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手术中精细化护理的干预论文

2025-0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脏手术中精细化护理的干预论文(共11篇)

心脏手术中精细化护理的干预论文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1月至3月期间收治的单瓣膜心脏手术患者34例,男性11例,女性23例,年龄27~62岁,平均年龄49.3±2.8岁,全部患者均为择期实施单瓣膜心脏手术治疗,已排除肝肾器官严重疾病,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以及精神,神经损伤患者。本组研究均已告知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手术同意书、麻醉同意书、我院的住院患者授权委托书。采用数字标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7例,实施常规手术护理管理进行,观察组17例,在常规手术护理管理的基础上应用精细化管理措施进行护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手术治疗方式等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单瓣膜心脏手术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手术精细化管理模式实施单瓣膜心脏围手术期护理。患者人院后相关责任护士及时收集了解患者,按照临床检测评估并结合医嘱制定精细化心脏手术护理服务流程。流程:人院指导^责任护士接收心脏中心团队对患者的术前i寸论内容作相应的准备^责任护士接收手术医嘱^责任护士为患者讲解手术治疗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术前加强机体营养状态—帮助患者术前禁食水准备^行体外循环准备^责任护士与心脏外科手术室人员共同核查患者病历,腕带信息^术中监护患者生命体征^术后行重症监护(呼吸功能监护,心血管功能监护,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度平衡,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及INR比值)—术后饮食,心理等常规护理^早期功能锻炼^出院指导。

1.3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单瓣膜心脏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率;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评估患者在治疗就诊期间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指标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项,评价内容中包含患者对自身病情症状恢复效果的综合评价。总满意度=(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X100%。

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人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W比较,以率(%)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单瓣膜心脏手术成功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率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脏单瓣膜置换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n:2=12.4947,P=0.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实施围手术期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n:2=6.6725,P=0.0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例未成功手术患者中1例为三尖瓣置换1例为主动脉瓣置换,2例患者死亡。

2.2两组患者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对比结果。经本院自制问卷调查表对全部患者进行满意度测评,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n:2=6.6725,P=0.0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精细化管理属于现代先进的企业管理概念,通过将企业原有的管理基础上实行细致分工,从而降低管理资源成本,提升企业效率。近年来,精细化管理模式逐步应用于医疗卫生管理领域,按照精心、细致、严格、准确作为核心原则,将精细化管理原则很好的融人护理服务管理中,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观念,从符合现代优质医院发展作为要求,来确保优质的服务质量。

心脏瓣膜置换术在心脏外科手术中一直属于操作难度较高的治疗术式,其不仅仅需要临床医生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同时也要求护理人员对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高标准,高质量的护理措施来确保患者诊治恢复效果H。因此需要具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的专业护师给予精细化护理。例如,部分患者术前易产生心理焦虑,恐惧等情绪,或对心脏外科手术不甚了解导致心理压力巨大,对此护理人员可及时与患者沟通交流,讲解治疗的方式、目的、意义,例举院内相关疾病成功治愈病例,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在术前根据患者情况细致规范制定护理流程,细化每个护理环节存在的风险,以此降低患者痛苦。另外心脏手术风险性较高,护理人员需提出做出预防性应急事故处理准备,提升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安全性。对科室管理制度进行精细分化,加强护理工作定期检查,对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提出细致调整,增强护理人员自身专业水平培训,同时制度相应的护理评价措施,通过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评价效果检验护理管理效果。

心脏手术中精细化护理的干预论文 篇2

注:*与对照组比较,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回顾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心外科治疗的10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的患者均经过临床的查体、超声心动图、心脏正侧位片等辅助检查方法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100例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两组。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 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的60例患者为观察组, 采用辨病护理模式, 观察组50例, 其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2~34岁, 平均年龄 (12.17±2.15) 岁。对照组50例, 其中男29例, 女21例, 年龄3~35岁, 平均年龄 (11.29±2.48) 岁, 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经过统计学分析, 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护理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不仅需要护士掌握熟练的先天性心脏病护理常规, 还需要对患者实施严密的病情观察, 随时掌握病情变化, 及时进行对症护理, 配合医师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的观察与记录, 输液护理, 用药护理, 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等措施。观察组患者针对比同的疾病进行辨病护理。

1.2.1 动脉导管未闭 (PDA) :动脉导管在胎儿发育时期是胎儿血液循环的主要通道, 一般在出生后数小时动脉导管即开始功能性关闭, 多数婴儿在出生4周后导管逐渐闭合, 12周后如不能闭合, 则形成PDA。压力高的主动脉血流通过导管分流到压力低的肺动脉内, 增加了肺循环血量。左心室为维持全身血液循环, 需增加心排血量2~4倍, 左心负荷增加, 致左心室肥大, 甚至左心衰竭。导管细小者症状常不明显, 可有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呼吸困难甚至心衰竭。可触及震颤。晚期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轻度活动即可出现气促和发绀。针对PDA的护理观察:严密监测血压, 预防反跳性高血压发生, 手术并发症有喉返神经麻痹、乳糜胸、膈神经麻痹。

1.2.2 房间隔缺损:在胚胎时期原只有一个心房, 约在第4周末, 心房开始变成双叶状, 在双叶之间有一新月形嵴由心房壁的后上方向前下方生长, 为原发房间隔, 如房间隔发育不全则形成两心房间通路。婴幼儿期, 左右心房压力接近, 分流量小, 临床症状不明显, 随着年龄增长, 使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动脉血流增加, 致右心房、右心室肥大, 甚至心衰竭。合并肺动脉高压产生逆向分流时, 临床上可出现发绀。临床表现一般到青年期才出现明显症状:劳累后心悸、气促、心房颤动、易于疲劳;新生儿患者可出现发绀, 多见于巨大房缺患者, 啼哭时发绀加重;患者多无明显发育异常, 叩诊可发现心浊音界扩大。护理应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变化, 预防房性心律紊乱的发生。

1.2.3 室间隔缺损: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 左右心室间形成异常通道, 称室间隔缺损 (VSD)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心室原只有一个腔, 约在第4周, 心室两侧扩大, 中有一嵴, 即原始室间隔, 由下向上生长和心内膜垫向心室生长的部分对合, 成为心室间隔, 如果此隔发育不全, 就成形左、右心室间的通路。缺损小可无临床症状, 多在查体时发现心脏杂音而疑诊。2岁后症状好转, 但活动后出现心悸、气促、生长发育滞后、心前区隆起, 易患肺炎。当发生肺动脉高压时, 杂音可由全收缩期而显著变短, 甚至完全消失, 可出现发绀和右心衰竭。辨病护理:有肺动脉高压患者, 术前宜做心导管检查,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控制肺动脉高压可静脉持续小剂量应用硝普钠、前列腺素E、芬太尼等药物。术前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VSD合并严重肺高压者伴有肺小血管梗阻病变而导致气体弥散功能不全, 肺顺应性下降, 因此术后做好呼吸道护理是关键。①术后应用呼吸机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加压力支持通气 (SIMV+PSV) 模式;②气道湿化和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手段;③吸痰前后均需用人工呼吸囊纯氧加压吸入1~2 min, 防止缺氧而引起心搏骤停。

