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行业发展报告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证券行业发展报告(共8篇)

中国证券行业发展报告 篇1

中国证券市场创立于1991年,历经短短的十年发展,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已达到1100多家,通过国内外资本市场累计融资近9000亿元人民币。通过股票市场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仅2000年印花税收入就达486亿元,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正在日益加重。

国内券商的IT设备应用及系统建设状况

中国证券市场从成立以来,就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千百万投资者的参与,发展十分迅速。其间,证券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发行、交易、清算、信息披露、技术监控、信息咨询与服务等方面,IT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都得到极大扩展。各证券经营机构已全部建立了电子化业务处理系统,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已成为支撑各项证券业务运转的关键设施。

由于目前国内券商大都以分散式交易模式为主,证券营业部是券商的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表现在IT投入方面,就是对营业部的IT投入占券商IT总投入的绝大部分。因此,本报告以证券营业部为主考察了国内证券行业的IT应用和系统建设状况,兼顾证券公司总部的IT应用,希望能在此基础上全面反映国内证券行业IT应用的实际水平。

从图1可以看出,在2000年1月到2001年10月期间,按照变动幅度计算,西北地区证券营业部的数量增长幅度最大,达到18.6%,数量增加了18家。华北地区增长了11.7%,数量增加了32家。华南地区虽然增长幅度只有8.8%,但增长的数量却是最多的,达到39家。而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因为证券交易开展较早,营业网点分布密集,竞争激烈;所以在这些地区新开设的证券营业部数量很少,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营业部数量仅增加了9家。

国内营业部的地域分布状况决定了证券行业的IT投入也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即华东地区的IT投入最多,西北地区最少。

从图2可以看出,2000年7月到2001年1月证券营业部的数量增长得最 快,达到65家;而从2001年7月到2001年10月,国内证券营业部的数量不增反减,少了3家。这与2001年6月以来,沪深两市大幅滑落有关,市场的赢利机会明显减少,导致券商的佣金收入下降,许多营业部入不敷出,难以维持。国内证券经纪业务的“软肋”开始暴露。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再加上中国“入世”,国外券商即将涌入国内市场参与竞争,国内券商已开始放慢了开设营业部的速度。

券商开展的核心业务种类及收入构成

券商目前涉及的核心业务主要有交易委托、股票承销和自营业务。

2000年国内证券公司的收入来源构成中,佣金收入占了一半以上,达到53.5%,其次是自营收入,占21.9%。可见,国内券商收入来源还主要是以传统的经纪业务为主,因而在成交萎缩的状况下,其佣金收入迅速减少,对券商的生存影响很大。国内券商普遍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

券商对营业网点的数据信息处理方式

目前券商对于客户交易和账务信息处理的方式基本相同。其中,分散处理的比例高达82.4%,部分集中和大集中的占17.6%。目前信息处理采用大集中的 3 券商分别是:申银万国、广发证券、上海财政证券(现更名为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联合证券、中国东方信托、长城证券、西南证券、新疆金新信托、辽宁东方证券、天同证券等。

根据调查,2002年和2003年国内券商将掀起集中交易/管理系统建设的高潮,这方面会带动未来的IT投入走出低谷。

营业部的网络节点数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营业部的网络节点数是位于201~500的区间内,比例占43.43%;也就是说,国内绝大多数的营业部是中小营业部,节点数在1000以上的大型营业部占的比例是7.14%,有34.29%的营业部的节点数是在501~1000之间,属于中型营业部。节点数的多少,直接决定了营业部应用终端数量的多少和投资规模的大小。

证券营业部网络系统现状

券商及其下属营业部采用的业务系统是与其所从事的具体业务密不可分的。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证券经纪、证券承销、自营、兼并与收购、咨询服务和基金管理等项业务,其下属的证券营业部则主要从事证券经纪业务。

证券经纪业务由行情服务和资金管理服务两部分组成。与证券经纪业务中的行情服务和资金服务相对应,证券营业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按其功能分成行情服务系统及交易服务系统。

由于国内证券行业与国外同行相比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其IT应用也经历了明显的几个时期,加上IT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因而造成国内证券业IT设备的更新速度很快,主要设备一般2~3年就需要更新一次。因为不同厂商的服务器、网络设备可能同时在一个证券营业部内使用,导致国内证券网络系统的复杂程度十分高。

目前影响国内证券网络系统复杂程度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种网络协议;(2)不同的设备供应商;(3)网络设备的类型差异;(4)分布式系统平台的使用;(5)Client/Server应用;(6)网管应用;

(7)网络规模非规则递增。

行情分析软件在证

券行业的应用

目前,国内证券行业应用的行情分析软件中,钱龙市场份额排在第一位,占67.7%,但其市场份额较以前有较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在深圳市场,下降的幅度更大。市场上新崛起的宏汇软件,功能强大,很受专业分析人士的推崇,但因为界面与人们习惯的钱龙有很大差别,所以投资者的认可程度还不是很高。此外,像汇金、大智慧,应用也很普遍。

券商在保障交易安全中所采取的措施

证券行业由于涉及到投资者的交易数据和交易过程中产生的重要信息,对系统安全保障的要求十分突出,要求系统具有容错能力并对数据进行在线备份。同时,由于证券业计算机化程度较高,系统一旦出错,很难用手写方式恢复,要求备份系统能够有一套自动恢复的机制,在系统出现错误时无需过多人工干预就能够恢复整个网络系统。

为此,券商一般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保证交易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完整性: 1.服务器容错

由于证券行业的特殊性,其在交易时间内不允许出现宕机,因而对整个系统的实时处理数据能力和系统可靠性的要求甚至超过银行业,对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目前国内券商还是以PC服务器为主的情况下,为了给营业部计算机网络系统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运行平台,服务器必须具备容错能力。

目前,国内许多证券公司采用Novell公司的NHAS构建行情服务器容错系 6 统,采用NCR LifeKeeper进行交易服务器系统双机集群容错,以上措施为营业部提供了一个安全级别较高的平台环境,实现了计算机系统服务器99.99%的高容错,使营业部网络系统的吞吐能力和安全容错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变。

2.存储和备份

存储设备Compaq的市场份额排在第一位,其次是HP和IBM。

“9·11”事件后,灾难备份的概念受到重视。对证券行业来说,即要建立券商容灾系统或灾难备份系统,也就是要建立具有灾难备份能力的存储系统。当灾难出现时,位于同城异地的备份系统能保持灾难发生日前半天的数据完整,并在灾难发生后一天内结算业务能正常运行工作,同时还要能够实现远程异地备份。

3.安装防火墙、入侵检测软件和防病毒软件

由于证券行业的特殊性,在其数据库服务器中存有大量客户的交易信息和个人信息,网络安全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在券商开展网上证券委托交易以前,营业部大多不提供上网手段。出于保证交易安全考虑,证券同银行一样,网络都是专用网,其内网在物理上是不与互联网连通的。同样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证券营业部为客户提供的交易终端都是无盘工作站。

在越来越多的营业部给投资者提供上网功能后,安全问题变得复杂化了。为了保证证券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目前券商主要是利用防火墙、采用物理隔离、内部局域网、防杀病毒软件及专业网络公司维护等办法来加强证券网络的安全防护。

此外,有的券商还采用了CA身份认证技术、128位数据加密技术等确保系统和网络的安全。

在系统安全方面,应用提供商大多使用防火墙,使用的产品主要有CA、盛润、PIX的checkpoint等产品,也有一些应用提供商自己开发的软件。这方面产品的种类很多,有NetScreen、Kill、nethunter、安氏、网屹、儒信、核新和金山等厂商的产品。

