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方式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运用方式(精选8篇)

运用方式 篇1

熊德红赣州市嵯峨寺小学

摘要: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进行体验性、观察性学习;人机交互,进行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挖掘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利用网络,进行协作性学习来树立起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

运用方式 篇2

体育学习方式是以教学过程为载体来实现学习目标的,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应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与单一化结合并用。从这一层面上来讲, 单一化的学习方式往往会使学生走入死角, 一个很简单的学习内容可能由于学习方式的单一而一筹莫展而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 影响了学习进度。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则可以根据学习需要灵活地选择学习方式, 在处理学习问题时也灵活, 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从另一个方面来讲,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不一定都有好处, 反而单一的学习方式成了形成动作技术的唯一出路。

例如, 在编排一套武术操时, 队形的变换采用了跑跳步行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动作有一定的难度。从一开始学这个动作时, 笔者就想到了如果用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跟随模仿练习是难以完成任务的, 于是采用了多样化学习方式, 先做完简单的示范之后, 让学生明白要学习的动作概念, 让他们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学习之前笔者还启发学生要开动脑筋, 运用一切手段, 想尽一切办法学会。学生自由分组之后, 他们的学习方式五花八门。很快有一部分学生学会了, 纷纷向笔者来报告演示。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没有学会, 于是笔者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启发他们改变一下自己的学习方式。有一个学生属于行进间的跑跳步会, 但原地的不会, 笔者告诉他能不能先跑起来然后逐渐放慢速度直至原地的跑跳步, 他很快学会了。而有的学生属于时会时不会, 笔者启发他们应该注意力集中多体会, 不要盲目地乱做, 也有的学生自己单独做不会, 可是让别人拉着手时会做, 笔者启发他们要与别人多合作, 也有的学生单独学习不会, 可是这个动作与别的动作联合起来用则会……

再例如, 练习小足球的直线运球时, 学生的力度总是掌握不准, 有的学生一脚就会把球踢跑, 追都追不上,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笔者启发他们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包括场地的选择:从塑胶跑道到草地上练习或者到沙地上练习;上坡的运球练习;把小足球的气放掉一部分让球变瘪来练习。但是采用这些学习方式之后, 当再次来到塑胶跑道上来时, 由于摩擦力变小, 球依旧还是跑得很快, 学生还是难以很好地控制球。这时笔者才明白, 只有不断地重复让学生体验运球, 找到球感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于是在指导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又回到了单一的学习方式——重复练习。

二、主动与被动并用的原则

不容否认, 不管什么样的学习都要主体的主动参与才能让主体深入到学习过程当中, 体育学习也不例外。相反, 被动学习方式也是一种体育学习方式, 而且在某些时候, 被动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是其他学习方式所无法代替的。

主动学习方式是清晰的, 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习得清晰地明白学习到了什么程度了, 会学了哪些, 哪些没有学会, 下一步应该怎么做。主动学习建立在学生对这一项学习内容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上, 特别是刚刚接触一项技术, 而且这项技术是他以前早就渴望要学会的或者是突然接触之时就喜欢上了这个项目。当他在学习之初, 在似会非会之时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种欲望就是他学习的动机, 此时, 主动学习成了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例如, 水平三的学生刚刚接触篮球运动时, 笔者发现, 每个班总会有几个对篮球特别感兴趣的学生, 在学习时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处处表现出主动的倾向。这样的学生, 当完成布置的任务时总是找笔者表演一番, 笔者看他们已经掌握, 恰当的时候会教给他们更难、更有挑战性的动作, 如, 当学会行进间运球时, 会教给他们变向换手的技术。主动学习方式在此时彰显了它的优势。

并非所有的体育活动都是轻松的, 也并不是学生对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都感兴趣。那些需要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付出艰辛的汗水的项目, 往往大部分学生是不喜欢的, 更谈不上什么兴趣, 特别是一些需要顽强毅力的项目如耐久跑, 还有那些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技术的项目。当遇到这些项目时, 学生自我监控与自我指导的能力显得苍白无力。但是这些运动项目又是体育课程规定必须要学习的, 重要的是在学习这种项目时能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所以, 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也要乐于接受, 接受考验, 接受“强迫”。

三、合作与个体并用的原则

合作学习与个体学习方式是针对组织形式而言的, 合作学习的另一面就是非合作学习, 常称为个体学习。在体育学习过程中, 合作学习与个体学习的方式常被采用, 没有轻重之分, 都在学习中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那种人为的只注重合作学习而轻个体学习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几个学生对体育学习中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方式, 分工是这一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 这种合作学习方式在集体性的体育项目的学习中其作用更明显, 他们在分工学习时, 每个合作伙伴都充当不同的角色, 他们要完成的学习目标也不相同, 当每个人完成自己的个体任务后, 他们集体就会完成这一项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 取得团队的胜利。适合于合作学习方式的项目有:定向运动、集体游戏、运动技术学习时的保护与帮助, 学习时的相互评价与交流等, 通过不同的分工发挥集体的优势, 凝聚集体的智慧为大家所用, 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方式需要一定的条件, 当不具备合作学习的条件或者当合作学习方式成了学习的障碍时, 个体学习就显示出它独特的优势了。比如说, 身体素质的提高, 技术的掌握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完成的, 每个学生的目标是相同的, 不需要分工, 也不需要合作, 更多的是靠自身的努力学习体验自己独特的学习感受。个体学习方式也都是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依据, 都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要求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与进步。

四、探究性和接受性并用的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 提倡探究性学习的呼声日益提高, 接受性学习方式似乎作为学习方式的反面而成为人们心目中学习的障碍。但是, 这两个学习方式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承担了不同的“角色”, 它们最主要的区别是获取经验的方式不同。探究性学习获取的是直接经验, 而接受性学习获取的是间接经验。所以, 两种学习方式搭配使用, 才能发挥各自的特长, 才能两全其美。

