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立惩防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建立惩防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精选6篇)

对建立惩防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1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建立测评机制,搞好科学分析,使反腐败工作更有预见性。”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过程中,如何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测评机制,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这项工作虽然过去做了一些,如问卷调查、查案工作评析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看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加大源头治腐力度、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因此,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尽快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测评机制。

提高认识,明确职责。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测评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它是以综合而科学的廉政评估指标体系为衡量尺度,以科学严谨的调查研究与分析预测为依据的系统工程,通常是通过制定动态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民意调查、来信来访、案件查处、党风廉政调研、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反腐倡廉综合信息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及时调整惩治与预防腐败工作的部署计划等,拟定对策,用更好、更有效的措施、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它的建立为有的放矢地开展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将起到积极推进作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确定专人专门从事各项数据、信息的定性定量分析。此外,还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将提供数据、信息的任务分解到有关职能部门,并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形成测评工作网络。

建立机制,完善程序。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在测评网络建设上,要设立牵头单位和协办单位,如由纪检监察机关负责牵头,组织、人事、法院、检察院、审计、信访等部门协助的工作机制。二要制订科学的测评方案。开展这项工作必须以党的反腐倡廉理论为指导,准确掌握本地本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为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提供决策依据。设定的测评内容主要包

括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教育、制度、监督(惩处)三个方面,而且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都要进行细化,全面掌握各种情况。测评方式既要运用传统的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又要运用现代的网上调查、短讯询问等方法,及时了解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工作的看法和意见。三要设置有效的工作程序。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定期收集测评信息,进行梳理归纳,综合分析,形成数据采集、研究分析、提出报告三道工作程序。

对建立惩防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2

达到这样的目标, 企业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紧密围绕生产经营中心, 构建惩防体系, 发挥教育、监督、惩处、保护等职能作用, 推动廉洁从业、查办案件、效能监察、源头治理和自身建设等工作, 为企业安全、稳健、和谐发展起着保护和促进作用。通过构建惩防体系, 抓好制度规范和纪律约束, 使“前腐后继”现象得到有力的遏止, 并且大大改观。

一、树正确观

在不久前刚刚闭幕的中纪委六次全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 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 全面总结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科学分析了当前的反腐倡廉形势, 明确提出了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主要任务, 深刻阐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反腐倡廉工作中去的重要性、紧迫性。加强党性修养, 是中央明确提出的政治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谋求自己的利益是正常的, 但共产党员不仅是“经济人”, 而且更应该是“道德人”。由于利己是人的天性, 因此毫不利己不可强求, 但决不能损人, 这应是道德底线。守住了这个道德底线, 就是好人, 好人是分层次的,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是圣人, 面对利益先人后己的是君子, 危难当头舍己为人的是英雄, 利己不损人的是常人。当然, 损人利己的是小人, 损人不利己的是蠢人。共产党人要做君子、英雄乃至圣人, 不能混同于常人, 更不能当小人、蠢人。不能一味追求个人利益, 更不能将个人利益凌驾于企业利益之上。大量案例警示我们, 共产党员如果不注重加强党性修养, 个人主义逐渐至上, 私欲恶性膨胀, 贪婪的人性, 就会一点一点腐蚀党性, 必然导致以权谋私, 走上腐败的道路。因此, 反腐败工作不仅关系到领导干部个人的荣辱进退, 更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浮沉, 一个单位生产经营搞好了, 领导和管理人员都成长进步了固然可喜, 但如果生产经营一时上来了, 可一批干部却倒下去了, 生产经营的表面繁荣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这是企业和我们领导都不愿看到的。对企业来讲, 倒下一批干部也是企业重大的损失。当今社会, 充满机遇和挑战, 社会在转型, 道德在重建, 它对法制形成了挑战, 更对人的德行、操守形成了挑战, 如果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往往难以把握自己, 容易忘乎所以, 随波逐流。为此, 人就需要有荣辱感, 需要较真精神, 需要高调做事, 低调做人的毅力, 需要一些淡定、把持甚至血性。企业领导和党员干部一定要把加强党性修养、作风修养作为自己一门重要的功课, 清清白白做人, 干干净净做事。

二、修责任心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保障, 需要企业主管领导, 亲自抓, 负总责, 要敢于担当, 切实担负起反腐倡廉政治责任, 切实增强“忧企兴企”的责任和意识, 一个单位的工作状况和风气如何, 关键在领导, 尤其是一把手, 领导责任心强, 能带头遵守廉洁自律的规定, 工作就会有表率作用, 工作就好开展。反之, 就会上行下效, 风气毒化, 企业的基础就会坍塌。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设, 要实行好一岗双责, 企业主要领导, 要按照谁主管, 谁负责的原则, 认真研究, 周密安排, 做到制度严格, 措施得当。企业领导如果只管生产经营不管反腐倡廉, 对违反制度的事不抓, 对出格跑歪的事情不管, 对歪风邪气不刹, 保持“一团和气”, 甚至麻木不仁, 问题就会越积越多, 风气就会越来越差, 腐败现象就会愈演愈烈, 这就是失职渎职。反过来倒害了党员干部, 也会贻害企业。

