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标试题及答案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课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

语文课标试题及答案 篇1

2、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3、 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背诵,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游览。 (×)

4、 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语文课标试题及答案 篇2

阅读文本《鞋》是刘庆邦的一篇短篇小说。刘庆邦,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鞋》是刘庆邦描写农村生活最有代表性的小说之一, 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 获鲁迅文学奖。小说写的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青年守明为未婚夫做鞋子的故事, 在极其平淡却又极其细腻的描写中, 小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质朴善良的农村少女形象。小说构思精巧, 观察细致, 描写细腻, 各种小说技巧的运用极为纯熟, 尤其是小说最后用一个写实的“后记”结尾, 将一个封闭的文本变为开放的结构, 有着非常独到的创新性, 从而受到人们的高度好评。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特色上看, 以这篇小说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试材料都是非常恰当的。由于原文篇幅较长, 为适应考试需求, 易于考生的理解和把握, 试卷选用这篇小说时作了删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

11.阅读 下 面 的 文 字, 完 成 (1) ~ (4) 题。 (25分)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 十八岁那 年就定了 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 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 母亲眼睛弯弯的, 说:“给, 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 我不要!”

“不要好呀, 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 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 坚决不让妹妹看, 她把包袱放进箱子, 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 守明才关了门, 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 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 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 不知为何, 她叹了一口气, 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 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 张开指头拃了拃, 心中不免吃惊, 天哪, 那个人人不算大, 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 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 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 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 把鞋做得稍小些, 给他一双小鞋穿, 让他的脚疼, 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 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 由于用力提鞋, 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 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 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 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 抱住了。她抱 的动作大 了些, 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 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 在动剪子剪袼褙时, 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 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 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 叫什么名字, 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 这个男孩子, 年纪不大, 胆子可够大的, 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 想着想着, 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个人有没有对象, 要是没对象的话, 不知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 家里来了个媒人, 守明正要表示心烦, 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 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 一时浑身冰凉, 小脸发白, 泪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 守明说:“妈, 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 说那个人 要外出当 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 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 她一定得送给那个人一点东西, 让那个人念着她, 记住她, 她没有别的可送, 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 托媒人传话, 向她约会, 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

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 时间是吃过晚饭之后。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 她不让。

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 那个人若说正好, 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 鞋就是你的, 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 她又改了主意, 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 还得让他脱下来, 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 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 说声谢谢, 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 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 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 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 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 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 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 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 概怕她害 臊, 就把她的 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 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 她大吃一惊, 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 扑进那个人怀 里, 让她的那 个人救她, 人影说话了, 原来是她母亲。

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 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 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 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 先是舍不 得穿, 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 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 姑娘接过 鞋后, 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 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 我辜负了她, 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 守明照镜子时, “不知为何, 她叹了一口气, 鼻子也酸酸的”, 寥寥数语, 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守明的美好形象, 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 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 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 影, 大吃一惊, 原来是母亲, 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D.小说地方特色鲜明, 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 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 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 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参考答案】C、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往年文学类文本阅读在本题的设计上, 多是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由于整个试卷中, 理解能力的考查已在多处出现,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 分析鉴赏能力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的能力。因此, 2014年本试题的设计稍有变化, 不再对小说内容进行理解概括, 而主要从所选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方面提出问题, 重点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A项是对小说叙述艺术 的分析与鉴赏。好的小说特别注重从人物细微的言行中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 这篇小说就非常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心灵奥秘。守明照镜子时, “不知为何, 她叹了一口气, 鼻子也酸酸的。”她为何叹气?为何鼻子酸酸的?虽然小说没有告诉读者, 但读者却完全可以体 会出来。尽管对爱情充满了憧憬与向往, 但当爱情在突然间到来时, 还是不能及时地适应身份与角色的转变。由于对未来生活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尤其是对“那个人”可能会给她带来什么样的命运没有把握, 所以心里不免有些惴惴不安, 但她又无法对人诉说, 因此只能暗暗叹气, 鼻子也酸酸的, 也就很自然了。因 此, A项是正确项。但是由于选项中没有把守明微妙心理的具体内容指 出来, A选项的分析与鉴赏不 到位, 所以给2分。

B项是对人物刻画手法的分析与鉴赏。对比手法虽是小说刻画人物的常用手法, 但在这篇小说中, 对比手法并不明显。母亲不是一个与守明对立的人物形象, 她收彩礼, 只是遵从当地习俗, 不是因为她贪财。她在女儿与未婚夫约会时跟在后面, 是出于保护与关心女儿的目的, 并不是监视女儿的约会。因此, 母亲与守明之间, 不是一种正反对比的关系, 而是相互补充与照应的关系。所以说B项的分析与鉴赏是不正确的。

