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讲解方法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讲解方法(精选18篇)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讲解方法 篇1

语文是高中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前提和基础。语文是一门分析解读文章脉络的科目,阅读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老师的教学方法固化单一,教学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使学生的语文思维也随之固化,语文素养也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并且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模式往往是单向固定的(老师讲解,学生听),课堂不活跃,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减弱。因此,创建一个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上是至关重要的。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指挥者和引导者。老师应该在保证正常课堂秩序的前提下,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尽可能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往单一的学习模式也不再适应如今课堂的学习,我们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多给学生讨论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发言,讲出自己的阅读体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我们还可以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诗朗诵、辩论会、读书交流会,等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互相分享彼此阅读的乐趣和收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阅读习惯和素养的培养光是靠教材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课堂虽然是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但是作为阅读教学来说,课堂阅读仅仅只是基础,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讲解方法 篇2

一、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注重知识,忽视能力。长期以来教师往往偏重知识讲解,一直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将分析和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

(2)看重结果,轻视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把阅读材料的答案直接教给学生,而把如何生成答案的过程简单化。

(3)教法单一,不重方法。传统的阅读教学只是为了考试而阅读,教师费尽心力地讲解,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缺少做题方法的指导。

(4)阅读时间过少。学生学业任务繁重,使学生用于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学生除了学习课本以外,几乎无课外阅读。长期下去,直接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缺失。

二、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教学主阵地,创设情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但也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内阅读,也要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学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作品的熏陶。与其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不如用文本吸引学生,激发其主动去探寻作品的魅力所在。

(2)发展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学生的阅读兴趣存在一定差别,教师在进行必要的点拨和指导外,更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尊重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是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一定范围内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给学生以真正阅读的权利。其次,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鼓励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3)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思考过程。学生只有发现问题, 才能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而新课标对问题意识的强调与重视,正是为了改变机械死板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但要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决不能任由学生随意发散,教师一定要加强方法指导。首先,对重点语句或段落提问。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语境来质疑语段,促进更丰富的思考。其次,对文章的主旨提问。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主要集中在文本的重难点上。

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方法探究 篇3

一、自主泛读,掌握相关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提倡自主阅读,其根本用意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但语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能有效监控,量化测试,及时反馈,落实效果也就不会等同。为此,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在自主泛读中,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积累生字词、文体、作者、写作背景等内容。

教材中的《边城》是小说节选片段,在自主泛读环节,不妨让学生粗读整部小说,了解大致情节及人物形象。当然,学生的自主泛读,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为了优化阅读效果,教师不妨以问题、图文等多元化的情境,来推动阅读活动。对“喁喁”“黑黝黝”“焖菜”“竹篁”“傩送”“涎皮”“胡诌”“茨滩”等字词,可以问题形式呈现,激发学生对生字词的征服欲,对小说涉及的茶峒边城风景,可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示,吸引学生阅读,丰富学生对小说文本的感性把握。

二、宏观通读,梳理文章思路 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对文本有了粗略的认知。教师要以目标引领的形式,引导学生宏观通读。这是有效阅读的重要环节,也是贯通教材与考试的有效途径。在《边城》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小说文体角度预设文本阅读目标:提炼概括,整体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翠翠、爷爷及其他人物形象及典型环境描写;体会文白夹杂、古朴而秀美、浑厚而灵动的语言风格,感受小说中的淳朴人生和理想人生情态。

在宏观通读中,教师既要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又要通过问题引导、技法点拨、情境创设等形式让学生对文本思路有全面把握。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和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迷恋上了听歌构成了故事的外在线索,而内在的爱与忧伤、人性美等主题的思考与表达,则构成了小说的审美张力。在节选部分的通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浏览全文,给各部分拟定小标题,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为接下来的解读做了有效准备。

三、微观解读,领会阅读技法

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既要宏观通读,又要微观解读,以促进学生对阅读技法的领会,提高理性思考能力。不同文体类型的教学,其解读侧重点也不同。《边城》是诗性小说,要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三要素出发,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解读。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翠翠的心理活动入手分析其形象。设问:小说写翠翠内心,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渴望爱情。)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爱情。)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翠翠未必是想逃走,而是内心的孤独、凄凉的折射。)

在微观解读环节,教师可以预设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段,分析其作用。通过讨论交流,加深对小说的主题的理解,从而明白:翠翠的内心的荒凉,对父母爱情的追忆,对爷爷及对当前生活的困惑,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与失落。环境描写作用不尽相同,既有烘托夜幕降临时的气氛,又有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还有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不一而足。

四、个性悟读,灵活鉴赏文本

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习得技法、体味审美,更是以阅读来激活内在生命,从而有益于成长。这就要求学生在知识性阅读的基础上,积极融入个人体验,丰富自身情志,最大程度地个性悟读。

《边城》中主要人物形象翠翠与高中生的年龄相当,其青春萌动、苦闷等情思也与高中生尤为相通。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在小说中她无来由地多次“哭”,深入读来,不难发现处于青春期的翠翠,内心渴望朦胧的爱情,渴望有人理解,而又无人能解,无人能说。她的心事,与热闹的渡船构成了强烈的冲突。渡船上的人悠闲自在,翠翠内心凄凉躁动,一动一静,表现出翠翠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此外,小说中的男女相爱的描写较为含蓄有味,如翠翠父母的对歌及傩送的歌声、翠翠梦里的虎尾草、翠翠心中的“薄薄的凄凉”等都是值得思考与鉴赏之处。小说的湘西风俗和平静清明的语言风格,以及人物之间淡淡的情感,与汪曾祺的《受戒》有相似相异之处,可以对比阅读。

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方法 篇4

所谓的看分值,就看清楚阅读问题中所给的分值,例如一道问答题是十分,那你就应该至少答五点和题目有关的答案。这样估算一点2分,才能刚好到10分。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多答一两点,给分老师会择优选择。

