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饮食文化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川饮食文化(精选8篇)

四川饮食文化 篇1

摘要: 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在烹饪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享誉中外,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一颗熣灿的明珠。

关键字: 川菜 饮食文化 麻辣 火锅 盆地

正文: 川菜发源于我国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经历了从春秋至两晋的雏形期,隋唐到五代的较大发展,两宋出川传至各地,至清末民初形成菜系四个阶段。其后,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中国烹任各派交融,使川菜更加丰富。

四川饮食文化的发展依赖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四川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境内江河纵横,四季常青,烹任原料丰富:既有山区的山珍野味,又有江河的鱼虾蟹鳖;既有肥嫩味美的各类禽畜,又有四季不断的各种新鲜蔬菜和笋菌;还有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的酿造调味品和种植调味品,如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德阳酱油、郫县豆瓣、茂汶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叙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成都地区的辣椒等,都为各式川菜的烹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此外,四川的酒和茶,品种质量优异,对四川饮食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川饮食文化的发展还依赖于人们的风俗习惯。据史学家考证,古代巴蜀人早就有“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俗。贵族豪门嫁娶良辰、待客会友,无不大摆“厨膳”“野宴”“猎宴”“船宴”、“游宴”等名目繁多的筵宴。到了清代,民间婚丧寿庆,也普遍筹办“家宴”、“田席”“上马宴”“下马宴”等等,因而造就了一大批精于烹任的专门人才,使川菜烹任技艺世代相传,长盛不衰。

另外,四川饮食文化的发展不仅依靠其丰富的自然条件和传统习俗,而且还得益于善于广泛吸收外来经验。无论对宫廷、官府、民族、民间菜肴,还是对教派寺庙的菜肴,它都一概吸收消化,取其精华,充实自己。秦灭巴蜀,“辄徙”入川的显贵富豪,带进了中原的饮食习俗。其后历朝治蜀的外地人,也都把他们的饮食习尚与名撰佳肴带入四川。尤其是在清朝,外籍入川的人更多。这些自外地入川的人,既带进了他们原有的饮食习惯,又逐渐被四川的传统饮食习俗所同化。在这种情况下,川菜加速吸收各地之长,实行“南菜川味”、“北菜川烹”,继承发扬传统,不断改进提高,形成风味独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四川菜系。

众所周知,四川人喜欢吃火锅,其喜欢麻辣在全国有名。滚烫的火锅,丰富的美食,构就了四川饮食文化中的一朵靓丽的奇葩。四川是一个盆地,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火锅。火锅是一个小盆子,四川乃一大盆也。

但凡到过四川的人都知道,蜀中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阴冷潮湿。在寒冷的冬天吃着滚烫的火锅,不仅可以御寒,还可以预防关节炎,风湿病等疾病的侵袭。火锅中的辣椒,麻椒,三莱,八角等物不仅可以大开口胃,而且对于治疗疾病有一定的帮助。这也是川菜中缘何多辣椒等物的原因。与湖南的酸辣、陕西的咸辣、贵州的香辣却是大大的不同。其他地方也不乏吃辣者,但推究其本意,与这种潮湿阴冷的气候没有太大关联。

火锅是一个大杂烩,其包罗万象,在中华食文化中开创了伟大的先例。肉禽蛋,各种蔬菜,凡是可以用来“烫”的都可以作为火锅的材料。所以四川人称吃火锅叫“汤火锅”。其真可谓大而全,色香味俱全。蜀文化灵秀深邃,表现在火锅和饮食文化上,则颇有些“小桥流水”的意蕴。成都火锅店的装修和包装古朴雅致,而火锅的汤料和食品的炮制更为细致小巧。在成都,火锅被称之为“热盆景”,也与这种文化差异有关。而在店名选择上,也充分显示出蜀文化的特性,“皇城老妈”、“芙蓉国”、“狮子楼”等让人可感知一斑。

成都的火锅文化来自于重庆,但比重庆火锅要香且鲜,而辣味也很适中,四川人对于辣较有心德,讲究外刚内柔,辣则刚而不压柔,柔则香而不抑刚,所谓刚柔并重,有刚有柔,既辣且香,香中带辣,辣中有香,同时还有一股麻味,三种味道混合起来回味无穷,再加上铜锅慢煮,这就是成都早先的“麻辣烫”。俗话说:食在四川,味在成都。成都是四川的都会,同时也是四川饮食文化的中心,饮食是我们国人之天下,而川菜则代表了中国西南部人们的口味,所以,这正是川菜能并列我国“四大菜系”之一的原因。说起成都的川菜,早已久赋盛名,西晋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曾经提到过成都川菜那种使人“口水直下三千尺”的美味佳色,历代的文人墨客也竞相赞扬成都的川菜,所以到如今在川菜菜品里还有以文人命名的菜品.总之,川菜是历史悠久、地方风味极为浓厚的菜系。它品种丰富、味道多变、适应性强,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以味多味美及其独特的风格,赢得国内外人们的青睐。许多人发出“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赞叹。川菜的不断发展也使四川饮食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

2009级市场营销1班

周雅韵

四川饮食文化 篇2

1 资源优势成为纪录片生产的文化资本

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优势,造就了四川丰富的动物资源和植物资源,这成为拍摄自然类纪录片的优厚素材。可以发现,四川纪录片在选题上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容上注重多元:或揭示社会矛盾,或传达诗意和社会情绪,或表现生活状态。近年来,四川纪录片在制作理念、叙述手法等多维度进行不断尝试和突破,除了继承原有历史感,同时关注当代人的生活,包括对不断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如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等,而且更注重挖掘细节问题以及镜头本身的思考力度。另外,四川有着独特的西部文化优势:尤其是体现在民族风情、异族习俗等方面,这些都值得挖掘,如《婚事》、《藏北人家》、《深山船家》、《飞跃四川》、《成都记忆五十年》等大型电视纪录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人类学价值。就大的环境而言,我国电影电视业的发展,培育了相当一批成熟的、有一定影视欣赏眼光的观众;尤其是基于某些历史剧和娱乐剧有夸大及远离现实的倾向,使真实反映历史、文化、生态、环保等内涵的纪录片,更能满足人们偏重知识性、趣味性并重的审美情趣。

2 国际交流平台拓展纪录片市场和影响力

这主要体现在四川电视节及其纪录片评选的常态化平台。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活动创办于1991年,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最具品牌价值、享誉中外的国际影视活动。为了推动中国纪录片媒体跨界合作及中外影视文化交流,搭建一个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前瞻性的平台,根据中外纪录片同行需求并与国际影视节展惯例接轨,“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奖活动从四川电视节主体活动中延伸为每年举办一届的“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这既符合国际影视节展及评奖活动的惯例,又有利于纪录片行业的发展与国际市场接轨,也提升了我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能力。大力开拓国际海外市场,可以为纪录片提供巨大的生存空间。四川纪录片通过走国际市场化道路,形成了一套良性的市场运作方式。这样的生存空间,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规范通畅的国际节目交易渠道,也加快了纪录片个性化到类型化的转变,逐步完善与国际的接轨,搭建纪录片交流的国际平台和实行“产销一条龙”的运作机制。

借助四川电视节这一平台,四川网络广播电视台定期举办“新媒体新导演扶持计划”,其中就包括对大学生纪录片创作的扶持,为本土纪录片创作搭建专业平台,鼓励本土纪录片制作人的茁壮成长。20多年以来,四川纪录片积极参与国际上一系列规模大、影响广的电视节目交易会,如法国嘎纳每年举办的MIP,美国的NDP,以及香港、新加坡举办的“MIP——ASIA”节目交易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多次亮相,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纪录片的需求有明确了解,并逐渐形成正规的操作模式、买卖关系及供片渠道。四川纪录片成为外销出口“抢手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还在于独具特色的西部文化。尤其是把纪录片的节目形态与市场化运作有机结合,把握“节目题材选择是前提,表现手法是关键,技术要求是基础”的系统环节,树立“人文、社会、自然环境”为主流题材的创作理念,有效地将纪录片制作人的个性化表达转变为市场上所需的类型片,实现了其品牌效应。

3 影视拳头产品的品牌构建

美国探索频道打造之后,改变了原有的纪录片碎片化生产及传播状态。严格意义上,从制片人到商业,需要形成系列环节,在此基础上纪录片就可以围绕播出平台、按照一定制片管理方式和流程进行批量化生产,尤其是形成标志性产品。2013年策划并创作的系列纪录片工程(《纪录四川100双手》,就是典型作品。其传播意义在于通过四川纪录片人自己的双手,生动地记录下100个当代普通四川人通过自己的双手去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故事,留下一段不可复制,不可再现的影像档案。这项工程的这个项目一开始就得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支持,被定为2014年度“中国梦重点纪录片”扶持项目。纪录片播出后,又被广电总局评为“2014年度优秀国产纪录片”向全国推荐。在四川省广电局举办的“2013—2014年度四川广播电视节目奖”评奖中,该系列片获得优秀纪录片奖。总导演王海兵把这部大型电视系列片的创作比喻为四川省电视界的一项“文化工程”。如此大范围、大规模的纪录片联制联播形式,在四川尚属首次,堪称四川电视史上规模体量最大、合作范围最广,参与创作人员最多,制作周期最长的电视行动。该系列片于2014年底推出第一季30集,在四川卫视及其地面频道、四川网络电视台以及全省各参与市、州(县)电视台播出后,收视反响热烈,社会各界给予高度评价。该纪录片第二季的创作,共有25个市、州(县)台参与,涉及的市、州有17个,这种整合全省力量联制联播的电视创作行动在全国也属先例。

4 纪录片生产的困境及创新思维

选题层面,纪录片能真实反映人类生活,所以,人类学是一个重要视角和选材范畴,四川纪录片整体上人类学的知识含量不高、涉及的人类学领域也不宽泛,在内容上比较粗糙;市场层面,对于独立制片者而言,有些作品因为没有对市场信息的直接了解,其创作的片子往往在内容题材、作品容量上遭遇系列瓶颈。如果没有畅通渠道,就难以批量销售。同时,纪录片目前在国内的市场并不很大,而在国外却受到好评,这就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窘境;传播效果层面,纪录片能满足观众猎奇心理,因此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四川纪录片有着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容易在满足猎奇心理方面取胜。但与西方某些纪录片相比,四川自然类的纪录片承载的人文框架太多,作品希冀表达一些形而上的元素,但主题过大,或介入主题太多,这样的纪录片尽管有着较为深入的人生思考,但缺乏轻松的态度。如何实现四川纪录片的转型升级和品牌构建的持续性,需要培育受众市场。纪录片不是以情节取胜的,而是知识性、趣味性并重,因而受众多为知识层次较高的人群。由于受众的文化、社会层次的差异,其需求也具有差异性,纪录片可以多元化路径发展,从而让受众从多角度结合自身的情况去接受。中国纪录片要很好接轨国际市场,需要强化大众化,培养不同类型的观众群。同时,创作思维上可以兼容对社会及人生感悟的风格,不仅是让观众“见所未见”,还应向受众展示更深一层的思考和意义。

四川农村群众文化消费引导策略 篇3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消费;引导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对农村群众文化消费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农村群众的文化消费,可以极大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并让农村文化更加繁荣。因此,对于现阶段农村群众文化消费中的问题,通过采用有效的引导策略,能够促进农村群众整体素质提升,并将农村群众主体创造作用发挥出来。对于四川省农村群众文化消费而言,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对于促进四川农村群众文化消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四川农村群众文化消费引导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农村群众整体素质

由四川农村群众文化消费支出可知,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是广大农村群众的愿望。合理引导农村群众进行文化消费,让他们受到文化的熏陶,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群众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帮助他们树立理想和信念,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并让的科学文化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得到培养。此外,还可以将农村群众的才能与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群众的素质。

(二)有利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科学引导农村群众进行文化消费,会让四川农村群众不再受到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改变农村群众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念,不断增加对消费的需求,从而拉动四川农村经济增长。此外,现下我们正处于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农业生产已经逐步迈入了新的阶段,农村群众在文化消费过程中,能够得到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有利于更好改造劳动工具,并全面、准确的分析劳动对象的特征,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这对农村经济发展很有利。