C项是对小说情节处理的分析与鉴赏。短篇小说由于故事相对比较简单, 因此情节的处理非常重要。刘庆邦擅长在平淡的叙述中营造出不平常的效果, 给人以惊奇之感。《鞋》的结尾就有这种特点。守明往回走时, 见一黑影, 大吃一惊, 原来是她母亲。这段描写确实很有匠心。这一情节的出现, 一扫前面叙述的平淡, 让读者有“为之一震”的感觉, 但又不生硬, 因为这一情节虽在意料之外, 但仔细想想, 又在情理之中, 这个时候, 出来保护女儿的当然是母亲。小说的这段描写, 不仅有助于情节从平淡到惊奇的转变, 给人以阅读上的喜悦, 从人物上来说, 也有助于人物心理的深度发掘。虽然这一情节的处理只体现在一个小的局部, 但它对整个小说情节产生了由平淡到不平常的效果, 且对人物的心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具有整体意义上的作用。所以, C项是第一选项, 得3分。

D项是对小说地方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成功的小说, 尤其是乡土小说, 都很注意突出地方特色, 因为鲜明的地方特色有助于独特审美风格的形成。《鞋》这篇小说之所以让人感动,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庆邦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有着鲜明的豫东特色的乡村世界。凸显地方特色的方法很多, 最重要的一点是使用当地生动独特的语言。《鞋》的语言很有特点, 无论是叙述还是对话, 虽然不是方言, 但都带有豫东特有的地方色彩。因此, D项中说“小 说地方特 色鲜明”是正确 的, 但接下来 举的例子 就不对了。“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的确很有特点, 但是它们显然不是日常生活语言, 也不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 更没有在小说中大量使用, 当然也就不会增添“浓郁的乡土气息”。所以说, D项的分析与鉴赏是不正确的。

E项是对小说细节描写的分析与鉴赏。细节描写是小说重要的写作手法之一, 人物的性格常常是通过生动的细节表现出来的, 刘庆邦的小说就非常注重细节描写, 《鞋》中的人物性格, 大多是通过生动的细节表现出来的。守明的未婚夫在小说中出场不多, 只有与守明约会的时候, 对他有比较具体的描写。比如他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 分手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 意思要把手握一握等。这些细节描写, 虽然不多, 却从中看到了这个人的一些性格特点, 比如比较大胆、主动, 但有些大大咧咧, 对女人的心思不太在意。但说他那个时候就有了现代意识, 则是不准确的。因此, E项的分析与鉴赏虽有道理, 但不准确, 可以酌情给1分。

(2)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1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 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 又有时代特点;2以鞋为线索, 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3鞋是情感的寄托物, 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命题立意】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从叙述故事、描写人物等方面, 把握文学作品艺术构思的分析鉴赏能力, 具体考查考生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 认识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的好处, 从整体上对小说艺术进行深入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要回答这个问题, 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 从故事层面上来讲, 以“鞋”为中心的艺术处理, 有助于社会内容的发掘。鞋是人们生活中最普通的一种东西, 同时又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在物质生活比较贫乏的年代, 它不仅是一种生活必需品, 也成了一种有意味的符号。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 年轻人谈恋爱的时候, 常常会用鞋作为双方的定情物, 表达彼此的感情, 做鞋、送鞋成了一种规矩或习俗。虽然这种习俗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消失了, 但“鞋”却凝聚了那个独特时代的生活气息, 成为过来人难以忘怀的记忆。因此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 又有时代特点, 不仅能够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还能够更好地反映一个特殊年代的生活。

其次, 从结构层面上讲, 以“鞋”为中心的处理可以使情节更集中、紧凑。毕竟这是一篇短篇小说, 篇幅有限, 不可能进行更多“节外生枝”的描写, 但是一些必须交代的故事, 却可以在做鞋的过程中自然地叙述出来。比如守明与未婚夫的初识, 就是通过守明做鞋时的心理活动勾勒出来的, 而决定着她与未婚夫命运的约会, 也是通过送鞋时的不同表现, 隐约体现 出来的。所以说, 以鞋为线索, 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