另外还有就是不要本末倒置,在分值低的题目上答好多文字,分值高的题目三言两语。

抓重点:

不管是阅读时,还是写答案时,都要抓住重点。在阅读题目时,把重点文字做好标记,在写答案时,把最重要和关键的点说清楚,不要为了凑字数,在答案上面写好多废话,第一是浪费时间,第二是老师改卷时只会看与准确答案相吻合的答案给分。

叙述清晰:

遇到文言文题型时,可能是好多人的盲点,不管是解释字义还是翻译句子,都会碰到些许难点,在答这种题时,重要的就是要语句通顺,叙事清晰,实在不会的就往大意上靠吧。

不空题:

在绝对不空题这一点上,可能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提醒过吧,因为做语文卷子,尤其是阅读,空题那可是大忌,即使完全不会也不能一字不答,多多少少能写什么,就写什么。空题会给整个改卷老师非常不好的印象,答对答错,碰对一点和正确答案相符的点,老师都会给点分的,要知道真正的高考那可是一分值千金啊。

字迹工整: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方法 篇5

1.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探究学习的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其考查不可能是无限开放的,其特点就是题目的回答具有选择性,个性化色彩较浓。

二、解体要求

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

1、型(有观点) 是表面上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们只能选择这一观点来作答。

2、选一型(有观点) 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独自成立的命题,考生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

3、融合型(有观点) 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考生们只能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

4、自创型(有观点) 是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

三、答题格式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篇6

我们知道,阅读是读者与作品(文本)作者对话的一种活动。也就是说阅读是以作品(文本)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和情感。这种阅读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对话,当然,这种对话是无声的对话、是精神的对话、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是人的生命体验活动。当我们调动深度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以强有力的参与行为进入文章的艺术世界和情感领域时,便会蓦然发现作家正在向我们走来,和我们直面对话,倾心相谈。我们可以与他一起走在生命高度亢奋的意识刀锋上,从而目睹生命的本相,听到真理的告诫,悟得文章的真义,感到有一种心智为之洞开、灵魂得以抚慰的惬意。

二、与考试制度有关

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自觉不自觉就会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成了标准化、化,限制甚至是扼杀着学生充溢着灵性的解读,他们还根据考点设计出大量习题,反复训练学生,乐此不疲。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以割裂为美,把各类不同文章的阅读拘囚于“一背景、二段意、三主题、四特点”的教学模式,使阅读教学陷入了“高原现象”。

三、与学生的生活有关

阅读教学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语文阅读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累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

孔子早在多年以前就说到:“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之患。”因此,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语文阅读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略了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谈 篇7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现有问题分析

目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阅读教学并没有被分为明确、独立的板块, 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往往忽略了对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 导致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 找不到学习的明确方向。同时, 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但是一些教师无法改变固有的传统教学理念, 导致在新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出现了“四不像”的教学形态。并且,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偏重理论知识, 难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 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无法充分理解, 课堂气氛十分枯燥, 学生学习兴趣降低, 学习效果难以提升。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方法策略

(一) 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 是打开其他学科大门的钥匙。因此,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转变教学理念的重要性, 积极遵循新课标要求, 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将原有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知训练的方法转换成情感熏陶, 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合作, 发散学生思维。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改变传统教学中以做题为主的教学方式, 将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教学思路。

(二)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因此,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为感兴趣的事物, 并将其以巧妙的手法引入课堂, 使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 主动提升阅读量。

例如在教师要求学生每天都抄写几首喜欢的中文歌曲歌词, 并对歌曲中所蕴含的内在感情进行分析、描述, 了解其中蕴含的写作手法, 或是要求学生读一本自己喜欢的小说, 并写一篇读后感, 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知识, 在学习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从而得到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 注重感情因素的运用

语文阅读的本质重在读。只有实现作品中作者与读者心灵的融合, 才能够使读者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对作品的更深入理解。因此, 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加强对其中情感因素的运用。

例如在进行一篇文章的阅读时, 教师可以带有感情的为学生阅读课文, 或是采用接龙的方式, 要求学生按照顺序依次站起来有感情的阅读自己所属段落, 在感染其他同学的同时, 也使学生自身更好地融入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中, 进一步理解其中词句的含义和语言技巧, 实现阅读效果的提升。或是在学生阅读前, 教师收集与阅读内容相关的材料, 首先运用资料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例如在阅读革命类文章前, 教师首先为学生讲述革命时期情况, 利用多媒体技术等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当时家破人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 刺激学生情感的迸发, 使其能够快速融入到阅读教学中, 并获得思想、精神上的进一步升华。

(四) 充分运用阅读笔记

阅读笔记是检验学生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效果的最佳手段。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充分运用阅读笔记, 采取有效方法, 帮助学生养成写阅读笔记的习惯。例如要求学生每天都在阅读笔记上抄写五句阅读中认为比较好的句子以及十个比较好的词语, 每读完一本书应在阅读笔记中写一篇读后感, 将作品中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情感通过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来, 并融入自己的感悟, 并定期回顾, 提升自身语文素养。

结论:语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教师应加强对这一方面教学的重视, 不断更新自身教学理念, 积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注重情感因素的运用, 充分使用读书笔记, 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学周刊, 2015, 10 (10) :64-65。

[2]王桂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析[J].剑南文学, 2013, 1 (1) :353-354。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方法 篇8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切入方法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大量的实践证明,语文素养是学习其他课程有力的推进因素,能够很大程度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制定了具体的目标。而纵观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阅读起到了贯穿始末的核心作用。当前“高耗低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与新课程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无法与新课程目标对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大量枯燥的习题还很有可能引起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厌倦。因此,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对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善显然是至关重要的。

