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作文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改变作文

改变作文 篇1

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一点点改变,有很大的差别,你我的力量也能改变世界……”题记

听着王力宏的《改变自己》,突然有了些莫名的感触。

曾经我在一本书上偶然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牧师正在准备讲道的稿子,而他的小儿子却在一边吵闹不休。牧师无可奈何,便随手拾起一本旧杂志,把色彩鲜艳的插图一幅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说道:“小约翰,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给你20便士。”

牧师本以为这样会使约翰花费上午的大部分时间,但是没过10分钟,儿子便又来敲他的房门。牧师看到约翰如此之快地拼好了一幅世界地图,感到十分惊奇:“孩子,你怎么这样快就拼好了地图?”

“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在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

牧师微笑起来,给了他的儿子20便士。并说:“你替我准备了明天讲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也就会是正确的。”

这个小故事也给我一个启示:如果我们想改变我们的世界,改变我们的命运,首先就应改变我们自己。

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会给人们染上不同的颜色,也会给人们戴上“有色眼镜”。自古以来,大部分人被其“污染”,而有些人不愿意低头,随波逐流。如陶渊明,因为改变不了别人,便改变了自己,因厌恶官场的黑暗而不为五斗米折腰,便隐居山岭终日与菊为伴,虽然仕途不复,但他洁身自好的品性和淡雅的诗句却被后人所赏识和铭记。李白因为无法改变官场,便改变了自己的志向,寄情于山水之间,纵览祖国大好河山,促进了诗歌的鼎盛,同样也为后人所传颂。他们都改变了自己,同时也改变了时代,虽生前不得志,但却被后人铭记,在历史的苍穹中如闪亮的明星般耀眼。

而说实话,现在我们生活在社会,而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总要去适应环境和与人交往。我们也许做不到“出淤泥而不染”,但也要固守自己的本心,追逐着我们的志向去闯荡出一番事业。改变自己!改变命运!改变世界!只要有决心!

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栽到新建的公园里。人们围着它,议论着。一个说:“没有这次移栽,它不会被人赏识,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而我却要说:“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每个人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世界不会为你而改变,环境也不会主动去适应我们自己。因而,我们只能去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进而取得成功。也许,我们没有庄周梦蝶的浪漫,没有庄子那“泥泞中亦可”的超然;也许,我们无法像彷徨斗士鲁迅一样以血荐轩辕,深刻揭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劣根性;也许,我们没有海伦凯勒那虽然盲聋但却以心灵探求未知世界的勇敢。但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接受《庄子》的熏陶,让自己接受《呐喊》《彷徨》的强音,让自己接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洗礼,借助书籍,让心在潜移默化中沸腾,改变自己。当为官仅七十多天的陶渊明挂印田园归隐山间时,他改变了自己。官场的.黑暗,是他无法改变的,变的只能是自己。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与菊为伴,虽然仕途不复,但他高洁的志向却被历史所赏识,为后人所铭记。当“御用文人”李白呼唤自己放养于青崖间的白鹿即骑访名山时,他改变了自己。朝廷希望他吟风弄月歌功颂德,而他却只想一展鸿鹄之志,无法改变官场的他,只得改变自己的志向。于是寄情于山水,纵览名山大川,虽然未能圆自己的经天纬地之梦,但却造就了半个诗歌的盛唐,为后人所传颂。他们改变自己,同时也改变了时代,虽不被时人钦慕,但却被后人铭记,在历史的苍穹中闪闪发光。那些不能改变自己的,只能被环境淘汰。高尔斯华绥笔下《品质》中的老鞋匠虽然拥有全城最好的制鞋手艺,但却不愿改变自己,致使无法跟上机器化的时代,坚持手工制好每双鞋,最终饿死在自己的鞋铺中。改变自己,方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方能不被环境淘汰。改变自己,方可以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历久弥香的琼浆,方可以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梦想编织绚丽辉煌的彩虹,方可以永恒的执着和顽强的韧力筑起固若金汤的铁壁铜墙

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在我们年轻时,都有着自己那所谓的伟大的理想,当一位科学家、一位医生、一位老师、一位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但都不曾去努力,最后只能让这些成为浮云……

或许,我们大家可以想一想“差不多先生”。凡是他都是做的差不多,但是他并没有想过,如果“十”和“千”只是一撇之差的话,那为什么不把十都写成千,或者是吧千都写成十呢?如果火车等他了两分钟,那么他也许可以上车;如果在他临终前找的不是牛医,那么他也许可以活得更久;如果……但是世界上并没有如果,也没有后悔药。

如果,他在生前能够严格的要求自己,他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是改变这个世界。

如果不知道差不多先生,那么我们还可以想想一代诗仙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想必大家一定再熟悉不过的吧。小时候的李白不喜欢念书,常常逃课,到街上闲逛。如果李白没有遇到那位老婆婆,想必他并没有现在那么有名气。“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这一句话,令李白很惭愧,从此他每天的学习他别用功,而且再也没有逃过学。最终,成为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如果,李白没有遇到老婆婆,即使是他好好学习可能也不会成为诗仙。如果,如果,如果,如果我们可以稍微的努力一下便可以改变自己,甚至是改变世界。