要想使企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要实行两种制度:一是思想汇报制度, 所有管理人员都要定期向组织和本单位一把手汇报自己的履行岗位职责, 完成工作目标, 思想作风建设, 廉洁自律等情况。二是要建立谈心谈话制度, 企业党政一把手, 要定期与本单位管理人员谈话, 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表现和思想状况, 对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 早告诫, 早提醒, 防患于未然。

三、依制度行

推进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制度建设是根本, 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 没有到位的执行力和落实力, 坏人就有了违法乱纪、以权谋私的机会和条件, 好人就无法更好地做好事, 甚至会变坏。制度建设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制定规章制度, 二是落实规章制度。

要真正形成一套用制度管权, 按制度办事, 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 使权力在科学的制衡、制约和监督下行使, 在阳光下运行。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在制度上要加强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民主生活会、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决策制度, 以及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制度。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继续推行好党务公开, 企务公开, 不断拓宽监督渠道, 把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八小时以外监督结合起来, 形成监督合力。这些方面制度完善了, 落实起来就好操作了, 权力运行就可控可查可监督了。

首先, 要营造好落实制度的大环境。一个领导人员要想当好领导, 自己本身必须要正。职工看他的是能力、作风, 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他是否按照规矩办事, 是否带头执行制度, 是否坚决落实制度。企业的各项制度, 领导要带头落实执行, 要求别人做的领导要先做到, 要求别人不做的领导坚决不做。这就有了表率效应, 使政令畅通。其次, 要加强对制度的宣传。规章制度是用来规范领导和管理人员行为的, 不是书橱里的摆设, 也不是装点门面、应付检查的花样。反腐倡廉不能搞“不教而诛”, 必须要使领导和管理人员对各项反腐倡廉规章制度牢记于心、内化于魂、见诸于行。因此, 反腐倡廉教育党委要统筹安排, 纪委要组织协调, 行政要全力配合, 分工负责, 统一落实, 真正形成大宣教格局;教育的重点是制度, 要通过党纪条规的正面灌输, 使领导和管理人员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通过反面教员的警示教育, 使领导和管理人员明白, 不按照规矩做事、做错了事要承担什么责任;要通过对先进典型的宣传, 使领导和管理人员认识遵章守纪给单位带来的好处、给个人带来的光荣。再次, 要完善和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领导和管理人员落实企业规章制度的情况, 必须切实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 督促其自觉落实制度, 按照制度用权办事。对本单位落实制度方面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突出性问题, 要严肃组织专项治理, 狠刹有章不循、有规不依、有制不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歪风邪气;对违纪违规造成不良后果的, 要依纪依规严肃惩处, 教育本人记取教训, 警示他人敬畏制度。

四、教他人道

查办违纪违法案件, 是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手段, 抓办案, 教育才有说服力, 监督才有制衡力, 组织协调才有凝聚力。企业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旗帜鲜明、义无反顾地坚持严惩腐败的思想不能动摇。纪检部门在新的一年里, 要拓宽办案视野, 厘清办案思路, 突出办案重点, 根据近两年案件发生的规律和生产经营管理中暴露出的典型问题, 中铁十六局集团二公司以查办发生在领导人员和关键岗位管理人员中的案件为重点, 以查处失职渎职、安全质量事故、玩忽职守、不负责任, 给企业、单位造成经济、信誉损失的案件为重点, 同时注重查处不执行科学决策制度、造成重大决策失误的案件, 内外勾结、损害企业利益的案件。贪污受贿、以权谋私、侵占企业资产的案件, 在物资设备和外部队伍招标中中饱私囊、损害企业利益的案件, 在对外签订合同或资金管理方面不负责任、给企业造成损失的案件。对安全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员, 处理坚决不袒护, 绝不姑息迁就。

要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查处案件工作, 办案数量多、处理人多并不是目的, 总结并汲取案发教训, 找准并堵塞体制机制和管理工作的漏洞, 最大限度降低同类案件多发、再发的几率, 教育当事人、警示其他人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才是我们的初衷。对大案要案和典型案件, 在调查工作结束后, 要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 认真分析案发原因, 深刻总结案件引发的教训, 举一反三, 研究加强改进工作的办法, 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及时向企业党委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建议。

要保护创业干事的积极性。要把铁腕办案与信任、保护、激励领导和管理人员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起职工开拓市场、严格管理、追求企业效益、信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全方位发挥查办案件的功能, 要坚持查办案件与警示教育相结合, 严格执纪与保护干部相结合, 总结办案工作与堵塞管理漏洞相结合, 查办案件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相结合。查办案件与提高法纪意识相结合。通过查办案件促进实现工程优质, 效益优良, 干部优秀, 发挥好各级各类骨干人员的带头作用, 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强调和坚持狠抓办案, 并不是要把人们的手脚都束缚起来, 而是要净化创业干事的内部环境。对内必须从严要求合法合规, 对外必须适应市场合情合理, 放开手脚, 积极工作, 需要领导人员善于把握企业的市场定位, 善于总结和运用经营规律, 善于积累和挖掘关系资源, 用高超的运作艺术化解风险。让企业领导干部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更好地开创工作新局面。