1.2.4 法洛四联症:右室流出道狭窄使右心排血受阻, 右心室压力上升 (同时主动脉向右侧骑跨, 右心室静脉血直接进入主动脉) 。患儿早期即出现发绀, 尤其哭闹时显著, 喂养困难, 且逐年加重。喜蹲踞是TOF的特征姿态。发育迟缓。护理干预:术前发绀严重或有晕厥史者应每日吸氧3~4次, 防止患儿哭闹, 喂奶、吃饭时勿过饱、过急, 避免缺氧性发作。TOF患者红细胞增多, 尤其是有发热、腹泻或天热多汗情况下, 更需补充液体, 以免引起血管栓塞。TOF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即低心排综合征。临床上出现血压低、心率快、脉细弱、末梢皮肤湿冷、苍白、花纹、尿少、心排指数<2.0 L/ (min•m2) 。有些TOF患者由于侧支循环丰富, 易并发肺部感染, 且体外循环灌注后, 易出现肺水肿等肺部并发症, 故加强肺部护理很重要。

1.3 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术后卧床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及患者家长满意度等指标, 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表的方式,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与非常不满意、满意率= (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 /总人数×100%[5]。对于年龄太小的患儿, 由患儿家长代替进行满意度的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 住院天数、术后卧床时间与住院费用采用 (均数±标准差)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并发症与满意度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检验标准。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术后卧床时间与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均有统计学差异, 具体见表1。

2.2 并发症对比:100例患者中均没有死亡病例。观察组出现心律失常、发热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 明显少于对照组40%,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体见表2。

2.3 两组满意度对比结果:在患者满意度方面,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达96.00%, 明显高于对照组78.00%,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3。

3 讨论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在心外科较高, 其病情变化快、致病重, 加上患者的年龄及自身特点, 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显得极其重要, 也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环节[6]。心脏体征的特别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症状,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对心脏表现的特点及伴随症状进行细致地观察[7]。针对患者的年龄特点, 还要特别重视如何能最大限度地与患者沟通, 取得最客观、详细、有价值的诊断资料。护理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时, 要求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其特殊性, 必须做到观察细致、准确, 不能忽视任何疾病危险信号, 避免误诊及并发症的发生[8]。

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术前已存在心律失常 (如房颤、室早等) 者, 术后大多仍然存在。另外, 术前有明显心肌肥厚者, 术后也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术后缺氧、低血钾、低镁、碱中毒、血容量不足等均可以导致心律失常[9]。成人心率在160次/分以上或儿童心率在180次/分以上可选用异搏定2~5 mg稀释后静脉注射。持续动态心电监护:术后早期72 h内常规持续动态心电监护。备齐各类抗心律失常药:对临床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要备足, 并要熟练掌握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方法, 必要时预先配好待用。备好抢救仪器和物品:术中放置心外膜起搏导线。保证静脉通路:术后早期应至少保证二条 (或以上) 可靠的静脉通路, 必要时留置静脉套针或置管, 用输液泵控制抗心律失常药的输入速度[10]。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液动力学指标, 特别详细观察呼吸频率、幅度、缺氧的客观表现, 并注意观察患者神志、意识、表情的变化。使用呼吸机时, 设定和调整呼吸机基本参数和报警范围, 使呼吸机合拍, 出现报警, 及时查找原因处理, 以保证患者的氧供。定时做血气分析, 及时纠正酸碱失衡。去除病因, 控制感染, 预防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心血管外科术后早期严重的并发症, 常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衰竭, 大多为多尿型, 少数为少尿或无尿型, 后者病死率较高, 必须加强预防和早期发现。监测肾功能。每天2次做血液生化检测, 及时了解电解质及尿素、肌酐值的变化。加强利尿在尿量减少的早期常用速尿100~300 mg加入250 m L液体中静脉滴注或速尿100~200 mg静脉注射, 维持尿量≥1 m L/ (kg•h) [11]。

脑损伤是指心脏手术后并发大脑器质性损害所致的神经、精神症状。高压氧治疗:有脑气栓及缺氧性脑昏迷者, 尽早进入高压氧舱治疗。病情观察:密切观察血压、心率, 意识等变化及其对治疗的反应。保证氧供: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证氧疗效果[12]。镇静、控制抽搐:选用安定、鲁米那、氯丙嗪等, 并防止患者坠床或碰伤。对有偏瘫及肢体瘫痪患者, 加强基础护理, 协助拍背咳痰、翻身和肢体功能锻炼, 防止褥疮等护理并发症。心理护理:对神志清醒者, 加强护患交流, 做好解释、安慰工作, 鼓励患者, 促进早日康复[13]。

通过本研究发现, 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术后卧床时间与住院费用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均有统计学差异, 由此可见, 辨病护理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减少住院花费。观察组的患者家长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因此, 对先天性心脏病护理中应用辨病护理模式, 通过调动患者及患儿家长的护理能力, 从而提高了护理的效果, 通过辨病护理, 使患者及患儿家长尽快进入治疗状态, 积极配合治疗从而使病情得到尽快的控制, 减少不良预后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辨病护理对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心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法;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50例患者为观察组, 采用辨病护理模式,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满意程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术后卧床时间与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的患者及患儿家长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了解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 掌握其观察及护理要点, 采用辨病护理的护理方式, 对于医师的诊治、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均有重要意义。

心脏手术中精细化护理的干预论文 篇3

[关键词]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整体护理;预后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5-129-02

临床众多手术类型中,心脏手术具有一定特殊性,危险性较高,且操作存有较大难度,故对护理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加之近年来医疗模式的改变,除重视疾病本身的护理外,心理、社会、精神各方面的护理渐引起临床重视,在采取有效方案积极开展手术的同时,加强围术期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保障[1]。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均为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对照组采用心血管科常规方案护理,观察组加强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男37例,女43例,年龄12~54岁,平均(45.7±0.2)岁,其中冠状动脉搭桥术2例,房间隔缺损14例,双瓣置换术3例,室间隔缺损25例,主动脉置换术5例,二尖瓣置换术11例,法乐氏四联症6例,其它14例。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取仰卧位,手术经胸骨正中切口入路,先天性心脏病取胸骨旁右外侧小切口入路。开胸后协助手术医师行体外循环建立,开始体外循环后行循环下降温,升主动脉在心脏不再排血后用阻断钳阻断,处理病例,灌注量适当增加,开放循环,对心脏行复苏操作。对照组采用常规护方案,观察组行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术前护理干预 (1)心理干预:护理人员需积极开展手术访视,就疾病基础知识,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操作步骤,医生娴熟的操作技巧,注意事项简要讲解,并介绍同类型手术成功案例,以消除患者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同时与家属建立良好沟通,使其给予患者更多关爱,以保持乐观心态,提高配合依从性。(2)环境干预:手术间尽量宽敞,彻底消毒,对人员进入加以控制,调整室内温度在18~20 ℃。(3)物品准备:除行心脏器械常规准备外,还需准备无菌冰屑及无菌冰水、垫片、机械瓣膜、涤纶补片、生物瓣膜、特殊显微器械等[2]。

