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探索的论文

2024-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探索的论文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探索的论文 篇1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街道景观;设计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对一个国家、城市或者地区以及居住社区等的环境、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制约性,对现代人类的生活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前,我国的现代化景观规划设计虽然已也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但是其中仍然存在很多在研究设计上的问题。城市街道是城市建设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与城市建设的重要连接桥梁,要建立城市街道的科学先进且环保的理论大纲,我们必须对理论研究有深层次的造诣,并在实践创作中设计出对人类生活有益、对于城市发展有利的城市景观。本文就对城市街道景观的概念、构成要素和意义进行简单分析,并就我国当前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以科学合理的设计原则为依托,提出集中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方案。

一、城市街道景观简介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有以人为本、意义以及绿化生态问题。文化精神的问题也就是意义的问题,是城市街道景观的首要设计目的;绿化生态问题,不仅需要设计能提供给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要考虑到动物栖息的地段;作为公共场所,它是开放的,是没有私人空间的,是所有人都可以享用的,这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街道景观的构成,主要包括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两大结构。静态要素在城市街道景观建设中又可以分为人为、自然两个点。自然景观是每座城市独有的条件,或山或水都能成为这座城市的景观,而在进行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人们需要根据这些条件,去充分开发应用,让植被、水体、地貌以及其后等自然景观成为这座城市的标签;人为景观也就是构成街道空间的元素,主要包括建筑、路面、街道以及道路交通等。建筑是整座城市街道景观中的主要构成元素,是街道两边空间被建筑占领之后形成的空间状态,一条街的建筑格局需要配合当地的自然景观进行设计,要与周边的建筑或者景观形成韵律感和统一感。动态要素主要是人们的活动以及车流。一座城市的街道景观建设,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街道上人类活动形式,人类街道上在的活动内容是街道景观设计的前提。比如街道景观设计的对象是繁华的步行商业街,那么在设计过程中所需要考虑到的因素就是众多的行人,为了满足行人对街道景观的需求,就应该街道两旁的建筑和树木等都处理好。在进行街道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遵循以人类活动为原则的景观设计,负责在华丽的街道景观都会失去它出现的意义;车流在动态景观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为车流能为人类的生活、娱乐以及工作等提供很大的便利。城市中的汽车车流是时代的一种象征,也是城市发展速度的体现。城市街道景观不管是在理想中或者实际中对人和社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义。在任何一座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城市,当地的居民定会向游客讲述这座城市的兴衰繁荣,因为这座城市承载的不仅仅是高速发展的现代生活,还有会一代代传承下去的历史文化或习俗。人们对街道景观的邂逅,会获得视觉上的满足和喜悦,然而城市街道景观不仅仅是审美价值的展现,其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景观还能激发人们对这些景观的自豪感,这就是民风习俗形成的过程。

二、我国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城市环境也随着社会的需求在不断的改变。但是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仍然存在较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第一,街道设备不足是当前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较为明显的问题之一。很多地方城市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很好的落实街道设备方面的措施。比如街道路灯,很多路灯的质量也较差,坏了之后也长时期得不到修葺;或者人行道上没有设计盲道、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没有落实红绿灯的安装等;

第二,城市街道布局设计简单,呈现千篇一律,对地方城市文化特色没有进行保留和呈现的现象。使得我们生活的城市变成一口跳不出去的井,单调没有创新性。街道建筑的材料或者颜色、形式等都大同小异,丧失景观设计的创新性原则;第三,在城市街道设计中忽略了公共场所建设的重要性,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文化是在不断交流中碰撞出来的,处处车水马龙,而没有可以提供给人们交流休憩的公共休闲场所,是对人文情怀发展的制约;第四,在城市街道建设中,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绿化建设环节,是造成当下很多城市街道环境脏乱差的主要原因。当前,虽然一直倡导建设绿色文明新城市,但是很多城市仍然没有将绿化这一块作为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的重点进行,所以很多城市的绿化系统仍然处于停滞状态。而且在城市街道设计中忽略垃圾桶的合理设置,让街头小巷地面出现很多垃圾,这虽然也关系到个人素质问题,但是垃圾桶的合理摆放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方案

所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状态中,对城市街道景观的建设更应该讲已有的科学合理理论落实在实践操作中,只有实践才是研究课题的终极依托。当前我国的城市街道景观建设是有一定盲目性的,没有健全的理论指导。下面笔者以成都城市景观设计为例,通过在城市街道中较为常见的生活型景观设计、交通型景观设计以及商业型景观设计等设计方案进行分析。

(一)城市生活型街道景观设计

城市生活景观设计需要考虑到的面比较全,因为在这一类的街道上有很多的交叉路口,所以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性,在这一类街道景观设计中应该根据当地的人流量情况,设计底下人行道或者天桥等,保证主路畅通和行人安全;生活型城市街道的观赏性和可读性已然从城市街道设计最初的适用性得到了升华,城市街道景观不仅仅需要外在美,还需要展现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能让人们产生对这个民族未来的联想。当然实实在在的方便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街道上的卫生间、垃圾箱、座椅、公交车站台、阅读区域等等的各种设备的配套。下面就以成都少城街道为例进行分析。

1.街道形式。成都少城街道辖区以长顺街为主干,两旁街巷均匀对称,状如蜈蚣。在规划上全盘模仿了秦朝国都咸阳的建制,对秦都城文化也有所借鉴。但由于它是在早期成都少城的基础上建造的,所以对早期成都少城的格局仍有部分保留,将秦文化因素溶入其固有的巴蜀文化之中。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各街道与周围环境场所紧密结合,丰富了城市街道的空间景观。成都城与咸阳内城大体一致的格局,城内也有宫城、手工业作坊、市场和居住区。而这一片区的行人较多,所以车速较慢,行人对街道景观的观察时间也会较长,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就要从细微之处去考虑。观察者可以从周边的景观观察到少城街道向沿街建筑的连续性和人文性,在轮廓线和建筑风格上有较大的优势,根据人的视觉特点,设计者的设计不仅需要彰显原有建筑的文化气息,还要体现现代文化的活跃气氛,以此来丰富街道景观视觉效果。

2.街道设施。这类街道需要考虑到交通特点,所以需要设计一些交通减速标志,且也要设计一些保护柱和植物箱等设施,为行人提供方便,在保证功能性要求的时候,也要让这些增设物与街道之间保持统一性和美感。能很好的体现地方性和时代感。

(二)城市交通型街道景观设计

交通型城市街道的设计难度是比较大的额,因为在我国这类街道的需要满足汽车、自行车以及人的通行性,且景观效果需要根据不同行进速度来进行设计。

1.交通型街道设施,主要是以服务自行车、行人以及汽车部分为主要设计方向。为行人和自行车服务的设施,不仅需要有相应的交通标志,还需要包括导购图、导游图以及钟塔类高大建筑物;为汽车服务的部分需要有明亮的路灯、信号灯、指路牌、候车区、跨线桥、划线以及隔离装置等。我们以深圳深南大道的街道设计为例,虽然该大道的主要功能是交通,但是从整个街道空间上不难感受到人性化的设计。在整条街道上有很多设计巧妙的座椅,且交通标志较为简洁,在街道上还能看到街道书亭,这不仅是街道上的一道景观,最主要的是为人们创造了观赏景观的条件。街道路灯的设计也别具一格,具有强力的现代化色彩设计,但又能与周围的建筑遥相呼应,整条街道的韵味行和统一性显而易见。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条街道上的盲道设计,更是体现了街道“以人为本”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理念。

