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岗位都是舞台(精选11篇)
集便专修工,车辆段的一个工种,一个岗位,专修客车车辆集便箱,与粪便打交道,工作地点就是厕所,脏累可想而知,蒋明轶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岗位上,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一干就是六年,人们都叫他“铁路时传祥”。“脏了我一个,方便千万人。”蒋明轶一心为旅客服务的行为和事迹得到了各级党组织的充分肯定和认可。今年“七·一”,他一举获得“火车头奖章”、“全路优秀共产党员”、“全路‘三保一促’先进个人”三项殊荣。
铁路是个庞大的系统,分工很细,岗位众多,整个铁路系统的正常运转需要各个岗位充分发挥作用,就像一台机器,每个人的岗位就相当于一个螺丝钉或零部件,一个螺丝钉松了或者零部件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整台机器的正常运转。岗位的工作环境不同,待遇不同,但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旅客和货物安全、快捷、高效、便利、舒适地运送到目的地。
我周围也有很多“80”后,“90”后的年青铁路职工,和他们一起聊天的时候,发现大家的牢骚很多,有的抱怨工作环境差,有的认为待遇太低。他们把工作只是当做一个养家糊口的工具,责任心和自豪感严重缺失。我认为,我们不要回避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确实存在的。年轻职工对于工作的认识和态度,决定了到退休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们在岗位上的表现,他们的表现会影响到铁路的安全、稳定。所以我们要认真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先说待遇,这几年铁路的工资每年都有不小幅度的涨幅,双职工的话,收入可算小康。很多职工说自己待遇低,很大一部分是存在攀比的心理。和工资最高的企业比,铁路的工资当然是低的,然而工资的高低由有很多因素造成的,有一部分历史的原因,而且目前铁路负载率高,职工人数庞大,在这种情况下,铁路依然每年给职工涨工资,应该说是很不容易。和不同岗位的相比,工资也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然而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要求,在嫉妒别人工资高的时候,是不是也要审视一下自身,是否能够达到别人的岗位的要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成绩,才能胜任工资更好的岗位,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与其在抱怨中蹉跎岁月,不如努力工作,为自己争取更好的机会。
再说工作环境,铁路的特性决定了每个岗位的工作环境,比如蒋明轶的工作,不是他愿意在厕所工作,而是这个岗位决定了的,因为旅客在列车上要上厕所,而车辆的特性决定了只能用集便器这种方法解决粪便的排放,集便器的维修也只能在厕所中。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蒋明轶不抱怨,不退缩,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80”后,“90”后的特点是有主见,喜欢自由。当今社会是个高度开放的社会,每个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在哪里都可以赚钱,每个人都有选择职业和企业的自由,铁路也只是众多企业的其中一个。选择铁路这份工作,如果觉得不适合自己的,完全可以另谋职业,而且要尽快,优柔寡断,只能让自己既错过了去其他企业的机会,在铁路的工作岗位上也不会干的太好。如果选择了铁路这个行业,就要充分认识到,铁路作为一个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不是完美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而且刚参加工作,可能岗位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不是完全符合自己的心意,但是岗位不是为某个人设置的,是整个铁路系统分工的需要。
除了基本的生活需要,“80”后,“90”后更注重精神上的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叫做社会认同感,虽然“80”后,“90”后有主见,有创新精神,但是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比如自己的一件作品得到大家的喜爱;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个点子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别人都纷纷效仿;自己的努力工作得到领导的表扬,那种被认同的感觉甚至高于他们对于金钱和物质的需求。每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舞台,年轻职工完全可以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工作,做出成绩。如果在工作中,除了能满足物质上的需求,更能得到精神方面的需求,我想每个年轻职工都可以在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铁路这个大的系统才能安全稳定有效的运转。
为了保证年轻职工可以把岗位当做舞台,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我们还要做好舞台的搭建,建立通畅的向上通道等等工作。年轻职工想学习业务,可能会遇到老职工不愿意教,或者别的方面的阻碍,这就需要我们给他们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形成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氛围,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敢于让年轻职工挑大梁,更好地磨练他们,把舞台搭好,让年轻职工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干部身份和工人身份的打破,迫在眉睫。只有建立通畅的、公平的升迁制度,才能更加激励年轻职工努力工作。更高的职位,代表更好的待遇,更大的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样有着更重要的责任。很多职工进入铁路是工人身份,发现自己向上的路非常困难,期望值大打折扣,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年轻职工工作的积极性。这些是铁路市场化改革中,人力资源方面必须考虑的问题。
2011年,马友友和他的丝绸之路合奏团迎来了属于他们的第十年。当乌兹别克的扬诺夫斯基、意大利的索利马、印度的达斯、伊朗的贾贺尔和马友友相遇的十年里,他们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音乐演奏,让横跨欧亚的古丝绸之路沿线的音乐艺术和人文风景得以重生。3月4日,马友友携丝绸之路合奏团来到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相遇,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精彩故事,同样令人期待。
对话马友友
Q:说说了你眼中的丝绸之路合奏团吧。
A:2000年7月,在英国曼切斯特西部的音乐节上,丝绸之路合奏团的成员第一次聚在一起。合奏团由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音乐人组成,每个人至少都会演奏一种传统乐器。我们渴望分享彼此的音乐,从孩子的教室到顶级音乐厅,从博物馆到开放式公园和剧场,我们在各种场所演奏。我们的成员五花八门,有些可能根本没有学过音乐,还有一些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比如电影、绘画,甚至电子科技行业等。我们尝试着做一个文化实验室,将传统和革新糅合一处,增合人类变迁中的彼此相通。从这个意义上说,丝绸之路既是一个母体,也是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承机构,我们相信所有的艺术表演和传承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让彼此变得更有价值。
Q:你觉得音乐可以像其他一些深入人心的人类文化,比如说像宗教一样,拉长世界的弧度,甚至消除贫富差距这样的“不公平”吗?
