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陌生人”的故事作文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与“陌生人”的故事作文(推荐18篇)

我与“陌生人”的故事作文 篇1

一天下午,我整个人昏昏沉沉的,放学后直接回家。在我一边哼着小曲解闷,一边转着钥匙扣来到家门口时,突然,发现有一个陌生叔叔在我家门前转悠,只见他一会儿抬头看了看门牌,一会儿又低头想着什么。他一见到我就笑眯眯地问我:“小朋友,这是你家啊?”“是。”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可是刚说完,又开始后悔了,我的大脑立刻清醒了起来,恨不得扇自己几个耳光,暗想:“这要是那传说中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坏人就不妙了!”我立马冷静下来,赶紧转动那机智的小脑袋,收起钥匙,问道:“你找谁?”“找你爸爸!”那叔叔笑着说。

我心中一阵暗喜,既然来人亮明了目的,那么只要问一些边边角角的问题,不就可以判断出来者善恶?

“你知道我爸是谁吗?”我认真地问,“王×,刚调到龙涓中心学校工作,对不?”那叔叔得意地说。“你知道我妈在哪工作,干什么吗?”我继续追问道。“十一小,当老师。”他竞能对答如流?我刚准备开门,又转念一想: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信息泄露在所难免;不行,我得再试探试探。“忽”地我就又有了一个主意,心里暗暗得意:看我亮出“火眼金睛”,怎能不照出你的“原形”!

我笑着问道:“叔叔,那你一定有我爸爸的电话号码了?”只见那位叔叔爽快地掏出手机,拨通了爸爸的电话给我听,我在电话里印证了叔叔的身份,此时,心中那块沉甸甸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原来,那位叔叔也姓王,是爸爸的新同事!

此时,我毫不犹豫地打开家门,迎接叔叔入座递茶,叔叔一个劲儿地夸我聪明!不久,爸爸回来了,了解了事情经过,也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我与“陌生人”的故事作文 篇2

我是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新兵”, 教学经验少, 课堂上容易紧张, 一紧张语言表达就不够清晰准确, 导致最近的武术课进度极慢, 回到家也总是愁眉苦脸。姥姥、姥爷知道我的情况后, 有一天姥姥对我说:“姥姥和你姥爷早就想学武术健健身, 一直没有师傅, 小伟呀!这下你有责任了, 你必须教会我们两个, 这就开始吧!你看, 你姥爷都换运动服了, 我把你舅舅也叫来了, 呵呵……”我一听就精神了, 心想:太好了, 这样既可以教姥爷、姥姥健身, 自己又可以熟练课堂。于是乎, 我就开始认真地教起来……

“……扑步穿掌, 要下去, 舅舅, 你左腿得全蹲下去。”我喊道。“小伟, 舅舅胖, 实在蹲不下去了。”舅舅“痛苦”地说道。……“好了, 今天就学到这吧!下课。”我宣布。“这就下课了, 我和你姥爷还没有学够呢!”姥姥喘着粗气道。“姥姥, 一节课到了, 下节课再学嘛!”

晚上, 爸爸妈妈回来我把今天的事情和他们说了, 本以为会受到表扬, 没想到爸爸说:“小伟, 你这不是胡闹吗?你姥爷最近正犯腰椎间盘突出呢!真是太不懂事了。”“是姥姥和姥爷自己要学的, 又不是我让的, 不相信我去叫他们。”我委屈地说。在来到姥姥屋门时, 我刚要推门, 就听到:“轻一点, 这里太痛了。”这是姥爷在说话啊!“老头子, 明天还能行吗?”“不行也得行呀, 你看小伟今天多高兴!只要他熟练了, 就一定能教好学生, 这样他就不会不高兴了, 我这点疼算什么呀!”瞬间, 我全明白了, 我轻轻地退了回来。

我与汽车的故事 篇3

在学校,我是个顽皮的孩子,成绩很差。中学毕业后没能考上任何学校,我瞒着家人,随着当时挺流行的“打工潮”到了广州。广州真是一个让人开眼界的地方,这儿车多:有进口的,有国产的,有高档的,有低档的;这儿车美:有白的,有黑的,有红的,有绿的;这儿车好:有流线的,有敞篷的,有加长的。在没有工作的日子,我最喜欢一个人在街上漫步,边走边看,那些街上跑的、路边停的小汽车总让我神往不已。

一年后,父母帮我找了一份工作,我便回到了家乡。在我所工作的单位,有几辆运送原料的货车,我看着司机师傅轻松自如地驾驶这种庞然大物,心里挺羡慕的。我本身又是一个喜欢汽车的人,每天一下班我就围着货车转,缠着司机师傅教我开车。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我遭到了所有人的拒绝。但我不灰心,因为驾驶汽车成了我的梦想。从那时起,每当我看见司机师傅热得满头大汗的时候,我会为他们送来毛巾和茶水;每当看见谁的车脏了之后,我会不声不响地拿来涮把和水桶,把汽车涮洗一新;每当有车出现故障的时候,我会在旁边充当小工,递送工具和配件,学习汽车构造知识……终于有一天,有一位姓廖的师傅经不住我的软缠硬磨,被我坚定要学驾驶的诚心打动,答应教我开车。你知道当时我是多么的开心吗?得意忘形的我直喊师傅万岁、万岁!廖师傅是位很了不起的司机,三十多岁。听说他从16岁开始在农村当拖拉机手,后来通过自学考取驾驶执照的。廖师傅开车细心、谨慎,20年来从没出过任何交通事故。在廖师傅认真地指导下,我很快学会了汽车驾驶和简单的汽车维修知识。几个月后,我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考核,领到了我梦寐以求的驾驶执照。再后来,在廖师傅的帮助下,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梦想,成了单位里的一个临时司机,可以像廖师傅一样单独轻松自如地驾驶大型货车了。

我对生活没有太高的奢求,不管是否平淡,只要我能每天与车相伴,我就基本满足了。可是天不顺人意。1998年,我所在的单位倒闭了,我也就失去了工作。我曾一度烦恼、彷徨,整天无所事事。几个月后,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个准备买车的人,想想自己的驾照闲着也是浪费,我又那么喜欢车,便与他合伙买了一辆长途货车跑运输。跑运输的工作很不稳定,有时没有货源,一闲就是好几天,有时跑长途,在路上一开车就是好几天,又苦又累。既然干这一行,就不能太挑剔,我努力使自己逐渐适应了这种生活。可是新车买来3个月后,我发现我与搭档在性格、经验、主意和生活品味等方面有太多的差别,我俩根本合不来,不时有争吵发生。我担心有一天我们会控制不住大打出手,与其那样,不如好聚好散,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我把车顶给他了。这次合作的结果,是我3个月净亏了9000元。9000元钱在现代人的眼里也许算不了什么,在我们农村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在我这个并不富裕的家里,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父母虽然没有说什么,可我知道他们心里充满了对我的失望。当时我发誓这一辈子再也不买车了。

