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巢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鸽巢问题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鸽巢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8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等实践

操作,发现、归纳、总结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铅笔、笔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老师组织学生做“抢凳子的游戏”。请4位同学上来,摆开3张凳子。

老师宣布游戏规则:4位同学站在凳子前一定距离,等老师说完开始后,四位同学每个人都必须坐在凳子上。

教师背对着游戏的学生。

师:都坐下了吗?老师不用看,也知道肯定有一张凳子上至少坐着2位同学。老师说得对吗?

师:老师为什么说得这么肯定呢?其实这里面蕴含一个深奥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鸽巢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操作,探究新知

1、观察猜测

多媒体出示例1:把4支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笔。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2、“总有”是什么意思?“至少”又是什么意思?

3、自主思考

(1)独立思考: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2)小组合作,拿铅笔和笔筒实际摆一摆、放一放,看一共有几种情况?

4、交流讨论

学生汇报是用什么办法来解释这一现象的。

学情预设:

第一种:用实物摆一摆,把所有的摆放结果都罗列出来。学生展示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的几种不同摆放情况。课件再演示四种摆法。

请学生观察不同的放法,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每一种摆放情况,都一定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第二种:假设法。

教师请只摆了一种或没有摆放就能解释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师:其他学生是否明白他的想法呢?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确:可以假设先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铅笔,3个笔筒里就放了3支铅笔。还剩下1支,放入任意一个笔筒里,那么这个笔筒中就有2支铅笔了。也就是先平均分,每个笔筒里放1支,余下1支,不管放在哪个笔筒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请学生继续思考:

如果把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笔。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请学生继续思考:

把7支铅笔放进6个笔筒里呢? 把10支铅笔放进9个笔筒里呢? 把100支铅笔放进99个笔筒里呢?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放的铅笔数比文具盒的数量多1,不论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

5、其实这一发现早在150多年前有一位数学家就提出来了。课件出示“你知道吗”。

“ 抽屉原理”又称“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三、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1.第70页“做一做”。

(1)课件出示:5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2)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3)交流,说理。

2.课件出示:8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3.解释课前所做的抢凳子游戏。

4.师拿出扑克牌,问:对于扑克牌,你有哪些了解?

生汇报。

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找5名学生,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5张,让其他同学猜抽牌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抽牌后,交流。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原理?

五、板书设计

抽屉原理(鸽巢问题)

只要待分物体比抽屉数多__

总有

一个抽屉里

至少

放进2个物体

枚举法

(4,0,0)

(3,1,0)

(2,2,0)

(2,1,1)

假设法

(1,1,1)

鸽巢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2

1 教材分析及思考

“鸽巢问题”例1描述了“抽屉问题”最简单的情况, 使学生感知抽屉问题的基本结构, 掌握枚举和假设两种思考方法, 理解问题中关键词语“总有”和“至少”的含义, 形成对“抽屉原理”的初步认识。例2描述了“抽屉问题”更为一般的形式, 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抽屉问题”的一般形式, 进一步熟悉用假设法来分析问题的思路, 提升对“抽屉原理”的理解水平。

在不断研习课标、教参和课本的过程中, 我重点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1) 怎样揭示课题?

新教材把“抽屉问题”改为“鸽巢问题”, 应该怎样揭示课题?为了在这一不起眼的环节丰富学生的知识, 拓展学生的视野, 我通过设计不同的方案, 不断尝试, 最后确定了以下呈现方式。

(1) 演示鸽子图片, 导问:这是什么?看到鸽子, 你想到了什么?

(2) 学生回答后, 谈话引入:有的人想到了和平, 有的人想到了远方来信……有的人想到了“鸽巢问题”:4只鸽子飞进3只鸽笼里, 至少有几只鸽子飞进了同一个鸽笼?

(3) 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鸽巢问题。” (板书课题)

2) 列举, 还是枚举?

探究“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袋, 有哪些不同的放法?”先由小组合作列举, 再全班交流, 穷尽所有可能的放法, 为下一步探究打好基础。全部列举出来, 就是枚举。

3) 怎样理解“总有”“至少”?

理解“总有一个笔袋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是达成本课教学目标的一个关键。学生枚举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袋里的放法后, 引导学生观察每种放法中最多的一个笔袋里铅笔的支数, 并记录下来, 然后对比发现,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在此基础上, 逐步归纳、完善“不管怎样放, 总有一个笔袋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这个结论, 并进一步加强对“总有”、“至少”的理解。

4) 物体数是抽屉数的整数倍, 需要纳入本课教学吗?