A:每一个社会都有一个自我平衡的体系,比如,对未来的共同期望,以及包罗万象的宗教。具体到音乐中,音乐人的价值远远超越自身之外,而是在于如何用音乐来影响人类的思考、感觉和行动。但是音乐更抽象,它不像法律、演说或者斥责那样直接。音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意识。它最棒的地方在于让我们跨越现实,追逐祝福、希望和理想。它像一个慈祥的启示者,打开瞬间的随心所愿。它演奏的是人类对未来的憧憬和希冀。
Q:大提琴对你意味着什么?
A:演奏大提琴,是我在四岁时做的第三个音乐决定。本想学习小提琴,但我和它相处得不太融洽。三岁的时候,我就拒绝再去演奏它。四岁的时候,我转向了低音提琴,可它实在是太大了。四岁半的时候,我和大提琴达成一致。虽然它是第二大乐器,但从那时起,我已经可以和它琴瑟和鸣。
Q:漫漫音乐路,你的激情有不足以打动自己的时候吗?
A:每一个舞台都是新的。小时候,音乐在我的家庭里无处不在,我能享受到它给我的轻松和快乐。少年时,演奏成为自我表达的方式。再后来,演奏是探索世界的方式。现在,演奏是让我找到人生、友谊和自己的灵魂方向。音乐在演绎着我不同的人生阶段,我坚信这一点。
Q:这个过程中,谁是对你影响最深的人?
A:米歇尔、勒平特夫人。作为我的第一位大提琴老师,她对我的影响至深。我所有的大提琴老师,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优雅、和善、自信。美籍前苏联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对音乐天才般感人肺腑的激情,让我至今难忘。弗雷德、罗杰先生的电视节目《罗杰先生的邻居》,也加深了我对童真世界的理解。
Q:中国文化对你的音乐有哪些影响呢?
A:我的多重身份让我的音乐更加具有包容性。父母是中国人,我在中文和法文的双语环境中长大。直到上大学之前,我一直在练习汉字,并被要求每天写一篇汉语日记。我父母是移民,他们一直迫切地希望着把中国文化传承给我。他们试图让我们家保持完整的中国文化。因此,我经常会听到中国历史故事,中国书法的哲理,周末也是我们的中国电影日。音乐表演是一种存在于有意和无意之间的复杂性开放路径,瞬间的表演包涵了表演者的技巧、知识和人生经验。中国文化对我的影响是深刻而如影随形的。
Q:从郎朗、李云迪到陈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音乐人在世界舞台上获得了认可,你怎么评价他们的成功?
接着我又察觉到一个初二的学生连续五篇作文出现同样的题材,糟糕的是他的中心和立意都是同一个:遇到困难要坚持。惊讶之余我开始细数我的每一个学生的作文情况,这几年来,有一些跟着我学习的孩子作文水平是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伴随着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是:他们的作文越来越不像自己的作文了,立意单一,写情不能打动人。也就是说很多孩子的作文会在我们过多的技巧指导下变得生硬死板,很容易遇到瓶颈,还有些年级比较低的孩子根本不适合我们的理论技巧指导,因为,对他们来讲,最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对作文的兴趣。但是一次营地素质拓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那次的营地素质拓展有一个环节叫做“真人图书馆”,阅读方法是,八个房间有八本书,但每本书是一个人,根据书名和简介挑选你喜欢的一本书进入那个房间去听那个人的故事。我挑选的书的名字叫做《On the way》,那位老师给我们讲了她在英国做社区服务和自闭症孩子相处的故事,也讲述了从英国回来踏上去往新疆等边区支教之路的点点滴滴。她的故事叙述得并不是那么完整,甚至我听出她的故事并没有经过很充分的准备,很多都是随机发挥的内容,但是我却听出了她想要表达的意思。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一个老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任何一个学生生命中的过客!