经历了这件事之后,我的驾车生涯只好告一段落,我也一直沉思痛苦了很久,为自己的任性和不争气而恼悔。直到过完春节,我再也不想在家里闲呆了,经过多方联系,投奔到宁波的一位朋友那儿,我在那里帮他开了几个月的翻斗车。由于工资太低了,经过这几个月后,我觉得心里也平静了许多,便离开宁波,只身一人再一次来到广州。我本想到广州找一份开车的工作,谁知这几年广州发展的特迅速,在这里打工的民工也很多,我的文化层次又不高,要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太难了,我只好作罢。我现在在一家电子厂里找了一份临时工作,以解决暂时的基本生活。

这个厂的效益还很好,但不是我所满意的工作,我做事的地方正好在107国道边上,没有工作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坐在厂门口,看公路上来来往往的各类汽车,有半挂货车、豪华大客、高级轿车、大马力摩托,唉,真是目不暇接!看着这些高速穿梭的汽车,我幻想若是我在车里驾驶,该有多好啊!我最喜欢的是大货车,尤其是现在的那种重型10轮大卡,看着它呼啸而过,真有一种大野牛奔过的那种充满野性的动感,太过瘾了。我还喜欢四轮驱动的越野车,它的魅力也令我神往不已。

我与“陌生人”的故事作文 篇4

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力量的源泉,书是智慧的结晶,书是……。书伴我们成长,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和书之间发生了一些使人难以忘怀的事。

小时候

小时候,没有看过书,只记得自己接触的第一本书是《安徒生童话》,那时候自己不认识几个字,每天晚上之好缠着妈妈,让她教我读书,我也学着她的样子,用手指着书,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呀呀乱语,根本不记得神魔东西。到后来自己能识字了,才看得懂原来里面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可以读《海的女儿》《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都伴随我了整个童年。

9岁时

9岁时,我虽然识字不多,但也认得生活中一些常用的字。神魔者神魔也,于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在家中书橱里找到了一本尘封已久的《三国演义》。我便拿起开始认真地读,其中我记得最深的一句是,开头话说天下大事,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这句话特别有道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有许多不认识的字,但是我就像冰心奶奶所写,她读书竟然越看越懂,其实我也和她有同样的`感受。只看懂了字的一半。有一次我看到了诸葛亮在白帝城托孤我竟看的哭了起来,半天眼睛都不舒服,现在想想还真有意思呢!

现在

现在我看的书是数不胜数,像《鲁宾逊漂流记》《史记》《红楼梦》,还有老舍的《四世同堂》,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朝花夕拾》这些文学史上的精品,我都细细品读了,虽然有些东西在我这个年龄或许读不懂,但是我认为他一定会在以后我们的经历中去感悟去懂弄明白的。

书,从我记忆就开始陪伴我;书,见证了我的成长;书,是一位不会说话的朋友;书,是一位年迈的老者;书,是无穷无尽的源泉。

我与图书的故事作文 篇5

我最喜欢的.图书就是《笑猫日记》系列。那只会笑的猫会各种各样的笑:微笑、狂笑、冷笑、皮笑肉不笑。正是因为它的这些笑,它才认识了虎皮猫、球球老老鼠、万年龟、菲娜、杜真子、马小跳、地包天……它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挫折,但它的这些好友都会帮助它解决。我多想成为笑猫啊,它的生活无忧无虑,它的朋友会为它赴汤蹈火。笑猫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遇到困难,不能轻言放弃;不管自己的理想多么难实现,也得把它实现……

是图书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是图书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图书馆。是图书馆给我们免费阅读,是图书馆给我们提供了场地。

我与书房的故事作文 篇6

还记得当初我们搬新家,第一眼见到这个书房时,就深深迷上了它。从那以后的每一天,我都与它一同度过,也正是它,让我的生活洋溢着色彩与活力。我书房的名字是——“桐心悦读屋”。这之中的“桐”既是我姓名中的一个字,又与“童”谐音;而“悦”代表着愉悦,又与阅读的“阅”谐音。之所以取这么一个名字,是因为我希望,我能在这属于自己的书房里,敞开初心,带着愉悦去细细品读每一本书籍。

书房,对我来说,实际上更如一位知己。在这小小的,可爱的空间中,我可以无所顾忌,与它分享快乐,倾诉忧愁。有时,我会因一次不理想的考试成绩,或因学习上那沉重的压力而把自己关进书房。苦闷,自责,烦恼统统蜂拥而来,把我堵得水泄不通。但这时,书房向我敞开了它温暖的怀抱,它犹如一个倾听者,平静地等待着我的诉说。抬起朦胧的泪眼,我看到一本本书籍乖巧地竖立在书架上,这时,我不由得抽出一本文学小说,开始自己一向热爱的阅读。在那优美的文字和沉静的空气里,我一边融入到书的世界,一边认真地反思自己,渐渐地,我那压抑的心终于蜕下沉重的包袱,平静了下来,种.种负面情绪也在不知不觉间烟消云散了。这,就是书房带来的力量,它赋予你一个安静的空间和几本富有哲理的书籍,这足以令你振作,令你微笑,促使你以一种更理智的态度去看待自己,我真得感谢它呢!

我与语文故事 篇7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融合趋势产生,而且越来越明显。2014年,世界医学界权威杂志 《苏格兰医学杂志》刊登这样一则故事,叫作 《神奇的小猫》。故事讲的是在一所医院里有一只小猫,这只小猫经常到病人的床头,但到哪位病人的床头便会带去厄运和灾难,这位病人不久就会去世。为什么会这样,该故事的作者提供出各种解释。医学是实证的科学,可这篇文章以故事的形式展开,想探讨的是临终关怀的问题,希望通过故事传递更多有用的知识。

一、故事所表达的知识

人进行决策依靠两个系统,一是人的智力,二是人的情绪。从事教育的人比较排斥情绪,我们常说不要情绪化,要理智。其实,现代心理学、进化论、生物学的研究都说明情绪很伟大,很重要,具有竞争优势,尽管它很古老。北京大学郑也夫教授在《吾国教育病理》 中曾指出,情绪是一种元认知能力,是一种深刻的认知,其参与决策的作用相当于下棋的人下快棋,很快就能知道怎么做,有对策;情绪强烈的人在复杂的人生博弈中往往有解, 过分推崇理性的人在复杂的人生棋局中往往无解。而故事最能传达情绪。按照利奥塔的观点,故事不只是有起伏变化和一定时长的过程,它包含情感价值,反映人类交往的各种各样的游戏规则。

