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苏教版语文教案第十册第七单元单元分析

2025-0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yan苏教版语文教案第十册第七单元单元分析(精选10篇)

yan苏教版语文教案第十册第七单元单元分析 篇1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古诗两首〉〉、〈〈望月〉〉、〈〈灰椋鸟〉〉和〈〈水〉〉等4篇课文、一个练习和习作。

单元中的〈〈古诗两首〉〉中的两首诗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风味。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望月〉〉是篇散文,课文写了小外甥向舅舅挑战背诗和问问题的交谈过程,表现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和人们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灰椋鸟〉〉这篇课文是篇记事写景散文,课文写了“我”和同伴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重点在生动具体地描述“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自己爱鸟的心情,赞颂了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水〉〉则是篇记叙文。背景是从前一个缺水的偏僻村庄,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通过作者回忆儿时洗澡的不易。下雨时,用雨水洗澡:炎热时,母亲用舀子为四兄弟消暑纳凉,说明当时水的珍贵。

教学理念:

在现代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传播内容越来越丰富,手段越来越先进,对培养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变知识的传播者为更好地收集多渠道的信息,调整、评价、激发的组织者。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4、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5、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6、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2、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3、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教学难点:

1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2、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3、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教学投影片等

课时安排:

古诗两首„„„„„„„„„„„„„„„„„„„2课时

望月„„„„„„„„„„„„„„„„„„„„„2课时

灰椋鸟„„„„„„„„„„„„„„„„„„„„2课时

水„„„„„„„„„„„„„„„„„„„„„„2课时

练习七„„„„„„„„„„„„„„„„„„„„2课时

习作七„„„„„„„„„„„„„„„„„„„„2课时

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 篇2

一、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两组是()

1、松坊溪(fānɡ)玛瑙(mǎ nǎo)绿藻(zǎo)潋滟(liàn yàn)

2、咆哮(bào)臀部(tún)勾勒(lēi)孔隙(xì)

3、衣裳(shanɡ)拘束(jū)沸腾(fèi)渲染(xuān)

4、骏马(jùn)恬静(tián)涮洗(shuàn)一趟(tànɡ)

二、读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wān yán duò

万里长城在群山上()()爬行,站在()口向下眺望,你可以看到一年

xù tónɡ

四季的美景:春天,柳()飘飘,梧()花开,香气弥漫;夏天,绿树成荫,彩

bān fēnɡ

色的()点在绿影中的隐隐约约的,令人向往;秋季,()叶红了,四处冒出了红

yàn lǒnɡ diàn

色的火();冬季,山上、()上、沟里、草()子上,到处白雪皑皑。

三、用组词的方法分辨、记忆多音字。

四、看清字形,再组词

坊()蜒()斑()焰()兀()蜿()

仿()挺()班()陷()元()碗()

五、养成词语积累好习惯

1、将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然大波 万马失()千军()地()()磅礴

()名遐迩 咆哮如()()()森郁()()澎湃

2、按原文填空

⑴ 细如,粗若 ;如蒙蒙,似点点。

⑵ 那 的雏菊还开着 的花,而山上的,那花一般的红叶,那 般的在燃烧的红叶,忽地全都。[

⑶ 我又看见一群又一群的彩色的溪鱼 一个 在溪水中间的明亮的白雪世界,向前。

⑷ 会当凌绝顶。天门一长啸。

,映日荷花别样红。孔子登泰山而。

六、我来总结

1、本单元的作家们带我们游览了各具特色的风景,你知道这些文章中最具特色的描写方法是什么吗?请连线。

《松坊溪的冬天》 追根溯源、鲜明的对比、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

《黄果树瀑布》 前后照应

《记金华的双龙洞》 写景抒情、动静结合 《草原》 游览顺序十分清晰

2、回忆精彩段落,思考有关问题

⑴我又看见一群又一群()的溪鱼()一个映照在溪水中间的、明亮度(),向前()了。

★作者写雪后景色时为什么要写溪鱼?

⑵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过来。

★作者通过写“我”的感觉,可以让我们想像到孔隙的()的特点。文中描写这一特点的句子还有

(写一句即可)

⑶走了很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yū yú)(划去错误的读音)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加标点)

★这个比喻句是把()比作了()。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要使用“!”吗?写明原因:

七、课外阅读

可爱的草塘

初到北大荒,我感到一切都不习惯。带去的几本书看完了,时间一长,觉得没意思。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笑嘻嘻地问我:“姐夫,呆腻了吧?我领你去散散心好吗?”

“上哪儿去?”

“到野地里去。不过你得紧跟着我走,俺这儿狼可多啦!”

我说:“去就去,你不怕,我还能怕?”

说走就走。小丽挎着个篮子蹦蹦跳跳地在前边引路,不多时就来到草塘边上。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现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我情不自禁地说:“这草塘真美啊!”

“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你听说过吧。可惜你来的不是时候。要是春天,小草刚发芽,河水刚开化,藏了一冬的鱼都从水底游上来了。开河的鱼,下蛋的鸡,肉最香不过了!今年春天给你们邮的鱼干,一点儿不掺假,都是我用瓢舀的。” 乍看小丽那自豪的模样,我故意逗她:“别光说美的,若是冬天呢,天天刮大风,冻得人出不去屋……”

“冬天?冬天更好玩啦!穿得像个棉花包似的,戴上皮帽子、皮手套,提着根棍子到草塘里去逮野鸡,追狍子。天越冷越好,冻得野鸡连眼睛都睁不开。它冷极了就把头往雪里扎,你走到它跟前,像拔萝卜似的,一下就把它拔出来了。别看狍子跑得快,在雪地就不行了,腿陷在雪坑里再也拔不出来,眼睁睁地让人逮!”

“哦,你这么一说,北大荒好得哪儿也比不上啦?”

“就是哪儿也比不上!”

“那你说说,现在怎么个好法?”

“你自己看嘛!给你一说就没意思了。”小丽知道我又逗她,故意关上了话匣子。

往前没走多远,就听到小丽喊:“快来呀,姐夫。”我跑到跟前,扒开草丛一看,是个不大的水泡子,水面上波光粼粼,仔细一看,挤挤挨挨的都是鱼。我不禁惊叫起来:“啊,这么多鱼!”连忙脱掉鞋袜,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逮起来。筷子长的鲇鱼,手掌宽的鲫鱼,一条又一条不住地往岸上抛。小丽不住地往篮子里拾。我逮着逮着,忽然哗啦啦一阵水点儿落在我的脸上和身上。下雨了吗?我抬头一看,是小丽捣的鬼!她淘气地笑着:“你真是贪心不足哇,篮子都满了,再往哪儿装呀?”

我恋恋不舍地上了岸。小丽问我:“你知道这鱼是哪儿来的吗?”

“那还用问,有水就有鱼嘛!”

“我是问你这里有河没有?”

我举目四望,茫茫的一片草塘,哪里有什么河呀?小丽紧走几步,拨开眼前的芦苇。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我朝前紧走几步,想捧起这清凉的河水痛痛快快地洗一洗脸。但是我犹豫了,生怕弄坏了这一幅美好的画卷。

1.生活中的语言非常形象、有趣,请你把你对它们的理解写下来。

呆腻了: 乍看: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话匣子:

2.用“﹏﹏”画出一个比喻句。

3.诗有诗眼,文有文眼,《可爱的草塘》这篇文章的文眼是。

4.按原文填空,回答问题。

(1)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绿得(),()着,()着,一层赶着一层()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现()色,远一点儿的呈()色,再远的呈()色,一层又一层,最后()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小精灵儿童网站] ①文中画“ ”的句子用的是()修辞方法。

②“浪花”指的是(),在这一段中,作者按照()顺序来写不同的绿色,层次分明,让绿色拥有了生命,富于变化。

(2)往前没走多远,就听到小丽喊:“快来呀,姐夫。”我跑到跟前,()开草丛一看,是个不大的水泡子,水面上波光粼粼,仔细一看,挤挤挨挨的都是鱼。我不禁惊叫起来:“啊,这么多鱼!”连忙()掉鞋袜,()进没膝盖深的水里()起来。筷子长的鲇鱼,手掌宽的鲫鱼,一条又一条不住地往岸上()。小丽不住地往篮子里拾。我逮着逮着,忽然哗啦啦一阵水点儿落在我的脸上和身上。下雨了吗?我抬头一看,是小丽捣的鬼!她淘气地笑着:“你真是贪心不足哇,篮子都满了,再往哪儿装呀?”

