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分析(精选8篇)
金融人才需求旺盛 涨薪三成以上才跳槽
——2011年无忧指数年终盘点金融篇
尽管今年国内金融市场的形势不容乐观,但是并不能阻挡金融业向前发展的步伐,国内金融业的人才需求持续旺盛,据前程无忧()的无忧指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金融领域(包括金融/投资/证券、保险、银行、会计/审计四大行业)的网上发布职位数继4月份站上上半年的招聘高峰之后,一直维持在稳定的水平,11月的网上发布职位数有冲高之势,达到98 393个,离十万个职位数的大关近在咫尺。如图1所示,根据过往两年的走势,预计2011年12月金融领域的网上发布职位数还将继续上涨,是否能最终冲破十万大关,具体还需细看四大金融行业的招聘需求情况。
图1: 2009—2011年金融业网上发布职位数走势图
(注:2011年12月的金融业数据未统计)
数据来源:51job
金融/投资/证券:人才需求持续旺盛 薪水随行情暂跌
在金融领域的四大行业中,金融/投资/证券业的招聘需求一直雄霸超过半壁江山(见图
2)。据无忧指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金融/投资/证券业的网上发布职位数从1月开始到4月一直呈攀升之势,呈现出一个明显的招聘需求高峰;之后也一直稳定在这个招聘高峰值,且总体仍有增长的趋势,可见该行业的招聘需求旺盛且持续力强劲。
图2:2011年金融领域四大行业的招聘需求占比
数据来源:51job
基金业:新业务人才短缺 薪酬竞争力下滑。有数据显示,今年是继2006年以来新基金公司成立的大年,随着第69家基金管理公司——安信基金日前拿到批文,年内成立的基金公司已达6家。专户理财、商品期货、融资融券业务开闸,新基金公司出世尽管没有遇上证券市场的牛市,但也不乏机遇。不过,这些新业务在新基金公司看来却很难享受到,人才短板是目前很多公司面临的最大考验。以商品期货为例,期货行业的大多人才是做经纪业务的,一线做商品期货出身的很少,期货行业也没有类似基金经理代客理财的人选,鲜有的也只是散落在各个经纪业务部的民间高手。
对于新开业的基金公司来说,人才短板是最大障碍;对于成立已久的基金公司来说,目前最头疼的问题则是年终奖面临缩水,或导致人才流出。据媒体报道,今年基金公司年终奖“缩水”的可能性很大,对于员工来说,这相当于变相的降薪。一般而言,对于整个管理团队的考核标准,一是市场占有率,二是利润率。如果这两个标准均下降,那么整个公司的年终奖也只能缩水。从今年新员工入职的年薪来看,一线基金公司与一线券商的收入已经拉不开级差。由于券商属于卖方,而作为买方的基金公司往年的薪酬水平比券商更高一些,以此来吸引券商的优秀人才加盟。但是如果薪酬无法形成级差,基金公司的吸引力就不大了。
证券业:校招热火朝天 减薪裁员风声起。今年校招季券商的校园招聘计划铺开得格外早,从9月至今,一些券商的网申、校园宣讲会已排满2012届毕业生的日程表。从券商公布的校园宣讲会行程表不难看出,今年券商的校招覆盖城市不仅胜过往年,而且几乎每家券商的宣讲会都在五六场以上。这不仅表明了券商校园揽才的迫切心情,也预示着今年校招季金融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格外抢手。我们可以从今年各券商发布的校招计划中看到,每家券商的招聘量均在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以上,其中营销岗位和投资顾问岗位占据绝对比例。除了人数扩招外,各券商也在加紧储备精英人才。如国信证券推出的“雏鹰计划”,集人才选拔、招聘、培训及持续培养为一体,是国信打造经纪业务竞争优势的一个高层次人才工程,目标直指金融类专业的尖子生。目前证券公司校园招聘的岗位主要集中于以下四类:一是客户经理,这是招聘数量最大的岗位;二是理财顾问或理财顾问助理,经过培养成为投资顾问;三是新三板业务,主要涉及财务、法律、高科技背景的人才;四是网点业务办理的相关人员。尽管券商们都在海量招聘应届毕业生,但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入选券商的人才储备计划,针对投资顾问这个岗位的门槛就相对较高,招聘条件为:本科以上学历,金融、财会、经济等经济类相关专业;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良好的书面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等。
证券公司这边大肆招揽新人,那边却传来减薪裁员的风声。截至11月末,上市券商共实现营业收入525.5亿元、净利润171.8亿元,同比分别下滑16.1%和32.5%,艰难的环境使12月份的股市难有大行情。临近年底,券商全年业绩普遍面临大幅下跌的局面,佣金率下滑,市场低迷、自营亏损、加之同比基数较高等因素,成为业绩同比不断下滑的主要原因。业绩缩水,券商员工收入缩水的传闻也不断在市场中盛传。近日,中信证券传出自12月起对部分员工实施减薪计划,降幅为20%。另据业内人士透露,券商从业者今年的普遍收入约下降20%~30%。虽然个别券商有裁员传闻,但相比其他行业,券商职员的收入依然属于丰厚的。以前券商研究员都很想去基金公司做研究,但今年基金研究也没有那么吸引人了,而且可能在大势不好的情况下还不如券商。
保险业:外资企业招聘萎缩 民营企业异军突起
据前程无忧()的无忧指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11月保险业的月均网上发布职位数一直在1万9千个到2万个之间微幅摇摆,全年表现波澜不惊,仅在4月份出现过一个小高峰,职位数达到23 659个,但这仅仅也只是在招聘旺季凑了个热闹而已。
今年以来保险业的日子一直不太好过,“银保新政”将保险客户经理从银行网点“扫地出门”、“股债双杀”使保险投资浮亏加大、保险产品收益难敌“理财产品”,这些都直接导致保险行业本保费增长疲软。行业不景气,自然影响到行业人才的招聘需求上。
根据无忧指数的统计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2011年保险业的月均网上发布职位数出现了负增长(见表1),由此表明保险业的招聘需求在下降。其中,外资、合资、国企性质的保险企业的月均网上发布职位数较2010年相比都出现了下降,比例分别为–28%、–12%和–5%,而民营性质的保险企业的招聘需求则同比上涨了48%。
表1:2009-2011年金融领域四大行业月均网上发布职位数同比增幅对比
数据来源:51job
2011年对在中国的外资保险公司来说是颇具挑战的一年。普华永道近日发布的第五次《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调查报告显示,除国内严格的监管环境外,外资保险公司正面临国内保险公司、银行的竞争以及人才短缺等方面的巨大挑战,低市场份额状况在2014年前不会有明显改善。外资保险企业的市场份额持续低迷,影响着其对人才的需求。
此消彼长,今年保险业却迎来了一轮民营资本投资潮,多家新保险公司的大股东中出现了民营资本大佬的面孔。8月23日,总部设在南京市建邺区的利安人寿正式开业,该公司的董事长为雨润食品掌舵人祝义材。8月24日,由郭广昌掌控的复星集团旗下公司与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合资成立的广信人寿获准保监会批准筹建。9月22日,保监会批准前海人寿筹建申请,该公司发起人为深圳市钜盛华实业发展公司、深圳市深粤控股公司等几家民营企业。此外,巨人网络史玉柱提议投资保险公司因遭股东反对流产而浮出水面,但史玉柱称将会以个人的名义投资。
业内人士表示,寿险公司的盈利周期一般为7年至9年,部分民营资本看中的其实是保险业最终的高收益,通过上市获益退出。《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保险公司规范上市。随着民营资本加入保险业,民企对保险人才的需求将水涨船高,可以预见的是不同企业性质的保险企业的人才争夺也将更加激烈。
银行业:年末招聘量急升 犹如冬天的一把火
据前程无忧()的无忧指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10月银行业的网上发布职位数一直有小幅增长,从4 360个涨到5 353个,其中4月的环比增幅最高,为7.1%,而11月的环比增长率则高达到22%,银行业的招聘需求突然放量,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相信这多少会温暖求职者的心。其中,以北京、上海的需求增长幅度最大(见表2),这和两个城市举足轻重的金融地位不无关系。此外,二线城市的招聘需求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以厦门、南京、天津的增幅较大。
表2:2011年11月银行业十大热门招聘城市环比增幅
数据来源:51job
随着金融机构不断庞大,银行业务发展迅速,银行几乎一年四季都在招兵买马,其中尤以营销类人才、投资产品研发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最为缺乏,更多的中高端职位通常会借由社会招聘、猎头猎取等方式招募。
而每年11月是银行的校园招聘旺季,除了少数外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对求职者具有专业要求外,大多数国有银行对应届生的招募并不限制专业,加上稳定的福利、较高的薪酬水平及良好的工作环境,不少应届生都将其作为求职时的首选。
由于银行业很多专业知识能够在从业后结合实践工作深入学习后获得,因此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外资银行,在基础人才的招聘上都会把关注点更聚焦于员工的综合素质。在校园招聘中除了少数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岗位外,一般银行不会只招收金融类专业的应届生,而是会适当根据岗位的能力要求有所放宽,而在笔试、面试中,HR通常会重点考核应聘者在综合素质,尤其在沟通技巧上的能力。
会计/审计:招聘需求同比增幅最大 注册会计师人才紧缺
据无忧指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会计/审计业的招聘情况和金融/投资/证券业类似,网上发布职位数从1月开始攀升到4月,呈现出一个明显的招聘需求高峰后一直维持在这个招聘高峰值,仅在6月和7月有过小幅回落。与2010年相比,2011年会计/审计业的月均职位发布数同比增幅为56%(见表1),超过其他三大金融行业的增幅,可见会计/审计人才的需求很大。
