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2024-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精选7篇)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一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知道思想,运用现代学习理论、网络环境与多媒体技术,对整个教学系统进行规划,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选择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活动形式、教学评价、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整个课堂设计要贯穿一条主线(信息素养)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

一、教学设计应当把握重点

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模式、手段、策略等来进行教学设计,把握以下重点。

1.三维度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育人思想,关注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结构,追寻新时期条件下素质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统一。

2、重、难点

把握本课的重点,难点

3、学情分析:

说明这课是什么教材几章几课的内容,教学对象,上本课之前的知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什么,培养什么能力,情感目标的发展

4、导入: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它是本节课的头,别有用心的导入很重要,你要激发学生兴趣,让他在整个课堂中有求知欲望。

5、主体性教学策略

主体性教学策略: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注意把握四条认知边界:一是教学的着眼点从怎样旧这点能够缺点错误转移到怎样激励学习潜能;二是不承认差生,只承认个体差异存在,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三是教学的注意中心应从知识本身转移到获取知识的过程;四是关注教学个性化走向个性群体化的实践策略。

6、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关系,互相适应,互相促进,优化课堂要素的配置,追寻有效课堂学习的基本要素,提出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

7、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活动教学的模式及其功能效应。国内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内型:(1)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模式;(2)小组互助式学习模式;(3)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4)网上协作学习模式;(5)任务驱动教学模式;(6)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教学模式……

8、教师的主导作用

重视课堂讲授的实效性和时效性,提倡简洁、精练、有效的课堂指导,优化课堂结构,重组环节步骤,重视信息流的整合和有效信息的输载,研究课堂信息的交互性和有效传输。

9、任务设计的重要性:

任务:层次性,适用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

A、目的:你是要学生做什么?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

B、广度:你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观向个体差异的学生

C、深度:因个体差异,任务深度不同。

10、重视课堂练习的实效性

配置合理、有密度、能够引导学生智力潜能开发的课堂练习。

11、与课程整合

计算机是一门工具学科,它可以说是其它学科的基础,我们就要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来更好的为其它课程服务。

12、.建立教学评价反馈激励机制

通过评价的激励,诱导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等学习心理的内在动力体统,引导学生的潜能发展。

多元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发展性评价:不以结果为主,更要注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审美评价标准:美的标准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结构,不能以常人的标准进行。评价参考:只是为引人注意,还是赏心悦目的感受,更好理解我们要表达的意识。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和反馈,并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有关环节。评价、反馈与修改应该贯穿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的始终。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一)教学任务设计

1.教学内容的安排

2.学习者特点的分析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3.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现目标的任务途径

知识 技能 情感

应特别注意的是,在教学目标陈述中,应该使用表达学生具体行为的动词,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笼统、含糊的词语,如“了解”、“学习”、“培养”、“理解”、“认识”、“欣赏”等,用这些动词表述的教学目标,教学后无法测量是否达标。教学目标的陈述主体不应是教师(或讲授内容),而是学生(或学习结果)。陈述教学目标应注意个性化。

教学目标描述用词举例:

(1)结果性目标

a.知识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

b.技能

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

独立操作完成、指定、解决、绘制、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2)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

反映(认同)遵守、接受、赏识、关注、拒绝、摒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能够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是教师对教学的进程及其中的变化而对教学过程的反馈、调节活动。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方法与手段的展开过程。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教学策略有微策略和宏策略之分,微策略关心在一个教学单元(或知识点,如一个概念,一个原理)内部如何组织教学;宏策略考虑如何将多个知识点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教学重难点的分析与突破教学难点的教学措施

(四)教学过程及细节处理

1.课前的资源准备与教学环境设计

2.课堂的引入

3.学生的合作

4.教学的拓展与探索

5.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

(五)教学实践体会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二 为落实省国培办《关于组织实施甘肃省XX年“国培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甘国培办〔XX〕35号)和市教科所《关于组织参加甘肃省XX“国培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定市教研发〔XX〕53号)文件精神,按照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经研究,决定在全区组织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从XX年7月起,以“国培计划”为依托,以混合式培训为主要方式,以校(园)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者培训为突破口,实施我区中小学(含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理工中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测评和认证等任务,全面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专业发展的能力,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我区教育信息化发展。