券商的IT设备采购流程

目前证券行业设备采购的方式为营业部自主选型和证券公司总部统一选型各占一半。其中由证券公司统一选型的都采取招标的形式,由证券公司总部选出每种设备中标的前几名厂家(一般选前2名),然后其下属的营业部可以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从中标的设备厂商中进行挑选。但对于大的设备,如服务器、路由器和交换机,出于统一管理、统一规范、整体布局的需要,许多券商都采取统一购买的方式,保持本系统内骨干设备的一致性,以方便今后系统的升级、管理以及系统的兼容性。而对于UPS等小型设备,一般由营业部自行决定,但要上报总部。

随着国内证券营业部集中程度的提升,国内证券巨头将会出现,今后统一采购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证券行业选择系统集成商的标准

从图7可以看出,证券行业选择系统集成商的标准第一条是技术,技术的先进性决定了系统集成商能否中标;排在第二位的是行业经验和成功案例,行业经验对于任何厂商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熟悉行业才能为用户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而成功案例的示范作用对于吸引客户十分重要;排在第三位的是服务;价格被排在最不重要的位置。因为对证券行业来说,系统和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最重要的。

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在国内行业应用领域,系统集成商向用户提供的解决方案往往不够全面、不够完整,大都是以自己代理的产品或自己的产品为核心,而不是以满足用户真正需求为核心。从长远来看,这一策略最终将会失去客户。

证券行业采购硬件设备标准

从图8可以看出,证券行业在采购硬件设备时,最先考虑的是稳定性,其次是品牌和安全性,但对可扩展性和可管理性考虑得不够。这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 9 来加以解释:

(1)券商对于业务的核心还缺乏足够的理解,业务的核心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够引发需求,才能够引导IT投入。新业务必然需要新的投入,这就要求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可以随时根据增加的业务增加新的模块,还要使原有的投资得到保护。

(2)国内从证券市场设立之初,证券经纪业务模式走的就是高成本、低服务的道路,其可以一直延续至今的理由,就在于垄断的保护和全球最高佣金超额收入的支撑体系。

由于国内证券市场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牛市长熊市短,券商在推广经纪业务的时候不怕投入高,只要营业部面积足够大,设备足够豪华,客户就会蜂拥而至,就会带来很高的成交量和回报。这反映在IT投入方面,也是追求高档,不在交易软件上做提升,优化软件结构,而是一味地追求高档配置的设备。其实,只有在软件上进行改进,增加中间件方面的投入,才可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券商的垄断和垄断的券商带来了投资的浪费和目光的短视,只重视眼前利益,是不可能有长远发展希望的。

可扩展性应该是仅次于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非常重要的一项采购硬件设备的指标。

证券行业关注的服务内容

在给出的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的三个选择项里,技术水平被列在第一位,投票率是41.9%,响应速度被列在第二位,投票率是29.0%,服务态度被列在第三位。与上面的证券行业选择系统集成商的标准联系起来,技术在证券行业起着重要的作用,技术是应用的铺路石。

在券商最看重的服务环节中,售后维护和售前方案咨询被列在前两位。

目前,有些国内的证券应用提供商使用专用的远程维护系统,通过电话线将公司电脑与券商网络连通,这样,应用提供商的技术人员就可在远程进行操作,及时解决用户遇到的问题。

影响证券业未来

需求的因素

经济因素对证券行业未来需求的影响

根据国家权威部门的预测,2002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将会保持在7%的水平,与2001年基本持平,大的宏观环境给证券行业的平稳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政策因素对证券行业未来需求的影响

200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施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在经过人行审查批准后,可开办金融衍生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以及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证监会也颁布了《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证券公司未来可以是一个集团公司,它可以从事期货、经纪、承销、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财务顾问等一系列重要业务。以上政策都表明,国内的金融业将开始逐渐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

今后国内证券业将受到来自银行业的巨大冲击,因为将来银行除了不能做承销和自营之外,什么业务都能做,尤其在投资银行领域会与券商展开激烈的竞争,这就为整个证券业迎来了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这也将改变以往证券行业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历史,它对证券业的IT采购投入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技术、系统平台对证券业未来需求的影响 目前,国内证券行业IT应用存在着一些问题:(1)运行环境不统一

各证券公司营业部都有Novell和NT两种环境并存的现象。

(2)软件接口和数据交换格式不统一。

12(3)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交易规则、委托方式、清算方式、通信协议、数据接口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上述诸多不统一的因素带来的后果是:

(1)业务的增加、管理、统计比较困难。

(2)对软件厂家依赖性增加,要求厂家能在各种系统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厂商实施的难度增大。

(3)对于大型证券公司,新增业务的建设周期拉长。

(4)各营业部防灾以及系统实时备份与切换难度增大。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国内券商在推广集中交易应用时困难重重。

为此,在证券系统的建设过程中,系统的设计必须满足以下几个原则:前瞻性、标准化、模块化、高效性、可扩展性(伸缩性)、安全性和兼容性。当然,证券信息系统建设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任何项目的建设都必须考虑成本收益比,应该用较低的费用规划出适合该行业应用的信息系统。

在考虑技术方面,系统设计必须具有前瞻性,必须考虑到今后系统扩容的需要,以及混业经营条件下与银行、保险公司系统的对接和增加新的交易品种的问题;为此,必须统一交易数据交换接口标准和证券公司代码、股东代码和证券代码编制标准。可扩展性要求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系统每个模块的可扩充接口,保证系统能随时加挂各种应用模块,容纳新兴业务,券商可根据业务增长情况分阶段升级系统,达到降低整体风险,边建设边应用以及避免一次性投资过大的问题。系统设计还要考虑到兼容性,但兼容性有时与系统的性能会产生矛盾,兼容性好的产品往往在处理速度上会有所下降。这些都需要通盘考虑。入世对国内证券业的影响

依据中美世贸双边协议,入世后我国在证券业方面的承诺共有4项:

(1)入世后,外资券商有资格获得各交易所的特别会员席位。入世3年后可交易B股、H股、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包括新产品)。

(2)外国股权占少数的合资券商(最高不超过33.33%)可以从事证券发行业务,包括A股、B股、H股、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

(3)外国股权占少数的合资券商(最高不超过33.33%,入世3年后可达到49%),可以从事资产管理业务。

(4)允许合资券商开展咨询服务及其他辅助性金融服务,包括信用查询与分析,投资与有价证券研究和咨询,公开收购及公司重组等。

另外,对所有新批准的证券业务给予国民待遇,允许外资券商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在谨慎性基础上按规定授予经营许可证。从以上承诺来看,国内证券业的开放是相对慎重的,即入世后A股市场暂不对外资开放,这使中国证券市场不会受到较大冲击。允许设立合资证券公司,适当引入竞争,有利于改善国内证券市场结构,促进国内券商提高管理水平,加快业务创新步伐。

佣金调整对证券行业IT投入的影响

中国证券行业发展报告 篇2

关键词:证券行业,发展,中国

一、中国证券行业发展史及对外开放的不利因素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证券行业起起伏伏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7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为自由放任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末是法治建设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迅速发展阶段。

中国证券行业国际化虽已取得显著成绩,但在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下,要看到中国证券行业对外开放目前还存在以下四大不利因素:证券行业是在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条件下运行的;相关法律、会计准则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缺乏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一流投资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监管水平还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二、中国证券行业的前景及未来发展的影响因素

