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老峰导游词(共6篇)
山西五老峰景点导游词1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五老峰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永济县,因五峰相倚,形同五位老人而得名。五老峰史称东华山,历史上为北方道教名山,盛时曾有64座观庵庙宇。它奇峰险峻,需攀链而上,属丹霞地貌。山上岩洞幽深,双瀑飞流。《水经注》称其“翠柏荫峰,清泉灌顶”。
五老峰景区内群峰竞秀,怪石林立,野生动植物千余种。奇特的地质地貌造就了许多罕见奇观。它主要由玉柱峰、太乙峰、棋盘峰、东锦屏峰、西锦屏峰五座山峰组成。主峰玉柱峰壁立千仞,直插云霄。天梯、天桥、滑索及千米滑道惊险刺激、动人心魄。黄河滩岸有约6700公顷绿色林海,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清朝诗人王含光曾在此留下“虞乡城南五老峰,一峰一朵玉芙蓉”的诗句。
五老峰人文景观丰富。黄河滩岸畔的蒲津桥曾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大桥,也是黄河上最早的大桥,现在历经兴衰的古蒲津桥遗址上,湮没千年的4尊铁牛和4尊铁人又已重现于世。来到这里,可以重温当时的壮观景象。
始建于北周时期的鹳雀楼,是黄河文化的标志之一。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的诗中吟诵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古名篇不仅尽人传唱,更使得鹳雀楼名扬天下。同样闻名的还有始建于唐代武则天时期的普济寺。它因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而闻名遐迩。风景秀丽的王官瀑布,也沾上了名标青史的名人光,这里是唐末诗人司空图隐居地,他的大部分诗歌和诗论都是在这里写成的。在文学史上,司空图主要是以诗论著名,他的《诗品》是当时诗歌纯艺术论的一部集大成之作。
山西五老峰景点导游词2
在庐山东南面,有一处胜景,那就是五老峰。我们现在来到了五老峰景区的山门,这是一个石构牌坊,上面的对联是:
峰从天外立,人向画中行。
对联和壁上的诗刻都是已故的景德镇陶瓷学院书画家、美术系教授胡献雅的手书,字体潇洒、飘逸。请看,这面墙壁上刻着胡献雅先生手书的李白诗作。李白登临五老峰时,对这里的景致发出由衷赞叹,并挥笔题咏: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诗人留恋五老峰,竟打算在附近建宅隐居。唐代天宝十五年(756年),他偕夫人在五老峰下的九叠屏筑草堂读书,了其“巢云松”夙愿。直到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率水师顺江东下,多次派人上山招他为僚佐,才迫不得已离开了庐山。
请大家继续攀登。现在我们到了第一峰,请看,峰下有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块,是一派怪石景象。那边似乎是石块叠成的桥,是的,那叫“仙人桥”。这座桥没有任何人为加工的痕迹,完全是天然造就,恐怕造物主真是为仙人搭建的。请各位抬头朝前看,有一个亭子巍然耸立,那是第二峰的标志。
人们建这个亭子的初衷并不是为游人提供一个休息的地方,而是在云雾浓重的时候,让游人在这里等待,等到云开雾散,雨停太阳出来,好一睹庐山的真面目。所以这个亭子名叫“待晴亭”。眼前的这个亭子是福建的一位名叫林尔嘉的文人在1933年建造的。就在这亭子的山谷中有一个洞穴,这个洞穴也是天然的,是由冈峦风化而成,它的名字也与“五老”相连,称“五老洞”。洞口处有一巨型卧石,上面刻有“五老洞”、“万古云霄”等字样。
削壁千丈,下临深壑,深不可测,这就是第三峰的特点,以险称奇。各位请看,哪里有一棵古松,它在悬岩绝壁上,不畏风霜雨雪,顽强的生长着,人们还是以“五老”命名,称为“五老松”,也称“庐山松”。
现在我们就要向第四峰进发。第四峰离此有一段较长的陆,通常有不少游客走到这里就掉头下山。常言道:“行百步,半九十。”对五老峰的游程而言,我们大约仅仅走了一半,所以离成功还有不短的距离,不能半途而废!恰年还有无限风光!
山西五老峰景点导游词3
第四峰是五峰中最高的山峰,全庐山居第二,海拔1358米,仅次于大汉阳峰。置身于此,“会挡凌绝顶,一览众小山”的感慨会油然而生。纵目远眺,但见湖光烟水,微茫映带,市镇田畴,江河交错。什么是“江山如画”呢?眼前的风光是最好的注释。如果我们是黎明前至此,天公作美的话,就能看到日出时朝霞喷彩的壮美景观;如果是黄昏时登临此处,就可见落日抹烟,残阳如血;隆冬时节置身于此,眼前九十银装素裹,冰雪山峰如万匹白马,奔腾咆哮。在这第四峰上,朝四下观望,都是下山路。各位是否想到还有一个第五峰等着我们去游览呢?请看,远处有一个小亭子,那就是第五峰的位置。看似不远,直线距离大约就是1公里,然而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过去,也得走半小时左右。第五峰并非直插蓝天的形态,而是一条长长的山岭斜斜的向上延伸,直至最高点。
现在我们来到了第五峰之巅,大家运气不错,正值云霄雾散之时,放眼望去,波光粼粼的鄱阳湖上帆船点点;近处有狮子、金印、石船、凌云、旗杆五小峰并立,似静犹动,构成“云腾水飞山亦动,天上人间一望中”的画卷。
各位游客,我们置身于五老峰之上,对它的局部情况看得比较清楚,但五老峰的“五老”真相并没有看到,难免有“不识五老真面目,只缘身在五老中”的感慨。因为此五座山峰形态颇似并列而坐的五位老人,所以才得名“五老峰”。那么在哪里可以观赏到“五老”的尊荣呢?我建议到庐山南麓海会寺去看。
海会寺背倚五老峰,面临鄱阳湖,寺名取地势如“百川汇海”之意。这个寺庙是明代一位西域和尚建造的,寺内珍藏着普超法师用自己的指血书写的《华严经》。1933年,蒋介石在寺旁创办了“庐山军官训练团”。
在参观海会寺之余,游客们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抬头仰望,五老峰形似“五老”,十分逼真,而且姿态各异。其一像年长的学者,其二像白发军人,其三像老僧打坐,其四像渔翁垂钓,其五像凸额寿星。他们似乎并坐静听鄱湖涛声。其实五座山峰像什么,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可以有很多种答案,大家不妨去试试。
五老峰东邻鄱阳湖,南接含鄱岭,西靠大月山。从鄱阳湖平原看它,犹如平地拔起,山势巍峨。它原是起伏连片的山峦,一个巨大的断层崖,由于地壳运动,断层崖分裂,雨水风化的结果,使原来的毗连的断崖分开成几个锯齿状的垭口,各自单独成峰。其上部由坚硬的石英砂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因而显得特别陡峭、险峻。
人们评价五老峰说:“庐山群峰中巍峨壮观者首推五老峰。”又说:“庐山峰奇数五老。”如果各位有机会再游览庐山几座山峰,可能会有同感。饱览天下名山胜水的大诗人李白费叹说:“余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者,真天下之壮观也。”
山西五老峰景点导游词4
五老峰海拔1436米,座落在庐山的中心。从正面看,好像五个姿态不一、高低不同的老人端坐在鄱阳湖前。这就应了苏轼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进了五老峰的山门,走过一条长长的、蜿蜒的石阶,就来到一峰。一峰上有一座亭子,从亭子那儿向下望,就会看到一群浓雾飘来。亭子在雾中若隐若现,十分美丽。从二峰往三峰走,有一块巨岩叫一线天。一线天巨岩是两块巨岩中间的一条很微小的线,故此得名一线天。从三峰往四峰走时,可以看见庐山松、刀刃石,庐山松年近300岁,但枝叶茂密;刀刃石就像巨大的锥子从地面冒出来一样。
传说,以前没有五老峰,却有五位经常在湖边钓鱼的老者。一天,五位老人正在钓鱼取乐,忽然刮起大风,只见湖中白浪滔天、波涛汹涌。五位老人看着鄱阳湖后面的小村庄都快被淹没了。五位老人手拉着手,一齐跳入水中,就在他们快要走到湖中心时,一阵白浪把他们卷入湖中。但马上从湖中升起五座山峰来,它们越升越高,变成了小村庄的一道屏风,鄱阳湖也从此安静了下来。
