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强制执行决定书(共9篇)
一、补偿决定
(一)补偿决定的法规依据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26条规定: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在征收补偿方案确定的签约期限内达不成补偿协议,或者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不明确的,由房屋征收部门报请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按照征收补偿方案作出补偿决定,并在房屋征收范围内予以公告。
该条明确规定了申请补偿决定的条件、主体,作出补偿决定的主体、依据的方案以及补偿决定的公告等。其中“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不明确”通常指被征收房屋产权有纠纷或暂时不能确定产权人这两种情况。
(二)补偿决定所经程序
目前,国务院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补偿决定所经程序并没有明确规定,结合城市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补偿决定的作出需经过申请、受理、调查、作出并送达四个程序。
1.补偿决定的申请
在征收补偿方案确定的签约期限届满后,被征收人拒绝签订补偿协议或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不明确时,房屋征收部门可向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申请补偿决定。征收部门申请补偿决定时需提供以下资料:(1)补偿决定申请书;(2)征收决定书、征收公告及申请征收决定的相关资料;(3)评估机构选定情况材料及评估报告;(4)征收补偿方案;(5)被征收房屋权属证明材料;(6)被征收人身份证明;(7)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就被征收房屋补偿安置的谈话记录;(8)安置房屋的相关资料;(9)其他与补偿决定有关的资料。
2.补偿决定的受理
作出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接到补偿决定申请后,3个工作日内,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对房屋征收部门的申请进行审查,对提交的资料齐备的,及时向征收部门送达《补偿决定受理通知书》,同时向被征收人送达《补偿决定申请书》(副本)、《调查通知》、《权利告知书》、《答辩通知书》。对资料不齐的,一次性告知征收部门应补齐的资料。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及时向征收部门送达《不予受理补偿决定申请通知书》。
3.调查
市县级人民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在调查过程中,需了解被征收房屋的权属、建筑面积、结构、使用性质等,征收当事人双方就征收房屋补偿的洽谈情况,被征收人的补偿要求等,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宣传征收法规政策,引导征收当事人尤其是被征收人依据法规政策洽谈被征收房屋的补偿事宜。根据调查情况,必要时可向征收当事人发出《举证通知书》,就其主张的事实提供依据。
4.作出《补偿决定》并送达
市县级人民政府在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26条的规定,在受理补偿决定申请后的30日内作出《补偿决定》。《补偿决定》应包括以下内容:(1)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的名称、姓名、地址,被征收房屋的基本状况等;(2)征收部门陈述的征收补偿方案,被征收人的补偿要求;(3)调查的事实;(4)适用的法律依据;(5)决定的具体补偿内容,包括补偿方式、补偿金额、用于产权调换房屋的地点和面积、搬迁费、临时安置费或者周转房、停产停业损失、搬迁期限、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等事项;(6)告知当事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权利及期限等。
《补偿决定》作出后,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送达征收当事人,并留有送达的证据。根据情况,送达可采用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留置送达、公告送达。《补偿决定》送达后,市县级人民政府还应当在征收范围内予以公告。
二、强制执行
(一)申请强制执行的条件和主体
按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28条的规定,申请强制执行的条件是:市县级人民政府送达《补偿决定》后,被征收人在60日内未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在3个月内未提起行政诉讼,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又未搬迁。申请强制执行的主体是作出《补偿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
(二)申请强制执行的时间、法院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决定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笔者认为,申请强制执行的时间、法院、需提交的资料应该如下:
1.申请时间
强制执行补偿决定的申请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逾期申请的,应向法院说明正当理由。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为补偿决定送达被执行人之日起3个月。
2.申请的法院
向房屋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补偿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决定受理法院的除外。
(三)申请强制执行应准备的材料
1.强制执行申请书
强制执行申请书应当由市、区(市)人民政府负责人签名,加盖市、区(市)县人民政府印章,并注明日期。
2.征收补偿决定及相关证据
(1)补偿决定。
(2)决定货币补偿的,需提供补偿金额专户存储账号;决定产权调换的,需提供安置房屋或周转用房的相关材料。安置房屋是现房的,需提供房屋产权证;安置房屋是期房的,需提供发改、规划等部门关于安置房修建的意见资料,同时提供周转用房的房屋产权证或租赁合同(协议)。
(3)补偿决定申请书、征收当事人的洽谈记录、补偿决定受理通知书、调查通知、权利告知书、答辩通知书、调查记录等。
(4)征收决定及申请征收决定的相关资料:
A.征收决定;
B.发改部门关于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证明文件;
C.国土部门关于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证明文件;
D.规划部门关于符合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证明文件;
E.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旧城区改建项目,需提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F.旧城区改建项目征求住户意见情况材料。
3.评估机构选定情况材料及评估报告
4.补偿决定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1)《中国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3)《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省、市、县关于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的规范性文件。
5.征收补偿决定送达凭证、催告情况及房屋被征收人、直接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催告情况及房屋被征收人、直接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即指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搬迁期限届满后催促被执行人搬迁以及被征收人、直接利害关系人是否同意搬迁,包括提出的补偿要求等证明材料。直接利害关系人主要指抵押权人、房屋承租人等。