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一种模拟的情景中发现问题, 并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学习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 这样的学习方式所带给学生的感受非常深刻, 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时间有限的一节课中, 让学生探究学习,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 需要教师不断地点拨或者同行们的帮助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另外, 为了保证学生探究有成效, 探究的内容不宜过难, 保证他们有探究就有收获,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探究后的喜悦。例如, 在小学水平二学习跨越式跳高时, 教师建议学生们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第一次课时, 先学习过杆技术, 分组让学生尝试练习, 并隔一段时间进行总结与点拨或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学习启发。过杆时有的学生没有先抬右腿, 教师会提问, “你觉得先抬左腿别扭吗?你再看看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学生在观察之后尝试先抬右腿会更舒服, 还有的学生跳过横杆以后落地时臀部会将横杆坐下来, 教师提示学生若想避免臀部碰到横杆, 行进的路线与横杆两者的关系应如何?学生就会再次体验, 经过探索发现要想过杆、远离杆, 就要在跑动的路线上与横杆有一定的夹角。这些都是尝试与探索的结果, 当然这个过程中要如先前提到的那样, 探索内容不要过难, 不要让学生在探究时浪费过多的时间, 要多提示争取缩短探究时间。

接受学习相对于探究学习方式同样也是有意义的。探究学习方式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在当前的情况来看还是过于理想化, 如果教学条件不合适, 探究学习也可能是机械的。相反只要引导得当, 接受学习同样也能取得理想教学效果。从体育技术形成的几个阶段来看, 要想形成自动化的技术, 最重要的是学生乐于重复练习。而体育学科知识和技术又是较为零散的, 有时探究学习方式并不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而是效率低下的, 浪费了学生的大量时间且一事无成。

在探究时为了克服上述缺点, 教师只要提问与点拨便可以代替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了使教学效果更佳, 接受性的形式来获取间接经验会使学生少走很多弯路而避免做出没有必要的时间浪费, 与无谓的精力浪费。基于此, 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方式所不能代替的, 就像电子邮件永远也不能代替邮局一样, 并且, 接受性学习方式会一直处于不败之地。

小学寓言教学的运用方式 篇3

关健词:小学语文 寓言教学 运用

一.创造教学情境,提高学习主动性

寓言故事非常经典,许多经典的寓言故事都会给我们留下一些经典的语句或者典型的精神的记忆。对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的应用这些经典的语句或者精神,并将其引导到课堂当中,作为教学开始的引子,这样便能够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寓言教学中,寓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给学生留下一个人生观念,这个观念一般情况下是从生活当中的某个小事件所总结出来的,所以便能够给学生讲述一个同样含有相同观念的小故事来引入新的课程。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寓言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视频、图片以及音频等资料配合文本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创造一个课堂情境,促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教学环境当中,促使更好实现预计教学目标。

二.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寓言内容,感受寓言形象

寓言主要是借助生动形象的小故事来描述一个观念、道理或者一个哲学思想,借助故事当中的事物或者人来描述一个个性特征鲜明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以促使学生感受估值当中的实际寓言形象,才能够真正理解故事当中的含义。

寓言的故事大多都非常生动具体,并借助这些内容来描述某个道理。对此,寓言教学的故事性非常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容,梳理清晰故事的清洁,才能够真正理解故事当中的形象。

例如,在小学语文《狼和小羊》的教学当中,教师想要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所想要描述的思想,就需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羊的“善良、单纯”和狼的“蛮横、奸诈”的形象。整个故事主要是从狼多次想要吃羊的借口开始,以向小羊扑去结尾。在帮助学生梳理清晰整个故事的流程之后,便能够直接感受到狼千方百计想要吃羊的心理,教师在此时稍加引导,例如“是不是外面的坏人也会这样做呢?”学生便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如“人贩子会千方百计的骗你走”等等。

三.学习并合理运用语言作品当中的表现方式

为了更加形象的塑造一个角色,通过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往往作家都会在寓言故事中使用比喻、象征、夸张或者拟人的形式进行描述,从而实现预想的讽刺性、教育性。在寓言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学会巧妙的运用这些表现方式,以有滋有味的语言展现寓言故事当中的情节,促使学生能够真正的“看到”角色形象,从而完善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强化对寓言故事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寓言故事的教学过程中,拟人主要是将故事角色“人性化”,典型案例《乌鸦和狐狸》中,狡猾的狐狸通过多个巧言妙语欺骗了乌鸦,最终获得了“一块肉”,这样的乌鸦和狐狸的形象都有明显的人性思想和性格,教师便可以通过这样的人性思想和性格以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角色的特征,也就是乌鸦的贪慕虚荣、狐狸的奸诈狡猾,之后便可以总结寓言故事的表现手法,从而完成一个有效的寓言故事教学。

四.注重寓言教学的目标

寓言教学主要是以具备趣味性的故事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其中的语言比较简单,内容也并不复杂,所以教师需要时刻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紧扣故事当中的“关键词”,从而实现语文素质、知识内容双向的教学。例如,在《守株待兔》的教学中,需要紧扣“守”这个词的含义,“什么是“守”?为什么要“守”?“守”的结果是什么?”等等,通过这样的问句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从而实现能力与知识的培养目的。

教师在开展寓言教学时,不得随意而为,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否则便失去了寓言故事的教学意义。在寓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想要传授寓言故事的自主学习方式,例如总结故事的方式、掌握故事中心的方式等等。总结故事不同于背诵和朗读,其需要学生对整个寓言故事进行贯穿性的理解,并用精髓的语言描述整个文章的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这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例如,在《拔苗助长》的教学中,虽然故事本身的情节就非常简单,但是因为学生的年龄小,独立表达还存在明显的困难,对此,教师就需要逐渐引导学生,教学生如何进行总结,可以以寻找故事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方式先讲述一次全文,然后将其中一些可以删除的字句删掉,从而总结出最终的故事内容。

运用方式 篇4

云盖路小学

内容摘要:简单阐述信息技术课中使用电子白板的一些好处,多媒体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新变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最新的电子白板作为教学手段,可以使枯燥信息技术课变得形象、生动,不仅活跃学生思维还促进学生能力、智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以及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同时达到课堂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益的好处。

关键字:白板

优化课堂

画图

多媒体教学是采用先进的视听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它具有形声化和表现手法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将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使模糊的、抽象的事物变的清晰、具体,让学生亲耳所听、亲眼所睹、亲身所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最新的电子白板作为教学手段,可以优化信息技术课的枯燥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能力、智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以及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同时达到课堂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益的好处。

以前教师一般在电脑室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加大屏幕投影仪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然而,多媒体大屏幕投影有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如缺乏交互性控制、内容固定欠缺灵活性等等,因此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需要一种能集黑板和多媒体投影之所长而又无其所短,既能方便地引入和呈现数字化信息资源,又能根据需要随时增减调整内容;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个人魅力,又能增强师生参与和互动的新型教学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出现,将为教师在以后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带来崭新的挑战及意想不到的收获。