今年,随着一些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做假账问题被曝光,中国公司的财务报表以及会计审计规则与国际通行规则不一致的矛盾也随之暴露。对此,香港会计师公会副会长赵丽娟女士在接受前程无忧的采访时表示,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出去”,业内急需具有战略思维、熟悉国际惯例、擅长市场开拓的外向型注册会计师人才,而拥有一张国际认证的会计师资格证书的高端人才更是缺乏。根据近期发布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注册会计师行业总收入再翻一番,执业注册会计师达到12万人左右,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队伍达到600人左右,适应高端性、前沿性新业务需要的优秀骨干人才达到5000人左右。
据澳洲会计师公会最新发布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意见调查”表明,中国高校会计及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会计行业的前景信心十足。调查显示,经济增长强劲及中国向海外投资者开放了更广阔的金融市场,被学生们认为是会计行业前景乐观的最主要驱动力。鉴于上述因素,调查显示,作为会计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有86.8%的受访者都表示会在毕业后选择在会计及其相关行业就职。此外,89.2%的受访者表示会考取国际会计专业资格,认为国际会计专业资格有利于职业发展(46.5%)、增长知识和提高技能(22.2%)以及有助于获得国际认可(21.3%)。由此可见,中国日益成长为全球经济中心,以及国际巨头对中国市场上精通英语、持有专业资格的人才的大量需求成为影响学生职业发展和深造的重要因素。
2012年金融人跳槽意愿强 薪资至少涨三成才跳
近日,前程无忧“职场资讯”频道针对“职场人的来年跳槽预期”做了一个调查,调查数据显示,逾8成的金融人在2012年有跳槽的打算,参与调查的65%金融人的工作年限都在三年以上。
与2011年5月的跳槽调查的数据相比,金融人的跳槽薪资目标渐涨,七成受访者的跳槽薪资涨幅在30%以上。其中,39%的受访者的跳槽薪资目标涨幅在30%~50%,19%的受访者薪资目标涨幅在50%~100%,11%的受访者表示薪资翻番是其跳槽薪资的目标。
金融人在跳槽时对于目标企业性质越来越“无所谓”。56%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跳槽的企业是什么性质。在各企业性质中,外企依然拔得头筹,占据28%,其次是国企,为11%,再次是民企,有5%的占有率。
在金融人跳槽的目标城市中,一线城市最受青睐,西北—西南地区(西安、重庆、成都、昆明等城市)首超华东地区(南京、苏州、宁波、杭州等城市),和华南—华中地区(如长沙、郑州、武汉、东莞、佛山、中山等城市)并列成为金融人跳槽的热门地区。
另据此次的跳槽调查数据显示,在促使金融人跳槽的原因中,对“目前薪资福利不满意”重登跳槽原因榜首,因“企业发展不佳”、“团队成员变动大”、“行业不景气”等因素而跳槽的受访者比例越来越大。这与今年市场环境恶劣不无关系,环境恶劣导致行业不景气、企业业绩不佳,自然影响个人的薪资福利。再加上今年CPI高企,个人对薪资不满意的抱怨也越来越大,以期通过跳槽实现涨薪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前程无忧在此提醒各位跳槽者注意跳槽时的盲点。据此次的跳槽调查数据显示,金融人的跳槽盲点在于“只追求高薪”(32%)、“想太多,过于谨慎,总是跳不成槽”(28%)和“只看重公司性质或公司名头”(26%)。
一、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规模的需求
2014年1~6月, 单个金额500万美金以上的接包区域来看, 北京市、天津市签约金额分别为28.48亿美金、10.68亿美金, 分别在全国占第四和第五位。北京和天津的离岸大额合同接包总金额为39.16亿美金, 甚至高于传统的金融服务外包较强的上海等东南沿海等地区, 其中天津离岸大额合同接包额的增速在全国也是最快的。从数据可以看出, 京津在带动着京津冀地区的离岸外包突飞猛进的发展, 人才的需求量也必然逐年递增。 (表1)
2014年1~6月, 在岸大额合同接包方在国内区域中, 江苏签约金额占了41%以明显的优势位居首位, 而天津以3.82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五位。而京津冀所处的东部在岸大额合同金额为83亿美元, 占全国的86%, 地域优势凸显, 金融服务外包的人才聚集优势也应该相应地得以体现。
另外, 北京海淀、朝阳、密云的初级阶段人才聚集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平、大兴的较高级阶段人才聚集区, 已经为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外包示范区, 通过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的倾斜和聚焦以及日益提高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吸引了大量外包人才入驻, 形成了良好的集聚效应。
二、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必备的素质需求和岗位需求
2014年1~7月, 我国服务外包新增从业人员45.3万人。截至2014年7月底, 我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26.587家, 从业人员581.4万人, 其中大学 (含大专) 以上学历387.6万人, 占从业人员总数66.7%。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素质需求总体来说与全国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一致的, 既“专业+外语+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应熟练掌握客户服务、电销、增值业务推广、问卷调查、业务流程、大数据分析、IT服务、数据录入等相关专业知识, 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 实际解决金融服务外包问题, 以满足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需求。例如, 目前在京津冀地区最普遍的ITO行业, 就需要外包人才能熟练驾驭企业的信息系统、网络系统、呼叫中心系统等系统建设和信息化集成服务, 会对信息系统相关的主机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存储设备的运行维护, 保证用户的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降低整体管理成本, 提高IT信息系统整体服务水平。除此之外, 外包人才还应根据日常维护的数据和记录, 向用户提供信息系统的整体建设规划, 更好地为用户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另外, 2014年第一季度, 美国、中国香港、欧盟、日本和新加坡的离岸外包大额合同位居前列, 合同值分别为23.47亿美元、12.66亿美元、12.07亿美元、7.26亿美元和6.33亿美元。
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为了适应这些主要的发包国家和地区对于语言的要求, 外包人才应该熟练掌握包括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国际语言中的2~3门, 熟悉国际金融服务外包规则。外包人才还应了解外国文化和国际礼节, 能够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级别参与金融服务外包的国际交流, 以此提升自身沟通表达技巧、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习惯等综合人文素养, 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金融服务外包人才。
通过对京津冀从事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调查, 外包企业的岗位需求主要包括信贷管理类、产品营销类、客户服务、运营保障、财务管理类等五类。例如, 信贷管理类的企业信贷专员、小微企业贷款专员需要负责公司企业贷款客户的咨询、沟通、资料收集与手续办理等工作。办理企业贷款客户的资料收集、上报、审批及放款跟踪等事宜。
三、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低中高端人才的需求
2014年1~7月, ITO、KPO和BPO占比分别为52.1%、33.5%和14.4%, ITO仍占主导地位。北京是全国最具代表性的国际化城市, 在2007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专业性承揽服务外包的企业达到400多家, 金融外包等相关从业人员高达22.8万人。北京在高端的BPO业务方面还有大量的人员空缺。
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随着一线城市人力成本增加以及国内服务外包企业转型开发国内市场, 一些长期运营维护的项目会转移到人才和发展空间更大的二线城市。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 滨海新区被誉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天津滨海新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中高端金融服务外包海外人才归国发展的新政策, 并通过100多项具体措施逐渐形成了统一协调、配套衔接的人才引进体系。因此, 天津在引进海外服务外包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政策和区位优势。石家庄、唐山等京津冀重要经济发展城市因北京等较发达地区转移来的初级ITO业务而需求大量IT相关的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何锐鹰, 刘玥, 黄玉杰.高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实践[J].经营与管理, 2012.12.
