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司发展的看法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公司发展的看法(精选8篇)

对公司发展的看法 篇1

拓展市场,多去外面跑,像领导所说的,跑一百个客户,有十个愿意深入了解,有一个做成事,就已经不错了,对于我们如此夯实的技术实力,就缺的是宣传,通过年前的拜访热力公司,发现能见上面的各个县热力公司老总都是对咱技术有很大兴趣的。二三线城市的县区都是我们的潜在客户,有极大的合作可能,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第一步,拜访他们热力公司,取得联系方式,即使暂时不需要,以后难保不产生关系。

在公司各个岗位职能上,觉得领导安排的挺好的,对于我们季节型行业,如此分配对公司大家都是很有意义的,有助于我们新人能力的提升,自我锻炼以及丰富经历。奖惩制度就该像领导说的公开公正,落到实处,该多少是多少,按劳取酬,让我们工作的更有动力,不宜朝令夕改。

对公司发展的看法 篇2

1 现状与问题

涟水县大部分桑园分布在12个乡镇54个行政村, 桑园布局合理, 分布较集中, 具有良好的生产规模, 对发展高效蚕业较为有利。全县鲜茧平均出丝率14.1%, 上车茧率85%, 解舒率59.6%。但由于桑园新老差别、责任制不完善、农桑治虫矛盾大和技术水平不一等原因, 导致全县蚕桑生产总体水平的不平衡。首先, 单产不平衡。全县年平均张产高的达45 kg以上, 低的只有30 kg左右。667m2产茧差距更大, 高的已超过180 kg, 而低的农户667m2产茧尚不足100 kg, 仅是高产户的50%;第二, 地区之间茧质差距较大。盐河以东乡镇因方格蔟普及率高, 蔟中管理好, 采、售方法得当, 鲜茧出丝率平均高出盐河以西乡镇3个百分点。仅此1项, 每100 kg鲜茧就可增加收入200元以上;第三, 产量和质量的不平衡导致了经济效益的不平衡。一些高产桑田667m2产值达4 000元左右, 而有些低产户667m2桑平均产值不足1 500元, 差距很大;第四, 蚕桑生产投入和产出之比差距明显。据调查, 一般生产水平, 蚕桑生产成本约占产出的25%~30%, 而高产户成本只需20%左右, 低产户成本高达40%以上 (此因生产水平、收入、肥料药品的购置使用、上缴费用及材料节约情况而异) 。

2 指标和实施条件

差距就是潜力, 涟水要发展高效蚕业, 必须认真寻找差距, 充分挖掘增产潜力, 全面推广高产经验, 以期实现低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综合各方面情况, 笔者认为, 涟水建设高效蚕业的具体目标应确定为:

高产, 年平均667m2产叶2 000 kg以上, 667m2年发种3.5张以上, 年张产平均40 kg以上, 平均667m2产茧150 kg以上。

高质, 全年鲜茧出丝率稳定在15%以上, 解舒率达到65%以上, 上车茧率达到90%以上。

高效, 蚕茧产值 (按现行茧价) 667m2平均3 500元以上, 蚕桑生产成本控制在25%以内。

涟水县发展蚕业的主要条件:第一, 气象环境、土壤条件适宜栽桑养蚕, 群众有多年的栽桑养蚕基础, 更有发展高效蚕业的愿望和要求;第二, 蚕桑生产典型单位和高产户创造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加之还有约20%衰老和低产失管桑园通过改造, 可以发掘的潜力很大;第三, 全县有一批素质较高、技术过硬、人力充足的县、乡科技队伍, 实施蚕桑配套服务坚强有力[1] 。

当然, 发展高效蚕业也不是一帆风顺, 在实施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一些曲折和困难, 如土地流转和劳动力的转移, 会影响对蚕桑的投入和各部门的协调;落后的思想意识和改革中的保守心理, 会影响蚕桑新型科技的推广进程和应用效果等, 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工作中设法解决。

3 途径和措施

3.1 立足经济效益, 实现规模经营

涟水大多数桑园栽植期较早, 因缺乏统筹规划, 使部分桑园在布局上不够合理, 农桑治虫矛盾较大, 导致部分蚕户全年只养两期蚕, 经济效益较低。为迅速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 必须认真贯彻“相对集中、适度规模”的经营方针, 调整农业内部的种植业结构, 完善现有桑园, 特别要抓好蚕桑重点乡镇和村组, 建立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蚕桑生产基地, 发挥区域经济的优势, 以高效益、品牌效应增强涟水蚕桑抗击风险的能力。从涟水目前占有耕地和劳力条件看, 以户均栽桑667-2 000 m2为宜[2] 。