(三)有利于推动农村文化发展

引导四川农村群众文化消费,能够更好的传承四川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让农村群众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有效保护好民间文化。通过举办一些有着鲜明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因为乡土气息十分浓郁,能够发动四川农村群众主动参与其中[1]。还可以将农村传统文化中落后的思想消除,如封建伦理纲常、迷信的思想、愚昧的生活方式等。此外,还能够不断创新农村优秀文化,为其赋予更多新的内容,增添农村文化的活力,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二、四川农村群众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消费不均衡问题十分严重

第一,区域文化消费不均衡。四川东部和西部经济发展不一,西部地区农村群众思想十分保守,对外来文化比较抵触,创新意识与变革精神都不强,有着浓厚的封建伦理思想。在四川东西部文化差异的影响下,农村群众有着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与文化消费习惯。这是由于四川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农村群众经济实力更强,观念十分开放,对文化消费需求更大,愿意去接受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而四川西部地区发展则相对缓慢,文化消费需求不高,基本都体现在物质消费上。

第二,文化消费呈季节性不均衡。农民只有在农闲时才有时间进行文化消费,而在农忙时期,农民主要的精力是在干农活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文化消费。所以在这个时期,农村群众的文化消费十分单一,主要是看电视,他们对文化需求也不高,对其质量要求很低,不会投入太多的资金,而农村自发组织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则几乎没有开展。因此,受到所从事农业活动特征的影响,四川农村群众文化消费存在季节性不均衡现象。

(二)文化消费层次低,与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文化消费现象还大量存在

目前,四川农村群众文化消费层次较低,娱乐消遣性文化消费是主要消费方式,从文化产品选择来看,基本上都侧重于非金钱性消费。比如,四川农村群众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是看电视,这是其他文化娱乐方式不能相比的。此外,四川农村群众一般不愿意去买杂志、报纸或书刊,也很少参与各种实用技术培训中,自我发展性、智能性文化消费发展缓慢。在四川农村,仅仅只有少部分、有着一定文化水平的年轻人愿意去参与教育培训,会选择高层次的文化消费。此外,与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文化消费现象还大量存在,比如各种迷信活动盛行。在四川农村地区,传统迷信主要表现在祭祀鬼神、算命卜卦、烧香拜佛等迷行消费上,如农村娶媳妇、嫁女儿时,都要选择“黄道吉日”,生儿生女也要去占卜,孩子考学前要去求神拜佛,盖房子要看风水等。特别是每逢遇到农村赶集,在算卦、问卜的摊点前,一般都会围满农村群众[2]。

(三)农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目前,四川农村群众文化需求正朝着多层次、多元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不满足于现有的文化消费。传统的文化形式愈加不能满足农村群众的需求,他们开始追求健康、艺术和科学等知识,并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对健身、美术、音乐、舞蹈、休闲的渴望。并且以往的送书、送戏、送电影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农村群众的需求,农村群众在对公共文化的参与积极性、创造激情上有了更大的热情[3]。

农村群众文化需求的变化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农村家庭中的成员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也逐步加大,如当前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村群众对与城市文化接轨表现出了更加强烈的愿望。二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打工,受到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文化影响下,对文化消费也有了变化,出现了新的需求。但是目前四川大多数农村群众普遍认为现有文化设施很少,开展的文化活动不能满足需求,文化味很淡。从四川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来看,无法让农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和多样性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在文化活动的品味、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着较大的供求矛盾。

三、四川农村群众文化消费引导策略

(一)增强农民文化消费意识,激发农民文化消费热情

长期以来,在我国农村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下,虽然四川省大部分农民有文化需求的愿望,但是文化消费意识却很薄弱。现阶段四川省很多农民都不愿意花钱参与到有益的文化活动中,没有形成商品文化意识。因此,四川省相关部门要主动发挥出引导的作用,通过采用文化活动、媒体等各种形式,帮助农民尽快转变文化消费观念,不断增强文化消费意识。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够正确认识到文化商品的特殊性,才会去消费文化商品,并从中不断发展自身智力,实现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只有通过合理的引导,才能促使农民主动去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积极进行文化消费,让自己的精神享受得到满足。

(二)根據农村文化消费特点,创造农村文化精品

创作的导向必须以农村群众为主,让文化消费门槛更低,确保创作的文化产品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气息,有着浓郁的乡土文化特色,能够得到农村群众喜欢,是农村群众买得起、用得上的。此外,这些文化作品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体现出来,为农村群众的提供的文化服务也更加丰富和形式多样[4]。要遵循“三贴近”的原则,争取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真听取农村群众的意见和意见,把农村群众的真实愿望反映出来,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确保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变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立足于四川农村实际情况,加快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培养一批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打造一支农民文艺创作队伍,并加大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的扶持力度,这样可以发动农民参与到演出中,积极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引导农村文化消费。例如:四川“泸县农民演艺网”项目,就是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发动农村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

(三)找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子,拉动农民文化消费增长

农村文化消费关系着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而随着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会刺激和引导农村文化消费,两者间是相辅相成的。四川省一直以来都是文化资源大省,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要在特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充分利用地域性文化资源,将农民作为创作与生产主体,加快传统手工艺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构建完善的文化产业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群众的收入,让他们有能力进行文化消费。此外,还要不断拓展资源与途径,让农民享受到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文化消费,让农村文化产业走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例如:四川绵竹年画村、成都三圣乡、凉山普格等地的发展就是成功的典型范例,这些地区依托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创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产业的新型发展模式,拉动了农民文化消费增长。

(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改善农村文化消费环境

第一,建立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村群众文化消费营造出良好的政策环境。要通过文化惠民措施,实现农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让农村群众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让农村群众有更强的幸福感,提高他们的满意度[5]。比如,四川省绵阳市通过建立乡村少年宫,为农村孩子提供了一个节假日玩耍的乐土。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有乡土气息的游戏中,如抓石子、滚铁环、打陀螺、跳房子、跳皮筋等传统项目。同时,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可以近距离接触本地民间传统艺术的机会,这在培养孩子们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也让绵阳本地优秀的民间艺术得到了更好的传承。此外,也可以为未成年人播放一些优秀的动漫、电影等作品,比如《独角乐园》、《快乐星球》等,在采取这些措施之后,能够为农村孩子提供一个更加优良的文化环境。

第二,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让农村文化消费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由于现阶段四川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力度不够,造成市面上流通着大量低俗恶劣的文化产品。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调控,加大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合理调节市场,加大扶持,引导健康文明、进步向上的文化产品和高品味、高质量的文化服务进入农村文化市场。对假冒伪劣、非法文化产品和赌博、封建迷信活动,必须加大处罚力度,以此对规范农村文化市场,为农村文化消费创造一个较好的市场环境。此外,四川省各市、县、乡镇及行政村都要尽快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文化行政执法队伍,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办法,将法律、政策和行政的作用充分发出来。

四、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群众的文化消费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需要不断提高对农村群众文化消费问题的重视程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我们要相信,通过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保证在农村群众文化消费领域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群众的素质,促进农村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崔伟.论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9-21.

[2]崔伟.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现状及对策建议[J].对外经贸,2013(11):50-51.

[3]罗忻,黄永林.我国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引导对策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82-87.

[4]崔立锋.促进我国农村文化消费需求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3(08):127-128.

[5]李斌娟,邢香菊.河北省农村文化消费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4(16):77-7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科研项目2015年度项目“四川农村群众文化消费引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四川的酒文化 篇4

欧阳修说得好“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觥筹交错,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大多和酒有解不开的情结。

陈年出佳酿。历代文人寄情于酒,在今人看来无异于赵本山植入春晚的“1573”。作坊都是同样的作坊,窖池也是大同小异的土坑,无论汉唐,无论明清。老酒虽好,再显赫的祖上光荣,在市场经济语境里无非炒作的噱头。

酒同源,文同质。求祖宗保佑,不如切实地酿出自己的品质来。

代言,谁最给力?

以市场经济的视角回顾历史,历代文人可谓生不逢时,全凭个人嗜好免费代言,留诗若干,没换得半两酒钱,杯具啊杯具。

唐人李肇的《唐国史补》对天下名酒记载道:“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剑南之烧春„„”李肇虽籍籍无名,但足以令今天的剑南春梦回唐朝。比较给力的是唐德宗。《旧唐书·德宗本纪》记载,皇帝与朝臣不谈公务,竟然商讨起“剑南烧春”的进贡事宜。这才有了那句经典广告语: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

汉代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对泸州老窖的代言比较含蓄:“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促我悠思兮,落笔成赋。”显然,司马先生对植入厂告不太感冒。同样含蓄的还有开一代诗风的大诗人陈子昂。他拿舍得酒的前身射洪春酒摆了一桌人情宴。子昂赴东都洛阳诣阙上书时,设“金樽绮筵”,以春酒宴请故老,射洪春酒才得以名入京华。反倒是诗圣杜甫老师,喝起酒来,全然不避广告之嫌。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杜老师自梓州游历至射洪,到金华山凭吊陈子昂,品春酒,留下“射洪春酒寒仍绿”的咏叹。

杜老师也许生活窘迫,走到哪儿,只要有酒喝,便有传世佳作。好在没和厂家签下独家代言合同,少了程序繁缛的官司。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5月,杜老师从成都浮流东下,路过人才荟萃的古城泸州,寓居时日,把盏叙诗。《泸州纪行》便是其间一首:“自昔泸以负盛名,归途邂逅慰老身。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生。代有人才探翰墨,我来系缆结诗情。三杯入口心自愧,枯口无字谢主人。”看来,杜老师这顿酒又没银子结账了,有银子八成也得先把家里的草房修补好。

到了北宋,诗人喝酒明显有了广告意识,代起言来,下手还真不轻。黄庭坚曾因贬谪来泸州住了半年,于是吟出了“江安食不足,江阳酒有余”的诗句。吟诗还不够,接着在他的《山谷全书》里,黄老师还进一步描绘了泸州酒业“洲境之内,作坊林立,村户百姓都自备糟房,家家酿酒。”

代言一个泸州老窖还不过瘾,庭坚老师也像诗圣人学习,在戎州(今酒都宜宾)生活的28个月里,继续作词给力 “街头酒贱民声乐。”看来物价的确是飞涨,今天的五粮液谁敢言贱?中国文人最大特点是喝酒时惯用夸张技法。“姚子雪曲,杯色争玉。得汤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老夫手风,须此神药。”以酒为神药,太给力了。写完这首诗,黄老师就已变成了五粮液的第一个广告代言人。宜宾绅士姚君玉用玉米、高梁、大米、糯米、养子5种粮食混合配制而成的家酿——“姚子雪曲”,正是五粮液的前身。

代言最给力的,还真不是黄老夫子,而是清代“巴蜀第一才子”张问陶(号船山)。对于泸州老窖,船山老师不仅仅是仰慕者,更是知音,他留下2000多首诗,大部分描写泸州的酒和风土人情。船山老师一到泸州,就吟出“禁愁凭蜀酒,扶醉一开颜”的诗句。他在清乾隆五十九年仲冬离开泸州时,带着对泸州酒的深厚感情,写下了《泸州》好诗三首,其中之一是 “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香给客橙。”时至今日,在泸州城南营沟头,耸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这就是为纪念张问陶大诗人而建的“船山亭”。

奠定川酒品质的,还是诗圣的这句“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今日川酒之所以沿袭浓香型路线,杜甫可谓功不可没。最给力的诗句,非此莫属。

没有最老,只有更老

美女虽然妙龄好,佳酿却是老来香。同样是发酵,岁月显然厚此薄彼了。如何传承酒文化,显然不是牵强附会地认祖归宗,祖宗之法固然少不得,真正的功夫不是背靠大树好乘凉,而是放眼今天酿酒技艺的日臻完善。

说到老字号,水井坊作为“中国白酒第一坊”,始于元朝,是历史上最古老的白酒作坊,其其史学价值堪与“秦始皇兵马俑”相媲美。水井坊,位于成都老东门大桥外,是一座元、明、清三代川酒老烧坊的遗址。2001年6月25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又被载人大地界吉尼斯之最,“世界上最古老的酿酒作坊”。

西蜀大地,气候宜人,沃野千里,人寿年丰。射洪县境内的沱牌,其酿酒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四川通志》记载,射洪在唐代就以“射洪春酒”而闻名。到宋代,射洪、通泉二县春酒酿制业兴盛,酢坊达200余家。春酒酢坊改进传统工艺,用多种谷物混合酿酒,采取“腊酿蒸鬻,倾夏而出”和“自春至秋,酿成即鬻”工艺,以纯净、透明、甘、醇、甜诸味调匀而知名。文人雅士“高咏难穷”,“射洪春酒旧知名”。