“我可以改变世界,改变自己,改变隔膜,改变小气,要一直努力努力努力,永不放弃,才可以改变世界,COME ON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改变作文 篇2

变单纯的教师评改为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评改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加强了学生作文的流通,增加了作文的读者量,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学生在对不同等次文章的品评、比较中,思维品质更加周密,鉴赏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二是学生参与作文评改,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艰苦过程,能使他们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掌握知识的快感。这样既可使学生获得新的作文经验,又培养了实际的写作能力,使学生通过评改他人作文学会了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提高了认识问题的能力。三是反馈加快。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增加,增大了学生作文训练的密度,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注重引导,激发评改兴趣

兴趣是取得成功的潜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评改作文时要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方法,调动他们评改作文的积极性。如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讲名家评改文章的故事,激起学生评改作文的欲望;可以经常根据不同习作要求,搜集一些优秀文章提供给学生。这些文章将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动力,使学生从中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激起自我评改的兴趣。教师还可开展“作文评改招标会”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评改的作文,评改认真者予以奖励。这样学生就不会把评改作文看成是负担,而是会产生一种被信任的快乐和交流的喜悦。

二、示范评改,教给评改方法

评改作文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有时往往比写作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难度很大。所以教师示范评改,教给学生方法,是指导学生参与评改作文的重要一步。

1. 统一评改符号

教师指导学生参与评改作文要在评改符号上作统一要求,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使他们终身受用。教师除了教给学生正确使用增、删、调、换等四种常用的修改符号外,还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些形象的“图标”评改符号,增加评改趣味性。如“一个苹果”表示有特色的语句推荐给大家;“一张笑脸”表示要增加外貌、神态描写;“一颗心”表示要加强心理活动描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评改方法结合班级自创统一的评改符号评改文章,一定会评改得兴趣盎然。

2. 明确评改内容和步骤

学生评改作文可分为“自我评改”和“相互评改”。自我评改是自己评改自己的习作;相互评改是学生间互相评改习作,又分为个体评改、小组评改、集体评改等形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先自我评改,然后再相互评改。学生可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评改。内容包括文章观点的斟酌和材料的提炼;形式包括文章结构的调整、语言文字的推敲、标点符号的使用、书写格式的规范等。通常的评改步骤是:首先是让学生在通读作文的基础上,对要评改的文章有个总体认识,然后从主题是否突出、选材是否典型、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等五个方面作出初步的判断,最后是对字、词、句、标点符号的运用等加以推敲,进行评改。

3. 了解眉批总评的内容

评改作文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了眉批包括:错别字的订正,不通顺句子的划出,优美句段的标注,细节描写的具体说明,开头好在哪里,结尾有什么特点,段与段间的过渡等方面。在学生明了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评改作文的不同,使眉批具有不同的特点。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总评时写清楚是否符合作文要求,本次作文的关键评语、常规性的评语等。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每次评改都有关键性的评语。这是检查学生是否抓住了本次作文的重点来评改,是否知道在写本次作文时应抓住的关键内容,应具体、详细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的重要依据。因为不同文章的关键性评语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地结合不同文章进行眉批总评的示范。

4. 典型评改作引导

在每次习作评改课前,教师要先浏览学生作文,了解初稿情况,然后确定评改重点,选择评改典型。教师在选择时要避免直接选用某一学生的作文作为典型,尤其是问题比较多的学生的文章供大家“解剖”。这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共性问题设计“问题典型”,并事先打印好,每个学生一份,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积极思考评改,各抒己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几次典型评改的引导,学生就能够悟到作文应该怎样评改,再不会面对作文而束手无策了。比如三年级写景作文训练,学生的语句比较完整,但普遍不够通顺、具体。我就把学生的作文整合成一个典型片段:“一进校门就听到流水声,那是灵韵池发出的。池边的树也很好看。池里的莲花开了,太美了!”学生有的谈自己的想法,有的提出问题,有的答疑或谈自己对习作的意见。最后经集体评改,不但句子改通顺了,而且改优美了。修改后的句子为:“一进校门就听到哗哗地流水声,原来是校园灵韵池假山上的小瀑布传出来的声音。小瀑布的水倾泻到葫芦形的池塘里,溅起朵朵水花。池里有五六朵莲花,全开的像跳舞的少女,半开的像羞涩的姑娘低着头。池边的小树倒映在池水里,真是太美了!”通过典型评改引导,激活了全体学生的创造思维,满足了学生共同参与作文评改的需求。

5. 用欣赏的眼光进行评改

教师在示范评改时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久而久之,学生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的作文,哪怕只有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也会用评改图标给予肯定。这样会使更多的学生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在课堂上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使他们养成了“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良好习惯,学生的写作必然会有长足的进步。

三、学生相互评改,体验评改乐趣

教师可在学生个体评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作文水平的不同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开展同桌互评改、小组互评改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在都享有同等的评改权利。教师要让学生在相互评改时端正态度,尽到自己作为评改者的责任,如对同学的作文要有真诚的建议,精彩处、共鸣处要有标注、点评,总评要有针对性,要肯定多于否定。