3.2 完善服务体系, 强化服务功能

社会化服务功能在发展高效蚕业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县级蚕桑生产业务部门应对目前较为充足的科技队伍进行调整充实。要形成以村级服务为基础, 乡级服务为骨干, 县级服务为中心, 上下贯通, 左右相连的蚕桑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功能, 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系列化服务, 切实当好蚕农发展高效蚕业的参谋。在技术服务上, 要把各项蚕桑技术服务贯穿于生产全过程, 确保安全生产, 优质高产。在信息服务上, 要及时向蚕农通报市场行情、科技及桑树病虫害发生和防治信息等, 以便蚕农适时安排生产。在生产资料服务上, 要及时保质保量地供应专用化肥、农药、蚕药蚕具、优质桑 (蚕) 品种等。同时还应加强对蚕桑主副产品的开发加工和运贮工作, 最大限度地提高蚕桑生产的外延效益。

3.3 依靠科技进步, 实施科技兴蚕

高效蚕业的发展, 最终取决于科学技术的提高以及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因此, 提高蚕桑生产效益, 应把科技放在首位, 全县要广泛开展科技承包及科技有偿服务, 加大科技投入, 建立健全相应的科技投入机制, 努力为"三农"服务。要依靠科技扩大生产规模, 促进集约化生产, 发挥规模效益,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在培桑方面, 要搞好土壤测试,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开展配方施肥, 避免盲目性, 以节约肥本;要建设好桑园丰产方, 搞好典型示范, 带动和促进面上桑园培管;要根据桑园状况, 通过查漏补缺、套栽更新、加密补缺、水平压条和截干复壮等形式, 完善现有田块, 搞好规模经营;要健全桑病虫测报网络, 完善桑保服务组织, 实行桑病虫联防联治。要积极实施桑、菜套种技术, 达到以桑养桑、以副养主, 提高综合效益。在养蚕方面, 要选养高产、优质、抗病力强的蚕品种, 实行蚕前统一消毒, 积极推行小蚕集中共育。在做好常规操作的同时, 要引导蚕农普及推广一日少回育、大蚕斜面条桑育、薄膜网提大蚕、大棚养蚕、自动上蔟等省力化养蚕技术, 把蚕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调动他们的从业积极性。要加强蔟具改良, 通过聚财引资、产销合作, 提高全县方格蔟的使用率, 强化技术管理, 改善蔟中环境, 达到省力优质高产[3] 。

3.4 加强组织引导, 强化行业管理

蚕桑生产是一项特殊产业, 商品率高, 季节性强, 风险性大, 既涉及植物生产, 又涉及动物生产, 且蚕茧又是不同于其他农副产品的特殊鲜活商品。因此, 各级政府必须切实加强对蚕桑生产的领导,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首先要稳定政策, 保护生产者的积极性。政府可根据《农业法》的要求, 出台扶持和奖励蚕桑生产发展的政策, 稳定和完善蚕茧价格政策。设立蚕桑风险基金, 实行以桑、以工补蚕, 从而稳定行业基础。其次是切实制定发展规划。要按照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 结合茧、丝市场动态, 加强引导, 确定发展规模, 避免盲目发展, 导致无序竞争, 造成茧丝市场混乱。第三是强化行业管理。政府应赋予行业管理部门一定的管理权限, 通过行业管理部门实施对蚕桑生产以至经营、加工的全方位管理, 提高管理效率, 保护蚕桑生产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万成功, 周义奎, 谢同建, 等.对涟水建设优质原料茧基地的思考[J].山东蚕业, 2008 (1) :21.

[2]万成功, 刘兆华, 刘园村发展高效蚕业的做法和体会[J].四川蚕业, 2008, 36 (2) :58-60.

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四点看法 篇3

在2016中国汽车论坛上,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指出了中国汽车产业目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创新能力滞后、中国品牌综合竞争力较弱、国际化水平较低,等等。而如何解决,如何有效地去解决,辛国斌提出了四点看法,这四点看法涉及了创新体系、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以及走出去四个方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种类齐全、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产销增速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位,技术创新有序推进,整车研发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品牌稳步成长,新能源汽车产业初具规模。2015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以及销售市场,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中国汽车产业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创新能力仍滞后于产业发展,缺乏关键性技术储备和重大技术突破。中国品牌综合竞争力较弱,国际化水平较低,产品出口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走出去尚处于起步阶段。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汽车节能领域关键技术同国际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技术有待于突破。汽车与环境、道路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对这些问题必须下大力气,改革创新管理方式,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实现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载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随着能源、交通、环境方面压力进一步增大,汽车产业转型期和新的发展状态。