上古至秦时,泸州一直隶属巴国,巴蜀出产“巴乡清”酒,曾是向周王朝缴纳的贡品。有江阳人尹吉甫在《诗经·大雅·韩奕》中曾云:

“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践之,清酒百壶。”意为 “韩侯祭祖出发,住宿在杜陵之地,显父设宴践行,席上准备了百壶清酒。”文中所述清酒,正是产自巴蜀之地的巴乡清。从巴乡清到泸州老窖,需要一段想像力的衔接。但国窖1573.却是贯穿始终的中国白酒进行时。明万历年间,大曲酒酿制工艺进入成熟阶段,“舒聚源”酒坊的主人舒承宗始建1573窖池群,酿制出第三代泸州老窖大曲酒。从修建至今,遑论战火纷飞,世事变迁,1573国宝窖池群一直持续酿造,作为人类历史上稀有的活文物润泽世人.实属饮者之福。

僰(bó,音博)人,公信力极高的白酒创始人。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我国古代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僰人就用荔枝、豆类酿酒,古僰人开创了人类酿酒之先河。僰人被誉为披荆斩棘的人,所以他们的称呼要在”人”字上面加个“棘”。世事无巧合。将多种粮食混合酿酒推上顶峰的正是今日“酒都”宜宾,而宜宾古称即为“僰道”„„

酒同源,文同质。在白酒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各大川酒厂家大晒家底为树立品牌引经据典,此举恰恰数典忘祖了。同为川酒,它们血管里流着相同的血,它们的背影同样投向沧桑的巴蜀大地。

那一抹千年风情

岁月一直在缓缓流淌,从南齐永明,从盛世唐朝„„每一个关键的节点,都是时间开始的刻度。

早春的绵竹,天朗气清,微微清风拂过,拍打着照在白墙青瓦上暖暖的阳光;重新修葺的老屋,一角屋檐斜插出来,挑起几朵点缀在青天上的白云。“剑南老街”牌坊下,一条平直的古街直指前方尽头处的“天益老号”酒坊,酒香巷深,漫步老街仿佛梦回了唐朝„„

就在此地,1500年前的南齐时期,人们开始运用自然之法酿制绝世美酒。也许路人脚下某处还有酿酒师傅跪拜酒神的膝印,也许我们脚下某处就深埋着汲满酒昧的顽石„刻有“永明五年”四字铭文的南齐纪年砖现世让所有的猜想成为真实。

漫步复古的这条唐代老街,1200多年前的盛唐民风若隐若现。当剑南烧春被选为“宫廷御酒”进献京都的消息传来,街坊百姓走上街头兴奋雀跃,酿酒师傅面容庄重、眼噙热泪。御酒之誉、满城尽欢颜:御酒之名、光彩照人上千年。还是这条老街,明清时期酒坊林立,商贾云集,百业兴盛。康熙初年,朱熠开设了“开益”酿酒作坊,传至清光绪年间,朱家后代朱天益将作坊改为“天益老号”,一脉相承,“天益老号”酒坊也因此为名,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曾经的繁华与辉煌都已经成为历史,但一“不知何处是他乡”的条幅,仍在风中飘摇着,似乎诉说一个亘古不变的饮者之惑。在剑南老街,游客可以亲身体验酿酒全过程,现场品尝新出的美酒;在川酒会馆,游客可以煮酒论英雄,纵论天下事;在历代酒肆与古戏台旁,游客可以“边喝酒边看川剧”,同时还可以感受绵竹年画和年画现场制作的独特魅力。

“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这并不是单纯的一句广告语。中国白酒,里面勾兑了太多情感的元素。想化,却怎么也化不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既然难免一醉,何不伙同李白同消这万古之愁呢?!

到底沉醉了多久,抑或我们一直没有醒来?走出老街,我的思绪却留在盛世大唐的歌舞升平中„„

酒在江湖,谁主沉浮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的江湖,怎一个逍遥了得。看得见的江湖,滋养一方百姓,也酿造了飘香美酒;有了酒,于是浸淫出传说中的江湖:笛声悠扬、洞箫委婉中聆听;恩怨情仇、刀光剑影中游走。

东不入皖,西不入川。当世酒江湖从未平静,剧烈的行业竞争逐渐打破地域布局,皖地已非微酒独占,鲁酒早在2007年便已让出鳌头之位。川酒执中国酒业之牛耳,成业界普遍共识。山雨欲来风满楼,占据高端市场的六朵川酒金花,如何在觊觎中接招?看不见的厮杀,正在国人的餐桌上展开„„

看不见的手

话说南宋末年,神州奇侠萧秋水被困唐门七载有余,终以“忘情天书”冲破唐老太太的层层诅咒,自此蜀中唐门日渐式微,酿毒术亦被江湖所不齿。然,天府之国物华天宝、人才辈出,更有后人转而精研酿酒之道。忘情之水,醉生梦死:人世间最“毒”之物,莫过于酒。有诗为证: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酒道,却也正道沧桑。

光阴荏苒,日月穿梭。今世川蜀之地大兴酒业:中国17大名酒四川占据6席,占白酒销售总额四成之多。这其中包括蜚声内外的川酒“六朵金花”:五粮液、舍得、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水井坊。长期的口碑积淀,懂酒之人自然明白在中国,最好的白酒在四川。手,虽不是古龙笔下《七种武器》之一,但诸多利器无不发于手。而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才是酒江湖真正的始作俑者。

2010年,传言中的川酒盛世危机,初见端倪:湖北稻花香投资5亿元在重庆建厂;汾酒、红星二锅头相继在蓉设厂;洋河在控股双沟后正与川酒二线品牌密谈收购;加上一直盘踞川渝市场的茅台——至此,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公布的2009年中国白酒十强中,除五粮液、沱牌曲酒、泸州老窖、剑南春4户川酒外,其余6户省外白酒企业竞相在“十一五”收官之年强势启动入川战略„„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说到白酒,似乎川酒的发展一直是支撑白酒大旗的中流砥柱,川酒在很大意义上就代表了中国白酒。

然而,那只“看不见的手”,在打破白酒行业“东不入皖”的神话之后,“西不入川”的神话也变得摇摇欲坠。

长期漫步高端白酒市场的川酒六大金花,在“高处不胜寒”中步入豪门行列,也令寻常餐桌望而生畏。在神话与被神话的过程中,拥有八千多万消费人口的四川市场一直川酒独统,外来酒喟叹“西望巴蜀,可怜无数山”。如今,在蜀道变通途的大战略之下,铜墙铁壁正在瓦崩,新型消费风向已吹进巴蜀大地。

白酒金三角

如今的江湖,早不是飞鸽传书的那个江湖。面对外省其他门派的纷至沓来,川酒六大豪门虽言危机,却未动容。他们眼里似乎只有一个国酒茅台,事实也是如此,只有茅台能撼动六大豪门的统治地位。该结束与茅台分庭抗礼的江湖格局了,远交近攻的大战略呼之欲出:捆绑茅台,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这也是水到渠成的一步妙招,因为六大豪门与茅台原本一脉相承。

哪怕你是初出茅庐的莽撞少年,都该听说酒江湖神秘圣地“U形名酒带”的概念,即将四川几个盛产名酒的地方用线条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个“U”字形,也有人称之“U形酒杯”。

亦有好事者拿出铅笔、摊开地图,探寻四川白酒的历史沿革和地域分布:西起绵竹一线,经成都、邛崃等地,向南经过宜宾、泸州后向东延伸至射洪,恰似一个“U形”,而“六朵金花”正是聚集于此。该区域处于北纬270°50′-31°46′、东经103°36′-105°20′,之间。沿着四川“U形名酒带”向东南捋过来,会发现不远处即是茅台镇。由于版图上的茅台加入,“U形名酒带”也随即变为三角形名酒带。其实,“中国白酒金三角”一直存在,千百年来酒江湖的风吹草动无不源于斯。

并不是所有江湖传闻都是有心者的刻意炮制。该三角区域是国际公认地球上最佳酿酒的经纬度带。在这一区域内,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高,常年温差和昼夜温差小,气候温暖潮湿,区内水系丰富,硬度低、酸度适中,含多种微量元素,是酿酒的绝佳用水。

在这一区域富集如此众多的知名白酒,仅从酿酒技艺而言是无法解释的,因为酿酒技艺凭借口传心授,总能够流传开来。唯一能够解释的,也只能是得天独厚、无法复制的气候、地理、水土等条件。在其综合作用之下,才造就了妙绝天下的四川白酒。

蜀酒论英雄

巴蜀之地,水系纵横、山峦叠嶂、道路险阻。真正的英雄,是生长于斯勤劳的巴蜀百姓。以成都平原为例,距今四五千年前,古蜀人就在川西地区进行开疆扩土。成都平原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自蜀王杜宇开始,蜀人就致力于农作物的栽培,精心培育出了适合于成都平原的稻作农业。鳖灵、李冰先后开发了岷江水资源,创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与此同时,稻作农业区不断改进耕作技艺,培植优良品种,积累稳产、高产经验,成为全国著名产粮大区。史书载,汉代绵(绵竹)、雒(广汉)每亩水田可收成30至50斛(约合今390至580公斤)。

水为酒之血,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水对酿酒好坏的决定意义。四川是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而且因其靠近青藏高原等中国大多数河流的发源地,其水质之优更是毋庸置疑。“中国白酒金三角”坐拥众多水系:岷江、涪江、沱江、金沙江、赤水河„„在这些江河流域,富集酒江湖最负盛名的豪门:舍得、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等,茅台酒也产自赤水河流域。

说英雄,论英雄,谁是大英雄?川酒称霸酒江湖,各大豪门都有领袖群雄的深厚功力:五粮液,坐镇酒都宜宾,销量连续16年雄踞酒林首位:泸州老窖,酒城望门,泸香型白酒开山鼻祖。其窖池从1573年延续至今,堪称国窖:沱牌曲酒,射洪老号,首开“生态酿酒”先河,建有全国首座酿酒工业生态园,同门舍得酒近年更是异军突起;剑南春的天益老号,乃酒林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工艺要素最为齐全的活窖遗址群;水井坊,号称天下中国白酒第一坊;古蔺郎酒,酱香典范,天宝洞、地宝洞,乃酒江湖不可世出的藏酒圣地。

酒江湖,江湖酒。万法归宗,天下之水本一家,共有一个DNA:H2O。放眼国际酒市场,中国白酒也到了阔别江湖、面朝大海的境地。能否春暖花开,关乎国魂的传承与创新。谁是国酒的“华英雄”,还需各位看官拭目以待。大府一粟,尚能醒否

这是一粒天府之国的稻谷。经过五百年的修行,它化身为曲,在窖池里暗暗酝酿:再过了五百年,它化身为酒,静静躺在陶罐中,藏身洞府,又一个五百年过去了,它重见天日化为一缕浓香,陶醉了眼前那个男人。

“1500年前,是他收获了我。今天,我终以最好的方式回报了他。”这粒稻谷对神说。

“其实他也寻你寻了1500年„”神说。

以粮食的名义,我们欢聚生命里;因酒的召唤,我们邂逅轮回由„„

粮为酒之肉

“吃饭实在是从饮酒中带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最初种植粮食的目的不是为了吃饭,而是用来酿酒。1937年,著名考古学家吴其昌提出了这个匪夷所思的观点。无独有偶,大约半个世纪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人类学家索罗门·卡茨博士发表论文,再次提出了类似观点,认为人们先是发现采集来的谷物可以酿造成酒,而后才开始有意识地种植,以保证酿酒原料的供应。

好酒之人自然为上述观点欢欣鼓舞。但逻辑关系依然是:“清醯之美,始于耒耜。”没有粮食,就没有中国酒。

天府之国“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故而“居给人足,以富相尚”。在稻作农业的有力支撑下,四川酒业之风得以蓬勃兴盛。其中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原料品种,例如,成都平原绵竹糯米、大米,以及川南丘陵赤水河流域的米红粱,这是酿造剑南春和茅台酒不可或缺的特殊原料,其他地方是难以出产的。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诗经》中黄鸟啄食的“粱”,也是泸州老窖的“肉身”——高粱。酒城特产的“泸高梁”,比其他地方的“粳高梁”对酿酒生产具有独到的优势。