二、培训对象和内容

(一)培训对象

全区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的所有教师(2018年12月31日前退休的教师根据个人意愿可自主选择参加培训、工勤人员不参加培训)均要参加“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参加了XX年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国家级培训项目、XX年教育部乐高“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教师培训项目的教师不重复参加能力提升工程培训。

(二)培训内容及标准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包括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三个方面。我区由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进行培训。

(三)培训效果评估

“能力提升工程”测评工作由省教育厅统一领导。教师完成培训学习任务、并获得学分、培训结业证书。成绩不合格者,不认定学分。学习完成后可到培训机构的学习和管理平台查看成绩。结业证书全省统一式样、统一印制、统一编号,由省工程办统一管理。

三、培训方式

全员培训采取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由网络培训学习和以校本研修为主的教学实践两部分组成。培训机构与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共同研究制定本级研修学习实施方案,并组织骨干培训者培训,开展全员网络课程学习、校本研修及过程性测评;各校(园)要更多地依靠培训机构专家团队做好校本研修工作。教师须参加训前诊断测评,并依据测评结果在培训机构提供的相应培训课程中进行选学。

四、推进和实施

(一)推进措施

1.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混合式培训,开展“网络研修+校本研修+课堂教学实践”式的整合培训,实现个人自学、网络研修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建立以校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常态化培训机制,促进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

2.由培训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网络研修(即线上课程学习和研修活动)。参训教师要依据诊断测评结果和自身需求,明确研修主题,选择课程模块,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着眼于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问题,开展线上课程学习。

3.由区教体局、培训机构与学校共同组织实施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设计系列校本研修活动,组织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实践,完成线下实践任务,各学区、校(园)要制定本校校本教研计划,教师线下教学实践打分表。

4.依托培训机构,各学区、校(园)负责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通过组建覆盖各学科、各学段的一线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专家为支撑的培训专家团队,结合学科案例教学,强化情境体验,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设计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手段,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实施步骤

月,开展集中培训。下发相关通知,组织开展校长、管理者和助学辅导教师集中培训,明确工作流程和任务。

月,参训人员报名、审核。对教师参训资格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教师在国培项目网络培训平台进行报名,并进行学员统计和编班等工作。

月-月,全员网络培训。诊断测评+网络研修+校本研修+课堂实践(包括统一组织送教下乡等线下集中研修活动和微课大赛、教学设计、晒课评课和课例征集等评优选先活动等);收集工作简报、工作小结和学情数据等。

月,评优选先。开展电话回访、问卷调查等实效性调研工作;评选优秀个人(管理员、助学辅导教师/工作坊坊主、学员)、先进学校。

月,总结评估。各学区、校(园)上报不少于3期的工作简报;收集本校优质生成性资源目录及光盘;上报教师线下教研评分表;总结XX提升工程整体工作,制作和分发结业证书,表彰先进个人和集体。

五、组织管理

(一)领导机构

区教体局成立“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人事股、教师专业发展中心、教研室、电教室共同承担,负责“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推进的规划及方案,统一安排、组织、管理、指导、协调我区“能力提升工程”教师培训和测评的具体实施,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制定我区管理制度,组织培训管理者、骨干培训者、教研员和中小学校长(园长)等开展相关专题培训,督查我区教师培训、测评过程和培训完成情况结果的运用,报送项目备案材料,协调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等。

(二)工作职责

1.人事股:负责将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情况纳入学区、校(园)评先选优、校(园)长评先选优、考核,教师评优晋级、职务评聘、骨干教师培养、名优教师申报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

2.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培训方案、测评细则的制定,与上级部门、培训机构和各学区、校(园)培训事宜的衔接和培训学员信息的上报等工作,并将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

