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应用和发展前景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联网应用和发展前景(通用8篇)

物联网应用和发展前景 篇1

我国已形成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网络通信相关技术和产业支持能力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传感器、RFID等感知端制造产业、高端软件和集成服务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大。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软件与集成服务等产业虽已有较大规模,但真正与物联网相关的设备和服务尚在起步。

我国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敏感元件与传感器产业,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我国形成了RFID低频和高频的完整产业链以及以京、沪、粤为主的空间布局,2009年市场规模达到85亿元并成为全球第3大市场。我国仪器仪表产业连续多年实现20%以上的增长,2009年产值超过5000亿元,企业数量为5000多个,小型企业数量占比达到90%。

在物联网网络通信服务业领域,我国物联网M2M网络服务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目前M2M 终端数已超过1000万,年均增长率超过80%,应用领域覆盖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能源环保、交通运输、公共事业、农业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快速发展,预计“十二五”期间将突破亿级。三大电信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积极筹备,加紧建设M2M管理平台并推出终端通信协议标准,以推进M2M业务发展。国内通信模块厂商发展较为成熟,正依托现有优势向物联网领域扩展。国内M2M终端传感器及芯片厂商规模相对较小,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我国在物联网相关通信服务领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应在M2M通信网络技术、认知无线电和环境感知技术、传感器与通信集成终端、RFID与通信集成终端、物联网网关等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在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领域,虽然不是所有云计算产业都可纳入物联网产业范畴,但云计算是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也将大大推动云计算服务发展。国内云计算商业服务尚在起步,SaaS已形成一定规模,而真正具有云计算意义的IaaS和PaaS商业服务还未开展。目前,我国在云计算服务的基础设施(IDC 中心)建设、云计算软硬件产业支持和超大规模云计算服务的核心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云安全方面,我国企业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随着物联网应用的规模推进、互联网快速发展和国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云计算服务将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十二五”期间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在物联网相关信息处理与数据服务业领域,信息处理与数据分析的关键技术主要是数据库与商业智能。我国数据库产业非常薄弱,知名企业只有三四家,只占国内市场10%左右的份额。商业智能(BI)领域我国虽然技术相对落后,但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国内现有BI厂商有近500家,但高端市场仍由国际厂商垄

断。整体而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产品、BI产品和掌握关键技术的软件企业少,产业链不完整,缺乏产品线完整、软硬结合、竞争力强的国际企业。

在物联网应用服务业领域,整体上我国物联网应用服务业尚未成形,已有物联网应用大多是各行业或企业的内部化服务,未形成社会化、商业化的服务业,外部化的物联网应用服务业还需一个较长时期的市场培育,并需突破成本、安全、行业壁垒等一系列制约。

物联网应用和发展前景 篇2

北部湾港口群物联网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网络信息传输系统, 其核心技术包括感知技术、网络技术和应用技术, 具体是:电子产品编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 (FRID) 、传感器及其网络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等。这些技术选择和应用对北部湾港口群物联网的形成和管理起着关键作用。

(一) 电子产品编码技术 (EPC)

电子产品编码 (有源、无源和半无源标签) 是由一个版本号和段数据 (域名管理者、对象分类、序列号) 组成的一组数字, 是每个实体对象所独有的唯一标识编码, 是条形码技术应用的延伸和扩展。虽然国家商务部已提出商务产品编码 (CPC) , 但目前仍在研发阶段。因此, 在尚无国际和国内统一的电子产品编码的情况下, 北部湾港口群区域EPC的开发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物联网运作中港口群每个进出口实体 (集装箱、货运包装、物流单元等) 的识别和跟踪管理问题。

(二) 射频识别技术 (FRID)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 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实体对象并获得相关数据, 可识别高速运行实体和同时识别多个对象。这一技术是物联网形成的基础。北部湾港口群在具体运用物联网的工作实践中, 要实现对实体的射频识别, 必须建立射频识别系统。射频识别系统内容包括可识别每一实体的RFID电子产品编码、手提式或固定式的可读取电子产品编码的阅读器、传递电子产品编码和阅读器之间射频信号的天线以及数据处理及存储设备等。射频识别系统是一项复杂的技术, 北部湾港口群要对进出口的货物设置唯一可识别该货物电子产品编码 (由标签天线和标签专用芯片组成) , 通过阅读设备识别进出口货物的信息, 实现对该货物数据的读取, 进而加强对进出口货物的进出、仓储、配送的控制。

(三) 传感器及其网络技术

物联网对实体信息的收集、分析和传输过程中, 传感器始终起着信息源的作用。在北部湾港口群范围内, 在特定的区域散布一定数量灵敏度高、精确可靠和低成本的传感器, 给每一个传感器设定相关的信息数据和监控条件, 对指定的实体和区域进行实时监控。为达到此目的, 北部湾港口群在研发传感器中, 对传感器生产的标准和质量一定要严格要求, 促进传感器的应用向微型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发展。

传感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构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基础。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的核心, 是物联网感知和获取信息的手段之一。建设由传感器、通讯网络和信息处理体系构成的传感网络, 可进行实时数据采集、信息共享和监督控制, 目的是解决物联网中对动态或静态的实体信息的感知和收集问题。北部湾港口群传感网络中的传感器网络技术必须注重其接口技术、频率、传感器节点集成、传感器组网和应用标准、无线传感网络系统的要求, 使传感网络中的传感器节点生成信息与相应数据库、数据分析能时时沟通, 满足港口群各项业务工作的需求。

(四) 通信网络技术

实现北部湾港口群物联网电子产品编码和传感器生成信息数据的传输和共享, 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网络系统架构, 即由于存在不同标准的网络结构, 要求北部湾港口群网络系统一是建立普适网络, 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内, 形成网络的包容性;同时, 通信网络必须覆盖所要监视的区域, 形成泛在网络。二是网络系统方式。将有线和无线二种通信网络方式有机结合, 做到有分工、有合作, 重点建设无线通信网络方式。北部港口群物联网网络系统架构和网络系统方式的建设着眼于低成本和高效率, 实现信息资源随时获取、随时扩展和按需使用。三是网络安全技术。无论是网络系统架构, 还是网络系统方式, 都必须建立在网络安全之上, 防止网络泄密、瘫痪和崩溃。因此, 要完善网络安全的设计和安全技术的选择和应用, 加强信息加密、身份认证、入侵检测, 保障信息传输和共享的安全性、完整性、即需性。

(五) 嵌入式技术

嵌入式技术是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讯技术等多项技术综合起来与传统制造业相结合的技术, 是针对某一行业或应用研发出的智能化机电产品, 其具有故障诊断、自动报警、本地监控和远程监控等功能。如何将传感器嵌入北部湾港口群所应监控的区域和管理的实体, 使传感器能主动或被动地与港口群物联网进行信息交换, 首先是广泛采用由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所构成的信息材料技术, 现阶段最优选择是采用纳米技术制造传感器, 即用单个原子、分子来生产高质量、多功能、体积小、成本低且环保节能的传感器。其次是需要开放式的嵌入式系统, 通过网络与其他信息系统连接。为此, 要求北部湾港口群物联网系统要有统一的访问接口和信息交换规则, 统一的计算机平台和可靠的管理环境。

二、发展战略和结构体系

物联网的发展经历了本地局域物联网、跨区域或跨行业封闭内联物联网和开放物联网三个阶段。北部湾港口群物联网的生成不属于本地型简单物物间信息交换的局域物联网, 也没有达到服务生产供应链、便利公众的开放物联网。相对而言, 北部湾港口群物联网应建立在跨区域或跨行业封闭内联物联网基础上, 即区域间物物信息传输、供应链及物流管理、港口群区域内动态监控等。

(一) 发展战略分析

北部湾港口群物联网的发展不仅要紧跟全球物联网的发展步伐, 同时也要有其具体的特征和内容, 其发展过程必将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应用阶段 (图1) 。

1. 探索阶段。

此阶段主要任务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前提, 在港口群所管辖区域和组织机构的管理工作中实现计算机管理, 以达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因此, 广西北部湾港口群物联网要以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 联合其麾下的钦州港、北海港和防城港三大港口组成的港口群, 以科学发展为中心, 以市场需求带动科技创新, 以科技创新服务满足市场需求。具体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整合港口资源和物流资源;同时, 以标准化的业务流程规范为基础, 使高效的计算机网络与企业组织管理无缝衔接, 发挥各部门的综合职能, 为实现物联网打下良好基础。