1.2.2 术中护理干预 (1)巡回护士配合:组织体外循环医师、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护理人员开展术前讨论,对手术计划及具体器械要求进行了解。可娴熟掌握心外科手术解剖、意外事件应急能力、配合要点等。推患者入手术间,对皮肤的完整性进行检查,避免压疮形成,于上肢行至少两条静脉通路建立,对有创动脉检测管及中心静脉检测管协助麻醉医师固定,行导尿管留置,并对出入量准确记录。准备无菌物品,做好手术器械清点,依据术中需要及病情变化及时添加,为手术成功实施提供保障[3]。(2)器械护士配合:尽量准备两个无菌器械台,将手术操作器械和体外循环物品、引流瓶等分开摆放。护理人员需对手术步骤娴熟掌握,了解各种器械的用途和性能,将物品依次拿到托盘上。器械护士术中注意力需同步于手术医师,依据手术医生习惯、患者的个体差异灵活配合,以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同时需细致操作,认真对待每一个缝线,每一个缝合长短和号码要合适。上下腔静脉阻断钳松开后,心脏复跳。体外循环停止后,取肝素应用,检查无出血点时,对物品清点,行引流管放置,并完成关胸操作[4]。

1.2.3 术后护理干预 就手术顺利完成的信息向患者及家属告知,可进食时,宜选择富有营养、易消化食物,避免粗糙或过硬、过热损伤胃肠道。加强日常生活防护,禁烟酒,适当锻炼,遵医用药,定期到院复查。

1.3 指标观察

應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总分均为20~80分,>40为分焦虑、抑郁,反之无。并采用医院自制量表,调查护理满意度,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同时观察褥疮形成、感染、便秘等并发症率。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手术均成功完成。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39/40),对照组为8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为2.5%(1/40),对照组为10.0%(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医护模式的体现,心脏手术有一定风险存在,患者除疾病本身痛苦外,对手术创伤存有较大顾虑,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情绪,情绪的波动极大的影响了手术安全性及机体康复进程,故对人性化的整体护理有较高的要求。加之心脏外科手术器械数量较多,相对细致和复查。故要求护理人员在术前即对手术步骤娴熟掌握,完善各项准备,术中密切配合,若操作失误或不当,易随时造成出血量增加,影响手术进程,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5-6]。术后生活指导也为关键性内容,直接影响到康复进程。

本研究中,观察组加强术前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器械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日常生活防护干预,结果显示,两组手术均成功完成。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对照组为80.0%,观察组并发症率为2.5%,对照组为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加强个体化、创新性的整体护理,可提高患者对环境、护理服务、态度、操作技巧、专业知识等多方面的舒适度及满意度,进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积极主动应对诊治,并降低由手术引发的不良事件率,为安全性提供保障,避免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综上,加强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整体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率,确保手术成功实施,明显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2.

[2]Hodt A,Steine K,Atar D.Medical and ventilatory treatment of acute heart failure:new insights[J].Cardiology,2006,106:1-9.

[3]陈春兰,郭志娟.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护理35例[J].九江医学,2007,22(1):45-46.

[4]秦川,肖颖彬,陈林,等.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临床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6):557-558.

[5]郭履平,曾灶娣,袁丽娅.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护理配合[J].中国新医药,2003,2(7):80.

心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的运用论文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入的120例行手术室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的60例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5~67岁,平均(40.3±3.1)岁,21例骨科手术,12例神经手术,18例普外科手术,9例妇科手术。对照组的60例患者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14~66岁,平均(39.2±4.3)岁,20例骨科手术,13例神经手术,16例普外科手术,11例妇科手术。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的患者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主动性、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具体包括:①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对待患者要热情、体贴、温和,对患者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②情绪干预:根据患者的文化、社会背景,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手术方法、步骤记忆注意事项。帮助其消除紧张、焦虑情绪,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手术治疗。③行为干预:根据患者病情,对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训练指导,如麻醉体位指导、吞咽咳嗽指导、腹式呼吸指导等。教会患者以音乐、暗示等方法转移注意力,缓解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2]。④术中暗示:护士通过闲聊等手段转移患者注意力,握住患者双手,使其有安全感。⑤术后指导:带患者清醒后,立刻告知手术成功,指导患者以正确体位进行休息,交代术后的不良反应以及应对措施。

1.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理、生理变化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焦虑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4例,对照组11例,观察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60例患者,满意59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98.3%。对照组的60患者,满意48例,不满意12例,满意度80.0%。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手术是外科的主要治疗手段,是重大的生理性、躯体性应激原,可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生理活动,对患者的生理、心理造成双重伤害。应激反应过强,不但会对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功能造成影响,还会干扰麻醉的实施,妨碍手术进行[3]。故而,主动性、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势在必行。该院对择期手术患者施以主动性、个性化的心理干预,以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消除负面情绪,将患者心理应激对手术的影响降到最低。护理工作的效果显著,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良好明显优于只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此外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极高,远高于对照组,为改善护患关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通过该研究可知:主动性、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工作能显著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稳定生命体征,帮助患者平稳度过手术期。还能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改善护患关系,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心脏手术中精细化护理的干预论文 篇5

适度的影响

【摘 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措施对腹部手术患者麻醉前后留置导尿管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8月在本院接受腹部手术并且需要留置导尿管的100例患者计算机随机分成2组,各50例。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和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将两组的舒适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舒适度为97.00%,对照组为53.00%,明显是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更高(p<0.05)。结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腹部手术患者留置导尿管的舒适程度。

【关键词】护理;腹部手术;导尿管;舒适度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4--01

对于腹部手术患者而言,多数需要留置导尿管,但导尿管的留置会对患者尿道造成刺激,引发疼痛等不适症状,降低其他操作的依从性[1],因此尽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十分必要。本文写作目的在于:分析护理干预措施对腹部手术患者麻醉前后留置导尿管舒适度的影响,选取患者共200例作为对象展开分析,现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从本院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当中选出100例,时间为2014年2月至2017年8月将存在泌尿系统功能障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排除。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100例患者分成每组50例。观察组(共50例),性别: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29例、21例;年龄:23-70岁,平均(40.15±10.36)岁;手术类型:20例阑尾切除术,10例胆囊切除术,9例肝叶切除术,11例其他腹部手术。对照组(共50例),性别: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56例、44例;年龄:24-72岁,平均(40.28±10.17)岁;手术类型:20例阑尾切除术,10例胆囊切除术,10例肝叶切除术,10例其他腹部手术。组间对比腹部手术患者各项资料数据有差异,但差异不大(p值>0.05)。