1.阅读教学贪多求全。在高考制度的压迫之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面面俱到的心理。简单地来说,就是无论精读还是略读文本,教师都会进行全方面的讲解,而对于精读文本,教师更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详细的讲解。但是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多,课时量明显不足,这种做法显然并不合理。教师只能尽可能增加课程教学的容量,提高教学速度,争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很明显,这样的阅读教学使得文章原本的魅力消失,不仅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吃力,就连教师也会有力不从心之感。长期下去,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将会消失不见,思想逐渐变得呆板。这种贪多求全的做法与新课标的精神不相符合,违背了其基本原则,因此也不可能达到其设定的教学目标。

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整体文本把握的引导。例如,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教师会对作家的基本信息做简单的介绍,指引学生理清全文的思路。但是在进入文本人物描写方法及具体的问题分析中时,教师就会长时间地纠结在这一问题之中,无法自拔。有的时候,甚至到了下课铃响起,这一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究其根本,还是由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太过注重“量”,贪多求全,忽略了对于学生阅读方法的引导。

2.阅读实战训练不全面。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实战训练不全面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教师在教学之前没有对文本进行熟读,理解也不够深入,这就导致学生的阅读层次无法加深,对问题的思考也只是停留在浅显的层面。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熟读文本是必不或缺的一个环节,缺乏熟读的过程,教师就无法对文本了然于心,因此,也很难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学习也就成了一场空谈。

其二,阅读问题“走马观花”。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重视力度也在逐渐加大,在教学研究方面也出现了很多颇为精彩的公开课,笔者在倾听公开课之后最大的体悟就是,现在的高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几乎不会带领学生用心欣赏文本中的“真善美”,甚至连最基本的思维训练都谈不上。只是盲目地追求速度,暗示学生如何准确地抓住文本中的重点,得出能够得到分数的答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对于具有一定深度并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总是一带而过,公开课亦是如此。在目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教学方法早已根深蒂固,其长期存在于教学活动中,并且愈演愈烈。

二、高中语文阅读的切入方法

1.情感切入

语言文字是文本信息的表现形式,是作者情感的直接表现。因此,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是进行阅读时首先关注的问题。高中课程中出现的很多文章都是有明确的情感基调的,文章的情感基调就是行文的线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或直接说明文章的情感,或选择能够展现文章情感的语句设置一两个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陈情表》一文语言精练,字字珠玑,一气呵成,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其情感基调非常明显,最令人感动的是字里行间作者对祖母的一片孝心。因此,教师可以提出“请你谈谈你对文章每一段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等问题,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理解李密的感情,进而全面理解这篇文章。

2.整体切入

理解文章的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很多时候,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内容切入文本学习,通过一个统筹全文的问题来引起全文的导学。如在教《滕王阁序》一课时,播放“百家讲坛”中关于这篇文章的讲解。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能够对文章的基本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加深印象,有助于此后的具体学习。与此同时,“百家讲坛”又是我国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知识课堂,所涉及的内容和深度也是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这一做法不仅仅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又能够让学生了解一定的知识,可谓是一石二鸟。

3.语言切入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的课程目标。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于教材的特点,进行强化语言学习的专项训练。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就是一首语言非常精美的词作,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因此,在对这篇文本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切入,带领学生关注语言的运用,深入理解每一个字的深层含义。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几句中,“染”字用拟人手法,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这一系列的语言推敲,不仅仅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了文本的具体内容,又提高了其语言感知能力。

4.艺术表现切入

一般来说,作者在写作中都会通过各种表现手法组织语言来表述情感。修辞手法的表现是众多作者在进行创作是关注的焦点,鲁迅也曾经说过“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也就不能达意”。因此,对这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文本进行教学的时候,就要选择从写作的表现手法切入,品味那些带有强烈的修辞色彩的词句,尤其是那些表现手法运用的成功典范。围绕文本的修辞手法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这些修辞手法的妙处,如果学生能够有所体会,那么这篇文章的内容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在此过程中也能学到一些写作上的技巧。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教师可以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来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等贯通起来。

在高考以及新课程目标的双重压力之下,很多学校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教学速度之上,希望以较短的时间结束书本的学习,将更多的时间用到总体复习上去。但是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只是将目光放在表面上,而未触及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提高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针对此现象做出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在与学生不断的磨合之中寻找最为适合他们的阅读教学方法,争取将教学效率提高到全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李学勇,黄行.试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1):98-100.

[2]蒙新英.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之初探[J].成才之路,2008,(15):79.

[3]刘芳.提高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4):168-169.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总结 篇9

1.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步骤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性比较强的题材,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让学生学会阅读小说,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小说,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步骤。明白小说阅读的三要素,即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还要搞清楚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这是分析阅读小说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只有让学生牢牢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才能做好小说的阅读。第二,要让学生对小说里面的人物作分类。学生阅读小说的时候总是被小说的故事情节所深深吸引,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和发展,人物的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人物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当学生慢慢地喜欢上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时则会随着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让自己的情绪有所变化。或许开心,或许感伤,或许哀叹,或许沉思。那么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学生就能够给小说中的人物做一个分类。第三,理清思路,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这样,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就有了清晰的思路,有了鉴赏的明确目标。把握了小说阅读的步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全方位阅读小说

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步骤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全方位地阅读小说。很多学生阅读小说只是为了好玩,对小说的内容浅尝辄止。有时候只可以做到把一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但是却没有深刻的认识,浅尝辄止。要做到全方位阅读小说,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小说的结构。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之后,才能做到全面阅读小说。高中小说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为了读小说而读小说,还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自我分析能力。只有这种能力形成了,老师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成长。