6.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材料
征收决定作出前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材料以及强拆申请的被征收房屋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材料。
7.申请强制执行的房屋状况
主要指被征收房屋产权证以及申请强制执行时房屋的现状(通过拍照或公证等方式反映)。
8.被执行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址及与强制执行相关的财产状况等具体情况
被执行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址指被执行人的身份证或派出所出具的身份证明,单位营业执照;与强制执行相关的财产状况指生活用品、家具、电器、机器设备等状况(通过公证的方式反映)。
9.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四)市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强制执行
1.在人民法院审查强制执行申请期间应做好的工作
在人民法院审查执行申请期间,市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征收部门、实施单位应配合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与被征收人及其亲属的沟通协调工作,力促被征收人签订补偿协议并腾空房屋;
(2)根据个案情况完善搬迁预案;
(3)协助人民法院开展送达、现场勘察等工作。
2.收到人民法院作出的准予执行裁定后应做的工作
(1)强制搬迁工作应在准予执行裁定送达双方当事人后组织实施,在强制执行实施7日前应书面通知被执行人,告知其限期自行搬迁腾空,同时在被搬迁房屋处张贴强制搬迁公告,公告张贴时间不少于3日;
(2)召集相关部门进一步讨论完善强制搬迁执行预案。责成属地街办(乡镇)、征收部门及征收实施单位等共同做好强制搬迁实施前至实施后的维稳工作,严格按照搬迁预案实施搬迁;
(3)实施强制搬迁3日前应告知法院强制搬迁实施具体时间,强制搬迁准备工作布置落实情况;
(4)根据准予执行裁定确定的范围和内容,组织对被执行人实施强制搬迁;
(5)搬迁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向法院反馈被征收房屋强制搬迁实施经过、社会影响、被征收人安顿情况等;
(6)继续做好与被征收人及其亲属的沟通协调工作,密切关注被征收人家庭成员动态。
关键词:行政强制;档案行政强制;档案行政强制措施;档案行政强制执行
1 档案行政强制措施和档案行政强制执行的概念
档案行政强制措施与档案行政强制执行在档案学界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笔者根据《行政强制法》的规定及已有文献中有关档案行政强制概念的陈述,对档案行政强制措施和档案行政强制执行进行界定。
1.1 《行政强制法》有关行政强制、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执行的规定。2011年6月《行政强制法》颁布,并已自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法第二条对行政强制、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作出了明确规定。其第一款规定:本法所称行政强制,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其第二款规定: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其第三款规定: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行政强制法》既将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合二为一(合称为‘行政强制),又在同一法中将它们‘一分为二(分别规定‘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之所以将它们“合一”,是基于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有其行政行为上的共性;之所以将它们“分二”,是基于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在法律设定和法律适用中的严格区别。[1]
1.2 已有文献中有关档案行政强制、档案行政强制措施和档案行政强制执行概念的陈述。《行政强制法》颁布前,档案学界对档案行政强制的研究非常少,有关档案行政强制的定义只有两个。李建芳认为:“档案行政强制是档案行政主体为实现法律规定的状态或防止危害社会的行为而对义务人所采取的迫使其履行义务的具体档案行政行为。”[2]胡春华认为:“档案行政强制,是指档案行政主体及由档案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组织为了实现档案行政管理目的,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强制不履行法定义务的相对人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一种档案行政行为。”[3]两个概念共同点在于:档案行政强制是档案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是强制性行政行为,是为使相对人履行义务的行政行为;不同点:一是李建芳认为,档案行政强制是为了“防止危害社会的行为”而采取的“具体档案行政行为”,二是胡春华认为,实施档案行政强制的主体还应当包括“由档案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组织”。与《行政强制法》第二条的规定相比较,上述概念明显存在界定不清,概念混淆与模糊等问题。
1.3 档案行政强制、档案行政强制措施和档案行政强制执行概念的界定。依据《行政强制法》有关行政强制、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的规定,根据档案行政管理工作及有关档案行政强制研究的已有成果,笔者认为,档案行政强制包括:档案行政强制措施和档案行政强制执行。档案行政强制措施是指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在档案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档案违法行为、防止档案实体损毁、避免危害档案实体事件的发生、控制档案实体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的档案实体或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档案行政强制执行是指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或者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于不履行档案行政决定的行政相对人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为。
2 档案行政强制措施和档案行政强制执行的设定
2.1 《行政强制法》中有关行政强制、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执行设定的规定。有关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的设定,《行政强制法》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行政强制法》第十条对行政强制措施给予了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由法律设定。尚未制定法律,且属于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事项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本法第九条第一项、第四项和应当由法律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以外的其他行政强制措施。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且属于地方性事务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本法第九条第二项、第三项的行政强制措施。法律、法规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法》第十三条对行政强制执行给予了规定:行政强制执行由法律设定。法律没有规定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作出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简单地讲,就是行政强制措施必须由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设定,其他档案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执行必须由法律设定。
