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共8篇)
----毛概课堂实践作
业
LEWIS
自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来,创新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综合实力体现等的核心因素。在这个新兴科技不断突破,迅猛发展的时代,要想不落后于发展先进的国家,我们就必须注重高智能人才的培养,注重科学技术的创新,确保我们不只是停留在跟上脚步的水平,更大的竞争与挑战是技术的超越与独到领先。
我们知道,在不少资源或技术方面,发达国家拥有垄断性的科技掌握,我们对于相应方面只能依赖别国的产品供给,难以自给自足,然而这样也成为了他国掌握的弱点之一,一旦与之经济或政治军事发生纠纷,很大程度上受其制约而陷入窘境。
因此,以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强化创新性就尤为重要。我国在近几年来多项科研获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军事方面的科技战略不断的完善与强大,对于整个国防系统,国家安全保障做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能底气十足地立于世界之林中。同时经济发展迅速稳定,甚至总值超越发达国家,经济市场有条不紊。市场活跃性能长期保持,为我们科技研发与创新提供了物质经济的条件基础。而现在着重要抓的就是贯彻创新建设的有效形式。怎样培养出高质高量的中国创新人才仍是创新的问题所在。
大家一定都有印象,“山寨”一词围绕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得不说,中国人的模仿技术与能力十分强大。涉及领域之广不止电子行业,还有日用品及其他领域,相信你也听说过出口于其他国家的中国产品上如出一辙印着‘made inChina”而非“中国创造’的字眼。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如果分散到医疗,教育,生活当中对比发达国家就相对薄弱许多。也就是说,大头我们抓得紧,跟的快,但小部分分散体系呢?这是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其实,对于人数全球第一的我国而言,并不存在预备人才资源紧缺的问题,假如一部分人即使只重点研究一个小领域,汇聚起来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与新技术的掌控区域就十分可观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这与教育资源的非均衡优化配置和我国教育形式息息相关。多种客观原因限制了我们思想和关注点的全面发散。
对于创新而言,在知识储备丰富的基础上每一个细小或短暂新思维的灵感来源都值得我们去重视,去尝试与摸索。在这片新的领域中开拓创新的视角,形成创新的思维模式并付诸于实践,促进成果向现实生产。多方面积累逐渐向创新型国家转型。
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副局长张勤对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定义为:国家通过加快建设和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能力, 加快建设和不断完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 加快造就庞大的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一种总体谋划。它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共同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三大支柱, 对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保护智力成果, 激发社会主体的创新热情。智力成果具有无形性、共享性和可复制性, 一旦被公开, 他人可以很轻易的对其进行模仿与复制, 而光凭权利人个人很难对这种行为进行制止。如果权利人的智力成果被他人复制, 他的期待利益和投入的成本将难以实现, 创新的主动性也将受到遏制。知识产权作为公权力对知识产品的确权行为, 是国家对个体的智力成果的认可和保护, 国家确认其对自己的智力成果在一段时间内享有垄断性权利, 使其对自己的智力投资享有持续的利益回报, 这种“给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的行为, 必然使社会的创新热情得到极大地激发。现在, 国家将知识产权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将增强对智力成果保护的科学性, 更有力的促进了社会创新氛围的形成。
其次, 确立知识产权制度, 引导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我国虽然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取得了经济的长足发展, 但是从结构上看, 我国的经济只是对外国落后产业的承接, 整体经济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下游, 表现出一种以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整体的经济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家通过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确立知识产权制度, 保障了智力创新的利益回报, 使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自由调节, 向高技术、高潜力、高效益、高回报的高新技术行业流动, 实现知识产权产业化, 促进文化产业、软件产业、设计产业、创意产业等智力产业的发展。而这些行业和产业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创新驱动型产业, 他们的发展必然使社会形成创新带动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推动创新的良性经济循环。
最后, 适应国际规则, 营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良好环境。我国加入WTO以后, 面临着以TRIPS为核心的国际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挑战,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要求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使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较弱的问题日益暴露, 与欧美、日本等科技先进国家的技术和贸易摩擦不断增多, 使他们对我国的技术出口变得越来越谨慎。我国的技术基础比较薄弱, 外来技术的“断粮”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国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对在国内注册的外国专利产品进行保护、运用和管理, 是对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适应, 也是我国对国际责任和义务的承担, 使国内能建成一个良好的技术引进环境, 有利于吸引外国的先进技术和人材, 将他们为我所用, 实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同时有利于扩大同外国的技术合作与交流, 使我国的科技发展与创新能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二、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 知识产权相关立法体系性不强, 缺少社会参与
我国尚未制定一部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律, 知识产权法律比较分散, 有《商标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著作权法》等, 同时, 单行法之间还存在某些不协调的地方。同时, 我国的知识产权在立法过程中企业与公众参与度不高, 征求意见的范围不够广泛, 不能充分反映产业界和消费者的意见。立法部门往往从法律和专业角度考虑多一些, 对产业竞争和发展考虑少一些;从供应方考虑多一些, 替消费者考虑少一些;有些规则和保护标准与实际脱离, 影响了立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 社会整体的知识产权观念淡薄,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时间太短, 政府在宣传上力度较弱, 导致社会整体的知识产权观念比较淡薄, 模仿、复制他人智力成果的现象比较严重, 企业或者个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也不强, 权利人对智力成果往往不去主动申请注册或者在被侵权时不能积极的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 国家的知识产权职能机构分散, 地位比较弱势