大家知道,教高三年级是个力气活儿,如何让高三学生学得更快乐,让教师也稍微解脱一点儿,我采用课前时事演讲的方式,对高三语文课堂结构进行改革。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针对当前的热点问题,按座位顺延下去,每个学生事先撰写演讲稿,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现场进行评价。这一活动我们一直坚持到高考前夕,当时还有五位学生没有讲完, 最后他们约定高考结束后再回到课堂,把要讲的内容讲完,最后我们如约完成“最后一次演讲”。为什么学生如此热爱课前演讲?因为他们深深地体会到“成长”一词的含义。在当前价值观近乎混乱的现实面前,学生跟我们一样处于同一充满困惑的社会,他们希望对很多问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可是他们又欠缺较好的分析能力。通过这一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快乐不是获得满分所能替代的, 是人真正成长的快乐,是成为一位年轻公民的快乐。有时看着最后一次时事演讲结束后我跟学生的合照,我会突然感觉从前消逝的生命再次复活,觉得又变得年轻,对生活充满渴望。 其实,其他教师也在做这些活动,但都没有变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形成较为完整的经验和知识。

由此可见,故事最擅长表达的是一种行动性的知识,是一种行动中反思的知识,一种在路上、没有完结、充满价值情感的知识。我相信,听过上面故事的人都会受到感染和触动, 不是讲得好,而是故事本身感人,如本雅明所说的故事“从远方带给我们一些亲身经历”, 让我们超越表面,触摸人发展的精神、人格。 这是故事最擅长表达的知识。

二、为什么要说故事

这里,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理论是说的,实践是做的, 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教育是做事,不是说理。可很多人不懂得两者之间关系的丰富和复杂。我认为,理论有时是在指导实践,有时是在解释实践,如“事后诸葛亮”;有时理论是对实践有益的丰富和补充,而有时当我们教条主义地看待理论时,它又会束缚实践; 有时理论和实践没有特别关系,理论只是满足我们的知性愉悦,让我们觉得自己的理性得到满足。理论是后知后觉,总是实践在前、 理论在后;与丰富多样的实践比较,理论又都是简单化的,甚至是卡通化的。

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陈向明教授在 《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一书中引用现象学的两个有名的比喻。一个比喻是敲核桃。从古到今,我们一直都在透过现象看本质,想敲碎现象的坚硬外壳,把里面本质的内核取出来,所以思维的过程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敲碎外壳取出内核的过程。另一个比喻是剥洋葱。你剥洋葱皮,把最后一层剥完发现洋葱不见了。什么是洋葱的本质?什么是洋葱的现象?什么是洋葱的理论?什么是洋葱的实践?我们会发现一层层洋葱皮既是理论又是实践,既是现象又是本质。离开洋葱皮的现象,就没有洋葱的本质。 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是现象即本质,实践即理论。根据现象学这一认识,我们可以说理论和实践是一种互相交融、互不可分的关系。过去,我们把外壳砸碎取出核的做法本身可能是一种机械的、形而上的思维方式,而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互相形塑——有了这样的理论才会有这样的实践,而有了这样的实践,反过来会让人对这样的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

实践性知识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知识?陈向明将其概括为教师用身体“做出来”的知识。 我从中西方文化中提取两个意象来加以补充说明:一是“目击道存”。目之所及之处都是内在的规则。其实,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就是这样,教师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具体的情境反思,提炼形成自己的实践知识,即为一种非理性论化的目击道存的状态。这是中国文化提供的一个意象。二是西方文化提供的另一意象“道成肉身”。“上帝”虚无缥缈,基督教认为上帝三位一体,“道”是由“肉身”体现的。除去其中的宗教意味,我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是如此,要有一种发展目标,有一种培养学生的理想,最后让学生在一种具象的课程中得到发展。课程是具体的,师生互动是具体的,学生发展也是具体的,而目标、理想就在这些具体之中。

什么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当一篇课文讲完后,我常常加上一个“尾巴”,或组织学生周末看相关电影,或写出一篇观后文章,这是画蛇添足吗?不是。这会让课程得到延展,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价值,而仅依靠课文是不能完成嫁接的,因为课文内容不会与个体的成长连接起来,需要教师架设这个“桥”。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许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发展需求做出恰当的、专业的应答。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有两个危机。一是媒体全面覆盖,生活经验同质化, 经验资源的多样性被削弱。二是流行意识形态洗脑,什么都有了共识,对现实不再有陌生化的能力,不再有问题意识。按理说,一位一线教师在学校工作一二十年了,应该不缺经验资源。其实不然。不信我们可以找一线教师问问,会发现他的内心很粗糙。他的经验被流行的偏见篡改,许多想法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大话空话罢了!说故事可以让人回归到本真的生命状态,让职业生命有活力。

说故事可以表达我们的专业精神和专业信仰。我曾带领学生读《瓦尔登湖》,70天的时间读完,写出读书笔记,很辛苦。最后,对写得最好的10名学生,我带他们到南京城墙上开设一节别致的读书课。我们坐在城墙上,诵读各自喜欢的精彩片段,交流讨论阅读体会和心得。这是我和孩子们站在城墙上的合影:蓝天之下,城墙之上,阳光明媚,春意盎然,空气芬芳,天风鼓荡,我和10个孩子站成一排,高举右手,手心向上,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 更有一种飞翔的感觉。当我把这个故事说给其他同行听时,他们眼中闪耀的是羡慕的光芒。 为什么?因为这个美丽的语文故事表达出我的专业经验和信仰。

三、说什么故事

我们要寻找美丽的故事并完成美丽的故事。 教师实践性知识也许是这样开始生长的:一种美丽的生命形态储存于我们的生命中,它会不断地给我们一种召唤,呼唤我们不断去探索, 所以每一位优秀教师都会在内心塑造出自己喜欢的课堂形象,塑造出自己内心伟大教师的形象。每个人的形象不同,这么多年我也一直在寻找。我找到的第一位老师是孔子,找到他的最伟大的文本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心中将其幻化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沂水春风,春风化雨。这是东方语文教育最美丽的原型,传递着一种温暖,有一种穿越岁月的人格力量,千百年来,不绝于缕,化成无数语文教育故事。我找到的第二位老师是柏拉图。在拉斐尔《雅典学园》中,画中两人似在争辩。柏拉图手指着天,意指研究天上的思想;旁边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手指着地, 意味着要把天上的思想和地上的实践融为一体。

