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如何尊师

2024-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名家如何尊师(通用4篇)

名家如何尊师 篇1

一年一度教师节,尊师重教仍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民国时,名人名家却有独特的尊师敬师故事,今天读来依然令人感慨感动感佩。

黄兴与梁鼎芬的师生情

黄兴在湖北两湖书院读书时,单名轸,与后来任其秘书的陈嘉会都是书院的高材生。晚清学者、书法家梁鼎芬是书院的老师,对他们很器重。

据《潇湘絮语》载:当时,书院都知道黄兴是主张革命的。梁鼎芬也知道,但没有任何表现。一天,梁鼎芬对黄兴说:“黄轸,汝须不要忘记父母。”不料黄兴听后即离开座位,突然来到梁鼎芬面前。梁怀疑黄兴要侮辱他,大惊而起,想躲避内室。黄兴却作了个长揖,说:“黄轸不单是记得父母,还记得父母之父母之父母。”梁鼎芬闻此言,默然而入,黄兴也径直而出。不几天,黄兴就离开了书院。

自此以后,梁鼎芬经常打听黄兴的消息。辛亥革命之际,黄兴自武汉至沪,时孙中山尚未回国,参议会推举黄兴为大元帅,驻节上海。有一次,黄兴问陈嘉会:“你知道节庵(梁鼎芬字)先生消息吗?”陈嘉会说:“还在上海,我将去看望他。”黄兴说:“今晚与你同往。”

到了晚上,黄兴命陈嘉会先进去,梁鼎芬一见,就问黄轸现在何处?陈嘉会说:“他正同来看先生,等候在门外。”梁鼎芬遽起,请黄兴入室,师生二人相见甚欢。黄兴但叙闲情,问别后行止而已。黄兴见梁鼎芬居处甚简陋,知道他很艰难,回来后,立即叫人送去三千元,而梁鼎芬却回绝了。第二天,黄兴拿着钱和陈嘉会一起再去时,已人去楼空。询问邻居,说是昨夜搬走的。后来,上海报纸报道说梁鼎芬已经到清德宗陵守陵去了。

黄兴与梁鼎芬虽然政见不同,各有所执,但是师生情谊却十分纯笃。

胡适屈膝拜师

胡适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国学大师,其学术成就和品格修养,堪称双璧。尤其是他虔诚的尊师举动,留下了一段有趣的轶事。

据《八桂香屑录》载:1935年元月,胡适从广州来到梧州。其时,由著名教育家马君武创办的广西大学设在梧州蝴蝶山,担任校长的马君武正是胡适在上海公学读书时的老师。听说自己的学生、大学者胡适来到梧州,马君武即邀请他给全校师生演讲,以激励师生们学习和奋斗的热情。当时演讲在该校大礼堂举行,马君武亲自致欢迎辞,致辞后马君武回到座位上,这时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出现了,胡适走到马君武面前,毕恭毕敬地向马君武屈膝行礼,感谢老师培育之恩。俗话说得好,男儿膝下有黄金,胡适作为国学大师不会不知道,可是他却屈膝拜师。他在尊师上用了传统礼节,可见老师在他心目中的位置之重。

礼毕,胡适开始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读书的方法》,大谈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主张。胡适当年演讲的内容后来大家都淡忘了,但他屈膝敬师的举动,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两部长合作抬校长

抗战时期,国内闻名的南开中学部迁到重庆的沙坪坝。有一天,南开墙报上登出了一首打油诗:“国共两部长,合作抬校长。师生情意重,佳话山城扬。”诗中的“佳话”说起来还有一段趣事。

据《陪都星云》载:1944年10月的一天,南开中学部热烈庆祝建校40周年和老校长张伯苓68寿辰。张伯苓是知名教育家,他毕生献身于教育,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重庆南开中学。他担任校长40多年,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这一天,来参加“双庆”会的人特别多,有南开的校友、名人高士、政府官员,加上本校师生,整个校园欢声笑语,喜气洋洋。