我国虽然已经将知识产权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但是, 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主要是一个协调统筹管理即知识产权局和几个具体机关, 即版权局、工商局及其商标局、技术监督局和海关各司其职, 共同管理。在行政级别上知识产权局在中央只是副部级单位, 在地方也只是副厅级甚至是处级单位, 并且缺少强制执行的权力;在对自我角色的认识上仍然将知识产权部门当做注册机构或者纠纷申诉机构, 而没有将其定位在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和国家战略的执行者。4、对传统文化和特有资源等自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强度不够。
智力创新从来不是“无本之木, 无根之源”, 它植根于对原有文化成果的继承之中。传统文化为智力创新提供材料和灵感, 是创新的源泉, 发掘和保护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资源对我国在外国知识产权占优势的困局下实现突围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我国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上偏重于新技术和新智力成果, 忽视了对传统的民间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 造成现在许多传统文化形式被外国抢注, 出现文化源地利用自身文化反而侵权的怪现象, 使自己在本来拥有优势的领域也渐渐陷入劣势。
(四) 知识产权人才缺乏, 中介服务滞后
知识产权的应用、管理与保护需要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对专利、品牌、版权等知识产权进行代理、咨询、评估、以及法律服务等等去实现。同时由于知识产权服务具有专业性极强的特点, 要求相关的服务机构和从业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我国现有的服务机构大多脱胎于专利代理机构, 缺少能够就知识产权大类进行综合服务的中介组织。虽然律师事务所也服务于知识产权诉讼, 但大多欠缺专门的知识, 使得诉讼旷日持久, 耗费巨大。虽有业系统商会等, 但知识产权管理不是其工作的主对象。更为严峻的是, 由于知识产权评估中介机构少, 评估科学性也不强, 使得知识产权的价值往往不清楚。
三、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问题的对策
(一) 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提高知识产权立法的科学性
国家在知识产权立法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入社会参与机制, 广泛听取企业、个人和学界等社会主体的建议, 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 制定科学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可以将分散的单行法律和条例整合起来, 制定一部统一的知识产权法, 打破法律之间的条块限制, 提高知识产权法律的权威性, 健全与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二) 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和执法力度, 提高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政府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与教育, 培育和提高知识产权意识, 唤起全民的知识产权保护荣辱观, 把尊重知识、保护创新看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使社会个体积极能够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权益, 激励自己的创新热情。同时, 加强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执法力度, 赋予知识产权机构一定的执法权力, 可以尝试建立我国的知识产权信用记录制度, 提高知识产权的侵权成本, 加强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监督和管控。
(三) 明确定位知识产权的国家战略地位, 建立高级别的统一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机构
政府应当明确知识产权战略的国家战略地位, 将知识产权从部门主管的事务上升至国家性事务, 打破地方和部门间的利益格局, 破解现在的知识产权管理的分散局面, 整合现有的知识产权管理资源, 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国家级知识产权战略的推行和执行机构, 将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领域的事务集中起来, 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协作, 形成统一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四) 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巩固我国的知识产权占优势的领域
国家应当对优秀的民间文艺作品、手工业制造工艺、医术秘方、地缘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 以及丰富的动植物基因资源进行注册和保护, 防止外国的侵权行为的发生, 鼓励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再创造, 巩固我国在自主知识产权强项领域的优势, 打击外国知识产权的知识霸权和权利滥用, 保护我国成长中的各类企业。
(五) 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机构
国家应当加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 可以通过在高校开设选修课, 在社会开办各类培训班等方式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懂专业、会管理、熟悉法律和国际规则的知识产权人才, 在加强对领导千部和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培训的同时, 重视对科技人员知识产权知识的培训;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 构筑知识产权事业的社会支撑力量。
四、结束语
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力支撑, 建构一个尊重知识、保护知识成果的社会环境可以营造一个积极的社会创新氛围, 推助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我国政府应当真正地重视知识产权的国家战略地位, 认真应对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将知识产权战略落到实处, 保障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实施, 保障创新型国家的早日建成。
摘要: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对于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 该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具体为法律制度体系性不强、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战略推动机构的作用不明显、对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服务配套不健全等, 这些都制约了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我国政府应当针对以上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保证知识产权战略的顺利实施, 进而推助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与最终实现。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作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叶强.日本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借鉴意义[J].经济纵横, 2007 (6) :64-65.