例1和做一做第1题研究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多几的情况, 例2研究比抽屉数的几倍多几的情况, 练习十三第3题出现了物体数是抽屉数的整数倍的情况, 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数是抽屉数的整数倍的情况吗?考虑再三, 为了体现知识的完整性, 我加入了探究物体数是抽屉数的整数倍的环节。

5) 怎样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

基本的数学思想是抽象、推理和模型, 在《鸽巢问题》的教学中, 如何渗透数学思想, 体验数学思考, 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是我着力考虑的问题。我采用了以下几种做法。

(1) 通过实物操作, 积累表象, 借助形象思维, 在枚举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推理。

(2) 通过课件演示, 在假设的过程中进行逻辑推理。

鸽巢问题的思维价值, 在于假设中推理。实物操作枚举各种结果, 是为假设推理作准备的。所以不能囿于实物操作, 在适当的时机转向抽象思维, 在假设中进行推理。

(3) 通过在探究中总结规律, 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体验模型思想。

6) 怎样实现课内外结合, 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找到抽屉和待分的物体, 是运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 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相关问题, 还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 由学生自主寻找生活中的抽屉问题。

2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2.1 教学目标

1) 经历“鸽巢问题”探究过程, 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 建立数学模型, 发现规律, 渗透“建模”思想。2)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 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3)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 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感受数学的魅力。

2.2 教学重点

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 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3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 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3 教学活动过程与设计意图

为了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有效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激励学生多样化地解决问题, 经历比较、归纳, 从直观走向抽象, 建立模型、运用模型等过程,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环节。

3.1 联想引入, 揭示课题

1) 课件演示鸽子图片。

导问:这是什么?看到鸽子, 你想到了什么?

有的人想到了和平, 有的人想到了远方来信……有的人想到了“鸽巢问题”:4只鸽子飞进3只鸽笼里, 至少有几只鸽子飞进了同一个鸽笼?

2)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鸽巢问题。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鸽巢问题”)

3.2 操作尝试, 探究规律

导问:没有鸽子, 也没有鸽笼, 怎么办? (用学习用品替代)

对碰一:研究4支铅笔放进3个笔袋的现象。

1) 课件出示: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袋, 有哪些不同的放法?

小组操作, 把放法和发现填写在记录卡上。汇报交流, 展示放法, 补充完善。观察每种放法中哪个笔袋里放的铅笔最多, 对比发现“不管怎么放, 总有一个笔袋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

( 设计意图: 通过枚举、 比较, 理解 “ 总有” “ 至少”。)

2) 引导:假设先在每个笔筒里各放1支, 会怎么样呢?

还剩下1支, 无论放在哪个笔筒, 总有一个笔筒里会出现2支, 也就是说总有一个笔袋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

导问:这样分实际上是怎样在分?为什么要先平均分?怎样列式?

(设计意图:符号化 (算式化) , 用算式来表达假设的过程, 为解决复杂问题作准备。)

3) 连续设问:把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中, 能得到什么结论?6支铅笔放进5个笔筒里呢?7个苹果放入6个抽屉中呢?把100个苹果放入99个抽屉中呢?一直说下去, 能不能说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物体个数比抽屉多1, 不论怎样放, 总有1个抽屉里至少放进2个物体。

(设计意图:从有限到无限, 感悟规律。)

4) 初步运用, 感悟解决抽屉问题的关键是找到“抽屉”和“物体”

从没有大小王的52张牌里随意抽5张, 你可以确定什么?

对碰二:刚才我们研究了物体个数比抽屉多1的情况, 还会遇到哪些情况呢?

1) 物体个数比抽屉不是多1, 而是多2、3……

学生举例, 如:把6支铅笔放在4个文具盒里, 会有什么结果?

导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 物体个数正好是抽屉的倍数

学生举例, 如:把8个苹果放入4个抽屉中, 会有什么结果?

3) 物体个数比抽屉数的几倍还多

学生举例, 如:把9个苹果放入4个抽屉中, 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了几个苹果?把14个苹果放入4个抽屉中, 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了几个苹果?

在此基础上设问:求至少数有什么规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归纳:把a个物体放进n个抽屉, 如果a÷n=b……c (c≠0) , 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 (b+1) 个物体。 能整除时, 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b个物体。

(设计意图:经历探究过程, 发现、归纳规律。)

对碰三:谁最先发现了这些规律?

设问“谁最先发现了这些规律?”, 引出“狄里克雷”, 学生阅读课本P70“你知道吗?”进一步获取关于“抽屉原理”的知识。

(设计意图:阅读课本, 自主获到知识。)

3.3 运用感悟, 形成能力

1) 六年级一班女生有30人, 至少有几名女生的生日是在同一个月?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 也有许多“鸽巢问题”。联系本班实际的鸽巢问题, 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 课本练习十三第1、2、3题。

(设计意图:这3道题也是紧密联系生活的“鸽巢问题”, 通过练习, 掌握找到“抽屉”和“待分的物体”的方法, 有利于学以致用。)

3.4 释疑解惑, 巩固认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还有什么疑问?有哪些收获?