交互式电子白板整合了多媒体操作台与黑板的优势,为师生信息交流和情感交互搭建了便捷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课程教学之中,一切需教师埋头操作的项目都可以通过白板上的点选、按压实现。这样,调用多媒体设备,呈现多媒体资源的同时,教师依然可以同板书般轻巧地一边关注学生,一边侧身操控,实现了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即时交互。

在教学中即时交互主要表现为:

1.记录和保存教学痕迹,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交互白板可以记录下白板上发生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细节。如在进行画图的教学《五彩的热带鱼》这一课时,教师运用白板的录像功能,记录下我使用软件及操作步骤,在教学中起到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而且减少教师在教学中重复进入软件的麻烦。教师也可以记录自己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与了解的重难点,避免自己在重复操作中讲错讲漏。

2.书写标注“随心而动”

实物投影便于呈现大篇幅文字进行圈点,但圈点之后的痕迹留在实物书本之上,就很难再处理了。而且,现成的文字实物往往间距行距过小,圈点之后也不利于学生观看。由于信息技术课堂已经使用了各种多媒体设备,在上课时教师经常会忘记给学生板书与加重点给学生作笔记。这样的结果会使学生抓不住重点进行记忆。电子白板的出现为信息技术课堂带来了现场板书的效果,为电脑课少笔记的过去说声再见。同样在《五彩的热带鱼》教学中,教师将进入画图的四个步骤在电脑上出示,马上用书写笔在屏幕中加标注,这样既可以呈现操作顺序又便于阅读的大幅文字,还可以随着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思考交流即时圈划关键词、进行标注。电子白板便于修改、保留、再现思维痕迹。师生的表达重点即时呈现,随时调用,更便于师生之间理解交流与巩固认知。

3.学生积极性提高,主动自发的加入到学习过程中

电子白板提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资源交互平台,极大地促进多种多样的交互活动。这是电子白板在技术集成和资源整合基础上得以实现的对于课堂教与学最有价值的特征。

4.交互式教学的形式多样,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由于电子白板的易学易用,加上现在信息技术教育的日益普及,学生参与意识的增强,很多学生通过观察教师上课使用和课间的尝试,对白板功能的掌握甚至比教师还快,将所学的应用到课堂的学习和实验中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黑板就是教师与教学内容交互的界面,就是学生与学习内容交互的界面,此时黑板就是一个交互平台,现在白板替代了黑板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交互平台。白板不再是一块“冷冰冰”的黑板,而成为学生的另一位老师和朋友。交互白板会使师生发生亲近而不是惧怕的感觉。在交互白板面前会很快由简入手,渐学渐用,建立起信心。同样,不需要使用键盘而在白板上直接书画和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踊跃地参加到教学中来。实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而且,交互白板便于演示计算机软件和上网的操作过程并呈现教学材料的动态和细节,在必要时可以回溯和重现操作过程和细节,具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励学生参与和交互的优点。5.练习形式更多样,大大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率

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优化练习环节,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加大练习量,变换练习题形式,引入生活片断,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增强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反馈信息,以使教师有充分的依据改变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使教学任务得已圆满完成。

6.结尾更精彩,引领学生走进新的学习方式

一堂好课不光要有好的开始也应该要有好的结尾。在结尾时运用电化教育创设情境可以再一次的掀起学生学习的热潮,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在教学《五彩的热带鱼》结尾时,运用电子白板进行学生作业的评讲,可以现场用画笔进行修改批注打分。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实现师生与生生评价,有效实现以评促改。达到巩固到提高的目的。

总之,交互式电子白板将不能书写、编辑和与计算机进行交互操作的投影屏幕变成了能书写、能绘画、能与计算机实现实时交互操作的智能界面,创造了能方便地引入数字化信息资源、既有实时的人机交互又有充分的人人交互的优良的数字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白板终将替代黑板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丁兴富,蒋国珍(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北京100037)

运用方式 篇5

司法会计鉴定是指在涉及财务会计案件的调查审理中为了查明案情或确认某一事项聘请司法会计鉴定人,对案件或事项中涉及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鉴别和判定,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司法会计这种“鉴别”和“判定”活动,是以侦查机关、审判机关或相关方面(委托人)提供的与案件有关的会计核算资料和经济活动的记录为基础,通过司法会计鉴定人运用恰当的鉴定方式进行,鉴定方式运用恰当与否对鉴定过程和鉴定结论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几种常见的司法会计鉴定方式

1、设定方式。指对没有或无法实现的事项,通过假设或模拟事物各因素作用的过程,从而得出该事项的必然结果。如对一项停电损失的赔偿鉴定,在计算未实现收益这一间接损失时,就需要进行多项假设:假设提交鉴定的会计资料不存在无法识别的瑕疵;假设停电期间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与正常时一样;假设生产的产品仍然能够正常销售,利润能够正常实现等。运用设定方式尽管不象其他实物证据客观,但不会对鉴定的证明作用造成实质性影响:①设定方式是以相应的公认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作保障,如上述收益是由专业人员按照会计核算原理和会计准则规定得出的结果,其形成的鉴定结论具有科学性;②设定是认识事物和科学研究的基础;③会计鉴定的证明作用本身具有相对性。会计鉴定只是对与会计处理的相关方面做出的“鉴别”和“判定”,会计鉴定人无法对专业外或未能识别的错误进行判别。如受检材料本身存在瑕疵,鉴定人未能识别时,鉴定时只能设定这一瑕疵不存在。④有时由于某些重要限制,通过设定只能以一种会计分析意见书的形式提出,但会计分析意见书与会计鉴定报告和会计检验报告都是司法会计鉴定的工作成果,具有不同的证明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司法会计鉴定业务需要运用设定的情形较多,如损失赔偿的计量;价值估算鉴定;盈利预测等。这些鉴定如果没有对有关事项作必要的假设就无法得出最后的结果。设定的内容包括:参数设定、经济环境设定、币值不变设定、甚至包括适当的时间、地点和人员设定等。