学生学会了欣赏别人文章的优点,每次评改作文时,有的针对文章结构提出宝贵的意见,有的能发现文章中的妙笔,有的针对不足提出不同的看法……诸如此类的评改语言在我们班学生作文本上常常出现。学生不仅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各个方面的能力也得以提高,达到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相互评改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文能力,也学会了尊重他人,倾听别人的意见,虚心接受别人的看法,从而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四、注重评改展示,享受作文带来的成功感

对于学生评改后的文章,必须及时反馈给作者,作者也必须在阅读同学的评改意见后,对自己的作文做进一步的修改。然后,每个作文评改小组推荐一到两位同学诵读习作,教师引导学生从“亮点”“经验”“感悟”等角度再做个性化点评。“亮点”是把作文中突出的闪光点讲出来,供大家学习和借鉴,其他同学也可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看法;“经验”是与人分享自己写作或构思方面的经验;“感悟”是交流写作心得,评改启发感受。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把经大家评改认可的文章复印,并在文下写出自己认为文章的“得意”之处,然后进行张贴展示,让学生享受作文带来的成功感。在这样的交流展示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作文教学的最大参与者和最大收益者。

改变作文 篇3

关键词 作文批改 现状 原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047-02

有人说:“好的作文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的。”我一直不大相信,但经过一年的批改实践发现:改变作文批改方式是提高作文训练的有效途径。作文批改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认识自己作文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今后写作文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以便经过多次反复的写作实践,逐步领悟到文章该怎样写,不该怎样写,从而调动写作积极性,不断提高作文训练效率。然而实际教学中,作文批改仍然存在诸多误区。

一、中学生作文批改现状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大多数老师的方式是老师勤勤恳恳的批改学生走马观花地看,教师认认真真的讲评学生稀里糊涂地听,也有些老师虽然进行了阅读,但批语过于专业,指导性不强,学生根本认识不到优点和存在的不足。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集中时间,闭门走车,信手改几个错别字,随便写几句批语,批语是千篇一律,和作文内容根本没有任何关联。长此以往的结果是老师疲于批改,而学生收获甚微。

二、现状原因分析

实际上造成这种局面也并非偶然,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语文教师沉重的课业负担直接导致批改质量的降低。学生两周一次的作文训练后老师批改要用去整整一周多的时间。再说教师还要备课上课,还有其他作业,还有不得不参与的一些学校活动,这样看来批改作文就成了语文老师最难啃、最怕啃的骨头。

2.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大了教师批改的难度。语文老师都有这样一个体会,有两类作文最好改,一类是极优秀的,一类是错误很明显的,但实际上,教师要面对的大多数则是一般水平的文章,没有个性,就像是白开水,错别字,语病等比比皆是,让你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实在是让人头痛。

3.部分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大大地限制了其批改的质量。首先一些刚步入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对学情、教材知识体系、学生心理等了解甚少,总是就作文论作文,评语过于专业化,缺乏指导性。其次,学生的写作、理解、修改水平层次不齐,所以老师不敢让学生去改,即使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对病句、用词等认识不清。

4.平时我们只注意批,而忽视了改的作用。这既不符合新课标的主导思想: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也导致了作文训练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三、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尝试

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老师们改变理念,尤其要改变作文批改方式,既解放自己又让学生真正获益。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面批和文批结合、详批和略批结合、生批和师批结合、细节和分数结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作文批改方法。

1.面批和文批结合。所谓面批,就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就作文的内容、构思等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再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修改甚至重新写作,从而达到作文批改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师生面对面,老师诚恳地指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发自内心地施之以爱,尤其对写作不感兴趣的学生,利用其文中微小的长处,予以赞扬鼓励,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面批不是老师故意训他,而是老师对自己的关怀,从而能建立师生间相互信赖的关系。当然,老师的面批不是随意的,一定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哪里要给学生点出来,哪里可以给学生提怎样的问题,都是教师对学生作文事先反复阅读,备好的课。因人因文而批的作文,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写作也就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了。久而久之,学生愿意接受写作文甚至是主动写文章给老师看,自主学习的习惯自然地养成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当然也就提高了。由于面批工作量严重加大,所以面批对象可以轮流,一学期每生至少两次。大多还是要靠考老师书面批改,以个别为例进行讲评,从而起到引导,示范作用。

2.详批和略批结合。“详批”,即从字、词、句到谋篇、布局,面面俱到;“略批”即三言两语直中要害。笔者认为,批改的详细固然好,但不一定每篇都详批,隔篇可以略批,字词之类的简单问题可以发动学生自批,互改。只要批得中肯、明确,富于启发性即可,详而不精,仍然收效甚微。

3.生批和师批结合。作文写好后,让同学自己用其他颜色的笔修改错别字词和病句,再让其他同学修改,最后老师针对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建议,并督促学生修改完成。也可学生互改作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采用这种方法,教师要事先提出批改要求,讲清批改方法,把学生组织好。学生批改后,教师要审阅、总结,及时纠正批改不当的地方。

4.细节和分数结合。我们通常写完批语,根据自己的感觉打个分数,慢慢的学生对分数也就麻木了,反正我费了很大功夫,仍然得那么点分数,破罐子破摔,我尝试着运用魏书生的作文批改方法,分项积分,指向性加强,学生们积累,写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批改和讲评同等重要,讲评将直接影响着作文训练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批改作文时还要写好批改笔记,把全班学生和每个学生作文的主要优缺点及其所记述的典型事例简明扼要地记下来,以备讲解和辅导用,教师经常注意积累这方面的资料,可以为不断地改进作文教学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从而尽快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廖结斌.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批语的现状及对策[J].教海探航,2010,(12).

