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患治理长效机制(精选7篇)
国务院安委会确定08年为“全国隐患治理年”,结合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和国家总局《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精神,联系我镇近年来事故隐患整改工作实际,就建立事故隐患治理长效机制浅析如下:
一、坚持“三个结合”,建立事故隐患治理排查发现机制。隐患是安全生产各种矛盾问题的集中表现,是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程的形态和行为,是滋生事故的土壤。隐患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政府安全监管的全过程,旧的隐患治理了,还可能产生新的隐患,因此,事故隐患的存在是客观必然,必须充分认识排查隐患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持之以恒抓好事故隐患治理排查工作。我们必须做到:一是和日常安全监管工作相结合,研究制定事故隐患治理总体方案,明确事故隐患治理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工作责任和工作程序,把排查治理工作贯穿整个安全监管工作始终,同日常监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实现事故隐患治理常态化管理。二是和安全生产检查及专项整治活动相结合。围绕重点领域、重点时段、重大活动、重点企业、重点设备、重点工艺安全检查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利用各种行政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建立领导、专家排查事故隐患工作制度及中介机构安全评价把关制度,提高排查事故隐患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和打造 “阳光”安监相结合。向社会公布事故隐患举报电话,设立事故隐患举报奖励资金,落实重大事故隐患举报有功人员奖励措施,将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置于“阳 1
光”下操作,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企业职工参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参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 “三项措施”,建立事故隐患治理工作落实机制。安全生产工作关键是落实,而落实的最好抓手就是排查治理隐患。消灭一个隐患,就是预防一个事故,增加一份安全,必须加大工作力度,落实隐患治理措施,对排查发现的事故隐患分类归档,交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实行挂图作战。一是现场交办。对排查发现的一般性事故隐患,能现场整改的要当场责令整改,一时不能整改到位的,要落实防范措施,明确整改责任,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对事故隐患排除前或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使用的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维护、保养和监控,防止事故发生。二是专项交办。对涉及部门职能交叉事故隐患治理,可通过召开联席会议,明确牵头部门,配合部门,明确各部门在此项事故隐患治理工作中的工作职责,防止相互扯皮。对上级交办和人民群众举报事故隐患,可采取由镇安委会发文交办,有关部门具体落实。三是挂牌督办。对重大以上事故隐患实行挂牌督办,明确督办要求,落实督办措施,完善督办程序,确保督办效果。责令停产停业整改的重大事故隐患,实行核销制度,经审查合格的方可同意恢复生产经营。对整改无望或者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整改指令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予以关闭。
三、发挥“三个作用”,建立事故隐患督促检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监督管理和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作用,建立适应新形势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需要,促进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优质高效考核督查机制,形成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齐抓共管的活力。一是安监部门综合监督作用。政府及安监部门要依法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综合监督管理,组织对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加大对重点单位、重点行业、领域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监督检查力度,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下达整改指令书,并建立信息管理台帐。必要时报政府并对重大事故隐患实行挂牌督办。二是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作用。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各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情况行政监察工作,“抓住不落实的事,查处不落实的人”;组织部门要将安全生产业绩考核尤其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纳入对有关负责人实绩考核,对工作不力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相关负责人实施“一票否决”;检察、公安部门要严肃查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严厉打击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活动中各种违法行为。三是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作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将事故隐患治理的目标任务、方法措施、时限要求等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增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透明度。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要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通过设置警示标志等增强职工的知情权。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重视不够,工作不力的部门和单位公开曝光,增强工作的落实力。
四、完善“三项制度”,建立事故隐患治理工作激励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坚持用制度管事,提升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质量。一是完善规章制度。要依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强化监督检查 坚持从严排查隐患
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预防理念, 针对各个时期、各个行业特点, 持续深入开展了隐患排查治理活动。
全市全面排查
采取“企业自查自纠、镇街全面排查、部门执法巡查”相结合的方式,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要求, 对各行业领域进行拉网式检查, 做到横到边、纵到底, 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实现了隐患排查全覆盖。针对工矿商贸行业企业特点, 重点开展了以“查制度执行、查现场管理、查事故隐患、查责任落实、查教育培训、查职业卫生、查应急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七查”活动, 督促指导企业加强安全管理, 及时治理纠正各类违规违章行为。严格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度, 实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 逐级建立并落实从市级分管领导到监管部门和镇街分管领导、从企业主要负责人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 并建立完善了隐患排查治理基础档案, 确保了排查不走过场、治理不搞形式。
专家诊断检查