[2]徐枫.基于京沪对比的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潜力与借鉴[J].企业经济, 2012.3.
关键词:金融改革 银行业 人才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218-02
温州作为银行机构争相抢驻的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和金融热土,缺乏高端金融人才问题尤为突出。近年来,随着城商行等法人银行跨区域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众多股份制银行加大机构布局的力度,人才队伍建设明显落后于业务发展,不要说银行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高端金融人才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就连与优秀的专业金融人才与业务发展需要都有不小的距离,因而银行间的人才大战也进入了白热化状态,人才的缺乏已成为银行发展的一根软肋。
一、温州银行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2011年年报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温州银行在岗员工共2045人,其中总行339人,温州地区支行1190人,四家分行516人。从人员岗位序列情况来看,营销序列899人,占全行总人数的43.96%;柜员序列548人,占26.80%;管理序列269人,占13.15%;业务支持序列251人,占12.27%;专业技术序列78人,3.82%。在学历结构方面,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41人,占全行总人数的6.89%;大学本科1229人,占60.10%;大学专科学历584人,占28.56%;中专及以下学历91人,占4.45%。在职称结构方面,获得高级技术职称30人,中级技术职称292人,初级技术职称1012人。
结合2011年末及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可以基本归纳出人才队伍的发展趋势:从岗位结构上,管理人员的控制幅度为7.6人,管理队伍相对精干,效率较高;从学历结构上看,受教育水平及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平均受教育年限基本达到本科教育年限(假设硕士代表受学历教育年限为19年,本科代表受学历教育年限为16年,大专代表受学历教育年限为15年,大专以下代表受教育年限为12年),但大学专科及以下学历仍超过三分之一;从职称结构上看,全行近三分之二员工具备职称,但具备中高级技术职称人数相对偏少;从年龄上看,全行员工平均年龄为32.73岁,形成以中青年为主的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比较合理。
二、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复合型高级人才匮乏,人才队伍与机构发展不同步。由于温州银行是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成立初期员工整体素质起点较低,尤其是低学历、高龄员工所占比例较高,制约了银行的发展。虽然自建行以来该行每年招录数百名大学生入行,并从同业引进高级管理人才以加快员工队伍的结构调整,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但在引入人员时,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其所能带来的业绩和社会资源,导致部分高学历、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被拒之门外。因此,现阶段的人员结构仍呈现“三多三少”状态,即一般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操作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单一型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尤其是战略决策型、产品创新型、高级营销型及专业技术型等四类人才最为紧缺,不能适应金融业持续发展及创业创新的需求。
2.优秀人才引进乏力,从业人员跨行流动严重。近年来,该行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新闻媒体、人才交流会、招聘网站等平台,公开向社会招聘各类优秀人才,但就温州一地而言,其人才资源毕竟有限,而温州的金融机构在地域影响力、发展前景等方面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并且囿于住房、户口、配偶安置、子女就学等条件,在人才引进方面渐现乏力。而且由于银行间的人才竞争异常激烈,并且缺乏规范性的管理规则,导致从业人员无序流动甚至是恶意跳槽现象频发。以温州银监分局对温州辖内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等11家机构的调查结果为例,2010年11家机构流出人员348人,比2009年增加124人,增幅55.36%。这反映出金融机构在“引人、用人、留人”三者之间缺乏合理的机制衔接,导致人力资本的流失。
3.职业通道不畅,后备力量薄弱。一是人才培养发展的方法比较单一,通道狭窄,缺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多样化渠道,员工晋升渠道和员工成长的职业发展空间比较狭窄,最终的上升路径都归集到行政职级一条渠道上,而行政职级岗位数量客观上受限,导致部分人才因“等不及”而另谋它途;二是缺乏系统的人才储备接续规划,人才储备不足,人力资源管理上常常处于局促被动倒逼状态,缺乏回旋余地和弹性空间,长时间持续应急、捉襟见肘,当岗位空缺时常常是现缺现招、临时上岗,既不能激励专业人员的发展,又不利于形成知识管理的文化;三是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选人、用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缺乏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选拔、退出机制,一定程度上阻塞了员工的晋升通道和发展空间;四是缺乏有效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实施方案,未能对员工进行机构发展与个人成长相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员工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持续的引导和激励,从而对机构和个人的未来发展感到迷茫。
4.人才培训培养模式有待构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亟待加强。目前,该行将人才培养方式重点放在培训上,每年分岗位、分层次组织开展员工培训,但出于对工作目标的短期需要,培训内容设计往往只满足当前需求,忽视了员工的知识更新、储备,不能有效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对员工的进步和提高助益不大。此外,缺乏培训需求调研和科学规范的需求分析,没有针对各类员工设置不同的培训课程体系,同时没有建立普遍的培训评估、反馈机制。
三、措施和对策
1.明确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和目标,编制实施人力资源发展规划。银行的技术优势和业务优势通常凝聚在人力资源中,同时依靠人力资源将优势提升和传递出去。当前温州银行人才队伍建设缺乏前瞻性和规划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明确的人才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为此,根据温州银行2011年-2015年发展规划,对现有人力资源情况进行总结,对未来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探索建立和完善“引人、用人、育人、留人”机制,形成一个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中长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从制度上实现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整体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
2.优化激励与考核制度,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一,建立和完善以“职务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员工能进能出”为主要特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商业银行人事与激励约束机制,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与员工个人价值最大化的有机统一,最终形成一套适应市场竞争、满足客户需求、激励员工奋发、保障内部和谐的人力资源有效运作体系。
第二,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激励机制。要在目前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各占一定比例的绩效考评体系的基础上,制订更为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尝试采用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手段,构建管理者和员工的自身收入与企业经营效益相联系的长期共荣激励机制。在考虑企业经营效益和承受能力、保证企业经营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根据CPI的上涨情况,适当调整薪酬管理策略,增加绩效奖金、年终奖金、津贴和福利等,建立收入稳定增长机制;研究住房补贴政策的可行性,探索在现行企业年金制度基础上做好补充医疗保险,为广大员工解决后顾之忧;启动竞争性薪酬体制和差别性薪酬计划,缩小与其他同业机构员工的收入差距,以吸引外部优秀金融人才和挖掘现有行员的潜在能力,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减少金融人才的流失。
3.营造优越的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选拔、培养和评价机制。一要科学规划员工职业生涯,持续引导和激励员工成长。要引进先进单位有关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协助制定分类别、分层次、分条线的各类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引领员工科学规划个人职业生涯,明确发展方向,畅通发展渠道,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与员工个人价值最大化的有机统一。根据员工的个人追求和银行发展战略,为其设立能力不断提升的“梯级”,积极引导员工结合个人的专业知识、工作经历、业务专长、性格气质等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
二要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选拔、培养和评价机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选拔、培养和评价机制。在人才选拔过程中要引入竞争因素,使人才竞争、竞聘成为人才选拔的过程,将选拔人才的关口前移,拓宽选拔高端人才的视野。同时,要扩大人才的选拔范围,加大对优秀年轻员工的培养选拔力度,提高其在中高级管理人员中的比例。此外,要进一步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办法,健全岗位设置、聘任管理、任期考核等措施,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机制。
三要建立干部和员工退出机制。推进员工跨岗位、跨部门、跨行际有序流动,探索高中级人才和员工退出机制,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上岗和退出机制,真正做到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同时推动各层级、各序列岗位人员纵横结合、有序晋升,选取一部分中高级职务岗位,实行公开选拔、竞聘上岗。加强青年员工综合培养、中年员工职业技能扩展和提升工作,为员工提供广阔的晋升发展渠道和空间。