再次, 从人物层面上讲, 以“鞋”为中心的艺术处理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守明的形象, 尤其是她的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 主要是通过鞋表现出来的。鞋, 是爱情的象征物, 守明爱与渴望被爱的感情, 正是在做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从她做鞋初期“突然变得严肃起来”的表情变化, 到做鞋期间令人心跳火热的“瞎想”, 再到送鞋时未婚夫坚持不试鞋时的希望, 可以说, 守明做鞋的过程, 就是她情感发展的过程。还可以说, 守明做鞋的过程正是守明形象逐渐形成并立体化的过程。因此, 以鞋为中心, 有助于守明形象的塑造, 特别是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3) 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守明是一个有着朴实、善良、柔顺品性和传统美德的农村的青年女性形象。第二问:1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满怀憧憬;2对未来人生和未知命运感到不安。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概括、分析和评价作品 人物形象 的能力。能 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守明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物形象?首先应当从她的品性上去品评分析。所谓品性, 就是指一个人的品质性格。从品性上看, 守明作为一个农村女性, 为人朴实、善良、柔顺, 比如她在为未婚夫做鞋时, 因为怕他“脚大走四方”, 就想“给他一双小鞋穿, 让他的脚疼, 走不成四方”。但最后做鞋时还是照着鞋 样做了。送鞋给未婚夫时, 尽管她很想让他试穿一下, 但他坚持不试, 她也就算了。这些都说明她品性朴实、善良而又温柔。同时, 她又有着传统的美德。一旦喜欢上了自己喜欢的人, 就把全部的爱与感情寄托在他的身上, 有一种无私的献身精神。可以说守明代表了当时大多数的中国农村女性形象, 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那么, 小说中的 守明有着 什么样的 心态?从整个小说来说, 守明的心理状态是比较明显的。一是她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比如, 守明一个人时打开那个人家送来的彩礼, “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 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 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她是多么幸福啊!后来在做鞋时的“瞎想”, 更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但是, 小说的精彩处不仅表现在对守明“瞎想”的细腻描写, 更表现在对守明更为隐秘的心态的揭示。虽然守明对美好爱情与幸福非常向往, 但她作为一个传统的农村女性, 渴望着爱, 更渴望被人爱, 但她又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命运, 所以内心深处也总有一种隐隐的不安。在照镜子时, “不知为何, 她叹了一口气, 鼻子也酸酸的。”以及后来做鞋时别出心裁地想做一双小鞋, 送鞋时计划的落空等等, 都是她这种不安心理的微妙表现。应当说, 对守明心态的这种细腻描写, 是小说成功的关键所在。

(4) 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 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参考答案】观点一:“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1从形式上看, “后记”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 两者是各自独立的文本;2从内容上看, 小说是乡土生活的诗意想象, “后记”是作者的自我忏悔, 两者无法融为一体;3从人物塑造上看, “后记”的“真实”事实, 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

观点二:“后记”是小说 的有机组 成部分。1从形式上看, 小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结构, “后记”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2从内容上看, “后记”的“真实”改变了小说的田园牧歌风格, 于诗意中多了一丝冷峻;3从创作倾 向上看, “后记”中的自我审视, 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 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本题是基于小说文本的独特性而提出的。小说结束部分有一个“后记”, 这个“后记”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呢, 还是作者在完成小说之后而附于后面的“创作说明”?可以说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各有道理。要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只能根据自己平时掌握的有关文学的知识, 以及对这篇作品理解的程度进行回答, 其探究的意味是明显的。

观点一认为, “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理由有三。第一, 从形式上看, “后记”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 两者是各自独立的文本。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 从小说形 式上来说, “后记”出现之前, 小说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小说, 如果加上“后记”, 反而破坏了小说的结构。其次, 从一般的小说文体上来说, 作家在写完作品后再写一个“后记”很正常, 但几乎没有人将这个“后记”也作为小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 这个“后记”应当是另外的一个内容, 只起写作说明的作用, 不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 从内容上看, 小说是乡土生活的诗意想象, “后记”是作者的自我忏悔, 两者无法融为一体。从内容上来说, 它的确表现出了对温馨的乡土生活的脉脉深情。尽管当时的中国农村比较贫穷, 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非常贫乏, 但是小说中的守明一家的生活却很温馨, 尤其是处于恋爱期的守明, 由于有了爱, 她变得多情、善良、美丽, 让她有了生活的希望与幸福的感觉, 世界变得美好了。但是, 如果“后记”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话, 那么, 这一切将被破坏与颠覆, 显然, 这不是小说作者的目的。因此, “后记”无法与小说融为一体, 它只能是一篇独立于小说之外的“写作说明”, 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小说, 但却不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 从人物塑造上看, “后记”的“真实”事实, 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从小说的描写看, 守明与未婚夫未来的命运到底是什么, 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也许未婚夫离开农村以后, 由于环境的变化, 对守明的爱发生了变化, 还未及组成幸福家庭, 他们就分手了。也许守明的未婚夫忠于爱情, 对守明不离不弃, 成为一对幸福的夫妻。但是, 如果“后记”是小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那么, “后记”中的“我”与正文中守明的未婚夫就构成了一种互补关系, “我”的悔婚也就成为小说中的一种事实, 读者就会认定小说中的守明被抛弃了, 这其实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