充分发挥专家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中的重要作用, 依托辖区大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特有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抽调优秀专业技术人员, 成立了矿山、危险化学品和工商贸3个专家组, 集中开展专家查隐患活动。对重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诊断式”检查, 对安全隐患进行专家“会诊”, 帮助指导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 提高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专业化水平。
重点时期巡查
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和行业监管职责, 将全市所有行业领域分类划分, 组成了25个安全生产专业领导小组, 将隐患排查治理责任明确到了分管市级领导、责任部门和配合参与单位。每逢“两节两会”、夏季汛期、“十一”国庆等安全生产的敏感期、关键期, 组织各专业领导小组, 由市级领导带队, 对监管职责范围内的行业领域进行专业检查,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各种场所、各个部位、各个环节进行反复排查, 对发现的隐患能整改的, 坚持当场整改、当天整改。整改难度较大的, 全部登记建档、限期整改, 并做到责任单位、责任人员、整改时限、整改资金、应急救援和监控措施“六落实”。
强化治理措施 坚持从快整改隐患
隐患是滋生事故的土壤和温床, 隐患不除, 事故难绝。为切实抓好重点隐患的治理、监控和整改, 莱州市建立健全了“四个机制”, 强力推进各类隐患整改工作, 确保了隐患按期整改到位。
责任落实机制
定期调度分析、整理汇总全市各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情况, 对确定的较大隐患进行梳理分类。对每处隐患所涉及的责任单位、工作任务、整改时限及分管市级领导逐一进行细化分解。采取召开会议、印发文件等形式提出整改要求, 把隐患整改责任落实到了每名分管市级领导和每个具体单位。对可能造成伤亡大、损失大、社会影响大的重大事故隐患, 提交市政府挂牌督办, 并由市长签发《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指令书》, 责令相关单位限期整改。实践证明, 这一做法措施硬、力度大、效果好。近年来, 利用这一手段, 莱州市先后对非法尾矿库排放点、危化品加工企业安全条件不达标、海上非法采运砂石、油气输送管道非法占压等一批重点隐患进行了挂牌治理, 均取得良好成效。
资金投入机制
充分发挥全市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引导作用, 带动镇街政府和有关部门、企业加大对重点隐患治理的资金投入, 为隐患治理工作提供了充足资金保障。近年来, 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 300万元, 先后扶持治理了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渔业生产等重点行业领域和危及公共安全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的隐患治理项目, 彻底治理了一批严重影响安全生产的事故隐患, 有效杜绝了较大以上事故发生。
动态管理机制
加强隐患整改期间的动态监控, 组织相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 不间断地对隐患部位进行监督检查, 分析隐患危害, 制定落实整改措施和监控措施。同时, 加强隐患整改情况跟踪调度, 定期在全市通报隐患整改进展情况, 加快了隐患整改进度, 确保了隐患整改效果。
验收销号机制
对重点隐患建立“一患一档”台账, 包括隐患整改表、监督检查记录、隐患图片资料、整改方案、相关会议记录、督查记录、验收合格意见等资料, 对每处隐患整改过程进行全面记录。整改一处, 验收一处, 销号一处, 实行“排查、整改、验收、销号”规范化管理。近年来, 莱州市整改消除了一大批隐患, 及时堵塞了漏洞, 其中整改消除重点隐患176处, 有效杜绝了较大以上事故发生, 促进了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强化制度保障 坚持从实防控隐患
建章立制堵隐患
在全市规范建立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重大安全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安全生产专家组工作制度、安全生产有奖举报制度等规章制度, 促进了隐患排查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 确保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同时, 强化源头监管, 严格执行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和产业政策, 严格市场准入;加强建设项目审批管理, 认真落实“三同时”制度, 从源头上杜绝了安全隐患。
重点监控查隐患
严格落实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制度, 完善了25处重大危险源管理库, 建立了市镇村企四级监控网络, 做到了分级管理、措施到位。对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海上运输、渔业生产、消防、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特种设备、液化气和钢瓶、农机、石材加工和废旧塑料加工等15个行业领域实行重点监控, 持续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坚持重点时期派驻安全督导员制度, 强化了重点部位管控力度。为及时查改隐患, 加大宣传力度, 畅通12350举报电话, 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监控, 累计查处群众举报120多起, 有效提升了隐患治理效率。
严格考核除隐患
时近2007年底,冬寒也料峭的日子,记者发稿时距10月底又已过了一月有余,这是年初证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上市公司10月底前完成自查、公众评议和整改提高三个阶段治理专项活动的收官阶段,对比各上市公司第三季度财务报告和公司治理自查报告,我们希望在2007年这样一个对公司治理概念向上市公司深入推进的年份里,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状况做出详尽的总结和客观评议,以飨广大读者,并借此敦促中国的众多上市公司在今后更加良好的公司治理大环境中更加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治理水平。
在中国证监会的推动下,公司治理改革在中国的推广在2007年正如狂风骤雨,而公司治理问题不仅仅是在中国正逐渐被投以更多数人的目光,扩展到全球,公司治理改革同样是一个焦点问题,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已经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采访中,投资银行家韩方明对记者说:“2007年,中国股市经历了一个巨大行情,这一年我们面临着很多机会,也面临了很多挑战。股市的上升,投资者有了比较多的赚钱的机会,反过来讲,有更多的人参与投资,也要求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要有更大程度的加強。一方面上市公司面临的监管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上市公司面临着越来越多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关注,公司治理问题成为今年特别重要也特别有压力的一件事。对所有上市公司高管来讲,也面临一个空前的压力和责任。”
传统的认识是投资者主要分析投资对象的财务指标,但是财务指标具有局限性,如今投资者能够对不同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与风险进行比较,掌握拟投资对象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现状与可能存在的风险,判断投资对象的公司治理状况与风险的走势及其潜在投资价值,从而提高决策水平。特别是近年来机构投资者十分关注公司治理的质量,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投资决策因素,如此许多的案例都在说明,完善公司治理将成为中国上市公司要努力的一个主导方向。由此我们认为,建立上市公司治理的长效机制,将促进信息的公开,降低信息不对称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上市公司治理态势良好发展
