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正气歌赏析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天祥正气歌赏析(共7篇)

文天祥正气歌赏析 篇1

如果文天祥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他或许会成为一代名臣,即便归隐耕作,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名声更大的诗人。可他偏偏生逢乱世,国破人亡,历史让他担负了注定要失败的责任。

正气歌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赏析

《正气歌》为南宋名臣文天祥所作。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文天祥在狱中三年,受尽各种威逼利诱,但始终坚贞不屈。1281年夏,在湿热、腐臭的牢房中,文天祥写下了与《过零丁洋》一样名垂千古的《正气歌》。 该诗慷慨激昂,充分表现了文天祥的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1283年1月9日,在拒绝了元世祖最后一次利诱之后,文天祥在刑场向南拜祭,从容就义。其绝命辞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在今日的文天祥祠(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文天祥原关押之地)前院东墙上,嵌有诗碑,就镌刻着文天祥当年在这里写作的《正气歌》。后殿庭中,有一株向南方倾斜近45度角的古老枣树,就是相传代表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神的“指南树”。 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系写作于北京(元大都),鲜为人知的文天祥祠在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是抗元英雄文天祥曾被元朝关押三年的地方。文天祥祠现有前后两进院落,前院东墙上嵌有诗碑,镌刻着文天祥当年在这里写作的著名诗篇《正气歌》;后殿庭中,有一株向南方倾斜近45度角的古老枣树,就是相传代表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神的“指南树”。

21岁考中状元,主战拒降,屡遭排斥文天祥,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人,1236年生于诗书之家,1256年21岁时赴南宋国都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应试,得中状元。1259年,文天祥为父守孝三年期满,正式步入仕途时,南宋已面临蒙古大军南下入侵的危急局面。忧心如焚的文天祥上书朝廷,揭露奸臣误国劣迹,并提议“建立方镇、各守一方”,即军事防御按地段承包责任制,但是“书奏、不报”,不被理睬。耿直忧国的文天祥宦海沉浮20年,始终遭压制、排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国。1274年,忽必烈派丞相伯颜率军20万再次侵宋。南宋虽然有兵70余万,但主幼臣奸,一触即溃。文天祥捐出家产,筹饷募集民兵5万进京勤王,反被奸臣阻挠,解除兵权。

1276年阴历正月十八日,伯颜元军进抵距临安只有30里的皋亭山,右丞相陈宜中畏敌逃遁。正月十九日,朝廷临危授命临安知府文天祥为右丞相,前往皋亭山议降。掌权的太皇太后谢氏授意如能谈成,可以让小皇帝向忽必烈称侄子,实在不行,称孙子也答应。正月二十日,文天祥面见伯颜,说自己只议和,不议降,并要求元军先撤兵,后谈判。伯颜大怒,扣押了文天祥。正月二十一日,谢氏率南宋君臣举国投降。

1276年阴历二月初九日,誓死不降的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出发前往大都(今北京)。中途在镇江停留时,文天祥与同伴共12人于二月二十九日夜设计逃脱,历尽艰险经仪征、扬州、通州(今南通)乘船回归南宋故土。在长江口绕道先北后南迂回航行时,文天祥在船上写下了赤诚感人的诗篇《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文天祥终于回到浙江温州。此后,不肯降元的官员们拥立已经降元的南宋恭帝的幼弟为帝,建立了苟延残喘的小朝廷。南宋故土一度只靠文天祥率军独撑残局,终于寡不敌众,于1279年阴历十二月二十日在广东海丰的五坡岭兵败,再次被俘。

元军押着文天祥,走海路经珠江口外的零丁洋,去进攻南宋小朝廷最后的基地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海域)。文天祥在敌船中写下了《过零丁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出自此诗。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1279年阴历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送抵达大都,安置在馆驿。元世祖忽必烈很赞赏文天祥的才干,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来劝诱,文天祥不为所动,严词拒绝,后于十月初五日被关进兵马司牢房(在今府学胡同)。

文天祥在关押三年期间,书写了几百篇诗词文章,以抒发爱国之情。1281年夏季,在暑气、腐气、秽气等七气的熏蒸中,文天祥慷慨挥毫,在牢中写就了千古流传、掷地有声的铿锵之作《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唯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1283年初,元朝侦知有人联络数千人,要起兵反元,营救文天祥。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提审,作最后的劝降,并许诺授予丞相官职。文天祥告诉忽必烈:“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被杀害,终年48岁。文天祥在刑场写下了绝笔诗,其最后四句是,“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唯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

这便是他死前的最后一首诗。

文天祥正气歌赏析 篇2

国博藏《草书谢昌元座右辞卷》作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纸本,纵36.7厘米,横335.7厘米。座右辞四十四行,字体稍大。其后文氏跋语二十七行,字体稍小。此卷包首题签为清乾隆帝行书“文天祥书谢昌元座右辞,内府鉴藏”,下钤“神品”“乾隆宸翰”二印。卷后有宋人王应麟、元人蒋岩和明人万韫辉、邾智、廖驹、程启光的题跋。另有谢氏后人谢源书谢昌元行实一则。

一、《草书谢昌元座右辞卷》的书写内容及相关问题

文天祥书写这篇作品时,他和谢昌元都在湖南,有机会得以交往。谢昌元在《座右辞》中引用东汉冀州刺史苏章的故事,阐发自己对于世道人伦的看法。苏章之事见于《后汉书·苏章传》云:“故人为清河太守,章行部案其奸臧。乃请太守,为设酒肴,陈平生之好甚次。太守喜曰: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章曰:‘今夕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遂举正其罪。州境知章无私,望风畏肃。”谢昌元认为,苏章并不是正直无私而是“卖友买直,钓名干进”,文天祥以后学自称。对谢昌元的看法非常赞同。认为“足以树大伦,敦薄夫。救来学之陷溺而约之正”,并称赞谢昌元为“真仁人”,赞美之情溢于言词。

谢昌元其人史无专传,据《宋季忠义录》记载,南宋末年谢昌元曾和友人赵孟传、袁镛相约共同抗敌,袁镛一人先行,谢昌元与赵孟传背信弃义。没有按照约定去支援袁镛,反而投降了元军,以致袁镛寡不敌众被捕身死。谢昌元降元以后。虽累辞不拜,最终还是被赐为礼部尚书。据《宋史·文天祥传》载,文天祥被俘到燕京后,原宋降臣王积翁、谢昌元等人拟上表请释文天祥为道士,被留梦炎所阻止,文天祥最终被元军杀害。史树青先生曾在《文天祥书谢昌元<座右自警辞>跋》中结合相关资料对谢昌元的生平进行了考证,他总结道:“可知谢昌元一生,前期倡言周、孔之道,人伦之本,论文谈兵,济时捐俸,为文天祥所景仰,且书昌元所撰《座右自警之辞》以赠之。并赞昌元‘足以树大伦,敦薄夫,救来学之陷溺而约之正。誉之为‘真仁人。孰料物换星移。世更事改,曾几何时,一贯以敦友道、扶世教为己任之君子,竟成为卖友求荣、钓名干进之降人。此天祥生前所未及料,昌元有负亡友多矣。”