4 板书设计

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 潜心研究, 认真思考与课堂教学有关的问题, 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过程,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 体验数学思考, 感悟数学思想, 长时间的坚持, 是有助于学生数学素质发展的。

摘要:本文以“感悟数学思想, 体验数学思考”作为核心理念, 在认真分析教材, 思考与课堂教学有关的问题的基础上, 立足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 设计了以“联想引入、揭示课题—操作尝试、探究规律—运用感悟、形成能力—释疑解惑、巩固认知”为主线的“鸽巢问题”教学活动过程。

鸽巢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师;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150-01

新一轮课改唤起了广大教师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多元化课堂教学的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纵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及课改区涌现的各级各类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不仅展示了课改成果,还给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平台,展示了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强了教师的交流,但是,由于对新课改理解的不同,或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依赖新的教学手段等,小学语文课例教学中亦存在一定问题,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探讨。

一、小学语文课例教学中的存在问题

1、强调“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教学过程中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有些教师担心自己讲得多了,教师主导地位太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结果课堂上该讲的地方也省略了。于是,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由于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认知水平亦得不到提高,自主学习,不是一种“自由式放羊”,这样的尊重让学生迷失方向,失去自我。课堂上表面热闹非凡,学生忙这忙那,“自主”至极,教师主导地位难以发挥,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不到位,学生反而不得要领。这种不顾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既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2、过度依赖现代教学手段,忽略传统教学优势 多媒体教学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和独特性,课堂教学倚重于多媒体教学的例子屡见不鲜,同时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多媒体又是一把不折不扣的“双刃剑”: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相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另一方面多媒体提供的直观画面也会严重束缚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语文学习的特点背道而驰。在各种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充斥课堂,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它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3、知识拓展无度,对依纲靠本和迁移拓展的关系处理不够到位 新课程旗帜鲜明提出加强语文的实践性,加强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外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大胆延伸,不断拓展,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大大丰富。老师们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也是值得肯定的变化。

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不少语文课堂包括一些优秀的展评课,都机械片面地理解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语文学习的迁移拓展的思想,执教者为拓展而拓展,把迁移拓展当成语文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招牌。而且课堂上迁移拓展的 “度”把握不住,常常出现在课堂迁移拓展过程中信马由缰,越跑越远,最后彻底的脱离了文本、脱离了教科书的现象。这也可以说是我们老师新课程实施水平不高的一种表现。

二、解决措施

1、树立终生学习意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要上好课,对老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备课时要比以前花更多的精力,需要老师不断地关注、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问题,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因为小学生的生理特点,这种挑战是巨大的。

2、既要关注言语内容,更要关注言语形式 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语文教学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运用一定的言语形式去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当然,掌握了言语内容利于学习言语形式。但不能在掌握了言语内容后丢弃了言语形式,也就是不能得意而忘言。教学过程更应该认真对文本进行充分阅读与品读,只有熟悉了文本,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 这种指导必须注意两种情况:一是教师给学生提供帮助决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二就是一定要避免出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袖手旁观的现象。这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知识拓展,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学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知识拓展应该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取材要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不能太难,太难学生通过讨论不能得出结果,打击自信心,也不能太过简单,没有拓展价值。

5、培养学生的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要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课堂可以通过语言及学生身边的事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恰当的设问来引发学生好奇心,亦可以通过多媒体、碟片、录音、挂图等多种辅导手段,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鸽巢问题 教学设计 篇4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目标 :

1.能说明为什么:把4支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放进了2支笔。

2.能从多种方法中找出假设法(平均分)的优点,并熟练应用。3.联系已有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学情分析 :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代数和几何知识,但对“鸽巢问题”这个标题还是有点陌生,但通过前测,了解到学生对把4支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放进了2支笔,还是会有一定的理解,有部分孩子会考虑放的顺序,这样会把问题复杂化,需要在合作时提出明确的要求。先理解了这个问题之后,再让学生慢慢应用,先解释为什么,再根据条件,得到结论,进而求出至少数。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总有”和“至少”的意义,能有假设法解释鸽巢问题中的简单问题。

难点:怎样从多种方法中找到假设法的实用性和优越性。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同学们好,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每人从1、2、3、4、5这5个数字中任选一个数字,悄悄的写在卡片上不要让别人看到哦!猜一猜:第一排6个学生报数字,我猜:他们6人中至少有2人的数字相同。(学生惊异,不相信),第一列6个学生报数字,我再猜:他们6人中至少有2人的数字相同。(学生还不信)随机找6个学生报数字,我还猜:不管怎样,他们6人中总是至少有2人的数字相同。如果有人猜到,让学生解释为什么。

二、新课: 这是为什么呢?那我们就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好好研究一下,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例1)

(一)呈现问题 引出探究

例1:把4支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2支笔。(师读,慢读,重点放在总有、至少上)

1、“不管怎么放”,想一想:可以怎么放?一共有几种放法?