五老峰算是在庐山上独树一帜,大家不要不慎掉下绝壁。
山西五老峰景点导游词5
位于山西省永济县城东20公里处,以五老峰、古蒲州为中心,包括黄河滩岸,王官峪、龙头山、云仙阁等6个景区,最高处月坪梁海拔2100米,总面积300平方公里。区内重峦叠嶂,悬崖峭壁,怪石险洞,并有奇花异木,珍禽异兽和清幽泽润的山泉流水,山上岩洞幽深,庙宇甚多,双瀑飞流,为旅游胜地。
五老峰史称东华山,历史上为北方道教名山,海拔1809.3米,奇峰险峻,需攀链而上,属丹霞地貌。这里是层层峰峦,森林古木,各种生物覆盖着整个山野。花红草绿,山光水色,风光旖旎非凡,故有“北有五台观库存宇,南在五老看风光”之说。游人往县城西南远眺,见有东锦屏峰、西锦屏峰、太乙坪峰、棋盘山峰四山峰仙态神姿,隐现于云烟苍茫之中,将高1809.3米的玉柱峰环抱其中,“有偃蹇伛楼之伏”,犹如五位老人抱拳作揖迎贵宾之势,故名五老峰。
主峰玉柱峰,石壁如削,形同玉柱,直插云霄,又名“云峰”、“灵峰”,游人需攀链而上。峰顶上有3000平方米的担地,北高南低,有七大人文景点:南天门、灵官庙、菩萨殿、秀士殿、千子堂、祖师庙等建筑遗址。以玉柱峰为中心,左有东锦屏峰,峰腰建药师洞;右有西锦屏峰,峰下有雷公洞;北为太乙峰,有五老殿、玉皇殿;南为棋盘峰。“四峰帮立不敢前,俨然商皓翌帝子”。还有五指峰、笔架峰等大小山峰31座,或作仙女弄姿,或像猿猴爷视,或如椽笔耸天,或或者笔架横列,珠辉玉映,惟妙惟肖,共占地有50平方公里。其间寺庙观宫分布其间有64座,洞穴有12个,源泉有9处。仙人洞、雷公洞、水源洞、留有马蹄印的张果老洞等洞穴深邃幽静,形状各异,对地质学、成因学、气象学、水文学、生物学等分支学科和考古学都很有研究价值。泉水清纯甘甜,川流不息,有明眼泉、芙蓉泉等,又有神奇的一碗泉,只有一碗大小,却舀之不尽,涌而不溢。这里的山奇水秀,无处不绿,还有松涛、云海、奇石、怪崖、松翠、流泉、飞瀑等景观,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游人到此,恰似在神奇的图画之中。
据史籍记载,早在晋代张僧鉴的《浔阳记》中就有“五老峰横隐苍空,其形势如河中府虞乡县五老山”的记载。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奇峰霞举,孤标峰出,罩络群泉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项”的描写。历代文人墨客都有文章诗赋予以赞美和记述,如碑文记述“条山秀甲三晋,五老峰嶙峋萃律秀丽更甲条山”,誉为三晋之第一胜迹了。据考察,在山上的古建筑遗址中,有南北朝的石雕佛像,有唐代的细绳纹砖,宋代的方形花砖,明代的彩塑人像,以及大量的碑竭石刻,说明古代五峰山早为游客的留连忘返之所,更是佛道之士修炼、禅坐、栖居之地。道教排列为“第五十二福地”。
一、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对旅游翻译的适用性
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其代表人物是凯瑟琳娜·赖斯 (Katharina Reiss) 、汉斯·威密尔 (Hans Vermeer) 、贾斯塔·霍尔兹曼塔里 (Justa Holz-Manttari) 、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等著名学者, 主要用于译员培训和指导非文学翻译, 而它的代表人物认为它同样适合文学翻译。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是汉斯·威密尔 (Hans Vermeer) 提出的“目的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在特定场合发生的目的性行为, 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符号相互转换的行为。翻译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目的性的行为, 其翻译目的由译文发起者根据译文的接受者和译文使用的特定场合确定, 并在翻译要求 (translation brief) 中提出, 如果译文发起者没有明确指出, 那么译者就应根据翻译要求达到翻译目的。根据目的论, 翻译行为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 其中目的法则是最高法则。威密尔认为:“任何文本的产生都是为了某个目的, 因而, 也应达到这一目的。目的法则包括:笔译、口译、说、写的方式应使文本或翻译能在所使用的环境中达到应有的目的, 使用者通过文本或翻译能实现他想要达到的目的。” (Nord, 29) 连贯法则指译文在目的语文化和译文使用的交际环境中要有意义, 且译文使用者能够理解译文。忠实法则指译文应该忠实于原文。这三个原则具有层递性, 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 连贯原则又服从于目的原则, 即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即结果决定方法。“翻译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 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 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 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即译者必须能够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 (张锦兰, 2004) 。
导游词是对旅游景点进行历史的、文化的、审美的解读的一种文本, 其目的在于通过导游员的讲解,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了解景点, 认识景点文化, 进而达到宣传景点知识和文化的目的。因此, 导游词的翻译应该把“以中国文化为取向, 以译文为重点”作为翻译原则 (张宁, 2000) 。“以中国文化为取向”, 就是尽可能保留和宣传中国文化, 因为导游词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文化交流。“以译文为重点”, 是指在翻译导游词时, 译者要从译文接受者的角度出发, 对原文信息进行调整, 让外国游客在轻松的氛围中享受导游解说。笔者以为, 导游词本身及其翻译的特点正好与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性原则相吻合。因此从目的论视角来研究导游词的翻译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导游词翻译策略
如上所述, 导游词的翻译应采取以中国文化为取向, 以译文为重点的翻译原则, 那么, 导游词的翻译就应该考虑中西方人民在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对译文做出适当处理, 使译文能够充分满足翻译目的的要求。
(一) 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方法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是导游词翻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旅游景点的英文名称直接影响到外国游客对该景点的第一印象, 进而影响其旅游兴趣。晋城作为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 导游词的翻译工作方兴未艾。笔者从有限的英文导游词中发现, 即使是同一位译者的译作, 在景点名称翻译中采取的策略也有不统一之处, 更不用说不同译者的译作了。如晋城最著名的景点之一“皇城相府”的翻译有Huangcheng Xiangfu, Royal Residence of Prime Minister, the Castle and Mension of Prime Minister, House of the Huangcheng Chancellor等。外国游客不可能知道“the Castle and Mension of Prime Minister”和“House of the Huan gcheng Chancellor”是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旅游景点的英文名称却有多种的现状不但误导了国外游客, 同时对晋城这座旅游城市的不良影响也很大。笔者认为, 译者有必要在景点名称翻译上达成一致意见, 给景点一个具体、固定的英文名称, 以达到更好地传播晋城文化的目的。