后来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又进行了很多相似经历的分享,发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的故事发生在路上。惊恐的发现,我在教自己的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很多时候是出于语文老师的职业能力,信手拈来的作文理论知识固然完美,但他们的思维却得不到训练,那天身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却有了对写作不一样的体会。
其实学生写作文不也是一样的道理么?就让他们讲讲自己生活中发生的故事,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引导他们思考在这些琐碎平凡的故事里藏着多少的不平凡。于是我就把这个想法带进了我的作文教学。
我以我的学生A为例来说一说。平时如果我让她开口讲故事,她便会排斥又有压力,因为她会觉得这段聊天的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天大的阴谋,那就是一定又要写作文,一定又要想立意,带着这些包袱讲故事会让她有压迫感。
那天我告诉她,我们就是玩个游戏而已,名字叫真人图书馆,她只要讲一讲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就好了,其他都不用做。她一听觉得还挺新鲜就接受了,于是我便给她做了个示范,这个过程很轻松,她就像是听故事一样。
然后轮到她,可能还是对作文有点阴影,她还是不知道要讲些什么,觉得她生活中的故事都没有意义。我告诉她不要求有意义,把一小段故事讲出来就好,在哪里做了什么,看到什么,有什么比较新鲜特别的感受和经历,大胆说一说。最后她翻出手机相册让我随意翻出一张,她来讲述那张照片的故事。我翻出一张在飞机机舱里她傻乐的照片,于是她的书名便有了,叫做《第一次坐头等舱》。
我给了她五分钟的准备时间,她讲的比较零散,但我要的就是零散,只有不成系统才能有更多微妙的感受。她讲她进头等舱看到的和经济舱的差别,有宽敞的桌椅和走动空间,有很多食物,空姐仿佛也比经济舱的漂亮,座位上的乘客各个都是温文尔雅地在看报纸,她想拿出手机发个朋友圈但却不好意思,只好也装作看报纸的样子,很想要问桌子上的食物可不可以吃,很想知道厕所在哪但是不好意思开口。第二天当空姐把她叫醒问她要什么早餐的时候,她说要牛奶,可是空姐却给了她一瓶超市盒装牛奶,她心里纳闷为什么没有热牛奶,空姐又问要不要麦片,她心里很开心的想空姐应该是要帮助用热牛奶冲麦片吧,但是空姐却真的只给了她一包麦片之后就走掉了,她感觉到很纳闷„„ 她说不知道为什么别人坐头等舱是开心的感觉,而自己却感觉到整个过程都很紧张,还说了有些时候想象的真的跟现实的不一样,花了高出平时价格高出5倍的机票钱,结果牛奶还是和经济舱一样是盒装的,你依然得不到别人帮你冲麦片的服务。可见,平时同学们之间经常攀比买到的所谓高档的学习用品啊衣服之类的兴许也是一样的道理呢!她讲得很轻松,没有压力让她有了更多的发挥,因为我惊喜地发现最后她补充的那几句其实就是很好的成文方向。
我和她讲了我对她讲得这次经历的感受,我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会不好意思去问别人而产生压力的感受,其实大多数人很多时候都会这样,这其实是一个什么时候该沟通的问题。她的做法我也有同样的经历,比如在公交车上有女士高跟鞋踩到了我的脚,真的非常非常痛,可是当那个女士问我怎么样的时候,我会咬着牙说没关系,但是下车后发现脚已经淤青了路都走不了。再比如我们去餐厅吃饭,端上来的饭菜跟我们点的不一样,我们大部分人应该能将就的就将就地说一声没关系不用换了等等。
其实,产生这样的对话的原因是每个人身上与生俱来的羞涩、羞耻心,而在生活中出现时,它其实就是每个人的善意、宽容或者说是责任心的表现。但是每件事仿佛都有它的两面性,这样的羞涩若是运用的不够恰当,该沟通的时候不沟通就会变得懦弱、喜欢逃避、胆怯,进而变得没有责任感没有公德心了,比如坐公交车的时候你明明看到身边的老人没位置可坐,却羞涩地不敢站出来提醒坐着的年轻人,比如课堂上你明明有听不懂看不懂的问题,当老师询问有没有疑问时候,你却一次又一次羞涩地错过这样的机会,结果你的问题越来越多,和成为学霸的梦想渐行渐远,为什么?