2016中国汽车论坛以“创新、绿色、共享,开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新阶段”为主题,很有针对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此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健全完善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汽车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汽车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和关键共性重大技术平台,重点突破一批制约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和瓶颈技术。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先进有效,统一协调的汽车标准法规体系,推进企业标准体系和标准自主化建设。鼓励企业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提升品牌的价值。

第二,发展新能源汽车。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私人消费市场逐步启动,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关键时期。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突破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续航历程。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相结合,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深入开展推广示范,进一步培育壮大市场规模,推动产业发展。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加强技术开发,建立方便快捷的充电服务网络,加快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维修保养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以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

第三,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当前,互联网自动驾驶技术异己分时共享,O2O等商业模式给汽车产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与新技术融合发展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等产业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加快汽车生产制造向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型转型,支持整车关键零部件、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产业的创新和深度合作。建设汽车和相关行业共享的技术平台,研发平台和测试平台,贯通技术链和创新链。

第四,推动汽车产业走出去。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必须加快转型,加快走出去的关头。我们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要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立足两个市场,推动国际产能合作,鼓励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提升国际合作能力。加强战略设计,统筹汽车产业走出去规划,树立品牌意识,加快汽车产业走出去能力建设,抓住“一带一路”机遇,逐步开拓国外汽车成熟市场。积极参与国际标准,法规制定,重点加强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及新型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和标准法规协调。

对齐鲁证券福建分公司成立的看法 篇4

齐鲁证券福建分公司正式成立

5月11日,齐鲁证券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开业庆典在厦门海悦山庄隆重举行,厦门市副市长国桂荣、厦门证监局副局长吴进强、齐鲁证券董事长李玮等领导出席开业庆典并共同为分公司揭牌。

李玮董事长在致辞中表示,来自“孔孟之乡”的齐鲁证券秉承儒家文化“诚实守信、义利并举”的思想,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已形成集证券、基金、期货和直投为一体的综合性证券控股集团,具备了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大众在更高层面提供资本市场服务的能力和条件。公司高度重视福建的地域优势和资源整合,积极为“厦门精图信息”、“福建顶点软件”等十几家企业提供股权、债券融资服务,此次在厦门设立福建分公司,希望分公司能在海峡西岸、八闽大地上茁壮成长,为厦门市和福建省资本市场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目前,齐鲁证券在福建共有七家证券营业部,即厦门四家、福州、泉州各一家及漳州延安北路证券营业部,服务投资者14.14万名、资产总值逾85亿元。“扎根福建、服务海西”是分公司的既有优势和经营方向,未来福建分公司将借海峡西岸金融中心建设的东风,不断完善服务网络、引进各类人才、整合区域资源,以证券经纪业务为基础,瞄准投资银行、新三板、固定收益、投资顾问等业务领域,发展成为齐鲁证券在福建地区的综合业务落地平台,在服务八闽投资大众与机构客户、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对三农问题及其发展的看法 篇5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城乡差异大,农民收入过低,以及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基本温饱,应有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农民问题放在了三农问题的核心位置,充分体现我国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容,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通过党领导全体人民,从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从而促进共同发展。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并没有完全形成规模的经济。三农问题中,农民,农村,农业是不可分割的,这几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除此之外,农民的总体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生产过剩,农业生产方式较落后,农业资金投入过少,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不协调。导致农业的畸形发展。在现代社会,知识就是力量,农业的高科技投入力度不够,并且农民的综合素质不够,不能掌握必要的技能,从而使现代农业的发展止步不前。

面对三农问题,我国政府已经做出努力,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然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农村。因此,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摆在农村,把工作的入手点摆在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就如胡锦涛总书记说的要“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以工代农,以城促乡,把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1、,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制定一个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使城乡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2、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促进城乡各产业有机联系,协调发展。

3、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针对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不齐全等问题,把城市和农村作为整体,强化城乡设施连接,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巩固和发展城乡教育制度,卫生等公共服务。

4、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通过深化的改革,建立统一的城乡人力资源市 场和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三农问题的核心——增加农民收入。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中央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在2003年,中国政府发出《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二是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承诺推出给农民减负具体方案;三是取消农业税,在2005年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经过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2005年中央通过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核心是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巩固基础设施建设。

(四)依靠科技,建立现代化农业。一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走科教兴农战略,还要大力发展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提高劳动人民的素质,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二是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品的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走公司+农户的道路。