2.2 已有文献中有关档案行政强制措施和档案行政强制执行设定的陈述。李建芳1998年时认为:“我国目前法律明文规定的档案行政强制体现在《档案法》第十六条,即集体所有的和个人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档案所有者应当妥善保管。对于保管条件恶劣或者其他原因被认为可能导致档案严重损毁和不安全的,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权采取代为保管等确保档案完整和安全的措施;必要时,可以收购或者征购。”[4]
胡春华2003年认为:档案行政强制的几种主要情形包括“1.《档案法》第十六条规定:‘集体……征购。这里就是强制保管和强制收购或征购。2.《档案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或个人有第一款第四项、第五项……并可以依照本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征购所出卖或者赠送的档案。其中第一款第四项指‘擅自出卖或者转让档案的,第一款第五项指‘倒卖档案牟利或者将档案卖给、赠送外国人的。这里是强制征购。3.《档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携运禁止出境的档案或者复制件出境的,由海关予以没收,可以并处罚款。这里是强制没收。4.《档案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第二十八条规定:‘对当事人在十五日内不缴纳罚款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在第二十九条又规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档案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这里是滞纳金和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包括强制划拨、人身强制等”。[5]
徐广虎2012年认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档案行政强制职权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的,“这就是《档案法》第十六条第一款,集体……征购”。[6]
综上所述,关于档案行政强制的设定,已有文献中的表述意见相同的是《档案法》第十六条规定,“对集体……征购”属于档案行政强制。李建芳、胡春华两位先生没有对这一条款所规定的内容属于档案行政强制措施,还是属于档案行政强制执行进行说明。徐广虎先生在文章中虽然使用了行政强制与行政强制措施两个概念,但同样没有就档案行政强制措施与档案行政强制执行进行区别。
意见不统一的是《档案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是否属于档案行政强制,且胡春华先生也没有就这两个条款规定的内容属于档案行政强制措施,还是属于档案行政强制执行进行说明。
存在疑问的是《档案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第二十八条。由于《档案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属于部门规章,没有设定行政强制的权限,这一条能否成为设定档案行政强制的依据值得推敲。
2.3 档案行政强制措施和档案行政强制执行设定的构想。依据《行政强制法》有关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设定的规定,根据档案行政管理工作自身的特点,可以对档案行政强制措施和档案行政强制执行的设定作如下推论。
档案行政强制措施必须由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设定,其他档案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且档案行政强制措施权必须由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具备资格的档案行政执法人员来实施。档案行政强制执行必须由法律设定。法律没有规定由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强制执行的,由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法定档案行政强制措施。按照上述档案行政强制措施和档案行政强制执行设定的推论,依据《行政强制法》、《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个人认为目前法定的档案行政强制要有1项:按《档案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有权对集体所有的和个人所有的档案采取代为保管等确保档案完整和安全的措施。
法定档案行政强制执行。同样根据上述推论,依据《行政强制法》、《档案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目前法定的档案行政强制执行有两项:第一项是按《档案法》第十六条规定,可以收购或者征购;第二项是《档案法》第二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对擅自出卖或者转让档案的;倒卖档案牟利或者将档案卖给、赠送给外国人的,必要时,可以征购。
3 结语
区别档案行政强制措施与档案行政强制执行对档案行政执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助于立法机关在《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修改时,正确地分别设定档案行政强制措施和档案行政强制执行。其次,有助于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在实施档案行政强制中运用正确的强制手段,并防止误将档案行政强制措施作为档案行政强制执行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再次,有助于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正确地分别遵循档案行政强制措施的程序和档案行政强制执行的程序。最后,有助于对以往档案行政强制措施和档案行政强制执行进行有效梳理和清理。
参考文献:
[1]胡建淼.“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的分界[J].中国法学,2012(2):90~97.
[2][4]李建芳.试论档案行政强制[J].湖南档案,1998(5):19~20.
[3][5]胡春华.论档案行政强制[J].机电兵船档案,2003(3):24~25+31.
[6]徐广虎.档案行政强制初探[J].中国档案,2012(3):32~33.
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名称(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判断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 1 题.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且属于地方性事务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扣押财物的行政强制措施。
A.正确
B.错误
标准答案: A
第 2 题.发生或者即将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或者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行政机关采取应急措施或者临时措施,依照《行政强制法》的规定执行。
A.正确
B.错误
标准答案: B
第 3 题.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当事人不到场的,邀请见证人到场,由见证人和行政执法人员在现场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
A.正确
B.错误
标准答案: A
第 4 题.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行政机关可以直接对查封、扣押的财物依法拍卖抵缴罚款。
A.正确
B.错误
标准答案: B
第 5 题.暂扣许可证和执照是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
A.正确
B.错误
标准答案: B
单选题部分(每小题6.0分,共60.0分)
第 1 题.以下哪项不是行政强制设定时,起草单位向制定机关说明的内容?