1.2 方法

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将留置导尿管的目的及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密切关注尿道情况,预防意外事件发生。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组)。1)知识普及。插管之前,将导尿管留置的必要性及作用详细说明,将具体操作进行介绍,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绪,提前告知留置导尿管后可能会出现何种不适反应,使其做好心理准备;2)心理疏导。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了解其内心想法,及时解答疑问,通过注意力转移法等手段来转移其注意力;3)严格执行插管操作。合适的插管时间为麻醉后且自主呼吸停止时,结合病人的性别、年龄等因素选择导尿管型号及材料,先用无菌石蜡油润滑尿道再插管,准确把握男女性患者的插管深度,男性控制在3厘米到25厘米,女性控制在3厘米到13厘米,导尿管成功置入后,连接引流袋,注意不得使导管扭曲、受压等。在气囊中注入10到12ml左右的生理盐水,导尿之后,牵拉尿管三分钟左右,固定在大腿的内侧位置;4)术后护理。手术之后,协助患者翻身,一小时一次,术后六小时鼓励患者适当活动,帮助其按摩,合理控制病房的温湿度及光线,询问患者的相关需求并尽量满足。

1.3 观察指标与评估标准

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ing method,VAS)[2]评估每位患者的舒适度,最高分=10分,8-10分表示舒适,4-7分表示中度舒适,4分以下表示不舒适,统计每组的舒适度(舒适概率与中度舒适概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的形式表示舒适度(计数资料),并用卡方值检验。用SPSS20.0软件核对后,若对比指标数据有差别,则用P0.05。结果

观察组的舒适度为97.00%,对照组为53.00%,明显是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更高(p<0.05)。讨论

人体尿道具有数目较多的神经,以交感、副交感神经为主[3],交感神经纤维负责温觉、?|觉及痛觉的传递,因此大脑对尿道的敏感度较高。腹部手术是治疗多种疾病的手术方案,需要留置导尿管,以便术后排尿,但受耐受力、心理素质、自我效能、插管深度、导管型号等众多因素的影响[4],患者会产生强烈的不舒适感,影响术后恢复,故此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使患者插管后的舒适度提高。

常规护理内容无针对性,针对性护理结合留置导尿管后不舒适反应产生的原因予以护理服务,首先从相关知识角度出发,将留置导尿管的意义及操作流程等信息详细告知患者,可消除其盲目感和恐惧感[5],再对患者的心理进行针对性疏导,能够使其积极配合操作,以提高舒适度为前提来实施插管操作,在保证插管有效的同时,还能减轻对尿道的刺激,预防疼痛、尿潴留等不良症状,选择型号、材料适宜的优质导尿管,能够预防漏尿,应用无菌石蜡油润滑尿道,可减轻因摩擦力而产生的损伤[6],此外,注入生理盐水、取合适体位都能够避免漏尿。结果部分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和对照组相比显然更高,p值小于0.05。由此可知,对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使麻醉前后留置导尿管的舒适度提高,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心脏手术中精细化护理的干预论文 篇6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不断向低龄、低体重化发展。由于低体重的生理、解剖特点和先天性心脏病特有的病理特殊性, 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1]。为提高手术护理质量, 减少并发症, 降低手术病死率, 提高手术成功率。我院手术室2011年1月开始将“零缺陷”服务理念应用于小儿心脏手术护理中, 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1例, 年龄25 d至12岁;体重4.5 kg~14.0 kg。动脉导管未闭 (PDA) 12例, VSD33例, VSD合并其他畸形13例, 房间隔缺损32例, 法乐氏四联5例, 其他复杂畸形6例。本组101例小儿心脏手术患儿实施了“零缺陷”护理服务。患儿术中生命体征平稳, 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无因护理工作而影响手术, 手术均顺利完成。

2 “零缺陷”护理服务措施

2.1 术前护理措施

2.1.1 认真做好术前访视

术前1 d巡回护士到病房访视患儿, 通过与患儿交谈 (婴幼儿与家属交谈) 了解患儿的一般情况;查看电子病历和手术医生及病房护士了解患儿的病情及各项检查结果, 对患儿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复杂病例巡回护士和洗手护士要参与术前病历讨论, 评估患儿的病情, 根据病情制订术中护理计划, 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向患儿及家属讲解有关手术的相关知识, 使患儿及家属了解手术的必要性和治疗效果, 消除患儿及家属的紧张情绪, 增强对手术成功的信心。

2.1.2 物品及药品准备

认真检查术中所需物品的数量和质量, 如吸引器、电刀、胸骨锯、除颤仪及体外循环机等, 认真做好调试, 保证都处于功能良好的状态。术中所需要的无菌包, 包括衣服包、胸包都要认真做好检查, 方便使用。根据手术的特点备好肝素、鱼精蛋白、多巴胺、多巴胺酚丁胺、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米力农、去甲肾上腺素及利多卡因等常规药及急救药品。

2.1.3 环境准备

将手术安排在百级手术间, 提前30 min开启净化空调, 调节好室内温度和湿度, 温度控制在24 ℃~26 ℃为宜, 湿度为50%~60%。提前开启变温毯并调试好温度。

2.2 术中安全护理

2.2.1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并做好输液管理

①婴儿补液总量少, 流速慢, 时间要求严格, 液体种类花式多, 故使用精密输液器、输液泵。②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 静脉输液最好选择在上肢静脉 (尤其是发绀型患儿) 。穿刺成功后, 要控制液体速度, 否则易造成单位时间进液过多而引起肺水肿。③静脉输液速度:按4 mL/ (kg·h) 输入。④静脉输液的观察:术中巡回护士要经常观察静脉输血、输液有无渗出, 并与麻醉者经常联系, 根据手术中出血多少, 病儿血压高低, 主动及时的调节点滴速度。⑤手术中失血量的测定:血容量的补充是以失血量为依据, 小儿与成人比较, 血液占体重比例相对较大, 另外年龄越小的患儿对低血容量的耐受性越差, 少量失血就可发生低血压或休克。所以, 失血量的测定非常重要, 常用的方法为纱布称重法、比色法和直接观察法, 新生儿输血速度一般20 mL/h~60 mL/h。

2.2.2 术中体温的维持

将体温控制于正常范围, 对低体重儿童十分重要。然而新生儿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功能极差,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 不能维持体温的稳定。因此, 在操作过程中尽量不要过多地暴露患儿躯体, 根据手术需要体表和输液复温。应用变温毯, 输液加温器。