4.实施人才专业化发展策略,构建有层次、有梯度的人才矩阵系统。首先是在引进人员时,大力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在金融人才队伍中所占的比重,针对人才队伍初级、中级人才数量充足、高端金融人才奇缺的问题,在人员引进时重点引进金融高端人才,促进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搞好人才梯度转移工作,高端人才领头,逐步实现中低端人才向高端人才的跨越,进一步调整高端、中级和初级层次人才结构。其次,温州银行已对个金、公司客户经理两支队伍进行分条线管理,而针对中间业务发展缓慢、职责分工不清的现状,为促进电子银行、国际业务、个人理财业务等发展,要培养精通业务运作和技术流程的专业性人才,走“专家治行”之路。
5.实施前瞻性人才储备,建立多梯度后备人才库。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商业银行普遍实施经营管理的转型升级,银行间员工流动日益频繁,而同业市场上优秀人才又相对短缺,导致大小银行均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员工跳槽问题,对经营规模较小、品牌优势欠缺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问题可能更为严重。因此,要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按人才结构和需求,设立规划期各类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包括高管、中层、核心专业人才等在内的后备人才培养库。同时,加大配套培训培养力度,采取选送深造、挂职锻炼、同业交流、举办读书班等多种形式,有目标有计划地加以重点培养,并将培养和使用紧密结合起来,使各类人才既有提高的机会又有施展才能的舞台,形成与业务有效发展相适应的员工素质提升机制和高中级管理人员补员接续机制。
6.引入人力资本投资理念,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深化培训机制改革,突破被动低效的培训模式,引入人力资本投资理念,建立和完善培训管理保障体系,强化员工的岗位发展性培训,增强培训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充分体现培训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提高温州银行人力资本的总体质量。
第一,多策并举,加强开发。一是健全培训制度和培训机制,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实效性,包括人才培训战略的制定、培训需求的拟定、培训方案的实施、培训结果的考核等方面内容,从培训的运作模式的设计到培训的组织管理、培训需求的调研设计、培训师资的跨单位整合、培训教材的按需开发、培训手段的网络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层层完善。二是联手高等院校组建企业大学,构建新型培训培养模式。参照国内其他商业银行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内高等院校合作办学,目前,温州银行与温州大学商学院联合开办的首届“温行启航班”已正式开班,在该学院三年级本科生中选择善于学习、适应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采用“定向培养”的方式采取与院校共同培养的模式,将该行在能力素质、知识结构、技术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前期导入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实现银行专业人才的提前培养和量身定制。
第二,借助科技,完善平台,实现传统培训与电子化培训齐头并进、相辅相成。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电子化课件后续开发进程,不断丰富完善电子化课程体系,全面增强电子化培训能力。二要研究制定在线学习与考试平台的总体框架,构建起覆盖全员、课程丰富、内外网联动、在线业余学习与考试、全程跟踪检查的电子化学习与考试平台,实施和强化员工业余自助式、积分化、激励型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培训的IT含量、效率和质量。
第三,完善机制,加强内部培训讲师队伍建设。在行内物色选拔一批业务骨干,充实内训师队伍,邀请国内知名培训机构对内训师进行TTT培训,不断提高授课技巧和艺术;考核内训师授课效果并予以定级,提高内训师授课补贴标准,保持兼职内训师队伍相对稳定。
参考文献:
1.刘景华.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08(11)
2.李良宝,胡瑗.人才资本理论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J].学术交流,2006(11)
一、自我分析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真正了解自己之所长,之所好,就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决策,那么这只是把自己的人生完全当做了一场赌博,也违背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初衷。
为了探寻真实的自我,我对自己的人格、能力、价值观和职业观念进行了分析。
1.人格分析
为了帮助自己认识自己的人格,我进行了MBTI性格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我属于INTJ型的人。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我发现 INTJ型的人有以下特征:
第一、他们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强烈地要求个人自由和能力,同时在他们独创的思想中,不可动摇的信仰促使他们达到目标。
第二、他们思维严谨、有逻辑性、足智多谋,他们能够看到新计划实行后的结果和生活中转变为真实物质的理论体系。
第三、他们对自己和别人都很苛求,往往几乎同样强硬地逼迫别人和自己。他们并不十分受冷漠与批评的干扰,作为所有性格类型中最独立的,INTJ型的人更喜欢以自己的方式行事。面对相反意见,他们通常持怀疑态度,十分坚定和坚决。
这些特征也比较符合现实中的我,所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INTJ型的人适合的职业领域有:科研、科技应用、技术咨询、管理咨询、金融、投资领域和具有创造性行业。
上述的职业多数是符合我的职业兴趣,特别是金融领域正好是和我现在所学的知识有较大的相关性。所以,我把这一职业领域作为了自己今后的大致发展方向。
2.能力分析
经过对自身的思考,我把自己的现状与能力分类进行了对比,很快我发现了自己到底擅长什么,有在什么地方比较薄弱。
首先,我较为明显的能力长处是察觉细节的能力。平时,在我观察一件事物时,我总是能在同样的时间里比别人发现更多的细节,这大概是因为我属于 INTJ型的人,喜欢吹毛求疵。另外,我在兴起之时会写写七言律诗,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创新能力,可是,往往当我在写论文、报告之类的文章时,我的文字又会变得异常的生硬。
再者,我的能力弱项是交际沟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我常常觉得与人沟通,和陌生人交际是一件十分头痛的事情,我不知道怎么营造一种良好的沟通氛围,不清楚怎样在交际中创造有趣的话题等等,另外,我常常对自己定下过与远大的计划,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的,但是又在计划无法按时有效地实现时自责,我想这是因为我不太善于自我管理吧。
在其他能力上,我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比较偏向于中性。
3.价值观分析
通过斯普朗格对于价值观的分类和自身的对比,我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偏向于经济型和理论型,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我还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幻想的人,正是因为对生活充满着幻想,所以我有着对完美的追求。
对于物质、完美的过分追求会让一个人的内心失去平衡,所以,在今后我还应注意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不要走向这种极端。人生当中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去追求的,对于爱、家庭和人际关系的追求能让我们的内心与外界形成联系,从而达到一种内外的均衡,毕竟有爱,有美满家庭和良好人际关系的人生才会有更多的幸福源泉;对于健康的追求是人生一切活动的原始资本,失去了这一资本也就别谈什么职业生涯规划了;对于欢乐的追求是让我们的内心达到一种内部均衡,无论拥有多么优越的物质条件,没有一种好心态,内心最终还是会失衡的;对于道德的追求是完成一个人对于社会的回报,我们的财富虽然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但是这些财富中还有社会资源的成分,这些是我们要回报社会的,如果我们无法回报社会,那么我们至少要做到不危害社会。
总之,价值观应该建立在身体健康之上,再从各方面平衡地发展。
4.职业观念分析
职业观念的认识对生涯规划也十分的重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做好生涯规划是正相关的。我认为正确的职业观念是建立较高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绝对不是一种赚钱、维持生活的手段,而是将我们的人生价值储存在我们的职业之中,通过自己的敬业来实现人生价值的提高,这就是成功,而这种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我们对于自己职业成果的满足感,还取决于社会对我们职业成果的评价,也就是我们为社会做了什么。所以,我觉得自己要从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同两方面入手,建立一种较高的职业价值观,从而树立一种较为正确的职业观念。
以上关于自我分析的所有内容,在其中,我对适合自身人格和兴趣的职业领域做出了初步选择,就是往金融和投资这领域发展,我还阐述了对于自身能力的认识,多元价值观的平衡发展,以及正确职业观念的建立。
二、SWOT分析
在认识到了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对于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有怎样的兴趣和自己适合怎样的职业之后,正确地解析目前自身的处境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这样我才能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值得付出努力去争取,自己又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和付出多少的努力来是自己能够胜任金融行业的工作,来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1.自身优势
关于自身的优势,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自己除了现在还年轻,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还有很好的学习机会,我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用边际产出正处于顶峰的时间来一点一滴地换取自己在专业知识、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优势。
2.自身劣势
关于自身的劣势,我可以列出一长串,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自卑,而是对于自身的正确认识。
第一、从事金融行业需要很好的数学基础,这体现在金融中涉及各种资产的定价、风险的计算等等,从异物交易,到货币贸易,到股票市场,债券经营,直至如今的基金运作,每一个过程都充斥着数学的身影,没有很好的数学素养,就不能就很难在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世界中提取抽象的概括,把握它的运行规律。面对金融行业的数学高要求和自己薄弱的数学功底,这就形成了我的劣势之一。
第二、随着电子技术在金融行业的推广,我想在不久后的将来,金融行业将面临一场数字化的风潮,也就是说,在未来,从事金融行业不仅仅要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还要与时俱进,掌握各种分析软件的运用方法,而在进入大学以来,我只学过vb基础编程的皮毛而已,这样如何去应对数字化的风潮呢?