[2]董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与中国经济发展[J].科学学研究, 2009 (5) :641-652.
[3]宋伟, 王智源.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知识产权管理问题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 2008 (1) :63-66.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 高校功能 重构
[作者简介]徐静(1961- ),女,扬州大学人事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管理。(江苏 扬州 225009)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044-02
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各国引领“全球化”浪潮的国家战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将如何定位、高校的功能应当如何重构,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中高校功能重构的必然性
1.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际学术界的定义,“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通过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形成竞争优势的国家。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创新型国家,主要看其科技进步的实力与科技进步创新能力的强弱。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创新型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据此推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虽已居世界第4位,但其中近半数发明专利申请来自国外,而国外在我国申请的发明专利则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仍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活动为主,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人才匮乏,科研实力不足。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央政府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出发,提出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大学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创新体系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应用四大系统构成;大学因拥有丰富、优质的创新资源而具备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优质创新资源的吸纳、消化、开发与传播过程中可谓独领风骚。
2.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大学。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三个联系紧密的因素支持:有形的社会支持、无形的知识支持以及杰出的人才支持。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战略基地,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格局中肩负着重大使命。因此,建设创新型大学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证。近代以来,全球高等教育功能先后出现过三次重大创新:19世纪初,柏林大学提出,大学不仅要搞教学,还要搞科研,这是大学办学理念的一次重大创新;19世纪中叶,霍普金斯大学开办独立的研究生院,把人才培养从本科生延伸到研究生,它标志着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进行高水平科研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大学正式问世;20世纪初,威斯康星大学最先提出,大学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付诸实施并取得巨大成功。考察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可以发现,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当下,忽视或者轻视高等教育的创新,必将导致高等教育的失败,导致国家创新战略的失败。
3.建设创新型大学的关键在于创新教育功能。创新型大学是一种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大学教育机构,是研究型大学的延伸。其办学效益,从根本上体现在,创新资源的效益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否有着重要影响。建设创新型大学的关键,在于实现教育功能的重构。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所言,“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没有硅谷,但没有硅谷也就没有斯坦福大学”。据此,高校与社会的“互动”,正是其功能重构的方向——培養创新人才,促进科技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面对全球性科技和人才竞争,大学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知识和技术创新的社会重任。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中高校传统功能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师资、科研力量逐步增强,有力地支援了经济建设。然而从实施国家创新体系的高度来看,高校功能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1.教学:学术个性的缺乏。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是知识应用型人才,应试教育、资格教育的成分占很大比重。大多数毕业生的学习方式和知识结构雷同,缺乏学术个性。这特别表现在:不重视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不重视学生个性和创新(创意、创造、创业)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辨析能力、临场发挥能力。一个严峻的事实是: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师资队伍方面,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开放,使我国高校面临着人才流失和人才培养的双重挑战。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的人才全球化流动已经势不可挡,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又必将导致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流向发达国家。我国每年数以万计的各层次人才流向海外,对于国家建设造成的损失是巨大而长久的。建设创新型大学,就要把吸收、培养、留住、使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放在首位。
2.科研:呆滞的学术结构。高校作为一个“教育单位”,科研人员一般是在“教学任务”的框架内进行研究,大多属于单一学科和单项技术,真正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较少。这种研究模式造成了高校呆滞的学术结构,主要表现在:第一,拔尖的创新人才不足,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更是紧缺。高层次人才在高校、独立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不能很好地互动和共享。第二,科研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需要创新。由于学科面过窄,没有很好形成科技创新链,承担重大科技任务能力弱,高校在科研组织方式及管理体制上亟需改进和完善。另外,在分配制度、激励机制以及科技评价体系和管理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与现代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第三,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缺乏自主的科研经费导致了高校科研工作的趋同,进而在一些领域形成恶性竞争。第四,重理工轻人文。新时期以来,科研领域越来越显示出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导致社会发展缺乏文化支持。