对建立惩防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3

高职院校学生往往是带着无可奈何的心情就读高职院校的,大多数都有一种挫折感、失败感、自卑感。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如何改善他们的情绪,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首要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由于受到师资、场地、资源等条件的限制,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也只有极少数高职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选修课开设,多数院校仍只是开设一些心理讲座而已。

1.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1)开设选修课。由于缺少心理专业的老师,多数高职院校只能选择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选修课。但这样做的缺点是只有极少数感兴趣的学生才能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覆盖面太窄。

(2)讲座及报告。大部分高职业院校采取每个学期由心理咨询室老师开设一到二次的心理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讲座人数太多,内容多而杂,不具有针对性,无法激起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更无法达到让学生重视心理健康的效果。

(3)开展活动。开展与心理健康知识相关的教育活动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常采用的方法,这种方式能扩大学生参与的范围。但由于缺少创新,每个学期都是心理主题班会、心理话题、心理手抄报千篇一律的老三样,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

2.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不统一。与名目繁多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相比,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少得可怜,加之只有罕见的几本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独特心理发展规律编写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各高职院校在思想上自然不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

(2)课时不多。心理健康教育课只有为数不多的十来节课,这与庞大的心理健康知识内容是很不相符的。课程涵盖的内容宽泛,不能突出表现学生有兴趣和重视的知识。

(3)学生不重视。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存在思想误区,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无关痛痒。再加上职校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专业课程多,要拿到的技能证也较多,因此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二、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1.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高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也较优越,自我管理能力与独立性不高,无法很快适应大学生活和环境。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可以帮助他们认识新的生活环境,转换角色,调适心理,增强适应大学生活的自觉性。

2.平衡不良心态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态有两种倾向。一是高考失利,不甘心又无奈地入读高职院校, 失望、低落。二是高职院校的生活与自己梦想中的大学生活有极大的反差,郁闷不平。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从心理层面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高职毕业生是有用人才、大有用武之地的信心。

3.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根据学生个性特点组织交互性活动,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交流的愉悦,获得人际交往的经验,提高交际技巧。

三、建立心理课程教育体系的途径

1.明确课程的性质和定位

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水平。根据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问题,可将具体的课程目标定位于通过对学生学校适应、自我意识、学习、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的辅导,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和整体素质。

2.突出课程的活动性

活动课程就是一种让学生产生感受-感知-感悟的模式,教师通过目标引入、活动展示、情景体验、问题解决、启发感悟、拓展提高等基本环节,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与问题,提高心理素质。课程活动形式有情境式、讨论式、游戏式、讲授式和调查测试式等,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角色扮演、课内游戏等融为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开设,一要注重活动与体验相结合,二要注重问题与经验相结合,三要注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四要注意把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3.开发、丰富课程资源

教材的编写应紧密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突出心理问题解决策略的探讨;将文本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相结合,积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鼓励学生建构和拓展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引导家长、教师和其他社会人士加入课程资源开发中来。

(作者单位:欧阳叶,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对建立惩防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4

专业论文

建立推行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

建立推行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 TU99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是依托统一的消防行政管理,将消防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各级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管理和单元格自身的管控,建立出一种“消防统一管理、各级分片包干”的消防管理形式。如何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管理工作,真正把消防监督的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每名监督员,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和探讨。

一、建立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是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网格化”管理体系将成为社会管理的必须。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不断催生了服务业的飞速发展,而消防业务作为社会服务业中的一个重点项目,社会地位日趋重要,社会需要消防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服务;同时,消防工作作为经济发展、城市扩能、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受到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且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消防安全感”的诠释越来越缜密,对“消防安全度”的要求越来越具体,使得我们的消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与此相对应的是,消防工作中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新的矛盾、新的课题又纷至沓来,新旧问题犬牙交错、相互缠绕,严重影响到消防工作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消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使得“网格化”管理体系必将成为社会管理的必须。

(二)火灾事故隐患大量存在,“网格化”管理体系将成为防控各类灾害事故必须。统计数据显示,唐山市近年来火灾形势比较平稳,未发生群死群伤火灾事故,但这并不能说“无大事就太平无事”事实上各种火灾隐患和不确定、不稳定、不和谐及非传统致灾因素大量存在,未来高层、地下、大型综合体建筑和“九小场所”火灾的潜在威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胁将成为制约唐山发展的一大难题,火灾发生的几率和潜在的灾害风险很大。其次,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也正是贯彻落实部消防局“五个第一时间”的总要求,有助于在第一时间内消除隐患,有助于提高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战斗力。