观点二认为, “后记”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理由有三。第一, 从形式上看, 小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结构, “后记”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小说在形式上都比较完整, 自成格局, 但受后现代影响的一些小说却常常打破常规, 设计一种开放性的结构形式, 《鞋》就有这样的特点。第二, 从内容上看, “后记”的“真实”改变了小说的田园牧歌风格, 于诗意中多了一丝冷峻。一般认为, 这篇小说是作者进入城市之后, 对曾经有过的乡土生活深情回望与诗性想象。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也是有局限的。事实上,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 他对过去的乡村深情回望的同时, 也清醒地认识到, 这些美好的东西都已过去, 现实比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为严峻。“后记”的出现, 就是为了打破人们的田园旧梦, 让人们不要仅仅停留在温馨的记忆中而忘却了更为残酷的生活现实。这使得小说更深刻、更有思想力度。第三, 从创作倾向上看, “后记”中的自我审视, 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 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后记”毫不留情地暴露了自己对“定亲”的“背叛”, 使小说有了强烈的自审意识。虽然“我”对没有充分爱情却有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定亲”的背叛, 对于女性对象是一种伤害, 但从现代的、发展的意义上来说, 或许还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第四大题

第四大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本来是为体现高中新课改的选择性而设计的。经过几年考试实践, 从实际效果看, 选第四大题的考生远远超过选第三大题的, 这是因两类文本性质的不同造成的。为了解决三、四两大题不相匹配的问题, 我们从2013年开始作了两方面改进, 一是以“相关链接”的方式使用非连续性文本, 二是适当增加题目本身的难度系数。2014年继续沿用引入非连续性文本这一命题思路, 其意义在于:不仅可以适当提高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难度;也使高考更加贴近、适应当今人们的阅读实际;也为未来考查在多个领域及现实生活中选材、增加多种信息呈现形式, 为能力素质考查提供情境等改革措施进行测试。

本大题取材于沈其益、吴中伦、欧世璜等著的《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一书, 主要是邓庄的《赤子之心, 天地可鉴》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中邓叔群的自述。为了命题的需要, 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 同时增加 了两条“相关链接”, 一是《辞海》第六版对邓叔群介绍的节选, 二是邓叔群谈外祖母对他影响的文字。邓叔群 (1902~1970) , 福建福州人。我国著名的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和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科学报国强国, 在真菌分类学、植物病理学、农林教育等领域, 都曾做出巨大贡献。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文革”中, 由于受其胞弟邓拓的牵连而被迫害致死, 后被平反昭雪。根据测试的需要, 我们选择了传主海外留学、真菌学研究、林学研究, 以及为国分忧等最为人称道的若干片断, 以突出他爱国科学家的风采。

传记作品之所以深受青年学生欢迎, 就在于传主身上洋溢着巨大的精神感召力。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作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当代青年, 就要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 脚踏实地, 知行合一, 扎扎实实做事、踏踏实实为人, 自觉把个人志趣与国计民生结合起来,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选邓叔群传记作为阅读内容, 在考查考生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的同时, 无疑也有利于引导、激励他们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实现青春梦想, 创造精彩人生。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12.阅读 下 面 的 文 字, 完 成 (1) ~ (4) 题。 (25分)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 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 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 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 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 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 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 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 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 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 导师惠凑推荐了他, 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 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 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 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 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 他手提竹篮, 攀山入林, 一样一样地采集, 逐一鉴定, 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 分隶于数百个属, 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 新种121个, 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 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 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 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 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 邓叔群转 向了林业 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 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 顶烈日, 忍饥寒, 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 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 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 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 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 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 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 举家奔赴甘肃, 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 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 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 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 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要根治黄河水患, 就必须三 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 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 邓叔群当选 为中央研究院院 士。随后, 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 表示决不 离开, 还动员其他同 事共同抵 制。他对家人 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 人, 要为民族富 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 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 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 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 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 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 他欣然接受邀请, 并在半年时间内, 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 他辛勤工作, 调度有方, 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 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 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 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 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 他受林业部委托, 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 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 他谢绝巨额酬金, 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 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 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1邓叔群 (1902~1970) , 中国真菌 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 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 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 中科院学部委员 (院士)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2我自幼被外 祖母严氏 收养。她教我 劳动, 晓我勤俭, 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 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 (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 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 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 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 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 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 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 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 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 域的卓越 贡献而得 到世界同 行认可。