(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城镇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应大力倡导发展乡镇企业,走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农村剩余劳动向制造业﹑服务业和城镇转移,来减少农业人口,对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问题及扩大城乡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我国现阶段,土地政策是平衡农民的一个重要工具,政府也规定各地方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既要坚持土地公有制,又要明晰土地产权,正确对待城乡土地制度“二元”结构。把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于集体,让农民真正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这不仅有利于防止地方政府滥用土地发展城市经济,也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目前解决“三农”问题所取得的成效 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缓解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国民的素质,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农问题意义重大,解决三农问题,不仅能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并且,很大程度上减少城乡的距离,促进共同发展这一宏伟目标。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对公司发展的看法 篇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

■编者按

在2011年全国政策咨询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的李伟同志代表中心作了总结发言。他就房地产调控、中国城市化、控制通货膨胀、社会管理创新等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谈了几点意见,现择要刊发。■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需要重点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问题,二是地方财权和事权的问题。这是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的关键所在。

■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应与我们现阶段的管理能力、资源水平相适应,不能太快。

■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中国对通胀的控制不是短时间能见效的,甚至不是一年、两年能见效的。

■现阶段把广义的社会管理提高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层面是非常必要的,意义重大。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4个问题

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家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非常关心,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思考,我就四个方面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第一个方面:房地产调控问题

中国房地产问题不是单纯的价格问题,而主要是结构问题。——李伟房地产调控问题虽然如媒体所说的那样“八年七调”,但自去年“两会”以来,房地产调控仍是当前最为集中的热点问题。我认为,中国房地产问题不是单纯的价格问题,而主要是结构问题。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需要重点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问题,二是地方财权和事权的问题。这是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走过了西方国家一百多年所走过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在住宅建设方面,如果要求中国用几年的时间就走完西 1

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还未走完的历程,这是很不现实的。这就是我要讲的住房结构问题。

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其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把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作为住宅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规定所占比例。新加坡在二十世纪60年代建国时就规定,90%的建设住房为政府廉租住房。上世纪90年代我陪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同志到新加坡考察时发现,尽管当时新加坡的廉租住房需求已下降,但他们仍在执行这项规定,直到上世纪末,这一规定才被取消,因为那时绝大部分新加坡公民都已得到政府租屋。英国在二十世纪40年代到1959年保持了70%的社会保障房、廉租房建设比例,1960—1979年期间保持了60%的建设比例,直到目前还保持着约20%的建设比例。香港现在则保持着50%的廉租房建设比例。美国现在每年建设350万套保障性住房,并规定只有收入低于17万美元的家庭才有资格购买社会保障性用房。奥巴马有一个很得力的非洲裔议员朋友,去年下台了,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购买了不该买的两套社会保障性用房。

而中国则过早地把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的比例要求取消了。前几年,我们的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占建设住宅的实际比例约为3%—5%,这个比例太低了。1998年党中央提出,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增长点,要建设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体的中国房地产体系,比例是70%—80%;但后来发了一个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文件,使情况发生变化,地方上当年就出现土地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2002年全国土地财政收入约为2400亿元,2003年涨到5400亿元,涨幅高达125%,到2009年为16000亿元,去年为27000亿元。因此,这就出现了一方面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热情高涨,但另一方面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比例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极不相适应的局面。举例说明,比如现在的高档奢侈品,一个包可以卖到十几万元,一件衬衫可以卖到3000—4000元,还有高档天价皮鞋、服装等等,老百姓对此没有多少意见,正是因为有几十元的包、一二十元的衬衫、不到100元的皮鞋、几十元的外衣„„,他们的基本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衣食住行是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其中,衣食住更重要、更迫切。如果按照其收入水平,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经济适用房或租得起廉租房,那作为高档的商品化住宅卖到天价也无妨,老百姓还会有现在这种程度的不满吗?但是现在解决住房结构问题确实很难,最大的难点就是,上面提到2010年的土地批租收入达27000亿元,如果房价降到与我国人均GDP4000美元相适应的水平,将会使土地批租收入大幅度下降,地方政府建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的资金缺口将大增,这对我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产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关于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划分问题。现在许多项目都要求地方财政配套,这使本就不宽裕的地方财政不堪重负。我认为,房地产调控问题将在比较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短期内很难解决。它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所以应该对这个问题做更深入更长久的研究。我国的房地产价格确实已经形成泡沫了,和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完全不一致。据美国房地产协会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中价房平均是177900美元,按美国每套住房约180到200平方米计算,每平方米约为5700元人民币,由此对比,我们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是显而易见的。是泡沫早晚会破,美国房地产2008年的溃市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房地产近50%的暴跌都很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房地产的基本功能也可以说是首要功能,应是住房功能,而不是投资功能。尤其是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必须尽快扭转从房地产产业获取巨额利润的市场扭曲状况。

