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师成长之路(精选9篇)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本人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入职近两月以来,本人意识到自己各方面的不足。一是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足。虽有满腔的热情,但毕竟缺少经验。讲课过程中往往只考虑到教学流程,忽视了学生的临堂表现,经常顾此失彼。比如,在讲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北美大陆的新体制》这一课时,自己只考虑下一步的教学计划,不顾学生在说什么,本人只知我讲什么,却不知学生是否听懂了,是否理解了,确有不妥。究其原因,是因为作为新教师的我缺乏课堂驾驭能力,掌握不好分寸。此外,课堂上出现了突发情况和学生不守纪律等与教学无关的事情时,往往手足无措,不仅影响了自己的情形,有时还阻塞了思路,打扰了正常的教学步骤。
鉴于上述不足,为使得本人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使自己逐步成为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师,特制定三年发展目标:一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抓住平时的点滴时间读书,进行长期有效学习,增强理论底蕴,做个学习型教师。善于总结教学中的得失,做个会反思的教师。二是立足课堂实践,形成有自己风格的教学套路。在平时,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从专家光盘里学习,在不断学习中反思,反思的同时加强学习。三是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开展教学研究,撰写有质量的教学论文。四是学习先进班级的管理经验,紧跟时代步伐。同时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修养,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去赢得学生的尊重。
具体计划是:第一学年,要注重积累经验,在各方面不断提高自己。主要做好基本功,提高学科素养。第二学年,吸收磨合的同时争取精益求精。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发表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第三学年,在完善自己教学套路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用爱心鼓舞学生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教育, 首先应当是一种人格教育、情感教育, 教师对学生积极的情感, 将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教育作用。 师爱不仅是教育的前提, 而且爱本身就是一股极大的教育力量。 教师尊重学生、爱学生, 学生就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容易形成自我价值感。 这种爱包括对学生的欣赏, 因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常常是从其他人, 特别是从对他们影响较大的人的评价转化而来的。 只有欣赏学生, 才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 肯定自己, 强化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二、用耐心引导学生
在这一点上, 我从下面三个方面分享。
1.抓准时机, 及时入模子。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大概二十几天, 人类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 因此, 在开学之初, 我就想帮助学生养成一些好习惯, 以尽快适应高中生活。 我一方面利用晚修的时间针对学生所要遵守的一日常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或以诙谐幽默的语气, 或以严肃认真的态度, 引导学生学习并遵守。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一切可接触的时间和学生聊天、谈心, 以让学生从心底里接纳我、亲近我, “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愿意亲近我, 对我的教育自然能愉悦接受, 进而也就接受我校的制度及我校的老师, 并逐渐喜欢上在我校的高中生活。
2.有的放矢, 着力培养班干部。 班干部是班级的生力军, 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因此在班干部的培养上我比较花费心思。 开学初, 我并没有急于敲定班干部, 而是抓住高一新生爱表现的特点, 采用临时指派的方式, 而这个指派也不是盲目的, 首先是自愿原则, 其次是我观察到的有能力的学生, 这样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每个学生都想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印象, 从而积极展现自己的优点。在这个基础上, 我又对全班同学做了班干部入职前的培训, 目的是培养人人都有我是班干部的意识。 虽然在最终的班干部选举中只是部分同学担任了班干部, 然而更重要的是在班干部培养过程中, 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 在培养班干部的同时带动一大批积极分子, 使得每个同学都有事可做, 当人人都有事可做的时候, 他的违纪情况就减少了, 并且此时的他的思想是在积极进步的, 同时我趁机鼓励学生更多展现自己的优点, 这一点与我管理班级的理念相吻合: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我要做的是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不断进行鼓励, 让优点逐渐放大, 让缺点逐渐缩小, 不断朝着良性的态势发展, 让优秀成为习惯。
3.用好课代表, 促进班科联系。 在开学之初, 年级组长就告诉我们:“班级的学习主抓课代表。 ”对此, 首先以自愿原则从积极分子中挑选出各科课代表, 然后进行培训, 告诉他们自己的职责范围, 教他们如何加强任课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沟通, 如何开展落实日日清。 此后, 随着工作的开展, 各科课代表和任课老师的关系日益亲密, 沟通越来越顺畅, 配合也越来越默契, 从而促使班级同学和任课老师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越来越密切。
三、用细心关注学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青年教师:“只有当教师在共同活动中做孩子们的朋友、志同道合者和同志时, 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一致性———不要去强制人的灵魂, 要去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 关注他们的特性、意向和需求。 ”在接班之初, 我就对学生说:“我当班主任就是为你们服务的, 你们有什么困难、想法、创意等尽管说, 我会为你们提供帮助与服务。 我既是你们的老师, 又是你们的朋友, 更是你们的同行者。 ”我积极地用各项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团结, 除了配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之外, 又增加了许多班级内部活动, 现代的企业有企业文化, 学校更有学校文化, 班级当然也应该有班级文化, 在学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同时, 我在班级内部进行了班级文化建设和小组文化建设。 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 通过集体的商讨, 确定了班级的名称、班级的目标、口号、班歌、吉祥物, 设计了班服;在小组建设方面, 各小组有了自己的名称、目标、口号。 这样做的目的, 一是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从横向和纵向等多方面进行接触了解; 二是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和场合中都能够找到归属感, 回到宿舍, 他是自己宿舍的一员, 在班级, 大的来说, 他是高一18班的一员, 小的来说, 又属于自己所在的小组, 从而使得每个学生在心理上都能得到肯定和认同。
课程名称:青年教师成长之路
课程背景:北京市昌平区百善学校初中部现有一线教学人员41人,其中35岁以下的有23人。学校的青年教师多数为这二至五年内从我国的高等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但缺少课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此,学校以“青年教师成长之路”为课程,对青年教师进行了系列培训。