2. 发展阶段。

此阶段主要任务是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的集团内部网延伸至集团合作伙伴的外部网, 使集团现有的业务管理平台成为需求方、供给方、服务方、管理方有效沟通的桥梁纽带, 为港口群物联网生成提供发展环境。一是强化集团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协作, 保证信息体系较强的扩展能力, 形成完整的网络系统。二是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为核心, 加大自身业务工作管理和服务客户水平力度, 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 逐步形成以信息网络平台为中心的业务管理体制。三是实现集团与相关企业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处理计算机化, 提高组织的管理效能。

3. 应用阶段。

此阶段主要任务是在港口群区域内推广应用物联网, 使物联网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并做好与全国和全球物联网互联的准备。港口群进一步提升现代管理理念, 在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实践中, 以实现物联网为突破口, 充分考虑物联网在供应链环节中的生产战略、物流战略和营销战略, 积极发展产业信息化、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二) 网络层次体系分析

物联网作为一个全新的信息网络模式, 有全球化、国家、行业/区域、企业等四个结构体系。就单一结构体系而言, 可分为实体感知层、数据交换层、信息管理层和应用服务层等四个层次 (图2) 。北部湾港口群物联网发展也遵循这一规则。

1. 实体感知层。

其功能是实现对实体对象的感知和数据收集。特征是将散布于港口群的如港口作业现场、堆场仓储、运输系统、且利用感知技术所采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汇总, 并转化为信号, 以通信网络方式将汇总的信息数据传输到数据交换层进行处理和共享信息。

2. 数据交换层。

其功能是提供透明的数据传输能力, 特征是以有线或无线的信息网络, 通过传感器收集的信息数据汇总后, 传输到信息管理层。北部湾港口群要从管辖区内的各项业务和工作目标出发,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广泛和精确地采用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感知技术与无线传感器械网络技术, 使区域内工作环境的各个层次、不同的地点的管理范围和监控实体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用网络连接各节点, 使数据传输更智能、更准确。

3. 信息管理层。

其功能是提供对数据交换层获取的不确定信息完成重组、融合, 特征是整合准确的物联网信息数据, 实现港口群港口设备、运输机械、仓库与储存、动态与静态实体的信息互联互通, 传输和承载。

4. 应用服务层。

其面向客户和终端使用者, 功能是将物联网区域的海量信息转化为可用可视内容, 特征是使港口群物联网实现对辖区进出口的货物自动识别、跟踪和查询, 对区域监控节点进行管理;期间的应用集成、云计算、解析服务、网络管理和Web服务起着关键作用。这是港口群物联网的目标。

三、物联网发展的技术管理思考

广西北部湾港口群物联网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要用科学发展观点去认识和体会。它的建成、应用和维护, 需要政府、企业的大力支持, 除思想观念更新、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外, 技术革新和进步是关键。

(一) 树立典型, 以点带面

目前广西北部湾港口群物联网的建设还在探索之中, 要在广泛宣传、积极布置的同时, 在政府指导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采用重点企业试点, 逐步推广的方式, 通过试点示范项目的开发和应用, 为在区域内物联网的形成提供技术支持、管理经验和人才储备。

(二) 加强研发和应用

广西北部湾港口群区域内企业和物联网运营商要重视区域物联网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 发挥各自资源优势, 根据区域物联网发展要求, 从实际情况出发, 加大研发力度,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突破一系列区域物联网关键技术, 实施技术创新, 开展各类细分应用项目的研究。如在信息管理软件开发上, 数据管理、商品信息和服务软件的研发是当务之急。

(三) 高标准高起点建网

物联网技术系统关联到网络技术、控制技术、软件和安全技术等技术体系。北部湾港口群物联网必须建立在技术先进、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基础之上, 制订区域物联网的开发及应用标准, 在技术设备的选择和配置标准如接口和频率、在管理过程中的准入机制、业务管理和操作规程要有一整套的技术和管理标准。同时, 统一建立和维护区域物联网管理中心和业务平台, 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摘要:广西北部湾港口群是一个特定的区域,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 建设港口群物联网是一种趋势和必然。依托于港口群的物联网建设, 有利于港口功能的延伸;在先进技术的引领下, 在提高政府和企业管理水平的同时, 有助于实现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服务个性化、效率最大化。文章从物联网发展的技术角度分析广西北部湾港口群物联网建设中关键技术的选择应用与业务管理、发展战略和结构体系, 以及物联网发展过程中技术管理方面的思考等, 为港口群物联网建设提供技术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港口群,物联网,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向东.物联网研究与发展综述[J].数据通信, 2010, (4) .

[2]刘志硕, 魏凤, 柴跃廷.关于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思考[J].经济物流, 2010, (2) .

[3]邵威, 李莉.感知中国-我国物联网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24) .

[4]俞灵.港口口岸物联网体系结构规划设想[J].经济物流, 2010, (5) .

[5]余雷.基于RFID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2) .

[6]张仪清.射频识别技术在港口生产中的作用[J].港口装卸, 2005, (2) .

[7]Evan Welbourne, Leilani Battle, Garret Cole, Building theInternet of Things Using RFID:The RFID EcosystemExperience,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09, (5) .

[8]Gerd Kortuem, Fahim Kawsar, Vasughi Sundramoorthy, Daniel Fitton, Smart Objects as Building Blocks for theInternet of Things,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10, (1) .

[9]Luigi Atzori, Antonio Iera, Giacomo Morabito, TheInternet of Things:A survey, Computer Networks, 2009, (6) .

[10]Paul Zipkin, RFID:Vision or fantasyInternationalCommerce Review, 2007, (3) .

[11]Martin Peter Michael.Nokia Res.Center, Helsinki, Architectural Solutions for Mobile RFID Services for theInternet of Things,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08, (6.)

物联网在智能家居的应用和发展 篇3

关键词:物联网;RFID;Zigbee;智能家居;互联网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27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4-0050-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4.024

1 概述

智能家居产业链长、渗透性广、带动性强,是物联网背景下的最佳应用载体,是未来家居的发展趋势。从广义上讲,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且安装有智能家居系统的居住环境,即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综合布线技术,将建筑空间、网络通信、智能家电、设备自动化等产品、系统、服务、管理结合为一体的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环保的宜居环境。

2 物联网及智能家居概述

2.1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技术,实时采用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与互联网这个载体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地球村的概念便由此而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连接,以便彼此的识别、管理和控制。

2014年11月份,在乌镇峰会举行的“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圆满结束,物联网的主要传输媒体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物联网有一个显著的特征: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让“物”的智能起到作用。例如,一个小区有50栋楼,250多户人家,只有一家安装了智能家居设备,没有与外界连接的网络,就不可能真正形成智能小区综合系统。

2.2 智能家居的概念

智能家居(smart home,home automation)是以住宅为平台,运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人们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宜居系统,提升家居安全、便利、舒适、个性、艺术性和节能环保。它包含了智能家电、智能照明、家居控制、家庭安防、采暖节能、背景音乐、家庭影院等子系统。

智能家居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物联化的应用。在国外,除了苹果公司很早就在智能家居市场运作外,谷歌同样也投入到智能家居市场。在国内,海尔于几年前就推出“海尔Uhome”;格力将以能源和环境为中心着力发展智能家居。小米、海康威视已经可以提供智能摄像头、智能网络路由器、智能遥控器等智能配件。

3 发展环境

3.1 政策环境

国家推进物联网建设带动了市场对智能家居的关注,一系列与智能家居相关的政策的陆续出台,让智能家居产业发展切实、有效落到实处。行业内的相关机构已根据智能家居的发展现狀,中电开展技术融合标准、设计安装标准、现场施工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已经形成了《智能家居技术导则》《智能家居施工图集》等标准规范。

3.2 市场环境

智能家居概念在中国市场上已经传播了近十年的时间,但国内消费者对于智能家居产品的接受程度并不高。首先,由于智能家居产品的高技术性与高价格,其目标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富裕阶层和高知阶层,目标受众群体较小。其次,由于中国家庭生活消费习惯、家庭人员构成的特殊性,使得一些在国外市场上反映良好的产品在中国市场显得水土不服。最后,智能家居不是单纯地购买产品,是一种定制型的系统集成服务,它不同于其他产品即拿即用。它需要根据家居环境和业主的要求进行整体个性化设计,运用先进技术和极高的艺术性,将各种产品集成为一套整体的智能家居系统。

近年来,随着无线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的突破,智能家居产品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得到改善,传统的家电业、IT业、安防业巨头也纷纷试水智能家居市场。伴随着新进入者带来的新产品、新模式以及物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智能家居应用市场也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3.3 技术环境