第二个方面:中国城市化问题

人口盲目急剧膨胀将带来很大、很长远的问题,怎么解决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李伟

我非常赞同去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个提法:中国城市化速度与质量严重不平衡。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47.5%,但实际上城市户籍人口的比重则相对较低。我这里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一个是36%,均与城市化率相差10%还多。“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率相较之前提高了4个百分点,“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城市化率目标是51.5%,又提高了4个百分点,我的观点是可能发展太快了。数量叠加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人口1000万基础上增加500万和在人口2000万基础上增加500万,给社会管理、城市承受及产业所带来的压力是不一样的。

我们现在城市化有不平衡性,最突出的是城市出现量化结构问题和城市贫困群体多元化问题,包括农民工、流动人口、退休职工、农二代等,而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跟不上人口发展的速度。教育部近期的一个报告说,幼儿园的入学率50%都不到。

北京的人口规模按2000年的规划到2020年是1800万,但2009年就已达到1972万,加上流动人口1000万,已达3000万。据报道,上海常住人口达到2300多万,一年增加300多万,再加上流动人口至少还有1000万。这些世界级的超大都市,无不产生出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比如北京一年产生的生活垃圾达672万吨,日均1.84万吨,但北京的日处理能力只有1.27万吨。大批的垃圾都是送到郊区去填埋,按照现在这个填埋速度,四到五年,北京大部分填埋场将填满,所以到2020年,北京至少需要3200亩的垃圾填埋场,相当于6个晋祠这么大的土地庄园,这还是仅仅用于生活垃圾填埋,据报道每年还产生1000多万吨的建筑垃圾,处理它们占用土地更多。其它还有水资源,中国是个最缺水的国家,现在北京每年可利用水资源只有26亿立方米,但水资源每年消耗36亿立方米。仅2000—2007年,地下水超采达56亿立方米。

所以,人口盲目急剧膨胀将带来很大、很长远的问题,怎么解决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比如如何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如果一个城市既要建经济中心,又要建文化中心、金融中心等五六个中心,什么人都要到这儿来,当然人口不好控制。我的基本观点是,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应与我们现阶段的管理能力、资源水平相适应,不能太快。特别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个很大问题,大拆大建现象严重,对社会资源浪费极大,欧洲国家的建筑使用寿命是70年到80年,我们的使用寿命只有25年到30年,这在我国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报道甚至将这种大拆大建式的城市发展称为“灾难”。

第三个方面:控制通货膨胀问题

随着通胀预期的增加,抑制通货膨胀将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李伟

控制通胀是仅次于房地产调控的热点问题,随着通胀预期的增加,抑制通货膨胀将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大家知道,现在通胀有三种,输入性通胀、成本推动性通胀和流动性通胀。

我认为,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中国对通胀的控制不是短时间能见效的,甚至不是一年、两年能见效的。因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形成通胀的内在要素也很难有大的变化。比如目前输入性通胀的成因,一方面是资源类大宗产品的输入价格高,另一方面是美国所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我认为后者的直接影响不是太大,主要影响是前一个因素。我对输入性通胀

问题的认识是,与其说是输入性不如说最终根源是吸入性;表面上是输入性,实际上是吸入性。中国这些年的高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矿产、资源、能源需求。大量的需求,必然要推高国际市场的价格,以至于买什么涨什么。去年一年我们花了1万多亿元的代价进口石油2.39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55%左右;铁矿石进口了6.18亿吨,对外依存度2009年达到了62%。这几天,中东、北非问题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三天时间石油价格从103美元涨到114.23美元,而我们之前刚刚调高了成品油价格,现在涨了这么多,又面临是否调价的问题,可马上调价会进一步增加我们的通胀预期,不调又不符合经济规律。所以,大家认识到,中国的通胀问题源自于极大的高速发展需求,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成本因素的通胀,主要是工资成本上涨。对此我的观点是,人工成本的上涨是必然的、必需的,而且是迫切的。拿2005年和2009年举例,两年最低工资和平均工资的比值,国际上有个相对标准,即40%—60%;我们2005年社会最低工资的高档占平均工资的31.6%,最低档占平均工资的29%;2009年高档占26%,最低档占20%。这充分说明不论从企业的角度还是从政府的角度而言,分配收入差距的拉大已经十分严重了,因此人工成本的上涨是个必然趋势。流动性方面,这么多年这么大的流动性投入,说到底通胀问题就是货币现象。综上所述,我认为近两三年通胀问题将是我国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政策咨询研究机构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四个方面:社会管理创新问题