青年教师培训的意义。第一,对教师的意义: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改进态度和动机。第二,对学校的意义:提高学校的绩效;教师培训是建立优秀学校文化的重要手段;教师培训是建立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学校青年教师培训的原则有:激励原则。因为激励是培训的重要手段和策略。个性化原则。学校中不同教师能力各异,所以教师培训工作应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注重实践。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改善教学质量。所以,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课堂教学,更要强调受训教师的实践操作。职业发展的原则。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是教师的追求,只有符合教师利益的培训才能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进而保证培训获得良好的效果。延续性原则。学校对于已经接受培训的教师给予更多的工作机会,这将大大增加学校培训的绩效。
学校青年教师课程培训的使用形式有:讲座、报告、系列活动等,其中着重在系列活动中给青年教师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师德规范,班级建设,心理健康;青年教师课堂业务;在学习和反思中提高;开展系列活动,其中包括青年教师的课堂大赛等活动。
课程的实施:第一,加强管理,保障“校本教研工作”有序开展。为使校本教研有序有效地展开,学校建立了保障机制,从制度、时间等诸方面为校本教研创造宽松的环境。由主管校长和教学主任主抓,明确分工与职责,形成年级组、教研组纵横交错的多维度管理机制。
第二,认真筹划,落实校本培训计划。第一部分:师德规范,班级建设,心理健康。几年来,学校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立足本校实际,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校本教研融为一体,把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作为教研的立足点;把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教研的着眼点;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作为教研的切入点;把提倡教师改革创新出精品,作为教研工作的生长点。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校本教研工作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二部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业务提高。2011年学校承办了“第十七届全国中小学校本教研实践策略研讨会——昌平区百善协作片校本教研活动”。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昌平区协作片教研特色,同时使学校青年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的能力得以提升。2011年,学校组织了青年教师的课堂评优活动,主题是“打造有活动力的高效课堂”,本次活动共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6名等。
第三部分:在学习和反思中提高。教研组长论坛系列讲座活动:2010年学校的英语教研组长孙晓飞做了《一节英语公开课引出的思考》的讲座,第二期论坛于2011年4月8日在举办,语文教研组长韩宝玉老师作题为“对试卷讲评的再认识”的讲座。这一系列的讲座为青年教师在反思与提高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课堂实例。
经过以“校本教研”的形式,组织和开展的一系列的活动和讲座,学校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了起来。2011年3月,杨秀明教师做了国家级公开课;2011年9月,贺玉梅教师为全区数学教师做说课展示,同时在昌平区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
近几年来,校本教研实践为学校在推进新课程实验改革过程中教师师德培养、理论水平等方面的提高构建了广阔的平台,为整体促进教师快速成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相信在打造“队伍过硬、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新农村现代化学校”之路上,百善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的硕果!
时光飞逝,转眼间参加工作已经
年了,这
年既短暂又漫长,在这段时 间里,正是有了领导的关怀,同事间的互助,师生间的灵犀,才让我这个年轻教师得到了很好地成长,自己真正经历过,才知道做老师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快乐很充实,“我想成为一名教师!”因为这个信念,我的心中始终涌动着激情的波涛,我的内心始终坚守着一个追求:做一名老师,用我的言语在学生渴求的心海里荡起层层知识的涟漪,用我的真心去灌溉学生的心灵,去温暖他们的人生。
回顾自己走过的教学之路,我有几点成长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因为感恩,你才有爱心,才会爱生活,爱从事的工作;有了爱心,才能长智慧,有了爱心,你才会努力,才会勤奋,才会反思,才会坚持,才会成长……现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觉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源于感恩,是在感恩中静心学习,尽心工作,用爱心回报社会。
每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老教师的帮助和鼓励。有了老教师的指引和帮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猫校长、唐书记、万老师、马老师等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师老师帮助和鼓励。在这样一种良好的环境下我才得以茁壮的成长。学校每学期的教师讲赛活动又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专业成长发展的平台和教师之间学习的机会,无论是同科目的还是跨学科的我从中获得了经验及真诚的指导和帮助,让自己更有信心面对学习和教学。在紧张而又忙碌的学习和工作中,我慢慢的成长起来。经过自己虚心的请教,随着自己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有很大的进步,于去年考取了会计师职称。但同时也发现了自己还是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但我会逐渐的完善和提高的。所以在这里真诚感谢各位领导、同事。在我教育成长的路上,给我这么多宝贵的财富。
二、听课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作为一名青年老师,只有多听课才能够逐渐积累经验。所以对每一次听课的机会我都十分珍惜。通过一系列的听课学习活动,我的收获很大,逐步掌握了一些驾驭课堂的技巧。听完课之后,我每次都有不同的领悟,都能从中收获到很多东西,让我在教学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教学设计上得到很多启发。除了听课之外,平时我也经常向其他老师请教教学上的问题。这些老师都非常热情的帮我解答,使我获益匪浅。从中我也明白了,知识和经验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必须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把自己当成学生一样,积极吸取周围其他老师一切先进的东西,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此外,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也使我明白了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三、教学反思是加快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首先要学会自我反思。不论是在学习过程中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还是在研讨中反思,在论文中以及评价中反思。因为反思能不断促进自我教学,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反思能帮助自己及时发现问题,从而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把它升华为自己的教育经验,为我所用;反思还能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材的研究能力、处理教材能力、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这三年中,我通过平时的教学反思活动以及科研反思活动,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使学生各方面能力能够不断得到培养。