通过比较五年多来中国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领域工作的推进程度,我们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治理水平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尽管从全国范围的情况来看,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状况还存在着不同维度上的发展不均衡,但2007年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整体状况比2006年有了更大程度的改善,上市公司整体治理质量已有显著提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第三季度财务报告可知,公司治理良好的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企业业绩好于其他上市公司,这意味着良好有效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有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提升上市公司的企业业绩和企业价值。
2.大股东行为进一步规范,股东积极参与治理的状况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
3.作为公司治理核心的董事会建设得到加强。
4.监事的职权得到加强,监事会参与治理的水平已有提高。
5.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相对得到改善并已发挥作用。
6.信息披露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上市公司在自愿性披露信息方面有一定的改观。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较高,而且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的差距在减少。
7.债权人和职工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程度有上升的趋势。
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正在向良好的态势发展,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证监会《通知》对上市公司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要求细致而有效,与2006年相比,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状况得到较大程度的改观,这与上市公司自身的很多工作也是分不开的,一方面,上市公司的运作越来越规范,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业绩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也是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所看重的。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梅慎实评价说:“我们看到有一些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央企,他们的股价受到了机构投资者的追捧。而对于一些非央企,特别是民营企业,往往由于透明度不高,加上内部人控制比较严重,这样尽管有的公司业绩比较好,机构投资者仍旧不敢轻易地去买他们的股票。这就体现出一种导向——良好的公司治理对投资者的投资价值判断是有很大帮助的。”
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需要同国外比较规范的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公司的公司治理情况相一致,国外的机构投资者偏重于对具有良好公司治理水平的公司进行投资价值判断,国内很多优秀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也正说明了同一特点。
证券监管机构主导上市公司治理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正在逐步提高是事实,同时应该看到的是,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改革目前主要是政府主导的模式。记者日前前往南开大学商学院2007年《中国公司治理评价报告》的发布现场,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李维安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改善的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监管机构强化了对上市公司治理质量的要求,加强了监管的力度,迫使上市公司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另一方面,投资者更加关注上市公司的治理质量,促使上市公司改进自身的治理状况。
如前文所说,上市公司良好的公司治理水平使得投资者偏重于对其进行投资价值判断,反过来投资者的关注促使上市公司改进自身的治理状况,但对于2007年的情况,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风暴则主要由监管层主导发起,上市公司自身的自觉主动还没有达到认识上的高度。
证监会在2002年即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由此确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和原则,但上市公司治理在经历五年的发展历程之后,尽管整体治理水平逐年提高,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依旧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证监会在此情形下发布《通知》,力推上市公司治理,对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提出9个方面的目标,即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约束控股股东的约束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权责明确,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公司运营的透明度等等。其后上市公司要按照《通知》所要求的自查、公众评议、整改和提高三个阶段专项活动进行工作安排。
证监会将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作为股权激励和其他审批事项的前提条件或重点关注事项,为此,《通知》特别规定:对于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以及对存在问题拒不整改的上市公司,中国证监会将不受理其股权激励申报材料;对于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的上市公司以及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独立性、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中国证监会将对其再融资、股权转让、并购重组等行为进行重点关注。
证监会在2007年对促进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的大力举措,体现出证监会对此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证监会敦促上市公司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甚至是风暴式的。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不管是股权融资还是债务融资,包括其他各方面如股权激励等等,都与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水平挂钩,这对上市公司来说,犹如一面加锁铐一面加鞭笞,效果于是立即显现。
梅慎实说:“如果没有证监会的要求,上市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大股东,他们是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公司治理改革的,所以政府主导上市公司治理在中国现阶段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同时希望在今后,公司治理改革能够成为上市公司的自觉自愿的行为,尤其对于大股东,应当积极参与,大股东的行为很重要也很关键。”
建立上市公司治理的长效机制
在上市公司治理态势走向良好的同时,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容忽视。监管层在大力推进公司治理改革,原因也正是看到了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之多,问题之大,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形似而神不似”,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造成了影响。目前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股东与上市公司关系不清,导致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源