第三、金融还是一个需要无限想象力的行业,需要人们去不断运用想象力去创新,把各种资产组合配对,分散风险,提高收益,这点是我在这学期选修了金融工程这门课程之后体会到的,同时我也深深地察觉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
第四、我是XXXXX的学生,可能缺乏金融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对于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的敏锐思维和反应能力,而当初选择XXXXXX专业的原因是我觉得在我们学校学了金融也没什么用,还不如现在学一门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将来再另寻深造。
以上我对于自身主要劣势的分析,写到此处,我发现我面临的压力不小啊!
3.机会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信贷业的发展必然有长期利好的趋势,所以金融行业的前景可谓是一片光明。
第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在不断的提高,在满足消费之余,人们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将会越来越旺盛,有专家介绍,按照1个理财顾问服务100人估算,我国理才顾问的缺口至少10万人。旺盛的需求在将来会为中国金融业的茁壮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于是,金融人才也会成为新世纪的宠儿。
第二、中国目前处于产业转型时期,在未来,中国的产业光靠单一的国企是难于发挥活力的,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会不断地涌现,国家也会对它们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而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许多商业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不敢为中小企业提过信贷,但是现在企业的发展是不能离开信贷的,所以发展中小企业的信贷市场是强势所趋,这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去创新,去制定完善的制度。
第三、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中国的社会保障基金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就需要通过研发新的金融服务产品,如开发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年金服务、基本生活必需品贷款、基本生活金融服务等,来为今后的老人解决生活保障问题,缓解社会保障基金的压力,为人们的养老提供第二道保障。
第四、“三农”问题始终是盘旋在中国社会上空的一个难题,要改善农民的生活,建造富裕的农村,打造现代化农业,农村金融的发展是解决这个难题的要点之一,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能够帮助农业提供资本支持,从而解决农业发展的硬件问题。然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仍然需要金融人才。
第五、中国实现国际化步伐的前进,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将会进入我国的市场,这将为中国的金融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但是全球化使得各国的金融体系变得异常的暧昧,一国金融体系的一个喷嚏可能会是外部的金融体系变得异常的神经质,也就是说,全球化为世界各国提供“杠杆”,实现繁荣的同时又似乎也放大了发展的风险,这样,在未来中国需要很多的金融人才来为规避全球化的金融流感打预防针,并为中国的金融体系开药治病。
4.威胁
从事金融行业的威胁来自于国内的教育深化,也就是国内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还有世界扁平化后,来自全球各个角落金融人才对于稀缺金融岗位的激烈角逐。
第一、在我国,随着教育深化问题的加剧,从事证券投资、金融市场、金融工程等高端职业的学历要求在逐步提高,最低要求硕士学历;而低级职位人员在金融危机以后,薪酬缩水还算其次,更严重的问题是许多公司人员过剩,因此,新的职位空缺是非常难得的。
第二、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曾供职于世界知名金融机构的资深人士也开始到中国来寻找就业机会,其中包括外国华侨、华人、海外留学生和欧美人士,2008年我国银行招聘中,应聘人数直线上升,应聘人员简历中,出现不少海归派,特别是一些曾在国外金融领域任职的金融人才,甚至还有欧美资深银行家。
所以如何在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金融行业为自己占下一席之地的问题成为了悬挂在我们这些准职场人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最后,市场只会留下最精英的人才。
三、最终规划
通过SWOT分析,我对自己的优势、劣势做出了定性的分析,又通过对金融行业的机会和威胁的分析,我清楚地了解了从事金融领域职业的前景和挑战,接下来就能做出未来5年的具体职业生涯规划了。
1.未来两年的规划
未来两年的规划是对自己所剩无几的大学时光的规划,为了把自己的劣势一项项的化解,我为自己做出了如下的规划:
第一、(2010年11月到2010年12月)考取证券从业资格证,这个证书虽然有点水,但是也算是刚刚推开金融门缝的敲门砖。
第二、(2010年11月到2012年9月)从现在开始复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与数理统计这些基础的数学知识,为自己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在掌握了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思维之后,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在涉足随机序列和控制论等比较高深的领域。
第三、(2010年11月到2012年3月)打好经济学的功底,如今在大学里学习的经济学知识是帮助我们养成一种经济思维,并不是偏向于某一领域的专业应用的,在今后,经济思维对于全球宏观经济起落的把握很有作用,而这种对于全局把握的能力是高级金融人才不可或缺的。其实,在暑假里,我就开始重读大一时学习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时隔一年,回味经典让我感触良多,也深深的体会到了任重而道远。另外,在这段时间里,我还要开始学习金融基础理论知识。
第四、(2011年1月到2012年3月)从这学期寒假开始,我将开始准备考研,由于我在今后想要在上海发展,所以我打算报考XXXXX的研究生,虽然XXXXX管理学院的金融学硕士点虽然在国内排不上前列,但是考虑到报考热门大学竞争激烈,而考研的志愿只有一个,所以风险巨大,而我不是个风险偏好者。
以上是我对剩余大学生活的规划,虽然看上去只是简单的三点,但是实际展开还是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事情,特别是考研,据说我们学院已经面临了连续7年的考外校研究生的大萧条,这对我的打击不小,但是使我对考研艰苦有了心理准备。
2.未来两年后的规划
我对未来两年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还不是十分的明确,毕竟,未来有诸多的不确定性,不过定下大致的努力方向还是能让自己有所准备的,避免自己与未来迎面相撞时措手不及。两年后,我的考研结果已经确定,规划可以分为两种可能:
第一、先说不好的可能,如果考研失败,那么我将选择直接就业,毕竟在那时,考研不能作为我全部的出路所在,考不上研我绝对不会尝试第二次,因为读不上研究生并不代表失去了一种更好的选择,就像我在规划的开头表达的那样,对于没有尝试过得选择不能全然的否决,说不定考研不适合我,而直接就业能把我引入一片新天地。由于没有金融专业的背景,我估计自己只能从一些最基础的岗位做起,比如推销金融产品之类的营销服务。
第二、这条路是我朝思暮想的,也是我在几个月后开始为之拼搏的-----考研成功,考研的成功意味着我能接受更深层次的金融学教育,在这三年中,我当然会努力扎根于金融学的土壤,贪婪地吸取养分,同时还可以开始去像证券公司、银行、保险公司之类的金融机构实习,积累实践经验,不要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层面上,就像培根所说“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总之,研究生阶段将是我对未来就业最后冲刺!