四、总结经验,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班级管理讲究艺术,要多动脑筋,考虑学生的需求。要形成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坚持下去,成为制度。在安排各项工作要统筹兼顾,考虑问题要周密,使各项工作井井有条,井然有序。要制定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善于培养学生自主、自信、自立的品格,善于寓教育于管理之中,使每项管理活动都成为教育机会。总之,一个好的班级,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管理。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想有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班级氛围,作为管理者的教师就必须全面掌握学生情况,把工作做细、做好。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处处有教育,营造健康向上、个性张扬的班集体。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自己的教学、管理、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应该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以上是我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点做法和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秀中名师“送教下乡”有感
马家砭镇中心学校
王建东
5月24日,教研室一行3人在我校进行了“诊断课堂、教学视导”活动。5月25日,我校又有幸迎来秀延中学一行五人送教下乡,确实对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方面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和引领作用。我听了郭艳老师的一节语文课与赵丹老师的一节数学课,然后参加了报告交流会。通过听、看、想,总结了一些感想,仅供交流。
两位老师在课堂中凸显出来的环环相扣、流畅自然、洒脱自如,无不体现着作为一名老师深厚的功底和学科素养。
首先通过多年实践与学习,结合名师的课,我谈谈如何上好课。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尤其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有意义,即扎实的课。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有效率,即充实的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
马家砭镇中心学校骨干教师培养交流材料
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有错误的。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撼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本学期,我们学校启动了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通过五步走战略,力争在1年内能发展3——5名县级教学能手,3年内培养出两名市级教学能手。其实名师就在我们身边,只是缺乏挖掘与打磨。学校极力创设平台,当然也需要我们老师能转变心态,积极配合,为自己的专业成长主动努力。我提以下几点希望:
1、希望静心。改变不了环境,就学会来适应环境,既来之则安之。俯下身子全身心投入工作。
2、希望虚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学经验;多向名师学习,学方法;多向电脑视频学习,学理念和技巧;多向《课程标准》学习,学标准与方向。
3、希望劳心。任何一位名师的成长之路都是艰辛的,当然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引领了孩子们快速的成长,那种收获的喜悦、幸福与感动是其他人体会不到的。
4、希望细心。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是靠细心来完善的,比如课堂预设、语言表达、有效鼓励、学生差异反馈、知识点的正误、重难点的突出、应急处理、课后反思、总结提升等等。
从模仿开始
教学模仿可以分再造性模仿和创造性模仿两类。再造性模仿侧重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 是模仿的初级阶段,
通常包括整体模仿和局部模仿两种。整体模仿就是整节课照搬照抄, 局部模仿指在一节课的某一个教学环节中, 采用名师的教学思路和指导方法。创造性模仿是模仿的高级阶段, 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 模仿时不拘泥于细节, 而是从整体风格方面去模仿, 灵活性比较大。教师只有在再造性模仿积累到一定时期, 掌握了娴熟的教学技巧和名师的教学风格, 具有足够的举一反三或触类旁通的能力了, 才能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情况, 从语言风格到课堂结构、设计思路等进行创造性改革, 力求体现个人的教学特色, 这就是创造性模仿。
从读书开始
作为教师, 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 要经常读大师作品、经典作品, 加深自身底蕴, 提高自身修养。在看书、读报时, 要特别关注那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 好的文句要做一些摘录, 好的文章可以做成剪报收藏并经常翻看, 使自己受到激励和启迪。
从网络开始
除了可以在网上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外, 网络还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方式。它可以把远隔千里的教师聚在一起, 形成即时互动式的交流,使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圈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有更多的意外收获。
从课题开始
所谓多维学习是指以教师为主体, 从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习方式等纬度出发, 教师凭借自主学习意识和主动的学习方法, 让不同地方、不同方式的学习伴随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全过程。多维学习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 也应是教师生存的主要方式。因而学校应在主体上引导教师自主学习, 在时空上引导教师开放学习, 在方式上引导教师多样学习, 促进教师提升理念、完善自我, 明确问题、实践导向, 认识教育、完善教学,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一、多维学习是新课程下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
《科学》是一门进行公民素质教育的综合理科课程, 本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科教师必须突破自身的素质局限和原有物理、化学、生物教师的角色定位, 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具备良好的自然素质, 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 最终实现在新环境下塑造新角色, 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而要达到这一系列要求, 最基本的应是教师通过学习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更新理念。
认真审视新课改形势下科学教师学习的现状, 我们就会发现教师的专业学习存在着以下几个明显的问题:①表现为教师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②表现为学习方式的单一性:以被动培训学习为主, 主动专业性学习少;注重自己原有专业知识学习多, 博与专结合学习少, 如原来是物理专业的教师学习物理知识多, 而学习化学、生物知识少等;单一理论学习多, 在实践中、反思中及对话中学习少。③表现为内容的狭隘性:学习经验性、条文性的理论多, 学习生成性的理论少;注重专业技巧的学习多, 基于学习的启示与研究的学习少。④表现在安排的随意性:表现在空闲时凑合着学, 工作忙时就疏于学习。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教师理论的缺失, 进而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上的停滞不前和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为理论的艰巨性。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 适应新课改形势, 教师必须进行多维学习, 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二、多维学习是新课程下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
(一) 引导教师自主学习, 在主体上保障学习。
多维学习的主体是教师, 多维学习表现在自主性的学习意识和自主性的学习策略上。自主性的学习意识就是发自内心的、具有自我需求的、具有一定学习目标的学习。为此, 学校每学期都通过举办教师读书节活动, 营造教师学习的氛围, 另外还制定一些教师自主学习制度, 以保障教师的自主学习, 如学校规定每一位教师每一学期要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 完成一本读书读报笔记, 等等。学校应引导教师掌握自主性的学习策略;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及个性品质上的差异, 选择适合教师自身特点和促使自身提高的学习策略。如在引导科学教师自主学习时, 就可引导教师开展以下三种学习。