2、议定方式。议定方式是司法会计鉴定过程中,委托人或当事人之间就解决争议相关的方面达成的处理意见,并在委托人或协议的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效力。它可以用来共同确定鉴定中必须采用的但事先未明确的某一些因素或因素值。如在一些规模很小的组织或单位的“利润”分成鉴定中,由于各当事人因专业等方面的限制,原协议书对利润的核算基础未予限定,“利润”一词在不同的人眼中可能各有不同的解释,有的可能理解为以现金为基础核算的所得,有些人可能认为是权责发生制条件下的利润(二者尽管理论上最终一致,但在某个时间段如年度中的某个月份,却存在差异),甚至可能还有人认为是经营利润,对此,鉴定之前在当事人之间必须形成一致的看法;又如,在债权债务纠纷鉴定中,合同中只有“参照同期银行利率计算利息 ”的约定,并未明确是同期存款利率还是贷款利率,虽然合同双方均有过错,鉴定人可以选定一种比较折衷的方法确定,但如果原协议双方对此能相互调解,共同认定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比率,鉴定人应予采用。此时,议定是当事人对原协议进行解释或补充,如果能够明确表达各方的真实意愿,鉴定才有基础。

议定作为司法会计鉴定的一种方式出现,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和依据:

①议定方式的法理性分析。首先采用议定方式解决各方纠纷符合立法精神。我国民法上除已经由实体成文法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之外,大量具体特定的权利义务需在主体之间通过当事人之间的自由合意而成,这种约定能够体现约定双方的真实意愿,即使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一般性规定,但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的规定以及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其他无效情形,都是有效而受司法保护的,司法会计鉴定应予以采用。其次,已颁布的会计准则等专业标准有一定的灵活性,并赋予了会计主体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方面的诸多选择权,在某种情况下,为纠纷当事人可约性提供了空间,除某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需要鉴定人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自主做出选择外,一般性的问题,纠纷双方如能充分协调达成一致,既可以加快鉴定进程,又可以降低鉴定风险。如对一项以前没有实施折旧政策的单位进行利润确认,该单位适用的财务制度中规定的房屋折旧年限为35至45年。具体年限该单位应确定却一直未确定,但鉴定

时必须确定,如果当事人有权或被授权可以协商确定,就为鉴定排除了一大障碍。类似情况还有坏账计提、存货计价方法选择等。

②议定方式的适用性。一是其调整作用。能对当事人事先约定的但不符合有关规定或不切实际的条件做出修正和变更,使会计鉴定不受事先不恰当内容的影响。二是其简化作用。主要表现在 “排除和限定”的使用。所谓“排除和限定”是指通过约定对鉴定目标不相关或尽管相关但可以舍弃的内容,排除在鉴定事项之外,并在报告中出具限定性结论。如对任期三年的某有限公司董事长是否侵占公司财产的鉴定,该公司在某一段时间由于存在管理方面的原因,会计资料已经被严重“扭曲”且无法复原,经当事人(如股东)各方议定对该因素的影响视为正常,不纳入鉴定之内,并以协议方式确定下来。这样既可简化鉴定工作量,减少分歧,又可避免因非重要性问题影响鉴定的总体结论。三是适用于司法会计鉴定的全过程。如在司法会计鉴定前,通过议定对不确定事项进行明确;在鉴定过程中,通过协议约定对有关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改;鉴定结束时可对鉴定结论进行调整或确认等,这样可以增强鉴定结论的说服力,防范鉴定风险。

3、选定方式。是指法律法规或协议书中规定不具体,存在多个备选因素或因素值需通过鉴定人员进行分析比较,从中选出最适当的因素或因素值进行鉴定。主要表现在对某些参数和方法的选用上。如对一项只涉及20天左右时间的短期事项的鉴定业务,如果发生大额偶然性收入和不均匀费用,其分摊计算基数有全年数或当月数可选择(尽管《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规定,除了在会计年度末允许计提或递延之外,都应当在发生时确认和计量,但作为司法会计鉴定是否都可适用和合理,值得研究);如果涉及历史数据,有近期或前若干期可选择;如果要计算平均数,有算术平均数或加权平均数可选择等。不同的选择结果会得出不一样的鉴定结论,因此,需要鉴定人员根据鉴定业务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判断。

4、推定方式。是指依照经验法则,从已知的基础事实推断未知的事实存在。推定一般分为法律推定和事实推定。法律推定就是由法律明文规定,如民事侵权法律中的无过错推定等,一般由法庭根据适用推定的情形作出。对于事实推定笔者认为可以是鉴定人依据某一已知的事实,根据经验法则,推定与之相关的需要证明的另一事实是否存在。如根据若干连号且分属间隔很长时间的支出发票在未能进行合理解释和提出相关依据时,推断该业务不存在或发票取得的非法性;如只有10人的单位领取了50人的工资,推断该单位虚领工资,而勿须找到其他40人逐一核对;公款与私款未分开保管,如存在长款现象且无其他证据证明属于私款时,可以推定属于公款溢余等。推定的作用或效力在于,减轻或免除事实证明的难度和约束法定义务人的不作为。

笔者认为,司法会计鉴定运用推定方式进行鉴定应该允许采用。其理由是:①司法会计鉴定是一项诉讼活动,司法会计鉴定的过程是收集证据的过程,应适用证据规则的要求;②运用推定有利于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③运用推定与鉴定事项的客观性要求并不矛盾,经验首先来源于实践;④司法会计鉴定的推定主要是一种事实推定,不涉及法律推定。

5、查定方式。指司法会计鉴定人通过检查会计记录和计算直接认定的数额或事项。它是司法会计鉴定的一种典型鉴定方式,主要包括账目核对、会计事项重新归类、计算、函证等会计核算或审计方法。如银行存款余额的认定,只需将企业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逐笔勾对就能落实余额和发现差异的原因。

6、法定方式。指法律法规对鉴定的事项有明确的规定或法庭判例,并能按照该法律法规的规定或参照判例进行的认定。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明确性,有利于司法会计鉴定人员对有关条款进行直接选用,简单易行,便于纠纷各方接受。法定主要包括程序法定、主体法定、对象法定、时间法定、范围法定等。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资格和申报抵扣的进项税额事先必须经认定程序;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应按照有关法规规定确定。如适用的法定税率等。

二、影响鉴定方式选择的客观因素

影响鉴定方式选择的客观因素主要来自二个方面,一是鉴定业务的类型。司法会计的鉴定业务类型目前尚未有一致表述,笔者认为因分类标志不同有所不同,如按鉴定的内容分,可分为涉税鉴定、盈亏或损失计算、债权债务数额的鉴定等;按鉴定事项是否发生分,可分为过去已发生事项的会计鉴定和未发生事项的会计鉴定;按鉴定业务发生的环节分,可分为侦查环节的会计鉴定和法庭审理环节的会计鉴定;按鉴定业务所涉及的法律责任分,可分为民事案件会计鉴定和刑事案件的会计鉴定等。不同类型的鉴定业务决定于