什么是好的语文课?除了知识的维度外, 我们还可以找出许多认识评价的维度。好的语文课一定是生命的感发,好的语文课一定是生命的徜徉,好的语文课一定是一种生命的表达, 好的语文课一定是一种生命的锻造,好的语文课一定是基于规则而又超越规则的自由——仅仅基于规则,一定不精彩,还应该超越规则获得自由,也就是目击道存、道存肉身。找到这些伟大的意象,让我们有学习的榜样。通过向这些伟大教师学习,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位有故事的教师。

当我们内心建构一个新的、美的意象时, 我们就会带着这些意象在教育教学的职业中去做,参与教学,不断实践,在教学情境中“做中学”,提取相应的知识。做得好,会将个体经验传达出来,变成大众的共识,进一步传播,变成大家的常识,让教育教学不断发展。参与这些美丽的故事,很重要。我校有一个传统语文活动,在学生刚进校时,为配合教材 “向青春举杯”的专题学习,会组织诗歌朗诵会, 但都在报告厅组织。一次中秋国庆时节,我就想青春诗会为什么要在报告厅中举行,可不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面对一轮皓月,吟诵诗歌,将诗歌和明月融合? 进而又想,为什么要在学校呢?我们可以到玄武湖边上去,这该多美好呀!我能想象到学生的快乐。我的设想得到同事和领导的支持,于是我们就将语文课堂搬到玄武湖边上,让每班学生选取最能表达青春激情的诗篇来诵读表演, 用感性、口耳相传、震撼人心的方式进入学生生命。在《我的中秋明月诗会》一文中,我用叙事的方式,将自己的职业经验提炼出来,传递给同行。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倡导要把生活语文化,把语文生活化,将语文基本课程训练的内容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而这种生活化语文是一种全新的职业生存方式。

四、怎么说故事

我一直有这样的感觉,科学知识像河流, 有上游和下游,我们在下游,所以要溯流而上,弄明白概念演变的来龙去脉,才能进行研究。可是叙事性知识不是这样的。它是花园,是百草园,很不规则,具有个性,是一种对个体生命的关照,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而不是一种类型化的、必然如此的宏大知识。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仅把它看作个性化的东西,它在更高的层面、更真实地揭示另一种真实的存在。讲故事,其实不是用故事来包装,而应是一个故事,事后还要能经得住理论折腾,特别经典,具有普世意义,可以传递, 又具有理论意义。总体来说,说故事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最大的困难是我们怎么通过线性的文字把立体的情境表现出来,还原教育生活的真实状态。

现在的论文书写问题很大,最大的问题是对我们教育经验的遮蔽,使许多教育经验成为边角废料被抛弃。这种过于理性的文字,不再是完整的经验,让我们疏远教育生活,无法重视进而开发我们的专业知识。我写过一篇文章 《豁蒙楼的读书风景》,讲的是我一次带学生到豁蒙楼读书的经历,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情境,有历史,有日常生活的画面,不仅给人感染,更给人行动的启示。如果按一般的论文格式怎么写呢?大概有两种写法。一是例证式,成为“怎样开展读书活动”这类上位概括的一个支撑性事例,成为抽调细节的理论概述的例证。二是归纳式,说明这类活动的学理价值、操作步骤、实施策略,但是抽掉了细节,过于条理化、体系化,反而使职业经验成为碎片。两种写法背后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写作范式。

又如,写教师如何备课的故事。备课本身的事件性意味不强,不容易说好,要动脑筋。 我曾经写过《写在备课笔记本上〈葡萄月令〉 的故事》:天气逐渐暖和,我们开始上汪曾祺的散文《葡萄月令》,听完年轻教师的公开课, 我们开始议课,看汪曾祺的文本。我认为这位教师在文本解读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也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深化、挖掘的地方,将这与前面的事件联系起来,最后把备课这件事在叙事结构中做了阐发。我做过一些探索,发现这些东西其实蛮难写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故事的最大特点是感性,即看得见、摸得着,生命就是需要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 才会有安全感、依赖感。这么多年来,我做了三件事,对我的职业成长特别有意义。第一件事是录课。我录过80节课。当大规模影像出来时我很感动,很骄傲,也很受启发。第二件事是写反思笔记。在每堂课上完后,我都会写反思笔记。第三件事是让学生写语文日志,记下学生眼中的这节课。于是就有三只眼睛注视我的课堂:我的眼睛是反思之眼,学生的眼睛是课堂之眼,摄影机的镜头是同行之眼。三只眼睛,不同的视野,聚焦在一起,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有了更深的认识,推动我不断进步。

我的写作方式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非虚构、介入式、叙事化。解释一下“介入式”“非虚构”,是指我写的都是我的事,写自己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每个人解决自己眼前一点问题,会让中国的教育变得更美好。所以, 我要“介入”,讲自己的事,通过讲故事让自己的教学实践变得更美好。而要做到这点,先要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

怎么说好故事呢?可以从以下三点来探讨:行动化表达、影像化表达、叙事化表达。 第一种是行动化表达。陈向明教授在做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中提出两个核心概念:“实践” 和“知识”。实践性知识基本的外在形式:意象、叙事案例、行动公式。我校戏剧节会在石榴花开的五月底六月初举行,我们的宣传口号是“石榴花开的时候,一年一度的戏剧节拉开帷幕”。在戏剧节,学生自己设计海报,每班组织一个演出团队,导演的节目是学生自编或者改编的。我记得,我的学生曾表演过《家》的片段——“鸣凤之死”。他们自己制作道具, 排练,制作活动指南,全程投入。他们很快乐——不是考试得满分的快乐,而是灵魂舒展开来的快乐。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行动化表达”。

第二种是影像化表达。在高二时,我成立了跨班级的经典夜读小组,利用星期五晚上的时间,大概20个学生跟我一起读书。我们读《1984》《沙乡年鉴》《瓦尔登湖》等, 让学生在读书中质疑、讨论、研究,写出读书笔记和报告,培养他们热爱读书、严谨踏实的精神。有时,我们也会开设“情境读书课”,利用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现象,带领学生到文化现场去读书。我曾带他们到王安石的半山园开展“走进王安石,了解王安石和他的时代” 主题阅读活动。后来,我萌生出这样的想法:想把这些阅读课程做成超越现实时空的东西,于是把读书课的内容、步骤、 问题和心得提取出来,将其制作成展板,放在学校大橱窗中展出,引来师生的围观,产生辐射、引领和推动作用。我把这种方式叫作影像化表达,将其介入教学生活。这也是一种独特的知识表达,使用很多视觉的、空间的、美学的呈现策略。