A.该行政强制的具体实施机关
B.该行政强制的必要性
C.该行政强制可能产生的影响
D.听取和采纳意见情况
标准答案: A
第 2 题.行政机关对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强制执行申请的裁定有异议的,可以在()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A.15
B.10
C.7
D.5
标准答案: A
第 3 题.法律规定以外的行政机关或者组织要求冻结当事人存款、汇款的,金融机构应当()。
A.接受
B.拒绝
C.视情况而定
D.收费
标准答案: B
第 4 题.以下不属于行政强制执行方式的是()。
A.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
B.划拨存款、汇款
C.冻结存款、汇款
D.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标准答案: C
第 5 题.行政机关实施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超过()日,经催告当事人仍不履行的,具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强制执行。
A.10
B.15
C.30
D.60
标准答案: C
第 6 题.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
A.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B.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C.责令停产停业
D.扣押财物
标准答案: C
第 7 题.解除查封、扣押时已将鲜活物品或者其他不易保管的财物拍卖或者变卖的,变卖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
A.赔礼道歉
B.补偿
C.赔偿
D.行政处分
标准答案: B
第 8 题.当事人拒绝接收催告书、行政强制执行决定书或者无法直接送达当事人的,应当依照()的有关规定送达。
A.本机关
B.上级机关
C.国务院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标准答案: D
第 9 题.情况复杂的,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查封、扣押的期限可以延长,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日。
A.30
B.15
C.10
D.5标准答案: A
第 10 题.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
A.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B.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C.责令停产停业
D.扣押财物
标准答案: C
多选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 1 题.下列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未遵守程序规定的是()。
A.甲机关执法队员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没有当场告知当事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后以书面方式补充告知
B.乙机关执法队员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C.丙机关执法队员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没有制作现场笔录
D.丁机关执法队员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当事人拒绝在现场笔录签名,执法人员在笔录中予以注明
标准答案: ABC
第 2 题.法律对行政强制措施的()作了规定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不得作出扩大规定。
A.对象
B.条件
C.种类
D.范围
标准答案: ABC
第 3 题.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延长查封、扣押的决定应当及时书面或口头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B.经催告,当事人逾期仍不履行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作出强制执行决定
C.执行标的灭失的,终结执行
D.鉴于行政机关的职权分工,当事人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已被其他国家机关依法查封的,可以重复查封
标准答案: ABD
您的答案: ABCD
第 4 题.人民法院执行行政诉讼判决裁定时,可以向()发出司法建议?
A.作为原告的公民的所在单位
B.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
C.与被告同级的行政监察机关
D.与被告同级的人事机关
标准答案: CD
第 5 题.行政机关与当事人达成执行协议,当事人采取补救措施的,可以减免()。
A.罚款
B.处罚
C.加处的罚款
D.滞纳金
申请单位名称:
法定代表人姓名 职务
委托代理人姓名 职务
被执行人姓名或名称
法定代表人姓名 性别 年龄 民族
地址
本机关对一案,已于 年 月 日送达了(具体文号)行政处罚决定书,该案审理终结。由于被执行人在法定期限内既未起诉,又未履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六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一条第(三)项的规定,申请贵院强制执行下列项目:
此致
××人民法院
附件一:(具体文号)行政处罚决定书副本一份;
二: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证据和依据;
三:证明被执行人在法定期限内既不起诉,又不履行的材料;
四:被执行人的住址(或住所地)及财产状况的材料;
五:人民法院认为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名称(盖章)
关键词:行政强制执行,代履行,代执行
一、代履行的含义
1. 立法实践。