3.社会服务:科技与经济的两张皮。目前,高校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不能做到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其实,孕育新思想对社会产生影响远比其他功能更重要,这就需要高校做到科技创新与人文创新并重,在更高层次上做到高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高等学校在社会服务中忽略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忽略了高校在社会服务中创造的价值和效益,忽略了高校在企业创新中的支撑作用,导致社会科技的发展后劲较差。企业也缺乏创新的动力,只是被动地等待高校拿出成果,且依赖高校来承担成果转化、市场调研、市场开发等工作。在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的过程中,各方没能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政府的协调、调整也不到位,没有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不能保证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
三、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中高校功能重构的对策
1.更新观念,建立创新型高校的发展战略。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大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一所创新型大学,必须具有明确的创新战略,能科学设计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创新型大学的全局,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把建设创新型大学纳入学校发展的定位和发展战略中。如像扬州大学这样的省属重点地方综合型大学,就把建设地方性创新型大学作为“十一五”期间学校发展的定位和战略:要建设成为地方性创新型院校,为早日建成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推动苏中、苏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发动机”。这一目标定位从战略的高度确定了创新在该校发展战略中的导向地位,使得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为该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当然,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确定相应的创新发展规划:不求全面开花,但愿一“枝”独秀。
2.注重特色,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为更好地发挥教学功能,培养创新型杰出人才,必须从以下诸方面进行改革:第一,必须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强调思想、道德、文化、科技和身心健康素质等教育的一致性和统一性。第二,必须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变。按照教育学的基本規律,教育教学的主体毫无疑问是学生,教师只是主导力量,而不是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敢于接受学生的质疑和挑战,着力培养学生“三创”(创意、创造与创业)的能力。第三,人才培养的模式、方向、规格必须围绕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力戒“千人一面”,努力向多样性、多层次、突出各校办学优势和特色的方向转变。
3.以人为本,培养创新型师资。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建设一支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自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两大战略以来,国家从多渠道并采取多种形式提升大学层次,资助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通过建立“863”科技攻关、“985”创世界一流大学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等一系列高校行动计划,培育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优秀创新群体,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吸引和培养了一批学术大师和具有国际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但这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需继续努力。
4.科技创新,增强社会服务功能。目前,国家加强宏观规划和战略研究,编制了《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各高校要以此为契机,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争取更广泛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主要模式。中央在“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不断扩大科技工作的规模,特别是把创新贯穿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着力提高科技工作的水平和效益。要建设创新型大学,就必须保持和加强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惟其如此,才能有更强的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高校应加强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工作,加强同地方经济和重点行业的合作,为各地提供技术转移、人才培训、区域建设规划、科技经济发展战略咨询等服务。
建立创新型国家呼唤创新型高校,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创新培养体系,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大批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鼓励学科交汇,优化学科结构,构建科技平台,主动服务社会。总之,高校的功能在于,以“创新”为主线,切实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协调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知识储备和人才支持,才能使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体系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央视国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EB/OL].http:// www.cctv.com,2007-04-10.
[2]李元元.建设创新型大学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5(18).
[3]李健.关于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5(13/14).
[4]田建国.现代大学理念的完善与延伸[N].中国教育报,2006-07-31.
[5]胡锦涛.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N].中国教育报,2006-
06-05.
[6]刘全生.中国大学最需要什么[N].文汇报,2006-05-08.
[7]万钢.高等学校如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更有作为[J].中国高等教育,2005(24).