经济发展并不能完全解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长治久安问题。——李伟

对这个问题我的认识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现阶段把广义的社会管理提高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层面是非常必要的,其重大意义不亚于“十五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难度也不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小。我支持这个观点的论据也很明确:我们发展的目标不会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原则也不会变。经济发展并不能完全解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长治久安问题。伊朗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白色革命”值得研究,尤其是东欧剧变,那时它们经济发展状况并不差,人均GDP都达到1万美元以上,我们所讲的政治、体制优势他们也存在,但这种优势可以转化。这次中东所发生的变化有很多方面原因,但共同点就是贫富差距拉大、政府腐败严重。这些社会问题在我们的发展阶段内也存在,所以我们要高度关注这些问题。

第一是法制建设问题。要以依法治国的理念强化社会管理,依据中央文件的提法,我国和西方国家的社会管理内涵和最终追求的目标在本质上是有差异的,但我认为在管理的基础目标上是相通的。一个管理好的国家必然是法治有序的国家,任何一个国家公民都必须遵纪守法。法治建设是第一位的,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和上世纪八十年代不一样,主要问题不是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而是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

第二是政策设计问题。我们以政策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特点十分突出,这点我国和西方国家不一样。我们许多社会群体的很多利益问题,比如知识分子、退伍军人、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等都是由政策来协调的。如果政策设计出现问题就会引发许多连锁效应,如政策“打架”引起的群访等。因此,制定合理、可行、有效的政策是我国强化社会管理的重要环节。

第三是党和政府及其各级领导的公信力问题。一个国家机器的管理效能,公信力是第一位的。现在不少地方党组织、政府机构负责人说话在社会上缺乏公信力,似乎只有党中央是可信的。老百姓逆反心理严重,尤其是当社会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讲的话打折扣,以讹传讹却很有市场。

第四是管理事情的能力和效果问题,这是个突出问题。

第五是社会的思想教育、社会的公德水平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提出要转变“信仰危机”的状况,现在看来,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但近年来,更令人担忧的是出现了社会的诚信危机。

第六是国家的信息化管理问题。应该思考社会管理的观念如何适应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并随之转变。

第七是对特殊群体的管理问题。特别是对城市和农村空巢家庭、流浪儿、鳏寡孤独等的管理,如对鳏寡孤独的救助问题在我国明朝时就列入了法律,如果不予救助则以监守自盗论处。对于特殊群体,我们必须要关注。与其用财政资金去做那些有GDP、无效率的投资,还不如用来解决此类社会问题。

对公司发展的看法 篇7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自贸区内各国间的贸易发展

该自由贸易区对各成员国产品基本实行零关税,这就大大提高了各个国家产品出口的成本,同时大大提高了各国产品在他国的产品竞争力,让自由贸易区内的交易额出现井喷式的增长,大大有利于各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壮大。

(二)有利于我国在亚洲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占有先机

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区域经济是不可抗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地处亚洲,亚洲的很多国家都希望能拥有亚洲经济区域一体化的主导地位。但是主导地位的获得,需要大多数国家的认可。自贸区的运营有利于提高为我国在亚洲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地位和话语权。通过运营中国-东盟自贸区可以大大的提高我国的自贸区管理和服务能力,提高我国在亚洲各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这将有助于我们在亚洲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承担更重要的任务和责任。

二、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的现状分析

(一)贸易额呈不断增长态势

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后,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税基本就没有了,产品的出口成本大大降低,这就让彼此的商品都拥有了更大的竞争力。数据显示,最近几年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持续增加。数据显示2015年,欧盟、美国、东盟为我前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值分别为3.51万亿、3.47万亿和2.93万亿元。东盟作为发展中国家联盟,我们和东盟的双边贸易能达到2.93万亿,充分显示出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活力和未来潜力。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正在打造中

中国—东盟关系从2003年算起,已有十多年了。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和东盟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特别是双边的贸易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在其他方面,如教育、医疗、金融等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市场经济日益激烈,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和东盟要想更好地在世界在立足,想更好地拥有未来发展的话语权,就需要在更多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和交流。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升级版,是大势所趋。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

(一)东盟成员国与中国台湾的经贸关系问题

台湾是我国的一个省。如何处理台湾省与东盟成员国的关系一直是中国—东盟自贸区要面临的挑战之一。自贸区是国与国之间的。如果台湾以国家的身份与东盟进行经贸合作,那无疑是对我国人民情感上的一种伤害。这种伤害会影响到中国和东盟彼此之间的友谊和来之不易的信任。