《行政诉讼法》第66条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 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或者依法强制执行。”此条文成为行政强制的法律基础。1996年《行政处罚法》出台不久, 学术界开始研讨行政强制法的立法问题。1999年《行政强制法》进入最高国家机关立法规划, 2011年6月3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行政强制法》, 该法第2条规定, “行政强制执行, 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 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根据执行主体的不同, 代执行可以分为“自己执行”、“第三人执行”模式, 德国1953年《行政强制法》将“自己执行”模式归为直接强制, 因此德国属于“第三人执行”模式。而日韩代执行则兼采上两种模式, 均制定了《行政代执行法》。中国代执行模式与日韩相似, 称为代履行。《行政强制法》第50条规定, “行政机关依法作出要求当事人履行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等义务的行政决定,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 经催告仍不履行, 其后果已经或者将危害交通安全、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的, 行政机关可以代履行, 或者委托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履行。”
2. 是“代履行”还是“代执行”在行政强制法立法之前,
各单行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章均有代履行的规定, “最早见于1954年制定的海港管理暂行条例, 规定对沉船、沉物的代为打捞或者清除, 目前共有17部法律规定了代执行。”[1]立法的过程中, 关于代履行的性质、范围、主体等问题, 立法部门是有不同意见的。有的认为, 代履行是与执行罚、直接强制并列的行政强制执行方式, 不能将代履行作为代执行的另一个名称, 否则代履行将失去独特内涵。持上述意见的立法者认为第三人与当事人没有关系, 第三人根据与行政机关之间的委托协议履行义务, 委托的内容是当事人应当履行的义务而非行政强制权, 如果说代履行就是代执行, 那么无法与直接强制执行区分开[1]。《行政强制法 (草案) 》 (以下简称《草案》) 吸收了上述思想, 对代履行作出了统一规范, 为了进一步区分代履行与直接强制执行, 《草案》第二稿、 (1) 第三稿 (2) 均排除了行政机关代履行的主体资格, 采用了德国的模式。上述立法思想逻辑上是贯通的, 即用“代履行”取代“代执行”, 将代履行定位于没有强制性, 当事人可以拒绝的“第三人执行”方式。在这种定位下, 可以放宽对于代履行的设定权, 行政强制法只作普遍性的规定, 只要符合法定的代履行情形, 行政机关就可以实施代履行, 这样既规范了行政强制权的行使, 也给行政权的机动性留有一定的法定空间。但这只是立法者的一相情愿, 现实中, 规定代履行的法律、法规、规章较多, 采取“自己执行”和“第三人执行”模式的也并不新鲜, 因此, 《行政强制法》最终采取了日韩模式, 但依然使用“代履行”这一概念。这样逻辑上就出现了问题, 产生了形式与实质的分离, 代履行自身无法涵盖“自己执行”模式, 特别是非常时的代履行情况。这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 也是理论的创新”[1], 而与其说是理论的创新, 不如说这是立法者逻辑自恰的选择。笔者认为, 代履行作为独立概念的引入显得过于牵强, 代履行的内含和外延上应与代执行相同, 可与代执行互换使用。
(1) 《草案》第二稿第42条规定, “行政机关依法作出排除障碍、强制拆除、恢复原状等决定后,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 行政机
二、代履行法律关系的性质
根据《行政强制法》第52条的规定, “需要立即清除道路……当事人不能清除的, 行政机关可以决定立即实施代履行。”我们将“第三人执行”模式分为正常时和非常时两种情况。这一分类与《韩国行政代执行法》相似, 其第3条规定, “代执行之前, 应以文件对相对人实施告诫和以代执行令状进行通知。”
在非常时, “第三人执行”模式, 都属于公法关系, 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 使得第三人实施当事人的可代替义务, 而不管第三人是否同意, 在这种情况下, 第三人履行实际上相当于行政机关自己执行, 进言之即是直接强制执行。
在正常时, 行政机关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性质在理论上争议较大, 有学者认为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私法关系, 即双方建立的以合同为基础的私法关系, 主张在代履行过程中不存在行政权的转移, 只是行政事务的转移, 第三人在代履行可代替义务的时候不具有行政强制权, 当事人如果拒绝第三人代履行, 第三人应当立即停止。有学者认为, 正常时行政机关与第三人之间是行政委托关系或是行政合同关系。主张“这种事务的委托或者外包, 双方一般通过签订行政合同来实现。行政合同是国家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目的, 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 或者国家行政机关相互之间经过协商, 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并强调“合同一旦签订, 行政机关不但对相对人的履约行为享有命令权、监督权, 甚至具有单方解约权”[2]。此种关于行政合同的理解应当是接受了法国行政合同中行政主体地位优位, 合同的缔结以执行公务为直接目的, 超越私法规则的思想[3], 但是这三个主要区分标准似乎又模糊了行政合同和民事合同的界线。
在中国,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合同这种形式被引入到行政管理活动之中, 如农村土地承包, 国有土地利用, 国家订货等, 这是一种契约文化对于公法领域的侵入;另外, 传统行政法对于行政权的扩张性采取的是抑制的态度, 那么当行政权逐渐渗入到诸多公共领域以后, 公益的追求和行政目的快速达成又在呼唤行政权的灵活性, 在依法行政的精神下, 适当的行政主导性在契约形式的行政管理中似乎又成为一种必要, 这是一种公法文化对于契约侵入。正是在这种双向的作用中, 才有了上述区分标准的认定, 但是“如果说有所谓行政合同的话, 只能存在于行政权力作用领域, 属于行政法律关系, 例如改革过程中实行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的财政包干合同、行政机关与财政之间关于规定罚没款上交、留用比例的合同。按照我的理解, 所谓行政合同的双方当事人都必须是行政机关或者被授予行政权的团体 (如中介机构、行业协会) , 合同内容必须属于行政权力的行使行为。本质上属于市场交易的行为, 即使一方当事人为行政机关 (如政府采购合同) , 即使法律规定实行强制签约 (如粮食订购) , 也仍然属于民事合同, 而与所谓行政合同有本质区别”[4]。从这个角度讲, 行政机关与第三人之间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私法关系。其救济途径应纳入民事诉讼范围, 行政机关和第三人权利均应得到保障, 而这一点在行政诉讼上则存在结构性的缺失。至于第三人与当事人之间则无直接的法律关系, 第三人的费用由行政机关支付。
三、代履行的程序
1. 普通程序。