2、同桌两个人合作,拿出学具,放一放,看哪一组的放法最多。要求:一人放,一人把放的结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表示在练习卡上。

2、巡视观察:(二)合作探究

交流反馈 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展示?(预设)

1、枚举法:(学生)我们用的是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第一种摆法里有一个笔筒是4支,第二种摆法里有一个笔筒是3支,第三种摆法里有一个笔筒里是2支,第四种摆法里有2个笔筒里是2支,所以“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笔。” 一共有四种情况,有不一样的吗? 你能结合你的摆法和这句话再来说一说吗? 你们认为这种表示方法怎么样? 谁还有补充的? 重复的情况的处理(巡视时发现,让学生发现问题辩论)你们的方法和他一样吗?

2、写数或分解数的表示方法:(学生)我们是用数表示的。也是4种情况,对吗?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你认为他说的怎么样?

3、图示的方法

那现在你们都认为把4只笔放进3个笔筒中,一共有四种情况,对吗?(在黑板上贴出四种情况的图)以上这几种方法都叫做“枚举法”。(板书)

4、假设法: 除了这几种表示方法,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如果没有学具,不用摆的方法你可以怎么做呢?(学生若能解释:先假设每个笔筒里放1支,这样就放了3支,还剩下1支,这一支不管放在哪个笔筒里,哪个笔筒里就是2支了。若不能想到这个方法,就接着引导)你怎么想到先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呢?(假设法:板书)一个一个的放,其实就是一个一个的分,也就是怎么分?(学生:平均分)在这里,平均分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平均分公平;平均分也就会是每个笔筒里都有笔)均匀地分,使每个笔筒的笔尽可能少一点,方便找到“至少数”)平均分和至少有什么关系? 至少也就是最少,是四种情况最“不利”或最少的情况。

哦,我明白了,但这样只能证明:总有一个笔筒里肯定有2支笔,怎么能证明至少有2支呢?(平均分已经使每个笔筒里的笔尽可能的少了,如果这样都符合要求,那另外的情况就更符合要求了)平均分的情况也就是黑板上的第几种情况?(第四种)谁能结合这句话和平均分再来说一说呢?(出现算式板书)(三)提升思维

构建模型

1、刚才我们已经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这句话是对的,现在老师把题目改一改,你们再看看还对不对,为什么?(课件出示:把5支笔放进4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笔。)(学生:对!引导学生用假设法来证明)

2、(课件出示)我们继续思考:下面两句话你能得出什么结论?(1)8只鸽子飞回了7个鸽巢,(2)10个苹果放进9个抽屉里。

3、为什么大家都用假设平均分的方法来分析,而不用列举、画图或者写数的方法呢?(学生:画图或写数太慢、太麻烦,有一定的局限性,假设法平均分更直接、更通用,具有一般性的特点)

4、通过以上这么多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笔、苹果相当于鸽子,笔筒、抽屉相当于鸽巢)学生出现说:容器,提示就相当于“鸽巢”,物体就相当于“鸽子”。

5、像这样的数学问题,我们叫做:“鸽巢问题”或“抽屉问题”,他们蕴含的数学原理我们叫做:“鸽巢原理”或“抽屉原理”。(出示题目)课件出示“鸽巢原理”的历史。(四)运用模型

解决问题

鸽巢问题教学设计 篇5

1.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建模”思想。

2.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鸽巢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鸽巢问题”,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相关学具(若干笔和筒)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游戏规则是:请这四位同学从数字1.2.3中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写在手心上,写好后,握紧拳头不要松开,让老师猜。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后面问题的研究中。]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1.具体操作,感知规律

教学例1:4支笔,三个筒,可以怎么放?请同学们运用实物放一放,看有几种摆放方法?

(1)学生汇报结果

(4,0,0)(3,1,0)(2,2,0)(2,1,1)

(2)师生交流摆放的结果

(3)小结: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不会说,“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

[设计意图:鸽巢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特别是“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这句话的理解。所以通过具体的操作,枚举所有的情况后,引导学生直接关注到每种分法中数量最多的筒,理解“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质疑: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次,也能得到这个结论的方法呢?

2.假设法,用“平均分”来演绎“鸽巢问题”。

1思考,同桌讨论:要怎么放,只放一次,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汇报

2汇报想法

预设生1: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筒里放1支笔,最多放4支,剩下的1支不管放进哪一个筒里,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有2支笔。

3学生操作演示分法,明确这种分法其实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索,寻找不同的证明方法,在枚举法的基础上,学生意识到了要考虑最少的情况,从而引出假设法渗透平均分的思想。]

三、探究归纳,形成规律

1.课件出示第二个例题:5只鸽子飞回2个鸽巢呢?至少有几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巢里?应该怎样列式“平均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平均分思想,并能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思维的过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2=2……1

(学情预设:会有一些学生回答,至少数=商+余数至少数=商+1)

根据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至少数=商+余数?

至少数=商+1?