在来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衣着朴素、满面笑容的校友周恩来。他是中共驻重庆代表团的首席代表,他也特地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庆祝会。当他和老校长张伯苓亲切交谈着从室内走出来时,巧遇另一位校友、国民党中央常委张厉生,3人便一起谈了起来。周恩来无意间发现旁边停着一乘滑竿,立即请老校长坐上去。张伯苓一时不解其意,但还是乐呵呵地坐了上去,周恩来转身邀请张厉生共同抬起。张厉生会意,两人立刻把张校长抬起来,绕着大花圃转了一圈。老校长坐在滑竿上大笑不止,两个弟子汗涔涔高兴非常,引得校园里众人鼓掌欢呼,连声叫好。

周恩来、张厉生两人是南开同窗学友,后来在法国留学时又同住一室上下铺。回国后虽然各自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但彼此仍保持着同学友谊。1944年正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二人同时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职务,所以才留下了“国共两部长,合作抬校长”一段佳话。

陈子恒替师征和诗

陈风,字子恒,浙江鄞县(今宁波市)人。湖北著名花鸟画家。早年拜张善孖为师,专攻书画,尤擅画虎。其坚持数十载替老师张善孖征和诗一事,传为美谈。

据《楚天笔荟》载:川中张善孖、张大千兄弟,都是以绘画著称,并且皆工诗。而善孖专绘虎,所绘虎栩栩如生,很受人们喜爱。

上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很多人愿出高额润金向张善孖求画。那时,陈子恒正在上海艰难谋生。因知道张善孖的声名大,就常假借张善孖之名画虎,在上海城隍庙出售。

这事被张善孖听说了,他打听到陈子恒家贫,事亲至孝,因此不再追究,并嘱咐人邀请陈子恒来住处。见到陈子恒,张善孖对他说:“我收你为弟子,你用张善孖门人的名义画虎卖,就卖得出去,今后就用不着假冒我的名画虎了。”此后,陈子恒就以张善孖门人的身份专事画虎,历久不辍,技艺益进。

1931年(辛未)五月,张善孖在上海过50岁寿诞,他作了《五十自述》五言律诗两首以抒感怀,同时嘱咐他的四弟张文修用楷书录于黄绢上,录有多幅,分送各方征求和作。绢高约三十厘米,长约一米,前面书自述诗并跋,后面空幅则备书和诗。当时,陈子恒也得到一幅。

陈子恒自得到乃师张善孖这件征和诗幅后,保存了46年,他始终想着完成老师的心愿,但是辗转各地,也没能找到适当的人赓和。1977年初夏,陈子恒听说受聘于武汉市文史馆的馆员王云凡也是四川人,对诗词书法、金石考古、书画鉴赏、文史研究均有精到造诣,于是特地托人介绍前去拜访,提起乃师张善孖赋诗征和之事,请王云凡和诗一首。王云凡当年在四川,曾与张善孖、张大千兄弟交往,并有唱酬之雅。陈子恒提出这个请求后,王云凡欣然应允。

这一天,王云凡的老乡、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大家吴丈蜀恰巧来访,王云凡见吴丈蜀来了,就为陈子恒作介绍,并指着吴丈蜀对他说:“还可以请他和。”吴丈蜀看过张善孖的首倡后,也答应下来。

王云凡、吴丈蜀两位诗词大家,很快写竟和诗,交还陈子恒。陈子恒终于完成了老师张善孖的心愿,使这幅名画家的黄娟诗幅,再添大家佳作。

由此,陈子恒尊师敬师的赤子之心可见一斑。

名家如何尊师 篇2

一、对所讲的专题课要有十分深入的研究并且形成自己独特创新的观点

地市级党校教师在讲台上与名家同台竟技要想获得学员不错的评价, 首先要做到在讲课内容上不输人家。这就需要自己对所讲的专题课有十分深入的研究并且形成自己独特创新的观点。而这远非一日之功, 离不开平时的刻苦努力。那么, 地市级党校教师应当怎么去刻苦努力呢? 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十分重要。