四、结束语
金融证券类人才一直是市场需求的热门,中国自加入WTO以来,首先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和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去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融资市场,从而构建稳健的现代化金融体系,就必须拥有大批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高素质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其次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银行、证券、保险业,大批的外国金融机构占领中国金融市场,中国的金融业要想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就必须加强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再次外国金融机构在中国发展也需要大批熟悉中国市场和适应中国文化的本土化金融人才,金融证券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据统计,我国目前金融证券类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3,金融人才市场的竞争已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景象。
全国以上海为例,上海将在2020年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在各大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中,伦敦和纽约金融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例均为11.5%以上,而上海目前的比例只有2.2%,达到国际水准的金融人才不足1万人。据上海金融系统一份报告显示,上海是个拥有约2000万人口的大都市,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按照西方标准,最少应有100万人从事金融行业,但目前上海的金融人才只有不到20万人。从结构上看,上海既缺综合型人才,又缺专才;既缺理论人才,又缺实务人才。仅以国际公认注册金融分析师为例,中国香港、新加坡各有1000人,而上海才几十人。
金融人才的紧缺已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最为迫切并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2009年,上海市政府不惜花费3.2亿元巨资建高级金融学院。
二、浙江金融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近几年来,浙江加大金融业改革开放进程,初步形成了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租赁、财务公司、农村信用社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机构协调发展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早在2005年末,全省各类金融机构就多达170多家,其中,各类银行机构35家,县以上农信机构82家,资产经营公司4家,法人证券机构5家,保险公司26家,法人期货经纪公司13家,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7家,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10009家。浙江已成为对各类金融机构最具吸引力的集聚地之一。到2009年末,浙江省银行分支机构总数上升到10201个,证券营业部数量达到280个。浙江已成为全国金融机构最齐全、金融规模增长最快、金融资产质量最好的省份之一,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金融大省”。
2008年,中华英才网发布的《金融行业人才研究报告》显示,金融行业人才呈现结构性矛盾,金融证券领域人才的总体供求情况很不平衡,需求量远大于供应量,比例接近9:1。人才需求的主体主要为金融机构业务一线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浙江省金融人才需求量持续快速增加,呈“供不应求”局面。“十二五”时期,金融业从业人员净需求量约10万人,平均每年净需求量约2万人,浙江省应用型金融人才将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三、金融证券类专业就业前景
1、就业方向 金融证券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非常广泛,可以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城乡信用社、政策性银行、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部门等金融机构从事储蓄、会计、信贷、大堂经理、客户经理、投资理财、金融监管、资金调度等岗位的工作,也可以在非金融机构从事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岗位,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月薪少则6000元,多则30000元。如果能进入跨国投行或者埃森哲、麦肯锡等跨国咨询公司,年薪则大多在20万左右,还有其他福利。
2、薪酬分析 据薪酬报告显示,金融、高科技、房地产、消费品、医药、制造、传媒、物流、汽车、酒店等行业从业者,成为过去几年最赚钱的上班族。伴随着股改的深化、股市的火热,整个金融行业薪酬水平呈现高薪酬、高增长的“双高”态势,成为各行业的薪酬领头羊,整体薪资水平高于各行业平均水平近40%。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上半年统计数字显示,上半年,平均工资最高的是金融业,平均工资为3060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倍;其次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平均工资为2773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居第三位,平均工资为2324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上半年,平均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是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其平均工资分别为9885元、10349元和11661元,分别只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7.5%、70.7%和79.7%。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为3.1:1。
3、金融业工资最高 上涨空间仍大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估算,金融业2009年上半年月平均工资约为510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倍,约为平均工资最低的住宿和餐饮业的3倍。与去年前三季度相比,金融业月平均工资约上涨500元,住宿和餐饮业约上涨150元。
1.1.1概况:烟草公司大楼是一所集综合办公、会议和后勤服务于一体的信息化现代化建筑群,依据烟草行业信息化发展目标的总体规划,大楼将建成为一座智能化大楼,既要
符合建筑的功能要求,更要符合现代通信发展的要求。1.1.2需求分析:
综合大办公大楼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工程的建设内容包括以下智能化应用系统:
1)综合布线系统 2)网络交换系统 3)监控系统 4)背景音乐系统 5)LED显示系统
6)多媒体会议系统 7)机房工程
1.2 烟草系统物流园弱电系统分析 1.2.1 现状概况:
我国烟草系统物流园区一般都建立了以模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为主,周界防护、报警、广播对讲等各个相互独立的安防系统。
但随着设备统一管理、业务高效处理等方面越来越深入的需求,要求烟草物流中心安防监控系统的各个组成部件需要采用贴近业务需求、深度融合生产信息的智能视频监控整体解决方案。1.2.2需求概况:
建设烟草物流中心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就是采用最新的数字视频监控技术,依托数据视频网络,对安防监控图像进行网络传送,同时整合门禁、防盗报警、巡更、广播对讲等系统,所建设各系统的控制、数据、音频等信号均通过视频网络平台进行数据的传输并进行智能分析,以达到信息共享、远程监控和管理的目的。建设基于IP网络传输的物流园区数字安防智能监控系统,以科技的手段减低各部门的工作强度,提高生产车间工作效率,保证园区安全。1.2.3 需求分析
基于以上建设的需要和业务生产的需求,故烟草物流中心弱电建设项目应该包含视频监控系统,门禁,防盗报警,电子巡更,广播对讲。1.2.4 设计依据
烟草物流中心安防监控系统建设思路如下:建设两个监控中心(生产监控指挥调度中心和安保监控防护报警中心);
生产车间监控前端采用高清数字摄像机采集高清视频图像,最大分辨率可
达到1080P(1920*1080);
为了保障烟草物流中心的安全及正常运作,对生产重要区域的视频进行智能分析,对多种异常事件进行检测,包括徘徊、物品拿取、物品放置、涂鸦、违章停车及人群高密度等异常事件的检测。生产监控系统能提供全实时、零延时的高质量视频画面,并与生产线上相关生产数据进行叠加和处理,使生产监控指挥中心能够对生产过程进行现场指挥管理。对于出入口、园区周界、停车场等较大地域采用数字高速球采集视频图像,对于楼内通道、电梯间、楼梯间采用数字枪型或半球型摄像机采集视频图像 对于重点监控部位,安装红外摄像机或红外灯,以保证夜间图像质量; 安保监控系统前端采用数字摄像机采集高清视频图像,最大分辨率可达到720P(1280*720);
在机房内部署各类管理服务器,对数字视频监控专网内的高清摄像机、存储设备、解码设备、服务器实行集中管理,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
门禁管理系统可对进出人员、车辆的信息进行记录、回查、保存等功能,对保存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门禁系统可与摄像机进行联动,并可触发摄像机进行录像和抓拍。
防盗报警系统可对烟草物流中心园区周界和生产大楼内的重点区域及重点地方进行布防;如有人非法进入防区时,系统会检测并确认报警信号后送到控制主机,值班人员接到报警后,根据情况采取措施,以控制事态的发展。防盗报警系统除上述报警功能外,尚有联动功能。诸如:开启报警现场灯光、联动矩阵控制器、开启报警现场摄像机等。
电子巡更系统可在烟草物流中心园区内、生产大楼内等要害部位设置巡检点,保安人员每次经过这些地点的时间都会一一做以记录,极大的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效率,并且可以设置巡逻人数和巡逻班次,最大限度的管理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
二、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需求分析 2.1 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烟草行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已具规模,实现了互联互通。行业地面通信骨干网已建成并全网投入运行,实现了国家局与行业各直属单位及所属卷烟厂、分公司、烟机厂和进出口口岸公司等69个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入网率达到了100%;基本完成了行业各直属单位省域网建设,各直属单位与所属单位的联网率达到了96%;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初步形成,网络运行管理进一步加强。启动了烟草行业安全认证体系(CA)建设和烟草行业信息安全等级划分的研究工作。
(二)信息化在行业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建成了业务主题数据库。随着烟草市场竞争的国际化,行业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已经关系到烟草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促进和推动了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行业信息化工作围绕应用系统建设,狠抓重点、突出亮点、破解难点,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1.完成了以办公自动化为主要内容的行业电子政务体系建设,建成有“公文传输、公文流转、档案管理、门户网站”基本功能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2.同时完成了行业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使得管理调控更科学,更及时。当然,科学的管理带动的便是信息化灌输过的营销,当前的烟草行业成功建成了完善的电子商务系统,实现了网络交易的订货、配货、结算、物流、签收整