智能家居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综合布线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生活环境搭配工艺,将各家居生活相关的设施系统集成。智能家居既能够实现家庭内部信息共享和通信,又可以利用家庭智能网关通过外部网络进行信息交换和控制。随着物联网与无线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设备借助无线传感器设备,通过蓝牙、WIFI、WIMAX、家庭网关等家庭局域网的无线宽带接入手段融入4G网络。目前,在家庭应用领域,无线解决方案已经成为智能家居的主流。这其中以ZigBee为代表的先进无线方案发展最为迅猛。

3.3.1 ZigBee协议概述。ZigBee是一种新兴的短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的无线网络技术,依据IEEE 802.15.4标准,802.15.4的物理层采用直接序列展频技术。在MAC层主要沿用标准的CSMA/CA方式,以提高系统兼容性,可使用的频段有2.4GHz(全球ISM)、欧洲的868MHz频段以及美国的915MHz频段,不同频段可使用的信道分别是16、1、10个。

3.3.2 ZigBee协议结构。ZigBee是一组基于IEEE 802.15.4无线标准研制开发的、有关组网、安全和应用软件方面的技术。IEEE 802.15.4仅处理MAC层和物理层协议,ZigBee联盟对网络层协议和API进行了标准化。

图1

4 行业现状

4.1 行业构成

中国智能家居已初具规模,从产业链环节来说,有上游零部件供应商、中游设备生产厂商和下游渠道商、集成商、服务运营商。行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下游。

4.2 发展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行业认可度的提高,智能家居技术应用进一步普及,消费者对智能家居品牌日益了解和接受,虽然现在没有形成好的商业模式,传统消费观念和新技术结合得比较慢,但是智能家居的前景是不可估量的。在智能家居市场进一步落实推广,培育起广大群众的使用好感,同时在技术方面有更大规模厂商介入,产品类、系统类将百花齐放,性价比更高,智能家居市场潜力将是巨大的。根据《中国智能家居设备行业发展环境与市场需求预测分析报告前瞻》分析,市场已经出现高、中、低不同产品档次的供应商和系统商,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面对中国庞大的需求市场,预计该行业将以年均19.8%的速率增长,在2015年产值达1240亿元。

4.3 发展特点

(1)智能家居社区居多,家庭应用较少;(2)行业标准尚未统一,捆绑式销售被推广;(3)规模效应尚未形成,高低端市场齐头并进;(4)智能家电整体升级,实用功能有待提高。

5 发展趋势

5.1 行业趋势

(1)家庭云备受关注;(2)实用化、模块化;(3)市场细分更加专业。

5.2 技术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智能家居行业取得了迅猛发展。经过几年铺垫,智能家居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价商品,而是逐渐从高端日益开始亲民。业内预计未来3年国内智能家居行业将处于市场爆发期,特别是4G应用的出现更是加快了产业亲民化的步伐。智能家居作为物联网发展的一部分,从技术层面来看,智能家居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无线技术与有线技术,随着WIFI、4G等技术的不断普及,4G无线智能家居未来将逐渐取代有线产品。通过无线通讯技术,用户可以随时了解掌控家庭一切。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所,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 李兴国,王春元.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基础教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3] 中研普华智能家居行业分析专家.2014~2018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R].

作者简介:周华兵(1981-),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所工程师,研究方向:物联网。

制造业的物联网应用前景 篇4

摘 要:近年来,物联网产业(Internet of Things,IoT)发展已步入正轨,但尚有潜力可挖掘,并极有可能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引擎。从以往的数据来看,制造业企业由物联网应用获得的收益达到历史最高。通用电气(GE)等龙头企业已致力于产品智能化及服务方式革新的研究,为了创立新的经营模式,文章还对过去无法处理和利用的数据重新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制造业;物联网;应用前景物联网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引擎

TCS此次调查共涉及四大区域(北美、欧洲、亚太地区和拉美地区)的795名企业高管,分析了目前企业与物联网产业相关 的经营模式及发展蓝图,并对制造业的前景进行了宏观研究。研究主要将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企业中哪些部门负责与物联网应用相关的事务?目前与物联网相关的研发进展及未来的计划?研发的方向?

(2)企业中应用到的涉及物联网产业的技术有哪些?目前是如何应用及应用在企业经营的哪些环节上(如:市场、销售、服务、供应链等环节)?

(3)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给企业经营模式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哪一类的产品和服务从中受益?利润额如何?

(4)企业物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收入有无增加和减少)?收入增减差距如何?

TCS针对企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深度的调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供应链监控:传感器、数码摄像头、无线射频识别系统(RFID)、经营活动跟踪设备、状况监控设备,以及产品运送到客户途中的全程监控系统等。

(2)商业经营场所监控:数码摄像头、视频摄像头、传感器(在企业经营场所安装的监控设备,主要用于对员工和客户间的商业行为进行监控,相关企业包括汽车销售商、工厂、车间等)。

(3)产品和服务监控:在向客户销售的产品中安装数码传感器、嵌入式软件等相关产品。

(4)客户监控:通过在客户的移动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其他可穿戴设备等)中安装相关应用程序实施。报告中涉及的制造企业

为完成此次调查,TCS共访问并征集了140名制造企业高管的意见,这些制造企业的高管中有3/5来自美国,18.6%来自德国,12.9%来自中国香港,7.9%来自日本,7.1%来自巴西,2.9%来自印度,2.9%来自澳大利亚。

大多数(占比80%)受访企业的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另外1/5的企业年收入超过500亿美元。

调查受访者中,25%从事IT工作,18.6%从事销售工作,12%从事生产和制造工作,高管占比10%。图1所示是受访企业年收入区间统计。图2所示是受访者的职位情况列表。

图1 受访企业年收入区间统计

图2 受访者职位情况

在受访者中,有10.7%的受访者是企业的首席执行官、首席营运官或负责业务部门的高管,14.3%的受访者是企业的一级管理人员(如:业务主管、市场主管、销售主管、首席信息官等),47.9%的受访者是直接对企业一级管理人员负责的二级管理人员,余下的则是其他人员。73%的受访者属于企业管理层,包括首席执行官、部门领导、高管及直接向他们负责的管理层。图3所示是不同职级受访者所占的比例。

图3 不同职级受访者所占比例制造企业的物联网投入

2015年,制造企业在物联网方面的平均投入为1.082亿美元,占其平均收益的0.45%。从表1可以看出,制造业在物联网方面的投入占比虽然不及旅游、运输和酒店业(占收益的0.6%)及通信业(占收益的0.55%),但较投入占比较低的能源业(占收益的0.22%)而言,还是高出不少。表1所列是2015年各产业企业物联网投入的情况统计。

制造企业为何选择在物联网技术方面进行投入呢?在如今的竞争态势下,制造企业面临压缩开支、谋求商业模式创新满足客户需求,以及开发智能产品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占得先机,都纷纷加大对物联网技术方面的投入,如电梯制造企业就在其产品中嵌入了故障停机报警系统。

制造企业对物联网改造方面的投入中,35.5%用于产品监控,其余方面还包括供应链监控、客户监测和营业场所监控等,对产品监控方面的投入明显大于其他方面。这一点不难理解,毕竟对产品监控方面的投入是资产密集型的,投入可以更为直观地用在原材料到成品的这一生产过程中。除此之外,供应链监控和客户监控方面的投入也有显著增长。图4所示是2015年物联网各核心业务的投入占比情况。

对于其他产业而言,同样把对物联网的投入重心放到了产品监控方面,2015年投入占比31%,供应链监控投入占23%,营业场所监控占19%。

图4 2015年物联网各核心业务的投入占比情况

据预测,到2020年,制造企业产品监控方面的投入将有所减少(占33.1%),但在这四类投入中的占比仍然最高,营业场所监控的投入根据预计也将有所减少。图5所示是预计2020年物联网各核心业务的投入占比情况。

图5 预计2020年物联网各核心业务的投入占比情况

相比较上面提到的投入预算而言,物联网投入的经费预算也呈现类似的趋势,即产品监控占比最高(30.4%),客户监控其次(28.5%),供应链监控22.1%,营业场所监控18.9%。图6所示是预计到2018年制造业企业的物联网投入经费预算情况。

图6 2018年制造业企业的物联网投入经费预算情况

从预算看,制造企业2018年对物联网的平均投入将继续维持在1.202亿美元的水平上,也就是说比2015年的投入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相比较其他产业的情况而言,制造企业的物联网投入计划也将比较高。图7所示是2018年各行业物联网投入的经费预算情况。

制造企业目前的物联网技术使用情况

近半数的企业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生产和配送方面,以监控产品从制造到送到客户手中的全过程。制造企业的物联网投入涵盖了产品生产的每个阶段,同时企业还不遗余力扩大增值服务的范围以满足客户需求。