D.抗战时期, 邓叔群与 助手开展 森林勘察, 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 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 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参考答案】C、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从2009年开始, 全国课标卷多项选择题借鉴美国Piza考试分层级给分的方法, 即根据各个选项的难易程度, 分别给3分、2分、1分和0分。值得注意的是, 以往E项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和概括, 容易形成套路, 所以从2013年开始, 本题命题思路作了调整, 2014年仍沿用这一命题思路, 即A、B、C、D、E五个选项都是对所给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本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先看A项, 原文第一段指出, “留学期间, 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 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 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A项的分析概括基本上是正确的, 只是“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与原文有出入, 不完全符合原文的意思, 所以A项只能给1分。

关于B项, 原文第一段说:“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 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 导师惠凑推荐了他, 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当即回国。”可见, 导师惠凑只是向岭南大学推荐了邓叔群, 但建议他完成博士论文后再回去, 并没有要他“当即回国”, B项说“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 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与原文意思有很大出入, 所以选B项不得分。

再看C项, 从原文第 二段看, “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 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是对他“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 新种121个, 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的正确概括。这一段最后说“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 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说明邓叔群“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由此可见, C项的分析 概括是恰 当的, 因此是正确选项, 给3分。

再看D项, “抗战时期, 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 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 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是从原文第三段中“抗战开始不久……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 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 至今仍有参考价值”等信息中分析概括出来的。因为较选项, 原文的信 息更明显, 因此选D项者给2分。

最后看E项, 原文第四段最后, “邓叔群认为, 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 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而E项的分析概括“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 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显然是颠倒了“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与“提出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二者的因果关系, 即把期望实现的当成已经实现的, 在逻辑推理上犯了“变或然为已然”的错误, 所以E项是错误选项, 不给分。

(2) 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 也不去美国, 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 既有现实因素, 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6分)

【参考答案】现实因素:1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2东北解放区领导尊重人才的诚意使他深受感动。思想基础:1从小受外祖母影响, 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2不忘自己是中 国人, 愿为中华 民族富强 奋斗终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针对“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 也不去美国, 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这一选择, “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其“现实因素”和“思想基础”。有关这一问题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原文第五段, 也与“相关链接”2有关。原文中“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 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 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 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 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 “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 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 他欣然接受邀请”, 以及“相关链接”2“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显然, 这些信息的提炼、概括, 已经点明了他作出这一选择的“现实因素”和“思想基础”。考生的具体行文, 可以有所不同, 意思答对即可。

(3) 在国家需要时, 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1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 中断学业, 提前回国效力;2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 并主动提出减薪;3带病编写教材纲要, 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 和归纳整 理能力。能 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在国家需要时, 能够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 这是邓叔群不同于常人之处, 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关此题的答案信息, 既见于原文最后一段, 也散见于传记其他段落, 这就需要考生真正读懂材料内容, 把相关信息归纳概括出来。值得注意的是, 因为第 (4) 题是要求分析邓叔群“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的“突出表现”, 本题就要尽量回避他作为“科学家”的内容, 原文第一段中“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 中断学业, 提前回国效力”, 第五段中“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 并主动提出减薪”, 以及第四段中“带病编写教材纲要, 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等, 都表现了他“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可贵品质。以上这些内容, 考生具体写法可以有所不同, 意思答对即可。

(4) 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 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8分)

【参考答案】1为中国建立了自 己的真菌学, 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2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 选学农林专业;3为国计民生需要, 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4为新中国农林业的发展, 努力培养专业人才。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 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改理念。语文试卷的探究题, 一是出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 二是出现在作文题中, 作文实际上也体现一种探究过程。经过多年来的高考命题实践, 探究题也在不断探索、逐步发展完善之中。往年文本阅读的探究题, 要么是就相反或相对的两个或多个方面作答;要么是在同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中, 任选一个方面作答;要么是在所 给的四点中, 只要答出其中三点即可给8分。我们认为, 高考试卷中探究题的命制, 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提供的具体文本材料, 二要根据试题本身的考查指向, 不宜机械 地套用某 一种固定模式。

本题就邓叔群“作为一位爱 国科学家”的“突出表现”, 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理解。要回答此题, 需要对全部材料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答案共有四个要点, 1“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 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是基于原文第二段的概括, 这是邓叔群作为一位科学家所取得的最重要成就, 也是他科学报国的突出表现, 所以应该放在最醒目的位置;2“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 选学农林专业”是对原文第一段相关内容的概括;3“为国计民生需要, 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对原 文第三段 相关内容 的概括;4“为新中国农林业 的发展, 努力培养 专业人才”则是对原文第四段相关内容的概括。这些信息充分说明, 邓叔群是一位爱国科学家。