二、历代对文天祥书法的品评

1.对《草书谢昌元座右辞卷》的品评

文天祥历来被视为忠义之臣的榜样,然而对其书法,后人多语焉不详。《草书谢昌元座右辞卷》卷后题跋中,涉及书法的评论也很少,如宋王应麟评价其“文山健笔”,明人廖驹评价其“辞翰兼美,观者贵之”,明人程启光评价其“文章之义,字划之妙,诸老亦既言之”,但如宋人蒋岩。明人万韫辉、邾智、谢源题跋则未涉及文天祥的书法本身。可见他们对这篇作品评价的焦点显然不是其书法特点,而是相关的人物和事件,至于评论中的溢美之词是否真心赞美,还是人情应酬,或是采用了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这就是需要另外专门讨论的问题了。可以明确的是,在后人题跋中,文天祥的书法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在《草书谢昌元座右辞卷》的历代著录中。也有一部分文字提到了文天祥的书法特点。清《大观录》中说:“(其)草书敬斋辞三百八十一字,信国跋二百八十二字,辞字结体颇大,四十四行,跋字差小,二十七,共七十一行。信国精忠大节,以一身任有宋三日祀纲常之重,临池小道耳,无足为公轩轾。然世之宝公翰墨者,比于唐之颜平原,盖两公书不必同,其忠节同也。”对于文天祥而言,书法是小道,不足以作为其重要之事,但是世人对他的书法作品很看重,和唐代颜真卿的情况类似,这二人书艺不同,但忠节的品格是一样的。《墨缘汇观·法书》中称其“笔法清劲,纵任不苟”。《石渠随笔》中提到了文天祥书法的来源,认为其“极摹怀素”。但在明《寓意编》、清《装余偶记》《石渠宝笈续编》中。则并未对其书法作出评判。

2.对《宏斋帖》和《木鸡集序》的品评

对《宏斋帖》书法的评价,作者目力所及,见清代绵亿在其后的题跋中称:“文信国公气节凛然,柄著史册.生平未尝以书名,而残缣断幅,间有流传,后人珍如赵璧。”这里认为文天祥的书法并不出名,但是人们依然“珍如赵璧”,也是由于其人“气节凛然,柄著史册”的缘故。

对《木鸡集序》书法的评价也很少,清吴其贞《书画记》卷四载“书法清癯,使人心目爽然,然见者怀其忠义而更爱之,所以书画因人重也”。这里赞文天祥书法“清癯”,也提到人们因感怀其忠义而更加喜爱他的书法。

3.古代书论中对文天祥书法的品评

古代书论中对文天祥书法提及较少,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中称“善小篆。尝见丹书一砚后云:‘紫之衣兮绵绵,玉之带兮粼粼。中之藏兮渊渊,外之泽兮日宣。呜呼!磨尔心之坚兮,寿吾文之传兮。庐陵文天祥书。共四十四字。笔画贞劲,似其人也。”文天祥的篆书今已不见,“贞劲”的评价倒与前面提到的“清劲”“清癯”等评价类似,后面还特意提到“似其人也”,将人品与书品联系在一起。

三、书法史研究的意义

在书法史上。书品与人品的关系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话题,今人关于这个问题的个案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颜真卿的讨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天祥书法作品很少,也较少有人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对文天祥书法的评价较为典型地体现了人品对书品评价的影响。在书法史上,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也有不少反例,如果将这些个案分别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综合讨论,必将有助于书法史研究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正气歌 文天祥 朗诵 篇3

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系写作于北京(元大都),鲜为人知的文天祥祠在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是抗元英雄文天祥曾被元朝关押三年的地方。大家会朗诵?

正气歌

朝代:宋代

作者:文天祥

原文: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译文

我被囚禁在北国的都城,住在一间土屋内。土屋有八尺宽,大约四寻深。有一道单扇门又低又小,一扇白木窗子又短又窄,地方又脏又矮,又湿又暗。碰到这夏天,各种气味都汇聚在一起:雨水从四面流进来,甚至漂起床、几,这时屋子里都是水气;屋里的污泥因很少照到阳光,蒸熏恶臭,这时屋子里都是土气;突然天晴暴热,四处的风道又被堵塞,这时屋子里都是日气;有人在屋檐下烧柴火做饭,助长了炎热的肆虐,这时屋子里都是火气;仓库里储藏了很多腐烂的粮食,阵阵霉味逼人,这时屋子里都是霉烂的米气;关在这里的人多,拥挤杂乱,到处散发着腥臊汗臭,这时屋子里都是人气;又是粪便,又是腐尸,又是死鼠,各种各样的恶臭一起散发,这时屋子里都是秽气。这么多的气味加在一起,成了瘟疫,很少有人不染病的。可是我以虚弱的身子在这样坏的环境中生活,到如今已经两年了,却没有什么病。这大概是因为有修养才会这样吧。然而怎么知道这修养是什么呢?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心中的浩然之气。“它有七种气,我有一种气,用我的一种气可以敌过那七种气,我担忧什么呢!况且博大刚正的,是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 (因此)写成这首《正气歌》。

天地之间有一股堂堂正气,它赋予万物而变化为各种体形。

在下面就表现为山川河岳,在上面就表现为日月辰星。

在人间被称为浩然之气,它充满了天地和寰宇。

国运清明太平的时候,它呈现为祥和的气氛和开明的朝廷。

时运艰危的时刻义士就会出现,他们的光辉形象一一垂于丹青。

在齐国有舍命记史的太史简,在晋国有坚持正义的董狐笔。

在秦朝有为民除暴的张良椎,在汉朝有赤胆忠心的苏武节。

它还表现为宁死不降的严将军的头,表现为拼死抵抗的嵇侍中的血。

表现为张睢阳誓师杀敌而咬碎的齿,表现为颜常山仗义骂贼而被割的舌。

有时又表现为避乱辽东喜欢戴白帽的管宁,他那高洁的品格胜过了冰雪。

有时又表现为写出《出师表》的诸葛亮,他那死而后已的忠心让鬼神感泣。

有时表现为祖逖渡江北伐时的楫,激昂慷慨发誓要吞灭胡羯。

有时表现为段秀实痛击奸人的笏,逆贼的头颅顿时破裂。

这种浩然之气充塞于宇宙乾坤,正义凛然不可侵犯而万古长存。

当这种正气直冲霄汉贯通日月之时,活着或死去根本用不着去谈论!