汉语中的景点名称从其语法结构上看主要采用“专有名称+种类名称”的名词词组形式。所谓的“专有名称”即指对景点的称呼, 如人的姓名和城市的名字;而“种类名称”则指辨别景点类别的名词。两者的排列顺序一般是专有名称在前, 种类名称在后;专有名称以单声词和双声词居多, 种类名称则一般多为单声词。通过对现有的英文景点名称的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译者多采用直译、意译、音译和音译加意译等几种方式。其中许多学者、翻译工作者认为“音译加意译”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景点名称翻译方法, 尤其适合导游人员的口头翻译” (常亮, 2008) 。关于受试者对地名翻译的倾向性, 我们以“石宝寨”这一地名为例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有76.5%的受试者倾向于音译加解释的方法 (文军, 2002) 。景点名称“比较恰当的译法是音译与意译相结合” (闵大勇, 1997) 。
笔者认为, 对于晋城的景点名称, 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音译加解释和音意结合的翻译方法。
1. 对于那些含有典故、传奇或神话故事的景点名称, 如果其深层含义可以用简短的英文表达出来的话, 笔者认为采用音译加解释的方法较为合适。如:
“皇城相府”可译为Huangcheng Xiangfu (House of the Huangcheng Chancellor) 。
“龙门”可译为Longmen (Dragon Gate) 。
2. 对于那些含有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 而又没有复杂的文化内涵的景点名称, 以及含有典故、传奇或神话故事的景点名称, 但是其内涵不易用简单明了的英文来表达景点名称, 笔者比较倾向于采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即专有名词使用音译, 种类名词采用意译的策略。晋城市范围内的景点名称多属于此类。如:
“九女仙湖”可译为Jiunv Lake。
“蟒河”可译为Manghe River。
“王莽岭”可译为Wangmangling Mountain。
“锡崖沟”可译为Xiyagou Valley。
“赵树理故居”可译为Zhao Shuli’s Residence。
“长平之战遗址”可译为Ruins of Changping Campaign。
(二) 传统文化、宗教相关内容的翻译策略
晋城是华夏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人文底蕴深厚。中国的古代历史人物、传统文化和宗教名称对外国人来说很难理解。导游词翻译的目的是传播中国和晋城本地区的文化, 因此, 任何影响信息传播的不利因素都需要在翻译中化解。译者在翻译有关文化、宗教内容的导游词时, 既要考虑翻译目的, 又要考虑外国游客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 鉴于此, 笔者认为在处理文化、宗教方面的问题时可以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下面笔者便以宗教相关内容的翻译为例来探讨文化和宗教的翻译策略。
1. 对宗教的翻译要看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译者在翻译时可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这样既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又有利于外国游客体验不同的异域文化。如道教是我国一大宗教, 以前的译者在翻译某些名称时大都采用异化策略, 其中许多英文名称已经为翻译界所认同并广泛使用, 所以在翻译晋城的道教文化时译者便可以直接采用。如:“道教”英译为Tao, “道家学说”英译为Taoism, “道家信徒”英译为Taoist;“玉帝”译为Yudi, Yuhang或the Jade Emperor, “嫦娥”译为the godness of the moon等。
2. 对于某些连中国人都未必熟悉的神仙名称及其相关信息, 译者在翻译时需谨慎对待, 如果这时仍然采用异化策略, 则会适得其反。如晋城府城玉皇庙的一段导游词:
后院的东庑上三间是曜星殿, 这些塑像是十三星君像。其中金星、水星都是青年女神像。你看那水星左手执笔, 右手握笔 (笔、札均已失) , 形象端庄, 神态温柔娴静;金星手抱琵琶, 剑眉有郁郁之状。
译文:This is Yaoxingdian Hall.It is for the 13 Bright Shiners in Heaven.Now please look at the 13 status.Both Gold Shiner and Water Shiner are young females.Look, how elegant and gentle Water Shiner is!She had paper in her left hand and brush-pen in her right hand.Yet the paper and the brush-pen are missing.Gold Shiner is thoughful with a Chinese instrument called pipa, in her hands.From her frowning eyebrows, we can guess that she is not happy now.
原文主要介绍了“十三星君”的塑像, 这些名称对许多中国人来说都是陌生的。译者若试图把原文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达给外国游客, 把“十三星君”翻译成“13Bright Shiners”, 金星和水星分别译为“Gold Shiner”和“Water Shiner”等, 则不妥。受基督教的影响, 普通西方人对佛、道教所知甚少, 对于这样的目标读者, 如果采用意译则很可能出力不讨好, 因为审美距离过大, 读者读下来只觉得一头雾水, 无法取得阅读的愉悦感, 而这将会置译本于死地 (马乐梅, 2008) 。一些宗教词语在上下文中如不起重要作用, 不翻译便可传递原文信息。霍克斯就用省译的方式, 这种方法虽有信息缺失之憾, 但省力, 且无伤大雅 (马乐梅, 2008) 。对此类问题, 笔者认为译者不妨采用省译法 (omitting) 处理它。
试译为:This is Yaoxingdian Hall.It is for the 13 Gods in Heaven who stand for the 13 stars.Now please look at the 13status, of whom two are young females.One had paper in her left hand and brush-pen in her right hand.Yet the paper and the brush-pen are missing.The other is thoughful with a Chinese instrument called pipa in her hands.