3.让学生学会鉴赏小说语言魅力

教师在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把学生视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小说是一门艺术,小说的语言具有艺术性的特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品味小说语言的美。小说语言美要靠学生自己细细地品味 ,老师的讲解是无法替代这个过程的。

比如,我们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描写林黛玉的句子: 两弯似蹙非蹙?I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这段人物描写,透过字里行间,学生就可以知道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也可以感受到林黛玉的娇美,如同林黛玉就在我们身边一样。这样就可以带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绪,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揣摩语言的美。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10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让他们翱翔于知识的海洋。学生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学生。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把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一切都会水到渠成。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激励者、引导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语文阅读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

二、培养探究能力, 发展主体性人格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知识文化积累,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素的融汇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其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当前语文阅读被动、封闭、功利性的学习方法的否定和扬弃.所以我们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学习的习惯,重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人格。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篇11

一.明确目的,把握内容,突出重点

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明确教学目的,由浅入深、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高中语文新教材小说体裁的文本涵盖了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一样,要求也不同。比如说同样是鲁迅的文章,却有不同的学习要求:《祝福》的教学要求学会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别强调要分析人物形象丰富的性格及其发展变化,注意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这三者之间的联系;《药》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主题和结构,联系作家创作作品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从切身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出发,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阿Q正传》这篇小说是现代人物小说的经典之作,在欣赏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人物形象的思想和语言特征,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对教材本身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明确教学要求和目标,了解一本教材中小说部分所占的比重,其中哪些可以让学生学习语文写作的知识,哪些可以用来指导学生阅读,并能由浅入深,合理设计教学流程,从而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有效组织探究性教学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丰富教学资源,通过质疑提问等探究性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过去传统的小说阅读往往以老师教为主,侧重从小说教学中学习文学基础知识,忽略了小说内容本身的教育作用,理论性强。学生对小说阅读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难以展现小说在语文教学课程中的价值。教师在教学安排上就要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激发主观能动性,找到科学正确、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根据上文,我们知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小说始终处于非常重要位置,许多同学自然就会有这样的疑问:鲁迅这个作家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他的许多文章会被选入语文教材?他的有些作品晦涩难懂,为什么仍然经久不衰?怎样才能读懂鲁迅和他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可以找到相关的影音资料介绍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品的创作意图,会帮助同学们对作家作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三.实施引导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师要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式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在结构和内容上做出的调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新标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在语文知识、语文素养、语文学习方法等方面都能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理论这一层面,语文课堂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场所,要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实践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例如通过角色扮演这种情境体验还原再现故事情节的方式解读小说文本,可以让学生全面透彻地学习和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能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流,对一篇文章或一个情节、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评价并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通过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小说阅读教学的实践活动还能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社会,提高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时期,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端正态度,领悟新课标的精髓,从大局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探究出更多行之有效的小说阅读指导方法,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讲解方法 篇12

关键词:阅读方法,课堂模式,自主合作

实践研究证明, 改变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有效的阅读能力, 进而达到全面提高阅读题准确率,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一.改革课堂模式:由单一课型转化为多种课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人文性很强的工具学科、语言学科。这种性质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以“人” (学生) 为本, 语文学科强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 具体而言:锻炼学生的眼, 让学生看 (阅读和观察) , 多读好书并及时了解和关注身边及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锻炼学生的耳, 让学生听 (闻) , 认真听别人交谈、听新闻等;锻炼学生的口, 让学生说 (讨论、交流、诵读) , 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到大家上课的讨论、辩论等锻炼口才的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手, 让学生做 (写) , 可以限时的写片段随笔等;从而实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从根本上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语文知识包罗万象, 它要靠学生日积月累;语文能力也决不是一张嘴“讲”出来的, 它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自主学习逐步形成的。

因此传统的单纯讲方法课可以改为师生讨论课、点评课、学生交流反馈课等有序系统, 各有侧重地进行教学。改变思维的模式化和机械化, 让学生通过各个渠道的交流增长见识, 改变思维, 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改变整个人生观。这无论是对于语文还是人生都是受益匪浅的。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改变教师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 否则, 学生毫无阅读、思考的时间, 只是机械的, 毫无主见的等标准答案, 并进行认真细致的笔记, 形成依赖心理和思维的情绪。这样不仅不利于阅读水平的提高, 长此以往还会降低语文的阅读及表达的能力。因此, 课堂上必须还时间给学生, 养成其自主、独立的思考习惯和能力,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潜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高中生的思维已较灵活, 多鼓励他们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 相互激励, 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标也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 而语文课程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首先,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老师还需大胆鼓励学生下水, 在水中学会“游泳”。教师要走出习惯的“满堂灌”“填鸭式”的窠臼, 让学生放出目光, 用自己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甚至是文化背景来解读文本。再说,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答案是多种多样的, 世界充满了迷离变数, 尤其是一些现当代的文学作品, 主题多元, 我们可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让学生读出他心中的那个独特的它。当然, 开始的时候, 学生可能不习惯, 可是习惯是慢慢形成的, 我们作为老师要大胆放手, 让学生形成一种个性阅读, 摆脱依赖心理和单一化的思维的模式。养成自主、独立的思考习惯, 激发阅读兴趣和潜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其次, 授人以渔, 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质疑。