2.2.3 体位安置及压疮预防

患儿体位的固定, 对手术的顺利进行起着很大的作用, 手术时患儿体位不适当不但增加手术的困难, 严重者还能造成肢体残废, 所以每个巡回护士不仅应了解各种手术的不同体位, 对需要的物品及固定的方法也应相当熟悉。安置体位时除了要遵循安置体位的原则外还要注意:①病儿尽量靠近术者, 固定牢固、防止术中体位移动。②小心转动患儿, 让麻醉医生保护住患儿的头颈部, 防止气管插管扭曲、脱开。③小儿手术中体位固定要格外认真, 动作轻柔, 因小儿皮肤娇嫩, 很易压伤或擦伤。④低体重患儿的四肢用骨棉包裹好, 既可以防止压力伤又可以保温。⑤手术结束后认真观察是否有被压引起的皮肤发红, 及时给予相应护理, 送回病房时认真与病房护士详细交接班, 并做好记录。

2.2.4 认真做好安全核查

防止患儿身份及手术部位的错误, 因为患儿年龄小, 无法用语言进行有效沟通, 病人入室前, 手术室护士一定与患儿家属认真核查患儿的身份及手术部位, 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2.2.5 防止患儿坠床

病儿入手术室后不能随便离开病儿, 如需要离开要与麻醉医生打招呼, 以免患儿坠床。

2.2.6 认真做好患儿的病情观察, 保持生命体征的稳定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各项生命体征波动较大, 认真做好患儿病情的观察, 如中心静脉压 (CVP) 、动脉压 (ABP) 、心律、心率 (HR) 、血氧饱和度 (SPO2) 及尿量等并认真做好记录。同时还要观察体表温度、末梢循环等,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术者和麻醉医生, 以便及时处理。

2.2.7 控制感染

术前30 min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手术时间超过3 h遵医嘱追加一次抗生素。术中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 所需的用物能高压的物品采用高压压力蒸汽灭菌, 不能高压的物品用等离子或环氧乙烷灭菌。术中严格控制出入手术间的人数。手术操作时动作轻柔, 尽量减少组织损伤, 手术结束用温盐水冲洗心包腔。

3 讨论

3.1 “零缺陷”管理即无缺点运行的管理方法[2]

其主要内涵为打破传统的“人总要犯错误”理念, 转变成“只要主观上尽最大努力就可以不犯错误”的理念。以此动员全体员工追求无缺点目标, 自觉避免工作错误;克服对错误只有事后发现和补救的现象。手术室护理管理是每位手术室护士给手术病人治疗过程中能正确履行责任和义务, 避免一些“没想到”和“想不到”的意外发生。减少医疗事故实现零投诉的手术室管理目标。

3.2 “零缺陷”管理强调对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结果进行预测

“零缺陷”强调对可能出现的缺陷在事前可以避免, 体现前馈控制方法[3]。同时强调医护人员的质量意识, 一次把事情做好, 使医疗质量趋向或达到无缺陷的状态。

3.3 “零缺陷”服务管理应用到小儿心脏手术护理中

规范手术配合的要求, 做好术前访视域评估, 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 制订详细的术中护理计划;通过心理护理, 消除患儿的不良情绪, 使每位患儿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 使手术顺利进行。充分的用物准备, 为术中病情变化做好物质准备, 真正做到有备无患。术中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并做好输液管理;术中低体温的预防;体位安置及压疮预防;认真做好安全核查, 防止患儿身份及手术部位的错误;防止患儿坠床;认真做好患儿的病情观察, 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预防感染发生。实践证明, 实施“零缺陷”服务管理, 工作中将差错事故防患于未然, 术中全方位保证手术配合质量, 对确保小儿心脏手术中的安全和提高手术护理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国琴, 王宏琴, 许茂莲.8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围手术期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 2004, 3 (2) :21.

[2]黄桂梅.推行“零缺陷”护理模式的构思[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6, 13 (1) :52.

心脏手术中精细化护理的干预论文 篇7

【关键词】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再次心脏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常规护理;个性化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67-02

心脏瓣膜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脏疾病。心脏瓣膜病分为两种,先天和后天。该病症的病因有3种原因:①退化: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身体中很多器官都会发生退化的现象,其中心脏功能的退化尤为常见。因为心瓣出现退化,从而导致闭合不全等问题。②细菌感染:人体感染细菌后,细菌会在血液中流通扩散开来,当到达心脏内部后就会侵蚀心瓣组织,导致疾病。③疾病影响:风湿性疾病也是一列常见疾病,而如果这种疾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就会诱发产生心脏瓣膜病。心脏瓣膜病一般都进行置换手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次心脏手术是因为某些原因人工瓣膜的功能出现障碍,导致急性或慢性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必须进行再次手术来矫正。一般瓣膜衰败后会出现肺动脉高压的现象,还有心脏周围组织出现粘连现象。这都大大增加了手术治疗的难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院抽取的16位志愿患者。这16位患者都患有心脏瓣膜病,并且在进行置换手术后未能治愈,需要再次心脏手术。将16位患者每8人一组分为两组。在围手术期期间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进行个性化护理。

1.2 方法 常规护理仅仅按照医生的要求对患者进行护理,如检测、服药等护理。而个性化护理则是在常规护理的情况下进行以下护理。

1.2.1 术前护理

1.2.1.1 心理指导 由于患者已经进行过一次手术,患者本来已经心情放松。对于战胜疾病已经有了足够的信心。但当得知手术后又出现了特殊情况需要再次进行手术,这将导致患者出现恐惧和急躁的情绪,这些情绪对于患者的心脏会有很大的压力。因此术前的心理指导尤为重要。根据患者情绪的变化进行指导,开导患者使患者保持平和心态,以最佳的心理面对再次手术。

1.2.1.2 风险评估 检测调查患者身体特征,各项生理指标。根据患者身体各方面资料及时评估手术的风险,制定风险最小的手术方案,并向患者家属告知详细情况。

1.2.1.3 药物治疗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因此不能有半点大意。根据手术方案对患者实施药物治疗,使患者达到手术方案要求在进行治疗。

1.2.2 术后护理

1.2.2.1 时时监护 因为患者随时可能出现特殊情况导致患者死亡。因此要定时检查患者身体各项指标,并记录在案。如果出现异常指标及时向医生通报,请医生判断。

1.2.2.2 药物更换治疗 虽然患者已经完成手术,但依然不能停下药物治疗。医生根据不同时间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药物的治疗。

1.2.2.3 出院指导 当一定时间后,患者情況稳定即可出院。指导护士要对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进行指导,告诫患者应该注意的事项。提醒患者定期回到医院进行检查,查看身体恢复情况。

2 结 果

手术后两组患者手术都很成功,术后患者被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护理。护理后结果如下:对照组患者8人实施常规护理,护理后发现5人逐渐好转,但有3人出现并发症,其中1人更是因为病情严重,抢救无效而死亡。实验组8人进行针对性护理,其中7人逐渐好转,仅1人出现伤口感染。因为两组护理方式不同,所以固有可比性。