3. 对于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则使用异化原则, 即借用世界通用的表达方式来翻译, 如:“佛教”是Buddhism, “基督教”是Christianity等。因为有资料可以借鉴, 从外国传入的宗教的翻译难度应该比中国本土的宗教小, 笔者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三) 景物描写的翻译策略
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 汉英导游词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也存在很大差异:中文大多采用描述性语言, 辞藻华丽, 文笔优美, 用词凝练、含蓄;修辞上多运用四言排比和对偶平行结构, 以求行文工整, 声律对仗, 给人以美的享受;相比之下, 英语导游词措词简洁明了, 表达方式直观、通俗, 句式大多采用简单句和简单的复合句, 复杂的复合句很少出现, 体现了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性。根据目的论, 译者在翻译文本时必须考虑译文接受者的接受能力。因此, 译者在翻译行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外国游客的话语习惯, 使译文很好地在目的语环境中发挥作用。
鉴于以上原因, 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导游词中的景物描写时要大胆使用省译法 (omitting) 来删减那些无益于信息传达的词汇, 力求译文准确、直观、通俗。如王莽岭观日台导游词:
站在这里远眺东方, 视野广阔辽远。天气晴朗时, 白天能看到远处的河南城乡, 晚上能看到城镇里的灯火。每逢晴天日出之前, 峰峦沉浸在鱼鳞般的茫茫云海中, 东方天空变幻无穷, 从灰蒙蒙至五色染云再至金鳞闪耀, 一轮红日从豫鲁平原尽头冉冉升起, 云遮雾罩之中, 火红的太阳耀眼夺目, 一时间霞光万道, 群山尽染, 其磅礴辉煌之势, 一如泰顶, 使你顿感生命的鲜活和力量。
Seeing eastwards from here, we can look into very far.On fine days, we can see the towns and villages in Henan Province.At night, we can see the lights in the towns.On sunny days, before sunrises, all the hills are immersed in scalelike cloud ocean.The sky in the east is changing from grey color to colorful clouds, then to golden-scale-like glowing.A red sun rises slowly from Yu-Lu Plain, or the plain of Henan and Shandong Province.The sun is very dazzling from behind the clouds.Suddenly, there are strong morning glows.The mountain is dyed red all over majestically and splendidly.At this time, we seem to be standing on the highest place of the world, fresh and energetic. (周秀玲, 2009)
这段中文导游词主要描述了在王莽岭观日台观看日出时的景象, 用了许多四字成语和形容词, 诗情画意盎然, 极大地迎合了中国人的审美需求;而英文翻译也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 并且尽量做到了译文简洁明了, 但笔者认为仍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 (1) “白天能看到远处的河南城乡, 晚上能看到城镇里的灯火”, 译者译为“Onfine days, we can see the towns and villages in Henan Province.At night, we can see the lights in the towns.”相邻的两个句子重复出现“we can see”和“towns”, 笔者尝试把两句中文导游词译为:On fine days, we can see the towns and villages in Henan Province, and enjoy the lights at light. (2) “一轮红日从豫鲁平原尽头冉冉升起”, 译者翻译成“A red sun rises slowly from Yu-Lu Plain, or the plain of Henan and Shandong Province.”。我们知道英语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语言, 英语句子有“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太阳从东方升起) ”的说法, 但此处译者译为from Yu-Lu Plain可能会让外国游客一头雾水, 不知所云。笔者建议直接译为英语的习惯说法, 即用in the east代替Yu-Lu Plain。 (3) “东方天空变幻无穷, 从灰蒙蒙至五色染云再至金鳞闪耀”, 英文为“Thesky in the east is changing from grey color to colorful clouds, then to golden-scale-like glowing.”, 不难看出译者致力于原文的生动, 然而笔者认为正因如此译文显得冗长, 建议译为:The color of the sky in the east is changing dramatically.
三、结语
晋城导游词翻译工作任重而道远。笔者在此提出了处理不同的导游材料时主要采取的策略, 并不排除用其他方法的可能。由于笔者研究的材料不够全面和知识能力水平有限, 所提出的翻译策略和对原来的译文提出的修改意见可能有不完善的地方, 恳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共同为晋城旅游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Shang 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常亮.旅游景点名称翻译[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08, (3) .
[3]马乐梅.论霍译《红楼梦》宗教词汇翻译原则和方法.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 .
[4]闵大勇.旅游翻译初探[A].中译英技巧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7.
[5]文军.信息与可接受度的统一[J].中国科技翻译, 2002, (1) .
[6]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 2004, (1) .
[7]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 2000, (5) .
峰从天外立,
人向画中行。
对联和壁上的诗刻都是已故的景德镇陶瓷学院书画家、美术系教授胡献雅的手书,字体潇洒、飘逸。请看,这面墙壁上刻着胡献雅先生手书的李白诗作。李白登临五老峰时,对这里的景致发出由衷赞叹,并挥笔题咏: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诗人留恋五老峰,竟打算在附近建宅隐居。唐代天宝十五年(756年),他偕夫人在五老峰下的九叠屏筑草堂读书,了其“巢云松”夙愿。直到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率水师顺江东下,多次派人上山招他为僚佐,才迫不得已离开了庐山。
请大家继续攀登。现在我们到了第一峰,请看,峰下有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块,是一派怪石景象。那边似乎是石块叠成的桥,是的,那叫“仙人桥”。这座桥没有任何人为加工的痕迹,完全是天然造就,恐怕造物主真是为仙人搭建的。请各位抬头朝前看,有一个亭子巍然耸立,那是第二峰的标志。
人们建这个亭子的初衷并不是为游人提供一个休息的地方,而是在云雾浓重的时候,让游人在这里等待,等到云开雾散,雨停太阳出来,好一睹庐山的真面目。所以这个亭子名叫“待晴亭”。眼前的这个亭子是福建的一位名叫林尔嘉的文人在1933年建造的。就在这亭子的山谷中有一个洞穴,这个洞穴也是天然的,是由冈峦风化而成,它的名字也与“五老”相连,称“五老洞”。洞口处有一巨型卧石,上面刻有“五老洞”、“万古云霄”等字样。
削壁千丈,下临深壑,深不可测,这就是第三峰的特点,以险称奇。各位请看,哪里有一棵古松,它在悬岩绝壁上,不畏风霜雨雪,顽强的生长着,人们还是以“五老”命名,称为“五老松”,也称“庐山松”。
现在我们就要向第四峰进发。第四峰离此有一段较长的陆,通常有不少游客走到这里就掉头下山。常言道:“行百步,半九十。”对五老峰的游程而言,我们大约仅仅走了一半,所以离成功还有不短的距离,不能半途而废!恰年还有无限风光!