1. 引导教师进行联系式学习。
引导科学教师在主体学习过程中应把原有物理、化学、生物知识与新课程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引导教师在主体学习过程中应把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 从而加深对新理论的认识;引导教师在主体学习过程中应把理论与自我思考联系起来, 从而促使对新理论的形成。
2. 引导教师进行比较式学习。
引导教师在主体学习过程中应把物理、化学、生物知识与新课程知识进行全方位比较, 从而达到对新理论的理解;教师在主体学习过程中应把理论与自我思考对应起来比较, 从而找到自我观点与理论的差距, 进一步加深对学习的认识。
3. 引导教师进行质疑式学习。
“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讥,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引导教师在主体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相关的问题, 并带着问题去学习研讨, 使问题得到解决并产生更多的问题。
(二) 引导教师开放学习, 在时空上保障学习。
学校在引导教师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还应引导教师开放学习, 在时空上保障学习, 主要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引导教师开放学习。
1. 在时间上引导教师开放学习。
多维学习在时间上的开放性表现在教师学习应伴随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当今时代, 人类获取知识用于从事工作的周期正在缩短, 这就要求人们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实践, 发展自我。因而《科学》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才能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多维学习在时间上的延续性的主要策略: (1) 由短期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要求教师在关注短期学习如短期培训, 专题理论学习等活动的基础上, 更注重的是终身学习, 让学习应伴随教师的一生。 (2) 由业余学习向工作化学习转变:工作化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工作学习化, 学习工作化”, 工作是一种主要的实践学习方式, 为反思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素材。工作化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工作时能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教育教学实践, 及时地发现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并有意识地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反思, 在寻求理论支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我成长。
2. 在空间上引导教师开放学习。
要求《科学》教师能从不同的地方学到对自己专业发展有益的东西。不同地方的学习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表现在: (1) 在学校中学:学校是教师学习的主要场地, 学校能为教师提供学习的丰富素材, 提供给教师学习的良好环境; (2) 在社会中学:社会是教师学习的大舞台, 日新月异的社会观念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科学教师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与广阔的场所。教师应用积极的眼光去观察, 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 借鉴一些社会经验实践为教育教学服务; (3) 在网络中学:网络学习是随着网络的出现而采用的一种新的学习形式。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成熟发展, 校校通的实现, 网络学习必将成为教师重要的学习方式。网络学习的关键, 主要是掌握上网的有关技术, 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能, 这样才能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找到大量学习资料。
(三) 引导教师多样学习, 在方式上保障学习。
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是多维学习最重要的特征。科学教师要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实践、反思, 再根据现实情况, 活用理论, 这样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1. 引导教师在理论中学。
理论学习能使教师优化自己的知识背景, 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为适应新课改形势, 教师在文本中可通过学习充实自己三方面的知识: (1) 基础性知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教师可通过学习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及其他一些基础知识, 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 (2) 专业化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教师必须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专业明确学习方向, 可进行如学习学科教学理论, 学习学科新课标等学习活动, 了解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新动向, 学习掌握学科专业的新知识, 探索学科教学规律, 从而达到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3) 前瞻性知识:教师要有一定的预见性, 要有意识尽早学习掌握新理论、新方法, 发展新思维, 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捕捉时代发展的脉搏。
2. 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学。
实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这往往被教师们所忽视,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求理论的支持, 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思自己的实践, 用理论进行验证, 用理论找差距, 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专业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学校可引导教师在做课题中进行学习;做课题, 从选题、论证入手, 要学理论, 查资料, 要文献综述, 读他人文章著作, 进行课题计划、课题实施, 要统计数据, 整理资料, 课题结题等。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可学习许多知识, 培养科研能力;也可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习;让教师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学, 才会产生新思想, 才会出现新探索, 才会常教常新。
3. 引导教师在对话中学。