2.绿化是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老生常谈,却也不可替代的构成元素。对于深南大道这样一个生态景观性街道而言,绿化是比较重视因地制宜的,处了能对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的作用外,还能让整条街道呈现出更强的艺术性和人文性。由于深南大道地处田面村和岗厦村,为了能将该地域的杂乱现象进行改造,设计者别出心裁将临街建筑高度增高,这样一来给人的视觉能就形成连续走廊。而另一面,为了能保证良好的生态绿地不会被高大建筑遮挡,所以田面村的绿化设计从西北向东南循序渐低,观赏性很强的生态绿地也就能呈现在人们眼前。深圳市本身的雨量就较为充沛,所以对绿化品种的选择也较为自由,有这样的优良先决条件,从而使得深南大道的绿化能在不同季节能都看到各种不同的景观效果。此外,在人行流线的节点处,结合步行系统设计从而设置了大面积的开放绿化地带,由此形成街道观赏性型的良好生态绿化景观。

(三)商业型城市街道景观设计

1.步行商业街的景观设计要求,首先要考虑到的是安全性。因为在这类街道上的人流量较多,对于管道井盖的设计应该减少高低变化,在高低变化大的地方要设计明显标志,避免行人在没发现地面高低的情况下发生事故。另外地面铺装材料的选材也要根据当地的气候选择。比如成都春熙路步行商业街选择的材料就就具有表面粗糙的特性,因为成都属于多雨地区,粗糙铺装材料不仅有吸水作用,还有防滑效果。安全隔离设施的设置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步行商业街需要将机动车隔离在外,避免侵入街道对行人造成伤害。

2.成都春熙路是成都最热闹的步行商业街,是中国四大商业街之一。位于成都市中心交通较为复杂的地段,以发掘人文历史、创建良好的公共环境特征来建设商业步行街,这样的影响力能对都市活力有一定的激发作用,并在某种成都上提高商业街建设优势。成都春熙路步行商业街是一条多层次的综合性街道,在设计上采用了地下、地面和空中三位合一的网络设计,采用车辆交通实行空间分离的形式,根据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要求,实施线型和铺设等的特殊设计车道来减低车速,形成以步行广场为主要区域的城市线状空间。

3.春熙路历史悠远,也称“百年春熙”,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不仅尊重前人以及历史文化遗产,再后来的不断新建中也注重整体性和视觉性。新建的建筑强调沿街立面的分割性,意在减小体重。建筑在高度上要求保持一比一的二左右街道空间高宽度,并适当搭配当地文化特色建筑等,形成视觉上的趣味性。在春熙路步行商业街上,雕塑等公共艺术成了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根据整体环境,从造型、选材以及造型灯方面,都要强化特色空间,并接近市民生活,能将地方文化涵养得以诠释,并增强街道景观空间吸引力,塑造地方城市街道景观个性。

四、总结

城市景观街道设计是对一个城市形象的体现,也是人与文化、历史和艺术相互交融的展现。城市的新陈代谢就如生物存在死亡和新生一般,有着进步、更新和沉淀的过程,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城市街道景观涉及到生态、规划等众多问题,是为人类提供生态和生活服务的。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领域还需不断的开拓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乐,偶春,杨冰清等.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以钟祥市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4):49-51.[2]王景生.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5).[3]杨华华.城市街道景观小品设计探析--以榆林市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3,(12):71-71,76.[4]陈曼芳,魏玉香,李力威等.城市街道景观在城市特色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5,(19):384-386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探索的论文 篇2

街道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景观则给人们一个最直接的城市景观印象, 不同的街道会有不同的形象与性格。沿街的建筑整治属于整个街道景观整治范围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 是构成街道景观的核心元素。因此, 对街景整治中关于旧建筑的处理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 不仅是对城市更新理论的论据支撑, 也可以对将来的相关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沿街建筑现状分析

组成城市街景的建筑建设于不同时期, 具有不同的风格, 其采用的饰面材料、色彩以及使用和维护的情况各不相同, 其现状也不尽相同甚至相差甚大, 对现代城市形象的适应也有差距。因此, 在城市更新中不能一概而论, 建筑的不良现状是造成对街景建筑进行整治的直接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建筑立面陈旧, 临街阳台封装不统一, 防盗网、雨棚、外挂设备 (空调) 和晾晒衣物使建筑外立面杂乱, 临街商业店面状况混乱, 变化过多。

2. 建筑形态单一, 风格单调, 缺少变化, 其表面材料和色彩, 与街道空间不协调, 最终致使整体面貌欠完整。

3. 街道中的公建多处于重要视线 (对景建筑) , 体量高大, 对城市轮廓线和结构形态产生重大影响并造成环境压力。

4. 街道中的在建地块和拟建地块由于施工场所的暴露或残留未拆除建筑, 严重了影响了街道的空间质量。

街景中的建筑整治有别于其他建筑改善或景观形象设计的一些常见行为, 比如旧建筑更新、传统建筑保护、景观设计等。它最主要的特征是范围大、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根据这些特点, 我们首先需要对建筑的现状和整治范围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细致的前期调查研究是决定规划设计成功的重要保证。

三、街景建筑整治的规划目标与原则

1. 规划目标

(1) 提升建筑立面品质。清理、规范建筑立面要素, 结合建筑形体特征, 通过更新外墙材料、色彩, 以及附加构架等手法, 整体提升建筑立面品质达到和谐而有变化的效果。

(2) 形成适宜的艺术风格。有选择地强化建筑立面形式要素, 通过色彩系列化处理和附加构件手法, 丰富建筑立面和天际线, 使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现代感。

(3) 塑造街道建筑亮点。对重要的对景建筑作重点处理, 以形成街道景观视线的高潮。

2. 规划原则

(1) 针对性。主要是指对待每一类的问题, 有专门的类别归纳。针对类别里的每一种具体现象, 有具体的解决措施或者指导意见。

(2) 实用性。指整治方案简单易懂, 方便施工, 力求以有限的资金投入达到最大的整治效果。

(3) 多样性。指对同一种问题的解决能有多种可以选择的方案, 针对不同重要性的建筑类别, 提出不同档次的整治策略。

(4) 可持续发展原则。力求实现规划的系统性、先进性和可实施性。

四、街景建筑整治的规划方案

1. 调查分类

在建筑质量和风貌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 结合远期土地利用规划, 分别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整治措施:

(1) 立面改造建筑。建筑立面破旧, 与周边环境十分不协调, 严重影响街道空间视觉效果, 需要重新设计建筑立面式样。

(2) 立面整治建筑。建筑立面陈旧, 与周边环境不协调, 影响街道空间品质;需要对影响城市景观的多个建筑立面要素进行综合整治。

(3) 立面清理建筑。对建筑年限短、质量较好的建筑保留原有房屋的主要立面材料和构件, 清洗立面使其恢复崭新面貌。

(4) 拆除建筑。因近期内项目开发或因建筑品质太低, 严重影响区域景观和城市形象的建筑予以拆除, 拆除后空地按规划要求重新建设。

(5) 在建建筑。近期正在施工的建筑, 需要对施工工地作临时屏蔽处理。

2. 整治内容

3. 色彩设计

建筑的形象通过形式、质感和色彩三要素来表达, 其中色彩是灵魂, 是最具造型活力、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的因素, 色彩的运用不仅体现建筑的人文特征, 反映城市的时代风貌, 也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因此在现场调查和对城市特色分析的基础上, 对建筑立面色彩组合模式的建立和实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环境协调:建筑立面色彩应考虑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 对不同建筑物应根据其位置、用途、性质的不同, 着饰颜色尽量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 符合城市景观视线特征:作为城市主干道, 建筑立面色彩组合应该充分考虑车行、人行的视线需求。

(3) 符合场所精神:城市色彩作为重要的视觉要素, 应与特定街道的空间性质相协调, 并有助于表现特定场所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

(4) 符合城市地域特色:应根据城市本身特点规定自己的基本色调, 这是体现一个城市独特风貌的重要因素。

(5) 可实施性:色彩体系作为建筑立面整治项目的重要参考, 应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即考虑材料、工艺的可能效果和实施过程中的灵活度。

4. 广告设计

建筑立面广告布置形式主要为建筑顶部广告、建筑中部广告和建筑底部广告三种。在规划设计中对附属在建筑立面上的广告招牌等进行统一设计与布置, 对其位置、高度、尺度和色彩等严格要求。拟订的设计规范如下:

(1) 建筑顶部广告

(1) 允许设置永久性的社团标志或标识、建筑物名称的广告标识, 禁止设置各类永久性的商业用途广告标识。

(2) 广告标识应设置在建筑外墙上, 禁止凌空设置。

(3) 广告的大小、形状和色彩应当与建筑屋顶相协调, 禁止奇异的造型和大面积与建筑立面主色调反差过大的色彩。

(4) 广告设施的最大高度:

(2) 建筑中部广告

(1) 允许在建筑中部或基座设置永久性广告标识, 但必须与建筑立面有机组合。

(2) 广告标识的设置以不破坏建筑形式为原则, 建议多采用垂直于建筑立面的竖向形式, 且规格统一。

(3) 广告设施的高度不得大于9m且不得超过屋顶高度;广告设施的外挑距离不超过1.5 m。

(3) 建筑底部广告

(1) 允许在商业服务的建筑底层设置与服务功能相符合的商业用途广告标识, 非商业服务功能的建筑底层允许设置社团标志或标识、建筑名称的广告标识。

(2) 外挑式广告设施底部离室外地面的净空高度不得小于3 m, 广告设施外挑距离不得大于1.5 m。

5. 灯饰设计

建筑室外投光设计一定要充分表达建筑的性格, 要根据建筑艺术处理方式, 合理有效的展示建筑风貌, 并为建筑与城市增色。因此在方案设计阶段仔细分析了建筑的平、立面图, 根据建筑的特点确定灯光在墙面上的分布方式及由于建筑立面划分的不同而可能形成的光影效果。通常把建筑立面分成三段来考虑, 即裙房、塔楼和屋顶。

裙房部分最为简单, 利用灯光突出入口即可, 其室内大堂灯光的透射便是丰富的视觉来源。

塔楼的灯光处理要解决好两方面问题。一是四个立面的光照强度问题。因为城市内很多角度均有可能观赏到高层建筑的四个面, 若高层建筑不作四个立面的处理, 会给人一种阴阳脸的感觉, 当然为节省能源我们会主次分明, 这样效果会更好。二是塔身过高引起的灯光强度衰减以至塔身上部照度不足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在同一灯位设置大功率聚光投射灯进行补光, 当然塔体本身有分段最好利用分段设置光源。

屋顶部分是高层建筑最令人煞费苦心之处, 也是高层建筑标识性最强之处, 该部分的灯光处理最为重要。首先要保证足够的亮度, 该部分亮度应为全塔之最;其次对宝顶基座应作重点照明;第三对宝顶构架或网架应作投射处理。

6. 防盗窗设计

防盗窗的安装具有种种弊端, 如破坏建筑立面、影响市容美观;使本开敞通透的阳台变得如同牢笼, 降低了市民生活质量等。但防盗是一社会问题, 在目前城市中, 防盗窗的存在是不可缺少的。

在本次街道环境建筑立面整治过程中对防盗窗采取的措施是: (1) 拆除原窗户外部安装的防盗窗。 (2) 靠窗内部安装可滑拉的防盗窗。 (3) 门窗内侧安装滑拉防盗门窗。

五、结语

城市街道景观的绿化探析 篇3

(一)街道基础建设有待提高

现在很多城市街道的照明设备配备不足,使得灯照效果差。步行街道的材料消耗快,质量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行人走路的需求。关爱型设施的建造极度匮乏,包括老弱病残的交通告示等。

(二)街道辅助设施缺失

缺乏应有的街道服务设施,譬如公共电话亭以及公共厕所的建设,街道路牌以及交通图的配备,休息空间的安置等,进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市容市貌。

(三)街道建设理论陈旧

城市的建设不仅要体现出其实际的社会公用以及人们生活的需求,建筑也是一门艺术的学问。现在很多城市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并且伴随着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这种现象持续的恶化,呈现出“方盒子”效应。或者完全的仿造外国风格,失去了城市的特色以及建筑的韵味。

二、 建筑理念的核心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

“以人为本”是我国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其不仅是体现在德育和道德行为的范畴,已经融入我国社会各个层面,作为指导性理论,同样适用于建筑领域。从功用的效果分析,建筑的主体使用者是人,所以建筑最终的检验也来自于人的体验。故此城市建设要深具“以人为本”的内涵,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既需要考量其实际的效能,同时也需要反映出人的理念和实际使用的真实感受,进而发挥出城市街道建设的最大效力。

(二)坚持“传扬历史”的建设原则

历史的进程是以时代的发展为契机,故此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有历史底蕴以及历史价值的生活场景——既有纪念的意义,也有社会文化以及区域特性的蕴含,进而产生出独有的文化效应,从精神层面上震撼人们的内心世界,增加城市的凝聚力以及人们的城市认同感,同时也成为现时代街道建设的内在文化的体现。因为历史是人类生活和发展中的精神财富,值得推广。

(三)坚持“整体性”的建设原则

城市的建设具备着整体性的效果,是有机构成的集合。作为城市建设的基本组成,街道格局设计要遵循城市建设的整体效应,在发展特性的同时,为城市建筑功能的实现提供现实性依据。

(四)坚持“可特续性”的建设原则

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是在上世纪上半叶提出,并已经成为现在世界发展的共同原则。城市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所以需要可持续性建设。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城市街道建设的精髓是体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二对于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操作中需要融合自然的因素,表现在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

三、景观绿化建设方式的分析和探讨

(一)因地制宜

街道既有观感效应,又体现出其实际的功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交通作用、生活需要、商业发展以及其它方面。要融入城市建设的主体,同时需要具备观赏性以及和谐性的特点。市民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安全性以及舒适度的需求。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以及自然和地理环境,发展富有特色的城市绿化事业。

(二)生态设计

除了根据不同的街道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法外,还要考虑生态方面的问题。街道绿化景观其实也是为了改善环境,其中不仅仅是为了行人有个好的环境,同时也是为了给城市中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减少噪音,减少城市中空气方面的影响。这在设计当中是必不可少的。

(三)美观方法

美观方面,也就是说最为原始的目的街道除了为人们提供交通之外,再就是现代人都看中的——不论什么样的东西只有美的才是好的。因为它是美的所以能给人以快乐的感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意愿,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这也是设计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探索的论文 篇4

(征求意见稿)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理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提升全市城市街道景观特色和艺术水平,提高城市品位和形象,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城市整体形象为目标,以承办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为契机,坚持科学规划,标本兼治,加大建设力度和管理力度,实现景观要素整治提升建设的全覆盖,努力打造洁净、美观、有序的城市环境,创建高品位、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城市景观。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确保整治和建设科学有序;坚持因地制宜、传承文脉,塑造独具个性的城市特色;坚持突出重点、全面整治,以城市主要街道为重点,对沿街景观要素实施全面整治,确保街道景观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坚持依法行政、联创共建,形成稳定有序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工作目标

到今年底前,全市所有城区环境容貌得到综合整治,完成构景要素整治建设,各县(市)区、开发区(管理区)至少完成2条(长度不低于3公里,红线宽度不低于30米)街道景观整治提升工作,实现城市景观环境显著提升,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形成清洁、整齐、亮丽、优美的城市景观。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建筑立面改造。城市街道两侧的重要公共空间的既有建筑,严格按照先规划设计、再改造施工的原则,确定屋顶、墙身、基座等外观改造设计方案,同步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按照形式多样、风格协调的要求,规范建筑外立面的建筑符号、门窗、阳台护栏、空调室外机遮挡罩等。所有建筑都要定期清洗、粉刷或适当包装,保持外立面清洁。城市重要景观节点,在风格上做到协调统一,体现特色,构成城市景观观赏路径。