现在我们终于登上了第四峰,这是五峰中最高的山峰,全庐山居第二,海拔1358米,仅次于大汉阳峰。置身于此,“会挡凌绝顶,一览众小山”的感慨会油然而生。纵目远眺,但见湖光烟水,微茫映带,市镇田畴,江河交错。什么是“江山如画”呢?眼前的风光是最好的注释。如果我们是黎明前至此,天公作美的话,就能看到日出时朝霞喷彩的壮美景观;如果是黄昏时登临此处,就可见落日抹烟,残阳如血;隆冬时节置身于此,眼前九十银装素裹,冰雪山峰如万匹白马,奔腾咆哮。在这第四峰上,朝四下观望,都是下山路。各位是否想到还有一个第五峰等着我们去游览呢?请看,远处有一个小亭子,那就是第五峰的位置。看似不远,直线距离大约就是1公里,然而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过去,也得走半小时左右。第五峰并非直插蓝天的形态,而是一条长长的山岭斜斜的向上延伸,直至最高点。
现在我们来到了第五峰之巅,大家运气不错,正值云霄雾散之时,放眼望去,波光粼粼的鄱阳湖上帆船点点;近处有狮子、金印、石船、凌云、旗杆五小峰并立,似静犹动,构成“云腾水飞山亦动,天上人间一望中”的画卷。
各位游客,我们置身于五老峰之上,对它的局部情况看得比较清楚,但五老峰的“五老”真相并没有看到,难免有“不识五老真面目,只缘身在五老中”的感慨。因为此五座山峰形态颇似并列而坐的`五位老人,所以才得名“五老峰”。那么在哪里可以观赏到“五老”的尊荣呢?我建议到庐山南麓海会寺去看。
海会寺背倚五老峰,面临鄱阳湖,寺名取地势如“百川汇海”之意。这个寺庙是明代一位西域和尚建造的,寺内珍藏着普超法师用自己的指血写的《华严经》。1933年,蒋在寺旁创办了“庐山军官训练团”。
在参观海会寺之余,游客们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抬头仰望,五老峰形似“五老”,十分逼真,而且姿态各异。其一像年长的学者,其二像白发军人,其三像老僧打坐,其四像渔翁垂钓,其五像凸额寿星。他们似乎并坐静听鄱湖涛声。其实五座山峰像什么,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可以有很多种答案,大家不妨去试试。
五老峰东邻鄱阳湖,南接含鄱岭,西靠大月山。从鄱阳湖平原看它,犹如平地拔起,山势巍峨。它原是起伏连片的山峦,一个巨大的断层崖,由于地壳运动,断层崖分裂,雨水风化的结果,使原来的毗连的断崖分开成几个锯齿状的垭口,各自单独成峰。其上部由坚硬的石英砂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因而显得特别陡峭、险峻。
现在我们来到了第五峰之巅,大家运气不错,正值云霄雾散之时,放眼望去,波光粼粼的鄱阳湖上帆船点点;近处有狮子、金印、石船、凌云、旗杆五小峰并立,似静犹动,构成“云腾水飞山亦动,天上人间一望中”的画卷。
各位游客,我们置身于五老峰之上,对它的局部情况看得比较清楚,但五老峰的“五老”真相并没有看到,难免有“不识五老真面目,只缘身在五老中”的感慨。因为此五座山峰形态颇似并列而坐的五位老人,所以才得名“五老峰”。那么在哪里可以观赏到“五老”的尊荣呢?我建议到庐山南麓海会寺去看。
篇一:【情系山西导游词】之晋商文化游
晋商文化游
太原—晋中—平遥—灵石行程介绍
(与领队协商后介绍)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晋商文化之旅是一条集中展示以晋商为主的民居建筑、民俗风情、商业文化的旅游线路。其中的山西博物院是目前中国一流的现代化、综合型大型博物馆之一,中国煤炭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煤炭行业博物馆,晋祠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园林式祠庙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是一座原汁原味的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日昇昌票号是现代中国银行业的“乡下祖父”,乔家、王家、渠家、曹家、常家等晋商大院,都是一部部鲜活的明清晋商建筑、民俗、经贸、生产、生活方面的史书,一处处不可不去的旅游胜地。整个行程约200多公里,北可与五台山佛教圣地相连,南可与临汾、运城的寻根觅祖之旅相接,东西可与太行山之旅和黄河文明之旅左右呼应,有着完善配套的接待设施、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一条颇具山西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
第一节
太原市
(机场路至龙城大街途中)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太原武宿机场因为东边有武宿村而得名。武宿村位于太原市与晋中市榆次区中间,地处交通要冲,宋代曾经是兵马教场,有驻军巡守而得名。像武宿这样因为设置军营而得名的地方,附近还有许多,它们都曾经是宋代设置平晋县时的兵营(简介新营村、北营村、马练营村)。
经过南环高速桥下,我们来到的这段108国道,也叫“太榆路”,连接着太原市区与晋中市榆次区。太原的环城高速公路长86公里,机场右侧的高速公路通往北京,全长560公里。它在山西境内分别形成两段。第一段叫“太旧路”,是指太原到晋冀两省交界处的旧关,长144公里。第二段叫“太阳路”,是指太原到阳泉市,长124公里(选介太旧路、太旧精神、太阳路、平遥至和顺高速公路、太原都市圈、太榆同城化)。
这一条龙城大街宽110米,长7.8公里,东西横贯太原市的城南区域,既是一条分别通向太原市区中心、机场、晋中市榆次区的快速主干道,又是一条古城新区建设的中心带。
龙城大街两边的国槐树是太原市的市树。太原的公路旁、街道边、庭院中、公园里,栽得最多的树就是国槐。国槐耐干旱、易成活,叶密荫浓,非常适宜太原干燥少雨的气候。太原栽种国槐历史悠久,现在仍可见到许多千年古槐。晋祠就可看到饱经沧桑、生机盎然、郁郁葱葱的唐槐和隋槐(简介“黄陵”)。
(市情概况)为什么这条路叫龙城大街?因为太原誉称“龙城”。数千年来,太原是殷商时的北唐之地,晋阳古城是战国时的赵国初都,前秦苻丕时的国都,东魏时的下都,北齐时的霸府别都,大唐的北京北都,后唐的西京北都,后晋、后汉的北京,北汉的国都。之后是元明重镇,晋商都会,现在是山西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使得这座城市至今弥漫唐风晋韵。
太原于公元前497年建城,因为古城地处晋水之北,中国人向来称“水北为阳”而名“晋阳”。晋阳在秦称“太原”,在汉叫“并州”。“太原”是高大平缓的平原的意思。“并州”之名,则源于太原“地在两谷之间”,就是太行、吕梁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太原简称“并”即由此而来。
“晋”字的来历,与地理风俗关系很大。从象形角度看,古体“晋”字,特象一个插着弓箭的箭袋。说明远古时期,生活在这块高大平缓之地上的人们,习武尚箭之风很盛(见《彀梁传》),他们也就很自然地把这方黄土叫“晋”。境内的河水叫“晋水”,晋水北边的城市,就叫“晋阳”了。
晋阳古城遗址就在晋源区的古城营村附近,至今还有数段城墙遗址和三座小城遗址存在。这座古城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曾经是中国历史上“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踞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的雄藩巨镇。
尤其隋末太原留守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灭隋兴唐得天下。五代十国,太原更是先后涌现出后唐李克用和李存勖父子、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北汉刘崇等所谓的“皇帝”,加之太原西、北有系舟山(又称“龙首山”)、天龙山、龙山,所以才有了太原是座“龙城”,并且会出“真龙天子”的说法。
正因为太原有“龙城”的称谓及其历史影象,也正因为藩镇跋扈、封建割 据的局面多次出现在太原,更因为赵宋皇帝生怕京城之外出现其同类,晋阳古城在宋初遭到了一次灭顶之灾。
公元979年即宋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攻灭北汉,夺取晋阳,下令火烧水淹了这座城周21公里长的都市,还把它由府级降到州级,移治榆次,另置平晋县,才放心地返回了东京汴梁。可是他没有想到,晋阳古城之毁,从此使得中原失去一大屏障(参阅:丛书1《太原史话》)。
晋阳古城虽然因为备战而始、兵燹(xiǎn)而终,但其所在地域的战略地位从未改变。出于抵御契丹辽国的需要,晋阳被毁3年之后,宋太宗下令在晋阳故城东北15公里,汾河对岸的唐明镇——今天的太原市中心区,由大将潘美主持修建了规模较小的宋太原城(简介“丁字街钉龙脉”城建现象、涵义)。
经历金攻宋、元灭金多次大战的破坏后,宋太原城在明朝朱元璋第三子朱棡受封晋王后,迎来它的第1次扩建。当时的太原夯土城墙外包城砖,周长12公里,高12米,开有八门,气势磅礴,巍峨壮观,时称“锦绣太原城。”