①在()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②草塘里的鱼多吗?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5.本文着重写了草塘的()特点(多项选择)。

A、物产丰富

B、草塘的美

C、天空美

D、草塘的大

6.资料库

“北大荒”旧指中国黑龙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这里并非自古以来就荒凉无人开垦,曾经击

败辽与北宋的女真人就在此生存发达。清朝时满人大量入关,俄国势力趁虚进入;加上清王朝为了巩固祖先的龙脉,严禁汉人进入东北地区,使得边境千里人迹少见。直到中国五十年代进行大规模开垦,经营农场,才使得北大荒变成了如今的北大仓。北大荒大部分地区土地肥沃,部分为低湿沼泽地,生长季较短,但可以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甜菜、高粱等作物,需注意低温冷害。

20世纪50~70年代曾组织复员转业军人、农民、知识青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垦殖,创建了一大批国营农场,已建成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商品粮基地,北大荒已变为北大仓。但由于过量开耕,使湿地面积减少了80%,大量稀有动物失去栖息地。现在已经退耕还林了。

八、习作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秀丽,你对哪里的景色印象最深刻?下面就请你利用自己掌握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游记,或者介绍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描写一处你认为非常有特色的地方。

友情提示:1.理清写作顺序,条理要清晰。

2.抓住景物特点,有详有略,重点要突出。

3.可以试着融情于景。

4.字数在400字左右。

yan苏教版语文教案第十册第七单元单元分析 篇3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检测卷

4、联系上下文理解“物美价廉”的意思

一、默写词语。8分

5、用波浪线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6、在短文结尾处补上“妻子”说的话。我明白了:____________

二、回忆课文内容填空(10分)

7、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哪句名言警句,请写下来。

①、船长哈尔威________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话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透过__________________,凝视着__________________

徐徐沉入大海。我们在朗读这话时应该用语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一位船长,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来形容。

4、按要求写成语。(每类写2个)8分①、表示情况危急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示刻苦学习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示团结协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表示打胜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合适的关联词语。4分何宇睿是个优秀的少先队员,他()学习勤奋,()很爱体育。()有多忙,他()坚持晨跑,()他的身体一直很棒。他常说:“()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将来()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五、修改病句(在原句上改)(4分)

1、哥哥和李明是好朋友,他经常约他去打乒乓球。

2、我估计明天一定下雨。

3、南山的秋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地方。

4、经过老师的耐心教育,使我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六 口语交际(3分)学校准备举行庆国庆广场文艺演出,你参加了其中的一个节目的表演,妈妈说:“天天练节目,成绩搞不上去怎么办?我不同意你参加演出!”你应该对妈妈这样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30分

(一)__________ 的价值(2+1+5+1+2+2+2)从前,有一对夫妻,开了一家酒店,由于他们卖的酒物美价廉,生意十分兴隆。有一天,丈夫外出,妻子偷偷地在酒里掺了水,多卖

了五元钱。

晚上丈夫回来,妻子得意地把自己的“秘诀”告诉了丈夫,以为会得到丈夫的夸奖。

谁知丈夫一听气得双脚直跺抱头痛哭说 人最可贵的是讲信誉你把我们最值钱的东西信誉 只五元钱就卖掉了

果然,从此他们的生意不如以前红火,最后终于彻底破产。当妻子贫困交加,奄奄一息的时候,她悔恨地流着

泪,说:“我明白了„„”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在文中找出与“兴隆”意思相近的词。(用横线画出来)

十、阅读短文,完成作业。14分

有一棵大树,它自命不凡,常常吹嘘自己的本领。一天,它对大地说:“谁也没有我本领大。夏天的太阳多热呀,像个大火球,可我能用我的手臂遮挡住炽热的光线,给那些走累了的过路人提供凉快的歇脚地方,我的枝杈还能为爱玩的年轻人来搭秋千,让他们愉快地荡来荡去„„” 大树越说越得意,它环视四周,讥笑房屋矮小,大地的低下,自认为伟大无比。人们经常在它脚上浇水,在它树荫下点蜡烛,它把这些都看作是对它的崇拜。于是 它更加飘飘然,目空一切。天下雨了,人们为了躲避雨淋,成群结队地挤在树下,但它却摆出一副傲慢的架式,拼命地摇晃,以示自己是那么了不起。月夜里,当月亮透过大

树的枝叶照到大地的时候,大树就说:“大地,你看看,月亮都是先由我来享受,然后才轮到你。”大地对它的无理挑衅根本不予理睬。一天傍晚,乌云翻滚,不一会儿,刮起了特大风暴。大树一看,四周一片混乱,过路的人们四处跑个不停,可是却没有一个人到它下面来避风雨。小鸟也进了远处的房屋。大树在风雨中抖动着,它慌得不知 所措,但怕人讥笑,仍故作镇静,硬挺着腰杆,不一会儿,它开始感到力不从心,脚跟松动了。它羞愧地对大地说 真没想到 世界上还有比我更有力量的 从此以后 它不再也不敢吹嘘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4分

目空一切:不知所措: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6分 讥笑()镇静()傲慢()

3、给最后一节空缺的地方加上标点。2分

4、回答问题。10分

(1)大树为会么目空一切?在短文中的大树是怎样目空一切的,请直接用直线画出来。(2)大树因为什么羞愧了?

(3)读了这篇短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小学语文S版第十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写猫的古怪性格,再写满月小猫特点,抒发了对猫的喜爱之情。课文按照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的特点可以用归并法把文章分成两大段。

第一大段(第1----3自然段)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为总起,采用对比的方法分三个方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猫的古怪性格。三次用“可是”作转折,写出猫既老实又贪玩,虽贪玩却尽职,虽胆小却勇猛的性格特点。第二自然段中,“这可都凭它的高兴。”一句,一个“可”字,形象地写出了猫的古怪,同时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第二大段(第4自然段)以“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为全段总起,同样通过三个方面写出了小猫的淘气。①“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②“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跟头,撞疼了也不哭”③“所过之处,枝折花落。”写出了小猫的“更可爱”,在于更淘气,更天真,更生气勃勃。作者喜爱之情更深了一步。

复习课文: 理解,听写词语:

抓痒、草稿、任凭、遭殃、蹭、枝折(she)花落、屏(bing)息、凝视、生气勃勃、变化多端、粗细各异、长短不同

生气勃勃:勃勃:精神旺盛的样子。指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形容生命力强,精神好。[近义]生机勃勃生气蓬勃

变化多端:多端:头绪多。事物变化无常。形容事物变化多,令人难以捉摸。[近义]变化无常、瞬息万变 [反义]一成不变、千篇一律。例:八月里的云,姿态万千,变化多端。无忧无虑:没有任何忧愁顾虑。用以形容生活悠闲愉快。[近义]怡然自得。例:小朋友们在无忧无虑地追逐嬉闹。

屏息凝视:屏气,形容注意力集中专注地看。

1、题目告诉了我们课文重点介绍的是猫。课文写了几只猫呢?(课文就写了一只猫,课文第4段第一句“它小时候可逗人爱哩!”这明确地告诉了我们,1、2、3段写的是大花猫,第4段是写它小的时候。)分段就可以把前面写大猫的作为一段,把后面写小猫的作为一段。

2、这是一只怎样的猫呢?(古怪又可爱)

3、猫的性格古怪在哪里呢?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介绍?运用的是什么写作方法?

①开头一句作者就概括介绍了猫的性格古怪,然后从三方面作了具体介绍:一是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二是讲它高兴时,比谁都“温柔可亲”,千方百计接近你;它不高兴时,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三是讲它什么“都怕”,但又很“勇敢”。

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是用什么词把这些矛盾的词语连起来的?(用了三个可是)②“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 这句话哪个词用得好?(无论„„也„„)你能用它说句话吗?无论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答。

4、大花猫性格古怪,小时候又很淘气,作者是不是讨厌它?划划具体表现猫“可爱”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①能说说“蹭”的意思吗?(摩擦,而且是温柔可亲地摩擦)体现猫对主人的亲近、熟悉,没有距离,又有一钟依偎、撒娇之感。

②比较句子: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个脏脚印。

表达了老舍爷爷的什么感情?

③“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a、如果猫刚刚吃饱喝足,它也许会心满意足地长叫一声——(生:齐叫“喵——”)b、如果猫听到主人叫唤,它也许会干脆利落地短应一声—— c、如果猫生气了,想要打架,它也许会粗声地吼一声——

d、如果猫正伸出脖子来给主人抓痒,它也许会非常舒服地细叫一声—— e、如果猫不想叫了,它就会——

5、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那么,老舍爷爷用了哪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满月小猫的可爱呢?