[2]闻小燕.学生作文面批实践探讨[J].现代阅读,2012,(9).

改变作文400字 改变 篇4

在科技不发达时,人们和远方的人交流时只能通过驿差的长途跋涉,而现在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物品交流,并且速度十分地快,并且在古时候,人们只能靠牛来耕地,一天只能耕几亩,而现在,人们都用农用机,一天能耕二十几亩地,大大提高了农用效率,古时候,人们去远亲家只能靠坐马车或徒步行走,而现在人们要去远方可以坐火车,乘飞机,大大提高了速度。

科技发展十分迅猛,科技给人类的帮助还有许多。

在我们的生活中,科技改变了我们许许多多,也让我们做起事来更加方便。

在科技不发达时,人们和远方的人交流时只能通过驿差的长途跋涉,而现在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物品交流,并且速度十分地快,并且在古时候,人们只能靠牛来耕地,一天只能耕几亩,而现在,人们都用农用机,一天能耕二十几亩地,大大提高了农用效率,古时候,人们去远亲家只能靠坐马车或徒步行走,而现在人们要去远方可以坐火车,乘飞机,大大提高了速度。

改变作文 篇5

[文题] 枭(猫头鹰)遇到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你同意鸠的意见吗?人是应该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还是应该改变环境,或者采取其他办法呢?请以“改变自己与改变环境”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题解] 改变自己还是改变环境,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主动与被动,积极与消极,生存与毁灭,成长与发展„„论辩的空间非常广阔,思维的张力也非常大。这是一个适合训练思辨能力的好材料。

正命题——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1.由此及彼的联想

●鳄鱼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由水生动物变为水陆两栖动物;海龟为了躲避险恶的环境,长出了龟壳;青蛙为了躲避断粮与寒冷的威胁,学会了冬眠;变色龙为了隐藏自己学会了改变颜色。

●人类的祖先不断地改变自己:由四肢行走变为直立行走;毛发系统衰退;脑容量变大。

●有关适应环境的名言: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识时务者为俊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猎人的故事——有一个猎人整天赤脚在山林里打猎,双脚不堪石子和荆棘的刺痛,于是感叹道:“要是山路上都铺上动物的毛皮多好啊!”妻子对他说:“为什么不用毛皮裹上你的双脚呢?”

●越王勾践面对不利的环境,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终成大业。

●鲁迅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的中国,改变志向,弃医从文,决心救治国民的精神。

2.由表及里的推论

●枭如果到了另一个环境,人们也许不只讨厌它的叫声,可能连它的模样也不喜欢。

●一种环境之所以存在,正是由于它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你要想生活得更好,就必须改变自己,融人其中。这并非盲从,只是摒除自己不合时宜的习惯而已。人的个性应存在于共性之中。

●环境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人们应努力适应环境,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环境进行改造。不想适应环境,只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环境必定会失败的。

●自我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环境只是外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它不可能改变事物的本质,所以改变自己才是最关键的。

●人不能脱离环境、脱离社会而存在,每个人都与身边的人,与所处的环境发生关系。如果不能适应所处的环境,最终只能被环境所抛弃。

●有时候改变自己顺应环境也是一种策略,一种机智,是暂时隐藏锋芒,积蓄力量。时机成熟时,振臂一呼,方能应者云集。

[例文一] 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小A说:“要是我出生在美国,我准是个英语天才。”小B说:“如果李白是我的老师,也许我早就成诗人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抱怨环境不好,总是千方百计想换个环境。可是环境变了后又怎么样呢?还不是一如既往!于是我要说,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环境的改变只是暂时的,自我的改变才是永久的。燕子总是躲在他人的屋檐下避风躲雨,一旦屋塌檐倒,只能流离失所。舒适的屋檐,的确给燕子带来了暂时的安全与温暖,可它的一生也只能在心惊胆战中度过。

“天有不测风云”,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可以改变它一时,却无法改变它一世。有些人成绩不好,总是抱怨家庭环境不好、班风不正、教师普通话不标准„„可看看他们的作为呢?上课打呼噜,作业拖拉,心浮气躁„„还是审视一下自己吧,改变了自己,问题也许就解决了。

与改变环境相比,改变自己更能培养意志与毅力。历史上秉烛苦读的例子不是很多吗?这些古人没有去抱怨环境,或煞费苦心地去改变环境,而是在改变着自己,努力适应环境。就在这种改变中,磨炼了意志,培养了矢志不渝的精神。殊不知,每一次改变,你的灵魂便上升了一个台阶,你也就向辉煌迈进了一步。要知道;现在你改变的是自己,而将来终有一天,你改变的是你的命运。