第三种是叙事化表达。以班级为记录样本,用大量的文本、照片和录像,具体记录行动过程,作为学生校本课程的资源,也作为课程开发校本研修的资料,以保障活动的高质量。我编的《石榴花红——高一(10) 班戏剧节全记录》,里面收集我班戏剧节的过程性资料,如海报、脚本、服装、照片…… 可以说,是我们参加戏剧节的行动路线图。 我对繁杂的资料重组编排,使之结构化,编成一本书。这样可以给下一届学生和其他教师看,就使活动保持高质量。很多人认为教师搞教科研、专业发展,不写文章不行,其实“做”出来的东西更有价值。

故事体也有局限。它比较善于表达场景与过程,而不擅长表达条分缕析的、系统化的知识。因此,为了弥补局限,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选材的典型性,有时还要添加必要的知识链接与现场图片,将各种东西聚合起来,扬长避短。

因此,我编了一个顺口溜来指导自己的教育生活:

参与生活,完成故事;

右手叙事,左手论文;

当叙则叙,当论则论;

大料大做,小料小做;

人生故事,相互辉映。

我与小鸟的故事 篇8

正因为禀性不一样,所以它俩总不能和谐相处。

鸟笼里没有什么可玩之物,调皮的冬小子就经常拿春姑娘取乐,动不动就一啄、二咬、三抓春姑娘,逼得春姑娘那白里透黄的肚子经常唱着“空城计”。哎,可怜的春姑娘不时发出声声痛苦、悲伤、气愤、无奈的鸣叫。

每当听到春姑娘这绝望的鸣叫声时,我心中就不由产生了一丝同情。有一天,我忍无可忍地冲向鸟笼,拿起我心爱的水枪,对着令人厌恶的冬小子一阵猛烈射击,直到冬小子成“落汤鸡”,我才罢休,拿着水枪气呼呼地走了。冬小子可怜地站着那儿,不知所措地看着我的背影。我想,叫你欺负春姑娘,也让你尝尝被欺负的滋味。我洋洋得意地转过身,看了它一眼,然后扬长而去……

从那以后,冬小子好像和我疏远了。每次我去看它们时,原来正唱着悠扬动听的曲子的冬小子就像录音机卡带似的,立刻停止了歌唱,并用充满敌意的眼睛看着我,好像我是一个以捕捉鸟类为生的冷血猎人。

看着死气沉沉的鸟笼,我心中有说不出的后悔。于是,我动起了怜悯之心,不再用水枪射那调皮而可怜的冬小子了,还经常抽时间陪陪它们,经常跟它们说说心里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冬小子慢慢地对我又恢复了往日的热情,它似乎知道了自己也有错,便不再欺负春姑娘。它们,不,也包括我,又和谐相处了。屋子里又充满了欢笑声、鸣叫声,久久不能平息。

(指导教师 庄彩琴)

我与网络的故事作文 篇9

电脑“先生”来到我家啦,我当然迫不及待的打开这个时髦的东西啦!首先我来到了“小游戏网站”,网络不愧是网络,游戏内容丰富多彩,令我眼花缭乱,就随便的点了一个,一玩就是一个小时,眼睛累了,迷迷糊糊地就爬在桌上睡了,梦中,我来到一个地方。

这里好像到处是书,令我有点头晕。忽然,有个穿着警察制服的.人向我走来:“你是网民‘肖琪琪’同学吧?”“是啊,”我答道,心里还纳闷,他咋知道我的名字呢?只听“嗖”的一声,来到了高级人民法院。“犯人肖琪琪,你可认罪?”“我没犯罪,何来认罪?”“助理,念念她的罪行!”“是!一小时前,你是否上了网?”“是啊。”“那就行了,你因为一小时里沉迷游戏,无法自拔,所以被逮捕了。”“啊?”“犯人无发言权,请闭嘴!”“恩……根据罪行,判定犯人必须为她的错误付出代价,罚她读完本书,写2008篇读书笔记,写关于书的价值的论文2008篇,另外判有期徒刑80年,退庭-------”天啊!这是什么处罚?简直要我的命,说完,我又“嗖”的一声被关进了大牢。

在牢房里,我简直生不如死,80年过去了,我被释放了,回首那时,真是后悔万分啊!为了一小时的游戏,浪费了我80年的岁月!想到这里,我不禁辛酸的流下了眼泪。

我与网络的故事作文 篇10

那是在暑假中,无聊透顶的我在卧室中徘徊。如往常一样,爸爸下班后的不久,便又钻进了书房里。向来就对万物感兴趣的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终于,乘爸爸上班之际,好奇心驱使着我一步步超书房走去。说实话,那时的我真得从未进过书房。我轻轻地推着门,书房的“美景”在我眼前呈现。我先是扫视了一遍,最后将目标向一个方形的“大玩意儿”投去。我蹑手蹑脚地,像个小偷似的溜了过去,轻轻抚摸着它。无意中,我触动了鼠标。这是,“大玩意儿”的屏幕上出现了色彩。我的好奇心顿时又被勾了起来。我坐在了座椅上,摸着鼠标,开始玩弄起了电脑。说也奇怪,我竟能熟能生巧地操纵电脑,原来,我是个“电脑鬼才”!从此,我便迷上了网络,成绩也一落千丈!

可又在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对电脑的看法也截然不同了。那天,妈妈正靠在座椅上,操纵着电脑。我愣了一下:平时不怎么玩电脑的老妈也开始“行动”了。我小心翼翼的走过去,伸头一看,并不是什么游戏。妈妈反应了过来。我一脸疑惑地说:“电脑……也有新闻?”老妈先是笑了一下,然后就给我叙述电脑的好与坏。细细品味,我这才恍然大悟。从此,电脑就不仅仅是我玩耍的工具,更是我一生作伴的好友。

这就是我与网络的故事。如今,我已上了初一,已经能将电脑灵活运用。电脑的好与坏,我也一清二楚。现在在我面前的电脑,早已不是使我沉迷的“玩偶”,而是一生受益的伙伴,是人生又一位指导老师。网络,永远是我的挚友!