(满月的小猫淘气又可爱,它腿脚还不稳就淘气。在它的眼里什么都是它的玩具,而且玩就没个完。摔跟头它不怕,摔疼了也不哭,而且肆无忌惮在花盆摔交,抱着花枝打秋千,致使枝折花落,尽管满月的小猫到处闯祸,毁坏东西,但作者却更加喜爱这生机勃勃,天真可爱的小猫。)

6、说话练习:过去我们写动物,只懂写出动物的形状、生活习性,这篇课文却着重写出了猫的性格及作者对猫的爱。谁能选自己所喜爱的一种小动物,说出它的特点,表达出你对它的感情。

(提供导语:_____的性格实在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

1、形近字组词

性()忧()职()凝()

姓()优()织()疑()

痒()稿()淘()耍()

样()搞()掏()要()

跌()辟()跤()凭()

秩()僻()校()算()

2、多音字组词:

的 折

二 填空组成词语

无()无()

生气()()

性格()()

屏息()()

变化()()

()()可亲

()()各异

()()不同

三 造句

无忧无虑:

无论„„也„„:

四 背课文(第4自然段)

第七课

珍珠鸟

课文主要内容:

《珍珠鸟》这篇散文描写了人鸟相亲动人历程,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

2.通过合作学习,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

3.读懂课文,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并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呵护下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

复习课文:

1、理解并听写词语:

垂蔓、斑斑驳驳、生意葱茏、瞅、细腻、眼睑、眸子、流泻、鸟巢、枝繁叶茂、雏儿、睁开、蓬松、柜子、门框、信赖、神气十足、深幽、愈发 斑斑驳驳:色彩相杂。葱茏:形容草木青翠而茂盛。

2、在你的印象里,珍珠鸟是怎样一种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长着红色的嘴巴、红色的脚,灰兰色的毛,后背还长着珍珠似的白点,样子很可爱。它好肥,好象一个蓬松的球儿。美丽、活泼、可爱、淘气。

3、突破重点:

①体察作者的喜爱之情

作者描写的是人鸟相亲的故事,感情的红线贯穿全篇。人怎样喜爱鸟,怎么样赢得小鸟的信任,?请你在书上找出相关的句子。

为珍珠鸟精心营造舒适而温暖的巢、让它喝“我”的茶、啄“我”的笔尖,甚至任由它啄“我”的手指、落在“我”的肩上,“我”不去惊动它,更不驱赶它,甚至抚摸它的绒毛、为它停下工作„„

“我”对小鸟充满了喜爱之情,这就为小鸟亲近“我”、信赖“我”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②体察小鸟的对人的信任

课文第二自然段说“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这原本怕人的鸟,又怎么会胆大起来的呢? 找出文中描写小鸟一步一步亲近我的句子。

开始时,小鸟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子里飞来飞去,渐渐地发展到落在“我”的桌上,起先离“我”较远,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偏过脸来瞧“我”的反应,后来完全放心了,竟至啄“我”的笔尖,啄“我”的手指,乃至白天淘气地陪伴“我”、傍晚也要父母再三呼唤才挤开绿叶钻进笼子,最后居然趴到了“我”的肩上„„

(作者精当地选用了一系列动:飞一落一撞一蹦一瞧一啄一叭„„这就细致入微地把小鸟对“我”由远及近、由担心到放心、由亲近到信赖的进程,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③体会人鸟处于和谐统一的氛围

你认为最能体现小鸟和人类和谐相处的画面是哪一个?

小鸟居然毫无顾忌地落在“我”的肩上,进而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它大概把“我”的肩膀当成了自己的家,有如熟睡在舒适而安全的巢中,熟睡在关爱自己、呵护自己的父母的身旁;

而“我”则不知不觉间停下了正在写作的笔,生怕惊跑了它。

请你他细观察课文插图中的这一画面,你能试着给这幅图起个名吗?(小鸟依人,依”就是依靠,依赖)

课后练习:

一、比一比,再组词。

拨()赖()贰()咂()

拔()懒()腻()砸()

二、在括号时填上合适的量词,不能重复。

两(只)珍珠鸟

一(卷)干草

四(个)笼子

三(盆)吊兰

五(个)球儿

一(声)呼唤

三、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

忽然

竟然

居然

1、过不多久,()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2、这可爱的小家伙,()把我当成了它的朋友。

3、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落到我的肩上。

起初

渐渐地

随后

yan苏教版语文教案第十册第七单元单元分析 篇5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再见了,亲人》和《金色的鱼钩》,认识了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志愿军战士和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老班长。今天我们将要认识的是在和平年代的一位说平凡又不平凡的村党支部书记——老汉,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6课《桥》。教师板书课题——桥

师:仔细看这个“桥”字,好好感受一下,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 生:桥(速度快)

师:慢点,这样读才有味道!生:桥

师:古朴无华,这一定是座古老的桥吧。生:桥(柔和地)

师:水波不兴啊!想必是座江南小桥。生:桥!(自豪地)

师:这么有感情,一定是座气势宏伟的大桥!

同学们,你们看,仅一个简简单单的“桥”字,当我们赋予它不同的情感去读它的时候,立刻会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其实学习语文就应该这样——带着自己的情感去阅读时,文中的人物就会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了。

二、检查反馈,感知文意。

师:看到课题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

1、为什么课文要以“桥”为题?

2、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师: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想想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课件出示:咆哮

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三、感受洪水的肆虐

师:现在我们一同走进黎明前的那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文中有许多句子描写了这场洪水,请大家自由读课文1-6自然段,并把它画下来,认真读读。生找句子(课件出示)

1、黎明前,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师:你从这个句子感受到了什么? 生:雨下得很大。

师:由此你想到了哪些形容雨的词语。生:倾盆大雨、大雨滂沱等。师:谁来读读这个句子。师:慢点,这样才够味道。

师:泼得再快点,倒得再猛些!读!一齐来。

2、山洪水咆哮着,像受惊的野马,从山谷中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师:你从这个句子中感受了什么? 生:洪水来得十分凶猛。师:怎么体会到的。

生:咆哮、狂奔、势不可当。

师:洪水越来越快,应该怎么读? 生:语速越来越快

师:一齐学着他的样子读这个句子。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你喜欢这样的舞蹈吗?为什么?这跟下句中哪个词语呼应?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洪水在跳舞、死亡在狞笑,现在你感觉到什么? 生:害怕、惊慌。

师: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读这两句。

三、深读课文,感悟老汉的品质

读了这几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洪水在慢慢地——上升,灾情在不断地——加重。

时间就是生命。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村民都有逃生的——念头,都有逃生的——欲望。请同学们读课文3—10自然段,把写村民的句子找出来,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一下当时村民的逃生的情形。

你拥我挤

疯了似的跌跌撞撞

乱哄哄

师:同学们,同样是在洪水突发时刻,谁的表现不一样? 生:老汉

师:找到句子了吗 站着 不说话 盯着 像一座山

发现了吗?这是两组截然不同的词语。分别写出了在这场洪水中村民和老汉的不同表现,你能说说吗?

生:村民惊慌失措,而老汉沉着镇定,从容不迫。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不说话、盯着读出了老汉的镇定。师 :加上这些词语进去说说

生:在这场洪水中,村民惊慌失措,而老汉却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村民,显得十分镇定、从容不迫。

师:能抓住关键词语来说,但还不够具体,你能说说。老汉盯着乱哄哄的人们,目光在告诉人们什么吗?

生:大家一定要镇定,不要惊慌失措,慌张是想不出好办法的。师:你能把这些都加进去说吗?

生:在这场洪水中,村民惊慌失措,而老汉却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村民,显得十分镇定、从容不迫。他的目光仿佛在告诉人们:“大家一定要镇定,不要惊慌失措,慌张是想不出好办法的。”

师:现在老师要送给他两个掌声,第一是他能把书上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第二他不仅能把书上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而且还能加自己的思考,这叫会读书。刚才我们在对比中感受了老汉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现在我们一起在对比中读读(请看大屏幕)

左边的同学读写村民的词语,右边的读写老汉的词语。生:(左)你拥我挤 师:快点儿,再来—— 生:站着 师:稳点 生:站着

生:疯了似的

师:好像还很理智哦 生:疯了似的 生:不说话 生:跌跌撞撞 生:盯着

师:目光透着威严,再读—— 生:盯着 生:(再读)

生:乱哄哄

生:像一座山

师:像山一样镇定,全班读——

师:老汉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使纷乱的村民安静下来。在洪水中响起了老汉的声音。

(课件出示)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请同学们注意,这句话很特别,特别在哪儿? 生:连续用了三个感叹号。

师:用句号不行吗?用感叹号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桥窄意味着什么? 生:情况很严重,如果村民挤上去,势必桥倒人亡。师:所以,作者用上了大大的感叹号。师:排成一队,不要挤!能不能挤? 生:绝对不能挤,一挤桥就会塌,只有排成一队,才能使村民有序过桥。师:所以,作者用上了大大的感叹号。师:党员为什么要排在后边?

生:党员要为人民服务。老汉作为书记,严格要求党员一定要留在后边。师:有没有商量的余地? 生:没有。

师:能不能留情面? 生:不能。

师:所以,作者用上了大大的感叹号。

师:老汉真的就这么有威信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就在老汉有序组织村民撤离的时候,另外一个画面出现了,请看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 师:这是谁? 生:老汉

师:这是谁? 生:小伙子

师:老汉在做什么? 生:揪出一个小伙子

(课件出示)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我感觉到老汉十分生气 怎么体会到的?

那你把老汉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其实老汉揪的小伙子就是他的儿子 老汉不知道这是他的儿子吗 知道

要知道揪在这边就意味着就是——死,放了他就有生的希望。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同学们,这位老汉难道真的不爱他的亲骨肉吗? 爱他的亲骨肉 你从哪儿读到了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又是吼又是推,这样凶巴巴的样子,还酸有情吗? 没时间多说了!太危险了!