大地靠着它才得以挺立,天柱靠着它才得以支撑。

三纲靠着它才能维持生命,道义靠着它才有了根本。

可叹的是我遭遇了国难的时刻,实在是无力去安国杀贼。

穿着朝服却成了阶下囚,被人用驿车送到了穷北。

如受鼎镬之刑对我来说就像喝糖水,为国捐躯那是求之不得。

牢房内闪着点点鬼火一片静谧,春院里的门直到天黑都始终紧闭。

老牛和骏马被关在一起共用一槽,凤凰住在鸡窝里像鸡一样饮食起居。

一旦受了风寒染上了疾病,那沟壑定会是我的葬身之地,

如果能这样再经历两个寒暑,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自当退避。

可叹的是如此阴暗低湿的处所,竞成了我安身立命的乐土住地。

这其中难道有什么奥秘,一切寒暑冷暖都不能伤害我的身体。

因为我胸中一颗丹心永远存在,功名富贵对于我如同天边的浮云。

我心中的忧痛深广无边,请问苍天何时才会有终极。

先贤们一个个已离我远去,他们的.榜样已经铭记在我的心里。

屋檐下我沐着清风展开书来读,古人的光辉将照耀我坚定地走下去。

相关评价/《正气歌》

文天祥,人们惯用这样的语词来评价: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民族英雄,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因为,一首赤诚感人的《扬子江》,一首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 ,再加上一首铿锵有力的《正气歌》,足以证明——文天祥无愧于“民族英雄”、“文学家”和“诗人”。“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早已表明自己爱国情操的文天祥,用《正气歌》中的一身凛然正气,再次赢得了后人的景仰歌颂。

文天祥写这首《正气歌》时,已是被囚于元大都燕京监狱两年。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出于欣赏文天祥的才干,元世祖忽必烈曾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和多批降臣前来劝诱,但文天祥不为所动,严词拒绝,遂被关进兵马司牢房(今北京市府学胡同)。

狱中3年,文天祥受尽各种威逼利诱,却始终坚贞不屈。1281年夏,在诸气混然、灾疫侵人的牢房里,文天祥拖着孱弱的身体,挥笔写下了名垂千古的《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文天祥看来,天地正气无处不在,而流布在人身上则直接体现为“浩然”正气。这种正气,是“三纲”、“道义”得以维系的根本。这道义之于文天祥,即是民族气节,即是为国为民。

文天祥从小谨记母训,心中敬慕忠义,所以在这首《正气歌》中,12位忠勇义烈之士便得到了他的由衷赞扬。他崇尚古人英勇豪迈的气节,他赞叹“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同时,他也从古人身上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自己的固守节操。

1282年12月,历尽百般磨难后,文天祥在燕京柴市口(今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南)从容就义,终年48岁。临刑前,他面向南方,对着大宋国土遥遥而拜。在一首绝笔诗中,他留下这样的诗句:“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唯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

文天祥秉承古代先贤的风范,而他本人的风范,也为后人所流传继承。明朝杨继盛,因反对奸佞严嵩父子,被陷害入狱,临刑时,他的《就义诗》有云:“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南明的张煌言,作为抗清的最后一面旗帜,被捕后作诗言志:“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再看近期岁月,在腥风血雨中,许多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也同样留下了磅礴的语句。烈士宋绮云诗曰:“人生百年终一死,留取清白上九霄。”烈士许晓轩将战友与文天祥作比:“文山大节垂青史,叶挺孤忠有古风。”……

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 篇4

(一)在我看来,喜欢一篇文章不外乎两种理由:一是由于文章本身的魅力,二是出于对作者的仰慕。而于文天祥,无疑是两者兼而有之。

知道文天祥其人,其实早于他的诗文,并一度惊讶于在暗弱的南宋,曾有过这样一个铁骨铮铮的文人。

当元军的铁骑南下,国家危在旦夕时,他变卖家财,毁家纾难;在宋朝风雨飘零之际,他率军转战四方,奈何不遂人愿。而最为人所折服的,是在被捕之后,面对威逼与利诱,犹能坚守节操,毫不屈服。与众多降元甚至转而为元灭宋的南宋官员相比,愈加让人感佩。

我们不必深究他的坚持是出于什么的影响,一个能坚持自己信念与理想并为之付出生命的人,无疑是一盏明灯,照彻了昏暗历史的一角。斯千百世以下,犹能振奋人心。

文天祥在诗文中提过骂贼而死的颜杲卿,可见一个榜样的力量。而自宋以降,无人不知文天祥,至明末转战中原的张苍水,犹比之于文天祥。正是他们,塑造了中国人的脊梁。其一人之行,胜过立万言书,功莫大焉。

文天祥的风骨与信念,于其诗文中可见一斑。《正气歌》写于他被元军羁押狱中三年之后,而于其中,我们仍能看到他的不屈服。在序中他描述了狱中生活环境的恶劣,而胸中自有正气可凭。而后历数先贤,以明心迹,“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譬如莲生淤泥中,取莲华而勿观于淤泥。不必看那卑微,那软弱,那屈服,那残忍,只需看这黯淡却永久的灯火,而心慕之向往之行效之,便足矣。

于今之世,我们虽不必如文天祥一般以生命来坚持,然而,存养胸中一段正气,塑造自己的信念,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王阳明临死前对弟子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对于学习文天祥,我们只要做到这般,便足矣。

斯人已远,留下的是充塞苍冥的正气,而正要我辈中人发扬光大,教这《正气歌》传承,千百世降,犹不衰绝。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孟子·公孙丑上》中一句话。对于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我的理解是:浩者,白也,纯洁也,如天之气也。浩者,广袤无边也,胸襟广阔,大公无私也;然者,自发,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发于真心。孟子所讲浩然之气是义与道的集合体,集合了义与道的浩然之气,便与天地合一,有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据此,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我体会孟子之浩然之气具有以下性质:纯洁之气;无私之气;出于真心即信念之气;正义之气;真理之气。浩然之气合于天地就是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相符合,按客观规律办事。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所以说这种“浩然之气”是“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无是,馁矣。”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所谓“善养浩然之气”,也即是要培养自己这种“美”、“大”、“圣”、“神”的崇高品格。孟子认为一个人具有了这样崇高的品格,在精神上就会体现出浩然正气,就能“知言”:不仅自己言辞理直气壮,而且善于辨别各种错误的言辞。可见,志、气、言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志”,指心,即指人的内在的人格与品质,“气”就是这种“志”在精神状态上的体现,而“言”是具体表现“气”的特点的。所以,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孟子所说的“气”是仁义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可以学而后至的,而非先天个性气质特征之表现,因此与后来曹丕所论之“气”不同,韩愈《答李翊书》中所说之“气”与孟子较为一致。