包括教师自己与自己对话中学、与专家对话中学、与同伴对话中学习。引导教师与自己对话, 即自我反思。反思也是学习的一种, 反思的目的在于认识自我, 矫正、完善。引导教师与专家对话, 即向专家学, 在沟通交流中激发灵感, 启发思路, 开拓视野。多维学习既注重通过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多维学习强调教师的主体性, 但如果只依靠教师个人的学习, 又会形成教师们自圆其说的窘态, 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 甚至将停滞不前。在与专家对话的过程中, 专家以其开阔的视野、前瞻的理念、渊博的学识, 必能让教师们感受理性的碰撞, 必能让教师们倾听到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必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必能促进学校的深层次发展。引导教师与同伴对话。科学是一门新课程, 它整合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内容, 教学内容涉及面广。这些都给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带来了挑战。由于历史上分科教育的原因, 教师一般都存在着知识结构的缺陷, 致使体系不完整, 综合课教师不仅仅缺乏相应的学科知识, 更缺乏对综合知识进行整合的方法和能力。所以, 应向同伴学, 进行比较启发, 分享成果。教师通过彼此间信息的交换, 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信息的流动, 从而扩大和丰富教师的信息量和各种认识。教师可通过信息发布会, 把自己拥有的信息公诸于众;可通过读书汇报会彼此交流看到过的书、观点及心得体会;可通过经验交流或经验总结会, 把自己成功的事例和体会, 失败的教训和感想与同事分享、交流;也可通过专题讨论, 使教师们在一起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 提出个人的意见和看法。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意见辩护, 同时也在不断思考和质疑他人的意见。大家互相丰富着彼此的思想, 不断提高自己和同事对问题的认识, 知识也因此不断地变更, 在有效的讨论中, 每个教师都能获得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东西, 即各抒己见, 自圆其说, 观点交锋, 讨论争鸣, 不作结论, 各取所需。
三、多维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延伸思考
多维学习不仅能促进科学教师专业成长, 对其他学科教师也同样起作用。这是因为, 多维学习与传统的教师学习相比, 存在着众多的理念优势:它倡导了一种主动学习的理念, 强调教师自学地学习;它倡导一种合作学习的理念, 目的在于教师的共同提高;它倡导一种探究学习,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它还倡导一种终身学习, 要求教师“活到老、学到老”。多维学习使教师成为了学习者和实践者, 成为了反思性的实践者, 教师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 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 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通过学习、反思, 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水平。另外, 多维学习还可以使教师产生研究问题的意识, 发现问题的策略, 便于教师明确问题;通过多维学习, 教师加深了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 转变一些旧观念, 树立适应新课改形势的新观念。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在新课改的前沿都必须经历一个学习、适应、转变的过程, 因而学习这个古老的话题, 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紧迫。教师在多维学习中不断成长, 同样也在成长中学习。我们始于对学习的渴求, 又终于对学习更多的渴求。
参考文献
[1]郭档岐.教师的适应[M].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 2001.
[2]郑慧珍, 胡兴宏.教师成为研究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3]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4]李法俞.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 2002.
一、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
在西北师大上学时,就发现校内随处可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字,当时不以为然,后来在其他的师范类院校也看到了这样的字,才仔细地进行了品味,顿时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面前的路很长。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我的脑海里就时刻闪现着一句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赞誉啊!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古人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教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千万家庭的梦想和希望。
二、客观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巴甫洛夫曾说:“无论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知道了一切。”越博学的人常常越注重审视自己,在鲜花与掌声之中,他们没有沉醉,没有被馥郁的花香与甘醇的香槟所迷惑,而是用“败莫大于不自知”来时刻警醒自己、鞭策自己,追求更高的境界。
在我参加工作一学期以后,2005年的一次总校教学创优活动中,我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接下来校内的公开课评课时,全部暴露了出来,主要问题不是课的设计而是基本功太差,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不精练、废话太多、语调没有抑扬顿挫等。这使我从心底深处认识到,自己的课虽有优点,但仍然存在很多缺点。我很感激,诚恳地给我提出意见的教师,但在评课过程中的滋味可不好受。觉得自己精心准备的一节课被层层扒开,挑得体无完肤。也好像是自己浑身长满刺,没掩盖好,被别人一根一根拔掉。接下来的几次公开课存在同样的问题,我颇受打击,心里很是沮丧,但同时也庆幸找到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始终认为讲课是一个教师安身立命之根本,绝不能轻视授课中存在的问题。接下来自己做了很大的调整,但又不知效果如何,教师都很忙,没时间天天去听课,怎么办?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益于一位直言善辩、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正,几节课后我终于知道怎么改正了。在以后的每节课我都要求自己跟上公开课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语言精练、语调抑扬顿挫、没有多余的话等。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段时间后的一次公开课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我知道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到现在为止我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那就是每讲完公开课,必然会向听课的领导和教师主动去请教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诚心地希望听到更多的建议或意见。
三、时刻反思,及时总结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因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们最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教学行为,从教材解读与设计、教法与学法的选择、课堂细节的处理等层面去反思。作为日常的教学,近年来我常常用这样的几个问题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这节课,我投入激情了吗?对教材的解读,有更恰当的角度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可测吗?这节课中最难忘的一个细节是什么?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如果重新来教这节课,哪个地方最值得改进?
反思的深度,决定着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活跃在教坛上的大师们,其实也是反思的高手,也是通过一步步的成长,才成为今日的“明星”。百家讲坛中的名师纪连海老师说,要想一夜成名,先得做好坐十年冷板凳的准备。
对于教材的处理我也是一直在思考、感悟。尤其是学生感觉较难的章节,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自己就能总结出突破的办法,如有关滑轮、浮力的计算,电学中电路图的识别与转换,画复杂电路图中等效电路图的方法等。这些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难点的突破,为学生学习物理铺平了道路,扫清了障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深刻体会到了在现代教育形式下,教师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智慧型教师。我觉得自己脚下的路还很长很长……
四、和学生相处
有人说:人世间有三件事可以赢得永久的荣誉:第一是有道德;第二是有功业;第三是有学问。我想,这应该也是教育这条路上教师行走的力量和追求的目标。也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有成为学生认可、仿效的榜样,才能引导学生求美、向善、向上。
天道酬勤,思者常新。路虽漫漫,唯积蕴至深,方可厚积薄发!