未来三大行业前景是:互联网金融+场外市场+大资管。互联网金融引发行业革命,变者胜出;新三板开启爆发式增长;未来三年挂牌公司数量有望突破万家;大资管时代,券商资管将成为全方位资产配平台[1]。总之行业趋势为以下两点:第一,回归金融本质;第二,直接融资的提升行业空间。

未来发展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分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利因素分别是明确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有利的产业政策导向;持续快速发展的宏观经济和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行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发生根本性变革。不利因素是资本规模偏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人才储备不足,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要;行业开放加速,国际化和混业化竞争带来巨大压力。

三、中国证券行业竞争结构及未来人才的需求

一般而言,行业内公司数量越多,竞争往往会越激烈。证券行业是一个知识、资本密集型行业,随着创新的不断深入,证券行业的竞争不仅仅只体现在现有业务的竞争上,还将体现在未来创新业务的竞争上。

证券行业的替代品威胁主要来源于基金公司,商业银行,以及信托与保险业带来的竞争,可以将替代品归结为两大类:一是金融产品与服务,包括各类基金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等等;二是间接融资,主要是银行信贷,信托类产品。如果把社会当作一个整体,作为一个需求方,作为供给方的证券业、基金业、银行业、信托业及保险业之间的竞争将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证券业很大程度受到此类替代品的威胁[2]。

目前,我国证券人才市场总体状况是:需求总量日趋增大,迫切需要新型人才。证券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带来了证券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而需要大量金融人才;而金融开放和竞争要求各类人才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将更宽,具有一技多能,跨学科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更是备受欢迎。

高端人才备受青睐,中低端人才竞争激烈。随着交叉业务的不断增多,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增加,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减少中低端人员的数量。与其他行业相比,证券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行业选拔人才的标准也较高。

四、小结

证券行业的发展和完善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水平相比于发达国家还有一些差距,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证券行业发展过程和对外开放的不利因素,其次是我国证券行业前景以及未来发展影响因素,最后得出中国证券行业竞争结构及以及未来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岚.券商是金改背景下最大的受益者[N].信息时报,2015-02-14.

中国证券行业发展报告 篇3

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上半年,无疑是中国内地证券行业最值得铭记的12个月。

证券公司综合治理顺利结束;第三方存管等证券公司管理、运作方面的风险释放;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国内众多知名企业重回A股;中国大陆地区经济整体持续的强势增长,市场对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带来的外部投资环境的信心,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等一系列利好消息的影响为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外部环境。

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在经过10余年市场起伏的考验后,中国大陆证券公司通过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服务种类的创新,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强化和积累,行业市场资源重组等一系列的变革与成长,众多证券行业从业者也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这一年,伴随着各类业务全面的快速增长,各证券公司在实现企业赢利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于从业人员业绩回报、薪酬调整方面的力度。

通过太和顾问对调研信息的汇总、分析不难发现:同样属于高技术含量、高人才密集型行业,证券行业的薪酬福利给付力度明显高于全行业,并且其年度调整幅度亦充分体现了证券行业在过去一年的发展特点。

行业市场强势爆发决定薪酬待遇大幅增加

纵观中国证券市场整体薪酬福利发展趋势,从市场中等水平来看,2007年度企业在各个等级上薪酬给付均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这样的增长一方面体现在固定薪酬的给付方面,企业普遍为员工设计了15-30%的调薪幅度,这一比例不仅明显高于市场中全行业8.7%的薪酬普调比例,即使对于市场中发展较快的房地产、高科技、消费品行业,面对如此的证券市场亦只能望其项背。

通过太和顾问进一步分析,相对于中高层的薪酬调整,基层员工的薪酬增长更为明显,幅度甚至超过35%。

另一方面业务的增长也为从业人员带来了丰厚的业绩回报,据统计以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为代表的主要证券公司业务在2007年度普遍增长了100%-300%以上。而薪酬福利方面,通过太和顾问对调研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显示,2007年度证券行业从业人员变动收入部分增幅普遍达到70-100%。

从薪酬水平来看,我们发现市场对于一般员工岗位的薪酬定位介于5.4-19.4万元之间,而对于一线业务人员,依靠其稳定的赢利能力,年度现金收入总额可达到20-25万元。

对于企业基层、中层管理岗位,市场薪酬水平介于20-50万元,而对于行业核心、稀缺岗位或具有一定资源的特殊人员,其现金收入水平仍然可以冲击到60-80万元,相对于以往此类人员的薪酬增长是较为明显的。

而对于企业领导班子或高层管理岗位,市场整体对此类岗位的普遍定价在70-250万元不等,而在其薪酬构成中亦有一大部分是与企业的整体经营业绩指标相挂钩的,所以对于增长速度快,企业发展好的企业管理层,市场中仍存在更高的薪酬空间。

随着行业资源的集中化趋势,市场所反映的薪酬差距有所加大,最新调研数据表明同类岗位市场高、低端薪酬水平差异为3.5倍,比2006年同比增加超过0.5个百分点。

而在保荐代表人、经纪人、投研团队等核心岗位方面,证券公司均采用更为强势的薪酬吸引和激励手段,以期利用行业大势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为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赢利回报。除薪酬福处之外太和顾问注意到诸如项目机会、长期激励、来自诸如基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冲击亦成为影响此类岗位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

太和顾问认为,相比较以往低迷的大势,2007年度行业的快速增长让企业有更多的预算用于员工的吸引、保留、激励。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新业务、产品的陆续推出,行业内人才市场的竞争无疑将会更加激化,在这样的行业趋势下,行业的薪酬增长尽量不会像2007年这样明显,但业务的持续增长使得薪酬仍将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与此同时企业的赢利的大幅度提升、员工业绩回报的兑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提升也为人力资源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机遇与挑战。

业务快速发展决定专业人员竞争激烈

以证券为代表的金融行业属于典型的人才密集型行业,高素质人才的吸引与储备很大程度的上决定着企业整体的业务开展与竞争实力,但由于金融行业本身业务模式、运作规律的复杂性,需要从业人员有较长时间的积累和项目经验,所以市场中人才多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

人才竞争首先体现在各券商之间,随着市场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寻求承销上市,三板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散户投资者数量及民间资本的潜力突显,包括保荐代表人、客户经理与经纪人、投资理财与资金管理在内的各热点岗位成为各证券公司主要争相“抢夺”的资源,同时也催生出诸如股权期权、转化费、高提成比例等一系列的非薪酬人才吸引方法。

其次是证券新业务推动了相应人员的市场竞争,随着越来越多优质券商批准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创新产品、服务的研究开发受到证券公司的重视,加之此类人员的市场稀缺度高,亦使其“身价”在市场中水长船高。

再次是各金融细分领域间的人才竞争,近年来诸如基金、银行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之上加强了产品的开发力度,也对包括证券公司投研团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投研团队、证券公司管理层的跨行业变动亦成为网络、媒体、其它企业关注的焦点,而在此过程中强势的薪酬给付往往成为各职业经理人、从业人员欲罢不能的条件。

激烈的人才竞争势必带来薪酬水平的变化,太和顾问在分析2007年度行业经理人排名时发现,与业务紧密相关的岗位薪酬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而研究中心/衍生产品开发方向的岗位随着业务涉及领域的扩张也成为市场人才竞争中的新宠。

而对于相关岗位在创新类与非创新类证券公司的薪酬对比,我们发现前者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优势的,其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在当前资源集中化行业趋势中相关非创新类证券公司,创新类券商在客户资源、业绩、资金实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能够为岗位支付更具竞争性的薪酬水平。