2.师依次创设疑问:7只鸽子飞回5个鸽巢呢?8只鸽子飞回5个鸽巢呢?9只鸽子飞回5个鸽巢呢?(根据回答,依次板书)

……

7÷5=1……2

8÷5=1……3

9÷5=1……4

观察板书,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得出“物体的数量大于鸽巢的数量,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的结论。

板书:至少数=商+1

[设计意图:对规律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在初次发现规律的基础上,从“至少2支”得到“至少商+余数”个,再到得到“商+1”的结论。]

师过渡语: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鸽巢问题”,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鸽巢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四、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件出示习题.:

1.三个小朋友同行,其中必有几个小朋友性别相同。

2.五年一班共有学生53人,他们的年龄都相同,请你证明至少有两个小朋友出生在同一周。

3.从电影院中任意找来13个观众,至少有两个人属相相同。

……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常事中也有数学原理,有探究的成就感,激发对数学的热情。]

五、课堂总结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篇6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我让四人玩“抢凳子”的游戏,这个游戏虽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鸽巢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二、活动中恰当引导,建立模型

采用列举法,让学生把4枝铅笔放入3个笔筒中的所有情况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或写一写等方式都列举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鸽巢原理”即“铅笔数比笔筒数多1时,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笔”。

在例2的教学时,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发现列举法适用于数字较小时,有局限性,而假设法应用范围广,假设把书尽量多的“平均分”到各个抽屉,看每个抽屉能分到多少本书,剩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比平均分得的本数多1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数学规律来表示。

大量例举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鸽巢原理”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观察、表达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鸽巢原理。特别是通过学生归纳总结的规律:到底是“商+余数”还是“商+1”,引发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和说理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能力。

三、通过练习,解释应用

适当设计形式多样化的练习,可以引起并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如“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18张,至少有几张是同花色的。任意抽出20张,至少有几张是数字相同的。练习内容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练习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练习中,学生兴趣盎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优秀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篇7

【关 键 词】在学校的教育实践工作中,一直以来,老师们都把学习有困难、成绩落后、表现相对较差的学生作为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的重点,而优秀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优秀,日常表现较好,老师们总认为他们能自己管理好自己,很少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很少与他们进行深层次的心理沟通。其实,优秀学生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或困惑,如果不注重对优秀学生的心理教育,必将影响优秀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对优秀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教育对策。

优秀生;心理问题;对策一、问题的提出

优秀生是指在学校学习成绩优秀、日常行为表现较好,各方面都相对优秀的学生。

一直以来,在学校的教育实践工作中,学校老师们都把学习有困难、成绩落后、表现相对较差的学生作为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的重点,而优秀学生由于日常表现较好,老师们总认为他们能自己管理好自己,很少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关心他们的情绪波动,较少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其实,优秀学生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或困惑,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必然影响优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优秀生中常见心理问题

2013年4月,“遵义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课题组教师,对遵义市周边和城区不同类型学校的1300多名小学生发放了问卷调查表。从调查情况看,优秀学生的心理状况,虽然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在对优秀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广泛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优秀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好胜,虚荣心较强。在学习成绩方面,由于优秀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成绩常常大加赞扬,因而优秀学生容易形成好胜、虚荣心较强的心态,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处处争强好胜。一旦觉得自己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完美或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自己,便产生惴惴不安,害怕自己的形象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受损,因而对自己行为表现要求近乎苛刻,甚至产生紧张焦虑情绪。

2. 负重,耐挫能力差。在智力发展方面,优秀学生智力发展相对较好,学习成绩优秀,在学校生活中常常得到老师的偏爱,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长的心肝宝贝,家庭条件较好,因而生活中很少有机会受到磨炼和失败的考验,成长过程大都较为顺利。一旦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不能接受,耐挫能力差,易产生心理波动,甚至出现一蹶不振的消极情绪。

3. 自傲,社交不适应。在日常表现方面,优秀学生由于日常表现较好,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许,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自傲的心态,看不起别人。同时,又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降低,过于要求自己给别人留下完美的印象,过于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而常常患得患失,表现为社交不适应,人际关系敏感和紧张。

三、帮助优秀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对策

1. 保持平常心态,树立平等意识。优秀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优越感,表现为喜欢听别人的奉承和夸奖,即使有缺点和错误,老师往往对他们比较宽容,因而容易产生比别人高一头的心态。针对优秀学生这一现象,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应注意客观公正地评价优秀学生,帮助优秀学生摆正自己在同学中的位置,有意安排和组织各种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发现其他同学的特长,明白“山外有山”的道理。同时,在活动中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克服优越心理,保持平常心态,树立平等意识,从而获得全面、(下转35页)(上接20页)健康的心理体验。

2. 加强挫折教育,正确看待成败。在学校生活学习过程中,由于优秀学生的学习成绩好,日常表现也好,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期望一般都较高。然而,优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在生活中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出现,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往往害怕达不到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因而,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与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教育情境,使他们经受失败和挫折的考验,磨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耐挫能力,克服挫败心理。

3. 引导自我教育,完善自我人生。自我教育是指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主要依靠自身的调节机制和功能,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评价自己和调控自己,从而教育自己,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对于优秀学生来说,由于各方面表现优秀,因而产生了“光环”效应,老师们往往忽视对他们的教育,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即使是批评也是点到为止,不触及内心深处的问题所在,因而优秀学生往往容易产生优越心理,瞧不起别人;产生嫉妒心理,心情压抑;产生挫败心理,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产生依赖心理,缺少自信等,因而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时刻关注优秀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提升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完善自我人生,让优秀学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胡清芬.走向心理健康:学校篇[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1.