图7 2018年各行业物联网投入的经费预算情况

(1)近半数(48%)的制造企业把物联网投入重点放在从生产到配送环节的产品流监控上

对供应环节的监控是目前制造企业物联网技术运用的重点,包括:从原材料到制成品的过程监控,从产品到客户手中的运输、仓储和配送过程监控等。制造企业努力提高整个流程的可见程度。近十年来,RFID标签主要被用在库存管理方面。随着目前传感器价格降低和能效提高,相信RFID标签的使用将更为频繁,制造企业将更多地把标签用于进料托盘和备品补充监控方面。

例如德国马牌轮胎制造企业――大陆集团(Continental AG)将Wi-Fi传感器应用在橡胶和其他轮胎配件的装车管理上,通过传感器将装有相关材料的位置数据向库存管理系统传输,有效优化了原材料管理流程,并提高了生产效率 ;另一个事例来自欧洲飞机制造企业――空中客车公司,他们在制造和装配过程中,通过智能眼镜和平板电脑对飞机零配件进行扫描,以确保整个流程的精确性(比如:每颗螺丝应旋紧的程度等)。

(2)超过1/4(26.4%)的制造企业把物联网投入重点放在对产品表现进行监控的方面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重点在于客户对产品表现的评价,他们设计的应用程序可以采集和分享来自于客户的相关数据。比如,在一条能源通道上,GE可以接收并分析来自智能传感器,以及气象、地震、人口、医疗健康、学校等部门的数据,并对维修和风险管理的过程进行优化分析并加以安排。

(3)近1/4(24.3%)的制造企业把物联网投入的重点放在客户移动终端上安装的应用程序设计,实现对相关信息的采集

汽车制造企业通过为汽车配备移动用户界面,以掌握用户使用习惯等反馈信息;通过在生产制造的汽车上配备信息娱乐系统,也可以为相关部门追踪用户在线服务消费模式和偏好提供便利;通过将获取到的信息与车主及人口统计数据等资料库相关联,保险公司的保费核算就有了参考依据;通过对先进的车载远程信息系统进行分析,才能设计出更方便易用的移动应用程序。

德国采埃孚股份有限公司(ZF Friedrichshafen AG)的智能汽车传送系统,能监控并记录出卡车司机的驾驶习惯,传感器还能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关联当前路况与地形数据信息,对司机行进过程中的速度调整给出适当建议,这对于节油和延长传送系统工作寿命都有助益。

(4)约22%的制造企业把物联网投入的重点放在经营场所安装的传感器或其他设备,实现对工作人员与客户的沟通情况进行监控

Nest公司 的智能恒温控制器通过气温调节,起到节约能耗的作用。这个自学习程序使恒温控制器能够对采集到的使用者行为及习惯数据加以分析,比如对包括使用者出现并离开监控场所的时间、监控场所内外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进行分析,以决定能源使用模式,实现节能的效果。

(5)约7.9%的制造企业把物联网投入的重点放在可穿戴移动终端上,实现监控功能

目前制造企业中出现了一个新理念,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对这一理念的应用研究,即通过让企业工作人员佩戴相应的可穿戴移动终端实现监控。比如亚马逊对其配送中心的送货员都安装了GPS定位标签并为他们配备了随身扫描仪,以便优化配送流程。

同时,汽车制造企业也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研发出易用的可穿戴设备及应用,如汽车制造企业可以通过苹果公司的智能手表产品的相关应用程序,为客户在展厅中营造出个性化的参观体验。图8所示是制造企业物联网技术的运用情况。图9所示是2020年制造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方式调查。

物联网应用和发展前景 篇5

1 物联网

物联网又叫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传感器、二维码等,再通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可以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互相间的沟通和对话。这种将物体联接起来的网络就是“物联网”。

“物联网”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它最初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由于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工业监测等多个领域,相关专家预言:未来内,物联网一定会像现在互联网一样高度普及,且有万亿元级的市场空间。

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工作原理

物联网是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电子标签技术。

RFID系统一般由以下2部分组成:电子标签和阅读器。电子标签附着在被识别的物体上;阅读器可以是读或读/写装置,取决于所使用的存储器结构和技术。电子标签是将几个主要模块集成到一块芯片中,完成与阅读器的通信。芯片上有EEPROM用来储存识别码或其他数据。EEPROM容量从几比特到几万比特。芯片外围仅需连接天线(和电池),可以作为人员的身份识别卡或货物的标识卡。电子标签具有非接触、工作距离长、适于恶劣环境、可识别运动目标等优点。在多数RFID系统中,阅读器在一个区域内发射电磁波(区域大小取决于工作频率和天线尺寸),电子标签内有一个LC串联谐振电路,其频率与阅读器发射的频率相同。当电子标签经过这个区域时,在电磁波的激励下,LC谐振电路产生共振,从而使电容内有了电荷。在这个电容的另一端,接有一个单向导通的电子泵,将电容内的电荷送到另一个电容内储存。当所积累的电荷达到一定值时,此电容可作为电源为其他电路提供工作电压,以将电子标签内数据发射出去或接取阅读器的数据。阅读器接收到电子标签的数据后,解码并进行错误校验以决定数据的有效性,然后,通过无线方式将数据传送到计算机网络。

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 篇6

物联网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 “The Internet of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物联网也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一、物联网的涵义

这里的“物”要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够被纳入“物联网”的范围:

1、要有相应信息的接收器;

2、要有数据传输通路;

3、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

4、要有 CPU;

5、要有操作系统;

6、要有专门的应用程序;

7、要有数据发送器;

8、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

9、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设备(Devices)和设施(Facilities),包括具备 “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 “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Assets)、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等 “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Mote),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计算的 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和 /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 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欧盟的定义

2009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物联网与企业环境中欧研讨会上,欧盟委员会信息和社会媒体司 RFID部门负责人 Lorent Ferderix博士给出了欧盟对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 “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与信息网络无缝整合。物联网将与媒体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和企业互联网一道,构成未来互联网。物联网

(Internet ofThings)这个词,国内外普遍公认的是 MIT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同名报告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是在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各国不可比拟的。物联网的概念与其说是一个外来概念,不如说它已经是一个 “中国制造”的概念,他的覆盖范围与时俱进,已经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报告所指的范围,物联网已被贴上“中国式”标签。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 1999年提出的。当时基于互联网、RFID技术、EPC标准,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等,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 “Internetofthings”(简称物联网),这也是在2003年掀起第一轮华夏物联网热潮的基础。传感网是基于感知技术建立起来的网络。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适用的传感网。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了,“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 “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 “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根据ITU的描述,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物联网概念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电信联盟(ITU)2005年以物联网为标题的互联网报告。然而,ITU的报告对物联网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虽然目前国内对物联网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但从物联网本质上看,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因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涉及到了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是一种聚合性、系统性的创新应用与发展,也因此才被称为是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性创新。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 “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 “圆桌会议”,作为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 “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

2009年2月24日消息,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在2009IBM论坛上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此概念一经提出,即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IBM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IBM认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在策略发布会上,IBM还提出,如果在基础建设的执行中,植入 “智慧”的理念,不仅仅能够在短期内有力的刺激经济、促进就业,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为中国打造一个成熟的智慧基础设施平台。

BM希望“智慧的地球”策略能掀起“互联网”浪潮之后的又一次科技产业革命。IBM前首席执行官郭士纳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这一判断像摩尔定律一样准确,人们把它称为 “十五年周期定律”。1965年前后发生的变革以大型机为标志,1980年前后以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为标志,而1995年前后则发生了互联网革命。每一次这样的技术变革都引起企业间、产业间甚至国家间竞争格局的重大动荡和变化。而互联网革命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国 “信息高速公路”战略所催熟。

20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计划用20年时间,耗资2000亿-4000亿美元,建设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今天,“智慧的地球”战略被不少美国人认为与当年的 “信息高速公路”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被他们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该战略能否掀起如当年互联网革命一样的科技和经济浪潮,不仅为美国关注,更为世界所关注。

“物联网前景非常广阔,它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电工电子示范中心主任赵国安说。业内专家表示,物联网把我们的生活拟人化了,万物成了人的同类。在这个物物相联的世界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物联网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可以说,物联网描绘的是充满智能化的世界。在物联网的世界里,物物相连、天罗地网。

2008年11月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移动政务研讨会“知识社会与创新2.0”上,专家们提出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社会形态、创新形态的变革,推动了面向知识社会的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下一代创新(创新2.0)形态的形成,创新与发展更加关注用户、注重以人为本。