由于代履行的自身特点, 《行政强制法》第51条对代履行程序作了专门规定。 (1) 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的行政决定的作出并送达。代履行是基础行政行为的执行方式, 因此基础行为与执行行为是相分离的, 基础行政行为不一定具有直接强制性, 当当事人不履行基础行为所确定的义务时, 才予以代履行。有时作出基础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不具有法律规定的行政强制权, 因此, 这种情况下只能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决定的送达应按照《行政强制法》第38条的规定送达。 (2) 催告。在中国的立法实践中, 催告程序往往表现为“责令限期……”等命令性规范, 如《防洪法》第58条规定, “工程设施建设严重影响防洪的, 责令限期拆除, 逾期不拆除的, 强行拆除, 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又如, 《广告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26条规定, “非法设置、张贴广告的, 没收非法所得、处五千元以下罚款, 并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 强制拆除, 其费用由设置、张贴者承担。”[2]代履行的催告是行政主体作出代履行行为前所必须经过的环节, 并且应当通过书面方式送达当事人, 时间上不同于行政强制执行, 代履行是代履行前三日进行催告, 而行政强制执行是在作出行政强制执行决定前进行催告, 催告得时间更早。 (3) 代履行。第三人实施代履行时, 行政机关应当派员到场监督。在必要的情况下, 行政机关可以委托公证人员到代履行现场, 对当事人的私人财物进行公证, 并采取必要的登记保全措施。第三人在代履行过程中, 当事人抗拒履行的, 第三人应当立即中止履行, 由行政机关出具中止代履行决定书, 由行政机关、代履行人、当事人或者见证人在决定书上签字。 (4) 代履行完毕和代履行费用的结算。代履行完毕后, 行政机关、代履行人、当事人或者见证人应当在执行文书上签字, 以确认代履行的结果。
2. 简易程序。
简易程序是在紧急的情况下适用的一种代履行程序, 根据《行政强制法》第52条规定, 笔者认为, 行政机关适用简易程序应当符合以下情况:第一, 适用对象是特定的, 即只针对清除道路、河道、航道或者公共场所的遗洒物、障碍物或者污染物。第二, 适用情况是特定的, 即情况紧急, 且当事人无法立即履行。如果当事人不在现场, 行政机关也必须事先作出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的行政决定, 以确定代履行的内容。事后应当立即通知当事人, 告知其违法事实以及作出代履行决定所依据的法律规定, 需要移交义务人财物的, 应当告知义务人领取地点和时间, 并向其征收代履行费用, 并依法对该违法行为作出处罚等行政处理。
参考文献
[1]应松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条文释义与案例适用[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11:183-185.
[2]刘平, 程彬, 王天品.代履行制度的法律关系辨析——兼论民事法律制度在行政法中的引入[EB/OL].http://www.shanghailaw.gov.cn/fzbChinese/page/organizationintro/leaderliuping9251.htm.
[3]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46-148.
首先,行政效率没有得到应有的保证。以法院为主的行政强制执行模式程序繁琐,造成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很难及时实现,从而大大影响行政效率。而另一方面,大量的申请执行的行政案件也使法院不堪重负。据2006年3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2005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审结的一审行政诉讼案件为95707件,而审查办理的非诉行政案件却达到124629件,是前者的1.3倍。①因此,由物质强制力量严重不足的法院来执行如此大量的非诉行政案件,实践中不但造成了法院的负担过重,更会给执行本身带来诸多问题。以金钱给付义务的强制执行为例,据2003年台湾“财政部门”公告的资料,台湾个人欠税现象严重,台湾“法务部长”陈定南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提出综合运用具体催收方案、善用扣查财产、限制出境和拘提管收等手段切实执行。同时,台北相关部门针对80余起欠税大户进行分案,并发文各相关财政金融单位,调查各欠税大户的资力状况,以利后续的追剿行动。②足见公法上金钱给付义务执行案件的繁重性和复杂性。由缺少物质强制力的法院来执行此类案件,只能造成行政强制的“执”而不“行”,妨碍了行政管理的正常进行。
面对令人头疼的行政相对人,行政机关甚至还有转嫁社会风险的动机,把本该自己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交由法院执行,使法院直接面对相对人和剧烈的社会矛盾。
其次,大大损害了司法权权威。我国现行强制执行模式将绝大部分行政强制执行权分配给法院,混淆了司法职能与行政职能,使司法与行政的角色错位,既浪费了有限的司法资源,又损害了司法权的本质。司法的内涵应当是司法机关依法对争议所作的具有法的权威的裁判 ,换言之,法院始终扮演的是一个消极、中立且无偏私的裁判者的角色。然而,法院接受行政机关的申请去强制执行行政决定,这样行政机关就成了裁判所,法院倒成了行政机关,成了执行行政行为的机关,这种司法与行政角色的严重错位、裁判与执行职能的严重颠倒制度,容易导致行政诉讼中的裁判不公与执行回转。其结果使得法院成了政府机关的执行部门,司法权与行政权又形成一股合力来对付行政相对人,实际上否定了行政诉讼制度存在的基础,致使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发生了令人担忧的变异。③
在进行模式选择时,可以综合考量以下几个维度:
1、行政权需要得到其本身应有的尊重。行政相对人不履行却也不提起诉讼到底为那般?行政主体在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对相对人已告知不服行政决定有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权利,相对人没有理由不知晓救济的途径,因此大多情况下行政相对人认同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但无理拒不履行。行政相对人的冷漠与不理会给行政权的尊严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行政机关的决定如同空文使得行政机关无法开展工作,行政秩序与行政效率当然就无法保障。
2、维护行政行为所具有的公定力和执行力。依法国行政法,行政行为具有效力先定特权(le pivilege du prealable )和强制执行特权。④从这个逻辑起点出发,自然引申出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和执行力。行政行为的公定力是指即使行政行为即使违法在未经有权机关予以撤销或宣告无效之前,任何人不得否认其效力,而应视其为有效的行政行为,并受其拘束。由于公定力的存在,不论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都应视其为一种有效行政行为而受到尊重。行政行为的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相对人不履行义务时,行政主体采取一定手段使行政行为的内容予以实现的效力。又因为行政强制执行是事实行为、而非新的行政行为,没有给相对人增添新的义务,所以由行政机关执行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具体行政行为就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然的事了。