(三)消防监督警力严重不足,迫使“网格化”管理体系成为全民参与消防的必须。近十年来,唐山市经济总量和人民需求成倍增长,而消防部队的警力虽有所增加,但仍然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法,所有大队消防监督员都不超过5人,面对日益繁重的消防监督任务,部队各级深感压力很大。公安部消防局提出的实行“网格化”管理的要求,也正是通过划分单元格,层层落实责任,实行属地管理,在缓解监督警力不足压力的同时,鼓励全社会参与到消防工作中来,推动消防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二、建立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不断推动消防工作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有利于提高动态消防监管能力。紧紧围绕“网格”内的不同行业场所、行政区域,适时开展“网格化”消防管理,能及时发现“习惯性”消防违法行为,有助于针对不同时期、不同时段、不同任务,有重点地部署开展“网格化”社会管理工作,确保重点工作、重点单位、重要场所、重点区域监管到位、责任到位、人员落实到位。通过建立发现隐患和查处隐患的工作机制,调动全体消防监督员和广大公安民警、专职保安员的工作积极性,以每一个“网格”的安全来保证全市的安全,确保消防动态监管到位。

(二)有利于提高执法效率。通过“网格化”消防管理,把全市用“网”和“格”来划分,明确这些“网”“格”的管理人员,为发现火灾隐患增设了若干名信息员,等于增加了成千上万的“消防眼”,又等于增加了数以十倍、百倍的消防监督员。他们在工作中发现火灾隐患,为消防部门查处消防违法行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使消防监督员能迅速掌握火灾隐患信息,及时进行查处,实现了“精确查处”的目的,火灾隐患隐患查处率大幅攀升。

(三)有利于增强“不放心单位(场所)”的防控能力。通过“网格化”消防管理,能及时发现消防部门未掌握的“不放心单位(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所)”,通过落实“网格”内消防监督员、责任区派出所的责任,一方面逐步强化对“不放心单位(场所)”消防检查、法律知识宣传,明确单位火灾隐患整改的主体责任,推进“不放心单位(场所)”进一步加大隐患整改力度;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不放心单位(场所)”的管理频次,切实掌握单位火灾隐患整改进度,及时帮助单位制定整改计划,帮助单位出谋划策,尽量缩减经费投入,争取早日整改完毕。

三、探索如何建立推行“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几点意见。

(一)实时出台“网格化”管理实施意见、办法、政策规定,将“网格化”真正纳入社会管理范畴。要通过制定和出台网格化管理实施意见、办法、政策规定,明确在全市深入推行县(市)、区、乡、村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的工作要求和目标任务,明确相关责任,并相应制定奖惩、管理考评制度,使得每个“单元格”的消防工作有组织机构、有人员、有装备、有经费保障,保证每个“单元格”的工作有目标、宗旨及优良衡量尺度,切实将“网格化”管理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二)推进消防重点单位规范化建设。为规范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监管工作,杜绝失控漏管现象,最大限度地增强社会防御火灾能力,有效遏制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发生,就要强化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管理,明确管理责任,并以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防火墙工程建设等为依据,深入开展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自查自纠和达标验收活动,落实“三项申报”制度,确保消防安全主体责任进一步夯实,自防自救能力显著提升。

(三)完善消防“多部门联警联勤”工作机制。消防部门要加强与公安、规划、建设、房地产管理、安全监管、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文化、环保、文物、人防、旅游及质检、工商等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在加强联合执法的同时,始终把消防行政许可作为前置条件,进一步强化联合监管职能,不断规范主管部门的防监督管理工作,全面夯实各部门、单位消防监督职责,改善消防监管薄弱的局面。

(四)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公开办事依据、程序、时限和结果,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在消防监督、宣传教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育等方面,不断落实各项便民利民措施,进一步提高服务群众工作能力,密切警民关系。

作者简介;姓名;李峰性别;男生于1977年9月 籍贯;吉林省松原市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公安消防支队;姓名;刘蕊性别;女生于;1977年3月 籍贯;河北省唐山市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公安消防支队

宁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5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丁耀民

一、宁波区域创新的创始条件

1、区位条件:宁波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的东海之滨,居全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段,长江三角洲的东南隅,宁绍平原的东端。北临钱塘江、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上虞、嵊县、新昌,南濒三门湾,陆域南接台州市的三门、天台两县接壤,东与舟山市(舟山群岛)隔海相望,由于宁波市沿海地区的区域位置条件,决定了宁波区域特色是开放性、外向性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2、资源条件:沿海资源,境内海岸线总长830公里,岛礁面积256.3平方公里;山资源,西有仙霞岭山脉东脉,天台山和四明山;平原资源,境内东北部和中部系宁绍平原冲积平原,低山丘陵间有小块河谷平原;水资源,境内主要水系甬江为省内七大水系之一;气候条件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但人均土地面积低于浙江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宁波人均土地只有2.6亩,相当于浙江省的73.6%和全国23%。由于宁波区域在历史上“地少人多”,决定了外出经商的人较多。根据传统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要素,但宁波区域创新的特点,不是通过资源性扩张的经济增长,而是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使区域经济增长。

3、政策因素:宁波区域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政策因素不一致,但主要归纳为两种发展形式:以政府政策为导向的体制内供给型强制性自上而下的制度创新和以自发经济组织为导向的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宁波区域创新一方面与国家实施的优惠政策有关。从1984年4月宁波被国务院列为全国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1987年国务院批准宁波为计划单列市,享受相当于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88年宁波被批准为“全国较大的市”,有了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权力,1993年宁波又被列入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1994年,中央又明确宁波市为副省级城市,中央政府放权给地方政府的自主权,而地方政府通过制度供给使经济制度得以变迁,从旧体制向新体制演进。宁波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乡镇企业比较发达,而不少乡镇集体企业实际上是带红帽子个私经济,同市、县、乡政府对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有关,特别是鄞县、慈溪、余姚等北三县的县域经济的优势比较明显。