必须争分夺秒了,才可以让儿子脱离危险。是啊,水已经爬上了老汉的胸膛了,你读——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是啊,木桥已经在发抖,在痛苦的呻吟,你读——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洪水马上要把他们给吞没了,你读——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一吼,这一推,你读出了什么? 对儿子的爱

哦?我就不明白了,老汉为什么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因为他要求党员都应该排在后面,小伙子是党员,所以应该这样 同学们你们现在体会到了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啊? 不徇私情(板书)

yan苏教版语文教案第十册第七单元单元分析 篇6

咏梅词二首

一、教学内容:咏梅词二首

二、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让学生了解词的主要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情感态度:体会到由于词人所处的时代、经历的遭遇、当时的心境等等不同,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就有很大的不同。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过程方法:积极调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和积蓄的情感,参与新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利用学生课下搜集的相关资料,辅助学生学习。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感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三、教学重点:了解词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能想象画面,赏析文字。

四、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的品性和精神。

五、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其中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你能背

几首

和梅

有关的诗词

答:元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唐齐已《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请同学们欣赏有关梅花的图片,注意梅花的生长环境、梅花的形态、梅花的颜色等,你对梅花的了解有多少?

梅花生长环境恶劣,梅花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白色。不畏严寒,傲然独立。

今天我们来学习陆游的一首《卜算子咏梅》,看陆游笔下的梅花有什么样的品格。

2、开始新课:有同学们自己带感情的阅读这首词,结合课本下面的注释,先理解一下,然后由老师播放有关这首词的朗诵,同学们认真倾听。

3、老师简介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退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使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

4、老师带领同学们对词中的的个别词进行解析,并对词中的每句进行翻译。驿:驿站.古代大路上的交通站。这句写的是幽僻无人来往的地方。

寂寞:冷清。

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愁:这里指惨淡、寂寞之意。

著:显露;加上。

群芳:群花

碾:这里指被车轮轧碎。

作尘:变成灰土。

香如故:香气还是照旧不消失。

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欣赏。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5、结合老师的讲解请同学们思考并有老师进行辅导讲解: 词的上半阙有哪些意象?

驿站、断桥、黄昏、风雨。

这些意象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为什么?

荒废驿站的断桥边,寂寞开放的梅花,非常的孤寂凄凉的意境。这样孤独无依的梅花无人欣赏,正值黄昏时分,夕阳西下,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展现出来,再这种情况下,竟然还要受到暴雨狂风的打击,这是多么凄惨阴沉的画面。表达的梅怎样的品格?

孤芳高洁、坚强不屈的品格。

词的下半阙表达了梅的怎样的品格?从哪里体现的?

高尚脱俗、坚贞不二的心志。从“一任群芳妒”和“只有香如故”可以体会。

6、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衬托、拟人、烘托

7、我们是怎样分析这首诗的?

抓诗眼、找意象、感意境、品语言、悟情感、赏手法来分析的。

8、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现了梅花高洁的品格,同时梅花是词人高洁的品格的化身,表达了词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9、拓展探究:

运用这些分析技巧,来分析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0、分析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

二者都是托物言志,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傲然于世俗之外品格的赞赏,表现了自己像梅花一样,坚持高洁品格。

11、课后作业:

把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翻译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想一想你还学过那些咏梅的诗?所表达的思想和本文的一样吗?

第十八课

生命的立起

一只很小的虫子,能在没有水分的茫茫大漠一代代生存繁衍,我纳闷它们靠什么活着?看了电视上的一个自然类节目,让我再一次惦记起这些小生命,并对它们生出几分崇敬来:

清晨,沙漠中的小虫们早早起床,打开房门,一只接一只地从沙丘底部它们的家爬上来,在沙丘顶上列队,一大排地立起身子,把它们光滑的背甲对着同一个方向,在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会有一阵清风从这个方向吹来,抚过沙丘的表面,爬上小虫的身体.风缓缓地,软软地,悄悄地来,小虫长时间一动不动,在它们的背甲上也悄悄地凝起了水珠,这是晨风带来的仅有的一点湿润,水珠越聚越大,它们相互融合,终于,成了一颗水珠.水滴从小虫的背上流下来,流过它的脖子、脑袋、鼻子,最后,流到它的嘴边,成了这只小小的甲壳虫一天赖以维系生命的甘露.这是一个自然的故事,也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求水活动,它发生在一种极其渺小,极其卑微的小生命的身上,它们每天都要重复着这样的劳作,靠这一滴小水滴一次次地将自己的生命垫起,再垫起!这一切似乎与人无关,只是在人群生存之外,另一种灵魂在播种,她不会有呼啸的声音,也不会有清晰的气息,不会让人痛苦,也不会让人快乐,它只是一群虫子和一滴水的故事.人世间可以忽略的东西太多了,可以发现的东西也太多了,因而,突然的发现就会让人兴奋感动和自省,一切都不再多余.小虫仅仅为了一滴水,一滴要活命的水,静静地在沙丘上立起,人呢? 我伸手摸摸自己的脊背,希望能发现有水流过的痕迹.第十九课 生命 生命

一、创新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19、生命 生命》一文选自人教版藏区使用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书写了对人生的感悟。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文列举了三种生命现象,抒发了作者的三种感慨:飞蛾求生──生命的欲望;砖缝中长出的瓜苗──生命的顽强;静听心跳──生命是应当严肃对待的。文章结尾作者写下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层思考,表达了她积极的人生态度。

2、学生分析

本文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但对于藏族地区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成了本课的难点。为此,我将紧紧围绕单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和“生命”相遇,进而让学生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生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也是不同的。本文的作者杏林子自身的境遇就是对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极好例子,而她对生命的强烈呼唤,在《生命,生命》一文中体现得如此强烈,只有真正感同深受了,读者的心灵才会与作者的感悟碰撞出共鸣的火花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选取的是一些平常小事: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一粒香瓜子在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却由此感悟出深刻的道理。五年级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深刻,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能体悟作者对生命引发的思考,并能获得对自身的情感体验,不论粗糙或细腻,只要能谈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做到各人学中有得。

二、案例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初步理解、评价、鉴赏文学作品;能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倾听,并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多角度地体验生命的真正内涵。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获取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自觉探究意识,激发创新的欲望。【设计思路和理念】

本课采用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课堂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加以各种形式的阅读设计,并结合说话训练,真正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内涵和意蕴,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对人生独有的情感体验和有益启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案例片段

(一)、初谈生命,引发情感

师:同学们,老师先把两个朋友请到今天的课堂上,大家都认识的。(板书:

19、生命 生命)你们想过生命是什么吗?

生:生命是每个人最宝贵的东西。

生: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失去了就再也没有了。

师:有个人也想过,可能比你们考虑得还要多。就是她,她有个美丽的名字——杏林子。看着照片,你们觉得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她是个很有气质的人,好像很有文化。生:她是个快乐的人,她脸上带着微笑。生:她看上去很慈祥,很乐观。

师:是的,每一个看到她的人首先看到的都是她一脸的微笑,她非常的快乐。可是,你们知道吗?杏林子12岁就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90%以上的关节坏死,她腿不能动,腰不能转,臂不能抬。每天都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但她依然坐在轮椅上,创作了数百万字的作品,这篇文章就是从她那苍白的扭曲的手指间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了解她的故事。

(二)、紧扣“欲望”,品读飞蛾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飞蛾呢? 生:这是一只不停的扑翅膀的飞蛾。生:这是一只想要逃生的飞蛾。生:这是一只可怜的飞蛾。

生:这是一只求生欲望很强的飞蛾。

师:同学们说飞蛾求生欲望强,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出来呢?

生:但它抖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那种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呢?

生:我从“它抖动双翅,极力挣扎”可以看出来。因为它极力的抖动双翅就是拼命 的扇翅膀,想从作者的手中逃走。

生:我从“挣扎”可以看出来,它“极力的抖动双翅”就是在挣扎,它不想就这样死在作者的手里。

生:我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抖动”可以看出来。它肯定是用尽了全身的力量在扇翅膀,那么小的飞蛾能让作者的手感受到有力量在跃动,可以看出它求生欲望很强。

师:小小的飞蛾极力抖动双翅,如果你就是那小小的飞蛾,你想告诉自己些什么呢?

生:我不能就这样死去,一定要逃。生: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也要活着。生:我一定要活着,不能让人捏死我。

师:原来它要表达的是自己那强烈的求生欲望啊!它抖动双翅,又在向杏林子说些什么呢?

生:放了我吧!我求求你。

生:请你放了我吧,我不再骚扰你,给你安静。

生:我是渺小的生命,你是那么强大,你又何必跟我计较呢,放了我吧!我还想活着,感受生活的美好。

师:它在向作者传递着求生的信心,倾诉着自己的求生欲望。这强烈的求生欲望,让作者震惊,谁来读读这两句话? 生:(朗读略)

师:为了生存,它拼命的挣扎着。如果它不挣扎,等待着它的只有一种结果? 生:死路。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生:只要我的手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再动了。

师:多么渺小,多么脆弱的生命啊,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朗读略)

师:为了生存,它拼命的挣扎,挣扎的结果就一定有活路吗? 生:不一定,也许会同情它,就放了它。

师:不挣扎,只有死路一条。挣扎,或者生,或者死。但只要有一线生机,它也不放弃,这就是求生的欲望。这种欲望让作者震惊,所以我忍不住—— 生:(齐答:放了它)

师:同学们知道飞蛾的平均寿命是多长? 生:一年

生:不会是几天吧!