也许你要说,改变环境当然有必要,要不然怎么会有“孟母三迁”呢?诚然,环境对个人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可是并不是改变了环境就改变了一切,何况环境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改变的。孟子有那么优秀的母亲,能为他创造良好的环境,而现实中,对于许多温饱尚不能解决的父母,别说“三迁”,我看“一迁”也未必能办到。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环境的变化是受一定客观条件制约的。鲁迅面对暂时无法改变的黑暗社会,毅然改变了自己的志向,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改变社会环境。由此看来,从自我的改变做起,也是有利于改变环境的。

人人都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人人都在改变,但很多情况下,改变环境确实不如改变自己,当我们与环境发生矛盾时,应该首先学会改变自己。

[点评]本文主张“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扣住环境的特点、改变的目的和改变的条件进行说理,颇能服人。“现在你改变的是自己,而将来终有一天,你改变的是你的命运”,让人警醒。

反命题——改变环境,适应自己

1.由此及彼的联想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名言警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削足适履”故事中的那个郑国人,只知道一味地改变自己,就是不知道换一双大一点的鞋子。

●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了孟子的学习和发展,三次搬家,选择好的环境。

●古代名人事例:屈原“世人皆醉唯吾独醒”,“身陷泥淖之中”毅然放弃尊贵生活而殉国;陶渊明“少无适俗韵”而寄身草野

2.由表及里的推论

●枭的叫声是天生的,是不可改变的。枭作为益鸟,它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人们对它的成见。枭坚持自己的叫声,就是坚持原则,保护个性。在社会生活中,你总有不适应它的地方,你能一味迁就它吗?不行。你要坚持原则,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这是一种勇气,一种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性格,并逐渐成为潮流。不过潮流也会改变,改变之后又是一个潮流,如此反复,环境终究是让人牵着鼻子走的。我相信,环境是因人而变的。

●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最能体现这种区别的就是人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改变环境。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改变生存环境,使得地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极其适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是环境的主宰,我们应该运用所拥有的知识、力量去改善我们赖以存在的环境,创造和平的社会,共享美好的人生。

●面对不如意的环境,改变自己,提升自己是发展自己的必要条件,但不可为了名利及一些世俗的东西而迷失自己,坚守人格的底线亦是必须的。总之要做到在“变”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在“固”中坚守人格与尊严。

●环境是流动的,是一段时期的大背景。自我是惟一的,是无可替代的。如果不能改变环境,那就保持自己的个性;如果能够改变环境,那就更要珍视自己的特质,不要被环境同化。

●如果每个人都只会屈服于环境,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停滞不前,毫无生机。改变自我适应环境,只能使自己变得软弱无能。只有那些敢于改变环境的人,不满足于自己的处境,想方设法地改变它,才能使自己和周围环境一同成长,最终成为社会进步的主流。

3.深入思考的结果

[例文二] 本性岂能改变

枭因为自己的叫声令乡邻厌恶,决心东徙,鸠的一句“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似乎指出了枭的问题的要害。但枭真的需要改变自己的声音,发出像黄鹂婉转动听的悦耳之声,像喜鹊那充满喜气的吉祥之声,抑或是像家猫的柔和绵软之声?不,不需要,它根本无须改变自己,而应挺起胸膛,不卑不亢地说:“我不是完美的鸟,却是益鸟,你们不见我的优点,专看我的缺点,是小人之心。”

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既然我们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我们自己。是的,这句话的确有一定道理。当我们面对困难,叹息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不如意时,可以默默地说一句: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为了生存,有时人固然可以改变自己,但如果所处的环境本身就是一团漆黑,污浊不堪,我们还能委屈自己,迁就环境,随波逐流吗?这时,我们惟有冷静、沉着,坚持自己,才有可能在黑暗中为自己和同行的人们点亮一盏灯。

曾有这样的时代:官场污浊,民不聊生,整个社会在黑暗中风雨飘摇。社会如此混乱,许多人便改变了曾经的青云之志,浑浑噩噩,趋炎附势,甚至同流合污,鱼肉百姓。他们觉得,既然“众人皆醉”,又何必“惟我独醒”呢?然而,风雨中,有人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坚守着高尚的节操;有人低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独守着善良的心灵。他们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也有这样的人物:面对险恶的环境,他们似玉树临风,屹立万仞高崖,毫不动摇;坚守着自己的高尚品质、崇高美德,猛烈地抨击世俗弊病,身处逆流而坚不可摧。他们之中,有在白色恐怖中不畏强暴的鲁迅;有“左”害横行时顶着压力,坚决高举反“大跃进”旗帜的彭德怀;有在威逼利诱下坚持真理,英勇不屈的张志新。如果他们改变了自己,去适应环境,那么,他们将放弃自己的正义、理想、责任,我们的社会可能至今还处在黑暗之中。