其二是随着创新类券商各金融衍生产品、服务的陆续开展,其对于相应岗位的需求更为显著。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同级别岗位创新类证券公司的薪酬待遇比非创新类证券公司普遍高出25¬50%。这一比例相对于2005年的同类分析数据有个明显增加,也再一次印证了行业市场集中化趋势的加剧。

职能角色定位决定薪酬结构异同

在以往太和顾问证券行业薪酬福利市场化调研分析过程中,不同层级的薪酬结构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而证券行业从业人员的业绩回报也一直是其薪酬构成的重要一部分,在其收入总额中占有超过两成的比例。在2007年度整体行业市场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证券岗位的变动收入部分更加受到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视。

通过太和顾问对市场化薪酬福利调研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随着行业的快速增长,变动收入所占比重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在所有层级员工变动性薪酬所占比例由2006年度的23.0%增长为2007年度的44.3%,即员工的全部收入中有将近半数薪酬是以业绩回报的形式支付。

如此高比例的变动薪酬占比短期内能够起到很好的员工激励效果,但长期发展过程中将带来诸多的不确认性,所以在行业市场出现振荡情况,或从行业持久平稳发展来看,我们认为变动收入占比将有小幅度的回落,以确保企业薪酬构成在强调激励效果的同时能够兼顾员工的稳定性。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篇4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证券行业从零开始,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证券交易所停业。旧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证券市场从此结束。新中国从此开始考虑建立自己的证券交易所。

1949年6月,天津证券交易所重新设立,这是新中国设立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标志着中国当代证券市场的正式启动。

1950年2月,新中国在北京设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

1952年7月和10月,政府相继关闭了天津和上海证券交易所。1958年以后,受当时中国国内外政治局势影响,中国证券市场更是长期受到摒弃。

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1953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条例》,决定从1954年起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筹集经济建设资金。1954~1958年,政府连续5年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总额35.54亿元,但到了1955年,中国取消商业信用,同时限制国家信用。1958年又完全否定了国家信用。1968~1978年中国进入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无债时期。

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证券市场才得以逐步恢复。

1981年财政部首次发行国库券,揭开了新时期中国证券市场新发展的序幕。1984年11月,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公司成立。

1985年1月,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并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会筹资,成为第一家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1986年9月26日,新中国第一家代理和转让股票的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宣告营业,从此恢复了我国中断了30多年的证券交易业务。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纽约证交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并向 其赠送了中国第一股——飞乐音响股股票。

1987年5月,深圳市发展银行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深圳第一股。1990年12月19日,数百名中外贵宾参加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的庆典。黄浦江畔一声锣响,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上市交易的有被称为“沪市老八股”的8只股票,“老八股”都是一些集体企业或国有小企业,带有很强的试水性质,试点不成功,也无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改革开放的特区隆重地举行了开业典礼。

这两个特殊的日子,已经作为辉煌的起点,载入了史册。沪深两家交易所的正式开业,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也象征着中国百年证券的历史长河,千折百回,历经险阻,终于汇流成涛天的大潮,即将朝着无垠的大海奔去。二十年的历史表明,证券市场的诞生顺应了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但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了样板,为深化企业改革提供了动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金融意识,有力地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1991年8月2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在京成立。开始实行全国范围的证券发行规模控制与实质审查制度。从那之后直至2000年之前,股票发行依靠的是行政审批,投行经历的是“额度制”阶段。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不仅给“股票市场到底姓社姓资”的争论画上了 一个句号,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也许至今仍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说得清,如果没有邓小平在这年年初的南巡谈话,刚刚诞生不久的中国股

市后来会不会夭折;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明白,如果没有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中国证券市场不会达到今天这样一种规模。

1992年,是值得回味的一年。

1992年上半年,“股票认购证”向市民公开发售,进行1992股票认购证首次摇号仪式。全面放开股价,实行自由竞价交易。电真空B 股和深南玻B 股先后上市,掀开了新中国利用股票在国际市场上直接融资的历史一页。鄂武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拉开了深沪证券市场由地方性市场走向全国性市场的序幕。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标志着证券市场的监管已进入规范化阶段。证券市场从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

1992年7月7日,深圳原野股票停牌。深圳原野股票停牌事件给管理层第一次提出了如何把好上市公司质量关的问题,也给投资者提出了怎样回避上市公司带来的风险问题

1992年8月10日,深圳发售1992年新股认购抽签表,出现百万人争购抽签表的场面,并发生震惊全国的“8.10**”,让我们首次意识到了了到底应当如何发展证券市场的问题。

1992年8月11日,上海股市第一次狂泻,三天之内,上证指数暴跌400 余点。深沪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也第一次品尝到了股市暴涨暴跌是一种什么滋味。大暑之后有大寒的股市评论文章,则给新闻媒体提出了舆论怎样介入证券市场的崭新课题。中国股市遇到了其诞生以来的第一个挑战。

1993年股票发行首次实行额度制,股票发行与上市规模迅速扩大,为支持经济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其他证券交易的品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证券市场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分类股价指数首日公布。上证分类指数分为工业、商业、地产业、公用事业及综合共五大类。8月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所有上市A 股均采用集合竞价。

1993年至1995年,国家实行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证券市场受宏观经济形势特别是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十分明显,股市在曲折中艰难发展。这段期间实行的是“额度管理”,即由地方政府或者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进行实质性审查,他们想尽量将有限的股票发行规模分配给更多的企业,结果造成了上市公司规模小,公司质量差的情况。

1993年沪市有5次反弹向上突破千点大关,但随后又相继跌破1000点。大盘的大起与大落,股民的欢乐与痛苦,给股市谱写了一曲希望与低迷并存的主调。尽管宏观大环境不容乐观,但在一些有利因素的推动下,1993年的证券市场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93年股票发行首次实行额度制,股票发行与上市规模迅速扩大,为支持经济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其他证券交易的品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证券市场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4年,全国通货膨胀率高达21.7%,为了抑制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坚决实行全面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受此影响,股市不断下滑。面对低迷的股票市场,中国证监会的领导分别于3月和7月份提出了“四大救市政策”和“三大救市政策”,由此引发了股市8、9月份的牛市行情。沪市两度突破了1000点大关,但终因宏观形势并未根本改变,股市在维持了两个月的牛市行情后再次滑落。

同时,管理层在证券市场中提出了以债市为主的方针,国债的发行规模迅速扩大,国债期货市场交易异常火爆,出现债市压迫股市的现象。

1995年各路游资云集国债期货市场大肆炒作,2月23日,上海国债市场出现异常的剧烈震荡,史称“327**”。这类恶性事件频发,是过度投机造成的恶劣影响。

1995年5月10日,八届人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这两部金融大法分别于1995年7月1日和1996年1月1日起实施。

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出《关于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规定各国债期货交易场所一律不准会员开新仓,由交易场所组织会员协议平仓。

1995年5月18日,受暂停国债期货交易的消息刺激,沪深股市齐放异彩。引发“5.18”行情。

1995年7月1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加入证监会国际组织。

1995年8月23日,《中国证券报》首家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刊登了长虹转配红股上市事件,引起了中国证监会的重视。上交所于当日发布公告,长虹股票停牌。

9月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市场融资”等政策,则意味着经在5年的探索实践之后,年轻的证券市场已从试验阶段走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经过前三年的治理整顿,宏观政策已由紧转松,货币政策由“双紧”转变为“适度从紧”。