培根曾言:“疑而能问, 已得知识之半”, 若“疑难能自决, 是非能自辨”, 则标志着我们的阅读教学已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境界, 因此, 语文教学应积极创设条件, 引导学生敢疑、善疑、乐疑, 以达到自主解决问题的目的。如在学习《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时, 学生围绕四节诗的内容, 自然会产生以下疑问: (1) 囚徒为什么还要向他致敬? (2) 使人为什么把“希望”称作“灾难的忠实的姊妹”? (3) 诗人写此诗时已受到监视, 为什么还把自己的诗作称为“我的自由的歌声”? (4) “枷锁”和“利剑”分别象征什么?这四个问题很好的从背景到思想内容再到作者情感都进行了很好的设计, 解决了这些问题, 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也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学生的阅读和认知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再次, 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合作。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程,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尤其是综合性学习中的合作精神。”阅读教学除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外, 还需要学生之间平时的合作学习, 因为思想是在碰撞中会产生绚烂的火花, 虽然有的学生意见相异, 但也不妨碍他们在交流过程中阅读能力的提高。因为有了讨论, 他们就会再次思考, 从而对作品、对人生产生深入的思考。如上外国小说或做相关的阅读题时, 学生可能本能的想到单元话题知识要点, 但怎么具体联系到本阅读材料时语言组织时, 学生却无从下手。这时我让每个人先自己写答案要点, 再四人一组来讨论, 相互思想碰撞中使思考更深入, 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一定的锻炼, 趁机再由一人写下本组讨论的成果, 最后由各组派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 使合作探究的活动进一步深入下去, 老师只需稍加点拨和指导, 同学便可轻松而真正掌握了此知识要点。

作为教师, 我们只要做好一些操作性的内容就好了, 至于他们迥然不同的文本解读, 我们可以不置可否, 一笑了之, 因为只要不关乎政治性的事情, “百家争鸣”又何尝不可, 百花齐放不是更好吗?因此多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文学作品是很有必要的。

三.以阅读方法指导为主, 注重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以阅读为核心, 但阅读能力和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息息相关, 课内的阅读训练又非常有限, 要高效率地提升语文整体能力, 特别是更加偏重考察阅读能力, 教师必须体现“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 读写结合, 相关促进”的原则。同时, 要体现以课内为本, 以课外为辅, 提倡“课内课外相结合”原则, 相辅相成, 全面提高阅读能力。

不管做什么事情, 我们都要一个总体的规划和具体的措施。在知道阅读时, 我们自己要有一个大致计划。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对学生进行俯瞰。故, 我们可以把要读的文本先教给学生, 让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读。然后, 我们给学生在阅读上可以授予一些方法。比如说对于文言可以是细致的圈划式的, 而白话就可以浏览式的;对于外国的可以是领略一番就罢, 而中国的一些重点作者还必须知人论世, 因为, 我们可能在实际过程中更多地接触他们, 更重要的时候, 一些作品还可能作为考题出现;对于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等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始时候的方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无非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 这分明就是读多了会作诗了、会写诗了。这就说明。我们如果能在读的同时让学生多写, 这对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和写作水平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写的过程可以分以下几步走:

1、先让学生抄写文本中的一些优美的或者有哲思的句子, 要求是抄清楚、整齐。这一阶段目的是培养他们对文本的、了解、感知。

2、在能抄写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对文本中某一个片段的概括, 要求是间断、明了, 能一语中的。

3、学生学会了第二阶段的筛选能力后, 接下来让学生针对第一个阶段摘抄下来的内容进行分析、鉴赏。

4、在了解了整个文本之后, 要求学生选取文中某一个人物或某一种理念做点评, 然后交流, 这样就回应了我们上文中的思想碰撞后出火花。

语文是大语文教育,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处处有文化。作为语文教师, 要让学生打开阅读视野, 从而打开人生视野。让学生在读万卷书的同时, 领会语文的无穷魅力。让学生在读的同时学会思考, 学会写下自己的思考。这种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 读写结合, 相关促进的做法, 无疑是一种能力的逐步提高。最后, 就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人生的一大需要, 阅读是能够净化我们被尘垢蒙昧了的心灵, 阅读让我们丰富、让我们宁静……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心理学》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讲解方法 篇13

有的学生会问:“那么,我们究竟应该读些什么?”我想有这么几点可供学生们参考:

一、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例如女生可以多读文学作品、古诗词选本;男生可以多读读科普读物、历史小说。男女生都可以或者说应该读一读名人传记。

二、选择课外读物时应该尽可能与教科书里的作品有关联,这样容易引起你的阅读兴趣,当老师在课堂里讲解时会引起你的共鸣,你也有发挥的天地。

三、不要好高骛远地啃难读的书,现在一些专家号召我们读经典,往往陈义过高不着边际。我就曾看到过一个市实验性示范性中学的高二学生在读钱钟书的《谈艺录》,可能是他老师介绍的,读了两个月,读不下去了。要知道,读书要循序渐进,否则会伤害你的胃口。

四、在阅读过程中建立一个“网络”,将读过的书以及书里出现的人名和作者名联成一个系统。这样也便于记忆。

真正重要的是要养成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你个人的一种需要。这就不是仅仅依靠兴趣了,而需要有毅力,要有正确的读书方法。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注意一些什么?这是值得考虑的。

首先,我要向同学们提倡“不动笔墨不看书”。平时你读书时留心一下,看到好的句子记下来,那么就有可能写出好句子。好句子积累多了,就会有好文章。只是一个人瞎摸索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如果不注意积累材料,专门在那里讲解“文章作法”,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那么,语言材料从哪里来?当然是靠平时的阅读。所以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然,读,是要讲方法的。动笔抄抄写写,所谓勤笔免思。

其次,我想说说我们读书时应该记一些什么内容。我觉得高中生读书时,喜欢什么内容都可以记一点。哪怕记个主人公名字,记一句含有哲理的话,甚至记一本书名,记作者的名字都不错。尤其等你读的文学作品多了,渐渐地向历史哲学渗透后,你会发现一个广阔的世界。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讲解方法 篇14

(2)何……为?(……干什么呢?)

(3)何……之有?(有什么……呢?)

(4)如之何……?(怎么能……呢)

(5)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6)安……哉(乎)?(哪里……呢?)

(7)不亦……乎?(不是……吗?)

(8)……非……欤?(……不是……吗?)