因为你没有注意有效的沟通!在这个问题上,我和她又交换了好多意见。最后我们达成一致见解,生活中的沟通非常重要。正面的沟通有必要,它会让你能更直接地解决问题,能够让你勇敢,能够让你大胆地说出你的想法,这其实就是我们平时作文中要写的有关成长过程中我们要有的勇气,但是很明显,你直接写勇气,不断地在作文中高呼我们要有勇气就不如写第一次坐头等舱懂得的要开口讲话要沟通来得更细腻更直观,也更有新意。因为读者会更清晰在经历那样一个过程后,你懂得你遇到的窘迫的情景其实就是因为你不敢勇敢地表达的中心思想。
当然很多时候的沟通又显得没那么必要,因为说得不合时宜又会让你显得咄咄逼人、不近人情甚至是诓骗,所以有时候我们应当适当的羞涩,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展露的锋芒,也就是你很多时候会写到的你和父母之间闹别扭然后再和好,你和同学之间有误会然后再讲和,但你看,你写你幼稚你不成熟你伤害别人就不如写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要懂得适当的羞涩的道理,那这样的立意就会不会更有新意了?我告诉她,以后再写到我们要勇敢时,不妨换一种说法,就是我们要敢于大胆地开口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例子就可以以第一次坐头等舱为例,以后再写到我们和父母、朋友、同学相互关怀时,我们换成人与人之间有时要保持一点点小小的羞涩。
那节作文课我们没提作文两个字,但其实已经有了两篇很不错的作文思路,在之后的作文课里,我们都会抽出20分钟的时间来一次“真人图书馆”的模拟,她在每一次的讲述中都会收获不一样的思想和立意的角度,然后她之前略显死板枯燥的作文慢慢的又有了活力。另外一个的学生,很喜欢旅游,第一次真人图书馆,她就兴奋地给我讲述了她去不同的地方旅游的独特感受,不过,她开始没想好给她的书本取个什么名字。
她跟我讲了在台湾、北京和天津三个地方问路的不同感受,在北京问路,对方只会告诉你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好像你沿着西边走走到天竺国取回真经他们也不会理会一样,让她觉得很无奈。在台湾问路呢,对方会准确地给她指出地点,然后他们会站在原地等着她走过第一个拐角,如果走错了,他们一定会冲上来告诉正确的方向。而天津人则是话唠,她说她的爸爸妈妈和她三个人在天津的一个公园里碰到一对遛狗的老人,就上前问路,结果两位老人把他们拉到石凳上详细地讲起哪些地方好玩,天津这几年的变化,哪里能够吃到好吃的、当吃小吃等等,并且她发现,在天津,即便是你只买一个小笼包,老板也一定会热情地跟你聊一聊天津的发展变化,有时会让你哭笑不得。她还讲到北京景点处各种被毁坏的公物,讲到天津小笼包的价钱有多贵,讲到香港澳门的街道差异等等,非常零散。
这个时候我就有意识的引导她在繁杂的讲述中找寻今天的要点,我说我印象最深的是你问路的情节,因为我也经常碰到类似的情况,她说对,北京人一点人情味都没有,好,那么我就重点跟她讲讲人情味,所以那天她的书名叫做《谈谈旅行中的人情味》。我告诉她我从她的故事中不光听到了人情味,还找到了一个词叫做存在感,很多在北京北漂的人都说在那样一个偌大的城市感觉到自己很渺小,没有存在感,但我却觉得那个台湾指路的路人和天津的老夫妇一定没有这样的感觉,他们尽自己所能让来到这个城市的人认识这个地方认识自己,这其实就是存在感最好的证明方式。
我和哥哥在后院玩时用那儿的竹子做成了两只竹棒。虽然有些老土,但可以挥来舞去的和哥哥比武了。拿着竹棒走也很有一副英雄气概啊!
我和哥哥拿着竹棒得意洋洋地走在路上,突然听见一声尖叫,一个小女孩一边向我们跑过来,一边哭喊着,泪眼汪汪的样子。她后面有一只半大的狗正在追她,这个狗个子不大,但一身黄色的狮子毛,样子很凶猛,一边追赶,一边嗷嗷叫个不停,令人有一股毛骨悚然的感觉。眼看要追上了,小女孩跑得越快,狗追得越欢。突然,小女孩摔了一跤,眼看那只狗就要追上了。我和哥哥连忙冲上去路见不平,举棒相助。 大喝一声:“小坏狗,今天你是‘死路一条’了!”顺势来 个“横扫千军”, 没打着; 它左闪右躲,就是不离开。我发动猛烈进攻,它掉头跑开,;哥哥又来 个“力劈华山”,结果用力太 , 竹棒摔断 ,哥哥一棒没打着却打折了木棒。这下可气坏了,我们开始穷追不舍,它一看不好,要逃跑了,我拾起一块石头扔在了它的身上,它叫得更厉害了,好象在求饶,我们一看它有点没劲了,就放了它。
晚上我和哥哥回到家吃晚饭,只见一个老奶奶牵着一个小女孩正在和我奶奶谈话呢,只听那个老奶奶说:“今天我们欢欢被狗困住了,多亏你的两个孙子冒着危险把狗赶走,我和欢欢来谢谢他们。”我和哥哥一听,又惊讶又害羞,可是心里还是甜蜜蜜的。
也许你没有漂亮的脸蛋,但请你不要伤心。你要相信每个女孩都有属于自己的美丽,这种美是由内散发的,都是最独特,别人不可取代的。我无意中看到一则新闻,新闻上说丑女孩不甘容貌低于他人便去整容,非但没变漂亮反而毁了自己的一生。我好奇地点开网址便去浏览,看到的是一张张整容时触目惊心的图片:扩瞳时眼角那外翻的血肉;抽脂时身上那难以入目的疤痕;瘦脸时那骨和血肉搅在一起时的模样让我几欲作呕。这种美是假的,再漂亮也是丑陋的。记住漂亮是外在的,与生俱来;美丽是内在的,贵在捕捉。你要
也许你天生身体上有残缺,但请你不要自卑。你要相信每一个女孩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而你只是折翼的天使,
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会落下你,不会不管你,你的不完美只是让你变得更加完美。即使身陷人群,被无数异样的眼光包围,也不要害怕,高昂起头,回给他们一个最完美的微笑,让他们看看你的高大。
你要相信,每个女孩都是天使,在你的头上也有一个光环,照耀着你,守护着你。每个人都会
六年级:灵之幽梦
张晓艳
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主编的《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这本书,获益很深。《每个孩子都是故事》呈现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故事,里面56个记录师生教育生活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每次掩卷沉思,心中总有太多的感慨、感动。那些感慨感动都来自于故事里的孩子们,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一群敬业的、爱他们的老师,因为他们有一位能读懂他们故事的校长!在这本书里,不管是对孩子学习的帮助还是心灵的感染,都是流光溢彩的。在生命的河流里,教师走进了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河流一样不可逆转,而且每一天的风景都不可预知——或令人欣慰,或令人惊叹。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这辈子有幸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能走进一个个孩子的故事里,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看着这些孩子们健康成长,又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谁都知道,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优秀生的,也并不是每个学生天生就是自信开朗的。