1996年到2000年进入“指标管理”阶段,实行“总量控制,限报家数”。拟上市企业必须与政府搞好关系,政府手里掌握着有限的发行指标,而拟上市企业又众多,企业不得不花费巨额成本与政府拉关系,以致出现严重的“政府市场”。

由于上市公司规模较小,质量较差,人为捆绑上市等原因,有一部分出现了经营不善的状况,而股市在中国改革中既要向前冲,也要兼顾企业员工的利益和投资人的利益,不能简单地说“退市”就“退市”,最终造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壳资源”。

1996年3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发展提出目标:积极 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融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证券市场;对企业债券和股票继续实行总量的规模管理;建立统一的、有透明度的货币市场,规范各类金融机构的同业拆借业务,基

本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开办中央银行国债公开市场业务;进一步深化利率改革,初步建立以市场利率为基础的可调控的利率体系,2000年前有步骤地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

1996年6月7日,上交所拟选择市场最具代表性的3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编制“上证30指数”,并在7月1日正式推出。

1996年7月17日,合并后的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沪正式创立揭牌,我国最大的证券公司由此宣告诞生。

1996年,被称为中国股市的“准黄金时代”。但火爆行情带来了股市的过度投机。一些不负责任的大户狂炒“概念”,违规行为呈现出速增趋势。管理层连续颁发了“十二道金牌”调控股市,但都未抑制住股市的过度投机。面对这种极度过热的情形,《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文章口气严厉、措辞强硬,表明了管理层加大干预力度的决心。同时,管理层采取恢复沪深两市涨停板制度等一系列调控政策,沪深两市狂泻不止,出现

大盘跌停板的现象。一个持续了将近一年的大牛市,终于在回调过程中走到了年底。

进入1997年,经过了充分回调的股市又开始得到复苏,深沪股市最终形成了沿着45°角一直向上运行的大牛市行情。由于过度投机的现象又一次抬头,管理层加强了对股市的调控,不仅追加了新股发行上市额度,而且将股票交易印花税由3‰提高到5‰,同时禁止国有企业与上市公司炒作股票,股市过度投机的现象终于得到有效制止。

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日趋严重。由于我们采取的措施得当,抵御住了境外危机的影响,股市也因为提前进行了调控,没有出现类似东南亚各国股市大幅暴跌的现象。

1998年,国际上东南亚金融危机蔓延,国内长江、松花江洪水泛滥,内忧外患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与股市的发展。面对日益严重的通货紧缩状况,人大、政协

两会期间制定出全面松动的金融政策,给股市提供了强有力的基本面支持。沪市指数数次探至千点大关附近,都凭借政策力量最终化险为夷。

这一时期,中国证券市场在制度建设和基础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了增加证券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引导小户合理投资,稳定股市,证券投资基金金泰、开元于4月正式挂牌,成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可转换债券历经多时酝酿也正式登台,这是增加证券投资工具,丰富证券品种的重要举措。此后,有关部门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给中国股市的融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更多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敞开了大门,为证券市场在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为重要的是,12月《证券法》的颁布,使中国证券市场从此走向了依法“治市”不断规范的新时期。作为新中国第一部证券法典,为证券市场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中国证券市场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1999年上半年,按照《证券法》的精神,信托与证券脱钩的工作开始进行,证券公司也出现大重组、大合并的趋势,受此影响股市出现下滑的走势。但从5月19日开始,股指在科技网络股的拉动下不断上扬。6月《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到6月30日,沪市创下了1756.18点的历史最高点。

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是中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和逐步规范的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的证券市场经过风雨,走过坎坷,但发展壮大是其主旋律。新世纪的证券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发展和规范仍是证券市场的两大主题。当二十一世纪的帷幕徐徐升起,中国的证券市场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不断走向辉煌。

在经济全面向好和利好政策推动下,2000龙年首日,深沪股市放量大涨,深综指与上证指数分别上涨9.36%、9.05%,成交金额近500亿元。随后几日,又创出日成交900亿元的天量,亿安科技、清华紫光股价突破百元大关。7月19日沪市实现了两千年两千点,11月下旬,沪市创出2125点的历史最高点。

2001年是深幅调整的一年,2001年是稳定发展的一年。

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决定境内居民可投资B 股市场。2001年3开始正式实行“通道制”。通道制下的股票发行额度不直接受总量控制,而是通过发行通道的限制间接受控,企业上市不确定因素增大;通道数额被分配到主承销商,而不再分配给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仍实行实质审核,券商投行开始获得一部分推荐股票发行的权力,同时也承担起股票发行 的风险和确保上市公司质量不出问题的责任。

2001年6月,国务院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10月22日,中国证监会经报告国务院,决定在具体操作办法出台前,停止执行这一办法。

2002年12月,中国证监会颁布并施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这标志着我国QFII 制度正式启动。

2003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证券投资基金法》,大力倡导价值投资理念,市场走出了一波反弹行情。这一法律于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九条”的颁布,不仅确立了证券市场的重要地位,而且为证券市场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使得今后市场规模稳步扩大。2月保荐制开始实施,5月,深交所中小板正式开板。

2005年5月至2006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的股权分置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2006年下半年,中断近一年多的新股发行恢复,投行业务真正进入了“核准制”下的“保荐制”时代。保荐制的特点是,企业发行上市既要有投行(保荐机构 保荐,还要有两个投行从业人员(保荐代表人 具体签字负责保荐工作。保荐工作分为“尽职推荐”阶段(上市前 和“持续督导”阶段(上市后,其核心内容是强化和细化了保荐机构的责任,尤其是保荐代表人的个人责任。这阶段我国的经济走势与世界经济

运行出现共振,在政策的积极配合下,股票市场走上了一轮空前的大牛市行情,并延续到了2007年。

在这些年里,我国初步形成了全面系统的证券期货法律体系,为市场规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市场质量和结构的日益改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机制和中介机构在市场的筛选、定价、调节供求中越来越重要,为发挥市场的功能和推进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世界,我国不可避免的也受到巨大冲击。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证券市场遭到巨大打击,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创出历史高度6124点跌到1598点,连续的暴跌,股价下挫了80%。随后而来的欧债危机又使得中国证券行业难以从低谷中走出。我国证券业进入了空前的调整之中,同时凸显出的是证券市场避险功能的缺失。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对证券业进行了诸多调整。

2009年3月,创业板正式开板。第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拉开序幕,股票发行定价完全市场化,要求市场各参与主体归位尽责,买者风险与责任自负。6月,第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拉开序幕,股票发行定价完全市场化,要求市场各参与主体归位尽责,买者风险与责任自负。

2010年股指期货的推出和融资融券的试点,表明了管理层完善市场功能、提升市场质量的勇气和决心。这些年,我国初步形成了全面系统的证券期货法律体系,为市场规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市场质量和结构的日益改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机制和中介机构在市场的筛选、定价、调节供求中越来越重要,为发挥市场的功能和推进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10月,第二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顺势推出,机构报价将更理性化,主承销商配售权的预演也在进行中。

这一阶段,市场的目光更多地为那些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经营者所吸引,有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篇5

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市场体制深化改革,而中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更需要体制改革的.支持,而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手段就是创新制度.本文论述了制度创新与中国证券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具体指出中国证券市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发行制度、监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做出努力.