(二)提升绿化水平。拆除沿街建筑院落实体围墙,全部变为通透式景墙。街道两侧地面除建筑基底、室外道路、必要的停车位以外,全部进行绿化处理,无裸露明土。沿街公园、游园、街头绿地植物色彩丰富,绿化层次突出,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依形就势,绿化体现生态性、多样性和地域性,绿地率达到省规定的标准,合理设置雕塑小品、座凳等基础设施。管理精细,修剪、补栽等维护措施及时,无枯树、残枝及垃圾杂物等。

(三)规范广告牌匾。各地要编制户外广告、牌匾标识设置总体规划。其中,路南区、路北区、高新区的设置规划由市规划局会同市城管局编制,报市规委会审定后实施;其它各县(市)区、开发区(管理区)的设置规划由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组织编制,报市规划局、城管局备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严格广告审批,规范牌匾标识管理,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所有广告、牌匾,均应按照规划要求实施减量化、规范化整改,做到布局合理,设置位置相对统一,规格式样、色调与建筑风格、使用功能相协调。

(四)改善夜景照明。同一道路的路灯灯杆、灯具、光源、安装要统一协调,式样美观,亮灯率达98%以上,节能效果达到省定标准。根据城市定位和现有条件,以街道重要节点、桥梁、河道、绿地等及沿街6层以上楼宇等部位为重点,采用新光源,高水平做好景观照明设计,做到简洁明快,和谐统一,塑造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特色夜景。加强照明设施的维护与管理,确保设施完好和安全使用。

(五)完善道路桥梁设施。要规范铺装车行道、慢行道、人行便道,科学设置盲道、路标、施划标线,标线清晰、规范,形成完善的道路系统。全面实施道路路面整修改造,保障居民出行便利。道路铺装及修复要平坦顺直,铺装材料体现生态性和地域性。定期清洁、维护桥梁、涵洞及其附属设施。改善排水管网,实行雨污分流。各种架空线缆要全部实施入地改造。按要求设置、改造、修复道路各种井圈、井盖等设施。

(六)整治城市容貌卫生。加强街道的环卫保洁工作,落实重点部位24小时,主要街道18小时,一般道路16小时保洁制度,确保沿街路面、绿化带等洁净。严格落实生活垃圾、门店垃圾定时收集制度,沿街门店及单位认真落实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包门前卫生、包门前绿化维护、包门前环境秩序)管理责任制。公共厕所、果皮箱、垃圾收集站(箱)、报刊亭等市政设施设置满足行业标准,标识明显,设施外观整洁、完好。

(七)整顿城市交通秩序。深入开展交通秩序集中整顿活动,道路沿线交通岗、各类交通标识、公交候车亭等位置合理,设置规范,新颖实用。有条件的街道实行公交优先,对道路沿线机动车停车场(位)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定点,设立标志,专人管理,解决机动车乱停乱放问题。加大对出租车乱停乱靠、乱调头等现象的整治力度,依法全面取缔无证无照营运的人力、机动、电动三轮车。突发事故处置快速有效,确保交通秩序良好。

(八)治理施工现场。按照文明施工要求整治施工现场。所有施工现场周围应设置连续、密闭、整齐的围挡,实行全封闭施工。主体施工必须用密目式安全网封闭,施工现场的散体物料要用苫布或密目式防尘安全网苫盖。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用房的搭建要做到布局合理、安全稳固、整齐美观。建筑工地出入口

严格按标准硬化铺装,设置过渡带并配备车辆冲洗设备,施工现场及附近路面整洁干净。各种运输车辆实行密闭运输,严禁出现遗撒、污染道路等现象。

(九)加强城管执法管理。加大城管执法力度。拆除街道两侧违规建筑及影响市容的破残、危旧建筑。开展严厉打击乱贴乱画违法行为专项活动,加大小广告治理力度。取消占路经营,摊群集聚点及露天烧烤、马路作业、店外经营、店外加工等现象。加强对沿街集贸市场的管理,统一规范、限时限地经营。

(十)整治沿街居民小区环境。以沿街居民小区为重点,突出卫生及绿化整治。小区清扫落实责任,达到全覆盖,楼道干净整洁,无乱堆乱放现象。绿地整洁,无杂树,无堆物堆料、搭棚、侵占等现象,绿化植物配置合理,乔木花草齐全,无裸露土地,与景观大道衔接较好。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2年7月20日—2012年7月31日)。各县(市)区、开发区(管理区)按照本方案要求制定本地的城市街道景观整治提升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整治重点,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各项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各县(市)区、开发区(管理区)的《实施方案》请加盖公章后于7月31日前报市政府办公厅城镇建设上水平办公室(联系电话:2802339)。

(二)实施阶段(2012年8月1日—2012年 11月30日)。各县

(市)区、开发区(管理区)按照制定的《实施方案》,组织发动各方面力量,全面开展街道景观整治提升工作,严格按照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完成整治提升任务,城市街道景观整治提升工作取得实效。

(三)考核评价阶段(2012年12月1日-12月31日)。在各县(市)区、开发区(管理区)进行自查的基础上,市政府办公厅城镇建设上水平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依据《唐山市城市街道景观整治提升评价标准及评分细则》对各地景观街道整治提升工作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形成工作合力。为加强此项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副市长李国忠同志任组长,由市政府办公厅副调研员陈延杰同志、市城管局局长冀桂梅同志为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唐山市城市街道景观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市城市街道景观整治提升工作。各地也要抓紧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精心安排部署,落实目标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强力推进工作落实,确保整治提升工作取得实效。

(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街道景观整治提升工作的意义。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全体市民对街道景观整治提升工作的

认识,从而引导他们理解、支持、参与整治提升工作。适时加强有关整治提升成果的宣传报道,让广大市民真正感受到景观提升的惠民成果,进一步提升大家的参与热情和维护景观效果的自觉性,为形成景观整治提升的长效管理打下基础。

(三)严格考核,加大督导力度。市委、市政府已把城市街道景观整治提升工作列入各县(市)区、开发区(管理区)的考核内容,形成长效机制。评价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厅城镇建设上水平办公室组织城管局、住建局、规划局、园林局、公安局等专业人员或专家在实地踏勘的基础上,依照《唐山市城市街道景观整治提升评价标准及评分细则》进行打分,做为此项工作的考核成绩,并择优进行表彰。市政府办公厅城镇建设上水平办公室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对照《实施方案》内容和整治提升标准,定期对城市街道景观整治提升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限时整改并跟踪整改结果。对成绩突出的进行通报表彰;对工作不力、完不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附件:

1、唐山市城市街道景观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唐山市城市街道景观整治提升评价标准及评分细则

唐山市城市街道景观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李国忠 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陈延杰 市政府办公厅副调研员

成 员:徐忠岭

冀桂梅 周宝山 王 刚 董仕成 皇甫文东朱建峰 褚兆利 韩国强 董学忠 王玉国 黄玉东 彭晓明 王久福 张云江 刘振凯 市城管局局长

市公安局副局长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市规划局副局长 市爱卫办副主任 市城管局副调研员 路南区委常委、副区长

路北区政府副区长

开平区政府副区长 古冶区委常委、副区长 丰润区政府副区长 丰南区委常委、副区长

迁安市政府副市长

遵化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滦县政府副县长 滦南县政府副县长 乐亭县政府副县长

马海廉 迁西县政府副县长 刘得利 玉田县政府副县长

曹妃甸区

刘玉林 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魏立军 芦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刘国才 汉沽管理区管委会副主任 谭树强 海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城市与街道的发展与改造 篇5

【摘要】传承中国古代街道与城市向多样化、文脉化和可持续化的发展方向,借鉴国外对街道建设的理论与实例,总结出街道重点应是保持街道的生机与活力,确保行人的安全与舒适.提高交通的可达与有序,延续街道的文脉与记忆,维持街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以期对我国现阶段街道发展与改造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城市、街道、文化传承、改造、可持续