在我们所教的班级里,总有些孩子是比较自卑的,尤其是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他们可能因为长期得不到关注和表扬,将自己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跟老师接触和交流,不善把自己的内心表达出来,他们有的只能用沉默的方式来掩盖自卑,有的则会用主动攻击他人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慢慢地,这些孩子就变成了一个个“问题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更多地关注班里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善于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问题”,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地把他们拉回来,避免他们被某些不良习气和行为所感染。
虽然我已经读完了《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这本书,但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等着我去读,因为我的学生就是一个个故事。从李老师的这本书里我读懂了“怎样去坚守教育的良知”,也收获了 “读懂一个故事”后的快乐。教育是复杂的,并不是每个蛹都能化蝶,有的蛹甚至连茧也不能破!但我们依然要努力坚守,我知道自己也正在化蝶的过程中历练,慢慢地变得拥有教育智慧去读懂我的孩子们,真诚地喜爱他们,并走进他们的心灵。
读《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有感
张晓艳
读李镇西老师的作品《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每次掩卷沉思,心中总有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感动。那些感慨、感动都来自于故事里的孩子们,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一群敬业的、爱他们的老师,因为他们有一位伟大的校长!在李老师的书里,不管是对孩子学习的帮助还是心灵的感染都是流光溢彩的。在生命的河流里,教师走进了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河流一样不可逆转,而且每一天的风景都不可预知——或令人欣慰,或令人惊叹,故事的原创是孩子,但编辑是教师。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我感觉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看着这些孩子健康地成长,我感觉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关于问题学生的故事。一名初中生,刚开学便偷走了同学的一千多元的随身听,老师问他原因,得到的永远是一片沉默。这样的一个自闭孩子,在李老师的特别关注与呵护下,最后健康地成长起来。由随身听的问题开始,李老师先进行家访,然后巧妙地帮着他化解了这个恶名。随后给这个孩子找帮助人,帮着他、督促他的上课纪律,慢慢地发现他的优点,并且夸奖他。一次作弊后,老师发动全班的学生来帮助他、教育他。最后,他感觉到老师与同学们的关心,开始慢慢转变。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很优秀,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很开朗,有些孩子是比较自卑的。他们可能因为长期得不到表扬将自己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跟老师接触和交流,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和情绪表达出来,他只不过是单纯地用木讷和沉默这样的方式来掩盖自卑罢了。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一些“问题学生”,及时地把他拉回来,如果我们老师不把他拉回来,那么他将被某些不良习气和行为所感染,慢慢地真的成为“问题学生”了。
其实教育是复杂的,并不是每个蛹都能化蝶,有的蛹甚至连茧也不能破!这些故事实际上离我也有些远,但我知道自己也正在化蝶的过程中历练,慢慢地变得拥有教育智慧去读懂我们的孩子,真诚地喜爱他们,并走进他们的心灵。
用心才能读懂一个故事
——读《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有感
张晓艳
我读了李镇西老师主编的《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这本书,里面师生教育方面的故事各个都深深的打动了我。我不禁为书里各位老师锲而不舍的坚守而感动流泪,为书里孩子们的成长进步而欢呼雀跃,为不良社会氛围对“坏孩子”和“不务正业的教师”们的不公平对待感到愤愤不平,也为李老师“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故事”这句话大声叫好。
如果按李镇西老师的书名——每个孩子都是故事,那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那个听故事、读故事的人;我们不但要读,还要在故事的进行过程中加入一点点引导性或者说铺垫性的情节,争取让每个故事都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就好比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短短几年的教育中对孩子的引导或在关键时刻对孩子一些错误的纠正。如果你想对一个故事加入一点点你的想法的话,你就首先必须要读懂这个故事。那究竟怎样才能读懂一个故事呢?我觉得这是我们必须深深思考并不断探索的问题,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要用心去读。这里的用心包含两点:一是要投入感情,二是要有一定的智慧。人生的故事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它的不可复制的特性,所以我们不能要求也不能够主宰一个人的人生故事一定要按着什么样的剧情按部就班的进行,就像李镇西老师的学生或者是我的学生们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境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爱好,所以每个人才能够演绎一生不一样的精彩故事。