3、执行方式不过是个手段的问题,问题只是选择何种手段更好。好的标准涉及到权利保护和行政效率的平衡。既然法律赋予了行政相对人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权利,那么权利保护就不应该在行政强制执行阶段上成为我们死死抓住不放的稻草。行政强制执行的最主要价值取向或任务应该是完成具体行政行为而不应在这个阶段上舍本逐末。
4、良好的行政法律关系的运行和维持需要相对人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这也是行政相对人的义务。司法资源本来就稀缺,事事依靠法院会加重法院负担,司法成本加大也会带来社会运行成本的提高。诚如迟来的正义是非正义所言,行政行为久拖不决对社会公益和第三人权益的保护也是不利的。
5、在法律救济上,如果当事人对行政机关实施的强制执行行为不服,是否可以适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是可以考虑的,但如果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实施的强制执行行为不服,那显然无法适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因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都只以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为审查对象,而不能以法院实施的司法行為为审查对象。所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也存在着在权利救济上的漏洞,并非就绝对有利于相对人权益的保护。
所以,我国的行政强制执行模式选择可以这样考虑:强化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权,以行政机关执行为原则,以法院执行为例外,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对不履行行政决定所确定的行政义务的,有权强制执行。只有对人身自由实施强制执行或针对较大数额财产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必须由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以示慎重。
不难看出,笔者在行政强制执行模式的选择上赞同强化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权,看似追求效率模式。但笔者认为,行政效率和权利保护具体在行政强制执行程序中同等重要。在赋予行政机关主要的执行权的同时必须为其执行行为戴上“紧箍咒”,即规定行政强制执行中必须首先坚守的原则。
注释:
①肖扬.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06年3月11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R/OL.2006-3-19.http://www.gov.cn/jrzg/2006-03/19/content-230762.htm.
②17台湾超级欠税大户欠款22亿移送法办累计金额218亿EB/OL.2003-3-5. http://www.law.cn/News/focus/200342695440.htm.
③石佑启.论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模式选择及其运作[J].河北法学,2001(2).
强制执行申请书是行政复议申请人对复议决定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或者不履行最终裁决的复议决定时,行政机关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复议决定所使用的法律文书。
《行政复议法》第33条规定:“申请人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或者不履行最终裁定的行政复议决定按照以下规定分别处理:(1)维持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2)变更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由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基于这一规定,当行政复议申请人在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后,于法定期限内既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复议决定时,或者不履行最终裁决的行政复议决定,而行政机关又没有强制执行权时,行政机关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复议决定。
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行政复议决定的,应向人民法院提交强制执行申请书。
[写作要点]
首部:
应写明申请执行人和被申请执行人的基本情况,包括申请执行人名称,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被申请执行人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法人或其他代表人的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等。
正文
应写明针对什么行政复议议案,复议机关何时作出什么样的复议决定。尾部:
应写明致送的人民法院的名称、申请执行的日期,并加盖申请执行机关的印章。
附项应写明提交的复议决定书的份数及其他有关材料的份数。
[格式]
强制执行申请书
申请执行人:名称、法定代表人的 姓名、职务。
被申请执行人:姓名,工作单位(法定或其他组织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
XXX申请复议案,XX于X年X月X日作出XX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33条规定,现申请强制执行。
此致
XX人民法院
X年X月X日
执行人因印章)
附:
1、复议决定书1份;
2、有关材料X份。
予保护,致使法律公正性受到影响。我院民行部门在民事行政案件执行监督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现与大家商讨。
1、关于民事行政案件强制执行监督的理论根据