城市与街道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从早期平易近人的小城镇到现在庞大的现在都市,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大众对更高质量生活追求的结果。但是置身于高楼林立和宽阔街道的现代都市中,让人感到的却是压迫与冷漠。在现代城市越来越发达的同时,城市的空间也逐渐破碎,不管是传统的建筑学思想还是影响现代城市发展的现代主义思想,都把对城市的关注点放在了建筑上,而街道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逐渐被“蚕食”。城市街道空间作为人类必不可少的生活场所和公共舞台,如何有序地处理城市与街道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和谐发展,已成为当今城市街道改造的首要工作。

一、城市与街道的发展

1城市与街道的产生

城市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最复杂、最伟大的艺术品,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与集中体现,《礼记﹒礼运篇》记载的“城郭构池以为固”是现今发现的对城市最早的记录。从历史学的研究来看城市的起源,首先随着农业的出现而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之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农业发展并产生了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转而形成了商人、手工业者、僧侣等,他们的聚集就出现了城市。

城市街道是城市空间的主要构成空间,街道随着集市的形成而产生,由多种形式的各个建筑实体围合而成。街道的功能也由最初的交通开始,到沿途进行的集市交换商品,进而逐渐融入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多种元素,直到今天的城市街道已经成为了多功能活动集合的线性城市生活空间。

2中国城市与街道的发展

中华民族的筑城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完整的记录,如《礼记﹒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室,市朝一夫”。从中可以看出那时古人就已经认识到街道的组织与尺度,是表现城市空间系统和社会等级秩序的重要手段。秦代咸阳城,对道路的建设有了很高的见解:类似高架道路的“复路”、全封闭式的“甬道”,还出现了隧道、地道的建设。汉都城每边由三个门,每个门有四条车道,每个车道宽为1.5至1.7米,街道经纬交错、平整端直,说明城市街道的布置形成了棋盘式布局。隋唐长安城的道路系统在古代建筑中堪称经典,朱雀大街是城市中轴线上的主要干道,大街东西两侧还设南北向主干道5条,纵横交错的主干道,将全城分为110个里坊。北宋汴梁在城市道路建设方面,出现了主干道和次干道纵横交错、相互贯通的道路交通网,这体现了因地制宜、规划与随意发展的特点。明代南京城,道路建设实现了人车分离。走入近代,由于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城市规划传统遭到了中断。到了现代,由于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城市建设也得到快速的发展,然而道路系统并没有跟上急切的步伐。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汽车“蚕食”城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街道活力随着尺度的增大而流失,街道交通随着不合理的设计而无序,街道环境随着车辆的增多而恶化。“人行道不知起自何方,伸向何处,也不见有漫步的人。快车道则抽取了城市的精华,大大地损伤了城市的元气。”现代城市模式对汽车交通的过度偏爱,造成了城市中街道、空间的不和谐和人性的缺失。由于过分追求等级化和功能化布置,城市空间的地域性特征逐渐消失,街道空间蜕化为纯粹的交通空间。这不仅破坏了城市街道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最终导致了城市郊区化和街道荒漠化的出现。

二、国外城市街道改造的理论与实践阐述

随着国外城市街道的不断发展,其理论体系在日益完善。这些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街道形态的改造以及街道的和谐持续发展。1街道形态的改造

1979年日本当代建筑师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把形态视觉结构的图形和背景理论运用到街道景观研究中,从水体、绿化、色彩、街道的比例等方面分析街道空间,为街道记忆空间的更新进行了理论阐述。日本学者南博文和马场健彦针对亚洲文脉下的高密度城市街道环境,提出“亚洲城市主义”,关注“街道社会生态”,并特别强调“社会即景”,倡导为高密度城市环境作契合文化内涵的设计。1962年哥本哈根提出“步行或步行优先的原则”,市中心最拥堵的Stroger街道改造成示范步行街(如图1)。到1996年止,哥本哈根完成了市中心区主要街道和广场的步行区域建设,步行街总长3.66km,约9600m2的土地面积被辟出用于人们的公共活动。

2街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1994年英国学者Chris Bradshaw提出绿色交通的新理念。1996年英国规划师J.C.Moughtin在《Green Dimensions》提出可持续交通应优先发展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强调可持续交通系统的设计、发展和管理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德国从1980年开始鼓励“非机动车系统的建立”,大多数城市将居民区的车速限制到30km/h以下,并通过变窄街道、拓宽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等策略来削减交通量,吸引交通分流到步行和自行车等出行方式上,通过限定速度来确保行人和骑自行车人的安全。

三、对于现阶段城市街道的发展方向 保持街道的生机与活力

城市街道改造中街道活力的保持不仅与道路交通规划有关,而且与街道空间的处理、城市社区的建设、临街商业店面规划、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建筑是城市多样性的一个必需成分,对于城市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他们,街道和地区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这里的老建筑包括很多普通的、貌不惊人的、价值不高的老建筑和一些破旧的老建筑。城市需要各种各样的旧建筑来培育多样性的混合用途。“街道不仅仅可供进出,同时又是社交表现的舞台”。街道两边建筑临近空间的渗透性和开放性可以保持街道景观的视觉连续性和丰富 街道空间的活力,创造出富有生机的引人入胜的场所与人性化街道空间。

2延续街道的文脉与记忆

全球化的浪潮对特色文化的冲击,导致街道景观更新设计中的文化表现手法偏于流俗。街道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别性,致使“千街一面”的现象出现在各个城市中。这些逐渐丧失地域特色和日益平庸的街道面貌导致了人们对街道环境归属感的淡化。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而“典型的空间特性能够强化特定道路的意象”。首先,城市街道改造与更新过程中应尊重历史,保持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不能割裂历史文脉,片面地追求全新的形式。城市街道景观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其次,街道的更新设计要融合地理环境、社会习俗、文化艺术、风土渊源等特征,从城市的文脉背景中吸取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通过景观再现、借鉴转化、抽象表达、对比融合、隐喻象征等手法来表现街道的文脉特征,还可以从当地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名人文化等方面提取元素作为街道雕塑或其他公共艺术的创作灵感。最后,通过街道建筑语言、路面铺装、街道小品、户外广告、绿化、标识等元素来构筑街道特有的景观意象,使文化主体直接参与街道文脉景观的表达。

3维持街道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街道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包括人与街道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街、车三者之间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中绿色街道和绿色交通的发展不仅缓解了街道的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还可以提高道路交通系统的高效性和持久性。此外,街道家具的“集约化”布局、道路材料的环保型选择、街道绿化物种的本土性和生态性都是街道更新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绿化的生态设计、立体绿化等能极大地消除汽车尾气和街道烟尘给人带来的危害,给街道上的行人提供一个凉爽的通道。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智能化管理、生态控制等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街道改造中对太阳能的利用,对水的循环利用,对温度、湿度调节的数字化控制等方面都在进一步的探索中。

四、总结

纵观国内外城市街道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模式以符合人的行为、心理、空间品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为基础,兼顾车流的高效通道与环境的生态平衡。总之,在城市街道改造与更新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利用土地、人力、物力等资源,促进街道与城市整体环境的改善,实现人、车、街三者的和谐有序发展,进而实现整个城市乃至区域的交通、环境、资源、生态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街道城市创建表态发言 篇6

一是凝心聚力,积极营造“创建”氛围。利用宣传栏、标语、干部群众大会等手段,把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传达到位,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努力形成人人关注创建、支持创建、投身创建的良好氛围,真正使“城市创建”活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是真抓实干,坚决完成“创建”任务。严格做到职责、人员、资金“三到位”。投入XX万元,用于为每个社区增配5名保洁员(总计增加到65名),增加垃圾桶、垃圾窖、垃圾转运车等投放数量,整治沿街店面等工作,力求彻底解决里弄小巷、卫生死角等老大难问题。其次是精益求精,争创亮点。在“城市创建”工作整体上水平的前提下,精心打造一批“城市创建”示范亮点工程,成为展示街道“城市创建”工作的窗口。同时,加强部门联动配合,需要相关部门配合的,街道主动进行沟通;需要我们配合的,我们将鼎力相助,全力支持。努力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的生动局面。