控股集团公司的观念和管理职能存在问题,一些控股集团公司仍然将上市公司作为自己的下属企业,加以指挥和多方面的管理,没有把上市公司真正作为一级法人。大股东在上市公司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部分大股东控制并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在这些年屡见不鲜,尽管中国证监会近年来加大了对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源行为的治理力度,但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就必须寻求更为深刻而有效的方式。
2.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的法制环境不完善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公司治理机制比较健全.公司治理原则也比较规范。即使这样,还不断出现违纪、违法、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如安然公司、世通能源等)。我国近两年才研究公司治理问题,目前用于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的法律及部门规章制度已经出台一些,如《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股东大会规范意见》、《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及《企业会计准则》等等。而如何规范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几乎还是空白。
3,董事会职能发挥欠缺,董事会构成不专业
上市公司战略定位不清晰,董事会职能发挥欠缺,上市公司董事会名存实亡,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不能承担决策中心的职能,董事会往往或者变成不介入实际运作的空洞的机构,或者是忽略董事会职能,而干预经营层的具体业务;完善公司治理,特别要注重于董事会构成的专业化,然而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这对董事会决策的专业性和有效性都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4,独立董事的任命存在制度缺陷
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任命依旧是依靠与股东的关系,通常还要根据股东持股比例来决定由谁来推荐独立董事,独立董事不独立的现象依旧存在。
5,董事会其他常设机构没有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改革任重而道远,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性,说明我们的上市公司是在不断进步,同时,存在的问题却要经过脚踏实地的实践来解决。对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教授指出:“上市公司董事会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独立董事本来是制约大中股东的,但其独立性没有显现,董事难以获得足够的上市公司信息,董事与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差甚远,所以容易导致董事不主动介入监督。董事与高管和执行董事的薪酬以及股权激励都有很大差异,应当允许董事以及独立董事适当持有公司股份,以及能够拥有相应的激励,这是我担任一些机构的董事的体会。”
一、工作任务
(一)建立健全职业道德教育机制
1、建立健全廉政教育机制,加强医院廉政文化建设。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体系的要求,针对当前我院的工作实际要进一步加强广大干部职工的廉政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教育,拓宽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健全教育制度,积极运用典型案例开展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深刻剖析商业贿赂案件发生的原因,使广大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事业观、荣辱观,增强其抵制商业贿赂的意识,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防线。同时要大力宣传卫生战线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廉洁行医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在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中的导向、激励和凝聚作用,使广大医务人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自觉维护卫生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2、建立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档案,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要按照《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医德医风档案,对各类从业人员廉洁行医、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与综合评价,将考核结果记入其医德医风档案,与个人的绩效工资直接挂钩,奖优罚劣,并作为确定其综合目标考核和聘用期满考核等次的重要依据。对发现并查实有收受商业贿赂行为或医德医风考核不合格的从业人员,将给予待岗或不予注册的处理。
(二)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一是要健全政务公开、院务公开制度。认真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度,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决策程序,对干部任免、大型设备购置、基本建设和大项公用支出等重大事项实行集体研究决策,必要时提请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对医院的医疗收费标准、药品价格等事项,凡能够公开的,都应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向社会群众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二是要强化商业贿赂案件易发部位和重点领域的监管机制。切实加强对药剂、药品、设备、基建、财务、人事和物资采购的管理和监督。要建立权力运行制约机制,实行重点岗位定期轮岗制度,完善工作程序、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用制度规范各种行为。要严格执行药品、器械和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实行全省统一的药品网上采购制度,严禁擅自采购,自行定价。对重点部门和重点岗位出现的商业贿赂苗头性问题,主要负责人和纪检监察干部要早打招呼,及时进行诫勉谈话,防止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是要加强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医院建设项目要切实完善审批手续,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程序,规范工程招投标制度,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切实做到工程优质、干部优秀、资金安全。