(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干预

我国和东盟的经贸发展让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深感压力。东盟市场上有大量的美国和日本生产的货物和商品。但是随着中国和东盟自贸区的运营,我国有竞争力的商品开始大量的便捷的出现在东盟的市场上,这给长期在东盟国家占有市场优势的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商品面临强大的竞争。市场份额被抢夺的处境,必然让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想方设法给中国和东盟自贸区找麻烦。

(三)中国威胁论给合作带来不利

随着我国经济和技术能力的提升,我们商品的市场竞争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让部分东盟成员国感到了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压力。同时,一些西方国家不断的抹黑我们,不断发表“中国威胁论”等不当言论,让东盟国家心存芥蒂。虽然谣言止于智者,但是这种言论还是拥有很强的欺骗性和迷惑性,让很多东盟国家信以为真,从而为双方贸易带了不小的困扰。

(四)东盟内部成员国间的摩擦和矛盾

东盟成员国之间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发展水平高低不同的原因,国家与国家之间往往有着这样和那样的纠纷。彼此的政治信任和经济信任很脆弱。国际上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可能引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端。在这种情况下,东盟内部的政策协调就很难做到,相互扯皮、相互拆台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东盟合作的效率问题。有些时候就因为拖沓而失去市场先机。

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建议

(一)改善贸易结构

我们与东盟交易的商品最好不要去抢占东盟本国企业的市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改变我们的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我们产品的技术含量等方式,去减少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摩擦。同时,我们可以通过直接投资的形式,采取东盟国家愿意采取的合作方式,一方面帮助他们提高生产能力,另一方便帮助他们提高社会的就业率,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得到东盟国家当地人的尊重和爱护,同时也得到东盟国家的信任和友谊。

(二)进一步培育与东盟国家的信任

东盟国家是我们的好邻居。领里之间应该相互帮助和关照。首先,我们应该彼此尊重,相互不干涉内政;其次,我们要在基础设施等方便,投入资金和技术帮助东盟国家的国家建设。不能只顾自己发展,而是帮助邻居们,一起发展,共同小康。再次,我们和东盟要互派留学生,通过教育等方式让彼此的人民相互交流和了解,从而消除心理的芥蒂和不信任感。最后,我国和东盟要建立更多的民间交流方式,让彼此的人民多走动,多交流,通过旅游、商贸等形式,扩大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三)加大宣传,消除“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中国威胁论的出现,是因为西方某些国家和亚洲某些国家对中国强大的一种反制手段。他们通过舆论,想制止中国的发展,想让中国的发展受到压力和阻碍。目前来看,尽管我国一再表示诚意,但是该言论还是有一定的市场,对我国的发展事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为此,我们一方面要用行动来证明我们要的是和平发展,绝不争霸。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加大海外宣传力度,让海外的老百姓真正了解中国。通过真心真意帮助其他国家发展,让威胁论不攻自破。目前,中国和东盟自贸区由于威胁论受到了部分影响,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交流,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威胁论”的荒谬。

(四)扩大合作领域

我国跟东盟国家的合作,应该进入新的阶段。从经贸合作往旅游、教育、农业、基建等方面拓展。经过多年的中国—东盟贸易区的运营,彼此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信任,为了巩固和深化合作基础,我们应该在更多领域与东盟国家开展更深入、更长久、更能持续的合作。通过更持续、更深入的合作,让彼此国家的人们真正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展望

(一)经贸合作潜力巨大

自从自贸区正式成立后,中国和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有了质的飞跃。越来越多的经贸和商品交易,让彼此双方的老百姓都增加了更多地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极大地带动了中国和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大大提高了本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考虑到自贸区的巨大功效和世界级的影响力,我们相信在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共同努力和关心下,自贸区的明天会更好,自贸区的经贸合作将更广泛和深入。

(二)从局部合作走向全面合作,把务实合作落到实处

未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将从经贸向全面合作的方向发展,合作层次将越来越高,合作关系也将更加灵活务实。在与东盟整体建设自贸区的同时,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双边合作、中国各省市与东盟整体以及东盟各国的合作都将不断深入发展,并成为推动中国扩大对东盟开放与合作的重要力量。未来,中国将根据东盟各国的不同特点,灵活地与不同国家构建不同层次和深度的合作框架。在双方自愿的条件下,不同层次的合作都将开始广泛的接触和尝试。