浅论城市街道景观的现状 篇7

城市的发展往往依据其特有的发展形态随着历史时期进行逐渐发展。这也就是城市规划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也是该城市居民所最能接收的城市景观文化。城市中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是路面本身, 还包括植物、建筑物、构筑物、绿化、小品等组成的各种物理形态。城市道路网是组织城市各部分的支架,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代表一个城市人文文化和城市公共环境的发展程度, 这一环节也使我们更加要注重城市街道景观的发展。

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来说, 街道景观环境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所以说城市街道景观环境的优劣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

所以, 城市街道景观的发展是城市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的相关发展, 居民对公共设施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是不可逃避的问题之一, 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也成为国内外景观设计师们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街道景观所存在的问题

1. 环境生态问题:

我国街道现状存在的问题就是环境质量差, 街道绿化不健全, 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 没有特色;围墙多为没有修饰的实墙, 广告随意乱贴;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街道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 整体性较差。

2. 交通枢纽问题:

交通主干线节点位置缺少交通枢纽的指示, 我国有许多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环境现状, 交通繁忙路段缺乏人行天桥、过街地道和人行横道线, 行人不得不冒险横穿街道, 许多城市交通的需要, 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拓宽机动车道, 步行者不得以而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 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 步行空间冈而缺少安全性。

3. 公共设施问题

在公共设施方面更加欠缺, 对路面的要求, 忽视街道设施, 比如街道照明、交通标志, 以及其他供人使用的各种设施, 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例如:街道照明不能满足车辆和行人夜间的需求, 行人道地面铺装材料耐气候性较差, 不能满足行人基本的行走要求。在一些中小城市出现整条街道都都找不到公共厕所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

二、我国城市街道景观问题原因

我国城市街道, 缺乏创新, 过去千篇一律, 今天又不将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到景观当中, 使得非常繁杂, 在街道景观设计中, 设计师更多注重对历史文化的应用, 缺乏对于文化内涵的表达。道路交通环境的设计很少考虑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只有正确把握和理解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满足人们使用功能的同时, 要具有艺术的表现力, 体现出其特有的艺术特性。

通过上述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遗留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 导致城市的交通设施系统没有完整的规划, 缺乏专业性的规划人才。一直停留在有需求在整改, 没有整体长远的规划思路, 主要的城市规划主要围绕着扩路修路为主, 对街道的配套设施考虑较少。

2. 城市规划问题

不同的道路在城市生活中所具有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 道路规划要遵循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在道路规划中, 要进行分类, 深入研究。传统因素应对城市景观加以充分考虑。包括城市道路的性质和功能、城市景观的使用者行为规律与视觉特性、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原则。尽量加强自然要素的应用, 让城市硬质景观与自然融为一体, 突出城市的个性化设计, 使得每个城市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 不同的地形和气候, 在整体城市道路景观规划中得以充分体现。

3. 规划治理问题

城市街道景观在整体城市中分区较多, 但常常因为界限不明确, 往往出现问题相关管理不能明确职能。造成了城市街道治理中存在混乱无序的状态, 在一些城市中街道的不断改进以及扩建, 但是缺少整体的规划。

4. 街道文化问题

目前, 在街道景观设计中, 设计师从城市历史中挖掘出能够表达城市特色的要素, 将其融入到景观设计中, 但同时也存在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表达不强;忽视时代文化精神;传统景观消失, 文化遗产遭到破坏, 城市失去特色;欧式化、模仿严重。

所以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城市的核心是人, 公共空间也是供人们使用和交流的场所,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景观设计的关键。城市街道是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体现。街道景观应该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前提, 注重服务性设施建设设计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在规划中, 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行整体长远的规划。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使得人与环境相互协调, 在景观的设计上注重自然和谐统一, 更加要考虑整体街道未来的发展趋势, 例如国内的一些城市在保留历史文脉上规划出特定景观街道分区, 例如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南京路、哈尔滨的中央大街等。这些街道保留了传统的历史景观并进行了规划整体, 在满足交通的前提下为城市添加的特有的地域性文化。

针对目前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为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主要方向脉络, 促使城市街道可以改变现状, 在整体城市规划中呈良性发展的状态。

结语

城市街道景观的问题已经成为城市规划中不可避免的环节之一, 设计师在关注当代西方城市景观设计的同时, 更多的注意力应该放在中国城市街道现状进行分析, 城市街道应在居民需要的思想上良性发展。

摘要:景观设计属于城市规划重要环节, 景观设计主要针对地表景色进行规划。是城市景观的窗口, 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同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精神生活, 周边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街道景观设计更能体现出一个城市固有的特色, 一般都属于城市景观的重要部分。

现代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手法研究 篇8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街道;应用

一、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连续性

众多的城市设计理论都已指出,好的街道景观应具有连续而明确的界面。对于其街道宽度、两侧建筑的尺度、立面形式等方面的定制。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建筑侵入城市中的传统区域仍然不可避免。

城市道路改建中,原先尺度宜人的空间被完全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道路红线50米的空旷的街道,一幢幢仿古底层建筑和现状的高层办公大搂交错布置,空旷的街道将高楼大厦孤零零地显现在建筑轮廓中。街道界面不连续了,原先那种致密而富质地、连续而有韵律的城市景观被打断了,呈现出一种混乱而无序的场景,让人有些不知所措。而高层建筑几乎每幢建筑都有独特的体形,都设置各自的广场,或圆或方、或凹或凸、或在正面或在转角。虽然大多数高层建筑的裙房都用作商场,但人行路经常会被办公人口、停车场所打断。与此相对的是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构想:针对各个不同区段的具体情况,根据此区段内保护建筑的特征,对新建筑分别制定一些指导性纲要。有的要求底层作骑楼设计,表面材料为天然石材;有的则要求形式活跃,材料色彩均不限。所有的构想和措施都力求保持历史遗留下来的街道景观的魅力,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是使街道乃至整个城市景观具有可识别性和可意象性的最有力的因素。这种连续性和明确性体现在街道两侧建筑的高度、立面风格、尺度。比例、色彩、表面材料乃至广告、店招的位置样式等方面。不同性质的街道,其界面自然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这种特征沿路不断出现,那么街道景观就将以连续的统一的构成令人难忘。

二、街景艺术处理

许多历史城市不仅在街景艺术处理,如曲折、进退、对景、框景、节律等方面,而且在街坊与建筑,以及与步行空间的配合上做得很好,值得借鉴。节点的处理中,将街道交叉点或转折点处扩大形成广场,是很常见的处理手法。这不仅可以更好地组织交通,还可以利用广场的雕塑、小品等处理,加强地点性和可识别性;沿连续的衔道空间局部扩大,不仅有利于街道空间的收放,增加空间层次感,同时可以吞吐吸纳人流,形成空间的集聚点。这种空间往往和重要公共建筑的人口广场相结合。此外,街道转折时的对景以及门式景观创造等都需要仔细的推敲和斟酌。合理的安排视线通廊是丰富街道景观层次,提高节点处理想景物的视觉频率的重要手段。

三、街道景观构成要素的协调性

为了强化街道景观的整体性,在街道景观构成要素的协调性方面得处理,包含三个层面的处理:第一层面在对作为景观载体的街道与城市的关系协调,也就是街道的功能定位合理;第二层面是街道景观两大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即各物质构成要素与时代文化环境与价值取向的协调;第三层面街道两大构成要素下各子要素之间的尺度、位置、功能、感受(色彩、肌理、形态、印象等)之间的协调。

功能定位合理直接决定街道景观设计的成败,憋足的仿古建筑无法让人追忆失去的城市记忆,保留的深宅大院成为路边微缩的景观模型。这些都说明合理的功能定位是优秀景观设计的先决条件各物质构成要素与时代文化环境与价值取向的协调体现在提高街道的整体文化品位,充分发掘街道现状的景观资源,保持街道地方文脉的延续,保持街道传统特色的活力和再生。而不是跨越时空去创造所谓的新潮和仿古。