套系统。
3.不仅仅是烟草行业的企业自身的改革发展,国家也令行业信息化更加完善,其开发了专卖证管理系统、统计和财务报表系统、卷烟工业基础软件等相关MIS、ERP、OA、BPR、SCM等,成功建立了整套全面的信息资源。2.2 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目标
围绕烟草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信息化促进行业的现代化,全力打造数字烟草,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改造传统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总体竞争实力等方面的作用,努力使行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认真落实《数字烟草发展纲要》,建立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行业数据中心,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围绕行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管理决策三大应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行业信息化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烟草行业按照“四统一”的要求进行信息化建设。
统一标准就是统一烟草行业信息标准体系,它是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统一平台就是统一烟草行业信息技术平台,它是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统一数据库就是统一烟草行业数据中心建设,它是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统一网络就是以行业地面骨干网为核心,覆盖全行业互联互通的地面网络。统一网络是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
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按照上述“四统一”的要求建设行业数据中心,进行数据集成、应用集成、流程集成和面向用户的集成。建设行业信息化三大应用体系,保障行业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安全,努力实现系统集成、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的目标。2.3 实施策略
1.建立行业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建设)
2.进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管理决策三大应用体系建设 3.做好行业内联网的安全保障工作(信息网络安全)4.烟草行业物联网建设,2015年实现烟草物联网 2.4 烟草行业物联网现状分析
零售物业市场,租赁需求继续由餐饮和快时尚品牌零售商主导。快时尚品牌在核心商圈拓展的同时,不断在新兴商圈优质零售物业中挖掘新的机会。
甲级办公楼
金融行业需求活跃,扩租需求明显。2015年第二季度,租赁需求持续活跃。在第二季度,金融行业需求保持活跃,在租赁成交中的金融行业有相当一部分为证券、基金、投资类企业,其扩租需求尤为显著。同时,专业服务业、电子类、保险行业大面积成交也增加。此外,截至2015年6月底,入驻前海的企业已超过3.5万家,较年初的2万家增长逾42%,新增办公楼需求持续支持租赁市场。
全市各区空置率普遍下降,协助租金升幅稳定上扬。第二季度,甲级办公楼并无新增供应,总存量维持在333万平方米。预计在2015年下半年,新增供应达62万平方米。在第二季度,深圳各区甲级办公楼入驻率均出现上升趋势,而现处于高速发展并且具有租金优势的南山区表现更为活跃。其中,第一季度竣工的SCC中洲控股中心表现突出,空置率大幅下降。在没有新增供应情况下,整体甲级办公楼市场需求仍获得支持,净吸纳量达7.2万平方米,使全市整体甲级办公楼空置率由第一季度的6.7%回落至第二季度的4.6%。
展望未来,仲量联行深圳董事总经理夏春毅表示,金融行情波动预计影响部分中小型金融业需求,短期内办公楼需求的不稳定性增加。但是,在前海利好政策、后海总部基地及租金优势等因素的带动下,南山区预计将吸引更多企业进驻。再加上未来供应中有相当一部分为企业自用比例较高的总部大楼,预测将推动甲级办公楼净吸纳量的上升。另外,由于有近20万平方米面积的办公楼推迟至下年竣工,预计今年年末全市空置率将继续保持在健康水平,约在6%~8%水平。
租金方面,预计福田中心区较为优质的甲级办公楼仍能够维持竞争力,但总体来说租金增幅将从过去两年的强劲增长调整为保持适度增长的态势。夏春毅预计福田区较高的租金水平促使部分租户逐渐往福田外延区或南山区迁移,并带动该区域的办公楼需求。预期供应压力开始显现,同时空置压力逐步在明年开始出现。预计年末全市甲级办公楼租金全年涨幅仍维持双位数字,但增幅将收窄在9%~11%之间。投资市场方面,预期宽松的货币市场将吸引越来越多投资者投资办公楼物业,加上中小型企业自用需求旺盛,投资者仍然看好资本值长远增值前景,资本值升幅获得支持。夏春毅预计年末整体甲级办公楼资本值涨幅达9%~11%。
零售物业
餐饮类租户继续主导市场。第二季度整体需求稳定,租赁需求继续由餐饮和快时尚品牌零售商主导。奢侈品牌和高端服饰类零售商仍对扩张零售网络维持谨慎的态度,选址方面仍偏好核心商圈。快时尚品牌则在核心商圈拓展的同时,不断在新兴商圈优质零售物业中挖掘新的机会。对于餐饮类品牌,中端定位的餐厅仍最受业主欢迎,无论是在核心商圈或是新兴商圈。第二季度在福田及南山主要商圈的购物中心均有较大面积的餐饮租户调整,商场内的餐饮占比有上升趋势。
核心商圈内的购物中心空置率总体表现稳定。但在新兴商圈的少部分项目因招商策略调整、商圈未成熟等问题出现少量空置,导致全市优质零售物业空置率从上一季度的3.4%微升至3.6%。
第二季度无新增供应,全市优质零售物业总存量维持在29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预计下半年将有近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新增供应,其中近一半将会在新兴商圈,即宝安中心区及龙华新区。另外,即将开业的新项目总体预租情况与上一季度相比稍有提升。
租金及空置率均表现平稳,核心成熟商圈租金微涨。延续前几个季度的趋势,零售商的扩张首选仍在核心商圈。受零售商的青睐,部分位于成熟区域的优质零售项目仍保持小幅度的租金上涨。虽然非核心商圈新开业的商场空置率逐步下降,但是由于体验类租户的承租能力有限,整体租金水平无明显变化。因此,第二季度全市整体优质零售物业首层平均租金持续表现平稳,较上一季度微升0.8%,达943元每平方米每月(实用面积)。
无大宗成交,投资者继续保持观望态度。第二季度无大宗投资成交。受整体优质零售物业租金增速缓慢以及在建的潜在可投资项目数量增多的影响,投资者的议价能力将增强并继续保持观望态度。
展望未来,仲量联行零售地产部高级经理吴静敏表示,预计下半年新增供应量预期约32万平方米,这些优质零售物业主要集中在福田外延区域及宝安区。鉴于201 5年上半年全市现有优质零售物业整体空置率表现稳定,加上部分新项目的预租情况良好,预计全市空置率不会大幅波动。展望下半年内全市优质物业平均空置率将上升至5%~7%。
租金方面,由于将有大量新增供应在新兴商圈,整体租金升幅压力将增加。预计零售商扩张态度仍然谨慎并偏好核心商圈,核心商圈的购物中心将持续稳定发展,并支持全市优质零售物业首层平均租金在下半年维持在同比增幅2%~4%的水平。■
关键词: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管
一、引言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我国政府为了维护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系统的稳定,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发行国债,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等措施改善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的资金状况,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在2004年初,国务院为了给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再次补充资本金,动用450了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银行系统的改革与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爱改革最重要的环节[1]。
银行业是金融体系的核心,与其他行业的风险控制有着根本不同。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经过长期对金融危机的产生与经济发展周期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发现:通常情况下银行出现危机如果没有及时预测与采取有效措施,會逐渐演变成一国金融危机的爆发[2]。这些个别银行的危机爆发逐渐演变成大规模的危机发生,因此,国家必须要重视维护银行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二、文献综述
1.系统性风险的定义
系统性风险与一国的市场环境息息相关。而且它不能通过分散投资来消除。国内外学者对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全面的探究,从起因、形成动态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际清算银行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指的是在特殊的环境下和突发性事件下,银行的大规模违约,导致了金融危机发生[3]。Kaufinan(1999)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通常是由于银行内部发生了危机,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从而由内部危机渗透到全行业的危机[4]。这种危机覆盖范围广,并会逐渐扩散到其他行业领域,进而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破坏经济,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我国学者也对此作了诸多研究,但尚处于起步阶段,范小云(2006)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指的是银行在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突发事件的冲击,银行的大规模倒闭引起银行业出现系统性危机的概率[5]。包全永(2005)认为广义银行系统性风险指的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一国金融体系遭遇严重破坏的概率。狭义银行系统性风险则是指由于个别金融机构的负面影响,从而对其他金融机构产生不利影响,使整个金融系统遭受损失[6]。
2.系统性风险的特征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具备的特征如下:一般情况下,银行风险表现为是某家银行面临,比如信用风险,但是银行系统性风险通常具有普遍性特点,也就是说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会波及多家银行;二是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外部性,通常情况下由某个银行的危机而引发的大规模系统性危机造成的损失,这种损失需要由众多金融机构来承担;三是具有传染性特点。一开始银行系统性风险在个别金融机构传播,随后会在多个金融机构间相互传染;最后,这种风险具有不对称性。主要是因为如果这种系统性风险发生,会给金融市场带来极大的损失[7]。
三、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成因
货币主义者强调政府和金融机构减少货币供应量将会引发金融风险。金融脆弱性理论以及目前比较流行的金融不稳定理论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来自于银行负债的不断增加以及资本市场泡沫的冲击。
1.金融脆弱性解释
金融脆弱性理论的代表学者是海曼,他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表现为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使银行经历周期性的危机,银行体系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因此这种先天的内在性,很容易触发银行系统性风险,从而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宏观经济的动荡[8]。