1.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是清乾隆蘅塘退士孙洙对 《唐诗三百首》的题词, 充分评价了熟读唐诗三百首的意义和功用。通过背诵, 变别人的为自己的, 化知识为生命, 这是很聪明的选择。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 第一, 材料要精, 不要泛。读就要读最好的三百首, 最有代表性的三百首, 而不是其他。第二, 要熟读。三百首要反过来复过去的读, 读到透读到烂为止。把这其中的道理运用到党校教师的主班次专题课教学中来, 至少给我们二点宝贵启示: 一是多搜集本领域各类专家名人的演讲或者是讲课材料并且把它充分消化嚼碎内化为自己的思维素材; 二是多掌握历史上各种演讲名篇并且归纳出其语言和逻辑风格, 这样一旦需要即可在自己的课堂讲课中灵活地加以运用。去年在讲到习总提出的中国梦思想时, 本人就在讲课中引用了马丁.路德. 金 《我有一个梦想》中的语言:“100年前, 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 《解放宣言》, 今天我们就站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的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 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 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长黑夜。然而100年后的今天, 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我梦想有一天, 在佐治亚州的红色山岗上, 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同席而坐, 亲如手足。我梦想有一天, 我的四个儿女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皮肤的颜色, 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

2.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后人对这两句诗作过不同的解释, 清代仇兆鳌的 《杜诗详注》, 对于“读书破万卷”中的 “破”字举有三说, 一曰: “胸罗万卷, 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曰: “书破, 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磨也”。三曰: “识破万卷之理”。这三说, 集中地反映了对 “破”字的不同理解。概括起来就是: 突破、磨破、识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党校教师, 读书破万卷还只是最起码的要求。除此之外, 党校教师还必须行万里路 ( 多走多看多搞调查研究) 并且最好能有一种历史沧桑之感 ( 年纪较大的教师容易形成这种历史沧桑之感而年轻教师可以通过多看史书来获得) , 这样的教师上起课来其讲课内容必定是内容丰满三维立体并且充满了深刻的智慧, 浓郁的泥土芳香和透彻的历史洞察力的。

3. 吃的是草吐的是奶

“我好像一头牛, 吃的是草, 挤出来的是奶、血。”这句话出自许广平的 《欣慰的纪念》一书, 是鲁迅先生和朋友谈话时说的。这是在赞扬牛的奉献精神, 可以形容一个人索取很少, 但是奉献很多, 为他人、为社会、为民族国家做了很多贡献。对一名优秀的党校教师而言, 鲁迅的这句话除了激励我们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努力工作刻苦奋斗之外, 还可以有如下启示: 要努力把平时通过学习收集的各种材料在自己的细嚼慢咽下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创新素材而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 然后在讲课中体现为自己独特的理论创新观点甚至成为理论创新体系。这样的课能不受到学员的欢迎吗? 这就要求党校教师自觉地向学习型教师转变把不断地学习作为自己生命的宝贵粮食。鲁迅先生说: “哪里有天才, 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这句话应当成为一名优秀党校教师的必备精神品格。

二、在专题课的具体讲授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简单和复杂的辩证关系

专题课的具体讲授过程中在总体框架上切忌线索过多, 一般来说讲清楚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三个问题就行。否则会引起学员的负面甚至是厌烦的情绪, 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简单原则在专题课讲授过程中的运用。但是, 在在讲到具体的热点重点或复杂问题时, 则又必须遵循复杂原则, 力求对问题作多维立体的探索以获得真理。在对问题作多维立体的探索过程中如何才能不引起学员的负面甚至是厌烦的情绪反而能紧紧抓住学员的心呢?本人认为以下四点十分重要。