不同的鉴定方式。如债权债务往来结算的鉴定主要应采用查定方式;未发生事项应主要采用设定方式。二是鉴定条件。司法会计鉴定条件主要包括:①检材或鉴定所需资料的完备程度。所需资料能够充分并适当,鉴定结论的可靠性才有保障。②财务会计核算目标与该项鉴定目标的差异程度。两者目标越接近,其基础资料的利用就越方便;③鉴定事项的时间跨度;④信息沟通条件与环境。鉴定过程中与有关方面信息沟通的条件或环境越好,鉴定工作就越有利。⑤包括会计准则、制度在内的法律法规的明晰性等。法律法规规定得越具体,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的分歧就会越少。

实际工作中,鉴定条件一般难以得到充分满足,缺陷或不足总是存在的。因此,鉴定人员应根据情况熟练运用并选择恰当的鉴定方式,控制鉴定风险,确保会计鉴定结论客观、公正、科学合理。

三、鉴定方式的运用

1、设定方式的运用。设定是鉴定人员根据鉴定内容做出的必要的恰当地分析。设定条件不一样,鉴定结果必然也不一样,因此,运用设定时应考虑:①设定依据应科学适当;②已发生、有约定或法定时一般不适用;③设定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应充分估计;④设定内容与鉴定内容应一致或相关⑤设定条件在报告中应进行适当披露,说明使用设定条件可实现程度以及对报告使用的限制。

2、议定方式的选择与运用。议定方式是通过创设一种新的民事行为关系,解决一些检材或资料上的缺陷和不足,对鉴定中一些有关的不明确的事项通过鉴定人的提示或说明,在当事人之间事先形成一种共识,以便为鉴定确立基础。议定主要适合在民事责任鉴定中运用。议定方式应考虑的因素有:①纠纷当事人有权作出。②尊重当事人各方意愿;③议定的内容应与鉴定事项具有相关性和针对性;④议定不能违背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的规定;⑤应当以书面方式约定。⑥不适用刑事责任的会计鉴定和侦查环节的会计鉴定;⑦议定事项在报告中应进行恰当披露。

3、选定方式的运用。选定方式是鉴定人员的一种专业判断,运用时应全面评估不同的因素或因素值对当事人各方所造成有利或不利影响,做到科学性和公正性相统一。鉴定人由于对选择的方案拥有较大的灵活性,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操守是关键;鉴定报告书应对其选择的方法和合理性进行适当说明。如历史数据的选取是否有代表性,能否反映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势;选取的方法是随机选取,还是按某种顺序进行。

4、推定方式的运用。推定方式是特定条件下运用的一种特殊鉴定方式,运用范围应受到必要的限定,防止滥用。推定方式应考虑的因素有:①行为人的行为能力和专业能力;②推定的关联性。已知的事实与未知的事实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查定方式是司法会计鉴定传统的、特有的和最具专业性的方式,容易为鉴定人员掌握和接受。

6、法定方式运用时应注意如下方面:①引用法律法规条文应准确和具体。②法律法规确定的技术标准的适用条件必须满足。③法律法规规定应从其约定的按约定进行;④法律的时效及适用应与规定一致。如应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而选用行业会计制度就不适当。⑤法定的相对性。如“白条”现象。“白条”对财务合规性鉴定是一种否定因素,而从民事行为方面来说,可以视为一种正常依据。

运用方式 篇6

高小平

中学高级教师

作者简介:

高小平,1965年9月,198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政治组,中学高级教师。原苏州市吴中区中学骨干教师,常年担任初三毕业班政治教学。连年参与编写《苏州市政治中考800题》、《初三政治拓展强化每课练》等参考资料,发表省市级专业论文几十篇,获省教科所等省市级奖十多个。2005年4月19日《苏州日报》发表中考指导性文章《注重基础,关注热点,学会运用》获得较好社会声誉。

作者单位: 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邮编:215011 Email:Nmqqgxp@hotmail.com 内容提要:

本文是苏州市高新区2008年区立项课题总结 论文,字数3000

1.在理论上论述双主体教学对课堂互动的要求

2.课堂互动的方式及其具体运用要求

1)重视新教材,“阅读与思考”栏目的意义和运用

2)情景设置法及其运用手法

3)设问法及其特点和运用

4)课堂讨论法的分类及其运用方法

5)引导阅读法的特点及其运用

3.结合运用多种手段教学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课堂互动、双主体、互动方式

初中政治教学课堂互动的方式及其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在发生着日新月益的变化和发展。本文就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运用展开探讨。

新课程改革是由内容到形式彻底的教育革命,适应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根本性改变,教学方式也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初中政治教学由于其学科特点及初中学生身心特点,其教学方式也呈现出自身特点,正确掌握初中政治教学科学理念、把握得当的课堂教学方式,必然使教学事半功倍。

理论上,新的教学方式要求发挥课堂教学的“双主体”作用,一方面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武装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的教育技术,努力组织、主导教学,力求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充分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以达到了解、理解、掌握知识,力求提高学习效率。这两方面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因为他们都以知识的传输与学习为目的。

“双主体”理念在现实教学运用中是可以统一的,关键是把老师所要传授的知识以学生愿意接受的、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换一种简单的说法叫做师生互动。这种互动是师生围绕同一教学目标和内容,以一定的形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知识或内容的理解、感悟的过程。初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互动应该具有较直观和形象的特点,以

感性认识为主体、强调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以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理师生互动我们通常采用的方式可以有:情景设置法、设问法、分组讨论、引导阅读法、热点讨论、网络学习、辩论、演讲等。其共同点都在于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以学生可能进行、乐于开展的形式,引导以学生为主展开对知识的探讨和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借助哪种互动方式是由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的。以上互动方式中常见于课堂教学的主要有情景设置法、设问法、讨论法、引导阅读法。

1.在初中政治教学课堂上,充分利用新教材中“阅读与思考”,是最基本的师生课堂互动教学方式。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是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教学内容上是教材的延伸;在教法上渗透着教学互动理念与实际做法,是教材理解的过程,所以它必须引起我们全体政治教师的充分关注与重视。总结其形式主要有“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填一填”、“比一比”、“试一试”、“做一做”七种小栏目,此外还有活动设计。这些小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结合教材紧,围绕教材展开。同时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去思考、去说、去讨论、去做。这些栏目的设置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而其形式也是我们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互动形式,我们教师组织好、用好这些小栏目,就是对双主体教学互动的最基本实践。