[2]陈永胜.小学生心理健康[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3]文心.小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心理治疗及案例分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六年级数学《鸽巢问题》教学设计 篇8

1、借助直观学具演示,经历探究过程。教师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经历探究过程,感知、理解鸽巢问题。

2、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对于枚举法和假设法有一定的认识,加以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在解决鸽巢问题的优超性和局限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

3、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本节课的“鸽巢问题”的建立是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与推理的基础上理解和发现的,学生学的积极主动。特别以游戏引入,又以游戏结束,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学到了抽屉原理的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鸽巢问题(教案) 篇9

教学内容:P68-70例

1、例2,“做一做”第1题及P71第1-2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鸽巢问题”的特点,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使学生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体验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鸽巢问题”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教学难点:找出“鸽巢问题”的解决窍门进行反复推理。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笔筒。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师:任意13人中,至少有几个人的出生月份相同?任意的367人中,至少有几人在同一天过生日?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

师:解决这一类问题的理论依据就是“鸽巢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类问题。(板书课题:鸽巢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思考: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为什么呢?“总有”和“至少”是什么意思?

(1)操作发现规律:通过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可以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总有”和“至少”是指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一定有1个笔筒里的铅笔数大于或等于2支。

(3)探究证明

方法一:用“枚举法”证明。

方法二:用“分解法”证明把4分解成3个数。方法三:用“假设法”证明。

小结:把4只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无论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至少放进2只铅笔。

(4)认识“鸽巢问题”

像上面的问题就是“鸽巢问题”,也叫“抽屉问题”。在这里,4支铅笔是要分放的物体,就相当于4只“鸽子”,“3个笔筒”就相当于3个“鸽巢”或“抽屉”,把此问题用“鸽巢问题”的言语描述就是把4只鸽子放进3个笼子,总有1个笼子里至少有2只鸽子。

这里“总有”指的是“一定有”或“肯定有”的意思;而“至少”指的是最少,即在所有的方法中,放的鸽子最多的那个“笼子”里鸽子“最少”的个数。

小结: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笔筒的数量多,就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如果放的铅笔数比笔筒的数量多2,那么总有1个笔筒至少放2支铅笔;如果放的铅笔数比笔筒的数量多3,那么总有1个笔筒至少放2支……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笔筒数量多,就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2支铅笔。

(5)归纳总结。

2、教学例2.思考:(1)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为什么呢?(2)如果有8本书会怎样呢?10本书呢?

解决问题A:(1)探究证明:

方法一:用数的分解法证明。把7分解成3个数的和。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共有如下8种情况:由图可知,每种情况分得的3个数中,至少有1个数不小于3,也就是每种分法中最多的那个数是3,即有1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

方法二:用假设法证明。把7本书平均分成3份,7÷3=2(本)…1本,若每个抽屉放2本,则还剩1本。如果把剩下的这1本放进任意1个抽屉中,那么这个抽屉里就有3本书。

(2)得出结论: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

解决问题B:(1)用假设法分析。8÷3=2(本)…2本,剩下2本,分别放进其中2个抽屉中,使其中2个抽屉都变成3本,因此把8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10÷3=3(本)…1本,把10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抽屉里至少放进4本书。

(3)归纳总结:要把a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如果a÷3=b(本)…1本或a÷3=b(本)…2本,那么一定有1个抽屉里至少放进(b+1)本书。

鸽巢原理

(二):古国把多于kn个的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k是正整数,n是非0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进了(k+1)个物体。

三、巩固练习

P70“做一做”第1题、P71页第1-2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把8本书分给7位同学,至少有一位同学分得2本书,为什么?

2、某学校有30名学生是2月份出生的,那么其中至少有两名学生的生日是在同一天。为什么?

3、把17支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里,至少有一个文具盒里放几支?