1. 注重增强句群的感染力

二战中当德军攻至莫斯科城下, 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在红场演讲这样鼓舞他的军队和人民: “红军和红海军战士, 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 游击队男女队员同志们! 全世界都望着你们, 认定你们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匪军的力量。陷在德国侵略者枷锁下被奴役的欧洲各国人民都指望着你们, 认定你们是他们的解放者。伟大的解放使命落到你们的肩上。要不愧为这个使命的承担者呵! 你们所进行的战争是解放的战争, 正义的战争。让我们的伟大祖先亚历山大 - 涅夫斯基、季米特里 - 顿斯科伊、库兹马 - 米宁、季米特里 - 波札尔斯基、亚历山大 - 苏沃洛夫、米哈伊尔 - 库图佐夫的英姿, 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吧! 让伟大列宁的胜利旗帜指引着你们吧! 为完全粉碎德寇而战! 消灭德寇! 我们光荣的祖国万岁! 我们祖国的自由和独立万岁! 在列宁旗帜下向胜利前进! ”, 演讲后很多士兵直接走向战场和德军作殊死的博斗。1941年12月5日, 苏军开始转入反攻, 最后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这就是斯大林红场演讲中句群的感染力。每当讲课中遇到某一个预感能引起学员共鸣而自已又储备有较多信息量的 “特殊时点”时, 自已往往会连珠炮式的讲出一大段语句来, 这其中有发问有感叹有决心甚至包含着名人语录, 直接向学员表达自己深邃的理性, 饱满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决心从而能引起学员的共鸣, 增强了自己所授专题的感染力。

2. 注重增强案例的震撼力

在讲课中讲一段感人的故事或者讲一个触目惊心的社会事件并且配之以授课者自己对此独特理性辩证的分析, 这些都能增强案例的震撼力。在近期的讲课中, 本人通过列举文强在被处死之前留下的几段话和 《红楼梦》中的 《“好了歌”解》来深入剖析其背后隐藏着的我国社会问题, 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另外, 在经济类讲课中, 列出几组关键的数据或者几张形象化的图表并且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说明问题往往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时, 本人运用 “530规则”在西方国家的表现事实并且给出一组我国的经济数据来阐述我国的房地产泡沫危险, 从而引导了学员作更深的思考。在讲中美之间复杂的关系时, 本人配合龙和鹰的图象来剖析中国和美国的国家行为特点, 用图表来阐述中美之间横向上的实力对比和纵向上的时好时坏关系, 用奥巴马2009年访华时中美互送的礼物, 用习夫人教米歇尔中国书法时所写的字来分析中国对美之间斗争的技巧和艺术, 这些也都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3. 注重增强逻辑的说服力

1966年5月10日, 《人民日报》 登载了周恩来总理的讲话 《关于中国对美国政策的四句话》, 周恩来总理根据当时 “美国约翰逊政府逐步扩大侵越战争, 公然宣布把中国当作主要敌人, 声称 “存在着同中国发生战争的危险”, 阴谋在亚洲发动一场更大规模的、世界性的战争。”的严峻形势, 1966年4月周恩来请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向约翰逊转告中国对美国的政策, 并且多次重申, 强调“这几句话是不能割裂的整体”, 四句话如下: “ ( 一) 中国不会主动挑起对美国的战争。 ( 二) 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 ( 三) 中国是做了准备的。如果美国把战争强加于中国, 不论它来多少人, 用什么武器, 包括核子武器在内, 可以肯定说, 它将进得来, 出不去。既然一千四百万越南南方人民对付得了二十几万美军, 那么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也肯定对付得了一千万美军。美国侵略者不管来多少, 必将被消灭在中国。 ( 四) 战争打起来, 就没有界限。美国有些军事家想依靠海空优势轰炸中国, 而不打地面战争。这是一厢情愿。战争既然以空战或海战开始, 那么, 战争如何继续进行, 就由不得美国一方做主了。你能从空中来, 难道我们不能从陆上去吗? 因此, 我们说, 战争一旦打起来, 就再没有什么界限。”当时周恩来总理关于中国对美国政策的四句话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和对美威慑力, 它体现的是我国对美 “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人若犯我, 我必犯人。”的坚强意志和钢铁决心, 之后美帝始终不敢再扩大战争规模。本人在近期的讲课中当讲到目前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时首先结合大量历史事实列举机遇和挑战的四种排列组合方式然后重点说明党的大八大报告所说 “机遇前所未有, 挑战前所未有”的内在涵义, 增强了课堂语言逻辑的说服力。