我与台灯的故事 篇11

三十年代的文人午夜赶稿,陪伴他们的不就是这一盏散发着光与热的台灯吗?于是我兴冲冲地购买了一盏红色台灯。这盏台灯据说功率大,灯光明,正合我意,实是伏案写作的不二伴侣。可货一寄到,我就傻眼了:这哪是台灯啊,不就是一个玩偶吗——红色的身躯既似恐龙又如鲛怪,再配上两只绿油油的眼珠子,夜中漫卷实在叫人害怕得慌。可是货已到手,不好退还,只能将就着用。本期待这会是一个中用不中看的灯,却没想到它既不中看更不中用:黑夜漫漫,红龙在案,灯光四溢,犹如烈火冲天,使我难以睁眼,总疑心这红龙喷出的火焰是否会让我的书燃着。

没用几个礼拜,夜夜坐在桌前的我知识没上升多少,这眼睛度数反倒直线上升——本来还可勉强混迹于健康人士的我,终于也戴上了厚厚的如啤酒瓶底般的镜片。呵!这该死的台灯!

我带着坚定的决心舍弃了台灯,回到了我从前的“暗灯”生活。但没有台灯,我依旧不适应。从前捧卷,如同担心手中融冰化去;如今捧卷,如同着急手中火柴难着——天啊!这灯光太暗,叫我如何写字,如何看书?无用是其一,费钱、不环保是其二。本来打算暗淡的灯光总算可以省去我大笔费用,不料这厮竟也不是个“省油的灯”!月底的电费单一到,单是我的房间就占了总电费的四分之一。灯啊灯!你既不奉献,又何必索取这么多电!

正当我为难之际,母亲托人带来一盏新的绿色台灯。巨大的灯罩遮住了它的米色灯泡,待点起时,我不禁惊讶于它灯光的恰到好处了——不耀眼,也不暗淡,不仅大小恰到好处,就连亮度也可调节,实乃案头上上之选。

我与“陌生人”的故事作文 篇12

做老师的都愿意而且期盼和自己的学生打成一片, 建立一种正常的、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方面却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老师关起情感的大门, 痛快一点的, 也是半开半闭。这种现象在学校里非常普遍。显而易见, 老师如不能了解、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 就会增加施教的难度, 素质教育也在无形中被架空了。现实需要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必须努力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 这就涉及到一个方法问题, 如果方法恰当, 才有可能达到目的。

既然师生关系这么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处理好这种关系呢?在这里, 我就来向大家介绍我与一个学生之间所发生的故事。

一、初识

“上课。”

“起立。”

“同学们好!”

“报……告……”声音细长而且无力。

哄堂大笑……

这是我接四年级二班体育的第一节课的“精彩”开头。

队列外站着一个矮矮胖胖的小男生, 耷拉着小脑袋, 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由于我刚接这个班的课, 对学生还不了解, 所以我只能点了点头, 示意他站进队列中来。上课过程中, 我暗暗注意了他几回, 发现他经常自顾自地做着一些小动作, 对学习内容爱听不听。

他是谁呢?原来, 他就是这个班赫赫有名的“调皮大王”——翁益涛。

可以说, 翁益涛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差极了:上课迟到毫不在乎, 第一节课就如此马虎。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他治理好。

事实证明, 我的这种带有强烈个人成见的出发点是完全错误的。正是受这种思想的支配, 导致了我与翁益涛的对立, 而后又不得不花费更大的精力去弥补。

二、摩擦

在一次体育课中, 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这是在一次在上篮球课时, 那天教学的内容是定点投篮, 示范后我让男女学生各排成一队进行练习, 每对发了六个球, 要求前面投过的学生把球传给后面没有拿球的同学, 再占到排尾。投着, 投着, 翁益涛就与其中一个学生发生了争执, 抢夺起球来, 我问他们怎么回事:“我没有投完!”“他投过了, 没有进, 该我投了!”“我少投了一次, 上次他把球没有传给我!”“是他自己不接球的, 让后面的学生强走了!”两个学生剑拔弩张, 各不相让, 我叫停了其余的学生说:“你们有谁看到他们是怎么回事?”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了很多, 但大部分都说是翁益涛的不对, 我也没有认真去思考他们的话, 就严厉地批评了翁益涛“你给我站好, 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来!”然后继续上课。他一直在队列外面, 两眼茫然地望着我, 嘴巴一动也不动。

下课后, 他低着头跟在我后面来到办公室。几句话过后, 我的声调就随即提高了几个八度:“把刚才的事情说清楚, 为什么会和同学发生争执?”

他无声的对抗着。

我愣住了:想不到这小家伙还蛮有个性!

事后, 我又找了几个熟悉他的学生了解, 得知他经常给老师和其他同学带来麻烦, 别人都比较讨厌他。而且他的家长也蛮不讲理, 有事没事经常到学校里无理取闹, 也影响到了他。所以, 上课时几乎没他的事, 课后也没有同学愿意跟他玩。时间一长, 他变得孤僻、倔强, 从不与其他人交流, 而且也没有人愿意与他交流。

原来是这样!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在有些时候, 我们的教师往往会不顾实际情况, 武断地用自己的一己之见去看待问题、处理事情, 结果问题解决不了, 事情也许会变得一团糟。这次冲突给我的教训, 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内心。

三、转变

是呀, 作为老师的我是否应该与学生换位去想一想?多与他们交流、沟通, 了解他们。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 我经常提醒自己, 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并且有事没事扎到学生中间, 和他们聊天、谈心。当然, 翁益涛自然是我的重点关注对象。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终于, 我发现他渐渐地对我也不那么敌视了。有时, 我用余光观察到, 他非常乐意参与到我的教学活动中, 主动和同学们一起玩游戏。

机会总是会光顾那些勇于创造它的人!又是一节体育课, 为了结合学校的乒乓球比赛, 这次的教学内容是乒乓球, 在讲后一些动作要领以后, 我就让同学们自己练习。课堂中, 有一位同学随手把练习完的乒乓球拍丢在了地上, 我刚要想说什么, 这时, 就见翁益涛什么也没有说就捡起了拍子, 还认真的擦去了上面的尘土, 那位同学看到了很不好意思的对我说了一声“老师, 对不起!”“没关系, 我们应该向翁益涛同学一样爱护我们的体育器材。”从那以后, 不管是操场上的垃圾, 他也会就毫不犹豫的捡了起来, 开始同学们还用疑惑的双眼看着他这“可笑的举动”, 后来他们逐渐看懂了, 原来翁益涛在改变, 他正在向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发展。看到他的这一变化, 我暗自窃喜。

此时此刻,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 需要转变的不仅是学生, 还有教师自身。正是由于我的主动转变, 才为学生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性。很难想象, 如果我还是沉浸在原来的师道尊严中, 情况又会怎样……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转变, 心境最为重要。老师没有良好的心境是很难做到的。老师的良好心境从哪里来?它来自老师的善解人意, 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体谅, 来自老师的豁达与宽容、耐心与冷静……”

四、感悟

通过这件事, 我明白了一个真理:教师必须在观念上摆正师生的位置。实践证明:把学生当作捣乱分子、教师的附属品, 都是错误的。教育者不能高高地凌驾于学生之上, 要放下“架子”, 摆正师生的位置, 认清对学生平等相待的重要性, 从心底产生与学生交友的愿望, 不能带有哪怕是丝毫的个人感情色彩。

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消散的天空更显蔚蓝!