规范表述
中央精神及规范表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十七大报告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要与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上水平紧密结合起来。今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1461亿元,增长25.6%。一要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是科技重大专项。选择一些带动力强、影响面大、见效快的项目抓紧开展工作,争取尽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带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支撑产业振兴和经济长远发展。二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动员更多科技人员投身经济建设第一线,推广技术、研发产品、创办科技型企业。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要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落实自主研发重大装备国内依托工程和政府采购制度,着力发展重大成套设备、高技术装备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提高装备制造业集成创新和国产化水平。四要支持和推进新能源、生物、医药、第E-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节能环保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创造新的社会需求。五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继续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公用平台建设。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命题切入点预测一: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对策
1.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缺乏,要求我们必须以国际化的眼光来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使创新型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分发挥作用。
2.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要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就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加快
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等创新体系建设。
3.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自主创新要成功将成果进行转化、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具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先天优势,有直接面向市场并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的条件。因此,企业必然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4.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科技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最主要的是要通过政策的协调,创造一种平等的竞争环境,在税收、投资、贸易等方面,全面促进科技发展。
5.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通过完善法律和加强执法,扩大宣传教育,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落实到各个环节,形成激发创新热情、鼓励创新行为和提高创新回报的社会环境。
命题切入点预测二:知识产权
我国知识产权工作总体状况还存在着与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以及与面临的国际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知识产权工作的政策不够到位,与法律法规不够配套;(2)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分散,管理水平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3)企业掌握与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水平不高,缺乏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专门人才;(4)拥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偏少、质量偏低;(5)各级领导对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不强。
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对策
一、严厉打击盗版行为。坚决取缔盗版光盘生产线,严厉查处通过邮政、航空、公路、铁路等渠道运输盗版品的违法犯罪行为,清理售卖盗版光盘的不法摊点和游商小贩,打击盗版书刊、教材教辅以及网络侵权盗版等行为。继续推进使用正版软件工作。
二、继续打击商品交易市场的商标侵权行为。重点整治侵权行为突出的商品交易市场,严格市场主办者的管理责任,强化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管责任,对长期销售假冒侵权商品且整治不力的商品交易市场,要责令限期整改,侵权情节严重的要坚决依法取缔。
三、加大对侵犯专利权重点问题的整治力度。要提高处理专利侵权纠纷的能力与效率,以食品药品、农业及高新技术领域为重点,加强专利权保护。继续严厉打击涉及专利的诈骗行为,遏制重复性、群体性专利侵权行为,查处冒充专利、假冒他人专利行为。要从流通环节入手,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积极防范,加强监控,快速处理,坚决打击。
四、加强进出口环节知识产权保护。海关要强化对侵权行为的风险管理,积极采用先进的检查手段,提高查获侵权货物的能力和效率,切断侵权货物国际流通渠道。工商、海关、专利和商务等部门要密切合作,完善对出口生产加工企业尤其是定牌加工企业的监管和服务,建立委托方备案制度,帮助企业加强自律和完善内部管理,增强对侵权活动的防范能力。
五、加强展会知识产权管理。要开展保护展会知识产权“蓝天会展行动”,贯彻落实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强化对各类展会的知识产权管理,防止境内外不法分子通过展会组织加工和销售假冒侵权商品。
六、建立全国举报投诉服务系统。要充分利用现有机构和人员,在全国50个城市建立综合性的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并通过完整的案件受理、转交办理、跟踪监督、办结反馈、情况汇总等工作机制,强化案件督办。
知识产权保护的宏观对策
胡锦涛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从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运用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支持形成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装备的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业。
二是要按照履行承诺、适应国情、完善制度、积极保护的方针,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趋势,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从行政、司法等方面落实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为鼓励自主创新和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三是要完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政策措施,提高知识产权宏观管理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化、网络化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
四是要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形成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文化,让保护知识产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五是要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交流合作,为我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和落实责任制。要加强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大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力度。要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行政执法和司法人员、企事业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工作培训,提高他们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全社会要共同努力,把我国知识产权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切入素材:山寨文化
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这种文化的另一方面则是善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引起争议。
山寨文化现象分析
(1)山寨文化不能简单的否定,社会新生的事务必然有它存在的社会原因,有一定的社会根源,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有一些山寨产品,属于草根或草根群体创造的,本身享有版权等法律权益,要依法保护。
(3)有些山寨产品构成侵权的,需要按照法律,依法解决,终止侵权行为。
敬爱的党组织: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我们曾经为这样的数据自豪过:世界上每生产4台电脑,就有1台出自中国的江苏!但是亦有这样的数据让我们迷惑:我们生产1台电脑竟只能赚10个苹果的钱。原因是利润的大头被英特尔、微软等公司拿走了,我们赚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加工费。近年来,大家都在谈论着“中国制造”的商品销往全球,中国已经成了“世界工厂”„„但实际上,这样的“制造”赚取的利润很低。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我们出口8亿件衬衣才能换来一架空中客车A—380!事实告诉我们: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让“中国制造”尽快成为“中国创造”,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创新,对于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30多年来,我们的一切发展成就,无一不与创新紧紧联系着。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创新。2005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2006年1月,他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据专家分析说,创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二是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三是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四是创新产出高,发明专利多。综合这些特征,不得不说我们的差距很大,我们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还有很多路要走。
根据我国国情,以及发展方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
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这段话是胡锦涛主席在报告中明确指出的核心关键。这段话同样是我们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最要的指导方向,是我们创新型建设体系建设和发展的航标灯。
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关键的是思想上的大解放,要树立创新精神。
创新,是胆识、是气魄、是智慧的集中展现。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就是这种胆识、这种气魄、这种智慧。这种胆识、这种气魄、这种智慧说白了就是创新精神。
弘扬创新精神要在解放思想上下功夫: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分析研究建设创新型国家道路上遇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类文明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大胆扬弃,大胆创新,以更加科学的思维、更加科学的方法、更加科学的举措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伟大征程中攻坚破难;要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胆识,彻底打破一切僵化的教条主义约束,破除一切陈习陋俗,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挑战。
弘扬创新精神,还需要营造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以“三个代表”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宽松环境和良好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善于发现、选拔创新型人才,不拘一格培养好、用好创新型人才,为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各行业要以前瞻的眼光善于发现新思维,大胆鼓励新方法,坚决扶持新事物,为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创造良好的环境。
人因梦想而奋进,国家因梦想而崛起。创新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坚持自主创新,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此致
敬礼!