鸽巢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10

关键词:先进文化;传统文化;儒家文化;诚信观念

一、先进文化的内涵与构成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西明认为,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应该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在继承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灵魂;二是知识的积累,对古今中外一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知识成果的积累和应用; 三是发达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四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风貌。研究中国先进文化,必然要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大背景,同时诉诸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而诚信思想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议题之一, 深刻反映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同时也是先进文化构成中重要的思想元素。“诚信”作为儒家道德范畴的“五常”之一,是儒家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概念,同时,诚信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对于现代文化亦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期,价值观领域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社会问题,并以不同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

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越发展,越需要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任何的发展战略都会变得脆弱,甚者会前功尽弃。198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着“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议题展开讨论,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儒家思想中极为丰富的道德资源,是我们民族的财富, 尤其是对其诚信思想的阐述与应用,将儒家诚信文化从自然存在提升为文化存在,将共同社会实体的诚信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的价值元素, 对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与深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儒家诚信观释义与诚信文化的内化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一种伦理型文化作为其基本样态,这种伦理型文化所强调的,正是道德伦理。道德概念,是个体将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共同的秩序要素、规则要求、共同的社会实体性诉求内化为个体的、自我的东西,所谓德者得也,这是一种伦理意义上的修炼与感化;这种感化正是来自于作为社会共同体意义上的伦理内涵,伦理所体现与表达的正是社会实体中,人们所认同的社会规范、秩序与规则,是具有普世性的价值意义的存在。作为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修炼并内化这种伦理精神,达到个人道德的实现,是个体人格的升华与存在目标。“诚信是文明的基本因素之一,孔子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如果领导政策不断修改,在人民心中就会失信。‘信’的孪生兄弟是‘义’与‘廉’,‘诈’的孪生兄弟是‘利’与‘贪’。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作为礼仪之邦就绝对不能搞利欲熏心的短期行为,不管它的目的是为国家还是为个人。一看到‘信’这个字,就会意识到‘人言为信’。古时候邮政不发达,“口信为凭”成为传统风俗习惯。孔子说,‘不逆诈,不亿不信’(对不熟悉的生人表示信任)是君子的品德。东方(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社会文明的立足点是个‘信’字,西方社会文明的立足点是个‘疑’字。正因为‘疑’,所以要有书面的凭据。西方接洽生意一定要签合同,这在中国本来是没有的。”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诚信思想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议题之一,深刻反映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自汉代董仲舒以后,儒家道德体系中,将“信”列为“五常”之一。守信用、讲信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公认的价值标准。《论语》一书中,“信”字出现了16次,《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言。”孔子把它作为做人的根本。“信”为儒家的教学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将“信”作为其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文、行、忠”一同教授讲解,可见,孔子非常重视“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所侧重的是性善的信念与自主自律的精神,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所谓“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一致,言行相符,“信”是训练人诚实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本前提,“朋友有信”历来是中国人结交朋友的准则,正所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治长》),这是君子的志向与做人的努力方向。儒家思想把“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作为为政的基本要领,而三者之中,“信”又最为根本,是足食、足兵的根本目的,也是政权存在的根本意义, 同时, 孔子还指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儒家另一部经典著作《中庸》中,对于“诚”的阐释则更为实际,所体现的思想正是对于“信”的外化与扩展。《中庸》中“诚”字出现了24次。其实际含义重点表现为:一方面,“诚”是指诚心,至诚之心。“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矣诚矣。”这里的“诚”,指出了诚心与究明事理和教育感化的内在关系;同时,“诚”作为一种自然法则、规律表现为“诚者,天之道也。”将“诚”上升为形而上的伦理本体, 赋予了“诚”以更高一层的形上意义。“《说文解字》中对于‘诚信’的解释为:‘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与信可以互训,诚即信,信即诚。由于‘诚’与‘信’的意义和使用有很多相同相通之处,后来逐渐结合,形成了双音词‘诚信’。‘诚信’一词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基本含义就是指忠诚老实,实事求是,讲求信用,遵守承诺。基本要求就是言合其意与‘言必信,行必果’一致。”因此,儒家的诚信文化在传承和对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影响与贡献上, 如何实现其独有的价值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笔者试图从儒家诚信文化的内化教育与诚信观的养成与建构来进行解读与分析。

儒家的诚信行为标准,一方面是作为伦理实体的公共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又是作为个体道德的内化规范,《论语》中的“主忠信,行笃敬”,对“信”德的要求是对待每个人笃信的道德信仰,无以怀疑,惟有践行;同时,作为社会性公德,在维持社会的秩序与稳定方面,《论语》又提出为“长者讳”的思想,用以维护德政的权威性。伦理道德的教化过程、诚信教育感化过程,更应该突出强调其个体、自我认同的价值观。

诚信是儒家实现人身修养的根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伦理道德的教化过程,就是一个人发生变化的过程。人作为一个个体性的自然存在样态, 因为具有了一种德性, 从而成就了与这个社会实体保持一致的并具有公共本质实体性的文化存在方式。 在个体价值观的认同中, 必然会遇到并思考有关诚信的伦理问题。当人们思考自己的价值观、诚信度以及更高层次的文化存在方式的时候,就成为一个主体,其生命也就从一个自然状态上升为文化存在, 把自己修炼成为一个具有德性的文化生命意义。 儒家的诚信思想的本质属性就是从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性出发,培养人格,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惟有将诚信理念内化、实现内化教育,其意义才得以彰显, 也就是说当诚信必须由本体世界向意义世界转换和落实的时候, 我们才能将其称为现实生活世界的德性。“意义世界的建构,是诚信的形上道德原理中最重要的过程,因为对任何德性和任何伦理精神来说,意义世界总是核心。意义世界是道德所以成为道德,伦理所以成为伦理的核心构成。”儒家诚信思想的内化教育过程,正是努力将意义世界的道德元素内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其根本方向是对于个体诚信思想与诚信行为的养成与建构。