总之,如果要改变自己,就应让自己因此而多一份美丽;如果要改变环境,就应让更多的人沐浴到三月的阳光。

[点评]本文抓住“改变自己”论的要害:如果是污浊不堪的环境,也要改变自我吗?指出人的本性、个性、节操是不能改变的。可贵的是作者并非全盘否定改变自己的必要性,而是既有辩证的分析,又有个人的倾向。

正反综合,辩证分析

1、由表及里的推论

●对于他人来说,自己是他人环境中的一个因子,如果改变了自己,就是改变了他人的环境,好的环境促进了他人的改变,反过来也就改变了自己的环境。所以,通过改变自己去改变环境,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环境是由你我他共同创造的,改变环境,就是让周围的人一起来适应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里的“适者”应该是既能适当地改变自己,并保留自己的个性,又能恰当地影响别人,很好地调节自我与环境的关系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适者”。

●适应不是随波逐流,“近墨者黑”,而是“近朱者赤”——迅速丢弃陋习,与德高之人?比德,与有能之人竞能;适应,也不是世故圆滑,评价一个人是否有节操,仅看他与谁为伍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看他如何为伍。适应应该是一种放弃,放弃固有的成见和弊病;适应也应该是一种接受,是有辨别有选择地“拿来”;适应还应是一种改变,对自己、对生存环境进行适当改造。

●只有顺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只有先接受环境的启示和历练,才能更有的放矢地去创新,去改造。这不仅是人与环境的正确关系,也是人们应有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动而不被动,努力尝试而不漫无目的。

●人类发展到今天,不仅在于它能够改变自己去适应生活,更在于它善于改造世界,使环境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其实,我们

最初改变自己求得生存,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强大起来去改变环境。

●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不是甘于平庸,不是流于世俗。改变自己是要在困难面前改掉自己的惰性,在集体中改掉自己的任性,在未知世界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面对众人的批评时,不应寻找新的朋友,而应改掉自身缺点;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不应想着跳槽,而应改掉失误,东山再起。改变自己,就像雨花石经过打磨,少了些许锋芒,多了几分精彩。

●改变自我本质上是超越自我,是对自我的一种否定,是重新建立全新的自我。

●改变环境与创造自己是息息相关的,劣势环境需要改善,自己的缺点或不足需要改变。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与环境融为一体,和谐共进。

●无论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还是改变环境发展自己,都属于积极的人生态度,都是为了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某种一致,形成一种和

谐,进而取得成功。个体与环境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只有将改变自我与改变环境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进步。

2.深入思考的结果

(例文三)适应与改变

鸠与枭的话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我认为,人应该适时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但也要保留自己的特色与个性。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万物的进化过程,是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过程。鳄鱼由水生动物变为水陆两栖动物,海龟为了适应险恶的环境,长出了龟壳,青蛙为了躲避断粮与寒冷的威胁,学会了冬眠,变色龙为了隐藏自己学会了改变颜色。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人也会根据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以使自己更好地生活。当然,我们也看到,有些人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学会了圆滑地处世,既不得罪张三,也不得罪李四,在改变自己中又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方向。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不仅要适应环境,更要在环境中展示自我。韩寒面对的是众人褒贬不一的环境,但他坚持自我,以独特的个性和出众的才华赢得了大家的首肯。三毛曾说过,“最令人惧怕的一类人,是性格不明显的人。”一个人如果想让自己符合所有人的“胃口”,是很愚蠢的。世界上找不到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就像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所以,一方面,在必要的时候应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因为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盲目地脱离环境,最终将导致个人的悲剧;另一方面,不能为了适应环境而盲目地改变自己,因为那样会失去自己的个性,世界会因此而黯淡,人类也会因此而停滞不前。我们应该保留 自己的亮点,发展并完善它,使之成为人生的闪光点。这样的人生才是完善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做一下评估,究竟自己的习惯中哪些需要改变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环境,哪些需要保留下来为将来的人生增添光彩。把握好适应与改变的尺度,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展示自己。让我们每个人在适应环境中亮出自己,发展自己吧!

作文:改变观念便能改变命运 篇6

观看Discovery频道的动物记录片:在夏日枯旱的非洲大陆上,一群饥饿渴乏的鳄鱼陷身在水源快要断绝的池塘中,较强壮的鳄鱼已经开始弱肉强食同类了,眼看物竞天择、强者生存的理论正在上演。

这时,一只瘦弱勇敢的.小鳄鱼却起身离开了快要干涸的水塘,迈向未知的大地。干旱持续着,池塘中的水愈来愈混浊、稀少,最强壮的鳄鱼已经吃掉了不少同类,剩下的鳄鱼看来是难逃被吞食的命运;却不见有鳄鱼离开,也许栖身在混水中,等待迟早被吃掉的命运,似乎总比离开、走向完全不知水源在何处还安全些。

池塘终于完全干涸了,唯一剩下的大鳄鱼也不耐饥渴地死去,它到死还守着它残暴的王国。可是,那只勇敢离开的小鳄鱼呢?在经过多天的跋涉,幸运的它竟然没死在半途上,而在干旱的大地上,找到了一处水草丰美的绿洲。原来物竞天择,未必强者生存,小鳄鱼有运气,但它懂得选择离开,证明了改变观念便能改变命运的适者生存哲学。