汇报人:张茹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依据
(一)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实现机制,国家的繁荣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创新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机制,它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的动力。
(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创新能力在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今天竞争优势必须来自于创新并迅速将它们的新产品和新工艺商品化、产业化,以使其竞争对手的技术改造难以跟上它们的创新。
(三)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按照以往的发展方式,现代化建设向纵深阶段推进遇到新的“瓶颈”。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投资驱动,随着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上升,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失去。中国单位资源的产出率比较低,供需结构存在问题。环境状况难以持续。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内涵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我国在战略上逐步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十七大报告强调,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把创新战略作为中国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经济增长的要素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创新。自主创新的战略投资需要超前部署。关键领域的技术跨越,是后进国家或地区赶超先进国家和地区的重要途径。
(二)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互补,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要着眼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争取竞争优势,抢占高技术产业链中的某些制高点。
(三)经济转型期可投入主体形成三级布局。国家在战略层面上选择重大方向如生物技术、军事航空、引领未来的基础研究等进行投入;行业和区域选择对行业和区域战略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进行重点投入;企业特别是大中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战略发展进行研发投入。
(四)实行行政与研究系统双轨制,加快制度供给,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体制和机制具有特殊意义。加快创新要素市场的建设,如人才市场、经理人市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建立有利于创新的风险投入机制。
(五)政府发挥战略导向、服务和协调功能,抓紧完善政策体系。我们在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符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对有关创新的指标进行专门性研究。我国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文化与教育政策、人才政策都要根据创新战略的要求完善和创新。
一、创新的实质与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央2006年年初提出了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求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最终依靠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创新型国家总体目标的提出,既是科学发展观在科技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对国民经济各领域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创新的实质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通过克服生产力发展的瓶颈和障碍,营造新的生产要素和经济支撑点。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各项工作,包括政府公共管理、企业经济管理,都要围绕创新的目标不断探索。创新型国家内在要求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把握社会前进方向,不断创新,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创新型国家经济治理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必须在各领域奠定创新积极性和自主性的现实基础,依靠观念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支撑经济的发展,形成经济治理的内部均衡。观念的创新有利于形成创新的法律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央陆续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日益深入人心,科学发展观和和谐中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基础,围绕系列战略构建的法律和人才制度为经济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这些是创新型国家经济治理的内部均衡必须具备的社会生态条件的支撑。
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科技创新的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在增长方式上,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在配套体制方面,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科技创新要求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及时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价值良性循环。这些是创新型国家经济治理的内部均衡必须具备的社会物质条件的保障。
体制创新被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分配体制、产业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各领域的体制创新打破了原有的格局,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和谐的基础在于经济和谐,收入分配问题则是影响经济和谐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体制创新以分配领域为起点,逐步推向全局,撬动中国经济的传统板块,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形成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有利格局和良性循环。
三、我国会计创新的历史
和谐的外部均衡格局可以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治理结构,但创新绝不可能主要依靠外部环境和“泊来”的外部效应。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路径和唯一选择。