4、文化因素:宁波是我国开埠较早的城市,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在宋代设有市舶使,又是近代沿海城市开放口岸,传统的经商意识浓郁,虽然在清初曾受“海禁”,但开放性。浙东文化成为近代宁波帮产生的思想基础之一。受浙东学派的“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宁波帮的工商文化思想对宁波区域经济甚至对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工商业的产生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为中国近代化进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海外宁波帮继承和深化了近代宁波帮的经营思想传统,又积极反哺家乡的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宁波现代港城文明则是宁波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又一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文化精神。宁波文化以浙东文化为主线,与宁波商帮文化和海洋文化相融合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干和以现代港城文明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共同构成了宁波区域文化,也决定了宁波区域创新具有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性。浙东区域文化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习惯及意识形态等统称为文化的东西即非正式制度安排,也是宁波区域的制度创新的重要的内容,宁波区域的经商传统使宁波人更容易接受 1

市场经济,政府一但放松管制,其释放的能量是巨大。

5、经济结构:国有、集体、个私、外资混合经济结构,从宁波市1999年所有制结构结构来看,国有经济占22.1%,集体经济占19.8%,个私经济占34.8%,外资经济占14.2%。乡镇企业作为沿海江浙地区发展的增长点,成为宁波区域经济的主要支持,在全市工业产值上五分天下有其四,而宁波的经济总量中60%是县域经济的份额,其中乡镇企业是功不可没的。宁波区域的个私经济在全国很有名气,2001年在总产值、销售额、出口交货值上宁波在浙江省11个地市占5 个第一位,而且在对外招商引资发展也比较快,已经占到了浙江省的25.3%。国有经济通过有进有退,使国有资本从低层次产业向高层次产业集中,1998年与1995年相比国有企业数减少了319家,减幅达53%,但总资产却增长了92.3%。

6、产权结构:宁波是较早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城市,呈现出多元化的产权结构。70年代末,宁波的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开始兴起,通过80年代的发展,个私经济基础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给乡镇集体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从1996 年开始宁波对乡镇企业进行改制,使乡镇企业和个私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从1998年开始宁波对县区一级的国有集体进行改制。到2001年底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基本上完成了改制。宁波区域的所有制结构出现了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企业向股份制为主的多种实现形式转变;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强;三是各种所有制结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弥补、共生共荣。

二、宁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对策

1、制度创新

(1)政府体制创新:一是政府政策行为创新。继续推行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共生共荣的生存政策,使不同所有制企业有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共同享受均等的国民待遇,削减审批事项,降低中小企业、私营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的门槛。政企分开(政府职能与企业的职能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国有资本管理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事业单位的职能分开、中介组织从政府和事业单位分离出来,把政府的部分服务职能移交给中介组织来承担);建立政策运作工具体系,有效地运作和落实政策。特别是把政策实施作为运行政策进行服务的过程,建立政策研制、解释、传递、辅导、执行的工作班子和政策操作技术人员,培育一批政策服务技术官员。二是政府法律行为创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求一切经济活动和竞争都要在科学严谨的法规框架内有序地进行。利用宁波较大城市的地方法规的立法权对法律法规的制定,健全行政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建立行政法律监督体系,使之符合国际惯例。三是政府运行机制创新。建立信息化和“电子政府”,政府政策的透明度与WTO规则市场开放原则接轨,进行政府上网,办公自动化,进行行政理念现代化;进行政务公开,根据法律文件规定贯彻政府透明度和公开性原则,公开政府重大决策,公开重要法规规章,公开行政行为的标准,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使宁波地方政府成为“阳光下”的政府;决策科学化,充分利用“外脑”的参谋作用,为行政首长科学决策服务,减少决策失误和“拍脑袋”工程,通过民主化进行科学决策。四是政府廉洁形象创新,以开放促改革、从官本位向人本位转化,从政府管理的强制性命令政策向依法办事转化,从体制上消除“权力寻租”的源头,首先要制约行政权力,使政府的权力从市场中退出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机制,特别是对“一把手”的制约和分权。

(2)企业体制创新。首先是市场机制的创新。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

结构步伐,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产权改革进一步完善,建立有效的市场交易和市场竞争规则,加快要素市场建设,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制度,统一市场,切实规范市场秩序;其次是民营企业机制再创新,利用宁波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加入WTO的机会,对民营经济体制进行再创新。通过家族型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发展,使民营企业能自主创新、规模扩张和直接融资;通过专业集贸市场向现代市场发展,使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网络化和品牌化;通过低层次的专业化产业区向科技品牌型的新型产业组织发展,使区域特色经济或块状经济进一步形成,将会给民营中小企业转化为新一轮的体制压力和动力。