这则纪录片,让我想到多年前一个年轻朋友的遭遇,她在工作单位上屡受某位资深的同事排挤,使她很难有所表现,最后她毅然决定离开原有的公司,从做自由接案者到成立自己小小的公司,几年下来的她如今已拥有一家颇具规模的公司,年收入是当初拿人薪水的好几十倍。但当初排挤她的人却因公司经营不善倒闭而失业了。这个年轻朋友告诉我,她一直很感激当初大力压制她的人,她说那个人给了她一个机会让她「到别处去寻找梦想」。

改变作文 篇7

一、作文教学生活化

传统的作文教学课堂化。教师往往 在布置作 文之前进行写作指导,教学生如何构思,教学生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如果作文的内容只是在课堂上凭空想象,不来自于生活,学生能写出好作文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可对作文教学的 模式做适 当调整,让学生到 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如,布置学生写《我们的学校》这篇说明文,笔者就带学生到校园里观察学校的布局。布置学生写“从———中我学到的语文”这篇作文之前,笔者就叫学生到生活中搜集家庭、学校、社会运用语言文字的情况,调查有哪些新鲜用语,有哪些用语不规范 现象。学生带着这些问 题深入生 活调查了 解,在写作时 文思泉涌,佳作层出不穷,写作的角度也令人拍案叫 绝。以往教写这篇作文 时,大部分学 生都写“从 (报刊、影视、游戏、聊天)中学到了 语文”,千篇一律,让人产生 视觉疲劳。让学生深 入生活后,大部分学 生的作文 都构思奇妙,角度新颖。所以,作文教学生活化是值得探 索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写作素材生活化

从教多年来,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写 作的内容 陈旧、虚假。如写亲情的文章时,许多学生都写下雨天父母为自己送伞或自己生病时父母悉心照顾,内容陈旧,缺乏新意。更有甚者,有些学生还虚构父母为送自己读书而卖血,有些学生还虚构父母死了的情节,令人啼笑皆非!

为什么学生在写作时虚构呢?因为他们 缺乏生活体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生活,体验生活。弗洛伊德曾经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也可以说创作来源于生活。只要 我们细心观察生活,生活就会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首先是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对一些人来说,校园只是三点一线的简单而枯燥乏味的生活。但对于用心观察生活的人来说,校园是丰富多彩的,校园里有为我们健康成长而呕心沥血的老师,有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每个人都有个性,每天都演绎着不同的故事,每个学期开展的活动,这些都是很好的写作的素材。其次是充满温情的家园,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都凝聚着父母的心血和汗水,我们成功 时,他们和我 们一起欢 笑,我们失败时,他们鼓励我们。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这就是最好的写作素材。我们不能将父母的付出看做理所当然,更不能熟视无睹!再次是社会,社会是宽阔的大舞台,我们应该投入社会实践中,去发现生活的真善美,鞭策假恶 丑。有学校、家庭、社会这些“源头”,我们写作的“活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涌来,我们想不“文思泉涌”都难,何必再去杜撰什么情节和场景呢?

三、让学生在互评中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怕写作文,教师又何尝不怕改作文呢?布置一篇作文,全班几十个学生,细批得花一两周时间,我们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学生看都不看一眼就收起来了,悲哀啊!

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减轻教师 的负担,笔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进行了让学生互评作文的尝试,把作文点评课的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体验、评析同龄人的文章,从中感悟写作技巧和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知识构建的主体地 位。实践证明这一举措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让学生互评文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这是两全其美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多年来,实践证明 了笔者的 尝试取得 了一定的 效果,笔者所带的班级学生不再怕写作文,笔者也不再怕改作文。

摘要:要改变“学生怕写,教师怕改”的作文教学现状,可从作文教学生活化、写作素材生活化、让学生在互评中提高写作水平等角度入手进行尝试。

如何改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难 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192-01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都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一个难点。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怕写作文,学会作文?特别是让农村小学生能写出优秀的文章,这成了所有奋斗在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我觉得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以下弊端:

一、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抑制学生思维

1、老师们重视遵循着教师讲解、读范文——学生列提纲——草稿——学生修改——抄写的双课时模式教学。遇到一个作文题目,各位教师害怕学生不理解题目的意思,无从下笔。因此,总是教师讲在前、学生写在后,殊不知,这样一来就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定格在一个极小的空间内,让学生只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作文。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大同小异,没有一点创新求异。我们的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教师总是习惯把批改作文放在课后來进行,没有及时的反馈,收效不大。全班几十篇作文,每篇都要精批细改。一字一句,一段一篇,都仔仔细细地给学生检查,错字、别字、重复的、不具体的、或换或改,或增或减……兢兢业业,乐此不疲。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为什么?作文本发下去,学生没仔细读,即使读了,也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意思。老师与学生毕竟有一段年龄差距,生活阅历、思想、行为怎会与老师完全一致呢?