师:老师告诉你们:飞蛾的平均寿命只有9天,也许这只飞蛾已经活了3天、4天、甚至是7天、8天……它挣扎着飞走了可能也只活一两天、或者只有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分钟。它为什么不放弃,还要如此的挣扎呢? 生:哪怕只有一分钟,它也要活着。师:这就是求生的欲望。

师:作者震惊了,此时她的心中汇聚着一种强烈的感情,是什么感情呢?

生:敬佩小飞蛾的求生精神。生:同情小飞蛾的可怜。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来读读这段话吧!生:(朗读略)

师:我相信这只飞蛾不仅写在了纸上,也写在了我们的心里。就让它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吧!生:(背诵略)

(说明:这一板块的教学,根据藏族地区五年级孩子对事物的认识特点,从飞蛾的形象入手,然后以学生回答中的“欲望”一词作为本段深入的了解,从飞蛾的动作,再到飞蛾的内心,然后到飞蛾资料的引入,逐层的感受生命之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对飞蛾的赞美,对生命的敬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触摸文本中角色的情感脉搏,获得真实的感受。)

(三)、抓住“不屈”,品析香瓜子

师:香瓜子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一想,香瓜子的什么打动了你?用______画下来。

生:香瓜子最让我感动的是它能在砖缝里活下来。我觉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生:课文写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地方,它勇敢地向上,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和泥土。这些都没有,它还能活,真让人惊讶。生:它不屈向上,说不定还能长出香瓜子来呢。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能够抓住打动人心的地方。同学们刚才所体会到的这些其实都是在写香瓜子的不屈向上。(板书:勇敢地向上)

师:你们认为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香瓜子勇敢向上的力量呢? 生:茁壮生长。生:冲破。

师:它是怎样冲破的呢 生:努力的冲破。

生:带着强烈的求生欲望冲。

师:小瓜苗,你们努力冲破外壳,想干什么呢? 生:我努力的冲破坚硬的外壳,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生:我急切的冲破坚硬的外壳,想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鲜空气。

师:大家看,一个冲破,冲出了力量,冲出了勇气,冲出了不屈,冲出了一个生的希望。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朗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屈向上的植物呢? 生:草原上的小草。生:向日葵。

(说明:本段我主要抓住“不屈”,引导学生感受香瓜子的生命力量。重点品读一个“冲破”,让这种生命的力量在孩子的身上得到个性化的表达。然后再由文本引向课外,让学生谈谈生活中不屈向上的植物,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四)抓住“震撼”,感触心跳

师:同学们,你们倾听过自己的心跳吗?它是怎样跳动的?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听过,是有规律的跳动。生:我能体会到生命的存在。

师:同学们说的实在太好了。确实,我们通过自己的心跳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师:作者是怎样面对自己的生命的?对自己的生命

三、效果分析

1、寻象观意,缘意激情

古人云:“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本课以“意”与“象”为阅读的核心,让学生

经历“境—象—意——情”的过程。开课的情境创设,引发学生对生命是什么的思索;然后到文中去寻求答案,找到“飞蛾”“香瓜子”“心跳”这几样事物,此乃寻象;接着品读每样事物,抓住各段的中心词,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品读,此乃观意;最后由重点句段的品悟,激发学生的情感,此乃缘意激情。在这一过程中,形象与文字交替出现,使得孩子的领悟由浅及深,获得长足的进步。

2、多重对话,情思飞扬

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多层次的对话。以品读“飞蛾求生”这一教学板块为例:首先是“初读课文、多元对话”。在初读课文时,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对话,抓住“这是一只_______ 的飞蛾”去与文本对话,去寻求心中的飞蛾形象。然后是“研读课文,倾心对话”。在探寻“飞蛾的求生欲望”时,我引导学生从飞蛾的动作,再到飞蛾的内心,然后到飞蛾资料的补充,逐层的感受生命之欲望。让学生融情于文本中。最后是“引导想像、补充对话”。在探究飞蛾的内心活动时,我引导学生想象飞蛾对自己、对杏林子会说些什么?这样不断的构建学生分享阅读收获,交流疑问思索的平台,引导学生的思考不断深入,直达心灵深处,达到文我两忘,得意忘形的地步。

3、潜心涵咏,精神熏陶

读书须反复诵读,潜心涵咏。本课教学我引导学生深钻重点字词,鉴赏作者的人文思想。对于“冲破”一词,我采用了想象填补、角色转换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了个来回,在情感的世界里游历了一番。通过卓有时效的语言训练,让学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在品读鉴赏、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有了依托,不再是口号似的宣言,而是物化成了可触可感的动物、植物。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教学机智不够,对学生的点评还缺乏激励、点拨,需要不断改进。

生:

1、她虽然病得很重,但她珍爱生命,坚持创作。

2、她很伟大,没有浪费自己的生命,我要向她学习。

3、她没有白白地糟蹋自己的生命,是一个对生命负责的人。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知道自己的生命像飞蛾一样脆弱,但她也知道,自己的生命像香瓜子一样顽强,哪怕仅仅只能活几天,也会顽强的活着,但她忍然强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唤着—— 全班齐读:

19、生命

生命

师:是的,杏林子用自己勇敢的行为,做到了对生命负责。生:读 “虽然……但是……于是……”

师:同学们,这段话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 生:珍惜生命活得光彩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师:同学们,为什么说生命是有限的呢?

生:没有人可以长生不老,我们的生活是短暂的,所以说生命是有限的。师:杏林子活得光彩吗?

生:光彩,因为她残疾了还写出了好的作品,成为了作家。【课件出示说一说】名人图片

师:同学们,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杏林子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了无限的价值,那么在生活中,你们还知道那些人也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

举例说一说

生:刘胡兰、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再来看看他们,介绍(雷锋、霍金等)引读……虽然生命短暂,但是雷锋确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师:是啊,同学们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我们都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我们都可以活得光彩有力。

师:杏林子的生命感言不仅写在了我们的课本上,也写在了我们的心里,让我们用满怀激情告诉所有的人,我们要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生:读【虽然……但是……于是……】

师:能背吗?这段里面有对关联词【虽然……但是……于是……】让我们一起来

五、回归全文

1.让我们回到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提出的问题。

读“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结合课文内容,现在能回答吗? 生:

1、生命是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2、生命是瓜苗顽强的生命力

3、生命是作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出示课件【四张图片】(新生婴儿、牵手观音、花朵、蜜蜂)

师:生命仅仅是这些吗?我从新生的婴儿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你呢? 生:

1、我从牵手观音图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

2、我从盛开的花朵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

3、我从采花的蜜蜂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 师:是啊,生命无处不在。【小练笔】

师:对于生命的感悟,不同的人会告诉我们不同的答案。同学们,打开你的记忆,把五彩的生活放进来,拿起笔,联系生活写一写怎样才能活得光彩有力,也可以写一写学了课文后的感受,还可以以生命为题写一两句话。交流:这些都是你们对生命的感悟、带着你们的感悟,再读课题——生命生命

六、课堂小结

师:生命的美丽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珍惜生命,活得光彩。让我们带着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生活负责的态度,认真地生活每一天!再读课题——生命生命

七、作业

1、推荐书目《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海明威《老人与海》搜集热爱生命的故事

3、背诵课文

八、板书: 19、生命

生命 杏林子

求生的飞蛾

欲望

生长的瓜苗

顽强

珍爱生命 律动的心跳

负责

有限→无限的价值 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

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通过“由题入手,关注生命”“整体把握,梳理脉络”“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五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第二十课 麻 雀

教学目的:

1、能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可是它不能安

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的爱子之情。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老麻雀的爱子之情。教学难点:

能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教法和学法:

运用现代教学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边读边想边思,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互动。教学准备:

贴画:猎狗、老麻雀、小麻雀。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引言 : 同学们,常言说:一回生两回熟,三回见面是朋友。咱们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可我能不能把朋友二字提前呢?从同学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对朋友的笑意。既然是朋友了,我就先给大家讲述一个故事。

2、配乐讲故事——《地震中的母子》

3、师:故事是感人的,听完故事,你想对这位母亲说些什么?

4、导入:人类的母爱是伟大的,让人感动的,那么在动物之间是否是也存在着

这样强烈的母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麻雀》。

5、板书课题。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1、把不理解的词语用红笔圈出,或抄写下来。

2、小组合作学习后还不能理解的的词语。

三、检查读课文情况。

1、出示词语:

摇撼

无可奈何

扎煞

拯救

嘶哑

庞大

安然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四、默读课文、思考:

1、故事发生在哪些动物之间?

2、这三种动物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五、讲解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一)、学习第一段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呢?

2、(出示小麻雀图片)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麻雀?

这是一只十分可怜的小麻雀,我们要怎样读,才能表示小麻雀的孤单和无助。(闭目听读具体描写小麻雀的句子,体会其真情实感。指导多种形式读出可爱又可怜的感情,并配上小麻雀图片。)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猎狗图片)看到这样一只可怜的无助的小麻雀,猎狗是怎样做的?