3.教研室:负责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优秀课例征集和督促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形成浓郁的应用氛围。

4.电教室:负责组织各类参训学员网络注册和平台操作,教学课件制作、微课程、电子白板应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技能比赛和优质课案例资源征集活动,教师网络空间建设与应用评优等活动,充分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广泛动员教师和学生依托空间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在线研讨和空间互动,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5.各学区、校(园):负责培训教师的信息上报、督促教师培训、课堂教学实践评价和组织实施教师的测评工作。通过组建覆盖各学科、各学段的一线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测评团队,结合学科案例教学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情况,完成测评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监督机制

1.中国教师研修网项目组提供平台实时监控服务,保证系统运行稳定,提供专业系统的各层次技术培训,保证各角色顺利使用平台,运用随机问题监控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学员研修过程的监管,制定专门的应急预案,对突发情况做到快速有效应对,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教体局将把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情况纳入对学校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校长考评和教师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

(二)设备保证

1.电教室协助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督促学校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为教师培训提供设备保证和技术支持。

2.各学区按照就近原则,负责安排辖区内已接通宽带网络的大规模学校(园)对口帮扶没有接通宽带网络的学校(园)教师完成培训任务。

(三)经费保障

“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经费由省级统筹安排,培计划”经费管理。教师培训不收取任何费用。

七、联系方式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为进一步推广2012年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优秀成果, 教育部于2013年9月在河北、河南、安徽、江西 (中南线) , 山西、陕西、甘肃和四川 (中西线) 8个省陆续举办主题为“教育梦•中国行”的大型教育公益活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果巡展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巡展的方式, 将优秀成果送到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 让更多的中小学师生能够了解、体验、学习和使用这些成果, 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巡展采取巡回展示和网上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巡回展示主要为展板方式, 辅之以专家讲座、技术讲座和现场体验等;网上展示主要将推荐的优秀成果、案例及新技术、新产品在专题网站进行详细介绍, 辅之以教学应用案例专题片、专家讲座和技术应用课程视频讲座等, 该网站将作为“教学应用成果”长期、有效的共享方式, 不断丰富和提供最新的成果。

(摘编自教育部门户网站)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关键词】ArcGIS;测绘成果;信息化管理技术

在城市建设及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测绘,将此作为有效的依据才能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在应用测绘信息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的过程中,由于涉及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会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产生严重的影响,这就需要对这些测绘成果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便于在实际的工作中提升测绘成果的应用效率及相关规划工作的工作效率,本文就针对此予以简单分析研究。

1.测绘成果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简介

1.1测绘成果

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很多行业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测绘,测绘成果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测绘工作中,所使用的测绘技术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传统的大地测量、基于卫星技术的空间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测量、天文大地测量等,在这些测量过程中,由于测量手段及测量技术的不同,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会参照各种不同的测量标准,最终得到了测绘结果也是具有一定的差别的,在进行测绘成果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主要是对城市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能够作为重要参考依据的各个控制点的三维空间坐标信息进行管理,这些数据是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城市的建设及规划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测绘内容是竣工测量,这会为城市的管理提供非常完善的、准确的资料,这就需要在测绘工作完成之后,对其进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应用ArcGIS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对竣工测绘过程中的测绘成果进行有效的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

1.2测绘成果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测绘成果数据库管理系统应该具备这样的功能:(1)竣工测绘成果管理功能,在该系统中要能够对竣工测绘中的成果进行录入与保存,用户能够在系统中进行相关数据的查询,并能够对相关的数据在工程测量平面图中进行准确的定位;(2)坐标转换功能,为了方便用户对相关的测绘成果的查询及应用,系统应该具备将不同坐标系中的数据转换于同一坐标系中的功能;(3)能够对控制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在该系统中,应该能够进行控制点的添加、删除、查询等基本功能;(4)系统应该具备图形显示功能,能够显示相关的测绘成果平面图,并且能够实现图形的平滑漫游、全屏显示、图形缩放等功能;(5)数据检索统计,这也是整个系统设计中的核心内容,在该系统中要能够有效的实现坐标检索、统计、图形交互检索等多种数据检索方式;(6)数据的录入功能是系统的最基本的功能,并要能够及时进行相关数据的更新。