作 者:黄德军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统计专业,辽宁大连,116025 刊 名:市场周刊 英文刊名:MARKET WEEKLY 年,卷(期): “”(5) 分类号:F8 关键词:制度创新   证券市场   市场化精神  

中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篇6

中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大量企业发行新股上市融资,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这样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我国新股上市首日的高溢价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证券市场的水平。新股首日高溢价的长期存在造成诸多的危害。不利于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复杂,多年来的各种制度改革都未能解决这一难题。因此,研究这一问题,找出影响新股首日溢价的原因,对于新股发行制度、监管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对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归纳与评述,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支持。第二,概述我国新股发行中监管方式、承销方式、定价方式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其对新股首日溢价的影响,并通过二级市场的历史变化与新股首日溢价的对比以及中外新股市场对比,以此引出新股首日溢价的研究方向。第三,找出对新股首日溢价产生影响的因素,并对各因素作分段的统计性描述分析,得出一些初步判断。第四,通过行业分类研究新股,找出行业差异对新股首日溢价的影响程度。第五,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实证研究找到影响新股首日溢价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新股上市首日上证指数、新股上市首日上证指数涨跌幅、新股上市首同换手率与新股上市首日溢价存在正相关关系,新股募集资金规模、新股发行价格同新股上市首日溢价存在负相关关系。最后,总结文章得出的结论,对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sf.3937949.1/

民间资本运作是基于金融行业之后在民间所形成的一种运用资本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在于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达到资本运作利用最大化。民间资本运作,又称资本经营,是指用市场法则,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运作或资本的科学运动,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国家引进这个项目的目的是培养一批精英财团。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迅速成长为一批高素质的中产阶级,使中国的富翁人数结构由过去的三角型尽快变成橄榄型!首先可以肯定,不是传销。与连锁销售的分配模式一样,但比连锁销售更科学,更严谨。

中国证券行业发展报告 篇7

1 中国电影资产证券化的必然性

(1)高速增长的行业一定会引起资本的追逐。2002年中国电影全年票房9.2亿元人民币,2010年101.2亿元,2014年296.39亿元,到了2015年已经440.69亿元。这种高速的几何式增长使得资本必然进入电影行业。(2)电影投资易于汇集资本。电影市场有非常好的透明性。目前有十分便利的实时查看票房成绩的渠道,使得资产定价成为一个可能的事情。(3)电影具有很多的未来不确定性。加大了投资电影的博弈色彩和赌博空间。在不断的金融创新中,中国电影正一步步走向资产证券化的道路。

2 中国电影资产证券化的具体形式

2.1 电影众筹

电影的资产证券化最初的表现形式是电影众筹。例如最早阿里的娱乐宝,出资100元就可以成为《小时代》《、狼图腾》等大片的投资人,这对喜爱电影的普通散户来讲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使电影众筹迅速开拓出市场。

还有一种投资标的是门槛低、空间大的网络大电影。但网络大电影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参与感,同样的管理流程和资金链条,网络大电影本身单笔投资额小,导致管理成本高。另外,很多网络大电影制作水准不高,品味低俗,很多投资者也会觉得投资这样的电影丢脸。

很多不缺钱的片子为了赚吆喝也要到娱乐宝上众筹。苏宁众筹4000万元给《叶问3》(但很多人怀疑只有几百万元)这对苏宁和《叶问3》都是很好的宣传。但新的电影金融创新出现后,电影众筹似乎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了。

2.2 票房证券化

能够寻找到好的项目进行合作自然能够分享收益,但影视这个行业是有圈子的,电影市场的资本主体分圈内与圈外两种。圈内是主流影视公司自有资金,以及发起的影视投资基金,也有跟名导演、名演员认识的私募基金进入;圈外则是各类金融公司。目前,仍是圈内资本为主,但外部金融公司在行业内的投资比例增长很快。但如果没有资源人脉,就很难抢到好项目。

如果没有途径投资进去,很多企业便开始了基于电影行业的金融创新“,票房证券化”这一新名词应运而生。在这种情况下,投资电影已经不再是从电影票房中获取收益这么单纯的目的了。对电影的投资已经上升为一些公司战略层面的需求。很多企业投资热门电影为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有些为了丰富自己的产业链,取得公众对企业规模的认可,有些上市公司通过投资电影来抬升股价,甚至有一些在冲击新三板,需要提升业绩,进而完成上市。

以未来的票房收益为担保,将电影从前期准备,到拍摄和宣发全过程所需要的资金,做成标准化的理财或信托产品,进行融资,这样的操作被业内总结为“票房证券化”。

1997年,Bear,Stearn&Inc公司曾以梦工厂未来10年电影作品的收入为基础资产发行了资产证券,1998年,新干线影院(New Line Cinema)也发行了3.5亿美元的资产证券。这些基金通过信托渠道,而非P2P渠道。但在中国要激进很多,单部影片在多个完全没有监管P2P行业平台上进行融资。2016年初爆发《叶问3》虚假票房事件,电影投资方快鹿集团通过自买自卖或与关联商进行交易制造虚假票房,推高电影票房预期,意图通过虚假票房与股票二级市场联动推高关联公司股价,然后从二级进行减持获取利益。最终被举报处罚,如意算盘落空,泡沫破灭。

2.3 保底发行

随着资本方增多,对电影项目投资成了项目保底,即保底发行。即发行方以一个固定价格向制片方购入电影票房的收益权。按照行业惯例,电影投资的回报需扣除3.3%的特别营业税和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后,剩余收益的57%归属院线,43%归属制片方。这43%中,中影数字提留1%~3%的发行代理费用,票房中3%~7%归属发行方,电影制作阶段的投资方票房净收入实际上只有总票房的35%左右。在这样的分账体系下,为了获取更多票房利益,发行方和制片方的保底发行方式诞生了。通过票房保底,制片方转移风险的同时也将票房分账利益向发行方倾斜。意味着前期的片方投资基本已经安全退出,接力棒交到了发行方的手中。这就相当于电视剧行业中的制播分离。

《叶问3》《、美人鱼》《、西游降魔》《、后会无期》《、心花路放》、《太平轮》《、栀子花开》《、恋爱中的城市》《、师傅》《、火锅英雄》《、我不是潘金莲》都采用了保底发行的方式。随着相关金融产品的不断出现,一部票房预期10亿元的电影,可能会撬动数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资金。但若达不到票房预期,因资金问题出现违约,那么整条资金链上的各个环节都会出现问题。

3 中国电影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问题

金融资本介入电影行业是好事,是金融市场对电影利润的肯定。资本的注入使得电影制作人们有更多的本金去追求艺术的提升,用最好的演员阵容、最好的制作班底来完成高品质作品,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人类文化进步的。同时,一部精良的电影有可能会带来出色的票房成绩,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利润。这无疑是一种完美的结局。

但是也并非每一次电影投资都是成功的《。我就是我》电影众筹500万,最终因为排片比率过低,只实现570万票房;乐视2015年8亿元投资《太平轮(下)——彼岸》,最终以5100万的票房成绩沉船。有很多的巨额电影投资由于票房惨淡,导致最终血本无归。

(1)利益回收风险。票房只是收入,不是利润,尽管最终可以结算出利润,但也不能成为现金流。从片子上线,4个月才能看到财务报表,再三四个月之后才能收到第一笔钱。有些几年才能收到收益。(2)法律风险。如果在电影上映前大量购入其股票,上映后制作或通过手段包装出虚假票房,最终通过出售该股票获利就构成市场操作,将面临相关法律处罚。资本本身是有规矩的,进入电影市场不仅要遵守电影市场规矩,还要遵循资本市场规矩。(3)信用风险。电影投资和其他证券投资一样,是要以信用为基础的。信用的评价需要有直观的数据支撑,所以要能够提供足够的数据才能完成信用评定。北美电影产业有120年的历史,整个电影工业有比较完整的流程,他们对整个电影的风险控制有较强的预测和掌控能力,这就可以提供信用评定所需的相应数据。但中国过去几年在票房高举的情况下,各种各样的资本,信托、基金、理财产品,甚至P2P平台来自于散户的钱都进入了电影行业,整个行业处于高度爆发和无序的状态。对于中国几十年的电影历史而言,早早的玩起来“票房证券化”很可能会导致信用风险转嫁给各类风险承受度最低的散户。(4)盈利模式单一风险。北美电影的收益只有50%~60%的收益是来自票房,剩下的收益来自周边衍生品,中国电影90%收益是来自电影票房,这更加推高了在中国实行票房证券化的风险。