各子要素与人的尺度更加接近,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它们直接决定着街道自身的形象,其形式、色彩、尺度、纹理及与周围环境是否协调等,都给人们提供最直接的视觉感受,并影响到城市空间的景观质量。因此,各要素之间应形成一个系统,拥有统一的母题,例如每个店面和门面装修风格的统一,沿街牌匾的尺度、作法、色彩、悬挂高度、距地尺寸、以及霓虹做法、金属卷帘栅栏造型、空调散热器位置等的具体要求,都关系到街道的总体环境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些细部设施的配置应该是有规律的,而不是随意乱放的。

四、街道设施的配置与整合

设施的功能并不是独立的,往往是复合的,而且从景观要求出发,它们都应具有审美性的要求。通过对设施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可以使街道景观更加丰富宜人。它可以塑造城市街道景观的特色,使空间引发活动,使活动强化空间。它可以明确地界定人、车的使用空间,使它们互不干扰而又能紧密地转换。它可以塑造活动空间品格,强调空间的运动感或滞留性,以促发不同性质的动态与静态活动。同时具有某些相同功能的设施应整合而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例如灯箱广告和路灯的整合、座椅和花坛的整合、空间界定的小品与绿化的整合等。

五、人的感受和需求

景观设计的目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艺术处理,合理的表达设计意图,满足人的精神上的愉悦,二是通过创作,创造一种意境和氛围,让感受者参入进去,满足人的自我表现、参与或使用需求,并使其成为街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开敞空间的设置应结合功能考虑,赋予场所一定的功能有益于提高空间的使用率,休闲性的街头绿地应结合冷饮、小卖等设施;而休息的座椅的设置的位置应考虑人的心理感受,而避免成为摆设。南京东路商业步行街建设,则根据不同区段的性质,对细部设施分别进行设计。在纯步行街,采用统一的地面标高,运用不同肌理、色彩的人行道板铺砌,分为“驻留区”和“流动区”。

“驻留区”采用较小的铺砌单元,并设置椅、凳、庭园灯,栽种乔木,设置花坛,放置各类街道家具和小型环境艺术品,供购物观光人流停留休息;“流动区”采用较大的铺砌单元,该区域是贯穿步行街的无阻碍通道,可供观光车缓行。必要时可行驶特种车辆。在准步行街,车行通道比两侧标高稍低,用较大的铺砌单元,表面肌理较粗糙,使汽车在行驶时能感觉颠簸,并配合平面曲线的变化,以减缓车速。

街道城市管理工作总结 篇9

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莲塘街道以市容环境综合考核为导向,创新举措,不断推进城市管理创新,通过街道办、社区工作站、村股份公司、作业单位及辖区居民的共同努力,辖区城市管理水平、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辖区市容环境有了显著提升。在2013年第一季度市容环境综合考核中,我街道在全市排名中位列第4名,XX区排名位列第2名,在XX市组织的社会满意度调查中我街道在全区排名第1名的成绩。现将街道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定方案,强化分解

为进一步提升辖区的市容环境质量,深化市容环境综合考核工作,街道领导高度重视,靠前指挥,调动各股份公司、社区工作站积极参与工作,制定了《莲塘街道市容环卫竞赛评比方案》、《莲塘城中村综合整治后续长效管理工作方案》《莲塘数字化城管工作方案》等,成立以街道党工委书记罗学怡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街道、社区、作业单位三级工作责任网格,把工作任务详细分解,具体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人。

二、精心准备扎实推进

1、根据辖区分布情况,将环提中心工作人员分成三个组,每组均安排两个人负责,各组按照市容考核要求全方位的巡查各自管辖区域,现场发现问题现场协调解决处理,确保了巡查质量和效果,并做好现场拍照取证和记录归档。周末及节假日安排人员轮值,要求值班人员对辖区巡查每天不少于两次,并做好相应取证记录。加强了对存在问题的处理力度,科室每周组织召开工作例会,总结上周工作及部署本周工作,对未处理完的暗检进行跟踪协调直至处理完毕。

2、成立数字化城管信息处理中心。组建城管数字化qq群,由一名工作人员负责案件任务的派遣和回复,全程跟踪数字化案件处理过程。成立数字化案件应急处理小组,对时间急或无责任单位的案件进行及时处理。2013年上半年数字化案件共计720宗,及时处理率100%。

3、积极引导和监督四个村股份公司参与市容环境管理。针对城中村、市场等重点区域,积极发动各股份公司,鼓励村民加入到市容环境整治行动中来,实现村民自治。

4、充分调动社区工作站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工作,把工作内容、目标、任务及要求等明确到个人,确保责任到位。

5、组织城中村专项整治。街道组织、执法队、城管科、各股份公司、各社区工作站对辖区环境卫生进行全方面的排查,对房前屋后、屋顶雨篷、边坡沟渠等易积存垃圾区域进行逐街逐巷过关整治。监督保洁队伍对辖区内生活垃圾收集点日常清扫和清洗,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对城中村及肉菜市场清洗不到位、通道上杂物乱堆放,各档位产生的垃圾未袋装化,未能及时清理等现象进行重点整治。要求商铺认真履行门前三包责任,居民自觉爱护市容秩序,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挂晒、文明养犬等。清除暴露垃圾和卫生死角共计170处230吨,清理小广告26000张,清理施工建筑垃圾72车180吨。

6、加强舆论宣传,利用设置便民服务点、张贴海报、上门派发资料等形式组织市容环卫宣传活动。规范文明行为、倡导文明养犬等,共计派发4000份温馨提示及7200份宣传资料,充分激发广大市民爱文明、讲文明、争做文明市民的意识。通过这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居民爱护环境、文明意识不断提高。

三、大胆创新亮点频出

1、成立城中村城管办。针对城中村市容环卫老大难问题,街道成立了以村股份公司总经理为主任的城中村城管办,城中村城管办成员由街道城管科1名、执法队2名、社区工作站1名、村民4到8名组成。共同管理城中村市容环境问题,充分调动村股份公司的积极性,推行村民自治的模式。城中村城管办成立以来,城中村的市容环境问题处理起来更方便快捷,城中村面貌得到不断提升。

2、推行街道领导“片长制”。为落实城管工作高质量、精细化、全覆盖、全天候、常态化的思路,街道大胆创新,决定处级以上领导带领机关科室挂点社区,担任挂点片区的“片长”,监督指导社区工作站、作业单位做好市容环境卫生工作,协调处理日常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片长制”的推行,有效带动了机关和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市容环境工作特别是一些影响市容环境的难点问题的解决。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探索的论文 篇10

__街道是我县城区建设“南拓东进”的重点规划区域,是由原__社区和原明安社区整建制划分而来,下辖新安、经山、明安和铁东4个社区,共有11742户、22396人。近年来,__街道坚持把深化社区治理工作作为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建幸福社区的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等手段,初步形成了共建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社区治理工作格局。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加强党组织领导,凝心聚力

一是层层落实责任。始终强化街道党工委是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按照党工委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抓落实、专兼职人员具体干的工作模式,班子成员下片包保社区,围绕基层治理工作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抓好小微企业联合会和社会组织联合会建设、全面推行“五长制”,加强网格化管理,实行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街长,负责辖区内所有街道;各社区党委书记任路长,负责社区内所有路段;网格长由社区“两委”成员担任,由辖区在职、退休党员和居民担任楼栋长和单元长。截止目前,__街道共设有32个网格长,154个楼栋长,695个单元长。二是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和党群服务站,目前__街道共设由2个党群服务中心和2个党群服务站。