四是要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实行商业贿赂和行业不正之风问责制。要把坚持社会公益性作为医院改革的根本方向,结合“三好一满意”活动的深入开展,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措施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方便、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进一步规范医院的临床路径,推行单病种质量控制和最高限价,把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制度抓好贯彻落实,使用贵重药品、血液制品、自费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以及大型医疗设备检查的知情告知率100%。药品零售价格不得高于省卫生厅药品网上集中采购确定的价格。严格禁止任何形式的科室租赁、承包、合作经营或者变相承包;严禁将药品收入和大型设备检查收入与科室或个人的经济收入挂钩;严禁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回扣、开单提成;严禁私收费、乱收费、私设小金库和滥检查、滥用药以及套取新农合和医保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制定的《处方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对违规处方药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防控商业贿赂。对违反上述规定的除追究违纪违规人员的直接责任外,还将追究所在科室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五是要狠抓制度落实。要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防治商业贿赂各项制度落到实处。要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强化抓落实的意识。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的教育宣传,使广大医务工作者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违反制度所应承担的后果,确保落实制度不变通、不走样。二要明确职责,落实责任。要结合实际,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任务分工,责任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事事有人管,人人负责任的工作机制。,三要实行目标管理,进行责任考核。做到工作有部署、措施有检查、效果有评价,切实将此项工作纳入综合目标管理,与科室和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四要加强督促检查,推进各项制度的落实。要加强对制度落实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定期检查制度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出现的问题。五要建立激励和奖惩机制。对抓落实取得突出成绩的,要及时予以表彰。同时,要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有章不循,不按章办事,不落实制度或措施不力的单位或个人,要严肃追究其责任。
(三)建立健全纠查机制,严肃查处商业贿赂案件
要坚持惩治与预防相结合,建立健全商业贿赂纠查机制。一方面,只有从严惩处,严肃查处商业贿赂案件,才能有效遏制商业贿赂现象的蔓延,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才能为注重预防创造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只有抓好预防,及时纠正,从源头上不断铲除商业贿赂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才能巩固和发展治理商业贿赂的成果,从根本上解决商业贿赂问题。要建立健全治理商业贿赂举报奖励制度和保护举报人制度,公布举报电话,畅通投拆举报渠道,鼓励医药营销人员和社会群众的投诉举报。医院对群众举报线索要认真梳理排查,重点查办那些性质严重、情节恶劣且拒不自查自纠的顶风违纪违法典型案件。要建立查处商业贿赂案件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部门之间协作联动机制,加强与纪检监察、工商、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建立健全信息共享、线索移送、案件协查等制度,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形成治理商业贿赂的整体合力,充分发挥查处案件的威慑作用。
二、方法步骤(一)动员部署
医院召开动员会议,对加强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建设工作进行动员部署,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任务要求。完成自查自纠的检查评估工作,开展自查自纠“回头看”活动,主要抓好以下两项工作:
1、针对自查自纠中有的科室和个人存在的认识不够到位、重视程度不高、成效不够明显等问题,要加强教育引导和指导,坚决予以纠正,必要时要进行补课,确保自查自纠工作不留死角和盲区。要重点查找在药品器械和医用耗材采购、临床活动中收受回扣或提成的问题。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进度服从效果,确保自查自纠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2、针对查找出的问题,研究提出具体的处理措施和办法。对涉及商业贿赂的人员,要根据事实、情节、后果以及认识态度等,依纪依法分类予以处理,该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要给予处分,该移交司法机处理的要依法处理,坚决杜绝文过饰非、包庇纵容和听之任之现象的发生。对发现的在监督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和不足,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完善制度规范,明确整改重点,落实整改责任,能够立即整改的问题要马上进行整改,对暂时不能整改的问题要提出解决的时间表并抓好落实。
(二)组织实施
严格按照加强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方案,全面组织开展长效机制建设工作。
(三)监督检查
医院对科室开展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覆盖面达100%。
(四)验收总结
医院对科室开展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情况进行验收。同时,各科室要对此项工作开展情况认真进行总结,上交书面总结,医院将书面总结报市卫生局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加强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部署,狠抓措施落实。并通过商业贿赂典型案件分析,实行“一案一整改”,促进医院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
优美的城乡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作为创造发展优势、增强竞争实力的环境工程,作为完善城镇功能、塑造品牌形象的管理工程,作为坚持执政为民、检验干部队伍的作风工程。自09年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来,我镇认真按照省、市、区工作安排,制定和落实了各项有力措施,倾力投入、创新亮点,使城乡环境发生了明显改观,人居环境较大改善,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但我镇由于砂石开采等工程的开展,在城乡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方面造成了一些困难问题,“脏乱差”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为此,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探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治之策对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
一、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基本情况
自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在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的指导下,坚持把环境治理同解决群众最难、最盼、最怨的事结合起来。
1、2009年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五乱”“三污染”和农村“四乱一清”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进行环境综合治理座谈,对治理工作提意见。镇党委、政府投资30余万元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场镇3500米污水沟进行专项治理;在全区率先成立棚子专项整治组,对场镇400
余户近3000平米违规搭建棚子进行拆除;投资60余万元对场镇1800米街道进行硬化;投资近余万元在场镇设立街道示意牌、文明提示语牌27处;开展以大学生村官和中小学生100人组成的文明礼仪劝导员队伍,引导规范大家的言行和爱护清洁卫生;投资近十万元新建垃圾处理池13处、新增转运车辆4辆,使全镇人民人居生活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大力开展示范村和合格村创建工作及“七进”活动,全面提升了老君的整体形象,在老百姓满意的同时也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肯定,将老君例为全区6个示范镇乡之一。