通过和翁益涛的这种特殊交往, 我更加深切的体会到:师生间的关系, 应是一种相互信赖, 相互塑造的双向共进关系。师生关系协调的目的, 是将教育要求和目的通过教师这一中介成功、迅速地转化为学生的成长需求并付诸行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们正在塑造着国家的今天和明天, 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的知识修养之外, 还必须具备巧妙灵活的教育艺术、超乎寻常的耐心和恒心贯彻整个教学工作的始终。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拿到打开学生情感闸门“金钥匙”的。

同时, 我们不难发现教育其实也是一种艺术——爱的艺术!这种爱虽然不同于父母、家人、朋友的爱, 但我觉得这种爱与其他类型的爱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特点:无私。

我与汉字的故事作文 篇13

在我三岁那年,妈妈就每天在我睡觉之前给我讲一个故事。

在妈妈讲故事的时候,我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她手中的那本书,看着书上那些奇怪又巧妙的符号(汉字), 我不禁挠起头来:这些符号是什么呀?为什么它们在妈妈的嘴里就会变成优美动听的故事呢? 老师评语: 好句子,真实感受!

渐渐地,我已经长成六岁的小男子汉了,那些奇怪的符号也不再变得神秘了。我现在可以独自阅读一篇较短的童话故事,也可以创作一篇二十字左右的“文章”了。在我眼中,那些符号已不再只是冷冰冰的符号了,而是一个个有规律性的汉字。当你看到“月亮”时,眼前就会闪着圣洁的光辉,而望见“太阳”,又会感到热和力。这些拿横、竖、撇、捺等笔画组成的汉字,仿佛是一个个小精灵,活泼可爱。

现在的汉字,是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文字演变过来的。如今的汉字各具特色,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飞。

我与汉字的故事作文 篇14

那一横一竖,即可组成一个互相交叉的十字,它们不像拼音文字那样,十分枯燥无味而缺乏乐趣;它们如一个个小精灵在你的笔下跃动并欢乐的嬉戏着。

一个普通、平常、简单的“人”字,则是最鲜明的示例。虽然它的笔画结构十分简单,却十分生动,有如同人一般的力量,而且气质非凡无比。一个人字,由一撇一捺组合而成,多么像一个人啊,一个站立着的人。而一个雨字,又生动的描绘出了天空中的雨啪啪的落了下来的样子。一个字,彰显出了所描写的那个事物的美妙形态。比如说马,曾经写为“馬”,多么像一匹马扬起四蹄飞驰而去;而一个“飞”字,多么像一只飞鸟在广阔的天空中飞翔呀!再看一个“池”字,多像一潭清澈见底的池水呀。我们再一次拿人来举例吧,一撇一捺彰显出了人的气质。一个人两手贴腿,两腿向两边稍微分开,就是一个人字了。它多像一个活生生的人呀。再比如说一个“休”字,也可以让大家想像到那时的情境。一个人静静地靠在大树的旁边,以求暂时的休息。当然这样的字有很多很多,这种字叫象形文字。然而使我从不爱汉字变得热爱汉字,是一次在家里写一个个方块字。

那次就是写人这个字,我写着写着竟将人这个汉字当成一个活人来看,越看越像,最后我没心思再继续写了,我往后看了看别的字,那些字如涨潮一样进入我的想像又如退潮般涌出来。我体会到每一个字,都有优美的历史,有自己的变化。现在,我终于领悟到了这一点。

我与音乐的故事 篇15

小时候,我有跟音乐擦肩而过的经历。画家笔下常见牧童短笛之类的情景,但是我的家乡是不允许放牛的儿童骑到牛背上去的,理由是牛耕地已经很辛苦了。可能与此有关,我住的村子里没有一个小伙伴是会吹笛子的,而跟音乐最接近的人是我的邻居“德国人”。“德国人”喜欢剥了蟒蛇皮蒙胡琴,他家徒四壁的墙上总是挂着好几把胡琴,他喜欢躺在他那稻草为褥的床上,翘着脚拉他的胡琴。不知道是因为“德国人”的琴声不够悠扬悦耳,还是因为“德国人”五保户的身份无法赢得我们的尊敬没有一个小孩愿意拜他为师,学习拉琴,我自然也不例外。现在认识到当年若是跟他学会拉琴将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可是已经追悔莫及:我长大了,做了远游的异乡人,而“德国人”也已经于十多年前去世了。

上小学的时候,我有一段时间迷恋文艺表演,最辉煌的舞台经验是参加全公社的小学生文艺汇演,演唱《红星照我去战斗》。记得有一次学校老师给我们编排了一出歌颂当时一个村干部的戏,我是主角,依稀记得有说有唱的。第一次在村祠堂演出时,我刚唱了一句,我父亲就一个箭步冲上台来,揪着我的耳朵,一把把我拉了下来,一直拉到家里。因为当时我父亲对那村干部的一些做法很有意见,大约他以为所谓文艺表演就是歌颂他所不喜欢的人,从此,父亲严禁我参加一切文艺演出。学校老师自然也不好再找我,我呢,也很是郁闷了一段时间。假如我父亲不禁止我参加学校的文艺活动,我的性格恐怕要比现在活泼许多,很可能还会学点音乐。

上了初中开始有音乐课,所谓音乐课,也就是老师弹着脚踏风琴教我们唱歌。那位爱打扮的音乐老师因为外貌和举止的某种相似,被同学们取了个“白桃花”的绰号。“白桃花”是当时一部朝鲜反特电影《看不见的战线》里的女特务。可能是革命的浩然正气加上青春期故作排斥女性的矫情起了作用,我那时候不喜欢“白桃花”,自然也不喜欢“白桃花”的音乐课。每次上课,我都在脚踏风琴声和别的同学的歌声掩护下做小动作、开小差,到了考试的时候,就乱吼一气。反正“白桃花”老师总是会给我们及格的。班里有两位男同学,是“白桃花”的得意门生,同时也是我们大家嘲笑的对象,他们的成绩都在90分以上。当时因为完全没有学到“白桃花”讲授的音乐知识,并不觉得那两位同学唱得比我们好,只觉得他们唱歌的嗓门比我们都大,他们唱的《满怀深情望北京》的余音至今犹在我耳边萦绕。现在唱歌跑调,遭人取笑的时候,我就会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听“白桃花”的音乐课。