同时,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建成,中国各省市也将积极的发展与东盟各国的各种关系。各省市将根据自己的特点与东盟开展不同层次和内容的合作。比如,2011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侨商广西行”活动开幕式在南宁隆重举行。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泰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重点侨商代表、世界500强企业代表、国内侨商企业代表以及广西企业代表约450人欢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东盟自贸区背景下广西经济建设的新举措和优惠政策,挖掘八桂大地无限商机,展望广西发展广阔前景。中国各地方政府与东盟各国的多层次合作,将有利于中国进一步紧密与东盟的经贸联系,挖掘对东盟的合作潜力,与其形成更多的共同利益,并营造更加稳固和谐的周边环境。

(三)次区域合作蓬勃发展,成为新亮点

在自贸区的框架下,未来中国还将通过积极推进大湄公河、泛北部湾合作,并参与东盟东部增长区等次区域经济合作,改善次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次区域内的贸易投资便利化,谋求与东盟尤其是其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务实合作与共同发展。同时,中国还将以东盟东部增长区发展伙伴国的身份,积极参与到东部增长区的合作中,落实已经签订的《框架合作协议》,与成员国在农林渔业、资源开发、交通、旅游、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将不断深入发展。

(四)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入,双方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推进开放与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未来,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领域还将不断拓展,合作水平也将不断深入。比如,在基础设施领域,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东盟基础设施的援助力度和技术帮扶深度。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更好的加深双方的信任和友谊。同时,中国与东盟在能源、环保、交通、通信等领域也将进行大量的深度合作,中国和东盟将携手共进,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摘要: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我国同其他国家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目前我国建成的最大自贸区。该自贸区的建立对于彼此而言都是利国利民的发展大战略。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必将为彼此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

参考文献

[1]蓝荣东.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1).

对公司发展的看法 篇8

关键词问题 模式 方法 创新性思维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不够清楚。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都在不断的改进教学思想和模式,有意识的将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引入到课堂中来。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但是仔细看来却发现某些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改革只是流于形式,老师并没有将学生真正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不均匀,互动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使学生处于被动教学状态,轻视对学生数学技能的培养,教学模式模糊。例如,某些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式教学模式时,由于整体教学思路不清晰,只是为了讨论而讨论,缺乏对讨论问题的合理设计,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反而进行讨论,有些需要讨论的问题却不讨论,甚至在讨论过程中出现课堂秩序混乱,互动不积极的现象,严重影响到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教学尺度把握不准。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数学老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做好学生的启发者和领路人的角色,老师必须学会引导学生如何去进行数学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究精神。但是,在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某些老师没有真正吃透新课改的教学思路,在教学尺度的把握上做的不够好,有些老师为了发挥所谓的学生的主体性,不发生满堂灌的教学思想,盲目减少讲课内容,把少讲和不讲绝对化,不能把握少讲和不讲的尺度,导致课堂效果反而十分不理想。

(三)教学方法使用不当。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某些老师确实是将很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到了日常教学中,例如,为了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老师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法,把课堂气氛搞得是热热闹闹,学生们也确实在为数学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和探究,但是一节课下来,仿佛一道问题也没有解决,教学效果十分不显著。而有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采用了提问教学法,把整节数学课搞成了满堂问,使学生苦于为了解决问题而盲目跟从,弄到晕头转向,抓不住重点。这些都是由于老师对数学教学方法使用不当造成的。

二、发展学生数学创新思维

(一)情景教学法。

要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老师首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引導学生激发对数学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去探索、去钻研,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大胆的求证,才能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之中,把数学理论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数学问题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勇于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中心对称”一课中,老师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两个图形关于一点对称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性质。老师通过创设情景,结合课本62页的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回答问题:把其中一个图案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先让学生从旋转变换的角度分别观察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入中心对称的定义。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中心对称实际上是旋转变换的一种特殊形式(中心对称中要求旋转角必须为180度)渗透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接着,对“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概念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探究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区别。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二)质疑教学法。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需要老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发散式思维教学模式,使学生数学思想不受定式或模式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引导学生创建创新性思维能力,采取多种教学思路,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多向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质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热情,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人教版“方差”一课时,老师在对方差的概念和产生形成过程进行讲授完毕后,老师可以问学生:在学习了方差后,大家对方差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最好能问倒其他同学哦?这一问题提出后,立刻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争先恐后的对方差提出了问题?如“方差的具体应用是什么?”“方差和标准差的区别是什么?”等等,问题提出后有的同学会马上给予了回答,由于学生的勇于质疑,使许多不解的疑问统统暴露出来,并进行了解决,使得方差这一课能够让学生圆满的掌握。

三、结语

总之,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我认为首先要求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要对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过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学会如何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提升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召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2011,(10).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黄晓学.让鲜活的思想在数学课堂中流淌[J].数学教育学报(天津),2005,(14).

上一篇:妈妈的布鞋散文下一篇:初级营销员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