4. 注重增强授课的趣味性

鲁迅先生的尊师风范 篇3

鲁迅先生以温暖的情怀, 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鲁迅先生眼里, 寿先生方正、质朴、博学, 教学极严。有一条戒尺, 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 但也不常用。鲁迅先生的父亲病重, 服用的汤药里, 需要一味三年以上的陈仓米做药引。鲁迅多方寻找未果, 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寿先生。几天后, 寿先生竟亲自背了陈仓米步行至鲁迅家中, 专程来送药引。虽然最终父亲还是病逝了, 但从那以后鲁迅先生便视寿先生为自己的亲人。鲁迅先生18岁到南京读书, 每当放假回绍兴时, 总要抽空去看望一下寿先生。1902年至1909年, 鲁迅出国留学。8年间, 鲁迅先生经常写信向寿先生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1906年6月, 鲁迅先生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婚, 在绍兴只停留了短短4天, 但仍专程前去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1912年, 鲁迅先生进京工作后仍与其保持书信联系, 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 鲁迅先生又主动送挽帐致哀。

藤野严九郎是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结识的日本老师, 他认真负责、严格要求, 热情诚恳、治学严谨、生活朴素, 对鲁迅非常关心。当时鲁迅的志向是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 所以学习非常刻苦。藤野先生很看好他, 对他的未来与前途都寄予很高的期望。后来鲁迅决定投身文学写作, 以笔为枪, 唤醒昏睡中的国人。为了安慰藤野先生, 鲁迅谎称自己想去攻读生物学, 老师教的知识还是能够用上的。即便如此, 藤野先生心中依然无比婉惜, 充满遗憾。

两个人友情深厚, 鲁迅离开仙台前曾到藤野先生家去过一次。他送给鲁迅先生一张照片, 背面写着:“惜别藤野谨呈周君。”从日本归来后的几年间, 这张照片一直挂在鲁迅北京寓所的东墙上, 书桌对面。每次谈到藤野先生, 鲁迅总是这么说:“他是最使我感激, 给我鼓励的一个”。1935年, 日本友人增田涉翻译的《鲁迅选集》要定稿时, 鲁迅回信说:“一切随意, 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一文选录进去。”直到逝世前, 鲁迅先生还曾多方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鲁迅认为:“他对我的热心的希望, 小而言, 是为中国, 就是希望中国有新医学;大而言之, 是为学术, 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 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章太炎因早年积极参与反清反封建的维新运动, 成为一名学者兼革命家。1906年他流亡日本不久便主持《民报》, 鲁迅先生常去报馆听他讲学。“五四”运动后, 章先生思想落伍, 鲁迅先生便写了《趋时和复古》等文章, 对章先生进行了尖锐批评。然而, 1936年6月, 章太炎逝世后, 国民党反动派把他打扮成“纯正先贤”宣布要进行“国葬”。一些报刊则蓄意贬低他为“失修的尊神”。在这种情况下, 鲁迅先生不顾病重之躯, 于逝世前10天写下了著名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 为自己的老师鸣不平。在文中, 鲁迅先生客观评价了章太炎曾对社会进步做出过的贡献, 认为他是一个极具民主思想与观念的“七被追捕, 三入牢狱, 而革命之志, 终不屈挠”的革命家。