(9)宁……耶?(哪里……呢?)

(10)顾……哉?(难道……吗?)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讲解方法 篇15

一、高中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所存的问题

一般而言, 高中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易于出现如下三个问题:

1. 教学目标过于单一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理解、感受及体验, 但一些语文教师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 往往将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简单地视为教会学生答题技巧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往往会出现两种不利现象:一是导致一堂课大多是教师的分析与提问, 给学生留下的读书时间过少;二是一些教师侧重于从高考角度解读文本, 强化标准答案。

2. 教学模式形成流程

阅读应为一个主动的、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心理过程, 但现实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往往对阅读不感兴趣, 这是因为有些教师将阅读教学模式形成流程, 在让学生简单地看过材料内容后, 就从背景、段落、内容、主题、特点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解, 忽视了材料内容的整体性, 这种定式阅读教学模式扼杀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3. 教学内容相对独立

语文学科学习见效较慢, 语文学科成为许多学生的弱势学科, 很多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 将大量课余时间用于数、理、化、英等学科, 更是无从看书, 学校阅览室形同虚设。还有教师禁止学生阅读课外读物, 即便是《读者》、《青年文摘》、《意林》这样的杂志也不可以。

二、高中语文学科走出阅读教学困境的方法

现阶段, 诸多高中学校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陷入了困境, 致使生动有趣的语文阅读教学变得乏味而僵硬。如何走出高中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困境, 是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思索的问题。笔者在日常教学中, 主要采用如下五种方法:

1. 与“三维目标”相联系

语文课程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特点, 语文阅读教学是深具人文性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是为阅读教学倾入的一股活水, 是重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 也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强化情感教育, 让学生立足于课本, 挖掘材料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实现体悟式阅读, 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及客观世界, 促使学生陶冶情操和完善自身人格, 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在引导学生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时, 笔者先播放乐曲《烛光里的妈妈》, 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更易于学生进入体味母爱伟大的情境中。

2. 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极为紧密, 语文阅读活动也是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 离开了社会生活的语文阅读就犹如失去了源头的活水, 是不具有生命和活力的。笔者的阅读教学是不拘泥于语文阅读教材的, 更为注重联系社会生活,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和社会生活极为紧密的广泛阅读中, 学生们获得了语文知识, 又将所获取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中, 大幅提高了学生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3. 与听、说、写相联系

当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成效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割裂阅读与其他能力间的联系, 形成了纯阅读教学现象, 这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伤害。为规避上述现象, 笔者注重将阅读教学与听、说、写训练方法结合起来, 一是注重对学生听的训练, 引导学生们多听广播, 多看散文、诗歌朗诵视频;二是坚持推行课前三分钟演讲, 也积极组织和参加演讲、辩论、朗诵等语言活动;三是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发散意识与知识迁移能力, 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4. 与网络资源相联系

近年来, 计算机与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深远, 网络资源是无穷的, 网络阅读成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笔者注重将网络资源应用于阅读教学中,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利用网络资源与多媒体为课程教学创设情境, 这更有益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二是将网络资源视为学生自主学习与差异性学习的丰富资料, 学生们可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进度, 实现个体学习探索;三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将所学语文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中, 具备语文知识建构与应用能力。实践表明, 网络阅读是为学生们所喜爱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

5. 与课外阅读相联系

众所周知,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是局限于课堂内的, 而是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 学生课外阅读开展情况直接关涉到其语文能力的高低, 也影响到语文学科的整体教学效果。笔者在日常阅读教学过程中, 将课内与课外相衔接, 如《桥边的老人》这篇课文, 让学生们开始了解美国作家海明威, 对海明威产生了兴趣, 笔者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作者相关的文学作品, 学生们对海明威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对其作品也更为喜爱, 让学生们成为喜欢读书的人。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当下许多高中语文教师都陷入了阅读教学的困境,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求其树立起大语文观, 提高自身全面素养, 采取有效的方法, 实现阅读教学的创新与突破, 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有利基础。

摘要:众所周知,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 但现实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却往往陷入困境。文章在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加以分析基础上, 亦就高中语文学科走出阅读教学困境的方法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脱困方法

参考文献

[1]庄华.论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36) .

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方法探讨 篇16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策略;审美;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优化语文阅读策略是必不可少的。从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到审美情感再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进行强化训练。高质量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保证,力求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文学素质的提高,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更有效地改变阅读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教学的更高境界。

一、激活求知欲望

求知欲无疑是认知学习的必要条件之一,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语文阅读中,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使学生对阅读充满渴望。例如:教师在教学文言文《屈原列传》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复习之前所学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虽然这两面文言文都是笔出同一作者,但是这两篇文章却是显著不同的表达方式。通过这两篇文章的比较,让学生对作者在《屈原列传》的写作中用到的评论手法有更深刻的了解,这样不仅将新旧知识顺利关联到一起,更是激发学生渴求欲望,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再如:教师在教学《荷塘月色》第三段时,教师创设出一个有着亭亭玉立的荷叶、艳艳丽丽的荷花、袅袅袭人的荷香的画卷,此时播放《荷塘月色》这首乐曲,促进学生借此发挥想象,从而身临其境在那柔美的月下荷塘。这样不仅让学生领略到这段文字的美更是领略到这段文字的景物美、语言美和情操美。求知欲就好像学生的学习发动机,需要在教师这个催化剂下激活,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以及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