2.基于ArcGIS的测绘成果信息化管理系统

2.1系统的功能特点

基于ArcGIS的测绘成果信息化管理系統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相关的测绘成果的信息化管理,在该系统中包含着竣工日期、竣工单位、竣工平面图形、控制点的国家高程、80坐标、54坐标、所述区域、等级、点名、点号等各种测绘成果信息,在该系统中,对相关的测绘成果进行管理时,应用的是GIS技术,能够有效的实现可视化管理,相关的图形数据的存储时存储于数据库中,其主要的系统功能有:(1)可以进行竣工平面图的查询,查询到图形文件之后,可以通过双击操作打开相关的CAD图;(2)对竣工测绘工程项目进行查询时,可以通过输入项目名称、施测单位、竣工日期等进行查询;(3)在该系统中可以将相关的测绘成果制作成报表,并能以pdf、Excel等各种格式来进行输出;(4)对相关范围内的控制点进行查询时,可以应用输入缓冲半径、画多边形、画圆、画矩形等方法来进行查询;(5)对控制点进行查询时,可以通过输入点名、点号的方法来进行查询;(6)能够在系统中进行控制点信息的输入、删除、更改等基本的操作。

该系统的主界面非常的简洁,操作起来非常的方便,系统状态栏、图形显示区、系统工具栏、系统菜单等是系统主界面中包含的主要内容。

2.2系统中的文件管理

地图文档的保存、地图文档的打开、地图文档的新建、新数据的添加是文件管理工作中主要的管理内容,其主要的操作为:在进行新数据的添加时,只需要单击添加数据按钮;在进行地图文档的新建操作时,单击系统中的新建按钮,就能够弹出一幅新建的空白的地图;地图文档的保存操作是单击保存按钮;打开操作时单击打开,然后在系统文件中选择一幅后缀名为.mxd的地图;要进行地图文档的另存为操作,首先单击另存为按钮,然后选择需要保存的制定地点,就能够实现地图文档的另存为操作;要进行系统的推出操作只需要单击推出按钮,操作起来非常的方便。

在该模块的设计工作中,用到的主要的逻辑有:MapControl中进行地图信息的显示;检查其存储路径的准确性;对mxd文件的存储路径进行查找。

2.3数据的操作

数据的操作模块主要是进行相关测绘数据的录入、查找、更改及删除操作,其主要的功能操作表现为:(1)需要进行数据的删除操作时,只需要单击删除按钮,就会有相应的系统界面的弹出;(2)数据的更新,数据的更新操作主要是进行控制点可修改属性信息的修改,在本系统中,单击数据更新按钮之后,会将控制点的属性表弹出,可以在该表中进行相关数据的更改,更改完成之后,单击更新按钮,相关的修改有效;(3)数据的录入是数据操作中最基本的操作,也是整个测绘成果管理系统中最基本的功能,其操作也是非常的简单,只需要单击录入按钮,就能够进行相关数据的录入。

3.结束语

在城市规划及建设的过程中,为了确保规划的有效性,需要进行大量数据的测绘,要在实际的工程中,对这些大量的测绘数据进行有效的利用,就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基于ArcGIS的测绘成果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在GIS技术的基础上,对测绘成果进行可视化的管理,本文就对其系统的功能实现进行了简单分析。■

【参考文献】

[1]纪敏.基于ArcGIS的测绘成果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12(7).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篇4

阶段预期成果

1、准备阶段成果:

(1)课题组成员能较为熟练的操作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熟悉常用办公软件;

(2)建成萨中一小网站;(3)制定出具体的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成果:

(1)建设校园网;

(2)探索师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初步形成适合我校学情的整合教学模式;

(3)积累文字、声像研究资料;

3、总结阶段成果:

(1)建成能适应教学和教育管理要求的校园网;(2)形成适合我校学情的全新教学模式;

(3)形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机制;(4)典型课例录像、课件、学件光盘,汇编论文;(5)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课题

阶段预期成果

大庆油田教育中心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作业 篇5

成果整理靠大家。个人整理出自己的优秀研修成果;坊主评审和推送本区域的学科优秀生成性资源,区域建设本地课程资源库。晒一晒我们的成果,请在本word页面下方完成并以附件形式提交至平台。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化学课堂

海坨乡学校化学学科 王晓梅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更加体会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新奇有趣的化学问题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环节,给课堂知识学习埋下伏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很多奇特的自然现象都与化学有关,如“溶洞的形成”,“火灾”,“人工降雨”,……如果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普通中学的化学实验室根本无法完成,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就会落不到实处,如果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不仅学习了相关的化学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 模拟一些重要的,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化学实验,如高炉炼铁、石油的冶炼等,能够再现科学的真实性,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生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的化学现象演示出来,能够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好奇。通过这种化学现象演示,更好地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升华,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更直接地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第二,利用信息技术,演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突破教材重难点。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来完成,能观察到宏观的现象,学生容易理解,而反应实质是用肉眼看不见得分子、原子、离子来解释的,教师凭嘴来解释学生不好理解,如果做成flash课件演示模拟,学生容易理解。如:氧化汞受热分解、电解水的微观过程展现化学反应的实质(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展现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反应中溶液离子间形成难电解物质(水、气体、沉淀)的过程、溶液导电原因等。通过这种微观粒子的演示,更直观认识化学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容易突破教材重难点。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演示错误操作造成的后果加深印象,提高实验安全性。实验安全是实验当中永远的主题,麻痹大意,不按实验安全规则操作, 是实验工作中最大的敌人。教师为了避免实验危险的发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演示错误操作造成危险的后果,分析产生原因,加深对正确操作的认识。初中化学演示的错误操作有:

1、加热固体时,试管放置错误使试管破裂;

2、制氧气用排水法收集完后,操作顺序错误,水槽水回流使试管破裂;

3、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可能使试管爆炸;

4、反应后先撤气后撤灯,还原的铜又被氧化成氧化铜;

5、浓硫酸稀释时,水加入浓硫酸中,使硫酸沸腾,飞溅伤人。

这五种错误操作,在实验中是不可做的,它会引起试管破裂或爆炸或硫酸飞溅等,有一定的危险性。通过多媒体可很好的展示其错误的原因及后果,加深学生对正确操作的印象,提高实验安全性。

第四,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新教育的理念中,注重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让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体验科学探究,亲历“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并且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传统实验中因客观性原因,化学实验室中一方面由于诸多实验室规章制度对学生操作诸多限制,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化学理论不相符,甚至出现实验数据相反的情况,综其结果,限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缩小了学生实验中发现问题的层面,使学生更多的按部就班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借助于网络技术,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学,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实验室操作,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利用“仿真化学实验室”虚拟实验室软件(在线版网络软件),能够实现网络与化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学生在网络技术环境中进行多媒体实验操作,通过网上人机对话,学生可以一边操作一边在网上畅游,与其他同学交流,共同获取新知识。如果学生在网络虚拟实验室遇到问题,就可以通过网络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相关信息,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自主观察模拟实验,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学习成果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第五,利用信息技术,使化学相关知识条理化。在进行复习时,每堂课的知识容量很大,通过多媒体可以把知识进行整合,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对相关知识点先进行分析,然后对应知识点进行练习,学生参与回答,并将答案在屏幕上显示,最后将整堂课的知识点形成脉络在大屏幕上呈现,学生对知识点的关系就很清晰,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分子、原子、离子及元素这个部分的复习,首先以列表的形式展示所有的知识点,在重点的部分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回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然后将相关的考点对应的中考题让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从题的类型考察方向上认识中考题,最后对课堂综合练习,对整堂课进行巩固提升。