钱逊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说过:“一部四千年中国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中国史,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故使中国屡仆屡起,屹然常在。”中华民族有这么一种正气支撑着整个民族的发展。虽然中华民族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和苦难,但是民族正气最终能够战胜困难,发展壮大”在历史上,不断有正气的故事、正气的人物出现。我想举文天祥的例子来说明。文天祥在历史上代表着我们的爱国传统和民族主义精神。他坚持抗元,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他写的《正气歌》很好的体现了他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也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民族精神。

我们怎么样才能保持这样的品格呢?就是我们不应该去计较个人物质生活是怎么样的美好,而是要符合个人的理想,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保持独立的高尚的人格。像齐国的史官,他秉笔直书,不为了权势而放弃自己,把道德和人格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是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精神生命的价值高于物质生命,物质生命并不是最高的价值。实际上,古今中外一切先进人物,都是把精神生命、理想追求放在第一位;如果所有的人都把物质生命放在第一位,我们人类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这一点,把精神的追求,人格理想的追求,放在第一位,是中华民族一个突出的精神,是我们爱国主义的根源所在。

文天祥死后在自己的腰带上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反映了他的思想。他所有这些从哪里来呢?就是从先贤传统中得到,另一方面就是从孔孟传统文化中得来的。“惟其义尽,所以仁至”,他一辈子都在追求这一点。孟子讲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就是要不断积累,才能达到浩然之气。文天祥就是这样做的。这说明民族精神的根源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反过来,这些事迹是怎么流传下来被后代继承的呢?靠文化的积累,靠我们的史书,靠文学以及其他的发展。他们的思想体现在他们的诗文之中,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正是这些,让民族精神不断的延续发展,被后人所传承。如果我们把这些都丢掉,不学历史了,或者历史不去讲这些东西,只记载生产力怎么发展,阶级斗争怎样进行,这些就都不为人知了。我们也应该认清我们现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进行的,要充分看到它的困难所在。现在要从头做起,要告诉人们传统讲的是什么,有些什么东西,然后帮他理解,让他去选择,这是个非常非常艰巨的事情。

在今天,这句话就具有了及其丰富的政治色彩,教育色彩和各种丰富的内涵,当然,我们所说的大气同孟子的“浩然之气”不尽相同的但读书的过程无疑是境界宏大的阶梯。如果说文章是社会生活、人类情感的载体,那么它自然是作者见解、才智、素养的反映。清沈德潜说:“有第一等的胸襟,第一等的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阅读的视野决定写作的视野,阅读的品位决定写作的品位。读书的过程是吸纳,也是接受心灵的沐浴。读屈原,我们怎能不为他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志向感染?读司马迁,我们怎能不为他的多舛遭遇扼腕,不为他的非凡成就赞叹?读霍金,我们读出了蕴藏在他那枯槁躯体里的生命之光,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读林则徐,我们读懂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真正内涵。有了这种广泛阅读的积淀,释放的文字怎能不是晶莹澄澈、视野开阔呢?

我善以自然养吾浩然之气。大自然赋予了人们生命,更赋予了人们对美的感情,以及心灵的纯净。站在高山之巅领略天空的浩渺,站在与天最接近的地方,感受天高任我飞的壮志,有一种想驰骋的感觉。听大海波涛拍岸的声音,体验大海的无所不容和那一片蔚然。我想自然界的美感是真正需要人们的品味的,这是一种原始的干净的美。在这个大都市里我们总是忙碌着,却很少停下脚步来想一想,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东山魁来的正义所以着名,巴金的作品这所以受人爱戴,是因为一种原始的真实。这种真实与清澈可以让人细细品味,回归自然。

我们要学会以天为尺,放开辽阔的胸襟去接纳多彩的生命。学会用飞鸟的标准去读飞鸟,读出一首动人的飞鸟之歌;学会以海为度,张开宽广的臂膀去拥抱平凡的世界;学会以少年的情怀去读少年,读出一则风花雪月的吟唱;学会以老年的情怀去读老年,读出一则睿智达观的情怀。我愿以天为尺,将生命丈量成辽阔的苍穹;我愿以海为度,将生命稀释成浩瀚的海洋。

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

(二)文天祥的风骨与信念,于其诗文中可见一斑。《正气歌》写于他被元军羁押狱中三年之后,而于其中,我们仍能看到他的不屈服。在序中他描述了狱中生活环境的恶劣,而胸中自有正气可凭。而后历数先贤,以明心迹,“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譬如莲生淤泥中,取莲华而勿观于淤泥。不必看那卑微,那软弱,那屈服,那残忍,只需看这黯淡却永久的灯火,而心慕之向往之行效之,便足矣。

于今之世,我们虽不必如文天祥一般以生命来坚持,然而,存养胸中一段正气,塑造自己的信念,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王阳明临死前对弟子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对于学习文天祥,我们只要做到这般,便足矣。

斯人已远,留下的是充塞苍冥的正气,而正要我辈中人发扬光大,教这《正气歌》传承,千百世降,犹不衰绝。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孟子·公孙丑上》中一句话。对于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我的理解是:浩者,白也,纯洁也,如天之气也。浩者,广袤无边也,胸襟广阔,大公无私也;然者,自发,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发于真心。孟子所讲浩然之气是义与道的集合体,集合了义与道的浩然之气,便与天地合一,有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据此,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我体会孟子之浩然之气具有以下性质:纯洁之气;无私之气;出于真心即信念之气;正义之气;真理之气。浩然之气合于天地就是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相符合,按客观规律办事。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所以说这种“浩然之气”是“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无是,馁矣。”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所谓“善养浩然之气”,也即是要培养自己这种“美”、“大”、“圣”、“神”的崇高品格。孟子认为一个人具有了这样崇高的品格,在精神上就会体现出浩然正气,就能“知言”:不仅自己言辞理直气壮,而且善于辨别各种错误的言辞。可见,志、气、言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志”,指心,即指人的内在的人格与品质,“气”就是这种“志”在精神状态上的体现,而“言”是具体表现“气”的特点的。所以,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孟子所说的“气”是仁义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可以学而后至的,而非先天个性气质特征之表现,因此与后来曹丕所论之“气”不同,()韩愈《答李翊书》中所说之“气”与孟子较为一致。