本题“参考答案”提出的四个要点, 不是唯一答案, 所以“评分参考”提出“答 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允许有不同答案, “如有其他答案, 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 酌情给分”, 这就为考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发挥余地。

语文课标试题及答案 篇3

关键词:全国生物卷、试题分析、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4.91

前言:全国卷内容符合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的要求,在生物学科方面,重视对考生的全面考查,分别从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了测量。全国卷生物学科命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生物学科的内容核心为培养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全国卷1,深入钻研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并从生物试题结构与考查范围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备考策略,希望能够对提高考生复习效率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1.全国卷1生物试卷特点分析

1.1试卷结构

新课标理综高考试卷分为必考卷和选考卷两部分,必考卷生物部分由第 一卷的选择题和第二卷的非选择题组成,其中第1—6为生物选择题,每题6 分,共36分。第29—32 题为生物非选择题,共39分。选考卷由非选择题组成,其中第37题为生物选修一内容,共15分,第38题为生物选修三部分内容,也是15分。理综卷生物部分共有12题,分值共90分。生物学科分值比例占整份理综试卷的十分之三,沿袭往年,在试卷结构方面没有太大变化。

1.2试卷内容与难度

今年与往年总体相比,生物总分值没有变化,但试题内容比例略有改变,试题难度有所降低。试题内容比例与难度变化如下:必修一所占分值下降为15分,总体考查仍旧比较基础。必修二所占分值上升为21分,试题难度下降。必修三所占分值上升为39分,总体难度与往年一致。选修部分的考查方式与去年类似,有与必修知识的结合题型。

1.3 考查知识点分析

今年新课标卷生物命题仍突出考查核心概念的理解应用,无偏题和怪题。第4题考查学生对群落演替原理的理解。第5题考查学生对蛋白质结构的理解。第6题考查学生对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原理的理解。第29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第30题考查学生对神经-体液调节原理的理解。第31题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原理的理解。第32题考查学生对基因频率应用的理解。这12道题对元素种类、基因表达、细胞结构、植物激素、蛋白质结构、光合作用、内环境稳态、呼吸作用、群落演替、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神经-体液调节、种群数量变化、能量流动特点、基因频率与随机交配等核心概念进行了考查。另外,对于知识点之间的迁移与融合依旧进行了考查,选择题第1题就是一道典型的必修一与必修二的结合题。选择题第5题仍旧是一道典型的必修一与必修二的结合题。这两道题都涉及基因的表达过程和物质结构方面的问题,十分具有代表性,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运用。在探究实验方面,有光合作用和脊椎动物的激素调节,学生只有更好的了解实验原理才能在高考中游刃有余的应对这些考试题目。

2备考策略

2.1明确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三者间的关系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课标上要求的,教材必须体现;考试大纲小于课程标准的范围,课程标准中的一些内容或实验在考试大纲中不作要求,考试大纲对高考考试范围进行了具体规范,是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而考试说明又是对考试大纲的进一步细化,对试卷结构的使用和使用的题型进行了具体说明,内容上进一步做了减法,并且提供了参考式样以及参考答案。因此。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合理运用。

2.2回归课本,全面梳理教科知识

在复习备考中,要回归到课本当中去,加强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落实基础,突破难点。要这样做的原因是绝大多数高考试题是将知识点整合、交叉,或者是改变说法,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试题都是源于课本,其基本概念都可以在书中找到。另外,不要过分依赖正在使用中的教辅资料,所有教辅类书归纳的内容多、内容深,习题选自各处的高考题和模拟题,难度大,与全国高考的要求不相符,大家应当只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选择的使用教辅资料。在复习备考中,对于各地高考题与模拟题不能盲目地相信,适度使用高考试题训练学生,可以事半功倍。但是在使用高考试题时,应使用由国家命题中心命制的新课程高考全国卷,因为像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省市的自主命题在难度、题型等许多方面不适用于新课标卷地区,只适合与做教师的教学参考,最好不要让学生无选择的训练,否则会得不偿失。

2.3加强实验,拓展迁移

在高考生物试题中,探究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题型,实验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力图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来鉴别考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因此在实验复习时,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答题能力要进行一定的训练和指导,如:实验步骤如何书写,实验材料和用具如何选择,实验结论、结果如何区分等,以帮助学生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分析能力、解题能力。

2.4備考要有明确的策略和主张

俗语说得好“合适的就是最好的”,重点名校的备考策略和做法再好,对于普通学校而言照搬照套未必就好,因此,一个高中一定要有自己的备考策略和主张。在生物学科方面,传统大校或者大多数学校都选择选修三作为备考的选修内容,然而,选修一的内容要远远少于选修三,有的同学在复习备考时可能更适合于学习选修一。另外,对于难度较大的题型,像遗传变异的备考要适当训练,普通考生保证能够拿到1、2小题的基础分就可以了,对学科比较优秀的学生个体可以采取个别辅导的办法予以解决。