手心的这穗高粱,皮薄红润、颗粒饱满,穗大而籽粒丰硕沉甸。据介绍,泸高梁最大穗长50厘米,千粒重40至50克,产籽米近1市斤。支链淀粉含量高、角质层更薄,支链淀粉易糊化,糊化后黏性好,不轻易老化,上述特点,非常适合酿酒微生物利用,促进糟子的保水生香。其微生物酚元化合物可赋予白酒特有的芳香。

单用一种粮食为原料酿酒,酿出的酒具有相应特殊的风味。高梁产酒清香味正,糯米产酒纯甜味浓,大米产酒醇和甘香,玉米产酒味含冲香,小麦产酒则显曲香。如果将上述5种谷物糅合在一起酿酒,会是什么味?那就品一口五粮液吧。宜宾“杂粮酒”的酿制始于宋末元初,并形成了各自的生产配方。“荞子成半黍半成,大米糯米各两成,川南红粮凑足数,糟糠拌料天锅蒸。”这个“陈氏秘方”是1952年的版本,如今的五粮液配方和酿造工艺完全被外人所“破解”,但为何世上只有一家五粮液,个中道理,专家如是说:就是外人有了“陈氏秘方”,也拿不走五粮液集团所处的独特环境。

需要探秘的酒之“曲”,实乃玄机四伏。

看不见的“酿酒工人”

酿酒车间里热气腾腾,四溢的酒香让我这非善饮之人亦通体舒畅。起糟、拌料、上甑、蒸酒,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谁能想到,除了这些看得见的员工,每秒钟都有数以万亿的微生物参与美酒酿造,正是这些看不见的“酿酒工人”据定了不同酒香、不同的品味。

让粮食霉变,制曲是酿酒的第一道环节。“初麦面一石,高粱面一斗浇水和匀,模制成砖,置于隙地上,以物覆之,数日发酵,再翻之覆如故,听其霉变,是为曲母„„”微生物发酵凭借靠天吃饭——等待气温暖和,酵母菌、霉菌等生长繁殖活跃的条件下制曲并添加10%左右的曲母制坯以启动发酵。制曲工艺流程为:小麦、高梁→磨面→润粮→踩制成型→堆放→培茵发酵→曲母。这套流程流行于600年前,如今虽在工艺上有所精进,但仍大同小异。

古语云“千年老窖万年糟”。从现代微生物的角度看,古窖池已不是简单的泥池酒窖,而是集发酵容器、微生物生命载体和摇篮于一身。在酒糟的发酵过程中,窖池中会产生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和香味物质,并且慢慢地向泥窖深处渗透,变成了丰富的天然香源,窖龄越长,微生物和香味物质就越多,酒香就越浓。在漫长的酿酒过程中,每一轮窖藏投入酿酒的粮食,都是窖内微生物新鲜的养料,微生物吸收养料,得以不断生长繁殖并进行酿酒代谢。

在传统酿造技艺中,历有“低温入窖,粮糟缓慢糖化、发酵升温成酒”的总结。酒糟在窖池发酵“发热”属阳,用泥池发酵属阴,让发酵中的“阳”在泥池中“阴”的作用下平衡而酿造出美酒。

白酒的酿制是一项生物工程。发酵过程中的“阴阳和谐”为好酒奠定了基础,而之后的蒸馏过程则更显神奇。蒸馏也是传统酿造技艺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发酵好的固态酒醅采用续糟混蒸法在一种又低又矮的传统甑桶中缓火蒸馏,甑内繁多物质交织在一起,各种香味物质都蒸馏于酒中。守候在甑桶旁边的摘酒工人们在合适的时刻用酒盅接出温热的原酒,喝上一口,凭着丰富的经验判断相应的时段出的酒是否合格。如今,每一次蒸馏出来的原酒都会送到现代化的分析检测设备上测定成分是否优越。实际上,科学的检测设备和经验丰富的酿酒工人们的舌头是质量的双保险。

在酿酒的过程中,将同一窖池中不同母槽的酒进行组合,即将槽酒进行勾兑。这就是早期最原始的勾兑方法,也可认为这是勾兑技术的雏形。

繁琐的工艺师走向品牌的必然之旅。并不是每一个窖池出产的酒都是五粮液。一个窖池中不同位置的酒槽出产的酒质各不相同,而且一次蒸馏过程中各个时段出产的酒更是有优劣之分,如一级酒、二级酒、三级酒。

睡出来的美酒

养生之道关键在于合理休息,修身养颜的学问中特别指出女人的“美“是睡出来的!“睡美人”一词叫了数千年,原来其中早有科学根据。人如此,其实酒也如此。酒的“睡姿、睡态、睡法”,在酿酒技术层面上讲就叫“贮存”,白酒贮存是白酒酿制的重要环节,贮存的功力最终决定了酒的品质。

在剑南春古窖池群旁边,有几处较大规模的贮酒库。“藏酒重地,闲人免进”的标志显示了贮酒区域的重要性和神秘感。这是一个视觉、嗅觉和味觉的盛宴,目及之处,庞大的陶坛矩阵齐整林立;呼吸间,醉人心脾的老酒气息扑面而来:轻抚陶坛外壁,一股沁人的凉意泛进手里。在贮酒区里是不可高声喧哗的,老酒在这里熟睡,真是“不敢高声语,恐惊梦中人”。贮酒区里恒温恒湿,老酒的贮存是一个神奇的过程,老酒在陶坛里自由地呼吸,它与外面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温度”、“能量”、“健康物质”的交换,人力无法察觉,就算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也无法窥见其全部秘密。

利用天然洞库藏酒,到底会给白酒带来哪些好处呢’

俗话说,“酒是陈的香”,像国窖1573这样的中国顶级佳酿,其基酒则至少需要在天然洞库用陶坛贮存长达5年以上的时间。目前,中国白酒企业绝大多数均利用自建的人工仓库来储酒,而利用天然山洞藏酒,在全国仅有4家酒厂具备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它们分别是桂林三花酒(米香型白酒)、湖南酒鬼酒(馥郁香型白酒)、古蔺郎酒(酱香型白酒)和泸州老窖。其中,泸州老窖是中国唯一一家洞藏浓香型白酒。泸州老窖拥有三大天然储酒洞库,分别是龙泉洞、醉翁洞、纯阳洞,它们是泸州老窖高档酒的贮存之所,是“液体黄金库”。其中,龙泉洞位于长江畔的凤凰山麓,是国窖1573定制酒的藏身之所。醉翁洞、纯阳洞位于沱江沿岸的五峰岭。在老子的“大器晚成”的思想影响下,酒要长时间储存才好,日”越陈越香”;窖和糟也要越老越好,日“千年老窖万年糟”:发酵与蒸馏时间要长才好,日“缓火蒸馏多轮发酵”。在老子重阴弃阳哲学思想影响下,白酒讲究“绵柔甘爽,放弃糙辣”。泥池发酵,对缓慢发酵十分有利,酒的燥辣味明显减少,而天然储存在地下洞库里,减少腥味,对酒体平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也是发酵中以柔克刚的本源宗旨。

白酒为什么要陈酿呢?听听中西合璧的医学诊断吧。新蒸馏出来的白酒,度数很高,大约在60度至70度之间。由于微量成分中低沸点含量较多,酒中分子自由度大,因而出现酒味辛辣、暴糙等不足之处,呈现白酒起初的“极阳状态”。因此,新蒸馏出来的酒一般是不能直接上市的。这种新蒸馏出来的酒又称作“基酒”,经过一段时间的贮存与陈酿,削弱新酒的阳刚之气,去除酒体的刺激、粗燥、辛辣,使酒体日趋平和、缓冲、细腻、柔顺和协调,醇香与陈香渐渐显露。白酒的陈酿老熟,实际上是酒体分子间相互进行缔合与重排,并把新酒中部分低沸点成分缓慢地挥发与演化,达到阴阳平衡的过程。

斯皮尔伯格在《世界大战》中诠释了时间之于生命的真谛。当外星生物入侵我们星球时,最终捍卫地球的竟是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也正是这些带来生老病死的细菌,赐予人类跳跃自然法则的不二法门——酒。因为酒,狄奥尼索斯可以眄视阿波罗,窃窃诡笑。蜀家有酒,安得大器

酒为欢伯,除忧来乐。一杯美酒,悠悠醇香,似有无穷魅力。法国的葡萄酒、俄罗斯的伏特加、德国的啤酒、日本的清酒都已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载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酒的品质与独具文化内涵的酒包装密不可分。

文人爱品酒,侠士爱饮酒,老翁爱咂酒,美人爱醉酒,大宴宾客时要饮酒,久别重逢时要饮酒,残花清月下爱独酌,大漠飞沙前宜豪饮。天下爱酒之人多,好酒之出产亦多。盛酒必有器物,售酒须有门道,酒器之内的乾坤,销售道里的天地,都能在那酒品的包装之间窥得一二。好酒佳酿多配美装,酒品包装之精美既含商业又兼艺术,方寸之间自有一片天地。

著名品牌大师马克·戈贝(Marc Gobe)在他最新中文著作《情感品牌》一书中提到:包装就是一部半秒钟的商业广告。“包”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象人裹妊巳在中”,是说它意为一个尚未成形的孩子孕育于子宫之中的形象。而“装”的解释为“裹也”,即,缠绕包裹的意思。在我国“包装”的国家标准是: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贮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

我国之白酒,有柔水之外型,又有烈火之秉性。因此,白酒的包装在体现商业价值、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同时,也多追求阳刚、力量、结实、饱满的味道,而四川白酒的包装在这种商业与艺术之间的探索,更是值得一观。

蜀中名酒,六朵金花。作为最值得珍藏的包装奇葩之一,艺术珍品五粮液因其美轮美奂的水晶瓶体,与内装600多年古窖所酿之顶级五粮液酒,而备受世人瞩目。经典的鼓形瓶造型,繁复精美的手工雕刻,配以红白两色的精致商标,尊贵典雅,如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至精至美,作为五粮液专卖店的镇店之宝,被称为最具收藏价值的白酒珍品。

唐时宫廷酒,今日剑南春。剑南春以盛世的大气与喜庆为基调,以翻阅式的结构与人互动,给人一种开启巨著的仪式感,书的封面以金属匾嵌入品名,给人以特有的简约与不凡的沉稳感,以高贵典雅的皮纹纸增添了包装的华丽,以不同材料的质感来诱出“物灵”之感,水晶瓶体耀眼夺目,精工刻花细致完美。整个包装,无论是厚重的文化感,尊贵的身份感,还是开启的仪式感,都值得让人沉醉其中。

作为泸州老窖系列酒之形象产品,国窖1573立方体形的包装,棱角分明,霸气十足。基座以金色五星蕙芷为装饰,灿灿蕙芷,熠熠生光,在增添装饰感的同时,选以传统玉玺的造型来呈现。以大面积国旗正红为外盒铺设,透出高贵之感与帝王霸气,而水晶玻璃烧制的瓶身与外盒有象征国土面积的960颗五星更添至尊之感。

酱香典范,红花郎。作为我国白酒中的一类珍品,红花郎酒以105道工序打磨的精致瓶形,柔美流畅,张弛有度,高贵典雅。以纯正的红色为底,以24k砂金烧花,再配以24K亮金压边,既含蓄又奔放,鲜艳热烈,大方优美,尽显古典高雅之美。赋予好酒一种“中庸”的意味和状态。整个包装都蕴含了一种繁简和质感的对比,透出雅致、简约、时尚之风,是一种和谐的美。

智慧人生,品味舍得。舍得酒以极富传统文化精髓与玄妙生活艺术的“舍得”二字为立足点,并将其内涵付之于包装之上。取传统书法之米字格为底、书法字体为形设计的“舍得”二字,极具古朴庄重之味,在色调上以稳熟的米、褐二色对立分割,一阴一阳,尽显玄妙之道。陶瓷包装,既方便储存,又更显历史之味。整个包装都尽展博大精深之“舍得”的哲学意味。