二、呼唤审美情感

文学作品以情感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一种对美的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感受文学作品表达的情感中去逐渐了解和认识人生的美好。例如:教师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感受到作者表达的又哀伤有愤恨的情感,更能认识到无真才实学又无自爱之心的人生之可悲,与此同时,教师把另一篇课文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虽然两篇文章表达的情感差不多,但是认识的却是不同,从这篇文章中可以认识到自我封闭起来拒绝现实的驼鸟精神之可笑。不同的人表现的情感、高尚情趣以及强烈爱国主义精神也是不尽相同。再如:在教学《警察与赞美诗》,为了让学生能深刻体会苏比在教堂时的心情,让学生以苏比自比,假想自己处于那个时代、那个阶层,这样不仅让学生更能深刻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更能促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审美情感的培养,促进学生在深刻形象的情感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在今后的人生经历中持久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阅读中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让学生感受文中流露的真情实意,去体验文中的审美情境。

三、激发创新意识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有必要的。对于作品来说,不同的人去品味将会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因此,在促进学生用自己的思维理解和想象去阅读文章的同时也要承认学生对作品产生的每一种理解,这些将会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诞生,教师应该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理解结果,有利于促进年学生个性与独创性的共同发展。例如:在教学《画意绵绵》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散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索文中的线索并将这些线索用独具创意的图表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再如:在教学《最后一片叶子》时,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辩论,充分给予学生空间去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然后相互交流。而这篇文中学习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开始质疑,然后将引导学生将叶子进行分类:有关人物、有关主题、有关结构、有关词语等,这样不仅促进他们自主学习,更促进他们创新意识,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发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自由发挥对作品的创造思维,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语文的平台,展示每个人独特的魅力。

四、强化知识训练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到知识的教授,更要注意到知识的强化训练,使学生的知识基础更加牢固。“强化训练”不等于多做练习,可以将强化训练的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角度多变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强化的兴趣,更加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夯实。例如:在教学《拿来主义》之后,提炼出学习的关键: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作者论证的方法、文章语言的特点等知识。针对这一关键,设计合理话的训练问题,引导学生注意文中论点出现的具体位置以及作者陈述论点时的重要句子。这样不仅可引导学生对论证方法的准确运用,更有效的提高学生能阅读、写作议论文的水平。再如:在教学关汉卿与《窦娥冤》的时候,可以相应的推荐学生看汤显祖与《牡丹亭》、洪升与《长生殿》、孔尚任与《桃花扇》,同时配合精彩的表演加以想象化,让学生从中对比作家彼此不同的写作风格。再如:讲到舒婷的诗时,可以推荐学生看同时期的诗人北岛、顾城等作品,以从中领略这些诗人的朦胧美,强化学生对诗的训练。或者是推荐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先秦历史散文《左传》《国法》《吕氏春秋》《战国策》;先秦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秦汉散文;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唐宋八大家等等方式。

通过不同的方式为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促进学生在以后学习的道路上有更广阔的学习领域,知识更加牢固、坚实。

总而言之,阅读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质的飞跃的过程,而阅读教学的策略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我们从整体出发,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有目的去了解、掌握、学习知识,并在课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杨淑瑜.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1).

[2]蔡伟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J].课程·教材·教法,2014(2)

[3]虞学化.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途径[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2).

小学语文作文讲解方法 篇17

作文的批改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作文修改的过程,实际就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过程,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修改作文,这样就阻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作文的修改,作文批改方式有多种,教师将作文中的不足之处指出来,让学生课下完善作文,也可以师生一起批改,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作文,发现其中的缺点并进行修改,这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进而有效解决学生写作中的问题。

语文作文思路与方法讲解总结 篇18

一、总论

“文以载道”,任何一篇文章都是通过写作内容来表达一个主题:即情、理。所谓感情,就是指反映一些积极向上的情感,比方说亲情与友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好人好事的赞美等;所谓道理,就是指反映了一个人的积极人生态度与精神品质,一个人对自己、家庭、社会与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也即文章是用来反映积极向上的情感及深刻正确的道理,而这才是命题人通过千变万化的作文题目考察我们的目的,进一步说这才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简言之,学习语文即要“学会做正确的人与做正确是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文是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运用而不是空中楼阁。如果对它们不熟练,即使看听老师讲作文、看别人写作文也不会下笔,所以必须要打好基础。作文学习只能循序渐进,而不可拔苗助长。

在明确作文考察目的和打好语文字、词、句、段、篇的基础后,作文先从学会模仿开始而后才会熟能生巧。由于初学者对词语、句子、段落积累甚少及文章结构安排不了解,写好作文前,必须要向他人学习,广泛阅读,取各家之长,特别注意不可只借鉴一篇文章,否则抄袭太明显。在借鉴时须适当改动,这就是所谓的“千古文章一大抄”,即“模仿”。在慢慢汲取与模仿他人长处的练习中,潜移默化的就形成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即“创新”。即阅读、思考、练习是写作的三大基本方法,缺一不可。

二、写作方法

(一)多阅读,积累素材

对于任何考试题目,都可以从生活的中熟悉的人与事写起。生活是个万花筒,无所不包,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能有所发现,同时又要多阅读,才可开阔视野,通过生活与书本的结合,积累一些蕴含情感与道理的素材,这样在写作文中而是紧紧指向两类素材,就不至于天马行空,觉得范围太大,什么都可写,才可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才能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理可讲。

(二)多练习,熟能生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文光靠讲解与看书是不行的,作品文必须要练习。“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作品文不仅要练,而且要经常练,只有这样,才能熟能生巧,下笔千言,而不会感觉无话可写。

(三)多思考,借鉴创新

看完别人的写的材料,自己应该想。

1、改:我写这个材料会怎么写,加入自己的思考。

注意:人物的两大描写及事情的六要素,达到写人全面,叙事完整

2、抄:这个材料那里写的好,自己可以引用到自己的文章。

3、变:其实写文章写人、写事居多,而人事不分,只要积累了写事的材料,就可应对各种作文,只需根据作文题目要求,变动一下材料即可,变换事情的主人公及事情的部分内容,是不是可以用到写其他作文题的的材料里。