民事诉讼第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行政诉讼法第十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笔者认为“审判活动”不仅是指民事、行政案件庭审判决、裁定的诉讼活动,还应包括法院对生效法律执行的非诉讼活动。因为执行是法院行使职权的一部分体现,是审判职能的延续,同时也是整个审判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属于行使审判权的范围。审判权不仅仅包括庭审裁判权力,还应包括调查权、执行权等一系列相关联的权力,这些权力与裁判权相依存,它不可能脱离裁判权而独立存在,都属于法院的审判权能,因而审判活动应包括执行活动。两大程序法都已清楚表明检察机关拥有对法院裁判和执行的监督权。这既是基本法的要求,也是检察监督职能的体现,更是司法公正的保障。任何割裂诉讼活动的完整性,作限制性的狭义解释,都违反了立法的本意。
2、关于发现线索的渠道
由于法律对执行监督没有明确规定,高法的解释规定对执行方面的裁定不能进行抗诉,所以当事人即使遇到违法执行的情况,也不一定知道到检察机关申诉,因此执行监督的案件线索相当匮乏。我们在加强与国家权利机关和其他有关机关、上级人民检察院沟通的同时,主要是提高自行发现线索的能力,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到检察机关申诉。一是利用集中宣传日活动、下乡办案等机会,送法下乡,了解法院裁判执行情况。二是与多家律师事务所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对执行情况进行了解跟踪。三是普发手机短信,宣传民行工作的范围。四是增强服务意识,便民利民。开展了“倒一杯开水,提供一个咨询号码,散发一份宣传单,给群众一个满意解释”的四个“一”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我院民行申诉案件线索不断上升,对不服执行的申诉案件也大幅提高。
3、关于对民事行政案件执行监督的方法
实践中,我们根据民诉法关于民事案件执行的规定,对容易产生违法执行的情况进行了分类,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监督方法。根据近几年我们对法院执行案件的跟踪分析,我们认为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在以下七个方面产生问题:一是在案件管辖方面,表现为对外地委托的执行案件不积极执行或辖内案件而不积极执行;二是执行根据方面,突出表现是执行依据不足,有些案件已经开始执行但被执行人尚未收到裁判文书;三是执行异议方面,主要是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后,执行员不予审查或超越权限审查,我行我素,使得有些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四是执行期限方面,主要是拖延执行情况严重;五是移送执行方面,有些案件应当移送执行,但没有主动移送,非要让权利人申请执行不可,致使那些追索赡养费、抚养费、劳动报酬的当事人无法及时得到保护;六是执行中止、终结方面,主要表现有审查不严,决定中止、终结有时显得很草率。七是执行措施方面,主要是对动产、不动产以及司法行政强制措施等措施的运用不当的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采取了不同监督方法,主要是交流沟通、发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书三种方法。比如对于案外人提出的执行异议执行员不去审查、执行期限的拖延以及该移送执行的不移送等问题,我们通常采取发检察建议的方法;而对于其他几种情况,由于侵害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并且法律规定较为明确,我们通常采取发纠正违法通知书的方法;交流沟通主要是用在执行的开始阶段和采取监督措施后,主要起事前预防和事后达成共识的作用。
案例一:牛洪元、牛昆土地承包纠纷案
1998年10月20日,申诉人牛洪元、牛昆与被申诉人息县杨店乡龙庙村订立了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将7.868亩和11.802亩两块土地发包给二申诉人经营,期限为30年。但在2003年秋,被申诉人强行将土地收回,重新调整,导致申诉人无田可种。申诉人在无奈情况下,提起诉讼。2004年7月9日,息县人民法院受理后立案。在审理后,认定了上述事实,但是一审法院认为,原、被告之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成因比较复杂,不是一般意义上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纠纷,应当由有关部门解决,因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11条第(三)项、第140条第(三)项和2004年8月17日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纪素云闫珂珂与济源市天坛办事处北潘村民委员会第七村民组土地承包
经营权纠纷一案的答复》及有关民事政策之规定,裁定如下:驳回原告牛洪元的起诉。
我院受理申诉后,依法提请上级院抗诉。该案于2006年5月开庭再审,2006年11月送达判决,但是判决生效后,由于乡村不予配合,加上土地调整涉及面广,法院一直不积极执行,导致申诉人的父亲多次进京赴省上访,甚至要卖判决书,并多次到检察机关要求支
持。我们对此高度重视,主管领导出面到法院沟通协商,并深入乡村了解情况。根据具体情况,我们建议给予申诉人适当的补偿,并在下一轮承包中解决此问题。通过做当事人的工作,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30000余元的补偿款也已落实到位。申诉人表示不再上访。
案例二:潢川国土局与穆文川土地出让纠纷案
潢川国土局因土地出让与市民穆文川发生纠纷,此案由中级法院指定息县法院异地管辖。判决生效后,潢川国土局向检察机关申诉,检察机关受理后进入审查阶段。息县法院根据当事人申请开始执行,息县法院通知潢川国土局在接到通知书的15日内主动履行义务,逾期不履行将强制执行,但未到15日,息县法院便冻结了潢川国土局账户资金,准备强行划拨。信阳市检察院了解情况后,发出检察建议,并委托息县检察院到执行法院沟通协商。息县法院接到检察建议后,准备对建议内容进行听证。我们到法院沟通协商的同时,指出了法院执行中存在的错误,最后法院改原来的强行划拨为财产保全,即只冻结账户但不划拨资金给执行申请人。
4、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在探索对法院执行监督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一是缺少明确法律依据,尽管我们认为从法理上讲执行应纳入检察监督的范围,但往往审判机关与我们在认识上有分歧,很难得到统一;二是手段不硬,尽管我们发了建议或纠正违法通知书,但往往得不到答复或者得不到纠正;三是线索匮乏,我们虽然进行大量活动,但收效并不十分明显,有很多的违法执行问题没有纳入我们的视野。
【行政强制执行决定书】推荐阅读:
论行政强制执行09-22
行政处罚法院强制执行09-15
行政强制法简介11-30
《行政强制法》知识竞赛06-25
行政强制法考试卷答案09-24
税务稽查强制执行10-07
如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05-28
强制执行突发事件06-15
强制执行申请书-样式09-15
强制执行申请书附民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