我们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切记一点,我们不是我们学生们的人生故事的作者,因为作者肯定是他们自己;我们也不能为了现行教育体制下“只要分数,不择手段”“升学率决定待遇”等社会风气而随意程序化地编辑我们学生的人生故事。我们不应该把学生们送到模具里面去统一压制成型,也不应该把考分作为学生的标签给学生们做一二三四的排名。我觉得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知道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人和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或好听的名声为而要求学生都要考出一个好成绩。这样你就会过多的注重那些你觉得分数高或给你挣面子的学生而漠视甚至放弃你认为成绩差的学生。就像我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我从来不会多要求我班的孩子一定要考多少分。我觉得小学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缤纷多彩,让孩子们知道怎样的故事才更精彩,为他们以后叙写自己的人生故事做个扎实和正确的铺垫。我们教师不是孩子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陌路人,我们应该是他们的朋友甚至亲人;我们用付出的爱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是爱,我们用付出的感情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友情亲情。我们要真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用心去读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特别是一些大家所谓的“坏孩子”们,只要我们用心,一定能读出他们故事里也有很多美好的情节,也有很多闪光点;只要我们用温情对他们稍加引导,他们以后的人生故事一样会充满阳光,也一定会很精彩。
当然了,教育不光是老师真心的对待学生就够了,毕竟老师还要负责传授学生各种知识,就像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中讲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有些学生不是说你给他“传道授业解惑”他就一定能够或者愿意接受的,毕竟在他的人生故事里还会有很多的插曲:个人天赋、家庭问题、社会影响还有一些偶然的际遇,都会随时改写他的人生故事。就是说每个学生不同阶段都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这样那样的问题。那我们老师要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呢?我觉得还是要用心,就是要用心去想办法,用你的智慧和行动为学生们解决这些问题。就像杂志的“编辑”那样,用你的睿智去改正一些“作者”故事中的“错别字”等小错误。就像李镇西老师书里第一篇《用心灵赢得心灵》中那50多封给一不小心走了下坡路的小品用心灵赢得心灵的信;就像最后一篇《你的期待就是我的快乐》中徐芬老师用讲故事的办法让枯燥的复习课变的生动起来的实例,都是教育者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了学生们生活或者学习上的各种难题。他们是用心去读了一个故事,他们也是用心地读懂了一个故事。
《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这本书我读完了,但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因为我的学生还会有很多很多。从李老师的这本书里我读懂了“怎样去坚守教育的良知?”也收获了许多“读懂一个故事”后的快乐。如果每个孩子真是一个故事的话,那我说:只有用心才能读懂这个故事!
坚守教育的信念
——《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读后感
张晓艳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著作《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获益很深。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象一盏明灯给我指明了方向。
《每个孩子都是故事》呈现的正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故事。透过这56个记录师生教育生活点滴的生动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学习、生活、成长的样态,也能够体会到老师们凝结于文字之间的教育真心和爱心。
本书共分为四辑。第一辑用心灵赢得心灵;第二辑我做班主任惊心动魄;第三辑今天,他们令我很感动;第四辑那天,我故意迟到。
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教师就象孩子人生河流中一个很重要的过客,我们走进了孩子的生活,那么做为老师,我们要读懂孩子就要像读故事那样专注的对待。而不同的是这个故事的原创是我们可爱的学生。正如美国优秀老师托尼马伦所说,教师帮助孩子“把信心与成功写入故事”,为孩子“编辑错误”,并“帮助作者实现一个完美的结局”。不仅如此,作为一名教师知道,他们有能力让孩子快乐,也有能力让孩子悲伤,有能力让孩子感到自信,也有能力让孩子无所适从,有能力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也有能力让孩子感到自己被抛弃,也有能力让他们知道他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教师要时时与同学交流,读懂他们故事,帮助孩子们成长为一个健康,阳光,有理想,有作为的人。