三、写作思路

(一)审题

只有准确地审清题意,透彻理解题目的意思,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即首先确定文章的写作对象是什么:人、事、景、物(情理),用情、理来分析原因。

写起来才能保证不偏题,不致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里教给同学们三种审题方法:

1、分析法:先把题目按词拆开,然后一个词一个词琢磨,理解每个词的意思,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校园新事多》可分解为“校园”、“新”、“事”、“多”四个词,我们就能写发生在校园里的新鲜的事,至少要写出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2、比较法:根据所给题目,自已拟几个相似的题目进行比较,弄清它们的写作范围和要求。如写《我和老师》,可自拟《我的老师》、《我爱您,老师》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确定写作重点。

3、设问法:先提出几个问题,并考虑好其中的重要问题,然后对照题目对假设的问题进行条理清楚,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回答。如《她变了》,可提问:变之前她是怎样的?她变的原因是什么?她变后是怎样的?有哪些人说她变了?

另外,对于特殊的题目要仔细推敲,弄清真正的意义。如《温暖》,就不能专写天气温暖,而应体现互相帮助或得到关怀爱护的感受。

(二)确定主题

主题就是文章的灵魂,简言之就是“情、理”。教给大家确定主题的方法

第一、要根据题目要求确定中心。如《记一位值得尊敬的人》要明确题目的重点是“尊敬”。值得尊敬的原因,就是文章的中心,写作时要紧扣这个主题。

第二、要根据自己平常的生活积累,根据自己平常的生活感受来确定主题。如写《我的好朋友王小明》,中心思想可表现王小明的好品质,他的优点。

(三)选择材料

材料的选择、详略,都要为中心服务,选择蕴含着感情与道理的素材,重点描写与中心相关的部分。常犯的毛病有:

1、中心不突出,要说明的问题很多,头绪纷繁。

2、详略不当,重点不突出,主次颠倒。

3、选材平淡,不典型。因此,要注意两点:

第一、要围绕作文中心思想选择材料。

第二、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真实的、新颖的、典型的事件作为材料,其中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是自己最熟悉的材料包括考试、学习、亲人、老师、同学等,只有这样才有话可写。

(四)组织材料

材料的组织包括两项内容:

一是对材料的安排。哪些先写,哪些后写,使文章“言之有序”;二是对材料的处理。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要使文章“言之有序、重点突出”,方法有

1、写事情时要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注意好人好人好事,批评坏人么坏事;另外材料要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有真有假)。

2、展开的顺序

(1)按时间的推移安排材料(2)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3)按事物几个方面安排材料。(4)层层加深中心思想,由浅入深地安排材料。

(五)编写提纲

提纲包括:中心思想和段落。

一篇文章分几个层次,几个段落,哪个先写,哪个后写,哪个略写,哪个详写,在提纲里要反映出来。但又不能写得太详细,也不能太简单,要写得简明扼要,切实具体。如: 作文题目:有趣的蜗牛比赛 中心:通过对蜗牛比赛的记叙,反映少年儿童课外生活的丰富多彩表现少年儿童的生活情趣。材料安排(1)我和表弟捉到几只蜗牛想举行一次比赛。(略)(2)为蜗牛命名,做好比赛前准备。(略)(3)比赛中蜗牛各自表现。(详)(4)比赛结果。(略)(5)结尾。(略)

(六)确定结构

1、开头与结尾(总分总)1)常见的开头方法有: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表明文章的内容与态度,下文围绕开头展开)2)常见的结尾方法有:总结全文、呼应前文;点明主旨,升华主旨(总结现在,展望未来)

2、过渡与照应:过渡做到自然灵活、承上启下、语言连贯、彼此衔接。一般有过渡段、过渡句及过渡词三种。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应,就是照应。照应方法一般有三种:前后照应、首尾照应和正文与标题照应。

(七)修改作文:修改文章包括:修改错别字和用错的词;修改有毛病的句子;修改用错的标点符号;理清个别颠倒的句子和段落;看看开头是否吸引人,结尾是否有力;看看是否有内容表达不清楚,不具体的地方;检查并修改中心不明确,不集中的毛病。

四、写作技巧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写作时要“说真话”“抒真情”。说真话就是“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抒真情就是要“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认识”。我们要写好“说真话,抒真情”的作文,就至少做到以下2点。

一、要善于捕捉动情点

所谓动情点:就是事件中能触动人们思想感情的关键内容。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一双“慧眼”去观察世界,用一颗热心去感悟世界,那一切都会变得闪闪发光、脉脉含情。这个动情点可以是瞬间的印象、感人的话,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可以是内心的感动、心灵的触动。只要尽量从自己亲历的生活往事中选择、叙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于细微处见真情。写“母爱”,就是雨天送雨伞,晚上热牛奶,一写“老师”,就是补功课,下班后家访,不要动不动就将写作的材料与“学习”联系„„这样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东西,落入了俗套,很难有感人的力量。

二、要善于渲染动情点

要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仅仅有真切而深刻的情感是不够的,还要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技巧。常见的有一是情景交融显真情。情和景的结合往往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济南,不仅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二是寄情于物铸真情。把自己的感情寄予在一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景物之上,从而使文章具有一种形,如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咏柳》、陆游的《咏梅》等等。三是细节描写展真情。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向来就是动人情思的。月台为我“买橘子”的细节描写。“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要在真实中选材,在真情中流露,这样的文章一定会情韵悠长,回味无穷。

五、总结

任何作文题目,无外乎人、事、景、物及情、理,注意写作的侧重点,但是最终都要往具体的人与事情转化或者都离不开的具体的人与事情,这样既丰富文章内容又易于写作,避免通篇的描写与抒情议论,因为这对写作要求是比较高的。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稿小学11月下一篇:仪式感作文高考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