会计服务于社会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提高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会计作为对社会财富进行计量的经济信息系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社会中,国家以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会计也必须顺应历史发展规律,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会计的创新,包括在新环境下会计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方法的创新,以达到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的目标,还包括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法规对新的会计环境和创新的会计方法进行的规范,以营造良好的会计制度环境。会计的创新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和总体要求,必须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领域创新环境下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年的探索与努力,我国会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06年初,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39项企业会计准则的正式发布,是在不断变换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下,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共同创新的结晶,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国际一致认为中国会计准则取得了实质性的国际趋同,对于中国与国际不同的两个准则——关联方披露和资产减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进入日程要按照中国会计准则进行修订。这些成就的取得,是我国会计在创新型国家的政策和环境下,顺应社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的结果。会计的创新不仅成为会计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而且通过自身功能的发挥,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创造出大量潜在的经济效益,惠及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形成。
四、创新型国家会计创新的困境与课题
创新型时代,会计的环境基础——会计假设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但理性分析的结果告诉我们,经受冲击的只是会计假设的外延,会计假设的内涵并没有变。内核的坚硬和外延的丰富要求会计对不断变迁的经济环境、经营方式做出动态反应,增加会计透明度,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我国资本市场属于新兴资本市场,会计担负着社会、国家和投资者赋予的监督与管理职能。但是,资本市场不断暴露出的通过创造性手法钻法规、制度空子的案例,一方面使投资者信心遭到了重创,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
当会计成为一种能改善投融资关系、促进管理效能提高的经济管理系统时,即使会计采用的手法或技巧存在偏离初衷的可能与迹象,对其限制或禁止,是不理性的,科学的态度应该是:不断创新,并对会计创新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著名会计史学家郭道扬教授在《会计史教程》中指出,“历史表明,事实上会计自它诞生之日起,便不是一种处于被动状态的工具,它从始至终都是经济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越是朝着更高级的阶段发展,它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便越重要,它的管理能量便越来越强,它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便越来越大。”会计的任务越繁重,社会越是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规范。创新型时代,社会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期望将为会计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促使会计处于永久的创新与规范之中。和谐中国与和谐世界的构建中,会计面临的创新前沿问题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是在全会计行业树立起以诚信为本的服务理念,构筑和谐会计。政府的预算会计,企业的核算会计,社会的公共会计(审计),投资咨询机构的分析会计,等等,都是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全局的,都要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指导方针下,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其次,是对交易的创新和实务的发展做出具有前瞻性的预测和规范。这要求会计面对广泛的国际经济交往和多样的价值交换方式,善于预见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预见性地对业务进行引导。敢于自我挑战、自我超越,通过证实和证伪的双重模式准确把握各种经济交易的一致性和特殊性,在创造中服务和发展。
再次,是对关乎人类生存前景的问题善于思考和判断,不断开拓人力资源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会计新领域,形成结构完整、视角合理的科学的会计体系。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重要的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的阶段,经济活动最为活跃,传统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递减趋势,创新的贡献率明显上升。因此,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必须靠创新才能实现翻两番的目标,走原来的老路是走不通的,各国都在这个阶段进行了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也必须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
第一,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有四个方面:1、科学技术发展突破了人类传统认识的极限,引发了新的革命,使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互相渗透。2、产业化周期缩短,这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用了60年使50%的家庭有了电话,而互联网走进美国50%的家庭只用了5年的时间。基因纳米技术的研究成果,在中间阶段就申请了专利。3、理论的超前发展。和以前不同,现代技术革命绝大多数都是基础研究的成果,DNA和集成电路这两个技术在全球引发了生产革命。4、全球化。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20世纪全球有几个特点,都是由科学技术带来的,即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使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在全球范围流动,全球化没有改变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但改变了竞争的形式,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焦点,最尖锐的是争夺人才。据统计,全世界技术移民有40%到了美国,这其中有70%都是从中国过去的,这就使发展中国家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时候面临人才的匮乏,从而危及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以上这四方面的原因,使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迈进,科学技术成为基本的驱动力和财富的源泉。
第二,创新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尽管各国在文化、历史、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主要国家都把创新作为基本战略。美国专门制订了一项法律来保持它在科学技术上的前沿地位,日本提出“科技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在这种情况下,后发国家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可能被边缘化,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我们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并没有成为一个科技大国,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比较大。
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果不转变增长方式,不提高技术贡献率的话,是难以实现的。
为什么选择自主创新?