第六,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潜在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利用Internet来搜集信息,可大大扩展信息的来源,且快速方便。我们通过网站上查看有关化学发展动态,可以做到在时事政策上紧跟形势,在化学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调整。化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大量的习题是必要的,但购买的成套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用起来有时是事倍功半。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充分利用了Internet这一信息资源,从网上下载最新试卷然后进行精选。这些试题题型新颖、信息准确,给学生作为试题和平时练习,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实际情况证明:这些题目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网络的交互性给化学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电子邮件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获取名教师的经典教案;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参与一系列教育门户网站的教育论坛,我们

可以与各地的同行探讨化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化学教学改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成果 篇6

宁洱县磨黑中学 袁佳波

我从实际出发,积极参加校本研修,成果谈不上,有一点感悟总结如下,请老师们批评。让我们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因此特别期待互相切磋,共同提高。谨以此文作为校本研修的成果报告,欢迎批评指正。通过本次培训让我领悟到如何做一名称职的人们教师。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养成自我学习和反思的好习惯,为了适应信息技术化社会的需求,我们要信息化技术来带动教学的现代化,为了促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新的发展和进步,现总结如下研修成果:

教书德为本,没有师德何以教书?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老师不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怎么能够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因此,在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我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严要求约束自己,以向上心取悦自己,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不敢说成为楷模,但尽量做到让学生、家长、社会满意。

课改年年谈,但我认为不论怎么改,教师的教学水平仍然是最重要的。因此,本我继续加强各方面的学习,用足用好业务学习时间,掌握新理念,优化教育过程,多渠道深入学习,抓住一切机会,促进自己业务和理论水平的提高。

加强备课,认真上课。要想上好课,必先备好课。与其写好课后反思,不如课前多做预设。结合精彩案例进行分析,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这样可以及时的根据实际调整教学策略。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问题,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使备课过程成为研修过程,教学反思过程成为研究过程,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适时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应用网上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如:可以借助网络系统拓宽教师和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视野,也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备课,更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展示多媒体教学的风采,节省教学时间,加大课堂容量,并向高素质,高水平发展。

一、本次研修通过网络在线学习研讨,聆听国内课程专家们的专业讲解,并及时的做好笔记,认真写好心得体会。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利用信息技术伟大的变革,来推动我们每一位教师前进的步伐,新课堂的价值诉求就是以人为本,为了孩子们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新教学技术,并积极的研究、探索和实践,从而打造高效课堂,使得自己在思想和教学上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在这次教师远程信息技术培训学习中让我知道,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方法,只有不断的反思和聆听才能知道自己哪里有不足,从而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教师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篇7

在多年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研究中, 了解到, 任何农业科技的研究成果, 都必须及时的运用到农业成产, 经由农民吸收, 消化, 转变为农业的生产效率。只有了解农民对现代科技的需求, 才能更好的将相关的科技知识推广出去, 所以, 需要对农业市场进行的需求分析。经过研究, 了解到一般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 有以下3种:“快”接受型成果需求, “中”接受型成果需求, “不”接受型成果需求。

1.1“快”接受型成果需求

把农民接受比较快, 在农业上应用比较广的科研成果称之为快接受型科研成果。这类成果在农业上应用十分广泛, 由于这类成果信息通俗易懂, 简单方便, 基本不需要太大劳动力的投入, 就能得到高回报的效果。

比如, 曾经在鞍山地区台安县大张乡流域, 由于河岸沙土底比较多, 导致粮食的收获极少。后来, 在甘肃省农业科技研究所将改良西瓜种植品种科技成果提供给农民, 将此科技推广应用, 结果此流域人们在没有增大成本的前提下就获得了高于从前2倍左右的回报。

1.2“中”接受型成果需求

对于这类科技成果, 农民具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认识过程相对较慢。此类成果对农民的要求比较高, 需要农民具有一定的相关知识, 而且对设配物资的要求一般也比较高。对于普通农民来讲, 这类技术虽然能得到较高的价值利益, 但是由于要求过高, 认识相对较慢, 所以接受能力不快。为此, 可以考虑将此成果逐步转化为快接受型成果, 以便市场的需求。