2、2010年,我镇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治理工作:全年我镇投入100余万元,以“五大工程”为抓手,切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一是狠抓绿化工程,在场镇政中街、花子桥、君乐街等新增植树200株;二是狠抓净化工程,场镇新建垃圾填埋场5个,建垃圾填埋坑150个,建设150立方沉砂池2口;三是狠抓美化工程,彻底清除了小广告“牛皮癣”,坚决治理了违规搭建的遮阳雨棚(伞);四是狠抓亮化工程,在老君场镇新安装路灯21盏,并保证每天6小时以上照明;五是落实门前“四包”责任,签定责任书130份;六是狠抓居民行为规范工程,加强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大力推行文明卫生公约,狠抓“七进”活动,着力抓好一月一活动,按季度进行场镇“十佳居民”和“十差居民”评选活动。通过这些努力,老君的场镇综合治理在全区名列前茅。
3、2011年,按照老君镇党委、政府的决定,集中人居场镇环境改造,容貌整治和村庄、庭院美化、城乡结合部等专项治理工作,全面治理“五乱”,基本达到“场镇八好”,农村达到“四好”。进一
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乡居民素质,营造城乡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风貌协调、庭院美化、村容整洁、民风文明的新气象。主要目标有:一是在老君镇青松村八组毛沟湾新建垃圾堆放场一处,包括沟口围墙100米,高1.8米;沟口污水排放渠50米,沉淀池、污水净化池2口,100立方;10米宽的绿化带栽植等项目,预计投入资金28万元,在2011年10月底完工。二是根据老君场镇实际,在邮政所旁边新建卫生公厕一座,预计在2011年11月底完工,投入资金25万元。三是加大清扫保洁队伍。新增保洁人员9名,工资1100元每人每月,并购买100元的意外人身保险,主要负责成安渝砂石开采运输途经场镇内1000余米主干道的保洁、洒水工作,并划分区域,落实责任。
四、为加快村容村貌的整治速度,老君镇2011年新申报通村水泥路20.13公里,预计在年底全部完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镇虽然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治理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传教育力度还不够,思想认识不够到位。虽然在上级的指示下,我镇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摆在了仅次于抓经济发展的高度来抓,列入了各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但据了解,在具体工作中做表面文章的多,检查抓落实的少,应付上级检查的多,经常性抓的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畏难情绪,尤其是农村干部认为当前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工作
困难重重,没有扩面提升的必要;二是少数领导干部认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唯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资金,产生“等、靠、要”的消极工作态度;三是部分群众卫生意识、环保意识淡簿,认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政府行为,与己无关;四是部分领导干部产生了疲劳心理,认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阶段性工作,没有必要无休止地长期治理下去,存在应付检查的心态。
(二)资金投入问题突出。虽然在区政府的支持下,我镇在资金安排上已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倾斜,但由于历史原因,原有基础设施薄弱,与实际需求相比资金缺口较大。同时农村环境清洁问题、垃圾运输问题、生活污水处理问题,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致使经济困难的一些村根本无法配备足够的卫生保洁人员,根本无法很好地处理垃圾和污水问题,导致生活垃圾乱堆放、污水直接排放在城乡结合部和城镇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政府的有补、有奖,却没有真正帮助困难村走出困境,多数乡镇、村治理环境积极性不高。
(三)卫生死角依然较多。由于农村环卫设施不健全,许多地方保洁服务范围又仅限于乡镇、村庄建成区,村与村之间、道路沿线、河道水面等区域垃圾往往无人清理,有些村民还偏把垃圾倒入河道、沟渠、竹林、城郊结合部等地,造成卫生死角。
(四)空气粉尘污染问题突出。由于成安渝砂石开采,群众对空气粉尘污染反应比较大,虽然在区委、区政府的指示下,我镇采取了一系列治污措施,但由于重载车多,砂石开采任务重,道路两旁群众居住集中,粉尘污染问题依旧很严峻。
(五)管理上存在时紧时松的现象。乡镇和部门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偶尔还仅停留在应付的层面上,只注重突击性整治,没有把环境卫生整治当成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同时在长效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上存在罚款了事的现象。
三、长效治理城乡环境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总结两年多来我镇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对我们积极探讨长效治理城乡环境非常重要,下面,就结合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实际情况谈几点初略的意见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认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提升老君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全镇领导干部要提高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期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强对涉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努力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形成人人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健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虽然我镇在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建立了相关的制度和机制,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也签订了相关的责任书,但很多制度和机制随着环境治理发展的需要,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要保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久开展,首先必须逐步建立“政府保障、项目带动、居民(农户)尽责、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入保障长效机制;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各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管理协调机构,进一步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明确治理目标,在巩固好已治理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久开展。
(三)强化监管,依法治理。镇社服中心要加大对污染源的监管力度,要制定出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对镇村的污染治理,;同时要明确城镇垃圾处置办法,杜绝生活垃圾乱倾倒现象。