(3)金融体制创新。金融创新首先要进行金融观念的一场变革,对金融风险度、金融服务成本、金融资产进行观念上创新,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其次对金融体系进行创新,宁波区域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在金融的体系上形成了以多元化结构、多层次的现代金融体系,外资金融机构登陆宁波,但适合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通过金融体系创新形成科研、技术开发、产品创新、技术转让及产业化的高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工具的创新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衍生工具的创新,是宁波金融创新的重点。

(4)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进一步创新,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仅仅局限于城镇,广大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建立,其中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已经从公有制企业向非公有制企业和自由职业扩展,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中仅仅是大病统筹,职工的门诊医疗保障也仅仅局限于机关事业单位,直接影响到企业职工的生活保障,也是宁波区域现阶段政府的最主要工作。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同时与 WTO规则的市场开放原则不相适应,要争取建立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创新和完善就业机制来切实解决失业问题。迎接数年后WTO真正的挑战。在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的同时,发展现代金融、咨询、旅游和软件媒体等高技术来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结构性失业,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减少磨擦性失业,同时切实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迎接世贸组织的挑战。

2、技术创新

通过技术入股、期股、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等办法,引进适用性人才、培养本地人才、留住外地高素质人才,把企业塑造成真正的创新系统的主体,同时分配制度的创新是激励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人的创新动力来源于其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最能激励人的积极性的是体制、机制和分配制度的创新,而其中以分配制度的创新是现阶段最直接的创新方式。通过科技产业化,建立起金融、税收、分红、报酬等政策杠杆体系及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投资体系。由于企业内部缺乏,而大量的科技力量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因而建立起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运行机制是技术创新的真正目的。宁波区域的高新科技术园区作为技术的孵化器所起的创新作用还不够明显。此外,商业化目标、商品化生产,是当代技术创新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专利技术、专用技术和技术贸易的迅速增长,推动了技术转化为商品的生产能力。

3、管理创新

利用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区管理区和旅游服务区进行服务和管理创新,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上要利用与市场接轨的新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创新;在新城区的管理上把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通过委托授权进行市场化运作;在旅游服务区管理上,重点发展山、海、水、文化的优势,创建四个不同特色的风景带,以溪口--雪窦山国家级风景区为中心包括四明山

脉在内的名山风景带、正在创建国家级风景区的东钱湖包括天童寺、阿育王寺景区的佛教旅游风景带和正在策划 “江南第一古城”的慈城镇为中心包括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姆渡、保国寺、上林湖文化旅游风景带及以象山海滨风景区为中心包括周边沿海的海洋旅游风景带。

4、知识创新

对建立惩防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6

张皓

一、中小商业银行建立市场营销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市场营销是指企业在不断变化的时常环境中,为满足客户需要,实现企业目标的整体性市场经营和销售的活动,它是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必然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为了拓展新业务和获取更多的客户资源,同工商业企业一样有必要进行市场营销,将自己的金融产品推荐给客户,使其认知并接受它,并逐渐成为本行的稳定客户和收入来源。

第二,在竞争性行业中,为了获取利润、市场份额,产品必须得到市场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可。在目前的买方市场条件下,为数众多的中小商业银行大多存在规模小、网络覆盖面小、客户资源少的问题,其整体实力与国有大商业银行相比相去甚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商业银行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用优质的服务来吸引客户。

第三,营销的过程是银行形象的一个很好的展示,它综合运用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各种手段,将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服务宗旨、机构设置、业务内容、服务环境、银行文化和员工风貌等一系列内容呈现在公众面前,从而得到客户的青睐与信任,可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国内银行业之间早已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转轨之后,业务重点逐步向大中城市大中型企业收缩。新型商业银行异军突起,城市商业银行遍地开花,加上其他众多的金融机构,使业内竞争愈演愈烈。入世后,对外资银行的各种限制将在五年内逐步放开,外资银行在组织管理、信息技术、业务品种、经营范围、资产质量等诸多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也迫使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迎接挑战,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利用各种条件与手段稳定和扩大客户资源和市场份额。因此它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营销。

二、科学完善的商业银行营销体系尚未建立,营销市问题较多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市场营销时间较短,在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主要有:

(一)缺乏对市场营销的科学认识

首先,长期以来,大而全 的经营思想曾经一度成为许多商业银行发展的主导思想,各家银

行都广布营业网点,想尽各种办法吸储揽存,不断扩大信贷规模。这种认识使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成本收益率的重视程度,使这种扩张带有了一定的盲目性,而且至今还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祝贺某某银行存款达到XXXX亿元 这样的标语,进行这种宣传的主要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用意不言自明。虽然这只是针对公众的一则广告,但因绝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着密切的联系,难免不受到这种意识的影响,从而在工作中很难避免大即是好 的倾向,况且商业银行本身也具有扩张的必要性。其次,各家商业银行大多设立了专职的营销部门,但是营销部门的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并没有确立,各部门之间缺乏协作与配合,从而影响了营销的效果。同时,在营销部门内部,还存在着对营销工作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营销就是拉存款,就是推销贷款,甚至认为营销就是做广告、搞促销,混淆了营销与营销手段的实质。