卜慧芬(机关一组)
【摘要】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长期以来,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着失效和失信的问题,政治教师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学反思是政治教师成长中“无之必不可”的重要条件,能够促进经验习见的重构,使政治教师成为教学中的自觉者;能够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使政治教师成为学习者;能够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使政治教师成为变革者;能够促进个人理论的形成,使政治教师成为研究者。
【关键词】
教学反思
政治教师
成长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无论是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理念的推广、教学质量的完善,教师都是其中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成长。
长期以来,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着失效和失信的问题,教学质量遭到了人们普遍的质疑。一系列相关的调查数据令人担忧:在对江西省741名高中生的调查中,对思想政治课感到喜欢或很喜欢的有279人,占37.65%;感觉一般的有300人,占40.49%;不喜欢或很讨厌的有162人,占21.86%;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感到满意的有187人,占25.24%;感觉一般
1的有132人,占17.81%;而不满意的有422人,占57%。浙江省对四所重点中学中高中生政治课学习效率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受测学生中有78.57%学习效率分布在“一般”与“较低”之间,而在“较高”及以上的分布只占19.27%;从学生当堂掌握知识的情况看,当堂
2掌握的内容比率在55%以下的学生占62.85%,平均当堂掌握内容的比率为50.29%。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政治教师毫无疑问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天,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政治学科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现实呼唤和酝酿着政治课的教学革新,也迫切需要政治教师伴随改革一同成长。当然,这种来自外部的压力仅仅只是政治教师成长的促因,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政治教师的内在因素,如教师的自我角色愿望、自我发展需要、自我体验意识、自我评价能力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尤其是问题情境)中,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标,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所依据的教学技能、经验、理念和背景,或给予肯定和强化,或给予否定和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思想的自觉性,不断确证自身主体性的过程。“研究
3表明,教师的成长关键在于职后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性发展及其建构的意义。”教学反思是政治教师成长中“无之必不可”的重要条件,它促使政治教师考察自身的教学实践,通过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和依据的审视、诊断、调适,优化教学观念和行为,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理解,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要求。
一、经验习见的重构:教师成为自觉者
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日积月累而成的宝贵财富。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的行动、运用的方法、作出的决策,很多时候所依据的就是常规、惯例、习见等经验性的知识。经验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作出快速即时的、自动化的反应,因此教学经验越丰富的教师往往能胜任越多的教学任务,具有越强的教学适应性。然而,正如对财富的不同态度、不同使用会使其具有不同的价值一样,对教学经验的不同利用也会使经验的作用产生质的不同。有的政治教师固守着有限的经验,几十年如一日,满足于教学经验的简单重复,学生在变、教材在变、时代在变,例行的教学行为、习惯的教学思维不变。对这类经验型政治教师而言,经验由宝贵的财富异化成了沉重的负累,变成了无形的框界,狭窄了教学的视野、阻碍了教学的革新,成为了甩不掉的包袱,非但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反而阻碍了教师前行的脚步,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落伍者。因此,“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
4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波斯纳(G.J.Posner,1989)提出:“经验+反思=成长,并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5要使经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应当对其加以审慎仔细的考察,由经验型政治教师转变为反思型政治教师,自己成为自己经验体系的重构者和觉审者,加速自身的成长历程。
1、去莠存良,检验教学经验的正确性 “经验的”并非总是“正确的”。一方面,经验的产生方式是归纳的,而非演绎的。教学经验是教师在多次的相同或类似的教学经历中总结而得的,从逻辑上讲,不管经验被证实的次数有多么的多,仍然不能排除误把“巧合”当“规律”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经验总是与具体观念、情境紧密相连的。一旦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教学任务、对象、条件有所不同,先前的教学经验就不具备对新情况的适用性。因此,要确保经验的正确有效性,就需要对经验进行经常的,理性的审察,去除经验中过时的部分,不断的发展经验,使经验常新,如同
6伽达默尔所说:“真正的经验,总是一种否定的经验。”
2、由隐而显,增强教学经验的可知性
教学经验的存在状态和作用方式是个人的,内隐的。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经验往往以潜在的、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对教学事件的处理方式,教师常常运用着经验而不自知,在此基础上所作出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是直觉的而非理性的、是例行的而非自觉的,很难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为了使教师的行为由自发转为自觉,需要将隐性的经验显性化。此外,由于教学经验的内隐性,教师积十年甚至几十年功力而成的宝贵经验成了“知而不能言者众”的“高度个人化”的东西,难以传递给后来者,而后来者要获得类似的经验又需要耗费十年、几十年的时间,造成了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从知识传承的角度看,也需要隐性教学经验的显性化。教学反思是促使经验实现由隐到显转变的基本途径。教学经验产生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经历和情境中,只有教师本人最清楚经验内在的要义,同行之间的观察交流或专家的研究远不及具备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教师的自我剖析来得深刻。经验显性化的过程是教师对经验的发生史、科学性、作用方式加以全面考量的过程,使自己对内在的教学经验更为自知,同时,显性化的经验以报告、小结、理论文章等形式展现出来,也使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更易为他人所知,成为社会共享的财富。教师经验的显性化不仅促进教师本人的成长,还必然会促进教师群体的成长。
3、由表及里,揭示教学经验的规律性