2、猎狗想干什么?结果呢?(板书:吃)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3、老麻雀是怎样保护它的孩子(小麻雀)的,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4、5小节,用曲线划出描写老麻雀动作的语句。

(出示老麻雀图片,并出示课件)作者是怎样形容老麻雀的动作快的?从哪些字也可以看出老麻雀的速度之快?

这是一句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老麻雀飞下来时像石头落地,那说明老麻雀飞下来时份量重,(速度十分快,果断,毫不犹豫)这是一个怎样的动作,谁来演示一下。

(我们体会一下老麻雀此刻的心情(十分焦急)因此,读时应该稍快,语气加重。找一生读这句话,再全班齐读这句话,要求读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引导理解:“扎煞“是什么意思?

4、老麻雀落在了凶猛的猎狗面前,它害怕吗?

麻雀既然这么害怕,又是那么的弱小,可它还是飞了下来,为什么?(板书:救)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一段是课文的高潮部分,出示卡片,这一部分中哪些是写得十分生动具体的,让我们再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体会。

5、齐读第二大段

(三)、学习第三段

1、假如这场搏斗进行下去?结果怎样?老麻雀没想到吗? 是什么力量驱使它这样做的呢?(出示课件)这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

2、奇迹终于发生了,老麻雀的幼儿得救了。

3、齐读最后的小节。

猎狗为什么会后退?

老麻雀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勇气?(母爱的力量)

4、我见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又是怎么做的?(板书:我唤回猎狗怜爱,感动)

5、抽动片演示,体会“慢慢地、慢慢地”

六、小结:

是啊,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力量,吓走了猎狗; 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力量,拯救了小麻雀;

也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力量,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永恒的。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育满着爱,因为有爱,你我彼此相识,爱让我们的心彼此贴近,同时也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在我们身边,比如在教室里,在学校里,在家里,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你发现了吗?

七、拓展。

1、出示“爱的瞬间”(在百度上搜集的有关图片):

老师也发现了许多爱的影子,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爱的瞬间”:(出示并配乐(爱的奉献)幻灯片:爱心出租车、救灾现场、捐款场面等)

师:(前几张幻灯片放完后)行动是瞬间的,画面是短暂的,可我们却透过这短暂的瞬间看到了一颗颗真诚的心。

2、总结:

同学们,2008年的春节,2008年5月12日,我们都难以忘怀,人们都说“大雪无情,人有情”、“有了全国上下十几亿兄弟姐妹的齐心协力,没有我们闯不过去的沟坎儿,没有我们克服不了的困难。因为我们心中都有‘爱’。”

八、送你一句话:

1、出示:母爱是无私的,母爱的力量是强大的,那么就让我们用无私的心去回报母爱,回报所有爱我们的人们吧!

2、学生齐读。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九、作业

学了课文,你感悟到了什么?请把你的感悟写下来送给你的妈妈。

板书设计

猎狗-吃-小麻雀

老麻雀-救-小麻雀

一种强大的力量

教学反思:

《麻雀》这篇精读课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伟大的母爱。内容看似简单,但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感受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伟大的精神,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困难。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以几点体会:

1、侧重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我的想法是让学生多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

悟情。特别是在讲“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飞了下来”这句话时,我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来读这句话,在读的过程中去体会老麻雀那急切的心情,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老麻雀那爱子之心。

2、注重用故事和生活实际渲染情感,使学生借住故事和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比如在讲课前给学生们讲的——《地震中的母子》这一故事,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带到课文所写的故事中来了,对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又如,在最后结合雪灾和地震的故事,使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加深,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更容易体会文章的感情。

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测试 篇7

一、口算题( 12分 )

0.1×208= 7.2÷36= 4.8÷16=

1.3×50= 0.5×20= 0.81÷0.09=

4.2÷4= 0.98÷7= 0.39÷1.3=

2.5×40= 4.7×2= 0.4×0.5=

二、简算题( 6分 )

0.46×7.5+0.46×2.5

三、计算题(每道小题 6分 共 12分 )

1. 1.08÷(3.94+34.3×0.2)-0.08

2. 4.8×(11.03-15.6÷7.5)

四、应用题(每道小题 8分 共 24分 )

1. 五年级一班有学生40人,平均身高1.38米.二班有学生38人,平均身高1.4米.五年级这两个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 一个机耕队为某村翻地,前5天翻了44.8公顷,后6天每天翻10.5公顷,前后平均每天翻地多少公顷?

yan苏教版语文教案第十册第七单元单元分析 篇8

单元主题: 苏教版小语第十册第六单元安排了《七律 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大江保卫战》3篇课文,以及习作和练习,让我们聆听了一组雄浑的“八一壮歌”。

单元教学内容:

《七律长征》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都是写长征的故事,前者用56个字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千难万险以及表现出的英雄豪迈气概。后者讲了彭德怀忍痛枪杀大黑骡子和其它牲口给战士充饥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在《练习6》中,安排了《长征组歌》、《清平乐 六盘山》,可视为长征内容的拓展。《大江保卫战》记叙了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保大堤、战洪水、救灾民的铁汉本色、感人事迹。本单元使孩子们对各个时期的人民军队都有一定了解,感受不同时期的人民军队英勇无畏、乐观顽强的精神气概,以及军民鱼水情。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能运用部分词语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段落。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朗读品味语言,体会革命军人的品质,感悟“八一壮歌”。

4.通过书籍、上网查询,向家长请教等方式,查阅大量有关长征及体现“八一”军魂的信息资料,培养信息搜集、处理、加工和应用能力。

5.学习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运用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朗读品味语言,体会革命军人的品质,感悟“八一壮歌”。

3.学习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作方法。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片断

三、品读感悟

(一)过渡:学习诗词,除了能读顺,还要读懂意思和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长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任务提示:用心默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教材中的注释,了解诗意,看看哪句话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画出来。

(二)交流:预设以下几个环节:

 扣住诗眼感知大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过渡: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1、这句话什么意思?

2、哪个词是平平常常的意思?(等闲)

3、红军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板书: 万水千山)

4、扣住“万水千山”体会红军走过的历程。万水千山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万”和“千”是虚指,用来形容红军长征途中经过了许多高山,渡过许多江河,那么在诗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山和水呢?浏览课文,把山名和水名画一画,交流。(板书: 五岭 乌蒙 金沙江 大渡河 岷山) 品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正是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让我们随着毛主席的思绪首先来到五岭和乌蒙。

1、抓字眼“逶迤、磅礴”悟其“难”(1)指名读这一句诗

(2)借助图片悟“磅礴”和“逶迤”。

A.出示五岭图,简介: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

诗中说“五岭——引读:逶迤(着重号标出)”我们还可以说——五岭连绵不断

(师边说边用简笔画画出五岭)理解“逶迤”:

一、字形。这两个字都是走之儿;

二、字义。这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就叫逶迤。不仅可以形容山之长,还可以形容道路和河流的连绵不断。

B.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米。

(用简笔画画出高大磅礴的乌蒙山,结合图理解词语)诗中说“乌蒙——引读:磅礴(着重号标出)”

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乌蒙山,你又会想到哪一个词? 小结:磅礴就是气势雄伟,诗中指山势高大险峻的意思。

(3)如果现在让你们来翻越连绵不断的五岭,高大险峻的乌蒙山,会有怎样的感觉?(难)是啊,即使是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都是那么的艰难,你们知道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山的吗?(缺衣少食,红军战士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每天还要派上几十架飞机狂轰滥炸,红军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4)指导朗读。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爬山涉水,真是——难!艰难!非常艰难!指名读。能把翻越五岭、乌蒙的“难”读出来吗?评一评。

2、抓“丸”悟读红军的“豪迈”

(1)就是这样难以翻越的五岭和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分别在五岭、乌蒙的简笔画下面画出细浪、泥丸的简笔画)(2)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丸”?(药丸、糖丸)都有什么特点?细小球形?(3)“走”(着重号)古人指快跑的意思,这里形容泥丸,换用哪个词较好?(滚过)

“腾”(着重号)又是什么意思?

(4)学到这儿这两句的意思懂吗?能用“ 像 ”句式说说吗? 出示句式: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腾起的细浪。)

(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脚下像滚过的泥丸。)(5)指导朗读

在这里毛主席生动地运用了夸张的方法,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把那样大的山“看”小了,正是这样,反衬出了红军战士的形象,他们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形象高大不高大?是啊,红军不怕远征难,高山峻岭只等闲!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指导读、评议读、齐读)

3、师:这两句都是写山的,五岭写山之长,连绵起伏;乌蒙则写山之高,气势雄伟,红军长征要经过万水千山,历经千难万险,红军怕不怕?这些在我们红军眼里都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罢了。再读第一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这“万水千山”的艰难,除了越山之难,还有涉水不易。长征途中,红军涉过许多江河,毛主席只选了两条,是哪两条?你知道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什么战役吗?