有研究机构预计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据悉,物联网产业链可以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分别为 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网络。EPOSS在《Internet ofThings in 2020》报告中分析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排头兵,RFID成为了市场最为关注的技术。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RFID市场规模已从2007年的49.3亿美元上升到52.9亿美元,这个数字覆盖了RFID市场的方方面面,包括标签、阅读器、其他基础设施、软件和服务等。RFID卡和卡相关基础设施将占市场的57.3%,达30.3亿美元。来自金融、安防行业的应用将推动RFID卡类市场的增长。易观国际预测,2009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3%,其中电子标签超过38亿元、读写器接近7亿元、软件和服务达到5亿元的市场格局。

MEMS是微机电系统的缩写,MEMS技术是建立在微米/纳米基础之上的,市场前景广阔。MEMS传感器的主要优势在于体积小、大规模量产后成本下降快,目前主要应用在汽车和消费电子两大领域。根据ICInsight最新报告,预计在2007年至2012年间,全球基于MEMS的半导体传感器和制动器的销售额将达到19%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与2007年的41亿美元相比,五年后将实现97亿美元的年销售额。真正实现了物联网 原理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射频识别(RFID)技术。

RFID是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术英文缩写,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非接触识别技术。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

而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 “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 “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信息化革命的浪潮,物联网被称为信息技术移动泛在化的一个具体应用。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人类可以实现无所不在的计算和网络连接 [3]。传统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物联网”使得人们可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管理未来的城市,达到 “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二、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2.1机构建设

作为首个全国性物联网产业社团组织——中国电子商会物联网技术产品应用专业委员会(简称:“物专委”),于2010年6月经过国家民政部初审、8月通过工信部核准,正在报民政部进行最终审批。

2.2 主要任务

在企业和政府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协助政府对行业进行指导、协调、咨询和服务,帮助会员向政府反映企业要求;协调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加强技术合作、产品流通,消除恶性竞争;监督会员正确执行国家的法规制度,规范行业发展;通过会员单位间的信息沟通交流、技术产品合作、资源共享、资本运作等,推进物联网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推动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化、协同化发展。建设

物联网在实际应用上的开展需要各行各业的参与,并且需要国家政府的主导以及相关法规政策上的扶助,物联网的开展具有规模性、广泛参与性、管理性、技术性、物的属性等等特征,其中,技术上的问题是物联网最为关键的问题,亿博物流咨询介绍,物联网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是一项系统,目前国内还没有哪家公司可以全面负责物联网的整个系统规划和建设,理论上的研究已经在各行各业展开,而实际应用还仅局限于行业内部。关于物联网的规划和设计以及研发关键在于RFID、传感器、嵌入式软件以及传输数据计算等领域的研究。一般来讲,物联网的开展步骤主要如下:(1)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属性包括静态和动态的属性,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存储在标签中,动态属性需要先由传感器实时探测;(2)需要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3)将物体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处理中心可能是分布式的,如家里的电脑或者手机,也可能是集中式的,如中国移动的 IDC),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

三、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反复提及,物联网将会成为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重点。

他表示将会邀请台湾生产RFID、传感器和条形码的厂商和中国移动合作。据他介绍,运用物联网技术,上海移动已为多个行业客户度身打造了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业务管理于一体的整套无线综合应用解决方案。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移动目前已将超过10万个芯片装载在出租车、公交车上,形式多样的物联网应用在各行各业大显神通,确保城市的有序运作。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车务通”将全面运用于上海公共交通系统,以最先进的技术保障世博园区周边大流量交通的顺畅;面向物流企业运输管理的“e物流”,将为用户提供实时准确的货况信息、车辆跟踪定位、运输路径选择、物流网络设计与优化等服务,大大提升物流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此外,在“物联网”普及以后,用于动物、植物和机器、物品的传感器与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的数量将大大超过手机的数量。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驱动器,为产业开拓了又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在近年内就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这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同时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据介绍,要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城市有100万辆汽车,如果我们只在1万辆汽车上装上智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智能交通系统;二是流动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美国权威咨询机构

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物联网热浪为什么在中国会迅速壮大呢?物联网在中国迅速崛起得益于我国在物联网方面的几大优势。第一,我国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核心传感网技术研究,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第二,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高;第三,我国是目前能够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之一;第四,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第五,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物联网发展。误区

目前关于物联网的认识还有很多误区,这也直接影响我们理解物联网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首先辨误,理清我们的思路。之一

把传感网或RFID网等同于物联网。事实上传感技术也好、RFID技术也好,都仅仅是信息采集技术之一。除传感技术和RFID技术外,GPS、视频识别、红外、激光、扫描等所有能够实现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技术都可以成为物联网的信息采集技术。传感网或者RFID网只是物联网的一种应用,但绝不是物联网的全部。

之二

把物联网当成互联网的无边无际的无限延伸,把物联网当成所有物的完全开放、全部互连、全部共享的互联网平台。实际上物联网绝不是简单的全球共享互联网的无限延伸。即使互联网也不仅仅指我们通常认为的国际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也有广域网和局域网之分。物联网既可以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互联网向物的延伸;也可以根据现实需要及产业应用组成局域网、专业网。现实中没必要也不可能使全部物品联网;也没必要使专业网、局域网都必须连接到全球互联网共享平台。今后的物联网与互联网会有很大不同,类似智慧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专业网;智能小区等局域网才是最大的应用空间。

之三

认为物联网就是物物互联的无所不在的网络,因此认为物联网是空中楼阁,是目前很难实现的技术。事实上物联网是实实在在的,很多初级的物联网应用早就在为我们服务着。物联网理念就是在很多现实应用基础上推出的聚合型集成的创新,是对早就存在的具有物物互联的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概括与提升,它从更高的角度升级了我们的认识。之四

把物联网当成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基于自身认识,把仅仅能够互动、通信的产品都当成物联网应用。如,仅仅嵌入了一些传感器,就成为了所谓的物联网家电;把产品贴上了RFID标签,就成了物联网应用等等。用途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的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亿博物流咨询生动的介绍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内的应用,例如一家物流公司应用了物联网系统的货车,当装载超重时,汽车会自动告诉你超载了,并且超载多少,但空间还有剩余,告诉你轻重货怎样搭配;当搬运人员卸货时,一只货物包装可能会大叫 “你扔疼我了”,或者说 “亲爱的,请你不要太野蛮,可以吗?”;当司机在和别人扯闲话,货车会装作老板的声音怒吼“笨蛋,该发车了!” 物联网把新一代 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 “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 “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毫无疑问,如果 “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谈什么隐私权和辐射问题,单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识别芯片这一点现在看来还不太现实。人们正走向“物联网”时代,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四、我国发展物联网的优势

2009年10月24日,在中国第四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上,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宣布:中国的第一颗物联网的中国芯——“唐芯一号”芯片研制成功,中国已经攻克了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唐芯一号芯片是一颗2.4G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可以满足各种条件下无线传感网、无线局域网、有源 RFID等物联网应用的特殊需要,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计算机、互联网产业不同,中国在‘物联网’领域享有国际话语权!”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中心主任刘海涛自豪的说。目前,我国的无线通信网络已经覆盖了城乡,从繁华的城市到偏僻的农村,从海岛到珠穆朗玛峰,到处都有无线网络的覆盖。无线网络是实现“物联网”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安置在动物、植物、机器和物品上的电子介质产生的数字信号可随时随地通过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传送出去。“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使数以亿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变得可能。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与其它国家相比具有同发优势。该院组成了2000多人的团队,先后投入数亿元,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在世界传感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业内专家表示,掌握“物联网”的世界话语权,不仅仅体现在技术领先,更在于我国是世界上少数能实现产业化的国家之一。这使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迎头赶上甚至占领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成为可能。

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以下简称 ‘无锡传感网中心’),是国内目前研究物联网的核心单位。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江苏无锡调研时,对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温家宝总理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江苏省委省政府接到指示后认真落实总理的要求,热情拥抱 “物联网”,突出抓好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工作,并迅速形成了研发安全感与产业突破的先发优势。无锡市则作出部署:举全市之力,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把无锡建成传感网信息技术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

2009年,无锡传感网中心的传感器产品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世博会被成功应用,首批价值1500万元的传感安全防护设备销售成功,这套设备由10万个微小的传感器组成,散布在墙头墙角墙面和周围道路上。传感器能根据声音、图像、震动频率等信息分析判断,爬上墙的究竟是人还是猫狗等动物。多种传感手段组成一个协同系统后,可以防止人员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由于效率高于美国和以色列的防入侵产品,国家民航总局正式发文要求,全国民用机场都要采用国产传感网防入侵系统。至2009年8月,仅浦东机场直接采购传感网产品金额为4000多万元,加上配件共5000万元。刘海涛称,若全国近200家民用机场如果都加装防入侵系统,将产生了上百亿的市场规模。