链接:名酒妆名镇,名镇装名酒 酒以地兴,地以酒名。

一种名酒与它的产地之间,有一种天然的、无法割舍的血缘关系。一方水土酿造了一方名酒,而一方名酒反过来又能使它的产地名声大噪

沱牌·沱牌镇

沱牌镇原名柳树镇,俗称“柳树沱”,位于长江支流的涪江西岸,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依山傍水,气候温和,人杰地灵,是中国名酒沱牌曲酒的故乡。蜿蜒流淌的涪江水不仅孕育了沱牌美酒,更使中国千年的舍得文化流传至今。沱牌镇旨在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一流的酒文化名镇,将经典的处世哲学和深刻的人生智慧融入凝固的建筑艺术,赋予沱牌镇有舍有得的传统哲学思想。剑南春·剑南镇 独特不可复制的生态地理环境,圆润纯熟的千年酿酒技艺,剑南镇延续着北纬30°的传奇。通过剑南镇的特色打造,重现盛世唐朝的景象,彰显酒文化的至高境界,追寻隐隐的历史灰线,感触剑南春酒发展的时代脉动,将高贵、永恒的文化传承延续到现代名镇文化中,在永恒的时间和空间生存、发展。泸州老窖·黄舣镇

黄舣镇位于长江上游,风景宜人,环境优美,聚集了泸州老窖等国内总多知名白酒企业巨头,形成了酒业集群。黄舣镇名镇建设旨在用现代的眼光探寻千年来的智慧,将千年窖池文化与现代产业发展融为一体,传承和发扬泸州老窖·黄舣镇所具有的新时代意义的老窖文化。

郎酒·二郎镇

二郎镇旨在以川南民居建筑风格为主要特色,建设“中国酒谷·名酒名园名村”,挖掘整合郎酒文化、赤水河红军文化,构建郎酒·二郎镇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系,将文化通过名镇建设凝固传承下去,把二郎镇打造成“世界一流、中国第一”的名酒名镇。

国酒之道,孰舍孰得

“天府之国多佳酿,蜀都自古飘酒香”,酒乃天地间的尤物。虽也进入肚腹,却不能充饥,不能解渴,只作用人之心神。上自宫廷,下至市井,高贵者,卑贱者,都喝酒。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白酒如何彰显国粹乃至国魂,已成为诸多酒家定格海外战略的首要命题。旨在打好本民族的文化牌,各大川酒可谓都有一手好牌。如今国内高端酒市场却是这样的现状:喝酒之人不买酒,买酒之人不喝酒。官场酒、高价酒的市场配置,相当于酒家在玩“斗地主”游戏时,“4个2”搭配“两王”,一股脑冲了出去。

好酒天价,却总会有人买单。这是游戏的潜规则,还是规则的潜游戏呢?

大国酒醒

金元殿里的天子赐宴,三家村时的老翁对酌,虽然档次不同,气派迥异,但把佳酿或旧醅喝下肚子,并品味那个美妙的过程,则是一样的。

如果去一个有情调的酒吧,那么葡萄酒必为上佳之选,因为只有它才符合浪漫的情调,世界杯期间,酒吧里的啤酒卖疯,因为只有它才能反映和升华球迷的激情:西方贵族聚会,白兰地是必备的酒品,因为它代表着优雅与尊贵。当一种产品文化在大多数消费者心目中定型之后,它就自然会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力量。葡萄酒、白兰地、啤酒对白酒产生的巨大冲击的实质就是文化上的冲击,也就是说,酒类竞争已经上升到文化竞争的层面了。

“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中国白酒与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被 重构成为普遍的现象。其中一个很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称为世界四大蒸馏酒。与国际酒文化接轨,剑南春在全球酿酒业率先进入“纳米时代”,并一举突破世界蒸馏酒年份判别难题,都已证明了中国白酒科研技术上的领先。

技术不是问题,问题是酒文化的全球推广。谁能代表中国文化?无论大家如何争议,孔子所引领的儒家文化必然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它始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更是凝聚接连海外华人的期待。自2001年后,中国白酒迎来高端品牌的大发展期,白酒国际化的呼声也日渐高涨。茅台的健康诉求和国酒定位,水井坊——中国白酒第一坊,高尚生活元素;国窖1573-中国白酒鉴赏标准级酒品,品味433年历史,舍得——人生大智慧等。

然而如今,在众多深具忧患意识的学者眼中,开放的中国正在承受价值多元化冲击带来的阵痛,思想价值体系的解构和,重构成为普遍的现象。其中一个很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丧失,而儒家文化正是其中的精髓所在。

儒者为王

“神采飞扬,中国郎”的经典广告语,更令人为之一振,彰显了“豪迈、雄健、向上”的品牌内涵。“郎酒”品牌诉求的最大成功在于,紧紧把握了时代大主题的脉搏,迎合和体现了一种20年来中国“大国崛起”的扬眉吐气和时代精神。

事实上,与外来酒种相比,中国白酒所拥有的文化要深厚得多。“礼”和“德”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酒文化的精神内涵。而它们恰恰也是儒家哲学的核心要素,也就是说,白酒其实一直承担着儒家哲学载体的作用,是儒家思想的忠实传播者。中国的白酒如果产生一个这样的品牌,一个可以传达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品牌,就等于在发掘和锻造中国人的精神和信仰,并提炼升华向世人展示,那么这个品牌必定会成为一代王者。

2006年,“祭孔大典”。五粮液成为祭孔大典唯一祭祀酒。与孔子“牵手”,五粮液重回王道。采天地之灵气,汇江河之脉流,融五谷之精华,纳人和之风情,集文化之国粹,五粮液在酒江湖里,俨然以儒家文化集大成者自居。“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中的“五美”是中庸之道的升华,是造酒时的细致绵长,是品酒时的温润儒雅,是五粮液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反之,五粮液这样实力雄厚的企业与儒家文化的牵手,更是复兴孔子文化的绝好契机。

舍得之道

与其他川酒反溯传统文化相比,舍得酒显然放眼当世,更注重引领当代人的饮酒理念。其引证堪为经典:人生如酿酒,如果舍不得把粮食转成糟粕,就不会得到佳酿,如果在已得普通好酒之后舍不得从一百斤中汰除九十八斤,就不会有机会遭遇真正的舍得。所以,世所惊羡的精彩人生和超人境界,总是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舍得功夫相伴相随。

接下来,舍得锁定了高端消费群体——成功人士。因为舍得,他们总是能够在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同样是因为舍得,他们能够在常人执迷其间不愿离开的地方看到从头越过之后更广阔的天地。

舍得酒之所以在竞争剧烈的酒江湖中脱颖而出,得益于人格酒的鲜明定位。此举,也为白酒走出国门另辟蹊径。人们常常在说,酒品可以照射人品——而以舍得铺筑的道路正好是通向做人与酿酒至高境界的同一条道路。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思想无疑迥异儒家。与其他儒文化酒相比,舍得给人以智慧:如果舍不得在墙壁上开孔,舍不得破壁,没有把“壁”空出来的境界,我们就不会有“壁”不能想像的“门”和“窗户”的世界。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沱牌集团在全国首开“生态酿酒”先河,建有全国首座酿酒工业生态园,以“生态循环、绿色环保”著称于中国白酒行业。生态园区位于四川中部丘陵地区北缘,地处北纬30.9°,与泸洲、宜宾、江油和贵州习水形成了中国白酒最佳品质的金三角,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928.4毫米,平均气温17.3℃,常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地下水丰富,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有益于酿酒和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成分,植被面广。

白酒按香型不同,分为很多种。但是这个纬度确实很重要,温度、湿度等区域小气候都影响着优质白酒的酿造。北纬300这一纬度带是世界公认的酿酒中心地带,这一传奇纬度带,成就了世界葡萄酒中心“法国波尔多”的不朽传奇;创造了世界白兰地故乡“柯涅克”的荣耀与辉煌。白酒也不例外,这并非偶然。

四川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篇5

李昊

引 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西部文化强省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新初同志在“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电视电话会”上要求,开展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建设”行动。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和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1]。那么在实践运作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群众娱乐文化系统的建设情况又是如何的呢?以下本文以在名山县的农村实地调研情况为例,通过对其当前文化建设现状、问题和经验进行分析,以期对四川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实例参考。

名山县基本情况

四川名山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距成都90公里,是四川省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水禽养殖基地、粮油生产重点县、发展草食畜禽试点县和国家科委重点联系县,素有雅安“粮仓”之称。2006年又被列为“科技兴茶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全县幅员614.27平方公里,辖9镇、11乡、192个村、1244个村民小组、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约26万,其中农业人口约23.36万人,航测耕地39.5万亩。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文化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

名山县的图书馆和文化馆大体情况类似,文化设备简陋落后,没有高素质的专业文化人才,缺乏正常的办公经费,无法充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大多数乡镇文化站设施陈旧,利用率不高,基本上形同虚设,而村一级基本没有文化活动场馆。现有20个镇乡文化站,基本上每个文化站都配有至少一名文化专干。但是由于文化专干多为各乡镇自行聘任,属于非正式的事业编制人员,待遇一般较低,且大多都为兼职干部。

2.2 文化消费和活动方式

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名山县农民的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娱乐活动方式日益丰富。各村基本都有文化宣传队,以及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种文艺表演队,除常见的秧歌队、舞龙队、篮球队之外,部分乡镇还有铜管、电声乐队。当地农民的日常文化活动形式仍以电视为主,以报刊杂志、麻将纸牌等为补充。平时喜欢看的书刊分别是医疗健康类(48.89%)、农业技术类(42.22%)、休闲杂志类(33.33%)、法律规章类(31.11%)。在购买书刊的人群中,有64.29%的人表示买书的目的是为了学点技能。这说明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深入,农民群众越来越意识到一技在手的重要性,也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生活,自发地为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精神生活而努力,文化活动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唱歌跳舞,而是代表了高质量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状态。

同时,农民群众用于文教娱乐消费的比重也在增加。有43.48%的人每年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在100~400元,有26.09%的人支出在600元以上。可见当地农民对于文化消费越来越看重,也愿意为改善提高自己的文化生活花钱。

2.3 几个重要文化工程建设情况

(1)“村村通”工程

名山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前综合覆盖率已达90%以上。电视是农村基层群众最主要的休闲方式,也是他们了解国家政策和本地政府规章制度的最直接的途径和渠道。因此“村村通”工程的畅通也关系到国家方针政策的传播执行和社会的稳定团结。但是这项便民工程仍存在实际操作中的诸多难题:

第一,广电系统改革以后,权利和权益不再由县级基层管理分配,而省、市又各自为政,于是出现了分工不明、管理混乱,遇到问题被各方当球踢的局面,这种权责不明直接导致了基层工作的管理困难。

第二,财政投入不足导致铺点缓慢。名山县是人口大县,按照目前的财政拨款很多地方都无法配套,僧多粥少,也影响了“村村通”的进程。

第三,后期维护存在困难。改制后广电工程不由基层负责,但后期维护却需要各村镇负责,上级部门只管安装,日常维护包括工作人员都是由基层另行解决,而基层没有广电收益,承担这些费用难免力不从心,铺点越多,反而给基层增加了更多压力。

第四,农村存在大量自行安装“锅盖”的不良现象。虽然铺点到位了,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居住的分散性,目前尚不能做到户户通,而农民无法承担单独架设光纤到户的巨额费用,很多家庭都选择了私自安装非法接收设备“锅盖”。甚至很多农民为省掉光纤费用,也选择花几百元钱一劳永逸地安装“锅盖”。可以说,由于基层无执法权限,而上级部门也无人来管,当地“锅盖”泛滥,成为一“景”。更为严重的是,农民就通过这些设备接收到了部分未经审核过滤的卫星电视节目,其中负面消极的新闻节目就直接影响了群众的判断,甚至有时直接导致了他们对政府产生不理解甚至抵触情绪,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2)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

名山电影公司自2002年改革后,基本名存实亡。自“2131”工程实施以来,县政府和主管局都予以了重视,目前基本上保证了每年每村都至少能放映一次电影。但是困难仍然不少:

首先,经济投入尚有缺口。国家只负责拨给放映设备,以及按放映次数拨款。片源、放映员、交通设备都需要各基层自行负责解决,中间的缺口部分仍把压力下放到了基层。

再次,片源限制。国家下拨的影片陈旧,不受群众欢迎,目前片源主要靠向省公司或者外县电影公司租借解决。另据了解,今年内国家还计划拨放数字放映设备,但是据我们实际了解到的情况,农村群众更倾向于看胶片电影,并不喜欢数字电影,而且一旦换为数字放映,那么片源如何解决将又是一大问题。

最后,技术人员缺乏。目前农村电影放映存在的一个严峻问题是缺人,现聘的2人均为60余岁的退休人员,而年轻人嫌待遇低不愿意从事放映工作。最重要的是,编制问题无法解决,甚至电影队进人都要通过常委开会讨论。