结语:历年来,新课标卷生物命题都符合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2015年新课标卷生物高考题目,得出一些结论,并对2016年复习备考提出一定策略,希望能够对我们准确把握生物高考命题规律与提高复习效率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彭邦凤,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生物试题的评析与阅卷反馈,试题研究,2012

语文课标试题及答案 篇4

A级 基础知识达标(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锤定音(给带点字正确的音节打“√”)。(12分)享誉(yù yǜ)鸟瞰(kàn gǎn)魁梧(guǐ kuí)...拼搏(bá buá)南征北战(zēng zhēng)所向披靡(mǐ mí)...答案:yù kàn kuí bó zhēng mǐ

√ √ √ √ √ √

二、词海拾贝(补充词语)(16分)举世()双 享誉()()()()宏大()态()若 跃跃()()惟()惟()若有()思()()沙场()()拼搏 答案:无 世界 规模 神自 欲试 妙肖 所 久经 殊死

三、我会填(14分)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1.这句话在全文起___________的作用。它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词点出了秦兵马俑的突出特点。(8分)2.我也会用“不仅„„而且„„”写一句话。(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承上启下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四、写好钢笔字(8分)

注意了这些字的笔画位置,你就一定能写漂亮!B级 重点难点过关(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阅读乐园。(41分)欢迎你参观兵马俑。

世界第八大奇迹

1974年,在西安临潼区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附近,秦兵马俑终于从历史的沉淀中重见光明,向世人展现了2000年前的英武雄姿。当年,秦始皇为了自己死后仍有人侍奉、守卫,享乐如同生前,即位之初,就发动民工在他自己的陵墓内,大规模地制作了陪葬的兵马陶俑群。迄今为止,所发现的4个俑坑,都是地下坑道的土木结构建筑,总面积相当 于5个足球场那么大。1号坑俨然是一个全副武装,戒备森严的警卫型“方阵”,也是最大的一个坑;军阵布列较复杂的2号坑出现了车、步、骑3个兵种;3号坑约500平方米;4号坑是未建成就废弃的空坑。如果按出土的兵马俑排列形式复原,以上各坑共有武士俑7000个,陶马100多匹,战车100多辆。秦兵马俑规模气势之大,艺术价值之高,无可匹敌,后人称其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这一段话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21分)2.兵马俑在________。当年__________为了自己死后如同生前,即位之初,就发动 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总面积相当于__________________。(20分)答案:1.这段话先讲了兵马俑发现的时间、地点、建造的目的,再介绍了4个俑坑的大小、军阵排列方式、兵种,最后讲兵马俑的规模气势大,艺术价值高,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西安临潼 秦始皇 民工他的陵墓内大规模地制作了陪葬的兵马俑群 5个足球场那么大

二、将课文改编成导游词。(9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附加题 第二课堂兴趣小组)从课堂到奥林匹克(10分)填空。

世界八大奇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附加题:中国的万里长城 埃及金字塔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 罗德岛的巨人雕像提密斯神殿宙斯神像 摩索拉斯陵墓 亚历山大港的灯塔

小学语文新课标考试试题及答案 篇5

一、填空

1、前言中指出: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3、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4、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5、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6、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宇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7、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

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8、第三学段写作目标指出: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二、选择题(10分)

1、(1)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1)语文素养

(2)道德素养

(3)文化素养

2、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2),在 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实际生活

(2)语文材料

(3)自然社会

3、总目标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3),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感受、理解与欣赏

(2)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与创造性表达

(3)倾听、表达和交流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2)阅读目标。

(1)第一学段

(2)第二学段

(3)第三学段

5、第二学段阶段目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篇(段)。

(1)50

(2)60

(3)70

6、教材选文要具有(3),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1)人文性

(2)工具性

(3)典范性

7、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1)。

(1)多认少写(2)少认多写(3)多认多写

8、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3)。

(1)诵读和浏览(2)精读

和略读

(3)朗读和默读 9、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2)和自信心。

(1)写作能力

(2)写作兴趣

(3)写作技巧

10、“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是(2)写字要求。

(1)第二学段

(2)第三学段

(3)第四学段

三、简答题

1、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基本特点是什么?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思想,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方式;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总目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什么?

4、实施建议部分中,有哪五条教学建议?