4 中国电影资产证券化的未来

目前中国电影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资金杠杆,而且这个资金杠杆有可能越来越大。接下来的一年中国将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整顿,同时也将加大对电影投资的监管力度,要使电影投资不光是钻空子炒概念,要做到真正的科学计算,取得实际收益。目前已经出现Google运用自有数据,通过数学运算推测最终票房的方法,并取得高达94%的准确率。在中国也有用电影预告片的网络搜索量经过数学运算推测票房的算法,准确率也可以达到90%以上。希望通过科学的手段,使中国电影资产证券化最终走向规范化、理智化的双赢未来。

摘要: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高举,电影行业发展迅猛。本文论述了在电影产业高速增长的经济现状下,资本积极涌入电影行业的情况,并引出中国电影资产证券化的概念。通过《叶问3》票房造假等保底发行的实际案例解读当下资本与电影结合的具体形式,列举实际案例中的运作方式,简要剖析了中国电影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从投资的成本回收、法律监管、信用评估、盈利模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通过法律监管、科学预测、理智投资等做法推动中国电影资产证券化走上正轨。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电影,票房证券化,众筹

参考文献

[1]张家林,钟一安.电影投资分析即风险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2]陈少峰,徐文明,王建平.中国电影产业报告2015[M].北京:华文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2015.

中国证券行业发展报告 篇8

监管动态

(一)资产证券化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监会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要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发展。具体包括,通过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支持银行加大对工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推进住房和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审慎稳妥探索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加快推进应收账款证券化等业务发展,盘活工业企业存量资产。

(二)推动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

自年初起,业务主管部门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规范发展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一是银监会在年初工作会议上要求,2016年要提升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两会期间,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希望通过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提升银行贷款的周转速度,提升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二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期间表示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能够降低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成本,也能够吸引不良资产投资者,但需要在发展中吸收国际金融危机中出现的问题;副行长潘功胜也表示要培育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要严格防范风险,不能做多层证券化、再证券化,要坚持投资者适当性原则。

(三)进一步强化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

交易商协会于4月19日和5月11日分别发布《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工作评价规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程》)。《指引》对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以下简称不良贷款ABS)的发行环节、存续期定期、存续期重大事件的信息披露,以及信息披露评价与反馈机制进行了明确规定。《规程》的发布旨在评测相关机构履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以下简称信贷ABS)信息披露义务的规范性和真实性。两文件的发布进一步明确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信息披露的操作准则,有利于提升市场信息透明度。

(四)保险资金获准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

为了进一步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制度,防范保险资金运用风险,3月9日保监会发布《关于修改<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增加“保险资金可以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具体办法由中国保监会制定”。此处可投资的产品是指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若该征求意见稿通过,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群体将得到进一步拓宽。

(五)证监会发布监管问答

5月13日,证监会在官网发布《资产证券化监管问答(一)》,对在交易所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答。此次监管问答共有5个问题,主要涉及收益权类、受益权类以及租赁债权类业务。具体而言,对可进行证券化的收益权类资产范围进行了明确,对关系国计民生和政府重点发展的PPP项目以及绿色产业等领域的资产证券化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要求管理人加强尽职调查和核查能力,加强现金流账户控制,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强调要依据穿透原则审视底层资产,对无底层现金流的基础资产不得进行证券化。

市场运行情况

(一)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企业ABS发行增速显著

2016年上半年,全国共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2892.27亿元,同比增长71%,市场存量为8784.83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信贷ABS1发行1345.84亿元,同比增长17%,占发行总量的47%;存量为5177.21亿元,同比增长45%,占市场总量的59%。企业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以下简称企业ABS)发行1512.75亿元,同比增长196%,占发行总量的52%;存量3431.04亿元,同比增长274%,占市场总量的39%。资产支持票据(以下简称ABN)发行33.68亿元,同比增长5%,占发行总量的1%;存量176.58亿元,同比减少3%,占市场总量的2%(见图1和图2)。

从上半年情况看,资产证券化市场延续快速增长态势,企业ABS发行规模更是在2015年的基础上大幅跃升,成为发行量最大的品种(见图3和图4)。

2016年上半年,在信贷ABS产品中,公司信贷类资产支持证券(CLO)发行465.88亿元,同比减少47%,占比35%;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发行463.84亿元,同比增长近14倍,占比34%;个人汽车抵押贷款支持证券(Auto-ABS)发行258.89亿元,同比增长172%,占比19%;租赁ABS发行92.66亿元,同比增长347%,占比7%;消费性贷款ABS发行54.53亿元,占比4%;不良贷款ABS发行10.04亿元,占比1%(见图5)。

随着基础资产类型增加和产品标准化程度提高,信贷ABS产品不再呈现CLO一支独大的现象,RMBS、Auto-ABS、租赁ABS等产品发行量上半年均明显增加。各类产品发行呈现均衡化,也是市场从起步向常态运行发展的表现。

在企业ABS产品中,以融资租赁资产、信托受益权及应收账款为基础资产的产品发行量较大,上半年发行额分别为430.37亿元、361.10亿元和273.6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65%、1040%和629%,分别占企业ABS发行总量的28%、24%和18%(见图6)。其中,信托受益权类产品发行显著提速,占比较上年末增加近15个百分点。

nlc202309090201

(二)发行利率总体下行

2016年上半年债券市场收益率涨跌互现,在4月各券种收益率普遍上行后略有回调。在此背景下,多数资产证券化产品上半年发行利率震荡下调。

具体来看,上半年信贷ABS优先A档证券最高发行利率为3.98%,最低发行利率为2.7%,平均发行利率为3.43%,上半年累计上升21bp。优先B档证券最高发行利率为5.1%,最低发行利率为3.49%,平均发行利率为4.21%,上半年累计下降38bp;优先B档证券比优先A档证券的发行利率平均高78bp(见图7)。

企业ABS优先A档证券最高发行利率为8.5%,最低发行利率为3.35%,平均发行利率为4.75%,上半年累计下降68bp;优先B档证券最高发行利率为9.2%,最低发行利率为4.2%,平均发行利率为5.71%,上半年累计下降123bp;优先B档证券比优先A档证券的发行利率平均高96BP(见图8)。

2016年上半年,共有3家发行人发行了9只ABN产品,其中国泰租赁公司发行的产品没有公开披露的信息,远东租赁产品优先A档发行利率为3.75%,优先B档为5.99%,九州通产品优先档发行利率为4.1%。

(三)收益率曲线震荡上行,利差小幅扩大

2016年上半年,国内经济企稳迹象和通胀压力一度抬头,加上债券违约风险暴露,导致债券市场收益率波动增大;但5月以来,随着通胀预期阶段性见顶以及信用风险的缓释,债市收益率趋于平稳。在此背景下,中债ABS收益率曲线上半年在震荡中小幅上行,以5年期AAA级固定利率ABS收益率曲线为例,上半年收益率上行23bp(见图9)。