(3)“万村书库”工程

名山有3个试点,在乡是“农村书社”,在村是“农村书屋”。据我们实地走访情况,这项工程其意义是深远的,有助于农村下一代子女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但由于是试点工程,也存在部分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比如在书源的提供上,国家统一调拨书刊寄放于书屋出售,但这些书刊大部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并不适合普通农村群众阅读,而受农民青睐的农业技术、医疗健康等实用技术性书刊数量有限,而且目前书价即使8折出售,相对农村群众而言仍然偏高。相比之下,由书屋承租人根据农村实际市场情况而自行购买用于出租的部分书刊更受欢迎。

2.4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和短效性

文化基础设施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建立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站的有效运行机制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2]。总体来说,名山县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目前只完成了上级指示的基本设置任务,大部分乡镇的文化站名存实亡,成了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文化站;而图书馆、文化馆等重要文化活动阵地设施设备陈旧简陋,现代化设施缺乏。这一方面固然与当地财政困难、对文化建设有心无力的投入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前整个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重物质利益,轻社会效益”的思想意识有联系。文化建设不应该是只满足于完成任务的“建而不设”,如果不能从长远的眼光和考虑出发,如果不做好这些基础设施的后期巩固和长效管理问题,也许它们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一定作用,但长此以往,这些设施将会被淘汰[3]。如何避免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短效性,如何巩固维护,都还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资金扶持。

(2)资金投入的差异性和局限性

名山县的文化建设整体面临着断资的窘迫局面,从县一级到乡镇、村社,财政拨款仅仅能勉强维持办公之用,经费困难是人才缺乏、设施落后、活动受限的最重要原因。而政府在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上也表现出局限性:重城乡文化,轻农村文化;重乡镇阵地,轻边远山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目前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乡或一些较大的场镇,而边远农村的农民群众则难享受到文化服务。

无论是在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人才资源、活动内容等方面,这种差异性都非常明显。地方政府的倾斜性投入也加大了城镇与农村文化建设之间的差距,这实际上并不利于农村文化的发展,经济投入欠缺,先进文化也难以普及[4]。

(3)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断层和流动性

农村文化队伍中文艺骨干的奇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乡镇文化专干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力量,但目前看来大部分的文化专干“不专”,待遇不能保证,流动较为频繁,出现了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再加上经费短缺,文化干部的业务培训也跟不上时代的需要,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4)文化活动方式的传统性和相似性

名山县的农民群众平时的文化活动不外乎电视报刊,参加村上的文艺团队,而各村镇文艺队也基本上是传统的秧歌队居多。实际上,农村文化建设目前整体上都是模仿和相似的较多。有71.74%的群众所理解的文化娱乐活动仍然是电影电视一类,其次是群众性文体活动(58.7%)和棋牌(39.13%)。如何走出传统文化活动的圈子,挖掘农村潜在的民间特色文化,根据不同村镇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促使农村文化向多元化、特色化的繁荣道路前进,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当地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

3.1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养文———名山茶文化的品牌打造

文化产业作为现代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有助于西部农村将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

名山素有“仙茶故乡”之誉,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名山县充分发挥茶产业优势,以茶富民,以茶强县。目前全县已建立了45个标准化无公害生态示范茶园, 85%以上农户种植茶叶, 2005年仅茶叶人均纯收入就达333元,茶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农民日常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更重要的是要发掘农村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其来产生经济效益,带动农村社会进步。配合茶产业,文体部门也积极塑造名山茶文化的品牌,在去年,名山文体局就举办了茶叶产业会专题文艺晚会、万亩茶园“茶歌茶技茶艺”表演、皇茶采制大典等大型活动。

不过,名山的茶文化打造还有不足之处。虽然名山“仙茶”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很少为外界所知,颇有养在深闺之势,在市场上价值也远逊于龙井、铁观音等。不过,最近县政府已与某普洱茶产销公司签署合作协议,由该公司投资2~3亿元,在蒙顶山打造一座茶文化艺术中心。这也是名山政府在不断提升蒙山仙茶品牌形象上的决心和努力,争取做大做强川茶龙头企业。在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并相互促进方面,名山的茶产业和茶文化不断地进行着“以文养文”的探索之路。

3.2 重视发展企业文化,以文补文———三旭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

发展新农村文化,也要重视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等的建设,探索“以文补文”之路。名山县三旭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在建设企业文化方面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我们探索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该公司定位于家族式的管理,组建了制度文化、技术文化、宣传文化、企业形象文化四类文化载体来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每年公司都会组织中型的竞技比赛活动,内部的春节晚会以及各种小型球牌棋类活动。公司没有专业的文艺技术人才,所有的文化活动全靠员工自发摸索进行,几年下来,已成立了一支半专业的企业文娱演出队伍,与县文体部门都多有合作,每年都出色地承办或协办了市、县政府的几个重要节庆大型文艺演出。除此之外,公司每年都举办了大型的对外助学活动,同时还不定期地组织送文化下乡演出到蚕农中。

类似三旭公司这种既无先天的专业队伍,又无后天的专门培训机制,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的组织力量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文化建设形式,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当地政府由于资金人力等缺陷而造成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之处,这种“以文补文”的模式值得借鉴。

三旭公司的经验大致可以归纳为几点:首先,负责人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大力支持员工的文化活动,光在演出服装上公司的投资就已经超过了50万元,平时对于员工各类比赛、演出排练、获奖等都有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几个负责人也热爱文艺活动,甚至是目前演出队伍的骨干力量。其次,公司竭力塑造“内凝人心,外塑形象”的企业理念,这种精神文化的建设也激励了员工的奋进,公司不但有自己的企业之歌,还经常组织表现优异的员工出去活动,定期对员工进行各种技能培训,这种企业文化更近乎于宗族文化。农村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土地文明,它与工业文明下的文化建设有所不同,重要的就是靠类似血缘关系维持下的那种大家族理念,人人有责的认同意识尤为重要,而三旭公司在精神凝聚上是成功的。这些先进的经验也为我们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路径,如何因地因势探索前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建议

4.1 加大经费投入,保证专款专用

目前政府投入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资金渠道,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要落到实处,不能光是说说而已。政府不仅要加大扶持力度,而且要尽量做到对文化事业和基础设施的财政单独拨款,最好专款专用。设立文化站专项活动资金、购置图书专项资金、文化工作人员的专项办公经费等,为文化事业和设施建设提供稳定的财政保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保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均衡发展。

此外,名山县自身也要注意开源,广开渠道,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鼓励社会各界和企事业单位捐资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像三旭公司这类大力扶持文化建设的企业应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来。

4.2 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打造农村文化品牌

繁荣农村文化,可在创特色和塑品牌上做文章。名山县除了茶叶,蚕桑也是当地的重要产业之一,开发乡土文化资源,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个性,不能只注意短期收益,要在打造文化品牌上下工夫。我们调研过程中看到某些村镇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比如茅河乡就利用其当地文物资源丰富的特点,计划打造具有唐宋风格的本土品牌,这些经验都是值得提倡鼓励的。

4.3 调动农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归属意识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为农民群众提供设施和各类文艺活动,更重要的是要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树立主人翁的归属意识,促使他们自发主动地投身到文化建设的蓬勃事业中来。名山县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文化群众基础相对是较好的。我们在车岭镇调研时发现,当地群众文化参与热情高,归属意识强烈,文化建设也相对较好,甚至该镇还自编有镇志,这也是我们所有调研地区唯一无任务指标而自发编写的文化材料。农村文化应该是一种土地宗社文化,培养群众浓烈的文化认同精神和归属感,要鼓励和引导农民自办文化,政府再给予一定的重点扶持,使农民群众不再认为“文化建设只是政府的事”,而是自己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强这种凝聚力,是我们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当重视的问题[5]。

4.4 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文化工作人员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头羊,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生活保障体系,解除后顾之忧,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其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是当前不容忽视的。首先是编制,这是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文化工作人员都属于事业编制,由地方财政拨款,而大部分乡镇自身财政都紧张,有时自然无法保证下属文化人员的基本待遇。如果改为行政编制,无疑是对整个文化工作人员的鼓励,至少生活保障了,其工作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以前那些兼职现象也会相应的减

少,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基层文化工作的展开。农村文化队伍也要加强建设,对兼职其他行政职务、转业干部和驻村干部等并不从事文化工作而又占用编制的人员,要及时进行清理。工作人员要持证上岗,经过严格考核才能进入文化队伍。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上级文化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加强自身业务修养,巩固和提高业务素质和技能。另外,政府可以考虑鼓励艺术类专业的大中专生下乡实习,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优惠,这也可在一定时间内缓解当前农村文化工作人员断层的饥荒。

4.5 尽快恢复农村广播系统,及时传达国家和当地政府方针政策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的另一问题就是,本来以为已经淡出历史舞台的农村广播系统,实际上目前还具有一定的宣传作用,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应当恢复并维持下去。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反映,很想了解国家和本地政府的政策、新闻,过去通过广播可以听到上面的声音,现在95%以上的村广播已完全停止播出,结果使得群众离政府越来越远。实际上在农村,除了电视,广播的正面宣传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块阵地不应该放弃。如果目前要恢复原来的有线广播,成本较高,建议可以借鉴大学校园的无线广播模式,成本相对要低,使用时限也较长。

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在目前西部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各方面都还比较落后的状况下,文化建设往往是被忽视的一环,但是,它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小觑的积极影响和作用[6]。

首先,文化建设可以直接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发展。社会文化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互相促进的,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建设,它更加重视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相互支撑,最终通过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反之帮助农村文化的进步。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生产理念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都促进了经济的进步。而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文化产业的打造发展,也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产生经济价值,推动西部经济增长。

其次,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人的素质最终决定社会生产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提高西部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是培养和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农民职业技能素质。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也愿意进一步加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同时,科学文化技术又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这也促使农民在教育培训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大。在被调查者中,有53.85%的人表示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更多地获取市场信息,还有38.46%和15.38%的人选择了“促进生产”和“帮助就业”。而深受农民欢迎的培训内容分别是种养殖技术(84.62%)、市场营销(46.15%)、外出务工技能(46.15%)、农产品加工(38.46%)。这也反映了当地农民正逐渐由传统的单一农业型农民向多元市场型、技术型的新型农民转型过渡。而这一切都为今后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供给。

结 语

名山县是四川农业大县,有一定的文化资源和历史积淀,但是经济不发达,这在西部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先进经验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借鉴参考,调整方针政策,提供对策建议,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搞好西部建设开发。

注:本文修改自《雅安名山县农村群众文化娱乐现状调研报告》一文。

作者简介:李昊(1978-),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博士,助理研究员,对农村文化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

参考文献:

四川文化产业园项目商业计划书 篇6

“四川文化产业园”是一个包含文化创意、文化主题旅游、现代娱乐、青少年体验式教育、文化会展及商业配套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复合型的文化产业园区,已被四川省委、省政府确立为四川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项目选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拟占地面积约3000余亩,首期供地约1500亩,分为6个主题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电影主题乐园、青少年体验式素质教育基地、影视基地、旅游风情演出、文化小镇。

二、项目背景和政策支持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

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要实现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目标,需要着力解决“抓手”问题,用大项目促大发展。

四川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具备两大现实机遇:

1、四川已成为全国第九个GDP总值过万亿的省份。目前,全国GDP总值过万亿的其他八省市的实践经验表明:GDP总值过万亿,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重要“拐点”,其文化产业发展必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井喷”;

2、近期,中央作出了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加快发展的战略决策,四川文化产业领域需要有大项目作为“引擎”。

四川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响亮的城市品牌,具备强劲的文化产业基础。

(二)国家相关的政策支持

国办发[2003]10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两个规定的通知》;财税[2005]1号、财税[2005]2号、财税[2006]153号、川办发[2005]42号等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

(三)项目的投资人概况(对拟引进投资商的要求)

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成立于2000年3月,是以出版物分销为主业,集文化旅游、传媒、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国有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为中央确定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和四川省政府着力培育的79家大企业大集团之一。、集团目前拥有3家全资子公司、7家控股子公司和2家参股公司。集团控股的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已于2007年5月30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成为国内首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图书发行业零售企业。

三、项目定位和选址

(一)项目定位(地位及发展方向)

构建一个多业态、复合型、互动式、个性鲜明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和文化主题旅游区,力争成为全省第一、西部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区域文化产业品牌和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力争成为四川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大平台”:一是文化新业态、新产业的重要平台;二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紧密结合的重要平台;三是推动四川文化产业资源整合,探索发展新机制、新体制的重要平台。