对这本书的具体感悟主要以下几点。第一用心灵赢得心灵。学生因为生活背景差异,学习成绩差异很自然造成了有些学生优越感,还有差生的自卑感。这时教师更要一视同仁,为后进生鼓劲加油,给他们做坚实的后盾。让他们知道在老师心中同等重要。本着尊重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故事,他们都是故事的主角,不分厚此薄彼。有些学生就会愿意把自己的内心和情绪表达出来,与老师共同分享故事的快乐和悲伤,建立互信,有利于师生互长,共创和谐校园。第二破茧化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很优秀,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很开朗,有些孩子是比较自卑的。他们可能因为长期得不到表扬将自己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跟老师接触和交流,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和情绪表达出来,他只不过是单纯地用木讷和沉默这样的方式来掩盖自卑罢了。除此之外,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一些“问题学生”,及时的把他拉回来,如果我们老师不把他拉回来,那么他将被某些不良习气和行为所感染,慢慢的真的成为“问题学生”了。那么这样的孩子结成的茧子,就需要老师们在耐心与真诚中破解,有时候老师的作用真的很大很大。第三让学生知道你在乎他。作为一个正常人,大家都希望别人在乎自己,不管是老板还是职员,不管是领导还是下属,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不管是优生还是后进生,虽然不一定能得到他人的赞美,但至少从内心里希望别人在乎他。一旦他知道对方很在乎他,就会从内心深处,甚而做一些事来表达他的感激。
文章站在一名职业教师的视角,阐述了教条化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潜移默化改变着,并且分水岭会越拉越大。追根到底,这不单单是老师课堂缺乏创新,更多的是在当今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下,教育的风向标不知不觉迷失了方向。时代的进步,直接带动了生活节奏,于是,大家想着效率,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创造更多的价值。万事追求所谓的速成,“三十天减肥训练营”“一个月牢记四六级核心词”“驾照保过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数不胜数,遭到人们热切的追捧。暂且不说利与弊,大家都是成年人,理应心中有一个辨别是非的标尺,大不了撞完南墙重头来过,没办法,过了十八岁,犯了错你还想谁替你负责。但速成的风气弥漫到教育领域,对整个国家未来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也许一时并无大碍,十年呢,二十年呢?当初的地基匆匆竣工,现在整座大楼摇摇欲坠,再金碧辉煌又有什么用。我原以为这是中国教育制度的疏漏,读罢恍然——大势所趋之下,任何一个国度都有责任去想出解救之法。
文章中提出三个不同的定义“发展型读者”“休眠型读者”和“地下型读者”。之前的教学方式,老师固定阅读书目,当然这事先是经过老师斟酌教案认真揣摩,觉得是真正适合学生学习成长,才最终定夺。老师呕心沥血,勤勤勉勉,但以自己的出发点去抉择孩子的意愿,未免武断。犹如打着爱之名,剥削他们为数不多的自主选择权。这样最终造成的结果,同样尴尬。一种学生在学校列出的必读清单下彻底摒弃了对阅读的兴趣,为了升学(国外的教育体系必须达到标准才可升学)参加阅读补救辅导项目,从而为了学而学,对阅读的深恶痛绝进一步加深,在死循环中沦陷,即所谓的“发展型读者”;另一种学生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古代王公贵族与世长辞,按照传统总会找几个贴身丫鬟或侍卫陪葬,虽然听上去二者完全不在一个路线,但静下来想想,事情的本质是一样的,学校只抓阅读能力不合格的学生,为了通过州里的测评,他们在平日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通过考试不在话下,就这样在老师误以为阅读量达标的错误认知下蒙混过关,当学校集中火力提高“发展型读者”时,殊不知,“休眠型读者”的阅读量同样寥寥无几;还有一种独树一帜的“地下型读者”,不满意老师的推荐,只钟爱自己心仪的图书,久而久之,形成惯性,即使推荐的是经典,也会理所当然的不屑,并非他们不懂,而是过往的阅读经历在替他们做出自认为正确的选择,可当教学与学习的步调无法协调统一,无疑是事倍功半。
万事力求尽善尽美的教育模式,铸造出三类不同视野和境遇的学生,不得不说,教育制度的一大缺失啊。
把书交给学生,所担忧的消化不良总好过造成的油米不进。学到脑子里的,那才叫知识。
从小,我就想成为一名警察,除恶扬善,声张正义,有这样一个梦想最初的原因都要归功于我父亲。父亲是一个警察,已经年过半百,但身一体却依旧健壮有力,受父亲的影响,再加上从小就听着花木兰的故事长大,外加关于奥特曼的动画片看多了,所以养成了对这个职业的敬仰,也希望有一天能成为这种受人尊敬的警察。
父亲几乎每天都给我讲他是怎样制一服歹徒的,那原本惊险刺激的打斗过程在父亲眉飞色舞的演说下,却变得幽默有趣。听完之后,增多的不仅是对父亲的敬仰和崇拜。更多的.是一股苦而酸涩的情感,久久的荡漾在心里。父亲马上就要退休了,却仍旧在伸张正义的第一战线,这万一要是有个闪失,那可了不得呀!
这样多年过去了,父亲又多了几根白发。我看在眼里又无处可说。
一天吃饭时忽然发觉父亲的门牙上缺了个小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好奇心驱使我去寻问父亲,但令我没想到的是,父亲头一次露出了严肃的面孔。他长叹一口气,慈爱的摸着我的头,目光深遂地开了口:“这是在一次例行巡逻中,被一把刀给磕下来的。”从父亲的话语中,我理清来龙去脉。在巡逻的时候,父亲那一队人正好遇上了三个身怀藏刀的西藏人想图谋不轨。父亲他们上前抓捕,不曾想这三个藏人也是身手了得,弄的双方是僵持不下。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父亲瞄准了一个破绽,挺身而上,终于合伙抓住了藏人,而门牙上的一小块儿就是在藏人挥舞着藏刀的时候被磕下的。我沉默不语,我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在我的认知里,世界是美好的,人与人之间也是和谐的,哪怕有几个例外,那也是少数的。渐渐长大后,这种不符合实际的想法随着这个故事消失不见。
世界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也许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就会有一些暴力的事件发生。这种破坏了美好的凶手是谁?不是那些主使、帮凶,也不是国家人员,而是我们的心。自从女娲补天造人以来,经过了千秋万载,华夏古国经历了太多太多,从三国争霸到甲午战争,哪个不是结局惨重,死伤无数?但究竟是谁造成的这一切?要我说,从大到小,从国家到人民,他们拥有的,是一颗永远的心。
我坚信,每一个人都是纯洁的,他们生下来就是一片雪花,有纯洁的心灵。他们的心经过了多少事,就会变成什么样。世上没有好人坏人之分,重要的是是否守住了自己的心。社会是由千万个人组成的,家园是由千千万万个心构成的,心美了,这个家园就是美好的,这个社会也是美好的。
每当学校光荣榜上出现我的名字,每当我在舞蹈比赛中拿了名次,每当我在舞台上主持演讲,引来阵阵掌声……众多场面,却是同一句话:“看看人家,简直是天才!”每每听到这句话,我便面红耳赤,挤出微笑:“没有没有!””但每当看到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及老师信任赞许的眼神,一种说不出的不自在在全身的血液中流淌,令人坐立不安,那时,一个清晰的声音在耳畔回响:“我不是天才!”