2.情景设置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预先准备,在教学中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兴趣,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或加深对问题认识的教学过程。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具有以情动人,感染力强等教学优势,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教育中具有特别的意义。

情景设置的方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可以通过讲故事、播放一段音乐、录音、影视资料来营造。在现代多媒体教学充分发展的今天,在网上收集自己所需的教学背景素材是较为简便的方式。

情景设置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是:情景设置是一种教学背景,它是为达到某一教学目的服务的。每一个情景的后面必须有一个鲜明的教学主题,教师要准确把握切入的时机,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时间上这种设置所占用的时间不易过长,以不超过8分钟为易。而情景熏陶之后的总结和结论是教学的关键,尤如画龙之后的点睛,这是教学任务所在,也是情景设计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

3.设问法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通过准备,把教学内容根据其内在联系,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引导其思维走向,以得出知识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

设问法是最传统的教学引导,也是最简便易行的教学互动方式,抽象性较强、师生交流直接、时间也具有紧凑节约的特点。缺点是形象性不强、缺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设问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反复采用的教学形式,由于其简便和抽象的特点,在讲解一些较抽象的、逻辑性强的问题时,可以连续使

用、层层递进。实际教学时可以配合清晰的板书,或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弥补其形象性不强的缺限,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

4.讨论法通常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在一些具有辨证的、较抽象的知识安排上,教师把教学内容或要解决的问题以设计好的问题提出来,由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去伪存真,由浅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使学生掌握知识,明白事理的教学过程。

通常讨论法有两种形式,即小组讨论和全课堂讨论。全课堂讨论是全班共同讨论一个问题,一般通过举手发言的形式进行,它的特点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速度快、互动面广,能迅速完成思维的交流。但它在实施过程中容易跑题、纪律上也容易“乱”,因此对老师的课堂操纵能力要求高,此外其学生反馈回答的覆盖面也不大,在实际教学中采用较少;小组讨论是初中政治课堂较常用的讨论方式,教师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讨论教学计划中设计好的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在全班集中交流,再由教师引导讲解,得出结论,以达到对知识或问题的理解。它的特点是可操作性强,学生参与面较大,组织方便,所占用的教学时间也不长,所以这种互动方式为广大初中政治教师所喜爱并广泛使用。

小组讨论的范围以四位学生最恰当,这样可以就近组织而无需调动座位,节省了时间。讨论时间一般在3~5分钟左右,从讨论结果的集中反馈方面,以全班40人计,十个小组的意见反馈除去重复部分大约能产生3~5 个意向,需用3~4分钟。一个课题的课堂小组讨论预计时间8~10分钟,教师把讨论结果总结一下,再把所讨论部分

与全课知识整合需用2~3分钟。这样,通过课堂讨论的互动方式解决一个教学疑点或难点用时在10~13分钟左右。课堂讨论要注意控制学生的回答反馈,加强引导;教师总结要简明扼要,直切问题结症所在。因为这时学生已经在讨论中形成初步感理性认识,并了解到其它组的意见,教师的总结必须具有权威性,具有指导性。

5.引导阅读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或其它教学资料,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而掌握知识,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它一般用于对比较简单明确的知识的教学。课堂引导阅读必须与设问、总结相结合,引导是阅读的前提,教师要明确阅读的目的,与相应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紧密联系。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必须在阅读中得出一定的结论、得到相应的知识,这是学习的目的。阅读后必须由师生共同得出并整理出相应知识点或知识结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引导阅读时间一般不应超过6分钟,以3~5分钟为最佳,加上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整个过程以控制在8分钟以内为较好。

引导阅读法一般在一个课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易反复运用,以整合其它教学方式综合运用为好。整堂课的阅读引导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与厌倦,会违反我们互动增效的初衷。

总之,课堂互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努力培养其自主学习,努力结合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学生的知识构建。基于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持久,只有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因

材施教,因势施教,才能真正做好政治教学的课堂互动,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看、问、想、讲、行,调动他们对学习的参与,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

主要参考文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 《中学政治教学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电化教育研究》1997第3、4 期

有效运用体育学习方式的操作策略 篇7

一、清晰运用体育学习方式的基本条件

运用体育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首先需要清楚不同的教学内容与不同的教学对象 (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 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时有何不同, 这是有效运用体育学习方式的前提。

(一) 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学习方式的差异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不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顺序不够明显, 在指导学生运用相应的学习方式时, 需要明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学习方式的差异。对于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而言, 在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后, 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时, 要清楚学生对其教学内容的已有知识和身体体验情况, 分清是否属于新授内容、巩固和提高内容、自主练习内容 (利用掌握的技能进行练习) 等类型。不同的内容类型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有一定的差异, 具体情况见表1。

(二) 不同的教学对象运用不同学习方式的特点

体育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较大, 在运用学习方式时, 需要重点关注教学对象的“水平阶段”特征, 表2是小学、初中、高中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在运用5种常用体育学习方式时各自的特点, 这些水平阶段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为有效地运用体育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做好运用体育学习方式的铺垫工作

运用体育学习方式于学习活动之前, 需要进行一定的铺垫工作, 是为了能有效地运用学习方式, 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做必要的准备。因此,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开始之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铺垫工作, 这是有效运用体育学习方式的保障。

(一) 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之熟悉学习方式的操作

体育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体育学习任务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 体育学习方式具有特定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不同的体育学习方式有着自身特定功能及其操作范式, 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行为和认知活动也随之具有一定的特性, 因此, 在运用于学习活动之前, 需要依据学生的情况 (水平阶段特征) , 将常用的体育学习方式作为教学内容, 采用适宜的手段和形式教给学生, 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常用学习方式的操作特点, 为运用体育学习方式做好铺垫工作。现以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1.操作案例

高一学生“体育教学常规形成”活动课 (学习方式操作) 。以集体舞 (大家跳) 为身体动作学习内容, 并与常用的体育学习方式结合形成具体的身体运动练习, 在每一个学习步骤开始之前要讲明需要运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结束时还要讲清此学习方式的操作要点。教学步骤如下:练习1, 基本舞步学习 (用接受性学习) ;练习2, 对基本舞步的提高练习 (用体验性学习) ;练习3, 独自完成某一组舞蹈动作练习 (用自主性学习) ;练习4, 如何使舞蹈动作整齐而优美 (用探究性学习) ;练习5, 不同动作的组合练习 (用合作性学习) 。