(二)项目选址

园区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城市新区南组团,紧邻成都七中温江校区,周边高端楼盘云集,临近区域有娱乐项目“国色天香”和规划中的“体育城”、“医疗城”。项目靠近绕城高速、光华大道、温泉大道、凤溪大道,距规划轨道交通站点1公里,距市区三环路8公里。

地块面积约1500亩,其西侧、南侧具有发展预留空间。目前该地块现状也包括农业用地(基本农田、一般农田、集体建设用地),要达到开发条件,也需要经城市修编,土地变性和拆迁安置。

四、项目开发思路及初步规划

(一)本项目开发的目标及指导思想

1、近期目标:

在2012年前,成为中国一流、西部领先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聚集50家优势文化企业,实现年游客量超过300万人次,年均产值20亿元,贡献税收1亿元;

2、中远期目标:

通过园区的成功营运,形成园区品牌、人才、技术、产品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延伸园区产业链,实现园区低成本异地扩张,最终成为与国际接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文化产业集团。

(二)总体规划布局

园区规划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园、电影主题乐园、青少年体验式素质教育基地、影视基地、旅游风情演出、文化小镇六大主题区。

(三)功能分区

1、文化创意产业园

园区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最新技术,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成为我省文化创意企业和优质创意项目的孵化器和推进器。

2、电影主题公园(暂定名:熊猫乐园)

依托浓郁的影视元素,以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特效电影为载体,前沿声光视听、经典时尚风情演艺为特色,集文化性、互动性、体验性、刺激性、娱乐性于一体,打造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第一的电影主题科技体验乐园,是中国未来的“环球影城”。

3、我的世界(少年儿童素质教育体验基地)

通过教育类活动项目的创造性设计,打造适合3-16岁少年儿童深度参与的体验式素质教育基地。

4、影视基地

深度结合影视创作生产与文化主题旅游,集影视拍摄、后期制作、影视教育培训、影视实践体验、影视文化主题旅游、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创作译制及节目展映等于一体,打造西部最大、最先进的创新型影视基地。

5、旅游风情演出

根据不同主题、不同节假日、不同时尚风向组合配置演出内容,开拓夜间旅游市场,实现“留客一天”。

6、文化小镇

文化小镇是整个产业园区的生活及商务服务配套区域,提供食、住、行、购、娱等生活配套服务,搭建时尚文化产品的展示和交易的平台。

(四)建设周期

园区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预计2009年4月底前完成首期项目用地供应以及将项目上报省委立项;2009年6月底前,举行项目奠基仪式并开始动工建设;2012年底前完成产业园主要项目的建设,并全面投入运营。

(五)项目经营思路

在坚持由集团对园区统一规划的前提,对于需要引进资金或产业资源的项目,将引入战略投资者共同投资成立项目公司。项目公司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范和要求进行运作。

(六)项目效益分析

园区首期用地规模1500亩,总投资预计近50亿元,集合了大量的优势文化资源,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互动型、复合型文化产业园区;中国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在中国首次实现实体产业园、虚拟产业园与媒体渠道的高度融合;世界水平、中国第一的电影主题科技体验乐园;西部最大的电影、电视制作基地;中国最大的少年儿童体验式科学乐园;西部最具文化特色、最时尚、最具科技含量的视觉艺术展演平台;西部最具文化内涵的生态型休闲生活之地。它一旦成功运营,将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

1、经济效益

四川文化产业园项目的累计净现值为2.12亿元,内部收益率为10.20%,项目动态回收期为8.38年。项目所创造的年均产值为20亿元,年均税收为1亿元。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所进行的研究表明,文化产业对当地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效果系数为1∶5。四川文化产业园的成功运作将带来年均100亿元产业拉动贡献。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四川文化产业园是为了迎接文化产业新政策、新业态、新技术以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和巨大挑战而规划设计的项目群,必将推动四川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文化创意业的产业化、科技化、国际化,填补旅游产业文化主题旅游的空白,促进娱乐方式由传统休闲向现代娱乐的转变。

3、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形成叠加效益

园区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有企业分散和单薄的状况,集聚一大批多种类型的文化创意企业,达到多产业要素的集聚,充分激活各个企业的活力,产生相互间的联动效应,形成叠加效益,极大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对全省文化产业形成带动和示范作用,从而提升园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4、提高城市竞争力,改善人文环境

作为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标志性项目之一,四川文化产业园包含了多个国内领先的项目和技术,必将成为四川和成都的文化名片。进而改善城市功能配套,提升城市品质,增强经济活力。同时,园区作为环保型大型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集群,优化了产业环境和人文环境,从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文化消费方式。

5、扩大就业,培养人才

据初步测算,园区将直接提供约2000个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就能为社会增加5个就业机会。按此推算,本项目将带来10000个以上就业机会。园区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旅游娱乐产品研发交易中心以及影视教育实践基地将为有志于文化创意的人才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对我省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育产生积极作用。

(七)资金筹措方式

四川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思考 篇7

1 我国经济发展形势

1978年到2010年间的30多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8%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史上经济长时间高速增长的奇迹。但2011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速已连续3年下降,从2010年的10.4%,下降到2011年的9.2%、2012年的7.8%、2013年的7.7%,且还处在探底的过程中。

分析发现,受国际经济危机、人民币汇率升值、产能过剩、要素成本上升及发达国家对低附加值产品需求增速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出口已由原来的年增长20%左右下降到年增长8%左右,再回到高速增长的局面已非常困难。制造业投资受产能过剩和投资利润率偏低制约,房地产投资受空置房较多和房价下行压力加大制约,基础设施投资受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务风险加大等制约,投资增速也难以恢复到以前的状态。消费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变量,其受制于收入分配制度和福利保障制度等改革的推进情况。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面临越来越多新的制约。同时,中国经济总量已较大,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自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国际环境有所恶化,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商品倾销等此起彼伏,这种情况的持续也将制约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另外,根据国际经验,成功转型的经济体经过高速增长以后均会出现增速回落。如日本、韩国等在经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人均GDP达到11000国际元左右后无一例外出现了增长速度的回落,降幅达30%-40%。我国在2013年达到10000国际元左右,这在逻辑上已经非常接近增长速度转折的时点。

可见,我们将面临增速下降,结构调整和财政金融风险释放化解的挑战,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面对新形势,我们首先要降低经济增长预期,同时要从改革开放、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上寻找新出路,全面推进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实施创新驱动、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稳妥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培育可持续的竞争力,释放化解风险,平稳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 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20世纪后半叶,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快速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占全国GDP的10%,拥有全世界56%的广播和有线电视收入,85%收费电视收入,55%的票房收入,其输出的“三片”文化(薯片,大片,芯片)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走向;英国通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就业,使文化企业数量占比达到8.7%,从业人数达到7.8%,GDP增加值达到5.6%,与其金融业规模相当,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文化产业已经占据非常高的比例。在北京,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占GDP比例已经连续数年超过12%,北京已经形成了以文化产业为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产业格局。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我省文化产业近几年高速发展,2013年文化产业增速达到48.29%,高于同期GDP增速38.29个百分点,使我省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达到5.29%。(见下表、图)

3 新型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无线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和云计算为支撑的现代信息网络为信息传播插上了翅膀,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方便地获取信息,并参与制造信息,选择性得到极大的丰富,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使现代社会真正成为信息社会。由此而产生的以数字出版、数字视听和网络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把人类社会的文化及其生产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3.1 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以其便捷、简易、多元、廉价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出版模式,给出版业带来新的革命。伴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数字出版行业已经步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间,该行业收入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了61.6%。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达到1935.49亿元,而这一数字在2010年仅为1051亿元,两年时间翻了一番。2013年,在优惠政策、MPR出版物和大数据的背景下,我国数字出版行业的总收入超过了2600亿元人民币,并有望在2014年达到3500亿元人民币。手机出版、网络游戏和网络广告已经发展成数字出版产业的三大巨头。与此同时,数字出版产品不断丰富,内容涵盖了基于互联网阅读的电子书、电子报纸、基于手机和其他移动终端阅读的电子刊物等类型,种类齐全。

3.2 数字视听

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已逐步体现出将视听传媒、互联网乃至物联网技术结合起来的趋势。采用双向传输技术后的数字电视增加了交互能力,提高了传输质量,赋予了电视许多全新的功能,使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各种视听和网络服务。数字电视不仅可以提供高清电视、视频点播(VOD)、数据传送、图文广播、远程教学、远程医疗、股票交易、信息查询业务,还提供网上冲浪、网上购物等互联网服务。数字技术为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革命,电影的拍摄、记录、传输、发行、放映等发生了巨变,提高了影片摄制质量和放映质量。《泰坦尼克号》的巨大成功,让人们领略了数字电影的魅力,人们重新回到电影院。近年电影票房年均增长超过3 0%,2013年全年总票房收入超过220亿元,同时还带动了电影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2013年数字视听对社会经济的总贡献突破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5%。

3.3 网络媒体

现在,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新生代年轻人更多使用手机、iPad等智能移动终端通过互联网接受信息。网络媒体延长了人们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提高了人们收集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随着4G网络和智能移动终端的逐步普及,将引发上网革命后的另一次传播革命,应运而生的各种微应用微传播,将创造制造、传播、接受信息的新方式,人人可以成为自媒体。

根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2013年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1059.8亿元,同比增长81.2%;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将在2014年大幅增长,预计会超过8.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将超过50%。预计到2017年,市场规模将增长约4.5倍,接近6000亿元。随着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被称作4G时代“杀手级”应用的移动网络视频高速增长。搜狐2013年财务报告显示,其广告业务年度收入增长率超过100%,其中,投放移动端视频广告的广告主数量不断增加,移动视频商业化正处于上升轨道,移动视频将成为新媒体竞争的重要战场。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会进一步带动新媒体应用的发展。

低成本、高效率、强互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重要渠道,成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随着微信、移动客户端和轻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加速与新媒体的融合,主流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将进一步应用轻媒体微传播,加快微传播转型。2014年,中国政务微博将进入功能深化期,网络媒体将成为推动中国社会治理理念、模式创新发展的重要“试验场”。

以上只列举了数字出版、数字视听、网络媒体等部分文化新业态。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既增加了文化产品的时效性,提高了传播能力,又降低了文化产品的生产管理、传播和销售等环节的成本,可以有效整合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突破贸易壁垒,消解区域限制,实现跨地区发展,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4 我省加快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新型文化产业是经济、文化、科技等相互融合的产业,学科交叉、产业相关度高。加快我省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可加速相关产业集约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省实施的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我省“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具有战略意义。

4.1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转型升级

要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经济发展由“投资、出口、消费”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拉动转型,需要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逐步形成以国内消费需求为主的格局。

物质需求到达一定水平后将增加文化需求。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对文化的需求会越来越大。2009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3600美元,2013年达到了6700美元,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文化消费需求相对物质需求,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很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新型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创意密集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凸显在创意上,通过与互联网、IT等行业交叉互动、融合发展,带动整个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和扩张。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升级换代和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新的产业链,这将促进我省长虹、九州等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通过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扩展延伸,现代服务业、轻工业、交通乃至房地产都会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文化产业是绿色低碳产业,能源消耗少,环境压力小,有助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产业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属性,文化企业的发展除了带来经济效益,还可带来相对集聚的人文环境,改善民生和增强文化软实力。此外,新型文化产业发展及带来的辐射作用,可以促进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创新演变,带动卫生、医疗、教育、环保、交通的信息化与创意化。同时,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需要较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能促进大学生就业,再次释放我国人口红利。

4.2 推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

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推进,将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得低能耗、污染小的高附加值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城市主要发展方向,文化产业恰好可以与城市产业转型、旧城区改造有机结合,比如通过对老厂房、老仓库的改造,建成工业设计展示平台、艺术品集散中心,既产生经济效益,又让城市焕发新的文化特色。与此同时,因地制宜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再利用,可以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

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促进专业化分工,生产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及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激发城市的外部经济效益,产生聚集效益。文化产业是知识、智力、技术、创意密集的产业,绿色、无污染、低耗能,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并使城镇更加适合人们居住,进而促进城市聚集效益的实现。同时,文化产业是城市经济扩散的重要推动力。文化产业越发达,城市经济的扩散效益越强,对要素聚集更具有吸引力,城市的规模越大,而且能促进相邻城市的协作发展,促进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13年的53.7%。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的根本是产业的支撑作用。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文化对人的素质、修养的提高是其他要素无法替代的,文化产业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方向。新型城镇化的几个要素完美地融合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形成发展的内生动力,可以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步伐。