在这三位老师中, 鲁迅先生对启蒙老师寿镜吾饱含着亲人般的亲切感情, 是为敬爱。而他最倾深情的则是藤野先生, 认为藤野先生给予的鼓励很珍贵。鲁迅先生一生都非常钦佩章太炎反对清王朝的革命精神, 他是鲁迅先生投身社会, 最终成为无产阶段革命作家的领路人。

以人为本尊师重教 篇4

当学生违反纪律时, 我们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 选择恰当的方法来教育学生。特别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尽力避免公开“揭短”

在现实中, 有的老师习惯将违反纪律的学生叫到办公室, 当着许多老师的面狠狠批评他, 最后往往只是简单地说一声:“回教室去!”当然, 老师的主观愿望是好的, 但这种方法不妥当, 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与老师对立。事实上, 违反纪律的学生在众多老师面前, 往往不肯把违反纪律的原因说清楚。这样, 老师就很难掌握真实情况, 教育工作就难以对症下药。相反, 如果把学生叫到房间或户外等附近无“外人”的地方, 并努力创造和谐的气氛, 以尊重关爱的语气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 效果会好些。

例如, 为了教育学生不迟到, 我曾让迟到的学生在教室门口站一段时间。实践告诉我, 这样做效果不好。迟到的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站在教室门口, 心里不舒服。事实上, 学生迟到是偶然的。作为老师, 最好的做法是先平静地问清学生迟到的原因, 如是实际困难造成的, 应给予同情和帮助, 即使是因贪玩而迟到, 也不必当众指责, 而应耐心细致的“个别”教育。

有一次, 我班的两个学生迟到, 当我知道他们是因为在家里煮木薯而迟到时, 就马上问他们的木薯是否熟透, 提醒他们当心中毒。当我知道他们还没吃木薯, 又见他们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时, 即以“表扬”的口吻说;“你们煮木薯还没吃, 为上学又跑得不接下气, 这说明记着上课, 还有时间观念。不过你们想想, 为什么不早点煮呢?”他们惭愧地低下了头, 并发誓以后不再迟到。然后, 我让他们回到教室上课。我认为这样充满情感的批评教育, 远比训斥或让他们站在门口好得多。

二适时替学生“遮羞”

因为人人皆有向善疾恶之心, 加之青少年学生思想往往不成熟, 犯错误常常是极为偶然的。所以在教育工作中, 我认为, 在发现学生犯错后, 有时根据实际情况, 不把学生的错误公之于众, 适时地替犯了错误的学生“遮羞”, 充分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并在私下里给予热情的关心和积极的引导, 让学生“悄悄地”改正错误, 这有利于学生弃恶扬善, 健康成长。

一次, 我班一个学生买早餐的几元钱被人偷了, 后经查明, 是本班的一个女生所为。

我当时很气愤, 准备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她。但转念一想, 这样做, 她能承受吗?以后她在同学中还抬得起头来吗?最后, 我决定不公开批评, 只进行个别谈心, 把她带到无人的大树下, 对她做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她悔恨痛哭一场。我见她悔改之心极为坚决, 就告诫班中几个知情的同学不要张扬此事。事后, 她彻底改正了错误, 变得积极向上, 乐于助人了。

又有一次, 其他班的几个同学乘我班学生上体育课时到我班偷学习用品, 被我捉住了。我在严厉教育的同时, 设法替他们“遮羞”, 给他们悄悄改正的机会。一段时间后, 我向其班主任了解情况, 知道他们不但改正了错误, 还做了许多好事。看来, 对于一时糊涂犯了错误的学生, 只要他对自己有了充分的认识, 并能彻底改正, 作为教育者, 不公开学生的过错, 并适时替学生“遮羞”, 又有什么不好呢?

三过激批评后要“降温”

上一篇:《归园田居》优秀教案下一篇:关于中国梦个人梦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