(二)发挥街道主导作用,健全治理体系。

一是加强党建联盟,实施“四项清单制”。以街道党工委为组织引领,全面统筹整合辖区行业、居民群众的可供资源、所需服务等信息进行梳理、汇总、对接,形成党建和服务需求清单、党建和服务资源清单、党建和服务项目清单、党建和服务责任清单“四项清单”。__街道自成立以来,紧密结合县级党政领导进社区、在职党员“双岗双责”、“红领岗”等工作,开展结对帮扶、化解矛盾、组织志愿服务等活动。加强城市基层党建联盟把街道党工委和各成员单位党组织工作力量拧成了“一股绳”,工作资源形成了“一盘棋”,携手共建、共同努力,开展共驻共建活动14次,党员群众参与联盟活动500余人次,共解决难办实事10次,推进社区建设及党建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二是提升社区队伍建设。借助街道社区改制的契机,共补选“两委”成员44人,增强服务功能。组织开展系统培训,采取挂职的方式,将一批年轻的社区干部选调到街道各办公室进行挂职锻炼,提升业务能力。结合各社区实际,实行绩效管理,最大限度调动社区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积极鼓励社区工作者考取社工师职业资格,提高社区工作者专业素质,提升服务能力。

(三)发挥基层作用,协同发展。

一是固本培元,强化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严格按照党章要求,规范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抓实党风廉政建设,及时通报违纪违法行为,定期开展谈心谈话活动。抓好“红领岗”建设,每周定期组织“红领岗”人员,走访企业,了解非公党建情况。将“解放思想再深入、全面振兴新突破”教育实践活动与街道社区各项工作深度融合。二是依托百站建设,服务辖区群众。根据辖区群众的不同需求将百站划分为“爱心类”、“医疗类”、“学习类”、“就业类”、“助老类”等十大类,在每个类别下设若干个服务站点,一个服务站点发展数名志愿者。在“百站”建设的同时,将代表分配到一些服务站点担任“站长”职务,充分发挥代表的职业优势和个人所长,使“百站”建设更好地服务辖区群众。三是积极打造社区“123”服务。“1”开展“个十百千万”积分行动,其中“个”是“个十百千万”积分行动,打造服务民生的党建工作品牌;“十”是建立壮大十个社区组织;“百”是号召百名在职党员干部在社区组织中任职;“千”是发展千名社区志愿者;“万”是服务万名群众。“2”是搭建在职党员履职服务平台和居民自治平台两个平台,拓展联系服务群众新领域。“3”是构建三个“志愿者+”服务体系,切实解决民生实事。四是街道党组织引导和规范物业管理,推动“红色物业”全覆盖。加强对现有物业公司党支部的党建引领作用,做好物业公司和百姓之间的沟通,共同解决服务难题。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两委委员”素质亟待提高

街道改制后,新社区“两委”委员,面对新时代社区治理的问题,不能完全独挡一面,此外干部交流培训的机会少。

(二)社区治理工作缺少足够的设施支持

由于街道改制,新组建社区的办公场所无法完全保障,依靠街道难以解决。

三、对策建议

浅谈城市街道园林景观植物设计 篇11

关键词:城市;街道;园林景观;植物;设计

园林景观的植物设计最早以放射对称或中轴式的规则式设计出现在西方,需经修剪成各种规则的艺术造型,随后,受东方园林以及植物地理学的影响逐步发展成自然式、混合式、密林式、简易式以及多层式等风格。当前,我国城市大都采用这多种方式相结合[1]。除了植物的形态之外,植物的颜色、质地都会对街道的景观效果产生影响,为了进一步绿化美化街道的园林景观,需要对街道植物进行精心设计与配置。

1.城市街道园林景观植物的功能

通过研究城市街道园林景观植物的功能,有助于了解植物设计对于城市街道园林景观的重要作用,在设计过程中既考虑其实用价值又考虑其美观效果,设计出美观而又实用的城市街道园林景观。城市街道园林景观植物主要具有以下三个功能:实用的道路功能、营造城市特色景观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1实用的道路功能。城市街道园林景观植物具有实用的道路功能,它能有效地将人行道以及车行道隔离开来,实现人车分流。另一方面,街道植物的遮蔽作用能遮挡辐射和风雨,特别是在夏天能起到防暑降温的功能。植物下的设施还可成为行人途中小憩的场所。

1.2营造城市特色景观。不同城市的街道园林景观植物依据地域气候差异而有所不同,再加上同一城市的植物设计风格迥异及季节更替,街道园林景观形成城市中一道具有特色的亮丽风景线。居民和游客都可以从街道的园林景观感受城市的独特魅力。街道植物的形态、颜色、种类、质地、香味以及各种组合配置都为街道园林景观增添了活力。

1.3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植物具有固碳放氧的功能,因此城市的绿化程度对于城市空气净化具有重要意义。街道植物是城市绿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担负着改善空气质量的重任。除此之外,街道植物还能够有效吸附粉尘、增加城市湿度、调节城市气候、减弱噪音以及防风保持水土,大大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2.城市街道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的现状

我国对于城市街道的绿化程度较为重视,一味追求城市植被覆盖率和城市绿化面积的现象比较明显,忽略了对街道园林景观植物的设计。因此,我国城市街道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的发展相较于发展国家发展较为缓慢且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城市街道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对街道植物设计的重视不够、植物选择配置不当、植物种植养护水平低。

2.1对街道植物设计不够重视。有关部门对于街道植物设计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街道植物设计对于市容市貌以及城市的发展的作用,未投入足够的资金、人力、物力到城市街道植物设计中,许多城市之间生搬硬套,导致城市街道的植物雷同,毫无地方特色可言。

2.2植物选择配置不当。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街道的植物种类过于单一且植物选择未依据城市的气候环境特点导致植物不成活或生长状况不好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另一方面,因未经过合理设计,植物的组合配置混乱,未能达到美观的效果。

2.3植物种植养护水平低。设计、种植和养护一体能确保街道园林景观植物的生长达到预期的美观效果。然而,目前我国城市街道植物的设计、种植、养护完全脱节,因此种植和养护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且种植和养护管理水平低下也大大影响了街道植物的绿化作用。

3.城市街道园林景观植物设计方法

为了改善城市街道的园林景观,美化市容市貌,需要对街道园林景观植物进行合理设计,根据目前城市街道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的现状提出了对应的措施:因地制宜,灵活运用、遵循城市街道植物设计原则、建立健全设计、种植、养护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3.1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城市街道园林景观植物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城市的气候和环境适合生长的植物种类,引进不适宜的种类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会影响街道园林景观的效果。其次,要结合城市的文化内涵,设计具有城市特色的植物景观,将当地的民俗风情、文化底蕴融入设计,在改善市容市貌的同时,提升城市的名片效应。

3.2遵循城市街道植物设计原则。在进行城市街道植物设计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有:①变化与统一原则。在贯穿城市整体的设计理念的同时力求创新与变化,让居民和游客在体验丰富多彩的同时感受到和谐统一。②对比均匀及节拍韵律原则。在植物的质地、颜色及组合方面既要体现节拍韵律的变化又要实现均匀配置。③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街道植物的自然性、功能性、连续性、流动性、导向性、生态性以及时序性等特性。④坚持人性化及可持续发展原则。街道休息场所的设计应以人为本,植物设计也应契合主题。对已有街道园林景观应进行保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和改造,实现可持续利用。

3.3建立健全设计、种植、养护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只有建立健全设计、种植、养护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才能确保街道园林景观的最终效果。城市街道园林景观植物的设计师应参与指导后续的种植及养护过程,过程中可以及时进行改进,确保最终呈现的是设计时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设计灵感来源以及种植养护水平的提高。

结束语

城市街道园林景观不仅具有交通功能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还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美观的休息场所,这对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的名片效应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和谐发展[2]。为了提升城市街道园林景观的植物设计,本文对其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存在对街道植物设计的重视不够、植物选择配置不当、植物种植养护水平低等问题,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因地制宜,灵活运用、遵循城市街道植物设计原则、建立健全设计、种植、养护一体化的管理体制。这些方法的效果还需在长期的街道园林景观构建的实践过程中加以检验。

参考文献:

[1]梁媛.城市街道园林植物景观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5:191.

[2]黄旭波.城市街道园林景观设计[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1:19-20.

上一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下一篇:初 二 数 学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