(四)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平衡城乡发展。要进一步加快老君镇垃圾处理场建设,使老君镇的生活垃圾得到妥善处理,减少对农村的污染。加快道路的改造,合理规划修建通村公路,尽快改变老君镇道路烂的状况,减少乡镇街道路面污染。同时在抓城乡风貌塑造方面,除重点老君镇场镇风貌外,农村方面要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倡导一镇一主题,一村一景观的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每个村都应进行乡村景观风貌规划,保护一部分,挖掘一部分,开发一部分,最终达到城市景观与田园景观相互交融,城乡环境一体化,从真正意义上平衡城乡发展。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而繁重的任务,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把经济发展与环境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以努力改善城乡环境面貌的实际行动作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加快发展”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达到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自从去年中央开展专项治理“小金库”工作后,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要求,积极采取措施治理“小金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私设“小金库”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小金库”的存在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家资产的流失,影响经济平稳发展,而且还会助长了奢侈浪费,腐蚀干部,滋生腐败,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对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社会和谐产生了巨大危害。
“小金库”现象纠而复发,屡禁不止,长期存在,原因在于尚未建立治理的长效机制。开展重点检查只是治标之策,要根除“小金库”,就要针对检查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相关的制度法规,完善管理,强化制约,从切断“小金库”资金来源入手,消除其产生和存在的主客观条件,建立包括思想教育、制度保证、组织协调和监督惩处为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在源头上防治并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
一、“小金库”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1、“小金库”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二是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三是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四是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五是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六是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七是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以
1上只是列举了常见的主要的形成方式,并没有涵盖“小金库”的全部形成方式。
2、“小金库”呈现的特点:
(1)手段多样。从资金来源看,主要有乱收乱罚,截留、挤占、挪用、转移合法收入,代办业务回扣或手续费、收取不法收入及接受赞助、捐赠,虚列支出、虚报冒领等手段。
(2)形式隐蔽。过去私设的“小金库”,多采用现金或个人存折的方式,直接掌握控制这部分资金。随着行政审批制度、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传统方式的目标大,容易暴露。因此,一些部门开始将资金秘密转移到下属单位,使下属单位的账户成为其“小金库”;从收入不入账逐步转向虚列支出套取现金,通过虚构经济业务把资金转到单位会计账之外,近年财政部门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收费票据的管理,群众对乱收费行为防范意识的增强,令到用不开票、不入账的方式将收入存放在账外,进行“小金库”运作的难度加大。因此,现在多数单位采取更隐蔽的方法,通过虚开正规发票,虚列支出、套取现金。这种手法十分隐蔽,调查取证难度很大,难以发现。
(3)用途腐化。不仅用于单位个人福利、补助、奖金以及超标准、超范围解决单位办公费用等“灰色消费”,而且相当一部分用于满足个别人的利益,进行送礼、行贿、挥霍、因私消费甚至贪污私分等“黑色支出”。“小金库”收支自由,随意性很大,出了问题难以查证。
二、“小金库”出现的原因
“小金库”现象之所以根深底固,屡禁不止,其原因在于源头难以清理。“小金库”的产生既有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原因,也有管理监督上的疏漏,更有体制上的缺失,成因比较复杂。
(一)思想认识模糊,法纪观念淡薄,自我监督意识不强。少数领导、财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认为本单位的收支应由单位自己作主,只要不是装入个人腰包,就不算违法;或认为“小金库”只是一般违规,只要不是直接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就不碍事;甚至认为“小金库”的存在,是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要处理好单位的对外关系,就得要有一部分“活钱”,“小金库”的存在在所难免,无须大惊小怪。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思想上产生了的“越轨”行为。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普遍实行了公共财政改革和“收支两条线”管理,但为逃避会计中心的监督,一些单位设立“小金库”作为自留地,以支付腐败产生的不便公开的开销。他们将“小金库”资金作为与上级同级下级“联系感情”的物质基础,随意支取“小金库”资金,用于送礼讨好上级领导,甚至跑官要官,对同级或下级也不忘施以小恩小惠,笼络人心。
“收支两条线”规定未能严格落实,财务管理上存在漏洞,内控制度不健全,使某些别有用心者轻而易举地截留上缴款、收钱不入帐和虚报开支,给“小金库”的形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三)监督检查乏力,查处力度不够大。
在现行财务管理体制下,财务人员隶属于本单位,独立性较差,容易产生合谋和行政命令裹挟下的违规违法现象,私设“小金库”,很大程度上暴露出对单位领导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不足。执法执纪部门存在着“重清理”、“轻惩处”现象,对“小金库”只重查出,不重处理,处理起来往往只是转入账内,上缴财政或追缴没收了事,处罚力度不足。对有“小金库”的单位领导或相关责任人存在“重处罚单位”、“轻处理个人”的现象,对违法乱纪行为责任追究不力。
由于监督不到位、查处不严格,发现问题以清退为主,并没有对责任人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不足以威慑“小金库”的设立者,纵容了“小金库”的滋生和蔓延。
三、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加强政治教育,提高思想认识,从观念上杜绝“小金库”的产生。
要使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认清“小金库”的严重危害性。“小金库”不仅违纪,而且违法。要把端正领导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坚持不懈地进行理想信仰、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财经纪律、廉洁从业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完善教育的长效机制,把坚持集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灌输教育与渗透教育结合起来、示范教育与警示教育结合起来,使他们真正树立起廉洁从业、忠于职守、依法理财的理念,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认识设立“小金库”的危害性,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为根治“小金库”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完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加大财政审计监督力度,完善监督机制。
增强财务制度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合理性,对现行规定中一些不健全和不符合实际的地方,要通过制度建设及时堵塞管理漏洞,如对招待费、差旅费等问题,要及时出台新政策加以完善;对开支混乱问题,可以推行公务卡管理模式加以规范;加强账户管理,严格执行账户开立、使用、管理有关政策规定,清理撤销所有未经集中审批和统一开设的账户,彻底解决单位自行开户的问题。不断完善财政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实行国库集中管理,统一收入支付制度,由财政部门对资金实行统一征收,统一支付,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严格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完善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制度,全面实行政府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防止预算外资金收支的随意性。