(二)缺乏明确的市场细分,市场定位趋同

市场细分过粗,导致目标市场过于庞大,目标客户群过于庞杂,从而增加了后续营销工作的难度,影响了整个营销活动的效果。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都将目标市场锁定在中小企业上,而对中小企业的再细分却较为含糊,重视不够,以至于对中小企业的实际重视程度远不如预先期望的那样。同时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在网数不多的效益好的大中企业里挤,这样一来一方面使得本来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客户资源变得极为狭窄和有限,忽略了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等金融服务的机会,也造成了大量的费用支出,提高了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融资困难,形成了资金供给方的缺位。

(三)缺乏对客户的深入分析,金融产品渐多,但品质趋同由于客户的地区性差异、年龄差异、收入差异等较大,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有很大的不同,而商业银行往往对这些方面重视不够,缺乏深入的分析和开发出满足客户实际需求的新产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营销的是存款和贷款。虽然也有不少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出来,但是新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品质趋同,基本上都是发行银行卡(折)将活期定期存款、转账或异地存取款等业务集于一身,稍好一些的还代理银证转存、购买债券、保险等业务,但总体上各行差异不大。对于一般的客户来讲,这样同质的产品使他们在选择上有很大的随意性,但同时也使他们别无选择。更重要的是抹杀了商业银行经营和服务的差异化和个性化,也为高息揽储、给好处费和回扣等不正当竞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四)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促销效果不佳

很多商业银行在营销策略上,只注重促销,忽视了金融产品、定价、销售渠道和促销多种营销策略的相互融合。在促销上把重点放在了拓展新客户上,对忠实客户的维系上显得较为薄弱,对改善现有的服务质量重视得不够。促销手段较为丰富,力量主要集中在广告促销上,运用了广告标语牌、宣传单、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统及现代媒体,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组合,往往抓住了眼球,却抓不住实质,不同程度地存在针对性差、持续时间短和表达效果差等不足。公共关系、人员推销和营业推广都有一定的运用,但因促销组合不甚合理,效果并不理想。

三、关于建立中小商业银行营销体系的几点建议(一)转换观念

观念的转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转变大而全的观念。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受到规模小、网点少、网络覆盖面小和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扩大规模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是必要的,但是大而全的经营模式并不是商业银行惟一的出路。中小商业银行应当更多地考虑小而精 的发展模式,走专业化、特色化的经营之路,开发高度专业化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产品,全力打造为公众认可的知名品牌,并由其带动和推进相关业务和其他金融产品的开发与销售。同时我们也看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在逐渐突出其传统的专业化特长,比如建设银行住房按揭抵押贷款和中国银行的外汇业务等。对此,中小商业银行应该在把握好适度扩张的同时予以重视。二是建立整体营销的观念。打破部门界限,消除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转变市场营销仅仅是营销部门的责任这种观点,把市场营销开展到每一个部门,实行整体营销。首先,将本行的发展战略、长中短期目标、银行文化和营销理念灌输到每一个部门负责人和员工的头脑中,使其在工作中有明确的方向性,精神上有向心性,营销上有策略性。必须依靠每一个员工将商业银行的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和金融产品一起展示给客户,要让顾客在需要金融服务时,首先想到的是这家银行可以满足他的这种需要。其次,一线人员与客户的直接广泛而频繁的接触和交流,会对客户产生重要的影响,决策层和领导层必须重视和抓好员工的培训工作和思想工作,做好与下属的交流和沟通,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因此,营销的重点不仅在一线,它贯穿于整个银行系统内部。总而言之,客户的认同程度受制于员工对企业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对其提供服务的满意度。所以,必须有计划地对全体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和市场营销理论的培训,对高级职员更要进行完整和系统的理论指导。

(二)明确长期发展战略及中短期目标

发展战略是商业银行的一个纲领,是银行的中长期规划。商业银行的所有经营管理活动都必须以此为指针,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和目标性。一个可行性强、前景广阔的发展战略,可以

使全体银行员工明确银行的长期发展方向,树立信心。中短期目标是商业银行在近期将要实现的目标,它更加具体明确,可操作性更强,从而使银行的各项活动更加协调有效。市场营销体系的建立必须以此为基础,并依据商业银行发展的不同阶段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压缩机构设置,强化功能管理

机构的设置应当适当的考虑将决策部门和营销部门实行有机的结合,实行扁平化管理。建议实行由副行长对营销部门和产品开发部门的专职领导,或者将这两个部门合并为一个部门,在这个新的部门里实现产品开发和营销的再分工,将开发人员和营销人员混编在一起分成若干攻关组,专门负责某种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工作。同时应适当地提高攻关组的行政级别,以便于它对前台工作提出建议,促其适时调整。总之,机构应本着信息传递迅速、工作快速高效、决策快速灵活的三快 原则进行设置。