现在的太原,辖6区1市4县,面积6988平方公里,人口424万,在全国的经济建设中,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世界产量最大的特种钢生产基地——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就在太原。
(滨河东路)前面的祥云桥,就像一支高擎的火炬。我们现在行驶在汾河东岸的这条路叫“滨河东路”。沿路北行,您会处处感受到太原的巨变。祥云桥的得名,恰因大桥开工之日,适逢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在太原传递。奥运火炬的传递,同时点燃了太原城南新区建设的万家灯火。新建成的长风文化商务区,已成为太原的城市文化新地标。
路西这条河流就是黄河第二大支流、山西的母亲河——汾河。《汾河流水哗啦啦》这首歌,唱得就是这条河。汾河全长716公里,从北向南,几乎贯穿山西全省。山西有许多地名都与汾河有关,比如:汾阳、汾西、临汾、襄汾??就连山西最有名的酒也叫“汾酒”。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将太原市区分为东西两部分,我们习惯称“河东”、“河西”。太原市的河东是政治、经济、商业的主要活动中心,河西则以工业区和文化商贸会展区为主。
汾河两岸,现有10座公路桥梁,交通十分方便。前面就是被誉为“月亮桥”的南中环桥。茫茫夜色之中,彩灯辉映大桥,彷佛一弯新月,好像正从波光粼粼的河面升起。如果从桥两端看,大桥又如一只将要展翅高飞的大雁。这一座跻汾桥被誉为“摇篮桥”,是太原市首座步行景观桥,直抵长风文化商务区。每逢夜幕降临、华灯初放,跻汾桥通体透明璀璨,为并州夜景增添一处“银虹丽影”,更与长风文化商务区的五彩华灯一起,在汾河两岸高楼大厦的众多灯光交相辉映下,不停地变换着被誉为“长风文化岛”的美丽夜景?? 在这一座象征展示山西和太原文化内涵的“岛”上,汇聚着如“飞碟”、似“玉璧”般的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象征三晋文化艺术、尽显“山西之门”开放包容气度的山西大剧院;体现科技理念、外形好像巨大手风琴的山西科技馆;犹如岩石、又仿佛层层书卷的山西省图书馆;颇具“灯笼”造型、俗称“五个桶”的太原市博物馆;灵感来自梯田地貌、极富张力的太原美术馆。
这6大地标性、文化性建筑,与文化岛内的生态路网、内河小桥、绿地、喷泉、雕塑、叠水等,以及汾河公园、山西奥体中心,汾河上的跻汾桥、南中环桥、祥云桥、长风桥等一起,形成了一处国际性公众文化大舞台,又环抱成一个市民休憩、游玩的城市公园,获得了亚洲人居环境协会和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公室联合颁发的2010亚洲都市文化奖。
这一座长风大桥长570米,中间的绿化带宽3米,堪称一座“绿桥”。大桥东西的长风大街,与龙城大街一样,贯通太原市区,全长4.67公里,宽80米,仅道路两旁的绿化带就宽20米。长风大街建成10年来,与其前身是一条坑洼不平的窄巷土路大为不同,沿街南北已经成为太原的一处商业贸易区。
太原市的街道,大部分比较正直、宽阔,方向感强,不是正南正北,就是正东正西,很少有斜向的。许多外地人都开玩笑地说,太原市的街道和太原人一样。太原市的街名,也起得很有规律。凡是南北方向,都叫做“路”;凡是东西方向,都叫做“街”,十分方便。因此,大家在太原不用担心迷失方向?? 我们沿着滨河东路向北行驶,很快就要达到市区中心。大家已经看到,汾河碧波荡漾,两岸树木茂盛,绿草茵茵,小径纵横,环境宜人。太原市的气候比较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较大,最热的7月份,晚风清爽,可以消去白天的暑气,是盛夏避暑的好地方。
汾河公园在治理汾河及其两岸湿地的基础上建设,目前已有21公里长。今后,随着城市建设,太原将会呈现“一条碧带穿城过,百里青山半入城”的美景。现在的滨河公园内,白天,儿童们在这里嬉戏玩耍;晚上,万盏华灯齐放,辛劳了一天的人们在这里漫步休闲,市民们把它誉为“太原外滩”。
滨河东路右侧的太原碑林公园,收藏有明、清时期的书法碑石418通,也是一座大型个人书法碑林。其中的北园,又叫“傅山碑林”,收集陈列了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先生的真、草、隶、篆、行等书法作品222幅,每一件作品都体现出傅山的人品、学养和人格(简介傅山,参阅:丛书1《明清启蒙思想家傅山》)。
在2500多年的城市发展中,太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原有的城市标志即双塔寺的“凌霄双塔”,牛驼寨的解放纪念碑,均耸立在市区的东大门;古刹崇善寺、文庙、万寿宫、纯阳宫、清真寺、天主堂都地处繁华闹市;市区中心的督军府旧貌犹存、神秘诱人;古老的晋祠是中国最大的祠庙式古建园林,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均被誉为雕塑精品;蒙山大佛是中国最古老的摩崖石刻大佛;郊区的多福寺、净因寺、窦大夫祠等??以及太原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参阅:《太原风景名胜志》)。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经赞美太原“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并州自古多豪杰,战争五代几百年。”太原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历史上名人辈出。春秋时期有著名建筑家董安于,行侠好义的豫让,赵国名将廉颇;魏晋时有史学家王沈、王助,文学家孙绰;唐代有宰相狄仁杰,著名诗人王维、王之涣、王翰、王昌龄、白居易,文学家白行简;宋代有书画家米芾(fú),名将杨业、杨延昭、呼延赞;金代著名诗人李汾,元代戏曲家乔吉,明代《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清代著名学者阎若璩等,均对中华文明作出了贡献(郭利萍供稿,参阅:丛书1《唐代名相狄仁杰》、《祖籍并州诗豪白居易》)。
第二节
山西博物院
(新建北路至漪汾桥途中)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旱西门街这个路口,曾经是明太原城的北西门“阜城门”,因为它比地势最低的南西门即水西门要高些,俗称“旱西门”。不过,旱西门这一带,一点儿都不旱,这里南濒饮马河,北临黑龙潭,是太原城西水系比较密集的地区。
如今的旱西门街南北,饮马河是一处街心湖园,黑龙潭是一处水面较大的公园。新建路向南,还有西海子公园、南海子公园。西海子公园对面,是中共 篇二:山西导游词
山西导游词
山西省,简称“晋”,位于华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为并州地,春秋时为晋国,战国属赵,魏等国地。元属中书省山西道,清为山西省。全省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3干多万,有汉、回、蒙、满民族,省会太原。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的中于地带,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祖先就在此劳作、生息和繁衍。相传,华夏民族的开山始祖黄帝、炎帝曾于此活动;中国史前的三位伟人尧、舜、禹也都先后在山西建都立业。山西名胜古迹甚多,现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千处,石窟、佛寺及艺术雕刻遍布全省,辽金以前的地上木构建筑占全国的72%以上,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9处,居全国首位。全国仅有的四座唐代木构建筑。其中有3座在山西,总之,山西有“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之称。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大同云冈石窟、应县木塔、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恒山风景名胜区、晋祠风景名胜区、平遥古城、晋商大院文化旅游区、关帝庙、永乐宫、普救寺等旅游资源的产品已蜚声海内外。特别是平遥古城、云风石窟,已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山西不仅文物古迹多,自然风光也十分壮美。山西境内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11个,其中国家级的有五台山、恒山、壶口、北武当山、五老峰等5个;国家级与省级的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27个。黄河流经山西965公里,在壶口、龙门、孟门等河段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去处。近年来陵川王蟒岭、锡崖沟、壶关太行大峡谷、宁武芦芽山、黎城黄崖洞、介休绵山、盂县藏山、阳城蟒河、沁水历山等得到初步开发;同时,各地兴办旅游的积极性高涨,旅游资源的开发全面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对外开放的主要旅游区有大同、五台山、太原、临汾、运城、晋东南,全省仅年接待5万人以上的旅游景区、景点就达100多处。改革开放20年来,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内道路畅通,通讯便利,环境卫生发生了深刻变化,接待服务条件可以满足需求。