众所周知,在经济繁荣时期,资本市场的信贷环境相对比较宽松,投资欲望慢慢盛行,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随着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有些投资者采取非理性的投资行为,结果导致银行利率的进一步提升。而利率的上升使许多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经营发展受到影响,融资困难阻碍了企业获取充足的资金。随着市场环境的进一步变化,那些缺乏资本金来源的中小企业很可能面临经营困境,导致最终的破产。同时这种效应会造成市场的恐慌,并且会进一步反馈到银行系统,银行的不良资产贷款率上升,导致局部的破产事件快速蔓延,金融机构的危机由此爆发。
另外,当政府和市场开始关注某个市场投资领域,随之而来的是各个市场主体会在短时间内涌入这个市场领域,因此,造成了市场泡沫的产生和扩大,经济现象表现为短暂的市场繁荣。这些泡沫的产生跟银行借贷密不可分,市场的过度投机是由于银行信贷注入的,市场风险开始集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逐渐产生,直至系统新风险全面爆发,金融危机就此产生并一步步扩大到其他地区和行业领域。
2.信息经济学的解释
信息不对称强调的是市场交易的双方彼此拥有不同的信息。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有效市场需要消除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造成信息的不确定性,所以相关学者认为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用来解释银行系统性风险成因[9]。George(2001)等人认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成为银行业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逆向选择是信息不对称理论的重要理论。主要解释了市场中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例如,在银行借贷中,一方面,借款人为了得到贷款有可能隐藏自身的信息,银行难以准确把握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这种资金的定价方式并不能反映借款人的全部信息,结果使风险和预期收益较低的借款人由于借款成本高于预期而退出信贷市场,留下来的是愿意支付高利率的高风险的借款人。另一方面,银行提高对外借款的利率,这会增加投资人的投资成本。
3.风险溢出与传染理论
现代金融体系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银行业之间表现为比较复杂的金融网络体系。金融网络理论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用于评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以及说明金融机构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同时可以很好的解释系统性风险怎样在金融体系中传播[10]。目前,金融理论中的传染性是金融网络理论的主要内容,它解释了金融体系稳定性的重要方向。
四、国际金融风险的监管
1.美国金融监管改革
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美国政府在2010年7月通过了有关金融监管的法案,并制定了一系列金融管理的舉措。这些行动标志着美国开启了自大萧条时代以来金融监管最大力度的改革,这个法案充分展现了美国在治理金融危机,它显示了美国政府监管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决心。这将有利于促使美国金融市场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11]。
首先设立金融监督委员会。其职责主要包括:一是找出那些威胁金融市场稳定的系统性风险。在特殊时期允许美联储分拆那些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金融机构或部门,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在大数据时代,要特别重视信息交流,信息有效传播和监管也是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是确定美联储的地位。政策特别规定,美联储金融监管的重点对象为除了一些重要的金融机构和部门,对于那些资产规模超过五百亿美元的金融机构或部门需要重点调控和监管。同时,那些在金融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的证券、保险等机构也要重点监管。这些机构主要包括监管系统的清算活动以及其他支付性的基础设施。
2.欧盟金融监管改革
在构建宏观及微观审慎管理框架以及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监管方面,欧盟建立了欧洲系统性金融风险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欧洲央行、各成员国央行、欧洲三大金融监管局组成。该委员会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控风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欧洲系统性金融风险委员会提出的预警和建议可以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不仅仅是针对某个成员国,很多时候需要将这些应对措施和政策制定详细的时间计划[12]。
3.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2010年7月,英国财政部正式公布了征求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意见稿的通知,方案中规定撤销金融服务局,同时授予英格兰银行宏观及微观审慎管理监管权,计划于2012年完成相关立法。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在英格兰银行建立金融政策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作用是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挥监督和指导宏观及微观审慎管理的重要职能作用。第二,在英格兰银行下设立审慎监管部,英格兰银行拥有宏观及微观审慎管理的集中管理权利。第三,设立消费者保护市场部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打击金融市场上的违法行为。
五、构建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政策框架
1.树立中央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在各国的立法探索中,中央银行一般处于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首先,中央银行是各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机构,它通过制定货币政策,监管商业银行把握宏观经济趋势,能够对一国的金融风险状况作出宏观经济评估和风险预测。其次,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之一是维护本国的金融市场稳定。中央银行作为重要的监管部门被委以重任,通过赋予一定的监管权限,及时有效的收集来自金融市场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判断采取有效措施,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第三,支付结算系统是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也是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枢纽。
2.加强对金融风险监管
风险监控的着眼点主要有以下四个领域:一是加强对重要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尤其是那些重要性部门的监管,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抵抗风险能力;二是随着近些年来私募基金的发展,逐渐成为金融体系发展的新方向,因此,私募基金发展的规范化成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方向;三是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衍生品的推出层出不穷,为了规范金融市场,加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管理,需要政府及有关机构完善相关立法;四是重点加强影子银行的风险管控,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内影子银行的业务不够规范,需要加以治理;从整体治理的角度出发,需要加强金融体系监管的顶层设计,构建一个国内外风险监控的评级系统。
3.加强有关市场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创新在金融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金融中介服务业务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并逐渐出现在对冲基金、金融市场、货币市场基金和各种私募基金中。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市场风险水平很高,金融杠杆率水平高,很容易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由于较长时间的金融市场的监管还处于不够完善的局面,加上经济周期的影响,这些机构很容易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来源,防止和扩散系统性风险成为重中之重。为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加紧推出了金融风险防控的政策法规,在伦敦峰会上,提出了《强化稳健监管和提高透明度》,报告指出必须将金融监测与管理扩大到所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这意味着并不是说不具有重要性影响的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不接受金融规范和监管。
参考文献:
[1]郎建燕.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及银行监管研究[D].广东:厦门大学,2009
[2]陈祥余.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极其监管研究[D].吉林:东北财经大学,2010
[3]周柏.关于银行系统性风险理论文献综述[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12):185-186
[4]翟金林.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研究[J].南开学报,2001(4):23-25
[5]范小云,曹元涛.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最新研究比较[J].金融博览,2006(3):32-33
[6]包全永.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模型研究[J].金融研究,2005(8):13-16
[7]刘桂荣,卢添翼.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7(10):59-60
[8]高志勇.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基于美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3),12-18
[9]沈悦,元莉.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及监测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学报).2008,(7):139-143
[10]万晓莉.中国1987-2006年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判断与测度[J].金融研究,2008(6):80-93
[11]郑玉华,崔晓东.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分析与防范明.经济论坛[J].2009(3):11-12
[12]陈守东,田艳芬,邵志高,杨东亮.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冲击效应[J].西部论坛,2009(4):60-72
作者简介:
【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推荐阅读:
未来5年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预测分析07-04
金融行业的好处09-28
金融行业个人总结10-08
金融行业发展现状07-05
金融行业个人年终总结07-07
金融行业客户满意度06-11
金融行业岗位调查报告07-08
金融贸易行业劳动合同09-17
《金融行业服务礼仪》内容介绍09-18
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