五、我国物联网的教研现状 物联网在中国高校的研究,当前的聚焦点在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作为“感知中国”的中心,无锡市 2009年9月与北京邮电大学就传感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签署合作协议,标志中国“物联网”进入实际建设阶段。协议声明,无锡市将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建设研究院,内容主要围绕传感网,涉及光通信、无线通信、计算机控制、多媒体、网络、软件、电子、自动化等技术领域,此外,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工作也同时纳入议程。为积极参与“感知中国”中心及物联网建设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保持、扩大学校在物联网研究领域的优势,近日,南京邮电大学召开物联网建设专题研讨会,及时调整科研机构和专业设置,新成立了物联网与传感网研究院、物联网学院。2009年9月10日,全国高校首家物联网研究院在南京邮电大学正式成立。新华日报记者探访了南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中心”,这里的研究者与“物联网”打交道已有五六年。在实验室,一些“物联网”产品已经初见雏形。此外,南邮还有系列举措推进物联网建设的研究:设立物联网专项科研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物联网建设的研究;启动“智慧南邮”平台建设,在校园内建设物联网示范区等。物联网专业与课程设置 开源项目

开源软件无线电技术对无线电的行行业业影响颇深,对网联网的研究也不例外。GNURadio是免费的软件开发工具套件。它提供信号运行和处理模块,用它可以在易制作的低成本的射频(RF)硬件和通用微处理器上实现软件定义无线电。这套套件广泛用于业余爱好者,学术机构和商业机构用来研究和构建无线通信系统。GNURadio的应用主要是用Python编程语言来编写的。但是其核心信号处理模块是C++在带浮点运算的微处理器上构建的。因此,开发者能够简单快速的构建一个实时、高容量的无线通信系统。尽管其主要功用不是仿真器,GNURadio在没有射频RF硬件部件的境况下支持对预先存储和(信号发生器)生成的数据进行信号处理的算法的研究。

六、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

中国将采取四大措施支持电信运营企业开展物联网技术创新与应用。这些措施包括:

1.突破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创新。同时结合物联网特点,在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时,研发和推广应用技术,加强行业和领域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应用技术为支撑突破应用创新。

2.制订中国物联网发展规划,全面布局。重点发展高端传感器、MEMS、智能传感器和传感器网节点、传感器网关;超高频RFID、有源RFID和 RFID中间件产业等,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终端和设备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

3.推动典型物联网应用示范,带动发展。通过应用引导和技术研发的互动式发展,带动物联网的产业发展。重点建设传感网在公众服务与重点行业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确立以应用带动产业的发展模式,消除制约传感网规模发展的瓶颈。

深开发物联网采集来的信息资源,提升物联网的应用过程产业链的整体价值。

4.加强物联网国际国内标准,保障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满足产业需要,形成技术创新、标准和知识产权协调互动机制。面向重点业务应用,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建设标准验证、测试和仿真等标准服务平台,加快关键标准的制定、实施和应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整合国内研究力量形成合力,推动国内自创新研究成果推向国际。

七、物联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7.1国家安全

中国大型企业、政府机构,如果与国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如何确保企业商业机密、国家机密不被泄漏?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国家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7.2个人隐私

在物联网中,射频识别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在射频识别系统中,标签有可能预先被嵌入任何物品中,比如人们的日常生活物品中,但由于该物品(比如衣物)的拥有者,不一定能够觉察该物品预先已嵌入有电子标签以及自身可能不受控制地被扫描、定位和追踪,这势必会使个人的隐私问题受到侵犯。因此,如何确保标签物的拥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便成为射频识别技术以至物联网推广的关键问题。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政治和法律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从技术上和法律上予以解决。造成侵犯个人隐私问题的关键在于射频识别标签的基本功能:任意一个标签的标识(ID)或识别码都能在远程被任意的扫描,且标签自动地,不加区别地回应阅读器的指令并将其所存储的信息传输给阅读器。这一特性可用来追踪和定位某个特定用户或物品,从而获得相关的隐私信息。这就带来了如何确保嵌入有标签的物品的持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的问题。

7.3商业模式

在物联网的推广中,商业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创新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很难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从前期推广的物联网相关应用来看,目前物联网的主要模式还是客户通过自建平台、识读器、识读终端,然后租用运营商的网络进行通信传输,客户建设物联网应用的主要目的还是从自身管理的角度进行信息的收集,在这其中典型的应用就是电力远程监控,特别是电力变压器远程监控和远程抄表的应用。这个是随着电力行业的重视和管理的要求带来,也带动了电力行业的物联网业务应用,但是整个投资及运维的成本压力就都在电力公司身上。因此电力公司就是属于这么一种目前典型的商务模式。

1、客户全部自建模式:客户建设包括业务平台、终端识读器、识读终端标识,同时租赁运营商的通信网络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客户承担了物联网平台的全部费用,客户的投资压力大,需要有充足的资金链保证。这种模式下的物联网应用一般来说都有其私密性要求,行业性特点足,其识读器和识读编码都有极强的个性化,跨行业的拓展性难。典型的代表有电力行业的电力远程监控、水利行业的水文监控、环保行业的污染源监控。

2、平台租赁运营模式:平台运营商搭建公共平台,客户无需建设平台,只需要承担物联网识读器和物联网识读标识的费用,并支付相关通信费用。

GPS车辆定位、视频监控在这个模式下使用得最多,当然也不排除由通信运营商搭建相关公共平台,但是对于客户来说平台搭建成本得到了均摊,建设成本能够降低较多。

3、广告模式:由平台运营商搭建公共平台、物联网识读器和物联网识读标识,然后租赁给广告商进行运营,广告商通过广告收入来支付物联网平台运营费用。由于物联网的物品管理可以做到精细化,因此也越来越成为广告商看好的一个渠道,象出租车、公交车的移动LED(电视),楼宇、营业厅的移动广告机等。

4、政府

BOT模式:由运营商搭建公共平台,项目运营商自行建设物联网识读器和物联网识读标识,同时支付给运营商相关通信费用,通过项目的运营收入来支付相关费用。比较典型的例子就象公共停车位的收费管理,通信运营商搭建停车场管理的平台,并制定相关规范,项目运营商通过BOT模式建设相关公共停车场的收费系统,通过公共停车位的收费来补贴相关设备及通信费用。

5、移动支付模式:由客户进行相关平台的建设,并自行搭建相关设备,租赁通信运营商的网络,通过现金的佣金进行相关费用的贴补。目前这个应用主要集中在银行的移动POS应用,目前通信运营商也开始通过移动支付和一卡通的应用开始介入该市场。7.4政策法规

物联网不是一个小产品,也不是只是一个小企业可以做出来,做起来,它不仅需要技术,它更是牵涉到各个行业,各个产业,需要多种力量的整合。这就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立法上要走在前面,要制定出适合这个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保证行业的正常发展。

我们都知道,汽车业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行业,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汽车行业的政策制订,把持在一些利益集团手中,象一汽、上汽这些汽车制造厂,很大程度借着国有企业,重要产业的名义,影响了国家的政策制订,把持了这个行业,导致新的力量无法进入中国汽车业,这些获得利益的集团却不思进取,根本不努力进行研发,把合资作为发展的唯一一条路,结果是为外国企业赚了钱,自己的汽车业没有发展起来,而中国消费者十多年一直买远远高于国际市场的汽车。而产业政策一变,奇瑞、吉利、比亚迪这些企业进入汽车业,中国汽车业马上高速度发展起来,新车型不断推出,价格也大大降低。

二战后,美国在经济上一度并不特别强大,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不但是政府进行投资,而且在产业政策上给予了很多支持,导致美国的信息产业高速度发展,现在全世界基于 PC和互联网的信息产业完全控制在美国人手中,不但获得了巨大利益,甚至政治利益、文化的传播、价值观的传播都起了巨大作用。因此对于复杂的物联网,必须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必须要有专门人和专门的机构来研究和协调,物联网才能有真正意义的发展,否则,它只能小有成就,而不会大有作为。

7.5技术标准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有一件事是解决的非常好,就是标准化问题解决的非常好,全球进行传输的协议TCP/IP协议,路由器协议,终端的构架与操作系统,这些都解决的非常好,因此,我们可以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使用每一台电脑连接到互联网中去,可以很方便的上网。物联网发展过程中,传感、传输、应用各个层面会有大量的技术出现,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如果各行其是,那结果是灾难的,大量的小而破的专用网,相互无法连通,不能进行联网,不能形成规模经济,不能形成整合的商业模式,也不能降低研发成本。因此,尽快统一技术标准,形成一个管理机制,这是物联网马上就要面对问题,开始时,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以后就很容易,开始解决不好,积重难返,那么以后问题就很难解决。这个问题和第一问题又是相关联,如果政府没有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和协调,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何来标准的统一与协调?