受信用债券违约风险上升的影响,上半年同期限ABS产品与国债的信用溢价小幅扩大。以5年期AAA级固定利率ABS收益率为例,其与5年期固定利率国债收益率信用溢价上半年扩大8bp(见图10)。

(四)发行品种仍以高信用等级产品为主

2016年上半年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仍以高信用等级产品为主。除次级档外,95只信贷ABS产品均为A以上评级,信用评级为AA及以上的高等级产品发行额为1149.11亿元,占信贷ABS发行总量的85%(见图11);617只企业ABS产品中有616只为A+以上评级,AA及以上的高信用等级产品发行额为1255.85亿元,占企业ABS发行总量的83%(见图12)。尽管近两年所发行产品信用层次更加多样,但所发产品仍以AAA级和AA+级的高信用等级优良资产为主。已发的三单以不良贷款为基础资产的产品均在基础资产选择、产品结构设计和增信措施设置等方面进行了风险控制,其优先档产品亦获得AAA级评级。

(五)市场流动性进一步提升

2016年上半年,资产证券化市场流动性显著提升。以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信贷ABS为例,上半年现券结算量为736.94亿元,同比增长26倍,较去年全年总量多出87%;换手率为15.48%,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4.72个百分点。产品换手率进一步提升表明市场深度和活跃度的提高。

(六)企业ABS信用风险有所抬头

在资产证券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上半年企业ABS市场信用风险部分暴露。作为大桥通行费收益权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在上交所挂牌交易的“14益优02”未能在2016年5月29日到期日完成兑付,尚未披露收益分配和兑付公告。国内首单ABS违约提示市场:对于基础资产单一、风险集中的ABS,现金流易受经济环境和经营情况波动的影响,需要在项目结构设计、外部增信、跟踪监控等环节进一步完善。

市场创新情况

(一)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发行

自5月起,中国银行“中誉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以下简称“中誉一期”)和招商银行“和萃2016年第一期、第二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以下分别简称“和萃一期”、“和萃二期”)陆续发行,标志着不良资产证券化时隔8年后的重启。“和萃一期”、“和萃二期”更是首单以零售类不良贷款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作为基础资产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

首批产品有以下特点:一是发行规模较小,“中誉一期”、“和萃一期”和“和萃二期”发行额分别为3.01亿元、2.33亿元和4.7亿元;二是抵押率高,除了以零售类不良贷款为基础资产的“和萃一期”外,其余两单产品基础资产中抵质押贷款占比较高,抵押物主要为房产和土地类资产,资质较好且较易变现,为资产池提供了相对可靠的回收来源;三是在封包期内均已收回部分贷款,降低了未来回收不确定的风险;四是都选择了两层的简单分层结构,实现风险真实出表,并设置了流动性储备账户、违约触发机制等增信措施。

(二)绿色资产证券化创新加速

伴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推行,2016年绿色资产证券化业务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在银行间市场,1月5日,兴业银行发行本年首单绿色信贷ABS产品,发行额26.457亿元,获得超2.5倍认购,该产品基础资产池全部为绿色金融类贷款,盘活的资金也将投放到节能环保重点领域。在交易所市场,“中银证券—深能南京电力上网收益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于3月18日在深交所上市,这是国内光伏行业的首单ABS产品。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2月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到发展绿色能源的证书交易体系,并推动绿色证书的证券化交易。可见,证券化工具不仅助力绿色产业发展,支持绿色金融创新,也将日益成为绿色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产品。

(三)多地发行公积金RMBS产品

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成交量的增加,一二线城市多地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普遍偏紧,资产证券化逐渐成为公积金管理中心拓宽融资渠道的普遍选择。2016年上半年共有8家地方公积金管理中心作为发起人发行了19只产品,发行额共计390.14亿元,其中苏州、泉州、滁州和龙岩是首次发行。在所发产品中,上海公积金管理中心发行的两单产品规模较大,分别为148.42亿元和163.17亿元,分别占这类产品上半年发行总量的38%和41.82%。

nlc202309090202

针对目前公积金RMBS产品的负利差问题,主要有两个解决思路:一是超额抵押的内部增信方式,二是现金储备的贴息方案。但这两种方案都是由公积金管理中心让渡一部分资金权益来弥补负利差的影响,实质上削弱了其发行证券化产品进行融资的效果。对此建议以统一标准的方式发展RMBS市场,可借鉴国际成熟经验,成立政府支持住房金融机构,以一定的标准收购重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再以标准化证券的形式滚动出售,并进行统一的登记托管结算。

(四)发起机构和基础资产类型更加丰富

2016年上半年,随着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快速发展,更多类型发行主体进入市场。1月15日,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成功发行6.69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信贷ABS,这是传统消费金融公司首单资产证券化产品。与此同时,各类基础资产支持的“首单”产品继续涌现。6月7日,远东国际租赁公司于中国银行间市场注册发行信托型ABN,标志着国内市场首单信托型ABN产品成功试水。引入特定目的信托(SPT)作为发行载体,成为ABN模式的重要创新,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实现了有效破产风险隔离。另外,以票据收益权、保单质押贷款、互联网保理、公园演出票款、景区票款等为基础资产的产品也陆续登陆交易所市场。

下半年市场发展建议

一是持续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建议随着试点的推进,进一步扩大试点机构范围;引入和培育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加快流通市场建设;持续规范基础资产评估和信息披露,逐步建立不良资产入库标准,完善违约率、违约回收率等评估模型,优化评估系统,提高产品发行效率,降低发行成本。

二是加强全流程风险识别管理。面对我国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的上升,应审慎把控基础资产源头风险,加强对基础资产、交易主体和原始权益人的筛选和控制;加强对评级机构、受托机构等中介尽职履责的有效监督;加强信息披露,提高标准化和机器可读程度,满足第三方估值机构的查询分析需求,以通过公允价格及时反映产品风险变化;加强对项目的跟踪管理和后督控制,积累风险处理经验。

三是坚持简单透明的发展方向。我国资产证券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为保证健康发展和风险可控,产品结构设计不应过于复杂,应满足穿透底层资产识别产品风险,以及穿透参与者识别最终风险收益承担者的需要。同时,资产证券化不能盲目和过度,基础资产的构成应有严格清晰的边界,防止因资产“泛证券化”而背离实体经济、引发市场风险。

四是探索创新风险管理对冲工具。引入信用违约互换(CDS)等风险对冲工具,以类保险合同的形式来对冲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风险;借鉴美国市场经验,探索引入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等专业服务商进行风险管理;完善市场风险指标,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在产品设计阶段尝试基于量化参数的压力测试。

五是灵活调整次级档风险权重。2016年上半年信贷ABS产品发行降温,一定程度上显示商业银行发行动力不足。建议进一步完善风险资本计提标准,根据各类贷款违约比率进行灵活调整,适度降低部分银行持有证券化产品次级部分的风险权重,进而提升商业银行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积极性,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实现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分散风险的初衷。

六是完善法律基础和配套制度。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缺乏配套法律制度支持,操作中的争议纠纷以及法律风险日益明显。建议根据市场运行实践,持续健全资产证券化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地位,重点弥补破产隔离、资产处置等方面的法律漏洞,完善并规范资信评级、信息披露、征税、会计等制度体系。

注:1.含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公积金RMBS数据,下同。

研究组成员:宋旸 李波 陈光新 宗军

责任编辑:罗邦敏 鹿宁宁

上一篇:离退休干部迎新春座谈会总结下一篇:晚自习管理制度20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