同时,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并加强行业财务管理和审计力度,加强对部门、单位收支活动的财政、审计监督,杜绝和减少私设“小金库”的可能性。要对部门、单位执行政府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的情况,进行经常检查;对部门、单位各种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检查;对违规截留、挤占、挪用资金的部门、单位,依据政策规定及时进行纠正,严肃处理。通过加强部门内部审计和单位控制力度,在源头上斩断“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三)加大监督查处力度,严肃责任追究。
对“小金库”违法行为的处理要坚决做到不弄虚作假、不姑息手软,依照法规政策和检查处理规则,实事求是认定性质情节,集体研
究处理意见,及时下达处理决定。特别是对已查实的群众举报案件,严格按照有关政策和纪律要求,从严从快处理,执行举报奖励规定和保密纪律。对私设“小金库”的行为部门、单位和个人,一律追究责任,一律没收追缴,一律公开曝光。视其违纪情节,纪检、监察部门要依法依纪给单位的责任人和当事人给予必要的党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防止走过场,严厉制裁避重就轻、变相抵制处理决定的行为。
国家规定: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 侵占、截留单位收入和应上缴收入, 且未列入本单位财务部门帐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 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违法者大致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设立出小金库:第一, 上级企业应承担的成本费用, 转由下级企业或附属单位提供。第二, 被投资方给予额外的物资酬谢、有价证券、股票等。第三, 企业通过会议费、培训费等形式将公款存放于宾馆酒店或用于其他支出。第四, 企业人员在境外以自然人名义持有的股权、购置的资产, 没有计入法定账簿核算。第五, 企业二次分配的绩效工资和奖金。第六, 未将企业与职工人员捐献的资金用于实处。
小金库的特点错综复杂、五花八门。它具有普遍性, 隐蔽性等特征。拥有小金库的群体极为广泛, 大到党政机关, 小到各科各部门, 都有私设小金库的现象。他们通过对公司企业公共财产的虚报, 擅自收取不正当罚款费用等建设小金库, 来满足他们虚荣心和欲望。小金库之所以可以猖狂肆虐, 是因为它隐藏性能好, 转移方便且迅速, 很难被追踪。更难捕抓的是那些成群结伙作案的人, 在政府机关加紧检查力度的时期, 他们将违法得来的资金、支票、证券转现, 为了避免暴露行踪, 将其存入下属单位的账户, 使之成为小金库的保护伞。由此可见, 小金库事件虽涉及人员很多, 但小金库大多数只属财务部长和高层领导所有, 支配随意性很大。涉案金额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 其惩罚足以判死缓及死刑。他们将小金库的钱坐地分赃或是买车抢购现房, 最终导致权力的腐败。
二、小金库的潜在弊端
小金库存在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首先, 它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他们利用谎报销益、虚列支出、藏匿资金、接私活等方法谋取利益, 直接影响账目账单的准确性。若是长久发展下去, 漏洞必将显现出来, 公司就要面临倒闭的危险。亡羊补牢, 为时已晚。最终会导致公司资源分配的不均, 政府宏观调控的失效, 国家财政收入的流失及市场秩序的紊乱。其次, 它有使人利欲熏心的本领。我们知道, 有许多高官落马, 都是栽到私藏小金库上。小金库已成为铺张浪费、奢靡享受、违法乱纪的主要资金来源。人们往往经不住金钱的诱惑, 小金库也常用来收买人心, 巩固关系, 得权买势。此举一发不可收拾, 拥有自己小金库的同时, 也就意味着一只脚已踏入地狱之门。中国贫富差距如此之大, 想必与某些高官的个人利益膨胀有关。国家规定的法律没有人去实行, 群众只能通过媒体得知, 又一次被政府官员欺骗。可想而知, 部分官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已发生偏移, 如若不及时将他们从高权高势的位置上拉下, 起到斩马示众的作用, 那么他们必将继续危害党和国家建设事业。最终越过违法的界限, 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说, 有小金库的存在, 祖国做再大的努力也无法实现贫富差距减小的目标, 小金库对祖国的危害是难以预料的。所以, 我们必须针对小金库问题, 制定长期有效的措施, 才能使社会拥有稳定的格局。
三、筹划小金库治理的长效方案
针对小金库的特征及危害, 从他产生的根源以及管理层面入手, 加强监督机制和打击力度, 具体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制定计划:
(一) 开展教育宣传活动, 提高道德素质修养
小金库的拥有者, 大多是由于道德本质缺失和法律意识的淡薄所致。从根源上减少“小金库”现象的发生, 是对国家最有利的选择。由小金库引起的严重后果以及违反法律应受的惩罚, 都应该通过会议、报告等方式告知官员, 同时也对现有案例进行透析, 使官员进一步了解法律知识。我们要求各级单位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 组织专门人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调节好工作心态, 严于律己,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二) 完善法律体制, 推进改革创新
依法治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根本国策。要建立治理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就要从根本上完善法律制度。从近几年的事例中不难看出, 小金库样式多端, 其金额和违法人员在不断增加, 从过去单人小金库的设立到现在群体之间的相互勾结, 可以称其为“利益均摊, 风险共担”腐败组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考验, 国家还未对其设立严谨的惩处制度, 也可以说是违法者借此机会才得以作案。所以, 我们要把“小金库”治理的重点放在完善法律条文上, 运用体制的创新与法制的建设, 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要加强国库物资的管理, 由财政部对资金统一实行验收、支付与核算。协调处理好预算外的资金, 整体把握资金来往动态, 实行预算外专管制度, 避免在此环节资金的流失。对财务部门制度要定期更新, 统一对财务票据进行验收, 一旦发现潜在的危险性, 立即禀报加以防治。加强对银行单一账户的监管, 绝不准许有多头开户现象的一再发生。重点把握支出关口, 财政支出必须按照预算和规定的开支范围、用途, 进行审核办理。重大项目资金的分配不能由一人垄断, 应召集各部门有关负责人开展会议, 制定出最盈利最合理的方案。为了使大家配合制度的实行, 应建立奖惩并举的政策。一方面, 对私藏小金库, 逍遥法外的人员要加以严惩, 绝不手软。另一方面, 对坚持原则, 洁身自好并敢于同小金库现象作斗争者隆重表扬, 给予精神及物质上的奖励, 此殊荣是对个人人品赞同的体现。目前, 推进公务卡支付结算, 是改革管理上的创新举动。人大代表要从源头上严格审查预算, 让政府彻底公开公务消费预算科目与结果报表。这样才能真正使权利得到有效监督和制约, 并能赢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因此, 完善法律体制, 推进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三) 严处违纪行为, 加大惩罚力度
为“小金库”现象制定一套严格的惩处措施, 是对犯罪者
摘要:本文从小金库的含义入手, 观察它的走势特点, 对存在的病因及带来的危害进行了分析, 着重分析了小金库治理的长效措施。通过开展教育宣传、创新法律制度以及实行公众监督进行论述, 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合理建议, 有侧重的讲述了制度的完善、监督的力度, 希望对小金库的治理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小金库,治理,长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Z].中办发[2009]18号, 2009-06-11
[2]张萍.“小金库”源头治理之我见[J].现代经济信息, 20109 (8)
[3]刘远忠.对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 (12)
【隐患治理长效机制】推荐阅读:
安全隐患治理计划06-13
安全隐患治理制度06-19
企业隐患治理现状分析06-07
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07-19
安全隐患防范治理措施09-20
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方案09-27
隐患排查治理资金制度10-11
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案06-26
隐患排查治理登记表07-06
机电运输隐患排查治理方案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