7.6管理平台

物联网是什么?我们经常会说RFID,这只是感知,其实感知的技术已经有,虽然未必说成熟,但是开发起来并不难。但是物联网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在于网,而不在于物。传感是容易的,但是感知的信息,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不能进行管理和整合,那这个网络就没有意义。因此,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庞大的,综合的业务管理平台,把各种传感信息进行收集,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进行有指向性的传输,这就是一个大问题。一个小企业甚至都可以开发出传感技术,开发出传感应用。但是一个小企业没有办法建立起一个全国性高效率的网络。没有这个平台,各自为政的结果一定是效率低,成本高,很难发展起来,也很难起到效果。

这个平台,电信运营商最有力量与可能来建设,也可能这个过程中,会有新的管理平台建设与提供者出现。我也相信,这个平台的建设者会在未来的物联网发展中,取得较好的市场地位,甚至是最大的受益者。

7.7安全体系

物联网目前的传感技术主要是RFID,植入这个芯片的产品,是有可能被任何人进行感知的,它对于产品的主人而言,有这样的一个体系,可以方便的进行管理。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其他人也能进行感知,比如产品的竞争对手,那么如何做到在感知、传输、应用过程中,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为我所用,却不被别人所用,尤其不被竞争对手所用。这就需要在安全上下功夫,形成一套强大的安全体系。现在应该说,会有哪些安全问题出现,如何应对这些安全问题,怎么进行屏蔽都是一些非常复杂的问题,甚至是不清晰的。但是这些问题一定值得注意,尤其是这个管理平台的提供者。安全问题解决不好,有一天可能有价值的物联网会成为给竞争对手提供信息方便的平台,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大大的打折扣,也不会有企业愿意和敢于去使用。

7.8实际应用

物联网的价值不是一个可传感的网络,而是必须各个行业参与进来进行应用,不同行业,会有不同的应用,也会有各自不同的要求,这些必须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价值的开发。这些应用开发不能依靠运营商,也不能仅仅依靠所谓物联网企业,因为运营商和技术企业都无法理解行业的要求和这个行业具体的特点。很大程度上,这是非常难的一步,也是需要时间来等待。需要一个物联网的体系基本形成,需要一些应用形成示范,更多的传统行业感受到物联网的价值,这样才能有更多企业看清楚物联网的意义,看清楚物联网有可能带来的商业价值,也会把自己的应用和业务与物联网结合起来。

未来

物联网不是科技狂想,而是又一场科技革命。物联网时代来临物联网使物品和服务功能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些新的功能将给使用者带来进一步的效率、便利和安全,由此形成基于这些功能的新兴产业。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 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物联网需要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固话宽带的普及是物联网海量信息传输交互的基础。依靠网络技术,物联网将生产要素和供应链进行深度重组,成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现实载体。据业内人士估计,中国物联网产业链今年就能创造1000亿元左右的产值,它已经成为后3G时代最大的市场兴奋点。

有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加拿大、英国、德国、芬兰、意大利、日本、韩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同时,有专家认为,物联网架构建立需要明确产业链的利益关系,建立新的商业模式,而在新的产业链推动矩阵中,核心则是明确电信运营商的龙头地位。物联网的发展,也是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和泛在网络发展的结果,带动的不仅仅是技术进步,而是通过应用创新进一步带动经济社会形态、创新形态的变革,塑造了知识社会的流体特性,推动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创新2.0)形态的形成。移动及无线技术、物联网的发展,使得创新更加关注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成为下一代创新的核心。开放创新、共同创新、大众创新、用户创新成为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新特征,技术更加展现其以人为本的一面,以人为本的创新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成为现实。

作为物联网的积极推动者的欧盟则梦想建立“未来物联网”。欧盟信息社会和媒体司2009年5月20日公布的《未来互联网2020:一个业界专家组的愿景》报告指出,欧洲正面临经济衰退、全球竞争、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等诸多方面的挑战,未来互联网不会是万能灵药,但我们坚信,未来互联网将会是这些方面以及其他方面解决方案的一部分甚至是主要部分。报告谈及的未来物联网的四个特征:未来互联网基础设施将需要不同的架构,依靠物联网的新Web服务经济将会融合数字和物理世界从而带来产生价值的新途径,未来互联网将会包括物品,技术空间和监管空间将会分离。涉及物联网的就有两项。作者认为,当务之急是:摆脱现有技术的束缚,价值化频谱,信任和安全至关重要,用户驱动创新带来社会变化,鼓励新的商业模式。产业

从6月22日在上海开幕的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上了解到,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元级新兴产业。到2020年之前,全球接入物联网的终端将达到500亿个。我国作为全球互联网大国,未来将围绕物联网产业链,在政策市场、技术标准、商业应用等方面重点突破,打造全球产业高地。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说,在举世瞩目的世博会举办期间召开中国物联网的大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近年来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网民数量全球第一,在未来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已具备基础。物联网连接物品网,达到远程控制的目的,或实现人和物或物和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当前物联网行业的应用需求和领域非常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物联网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器、微电子、视频识别系统一系列产业的同步发展,带来巨大的产业集群生产效益。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司长张峰指出,物联网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将有力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和战略性调整,引发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度变革,具有巨大的战略增长潜能,是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构建社会新模式和重塑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先导力。我国必须牢牢把握产业创新方向和机遇,加快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中国联通集团副总经理李刚在会上表示,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物联网正在引发新一轮的生活方式变革,已成为一个发展迅速规模巨大的市场。以中国国内RFAD为例,在2009年就达到了85亿人民币,在全球居第三位,仅次于英国和美国。未来更加安全稳定的有线无线数据的传输网络,将成为我国物联网快速发展的关键。会上专家认为,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物联网突出的障碍,包括技术标准还在制定之中、商业模式不够成熟、产业链尚未形成、配套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亟待出台。

八、中国物联网发展案例

一)物联网传感器产品已率先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防入侵系统中得到应用。系统铺设了3万多个传感节点,覆盖了地面、栅栏和低空探测,可以防止人员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而就在不久之前,上海世博会也与无锡传感网中心签下订单,购买防入侵微纳传感网1500万元产品。

二)ZigBee路灯控制系统点亮济南园博园。ZigBee无线路灯照明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是此次园博园中的一大亮点。园区所有的功能性照明都采用了ZigBee无线技术达成的无线路灯控制。

三)智能交通系统(ITS)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利用先进的通讯、计算机、自动控制、传感器技术,实现对交通的实时控制与指挥管理。交通信息采集被认为是ITS的关键子系统,是发展ITS的基础,成为交通智能化的前提。无论是交通控制还是交通违章管理系统,都涉及交通动态信息的采集,交通动态信息采集也就成为交通智能化的首要任务。

四)首家高铁物联网技术应用中心在苏州投用。我国首家高铁物联网技术应用中心2010年6月18日在苏州科技城投用,该中心将为高铁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高铁物联网作为物联网产业中投资规模最大、市场前景最好的产业之一,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据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以往购票、检票的单调方式,将在这里升级为人性化、多样化的新体验。刷卡购票、手机购票、电话购票等新技术的集成使用,让旅客可以摆脱拥挤的车站购票;与地铁类似的检票方式,则可实现持有不同票据旅客的快速通行。清华易程公司工作人员表示,为应对中国巨大的铁路客运量,该中心研发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票务系统,每年可处理30亿人次,而目前全球在用系统的最大极限是5亿人次。

九、物联网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9.1知识产权

在物联网技术发展产品化的过程中,我国一直缺乏一些关键技术的掌握,所以产品档次上不去,价格下不来。缺乏RFID等关键技术的独立自主产权这是限制中国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9.2技术标准

目前行业技术主要缺乏以下两个方面标准:接口的标准化;数据模型的标准化。虽然我国早在 2005年11月就成立了RFID产业联盟,同时次年又发布了《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指出应当集中开展RFID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标准。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RFID产业仍是一片混乱。技术强度固然在增强,但是技术标准却还如镜中之月。正如同中国的3G标准一样,出于各方面的利益考虑,最后中国的 3G有了三个不同的标准。物联网的标准最终怎样,只能等时间来告诉我们答案了。