二、作文数量太少,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不够

农村小学规定一周两节作文课,但许多教师为赶语文教学进度,一般两周才上一次作文,一学期共八次,加上单元测试卷上的作文,一学期也不过十多个作文。但这个中间还有些作文题是同类型的,学生作文也是“换汤不换药”,一个作文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思维没有得到全方位的训练,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俗话说:刀不磨要生锈。学生的思维也是一样,不经常训练,想要一下子提高是不可能的。

三、学生见识太少,又没良好的作文习惯,感到无话可说

山村小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又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因此,有组织、有纪律地外出锻炼的机会几乎没有。教师又害怕耽误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家阅读习惯不好,阅读量少。蜜蜂要酿出芳香的花蜜,必须采撷千万朵鲜花,没有足够的见闻,哪来广博的知识?再加上学生平时没有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怎能发现平凡中的伟大,写出好文章呢?

针对以上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索,近年来我逐步采取了以下一些对策:

1、坚持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

年级不同,作文的标准不同;学生不同,作文的标准也应不同。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真正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很难。因为,在实际教学时,我们太容易被功利主义思想所左右,不知不觉中拔高了作文的要求,模糊了年级的概念,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有意无意地干起了“拔苗助长”的事情。其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因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够着枝头的“大桃子”,索性不“摘”了。作文要求太高了,学生屡写屡不成,自然就失了兴趣,没了信心。何谈写好作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努力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让所有的学生都拥有“够一够”就能“摘到桃子”的信心,让他们葆有“摘桃”的兴趣。

2、坚持以周记的形式练笔,积累素材。我的教学实践证明:坚持写周记是一种有效的练笔形式,比写日记效果好。日记,天天写,容易使学生厌烦,也容易成为学生的负担。周记,因为一周才写一次,写作内容的选择余地比较大,学生写起来相对自由。比起单元作文来,它的优势也很明显。一,写作内容不受限制,比单元作文好写。二、写作的间隔短。学生的写作热情能得到及时的持续的回应。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鼓舞学生写作的信心。除此之外,写周记还有一个更大的益处:记录生活,积累素材。把一周里有趣的、难忘的事情记录下来,不但能当作成长的纪念,还能为以后作文积累素材。即使因表达水平有限,暂时无法将发生的事情写具体,但有了这个记录,以后再写作文时,翻翻周记本,就不愁无事可写了。写过的事情经过修修改改,或许就会变成一篇好文章。因此,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我就要求学生坚持写周记了。

3、坚持及时讲评,鼓励全体。学生用心写完作文,总是急于知道自己的作文成绩和老师对作文的评价,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赞美。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及时的正面的反馈,以点燃学生再次创作的热情。

尽管没有谁规定学生必须写周记,教师必须批改周记。尽管每周批改学生的周记会加大工作量,尽管每周评读周记会挤掉一些宝贵的教学时间,但是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非得下这样的功夫不可。

4、坚持多展示多交流,体验成功。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而却认为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因为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初次作文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后,写作的兴趣会倍增。多次受到奖励或者受到多人的认可后,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写作当作自己的长项,并愿意将这一长项发扬光大。教学中,我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展示学生的作文:(1)定期在班里进行作文赏读;(2)把学生的好文章张贴在班级文化窗口进行展示;(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征文比赛;(4)踊跃向报刊投稿;(5)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尝试开博写博文;(6)学期末,把优秀周记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在班会和家长会上进行交流和展示。

那些改变的和未改变的作文 篇9

刷新动态,看见大董转发的说说。那是我母校现在的模样。

说说的内容是:创新街小学依然那么漂亮!点开图片,映入眼帘的是学校新建的凉亭和池塘,操场也重新翻修了。一切都是崭新的模样。但是仍为改变的是以前的人和事。

我最喜欢的最珍贵的,最难以忘怀的,最不可能被剥夺也不可能被扭曲的,最美好的小学时代。

夜深人静的时候。从那时候的每天早上七点开始回忆。然后一步一步往下回忆。一节课一节课的回忆,一个人一个人的回忆。擦干净积了灰的玻璃,从视野里开始那是一点一点发亮的,最后整个都亮了起来。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想起了歌声,也只有啪嗒啪嗒的脚步远远近近的交错而来。在一段铃声后又迅速归于安静。只有在红色的校园操场跑道上,学生们围成几个圈在大树下嬉笑着。

时隔一年我有回去看过。再次回到校园,从校园门口到走廊,再到楼梯,再到那个我再熟悉不过的教师。位置仍那样摆放着,桌子和墙面上的.涂鸦也还在。一切都没改变。

我曾坐在那把椅子上和同桌说笑过,在教室外面的走廊桑扔沙包。瞧,操场上还有我朋友的身影呢。

不见了。

真的很想念你们,我的三个好朋友。

我以为自己忘干净了,完成与你们的告别了。那毕竟是以前了。之后也发生了很多的,更多的,也很精彩,也很美好,也很难以忘怀的事情啊。我以为什么都变了。结果只是一条说说,几张母校的照片,我的反应告诉我,那时候的事情已经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了,改变不了。

统统改变了。

不对。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印染丝巾》及教学反思下一篇:数字文化产业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