在新的世纪,山西经精心策划包装,推出了三大旅游区,即,以大同云冈石窟、佛教胜地五台山为主的晋北佛教文化旅游区;以平遥古城和乔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为主的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旅游区;以黄河壶口瀑布、运城解州关帝庙为主的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旅游区。
篇三:山西概况导游词
山西概况导游词
山西不仅文物古迹多,自然风光也十分壮美。下面是山西概况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山西概况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山西省,简称“晋”,位于华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为并州地,春秋时为晋国,战国属赵,魏等国地。元属中书省山西道,清为山西省。全省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3干多万,有汉、回、蒙、满民族,省会太原。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的中于地带,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祖先就在此劳作、生息和繁衍。相传,华夏民族的开山始祖黄帝、炎帝曾于此活动;中国史前的三位伟人尧、舜、禹也都先后在山西建都立业。山西名胜古迹甚多,现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千处,石窟、佛寺及艺术雕刻遍布全省,辽金以前的地上木构建筑占全国的72%以上,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9处,居全国首位。全国仅有的四座唐代木构建筑。其中有3座在山西,总之,山西有“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之称。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大同云冈石窟、应县木塔、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恒山风景名胜区、晋祠风景名胜区、平遥古城、晋商大院文化旅游区、关帝庙、永乐宫、普救寺等旅游资源的产品已蜚声海内外。特别是平遥古城、云风石窟,已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山西不仅文物古迹多,自然风光也十分壮美。山西境内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11个,其中国家级的有五台山、恒山、壶口、北武当山、五老峰等5个;国家级与省级的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27个。黄河流经山西965公里,在壶口、龙门、孟门等河段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去处。近年来陵川王蟒岭、锡崖沟、壶关太行大峡谷、宁武芦芽山、黎城黄崖洞、介休绵山、盂县藏山、阳城蟒河、沁水历山等得到初步开发;同时,各地兴办旅游的积极性高涨,旅游资源的开发全面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对外开放的主要旅游区有大同、五台山、太原、临汾、运城、晋东南,全省仅年接待5万人以上的旅游景区、景点就达100多处。改革
开放20年来,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内道路畅通,通讯便利,环境卫生发生了深刻变化,接待服务条件可以满足需求。
在新的世纪,山西经精心策划包装,推出了三大旅游区,即,以大同云冈石窟、佛教胜地五台山为主的晋北佛教文化旅游区;以平遥古城和乔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为主的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旅游区;以黄河壶口瀑布、运城解州关帝庙为主的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旅游区。
篇二:山西概况游记
假日里爸爸妈妈带我去山西玩,我们是坐旅行大巴去的,一路上我晕车难受极了,当时我真想回家不去玩了。
我们第一站到壶口瀑布。离瀑布很远时,我们便听到了水声。到了景点下了车,我一点儿也不晕了,精神抖擞。只见滔滔河水从千米河床排山倒海似地涌来,到了壶口这里汇到一起冲下悬崖,注入深潭形成极为壮观的壶口瀑布。壶口瀑布落差约三十米,水波急溅,激起百丈水柱,形成雾气,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烟云之势!站在这里真正体会到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意境。
离开壶口瀑布我们又去看了世界一绝的悬空寺、古老的平遥古城、壮观的云冈石窟、灵险的五台山、纯木结构的应县木塔等等。
篇三:山西概况游记
我在今年的琵琶比赛中得到了金奖和银奖,还学会了一些英语,虽然这些都不算什么,但妈妈还不懂呢!为了奖励我,也为了给我轻松轻松,爸爸妈妈决定带我去山西旅游。
第一站我们选择了大同,闻名中外的悬空寺让我感到格外好奇,为什么是悬空寺啊?原来悬空寺就是造在悬崖上的寺庙。我摸了摸支撑着悬空寺的一根根长木头,咦?怎么会动,还动的很厉害,难道这样还撑得住?妈妈告诉我这只是装饰,真正支撑悬空寺的是深深打入山中的一根根横梁。我看了看在云朵中的悬空寺,心想:“要想看到悬空寺的庐山真面目还得化点力气呀!”沿着扶梯走了大约一个小时,我终于大饱眼福了。
听导游说来到大同不去云冈石窟就太可惜了。45个石窟,我一个一个看过去,石窟中的佛像都不知站立了多少年,经过了多少风吹雨打,有的已经面目皆非了。我心想:“不知道这些佛像还要在这里站立多少年。”来到一个最大的石窟前,里面有一个很大很大的佛像。你想知道这个佛有多大吗?妈妈告诉我,这个佛像的鼻子就比我还高好多。我猜他一定是45个石窟中最最有权威的人物了。
山西值得我们游览的地方太多了,我们后来又去了五台山,乔家大院和内蒙古大草原,每到一处都能让人留连忘返。
一、“五老”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五老”是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战士、老劳模的统称[1]。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 “五老”具有“政治、经验、威望、时空”的优势[2]。不可否认, “五老”既是“培养教育青少年的一支独特的重要力量”[2], 又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一支独特的重要力量”。
笔者认为, 在当前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 “五老”的主要作用体现在:1.用自身的革命经历和人生感悟现身说法, 坚定青年师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配合党、团、学等相关部门加强师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2.利用自身知识、经验和威望, 为高校的和谐发展出谋划策, 牵线搭桥, 帮助高校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3.指导青年教职工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等业务素质, 指导学生组织开展第二课堂专业并拓展活动;4.分担高校扩招后因生师比扩大而增加的在职干部、教师的工作量;5利用自身的经验和威望, 指导配合青年教职工和调动社会力量, 协助处理好高校内部偶然出现的危、难等问题。
二、影响“五老”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
1. 认识上的不到位。