钱逊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说过:“一部四千年中国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中国史,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故使中国屡仆屡起,屹然常在。”中华民族有这么一种正气支撑着整个民族的发展。虽然中华民族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和苦难,但是民族正气最终能够战胜困难,发展壮大“在历史上,不断有正气的故事、正气的人物出现。我想举文天祥的例子来说明。文天祥在历史上代表着我们的爱国传统和民族主义精神。他坚持抗元,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他写的《正气歌》很好的体现了他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也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民族精神。

我们怎么样才能保持这样的品格呢?就是我们不应该去计较个人物质生活是怎么样的美好,而是要符合个人的理想,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保持独立的高尚的人格。像齐国的史官,他秉笔直书,不为了权势而放弃自己,把道德和人格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是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精神生命的价值高于物质生命,物质生命并不是最高的价值。实际上,古今中外一切先进人物,都是把精神生命、理想追求放在第一位;如果所有的人都把物质生命放在第一位,我们人类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这一点,把精神的追求,人格理想的追求,放在第一位,是中华民族一个突出的精神,是我们爱国主义的根源所在。

文天祥死后在自己的腰带上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反映了他的思想。他所有这些从哪里来呢?就是从先贤传统中得到,另一方面就是从孔孟传统文化中得来的。”惟其义尽,所以仁至“,他一辈子都在追求这一点。孟子讲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就是要不断积累,才能达到浩然之气。文天祥就是这样做的。这说明民族精神的根源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反过来,这些事迹是怎么流传下来被后代继承的呢?靠文化的积累,靠我们的史书,靠文学以及其他的发展。他们的思想体现在他们的诗文之中,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正是这些,让民族精神不断的延续发展,被后人所传承。如果我们把这些都丢掉,不学历史了,或者历史不去讲这些东西,只记载生产力怎么发展,阶级斗争怎样进行,这些就都不为人知了。我们也应该认清我们现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进行的,要充分看到它的困难所在。现在要从头做起,要告诉人们传统讲的是什么,有些什么东西,然后帮他理解,让他去选择,这是个非常非常艰巨的事情。

在今天,这句话就具有了及其丰富的政治色彩,教育色彩和各种丰富的内涵,当然,我们所说的大气同孟子的”浩然之气“不尽相同的但读书的过程无疑是境界宏大的阶梯。如果说文章是社会生活、人类情感的载体,那么它自然是作者见解、才智、素养的反映。清沈德潜说:”有第一等的胸襟,第一等的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阅读的视野决定写作的视野,阅读的品位决定写作的品位。读书的过程是吸纳,也是接受心灵的沐浴。读屈原,我们怎能不为他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志向感染?读司马迁,我们怎能不为他的多舛遭遇扼腕,不为他的非凡成就赞叹?读霍金,我们读出了蕴藏在他那枯槁躯体里的生命之光,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读林则徐,我们读懂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真正内涵。有了这种广泛阅读的积淀,释放的文字怎能不是晶莹澄澈、视野开阔呢?

我善以自然养吾浩然之气。大自然赋予了人们生命,更赋予了人们对美的感情,以及心灵的纯净。站在高山之巅领略天空的浩渺,站在与天最接近的地方,感受天高任我飞的壮志,有一种想驰骋的感觉。听大海波涛拍岸的声音,体验大海的无所不容和那一片蔚然。我想自然界的美感是真正需要人们的品味的,这是一种原始的干净的美。在这个大都市里我们总是忙碌着,却很少停下脚步来想一想,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东山魁来的正义所以着名,巴金的作品这所以受人爱戴,是因为一种原始的真实。这种真实与清澈可以让人细细品味,回归自然。

我们要学会以天为尺,放开辽阔的胸襟去接纳多彩的生命。学会用飞鸟的标准去读飞鸟,读出一首动人的飞鸟之歌;学会以海为度,张开宽广的臂膀去拥抱平凡的世界;学会以少年的情怀去读少年,读出一则风花雪月的吟唱;学会以老年的情怀去读老年,读出一则睿智达观的情怀。我愿以天为尺,将生命丈量成辽阔的苍穹;我愿以海为度,将生命稀释成浩瀚的海洋。

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

(三)每当看到《正气歌》中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便会想到、感受到当时它的作者——文天祥一身的浩然正气和不屈气慨。

当时,身为将领的文天祥因战败被元军俘虏,可是,他宁死不屈,对元世祖手下的劝降置之不理,经过一番对文天祥没有效用的劝降之后,文天祥被关进了土牢,土牢环境恶劣,但土牢只能折磨他的肉体,却不可能摧毁他那比钢铁还坚硬的意志,他相信,只要有浩然正气,就可以战胜一切恶劣的环境,就是在这里,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正气歌》!其中一段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穷时节乃见(现),一一垂丹青。”意思是天地之间有一种正气,分别表现为各种物体,如地下的大河高山,天空的日月星辰。在人身上就表现为浩然之气充塞在宇宙之间。我出在太平年间,决心为朝廷效力,到了危急关头,才表现出我的气节,一一被记录在史册上。经过元世祖亲自劝降,还是以失败告终,于是,他们杀害了文天祥。

文天祥不过是一位平凡的百姓,但是他平凡而又伟大,他不是有什么特殊地位的人,但他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他不是什么诗人才子,却能写出令我们震撼的《正气歌》;他不是孔武有力的壮士,但他却如此坚强不屈,令人佩服!他写下的《正气歌》也告诉我们天地间不能没有镇住恶势力的正气。

文天祥正气歌原文翻译及鉴赏 篇5

正气歌

【作者】文天祥 【朝代】宋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译文

我被囚禁在北国都城,住在一间土屋内。土屋有八尺宽,大约四寻深。有一道单扇门又低又小,一扇白木窗子又短又窄,地方又脏又矮,又湿又暗。碰到这夏天,各种气味都汇聚在一起:雨水从四面流进来,甚至漂起床、几,这时屋子里都是水气;屋里污泥因很少照到阳光,蒸熏恶臭,这时屋子里都是土气;突然天晴暴热,四处风道又被堵塞,这时屋子里都是日气;有人在屋檐下烧柴火做饭,助长了炎热肆虐,这时屋子里都是火气;仓库里储藏了很多腐烂粮食,阵阵霉味逼人,这时屋子里都是霉烂米气;关在这里人多,拥挤杂乱,到处散发着腥臊汗臭,这时屋子里都是人气;又是粪便,又是腐尸,又是死鼠,各种各样恶臭一起散发,这时屋子里都是秽气。这么多气味加在一起,成了瘟疫,很少有人不染病。可是我以虚弱身子在这样坏环境中生活,到如今已经两年了,却没有什么病。这大概是因为有修养才会这样吧。然而怎么知道这修养是什么呢?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心中浩然之气。“它有七种气,我有一种气,用我一种气可以敌过那七种气,我担忧什么呢!况且博大刚正,是天地之间凛然正气。(因此)写成这首《正气歌》。