3 讨 论

在我国心脏瓣膜病是一列非常普遍的心脏疾病。社会制度的影响,如计划生育、多生罚款等现象;青年人观念的改变如晚生、不生的现象。这些都导致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加重。而老年人患心脏瓣膜疾病的患病率相对较高。因为老年人身体各个器官出现衰退现象,同时免疫力下降,这些都是老年人普遍患病的原因。在所有患病因素中风湿热损害瓣膜是最常见原因。因此患有心脏瓣膜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通过临床治疗显示瓣膜疾病的根治方法就是置换术。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进行该手术,这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而定。这要求患者配合医生病情检查中的各种询问,不得隐瞒病情。如果不适合手术的患者进行手术将会出现死亡危险。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要再次心脏手术的患者也很多,同时手术后患者死亡率也很高。一方面2次手术时多数患者的心脏周围组织出现粘连,伴有肺动脉高压的现象,手术的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因为是2次手术所以患者有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会增加患者心脏的负担影响手术的治疗。因此围手术期要对患者进行良好护理,这样会增加再次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经过以上我院对比治疗显示,个性化、针对性的护理会增加患者的治愈率。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德奎,周忠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J].中国临床医学,2002,9(4):391.

[2] 张小华,张石江,景华,等.二尖瓣再狭窄人工瓣膜置换术[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1,8(3):201-202.

[3] 李峰,胡建国,尹邦良,等.52例人工生物瓣膜临床应用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3(3):257-261.

心脏手术中精细化护理的干预论文 篇8

[关键词]护理干预;宫腔镜手术;护理效果;可行性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在近几年来,宫腔镜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于妇科疾病的检查中,在腹腔镜下,我们能够清晰的的观察到患者病灶表面的组织结构,精准的确定病灶的部位以及病灶涉及的范围。具有操作简便、创口小、痛苦少、有效、安全的特点。但是由于患者缺乏对宫腔镜手术的了解,常常会产生忧虑、担心等不良心理,影响手术效果。本研究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妇产科因子宫疾病行宫腔镜手术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护理干预应用于宫腔镜手术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及可行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妇产科门诊因子宫疾病行宫腔镜手术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式将以上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患者,其中一组为观察组,患者年龄在20~67岁之间,平均(38.5±1.2)岁,另一组为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25~70岁,平均(35.8±2.6)岁,120例患者因阴道出血、黏膜下肌瘤等原因行宫腔镜手术,两组患者在年龄、病因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为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一般资料的登记,在检查前对患者的焦虑值、血压、心律等进行测量记录,在行宫腔镜手术中,给予患者常规的用药及饮食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予以患者干预护理,具体包括:(1)手术前护理:在患者就医后,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为患者讲解病情,积极主动的和患者沟通,缓解患者紧张不安的心理,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鼓励患者配合医生的治疗。检查患者手术中的手术器械等工具的消毒情况。(2)手术中护理:早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和患者聊天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也可以为患者播放舒缓的音乐,放松患者暴躁的心情,操作者动作要轻柔、小心,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对患者不必要的伤害。告知患者手术的注意事项,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3)手术后护理:要为患者提供舒适、干净的病房,保持病房的安静、病房通风良好,叮嘱患者在肛门排气后方可进食,在饮食方面,禁止食用产气等食物例如牛奶、豆浆等,同时还要避免进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嘱咐患者的家属保证患者的营养均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鼓励患者早期的下床活动锻炼,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患者出院后,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情况,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并指导患者定期进行复诊。

1.3观察指标

以患者手术前后的焦虑值、疼痛程度分级以及患者的血压和脉搏等为观察指标,对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护理满意度,研究护理干预应用于宫腔镜手术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及可行性。

1.4评价标准

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疼痛程度分级标准可分为:(1)0级:患者无疼痛感。(2)Ⅰ级:患者有轻微的疼痛感,可以忍受。(3)Ⅱ级:患者有明显的疼痛感,可以忍受。(4)Ⅲ级:患者有剧烈的疼痛感,不能忍受。疼痛度=Ⅱ级+Ⅲ级。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护理满意度评分

在干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焦虑值评分与抑郁值评分情况

观察组患者在实行干预护理后焦虑值评分、抑郁值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2.3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分级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3讨论

宫腔镜手术主要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的特点,在患者行宫腔镜的手术过程中,予以患者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宫腔镜手术具有微创、出血少、痛苦轻、恢复快等优点,但是仍然属于入侵性手术操作,同时患者对疾病及手术方式缺乏认识,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因此若未对宫腔镜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心理状态,影响护患关系。患者未接受任何护理干预,对术后注意事项缺乏了解,容易出现不注意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等问题,对身体的恢复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为宫腔镜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患者身体及心理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宫腔镜属于临床中较为新型的手术方式,虽然对患者身体产生的痛苦较传统手术为患者产生的痛苦小,但是患者及家属对其人存在较多的顾虑。因此护理人员应将手术优势、操作过程、治疗效果、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及家属,增强患者的信心,通过为患者实施科学的术前护理,提前进行手术准备,将患者的身体状况调节至最佳后,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对患者的预后影响较小。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个人特征,对其实施术前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实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疏导患者不良的心理情绪,可以及时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本次研究中通过该项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值评分与抑郁值评分分别为(32.45±3.12)分与(34.03±3.44)分,明显较对照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好,证实该项护理对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具有积极意义。手术结束待患者清醒后将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告知患者或家属,指导患者术后正确的咳嗽、深呼吸、翻身等方式,有利于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促进患者身体康复。手术结束1~3h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及导致疼痛的原因进行观察,在排除并发症的情况下遵照医嘱为患者使用适量的止痛药物,耐受程度较好且疼痛较轻的患者,可通过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的方式,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疼痛度为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向患者分享宫腔镜手术成功的案例,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根据患者身体恢复情况,给予患者富含营养的食物,利于手术切口的愈合。协助患者建立健康的饮食及生活习惯,更有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

心脏手术中精细化护理的干预论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手术室进行手术的普外科患者468例, 其中男268例, 女200例;年龄9~69岁, 平均 (37.5±12.3) 岁;颈部手术133例, 腹部手术101例, 组织外伤手术111例, 其他类型12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 (234例) 和精细化护理组 (234例) 。常规护理组中男135例, 女99例;年龄10~69岁, 平均 (39.5±10.3) 岁;颈部手术66例, 腹部手术51例, 组织外伤手术55例, 其他类型62例。精细化护理组中男133例, 女101例;年龄9~69岁, 平均 (36.5±13.2) 岁;颈部手术67例, 腹部手术50例, 组织外伤手术56例, 其他类型6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2,3]。