9.3产业链条 和美国相比,国内物联网产业链完善度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虽然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和中兴华为这一类的系统设备商都已是世界级水平,但是其他环节相对欠缺。物联网的产业化必然需芯片商、传感设备商、系统解决方案厂商、移动运营商等上下游厂商的通力配合,所以要在我国发展物联网,在体制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加强广电、电信、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信息化、智能化交通系统的建立。加快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进程。产业链的合作需要兼顾各方的利益,而在各方利益机制及商业模式尚未成型的背景下,物联网普及仍相当漫长。9.4行业协作

物联网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许多行业应用具有很大的交叉性,但这些行业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要发展物联网这种以传感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应用,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以开放的心态展开通力合作,打破行业、地区、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加强体制优化改革,才能有效的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

9.5盈利模式

物联网分为感知,网络,应用三个层次,在每一个层面上,都将有多种选择去开拓市场。这样,在未来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商业模式变得异常关键。对于任何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来说,出现一种新型而能成熟发展的商业盈利模式是必然的结果,可是这一点至今还没有在物联网的发展中体现出来,也没有任何产业可以在这一点上统一引领物联网的发展浪潮。目前物联网发展直接带来的一些经济效益主要集中在与物联网有关的电子元器件领域,如射频识别装置、感应器等等。而庞大的数据传输给网络运营商带来的机会以及对最下游的如物流及零售等行业所产生的影响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观察。

9.6使用成本

物联网产业是需要将物与物连接起来并且进行更好的控制管理。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发展必将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而催生出更多的应用。所以,在物联网传感技术推广的初期,功能单一,价位高是很难避免的问题。因为,电子标签贵,读写设备贵,所以,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应用。而由于没有大规模的应用,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的成本问题便始终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成本高,就没有大规模的应用,而没有大规模的应用,成本高的问题就更难以解决。如何突破初期的用户在成本方面的壁垒成了打开这一片市场的首要问题。所以在成本尚未降至能普及的前提下,物联网的发展将受到限制。9.7安全问题

电梯物联网的架构设计和发展趋势 篇7

1 物联网技术的设计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拓展的网络;二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意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1.1 电梯物联网的设计思路

1)软件采用云服务架构;

2)硬件采用工业级嵌入式系统;

3)充分考虑多用户不同需求;

4)充分考虑不同电梯需求及经济性;

5)全业务流程;

6)软件多种接口快速与政府监管平台对接;

7)预留系统大数据挖掘。

1.2 电梯物联网的架构设计

电梯物联网采用四层架构形式设计,即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

1)感知层负责采集和测量电梯的原始数据并进转换,形成一系列数据;

2)网络层负责将处理和分析得来的数据进行传输,从而实现数据共享;

3)平台层将网络传输来的数据进行运算和分析,得出对应的逻辑结果;

4)应用层即将分析和运算得来的逻辑结果对应应用到电梯的实际运行活动中去。

下面为构架的示意图:

1.3 物联网应用数据拓扑图

使用单位:实时监管电梯在运行情况,针对电梯维保有效监管,可视化监视电梯在运营情况,保障业主安全。针对使用单位的要求,可以对其进行数据访问权限的分级管理。

维保企业:实时监管电梯运行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后,能够对维保员进行技术指导,提高维保人员维保专业度,提高维保质量,保障电梯安全。

制造企业:实时监管统计电梯运行大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总结和分析出电梯产品的品质情况,从而便于有效提升产品质量,良性循环。

社会群众:让电梯运行可视化,实现社会共同监督、共同关注监管电梯安全,共筑电梯安全防线。

应急救援中心:全面协调电梯应急网格化救援体系,实现电梯故障困人快速有效救援。避免电梯因困人导致的安全问题,从而保障电梯救援的及时性。

政府监管部门:政府部门可以针对电梯维保、使用单位、制造单位进行息化、数据化监管,用科学的数据分析和判定,提升全面监管能力和数据可视化监管。

2 电梯物联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1)针对目前国内电梯物联网的发展现状,要规范并有效地推行电梯物联网行业,首先要明确政府、行业协会、整梯厂家、监控产品厂家和客户各自应承担的职责,相互协调,互补优恶,同时还应制定有关物联网的国家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行之有效地推动电梯物联网行业的发展。

2)物联网技术在电梯中的应用,有利于对电梯进行监管,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电梯故障,并把相应的故障反馈给维保人员、物业管理人员或者监管部门,相关人员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并解决故障,从而确保电梯安全运行。

3)电梯物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各部门所关注的一项话题,它必将带动电梯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无论从电梯制造、维保服务、远程监控系统等等都能形成一个良性环节。从传统的品牌竞争转化为服务竞争,电梯时代将进入数值化智能管理时代。

摘要:本文主要对物联网的概念、电梯物联网的设计思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探讨,介绍了电梯物联网的架构设计,并就电梯物联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探讨,希望通过本文能够给相关工作者带来帮助。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发展研究 篇8

关键词 物联网 核心技术 展望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1物联网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体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物联网核心技术

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主要由: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识别技术、智能嵌入式技术和纳米技术等部分组成。

2.1 传感器网络

传感器网络主要解决物联网中的信息感知问题,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部分: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短距离的无限通信。在数据的采集和处理阶段,主要是综合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可编程技术,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对物品进行数据的采集,之后接收上层传递来的控制信号,产生响应,进而完成相应动作,对信息进行处理。

2.2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也称它为电子标签。射频识别技术系统是由3个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电子标签的读写器和它的信息处理系统。其中电子标签芯片是用来存放数据的存储区,用来存储等待识别物体的相关信息。读写器就利用预先设置好的格式,对等待识别的物体相关信息进行写入,写入到电子标签的存储区中,或是读写器的阅读范围内,用非接触的方式将电子标签内保存的信息读取出来。在电子标签或者读写器中内置天线,它的主要用途是发射和接收射频信号。

2.3网络的通讯技术——zigbee网络

zigbee网络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功耗、低速率、低复杂度、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讯技术。主要用于距离短、功耗低且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以及典型的有周期性数据、间歇性数据和低反应时间数据传输的应用。移动通信网主要是为语音通信建立的,每个基站其价值一般在百万元人民币以上,而每个zigbee基站却不到一千元人民币。基站的每个zigbee网络节点,不仅本身可以作为监控对象,同他所连接的传感器也可直接进行数据的采集和监控,同时可以自动的中转其他网络节点传过来的数据资料。每个zigbee网络的节点可以在自己信号覆盖的范围内,同多个不承担网络信息中转任务的孤立的子节点进行无线连接通讯。除此之外,无线网络技术、蓝牙技术和无源射频识别技术也可以在网络通讯中用作监视和控制的功能作用。

2.4网络的通讯技术——纳米技术与MEMS

纳米技术与MEMS是建立在纳米技术基础上,通过对纳米材料进行设计、加工、制造、测量和控制的技术。MEMS主要包括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和相应的处理电路等几部分,它是在融合多种微细加工技术,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科技前沿学科。MEMS传感器集信息获取、处理和执行于一体,能组成多功能微型系统,从而大幅度提高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可靠性水平。它还便于制造商将产品的所有功能集成到单个芯片上,以此来降低成本,此技术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2.5网络的通讯技术——信息安全技术

物联网的主要目标就是方便人与物或者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该技术在简化和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信息的安全性问题也随之出现。无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本身是否安全,在构建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同时,一定要有信息安全方面的设计。

3物联网技术展望

3.1传感器产业

传感器是物联网的核心器件,2010年的市场规模达到630亿元。我国传感器制造企业众多,但外资企业比重达到67%。国内传感器芯片研发生产薄弱,集中在低端的温度、湿度等物理量传感器研发,中高端依赖进口。

3.2RFID产业

RFID在国内已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其中最大的应用领域是电子票证,如电子门票、手机支付、车证及垃圾处理等应用;其次在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港口集装箱管理、食品安全溯源等领域也有较多应用。目前我国企业在低频和高频RFID方面技术相对成熟,但超高频、有源RFID未形成整体产业能力。

3.3基础设施服务业

云计算是互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联网中也是对终端感知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处理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我国云计算应用相对滞后,云计算市场没有形成规模化服务,但多个省市都在打造云计算中心,产业机会巨大。

4结语

现如今物联网虽然已经起步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未来必将接受严峻的挑战。但是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是大势所趋,未来将出现一系列物联网产品和服务,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未来的物联网生活,那就是“身在外,家就在身边;回到家,世界就在眼前”。

参考文献

[1] 周洪波.感知与传输铺就物联网基础[n].计算机世界,2010.03.15(9).

[2] 侯赟慧,岳中刚.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20(2):39-41.

上一篇:标语谈议论文下一篇:实习生实习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