鉴赏

《正气歌》为南宋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文天祥在狱中三年,受尽各种威逼利诱,但始终坚贞不屈。1281年夏,在湿热、腐臭牢房中,文天祥写下了与《过零丁洋》一样名垂千古《正气歌》。他在自序中说道: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 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沓,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该诗慷慨激昂,充分表现了文天祥坚贞不屈爱国情操。1283年1月9日,在拒绝了元世祖最后一次利诱之后,文天祥在刑场向南拜祭,从容就义。其绝命辞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抗元英雄文天祥《正气歌》系写作于北京(元大都),鲜为人知文天祥祠在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是抗元英雄文天祥曾被元朝关押三年地方。文天祥祠现有前后两进院落,前院东墙上嵌有诗碑,镌刻着文天祥当年在这里写作著名诗篇《正气歌》;后殿庭中,有一株向南方倾斜近45度角古老枣树,就是相传代表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神“指南树”。

文天祥,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人,1236年生于诗书之家,1256年21岁时赴南宋国都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应试,得中状元。1259年,文天祥为父守孝三年期满,正式步入仕途时,南宋已面临蒙古大军南下入侵危急局面。忧心如焚文天祥上书朝廷,揭露奸臣误国劣迹,并提议“建立方镇、各守一方”,即军事防御按地段承包责任制,但是“书奏、不报”,不被理睬。耿直忧国文天祥宦海沉浮20年,始终遭压制、排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国。1274年,忽必烈派丞相伯颜率军20万再次侵宋。南宋虽然有兵70余万,但主幼臣奸,一触即溃。文天祥捐出家产,筹饷募集民兵5万进京勤王,反被奸臣阻挠,解除兵权。

1276年阴历正月十八日,伯颜元军进抵距临安只有30里皋亭山,右丞相陈宜中畏敌逃遁。正月十九日,时任临安知府文天祥临危受命,被朝廷授为右丞相,前往皋亭山议降。掌权太皇太后谢氏授意如能谈成,可以让小皇帝向忽必烈称侄子,实在不行,称孙子也答应。正月二十日,文天祥面见伯颜,说自己只议和,不议降,并要求元军先撤兵,后谈判。伯颜大怒,扣押了文天祥。正月二十一日,谢氏率南宋君臣举国投降。

1276年阴历二月初九日,誓死不降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出发前往大都(今北京)。中途在镇江停留时,文天祥与同伴共12人于二月二十九日夜设计逃脱,历尽艰险经仪征、扬州、通州(今南通)乘船回归南宋故土。在长江口绕道先北后南迂回航行时,文天祥在船上写下了赤诚感人诗篇《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经过两个多月奔波,文天祥终于回到浙江温州。此后,不肯降元官员们拥立已经降元南宋恭帝幼弟为帝,建立了苟延残喘小朝廷。南宋故土一度只靠文天祥率军独撑残局,终于寡不敌众,于1279年阴历十二月二十日在广东海丰五坡岭兵败,再次被俘。

元军押着文天祥,走海路经珠江口外零丁洋,去进攻南宋小朝廷最后基地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海域)。文天祥在敌船中写下了《过零丁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出自此诗。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1279年阴历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送抵达大都,安置在馆驿。元世祖忽必烈很赞赏文天祥才干,他派已降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来劝诱,文天祥不为所动,严词拒绝,后于十月初五日被关进兵马司牢房(在今府学胡同)。

文天祥在关押三年期间,书写了几百篇诗词文章,以抒发爱国之情。1281年夏季,在暑气、腐气、秽气等七气熏蒸中,文天祥慷慨挥毫,在牢中写就了千古流传、掷地有声铿锵之作《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唯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1283年初,元朝侦知有人联络数千人,要起兵反元,营救文天祥。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提审,作最后劝降,并许诺授予丞相官职。文天祥告诉忽必烈:“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慷慨就义,终年48岁。文天祥在刑场写下了绝笔诗:

昔年单舸走维扬,万死逃生辅宋皇。

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

神归嵩岳风雷变,气哇烟云草树荒。

南望九原何处是,尘沙黯澹路茫茫。

衣冠七载混毡裘,憔悴形容似楚囚。

龙驭两宫崖岭月,貔貅万灶海门秋。

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

文天祥《除夜》的诗词赏析 篇6

【原文】

除夜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赏析】

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这一首诗,诗句冲淡、平和,没有“天地有正气”的豪迈,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现出大英雄欲与家人共聚一堂欢饮屠苏酒过元旦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丝寂寞、悲怆的情绪。恰恰是在丹心如铁男儿这一柔情的刹那,反衬出勃勃钢铁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实性,这种因亲情牵扯萌发的“脆弱”,更让我们深刻体味了伟大的人性和铮铮男儿的不朽人格。

《除夜》一诗,没有雕琢之语,没有琐碎之句,更无高昂的`口号式咏叹。可是,我们仍旧感到心灵的一种强烈震撼。无论时光怎样改变,无论民族构成如何增容扩大,无论道德是非观念几经嬗变,文天祥,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忠孝节义人格的伟大图腾,万年不朽,颠扑不灭,仍会是在日后无数个世代激励一辈又一辈人的道德典范。

贾仁可以不带老母亲走,却不能不带杨云友。他知道杨云友不可能跟他走,便造了一封假书信,欲借董其昌想与之成亲之名将她骗上船。

可杨云友早已知道贾仁后院有一位造假高手,哪会上当?便故意拖延,说只要见到彩礼她便愿嫁,贾仁果然上当,自去安排。杨云友想不出别的法子便去击鼓报官,她可不知这个郭大人对她垂涎已久,见杨云友居然主动送上门来,郭大人得意地设下毒计,誓要人财两得!他假意称码头船只无数不好辩认,命杨云友不动声色与贾仁带上所有敛来的钱财一块儿上船,再在船头绑一块红布,待他人赃俱获再还她自由。待杨云友走后,郭大人立即派人私下捉拿贾仁,逼他交出所有钱财,以换取已身自由。贾仁惜命如金,又懂得省时度势,自然是将金银双手奉上。