我们这么多年大量引进的技术,都是人家结构调整下来的,其特征是“四高一低”,即高污染、高资源、高消耗、高人力、低附加值,这种情况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我们有2000个专家历时3年研究制定了中国的发展纲要,党中央采纳了这个意见,把它作为中国的发展战略。我从科技的方面讲一讲,中国要发展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现在是什么状况,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胡锦涛在报告上提出,我们要做到在若干重要的经济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品牌就是要有自主知识产权,我在十几年前就主张自主创新。在这个时代,在最有价值的高新技术和生物等领域,全世界竞争的就是知识产权,靠买不行。自主知识产权是生命线,我们很多企业没有生命线,生命线在人家手里。我国的技术依存度太高,产品都是低端的,高端都靠进口。我们是制造业大国,9000万农民工搞制造业,产值占世界的7%,而美国1000万人,产值占世界的1/4,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距?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知识产权。举几个例子,芭比娃娃单价是20美元左右,我们作为玩具大国,只挣35美分;DVD的成本是15块钱左右,但是要交给人家18美元的专利费,我们就赚1块钱;组装一台电脑,赚6个苹果钱。我们的厂房、设备、流水线,做了半天都是给外国打工,高端的都靠进口。我们现在100%的光纤设备,80%的集成电路设备,70%的数控机床,70%的医疗器械,所有的民航飞机,都要依靠进口。我们现在用的一次性能源占世界的12%,淡水占15%,钢材占28%,水泥占48%,我们的经济总量是第六位,但是竞争力在50位以后,要摆脱这种局面,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东南亚金融风暴之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柯罗德曼写了一本书,说东南亚的经济奇迹是建立在浮沙之上的,没有技术创新的依托,很快就要出问题。我问他,东南亚包括不包括中国?他说包括,你没有专利,资产泡沫这么大,不出问题是不可能的,有了专利、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你才能站稳。
把自主创新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主要环节
自主创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个是原始创新,主要是在基础科学和科技的前沿领域,从长远来看,原始创新能力直接影响我国科技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二个是集成创新;第三个是引进消化再创新。所有的创新都是这样,把许多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发挥出1+1>2的能量,引进吸收再创新,把引进的先进技术加以改造升级,从与巨人同行,到站在巨人之上,实现一代又一代的技术新突破。我们讨论的时候有人说,第一个能落实,如果到外国去竞争,难度比较大,你在人家那里被淘汰了怎么办。我们现在就是要实现这个目标,把他引来了,最后把他比下去,从而实现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把外国品牌淘汰掉。
我们的自主创新也有很多好的例子,主要就是开放中创新做得比较好。我们的创新必须在开放条件下,即使将来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巨大的提高,我们还要不断向外国学习,因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领先,而且高科技本身就是要不断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和资源,包括从竞争对手那里获得资源,这种创新才是现代意义的创新。因此,我们的创新是一种全球范围的再创新。二战以后,日本和韩国能够迅速崛起,都是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从而取得了成功,这一点对我们特别有借鉴意义。中国也有成功的典型,像上海的宝钢,引进了成套设备,在引进的过程中开始培养自己的研发队伍,在消化吸收中再创新,国产化达到80%。宝钢用了23年的时候,现在已经跃居国际钢铁的第一方阵,更重要的是,他在引进先进技术和再创新中培养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团队,这个团队完全可以创造新的奇迹,通过自主创新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另外,我们还去过华录集团,他们的经验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当时他们引进了100多条日本的彩电流水线,遭到了舆论的猛烈批评,说他们重复引进国外淘汰的技术,后来这些流水线都赚钱了。有电视机就要有录像机,当时很多厂申请完彩电流水线,又想申请录像机流水线,朱基说,你们不是说要引进吗,钱都给我,我给你们造一个,你们占股份,他们就都说没钱了。于是我们搞一个股份制的华录,在全国招聘年轻的科学家,使一哄而上引进流水线的局面得到控制。但是,到关键时刻了又合资了,就因为齿轮特别小,当时开攻关会的时候说,这个东西我们5年也拿不下来,马上就要生产,5年以后谁还买啊,大家都觉得录像机还挺火,就这么合资吧,合资以后很快就生产了。如果不是朱基下决心制止了盲目引进,我们的损失会更大,我觉得这是经验。后来录像机不行了,日本有了DVD,华录就改造DVD。当时中国招了一批人,日本来了200个专家进行辅导,他们觉得我们差距太大,水平太低,说我们的技术人员不行。前段时间,又是那200个日本专家又来中国进行辅导,他们说,我们不能指导了,现在华录培养的几百个工程师都是世界第一。几年的工夫我们的企业就培养了很多专业人才。三星的技术为什么能够走在世界前列?三星的老板说,我不懂,但是我能培养出一批一流的人才,我相信这样的人才会创造出奇迹。
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这是中国在未来15年的战略目标,也是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在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阶段,全世界所有国家都一样,不自主创新就实现不了小康目标。
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体系是突破口
【论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荐阅读:
关于强化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10-20
如何建设一个团队07-11
如何发展建设县域经济06-06
如何加强班风学风建设10-02
如何加强政府诚信建设05-27
如何建设节约型高校05-29
浅析如何加强作风建设06-28
如何加强项目部建设09-17
如何抓好党风廉政建设09-22
如何加强班组建设与管理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