世上或许没有天才,至少我不是。我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自己的付出,努力与艰辛,可在众人眼中一个全能的自己却让我足够无奈。
登上学校光荣榜的那一刻,是我的无数努力换来的,是我在道道难题中悟出来的,是我在张张试卷中写出来的,是我在拼命英语课文中背出来的,使我在殷红跑道上一步步跑出来的……是我付出努力才有的收获。
舞台上落落大方,富有感情的演讲主持,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见到背后是我日日夜夜的准备,是我在家中一次次循环往复的读背,是一次次的练习,一次次的模拟,一次次的改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不是全能的人,我的一切都是奋斗出来的。
舞蹈比赛的优秀名次是我在一轮一轮的淘汰赛中脱颖而出,更是我在练练功,始终使浑身解数的练习,重复的做着一个动作,挥洒下滴滴汗水……
我不是天才,曾记得,我无数次地想放弃,却止于心中的不甘。我也失败过,也有发挥失常的时候,不过那心中从头再来的勇气使我站了起来。我始终记得,我也曾用羡慕的目光盯着某个人,我也为那些比我优秀的人鼓掌,我也曾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们……我没有大家所言的幸运和过多的天赋。每个人的天赋是有限的,我的形象是自己的努力付出堆积起来的。
可能有些人会说我太自恋什么的,比如:给乞讨的人一元钱或者是给别人说一下路,还有当同学不自信的时候给予一声鼓励……这也算是一种做好事的行为。
做好事不是一些人为了哗众取宠而故意做出来的举动,而是你默默的为别人帮忙。
我就是一个“活雷锋”。做好事,不留名,我帮助过小妹妹,那小妹妹从地上扶起来,我帮助过路人,给路人指路……这些小事情虽然不起眼儿。但对给予帮助的人意义重大,每帮助一个人,自己就会觉得满足。一声谢谢,有着真心和温暖。
故事的主人公安琪,一个先天性患有心脏病的女孩,她是特别的,她写字只能用左手;她是特别的,是初二(3)班最受男生欢迎却最不受女生欢迎的女孩;她是特别的,她又拿物理竞赛的奖又拿作文竞赛的奖,简直就是一个全能的才女,连很多骄傲的男生都不得不赞叹;她是特别的,有成群的仰慕者,却没有一个知心朋友。
我带着这些特别的问题去开始了解这个女孩。
因为安琪生下来就有心脏病,靠右的心脏近乎瘫痪,所以她写字只能用左手;因为安琪被班上的所有女生妒忌,所以她没有知心朋友;因为安琪从生下来开始就有心脏病,而且医生预言她活不过20岁,所以她珍惜自己的时光,努力使自己更加优秀;她努力使自己受欢迎,却本末倒置,引来了女生们的嫉妒。
当同学们阻挡她进入重点高中的校门时,她晕倒了,因为她的心脏病犯了,这时同学们才知道为什么她写字只能用左手,为什么她努力使自己更加优秀。同学们对她充满了愧疚。此后,同学们觉得对不起安琪,就一直明着暗着地帮助安琪,为的是让安琪在第二年,考上她当年错过的那所重点高中。
那个炎热的夏天,初三(3)班有11个同学拿到了重点中学的通知书,这是这个学校创建以为的最高纪录。安琪的考分是全校最高的,她又一次绽放出美丽的笑容。
谁能想到也就是在那个炎热的夏天,安琪离开了。
八月,同学们参加了军训,安琪完全有理由不参加,可是她一如既往和同学们站在了一起。在军训的第一天,她就倒下了,再也没有站起来。同学们是在军训结束以后从爸妈的口中得知的,因为学校向同学们封锁了所有的消息,生怕同学们的情绪有波动。因为安琪的离开,同学们的军训少了长途拉练,多了室内休息,同学们过了一个看似轻松的军训,然而心情却是那么沉重。
“其实每个女孩都是天使。”这是安琪说的话,让同学们牢记一辈子。
【每个岗位都是舞台】推荐阅读:
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生07-05
每个人都是圣诞老人09-13
每个孩子都是闪光的金子10-13
教师演讲稿: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07-18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演讲稿09-10
让每个学生快乐成长10-11
每个学生都有梦想07-19
世上每个人都有一本书10-20
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10-23
让每个学生幸运班主任工作随笔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