1、抓“暖——寒”悟读

(1)读读这句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一对反义词“暖和寒”)师:这是一组对比。

(2)针对这一暖一寒你有什么疑问吗?(3)借资料理解“暖”。你是怎么理解“暖”的? 交流《巧渡金沙江》资料。小结:除了天气的温暖,还写出心里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4)师: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红军战士感到——一引读:金沙水拍云崖暖。(5)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观看《飞夺泸定桥》相关影像片段,点到为止)

看着硝烟弥漫的天空,看着还在滴着鲜血的铁索,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觉,能说说吗?

(6)小结。这就是“寒”,从“寒”字我们可以读出很多内容:自然环境险恶,令人心惊胆寒;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场面惊险悲壮;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你能把这种“寒”的感觉读出来吗?(7)指导朗读。

两场战斗、两种心情,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8)师:易也好,难也罢,红军战士只把它们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这就是“只等闲”。再读第一句。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以读带悟

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读出这份欣喜,读出这份高兴吧!指名读。

2、“三军”指什么?

3、从哪些词看出高兴的心情?“喜”“尽开颜”。

(三)小结:

同学们,纵有万水千山,纵有千难万险,纵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主席回望万里征途,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化为了文中的那句话,“红—军—”一起读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对,只—等—闲——!(板书)

“只等闲”的是“五岭逶迤”一起来——腾细浪 “只等闲”的是“乌蒙磅礴”——走泥丸

“只等闲”中历经过欢欣,“金沙水拍”——云崖暖 “只等闲”中也历经了悲壮,“大渡桥横”——铁索寒 所以,这“只等闲”里体现了哪些精神啊? 学生汇报。

yan苏教版语文教案第十册第七单元单元分析 篇9

班姓名成绩

一、填空22%

1.在17、18、15、20和30五个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有();能被3整除的数有();能被5整除的数是();能同时被2、3整除的数有();能同时被3、5整除的数有();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有();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数有()。

2、在20以内的质数中,()加上2还是质数。3.如果有两个质数的和等于24,可以是()+(),()+()或()+()。

4、把330分解质因数是:

()。

5、一个能同时被 2、3、5整除的三位数,百位上的数比十位 上的数大9,这个数是:()。

6、在50以内的自然数中,最大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

7、既是质数又是奇数的最小的一位数是()。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中。30% 1、15的最大约数是(),最小倍数是()。①1②3③5④152、在14=2×7中,2和7都是14的()。①质数②因数③质因数

3、有一个数,它既是12的倍数,又是12的约数,这个数是()。

①6②12③24④1444、a=2×2×5, 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

①2②5③10④6⑤155、一筐苹果,2个一拿,3个一拿,4个一拿,5个一拿都正好拿完而没有余数,这筐苹果最少应有()。①120个②90个③60个④30个

6、把66分解质因数是()。

①66=1×2×3×1②66=6×11③66=2×3×11④2×3×11=667、甲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6,最小公倍数是144。已知甲数是18,那么,乙数应是()。①16②82③48④648、幼儿园的大班有36个小朋友,中班有48个小朋友,小班有54个小朋友。按班分组,三个班的各组人数一样多,问每组最多有()个小朋友。

① 3个② 2 个③ 6个④ 8个

9、在下面算式中,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的有()。①26÷5=5.2②35÷7=5③0.9÷0.3=3

10、自然数中,凡是17的倍数()。

①都是偶数②有偶数有奇数③都是奇数

三、判断。18%

1、两个质数相乘的积还是质数。()2.、成为互质数的两个数,必须都是质数。()

3、任何一个自然数,它的最大约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

4、一个合数至少得有三个约数。()

5、在自然数列中,除2以外,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6、12是36与48的最大公约数。()

四、实践应用题30%

1、有一个质数,是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两个数字之和是8,两个数字之差是2,那么这个质数是几?

2、一块砖底面长22厘米,宽是10厘米,要铺成一个正方形地面(不要折断,只能铺整砖)至少要多少块砖?

yan苏教版语文教案第十册第七单元单元分析 篇10

一、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主题是“千古流芳一诗心”,阅读与欣赏板块编选了《静女》、《归园田居》、《将进酒》、《旅夜书怀》、《买花》和《书愤》六首古代诗歌,前四首为精读篇目,后两首为自读篇目。六首诗跨越了先秦与唐宋,兼容了古体歌行和近体律诗,有相爱的青涩美好,有身归园田的守拙淡然,有举杯痛饮的狂放不羁,有孤舟漂泊的深沉感喟,有揭露现实的犀利与深刻,有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愤激。六首诗,六份心。诗歌的作者绝大多数为学生所熟悉,这有利于展开本单元的教学。

二、学情分析。

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已经经历了小学和初中不同阶段和层次的诗歌熏陶,面对一首古诗,能够形成感性的审美欣赏,获得一定层次的审美体验,与诗歌达成基本的情感交流。但是,深入到诗歌的细节、肌理来鉴赏诗歌、捕捉到细微的言外之意和多层次的诗心,获得更为深刻的审美感悟,则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

三、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诵读涵泳中获得直接的审美体验

2、引导背诵三首诗词《归园田居》、《将进酒》、《旅夜书怀》

3、以“心”为线,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和艺术表达魅力

四、教学方法:诵读涵咏,借机点拨

五、学习方法:诵读体悟、书写批注

六、课时安排

单元纵览

1课时

《静女》

1课时

《归园田居》

2课时

《将进酒》

2课时

《旅夜书怀》

1课时

单元纵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领阅读单元提示语,整体感知单元学习内容。

2、掌握六首诗歌的名称与作者,初步积累文学常识。

3、引导学生诵读六首诗歌,尝试对应单元提示语中的六个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诵读六首诗歌。

三、教学难点

在初步诵读的基础上将相应篇目与单元提示语中的六个思想内容对应起来。

四、教学方法

涵咏诵读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进入新单元学习。板书:千古流芳一诗心。

2、诵读单元提示语。

3、分析单元标题。

(1)提问:从标题可以看出本单元文章都是什么?

明确:诗歌。这是体裁。

(2)提问:“千古”说明什么?

明确:源远流长。

(3)提问:“流芳”的“芳”说明这些诗歌有什么特点?

明确:芬芳美丽。也就是提示语中形象的说法“绚丽的鲜花”。千古的美丽,千古的魅力,值得骄傲。

(4)提问:千古流芳一诗心,“心”意味着什么?

明确:写诗的人有一颗真心,读诗的人也应该有一颗真心。心心相映,才能够懂得诗歌,懂得诗人。

4、师生齐读六首篇目的名字和作者。并写在学案上。

5、逐一诵读六首诗歌。各读一到两遍。

6、思考:纯朴浪漫的情怀、静穆素朴的情感、狂放精神、忧患意识、讽喻之意、爱国热情分别对应哪首诗歌。

7、课后作业:完成《静女》学案“我的预习”:

《静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熟读这首诗

2、抓住“俟”、“贻”、“归(馈)”等细节分析人物心理、性格

3、体会“美”的多重意涵,深入感悟诗心

二、教学重点 抓住“俟”、“贻”、“归(馈)”等细节分析人物心理、性格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变换叙事角度,重构这个约会的场景

四、教学方法

涵咏诵读与随机点拨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齐读单元提示语,回忆“纯朴浪漫的情怀”指的是哪篇课文,借此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齐读字词读音和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3、赏析文本。

(1)初读《静女》,圈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动词。体会这些动词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性格。明确:“俟”、“爱”、“搔首”、“踟蹰”、“贻”、“归”。

静女:活泼可爱;我:痴心憨厚

(2)再读《静女》,圈点出几处“美”。体会“美”这个字包含哪几种指向?

明确:所赠彤管之美,静女容貌之美,青春爱情之美,心有灵犀之美。

(3)三读《静女》,深入体悟诗心。完成课后练习3。

4、小结课文

(1)动作细节刻画人物性格。(2)“美”字虚实相生。

5、布置作业

完成《归园田居》学案“我的预习”。

附板书:

搔首

踟蹰

悦怿

归园田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原因

2、掌握描绘田园生活的艺术手法

3、体悟陶渊明隐居田园的诗心

二、教学重点

掌握描绘田园生活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

体悟陶渊明隐居田园的诗心

四、教学方法

诵读涵咏,随机点拨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齐读单元提示语。由“静穆素朴的情思”引入新课《归园田居》,板书。

2、初读《归园田居》,检查预习学案完成情况。学生逐一回答学案上的字音、字义以及文学常识。

3、再读《归园田居》,简要分析课文标题。

(1)引导学生圈点出两个动词。“归”、“居”

(2)引导学生思考:从哪里归?归到何处?

明确:从官场回到园田

(3)引导学生自由联想:官场意味着什么,园田意味着什么?

4、三读《归园田居》,探寻归园田的原因。

(1)作者把官场比喻为什么?

明确:尘网。

(2)作者把身在官场中的自己比喻为什么?