(四)深化市场细分,合理进行市场定位

市场细分是指银行根据市场上客户需求的差异性因素,将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金融产品或服务需求的子市场的工作过程。而目标市场的选择将在这些子市场中进行,并使其成为营销战略的首要内容和基本出发点。市场细分本身就是对市场的研究和划分,这种划分应当是多层面多角度的,既不能过粗,也不能过细,应以可识别性、可获利性、可进入性为原则逐级划分。市场细分的标准应当多元化,作为细分标准的差异性因素有很多,比如人口因素、地理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因素、客户规模、用户地点等。由于现在各家商业银行市场定位趋同,建议综合利用和复合利用多种因素对现有的目标市场进行再细分。通过对现有目标市场的再细分,进一步分析市场,寻找和发现新的市场机会,重新对饱和市场和非饱和市场以及潜在市场做出界定。要改变目前的竞争劣势,中小商业银行对这项工作必须予以重视。市场定位有两个重点:一是塑造企业形象,二是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与特色化。而这两点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张扬其差异性。商业银行在确定目标市场之后,依据目标市场的特点,通过行业分析,发现现有的优势和潜在的优势,确定自己在市场上的位置,集中各种优势在市场上确立特色,从而与其他商业银行区别开来。另外,竞争优势选定之后,应当进行一系列的营销活动,通过广告等方式表明其市场定位,使其独特的竞争优势进入目标客户的思想。

(五)分析要素,模化组合,个性化设计,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新产品

我们认为新产品的开发,应瞄准目标市场在现有品种的基础上进行,着重开发资产类业务和个人金融产品。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产品是服务,这种服务应该是多层面的个性化的。客

户具有多样性,银行提供的服务也应该具备多样性,也即所谓的个性化服务 或量体裁衣。但是无论客户之间的需求差异性有多大,其基本的需求是一致的,一是保值,二是结算,三是融资,涉及的基本要素主要是资金数额、时间、利率、汇率、手续费率、资金流速和载体以及税率等。这些要素对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成本支出和税后利润等许多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应在满足客户这些基本需求的基础上,着力开发咨询、代理等增值业务。在产品设计上引入金融工程的思想,考虑对原有的资产类、负债类和中间业务进行一些改造,将各要素综合考虑,结合目标市场的特点和需求,将其改造成为类似机械工业或建筑业中的标准件模块(每个模块都是各自独立的单元),前台的工作人员可以灵活地迅速地将其搭配组合成各种新的产品,从而满足不同的客户提出的不同要求,以节省新产品开发的成本和办理业务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使金融产品更加丰富,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同时我们认为,新产品的开发应当尽量以目前公众已经熟知的金融产品的载体为载体,比如现在发行量已经很大的银行卡(折)。将这些原有的载体赋予新的内涵,将有助于新业务的推广和客户的认知,在广告宣传上也可有连续性,便于迅速开拓出市场,并形成竞争优势。

(六)调整营销组合,改进促销组合首先,中小商业银行应当适当调整营销策略,优化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四大因素构成的营销组合结构,适当加以搭配,使其在营销过程中能够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市场营销组合具有复合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多变性。不仅要做好这四大因素的组合与搭配,还要注意其内部的组合搭配的合理性科学性。四大因素的相互协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市场机会、业务开展、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客户的认可、经营成本和利润,最终影响到银行的发展。因此必须加以重视。商业银行应着力开发自己的名牌产品,合理定价,通畅分销渠道,做好促销,不可偏废。同时由于市场不断变化,市场营销组合也应适时加以调整,以求在目标市场上全面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优势和潜力,争取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其次,要进一步优化促销组合,依据商业银行的特点在广告宣传和公共关系等方面多下工夫,推出一些色彩鲜明,文字简赅,形象生动,针对性强的广告套餐 ,向公众多角度、全方位地展开宣传和引导攻势,促其加入本行的客户群。同时要避免撒胡椒面 ,对重点金融产品要有重点投入,要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以其品牌效应带动银行的发展,这在目前金融产品品质趋同、易模仿的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要注意公共关系的营造,处理好商业银行与内外部公众的关系,树立商业银行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而且其费用相对较低,虽然时间较长,但一旦

成功便可大大提升商业银行的整体形象。再次,人员推销方法直接,针对性强,能获取大量的市场信息,效果好。但费用和人员要求较多,商业银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采用。

(七)引进人才,培养人才

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是赢得市场的关键。对于商业银行更是如此。就商业银行的营销体系而言,在市场的开发、产品的设计、营销的策略及对信息的反馈和捕捉能力等方面,急需大量的既精通财务金融,又懂得营销和管理,以及相关经济金融法规等专业的高级专业技术复合型人才和管理人才。需要抓紧建设一支公关营销型人才队伍,以达到研究市场、培养市场、开拓市场的目的。而引进人才见效快,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商业银行本身拥有专业化很高的金融人才,可对这些人才进行市场营销方面的培训,使其成为符合商业银行发展需要的综合类复合型人才,这也是解决人才短缺压力的一条捷径。要通过建立人才库,改善用人环境,提高人才待遇和实行定期培训等措施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商业银行内部不断涌现新的人才。从而在避免人才流失的前提下,充实后备力量,使高级专业化的复合型人才在全体员工中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以达到人才储备的目的。

(八)加强以信用为基础的银行文化建设

上一篇:轻质隔墙板施工方案下一篇:人文常识10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