1.2.2精细化护理组采用精细化护理[4,5], 具体如下: (1) 空气消毒灭菌措施:在常规消毒的基础上, 对相关器具和空气进行再次消毒 (一般为术前半小时) 。 (2) 无菌物品管理措施:术中所使用的相关器具由专人负责保管, 并利用相关的检测技术对相关器具的灭菌效果进行及时跟踪、检查和保存。 (3) 心理护理措施:给予即将实施手术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 主要向患者介绍即将实施手术的相关注意事项和手术大致的流程, 解除患者的顾虑和疑问, 细心回答, 最大限度的消除患者的紧张和不安, 对不良情绪给予疏导和安慰, 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 增强治疗信心。 (4) 建立主台护士负责制:由主台护士对手术室内人员进行监督管理, 保证严格遵守洗手消毒规则及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 并监督和纠正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保持手术野的清洁无菌。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护理后患者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和患者住院时间[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常规护理组切口感染总发生率4.27% (10/234) , 高于精细化护理组的1.28% (3/234)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常规护理组比较, χ2=3.877, *P=0.049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常规护理组平均住院时间为 (29.3±4.1) d, 精细化护理组平均住院时间为 (22.9±2.2) 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115, P<0.05) 。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 术后切口感染属于普外科手术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且发病率较高, 已经成为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7,8]。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一方面, 手术切口感染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精神负担;而另外一方面, 手术切口感染如果控制不好, 会进一步发展为全身感染, 甚至导致手术失败, 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由此可见, 临床上针对有效预防手术室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既往研究结果证实, 针对手术室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可显著降低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9,10]。本院在总结相关临床经验的基础上, 针对手术室普外科手术患者提出了精细化护理, 通过相关病例的检验, 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并且, 精细化护理的效果得到广大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认可。由本研究结果可知, 常规护理组切口感染总发生率显著高于精细化护理组;常规护理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长于精细化护理组。

综上所述, 在预防手术室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实践过程中, 与以往临床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相比较, 本院采用精细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 不仅能有效降低切口感染地发生, 还能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 肖汉强, 黄秀良.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分析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2) :204-206.

[2] 常芳.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调查与干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2) :1674-1676.

[3] 马红丽.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7) :1310-1312.

[4] 李新源, 郭亚民, 吴新民, 等.腹部Ⅲ类切口感染的防治体会[J].中华外科杂志, 2014, 52 (3) :226-227.

[5] 阮晓翠, 周毛婴, 张腾飞.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7) :935-936.

[6] 吴小蔚, 董玉林.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9) :2950-2951.

[7] 郑海波.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2) :270-271.

[8] 覃谦, 卢强, 李洪, 等.甲状腺切除术围手术期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切口感染[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3, 28 (8) :597-600.

[9] 张二勇, 张春军, 黄海锋.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5) :658-660.

心脏手术中精细化护理的干预论文 篇10

关键词:肺动脉导管,心脏手术,护理配合

心脏手术病人心功能受限, 代偿能力下降, 手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肺动脉漂浮导管又称斯旺-甘兹导管 (Swan-Ganz 导管) , 可指导血管活性药和正性肌力药的使用, 确保心室维持满意的液体负荷, 已成为心脏手术有效的监测手段[1]。但Swan-Ganz导管价格昂贵, 操作繁琐, 护理较专业, 临床上普遍应用较困难。我院心脏外科对于心脏直视手术的部分病人, 术中经右心室向肺动脉直接置入硬膜外留置管来代替Swan-Ganz导管进行肺动脉压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 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体外循环直视下手术183例, 其中男108例, 女75例;年龄45.86岁±11.74岁;行二尖瓣置换 (MVR) 50例, MVR+主动脉瓣置换 (AVR) 46例,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68例, MVR+CABG16例, 升主动脉置换3例。

1.2 肺动脉导管植入方法

心脏直视手术结束时 (心脏复跳后) , 硬膜外穿刺针从右心室游离壁进入右心室, 送入硬膜外留置管, 通过肺动脉瓣进入肺主动脉。导管留置长度从心外膜到导管尖端约15 cm。该操作需要通过导管监测的压力波形来指导。硬膜外留置管的另一端再次通过穿刺针由左侧季肋弓下缘皮肤送出胸腔, 局部缝扎固定后接三通管, 肝素盐水冲管后连接压力传感器。

1.3 结果

183例手术病人肺动脉导管放置成功, 获得良好的肺动脉波形, 抽取混合静脉血满意, 术中无管腔堵塞, 没有因放置导管及护理不当引起相关的并发症。

2 术前准备

2.1 心理护理

查阅病人的基本资料, 了解其社会背景及受教育程度,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针对性地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心脏疾患体外循环的相关健康教育知识, 并结合相关图片向其介绍手术室的环境;耐心倾听并回答病人所提问题, 向病人简述手术、麻醉及体外循环过程, 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因住院、即将手术引起的极度恐惧及焦虑。

2.2 器械物品准备

选用仪器设备齐全、百级洁净、宽大的手术间, 手术间温度根据手术的进程选择性地调至18 ℃~24 ℃ , 相对湿度50%~60%。控制参观人员的数量。备常规开胸及体外循环器械、一次性硬膜外穿刺针及硬膜外穿刺导管、三通接头及压力延长连接管、压力传感器。

2.3 仪器准备

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护仪 (含直接测压模块) 。

3 术中配合

3.1 巡回护士配合

①导管的连接:将压力传感器套装与500 mL袋装无菌肝素盐水连接, 排空管路内的气体, 关闭开关;将压力袋套在500 mL装无菌肝素盐水外面, 加压至150 mmHg (1 mmHg=0.133 kPa) ;压力传感器的接头与手术台上放下的压力延长管连接。②注意波形的观察:将换能器固定于手术床头架上, 平腋中线第四肋间, 进行零点调整;肺动脉的正常波形为:当肺动脉导管从右心室插入肺动脉时, 收缩压改变不大, 而舒张压显著升高, 大于右心室舒张压, 呈现肺动脉压力波形。③预防管腔堵塞:由于简易肺动脉导管是外源性异物, 因此可成为血栓形成的病灶。有肝素保证的肺动脉导管出现血栓形成的情况已经延长到导管置入后的72 h[2,3]。配置袋装无菌肝素生理盐水 (5 U/mL) 500 mL;管道连接紧密, 防止松脱而造成漏血, 时间长而形成血栓堵塞;维持足够的压力, 护士应确保压力袋性能完好, 保证压力袋的压力持续维持在150 mmHg以上, 每次调整压力后, 要将压力袋的三通关闭, 同时注意观察压力袋的压力, 防止压力袋缓慢漏气。

3.2 洗手护士配合

①导管放置前应检查导管的质量, 确保导管无破损、通畅后方可交给手术医生使用。②配合应主动熟练, 注意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并协助手术医生将导管固定良好。③手术结束后掀开无菌单时应注意保护好肺动脉导管, 防止导管移位及脱出。