2.分析说明

运用体育学习方式既是教师“教”的内容, 又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体育教学有自身特有的规律, 在以往的教学中关注的是教师的“教”, 忽视了学生的“学”, 学生很难形成“会学”的能力。而今强调学生的“学”, 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与形成技能的能力。在运用学习方式时, 要将学习方式作为一个体育学习的内容, 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 让每个学生了解常用学习方式的特点, 并掌握相应的操作方法。以上案例的教学步骤中, 每个练习步骤运用到相应的学习方式, 这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常用的体育学习方式操作, 构建体育学习能力的认知, 向学生进行初步认识的一种展示, 而不是对这种学习方式的诠释。

3.注意事项

(1)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 将常用学习方式作为学习内容, 潜移默化, 由浅入深地让学生进行学习。在实际操作时选用典型的学习内容 (最容易显现学习方式特征的内容) , 把具体的学习方式与相应的内容相联, 并落实到具体的身体运动练习之中。

(2) 在选用某一学习方式作为教学内容时, 一定要把新学的内容与学生自己已有知识技能建立必要的联系, 使学生觉得学习的内容对自己有意义。在具体操作上,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可先做后讲 (练习完成后再对学生讲明用了什么样的方式) , 也可以先讲后进行实际操作 (讲明要用什么学习方式, 如何去用) 。

(3) 首先从简单的、典型的入手, 要把学习方式的组合进行安排并综合运用, 不能分开单独地运用。当熟悉一种学习方式的运用后, 扩展到一类, 再扩展到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中。

(二) 对学生进行分组使之适合学习方式的运用

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 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伴随一定的组织形式方可完成学习任务, 而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 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现以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1.操作案例

采用体验性学习方式为主进行初一学生耐久跑教学。第一次课按学生对耐久跑的感受进行分组, 可分成“感觉良好”、“感觉一般”、“感觉难受”三个组。在对耐久跑的学习内容进行身体确认后, 进行耐久跑过程体验时, 不同的组其练习量不同。如, “感觉良好”组进行1000米跑、“感觉一般”组进行800米跑、“感觉难受”组进行600米跑;在此基础上, 第二次课时, 可按学生跑的能力进行分组, 分成“发展组”、“提高组”、“健身组”;第三次课时, 可分成“竞赛组”和“健身组”两种。

2.分析说明

学习方式不像学习方法那样灵活, 相对于学习方法要稳定,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应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 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理力量[1]。在运用某一学习方式进行体育学习时, 需要一定组织形式来配合, 需要依据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以适应于学习方式的合理运用。如耐久跑的学习内容, 其动作技术不难, 但学生对耐久跑的心理感受非常重要, 在分组时可从学生对耐久跑的感受进行。学生对耐久跑的感受与能力是分不开的, 当学生对耐久跑的体验有了好的感受, 就可从学生的耐久跑的能力进行分组, 以适合于学生身体体验的需要。

3.注意事项

(1) 分组时需要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生特点等方面综合考虑, 不能为学习方式而学习方式。

(2) 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 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进行分析, 特别是要仔细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身体体验。

(3) 针对不同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特点考虑男、女生多种形式的分组。

(三) 合理布置场地器材以保障学习方式的运用

场地器材是构成学生体育学习物质环境的主要因素, 是体育学习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要使运用体育学习方式高效, 必须对场地器材进行合理的布置, 使之符合相应内容所选择学习方式的运用。现以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1.操作案例

运用体验性学习方式为主进行小学三年级学生健身知识技能 (巡回锻炼法) 学习, 对场地器材进行如表3的布置, 形成一个以身体练习体验为主的巡回练习活动场地, 并将相应的器材放置在其中的每个一站点。

2.分析说明

在以上的操作案例中, 为了让小学生运用体验性学习方式进行健身知识的学习, 将4个身体练习站布置成容易让学生进行身体练习活动体验的巡回练习活动站。主要是基于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特点来考虑。巡回锻炼法 (健身知识) 作为一项体育学习内容, 如何运用体验性学习方式使之让学生认识、理解、掌握、运用, 必须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征, 需要布置合理的场地器材, 以创设适宜于学习的活动情境,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认同学习内容、体验学习过程、领悟学习要点[2]。体育学习方式的运用都需要一定情境, 学生的学习只有在适宜的情境中才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巡回练习活动站的布置有利于学生运用体验性学习方式于身体活动练习之中, 并在其中领悟学习内容的意义。

3.注意事项

(1) 场地器材的布置要因地制宜, 以所在学校场地器材条件为准, 按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布置。

(2) 场地器材的布置要有利于对学生运动量的控制, 要便于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面部表情、脸色变化、呼吸节奏、动作质量等情况来判断学生运动量的大小。

三、合理调控体育学习方式的运用过程

运用体育学习方式是一个过程, 是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时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的发生与发展。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认知活动会因自身和外界的原因不断地变化, 如何控制好这些行为和认知活动朝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需要对所用学习方式的过程进行必要的控制, 这是有效运用体育学习方式的关键。

(一) 对学生进行激励使之按要求进行学习活动

对于一定的学习内容, 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运用, 都得按照学习方式的特定性进行操作, 因此, 需要对学生进行激励, 使之按一定的要求进行学习活动。现以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1.操作案例

小学二年级“前滚翻”学习 (第一次课) , 选择“体验性——接受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组合进行学习活动。练习1 (运用体验性学习) , 教师引导学生在体操垫上“抱膝成团”滚动, 看谁“抱得圆”些、“滚得动”些;练习2 (运用接受性学习)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两手撑垫、低头抬臀”的动作练习;练习3 (运用接受性学习) , 在教师或同伴的保护与帮助下进行“用力蹬地、团身滚翻”的动作练习;练习4 (运用合作性学习) , 在保护帮助下进行前滚翻完整练习。

2.分析说明

体验性学习方式的运用是以认同学习内容、体验学习过程、领悟学习要点为基本操作环节。在运用体验性学习方式进行“前滚翻”学习过程中, 依据学习方式的操作环节, 结合“前滚翻”内容的特点, 形成学生的学习步骤。要让学生严格地按教师安排的步骤进行学习活动, 需要采用一定的激励策略, 让学生按要求进行当前的学习活动。如, 练习1中的“看谁‘抱得圆’些、‘滚得动’些”, 就是激励学生按“团身紧、滚动圆”的要求进行练习。