明确:羁鸟、池鱼。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圈点出“尘”、“羁”、“池”,体会这几个字的作用。

明确:尘,点明官场的“脏”; “羁”和“池”,突出了自己的不自由。炼字。

(4)讨论、总结归园田居的原因。

明确:天性改好丘山,官场污浊不堪。

5、课堂小结。这节课的诗心是归心田园。为了表达这份心,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6、四读《归园田居》,圈点出诗人写了哪些田园居住的景象,写在学案上。

7、布置作业。完成下节课预习学案。

附板书:

归园田居

羁鸟

园田

误入 官场

池鱼

第二课时

1、一读《归园田居》,感悟诗心,复习回顾。

2、二读《归园田居》,赏析“村居图”。

(1)从哪一句起诗人开始描绘田园村居生活?

明确:从“开荒南野际”开始,正面描绘田园生活。

(2)在描绘田园生活时,诗人很用了心思。在景象的空间安排上,在景物状态的的搭配上富有特色。从南野写到自己的草屋进而写到屋前屋后的树木,这在空间上是从什么到什么?

明确:从远到近。

(3)狗吠深巷,鸡鸣树巅,这两句从空间上又是从什么到什么?

明确:从低到高。

(4)诗人从村子里的景物写到自己的房间里很干净,无尘杂,这个又是什么顺序?

明确:由外到内

(5)除了空间布局上的巧妙构思,诗人还精心调配不同状态的景物。既写榆柳桃李和安宁的村庄又写鸡鸣狗吠和升起的炊烟,从景物的状态上看,这是什么和什么相结合?

明确: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3、三读《归园田居》。

(1)这样的田园生活里,作者拥有了什么样的心态?用这首诗里的一个字概括一下。

明确:闲。这里的“闲”,具有双关意义,既是指屋子无尘杂,也是心灵无羁绊,也就是找回了本心。

(2)正是有了这份闲心,所以陶渊明才又写如释重负的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樊笼”指的是什么?和前面哪个词呼应?“久”和前文哪个词呼应?

明确:指的是官场,和前面“尘网”呼应。“久”和前文“三十年”呼应。在结构上,首尾呼应。这儿也是看出作者的玲珑的诗心。

4、四读《归园田居》,说一说“复得返自然”一句中“自然”的含义。

明确:一是指朴素清新的自然环境;二是指自在悠然的生活状态。一语双关。虚实结合

5、课文小结。

(1)描绘田园景象的手法(2)首尾呼应的结构(3)自然有闲的诗心

6、布置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2)预习《将进酒》

附板书:

归园田居

从远到近

园田

尘网

羁鸟

从低到高

误入 官场

从外到内

自然

樊笼

池鱼

动静结合 首尾呼应

将进酒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悲”与“乐”的对比中感受李白的精神底色

2、在“醉”与“醒”的交错中感受李白的人生志向

3、了解歌行体的文体特色

二、教学重点

在“悲”与“乐”的对比中感受李白的精神底色

三、教学难点

在“醉”与“醒”的交错中感受李白的人生志向

四、教学方法

诵读涵咏,随机点拨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齐读单元提示语,由“狂放精神”导入新课,板书标题。

2、初读《将进酒》,联系课文标题含义,想想看,作者在诗歌里面用两个字定义了自己的身份,这是哪两个字?

明确:饮者。可以说,整首诗都是在饮者这个身份下展开的。我们时刻留意隐者的心。

3、检查预习情况。重点讲解“歌行体”和“李白”文体知识。

4、再读《将进酒》,分析第一层。品味饮者的“悲”。

(1)思考:饮者为什么“悲”?

明确;光阴飞逝,人生蹉跎,功业难就。(2)思考:在这样的底色上,作者又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表面上看饮者为什么得意?

明确:对于一个饮者来说,有金樽美酒,有三五好友,还可以烹羊宰牛,这已经是很得意的事情了。

(3)思考:饮者的得意除了上面的理由,还有什么因素也让他很得意?文中哪句话透露了答案?

明确:“天生我材必有用”,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这一份天生的才气也是饮者得意的原因,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4)思考:细细体会这句诗,琢磨一下“必”有哪些隐含的意义?

明确:一是自信。二,也说明此时此刻这个“材”还没有被用起来,才不能尽其用,是才的最深刻的悲伤。

(5)齐读第一层。联系开篇的“悲”字,深入体会深深的诗心。

明确:悲光阴飞逝,悲才华无用。

5、三读《将进酒》,布置作业。附板书:

将进酒

诗 光阴

才华

第二课时

1、四读《将进酒》,回顾饮者之悲。提问字词句含义。

2、五读《将进酒》。体会饮者的“醉”与“醒”。

(1)思考:光阴的流逝非人力所能阻挡,天生的才华一时难以被欣赏。但是,毕竟,饮者是李白。于是他举起酒杯。“烹羊宰牛且为乐”,他为什么而“乐”?

明确:金樽美酒、知己好友,酒能消愁,友能解忧。(2)思考:“三百杯”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夸张。李白的总体风格就是豪放飘逸,喜欢用夸张的手法张扬自己的个性与诗心。

(3)思考:三百杯酒,豪情满怀。其实饮者是想“但愿长醉不愿醒”。因何而醉?原因有哪些?

明确:友情深,美酒浓,悲伤重。(4)思考:酒多了,话也多了。“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诗人说他们圣贤都没有留下什么名声,只有喝酒的人留下名声了。真的如此么?古往今来的圣贤真的寂寞么?

明确:第一,这是三百杯酒以后说的话,叫做醉话;扣着题目“酒”。第二,这是天生我材不被用满怀郁闷说的话,叫做气话。实际上,圣贤千古留名,饮者默默无闻。这里正话反说,是酒后牢骚。

(5)思考:本质上,在“醉”与“醒”之间,李白更愿意选择什么?

明确:醒着。醉了,只能沉入一个人的梦乡;醒着,却可以施展才华,匡济天下,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个理想,千百年来,扎根在读书人心中,任凭历史风吹雨打,不曾动摇。

3、六读《将进酒》,体会万古愁。

(1)思考:“愁”与上文什么相呼应?

明确:悲。这体现了结构上的完整。(2)思考:“万古”用了什么修辞?有何深意?

明确:夸张。才人不遇,失意于世,非独李白一人,之前千年不知道有多少人,之后千年,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说,万古愁,囊括了古往今来一切失意人的心结,也特能引发一切失意人的共鸣!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又多么长,人类失意的历史就有多么长。这也是李白这首诗具有的超越时代的力量!

4、七读《将进酒》,课堂小结。

(1)典型修辞:夸张。(2)诗心:自伤自信自狂

5、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20完成《旅夜书怀》预习学案.附板书:

将进酒

光阴

美酒

旅夜书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从意象入手分析诗歌的意境特点

2、品味“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涵

二、教学重点

从意象入手分析诗歌的意境特点

三、教学难点

品味“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涵

四、教学方法 诵读涵咏,随机点拨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回顾《将进酒》中“万古愁”的深意,指出同为大诗人的杜甫,也不能例外。由杜甫愁在何处引出本文。板书课文标题。

2、初读《旅夜书怀》,检查预习情况。重点是文学常识老杜和律诗。

3、再读《旅夜书怀》,分析课文标题。

(1)思考:旅,意味着什么?

明确:旅途,漂泊。

(2)思考:夜,带给人什么感受?

明确:黑暗,安静,没有光明。(3)提问:怀,这个字的偏旁是什么?

明确:心。那么诗人究竟在漂泊着的夜晚书写怎样的诗心情怀?

4、三读《旅夜书怀》。品读意象。

(1)思考:这首诗集中写景的是哪两联?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首联和颔联。写了细草、微风、危樯、星星、阔平野、明月、大江等意象。(2)思考:体会修饰这些意象的形容词,想一想从首联到颔联,在意境上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到什么?

明确:从形容词变化来看,由“细”、“微”而“危”进而“平”、“阔”、“大”,课件,视野从一草一舟到万千繁星、辽阔原野,再到满天明月、滚滚大江,眼界上越来越辽阔,气象上越来越宏大。这位下文抒情营造了恰当的氛围。

5、四读《旅夜书怀》。体悟诗心

(1)思考: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名气难道仅仅是因为文章写得好?当官应该是当到老了病了才会退休啊。想一想,这两句话有什么更深的含义?

明确:名气难道仅仅是因为文章写得好?反问背后,是对世人仅仅看重自己的文章的不满。文章名气太大,掩盖了自己的政治才华。因为文章而出名,固然令人高兴,因为施展自己政治才华,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才更加令杜甫觉得一生荣耀。实现政治抱负唯有做官,做了官才能做事。做官,以杜甫的政治才华,就要做到年老生病依照规定退休回家。可是眼下,没有病没到老,杜甫就离开了仕途。因此,这两句是在发牢骚,说郁闷,写愁情。

(2)思考:沙鸥有什么含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离开了官场,回归了自然天地,是一种陶渊明式的自由自在,但同时也有着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无奈。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

6、五读《旅夜书怀》小结课文。(1)意境的变化。辽阔宏大

(2)诗心的复杂。志向远大,现实失落,聊以自在、(3)知识分子的心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万千诗心,大多源于这朴素的理想的成与不成。

7、布置作业。根据本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提示,准备相应的影像或文字素材。

附板书:

旅夜书怀

写景

辽阔、宏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心

上一篇:包装工岗位责任制下一篇:我爱的人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