4 讨论

肺动脉导管通常从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入, 经上腔或下腔静脉进到右房、右室, 再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通过肺动脉导管可以连续监测肺动脉压力、心输出量、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右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心脏直视手术中肺动脉导管监测对及时了解病人心肺功能、判断疗效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临床上常用肺动脉导管为Swan-Ganz导管, 较为准确、可靠, 但其在临床应用中存在较多的并发症, 如出血、心律失常、血栓形成、瓣膜损伤等, 严重者可出现肺动脉破裂而导致生命危险[4]。本组病人采取简易肺动脉导管, 由于该导管由右心室游离壁直接向肺动脉放置, 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术中3例手术病人在心脏复跳后置管过程中出现室性心律失常, 及时调整肺动脉导管的长度及位置后, 转为窦性心律。可见, 导管放置的长度及位置相当重要, 除了手术医生准确地测量长度、放置导管并稳妥固定, 防止松脱导致导管移位及脱出, 手术护士应严密观察心律、心率及肺动脉压力波形的变化, 以便能有效、及时地进行处理, 从而减少导管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手术病人使用的简易肺动脉导管, 价格低廉, 但其监测同样可以有效指导临床处理, 提高心脏直视术的监测处理水平。手术室护士应熟练掌握简易肺动脉导管的放置步骤及相应的物品准备和注意事项, 协助医生适时监测、分析肺动脉导管所提供的数据, 及早发现不良反应, 将血流动力学维持在一个适宜的状态, 进一步提高心脏手术护理配合质量及降低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围术期肺动脉导管临床专家共识[J].临床麻醉学, 2009, 25:196-199.

[2]Hofbauer R, Moser D, Kaye AD, et al.Thrombus formation onstructur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tudy[J].Crit Care Med, 2000, 28:727.

[3]Mangano DT.Heparin bonding and long-term protection againstthrombogenesis[J].N Engl J Med, 1982, 307:894.

心脏手术中精细化护理的干预论文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进行手术治疗的106例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53例患者, 年龄都在17~72岁, 平均 (43±6.7) 岁, 其中男性有71例, 女35例, 实施的手术类型有以下几种:24例切除子宫肌瘤手术, 30例切除阑尾手术, 8例胰腺手术, 30例骨科手术, 14例胃癌手术。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临床资料方面的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53例患者实施手术室常规护理:手术前进行基础知识教育, 常规备皮, 指导患者注意事项等。研究组53例患者开展手术室完整护理干预, 具体操作规则如下:大多数患者都是首次进行手术, 所以对手术具体知识并无法了解太多, 导致很多患者术前情绪起伏变化很大, 易出现焦虑恐惧心理, 没有安全感, 所以巡回护士要及时给与患者相关的手术室信息, 例如手术台具体位置, 所使用的器械及其摆放位置, 相关作用等, 能够使患者熟悉手术室, 降低手术的陌生恐惧感。同时, 不可称呼患者的床位号, 可以依据患者实际年龄情况采取较为亲切的称呼。及时和患者进行沟通, 清楚患者所需所忧, 并进行相关的护理, 使之达到纾解。使患者了解手术的重要性和安全性, 增加其信心。手术后需进行每日探查, 了解患者病情, 询问其是否有不适感、疼痛是否减轻等, 并和家属进行交流, 共同对患者多加以关心, 使其可以感受到关心和爱护, 合理安排患者饮食, 避免发生并发症。

使用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情况进行检测[2], 分值越高表明焦虑心理越严重。手术前3d和前1d都要给予患者心理测评, 并于手术室中评定患者配合度。

1.3 统计方法

所有患者数据都使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以t检验计量资料, χ2检验组间对比数据,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通过护理焦虑心理变化情况在护理前后和护理后组间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室配合对比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1、2所示。

3 讨论

手术会导致患者精神受到刺激, 损伤机体。强烈地刺激会引发过度焦虑, 抵触情绪容易漫生。有研究认为, 陌生环境容易成为刺激患者的应激点, 从而导致患者紧张焦虑、呼吸加速、血压增加等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变化, 有的还会因为应激反应导致病情加重。外界刺激影响人体的后果情况直接决定于患者自身应对能力, 因个人而异。所以进行护理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时间情况和自身条件进行干预性的护理工作, 不能千篇一律。

3.1 术前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需要按照护理规则在进行手术前1d开展患者访视工作, 积极与患者沟通, 详细分析患者病情和心理情况, 听取并回答患者想要得知的问题, 取得患者信任, 进行有效配合, 建立护理干预基础。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健康宣传教育工作, 详细告知患者手术流程, 疾病知识, 手术的安全性和必要性以及所达成的目的等, 并举同类手术治疗效果较好的案例, 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降低不良情绪, 恢复对生活的希望, 使之全方位配合手术[3]。配合患者家属,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并加以监督, 如发生异常需马上告知医护人员。

3.2 术中护理干预

手术室中, 护理人员要以积极、亲切、温和的态度和患者相沟通, 保证陪伴患者完成整个手术, 使之得到信任感和安全感。患者进入手术室前2h需要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 保持室温22~25℃, 湿度55%~60%。手术间内需要及时跟进患者病情需要增减盖被[4]。主动沟通患者, 了确认其姓名、住院号、床号及手术情况, 协调手术中的配合工作, 并保护好患者隐私。谈论一些与手术无关的话题, 分散其注意力, 手术开始后, 密切观察患者神情变化及生命体征状况, 并给予相关处理。如发生意外, 手术人员需冷静处理, 不能失措惊慌, 导致患者过度恐惧。手术后, 与病房护士交接, 并交代注意事项。

3.3 术后护理干预

术后2~3d详细访视患者, 了解记录患者切口恢复情况、疼痛情况、体会放置情况等, 如出现不适需及时处理, 向患者讲解手术恢复效果, 使之保持健康心态, 完善健康教育工作, 病房护理要与患者融洽相处, 预防和避免并发症出现, 并做好应急准备, 鼓励患者调整饮食, 进行适当锻炼, 提高自我恢复能力。

总之, 手术室整体护理干预工作可以消除患者紧张焦虑不安的不良心理反应, 使之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可以促使其有效的配合工作, 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增加患者术后恢复率。同时, 手术室内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生理、心理和经济等的多重负压, 增加患者信任医务人员的程度, 缓解医患关系。而为了使护理干预能力增强, 护理人员必须进行日常实践增加其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等各方面有关的知识, 培养自身稳重性格, 保持情绪稳定性, 意志坚强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并通过相关的心理护理技巧, 提高护理人员的水平。增加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逯启珍.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6 (6) :132-133.

[2]李智明.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3) :116.

[3]廖家玉.细节护理在手术室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4) :58.

上一篇:文员业务工作总结下一篇: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