大学没有音乐课,但是一入大学听过几位音乐家的演讲,我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立志要学习音乐,把中小学的缺憾弥补回来。可是,那时候文学和学术几乎占去了我全部的时间,学习音乐的计划只好搁浅,所学到的东西便零碎而不系统。不过,今天回想起来,吉光片羽倒也觉得很幸福。当时,下铺的赵同学有一个录音机,常放台湾校园歌曲:“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草》是听得最多的一首。一位广受同学们爱戴的古汉语老师花一千多元钱买了一台当时十分稀罕的“夏普”牌双卡录音机,给我们扫交响乐之盲,我们多次在教室里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聆听贝多芬、莫扎特和柴可夫斯基,贝多芬交响乐中,命运的敲门声深深地震撼了我。读研时,室友阿贵是古典音乐发烧友,没有什么名曲、歌剧是他不了解的,从作曲家到演奏演唱家,从旋律到风格到背后的故事,他都可以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的一个单卡录音机,让我的耳朵也领略到勃拉姆斯、肖邦、德沃夏克……我还曾买了介绍西洋歌剧的书,不过现在只能记得“不要学那穿花的蝴蝶,只知道成天地飞来飞去”之类的句子了。

开始工作之后,人就被安放到了一种轨道上,变得功利寡趣起来,音乐则被进一步疏远。八十年代末期,交谊舞在高校里蔚然成风,许多歌曲都如倩女幽魂,借了舞曲这个肉身还阳,亲近了我的耳朵。

近些年,量贩式KTV复活了卡拉OK,我也跟着大家学了一些流行歌曲,偶尔也聚众、从众地去“钱柜”、“麦乐迪”之类的地方击瓮叩缶地吼一吼,数年一觉京城梦,赢得歌楼跑调名。

不懂音乐是我很是遗憾的一件事情,因此,有时候也不免冒出一点雄心壮志,试图效法孔子的“假年学《易》”,来学一学“豆芽菜”,学一学吹拉弹唱以弥补缺憾。

我与汉字的故事作文 篇16

“叮铃铃,叮铃铃……”上课铃如同吸尘器一般吸走了同学们的喧闹声。近了,近了,走路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贺老师走进了班级,拍了拍讲台,说:“大家把作业本打开,翻到第四十三页,完成五、六两题……”瞬间,教室里只剩下了“哗哗、哗哗”的翻书声,瞬时,教室里已寂静无声。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过去了,老师一边拍了拍讲台,一边说道:“时间到!”老师巡视着每一个人,“大家都把笔停下了!”近了,近了,老师离我越来越近了,她走到我面前,拿起我的作业本,又回到讲台,打开大屏幕,把我的答案给大家看。老师拍了拍手,说道:“大家来看看徐梦茹同学的作业。”老师开始给我们讲解题目。

可讲到第六题时,她的手划了一个圈,哎呀!原来是我写了一个错别字!老师把“今”讲解了一下:“同学们看黑板上,今,今天;令,命令,这两个字很容易搞混,在语文书上写两边。”一眨眼功夫,我的脸涨得通红通红,脸、手身体,浑身上下都热了起来好似一个红苹果。就因为一点一个错别字油然而生。现在想想,错得多不应该呀!

我与动物的故事作文 篇17

我家小猫非常可爱,可它一开始,有点怕我呀!那次,妈妈买来一只小猫,我回家特别开心。可小猫和我并不亲近,每次我一去它的旁边,它就会害怕的一边“喵喵”叫,一边跑走了,好像在说:“你是陌生人,我不要接近你!”

后来,每次我家一吃鱼,我就会偷偷的拿一大块鱼肉,走到小猫面前,温柔地对它说:“小猫咪,把这块鱼肉吃了吧!我们交好朋友吧?”小猫好像听懂了我的话,津津有味的把鱼吃完了。第二天,那只小猫真的和我成了朋友。那天妈妈把我批了一顿,我正闷闷不乐,走到院子里。小猫好像看懂了我那忧伤的表情,在我的鞋上蹭来蹭去,好像在说:“好朋友不要伤心了。”我摸了摸它的毛,它也温柔的舔舔我的手,我的心情渐渐的好了许多。

从那往后,我们真的成了朋友,有时我还把它抱了起来,就像抱了一个小娃娃那样,它也和我的关系越来越好。

我与书的故事 篇18

我有一本有趣的书——《跑猪噜噜》。封面上有一头猪,你猜它是谁?它就是此书的主人公噜噜。它正涨红着脸狂追“黑衣裁判”。瞧,它的眼睛瞪得好似铜铃,鼻孔冒着粗气,一副闪电般奔跑的样子。“黑衣裁判”吓得夺路而逃,还回过头用玻璃球似的眼珠子望着发狂的噜噜,速度快得连脖子上的哨子都甩到了身后。他哪里还顾得上手中的黄牌和红牌?全撒到草地上啦!

——阜宁县实验小学四(4)班 顾彦航

(指导老师 朱春梅)

我还不会说话时,爷爷就把一本本色彩鲜艳的图画书放在婴儿车上,给我讲童话故事,让我认识各种动物。由于我不会说话,只能用手在图画书上指指点点,结果书都让我弄破了。睡觉时,别人都是唱着摇篮曲入睡,而我却是听着爷爷背唐诗入睡的。学会认字后,我对书更加热爱。妈妈给我订了好多书,有《故事作文》《作文世界》《七彩语文》、《小哥白尼系列》……

——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四(1)班 丁瑞元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讲述了鲁滨逊不甘平凡,去航海冒险的故事。一开始他的父亲并不同意他的计划,可是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执着去航海。在航海的过程中他和“星期五”(鲁滨逊救下的一个土著人)经历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但他并没有退缩,坚持了下来。他的这种执着、勇敢、顽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如皋市丁堰小学四(8)班 沈贞

(指导老师 包逢祺)

说起读过的中华经典,那是古庙里的旗杆——独一无二,要说理解读的内容,那是三岁娃娃学琵琶——谈何容易。一天,爸爸不知从哪里买来了十本经典诵读的书,并且给我制订了读书计划,要求我做到闭着眼睛哼曲子——心里有谱。爸爸一讲起读书的好处,真是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听得我是初一的月亮——不明不白,只好床底下吹喇叭——低声下气地接受了,第二天便床上放枕头——置之脑后了。

——淮安市楚州区实验小学四(3)班 潘禹烨

(指导老师 潘大春)

上一篇:老人犯罪现象分析下一篇:毕业生实习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