文天祥《得儿女消息》原文赏析 篇7

《得儿女消息》

文天祥

故国斜阳草自春,争元作相总成尘。

孔明已负金刀志,元亮犹怜典午身。

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

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

【赏析】

这首诗表面的意思理解起来确实有点难度,从文字上来说,表面上难点可能会出现在颌联和颈联。

“孔明已负金刀志,元亮犹怜典午身。”中“金刀”是繁体字“刘”(刘)的组成部分,“典午”是指“司马”,是晋朝的隐称。明代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四》有分析:“当涂为魏,典午为晋,世率知之,而意义出处,或未明了。案……典,司也;午,马也。”其实,早在晋朝后期的《三国志·蜀志·谯周传》中就有:“周语次,因书版示立曰:‘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者,谓司马也;月酉者,谓八月也。至八月而文王(司马昭)果崩。”。由此可见,这是当时对当朝者的避讳,是故意用的隐语。“典午”至今一直如此引用。孔明是刘备的军师和丞相,“元亮”是指陶渊明,“元亮”是陶渊明的字,陶渊明是东晋时人。诗中文天祥是以诸葛亮和陶渊明自拟,前一句是说诸葛亮最后没法实现刘备的遗愿,与他当时的情况有些相似,这相对好理解一些。后一句大意是说陶渊明尤其看重自己“晋朝人”身份的意思,这里“犹怜”的“怜”字不应以“可怜”来解释,相对应比较接近“珍惜”、“怜爱”的意思。这就涉及到陶渊明本身的典故了。

当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时,陶渊明作为晋朝人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以此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顾。元兴三年,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起兵讨伐桓玄、进行平叛,陶渊明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期间他曾冒险奔赴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消息驰报刘裕,为东晋的延续立下了一份功劳。为此陶极其高兴,并以此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忠良、残害无辜等黑暗现象,使陶深感失望并选择辞职。最终成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人生。不仅如此,陶渊明还在刘裕公元420年建立“刘宋”后更名为“潜”,这是陶表示反对刘裕篡晋,誓不为之所用之意。因此,文天祥才会在诗中说陶渊明特别重视自己东晋人身份,这也与文天祥对元朝的态度相似。也就是说,文天祥在此借古喻今,是经典的用典范例。

如果说颌联的意思还能最终自己分析出结果的话,颈联“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两句恐怕就很难找到合适的解析了,至少到目前为止,我是没能找到。

“肮脏”当然不能按现代“污浊、污秽、龌龊、卑鄙、丑恶、不干净、不文明”之类的意思来解释,总不能认为文天祥觉得“污浊、污秽、龌龊、卑鄙、丑恶、不干净、不文明”这样的人才算男子汉,并将这意思用诗词的形式来颂扬吧?!

“肮脏”在这里只能按照高亢刚直的意思来解释,读作hángzàng或kǎngzǎng。在古汉语中,它有刚正不阿的意思。汉朝赵壹《疾邪诗》之二:“伊优北堂上,肮脏倚门边。”是指善于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人在朝堂上如鱼得水,而刚正不阿、直言不讳的人不受重视和器重,只能倚在大门旁边。文天祥“肮脏到头方是汉”一句的意思只能是指“只有自始至终坚持一心一意、不屈不挠、刚正不阿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这样才能解释得通。这也是有识之士历来对文天祥这句诗的正解,但因为知道的人不多,所以一般人觉得不好理解,问题的症结就在“肮脏”两个字如何解释上。

后世的解读往往到此为止,后一句“娉婷更欲向何人”通常避而不谈。是因为这一句很容易理解吗?我看不见得吧!

比如说,解释为“女孩子扭捏作态、装模作样是要给谁看啊”,明显是不通的。迄今为止能找到对这一句正面作出解释的只有金性尧先生,他的解释是:“娉婷:姿态美好貌。这句比喻美貌的女子怎能随便嫁人。”。这能解释得通吗?文天祥前一句刚在论及一心一意坚持到底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接着下一句说“美貌的女子怎能随便嫁人”,这不是在开玩笑吗,我万万不敢苟同!!我认为这样同样是行不通的。

“娉婷”的确是指姿态美好貌,最早可见之汉朝的文字,如辛延年的《羽林郎》诗:“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就是一例,这里是用于形容男子的形貌。后来“娉婷”一般用在形容女人上,如唐柳宗元《韦道安》诗:“货财足非恡,二女皆娉婷。” 和宋辛弃疾《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词:“一川明月疎星,浣纱人影娉婷。”就是这样。同时,“娉婷”也用于直接指代美人佳丽,如北宋陈师道《放歌行》二首中第一句“春风永巷闲娉婷”即为例证。文天祥诗中的“娉婷”也是这样处理的,这是通过用形容女人形貌的词语来指代女人。这跟前一句的“肮脏”是对应的,“肮”这里还作为指人的咽喉部位,“脏”指五脏六腑解释,“肮脏”合起来也指形成人体的组成部分,它们都是通过用形容人的形态的词语来指代人。只有这样解释才能满足律诗对仗的要求,“肮脏”对“娉婷”非常合适。既然如此,“到头”就必须与“更欲”对仗,如果“到头”是指自始至终一心一意,那么,“更欲”就不可能是“怎能随便嫁人”其中的意思,它们之间的距离至少有十万八千里。“更”不能象现在这样理解为“更加”,“欲”不能象现在这样理解为“要”,“更欲”不能象现在这样理解为“更加要”,否则就会走进“死胡同”,绕不出来了。可惜,一般人受思维习惯使然,一看到“更欲”,首先想到的就是“更加要”,实在解释不通,只能胡乱用“怎能”一类的词语来暂借,但即使如此,这诗句依然无法解释得通。

“更”应该理解为更换、更替、更改、变更之意,“欲”应理解为欲望、欲念、心欲、意欲,“更欲”这里只能解释为变更自己的心意、更改自己的愿望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与前一句“到头”的字面意思和内在思想完全对仗起来。“向”与“方”对仗,“向”在这里如果解释为“对着”的话,同样不太合理,“向”在这里应该解释为与走向、趋向、倾向、变向之类词语相近的意思。“是”与“何”对仗,“是”为肯定、确认之意,“何”是疑问、怀疑,“何”即为“什么样”的意思。这一句的意思是“如果象女子一样容易变心那将变成什么样的人”。这是用严厉质疑的态度来否决改弦易辙、朝秦暮楚、叛变投降的可能和苗头。同时,我们应该清楚,文天祥的这一句诗句并非贬低女性,不是看不起女人。他只是借用了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常用的比喻,自古以来,大家常说“女人的心,天上的云,谁也看不清”之类的话,这只是一个比喻,仅此而已。