经验是无需多少意识关注深度的积习性或惯常式的知识。教学经验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自发地、潜移默化地积聚而成的,沉淀在教师的思想深处,教师无需为之付出过多的意识努力。经验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表象思维的层面,表现为单个性、零星性、偶然性。例如,教师形成“提问越多的学生学习态度越积极”的经验,这条经验总是和某些爱提问的学生的具体表现以及教师相应的直观印象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教师不能对这条经验进一步地深思:“提问的次数是否总是与学习态度的积极程度成正比?”“学习态度是否还与提问的内容、质量、动机有关?”“爱提问的学生是否一定比不爱提问的学生进行了更多的或更深入的思考?”等等,那么这条经验是否具有必然性、规律性就是值得怀疑的。事实上,确实也不能排除某些学生的提问仅仅是为了表现自我或迎合教师期望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通过反思对教学经验进行理性的考察,对经验的合规律性加以判断、修正和改进,才能揭示经验内含的本质规律,使其具有必然性,否则,经验作为一种“主体熟知而未及深思的精神现象”,7永远只能是“一种偶然的意识”。若将此偶然当作必然,就必然会导致错误的认识和行为,长 5 期困于此中而不自知,则会桎梏教师的成长。
二、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师成为学习者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的形象古来有之,早已深入人心。无论何时何处,传播知识都是教师肩负的一项重要的社会使命。今天,随着知识传播途径的增多、速度的加快、范围的拓展,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所拥有的知识量已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的同龄人,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成年人。难怪有学者称我们已进入了一个“后喻文化”时代。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知识传播的专业人员,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专业发展知识一般包含五个方面:一是一般性知识,即各学科共用的科学人文基础知识平台。二是本体性知识,即特定的学科知识。三是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四是技术性知识,即教育技能技术方面的知识。五是实践性知识,即“教师在面
8临实际多变的课堂情景时该具有的课堂背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程序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自我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反思和省察而形成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特有的专业见识和思维方式,与前四类知识相比,具有个体性、情景性、开放性的特点,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中最具决定性的知识,因为真正的学习总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也总是最具实用性和影响力。教师在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时,应主要着眼于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比照上述五方面知识,教师应当反思:“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否完备?”“内容是否得到了及时的更新?”“怎样才能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
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政治教师的知识结构面临着更高的要求,相应地,政治教师的知识结构反思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其一,政治课涉及的学科庞杂,需要政治教师拥有广博的一般性知识和精深的本体性知识、技术性知识。仅就现行的中学政治学科课程而言,初一:心理健康教育;初二:法律常识;初三:社会发展和国情教育;高一:经济常识;高二:哲学常识;高三:政治常识。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就需具备经济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素养,同时,不同学科知识的讲授需要不同的教学手段、形式和方法,对应于多学科的教学内容,政治教师还应当具备多种教学技能的应用能力。政治教师所需本体性知识和技术性知识的总量远远高于其他学科的教师,需要政治教师不断反思,弥补知识储备的不足。其二,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直接反映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生活,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政治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已有的认识,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政治课作为德育的主渠道,以引导青少年学生心理、思想、政治、道德的健康发展为己任,需要密切关注作为教育对象的青少年代际之间、个体之间的差异,不断反思头脑中对学生形成的固有印象,形成对学生现状的正确认识。与其他学科相比,政治教师知识更新的速度更快、频率更高,稍有不慎即有可能成为过时的落伍者,难怪有人说,政治教师备课决不仅仅是8小时工作时间内的事情,而是24小时的事情,同样,政治教师对“我的知识过时了吗?”的反思也是一刻不能松懈的事情。其三,政治教师的教学直接关涉到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教师只有具备精深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才有可能与学生展开灵魂的对话,对学生的心理、思想、道德的成长产生有效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政治教师而言不仅是条件性知识,而且是德育的本体性知识,政治教师应当以高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标准反思自身的教育学、心理学素养水平。
对于教师知识结构更新的必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曾经提到:“今天,世界整体上演变如此迅速,以致教师和大部分其他职业成员从此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
9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政治教师,面对更高的知识结构要求,更应当以一个终身学习者的心态对自身的知识状况不断加以反思,通过学习为自己的专业成长不断地注入更多、更新、更强大的知识动力。
三、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成为变革者
教育应当是一项常新的事业:一方面,这是求新求变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这是正在成长的一代新人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新课程改革正是新世纪教育求新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结合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领域各项改革的实施状况,人们在担心: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会不会也和过去一样,仅仅是昙花一现的时尚,流行过后就销声匿迹;新课程推行的新理念会不会也和过去改革中提出的响亮口号一样,仅仅是教育行政官员和教育理论专家心目中的理想之花,到了学校教育的具体情景中就将“零落成泥碾作尘”,在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失了芳踪。人们同时也在思索:究竟是什么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
10托马斯曾经说过:“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的确,“将教师排除在外的改革注定是要失败的,事实上,任何组织、材料、课程以及教学策略本身都没有能力去自