5 政策建议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十届四次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充分发挥我省文化和电子信息的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我省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我省“三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两个跨越”,建议:

5.1 提升战略定位

充分认识信息革命将给文化产业带来的革命性巨变,树立“未来信息文化”发展理念,将我省新型文化产业定位为战略性产业,以覆盖全国,服务全球的目标抢占发展的战略高地,制定促进其发展的新规划、新战略和新政策。

5.2 充分解放思想

传统的文化生产、交易和消费方式已经很难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推进新型文化产业发展要充分解放思想,构建创新发展环境,让新思路、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助推器、倍增器,使我省新型文化产业具有更强发展活力。

5.3 转变政府职能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协同管理,提高科学管理和引导服务能力,建立规范有序、安全健康、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创新风险控制和政府监管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公众监督,健全监督机制,探索建立由政府、行业组织、公众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既保证文化安全,又提高监管效能。

5.4 健全市场体系

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充分发挥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通过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带动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重视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既可展现我省文化的丰富多彩,推进多元化发展,也有利扩大就业。

5.5 建设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支持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构建创新基础平台、产业公共技术平台、知识产权(版权)中介服务平台,加快技术成果交易转化和版权交易融资,推动创意、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合理流动。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支持关键技术及业态组成各种形式的产业、技术、标准、版权等创新联盟,开展联合系统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兴文化业态,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支点。

5.6 加大金融支持

落实新型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和财税优惠政策,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和乘数效应,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的多元化投融资平台,广泛吸收各种资金,并探索建立融合发展基金,为新兴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培育壮大民营主体,促进新型文化产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各级政府对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5.7 支持融合发展

我省文化资源丰富,电子信息及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也有比较优势,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的分布式、信息网络的一体化格局和信息终端智能化发展特点,统合传统业态与新业态,整合各类服务主体、传输网络、内容资源和服务平台,支持融合发展。创新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使其能与我省实施的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结合。

5.8 促进文化消费

通过政策引导,规范市场行为,全面改善文化消费环境,保障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推进文化消费升级。建立扩大新型文化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充分释放消费潜力,通过扩大消费促进发展,优化发展方式,实现发展更有效率、更可持续。

5.9 改善文化民生

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和长效运行机制,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和竞争机制,打破由政府包办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模式,鼓励非政府机构、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承担,夯实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支撑,实现公共服务多元供给和长效运行机制。通过实施“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建设计划,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均等化,改善文化民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5.1 0 扩大文化交易

充分发挥四川电视节、文博会等重要文化节会的平台作用,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专业文化交易市场,构建常态化的文化交易交流平台,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实施“巴蜀文化品牌”工程,支持文化企业开拓境外市场,提升四川文化软实力。

在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期,有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我省新型文化产业按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创新的理念推进发展,一定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成为驱动我省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为实现中国梦四川篇章作出重要贡献。

摘要: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改变了文化的创造、传播和消费方式,与传统文化融合而产生的数字出版、数字视听、网络媒体等新型文化业态表现出巨大活力。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和世界经济走向的决定力量,正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四川是文化资源大省,电子信息产业是我省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对发挥我省文化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推动新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驱动转型升级,促进我省“三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实现“两个跨越”目标的战略意义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型,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读懂中国改革.中信出版社.[C]

[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3).[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四川饮食文化 篇8

【关键词】民族医药文化资源;旅游;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70-2

四川民族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62.9%,是我国第二大藏区,著名的“南派藏医”发源地,也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1],以藏医药、羌医药、彝医药为主的民族医药资源独具特色。民族医药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和丰富多元的表现形式,在保护、挖掘和传承的基础上,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四川省也是国内旅游的黄金区域,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文化于一体,在中国目前已经获得批准的可接触类世界遗产中,四川省就占有4项,位居全国前列。开展四川民族医药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可以战略性地为开发四川特色旅游资源、提升四川旅游形象提供建设性的服务,促进四川的旅游经济发展。

1四川民族医药文化资源优势

1.1民族药历史文化厚重,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

藏医药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县。位于甘孜州的德格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派藏医”的发源地。羌医药主要分布在岷江上游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理县和松潘县镇江关、黑水县西尔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等地。彝医药在四川的分布主要在在彝族聚居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乐山和攀枝花的彝族自治县。各民族医药文化积淀厚重,资源富集,极具旅游开发优势。见表1

1.2川产道地药材与濒危珍稀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

四川有药用植物约5000余种(植物药4000多种、动物药300多种、矿物药30多种),中药材蕴藏量居全国第一,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道地药材种类居全国第一[5]。尤其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很多名贵动植物药材和濒危珍稀药材均集中产于此,藏、羌、彝族药材资源也比较丰富。据统计,四川名贵中药材有2/3产于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还有藏药1000多种,彝族药物1000余种,羌药600余种。

1.3民族地区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景点众多

四川民族地区的人文景观与绿色生态资源丰富,这些是开展民族医药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如:历史悠久的寺庙、印经院,绚丽的建筑民居,各具特色文化宗教仪式、庆典和民俗,同时,雪山草原相映成辉,冰川温泉遥相呼应,森林湖泊熠熠生辉,绿色生态,风景秀丽,环境逸人。不仅吸引着大量的观光、休闲、度假游客,也是开展民族医药文化旅游的重要基地。

1.4民族医药机构

目前,我省民族医药机构共有39所,其中独立民族医疗结构21所、民族医药科研所7所、民族医药教育机构11个,从事民族医药工作人员达1387人。拥有大量的民族医药专家和传统民族药制备技术,是传承和发扬民族医药的中坚力量,在民族地区乃至全省、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

2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综合上述资源优势,结合当前日益高涨的文化旅游热潮,甘孜州应该大力开展南派藏医药的文化旅游开发,我们提出了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旅游的概念。根据四川各民族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四川的民族医药文化旅游模式应该是将人文和自然资源按照一定的空间层序体系,以名山、名水、名医、名药、名城等为结点,采取点轴模式,形成由点带线,由线成圈的构建格局,通过点、线、轴、区域的有机结合,形成民族医药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布局。通过构建“以民族的核心分布区和一级旅游中心城市及王牌景区景点为依托,以交通干线为引导”的空间架构格局,形成区域医药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2.1一个中心:以成都为中心,整合环全川民族医药文化与健康文化旅游资源,逐步形成以大成都为核心的民族医药文化与健康旅游集散地。

2.2三大区域:即以甘孜州为主的“南派藏医药文化与健康体验区”、以阿坝州为主的“羌族医药文化与健康体验区”、以凉山州为主的“彝族医药文化与健康体验区”。形成可相互串联的三条民族医药文化与健康旅游精品线路,即:“阿坝藏羌医药文化与健康探寻”旅游产品线路;“甘孜藏医药文化与健康探寻”旅游产品线路;“攀西彝族、摩梭医药文化与健康探寻”旅游产品线路。

2.3四大板块:是四川民族医药文化与健康旅游从功能上所表现出来的四大板块。即:以“甘阿凉”三州民族医药为特色的民族医药文化结合生态环境旅游板块;以“藏羌彝”为核心的民族医药健康旅游板块;以道地珍稀民族药资源科考为主的民族药资源科考旅游板块;以民族医药医、教、研与产业文化旅游板块。

2.4五大内容:民族医药文化辐射圈的自然风光、民族医药赖以产生和传承的人文环境、民族医药传统特色展示、民族医药健康保健体验、民族医药资源的科学考察。

3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旅游的构建

3.1成都—中华民族医药文化博物馆

3.1.1民族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以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为核心,高规格建设中华民族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充分展示民族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3.1.2民族医药现代产业文化。以现代民族医药企业为重点,开发现代中医药产业文化,展现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的完美结合。

3.1.3民族医药文化一条街。在西南民族大学或成都中医药大学周边建设民族医药保健品、旅游商品一条街,逐步形成民族医药文化、理疗、药膳及保健品展示中心。

3.2“甘孜藏医药文化与健康探寻”线路规划

3.2.1川产道地濒危珍稀濒危中药材、特色动/植物药(GAP)基地。利用甘孜州独特的旅游资源及川产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特色动/植物药丰富的特点,结合现有稀有中药材GAP基地,合理规划科考线路,展示川产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特色动/植物药的神奇,开展特色药材认购游等项目。规划建设康定药材集散市场,重现当年汉藏药材贸易场景。

3.2.2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围绕“南派藏医的摇篮”这个主题,充分利用德格印经院等资源,规划建设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发掘南派藏医药的独特文化以及功效和诊疗特色。弘扬藏医药文化,提升旅游价值目标。

3.2.3藏医药养生中心。在海螺沟、康定温泉周边,规划建设藏医特色康复保健理疗中心,让游客体验藏医药六季养生法。

3.2.4南派藏医特色诊疗与理疗。依托甘孜州藏医院、德格藏医院等藏医医疗机构,开发医疗保健康产品。主要包括名医诊疗体验、藏医特色诊疗体验,藏药保健药膳、药蒸、药浴体验,传统藏药制作体验,藏医康体养生研修等。合理建设藏医保健场所,进行规范管理。

3.3“阿坝藏羌医药文化与健康探寻”线路

3.3.1川产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特色动/植物药(GAP)种植基地。利用阿坝州独特的旅游资源及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特色动/植物药丰富的特点,结合现有珍稀中药材GAP基地,合理规划科考线路,展示川产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民族药物、特色动/植物药的神奇,开展特色药材认购游等项目。

3.3.2中国羌医药博物馆。利用汶川羌医药的特色,以及汶川大地震所引发的世界观注度,高规格建设“中国羌医羌药博物馆”,在对羌医药进行发掘和整理的基础上,展示羌医药的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为开展羌医药体验游活动提供条件。

3.3.3民族医药保健养生连锁品牌店。可以在汶川、桃坪羌寨、茂县规划建设由成都中医药大学提供技术支撑与品牌的民族医药膳食疗中心、康复保健理疗中心等。

3.4“攀西彝族、摩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探寻”线路规划

3.4.1攀西阳光康体冬令营。在攀枝花/西昌规划建设中医药健康疗养冬令营(基地),开展阳光康体活动,融入中医保健康、养生系列产品。

3.4.2中国彝族、摩梭民族医药博物馆。在整理彝族、摩梭医药文化的基础上,在西昌建立中国彝族、摩梭民族医药博物馆,展示彝族与摩梭族独特而神秘的民族医药文化。

3.4.3民族医药特色康疗中心。在攀枝花、西昌、泸沽湖等地规划建设彝族、摩梭特色康复保健理疗中心,彝族、摩梭特色药膳食疗中心,凸显民族医药的保健功能。

3.4.4阳光度假村群落。依托攀西地区地处中国西部阳光地带,气候条件优越,自然景观丰富、人文资源独特、温泉水域众多、四季瓜果飘香的特点,整合当地的彝医、摩梭医药、普格温泉等资源,体现的地域气候与养生有机结合的中医“天人相应”思想。在二滩水库、邛海附近高规格建设以阳光、生态为基础的阳光度假村落群。

人类在追求高度物质文明之后,愈益趋向文化精神价值的满足,这是文化旅游兴起的重要原因[6]。民族医药本质上属于医学范畴,但具有较多的人文因素,它既有自然文化,又有人文文化;既有物质文化,有又非物质文化;还有非物质文化寓于物质文化之中难以分割的双重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资源是旅游业产生吸引力的源泉[7]。旅游业的发展,将会促进民族医药文化的弘扬;而民族医药文化的普及,也必将推动旅游业的繁荣。因此,合理开发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开创民族医药文化与旅游、经济相融合的全新境界,不仅可以保护和支持民族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还可以促进民族医药文化弘扬光大、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共赢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何耀军.四川少数民族古籍研究述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2):73-75.

[2] 胡尚钦,黄璐琳,杨晓,江怀仲.南派藏医药的起源与发展[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12):1241-1242.

[3] 包希福.羌族医药的历史及现状简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4,(S1):23-24.

[4] 赵熙,汤晓云.彝族医药的特点[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5,(17):23-24.

[5] 辜萍,莫凡.四川中药事业发展刍议[J].软科学,1999,(4):30-32.

[6] 王煜.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91-93.

上一篇:五年级品德乡村新发现下一篇:放风争小学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