当前, 认识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老同志从岗位上退下来后, 对自身再参与工作的定位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二是部分在职教职工对老同志再参加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到位。老同志如果没有充分认识到角色的变化, 就不容易处理好与现任教职工特别是党政领导的关系, 而容易出现因过分主动而越位, 或者过分被动而影响工作情绪和效果等情况。而在职教职工如果没有充分认识到老同志继续参与校园建设的重要性, 则将影响相关工作平台的搭建, 不利于调动更多老同志参与和谐校园建设, 而且容易在老同志的优势、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 使老同志产生误解。
2. 社会知识更新、热点转换、工作情况变化快。
我们在充分肯定“五老”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优势的同时, 也要注意到如何让“五老”保持和发挥自己优势的问题。当今社会, 知识的更新、社会热点的变换、观念的发展、工作情况的变化极快, 老同志一旦退休, 离开自己的专业领域和工作岗位, 如果不注意继续学习和调研, 没有充足的信息来源, 就会影响自己优势的发挥, 甚至会出现由于信息没有及时更新引起判断错误, 导致不良后果。
3. 鼓励及工作条件准备不够。
主要表现为对老同志参加和谐校园建设的贡献肯定不足, 为老同志继续参加工作所提供的环境与条件准备不够, 相关工作制度不健全等。鼓励与工作条件不足一方面容易影响老同志工作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容易影响在职教职工对老同志开展相关工作的支持。条件是工作的基础, 直接影响着老同志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实际工作效果。
三、发挥“五老”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的思考
1. 加强政策理论学习, 提高思想认识。
对政策理论的学习, 特别是对国家和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政策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学习, 可以使老同志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从而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可以让老同志更清楚地理解“因地制宜, 发挥所长, 量力而行, 劳逸适度” (2) 工作原则和“拾遗补缺”[2]的工作方针和定位。即老同志的工作在法理上没有“必有所为”的定责, 老同志退休后的工作做不做, 做多少, 行政上不会给予明确的设定, 老同志应该尽量避免为了工作而不顾身体实际的情况发生。老同志已经从以往的领导、专家、劳模身份中走了出来, 应该服从党政机关的领导, 顾及本校工作的全局, 自愿发挥优势, 在配合、补充的工作中做到主动而不越位, 积极而不增加压力。
通过学习, 在职教职工能够充分认识到老同志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巨大余热作用;充分认识到发挥老同志的作用, 其实就是做好老同志的工作, 就是提高校园的和谐度。因为现实中, 许多老同志虽在年龄上已达到退休的条件, 但是身体依然健康, 精力依然充沛, 他们对专业依然熟悉, 他们对待工作的热情依然洋溢。他们有精力, 有时间, 有知识 (经验) , 有热情, 再加上有“老”字的威望, 对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而言, 他们的优势明显。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人的精神需要 (在老同志中有时表现为工作需要) 远大于人的物质需求。因此, 对于一些老同志而言, 让他们老有所为远比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更加显得重要。也就是说, 老同志在为校园和谐建设所做的努力, 不仅是对下一代或者对在职者存在意义, 而且对自己也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它们是有精力和有需求的老同志继续实现人生价值的一大平台, 是让老同志老有所为, 老有所乐, 更好地调动各方力量的重要举措。
2. 加强调研, 提高工作实效。
“五老”要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首先必须全面了解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工作对象的实际。因此, 必然要加强对工作的调研。笔者认为, 加强调研首先要加大对老同志开展调研活动的投入, 包括条件和经费的准备, 人员的配合等;其次要提高老同志调研的针对性。高校和谐校园主要包括高校发展道路的和谐、校园环境的和谐和校内外人际关系的和谐三个方面。当前国内高校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是个不断发现矛盾、化解矛盾、创造和谐的动态过程”[3]。笔者认为, 当前影响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因素有: (1) 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制度转型背景下, 因文化融合、市场竞争等的影响, 社会规范建设还存在不完善的情况。在没有完善规范指导的情况下, 高校师生容易出现道德、是非观念上的模糊与混乱。 (2)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社会需求与高校自身发展资源条件间存在矛盾。高校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扩大培养规模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发展受到包括校园面积、教学与实验设备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资源的限制。 (3) 在社会形势不断发展,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 高校师生容易出现心理、经济上的危、难问题。
当然, 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高校, 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各不相同。例如对于广东省已经进入大学城或校区已经扩建完成的高校而言, 其当前的主要建设任务是进一步巩固办学规模与提高教学质量。而对于未进入大学城而且校区还没有得到必要扩建的高校而言, 其发展中的困难还是在校园扩大和财政投入上。针对不同高校不同时期和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针对性地组织老同志, 进行重点调研和积极的攻关有时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3. 实事求是, 建设和谐工作平台
当前大多数高校已基本建立了校级及院系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或小组) , 校内的“五老”已基本在校级或院系的关工委担任工作并起着主要且重要的作用, 高校内有形的工作平台已经基本建立。因此, 高校发挥“五老”作用的平台建设, 主要任务就在于完善老同志的工作条件、环境与设施配套, 在于建立引进校外“五老”参与到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操作平台, 进一步完善有效的工作制度和激励措施等无形平台的建设。
聘请校外“五老”进校园, 应当结合本校的实际问题, 根据资源互补的原则, 有目的地引进, 这需要相关部门特别是当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对于如何激励“五老”共建和谐校园, 可考虑在照顾平等的基础上, 在保持校内津贴总额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将老同志的贡献与个人校内津贴额度进行有效的结合, 减少一刀切比例, 适当体现多劳多得原则, 适当地采用经济鼓励与精神鼓励等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 2000.10.12.
【山西五老峰导游词】推荐阅读:
庐山五老峰导游词01-09
关工委-五老-计划安排07-18
五老工作开展情况汇报01-24
山西概况导游词09-10
观看《五老说》直播观后感01-08
“五老”报告团进校园主持词01-17
山西显通寺导游词01-08
的山西平遥古城导游词07-14
山西五台山导游词范本07-18
精选山西五台山导游词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