11我规划、启动或推行,所有这些事情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教育改革所推进的新理念、新课程、新方法,归根结底只有当其在教学的具体实践者——教师那里得到施行时才是真实的和有意义的,而教师一切行为的改变归根结底又是由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更决定的。因此,在一个变革的年代,教师观念的更新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更是教育改革事业的迫切需要。
改革的新理念要转变为教师内在的新观念,只有凭借教师的自我反思才能实现。让教师知道新理念和让教师接受新理念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走路者只能是教师自己,改革的组织者、宣传者、监控者只能起到引导、推进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追问:“新理念与我原有的观念相比有何不同?是否更加合理?”“原有的观念是否有变更的需要?”“新理念是否是可操作的?”“我应当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新理念?”从而产生观念更新的内在需要、确证观念更新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实现观念的替换。以往的教育改革失败的原因正在于改革的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教师仅仅被当作改革方案的执行者、适应者,而不是象教师本应所是的,作为变革的主角和革新者本身发挥作用。
当前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呼唤着政治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学习观,这一系列的新观念无法依赖他人给予,只能依靠政治教师的反思,消解自己的“前见”,接纳和践行新的观念。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成为改革的推动力量,才能促进政治课教学效果的优化,也唯有如此,政治教师才能成为自己的变革者,实现自我的成长。
四、个人理论的形成:教师成为研究者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教师是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任务是运用教育理论,在教学一线从事直接的教育教学活动。至于教育理论的创造则是教育学、教学论专家们的事情。这样的分野造成了现实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分裂。教师们,被认为同时也自认为是专门的教育实践者,抱怨教育专家们的理论难以指导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教育理论家们则抱怨好的教育设想在教师那里得不到好的施行。问题的出现源于人们的认识误区。误区之一:将本应形态多样层次丰富的教育理论单一化,认为教育理论只能是那些见于报刊文章、由专家创立的系统的教育学说。误区之二:高估了教育学家所创造的理论的作用,认为理论应当具有普适性,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拿来就用。误区之三:低估了教师的理论创造力,似乎教育理论研究只能是专家们的事情。针对这些认识误区,英国学者斯滕豪斯提出了极富启迪性的口号——“教师成为研究者”,指出教师不仅有研究的权利,而且在教室里有着丰富的研究机会,教师不仅是教学实践者,还应当是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创立者。
根据教育理论所属主体和表现形态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公共教育理论和教师个人理论。公共教育理论是指“教师教育课程中系统化、学科化的教育理论,或流通于各理论期刊杂志的教育学说”。教师个人理论是指“储存于教师个人头脑中、为教师个人所享用的12关于教育诸方面的理性认识成果。”教育教学实践千变万化,公共教育理论不可能涵盖其中 7 所有的情况,因此,教师的教学实践仅依赖公共教育理论的支持和指导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也是如此。教育理论家们所倡导的理论与教师所应用的理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所采用的教学行动更多依靠的不是公共教育理论,而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沉思、领会并总结出的“实践智慧”。如同萧思(D.A.Schon)所说:“复杂的实际问题需要特定的解决办法;这些解决办法只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发展出来——
13实际工作者是其中关键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教师个人理论一方面来源于公共教育理论在教师应用过程中的个人化,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来源于教师“实践智慧”的理性化。教师通过反思,对“我为何要这样做?”“我这样做意味着什么?”“我这样做的依据何在?”等一系列问题加以思索和探察,分析出教学实践背后的基本假设,同时对这些基本假设进一步加以追问:“假设本身是否合理?”“我这样做究竟对不对?”最终实现对“实践智慧”的理性升华,使之成为显性化的教师个人理论。教师个人理论既弥补了公共教育理论的不足,丰富了教育理论资源,又拉近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使得理论不再远离实践,实践中也不再缺少理论的指导。
在政治教师中也常听到“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抱怨。政治教师应当挖掘自身的潜能,意识到自己即是教学理论的创造者,将目光投向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自我实践的研究者,反思总结出其中隐含的、只是尚未自觉的理论财富,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人理论系统。
教学反思对政治教师的成长而言并非是万能的,教学反思也并非总会导致正确的教学思想和实践。但教学反思本身意味着政治教师追求教学合理性的一种努力,因此“人们通常假定,反思在本质上是教学与师范教育的好的合理的方面,而且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14越是好的教师。”应当可以这样说,教学反思并不一定能促进政治教师的成长,但没有教学反思则决不可能有教师的成长;教学反思不一定能造就好的政治教师,但不进行教学反思的政治教师,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
参考文献:
12、魏洪凯.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1,(10):6-7.、郑萍.高中生政治课学习效率的调查与分析[J].政治课教学,2001,(3):23-25.3、王丽春.试析教师的成长与反思[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4):50-53.4、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1,(12):17—21
5、转引自赵昌木.论教师成长[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11—15.6、转引自柳夕浪.促进反思的对话.上海教育科研[J],2002,(6):10—12.7、胡潇.日常意识的超越——论自我反思的理性功能[J].广东社会科学,2002,(1):52—57.8、王丽春.试析教师的成长与反思[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50—53.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2—143.10、转引自黄盈盈.论教师的批判精神[J].南都学坛(人文社科版),2002,(1):113—116.11、卢乃桂,操太圣.论教师的内在改变与外在支持[J]教育研究,2002,(12):55—59.12、李小红.教师个人理论刍议[J].上海教育科研,2002,(8):9—12
【未来教师成长之路】推荐阅读:
年轻教师成长之路09-20
中国的企业大学未来之路11-13
小学教师未来发展趋势09-16
教师专业化是提高教师地位的必由之路论文09-20
未来科幻作文未来的房子09-08
未来的什么想象作文:未来的衣服07-18
未来的校园_未来想象作文500字09-08
教师成长随笔10-18
年轻教师成长11-09
生物教师专业成长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