3.注意事项

(1) 对学生的要求要有紧有松, 对技术动作较难, 并有一定安全性要求的动作需要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 不可随意变动。

(2) 引导与激励并重。针对不同年龄阶段 (水平阶段) 学生特点, 要引导与激励同时进行, 低年级学生多激励, 高年级学生多引导。

(二) 对学生运用学习方式的活动进程进行调控

体育教学中, 学生完成相同的学习任务有快慢之分, 掌握同一个技术动作的学习过程有长有短。再者, 由于体育学习的空间相对宽广、师生交往相对频繁, 意外之事时有发生, 为了能保障运用体育学习方式正常进行, 需要对其过程进行调控。现以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1.操作案例

运用“接受性——体验性——合作性”学习方式组合进行初二学生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学习。对学习活动过程的调控如下:调控1, 在讲解示范中, 依据学生接受的程度进行调控;调控2, 在动作模仿练习中, 依据学生掌握徒手动作的程度进行调控;调控3, 在持球练习中, 依据学生对持球动作的掌握程度进行调控;调控4, 在正误中, 依据学生对主要问题的认识程度进行调控;调控5, 在出现意外情况时, 依出现意外的性质进行调控。

2.分析说明

对学生运用学习方式过程的调控, 主要是为更有效地运用学习方式, 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及学习情绪、学习氛围等进行调控。在操作时要围绕学习方式的特性和学习内容的特点进行, 重点考虑学生的行为和认知活动是否符合学习方式的特性。如运用“接受性——体验性——合作性”学习方式组合进行初二学生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学习中, 首先要看学生对教师讲解示范的接受程度, 然后看学生对“单手肩上投篮”徒手动作练习的体验程度, 再看学生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的情况。这是一个综合考虑的过程, 需要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仔细观察、整体把握。

3.注意事项

(1) 不能将体育学习方式单一化, 体育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 要完成某一内容的学习, 需要多种学习方式的参与。

(2) 对运用学习方式过程的调控, 实际上就是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不能将此孤立地看侍, 要将学习方式与整个教学过程相联。

(3) 学生在体育学习方式的运用过程中, 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循序渐进过程。对某一种学习方式或学习方式组合的运用, 学生经过不断的多次重复和体验, 达到熟练的程度, 此时, 学生自己会进行相应的调节, 这是形成体育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

(三) 对学生运用学习方式的情况进行及时评价

学生运用体育学习方式的情况如何, 需要及时给予评价, 这种评价主要是对学生运用体育学习方式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诊断, 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依据, 以利于学习方式的更好运用。现以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1.操作案例

高二学生排球正面双手垫球学习 (第二次课) , 选择“体验性——接受性——合作性”学习方式组合。评价1, 将对方抛来的球垫回给对方, 查看手型、击球点、用力是否正确, 垫出的球是否到位;评价2, 自垫球练习10次不掉地, 以完成与否来分析技术动作的手型、击球点、用力、移动等, 主要选用“好与差”两种典型类型进行分析;评价3, 两人一组对垫5次不掉球, 以学生是否达标的情况来分析技术动作的手型、击球点、用力、移动的情况, 并提出下一步的要求。

2.分析说明

对运用学习方式的情况进行评价, 主要是看其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情况, 而这两方面都体现在对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效果。对某一内容学习, 选择了适宜的学习方式, 运用得如何, 运用得是否有效, 必须进行合理的评价。其评价主要从这样几方面进行。首先, 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这是最重要的方面, 是体育学习的根本问题。只要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其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肯定会朝向积极方面发展, 这是有效运用各种各样学习方式的基础。其次, 看学生是否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如高二学生排球正面双手垫球 (第二次课) 的学习, 运用“体验性——接受性——合作性”学习方式组合进行学习活动, 要对每一个练习环节进行评价, 从中对学生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进行正误, 以利于下一步的学习活动。第三, 看学生的运动负荷, 身体运动练习就得有适宜的运动量。

3.注意事项

(1) 对运用体育学习方式的评价要有一定的阶段性, 主要是看其学习内容的性质, 可从学生对其学习的内容某一阶段是否完成来评价。

(2) 对运用体育学习方式进行评价的目的, 不仅要对运用效果的状况做出价值判断, 而且要对运用体育学习的进展提出设想, 使体育学习方式的运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涌.论学习方式创新与人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11) :7-9.

浅谈历史教学方式的运用 篇8

1.课前准备。

不管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课前准备都很必要。历史教师不仅要拥有系统、全面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地理、社会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教师。只有掌握了丰富知识,教师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

例如,在教学“伐无道,诛暴秦”这部分内容时,为了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发学生对农民起义的共鸣,我展示了万里长城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了长城的雄伟。

2.理清缘由。

人类历史丰富多彩、曲折复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历史具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在“美国独立战争”这部分内容中,“为什么北美人民要进行独立战争”“战争的原因是什么”是学生首先要弄懂的问题。对此,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美国独立战争形成整体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我引导学生回顾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为了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大海外市场,英国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希望北美永远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另外,英国还收取各方面的税收,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北美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为了谋求自由、发展、独立,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越来越大。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波士顿倾茶事件作为导火线,来克星顿枪声作为标志,美国独立战争开始了。这样学生就能把美国独立战争的缘由梳理清楚,从而加强对美国独立战争的整体把握。

由此可见,理清历史事件的缘由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前提。

3.增加对比。

虽然历史曲折复杂,但它总是有规律可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探寻历史发展规律。

例如,“科举制”这一考试制度为什么在隋、唐时期能选拔出人才,使得社会向前发展,而在明、清时期却恰恰相反呢?学生通过对比就会明白这一问题的原因所在。隋、唐时期,虽有科举制,但当时的统治者并不束缚人的思想,人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而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维护已趋没落的腐朽封建制度,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由表及里地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开阔眼界。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感兴趣。学生如果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学习。

例如,在教学“甲骨文”这部分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50个不同写法的汉字,其中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等,然后让学生在这些汉字中找出甲骨文。只见学生个个参与其中,相互探讨,一一对比,整个课堂呈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人人学习的氛围。通过学生的努力,甲骨文都被找了出来了,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试想,如果我直接把甲骨文呈现给学生,学生可能连看也不愿意看一眼。而现在,学生不但学习到了甲骨文的知识,还认识了其他字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那就不用担心不喜爱这门学科的学生了。因此,教师要开阔眼界,拓展知识储备。

上一篇:猪八戒上学作文下一篇:外国名著读后感400字