5、写出《课标》推荐的1——6年级的优秀诗歌篇目(含作者)4首。

四、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考试试题

一、填空。(40分,每空2分)

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五条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3、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4、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5、(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6、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7、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8、1——4年级从(写话)、(习作)

9、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10、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判断。(20分,每小题4分,正确的 在括号里打对号,错的打×)

1、语文能力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 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3、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4、识字与写字的要求相同,1——2年级要多认多写。(×)

5、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6、综合性学习应强调独立进行,培养学

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三、选择。(20分,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横线上)

1、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C)的整体提高。

A、语文知识B、语文能力C、语文素养

2、(A)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A、学生

B、教师

C、学生和教师

3、阅读是学生的(A)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

A、个性化

B、整体化

C、综合化

4、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

观念和(B)、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A、学习态度

B、学习方式

C、学习目的四、简答。(20分)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测试卷二

一、填空。

1、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于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3、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应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4、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游览。

5、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6、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语言)、(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7、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8、语文课程总目标第四条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二、判断。

1、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是反指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要求学校与社会建立密切联系,打破学校在时间和空间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2、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是说教学做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做是教与学的中

心。(√)

3、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的内涵是:解放儿童的双眼,解放儿童的大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思想。(×)

4、“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在教师对待学生的师德方面所提倡的师德规范。“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

5、亲历性、真实性是教育叙事的基本品格。(√)

6、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典型性事件或故事,把这些事件或故事记录下来,加上作者的反思或感悟,就是案例研究。(√)

7、苏霍姆林斯基在论课堂教学时提出的分层教学是说把一个班学生明显划分为不

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让学生都知道自己在哪一个层次中。(×)

8、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

9、加德纳提出每个人至少有五种智能。(×)

10、每节课中应同时应用加德纳的全部智能来教,并同时训练全部智能。(×)

三、选择。(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中)

1、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①)

(1)

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

2、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目标是(①)

(1)

养创造性人才与真善美的人(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创造性人才

3、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③)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

(1)

因材施教;(2)实践与思考;(3)民主化;(4)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4、(②)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

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

力和创新精神;

5、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②)

(1)建构主义理论;(2)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

(2)

多元智能理论;

6、所谓“自我反思”是指(③)

(1)

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助与合作;

(2)

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3)

是指教师把自己日常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和研究对象;

7、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①)

(1)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

(2)

教育叙事、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

(3)

案例、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

8、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和

独立学习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创造了(①)等教学方法。

(1)

记忆法、思维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2)

观察法、思维法和探险性学习方法;

(3)

复习法、检测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9、(①)是多元智能理论确立的直接教学目标。

(1)

深刻理解并学以致用;(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

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10、建构主义理论中阐述学习的四大要素是(②)

(1)

理解、记忆、协作、交流;

(2)

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

(3)

自主、合作、探究、记忆;

四、简述题。

1、你是怎样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

答: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

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用适应实际需要的训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你在教学中是怎样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试题

(三)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目标和

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学科本位、科目过多

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索

、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

考试命题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

评价的甄别与选拔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

转变为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

教学内容

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

方式和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

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B)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C)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 的人。(√)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2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1、《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22、《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2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

24、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25、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27、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答案参考《走进新课程》125页

28、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五、论述题(15分)

29、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答案参考《走进新课程》160或142页

一、名词解释。

1、语文课程的性质

2、素质教育

二、填空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同志关于“教育要,___________”,和江泽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目标、目标和

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和

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

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

的呈现方式、方式和

方式的变革。

三、选择题。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四、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

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2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1、《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22、《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2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24、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25、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五、简答题。

2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27、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28、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六、论述题。

29、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语文新课程答案

一、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龄,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文化、身体、心理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填空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新的语文性质定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⑹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新课程4.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判断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2、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3、语文教学的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

4、语文实践的基本方式是说、唱、读、写。(×)

5、语文课程目标在初中阶段识字与字的要求是熟练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40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四、简答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答: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思想,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答: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制一贯教材,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其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⑥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答:素质教育的定义界定了它的根本目的、基本特征,有别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基

语文课标试题及答案 篇6

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事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实现的,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的心血,集中了亿万人民的智慧,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从侠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如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5、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答: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是:(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2)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意识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严肃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热情结合起来,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急于求成,又要发扬大胆创新,反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

6、有用的就是真理。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是一种主观主义真理观。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与没用又很大的主观性,该观点把真理看成是主观的,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7、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但认识对实践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和理论能够推动实践向前发展,错误的认识和理论阻碍实践的发展。

8、“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9、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的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10、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为:

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三、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变现为:

一、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二、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11、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内容上看,这一规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俩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状况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生产关系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发展。

12、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

上一篇:以后的我,会是什么样作文700字下一篇:日出的寂静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