制约机制,协调好财政部门与这些部门、单位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一般来说,社会保障业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制定业务性社会保障政策、法规和指导管理等工作;财政部门负责管理财政专户的社会保障资金,编制社会保障预算,按时拨付社会保障资金,实施预算管理和监督;地税部门负责基金收缴工作;银行部门负责社会化发放的工作;审计部门负责审计社会保障基金的使用是否合法合规。

上一篇:编写故事作文教案下一篇:施工班组安全管理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