1.3“不”接受型成果需求

这类成果一般是常规技术和落后技术的修补, 不但费时, 耗钱, 而且效益不是很高, 农民对此比较冷漠, 不太愿意接受此类成果。

因此, 需要加强对农民快接受型成果的研究, 积极的开发研究, 以最快最有效的速度将其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去, 从中既能得到较高的生产效率, 又能得到较高的实际收益, 可谓是一种双赢的手段。

2 如何加强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的推广

2.1 培植成果示范户,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点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战场是在农村, 在推广过程中的核心人物是农民。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消化的速度, 决定了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因此, 需要在农村农民这一方面, 做好做全一定的工作。

2.1.1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提高农民知识水平

既然目的是要将科技提供给农民, 作为农民的一种武器来进行农业生产, 那么必须要让农民了解这个技术的操作方法, 操作原理等。要做到这一点, 很关键的就在于农民的素质水平, 简而言之, 就是农民的文化水平。

为此, 科研机构可以积极开展文化培训班, 提升农民的知识水平, 通过举办一些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等, 开设技术咨询室等方式, 让农民享受文化科技相互结合的教育和培训, 让农民成为中国的新生发展力。

2.1.2 培植农业科技成果试种专业户

寻找一些拥有一定资金, 并且拥有较高技术水平和较高创新精神的农业户, 为其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试种, 联合农技推广站对他们进行种植、养殖等成果信息应用示范, 时常将新型的, 科技含量高的研究成果传递给他们。通过试种, 了解这项技术的操作可行性, 实际收益等等。如果一个科技成果项目成功, 就加大力度推广这一项目。一旦项目失败, 则进行数据收集分析等, 继续研究, 找出不足加以更正, 再次进行试验, 直至项目成果及推广。

2.2 建立农民绿色信息化模式

2.2.1 加快建设农村经济信息模式

以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建设发展为中心, 及时向农民提供最新的、最准确的科技信息服务, 为此来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模式的建设。各个省, 市建立农业信息交流部门, 形成延伸到大多数乡镇、龙头企业、农村企业等各个部门的信息网络, 加强各个地区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 扩大和完善农业市场的信息系统。在系统中形成高手段, 多队伍, 数据采集, 信息分析, 市场预测等多位一体, 可靠, 准确, 效率高的农村信息模式。

2.2.2 构建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网络平台

现代网络技术作为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高科技产物之一, 成为引导社会前进的一个重要因素。著名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提出:农业革命的基础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突破进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成功运用。现代农业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建立和实施, 是农业生活生产中一次划时代的变革, 将推动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 对实现农业科技技术生产化达到很大推动作用。通过网络, 可以收集到各种农业生产中的资料以及数据, 通过这些资料以及数据的分析, 可以避免一些误区, 产生一种最经济、最有效的生产模式。

2.3 长期开展农业科技展览, 吸引农民参观

信息服务部门应加强与政府机构的联系, 积极组织农民参与农业技术成果的形成转化过程。定期组织农业科技展览活动, 邀请农民来参观最新的科研技术成果, 让农民了解到高科技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利益, 从中学会对高技术高科技的使用。

3 结语

如何加强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的推广应用是所有国家都在积极研究的一项课题, 如何将农业研究成果高科技运用到农业实际生产过程中, 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此, 需要不断的去从事这项研究工作, 找出最快最好的让农民接受农业生产以致达到最高效率最高收益的方法。

摘要: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既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节省成本。科研成果能否迅速的转换为可利用的模式转化为国家生产力和发展力, 是每个国家都在积极研究的历史任务, 这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高科技的应用与推广能使生产效率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因此, 快速有效的科研成果信息服务的推广成为了各个国家重点研究的项目。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农民,推广

参考文献

上一篇:西部梦,我的中国梦作文800字下一篇:优秀教师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