三、 儒家诚信观的建构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在研究与探索有关儒家诚信观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契合点方面,最为重要的即如何将儒家诚信文化为今人所用,即古为今用的途径。一方面,建构起儒家诚信观体系;另一方面,将建构起的这种诚信价值体系与当今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有机结合,使其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是其所释放出的文化信息、文化标识和文化密码。当今国际社会对于文化软实力的认识越来越充分,尤其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产品输出的同时,文化输出与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越发显得紧迫与重要,比如中国目前已在海外建立约三百所“孔子学院”和不断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就是有力的证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教授说:“‘当今中国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文化保守主义注重传统文化,强调文化主体性;自由主义则反对讲文化主体性,认为这是对普世价值和西方文化的消解;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指导思想,一方面注重文化传统和精神家园的塑造,另一方面又不赞成把儒学当做主流意识形态,一方面讲改革开放,积极融入世界,另一方面又不赞同完全追随西方,把西方的价值当做普世价值。这三种思潮既有交叉和交融,又有抵触和冲突,大体影响和规范着我国未来文化的发展走向。但总的来说,现在找到了一个结合点,即这三种思潮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都重视传统文化,都讲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那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诚信文化,如何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实现发展, 又如何实现儒家诚信文化的建构呢?儒家经典著作《大学》的开篇即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道”所体现的就是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将“道”放在首位之意, 基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与学者使命感的认同,关乎的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前途命运。由此,教育的目的不能仅仅是提供一个个谋生的手段,不仅仅是把个体单纯地培养成适应市场经济的经济人,否则,教育职能只能变成呆板的工具。如果在唯经济论,唯利益论的驱动中进行,只能教育出麻木不仁的社会危险品, 而毫无意义与德性。 文化的建构与传承,需要的就是诚信思想与诚信文化的养成与建构,最终使个体具有习惯性、内在性的道德品质。

如前文所述,无论是对于儒家诚信观念的阐释,还是儒家诚信观内化的分析, 都表明诚信的伦理德性在于养成与建构。 其所反映的问题与表述的意义在于,诚信不仅仅是人的一种优秀品质,而且是使人优秀的品质, 养成这种优秀品质与建构诚信德性的过程,本质就是在成就优秀的人格。优秀人格的养成,是一个社会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构成与现实载体。因此, 诚信观的养成与建构就是造就优秀的品格与人格魅力的过程。“诚其意者,自修之始也”,诚信的涵养与培育,一方面是靠教育的启发与诱导,另一方面, 也是更为根本的方式是靠其发自内心的自觉性的维护;单纯的外部机制,在某些方面可以起到限制作用,但是根本问题的解决是应该由内而外的,而非单纯的外在制约。 儒家一直将个人的修养作为成人的重要内容, 通过个人的内在诚信理念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动,进而实现个人的价值观的建构。

然而,当今的社会发展,经济因素渗透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儒家的传统诚信思想必然遭遇经济大潮中各种利益的撞击与挑战。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借主人公的口, 反复追问: 如果没有上帝,世界将会怎样?如果没有利益,道德将会怎样?诚信将会怎样? 现代社会被市场经济推向高度的世俗化领域。如今,我们追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梳理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的儒家诚信思想,正是希望能够建构一种普世的道德真诚,与经济的发展、人格的培养实现一种融合。 不是将传统的儒家诚信文化与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对立, 不是将儒家的诚信思想去空洞说教,而是通过对传统儒家文化、儒家诚信观念的认同,实现自我诚信观念的养成与建构。其最终的目的是将儒家诚信文化从自然存在提升为文化存在,将共同社会实体的诚信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的价值元素并成为其个体人格。

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同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趋势。以儒家诚信文化为契入点,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系统思想的现实转化,这也正是文化软实力的特点所在。

参考文献:

[1]张西明. 用文化求解中国发展问题[N]. 人民日报. 2003-12-08(5).

[2]谭中. 缺诚信不能怪儒家文化?伪善不是中国独有[N]. 环球时报,2006-07-21(11).

[3]唐珊石. 儒家诚信观与我国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5).

[4]樊 浩. “诚信”的形上道德原理及其实践理性法则[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

[5]郭建宁. 发展先进文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N]. 北京日报,2011-10-17.

[6]黄宗羲. 宋元学案[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2698.

上一篇:妈妈陪伴我成长叙事作文下一篇:生态环保工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