写到这里,我想读者不难看出,文天祥这首诗颈联这两句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只有自始至终、一心一意、坚持到底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如果象女人一样说变就变、朝三暮四、朝秦暮楚那成什么样的人。”。这也才能与他一贯的思想和行为举止一一对应起来,才可能是正确的解释和分析。

那么,文天祥这首诗的整体意思是什么呢?我是这样理解的,用现代白话文的形式来表达即为:南宋已是日薄西山,快成过去时了,但民间的抗争象野草和森林一样春风吹又生;那些争状元和作丞相的日子都象尘埃一样,必定随风而去。象孔明已经辜负刘备的遗志一样,我虽已竭尽全力,却也无力回天,真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管如此,象陶渊明宁做晋朝人、不做“刘宋”官一样,我也要坚持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做人只有自始至终一心一意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如果象女人一样善变、朝秦暮楚,那我(们)成什么样的人了。傻孩子啊,你就不要再问问题了;接下来我们要做的,还是我们现在没有做完的事,这是为了未来,为了给下辈子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文天祥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是写给谁看的呢?这是我们接下来要了解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我们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意,才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层面,流于浅薄。

这首诗的题目为《得儿女消息》,可见,他是在得知儿女的消息时有感而发的。

这个消息,绝不可能是日常生活中一般的小事琐事,一定是重大的生死存亡的大事件,否则不会专门写诗来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否则也就不会有“痴儿莫问今生计”这一句,这是说他儿子在消息传来后问他这一生接下来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

纵观南宋最后的相关史料和对文天祥的有关记载,我们发现,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在当初打了几场小胜仗后,接下来形势急转直下。这既是因为当时的总体局势使然,更直接的原因是对抗双方的实力对比太过悬殊,由他带领的几千人的临时队伍和数万百姓,都是毫无作战经验和技能的家乡父老子弟,他们有的只是满腔热血和决死的信念,要与身经百战、装备精良的几万、甚至几十万蒙古铁骑对垒,实际只能是以卵击石。公元1277年(宋景炎二年)七月,在江西永丰空坑,文天祥的抗争几乎一败涂地。在战斗中,其“夫人与佛生、柳小娘、环小娘,颜孺人、黄孺人等,皆为俘虏。至元帅所,已失佛生。”,也就是说,这一战文天祥的家人大部分被俘虏,包括三位夫人(夫人、颜孺人、黄孺人)和一子(名字为佛生)二女(柳小娘、环小娘)。在他们被押送途中,已经失去了儿子佛生。佛生1267年-丁卯年-南宋咸淳三年生(丁卯、壬寅、甲午、丙寅),当时为十周岁。文道生1266年-丙寅年-南宋咸淳二年生(丙寅、戊戌、庚戌、丙子),他们相差只有一岁,道生作为长孙,因为是由文天祥母亲带着,所以当时没有被虏。到了当年八月,文天祥自己也差点被虏。我们知道,人生总是起起伏伏,就跟潮水一样,有时起、有时落;斗争也是如此,有时顺利势如破竹,有时失利兵败如山倒。文天祥正是在失利的这个时间段写了这首诗。这种斗争的低潮对谁都是一种考验。道生作为一个11岁的孩子,在与其逃亡的路上感到迷茫,问了一些令人痛苦、让人难以回答的问题,这是情有可原的。文天祥通过这首诗,回答了自己孩子的.问题,这是诗人的本性,也是这首诗的字面意义。

除了回答道生以外,就没有其它意义吗?不!当时感到迷茫的一定大有人在,而且都是大人,是跟文天祥一起出生入死、一起奋起抵抗、一起舍生取义的大人,他们是有思想、有主见、会思考的大人。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疑惑是情理之中的事。文天祥面对这个群体,不可能去直接批评他们、训斥他们,更不可能去处罚他们,能做的只能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那时候也不可能象现在这样召开动员大会或上上政治课,讲大道理恐怕也没有人会听。最好的方式就是采取间接的、柔和的、隐性的方式,这样要比直接喊口号的效果好得多,在这一点上,他应该比现在的一些人聪明得多。正好道生有这样的疑问,文天祥就借用回答道生的名义,来回答大人们的疑问,从而达到鼓舞大家继续斗争下去的目的。一个孩子要理解这样深层的问题,实际上可能性不大,真正能理解的必定是大人。让大家读这首诗后知道该做什么样的人和为什么要这样的道理才是文天祥想要的结果和目的。除此之外,“还种来生未了因”,包含了一定的宗教思想,这对当时的随行老百姓和子弟兵是比较好理解的、也是他们喜闻乐见的,这种寄希望于未来的做法虽然笼统,却能将一时无法解释的意思和无法解决的问题化解于无形之中,这与现在“将‘什么什么’进行到底”、“为‘什么什么’奋斗终身”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这首诗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文天祥写这首诗,实际上也是为了自勉、自励,强化自身的斗争信念,我们可以看出来,即使在这样最低潮、最艰苦的时候,文天祥自己从未动摇,“争元做相总成尘”一句反映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根本看法。他清楚地告诉人们:一方面是状元也好、丞相也好,这些对他来说都不是重要的,他已经做过了,不过如此而已,他并不看重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最终都会时过境迁;一方面也对可能来劝降、利诱的人挑明,自己无意这些高官厚禄,可以死了这条心。我们知道,对文天祥的劝诱,并不是只在他被俘以后,实际上对手一直都没有放松对他封官许愿一类的诱劝,文天祥也通过这首诗再次表明自己的强硬态度。这是《得儿女消息》隐含的内在意义。

今天我们再读这首诗,我们除了能了解以上这些信息外,我们还可以知道,文天祥一早就知道南宋已是末路,他所做的实际上并不是愚忠,“皇帝”都投降了,“皇帝”最后还来当说客帮敌人劝降,他再想愚忠都没对象了。所以,以愚忠来解释他的抵抗行动和斗争是不合适、不合理的。他的抵抗是“草自春”,是率领草根民众为民族和文化利益对外族侵略的抗争。他是在“还种来生未了因”,是在为中华优秀文化和汉族子孙后代的幸福将斗争进行到底。他是在用自己的行动为中华民族播下希望的种子,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留下坚实的根基。这是我们今天对这首诗的历史意义的正确解读。

【文天祥正气歌赏析】推荐阅读:

正气歌文天祥古诗06-29

历史名人文天祥的故事06-03

上一篇:查字典比作文下一篇:语文肇庆中考复习资料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